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九会
|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七处
|
兜率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膝轮光
|
会主
|
金刚幢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说法
|
十回向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24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菩萨十回向之二-不坏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去、来、今诸如来所得不坏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四不坏净/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于诸菩萨,乃至初发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坏信,誓修一切菩萨善根无疲厌故;
“于一切佛法得不坏信,发深志乐故;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于一切佛教得不坏信,守护住持故;
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于一切众生得不坏信,慈眼等观,善根回向,普利益故;
“于一切白净法得不坏信,普集无边诸善根故;
= 白净法:就是清净法。
“于一切菩萨回向道得不坏信,满足殊胜诸欲解故;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于一切菩萨法师得不坏信,于诸菩萨起佛想故;
法师 = dharma-bhāṇaka,佛教出家众的头衔之一,原来指能精通、研习佛法,能为俗人解说佛法者;一般通晓经、论或律之行者,分别称为经师、论师或律师,在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经藏精通者)、律师(律藏精通者)、论师(论藏精通者)、法师(善于讲法者)、禅师(精通禅定者),一共五类。今日通常以“法师”泛用来作为佛教僧侣的敬称。
“于一切佛自在神通得不坏信,深信诸佛难思议故;
“于一切菩萨善巧方便行得不坏信,摄取种种无量无数行境界故。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不坏信时,于佛、菩萨、声闻、独觉,若诸佛教,若诸众生,如是等种种境界中,种诸善根无量无边,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慈悲广大,平等观察,随顺修学诸佛所作,摄取一切清净善根;入真实义,集福德行,行大惠施,修诸功德,等观三世。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等观 = 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善根功德,回向一切智:‘愿常见诸佛,亲近善友,与诸菩萨同共止住;念一切智,心无暂舍;受持佛教,勤加守护;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心常回向出世之道,供养瞻侍一切法师;解了诸法,忆持不忘;修行大愿,悉使满足。’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系(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
“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
“以阿僧祇宝、阿僧祇华、阿僧祇鬘、阿僧祇衣、阿僧祇盖、阿僧祇幢、阿僧祇幡、阿僧祇庄严具、阿僧祇给侍、阿僧祇涂饰地、
= 又以无量数的上等美好的涂香脂油,供养诸佛,以作涂饰道场地面之用。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给(jǐ) = 衣食丰足;充裕[ample;be well provided for;abundant]。(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provide]/gěi
= 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give;grant;hand]。)
涂饰(tú shì) = 涂抹<油漆、颜料等>[cover with paint]/抹灰泥,粉刷[plaster
or whitewash]。
“阿僧祇涂香、阿僧祇末香、阿僧祇和香、阿僧祇烧香、
= 各种名香合在一起的香。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阿僧祇深信、阿僧祇爱乐、阿僧祇净心、阿僧祇尊重、阿僧祇赞叹、阿僧祇礼敬、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阿僧祇宝座,阿僧祇华座、阿僧祇香座、阿僧祇鬘座、阿僧祇栴檀座、阿僧祇衣座、阿僧祇金刚座、阿僧祇摩尼座、阿僧祇宝缯座、阿僧祇宝色座、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阿僧祇宝经行处、阿僧祇华经行处、阿僧祇香经行处、阿僧祇鬘经行处、阿僧祇衣经行处、阿僧祇宝间错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缯彩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多罗树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栏楯经行处、阿僧祇一切宝铃网弥覆经行处、
= 经行处是修行人在饭后散步的地方。
经行/行禅 = Caṅkramati,一种以步行方式来修行止观的方法。经行除了可以提振精神,促进消化,还可以作为禅坐的辅助,以增进修行。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此树之树叶呈扇状,叶面平滑坚实,人称贝叶或贝多罗叶,可书写经文。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阿僧祇一切宝宫殿、阿僧祇一切华宫殿、阿僧祇一切香宫殿、阿僧祇一切鬘宫殿、阿僧祇一切栴檀宫殿、阿僧祇一切坚固妙香藏宫殿、阿僧祇一切金刚宫殿、阿僧祇一切摩尼宫殿,皆悉殊妙出过诸天;
= 像这样种种的无上殊胜供养物品,供养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超过了诸天宫殿的庄严。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阿僧祇诸杂宝树、阿僧祇种种香树、阿僧祇诸宝衣树、阿僧祇诸音乐树、阿僧祇宝庄严具树、阿僧祇妙音声树、阿僧祇无厌宝树、阿僧祇宝缯彩树、阿僧祇宝珰树,阿僧祇一切华香、幢幡、鬘盖所严饰树,如是等树,扶疏荫映,庄严宫殿。
珰(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扶疏(fú shū) = 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
荫(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其诸宫殿复有阿僧祇轩槛庄严、阿僧祇窗牖庄严、阿僧祇门闼庄严,阿僧祇楼阁庄严、阿僧祇半月庄严、阿僧祇帐庄严,阿僧祇金网弥覆其上,阿僧祇香周匝普熏,阿僧祇衣敷布其地。
= 有无量数的小房间<轩>,有不计其数的槛<栏干之类>。
= 又有无数的半月形的门户、窗、栏干、水池、花径、花圃等,点缀各处。
轩(xuān) = 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a high-fronted,curtained
carriage <used in ancient times>]。(泛指华美的车子[chariot]/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house]/指窗户或门[window or door]。)
槛(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轩槛(xuān kǎn) = 厅堂上长廊的栏干。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闼(tà) = 小门[<small> door]。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诸供养具,于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净心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恒不退转,无有休息;一一如来灭度之后所有舍利,悉亦如是恭敬供养。
舍利/舍利子 = śarīra,是佛应化身灭度后,所遗灵骨。
“为令一切众生生净信故,一切众生摄善根故,一切众生离诸苦故,一切众生广大解故,一切众生以大庄严而庄严故,无量庄严而庄严故,诸有所作得究竟故,知诸佛兴难可值故,满足如来无量力故,庄严供养佛塔庙故,住持一切诸佛法故,如是供养现在诸佛,及灭度后所有舍利。
= 菩萨修不坏迴向的法门时,在无量劫中,恒常以无量的上妙供养具供养诸佛,将修积的善根,悉皆回向众生。为的是希望众生得到法益,能生起清净的信心。
= 一切众生所行所作,也希望他们能如理如法,得到圆满究竟。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塔(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庙(miào) = 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temple]。(古时供奉神佛的处所[temple;shrine]。)
“其诸供养,于阿僧祇劫说不可尽。
“如是修集无量功德,皆为成熟一切众生,无有退转,无有休息,无有疲厌;无有执著,离诸心想;无有依止,永绝所依;远离于我,及以我所;如实法印,印诸业门;得法无生,住佛所住;观无生性,印诸境界。
= 印诸业门:印证种种的「业」所生起的不同因素。
= 以诸法无生的道理,印证种种不同的境界。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诸佛护念发心回向,与诸法性相应回向,入无作法成就所作方便回向,舍离一切诸事想著方便回向,住于无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诸有回向,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普摄一切善根回向,普净一切菩萨诸行广大回向,发无上菩提心回向,与一切善根同住回向,满足最上信解心回向。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虽随生死而不改变,求一切智未曾退转,在于诸有心无动乱,悉能度脱一切众生,不染有为法,不失无碍智。
有 = Bhāva,十二因缘之一,意指有情存在于三界当中之状态。相对于有的存在于世间,出离三界、解脱生死的生灭现象即是涅槃的境界。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菩萨行位,因缘无尽;世间诸法,无能变动;具足清净诸波罗蜜,悉能成就一切智力。
= 菩萨修行的果位,是有一定的等次,他的因缘则是无尽的。世间上所有种种的五欲世事,都不能变动菩萨的心意。
“菩萨如是离诸痴暗,成菩提心,开示光明,增长净法,回向胜道,具足众行;
“以清净意,善能分别;
“了一切法,悉随心现;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行如化;
= 只是一种影像而已。
像(xiàng) = 相貌相似[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形象;容貌[appearance;looks]/雕像[statue]/图像[portrait;picture]。)
“因缘生法,悉皆如响;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菩萨诸行,一切如影;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出生无著清净法眼,见于无作广大境界;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证寂灭性,了法无二;
“得法实相,具菩萨行;
“于一切相,皆无所著;
“善能修行同事诸业,于白净法恒无废舍;
= 同菩萨一样,修行种种的善业。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离一切著,住无著行。
“菩萨如是善巧思惟,无有迷惑,不违诸法,不坏业因,明见真实,善巧回向;知法自性,以方便力,成就业报,到于彼岸;智慧观察一切诸法,获神通智诸业善根;无作而行,随心自在。
= 菩萨明白诸法的自性,是清净、寂静的。
= 获得神通智慧,一切善业的善根。
业因/因业 = Karma-hetu,业即因,以业为招感未来果报之因。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不断佛种,永离魔业,见一切智无有边际,信乐不舍离世境界,断诸杂染;亦愿众生得清净智,入深方便,出生死法,获佛善根,永断一切诸魔事业,以平等印普印诸业,发心趣入一切种智,成就一切出世间法。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不坏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见一切无数诸佛,成就无量清净妙法,普于众生得平等心,于一切法无有疑惑;一切诸佛神力所加,降伏众魔,永离其业;成就生贵,满菩提心;得无碍智不由他解,善能开阐一切法义;能随想力入一切刹,普照众生,悉使清净。
= 永离其业:永远离弃了魔事魔业。
= 成就生贵:成就生贵住,生到法王家。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菩萨摩诃萨以此不坏回向之力,摄诸善根,如是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是故能令佛欢喜,智者以此而回向。
= 菩萨,是指的修不坏回向的这位菩萨。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供养无量无边佛,布施持戒伏诸根,为欲利益诸众生,普使一切皆清净。
= 伏诸根,根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一切上妙诸香华,无量差别胜衣服,宝盖及以庄严具,供养一切诸如来。
“如是供养于诸佛,无量无数难思劫,恭敬尊重常欢喜,未曾一念生疲厌。
= 恭敬诸佛,尊重承事诸佛,欢欢喜喜的亲近诸佛。
“专心想念于诸佛,一切世间大明灯,十方所有诸如来,靡不现前如目睹。
= 十方诸佛,就是照明一切世间,驱除一切黑暗,像一盏大光明之灯。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不可思议无量劫,种种布施心无厌,百千万亿众劫中,修诸善法悉如是。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彼诸如来灭度已,供养舍利无厌足,悉以种种妙庄严,建立难思众塔庙。
= 菩萨所供养的诸佛,功德圆满具备了,入了涅槃。但菩萨供养诸佛的诚意仍不改变,供养诸佛的舍利亦如生佛,殷勤恭敬同样没有厌足的时候。
“造立无等最胜形,宝藏净金为庄严,巍巍高大如山王,其数无量百千亿。
= 菩萨发心建造的塔庙,其形式的殊胜,没有任何的塔庙可与他等比。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山王 = 谓山之最高者。在诸山中为王也。
“净心尊重供养已,复生欢喜利益意,不思议劫处世间,救护众生令解脱。
= 菩萨以他最清净的至诚心,尊重供养诸佛之后,随卽又生起一种欢喜心,和利益众生的心。
“了知众生皆妄想,于彼一切无分别,而能善别众生根,普为群生作饶益。
= 菩萨明白这些众生都是妄想所成,所以他对众生不生分别心,而且他能很清楚知道众生的根性。
“菩萨修集诸功德,广大最胜无与比,了达体性悉非有,如是决定皆回向。
= 没有体性,空无所有的。
“以最胜智观诸法,其中无有一法生,如是方便修回向,功德无量不可尽。
= 修不坏回向法门的菩萨,以他最殊胜的金刚智慧,来观察一切诸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
“以是方便令心净,悉与一切如来等,此方便力不可尽,是故福报无尽极。
“发起无上菩提心,一切世间无所依,普至十方诸世界,而于一切无所碍。
“一切如来出世间,为欲启导众生心,如其心性而观察,毕竟推求不可得。
= 菩萨根据众生的心性,而观察他们的心性,他知道众生的心,了不可得。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一切诸法无有余,悉入于如无体性,以是净眼而回向,开彼世间生死狱。
余(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二谛
#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 #胜义谛又称第一义谛,即是指涅槃解脱。 #在四圣谛中,苦谛与集谛为世俗谛,灭谛与道谛为胜义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如如/如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如 = 理的异名。
|
“虽令诸有悉清净,亦不分别于诸有,知诸有性无所有,而令欢喜意清净。
“于一佛土无所依,一切佛土悉如是,亦不染著有为法,知彼法性无依处。
= 菩萨不依赖于某一处佛土。
“以是修成一切智,以是无上智庄严,以是诸佛皆欢喜,是为菩萨回向业。
= 以这无上的殊胜智慧,庄严诸佛国土。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菩萨专心念诸佛,无上智慧巧方便,如佛一切无所依,愿我修成此功德。
= 专心,是专一其心,没有其他的思想和妄念。
= 好像佛所有的一切无依无着的神通威力。
“专心救护于一切,令其远离众恶业,如是饶益诸群生,系念思惟未曾舍。
系念 = 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也。
“住于智地守护法,不以余乘取涅槃,唯愿得佛无上道,菩萨如是善回向。
= 菩萨常常住于智慧之地,守护一切佛法。
余乘 = 乘,谓从此迷岸渡至彼悟岸之载乘物具,即教法。自宗之教法呼为宗乘,余宗之教法谓之余乘。
“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
= 菩萨不取众生的言说。
“十方所有诸如来,了达诸法无有余,虽知一切皆空寂,而不于空起心念。
“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生分别,如是开悟诸群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 菩萨用一种庄严来庄严一切佛土。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无所观 = 观念诸法无所得之理也。
###菩萨十回向之三-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一切佛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随顺修学去、来、现在诸佛世尊回向之道。
“如是修学回向道时,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欢喜悦乐,离诸忧恼;心意柔软,诸根清凉。
= 诸根清凉,决无热恼的现象生起。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柔(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软[lithe;soft;flexible;supple]/柔和;温和[mild;gentle]。)
凉(liáng) = 寒[cold]。
“佛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安乐之时,复更发心回向诸佛,作如是念:‘愿以我今所种善根,令诸佛乐转更增胜,所谓:不可思议佛所住乐、无有等比佛三昧乐、不可限量大慈悲乐、一切诸佛解脱之乐、无有边际大神通乐、最极尊重大自在乐、广大究竟无量力乐、离诸知觉寂静之乐、住无碍住恒正定乐、行无二行不变异乐。’
= 发心回向给十种佛所证得的快乐。
知觉/感知 = 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Perception]。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二行 = 二种心行。
|
|
见行/见惑/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推理多者曰见行。为五种恶见的合称,包括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
爱行/爱惑
|
爱欲之情多者曰爱行。
|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佛已,复以此善根回向菩萨,所谓:‘愿未满者令得圆满,心未净者令得清净,诸波罗蜜未满足者令得满足。安住金刚菩提之心,于一切智得不退转,不舍大精进,守护菩提门一切善根;能令众生舍离我慢,发菩提心,所愿成满;安住一切菩萨所住,获得菩萨明利诸根,修习善根,证萨婆若。’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菩萨已,复以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乃至极少一弹指顷,见佛闻法,恭敬圣僧。彼诸善根皆离障碍,念佛圆满,念法方便,念僧尊重,不离见佛,心得清净,获诸佛法,集无量德,净诸神通,舍法疑念,依教而住。’
“如为众生如是回向,为声闻、辟支佛回向亦复如是。
“‘又愿一切众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一切恶处,增长无上菩提之心,专意勤求一切种智,永不毁谤诸佛正法,得佛安乐,身心清净,证一切智。’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根,皆以大愿,发起、正发起,积集、正积集,增长、正增长,悉令广大具足充满。
= 菩萨中的大菩萨,他所有的善根,都是因为他所发的大愿而生起的。
正(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积(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妻子(qī zǐ)
= 妻子和儿女[wife and children]。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居(jū) = 蹲着[squat;sit]。(居住[dwell;live;reside]/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
“菩萨摩诃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所谓:若著衣裳、若啖滋味、若服汤药、澡漱涂摩、回旋顾视、行住坐卧、身语意业、若睡若寤。
= 涂香。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
漱(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顾视(gù shì) = 向周围看[look
about]。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如是一切诸有所作,心常回向萨婆若道,系念思惟,无时舍离。
“为欲饶益一切众生,安住菩提无量大愿,摄取无数广大善根;勤修诸善,普救一切,永离一切憍慢放逸,决定趣于一切智地,终不发意向于余道;常观一切诸佛菩提,永舍一切诸杂染法,修行一切菩萨所学,于一切智道无所障碍;住于智地爱乐诵习,以无量智集诸善根,心不恋乐一切世间,亦不染著所行之行,专心受持诸佛教法。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菩萨如是处在居家,普摄善根,令其增长,回向诸佛无上菩提。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佛子,菩萨尔时,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
= 希望得到这点食物的畜生,能因他的愿力,而舍弃畜生道。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苦蕴 = 谓人身也。人身自五蕴而成,不免三苦八苦等苦,故云苦蕴。
苦本 = 贪欲者是苦之根本。
“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以彼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回向一切种智。
= 修集善根是他的第一件事,为了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
上首 = 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普摄众生,修诸善根悉以回向,欲令永离生死旷野,得诸如来无碍快乐,出烦恼海,修佛法道;慈心遍满,悲力广大,普使一切得清净乐;守护善根,亲近佛法;出魔境界,入佛境界;断世间种,植如来种,住于三世平等法中。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
野(yě) = 郊外,村外[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
“菩萨摩诃萨如是所有已集、当集、现集善根,悉以回向。
“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菩萨所行,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度诸众生令永出离,勤加修习一切善根,悉以回向而无所著。
“‘所谓:不依色,不著受,无倒想,不作行,不取识,舍离六处;
六处/六入/六内处/六根 = Ṣaḍā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十二处。
五阴/五蕴/五众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不住世法,乐出世间;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知一切法皆如虚空,无所从来,不生不灭,无有真实,无所染著;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远离一切诸分别见,不动不转,不失不坏;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
“‘住于实际,无相离相,唯是一相;
“‘如是深入一切法性,常乐习行普门善根,悉见一切诸佛众会。
普门/无量门/普法
= Samanta-mukha,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
“‘如彼过去一切如来善根回向,我亦如是而为回向;解如是法,证如是法,依如是法,发心修习,不违法相;知所修行,如幻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因缘和合之所显现,乃至如来究竟之地。’
= 决心要学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善根回向。
解(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解除,解围[remove]/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依(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依靠;托身[depend on]。)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如过去诸佛修菩萨行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未来、现在,悉亦如是。
= 未来的诸佛,和现在的诸佛,他们所修行的回向法,也是同样的。
“‘我今亦应如彼诸佛,如是发心,以诸善根而为回向:第一回向、胜回向、最胜回向、上回向、无上回向、无等回向、无等等回向、无比回向、无对回向、尊回向、妙回向、平等回向、正直回向、大功德回向、广大回向、善回向、清净回向、离恶回向、不随恶回向。’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菩萨如是以诸善根正回向已,成就清净身、语、意业,住菩萨住,无诸过失;修习善业,离身、语恶,心无瑕秽;修一切智,住广大心,知一切法无有所作;住出世法,世法不染;分别了知无量诸业,成就回向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深入一切诸如来业,趣向如来胜妙功德;入深清净智慧境界,不离一切诸菩萨业,善能分别巧妙方便;入深法界,善知菩萨修行次第;入佛种性,以巧方便分别了知无量无边一切诸法;虽复现身于世中生,而于世法心无所著。”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即说颂言:
“彼诸菩萨摩诃萨,修过去佛回向法,亦学未来现在世,一切导师之所行。
= 这位修回向法的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
“于诸境界得安乐,诸佛如来所称赞,广大光明清净眼,悉以回向大聪哲。
= 菩萨对于一切境界都感到自在安乐。菩萨有广大的智慧光明、清净的智慧眼,他将他修集的善根,回向至上最有智慧、道德具足的人,十方诸佛。
哲(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
“菩萨身根种种乐,眼耳鼻舌亦复然,如是无量上妙乐,悉以回向诸最胜。
“一切世间众善法,及诸如来所成就,于彼悉摄无有余,尽以随喜益众生。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世间随喜无量种,今此回向为众生,人中师子所有乐,愿使群萌悉圆满。
= 世间上可以成就随喜功德的事,有说不尽的种类。
随喜 = Anumodana,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人师子/人中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一切国土诸如来,凡所知见种种乐,愿令众生皆悉得,而为照世大明灯。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佛知见 = 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
“菩萨所得胜妙乐,悉以回向诸群生,虽为群生故回向,而于回向无所著。
“菩萨修行此回向,兴起无量大悲心,如佛所修回向德,愿我修行悉成满。
德(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如诸最胜所成就,一切智乘微妙乐,及我在世之所行,诸菩萨行无量乐,
= 最胜,是指佛而言;诸最胜,卽十方诸佛之意。一切智乘,卽是佛乘。以及我在十方世界所修积的种种善根,行菩萨道的种种功德,也能得到如同其他诸位菩萨修行所得的无量快乐。
“示入众趣安隐乐,恒守诸根寂静乐,悉以回向诸群生,普使修成无上智。
= 示现到四恶趣里,他同样感到安稳快乐。
示(shì) = 显现;表示[notify;show]。
“非身语意即是业,亦不离此而别有,但以方便灭痴冥,如是修成无上智。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菩萨所修诸行业,积集无量胜功德,随顺如来生佛家,寂然不乱正回向。
行业 = 身口意之所作/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
“十方一切诸世界,所有众生咸摄受,悉以善根回向彼,愿令具足安隐乐。
“不为自身求利益,欲令一切悉安乐,未曾暂起戏论心,但观诸法空无我。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戏论 = 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ḥ-samādhayaḥ,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
|||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十方无量诸最胜,所见一切真佛子,悉以善根回向彼,愿使速成无上觉。
“一切世间含识类,等心摄取无有余,以我所行诸善业,令彼众生速成佛。
三世间/二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器世间/国土世间
|
依报
|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
正报
|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
|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
||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
“无量无边诸大愿,无上导师所演说,愿诸佛子皆清净,随其心乐悉成满。
“普观十方诸世界,悉以功德施于彼,愿令皆具妙庄严,菩萨如是学回向。
“心不称量诸二法,但恒了达法无二,诸法若二若不二,于中毕竟无所著。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十方一切诸世间,悉是众生想分别,于想非想无所得,如是了达于诸想。
“彼诸菩萨身净已,则意清净无瑕秽,语业已净无诸过,当知意净无所著。
= 应该知道意业清净了,对于一切就无所执着了。
“一心正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导师,及以现在天人尊,悉学于其所说法。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三世一切诸如来,智慧明达心无碍,为欲利益众生故,回向菩提集众业。
= 集一切的众善业。
“彼第一慧广大慧,不虚妄慧无倒慧,平等实慧清净慧,最胜慧者如是说。
倒(dǎo) = 倒下[fall]。(上下、前后颠倒[put
upside down;be upside down;be
inverted]。)
###菩萨十回向之四-至一切处回向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处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
“‘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音声。
物(wù) = 万物[object]。(物件,东西[article;thing]/他人;众人[the others]。)
语(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愿此善根亦复如是,遍至一切诸如来所,供养三世一切诸佛;过去诸佛所愿悉满,未来诸佛具足庄严,现在诸佛及其国土道场,众会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 现在的诸佛,他所居住国土里的道场法会,因我的善根功德之力,能遍满一切虚空法界。
“‘愿以信解大威力故,广大智慧无障碍故,一切善根悉回向故,以如诸天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充满无量无边世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诸佛世尊普遍一切虚空法界,种种业所起,十方不可说一切世界种世界、不可说佛国土佛境界种种世界、无量世界、无分齐世界、转世界、侧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如是一切诸世界中,现住于寿,示现种种神通变化。
= 十方三世的诸佛世尊,能普遍到达尽虚空遍法界,这乃是由于他们往昔修集的无量无边的善业所生起。
= 又有十方不可说,没有方法能说出它究竟有多少各种不同的世界。
= 又有不可说那么多诸佛的国土,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种种不同的世界。
= 又有常常转动的世界,不平正的侧世界,向上仰的世界,向下覆盖着的世界。
= 种种世界中,都有佛在那儿住世,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之力。
分齐 = 指限界、差别。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
侧(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彼有菩萨以胜解力,为诸众生堪受化者,于彼一切诸世界中,现为如来出兴于世,以至一切处智;普遍开示如来无量自在神力,法身遍往无有差别,平等普入一切法界;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于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 在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同的世界中,都有菩萨,这些菩萨都有大智慧,有特别殊胜的理解力。
= 示现佛身,出兴在那个世界,教化的众生,教到能得到一切智慧,至一切处的智慧境界。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所种一切善根,愿于如是诸如来所,以众妙华,及众妙香、鬘盖、幢幡、衣服、灯烛,及余一切诸庄严具以为供养;若佛形像,若佛塔庙,悉亦如是。
= 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种的一切善根,愿在十方诸佛的道场里。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烛(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torch]。(蜡烛<始于唐代>[candle]/照;照亮[illuminate]。)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乱回向、一心回向、自意回向、尊敬回向、不动回向、无住回向、无依回向、无众生心回向、无躁竞心回向、寂静心回向。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复作是念:‘尽法界、虚空界,去、来、现在一切劫中,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无量名字各各差别,于种种时现成正觉,悉皆住寿尽未来际,一一各以法界庄严而严其身,道场众会周遍法界,一切国土随时出兴而作佛事。
= 诸佛的道场,道场里离举行的各种法会,也是周遍法界。诸佛在十方的国土,随时都出兴于世,教化众生。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尽未来际 = 为示法之永,假说未来际也,如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有际底也。(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我以善根普皆回向,愿以无数香盖、无数香幢、无数香幡、无数香帐、无数香网、无数香像、无数香光、无数香焰、无数香云、无数香座、无数香经行地、无数香所住处、无数香世界、无数香山、无数香海、无数香河、无数香树、无数香衣服、无数香莲华、无数香宫殿,无量华盖,广说乃至无量华宫殿;
= 像前面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国土里,出兴的无量诸佛如来,我愿意正心诚意以我所修的种种善根,普遍迴向诸佛。
= 如果要详细的说,乃至于有无量的华宫殿。
幢(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幡(fān) = patākā,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通常是以布制成,也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座(zuò) = 座位。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seat]。(引申为在座的人[those present]。)
“‘无边鬘盖,广说乃至无边鬘宫殿;
“‘无等涂香盖,广说乃至无等涂香宫殿;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不可数末香盖,广说乃至不可数末香宫殿;
“‘不可称衣盖,广说乃至不可称衣宫殿;
“‘不可思宝盖,广说乃至不可思宝宫殿;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不可量灯光明盖,广说乃至不可量灯光明宫殿;
灯(dēng) = 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亦指通电发光的照明器具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器具[lamp;lantern;light]。
“‘不可说庄严具盖,广说乃至不可说庄严具宫殿;
“‘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盖、不可说不可说摩尼宝幢,如是摩尼宝幡、摩尼宝帐、摩尼宝网、摩尼宝像、摩尼宝光、摩尼宝焰、摩尼宝云、摩尼宝座、摩尼宝经行地、摩尼宝所住处、摩尼宝刹、摩尼宝山、摩尼宝海、摩尼宝河、摩尼宝树、摩尼宝衣服、摩尼宝莲华、摩尼宝宫殿,皆不可说不可说。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如是一一诸境界中,各有无数栏楯、无数宫殿、无数楼阁、无数门闼、无数半月、无数却敌、无数窗牖、无数清净宝、无数庄严具,以如是等诸供养物,恭敬供养如上所说诸佛世尊。
= 却敌就是城墙上的垜口,用以退却敌人的。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愿令一切世间皆得清净,一切众生咸得出离,住十力地,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法明。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令一切众生具足善根,悉得调伏,其心无量,等虚空界,往一切刹而无所至,入一切土施诸善法,常得见佛,植诸善根,成就大乘,不著诸法,具足众善,立无量行,普入无边一切法界,成就诸佛神通之力,得于如来一切智智。
“‘譬如无我,普摄诸法。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我诸善根亦复如是,普摄一切诸佛如来,咸悉供养无有余故;
“‘普摄一切无量诸法,悉能悟入无障碍故;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也。
“‘普摄一切诸菩萨众,究竟皆与同善根故;
“‘普摄一切诸菩萨行,以本愿力皆圆满故;
本愿 = Pūrva-praṇ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普摄一切菩萨法明,了达诸法皆无碍故;
“‘普摄诸佛大神通力,成就无量诸善根故;
“‘普摄诸佛力、无所畏,发无量心满一切故;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普摄菩萨三昧辩才陀罗尼门,善能照了无二法故;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普摄诸佛善巧方便,示现如来大神力故;
“‘普摄三世一切诸佛降生成道、转正法轮、调伏众生、入般涅槃,恭敬供养悉周遍故;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普摄十方一切世界,严净佛刹咸究竟故;
“‘普摄一切诸广大劫,于中出现修菩萨行无断绝故;
“‘普摄一切所有趣生,悉于其中现受生故;
“‘普摄一切诸众生界,具足普贤菩萨行故;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普摄一切诸惑习气,悉以方便令清净故;
“‘普摄一切众生诸根,无量差别咸了知故;
“‘普摄一切众生解欲,令离杂染得清净故;
“‘普摄一切化众生行,随其所应为现身故;
“‘普摄一切应众生道,悉入一切众生界故;
“‘普摄一切如来智性,护持一切诸佛教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
= 不在这个业中,来分别有什么果报,在所受的果报里头,来分别他造的是什么业。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虽无分别而普入法界,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虽无所起而勤修胜法;
起(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开始;开端[start;begin]。)
“不信诸法而能深入,不有于法而悉知见,若作不作皆不可得;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知诸法性恒不自在,虽悉见诸法而无所见,普知一切而无所知。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自然,当然 [naturally]。)
“菩萨如是了达境界,知一切法因缘为本,见于一切诸佛法身,至一切法离染实际,解了世间皆如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无有二性,不舍业境善巧方便;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
= 不需要舍离业的境界,而用善巧方便来教化一切众生。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一法 = 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毕竟寂灭,成就一切清净善根,而起救护众生之心,智慧明达一切法海,常乐修行离愚痴法,已具成就出世功德,不更修学世间之法,得净智眼离诸痴翳,以善方便修回向道。
= 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修持回向法门。
法海 = 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称可一切诸佛之心,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具足受持一切佛法;作一切众生最上福田,为一切商人智慧导师,作一切世间清净日轮;一一善根充遍法界,悉能救护一切众生,皆令清净具足功德。
= 菩萨这样回向,符合诸佛的心意。
= 菩萨每一种善根,都充满了十方法界,每一种善根,都有救护一切众生的功能。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
日轮 = 太阳形圆,运行不止,有如车轮,故称太阳为「日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能护持一切佛种,能成熟一切众生,能严净一切国土,能不坏一切诸业,能了知一切诸法,能等观诸法无二,能遍往十方世界,能了达离欲实际,能成就清净信解,能具足明利诸根。
= 能不坏一切诸业,即是不坏一切众生的善业,而且令其增长。
= 诸根是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得至一切处身业,普能应现一切世界故;
“得至一切处语业,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故;
“得至一切处意业,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故;
“得至一切处神足通,随众生心悉往应故;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得至一切处随证智,普能了达一切法故;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得至一切处总持辩才,随众生心令欢喜故;
“得至一切处入法界,于一毛孔中普入一切世界故;
“得至一切处遍入身,于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身故;
“得至一切处普见劫,一一劫中常见一切诸如来故;
“得至一切处普见念,一一念中一切诸佛悉现前故。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至一切处回向,能以善根如是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内外一切诸世间,菩萨悉皆无所著,不舍饶益众生业,大士修行如是智。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切无依无所住,不取活命等众法,亦不妄起诸分别。
活命 = Ajivaka/Ajivika,原指生活、生存之意,然若身为出家修行者,本应摒绝物欲、专心修道,故如经营买卖、为人占卜吉凶,或现种种奇特异相等,以获得生活之资,乃至以衣食之故而为人说法,此时若以‘活命’称之,则含‘邪命’之意,意谓不以正道,而以邪道活命。
“普摄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无有余,观其体性无所有,至一切处善回向。
= 菩萨修此至一切处的善回向法。
“普摄有为无为法,不于其中起妄念,如于世间法亦然,照世灯明如是觉。
= 照世明灯,是说佛像一盏光明的大灯,佛也是从这种道理中觉悟的。
“菩萨所修诸业行,上中下品各差别,悉以善根回向彼,十方一切诸如来。
业行 = 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菩萨回向到彼岸,随如来学悉成就,恒以妙智善思惟,具足人中最胜法。
= 菩萨修此回向法门,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希望法界的众生们得到他回向的利益,能够同登解脱的彼岸。
“清净善根普回向,利益群迷恒不舍,悉令一切诸众生,得成无上照世灯。
群迷 = 许多迷惑之众生也。
“未曾分别取众生,亦不妄想念诸法,虽于世间无染著,亦复不舍诸含识。
“菩萨常乐寂灭法,随顺得至涅槃境,亦不舍离众生道,获如是等微妙智。
“菩萨未曾分别业,亦不取著诸果报,一切世间从缘生,不离因缘见诸法。
= 没有离开因缘而见诸法。
“深入如是诸境界,不于其中起分别,一切众生调御师,于此明了善回向。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调御师/调御丈夫 = 佛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