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九会
|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七处
|
兜率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膝轮光
|
会主
|
金刚幢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说法
|
十回向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第31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菩萨十回向之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佛子,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所谓:于出生死,心生尊重;
= 对于所有的善根,生九种非常尊重的心。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
“于随喜善根,心生尊重;
“于礼敬诸佛,心生尊重;
“于合掌恭敬,心生尊重;
“于顶礼塔庙,心生尊重;
“于劝佛说法,心生尊重。
“于如是等种种善根,皆生尊重,随顺忍可。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彼善根,皆生尊重,随顺忍可时,究竟欣乐,坚固信解;自得安住,令他安住;勤修无著,自在积集;成胜志乐,住如来境;势力增长,悉得知见。
= 自在积集一切善根。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身业。
= 有六十一门。
普贤菩萨/遍吉菩萨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
|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清净普贤语业。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圆满普贤意业。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发起普贤广大精进。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具足普贤无碍音声陀罗尼门,其声广大,普遍十方。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具足普贤见一切佛陀罗尼门,恒见十方一切诸佛。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解了一切音声陀罗尼门,同一切音,说无量法。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一切劫住陀罗尼门,普于十方修菩萨行。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于一众生身中,示修一切菩萨行,尽未来劫常无间断;如一众生身,一切众生身悉亦如是。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普入一切众道场,普现一切诸佛前,修菩萨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佛自在力,于一门中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
一门 = 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也。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佛自在力,于种种门中示现,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穷尽,令一切众生皆得悟入,其身普现一切佛前。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念念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十力智,心无疲倦。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于一切众生身中,现一切佛自在神通,令一切众生住普贤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于一一众生语言中,作一切众生语言,令一切众生一一皆住一切智地。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于一一众生身中,普容纳一切众生身,令皆自谓成就佛身。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意料[expect]。)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能以一华庄严一切十方世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出大音声,普遍法界,周闻一切诸佛国土,摄受调伏一切众生。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尽未来际不可说不可说劫,于念念中悉能遍入一切世界,以佛神力,随念庄严。
= 随着一念,而能庄严十方诸佛刹土。
尽未来际 = 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自在力,尽未来际所住之劫,常能遍入一切世界,示现成佛出兴于世。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普贤行,一光普照尽虚空界一切世界。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普贤行,得无量智慧,具一切神通,说种种法。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普贤行,入于如来尽一切劫不可测量神通智慧。
= 穷尽一切劫,也不可以测量出佛的神通智慧。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普贤行,住尽法界诸如来所,以佛神力修习一切诸菩萨行;身、口、意业,曾无懈倦。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普贤行,不违于义,不坏于法,言词清净,乐说无尽;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其当得一切诸佛无上菩提。
= 不违背诸法的义理,不破坏诸法的实相。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入一法门时,放无量光,照不思议一切法门;如一法门,一切法门皆亦如是通达无碍,究竟当得一切智地。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菩萨行,于法自在,到于普贤庄严彼岸;于一一境界,皆以一切智观察悟入,而一切智亦不穷尽。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始从此生尽未来际住普贤行,常不休息,得一切智,悟不可说不可说真实法,于法究竟,无有迷惑。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业,方便自在,得法光明,于诸菩萨所行之行照了无碍。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得一切方便智,知一切方便,所谓:无量方便、不思议方便、菩萨方便、一切智方便、一切菩萨调伏方便、转无量法轮方便、不可说时方便、说种种法方便、无边际无畏藏方便、说一切法无余方便。
=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这个方法在此时此处对某个人非常适合,这叫便。便,用佛经里面讲法是契机。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
|
实智
|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
权智/方便智
|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普贤行,成就身业,令一切众生见者欢喜,不生诽谤;发菩提心,永不退转,究竟清净。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得了一切众生语言清净智,一切言词具足庄严,普应众生,皆令欢喜。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普贤行,立殊胜志,具清净心,得广大神通、广大智慧,普诣一切广大世间、广大国土、广大众生所,说一切如来不可说广大法、广大庄严圆满藏。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满普贤回向行愿,得一切佛清净身、清净心、清净解,摄佛功德,住佛境界,智印普照,示现菩萨清净之业,善入一切差别句义,示诸佛菩萨广大自在,为一切众生现成正觉。
智印 = 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勤修普贤诸根行愿,得聪利根、调顺根、一切法自在根、无尽根、勤修一切善根根、一切佛境界平等根、授一切菩萨不退转记大精进根、了知一切佛法金刚界根、一切如来智慧光照金刚焰根、分别一切诸根自在根、安立无量众生于一切智根、无边广大根、一切圆满根、清净无碍根。
根(gēn) =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root]。(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origin;source;cause;root]。)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得一切菩萨神力,所谓:无量广大力神力、无量自在智神力、不动其身普现一切佛刹神力、无碍不断自在神力、普摄一切佛刹置于一处神力、一身遍满一切佛刹神力、无碍解脱游戏神力、无所作一念自在神力、住无性无依神力、一毛孔中次第安立不可说世界遍游法界诸佛道场示诸众生皆令得入大智慧门神力。
= 得到一切菩萨所加持十种的神通力量。
无阂/无碍 = 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入普贤门,生菩萨行,以自在智,于一念顷普入无量诸佛国土,一身容受无量佛刹,获能严净佛国土智,恒以智慧观见无边诸佛国土,永不发起二乘之心。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二乘 = 声闻、缘觉。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方便行,入智慧境界,生如来家,住菩萨道,具足不可说不可说无量不思议殊胜心,行无量愿未曾休息,了知三世一切法界。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清净法门,于一毛端量处悉包容尽虚空遍法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国土,皆使明见;如一毛端量处,遍法界、虚空界一一毛端量处悉亦如是。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
包(bāo) = 用纸、布等裹东西[wrap up]。(包含,包容。里面含有[contain;include]。)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深心方便,于一念心中现一众生,不可说不可说劫念心,如是乃至现一切众生尔许劫念心。
= 经过不可说不可说劫那样长时间的念心。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入普贤回向,行方便地,于一身中悉能包纳尽法界不可说不可说身,而众生界无所增减;如一身,乃至周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大愿方便,舍离一切想倒、心倒、见倒,普入一切诸佛境界;常见诸佛虚空界等清净法身,相好庄严,神力自在;常以妙音开示演说无碍无断,令其闻者如说受持,于如来身了无所得。
= 舍离一切妄想顚倒,心里顚倒,见解顚倒。
倒(dǎo) = 倒下[fall]。(上下、前后颠倒[put
upside down;be upside down;be
inverted]。)
虚空界 = 谓眼所见之大空也。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住菩萨地,于一念中入一切世界,所谓:入仰世界、覆世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网一切处广大世界,以因陀罗网分别方便普分别一切法界,以种种世界入一世界,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法界所安立无量世界入一世界,以一切虚空界所安立无量世界入一世界,而亦不坏安立之相,悉令明见。
= 能将种种世界,放在一个世界中。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保护;庇护[protect;shelter]。)
因陀罗网/天帝网/帝网
= indra-jāla,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习普贤菩萨行愿,得佛灌顶,于一念中入方便地,成满安住众行智宝;悉能了知一切诸想,所谓:众生想、法想、刹想、方想、佛想、世想、业想、行想、界想、解想、根想、时想、持想、烦恼想、清净想、成熟想、见佛想、转法轮想、闻法解了想、调伏想、无量想、出离想、种种地想、无量地想、菩萨了知想、菩萨修习想、菩萨三昧想、菩萨三昧起想、菩萨成想、菩萨坏想、菩萨殁想、菩萨生想、菩萨解脱想、菩萨自在想、菩萨住持想、菩萨境界想、劫成坏想、明想、暗想、昼想、夜想、半月一月一时一岁变异想、去想、来想、住想、坐想、睡想、觉想,如是等想,于一念中悉能了知,而离一切想无所分别;断一切障,无所执著;一切佛智充满其心,一切佛法长其善根,与诸如来等同一身,一切诸佛之所摄取,离垢清净,一切佛法皆随修学到于彼岸。
= 成就圆满安住一切行的智慧之宝。
= 共五十二种念头。
= 界想:三界想。根想:六根想。时想:时间想。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为一切众生修普贤行,生大智宝,于一一心中知无量心,随其依止,随其分别,随其种性,随其所作,随其业用,随其相状,随其思觉,种种不同靡不明见。
= 随着一切众生的分别心。
依止 =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就普贤大愿智宝,于一处中知于无量不可说处;如于一处,于一切处悉亦如是。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习普贤行业智地,于一业中能知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业,其业各以种种缘造,明了知见;如于一业,于一切业悉亦如是。
= 所有一切业,各有各的因缘,随缘而造成。
行业 = 身口意之所作/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习普贤知诸法智,于一法中知不可说不可说法,于一切法中而知一法;如是诸法,各各差别,无有障碍,无违无著。
= 修习普贤菩萨知道诸法的智慧。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菩萨行,得具普贤无碍耳根,于一言音中知不可说不可说言音,无量无边种种差别而无所著;如于一言音,于一切言音悉亦如是。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智,起普贤行,住普贤地,于一一法中演说不可说不可说法;
“‘其法广大,种种差别教化摄受,不可思议方便相应;
“‘于无量时,于一切时,随诸众生所有欲解,随根随时,以佛音声而为说法;
“‘以一妙音,令不可说道场众会无量众生皆悉欢喜,一切如来所无量菩萨充满法界;
“‘立殊胜志,生广大见,究竟了知一切诸行,住普贤地,随所说法,于念念中悉能证入,一刹那顷增长无量不可说不可说大智慧聚;
“‘尽未来劫如是演说,于一切刹修习广大虚空等行,成就圆满。
= 尽虚空遍法界相等的法门。
等(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习普贤诸根行门,成大行王,于一一根中悉能了知无量诸根、无量心乐、不思议境界所生妙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普贤行大回向心,得色甚微细智、身甚微细智、刹甚微细智、劫甚微细智、世甚微细智、方甚微细智、时甚微细智、数甚微细智、业报甚微细智、清净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甚微细,于一念中悉能了知,而心不恐怖,心不迷惑、不乱、不散、不浊、不劣;其心一缘,心善寂定,心善分别,心善安住。
= 得到十种极微细的智慧。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住菩萨智,修普贤行,无有懈倦,能知一切众生趣甚微细、众生死甚微细、众生生甚微细、众生住甚微细、众生处甚微细、众生品类甚微细、众生境界甚微细、众生行甚微细、众生取甚微细、众生攀缘甚微细,如是等一切甚微细,于一念中悉能了知。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立深志乐,修普贤行,能知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为一切众生修菩萨行甚微细、
= 二十一种甚微细的智慧。
“‘菩萨住处甚微细、
“‘菩萨神通甚微细、
“‘菩萨游行无量佛刹甚微细、
“‘菩萨法光明甚微细、
“‘菩萨清净眼甚微细、
“‘菩萨成就殊胜心甚微细、
“‘菩萨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甚微细、
“‘菩萨陀罗尼门智甚微细、
“‘菩萨无量无畏地一切辩才藏演说甚微细、
“‘菩萨无量三昧相甚微细、
“‘菩萨见一切佛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甚深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大庄严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法界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大自在神通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尽未来际广大行住持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出生无量差别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出生一切诸佛前勤修供养恒不舍离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修行一切甚深广博无障无碍三昧智甚微细、
“‘菩萨究竟一切智地、住持行智地、大神通地、决定义地、离翳三昧智甚微细,如是等一切甚微细,悉能了知。
= 住持修行智慧之地。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悉知一切菩萨安立智甚微细、菩萨地甚微细、菩萨无量行甚微细、菩萨出生回向甚微细、菩萨得一切佛藏甚微细、菩萨观察智甚微细、菩萨神通愿力甚微细、菩萨演说三昧甚微细、菩萨自在方便甚微细、菩萨印甚微细、菩萨一生补处甚微细、菩萨生兜率天甚微细、菩萨住止天宫甚微细、菩萨严净佛国甚微细、菩萨观察人中甚微细、菩萨放大光明甚微细、菩萨种族殊胜甚微细、菩萨道场众会甚微细、菩萨遍一切世界受生甚微细、菩萨于一身示现一切身命终甚微细、菩萨入母胎甚微细、菩萨住母胎甚微细、菩萨在母胎中自在示现一切法界道场众会甚微细、菩萨在母胎中示现一切佛神力甚微细、菩萨示现诞生事甚微细、菩萨师子游行七步智甚微细、菩萨示处王宫巧方便智甚微细、菩萨出家修调伏行甚微细、菩萨菩提树下坐道场甚微细、菩萨破魔军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微细、如来坐菩提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甚微细、如来示现无量神变甚微细、如来师子吼大涅槃甚微细、如来调伏一切众生而无所碍甚微细、如来不思议自在力如金刚菩提心甚微细、如来普护念一切世间境界甚微细、如来普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尽未来劫而无休息甚微细、如来无碍神力周遍法界甚微细、如来于尽虚空界一切世界普现成佛调伏众生甚微细、如来于一佛身现无量佛身甚微细、如来于去来今三世中皆处道场自在智甚微细,如是等一切微细悉能了知;
= 四十一种甚为微细的智慧。
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成就清净,普能示现一切世间;
“‘于念念中增长智慧,圆满不退;
“‘善巧方便修菩萨行,无有休息;
“‘成就普贤回向之地,具足一切如来功德,永不厌舍菩萨所行,出生菩萨现前境界;
现前/现在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无量方便皆悉清净,普欲安隐一切众生;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修菩萨行,成就菩萨大威德地,得诸菩萨心之乐欲,获金刚幢回向之门,出生法界诸功德藏,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入诸菩萨深妙法门,演说一切真实之义,于法善巧无所违失,起大誓愿不舍众生;
“‘于一念中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于非心处示生于心;
= 在非心处(无情众生),示现生于心,这是眞空生妙有的道理。
“‘远离语言,安住智慧,同诸菩萨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尽未来际常无休息;
“‘一切世间众生劫数,妄想言说之所建立,神通愿力悉能示现。
= 一切世间的众生、劫数、妄想、言说之所建立,乃是神通和愿力,悉能示现。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得一切众生界甚微细智,所谓:众生界分别甚微细智、众生界言说甚微细智、众生界执著甚微细智、众生界异类甚微细智、众生界同类甚微细智、众生界无量趣甚微细智、众生界不思议种种分别所作甚微细智、众生界无量杂染甚微细智、众生界无量清净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众生界境界甚微细,于一念中能以智慧皆如实知;广摄众生而为说法,开示种种清净法门,令修菩萨广大智慧;化身无量,见者欢喜,以智日光照菩萨心,令其开悟智慧自在。
= 得到一切众生界极微细九种的智慧。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杂染 = 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修普贤行,得尽虚空界、法界、一切世界甚微细智,所谓:小世界甚微细智、大世界甚微细智、杂染世界甚微细智、清净世界甚微细智、无比世界甚微细智、种种世界甚微细智、广世界甚微细智、狭世界甚微细智、无碍庄严世界甚微细智、遍一切世界佛出现甚微细智、遍一切世界说正法甚微细智、遍一切世界普现身甚微细智、遍一切世界放大光明甚微细智、尽一切世界示现诸佛自在神通甚微细智、尽一切世界以一音声示一切音甚微细智、入一切世界一切佛刹道场众会甚微细智、以一切法界佛刹作一佛刹甚微细智、以一佛刹作一切法界佛刹甚微细智、知一切世界如梦甚微细智、知一切世界如像甚微细智、知一切世界如幻甚微细智;
= 得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二十一种极甚微细的智慧。
“‘如是了知出生一切菩萨之道,入普贤行智慧神通,具普贤观,修菩萨行,常无休息;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得一切佛自在神变,具无碍身,住无依智,于诸善法无所取著,心之所行悉无所得;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于一切处起远离想,于菩萨行起净修想,于一切智无取著想,以诸三昧而自庄严,智慧随顺一切法界。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入普贤菩萨行门,得无量法界甚微细智、演说一切法界甚微细智、入广大法界甚微细智、分别不思议法界甚微细智、分别一切法界甚微细智、一念遍一切法界甚微细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无所得甚微细智、观一切法界无所碍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无有生甚微细智、于一切法界现神变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细,以广大智皆如实知;
= 得到法界十一种甚微细的智慧。
“‘于法自在,示普贤行,令诸众生皆悉满足;
“‘不舍于义,不著于法,出生平等无碍之智;
“‘知无碍本,不住一切法,不坏诸法性,如实无染,犹若虚空,随顺世间起于言说;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开真实义,示寂灭性,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
开(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离一切著。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生诸劫甚微细智,所谓:以不可说劫为一念甚微细智、以一念为不可说劫甚微细智、以阿僧祇劫入一劫甚微细智、以一劫入阿僧祇劫甚微细智、以长劫入短劫甚微细智、以短劫入长劫甚微细智、入有佛劫无佛劫甚微细智、知一切劫数甚微细智、知一切劫非劫甚微细智、一念中见三世一切劫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诸劫甚微细,以如来智,于一念中皆如实知;
= 十种甚微细的智慧。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得诸菩萨圆满行王心、入普贤行心、离一切分别异道戏论心、发大愿无懈息心、普见无量世界网无量诸佛充满心、于诸佛善根诸菩萨行能闻持心、于安慰一切众生广大行闻已不忘心、能于一切劫现佛出世心、于一一世界尽未来际行不动行无休息心、于一切世界中以如来身业充满菩萨身心。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慰(wèi) = 安慰[comfort]。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万8000 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
成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
(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
(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成不退转,得一切法甚微细智,所谓:甚深法甚微细智、广大法甚微细智、种种法甚微细智、庄严法甚微细智、一切法无有量甚微细智、一切法入一法甚微细智、一法入一切法甚微细智、一切法入非法甚微细智、无法中安立一切法而不相违甚微细智、入一切佛法方便无有余甚微细智,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言说所安立法诸微细智,与彼同等,其智无碍,皆如实知;
= 很微细的智慧和这些法同等。
“‘得入无边法界心,于一一法界深心坚住,成无碍行;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以一切智充满诸根,入诸佛智,正念方便,成就诸佛广大功德;
“‘遍满法界,普入一切诸如来身,现诸菩萨所有身业,随顺一切世界言词,演说于法;
“‘得一切佛神力所加智慧意业,出生无量善巧方便分别诸法萨婆若智。
百法
#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
|
五阴
|
|
色法(11)
<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相。>
#相分
|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
色阴
|
心法(8)
<八识心王。>
#见分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识阴
|
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所(51)
<随心王所驱使。>
#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
#八识心王是识的自性,是不会造业的,会造业的都是心所。烦恼就是心所扰乱自性而起的作用。
#见分
|
遍行(5):作意,触,受,想,思。
#‘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
# ‘作意’就是注意,前五遍行之一念心的作用,而引起六根对六尘的注意。作就是造作,它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地起念。作意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众生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就是由于作意在捣乱、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种子在八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著于境界。所以说,坏就坏在这个作意上。‘触’就是接触外境。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受’就是接纳、领受的意思。这个妄境一显现,他就接纳、领受境缘,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于是他就跟著这个境界来鼓动,随著境转,执著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许多名相,这就是‘想’。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所以思潮迁流不息,生起现行造善、恶诸业。因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别境’就是个别著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著善、著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要造业了。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因为大家皆执著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望享乐,这就是乐欲。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就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这就是要去造业的心。接下来是‘解’<理解、胜解之意>。当他理解了什么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要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解’。‘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定’是专一之意。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界,执著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著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
善(11):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善法’,是我们修行成道的资粮。
#‘信’是信仰,乃一切事业成功之母。‘惭、愧’二字,我们平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惭’是自惭,自己感到羞惭,深受良心的责备。‘愧’是愧他,愧对他人,对不起人家。‘无贪、无嗔、无痴’。我们知道,贪、嗔、痴三毒是六道轮回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反过来,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善了。‘精进’是努力不懈、勤奋进取的意思。‘轻安’是轻松、安逸、自在的意思。修佛的人身心轻快安逸、逍遥自在。倘若还感觉不到身心轻快安逸,可以说还根本没有上路。因为你的心还执著在世法世相上,放不下所负的重担,不肯舍弃它,所以得不到身心轻快安逸的自在感。‘不放逸’就是防止懈怠不前,敦促大家努力用功,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成道才有希望。‘行舍’是舍弃的意思。倘若我们心有所住,粘著东西不舍,妄心如何能转为清净,又怎么能平等正直呢?所以说,念念舍处,就是念念入处。舍弃了世法上一切虚幻不实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就能念念入道了。‘不害’是慈悯众生、饶益众生而不为众生所烦恼的意思。
烦恼(6):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恶法也谓之烦恼法。
#贪和嗔根源在痴。芸芸众生,因追逐外境,昧却本真,不识世间法都是空苦无常,而误认为实有,求取不已,随业流转,才成贪心,求而不得,又生嗔心,妄造恶业。‘慢’是贡高我慢之意。‘疑’则不信,故障正信。‘不正见’,就是拨无因果的恶见。
随烦恼(20): 忿, 恨, 恼, 覆,诳, 谄, 骄,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所谓随者,就是说这些烦恼是随著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
# ‘忿’、愤怒、光火。‘恨’,不如己意而起嗔恨心。‘恼’,恼怒。‘浮’,浮浅不明,浮躁不安,因之昏昧,智慧光明被覆盖住了,而盲动不定。‘谎’,说谎、骗人。‘谄’,谄媚、谄谀。‘骄’,骄傲,骄慢,骄横,骄纵。‘害’,损害,残害。‘嫉’,嫉妒。‘悭’,吝啬。‘无惭’、‘无愧’,假如有惭愧心,则不会做坏事,也就没什么烦恼;反之,无惭无愧,做起事来,势必损人害己,而遭他人指责,因之不胜烦恼。‘不信’,不相信,不信仰。‘懈怠’,松懈懒惰,不坚持,不努力。‘放逸’,身心任意放纵闲散。‘昏沉’,头脑迷糊不清。‘掉举’,胡思乱想,妄念不断。‘失正念’,失去了正确的信念。‘不正知’,不正确的认识。‘散乱’,散漫混乱。
不定(4):悔 ,眠, 寻, 伺。
#所谓不定者,就是说它们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亦善亦恶、非善非恶,故名不定。
#‘悔’,譬如,为恶的人悔过自新就是善人,恶行一经悔改即变为善行。后来却因自己的利益受了损失,懊悔了,善事不做了,那就坏了,这个悔就变为恶行了。‘眠’是睡眠,是人们恢复精神、解除疲劳的重要行为,人人都需要,个个离不开。‘寻’就是搜寻,把与问题有关的各方面搜寻出来,加以考虑。‘伺’是伺察,细细地察看所考虑的问题是否周到,有无漏洞。‘寻’是粗粗的,每一桩事情先粗粗地想是‘寻’。‘伺’是入细了,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安排和解决。
|
受阴、
想阴
|
心不相应行法(24)
<不与心与心所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
|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得]由贪心起;是成就的意思,由色、心、心所法三种的作用,而成就或善或恶的种种行为。[命根]生命;即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有的生命。[众同分]同类;众是大众,同是相同,分是一分,人是人类大众中的一分,畜是畜类大众中的一分,以及其他各类亦然。[异生性]类同报异;异是异类,生是众生,性是性质,宇宙间一切众生,种类各异,性质不同,叫异生性。[无想定]外道我执未破;是外道欲得无想果而修的无心定,修这种禅定,前六识不起,但第七识仍在。[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这是佛教所修持的最高禅定,修成此定,前七识永不复起,故又名无漏定。[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由修无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报,报在无想天,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报尽命终,受业力牵引,仍入轮回,故佛教行者决不修这种禅定。[名身]名显用;名是名字,身是聚义,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词,一字为名,二字为名身,三字连缀是多名身。[句身]句显法;句身是联合若干名身,以表明一种事理,也就是一句完整的话。[文身]字显体;文是文字,也就是名词和句子所完成的一篇文章。[生]成;本无今有的叫做生。[住]住;现在尚存叫做住。[老]坏;形态逐渐衰坏叫做老。[无常]空;不能常住的意思,在人叫做生老病死,在物叫做生住异灭,在世界叫做成住坏空。[流转]轮回;一切因缘生的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生灭无常。[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在无常流转中,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因不同,果亦各异,叫做定异。[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宇宙万有,各从其类,叫做相应,例如瓜的种子仍可再生瓜,豆的种子仍可再生豆,余可类推。[势速]迁变不停;一切因缘生之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刹那不停,叫做势速。[次第]法之次地;一切有为法,其安立都有次第,如一、二、三、四是。[时]时间性;是时间,如过去、现在、未来是。[方]方位性;即方位,如东、南、西、北是。[数]数目性;即数目,如一、二、三、四等是。[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法不孤起任何事物都不能单独生起和存在,要籍众缘和合而生而有。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事物的生起要籍众缘的和合,叫做缘聚则生,事物的坏灭是众缘分散不和合,叫做缘散则灭。
|
行阴
|
无为法(6)
<离因缘造作之法。>
|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著,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证入菩提。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
#‘非择灭无为’,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就是观照法性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
#‘不动无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的大乘定,故名受想灭无为。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如。
|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
“‘以无著无缚解脱心,修普贤行,出生一切甚微细智,所谓:知一切刹甚微细智、知一切众生甚微细智、知一切法果报甚微细智、知一切众生心甚微细智、知一切说法时甚微细智、知一切法界甚微细智、知一切尽虚空界三世甚微细智、知一切语言道甚微细智、知一切世间行甚微细智、知一切出世行甚微细智,乃至知一切如来道、一切菩萨道、一切众生道甚微细智;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修菩萨行,住普贤道,若文若义皆如实知;
“‘生如影智,生如梦智,生如幻智,生如响智,生如化智,生如空智,生寂灭智,生一切法界智,生无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不分别若世间、若世间法,
世间法 = loka-dhar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不分别若菩提、若菩提萨埵,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菩萨/菩提萨埵/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
= Bodhisattva,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悟的有情众生。
“不分别若菩萨行、若出离道,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不分别若佛、若一切佛法,
“不分别若调伏众生、若不调伏众生,
“不分别若善根、若回向,
“不分别若自、若他,
“不分别若施物、若受施者,
“不分别若菩萨行、若等正觉,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正等觉/正等正觉/等正觉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不分别若法、若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彼善根如是回向,所谓:‘心无著无缚解脱,身无著无缚解脱,口无著无缚解脱,业无著无缚解脱,报无著无缚解脱,世间无著无缚解脱,佛刹无著无缚解脱,众生无著无缚解脱,法无著无缚解脱,智无著无缚解脱。’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如三世诸佛为菩萨时所修回向而行回向;
“学过去诸佛回向,成未来诸佛回向,住现在诸佛回向;
“安住过去诸佛回向道,不舍未来诸佛回向道,随顺现在诸佛回向道;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勤修过去诸佛教,成就未来诸佛教,了知现在诸佛教;
“满足过去诸佛平等,成就未来诸佛平等,安住现在诸佛平等;
“行过去诸佛境界,住未来诸佛境界,等现在诸佛境界;
“得三世一切诸佛善根,具三世一切诸佛种性,住三世一切诸佛所行,顺三世一切诸佛境界。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一切金刚轮围山所不能坏,于一切众生中色相第一无能及者,悉能摧破诸魔邪业,普现十方一切世界;修菩萨行,为欲开悟一切众生,以善方便说诸佛法;得大智慧,于诸佛法心无迷惑,在在生处若行若住,常得值遇不坏眷属;三世诸佛所说正法,以清净念悉能受持,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常不休息,无所依著;普贤行愿增长具足,得一切智施作佛事,成就菩萨自在神通。”
在在(zài zài) = 处处;各方面[everywhere]。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普于十方无等尊,未曾一起轻慢心,随其所修功德业,亦复恭敬生尊重。
曾(céng) =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once]。(zēng
= 乃,竟[actually]。)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所修一切诸功德,不为自己及他人,恒以最上信解心,利益众生故回向。
“未尝暂起高慢心,亦复不生下劣意,如来所有身等业,彼悉请问勤修习。
= 十方诸佛所有的身语意三业。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所修种种诸善根,悉为利益诸含识,安住深心广大解,回向人尊功德位。
= 回向人尊的功德位,也就是佛果。
含灵/含识/含生/有情/众生 = 含灵魂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人尊 =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
“世间所有无量别,种种善巧奇特事,粗细广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达。
事 = 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叫做事,离因缘造作之法则叫做理。
“世间所有种种身,以身平等入其中,于此修行得了悟,慧门成就无退转。
“世间国土无量种,微细广大仰覆别,菩萨能以智慧门,一毛孔中无不见。
智慧门 = 入智慧之门户。即指权智,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智慧指佛果之实智,因地之权智为入于实智之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为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为权智,此权智为令入于实智之门户,故称智慧门。此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为令入实智之门,亦称智慧门。
“众生心行无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门悉开悟,于所修行不退转。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众生诸根及欲乐,上中下品各不同,一切甚深难可知,随其本性悉能了。
= 菩萨能随着众生的本性,完全能了知他们的诸根和欲乐。
“众生所有种种业,上中下品各差别,菩萨深入如来力,以智慧门普明见。
“不可思议无量劫,能令平等入一念,如是见已遍十方,修行一切清净业。
= 也就是缩短无量劫为一念。
“过去未来及现在,了知其相各不同,而亦不违平等理,是则大心明达行。
= 虽然不同,可是也不违背平等的道理。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世间众生行不同,或显或隐无量种,菩萨悉知差别相,亦知其相皆无相。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héng。)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
“十方世界一切佛,所现自在神通力,广大难可得思议,菩萨悉能分别知。
“一切世界兜率中,自然觉悟人师子,功德广大净无等,如其体相悉能见。
= 在十方一切世界的兜率天中,自然觉悟成就人师子(佛)。佛的功德,既广大又清净,没有可比拟的。好像佛的体相,所有的众生,悉能明见。
“或现降神处母胎,无量自在大神变,成佛说法示灭度,普遍世间无暂已。
已(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
“人中师子初生时,一切胜智悉承奉,诸天帝释梵王等,靡不恭敬而瞻侍。
人师子/人中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十方一切无有余,无量无边法界中,无始无末无遐迩,示现如来自在力。
= 没有开始的时候,没有终了的时候,也没有远,也没有近。
遐(xiá) = 远[far]。(远去[go
far away]。)
迩(ěr) = 近[near]。
“人中尊导现生已,游行诸方各七步,欲以妙法悟群生,是故如来普观察。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见诸众生沉欲海,盲暗愚痴之所覆,人中自在现微笑,念当救彼三有苦。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大师子吼出妙音,我为世间第一尊,应燃明净智慧灯,灭彼生死愚痴暗。
“人师子王出世时,普放无量大光明,令诸恶道皆休息,永灭世间众苦难。
“或时示现处王宫,或现舍家修学道,为欲饶益众生故,示其如是自在力。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如来始坐道场时,一切大地皆动摇,十方世界悉蒙光,六趣众生咸离苦。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震动一切魔宫殿,开悟十方众生心,昔曾受化及修行,皆使了知真实义。
= 在往昔时,曾经受过佛的教化,或者同佛在一起修行。
心(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十方所有诸国土,悉入毛孔无有余,一切毛孔刹无边,于彼普现神通力。
= 在每根毫毛中,皆现大神通力。
“一切诸佛所开演,无量方便皆随悟,设诸如来所不说,亦能解了勤修习。
= 无量善巧方便的法门,令一切众生,皆能悟解。假设十方诸佛没有说的法门,亦能了解明白,勤加修习这种法门。
演(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随(suí) = 跟着[follow]。(接着,随即[carry
on]。)
“遍满三千大千界,一切魔军兴斗诤,所作无量种种恶,无碍智门能悉灭。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如来或在诸佛刹,或复现处诸天宫,或在梵宫而现身,菩萨悉见无障碍。
“佛现无量种种身,转于清净妙法轮,乃至三世一切劫,求其边际不可得。
= 若寻求佛现了多少身,那是不可得。
“宝座高广最无等,遍满十方无量界,种种妙相而庄严,佛处其上难思议。
座(zuò) = 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seat]。(引申为在座的人[those present]。)
“诸佛子众共围绕,尽于法界悉周遍,开示菩提无量行,一切最胜所由道。
由(yóu) = 听凭;听任[allow;let]/遵从;遵照[follow]/原由;缘故[reason]/因为;由于[because of;due to]/机缘;机会[opportunity]。
“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 有智慧的人,用一种方便。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随宜(suí yí) = 就其所宜。
“诸佛自在神通力,示现一切种种身,或现诸趣无量生,或现婇女众围绕。
= 或现采女身,表演歌舞,大众围绕欣赏她的技艺。
婇(cǎi) = 宫女。
“或于无量诸世界,示现出家成佛道,乃至最后般涅槃,分布其身起塔庙。
“如是种种无边行,导师演说佛所住,世尊所有大功德,誓愿修行悉令尽。
= 佛演说佛所住的法门。
“以彼善根回向时,住于如是方便法,如是修习菩提行,其心毕竟无厌怠。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如来所有大神通,及以无边胜功德,乃至世间诸智行,一切悉知无不尽。
“如是一切人中主,随其所有诸境界,于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
= 像这样一切诸佛,随其所有神通变化的一切境界。
“诸佛所有微细行,及一切刹种种法,于彼悉能随顺知,究竟回向到彼岸。
波罗密/波罗蜜多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十方所有无量刹,或有杂染或清净,及彼一切诸如来,菩萨悉能分别知。
“于念念中悉明见,不可思议无量劫,如是三世无有余,具足修治菩萨行。
“于一切心平等入,入一切法亦平等,尽空佛刹斯亦然,彼最胜行悉了知。
= 对于一切众生的心,平等而入;对于一切法,也是平等而入。尽虚空界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也是这样的情形,平等而入。修行最殊胜行的菩萨,完全了知这种的情形。
“出生众生及诸法,所有种种诸智慧,菩萨神力亦复然,如是一切无穷尽。
= 出生一切众生和一切诸法,所有种种一切智慧。菩萨的神通力,也是这样的情形,众生也是无有穷尽,法也是无有穷尽,智慧也是无有穷尽,菩萨所修的妙神力,也是无穷尽。
“诸微细智各差别,菩萨尽摄无有余,同相异相悉善知,如是修行广大行。
“十方无量诸佛刹,其中众生各无量,趣生族类种种殊,住行力已悉能知。
族(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过去未来现在世,所有一切诸导师,若人知此而回向,则与彼佛行平等。
= 若有人知道诸佛为众生回向,这人则与佛修行平等行。
“若人能修此回向,则为学佛所行道,当得一切佛功德,及以一切佛智慧。
= 则为学习佛所行的道路。
“一切世间莫能坏,一切所学皆成就,常能忆念一切佛,常见一切世间灯。
= 一切世间的天魔外道,无法能破坏这种智慧。
“菩萨胜行不可量,诸功德法亦如是,已住如来无上行,悉知诸佛自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