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九会
|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七处
|
兜率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膝轮光
|
会主
|
金刚幢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说法
|
十回向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第27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施连肤顶髻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连肤顶髻,如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 连着头皮的顶髻。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菩萨是时见乞者来,心生欢喜而语之言:‘汝今若须连肤顶髻,可就我取。我此顶髻,阎浮提中最为第一。’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作是语时,心无动乱,不念余业,舍离世间,志求寂静,究竟清净,精勤质直,向一切智;
业(yè) = 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board]。(职业 [occupation;profession]/事业;功业[ause;enterprise;achievement]。)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便执利刀割其头上连肤顶髻,右膝著地,合十指掌,一心施与;
“正念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发大欢喜,增上志乐;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于诸法中意善开解,不取于苦,了知苦受无相无生,诸受互起,无有常住:‘是故我应同去、来、今一切菩萨修行大舍,发深信乐,求一切智无有退转,不由他教善知识力。’
= 或者是借善知识的力量勉强才做的。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互(hù) = 绞绳用的工具[a
implement that use to wind up cord]。(交替;相互[mutually;each other]。)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菩萨摩诃萨作是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见顶,成就菩萨如塔之髻。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塔(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愿一切众生得绀青发、金刚发、细软发,能灭众生一切烦恼。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发、密致发、不侵鬓额发。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侵(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鬓(bìn) = 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sideburns]。
额(é) = 额头,脑门[forehead]。
“愿一切众生得柔软发、尽于鬓额而生发。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
卍/卐(wàn)
= 古代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显现金光,如来佛胸前有卐字。中国唐代武则天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
螺(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文(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愿一切众生得佛相发,永离一切烦恼结习。
结习 = 指烦恼习气。结,烦恼;习,习气。
“愿一切众生得光明发,其光普照十方世界。
“愿一切众生得无乱发、如如来发,净妙无杂。
杂(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愿一切众生得成应供顶塔之发,令其见者如见佛发。
应供/应/阿罗诃/阿罗汉 = Arha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译曰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为佛十号之一。
“愿一切众生皆得如来无染著发,永离一切暗翳尘垢。’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连肤髻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其心寂静,皆得圆满诸陀罗尼,究竟如来一切种智、十种力故。
###施眼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眼布施诸来乞者,如欢喜行菩萨、月光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所行惠施。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起清净施眼心,起清净智眼心,起依止法光明心,起现观无上佛道心,发回向广大智慧心,发与三世菩萨平等舍施心,发于无碍眼起不坏净信心,于其乞者起欢喜摄受心;为究竟一切神通故,为生佛眼故,为增广大菩提心故,为修习大慈悲故,为制伏六根故,于如是法而生其心。
= 生起能够观照无上佛道的心。
= 菩萨为什么要作布施眼睛的功德呢?为的希望能得到眞正的一切神通的缘故。
智眼 = 智慧之眼,能彻见真理。
依止 =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于其乞者心生爱乐,为设施会,增长法力;舍离世间爱见放逸,除断欲缚,修习菩提;随彼所求,心安不动,不违其意,皆令满足,而常随顺无二舍行。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法力 = 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
爱见 = 执着于人而起爱也。/又,爱与见二种之烦恼也。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如贪欲嗔恚等为迷事之惑,我见邪见等为迷理之惑。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最胜眼,示导一切。
示(shì) = 让人看;显示;显现;表示[notify;show]。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开广智藏。
智藏 = 即指佛智。佛之智慧广大,无所不包,含藏无限,故称智藏。
“‘愿一切众生得净肉眼,光明鉴彻,无能蔽者。
鉴(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愿一切众生得净天眼,悉见众生生死业果。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愿一切众生得净法眼,能随顺入如来境界。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眼,舍离一切分别取著。
“‘愿一切众生具足佛眼,悉能觉悟一切诸法。
“‘愿一切众生成就普眼,尽诸境界无所障碍。
“‘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离痴翳眼,了众生界空无所有。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无障碍眼,皆得究竟如来十力。’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一切智清净眼故。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施耳、鼻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以耳、鼻施诸乞者,如胜行王菩萨、无怨胜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布施之时,亲附乞者,专心修习诸菩萨行;具佛种性,生如来家,念诸菩萨所修施行,常勤发起诸佛菩提,清净诸根功德智慧;观察三有,无一坚固。
亲(qīn) = 亲爱[dear;beloved;intimate]。(亲近;接近[be close to]。)
附(fù) =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小土丘。(沾着,附着[adhere]/依傍;依附[rely on;depend on]/附带[add;enclose;attach;annex]/靠近[be near]。)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诸佛菩提 =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愿常得见诸佛菩萨,随顺忆念一切佛法;知身虚妄空无所有,无所贪惜。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惜(xī) = 哀痛,哀伤[be deep sorrow;be grieved]。(珍惜,爱惜,重视而不糟蹋耗费[cherish]/吝惜;舍不得[pinch]。)
“菩萨如是施耳、鼻时,心常寂静,调伏诸根;勉济众生险恶诸难,生长一切智慧功德;入大施海,了达法义,具修诸道;依智慧行,得法自在,以不坚身易坚固身。
= 以不坚固的肉身,修成了一副坚固的金刚不坏之身。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耳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普闻一切说法之音。
“‘愿一切众生得无障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耳,一切聪达无所壅滞。
聪(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壅(yōng) = 塞。阻塞;阻挡[block up;stop up;clog up]。
滞(zhì) = 凝積,不流通,不靈活[block up, obstruct]。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耳,不因耳处生分别心。
“‘愿一切众生得无聋聩耳,令蒙昧识毕竟不生。
聋(lóng) = 丧失听觉能力[deaf;be hard of hearing]。
聩(kuì) = 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deaf]。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昧(mèi) = 昏暗不明[obscure]。(愚昧;糊涂[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愿一切众生得遍法界耳,悉知一切诸佛法音。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开悟一切无障碍法。
“‘愿一切众生得无坏耳,善知诸论,无能坏者。
= 也不会损坏他耳根的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普闻耳,广大清净,为诸耳王。
“‘愿一切众生具足天耳及以佛耳。’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耳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悉获得清净耳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鼻时,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隆直鼻,得随好鼻,得善相鼻,得可爱乐鼻,得净妙鼻,得随顺鼻,得高显鼻,得伏怨鼻,得善见鼻,得如来鼻。
隆(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随(suí) = 跟着[follow]。
顺(shùn) = 沿着同一方向,与“逆”相对[along;be in the same direction]。(顺从;顺应[obey;yield to]。)
“‘愿一切众生得离恚怒面,得一切法面,得无障碍面,得善见面,得随顺面,得清净面,得离过失面,得如来圆满面,得遍一切处面,得无量美好面。’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面(miàn) = 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脸[face]。(外表;表面[surface;top;face]/部位;方面[side;aspect]/朝向;面对;面向[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鼻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究竟得入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摄受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了知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住持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常见诸如来故,为令众生皆悉证得佛法门故,为令众生究竟成就无能坏心故,为令众生皆能照了诸佛正法故,为令众生普悉严净诸佛国土故,为令众生皆得如来大威力身故。
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耳、鼻时善根回向。
###施牙齿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坚固自在地中,能以牙齿施诸众生,犹如往昔华齿王菩萨、六牙象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牙(yá) = 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tooth]。
齿(chǐ) = 牙[tooth]。
“菩萨摩诃萨施牙齿时,其心清净,希有难得如优昙华,所谓:无尽心施、大信心施、步步成就无量舍心施、调伏诸根心施、一切悉舍心施、一切智愿心施、安乐众生心施、大施、极施、胜施、最胜施、辍身要用无所嫌恨心施。
= 辍身要用:即使有人需要用他的身命,菩萨也是毫无犹豫的惠施给他,而且不会生一点嫉恨的心。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智愿 = 智、愿之合称,指佛果之智慧与因位之本愿。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辍(chou) = 中途停止,废止[stop
halfway;give up halfway]。(放下,舍弃[abandon]。)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铦白牙齿,成最胜塔,受天人供。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铦(xiān) = 一种农具[a kind
of farm implements]。(锋利[sharp]。)
“‘愿一切众生得齐平牙齿,如佛相好,无有疏缺。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愿一切众生得调伏心,善趣菩萨波罗蜜行。
“‘愿一切众生口善清净,牙齿鲜白,分明显现。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愿一切众生得可忆念庄严牙齿,其口清净,无可恶相。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愿一切众生牙齿成就具满四十,常出种种希有妙香。
“‘愿一切众生意善调伏,牙齿鲜洁如白莲华,文理回旋卍字成就。
= 好像白莲华,齿上生有纹理,都向右旋互相连着,成就卍字形状。
“‘愿一切众生口唇鲜净,牙齿洁白,放无量光周遍照耀。
唇(chún) = 嘴唇[lip]。
“‘愿一切众生牙齿坚利,食无完粒,无所味著,为上福田。
= 可以咀嚼得很细碎,没有一粒完整的米粒吞下。
“‘愿一切众生于牙齿间常放光明,授诸菩萨第一记別。’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牙齿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一切智,于诸法中智慧清净故。
###施舌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有人来从乞舌时,于乞者所,以慈悲心软语、爱语,犹如往昔端正面王菩萨、不退转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舌(shé) = 舌头[tongue]。(代指言语[language]。)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诸趣中而受生时,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而来乞舌。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菩萨尔时,安置其人在师子座,以无恚心、无害心、无恨心、大威德心、从佛种性所生心、住于菩萨所住心、常不浊乱心、住大势力心、于身无著心、于语无著心,两膝著地,开口出舌,以示乞者;慈心软语而告之言:‘我今此身,普皆属汝。可取我舌,随意所用;令汝所愿,皆得满足。’
慈(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周普舌,悉能宣示诸语言法。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愿一切众生得覆面舌,所言无二,皆悉真实。
“‘愿一切众生得普覆一切佛国土舌,示现诸佛自在神通。
“‘愿一切众生得软薄舌,恒受美妙清净上味。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愿一切众生得辩才舌,能断一切世间疑网。
“‘愿一切众生得光明舌,能放无数万亿光明。
“‘愿一切众生得决定舌,辩说诸法无有穷尽。
“‘愿一切众生得普调伏舌,善能开示一切秘要,所有言说皆令信受。
要(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
“‘愿一切众生得普通达舌,善入一切语言大海。
“‘愿一切众生得善说一切诸法门舌,于言语智悉到彼岸。’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舌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圆满无碍智故。
###施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头布施诸来乞者,如最胜智菩萨,及大丈夫迦尸国王等诸大菩萨所行布施;为欲成就入一切法最胜智首,为欲成就证大菩提救众生首,为欲具足见一切法最第一首,为得正见清净智首,为欲成就无障碍首,为欲证得第一地首,为求世间最胜智首,欲成三界无能见顶净智慧首,为得示现普到十方智慧王首,为欲满足一切诸法无能破坏自在之首。
迦尸国 = Kāśī,是阿含经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的意思是“光明之城”。迦尸国首都位于今之瓦拉纳西,有恒河贯穿。
首(shǒu) = 头[head]。(首领,团体的领导人[chief;leader]/第一[first]。)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是法,精勤修习,则为已入诸佛种性,学佛行施;于诸佛所,生清净信,增长善根;令诸乞者,皆得喜足;其心清净,庆悦无量;心净信解,照明佛法;发菩提意,安住舍心;诸根悦豫,功德增长;生善乐欲,常好修行广大施行。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如来头,得无见顶;
“‘于一切处无能映蔽,于诸佛刹最为上首;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世所希有;
“‘具足佛首,成就智首,一切世间最第一首,为具足首,为清净首,为坐道场圆满智首。’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头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最胜法,成于无上大智慧故。
###施手、足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手、足施诸众生,如常精进菩萨、无忧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于诸趣中种种生处布施手、足,以信为手,起饶益行;往返周旋,勤修正法,愿得宝手以手为施;所行不空,具菩萨道,常舒其手拟将广惠;安步游行,勇猛无怯,以净信力具精进行,除灭恶道,成就菩提。
= 所行不空:到任何地方,他都普遍行布施,绝不令人有空过而失望之心。
信(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拟(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打算[intend]。)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以无量无边广大之心,开净法门,入诸佛海;成就施手,周给十方。
“愿力任持一切智道,住于究竟离垢之心;法身、智身无断无坏,一切魔业不能倾动;依善知识坚固其心,同诸菩萨修行施度。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求一切智,施手、足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神通力,皆得宝手;得宝手已,各相尊敬,生福田想,以种种宝更相供养;又以众宝供养诸佛,兴妙宝云遍诸佛土,令诸众生互起慈心,不相恼害;游诸佛刹,安住无畏,自然具足究竟神通。
= 生出我能作其他众生的福田的思想。
各(gě) = 特别,与众不同[particular]。(每个,各自[each;every;different]/皆[all]。)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又令皆得宝手、华手、香手、衣手、盖手、华鬘手、末香手、庄严具手、无边手、无量手、普手;得是手已,以神通力常勤往诣一切佛土,能以一手遍摩一切诸佛世界,以自在手持诸众生,得妙相手放无量光,能以一手普覆众生,成于如来手指网缦赤铜爪相。’
= 华手:能生出种种名华。香手:能生出各种宝香。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网(wǎng) = 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net]。
缦(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没有花纹[colourless]。)
铜(tóng) = 金属名,古称赤金[copper]。
“菩萨尔时,以大愿手普覆众生:‘愿一切众生志常乐求无上菩提,出生一切功德大海,见来乞者欢喜无厌,入佛法海同佛善根。’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手、足时善根回向。
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
#aśītyanuvyañjanāni,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
|
|||
1、无见顶相
|
21、容仪备足
|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
61、身持重
|
2、鼻高不现孔
|
22、容仪满足
|
42、自毛孔出香气
|
62、其身大
|
3、眉如初月
|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
43、自口出无上香
|
63、身长
|
4、耳轮垂埵
|
24、威振一切
|
44、仪容如师子
|
64、手足软净滑泽
|
5、坚实如那罗延
|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
45、进止如象王
|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
6、骨际如钩锁
|
26、面不长大
|
46、行相如鹅王
|
66、光照身而行
|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
47、头如摩陀那果
|
67、等视众生
|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
28、面具满足
|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
68、不轻众生
|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
49、四牙白利
|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
10、膝骨坚而圆好
|
30、言音深远
|
50、舌色赤
|
70、说法不著
|
11、身清洁
|
31、脐深而圆好
|
51、舌薄
|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
12、身柔软
|
32、毛右旋
|
52、毛红色
|
72、发音应众声
|
13、身不曲
|
33、手足满足
|
53、毛软净
|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
14、指圆而纤细
|
34、手足如意
|
54、眼广长
|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
15、指文藏覆
|
35、手文明直
|
55、死门之相具
|
75、观不厌足
|
16、脉深不现
|
36、手文长
|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
76、发长好
|
17、踝不现
|
37、手文不断
|
57、脐不出
|
77、发不乱
|
18、身润泽
|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
58、腹不现
|
78、发旋好
|
19、身自持不逶迤
|
39、面广而殊好
|
59、细腹
|
79、发色如青珠
|
20、身满足
|
40、面净满如月
|
60、身不倾动
|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
###施身血
“佛子,菩萨摩诃萨坏身出血布施众生,如法业菩萨、善意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坏(huài) = 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collapse]。(破坏;毁坏[ruin]。)
法业 = 如法之所作也。
“于诸趣中施身血时,起成就一切智心,起欣仰大菩提心,起乐修菩萨行心,起不取苦受心,起乐见乞者心,起不嫌来乞心,起趣向一切菩萨道心,起守护一切菩萨舍心,起增广菩萨善施心,起不退转心、不休息心、无恋己心。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
“‘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
“‘愿一切众生得不可坏身,无能伤害。
“‘愿一切众生得如变化身,普现世间无有尽极。
“‘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身,净妙坚固。
“‘愿一切众生得法界生身,同于如来无所依止。
“‘愿一切众生得如妙宝光明之身,一切世人无能映蔽。
“‘愿一切众生得智藏身,于不死界而得自在。
“‘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见皆获益,无空过者。
“‘愿一切众生得虚空身,世间恼患无能染著。’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血时,以大乘心、清净心、广大心、欣悦心、庆幸心、欢喜心、增上心、安乐心、无浊心善根回向。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施髓肉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乞求其身髓肉,欢喜软语,谓乞者言:‘我身髓肉,随意取用。’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如饶益菩萨、一切施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于诸趣中种种生处,以其髓肉施乞者时,欢喜广大,施心增长;同诸菩萨修习善根,离世尘垢,得深志乐;以身普施,心无有尽;具足无量广大善根,摄受一切妙功德宝,如菩萨法受行无厌;心常爱乐布施功德,一切周给,心无有悔;审观诸法从缘无体,不贪施业及业果报;随所会遇,平等施与。
= 心无有尽:愍念众生行内外财的布施之心,永远不会终止。
= 菩萨法,六度波罗密。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一切诸佛皆悉现前,想之如父得护念故;
“一切众生皆悉现前,普令安住清净法故;
“一切世界皆悉现前,严净一切佛国土故;
“一切众生皆悉现前,以大悲心普救护故;
“一切佛道皆悉现前,乐观如来十种力故;
“去、来、现在一切菩萨皆悉现前,同共圆满诸善根故;
“一切无畏皆悉现前,能作最上师子吼故;
师子吼 = Siṃ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一切三世皆悉现前,得平等智,普观察故;
“一切世间皆悉现前,发广大愿,尽未来劫修菩提故;
“一切菩萨无疲厌行皆悉现前,发无数量广大心故。
= 十方三世的菩萨,他们修菩萨行时,从未有一人生过疲倦厌退心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髓肉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不可沮坏。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愿一切众生得坚密身,恒无缺减。
“‘愿一切众生得意生身,犹如佛身,庄严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百福相身,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八十种好妙庄严身,具足十力,不可断坏。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身,究竟清净,不可限量。
限量(xiàn liàng) = 限定止境;数量之限[set
bounds to]。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身,一切魔怨所不能坏。
“‘愿一切众生得一相身,与三世佛同一身相。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身,以净法身遍虚空界。
“‘愿一切众生得菩提藏身,普能容纳一切世间。’
菩提藏 = 即指一佛乘。意即令悟无上菩提佛果之经藏。菩提为佛果之名,一佛乘为佛因、佛果之法,阐说此法之教藏,称为菩提藏。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是为菩萨摩诃萨求一切智施髓肉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如来究竟清净无量身故。
###施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心布施诸来乞者,如无悔厌菩萨、无碍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心(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以其自心施乞者时,学自在施心,修一切施心,习行檀波罗蜜心,成就檀波罗蜜心,学一切菩萨布施心、一切悉舍无尽心、一切悉施惯习心、荷负一切菩萨施行心、正念一切诸佛现前心、供养一切诸来乞者无断绝心。
习(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惯(guàn) = 习惯,惯常[be used to;usual;habitual]。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
“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其心清净,为度一切诸众生故,为得十力菩提处故,为依大愿而修行故,为欲安住菩萨道故,为欲成就一切智故,为不舍离本誓愿故。
誓愿(shì yuàn) =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unyielding desire]。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心,一切金刚围山等所不能坏。愿一切众生得卍相庄严金刚界心,得无能动摇心,得不可恐怖心,得利益世间常无尽心,得大勇猛幢智慧藏心,得如那罗延坚固幢心,得如众生海不可尽心,得那罗延藏无能坏心,得灭诸魔业、魔军众心,得无所畏心,得大威德心,得常精进心,得大勇猛心,得不惊惧心,得被金刚甲胄心,得诸菩萨最上心,得成就佛法菩提光明心,得菩提树下坐安住一切诸佛正法离诸迷惑成一切智心,得成就十力心。’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ṇ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幢(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畏(wèi) = 害怕[fear]。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
胄(zhòu) = 头盔[helmet]。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心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不染世间,具足如来十力心故。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施肠、肾、肝、肺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有乞求肠、肾、肝、肺,悉皆施与,如善施菩萨、降魔自在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肠(cháng) = 是指消化系统中,由胃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道,为大部分化学消化过程的所在地,将食物的营养吸收[intestine]。
肾(shèn) = 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kidney]。
肝(gān) = 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并扮演着除去毒素,储存糖原(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重要角色[liver]。
肺(fèi) = 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主要功能是将氧气从空气运输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至大气中。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行此施时,见乞者来,其心欢喜,以爱眼观;为求菩提,随其所须,悉皆施与,心不中悔。
“观察此身无有坚固:‘我应施彼,取坚固身。’
“复念此身寻即败坏,见者生厌,狐、狼、饿狗之所啖食;此身无常,会当弃舍,为他所食,无所觉知。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知身无常、秽污之极,于法解悟生大欢喜,敬心谛视彼来乞者,如善知识而来护想,随所乞求无不惠施,以不坚身易坚固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所有善根悉以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智藏身,内外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福藏身,能普任持一切智愿。
“‘愿一切众生得上妙身,内蕴妙香,外发光明。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愿一切众生得腹不现身,上下端直,肢节相称。
腹(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节(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身,以佛法味充悦滋长。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
“‘愿一切众生得无尽身,修习安住甚深法性。
“‘愿一切众生得陀罗尼清净藏身,以妙辩才显示诸法。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愿一切众生得清净身,若身若心内外俱净。
“‘愿一切众生得如来智深观行身,智慧充满,雨大法雨。
观行 = 先观事理,然后起行/观心的修行方法。
“‘愿一切众生得内寂身,外为众生作智幢王,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肠、肾、肝、肺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内外清净,皆得安住无碍智故。
###施身骨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肢节诸骨,如法藏菩萨、光明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施其身分肢节骨时,见乞者来,生爱乐心、欢喜心、净信心、安乐心、勇猛心、慈心、无碍心、清净心、随所乞求皆施与心。
= 随顺来乞求的人所需要,都满心欢喜的给他,不会有舍不得的吝啬心。
“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如化身,不复更受骨肉血身。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不可破坏,无能胜者。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圆满法身,于无缚、无著、无系界生。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系(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
“‘愿一切众生得智力身,诸根圆满,不断不坏。
= 六根圆满具足。
“‘愿一切众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身,其身贞实,常无散坏。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愿一切众生得随应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愿一切众生得智熏身,具那罗延肢节大力。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相续不断绝身,永离一切疲极劳倦。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愿一切众生得大力安住身,悉能具足精进大力。
“‘愿一切众生得遍世间平等法身,住于无量最上智处。
“‘愿一切众生得福德力身,见者蒙益,远离众恶。
“‘愿一切众生得无依处身,皆得具足无依著智。
“‘愿一切众生得佛摄受身,常为一切诸佛加护。
“‘愿一切众生得普饶益诸众生身,悉能遍入一切诸道。
“‘愿一切众生得普现身,普能照现一切佛法。
“‘愿一切众生得具足精进身,专念勤修大乘智行。
“‘愿一切众生得离我慢贡高清净身,智常安住,无所动乱。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行身,成就大乘一切智业。
“‘愿一切众生得佛家身,永离世间一切生死。’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一切智永清净故。
###施身皮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手执利刀,乞其身皮;心生欢喜,诸根悦豫,譬如有人惠以重恩,逢迎引纳,敷座令坐,曲躬恭敬而作是念:‘此来乞者甚为难遇,斯欲满我一切智愿,故来求索饶益于我。’
逢(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迎,迎接[meet face to face]。)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索(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欢喜和颜而语之言:‘我今此身一切皆舍,所须皮者,随意取用。’
“犹如往昔清净藏菩萨、金胁鹿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等无有异。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微细皮,犹如如来色相清净,见者无厌。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皮,犹如金刚,无能坏者。
“‘愿一切众生得金色皮,如阎浮檀上妙真金,清净明洁。
“‘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皮,随其心乐,现清净色。
“‘愿一切众生得净妙色皮,具足沙门善软清净如来色相。
沙门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愿一切众生得第一色皮,自性清净,色相无比。
“‘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清净色皮,以诸相好而自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妙色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愿一切众生得明网皮,如世高幢,放不可说圆满光明。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色皮,一切色相悉皆清净。’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皮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一切严净佛刹,具足如来大功德故。
###施指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手足指施诸乞者,如坚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指(zhǐ) =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finger]。(足指也叫做指[toe]。)
“菩萨尔时,颜貌和悦,其心安善,无有颠倒,乘于大乘,不求美欲,不尚名闻,但发菩萨广大之意,远离悭嫉一切诸垢,专向如来无上妙法。
颜(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
貌(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外表的形象,外观[outward appearance]。)
美(měi) = 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味美[delicious]。(形貌好看,漂亮[beautiful;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重视[pay attention to]。)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摄诸善根,悉以回向:‘愿一切众生得纤长指,与佛无异。
纤(xiān) = 细小[fine;minute]。(细纹丝帛[fine silk]/纤维[staple]。)
“‘愿一切众生得𦟛圆指,上下相称。
𦟛(chōng)
“‘愿一切众生得赤铜甲指,其甲隆起,清净鉴彻。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胜丈夫指,悉能摄持一切诸法。
“‘愿一切众生得随好指,具足十力。
“‘愿一切众生得大人指,纤𦟛齐等。
“‘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
“‘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光藏指,放大光明照不可说诸佛世界。
“‘愿一切众生得善安布指,善巧分布网缦具足。’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指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一切皆得心清净故。
###施连肉爪甲
“佛子,菩萨摩诃萨请求法时,若有人言:‘汝能施我连肉爪甲,当与汝法。’
爪(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菩萨答言:‘但与我法,连肉爪甲,随意取用。’
“如求法自在王菩萨、无尽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为求法故,欲以正法,开示演说,饶益众生,一切皆令得满足故,舍连肉爪甲与诸乞者。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赤铜相爪。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爪,随好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光净爪,鉴彻第一。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爪,具大人相。
“‘愿一切众生得无比爪,于诸世间无所染著。
“‘愿一切众生得妙庄严爪,光明普照一切世间。
“‘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爪,清净无缺。
“‘愿一切众生得入一切佛法方便相爪,广大智慧皆悉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善生爪,菩萨业果无不净妙。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大导师爪,放无量色妙光明藏。’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施连肉爪甲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足诸佛一切智爪无碍力故。
###投火坑
“佛子,菩萨摩诃萨求佛法藏,恭敬尊重,生难得想。
“有能说者来语之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施汝法。’
仞(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菩萨闻已,欢喜踊跃,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应久住阿鼻狱等一切恶趣受无量苦,何况才入人间火坑即得闻法?奇哉!正法甚为易得,不受地狱无量楚毒,但入火坑即便得闻。但为我说,我入火坑。’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哉(zāi) = 文言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楚(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Naraka,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迦、泥梨、泥犁等。
#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游增地狱/近边地狱 = 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
#孤独地狱/孤地狱 = 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
|
|
等活地狱
|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
黑绳地狱
|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
众合地狱
|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
炎热地狱
|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
大热地狱
|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
“如求善法王菩萨、金刚思惟菩萨,为求法故,入火坑中。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住佛所住一切智法,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愿一切众生离诸险难,受佛安乐。
“‘愿一切众生得无畏心,离诸恐怖。
“‘愿一切众生常乐求法,具足喜乐,众法庄严。
“‘愿一切众生离诸恶趣,灭除一切三毒炽火。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意业
#三毒/三不善根/三不善/三根
#Triviṣa
#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
|
贪/贪欲/欲贪/贪伺
#Lobha/ Rāga
|
见他财物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
|
嗔/嗔恚/嫉恚/瞋/瞋恚
#Vyāpāda
|
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 』其欲令彼受无量苦。
|
|
痴/愚痴/邪见/无明
#Moha
|
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具足住)。
|
“‘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具足如来胜妙乐事。
“‘愿一切众生得菩萨心,永离一切贪、恚、痴火。
“‘愿一切众生悉得菩萨诸三昧乐,普见诸佛,心大欢喜。
“‘愿一切众生善说正法,于法究竟,常无忘失。
“‘愿一切众生具足菩萨神通妙乐,究竟安住一切种智。’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投火坑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离障碍业,皆得具足智慧火故。
智慧火 = 智慧能烧烦恼之薪,故喻以火。
###受无量苦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分别演说,开菩萨道,示菩提路,趣无上智,勤修十力,广一切智心,获无碍智法,令众生清净住菩萨境界,勤修大智护佛菩提时,以身具受无量苦恼。
广(guǎng) = 四周无壁的大屋[wallless hall]。(广阔,宽阔;分布广;辽阔[wide;vast;extensive]。)
“如求善法菩萨、勇猛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为求法故,受无量苦,乃至摄取诽谤正法、恶业所覆、魔业所持极大恶人;彼所应受一切苦恼,以求法故,悉皆为受。
诽谤(fěi bàng) =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slander;libel]。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永离一切苦恼逼迫,成就安乐自在神通。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愿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一切乐。
“‘愿一切众生永灭苦蕴,得照现身,恒受安乐。
“‘愿一切众生超出苦狱,成就智行。
“‘愿一切众生见安隐道,离诸恶趣。
“‘愿一切众生得法喜乐,永断众苦。
“‘愿一切众生永拔众苦,互相慈爱,无损害心。
“‘愿一切众生得诸佛乐,离生死苦。
“‘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无比安乐,一切苦恼无能损害。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胜乐,究竟具足佛无碍乐。’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受众苦时善根回向,为欲救护一切众生,令离险难,住一切智无所障碍解脱处故。
###舍国城
“佛子,菩萨摩诃萨处于王位求正法时,乃至但为一文、一字、一句、一义生难得想,能悉罄舍海内所有若近若远国土、城邑、人民、库藏、园池、屋宅、树林、华果,乃至一切珍奇妙物、宫殿楼阁、妻子眷属,及以王位,悉能舍之;于不坚中求坚固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勤求诸佛无碍解脱究竟清净一切智道。
罄(qìng) = 器中空[empty]。(用尽;消耗殆尽[use up;exhaust]。)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库(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如大势德菩萨、胜德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勤求正法,乃至极少,为于一字,五体投地;正念三世一切佛法,爱乐修习;永不贪著名闻利养,舍诸世间自在王位,求佛自在法王之位;于世间乐心无所著,以出世法长养其心;永离世间一切戏论,住于诸佛无戏论法。
五体投地 = 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戏论 = 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乐惠施,一切悉舍。
“‘愿一切众生能舍所有,心无中悔。
“‘愿一切众生常求正法,不惜身命、资生之具。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愿一切众生为求佛法,能舍身命及以王位,大心修习无上菩提。
“‘愿一切众生尊重正法,常深爱乐,不惜身命。
“‘愿一切众生护持诸佛甚难得法,常勤修习。
“‘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菩提光明,成菩提行,不由他悟。
“‘愿一切众生常能观察一切佛法,拔除疑箭,心得安隐。’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舍国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知见圆满,常得住于安隐道故。
###永断杀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大国王,于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杀业;阎浮提内城邑聚落一切屠杀,皆令禁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种种生类,普施无畏无欺夺心,广修一切菩萨诸行,仁慈莅物,不行侵恼,发妙宝心,安隐众生;于诸佛所立深志乐,常自安住三种净戒,亦令众生如是安住。
= 常常安住在三种净戒中:①摄善法戒。②摄律仪戒。③利益一切众生戒。
教命 = 教诫命令。
屠(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大屠杀,残杀[massacre]/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
欺(qī) = 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莅(lì) = 走到近处察看[approach
and watch]。(治理;统治;管理[administer;rule;manage]。)
“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于五戒,永断杀业。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发菩萨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愿一切众生住无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寿命。
“‘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
灾(zāi) = 火灾[fire as a disaster]。(灾害,祸患[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伤害,使受灾害[injury]。)
“‘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
“‘愿一切众生得无尽命,穷未来劫住菩萨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为寿命门,十力善根于中增长。
= 又愿一切众生,成为寿命之门,入此门中永不死亡。
“‘愿一切众生善根具足,得无尽命,成满大愿。
“‘愿一切众生悉见诸佛供养承事,住无尽寿,修习善根。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愿一切众生于如来处善学所学,得圣法喜无尽寿命。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圣法 = 佛所说之法,叶于正理,谓为圣法。
“‘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
命根 = Jīvitindriya,所有生命的本体,称为命根,它又被称为寿命,能够维持身体的温度(煖)及意识(识)。当生命失去命根,失去寿、煖、识三者,即变成单纯的色蕴堆积,分解为四大,即是死亡。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聚净戒永断杀业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佛十力圆满智故。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
|
比丘/苾刍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ṣ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
比丘尼/苾刍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Sikkhamana>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禁绝一切毁败男形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心怀残忍,损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减,受诸楚毒;见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之,令阎浮提一切人民皆舍此业。
残(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忍(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菩萨尔时,语其人言:‘汝何所为作是恶业?我有库藏百千万亿,一切乐具悉皆充满,随汝所须尽当相给。汝之所作,众罪由生,我今劝汝莫作是事。汝所作业不如道理,设有所获,于何可用?损他益己,终无是处。如此恶行、诸不善法,一切如来所不称叹。’
= 众罪由生:许多的罪业都将由此而生。
为(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
道理 = yukti,简称为‘理’。指正确之理,即事物之存在、变化必须准据之法则。
“作是语已,即以所有一切乐具尽皆施与。
“复以善语为说妙法,令其欢悦,所谓:示寂静法,令其信受,灭除不善,修行净业,互起慈心,不相损害。
“彼人闻已,永舍罪恶。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丈夫形,成就如来马阴藏相。
“‘愿一切众生具男子形,发勇猛心修诸梵行。
“‘愿一切众生具勇猛力,恒为主导,住无碍智,永不退转。
= 恒常做众生的领导者。
“‘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大丈夫身,永离欲心,无所染著。
“‘愿一切众生悉得成就善男子法,智慧增长,诸佛所叹。
“‘愿一切众生普得具于大人之力,常能修习十力善根。
“‘愿一切众生永不失坏男子之形,常修福智未曾有法。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愿一切众生于五欲中无著无缚,心得解脱,厌离三有,住菩萨行。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愿一切众生成就第一智慧丈夫,一切宗信,伏从其化。
宗(zōng) =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purport]/尊敬[respect]。)
“‘愿一切众生具足菩萨丈夫智慧,不久当成无上大雄。’
丈(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meters/330cm]。(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elder person]/丈夫[husband]。)
丈夫/士夫 = Purusa,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大雄 = 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
“是为菩萨摩诃萨禁绝一切毁败男形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丈夫形,皆能守护诸善丈夫,生贤圣家,智慧具足,常勤修习丈夫胜行,有丈夫用,巧能显示七丈夫道,具足诸佛善丈夫种、丈夫正教、丈夫勇猛、丈夫精进、丈夫智慧、丈夫清净,普令众生究竟皆得。
用(yòng) = 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使用,采用[use;employ]。(器用;物质[material]/功用;功能[function]。)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净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七圣/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 = 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诸论所载各异,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
|
|
随信行
|
禀性多信,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依此修加行,而入见道。
|
随法行
|
禀性多思惟,自依正法修加行,以入见道。
|
信解
|
随信行之人入修道位(十六心)。
|
见至
|
随法行之人入修道位。
|
身证
|
虽未以慧尽诸漏,身已证八解脱。
|
慧解脱
|
身虽未证八解脱,以慧永尽诸漏。
|
俱解脱
|
身已证八解脱,亦以慧永尽诸漏;即于烦恼障、解脱障俱得解脱。。
|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四沙门果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