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卷第二十五
 
九会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七处
兜率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膝轮光
会主
金刚幢菩萨
入定
入菩萨智光三昧
说法
十回向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25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菩萨十回向之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
(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
“劝请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
“闻佛说法精勤修习,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
“于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生随喜所起善根;
随喜 = Anumodana,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去、来、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诸菩萨众精勤修习所得善根;
“三世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调伏众生,菩萨悉知,发随喜心所生善根;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涅槃,般涅槃已正法住世乃至灭尽,于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重障 = 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又于禅林中,凡悟道时产生重重障碍之难关,亦称重关。修行佛道之重障,要约有三种:
惑障/烦恼障
即一切无明烦恼之障。
业障
即十恶五逆之障。
报障
即三途八难之障。
 
正像末
正法/正法时期
500
解脱坚固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
戒成就
500
禅定坚固
像法/像法时期
500
多闻坚固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
禅成就
500
塔寺坚固
末法/末法时期
500
斗争坚固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
净成就
9500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无障碍境,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凡所积集,凡所信解,凡所随喜,凡所圆满,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获得,凡所知觉,凡所摄持,凡所增长,悉以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知觉/感知 = 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Perception]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
= 修此回向法门的大菩萨,他不仅只回向现在诸佛的国土,也同样回向给过去世,无边无际劫那么长的时间中所有的十方世界,以及十方世界中诸佛修行的道场,和诸佛曾经降临过的地方。
“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佛智所知,菩萨所识,大心所受;庄严佛刹,清净业行,所流所引,应众生起;如来神力之所示现,诸佛出世净业所成,普贤菩萨妙行所兴;一切诸佛于中成道,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 佛的智慧所知道的。
= 大菩提心所能接受的容纳的。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业行 = 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
(yǐn) = 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拉开弓[draw a bow](引导[guide]/带领[lead])
“尽未来际,所有如来、应、正等觉,遍法界住,当成佛道,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
尽未来际 = 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皆从如来智慧所生,无量妙宝之所庄严。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
“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华庄严、一切衣庄严、一切功德藏庄严、一切诸佛力庄严、一切佛国土庄严。
“如来所都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未来世中当成正觉。
(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同行 = 同心行道之人也。
宿缘 = 宿昔之因缘也。
(zhǐ) = [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
“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睹,菩萨净眼乃能照见。
(dǔ) = 见,看见[see]
“此诸菩萨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萨诸清净业,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间无有限极。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悉亦如是。
“庄严世界无量形相、无量光色,悉是功德之所成就,无量香、无量宝、无量树、无数庄严、无数宫殿、无数音声。
“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鬘庄严、一切末香庄严、一切宝庄严、一切幡庄严、一切宝缯彩庄严、一切宝栏楯庄严、阿僧祇金网庄严、阿僧祇河庄严、阿僧祇云雨庄严、阿僧祇音乐奏微妙音,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庄严一切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无量种种业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fān) = patākā,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制成,也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zòu) = 奉献,送上[present](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演奏,吹奏[playperform])
“所谓:庄严佛土、清净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广大佛土、安乐佛土、不可坏佛土、无尽佛土、无量佛土、无动佛土、无畏佛土、光明佛土、无违逆佛土、可爱乐佛土、普照明佛土、严好佛土、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上佛土、无上佛土、无等佛土、无比佛土、无譬喻佛土。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
(lì) = 成群;结伴;成对。后作“俪”[forming a pair or couplein pair](美丽,漂亮[finebeautiful])
(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回向:‘愿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于一世界,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皆悉成就,皆悉清净,皆悉聚集,皆悉显现,皆悉严好,皆悉住持。如一世界;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 庄严于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庄严,也如同那无量诸佛国土所有的庄严一样。
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愿我所修一切佛刹,诸大菩萨皆悉充满。
(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其诸菩萨,体性真实,智慧通达,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众生界,深入法界及虚空界,舍离愚痴;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成就念佛,念法真实不可思议,念僧无量普皆周遍,亦念于舍;
 
六念/六念法/六念处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念法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念僧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念施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念天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法日圆满,智光普照,见无所碍;
智光 = 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为譬。
“‘从无得生生诸佛法,为众胜上善根之主,发生无上菩提之心;
= 作为众生中善根最深厚最胜的领导者。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住如来力,趣萨婆若,破诸魔业,净众生界,深入法性,永离颠倒,善根大愿皆悉不空。
 
三智
一切智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道种智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一切种智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如是菩萨充满其土,生如是处,有如是德,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净光明;
“‘具法界智,现神通力,一身充满一切法界;
“‘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于一切刹皆无所著,而能普现一切佛土;
“‘心如虚空,无有所依,而能分别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趣萨婆若,住诸佛刹,得诸佛力,开示演说阿僧祇法而无所畏;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随顺三世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来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 随顺着三世诸佛所修的善根。
“‘知阿僧祇诸语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
“‘入于无上佛自在地,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
“‘行于无诤、无所依法,无所分别,修习增广菩提之心;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得善巧智,善知句义,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充满分布,随顺安住,熏修、极熏修,纯净、极纯净,恬然宴寂。
= 修无尽功德藏回向的这位大菩萨,他又希望像前节经文所说的那些位大菩萨,都来庄严他的国土。
(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于一佛刹,随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遍充满。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复如是;如一佛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回向一切佛刹,方便回向一切菩萨,方便回向一切如来,方便回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回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回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回向净一切众生界,方便回向于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于世,方便回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方便回向常见诸佛遍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 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修的,所集聚的一切善根,用善巧方便的法门,回向给一切诸佛的刹土。
(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普入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净;
“普至一切众生界故,一切菩萨皆悉清净;
“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
(chāo) = 跃上;跳过,跃过[jump intojump over](超脱,超凡[detached])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回向趣萨婆若,其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限量,入不思议,知一切业及以果报皆悉寂灭;心常平等,无有边际,普能遍入一切法界。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分别我及以我所,不分别佛及以佛法,不分别刹及以严净,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不分别业及业果报,不著于思及思所起;
/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剎土/ =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 Cetanā,为心所之一,是一种意识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意志、指向、吸引力。在佛教中,思是指心出现欲望、想要的动力,以道德性质来区分,可分为善、恶与无记三者,思的集合为行蕴。思可以朝向恶法,或是善法,取决于人的见解,释迦牟尼鼓励其信徒以正见来导引心的方向。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佛宝<Buddha>
一切之佛陀。
法宝<Dharma>
佛陀所说之教法。
僧宝<Sangha/Samgha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不坏因,不坏果,不取事,不取法;
= 菩萨他也不取着于事相,也不取着于法理上。
“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不谓如来证佛境界;
“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 无有少法可得,但与法同止。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决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缘、无称量、无虚妄,远离一切分别取著。
= 不见众生相。
= 不论有缘无缘,他都平等教化。
= 不称量根性。
= 没有一切的虚妄分别心。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已,得无尽善根,所谓:念三世一切诸佛故,得无尽善根;
“念一切菩萨故,得无尽善根;
“净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
“净一切众生界故,得无尽善根;
“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
“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得无尽善根;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
“于菩萨业勤修习故,得无尽善根;
“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时,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解一切法无有寿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补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诤,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萨行亦无处所,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 没有寿者相。
补特伽罗/补伽罗/福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wù) = 万物[object](物件,东西[articlething]/他人;众人[the others])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于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 没有一点点的法是以智慧来发觉的。
(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不同[different])
(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净善根,为一切众生福田。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随有所须,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摄取福德修治诸行故。
(suí) = 跟着[follow]
(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修一切菩萨行,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诸世间,魔及魔民莫能瞻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其心弥广,等一切智;于一念中,悉能周遍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诸佛境界,于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
“何等为十?所谓:得见佛无尽藏,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世故;
“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
“得忆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得决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mì) = 不可测知;不公开[secret]
(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
“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
“得福德无尽藏,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
= 菩萨福德并不是他独自享受,庄严自身,而是使其充满于一切众生的意念中,绵绵不尽,令众生也因之得到无尽的福德。
“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
“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萨所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至无障碍一切智故。
= 用上好纯净的丝织品系在最尊贵的头上,以显示菩萨的清净梵行,离一切尘垢染污。
(ding) = 人头的最上端[the crown of the head](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topfront]/以头承戴[carry on the head])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回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尔时,金刚幢菩萨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菩萨成就深心力,普于诸法得自在,以其劝请随喜福,无碍方便善回向。
= 大菩萨常劝诸佛常住于世,又随喜诸佛修习一切功德,因劝请和随喜的缘故,所以得到无量福报。
(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三心 = 指三种心。
至诚心
真实愿净土之心。
#极诚恳、极真实的心。
深心/深信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深刻、很强烈。
回向发愿心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把所修的功德完全回转趋向于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心上。
 
“三世所有诸如来,严净佛刹遍世间,所有功德靡不具,回向净刹亦如是。
(mǐ) = 无;没有[nonot]
“三世所有诸佛法,菩萨皆悉谛思惟,以心摄取无有余,如是庄严诸佛刹。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尽于三世所有劫,赞一佛刹诸功德,三世诸劫犹可尽,佛刹功德无穷尽。
“如是一切诸佛刹,菩萨悉见无有余,总以庄严一佛土,一切佛土悉如是。
(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聚合;汇集[get togethercollect]/皆;一概[all]/一直;一向[alwaysconsistently])
“有诸佛子心清净,悉从如来法化生,一切功德庄严心,一切佛刹皆充满。
“彼诸菩萨悉具足,无量相好庄严身,辩才演说遍世间,譬如大海无穷尽。
“菩萨安住诸三昧,一切所行皆具足,其心清净无与等,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无余诸佛刹,此诸菩萨皆充满,未曾忆念声闻乘,亦复不求缘觉道。
“菩萨如是心清净,善根回向诸群生,普欲令其成正道,具足了知诸佛法。
“十方所有众魔怨,菩萨威力悉摧破,勇猛智慧无能胜,决定修行究竟法。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菩萨以此大愿力,所有回向无留碍,入于无尽功德藏,去来现在常无尽。
(liú) = 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stay](留碍 = 阻碍,障碍。)
“菩萨善观诸行法,了达其性不自在,既知诸法性如是,不妄取业及果报。
行法/修法/密法 = 修行之方法。
(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自然,当然 [naturally])
自在/无碍/纵任 = īśvara,自由自在,做任何事均无障碍/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无有色法无色法,亦无有想无无想,有法无法皆悉无,了知一切无所得。
= 没有色法和无色法。
有法/有体法 = 为‘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有为法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因缘和合
非因缘和合
有生有灭
无生无灭
轮回世间的法
涅槃境界的法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凡人的体验
贤圣的体验
 
“一切诸法因缘生,体性非有亦非无,而于因缘及所起,毕竟于中无取著。
(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开始;开端[startbegin])
“一切众生语言处,于中毕竟无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别,明解诸法悉无我。
诸法 = 与万法同。
 
五法/五事 = 五种迷悟之法,出自《入楞伽经》第七卷。
相(Nimitta
因缘而生、呈现各种相状之有为法。
名(Nāma
现象界有为法所立之假名。
分别(Vikalpa
由上述相、名二法所起虚妄分别心。
正智(Samyagjñāna
随顺契合自觉圣趣,不断不常,妄念不生。
真如/如如(Bhūtatathatā)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如众生性本寂灭,如是了知一切法,三世所摄无有余,刹及诸业皆平等。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以如是智而回向,随其悟解福业生,此诸福相亦如解,岂复于中有可得?
= 随着自己的悟解,福业就随之而生出来。
(qǐ) = 回师时献功之乐。(“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福业 = Punya-kar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如是回向心无垢,永不称量诸法性,了达其性皆非性,不住世间亦不出。
“一切所行众善业,悉以回向诸群生,莫不了达其真性,所有分别皆除遣。
= 菩萨对于这种善业的眞实性,他没有一点不明白的。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不杀生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
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三善根
不嗔恚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正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所有一切虚妄见,悉皆弃舍无有余,离诸热恼恒清凉,住于解脱无碍地。
“菩萨不坏一切法,亦不灭坏诸法性,解了诸法犹如响,悉于一切无所著。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了知三世诸众生,悉从因缘和合起,亦知心乐及习气,未曾灭坏一切法。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了达业性非是业,而亦不违诸法相,又亦不坏业果报,说诸法性从缘起。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了知众生无有生,亦无众生可流转,无实众生而可说,但依世俗假宣示。
(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菩萨十回向之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德广被,名震天下,凡诸怨敌靡不归顺,发号施令悉依正法,执持一盖溥荫万方,周行率土所向无碍,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于法自在,见者咸伏,不刑不罚,感德从化;以四摄法摄诸众生,为转轮王,一切周给。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
(pǔ) = 水之大,泛指广大[broad]
(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shuài) = 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捕鸟的丝网[net](榜样;表率;楷模[modelexample]/率领;带领。通“帅”[leadcommand]/皆,都[all])
(xíng) = 惩罚[punish torture]
转轮圣王 =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金轮王
统治四大部洲。
银轮王
统治三部洲。
铜轮王
统治二部洲。
铁轮王
统治一部洲。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属不可沮坏,离众过失,见者无厌,福德庄严,相好圆满,形体肢分均调具足;获那罗延坚固之身,大力成就,无能屈伏;得清净业,离诸业障;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饮食及诸上味,或施车乘,或施衣服,或施华鬘、杂香、涂香、床座、房舍及所住处、上妙灯烛、病缘汤药、宝器、宝车、调良象马,悉皆严饰,欢喜布施。
(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或有来乞王所处座,若盖若伞、幢幡宝物、诸庄严具、顶上宝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无所吝。
(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若见众生在牢狱中,舍诸财宝、妻子、眷属,乃至以身救彼令脱。
(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yù) = 监狱,牢房[prison]
“若见狱囚将欲被戮,即舍其身以代彼命。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lù) = 斩,杀。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kill](惩罚[punish])
“或见来乞连肤顶发,欢喜施与亦无所吝。
= 或者有人来向他乞求连着皮肤的头顶上的头发。
(fū) = 人的皮肤[skin]
“眼、耳、鼻、舌及以牙齿、头顶、手足、血肉、骨髓、心肾、肝肺、大肠、小肠、厚皮、薄皮、手足诸指、连肉爪甲,以欢喜心尽皆施与。
齿(chǐ) = [tooth]
(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shèn) = 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kidney]
(gān) = 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并扮演着除去毒素,储存糖原(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重要角色[liver]
(fèi) = 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主要功能是将氧气从空气运输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至大气中。
(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或为求请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为护持如来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遍舍四海之内一切所有。
(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四海(sì hǎi) = 古中国的世界观里环绕中国四方之海,四个方位各有一个海。
“恒以正法化导群生,令修善行,舍离诸恶。
“若见众生损败他形,慈心救之,令舍罪业。
(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xíng) = 样子[shapeform](形体,实体[body])
“若见如来成最正觉,称扬赞叹,普使闻知。
= 到处称扬佛的圆满功德,普令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一切众生都知道。
“或施于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为住处;及施僮仆,供承作役。
(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táng) = 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后泛指房屋的正厅[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或以自身施来乞者,或施于佛。
“为求法故,欢喜踊跃;为众生故,承事供养。
“或舍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妻子、眷属,随所乞求,悉满其愿。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或舍一切资生之物,普设无遮大施之会;其中众生种种福田,或从远来,或从近来,或贤或愚,或好或丑,若男若女,人与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异,等皆施与,悉令满足。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发善摄心,悉以回向,所谓:善摄色,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善摄受、想、行、识,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善摄王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善摄眷属,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善摄资具,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善摄惠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施物无量无边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所施物无量无边,以彼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以上妙食施众生时,其心清净,于所施物无贪、无著、无所顾吝,具足行施。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心无障碍,了知食性,无所贪著,但乐法喜出离之食;智慧充满,以法坚住,摄取善根,法身、智身清净游行;哀愍众生,为作福田,现受抟食。’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食时善根回向。
 
###施饮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施饮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饮法味水,精勤修习,具菩萨道;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从清净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调摄其心;入智慧海,兴大法云,霔大法雨。’
(yǐn) = [drink]
(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rain])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饮时善根回向。
 
###施清净上味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清净上味,所谓:辛、酸、咸、淡及以甘、苦。
(xīn) = 大罪[crime](辣味[hot <in tasteflavoretc.>pungent])
(gān) = 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味美[delicious]([sweet]/甘愿;乐意[be willingwillingly])
“种种诸味润泽具足,能令四大安隐调和,肌体盈满,气力强壮,其心清净常得欢喜;咽咀之时,不欬不逆;诸根明利,内藏充实;毒不能侵,病不能伤;始终无患,永得安乐。
= 不欬不逆:发生咳呛或有反胃的现象。
(jī) =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muscle]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yān) = 咽头[pharynx](指颈项[neck]/吞入;吞食[swallow])
(jǔ) = 品味,细嚼[taste]
(kài) = 重声咳嗽[cough]
始终(shǐ zhōng) = 自始至终[from beginning to end]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满。
“‘愿一切众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诸味业用。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安住实际大法城中。
“‘愿一切众生作大法云,周遍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得胜智味,无上法喜充满身心。
“‘愿一切众生得无贪著一切上味,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愿一切众生得一法味,了诸佛法悉无差别。
“‘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味,乘一切智终无退转。
“‘愿一切众生得入诸佛无异法味,悉能分别一切诸根。
“‘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满足无碍佛法。’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味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无碍智身故。
 
###施车乘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一切智乘,乘于大乘、不可坏乘、最胜乘、最上乘、速疾乘、大力乘、福德具足乘、出世间乘、出生无量诸菩萨乘。’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善根回向。
 
###施衣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恶法,颜色润泽,皮肤细软,成就诸佛第一之乐,得最清净一切种智。’
= 舍离邪道露形恶法:有一种外道,裸体赤身,不穿衣服,睡钉子床,或睡在灰堆里,这种人就叫露形外道。
(cán) = 羞愧[be ashamed]
(kuì) = 惭愧[ashamed]
(xì) = 细小。和“大”相对[littlesmall]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善根回向。
 
###施名华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以种种名华布施,所谓:微妙香华、种种色华、无量奇妙华、善见华、可喜乐华、一切时华、天华、人华、世所珍爱华、甚芬馥悦意华。
(fēn) = 香气[fragrance]
(fù) = 香,香气[fragrance]
“以如是等无量妙华,供养一切现在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以供养说法之人,或以供养比丘僧宝、一切菩萨、诸善知识、声闻、独觉、父母、宗亲,下至自身及余一切贫穷、孤露。
(zōng) =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purport]/尊敬[respect])
孤露(gū lù) = 幼失父母,毫无荫庇的人。
“布施之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三昧之华,悉能开敷一切诸法。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愿一切众生皆得如佛,见者欢喜,心无厌足。
“‘愿一切众生所见顺惬,心无动乱。
(qiè) = 快意,满足[be pleasedbe satisfied]
“‘愿一切众生具行广大清净之业。
“‘愿一切众生常念善友,心无变异。
“‘愿一切众生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烦恼众毒。
阿揭陀/阿伽陀/伽陁 = Agada,意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丸药。这是一种古印度的药品,相传能解一切毒。
“‘愿一切众生成满大愿,皆悉得为无上智王。
“‘愿一切众生智慧日光破愚痴暗。
“‘愿一切众生菩提净月增长满足。
“‘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具足成就一切善根。’
(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清净无碍智故。
 
###施鬘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见者钦叹,见者亲善,见者爱乐,见者渴仰,见者除忧,见者生喜,见者离恶,见者常得亲近于佛,见者清净获一切智。’
(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亲善(qīn shàn) = 亲近友善[goodwill <between countries>]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善根回向。
 
###施香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愿一切众生具足戒香,得不缺戒、不杂戒、不污戒、无悔戒、离缠戒、无热戒、无犯戒、无边戒、出世戒、菩萨波罗蜜戒。愿一切众生以是戒故,皆得成就诸佛戒身。’
戒香 = 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悉得圆满无碍戒蕴故。
(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施涂香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施香普熏,悉能惠舍一切所有。
“‘愿一切众生戒香普熏,得于如来究竟净戒。
“‘愿一切众生忍香普熏,离于一切险害之心。
“‘愿一切众生精进香普熏,常服大乘精进甲胄。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
(zhòu) = 头盔[helmet]
“‘愿一切众生定香普熏,安住诸佛现前三昧。
“‘愿一切众生慧香普熏,一念得成无上智王。
“‘愿一切众生法香普熏,于无上法得无所畏。
“‘愿一切众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大功德智。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愿一切众生菩提香普熏,得佛十力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清净白法妙香普熏,永灭一切不善之法。’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善根回向。
 
###施床座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床座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天床座,证大智慧。
(zuò) = 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seat](引申为在座的人[those present])
“‘愿一切众生得贤圣床座,舍凡夫意,住菩提心。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愿一切众生得安乐床座,永离一切生死苦恼。
“‘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床座,得见诸佛自在神通。
“‘愿一切众生得平等床座,恒普熏修一切善法。
“‘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床座,具清净业,世无与等。
“‘愿一切众生得安隐床座,证真实法,具足究竟。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床座,修习如来净智境界。
“‘愿一切众生得安住床座,得善知识常随覆护。
(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愿一切众生得师子床座,常如如来右胁而卧。’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右胁/右胁卧/右胁师子卧/师子卧/狮子卧 = 即右胁向下,两足相叠,以右手为枕,左手伸直,轻放身上之卧法,为比丘之正规卧法。
(wò) = “臣”是竖立的眼睛。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lie prone upon](躺;卧而不眠[lie])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床座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修习正念、善护诸根故。
 
###施房舍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住清净佛刹,精勤修习一切功德;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安住甚深三昧境界,舍离一切住处执著;
“‘了诸住处皆无所有,离诸世间住一切智;
“‘摄取一切诸佛所住,住究竟道安乐住处;
“‘恒住第一清净善根,终不舍离佛无上住处。’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善根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随其所应,思惟救护故。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施住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获善利,其心安乐。愿一切众生依如来住,依大智住,依善智识住,依尊胜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罗蜜住,依大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萨道住。’
(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依靠;托身[depend on])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福德清净故,究竟清净故,智清净故,道清净故,法清净故,戒清净故,志乐清净故,信解清净故,愿清净故,一切神通功德清净故。
 
###施灯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诸灯明,所谓:酥灯、油灯、宝灯、摩尼灯、漆灯、火灯、沉水灯、栴檀灯、一切香灯、无量色光灯。
= 沉水香木做的灯、栴檀香木做的灯。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qī) = 漆水[Qi River](油漆[lacquer]/涂漆[paintcoat with lacquer])
“施如是等无量灯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为欲摄受一切众生,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正法。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光,照见世间极微细色。
“‘愿一切众生得离翳光,了众生界空无所有。
“‘愿一切众生得无边光,身出妙光普照一切。
“‘愿一切众生得普照光,于诸佛法心无退转。
“‘愿一切众生得佛净光,一切刹中悉皆显现。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光,一光遍照一切法界。
“‘愿一切众生得无断光,照诸佛刹光明不断。
“‘愿一切众生得智幢光,普照世间。
“‘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光,照一切刹示现神力。’
“菩萨如是施灯明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以此善根随逐众生,以此善根摄受众生,以此善根分布众生,以此善根慈愍众生,以此善根覆育众生,以此善根救护众生,以此善根充满众生,以此善根缘念众生,以此善根等益众生,以此善根观察众生。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yù) = 生孩子[give birth to](抚养;教育[raisebring upfoster])
缘念 = 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灯明时善根回向,如是回向无有障碍,普令众生住善根中。
 
###施汤药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于诸盖缠,究竟得出。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愿一切众生永离病身,得如来身。
“‘愿一切众生作大良药,灭除一切不善之病。
“‘愿一切众生成阿伽陀药,安住菩萨不退转地。
“‘愿一切众生成如来药,能拔一切烦恼毒箭。
“‘愿一切众生亲近贤圣,灭诸烦恼,修清净行。
“‘愿一切众生作大药王,永除众病,不令重发。
“‘愿一切众生作不坏药树,悉能救疗一切众生。
(liáo) = 医治[curehealtreat]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光,出众病箭。
“‘愿一切众生善解世间方药之法,所有疾病为其救疗。’
方药(fāng yào) = 医方与药物[prescription]
“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为令一切众生永离众病故,究竟安隐故,究竟清净故,如佛无病故,拔除一切病箭故,得无尽坚固身故,得金刚围山所不坏身故,得坚固满足力故,得圆满不可夺佛乐故,得一切佛自在坚固身故,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tāng) = 热水;开水[boiling water](菜汤[soup])
汤药(tāng yào) = 用水煎服的中药[a decoction of medicinal ingredients]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施一切器物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谓:黄金器盛满杂宝,白银器盛众妙宝,琉璃器盛种种宝,玻璃器盛满无量宝庄严具,砗磲器盛赤真珠,玛瑙器盛满珊瑚摩尼珠宝,白玉器盛众美食,栴檀器盛天衣服,金刚器盛众妙香。
(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
(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 [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无量无数种种宝器,盛无量无数种种众宝,或施诸佛,信佛福田不思议故;
“或施菩萨,知善知识难值遇故;
(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或施圣僧,为令佛法久住世故;
“或施声闻及辟支佛,于诸圣人生净信故;
“或施父母,为尊重故;
“或施师长,为恒诱诲,令依圣教修功德故;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或施下劣、贫穷、孤露,大慈大悲爱眼等视诸众生故,专意满足去、来、今世一切菩萨檀波罗蜜故;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以一切物普施一切,终不厌舍诸众生故。
“如是施时,于其施物及以受者,皆无所著。
= 以及这些器物和珍宝给了何人,是谁接受了他的布施?
(shòu) = 接受;承受[receive]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宝器盛无量宝而布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成等虚空无边藏器,念力广大,悉能受持世、出世间一切经书,无有忘失。
(jīng) = 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principle]/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经过,经历[go through]/通“径”。小路,途径[footpathroad])
“‘愿一切众生成清净器,能悟诸佛甚深正法。
“‘愿一切众生成无上宝器,悉能受持三世佛法。
“‘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广大法器,以不坏信摄受三世佛菩提法。
“‘愿一切众生成就最胜宝庄严器,住大威德菩提之心。
“‘愿一切众生成就功德所依处器,于诸如来无量智慧生净信解。
= 对于诸佛如来无量的智慧,生起最清净的信解。
“‘愿一切众生成就趣入一切智器,究竟如来无碍解脱。
“‘愿一切众生得尽未来劫菩萨行器,能令众生普皆安住一切智力。
“‘愿一切众生成就三世诸佛种性胜功德器,一切诸佛妙音所说悉能受持。
“‘愿一切众生成就容纳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器,为大丈夫赞说之首,劝请诸佛转正法轮。’
= 为诸佛齐声赞叹的第一位。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器时善根回向,为欲普令一切众生皆得圆满普贤菩萨行愿器故。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