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卷第二十三
 
九会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七处
兜率天宫
如來放光
放两膝轮光
会主
金刚幢菩萨
入定
入菩萨智光三昧
说法
十回向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23 =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智光 = 智慧之光。智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为譬。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咸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东方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南方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中央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西方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北方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于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前际 = 过去。
助道 = 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
所谓(suǒ wèi) = 所说的[what is called]/ 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so-called]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
= 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
= 又给与无量的清净音声。
= 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迴向无上法界的智慧。
(yǔ) = 赐予,施予,给予[give grantoffer](跟;和;及[withto]/yù = 参与[take part in])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回向。
= 菩萨中的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
(zhòng) = 播种;散布[sow](植物的种子[seed]/种类;类别[sortkind] )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xián) = [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菩萨十回向之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四相/我人四相 =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我相/我执/人执
ātma-grāha,对“我”与他物有分别心。
人相
认为“我”是个“人”,异于余道。
众生相
认为“我”是依照五蕴而生的。
寿者相
认为“我”的寿命有一定限制,但死后灵魂不灭,进入轮回。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
(guī) = 女子出嫁[<of a woman> get married](返回,回来[go backreturn])
“‘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
“‘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
“‘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
= 菩萨中的大菩萨,对于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迴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
亲友(qīn yǒu) = 亲朋好友[relatives and friends]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
“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
(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huì) = 怨恨,愤怒[anger]
“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
“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恩德 = 施恩惠于他之德也。
(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怨恨,憎恨[hate])
(gǔ) = 虽瞎但有眼珠[blind]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
= 好像日天子,即太阳。
= 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着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着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着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大雾 、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着太阳,障碍着阳光。
日天子/日天 = Sūrya,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天界天人,主管太阳,大乘佛教传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máng) = 眼睛失明[blind](使失明[blind])
(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suì) = 从“穴”的字多与洞穴有关。深远[deep]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
烟云(yān yún) = 烟气和云[mist and clouds]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如幻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如焰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如水中月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如虚空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如响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如犍闼婆城
犍闼婆/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如梦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如影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如镜中像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如化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八正道
定义
解说
正见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正确的见解
正志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
离杀、盗、淫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正命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当的谋生
正精进/正方便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正确的努力
正念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正确的禅定
 
“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法光普照,见一切义;
“于诸法门,智慧自在;
“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
(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
= 大愿作他的甲胄。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
(zhòu) = 头盔[helmet]
“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
 
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
(dàn) =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他不单单是为只清净一个佛刹,不单单只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 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所缘 = Āramma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心宝 =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
“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
(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软[lithesoftflexiblesupple]/柔和;温和[mildgentle])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 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 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
“‘于诸佛所,净信不坏;
“‘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
= 在如来的道场,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愼的心。
身业 = Kaya-karman,三业之一。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七财/七法财/七圣财 = 意指七种由修行而生的无形财富。
信财
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佛道之粮。
进财
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世道,以为成佛之资。
戒财
谓戒为解脱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恶非,以为成佛之资。
惭愧财
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
闻财
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
舍财
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爱想,身命资财,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
定慧财
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
 
“‘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众相严身,无有玷缺;
= 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
(diàn) = 白玉上的斑点[a flaw in a piece of jade](引申为过失;缺点[defect]/玷污,污辱[smearstain])
“‘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
(shàn) = 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
“‘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
“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
(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恶见 = 恶见解也。
身见/萨迦耶见
#satkāya-dṛṣṭi
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 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 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
#执我我所。
#身见是执著肉身为我,为实有。因其习气深重之故,死后还执著这四大假合的身体不忘,就有了中阴身。中阴身著境、再入胎,所以生死轮回不了,皆是著身见之故。
边见
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 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
#执断执常。
#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在有、无二边,不是著有,就是著无,总是倒在一边。如活著说有,死了就说没有(断见);人死之后仍为人,马牛羊死后仍为马牛羊(常见)等等。其见解都偏于一边。
邪见/恶见
#mithyā-dṛṣṭi
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拨无因果。
#指不正确、愚昧的见解,为正见的反义词。
见取见
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
#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
#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
#见取见就是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究竟至极之真理。
戒禁取见
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过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
#非因计因,如持牛戒狗戒,为生天因之类。
#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非理的、或外道所修的邪戒,如涂灰、断食等等。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lóng) = 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bamboo box](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cage])
(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淤泥(yū ní) =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mudsilt]
(nì) = 没入水中[drown]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 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现在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回向,像大回向经上所说回向法门。
“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 我应当普遍为一切众生到十方世界中的恶趣里去,代替众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
(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hè) = 深谷,深沟[ravinegully]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shú) = 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ransom]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
“‘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
“‘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如是诸恶,皆因贪著五欲所致。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
“‘耽著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 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间上的一切众生,看到他们为了贪图暂短的欲乐,受无量苦。
(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
(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consistentlythoughtoutfrom start to finish])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 slice])
(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 不受痛苦束缚的快乐。
= 不舍菩提心,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调御师/调御丈夫 = 佛之异名。
(bīng) = 兵器,武器[armweapon](士卒[soldier])
(bǐ) = 门役[gatekeeper](使,把[make])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一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一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一无二。’
= 并没有因为世间上有生命的众生多,就也有许多的太阳出现。
= 一切众生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缘故,而知道有昼夜的差别。
(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游行/行脚 = 历游诸处也。
(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普照一切众生故,示导一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成就一切众生故,令一切众生欢喜故,令一切众生悦乐故,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
“‘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
“‘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
= 我所修的善根虽少,我仍用以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
“‘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 我应该不拘泥于善根多少,而普遍顺应众生的欲求而为他们迴向,这才能名之为迴向。
“‘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于回向无所依、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著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著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不著名称回向,不著处所回向,不著虚妄法回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不著语言道回向,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
= 以法界的印,来印证诸善根回向。
/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虚妄法 = 色声等五欲之法,其体虚假不实,故云虚妄。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解一切法无,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
“‘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
(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
“‘不作二相,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
= 菩萨并不是在业行上修习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离开了业行而迴向一切的智。
= 一切的智并不依着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离开业,而得到一切智。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报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 如同光和影一样清净的话,那么,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净。
作业/羯磨/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回向。’
/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回向。
= 这个道理和本来无业无报的道理,并不相违背,或者发生冲突而起诤论。
法相 = 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赞。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于法身而为示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 观察十方世界中,与此同等性质的法会。
(jì) = 太阳初升略现[part sun](和,与[and]/直到某时[till])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不思议劫修行道,精进坚固心无碍,为欲饶益群生类,常求诸佛功德法。
/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调御世间无等人,修治其意甚明洁,发心普救诸含识,彼能善入回向藏。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勇猛精进力具足,智慧聪达意清净,普救一切诸群生,其心堪忍不倾动。
(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心善安住无与等,意常清净大欢悦,如是为物勤修行,譬如大地普容受。
(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wù) = 万物[object](物件,东西[articlething]/他人;众人[the others])
“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所有众生皆摄受,为救彼故善住心,如是修学诸回向。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善住 =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
“修行布施大欣悦,护持净戒无所犯,勇猛精进心不动,回向如来一切智。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其心广大无边际,忍力安住不倾动,禅定甚深恒照了,智慧微妙难思议。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十方一切世界中,具足修治清净行,如是功德皆回向,为欲安乐诸含识。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大士勤修诸善业,无量无边不可数,如是悉以益众生,令住难思无上智。
(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不杀生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不偷盗
不偷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不妄语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不两舌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不恶口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不绮语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不贪欲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不嗔恚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正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普为一切众生故,不思议劫处地狱,如是曾无厌退心,勇猛决定常回向。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
“智慧清净如虚空,修习无边大士行,如佛所行诸行法,彼人如是常修学。
行法/修法/密法 = 修行之方法。
“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意业
#三毒/三不善根/三不善/三根
#Trivia
#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
/贪欲/欲贪/贪伺
#Lobha/ Rāga
见他财物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
/嗔恚/嫉恚//瞋恚
#Vyāpāda
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 』其欲令彼受无量苦。
/愚痴/邪见/无明
#Moha
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具足住)。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
究竟 = Uttara,事理之至极也。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未曾染著于诸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其心永出于三有,所有功德尽回向。
 
五阴/五蕴/五众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佛所知见诸众生,尽皆摄取无有余,誓愿皆令得解脱,为彼修行大欢喜。
= 知见这一切众生的心行。
“其心念念恒安住,智慧广大无与等,离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诸业皆清净。
(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彼诸菩萨处于世,不著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大士用心亦复然。
= 「彼诸菩萨」,是说那一些修迴向法门的大菩萨。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所有身业皆清净,一切语言无过失,心常归向于如来,能令诸佛悉欢喜。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
“十方无量诸国土,所有佛处皆往诣,于中睹见大悲尊,靡不恭敬而瞻奉。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dǔ) = 见,看见[see]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心常清净离诸失,普入世间无所畏,已住如来无上道,复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观察一切法,随顺思惟有非有,如是趣于真实理,得入甚深无诤处。
= 「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真空」。
“以此修成坚固道,一切众生莫能坏,善能了达诸法性,普于三世无所著。
“如是回向到彼岸,普使群生离众垢,永离一切诸所依,得入究竟无依处。
“一切众生语言道,随其种类各差别,菩萨悉能分别说,而心无著无所碍。
“菩萨如是修回向,功德方便不可说,能令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