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九会
|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七处
|
兜率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膝轮光
|
会主
|
金刚幢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说法
|
十回向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第30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菩萨十回向之八-真如相回向
“佛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真如相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正念明了,其心坚住,远离迷惑;专意修行,深心不动;成不坏业,趣一切智,终不退转;志求大乘,勇猛无畏;植诸德本,普安世间;生胜善根,修白净法;大悲增长,心宝成就;常念诸佛,护持正法;于菩萨道信乐坚固,成就无量净妙善根,勤修一切功德智慧;为调御师,生众善法,以智方便而为回向。
= 白净法:就是清净法。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心宝 =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三心 = 指三种心。
|
|
至诚心
|
真实愿净土之心。
#极诚恳、极真实的心。
|
深心/深信
#Adhyasaya
|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深刻、很强烈。
|
回向发愿心
|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把所修的功德完全回转趋向于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心上。
|
“菩萨尔时,慧眼普观,所有善根无量无边。
= 菩萨用智慧眼观察众生的善根,有无量无边之多。
“其诸善根修习之时,若求缘、若办具、若治净、若趣入、若专励、若起行、若明达、若精审、若开示,如是一切有种种门、种种境、种种相、种种事、种种分、种种行、种种名字、种种分别、种种出生、种种修习,其中所有一切善根,悉是趣向十力乘心之所建立,皆悉回向一切种智,唯一无二。
= 所有的善根,在修集的时候,或者求一切的因缘,所种的善根,或者办具很圆满。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办(bàn) = 办理;治理[handle;manage;do]。(做成;做好;能做到[accomplish;achieve]。)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起行(qǐ xíng)
= 动身出发。
精审(jīng shěn) = <文字、计划、意见等>精密详尽[accurate and careful]。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得圆满无碍身业,修菩萨行。
身业 = Kaya-karman,三业之一。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愿得清净无碍口业,修菩萨行。
口业/语业 = Vak-karman,三业之一。指因为语言导致的因果。十不善口业分为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十善业中的善口业分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和不绮语。
“‘愿得成就无碍意业,安住大乘。
意业 = Manas-karman,三业之一。意即依心王之业;业为造作之义,广义而言,包含一切或善或恶或无记等之行为动作。
“‘愿得圆满无障碍心,净修一切诸菩萨行。
“‘愿起无量广大施心,周给无边一切众生。
“‘愿于诸法心得自在,演大法明,无能障蔽。
大法 = 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广者。
“‘愿得明达一切智处,发菩提心,普照世间。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愿常正念三世诸佛,谛想如来常现在前。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愿住圆满增上志乐,远离一切诸魔怨敌。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敌(dí) = 匹敌;对等[match]。(仇敌;敌人[enemy]。)
“‘愿得安住佛十力智,普摄众生无有休息。
“‘愿得三昧游诸世界,而于世间无所染著。
“‘愿住诸世界无有疲厌,教化众生恒不休息。
“‘愿起无量思慧方便,成就菩萨不思议道。
三慧 = Tisrah
prajnah,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
|
|
闻慧
|
Srutamayi prajna,即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此为声闻所成就。
|
思慧
|
Cintamayi prajna,即由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生之无漏圣慧,为缘觉所成就。
|
修慧
|
Bhavanamayi prajna,乃依修习而生之无漏圣慧,为菩萨所成就。
|
“‘愿得诸方不迷惑智,悉能分别一切世间。
“‘愿得自在神通智力,于一念中悉能严净一切国土。
“‘愿得普入诸法自性,见一切世间悉皆清净。
“‘愿得生起无差别智,于一刹中入一切刹。
“‘愿以一切刹庄严之事显示一切,教化无量无边众生。
“‘愿于一佛刹中示无边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愿得自在大神通智,普能往诣一切佛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愿得庄严一切佛国,愿得周遍一切世界,愿得成就智慧观察。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如为己身如是回向,如是而为一切众生,所谓:‘愿一切众生永离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趣。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愿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碍之业。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愿一切众生得周普心平等智慧。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愿一切众生智慧圆满,净光普照。
“‘愿一切众生思慧成满,了真实义。
“‘愿一切众生以净志乐,趣求菩提,获无量智。
“‘愿一切众生普能显示安隐住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以善心如是回向,为令一切众生遇清凉云,霔法雨故;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为令一切众生常值福田,胜境界故;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福田 = Punya-ksetr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为令一切众生皆能善入菩提心藏,自护持故;
= 自己护持自己的菩提心。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为令一切众生离诸盖、缠,善安住故;
五盖/五障/五退法 = Pañca
nivāraṇa,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
|
贪欲盖,执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
不净观对治贪欲。
|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
慈心观对治瞋恚。
|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
精进观对治睡眠。
|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
数息观对治掉悔。
|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
信心对治疑。
|
缠/缠缚/缠烦恼
= Paryavasthāna,缠者,烦恼之异称,以烦恼缠缚有情而置生死之牢狱,故称缠。
|
|
八缠
|
惛沈,掉举,睡眠,恶作,嫉,悭,无惭,无愧。
|
十缠
|
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妒、四悭吝、五悔恨、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掩过(覆)。
|
“为令一切众生皆获无碍神通智故;
“为令一切众生得自在身,普示现故;
“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最胜一切种智,普兴利益无空过故;
“为令一切众生普摄群品,令清净故;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为令一切众生皆能究竟一切智故;
“为令一切众生心不动摇,无障碍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可爱乐国土、园林、草木、华果、名香、上服、珍宝、财物、诸庄严具,或见可乐村邑、聚落,或见帝王威德自在,或见住处离诸喧杂。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喧(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喧杂(xuān zá) = 喧嚷嘈杂[clamourous]。
“见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习,出生无量胜妙功德,为诸众生勤求善法,心无放逸,广集众善,犹如大海,以无尽善普覆一切,为众善法所依之处,以诸善根方便回向而无分别;开示无量种种善根,智常观察一切众生,心恒忆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回向众生,无有休息。
= 广集一切的善,犹如大海一样之多,以无穷尽的善业,普遍覆护一切众生,为一切善法所依靠之处。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如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如 = 理的异名。
|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如来可爱乐见,见法真性平等平等,无所取著,圆满清净。
= 发三十一个大愿。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愿一切众生见诸如来甚可爱乐,圆满供养。
乐(yuè) = 音乐[music]。(lè
= 喜悦;愉快[happy;cheerful;joyful]/安乐[easy]/yào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
“‘愿一切众生往生一切无诸烦恼、甚可爱乐清净佛刹。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愿一切众生得见诸佛可爱乐法。
“‘愿一切众生常乐护持一切菩萨可爱乐行。
“‘愿一切众生得善知识可爱乐眼,见无所碍。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愿一切众生常见一切可爱乐物,无有违逆。
违逆(wéi nì) = 违抗[disobey]。
“‘愿一切众生证得一切可爱乐法而勤护持。
“‘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佛可乐法中得净光明。
“‘愿一切众生修诸菩萨一切能舍可爱乐心。
“‘愿一切众生得无所畏能说一切可爱乐法。
“‘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极可爱乐甚深三昧。
“‘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陀罗尼门。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善观察智。
“‘愿一切众生能现菩萨甚可爱乐自在神通。
“‘愿一切众生能于诸佛大众会中说可爱乐甚深妙法。
“‘愿一切众生能以方便开示演说甚可爱乐差别之句。
句(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愿一切众生常能发起甚可爱乐平等大悲。
“‘愿一切众生念念发起甚可爱乐大菩提心,常令诸根欢喜悦豫。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愿一切众生能入一切甚可爱乐诸如来家。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能调伏行,调伏众生无有休息。
“‘愿一切众生得诸菩萨甚可爱乐无尽辩才演说诸法。
辩(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愿一切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住于一切可乐世界,教化众生,心无厌倦。
“‘愿一切众生以无量方便,普能悟入甚可爱乐诸佛法门。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无碍方便,知一切法无有根本。
= 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本来没有根本,不需要有所执着。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离贪欲际,知一切法毕竟无二,断一切障。
贪/贪欲/欲贪/欲欲/贪伺/贪毒 =
Kāmacchanda,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解脱,因此列为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离贪欲际,知一切法平等真实。
“‘愿一切众生具足成满一切菩萨甚可爱乐无戏论法。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精进之心,成可爱乐一切智道。
“‘愿一切众生具可爱乐无碍善根,摧伏一切烦恼怨敌。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一切智门,普于世间现成正觉。’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诸善根时,得智慧明,为善知识之所摄受,如来慧日明照其心,永灭痴冥;勤修正法,入诸智业,善学智地,流布善根,充满法界,以智回向;尽诸菩萨善根源底,以智深入大方便海,成就无量广大善根。
慧日/慧光/慧照
= 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流布(liú bù) = 广泛流传;传布[<of
ideas,religion> spread abroad]。
源(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著世间,不取众生;
“‘其心清净,无所依止;
“‘正念诸法,离分别见;
“‘不舍一切佛自在慧,不违三世一切诸佛正回向门;
门(mén) = 双扇门,门[door]。(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school]/类别 [catalogy]。)
“‘随顺一切平等正法,不坏如来真实之相,等观三世无众生相;
四相/我人四相 =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
|
我相/我执/人执
|
ātma-grāha,对“我”与他物有分别心。
|
人相
|
认为“我”是个“人”,异于余道。
|
众生相
|
认为“我”是依照五蕴而生的。
|
寿者相
|
认为“我”的寿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后灵魂不灭,进入轮回。
|
“‘善顺佛道,善说于法,深了其义,入最胜地,悟真实法,智慧圆满,信乐坚固;
“‘虽善修正业而知业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无有自性;
虽(suī) = 虫,似蜥蜴而大。(即使…也;纵使[even if]。)
“‘观一切义及种种行,随世言说而无所著;
= 观察一切诸法的义理。
“‘除灭一切执著因缘,知如实理,观诸法性皆悉寂灭,了一切法同一实相,知诸法相不相违背;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与诸菩萨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摄众生,入去、来、今一切菩萨回向之门;
“‘于诸佛法心无惊怖,以无量心令诸众生普得清净;
“‘于十方世界不起执取我、我所心,于诸世间无所分别;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于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间法;
“‘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一切处,无有边际。
= 一连串说出一百个譬如,每一譬如都能说明真理。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
“‘譬如真如,真实为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真实为性。
= 明了一切法,皆以真实为本性。
“‘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守其本性,始终不改。
“‘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无性为性。
“‘譬如真如,无相为相;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一切法无相为相。
“‘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若有得者,于诸佛法,永不退转。
“‘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行之处。
“‘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离境界相而为三世一切诸佛圆满境界。
境界相/现相/境相/现识 =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
三细六粗
|
|||
三细
<根本无明>
|
1. 无明业相
|
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体)
|
|
2. 能见相
|
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用)
|
||
3. 境界相
|
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用)
|
||
六粗
<枝末无明>
|
惑
|
1. 智相<慧心所>
|
于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也。(俱生法执。)
|
2. 相续相
|
依前智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于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分别违顺二境因而起苦乐之念相续不绝者。)
(分别法执。)
|
||
3. 执取相
|
于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也。
(俱生我执<俱生烦恼>。)
|
||
4. 计名字相
|
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依妄执于诸法上立虚假之名字,种种计度分别也。)
(分别我执<分别烦恼>。)
|
||
业
|
5. 起业相
|
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依惑造种种之业也。)
|
|
苦
|
6. 业系苦相
|
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由恶业受苦果业报之系缚而不自在,故云系。)
|
“‘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能安立一切众生。
“‘譬如真如,性常随顺;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劫,随顺不断。
“‘譬如真如,无能测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等虚空界,尽众生心,无能测量。
“‘譬如真如,充满一切;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刹那中普周法界。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譬如真如,常住无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究竟无尽。
“‘譬如真如,无有比对;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能圆满一切佛法,无有比对。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譬如真如,体性坚固;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体性坚固,非诸惑恼之所能沮。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三惑/三障 = 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
|
见思惑/通惑
|
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
|
尘沙惑/尘沙
|
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
|
无明惑/无明
|
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
“‘譬如真如,不可破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损坏。
“‘譬如真如,照明为体;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普照明而为其性。
照明(zhào míng) = 用灯光照亮[illumination]。
“‘譬如真如,无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处悉无不在。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无所不在(wú suǒ bù zài) = 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随处可见[omnipresent;ubiquitous]。
“‘譬如真如,遍一切时;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一切时。
时(shí) = 季度;季节[quarter
<of a year>;season]。(时间;时候[time] )
“‘譬如真如,性常清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于世间而体清净。
“‘譬如真如,于法无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周行一切而无所碍。
碍(ài) = 妨碍,阻挡[prevent;stop]。(遮蔽;掩盖[cover;screen]。)
“‘譬如真如,为众法眼;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为一切众生作眼。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譬如真如,性无劳倦;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诸行恒无劳倦。
“‘譬如真如,体性甚深;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其性甚深。
= 体性甚深,不易明白。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譬如真如,无有一物;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知其性无有一物。
“‘譬如真如,性非出现;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其体微妙,难可得见。
“‘譬如真如,离众垢翳;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慧眼清净,离诸痴翳。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譬如真如,性无与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成就一切诸菩萨行最上无等。
“‘譬如真如,体性寂静;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善能随顺寂静之法。
“‘譬如真如,无有根本;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入一切无根本法。
= 没有根本,因为遍一切处,不能说定那个地方是真如的根本。
根本(gēn běn) = 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root]/基础或本质[basic;fundamental]/完全[at all]。
“‘譬如真如,体性无边;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净诸众生,其数无边。
“‘譬如真如,体性无著;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毕竟远离一切诸著。
“‘譬如真如,无有障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除灭一切世间障碍。
“‘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非诸世间之所能行。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
“‘譬如真如,体性无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
“‘譬如真如,性无所作;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所作悉皆舍离。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譬如真如,体性安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安住真实。
= 譬如真如,它的体性,安住于真实。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诸菩萨听闻修习而共相应。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修平等行。
“‘譬如真如,不离诸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际不舍世间。
尽未来际/尽未来世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众生回向无尽。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不违三世一切佛法。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譬如真如,普摄诸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摄一切众生善根。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三世佛同一体性。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摄持一切世、出世法。
“‘譬如真如,无能映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世间无能映蔽。
= 譬如真如,它的光明,无能映蔽。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譬如真如,不可动摇;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魔业无能动摇。
“‘譬如真如,性无垢浊;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修菩萨行无有垢浊。
“‘譬如真如,无有变易;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愍念众生,心无变易。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譬如真如,不可穷尽;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非诸世法所能穷尽。
穷尽(qióng jìn) = 尽头;终点[end;limit]。
“‘譬如真如,性常觉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能觉悟一切诸法。
“‘譬如真如,不可失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众生起胜志愿,永不失坏。
“‘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大智光照诸世间。
“‘譬如真如,不可言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一切言语所不可说。
“‘譬如真如,持诸世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持一切菩萨诸行。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譬如真如,随世言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随顺一切智慧言说。
“‘譬如真如,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于十方一切佛刹,现大神通,成等正觉。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正等觉/正等正觉/等正觉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无所分别。
“‘譬如真如,遍一切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遍十方刹无量身中。
“‘譬如真如,体性无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方便示生而无所生。
“‘譬如真如,无所不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十方三世诸佛土中,普现神通而无不在。
“‘譬如真如,遍在于夜;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
“‘譬如真如,遍在于昼;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令一切在昼众生,见佛神变,演不退轮,离垢清净,无空过者。
= 没有一个众生空过,而得不到利益。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诸世间次第时节,得善方便,于一念中知一切时。
半月(bàn yuè) = 一月之半[half
month]/当月球半个圆面被照亮时的上弦月或下弦月;上弦或下弦时看到的月球[half-moon]。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譬如真如,遍在年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无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诸根皆令圆满。
岁(suì) = 岁星。即木星[Jupiter]。(年的别称[year]/年龄[age]/岁月;时光[time]。)
“‘譬如真如,遍成坏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一切劫清净无染,教化众生咸令清净。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万8000 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
成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
(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
(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譬如真如,尽未来际;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尽未来际,修诸菩萨清净妙行,成满大愿无有退转。
“‘譬如真如,遍住三世;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于一刹那见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舍离。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超出三界,周遍一切,悉得自在。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譬如真如,住有无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了达一切有无之法毕竟清净。
有法/有体法 = 为‘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
“‘譬如真如,体性清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净治一切诸菩萨行。
= 助道法:三十七品助道法。
“‘譬如真如,体性明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菩萨悉得三昧明洁之心。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譬如真如,体性无垢;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远离诸垢,满足一切诸清净意。
“‘譬如真如,无我、我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以无我、我所清净之心,充满十方诸佛国土。
“‘譬如真如,体性平等;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获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诸法,离诸痴翳。
“‘譬如真如,超诸数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超数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同止住,兴遍十方一切世界广大法云。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发生一切诸菩萨行,平等住于一切智道。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满足无碍一切种智,于众生界悉现在前。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具足一切诸言音智,能普示现种种言音,开示众生。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譬如真如,永离世间;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使众生永出世间。
“‘譬如真如,体性广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悉能受持去、来、今世广大佛法,恒不忘失,勤修一切菩萨诸行。
“‘譬如真如,无有间息;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为欲安处一切众生于大智地,于一切劫修菩萨行无有间息。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净念无碍,普摄一切宽广法门。
“‘譬如真如,遍摄群品;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证得无量品类之智,修诸菩萨真实妙行。
“‘譬如真如,无所取著;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法皆无所取,除灭一切世间取著,普令清净。
“‘譬如真如,体性不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安住普贤圆满行愿,毕竟不动。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满足一切大智境界,灭烦恼境悉令清净。
“‘譬如真如,无能制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不为一切众魔事业、外道邪论之所制伏。
“‘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舍离一切妄想取著,于修、不修无所分别。
“‘譬如真如,无有退舍;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常见诸佛,发菩提心,大誓庄严,永无退舍。
誓(shì) = 发誓;立誓[swear]。
“‘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得一切差别言音神通智慧,普发一切种种言词。
“‘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众生乘普贤乘而得出离,于一切法无所贪求。
“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舍世间地,住智慧地,以普贤行而自庄严。
“‘譬如真如,无有断绝;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于一切法得无所畏,随其类音,处处演说,无有断绝。
“‘譬如真如,舍离诸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成就法智,了达于法,圆满菩提无漏功德。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漏/欲有漏
|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
有漏
|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
见漏
|
指三界之见惑。
|
无明漏
|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
“‘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非是觉悟;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普令开悟一切诸法,其心无量遍周法界。
= 令真如有一点点不觉悟的地方。
“‘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新新恒起菩提心愿,普使清净,永离生死。
= 去不是开始,未来不是终了,现在也没有不同,都是平等的。
“‘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善根回向亦复如是,现在念念心常觉悟,过去、未来皆悉清净。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发起一切大愿方便,成就诸佛广大智慧。
“‘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能灭一切众生烦恼,圆满一切清净智慧。’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一切佛刹平等,普严净一切世界故;
“得一切众生平等,普为转无碍法轮故;
“得一切菩萨平等,普出生一切智愿故;
“得一切诸佛平等,观察诸佛体无二故;
“得一切法平等,普知诸法性无易故;
“得一切世间平等,以方便智善解一切语言道故;
“得一切菩萨行平等,随种种善根尽回向故;
“得一切时平等,勤修佛事,于一切时无断绝故;
“得一切业果平等,于世、出世所有善根皆无染著,咸究竟故;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得一切佛自在神通平等,随顺世间现佛事故。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八真如相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证得无量清净法门,能为如来大师子吼,自在无畏;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以善方便,教化成就无量菩萨,于一切时未曾休息;
“得佛无量圆满之身,一身充遍一切世界;
“得佛无量圆满音声,一音开悟一切众生;
“得佛无量圆满之力,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
“得佛无量圆满神通,置诸众生于一尘中;
“得佛无量圆满解脱,于一众生身示现一切诸佛境界,成等正觉;
“得佛无量圆满三昧,一三昧中普能示现一切三昧;
“得佛无量圆满辩才,说一句法,穷未来际而不可尽,悉除一切众生疑惑;
“得佛无量圆满众生,具佛十力,尽众生界示成正觉。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顺真如相回向。”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菩萨志乐常安住,正念坚固离痴惑,其心善软恒清凉,积集无边功德行。
“菩萨谦顺无违逆,所有志愿悉清净,已得智慧大光明,善能照了一切业。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菩萨思惟业广大,种种差别甚希有,决意修行无退转,以此饶益诸群生。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诸业差别无量种,菩萨一切勤修习,随顺众生不违意,普令心净生欢喜。
“已升调御人尊地,离诸热恼心无碍,于法于义悉善知,为利群生转勤习。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人尊 =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
“菩萨所修众善行,无量无数种种别,于彼一切分别知,为利群生故回向。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以妙智慧恒观察,究竟广大真实理,断诸有处悉无余,如彼真如善回向。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譬如真如遍一切,如是普摄诸世间,菩萨以此心回向,悉令众生无所著。
“菩萨愿力遍一切,譬如真如无不在,若见不见念悉周,悉以功德而回向。
= 或者能看见,或者不能看见,菩萨的念,周遍一切众生的心。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夜中随住昼亦住,半月一月亦随住,若年若劫悉住中,真如如是行亦然。
= 真如又住于夜,又住于昼。
“所有三世及刹土,一切众生与诸法,悉住其中无所住,以如是行而回向。
= 住而不住,不住而住,所以悉住其中,而无所住。
“譬如真如本自性,菩萨如是发大心,真如所在无不在,以如是行而回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业而回向。
= 没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那就有所执着。
“如真如相业亦尔,如真如性业亦尔,如真如性本真实,业亦如是同真如。
= 好像真如的相,是无相的。
= 真如的性是遍一切处。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譬如真如无边际,业亦如是无有边,而于其中无缚著,是故此业得清净。
“如是聪慧真佛子,志愿坚固不动摇,以其智力善通达,入于诸佛方便藏。
聪(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觉悟法王真实法,于中无著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起。
“如来法身所作业,一切世间如彼相,说诸法相皆无相,知如是相是知法。
= 一切世间,皆是空的。
“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
= 心思言议不能穷尽。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如是思惟诸法性,了达一切业差别,所有我执皆除灭,住于功德无能动。
“菩萨一切业果报,悉为无尽智所印,如是无尽自性尽,是故无尽方便灭。
印(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
自性/自体/法体/体/实性 = Svabhāva,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其外在特征,则为自相。这个概念在不二论、毘湿奴派中是个重要的课题。
“菩萨观心不在外,亦复不得在于内,知其心性无所有,我法皆离永寂灭。
= 我执没有,法执也没有,常离我法二执,永远是寂灭。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彼诸佛子如是知,一切法性常空寂,无有一法能造作,同于诸佛悟无我。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了知一切诸世间,悉与真如性相等,见是不可思议相,是则能知无相法。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若能住是甚深法,常乐修行菩萨行,为欲利益诸群生,大誓庄严无退转。
“是则超过于世间,不起生死妄分别,了达其心如幻化,勤修众行度群生。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
“菩萨正念观世间,一切皆从业缘得,为欲救度修诸行,普摄三界无遗者。
业缘 = 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
“了知众生种种异,悉是想行所分别,于此观察悉明了,而不坏于诸法性。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智者了知诸佛法,以如是行而回向,哀愍一切诸众生,令于实法正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