2018年12月9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卷第二十六
 
九会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七处
兜率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膝轮光
会主
金刚幢菩萨
入定
入菩萨智光三昧
说法
十回向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26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施车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车,众宝严饰,奉施诸佛及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缘觉,如是无量种种福田,乃至贫穷、孤露之者。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师长(shī zhǎng) = 对教师的尊称[teacher]/军队师级编制的军事指挥首长[division commander]/老师与长辈[teacher and senior]
孤露(gū lù) = 幼失父母,毫无荫庇的人。
“此诸人众,或从远来,或从近来,或承菩萨名闻故来,或是菩萨因缘故来,或闻菩萨往昔所发施愿故来,或是菩萨心愿请来。
= 或者是所说菩萨曾在往昔,发了大布施的愿心而来的。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名闻/名誉 = 指名声广闻于世间。
“菩萨是时,或施宝车,或施金车,悉妙庄严,铃网覆上,宝带垂下;
= 满缀着细小铃铛的网罗覆盖在车上。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或施上妙琉璃之车,无量珍奇以为严饰;
“或复施与白银之车,覆以金网,驾以骏马;
(jùn) = 良马[steedfine horse](才能出众的人[outstanding person])
“或复施与无量杂宝所庄严车,覆以宝网,驾以香象;
“或复施与栴檀之车,妙宝为轮,杂宝为盖,宝师子座敷置严好,百千婇女列坐其上,十万丈夫牵御而行;
(cǎi) = 宫女。
(qiān) = 牵牛。引申为牵拉[pulllead along]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或复施与玻璃宝车,众杂妙宝以为严饰,端正女人充满其中,宝帐覆上,幢幡侍侧;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或复施与玛瑙藏车,饰以众宝,熏诸杂香,种种妙华散布庄严,百千婇女持宝璎珞,驾驭均调,涉险能安;
= 驾驭的技术非常熟练,使令车行的速度不徐不疾,均调平稳。
(yù) = 驾御车马[drive a carriage]
(jūn) = 均匀;公平[equalevenfairjust](使…同样;平分[divide equallyshare out equally])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或复施与坚固香车,众宝为轮,庄严巨丽,宝帐覆上,宝网垂下,种种宝衣敷布其中,清净好香流芬外彻,其香美妙称悦人心,无量诸天翼从而行,载以众宝随时给施;
(jù) = 画直角方形用的工具。后作“矩”[carpenters rule](大;很大[greathugegigantictremendous])
(lì) = 成群;结伴;成对。后作“俪”[forming a pair or couplein pair](美丽,漂亮[finebeautiful])
(fēn) = 香气[fragrance]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yì) = 翅膀[wing](分成两翼或分列左右[divide into two wings])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或复施与光明宝车,种种诸宝妙色映彻,众妙宝网罗覆其上,杂宝璎珞周匝垂下,散以末香内外芬洁,所爱男女悉载其上。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施车给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众妙宝车奉施佛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悉解供养最上福田,深信施佛,得无量报。
= 应该深深的相信奉施诸佛,能得到无量的善报。
福田 = Punya-ksetr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愿一切众生于诸如来无所吝惜,具足成就大舍之心。
(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修行施行,离二乘愿,逮得如来无碍解脱一切智智。
施行 = 布施东西与人之行法。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行无尽施,入佛无量功德智慧。
“‘愿一切众生入佛胜智,得成清净无上智王。
“‘愿一切众生得佛遍至无碍神通,随所欲往,靡不自在。
(mǐ) = 无;没有[nonot]
“‘愿一切众生深入大乘,获无量智,安住不动。
“‘愿一切众生皆能出生一切智法,为诸天人最上福田。
天人/天众/天部/天神/提婆 = Deva,指住于欲界及色界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如四大天王就居住在地居天的山脚,和人类距离近;声闻四果中除阿罗汉已脱离轮回外,其余三果圣人居住在色界天。经文中使用的“天人”除了指天神,有时也可看做“天、人”,即天界与欲界人间的众生,因此也称作“人天”(人类和天神)。人间有善有恶,悲喜参半,天界只有享乐,没有受苦,故人间与天界归属于善道。
“‘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无嫌恨心,勤种善根,乐求佛智。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愿一切众生任运能往一切佛刹,一刹那中普周法界而无懈倦。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愿一切众生逮得菩萨自在神通,分身遍满等虚空界一切佛所亲近供养。
“‘愿一切众生得无比身,遍往十方而无厌倦。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愿一切众生得广大身,飞行迅疾,随意所往,终无懈退。
(xùn) = [quick]
“‘愿一切众生得佛究竟自在威力,一刹那中尽虚空界,悉现诸佛神通变化。
“‘愿一切众生修安乐行,随顺一切诸菩萨道。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愿一切众生得速疾行,究竟十力智慧神通。
(sù) = 速度快[fastquickrapid](加速,加快[quickenspeed up])
“‘愿一切众生普入法界十方国土,悉尽边际等无差别。
= 深入每个国土的边际。
“‘愿一切众生行普贤行无有退转,到于彼岸成一切智。
“‘愿一切众生升于无比智慧之乘,随顺法性见如实理。’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奉施现在一切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于如来究竟出离无碍乘故。
= 为的是使令一切众生,得到诸佛究竟出离三界,圆融无碍的佛乘的缘故。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俗谛/世俗谛/世谛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 理的异名。
 
####施车给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施菩萨等善知识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心常忆持善知识教,专勤守护,令不忘失。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愿一切众生与善知识同一义利,普摄一切与共善根。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义利 = 义与利相应,义必有利,故曰义利。
“‘愿一切众生近善知识,尊重供养,悉舍所有,顺可其心。
“‘愿一切众生得善志欲,随逐善友,未尝舍离。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愿一切众生常得值遇诸善知识,专意承奉,不违其教。
“‘愿一切众生乐善知识,常不舍离,无间无杂,亦无误失。
= 从不间断,学不专一。
(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愿一切众生能以其身施善知识,随其教命靡有违逆。
(mìng) = 指派;发号[order](命令;政令;教令[order]/性命,寿命[lifelifetime])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
“‘愿一切众生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修习大慈,远离诸恶。
“‘愿一切众生随善知识听闻诸佛所说正法。
“‘愿一切众生与善知识同一善根清净业果,与诸菩萨同一行愿究竟十力。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愿一切众生悉能受持善知识法,逮得一切三昧境界智慧神通。
“‘愿一切众生悉能受持一切正法,修习诸行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乘于大乘无所障碍,究竟成就一切智道。
“‘愿一切众生悉得上于一切智乘,至安隐处无有退转。
= 都能坐一切智慧之乘,到安稳的处所。
(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愿一切众生知如实行,随其所闻一切佛法,皆得究竟,永无忘失。
“‘愿一切众生普为诸佛之所摄受,得无碍智,究竟诸法。
“‘愿一切众生得无退失自在神通,所欲往诣,一念皆到。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愿一切众生往来自在,广行化导,令住大乘。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愿一切众生所行不空,载以智乘到究竟位。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乘,以无碍智至一切处。’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善知识种种车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功德具足与佛菩萨等无异故。
 
####施车给僧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布施僧时,起学一切施心、智善了心、净功德心、随顺舍心、僧宝难遇心、深信僧宝心、摄持正教心,住胜志乐,得未曾有,为大施会,出生无量广大功德,深信佛教不可沮坏。
正教 = 所说契于正理。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普入佛法,忆持不忘。
“‘愿一切众生离凡愚法,入贤圣处。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能以佛法次第开诱。
圣位 = 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愿一切众生举世宗重,言必信用。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entirewhole])
(zōng) =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purport]/尊敬[respect])
“‘愿一切众生善入一切诸法平等,了知法界自性无二。
“‘愿一切众生从于如来智境而生,诸调顺人所共围绕。
智境 = 智者能观之心,境者所对之法。境有真妄二者,妄为智之所断,真为智之所证。
“‘愿一切众生住离染法,灭除一切烦恼尘垢。
“‘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无上僧宝,离凡夫地,入贤圣众。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佛宝<Buddha>
一切之佛陀。
法宝<Dharma>
佛陀所说之教法。
僧宝<Sangha/Samgha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愿一切众生勤修善法,得无碍智,具圣功德。
(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心,不著三世,于诸众中自在如王。
“‘愿一切众生乘智慧乘,转正法轮。
“‘愿一切众生具足神通,一念能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愿一切众生乘虚空身,于诸世间智慧无碍。
“‘愿一切众生普入一切虚空法界诸佛众会,成就第一波罗蜜行。
波罗密/波罗蜜/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愿一切众生得轻举身殊胜智慧,悉能遍入一切佛刹。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entirewhole]/飞,飞起;飘动[fly])
“‘愿一切众生获无边际善巧神足,于一切刹普现其身。
“‘愿一切众生得于一切无所依身,以神通力如影普现。
“‘愿一切众生得不思议自在神力,随应可化,即现其前,教化调伏。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愿一切众生得入法界无碍方便,一念遍游十方国土。’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僧宝车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普乘清净无上智乘,于一切世间转无碍法智慧轮故。
 
####施车给声闻、独觉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布施声闻、独觉之时,起如是心,所谓:福田心、尊敬心、功德海心、能出生功德智慧心、从如来功德势力所生心、百千亿那由他劫修习心、能于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解脱一切魔系缚心、摧灭一切魔军众心、慧光照了无上法心。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无上法 = 涅槃也。一切法中无过涅槃也。
“以此施车所有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为世所信第一福田,具足无上檀波罗蜜。
“‘愿一切众生离无益语,常乐独处,心无二念。
(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愿一切众生成最第一清净福田,摄诸众生令修福业。
(zuì) = 冒犯夺取[offend and fetch](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跟“殿”相对[first]/首位[the first place]/假借为“绝”。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mostbestto the highest degree])
“‘愿一切众生成智慧渊,能与众生无量无数善根果报。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愿一切众生住无碍行,满足清净第一福田。
“‘愿一切众生住无诤法,了一切法皆无所作、无性为性。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愿一切众生常得亲近最上福田,具足修成无量福德。
“‘愿一切众生能现无量自在神通,以净福田摄诸含识。
含灵/含识/含生/有情/众生 = 含灵魂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愿一切众生具足无尽功德福田,能与众生如来十力第一乘果。
第一乘 = 大乘之异名。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愿一切众生为能办果真实福田,成一切智,无尽福聚。
(bàn) = 办理;治理[handlemanagedo](做成;做好;能做到[accomplishachieve])
“‘愿一切众生得灭罪法,悉能受持所未曾闻佛法句义。
“‘愿一切众生常勤听受一切佛法,闻悉解悟,无空过者。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愿一切众生听闻佛法通达究竟,如其所闻,随顺演说。
“‘愿一切众生于如来教信解修行,舍离一切九十六种外道邪见。
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 =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四门/四句分别/四句法 = Catukoi,一种逻辑结构,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教论师龙树作品《中论》中。破除四句,称为四句破、四句否定,是一种悖论与辩证方法,为早期中观派的主要因明学特征。
#过去现在未来,各十六句,成四十八句。
#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成九十六句。
#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
1
#有中四句。
#这是树叶<肯定名言>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2
#无中四句。
#这不是树叶<否定世俗谛>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3
亦有亦无
#双亦四句。
#这可以说是树叶,也可以说不是树叶<自相矛盾>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4
非有非无
#双非四句。
#这不可以说是树叶,也不可以说不是树叶<不定>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愿一切众生常见贤圣,增长一切最胜善根。
“‘愿一切众生心常信乐智行之士,与诸圣哲同止共欢。
(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
(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
“‘愿一切众生听闻佛名悉不唐捐,随其所闻,咸得目见。
(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愿一切众生善分别知诸佛正教,悉能守护持佛法者。
“‘愿一切众生常乐听闻一切佛法,受持读诵,开示照了。
(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shì) = 让人看;显示;显现;表示[notifyshow]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愿一切众生信解佛教如实功德,悉舍所有,恭敬供养。’
= 都拿来恭敬供养诸佛。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声闻、独觉种种车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成就清净第一智慧神通,精进修行无有懈怠,获一切智、力、无畏故。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施车给贫穷孤独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施诸福田乃至贫穷孤独者时,随其所求,一切悉舍,心生欢喜,无有厌倦,仍向彼人自悔责言:‘我应往就供养供给,不应劳汝远来疲顿。’
(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gòng) = 供给,供应[supplyfeedprovideequip](供奉,供献[present with all respect]/供品,祭品,祭祀时奉献的物品[offerings])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
“言已拜跪,问讯起居,凡有所须,一切施与;
问讯 = Pr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起居(qǐ jū) = 指日常生活作息[daily life]/向尊长问候、请安。
“或时施彼摩尼宝车,以阎浮提第一女宝充满其上;
(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full])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或复施与金庄严车,人间女宝充满其上;
“或复施与妙琉璃车,内宫妓女充满其上;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或施种种奇妙宝车,童女充满,如天婇女;
“或施无数宝庄严车,宝女满中,柔明辩慧;
(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软[lithesoftflexiblesupple]/柔和;温和[mildgentle])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或施所乘妙栴檀车,或复施与玻璃宝车,悉载宝女,充满其上,颜容端正,色相无比,袨服庄严,见者欣悦;
(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
(xuàn) = 黑色的礼服/华美;盛。
“或复施与玛瑙宝车,灌顶王子身载其上;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或时施与坚固香车,所有男女悉载其中;
“或施一切宝庄严车,载以难舍亲善眷属。
亲善(qīn shàn) = 亲近友善[goodwill <between countries>]
(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宝车,随其所求,恭敬施与,皆令遂愿,欢喜满足。
(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乘不退转无障碍轮广大之乘,诣不可思议菩提树下。
菩提树 = Bodhivrks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佛经中说,若有行者于某一树下成就佛果,即无上菩提,此树即名“菩提树”,因此,“菩提树”对于佛教信众而言就是“圣树”,然诸佛成道其树各别。
“‘愿一切众生乘清净因大法智乘,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永不退转。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法无所有乘,永离一切分别执著,而常修习一切智道。
“‘愿一切众生乘无谄诳正直之乘,往诸佛刹,自在无碍。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愿一切众生随顺安住一切智乘,以诸佛法共相娱乐。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愿一切众生皆乘菩萨清净行乘,具足菩萨十出离道及三昧乐。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愿一切众生乘四轮乘,所谓住好国土、依止善人、集胜福德、发大誓愿,以此成满一切菩萨清净梵行。
“‘愿一切众生得普照十方法光明乘,修学一切如来智力。
“‘愿一切众生乘佛法乘,到一切法究竟彼岸。
“‘愿一切众生载众福善难思法乘,普示十方安隐正道。
= 乘载一切福德,和一切善业之乘。
“‘愿一切众生乘大施乘,舍悭吝垢。
(qiān) = 吝啬[stingy]
“‘愿一切众生乘净戒乘,持等法界无边净戒。
“‘愿一切众生乘忍辱乘,常于众生离瞋浊心。
(rǔ) = 耕作。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怒;生气[peeve])
“‘愿一切众生乘大精进不退转乘,坚修胜行,趣菩提道。
“‘愿一切众生乘禅定乘,速至道场,证菩提智。
“‘愿一切众生乘于智慧巧方便乘,化身充满一切法界、诸佛境界。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愿一切众生乘法王乘,成就无畏,恒普惠施一切智法。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愿一切众生乘无所著智慧之乘,悉能遍入一切十方,于真法性而无所动。
“‘愿一切众生乘于一切诸佛法乘,示现受生遍十方刹,而不失坏大乘之道。
“‘愿一切众生乘一切智最上宝乘,满足普贤菩萨行愿而无厌倦。’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众宝车施诸福田乃至贫穷、孤露之人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无量智,欢喜踊跃,究竟皆得一切智乘故。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施象马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象宝,其性调顺,七支具足,年齿盛壮,六牙清净,口色红赤犹如莲华,形体鲜白譬如雪山,金幢为饰,宝网罗覆,种种妙宝庄严其鼻,见者欣玩无有厌足,超步万里曾不疲倦;或复施与调良马宝,诸相具足犹如天马,妙宝月轮以为光饰,真金铃网罗覆其上,行步平正,乘者安隐,随意所往迅疾如风,游历四洲自在无碍。
七支 = 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平正(píng zhèng) = 不歪斜[right]/公平正直[fair and just]
月轮 = 指圆月[full moon]/泛指月亮[the moon]
“菩萨以此象宝、马宝,或奉养父母及善知识,或给施贫乏苦恼众生,其心旷然,不生悔吝,但倍增欣庆,益加悲愍,修菩萨德,净菩萨心。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住调顺乘,增长一切菩萨功德。
“‘愿一切众生得善巧乘,能随出生一切佛法。
“‘愿一切众生得信解乘,普照如来无碍智力。
“‘愿一切众生得发趣乘,能普发兴一切大愿。
= 『发趣』,发心趣向。
“‘愿一切众生具足平等波罗蜜乘,成满一切平等善根。
“‘愿一切众生成就宝乘,生诸佛法无上智宝。
“‘愿一切众生成就菩萨行庄严乘,开敷菩萨诸三昧华。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愿一切众生得无边速疾乘,于无数劫净菩萨心,精勤思惟,了达诸法。
“‘愿一切众生成就最胜调顺大乘,以善方便具菩萨地。
菩萨地 = 泛指菩萨修行之十个阶位,即旧华严经卷二十三所说之欢喜地、离垢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为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第四十一位至第五十位之修行阶段。
“‘愿一切众生成最高广坚固大乘,普能运载一切众生,皆得至于一切智位。’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象、马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乘于无碍智乘,圆满究竟至佛乘故。
 
###施座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座时,或施所处师子之座。
“其座高广殊特妙好,琉璃为足,金缕所成,柔软衣服以敷其上;建以宝幢,熏诸妙香,无量杂宝庄严之具以为庄校;金网覆上,宝铎风摇,出妙音声;奇珍万计周匝填饰,一切臣民所共瞻仰。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duó) = 大铃[big bell]
“灌顶大王独居其上,宣布法化,万邦遵奉。
法化 = 正法之教化也。
(bāng) = 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state]
“其王复以妙宝严身,所谓:普光明宝、帝青宝、大帝青宝、胜藏摩尼宝,明净如日,清凉犹月,周匝繁布譬如众星,上妙庄严第一无比;海殊妙宝、海坚固幢宝,奇文异表,种种庄严,于大众中最尊最胜。
帝青 = 宝珠名。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
(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fán) = 马头上的饰物[horse decoration](众多[numerous]/盛大;旺盛[grandvigorous])
奇文 = 奇特奥妙的文章。
(biǎo) = 外衣[coat](外面<与“里”相对>[outsidesurface]/设立标记;标出,标明[mark])
“阎浮檀金离垢宝缯以冠其首,享灌顶位,王阎浮提,具足无量大威德力;以慈为主,伏诸怨敌,教令所行,靡不承顺。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时,转轮王以如是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宝庄严座,施于如来第一福田,及诸菩萨、真善知识、贤圣僧宝、说法之师、父母、宗亲、声闻、独觉,及以发趣菩萨乘者,或如来塔,乃至一切贫穷孤露,随其所须,悉皆施与。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坐菩提座,悉能觉悟诸佛正法。
“‘愿一切众生处自在座,得法自在,诸金刚山所不能坏,能悉摧伏一切魔军。
“‘愿一切众生得佛自在师子之座,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愿一切众生得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殊妙宝庄严座,于法自在,化导众生。
“‘愿一切众生得三种世间最殊胜座,广大善根之所严饰。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愿一切众生得周遍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座,阿僧祇劫叹之无尽。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愿一切众生得大深密福德之座,其身充满一切法界。
“‘愿一切众生得不思议种种宝座,随其本愿所念众生,广开法施。
本愿 = Pūrva-pra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愿一切众生得善妙座,现不可说诸佛神通。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宝座、一切香座、一切华座、一切衣座、一切鬘座、一切摩尼座、一切琉璃等不思议种种宝座、无量不可说世界座、一切世间庄严清净座、一切金刚座,示现如来威德自在,成最正觉。’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宝座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获离世间大菩提座,自然觉悟一切佛法故。
 
###施宝盖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诸宝盖。
“此盖殊特,尊贵所用,种种大宝而为庄严,百千亿那由他上妙盖中最为第一;众宝为竿,妙网覆上,宝绳金铃周匝垂下,摩尼璎珞次第悬布,微风吹动,妙音克谐;珠玉宝藏种种充满,无量奇珍悉以严饰,栴檀、沉水妙香普熏,阎浮檀金光明清净。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竿(gān) = 竹子的主干[bamboo pole]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
(xié) = 和谐<强调配合得匀称>[harmonious](办妥,办成功[succeed]/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humorous])
“如是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妙宝物具足庄严,以清净心奉施于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为法故施诸菩萨及善知识、名闻法师,或施父母,或施僧宝,或复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种种众生福田,或施师僧及诸尊宿,或施初发菩提之心乃至一切贫穷孤露,随有求者,悉皆施与。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尊宿(zūn sù) = 对德尊年长者的敬称。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为诸佛之所庇荫。
(bì) = 遮蔽[shelter]
“‘愿一切众生功德智慧以为其盖,永离世间一切烦恼。
“‘愿一切众生覆以善法,除灭世间尘垢热恼。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藏,令众乐见,心无厌足。
“‘愿一切众生以寂静白法而自覆荫,皆得究竟不坏佛法。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愿一切众生善覆其身,究竟如来清净法身。
“‘愿一切众生作周遍盖,十力智慧遍覆世间。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愿一切众生得妙智慧,出过三世无所染著。
“‘愿一切众生得应供盖,成胜福田,受一切供。
“‘愿一切众生得最上盖,获无上智,自然觉悟。’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盖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得自在盖,能持一切诸善法故;
“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普覆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刹土,示现诸佛自在神通无退转故;
“为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庄严十方一切世界,供养佛故;
“为令一切众生以妙幢幡及诸宝盖,供养一切诸如来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普庄严盖,遍覆一切诸佛国土尽无余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广大盖,普盖众生,皆令于佛生信解故;
“为令一切众生以不可说众妙宝盖,供养一佛,于不可说一一佛所皆如是故;
= 对十方无量诸佛前,也是这样一一供养。
“为令一切众生得佛菩提高广之盖,普覆一切诸如来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摩尼宝庄严盖、一切宝璎珞庄严盖、一切坚固香庄严盖、种种宝清净庄严盖、无量宝清净庄严盖、广大宝清净庄严盖,宝网弥覆,宝铃垂下,随风摇动,出微妙音,普覆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诸佛身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无障无碍智庄严盖,普覆一切诸如来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第一智慧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佛功德庄严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于佛功德生清净欲愿心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无边自在心宝故;
心宝 =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
“又欲令一切众生满足诸法自在智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善根普覆一切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智慧盖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十力普遍盖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能以一盖弥覆法界诸佛刹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于法自在为法王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广大智恒无绝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无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诸功德盖其心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覆众生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平等盖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具大回向巧方便故;
“又欲令一切众生获胜欲乐清净心故;
(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善欲乐清净意故;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又欲令一切众生得大回向普覆一切诸众生故。
 
###施幢幡
“佛子,菩萨摩诃萨或施种种上妙幢幡。
(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fān) = patākā,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制成,也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众宝为竿,宝缯为幡,种种杂彩以为其幢;宝网垂覆,光色遍满;宝铎微摇,音节相和;奇特妙宝形如半月,阎浮檀金光逾皦日,悉置幢上;随诸世界业果所现,种种妙物以为严饰。
= 随着一切世界上的众生们所造的业,以及所受的果报,一一都能出现在宝幢和宝幡上。
(guāng) = 光芒,光亮[lightray](色泽;光彩[color and lustre])
(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
音节(yīn jié) = 声音高低,缓急的节奏[rhythm]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jiǎo) = 光亮洁白[bright and white]
皦日(jiǎo rì) = 明亮的太阳。
“如是无数千万亿那由他诸妙幢幡,接影连辉递相间发,光明严洁周遍大地,充满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佛刹。
(jiē) = 两手交叉。交合;会合[joinassembleconvergebring togethermeet](靠近;接触[touch]/接见;接待[meetentertain]/连续;继续[continue])
(huī) = 光;光辉[lightradiance](产生光彩;照耀[shine])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菩萨摩诃萨净心信解,以如是等无量幢幡,或施现在一切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施法宝,或施僧宝,或施菩萨、诸善知识,或施声闻及辟支佛,或施大众,或施别人;诸来求者,普皆施与。
= 凡是来乞求这宝幢宝幡的人,菩萨都本着平等慈心,普遍地布施给他们。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能建立一切善根福德幢幡,不可毁坏。
“‘愿一切众生建一切法自在幢幡,尊重爱乐,勤加守护。
“‘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
(shū) = 书写,记录,记载[writetake notes](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book])
“‘愿一切众生建高显幢,燃智慧灯普照世间。
“‘愿一切众生立坚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业。
(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愿一切众生建智力幢,一切诸魔所不能坏。
“‘愿一切众生得大智慧那罗延幢,摧灭一切世间慢幢。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日大光明幢,以智日光普照法界。
“‘愿一切众生具足无量宝庄严幢,充满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外道邪见。’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幢幡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得甚深高广菩萨行幢及诸菩萨神通行幢清净道故。
 
###施珍宝
“佛子,菩萨摩诃萨开众宝藏,以百千亿那由他诸妙珍宝,给施无数一切众生,随意与之,心无吝惜。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见佛宝,舍离愚痴,修行正念。
“‘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法宝光明,护持一切诸佛法藏。
“‘愿一切众生能悉摄受一切僧宝,周给供养,恒无厌足。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无上心宝,净菩提心,无有退转。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宝,普入诸法,心无疑惑。
“‘愿一切众生具足菩萨诸功德宝,开示演说无量智慧。
“‘愿一切众生得于无量妙功德宝,修成正觉十力智慧。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愿一切众生得妙三昧十六智宝,究竟成满广大智慧。
十六观智 = 1、名色识别智,2、缘摄受智,3、思惟智,4、生灭随观智,5、坏灭随观智,6、怖畏现起智,7、过患随观智,8、厌离随观智,9、欲解脱智,10、审察随观智,11、行舍智,12、随顺智,13、种姓智,14、四种出世间道智,15、四种出世间果智,16、省察智。
“‘愿一切众生成就第一福田之宝,悟入如来无上智慧。
“‘愿一切众生得成第一无上宝主,以无尽辩开演诸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众宝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皆得成满第一智宝、如来无碍净眼宝故。
 
###施庄严具
“佛子,菩萨摩诃萨或以种种妙庄严具而为布施,所谓:一切身庄严具,令身净妙,靡不称可。
= 许多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能够显得身体清净庄严高贵。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菩萨摩诃萨等观一切世间众生,犹如一子,欲令皆得身净庄严,成就世间最上安乐、佛智慧乐,安住佛法,利益众生。
“以如是等百千亿那由他种种殊妙宝庄严具,勤行布施。
“行布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妙庄严具,以诸清净功德智慧庄严人天。
人天 = 人趣与天趣也。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庄严相,以净福德庄严其身。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愿一切众生得上妙庄严相,以百福相庄严其身。
(fú) = 福气,福运[blessinghappiness]。与“祸”相对。(赐福,保佑[bless and protect])
“‘愿一切众生得不杂乱庄严相,以一切相庄严其身。
“‘愿一切众生得善净语言庄严相,具足种种无尽辩才。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功德声庄严相,其音清净,闻者喜悦。
(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诸佛语言庄严相,令诸众生闻法欢喜修清净行。
“‘愿一切众生得心庄严相,入深禅定,普见诸佛。
“‘愿一切众生得总持庄严相,照明一切诸佛正法。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庄严相,以佛智慧庄严其心。’
“是为菩萨摩诃萨惠施一切庄严具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足一切无量佛法,功德智慧圆满庄严,永离一切憍慢放逸故。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施宝冠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受灌顶自在王位摩尼宝冠及髻中珠,普施众生,心无吝惜,常勤修习,为大施主,修学施慧,增长舍根,智慧善巧,其心广大,给施一切。
= 增长他施舍的善根。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以彼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佛法之所灌顶,成一切智。
“‘愿一切众生具足顶髻,得第一智,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以妙智宝普摄众生,皆令究竟功德之顶。
“‘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智慧宝顶,堪受世间之所礼敬。
(ding) = 人头的最上端[the crown of the head](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topfront]/以头承戴[carry on the head])
“‘愿一切众生以智慧冠庄严其首,为一切法自在之王。
“‘愿一切众生智慧明珠系其顶上,一切世间无能见者。
(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
“‘愿一切众生皆悉堪受世间顶礼,成就慧顶,照明佛法。
= 了解一切佛法。
“‘愿一切众生首冠十力庄严之冠,智慧宝海清净具足。
(shǒu) = [head](首领,团体的领导人[chiefleader]/第一[first])
“‘愿一切众生至大地顶,得一切智,究竟十力,破欲界顶诸魔眷属。
= 又愿一切众生,到大地的顶巅。
“‘愿诸众生得成第一无上顶王,获一切智光明之顶,无能映夺。’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宝冠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第一智最清净处智慧摩尼妙宝冠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处在牢狱黑暗之处,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起坐不安,众苦竞集,无有亲识,无归无救,裸露、饥羸,酸剧难忍。
= 又没个亲戚和认识的朋友,也没有个归宿,和拯救他的人。
(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yù) = 监狱,牢房[prison]
(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jiǎn) = 书匣上的标签[bookmark](约束,限制[restrain oneself])
(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
(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luǒ) = 赤身露体[naked]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suān) = [vinegar](悲痛[grievedsorrowful])
(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
“菩萨见已,舍其所有一切财宝、妻子、眷属及以自身,于牢狱中救彼众生,如大悲菩萨、妙眼王菩萨;既救度已,随其所须,普皆给施,除其苦患,令得安隐;然后施以无上法宝,令舍放逸,安住善根,于佛教中,心无退转。
(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牢狱中救众生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究竟解脱贪爱缠缚。
“‘愿一切众生断生死流,升智慧岸。
(liú) = 水流动[flow](河川;江河的流水[riverstream of water])
(shēng) = 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literlitre](上升,升起[uprise]/登,上[ascend])
“‘愿一切众生除灭愚痴,生长智慧,解脱一切烦恼缠缚。
“‘愿一切众生灭三界缚,得一切智,究竟出离。
“‘愿一切众生永断一切烦恼结缚,到无烦恼、无障碍地智慧彼岸。
“‘愿一切众生离诸动念、思惟、分别,入于平等不动智地。
“‘愿一切众生脱诸欲缚,永离世间一切贪欲,于三界中无所染著。
“‘愿一切众生得胜志乐,常蒙诸佛为说法门。
“‘愿一切众生得无著、无缚解脱心,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愿一切众生得菩萨神通,一切世界调伏众生,令离世间,住于大乘。’
“是为菩萨摩诃萨救度牢狱苦众生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普入如来智慧地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狱囚五处被缚,受诸苦毒;防卫驱逼,将之死地,欲断其命,舍阎浮提一切乐具,亲戚、朋友悉将永诀,置高砧上以刀屠割,或用木枪竖贯其体,衣缠油沃以火焚烧,如是等苦种种逼迫。
= 五处受刑,头上用夹棍夹着,两手用手铐锁着,两脚带上镣链。
= 或者用木枪,从头顶上刺入,贯穿他的身体。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
死地(sǐ dì) = 无法生存的危险境地;绝境[a fatal position]
(jué) = 辞别,告别。特指长别[part with sb.]
(zhēn) = 捣衣石[anvilhammering block]
(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
(guàn) = 穿钱的绳子[string](用绳子穿连成串[string]/穿过;贯通,精通[pass through])
(wò) = 把水从上浇下[water](肥美[fertile])
(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burn])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菩萨见已,自舍其身而代受之;如阿逸多菩萨、殊胜行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为众生故,自舍身命,受诸苦毒。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菩萨尔时语主者言:‘我愿舍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与我。如治彼人,随意皆作;设过彼苦阿僧祇倍,我亦当受,令其解脱。我若见彼将被杀害,不舍身命救赎其苦,则不名为住菩萨心。何以故?我为救护一切众生,发一切智菩提心故。’
= 随你愿意怎样惩罚我都可以。
(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shú) = 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ransom]
“佛子,菩萨摩诃萨自舍身命救众生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断尽究竟身命,永离一切灾横逼恼。
= 得到永远不断灭的眞实身命,法身。
(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愿一切众生依诸佛住,受一切智,具足十力,菩提记別。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愿一切众生普救含识,令无怖畏,永出恶道。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命,入于不死智慧境界。
“‘愿一切众生永离怨敌,无诸厄难,常为诸佛、善友所摄。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愿一切众生舍离一切刀剑兵仗、诸恶苦具,修行种种清净善业。
(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愿一切众生离诸怖畏,菩提树下摧伏魔军。
(bù) = 惶恐,惊惧[fear]
“‘愿一切众生离大众怖,于无上法心净无畏,能为最上大师子吼。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愿一切众生得无障碍师子智慧,于诸世间修行正业。
“‘愿一切众生到无畏处,常念救护诸苦众生。’
“是为菩萨摩诃萨自舍身命救彼临刑诸狱囚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离生死苦,得于如来上妙乐故。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xíng) = 惩罚[punish torture]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