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九会
|
五会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至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
七处
|
兜率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两膝轮光
|
会主
|
金刚幢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智光三昧
|
说法
|
十回向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第28卷而已
#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
###叹佛出世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如来出兴于世开演正法,以大音声普告一切:‘如来出世!如来出世!’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令诸众生得闻佛名,舍离一切我慢、戏论;复更劝导,令速见佛,令忆念佛,令归向佛,令攀缘佛,令观察佛,令赞叹佛;复为广说佛难值遇,千万亿劫时乃一出。
戏论 = 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众生由此得见于佛,生清净信,踊跃欢喜,尊重供养;复于佛所闻诸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植诸善本,修习增长。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尔时,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众生,因见佛故,皆得清净究竟调伏。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彼诸众生于菩萨所,皆生最上善知识想;因菩萨故,成就佛法,以无数劫所种善根,普于世间施作佛事。
= 因这位菩萨的接引,而有接受佛法的机会。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开示众生令见佛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不待劝诱,自往见佛,承事供养,皆令欢喜。
劝(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心无废舍。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愿一切众生常勤修习广大智慧,受持一切诸佛法藏。
“‘愿一切众生随所闻声皆悟佛法,于无量劫修菩萨行。
“‘愿一切众生安住正念,恒以智眼见佛出兴。
智眼 = 智慧之眼,能彻见真理。
“‘愿一切众生不念异业,常忆见佛,勤修十力。
业(yè) = 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board]。(职业 [occupation;profession]/事业;功业[ause;enterprise;achievement]。)
“‘愿一切众生于一切处常见诸佛,了达如来遍虚空界。
“‘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佛自在身,普于十方成道说法。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愿一切众生遇善知识,常闻佛法,于诸如来得不坏信。
“‘愿一切众生悉能称叹诸佛出兴,令其见者普得清净。’
“是为菩萨摩诃萨叹佛出世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见一切佛供养承事,于无上法究竟清净故。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无上法 = 涅槃也。一切法中无过涅槃也。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施大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舍于大地,或施诸佛,造立精舍;或施菩萨及善知识,随意所用;或施众僧,以为住处;或施父母,或施别人、声闻、独觉种种福田,乃至一切贫穷、孤露及余四众,随意悉与,令无所乏;或施造立如来塔庙。
舍(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精舍/精庐 = vihāra,为寺院、佛寺的别名,无论大小的佛寺都被称作精舍,如佛教历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
孤露(gū lù)
= 幼失父母,毫无荫庇的人。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于如是等诸处之中,悉为办具资生什物,令随意用,无所恐惧。
办(bàn) = 办理;治理[handle;manage;do]。(做成;做好;能做到[accomplish;achieve]。)
什(shí) = “什”是集体的十[ten]。(杂;多种的[miscellaneous]。)
“菩萨摩诃萨随何方所布施地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一切智地,悉到普贤众行彼岸。
“‘愿一切众生得总持地,正念受持一切佛法。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愿一切众生得住持力,常能守护一切佛教。
住持/寺主/方丈
= 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又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一称方丈,这是因为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的卧室只有一丈见方,但是容量无限。禅宗寺院用此说来比附住持所居的寝室,故住持亦称方丈。
“‘愿一切众生得如地心,于诸众生意常清净,无有恶念。
= 得到像大地一样的坚固信心。
“‘愿一切众生持诸佛种,成就菩萨诸地次第,无有断绝。
地(dì) = 大地,与“天”相对[the
earth]。(地位[position]。)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愿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作安隐处,悉令调伏,住清净道。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愿一切众生同诸如来利益世间,普使勤修安住佛力。
“‘愿一切众生普为世间之所爱乐,悉令安住无上佛乐。
“‘愿一切众生获善方便,住佛诸力、无畏法中。
“‘愿一切众生得如地智,自在修行一切佛法。’
= 得如大地般的智慧,地最平等最慈悲,无爱憎之心,地能生万物、长万物、载万物。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大地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究竟一切如来清净地故。
###施仆使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僮仆,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或施僧宝,或奉父母尊胜福田;或复给施病苦众生,令无缺乏,以存其命;或复施与贫穷、孤露,及余一切无瞻侍者;或为守护如来塔庙,或为书持诸佛正法,以百千亿那由他仆使,随时给施。
僮(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其诸仆使皆聪慧善巧,性自调顺,常勤精进,无有懈惰,具质直心、安乐心、利益心、仁慈心、恭恪心、无怨恨心、无仇敌心,能随受者方俗所宜,于彼彼中作诸利益;又皆从菩萨净业所感,才能、技艺、工巧、算数靡不通达,善能供侍悦可其心。
= 于彼彼中作诸利益:在内对有关主人的家事,对外有关利益地方的事,都能尽心尽力做一切有利于人的事。
惰(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恪(kè) = 谨慎、恭敬[scrupulously and respectfully]。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方俗(fāng sú) = 各地方的风俗[local
customs]。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艺(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工(gōng) = 工匠的曲尺[carpenter's square]。(精巧,精致[delicate]。)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调顺心,一切佛所修习善根。
“‘愿一切众生随顺供养一切诸佛,于佛所说悉能听受。
顺(shùn) = 沿着同一方向,与“逆”相对[along;be in the same
direction]。(顺从;顺应[obey;yield to]。)
“‘愿一切众生得佛摄受,常观如来,更无余念。
摄受/摄取 = 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愿一切众生不坏佛种,勤修一切顺佛善根。
“‘愿一切众生常勤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时。
“‘愿一切众生摄持一切诸佛妙义,言词清净,游行无畏。
“‘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心无厌足,于诸佛所不惜身命。
“‘愿一切众生得见诸佛,心无染著,离世所依。
= 离开世间上所有一切执着的毛病。
依(yī) = 人在衣中。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依靠;托身[depend on]。)
“‘愿一切众生但归于佛,永离一切邪归依处。
“‘愿一切众生随顺佛道,心常乐观无上佛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仆使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远离尘垢,净治佛地,能现如来自在身故。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施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诸来乞者,布施之时,生谦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众苦无变动心,生给侍众生不疲厌心,生于诸众生犹如慈母所有众善悉回与心,生于诸愚险极恶众生种种侵陵皆宽宥心,安住善根,精勤给事。
= 生如地心:平等慈爱的如地心。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宥(yòu) = 宽仁;宽待[treat
with leniency]。(宽恕[forgive]。)
“菩萨尔时,悉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随其所须常无缺乏,修菩萨行恒不间断,不舍一切菩萨义利,善住菩萨所行之道,了达菩萨平等法性,得在如来种族之数,住真实语,持菩萨行,令诸世间得净佛法,深心信解,证法究竟;令诸众生出生清净增上善根,住大功德,具一切智。
= 得生在佛的种族中。
义利 = 义与利相应,义必有利,故曰义利。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又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供养一切诸佛,解一切法,受持读诵不忘、不失、不坏、不散,心善调伏,不调令调,以寂静法而调习之。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散(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
“‘令彼众生于诸佛所住如是事。
“‘又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作第一塔,应受世间种种供养;
“‘令一切众生成最上福田,得佛智慧,开悟一切;
“‘令一切众生作最上受者,普能饶益一切众生;
“‘令一切众生成最上福利,能使具足一切善根;
福(fú) = 福气,福运[blessing;happiness]。与“祸”相对。(赐福,保佑[bless and protect]。)
“‘令一切众生成第一好施处,能使获得无量福报;
好(hǎo) = 指女子貌美[beautiful]。(喜好;喜爱[like;be keen on;be fond of]。)
“‘令一切众生于三界中皆得出离;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令一切众生作第一导师,能为世间示如实道;
“‘令一切众生得妙总持,具持一切诸佛正法;
“‘令一切众生证得无量第一法界,具足虚空无碍正道。’
正道/正真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自己身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应供无量智身故。
应供/应/阿罗诃/阿罗汉 = Arha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译曰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为佛十号之一。
###以身供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法喜悦,生净信心,能以其身供养诸佛,欣乐信解无上法宝,于诸佛所生父母想;读诵受持无碍道法,普入无数那由他法、大智慧宝、诸善根门;心常忆念无量诸佛,入佛境界,深达义理;能以如来微密梵音,兴佛法云,雨佛法雨,勇猛自在;能分别说一切智人第一之地,具足成就萨婆若乘,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法成满诸根。
= 见着了佛心中就觉得好像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一样。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理(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道理,义理[reason]。)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一切智人/一切智藏 = 佛之尊称,知一切者之意。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诸佛所闻如是法,欢喜无量,安住正法;自断疑惑,亦令他断;心恒怡畅,功德成满;善根具足,意恒相续;利益众生,心常不匮;获最胜智,成金刚藏;亲近诸佛,净诸佛刹,常勤供养一切如来。
= 心恒怡畅:心中常常是怡然畅快的。
= 意恒相续:这种乐于听闻见法的心,仍然是相续不断。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怡(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圆满最胜之身,一切诸佛之所摄受。
“‘愿一切众生常近诸佛,依诸佛住,恒得觐仰,未曾远离。
= 恒常觐谒诸佛,仰慕诸佛的福德智海。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愿一切众生皆得清净不坏之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愿一切众生常勤供养一切诸佛,行无所得究竟梵行。
“‘愿一切众生得无我身,离我、我所。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愿一切众生悉能分身遍十方刹,犹如影现而无来往。
“‘愿一切众生得自在身,普往十方无我无受。
“‘愿一切众生从佛身生,处在如来无上身家。
“‘愿一切众生得法力身,忍辱大力无能坏者。
“‘愿一切众生得无比身,成就如来清净法身。
“‘愿一切众生成就出世功德之身,生无所得清净法界。’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供佛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永住三世诸佛家故。
= 永远安住在十方三世诸佛之家故。
###施身给一切众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为欲普令成就善根,忆念善根,菩萨摩诃萨自愿其身为大明灯,普能照耀一切众生;
“为众乐具,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为妙法藏,普能任持一切众生;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为净光明,普能开晓一切众生;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为世光影,普令众生常得睹见;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睹(dǔ) = 见,看见[see]。
“为善根因缘,普令众生常得值遇;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为真善知识,令一切众生悉蒙教诱;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为平坦道,令一切众生皆得履践;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
践(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为无有上具足安乐,令一切众生离苦清净;
“为明净日,普作世间平等利益。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亲近佛,入佛智地。
“‘愿一切众生得随顺智,住无上觉。
觉(jué) = 醒悟,明白[awake;wake up]。(感觉到,意识到[feel;sense]。)
“‘愿一切众生常处佛会,意善调伏。
“‘愿一切众生所行有则,具佛威仪。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
“‘愿一切众生悉得涅槃,深解法义。
“‘愿一切众生具知足行,生如来家。
“‘愿一切众生舍无明欲,住佛志乐。
“‘愿一切众生生胜善根,坐菩提树。
“‘愿一切众生杀烦恼贼,离怨害心。
贼(zéi) = 残害;伤害[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thief]。)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愿一切众生具足护持一切佛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一切众生善根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得无上安隐处故。
###给侍诸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自以其身给侍诸佛,于诸佛所念报重恩如父母想,于诸如来起深信乐;以清净心,护佛菩提,住诸佛法;离世间想,生如来家;随顺诸佛,离魔境界;了达一切诸佛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器。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心,一切智宝而自庄严。
“‘愿一切众生住善调伏,远离一切诸不善业。
“‘愿一切众生得不可坏坚固眷属,普能摄受诸佛正法。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愿一切众生为佛弟子,到于菩萨灌顶之地。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愿一切众生常为诸佛之所摄受,永离一切不善之法。
“‘愿一切众生随顺诸佛,修行菩萨最胜之法。
“‘愿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悉皆得授一切智记。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愿一切众生与诸如来皆悉平等,一切佛法无不自在。
“‘愿一切众生悉为诸佛之所摄受,常能修行无取著业。
“‘愿一切众生常为诸佛第一侍者,一切佛所修智慧行。’
“是为菩萨摩诃萨给侍诸佛善根回向,为欲证得诸佛菩提,为欲救护一切众生,为欲出离一切三界,为欲成就无损恼心,为得无量广大菩提,为欲成就照佛法智,为欲常蒙诸佛摄受,为得诸佛之所护持,为欲信解一切佛法,为欲成就与三世佛平等善根,为欲圆满无悔恨心,证得一切诸佛法故。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施王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国土一切诸物,乃至王位悉亦能舍;
“于诸世事,心得自在,无系无缚、无所恋著;
世事(shì shì) = 世上的事[affairs of human life]/人情世故[worldly wisdom]。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远离恶业,饶益众生;
“不著业果,不乐世法,不复贪染诸有生处;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虽住世间,非此处生;
“心不执著蕴、界、处法,于内外法心无依住;
= 蕴就是五蕴,界就是十八界,处就是十二处。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常不忘失诸菩萨行,未曾远离诸善知识;
“持诸菩萨广大行愿,常乐承事一切善友。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为大法王,于法自在,到于彼岸。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愿一切众生成佛法王,摧灭一切烦恼怨贼。
“‘愿一切众生住佛王位,得如来智,开演佛法。
“‘愿一切众生住佛境界,能转无上自在法轮。
“‘愿一切众生生如来家,于法自在,护持佛种,永使不绝。
“‘愿一切众生开示无量法王正法,成就无边诸大菩萨。
“‘愿一切众生住净法界,为大法王,现佛出兴,相继不断。
继(jì) = 把断了的丝接续上[continue;follow]。(随后;跟着[follow]/继承[succeed;inherit]。)
“‘愿一切众生于诸世界作智慧王,化导群生无时暂舍。
“‘愿一切众生普为法界、虚空界等诸世界中一切众生作法施主,使其咸得住于大乘。
“‘愿一切众生得成具足众善之王,与三世佛善根齐等。’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王位善根回向,为欲令彼一切众生,究竟住于安隐处故。
###施王都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乞王京都、严丽大城及以关防所有输税,尽皆施与,心无吝惜;
= 以及国防要塞边地关卡,进出口的海关税收机构等。
京(jīng) = 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人工筑起的高土堆[artificial
mound]。(国都[capital]。)
都(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关防(guān fáng) = 防备,防范[guard
against]/关隘有军队驻守的地方[a frontier pass]。
输(shū) = 转运,运送[transport;convey]。(交出;缴纳[contribute;donate]。)
税(shuì) = 田赋,征收的农产品[tallage]。(泛指一切赋税[tax]。)
“专向菩提发大誓愿,住于大慈,行于大悲,志意欢悦,利益众生;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
誓愿(shì yuàn) =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unyielding desire]。
“以广大智解了深法,安住诸佛平等法性;
“发心为求一切智故,于自在法起深乐故,于自在智求证得故,净修一切诸功德故,住于坚固广大智故,广集一切诸善根故,修行一切佛法愿故,自然觉悟大智法故,安住菩提心无退故,修习一切菩萨行愿、一切种智尽究竟故,而行布施。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悉能严净无量刹土,奉施诸佛以为住处。
= 奉献给诸佛,作为诸佛宏法利生的道场。
“‘愿一切众生常乐居止阿兰若处,寂静不动。
阿练若/阿兰若 = Araṇya,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十二头陀行之一。
“‘愿一切众生永不依止王都聚落,心乐寂静,永得究竟。
“‘愿一切众生永不乐著一切世间,于世语言常乐远离。
“‘愿一切众生得离贪心,施诸所有,心无中悔。
“‘愿一切众生得出离心,舍诸家业。
家业(jiā yè) = 家产[family property;patrimony;family possession]。
“‘愿一切众生得无吝心,常行惠施。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愿一切众生得不著心,离居家法。
居(jū) = 蹲着[squat;sit]。(居住[dwell;live;reside]/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
“‘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苦,除灭一切灾横怖畏。
灾(zāi) = 火灾[fire as a disaster]。(灾害,祸患[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伤害,使受灾害[injury]。)
横(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愿一切众生严净十方一切世界,奉施诸佛。’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王都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悉能严净诸佛刹故。
###施内宫眷属
“佛子,菩萨摩诃萨所有一切内宫眷属、妓侍众女,皆颜貌端正、才能具足,谈笑歌舞悉皆巧妙,种种衣服、种种华香而以严身,见者欢喜,情无厌足。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颜(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
貌(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外表的形象,外观[outward appearance]。)
“如是宝女百千万亿那由他数,皆由菩萨善业所生,随意自在,敬顺无失;尽以布施诸来乞者,而于其中无爱乐心、无顾恋心、无耽著心、无系缚心、无执取心、无贪染心、无分别心、无随逐心、无取相心、无乐欲心。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菩萨尔时,观诸善根,为欲令一切众生咸得出离故回向,得佛法喜故回向,于不坚固中而得坚固故回向,得金刚智不可坏心故回向,入佛道场故回向,到于彼岸故回向,得无上菩提心故回向,能以智慧了达诸法故回向,出生一切善根故回向,入三世诸佛家故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如是法,生如来家;增长诸佛清净胜因,出生最胜一切智道;深入菩萨广大智业,灭除一切世间垢恼,常能供施功德福田;为诸众生宣说妙法,善巧安立,令其修习诸清净行,常勤摄取一切善根。
胜因 = 殊胜之善因也。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立(lì) = 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erect;set upright]/存在;生存[exist;subsist]。)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得无量三昧眷属,菩萨胜定相续不断。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愿一切众生常乐见佛,悉入诸佛庄严三昧。
“‘愿一切众生成就菩萨不思议定,自在游戏无量神通。
戏(xì) = 一种兵器[weapon]。(游戏[game]/游戏;戏耍[play]。)
“‘愿一切众生入如实定,得不坏心。
“‘愿一切众生尽获菩萨甚深三昧,于诸禅定而得自在。
“‘愿一切众生得解脱心,成就一切三昧眷属。
“‘愿一切众生种种三昧皆得善巧,悉能摄取诸三昧相。
“‘愿一切众生得胜智三昧,普能学习诸三昧门。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三昧,入深禅定终不退失。
“‘愿一切众生得无著三昧,心恒正受,不取二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内宫眷属时善根回向,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不坏清净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菩萨眷属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悉得满足佛法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满足一切智力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证于无上智慧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于随顺眷属故;
= 能得着非常和睦的眷属,互敬互爱,守望相助,彼此能随顺谦让。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同志行人共居故;
同志(tóng zhì) =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congenial]/指志趣相同的人[friend]/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comrade]。
“为欲令一切众生具足一切福智故;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清净善根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得善和眷属故;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如来清净法身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次第如理辩才,善说诸佛无尽法藏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永舍一切世俗善根,同修出世清净善根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净业圆满,成就一切清净法故;
“为欲令一切众生一切佛法皆悉现前,以法光明普严净故。
= 为令一切众生,得到诸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现前,圆满成就,以法的智慧之光,普遍庄严十方国土。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底
<Samāpatti>
|
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
|
###施妻子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以所爱妻子布施,犹如往昔须达拏太子、现庄严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
妻(qī) = 男子的正式配偶[wife]。
拏(ná) = 持拿;执取。后作“拿”[take]。
“菩萨尔时,乘萨婆若心,行一切施,净修菩萨布施之道。
“其心清净,无有中悔,罄舍所珍,求一切智;令诸众生净深志乐,成菩提行,观菩萨道,念佛菩提,住佛种性。
= 从不中途生后悔心。
罄(qìng) = 器中空[empty]。(用尽;消耗殆尽[use
up;exhaust]。)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菩萨道/佛菩提道 = 是佛弟子在成无上正等正觉佛之前必须经过的修行阶段,北传大乘认为修行者只要发愿成佛便可称为“初发心菩萨”,南传菩萨教法则认为要被佛授记才能被称作菩萨;菩萨道以“六度万行”为主要修行方法,有完整的果位体系。
|
|
上座部佛教
|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称为菩萨,菩萨必须在十波罗蜜中累积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
北传佛教
|
大乘佛教菩萨道是指为了度化众生、趣向佛道,促使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为法眷属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广行六度万行,入地后行十度波罗蜜。行菩萨道是以利乐众生为首要之务,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永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以求众生皆能圆成佛道。
|
“菩萨摩诃萨成办如是布施心已,决定志求如来之身;自观己身,系属一切,不得自在;又以其身普摄众生,犹如宝洲给施一切,未满足者令其满足。
= 像一个深藏众宝的宝洲,能出产各种的宝物,以这些宝物,用以作大布施。
属(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宝洲 = 比喻佛果之大妙地。
“菩萨如是护念众生,欲令自身作第一塔,普使一切皆生欢喜;欲于世间生平等心;欲为众生作清凉池;欲与众生一切安乐;欲为众生作大施主;智慧自在,了知菩萨所行之行,而能如是大誓庄严;趣一切智,愿成无上智慧福田;普念众生,常随守护,而能成办自身利益;智慧光明普照于世,常勤忆念菩萨施心,恒乐观察如来境界。
凉(liáng) = 寒[cold]。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缚无著解脱心布施妻子所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住佛菩提,起变化身,周遍法界转不退轮。
“‘愿一切众生得无著身,愿力周行一切佛刹。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愿一切众生舍爱憎心,断贪恚结。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愿一切众生为诸佛子,随佛所行。
“‘愿一切众生于诸佛所,生自己心,不可沮坏。
己(jǐ) = 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对别人称本身[oneself]。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愿一切众生常为佛子,从法化生。
“‘愿一切众生得究竟处,成就如来自在智慧。
“‘愿一切众生证佛菩提,永离烦恼。
“‘愿一切众生能具演说佛菩提道,常乐修行无上法施。
“‘愿一切众生得正定心,不为一切诸缘所坏。
“‘愿一切众生坐菩提树,成最正觉,开示无量从法化生诸善男女。’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妻子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悉证得无碍解脱无著智故。
###施舍宅
“佛子,菩萨摩诃萨庄严舍宅及诸资具,随有乞求,一切施与,行布施法;于家无著,远离一切居家觉观,厌恶家业、资生之具,不贪不味,心无系著;知家易坏,心恒厌舍,都于其中无所爱乐;但欲出家修菩萨行,以诸佛法而自庄严;一切悉舍,心无中悔,常为诸佛之所赞叹;舍宅、财物,随处所有,悉以惠施,心无恋著;见有乞求,心生喜庆。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觉观/寻伺 =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舍离妻子,成就出家第一之乐。
“‘愿一切众生解脱家缚,入于非家,诸佛法中修行梵行。
“‘愿一切众生舍离悭垢,乐一切施,心无退转。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愿一切众生永离家法,少欲知足,无所藏积。
积(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愿一切众生出世俗家,住如来家。
“‘愿一切众生得无碍法,灭除一切障碍之道。
“‘愿一切众生离家属爱,虽现居家,心无所著。
“‘愿一切众生善能化诱,不离家法,说佛智慧。
“‘愿一切众生身现在家,心常随顺佛智而住。
“‘愿一切众生在居家地,住于佛地,普令无量无边众生发欢喜心。’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舍宅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成就菩萨种种行愿神通智故。
###施园林、台榭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园林、台榭、游戏快乐庄严之处,作是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作好园林,我当为一切众生示现法乐,我当施一切众生欢喜之意,我当示一切众生无边喜乐,我当为一切众生开净法门,我当令一切众生发欢喜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佛菩提,我当令一切众生成满大愿,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父,我当令一切众生智慧观察,我当施一切众生资生之具,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园(yuán) = 形符为“囗”,表示范围。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garden]。
台(tái) =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platform]。
榭(xiè) =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pavilion
or house on a terrace]/古代指无室的厅堂。也为藏器或讲军习武的处所[hall]。
台榭(tái xiè) =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诸善根时,于恶众生不生疲厌,亦不误起弃舍之心。
误(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普观诸法真实之相;发大誓愿,灭众生苦,永不厌舍大乘志愿;灭一切见,修诸菩萨平等行愿。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初(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摄诸善根,悉以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念念滋生无量善法,成就无上园林之心。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愿一切众生得不动法,见一切佛皆令欢喜。
“‘愿一切众生乐法园苑,得诸佛刹园苑妙乐。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愿一切众生得净妙心,常见如来神足园林。
“‘愿一切众生得佛戏乐,常善游戏智慧境界。
“‘愿一切众生得游戏乐,普诣佛刹道场众会。
“‘愿一切众生成就菩萨解脱游戏,尽未来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倦。
“‘愿一切众生见一切佛充满法界,发广大心,住佛园林。
“‘愿一切众生悉能遍往一切佛刹,一一刹中供养诸佛。
“‘愿一切众生得善欲心,清净庄严一切佛刹。’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园林、台榭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见一切佛,游戏一切佛园林故。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设大施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百千亿那由他无量无数广大施会,一切清净,诸佛印可,终不损恼于一众生;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印可 = 指印证认可。即弟子修道成就时,为师者加以印证过后,承认、许可其所悟境界之意。
“普令众生远离众恶,净三业道,成就智慧;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
“开置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清净境界,积集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资生妙物,发甚难得菩提之心,行无限施,令诸众生住清净道,初、中、后善,生净信解;
= 初善、谓闻法能生信解,中善、谓如解能实修行,后善、谓究竟远离诸垢。
开(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置(zhì) = 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赦罪,释放[release]。(安放;搁;摆[place;put]。)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随百千亿无量众生心之所乐,悉令欢喜,以大慈悲救护一切,承事供养三世诸佛;
= 随顺着百千亿无量众生,各个所欢喜的,菩萨都令他们满足各人的欢喜心。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为欲成就一切佛种,修行布施,心无中悔,增长信根,成满胜行,念念增进檀波罗蜜。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四不坏净/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发大乘心,悉得成就摩诃衍施。
大乘/大乘教/摩诃衍/摩诃衍那/菩萨乘 = Mahāyāna,大乘佛教,立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
“‘愿一切众生皆悉能行大会施、尽施、善施、最胜施、无上施、最无上施、无等等施、超诸世间施、一切诸佛所称叹施。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愿一切众生作第一施主,于诸恶趣勉济众生,皆令得入无碍智道,修平等愿如实善根,得无差别证自境智。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境(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境智 = 境与智之并称。境即所观之境界,智即能观之智慧。境智合一即称境智冥合。
“‘愿一切众生安住寂静诸禅定智,入不死道,究竟一切神通智慧,勇猛精进,具足诸地,庄严佛法,到于彼岸,永不退转。
= 具足十地每一地的功德,成就十地菩萨的果位。
“‘愿一切众生设大施会,终不疲厌,给济众生,无有休息,究竟无上一切种智。
“‘愿一切众生恒勤种植一切善根,到于无量功德彼岸。
“‘愿一切众生常蒙诸佛之所称叹,普为世间作大施主,功德具足,充满法界,遍照十方,施无上乐。
“‘愿一切众生设大施会,广集善根,等摄众生,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成最胜施,普令众生住第一乘。
第一乘 = 大乘之异名。
“‘愿一切众生为应时施,永离非时,大施究竟。
“‘愿一切众生成就善施,到佛丈夫大施彼岸。
丈(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meters/330cm]。(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elder person]/丈夫[husband]。)
丈夫/士夫 = Purusa,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愿一切众生究竟常行大庄严施,尽以一切诸佛为师,悉皆亲近,兴大供养。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愿一切众生住清净施,集等法界无量福德,到于彼岸。
“‘愿一切众生于诸世间为大施主,誓度群品,住如来地。’
= 「群品」是九法界众生,「品」是品类,我们今天讲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九法界众生;导是引导他、教导他、诱导他,帮他提升境界,帮助他回头是岸。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是为菩萨摩诃萨设大施会善根回向,为令众生行无上施、究竟佛施、成就善施、不可坏施、供诸佛施、无恚恨施、救众生施、成一切智施、常见诸佛施、善精进施、成就一切菩萨功德诸佛智慧广大施故。
= 为的是令众生实行无上的布施。
= 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布施。
= 常常见到诸佛的布施。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一切资生之物,心无贪惜,不求果报;于世富乐无所希望,离妄想心,善思惟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审观一切诸法实性;随诸众生种种不同,所用所求各各差别,成办无量资生之具,所有严饰悉皆妙好;行无边施,行一切施,尽内外施;行此施时,增志乐力,获大功德,成就心宝;常能守护一切众生,皆令发生殊胜志愿,初未曾有求反报心;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圆满一切种智。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内施 = 舍手足、血肉、头目、骨髓。
外施 = 舍王位。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心宝 = 心中具无量之宝财,故曰心宝。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布施所有善根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清净调伏。
“‘愿一切众生灭除烦恼,严净一切诸佛刹土。
“‘愿一切众生以清净心,于一念中周遍法界。
“‘愿一切众生智慧充满虚空法界。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普入三世调伏众生,于一切时常转清净不退法轮。
“‘愿一切众生具一切智,善能示现神通方便,饶益众生。
“‘愿一切众生悉能悟入诸佛菩提,尽未来劫,于十方世界,常说正法,曾无休息,令诸众生普得闻知。
曾(céng) =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once]。(zēng
= 乃,竟[actually]。)
“‘愿一切众生于无量劫修菩萨行,悉得圆满。
“‘愿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若染、若净、若小、若大、若粗、若细、若覆、若仰,或一庄严,或种种庄严所可演说,在世界数诸世界中,修菩萨行靡不周遍。
“‘愿一切众生于念念中常作三世一切佛事,教化众生向一切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一切所须,以如是等阿僧祇物而为给施;为令佛法相续不断,大悲普救一切众生;安住大慈,修菩萨行;于佛教诲终无违犯,以巧方便修行众善,不断一切诸佛种性;随求悉与而无患厌,一切悉舍未曾中悔,常勤回向一切智道。
犯(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时,十方国土种种形类、种种趣生、种种福田,皆来集会,至菩萨所,种种求索。
索(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菩萨见已,普皆摄受;心生欢喜,如见善友;大悲哀愍,思满其愿;舍心增长,无有休息,亦不疲厌;随其所求,悉令满足,离贫穷苦。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贫(pín) = “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缺少财物,贫困[poor;poverty]。与“富”相对。(引申为缺少,不足[be
deficient in;be poor in,be
scanty of]。)
“时,诸乞者心大欣庆,转更称传,赞扬其德,美声遐布,悉来归往。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传(chuán) = 传递;传送[transfer;deliver]。
遐(xiá) = 远[far]。(远去[go
far away]。)
布(bù) = 古时无棉布[hemp cloth]。(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cloth]/铺开[be fully underway;spread]/引申为散开,分布[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往(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菩萨见已,欢喜无量;假使百千亿那由他劫受帝释乐,无数劫受夜摩天乐,无量劫受兜率陀天乐,无边劫受善变化天乐,无等劫受他化自在天乐,不可数劫受梵王乐,不可称劫受转轮王王三千乐,不可思劫受遍净天乐,不可说劫受净居天乐,悉不能及。
= 经过不可称那样多的劫,享受转轮圣王治理三千大千世界的快乐。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
|
金轮王
|
统治四大部洲。
|
银轮王
|
统治三部洲。
|
铜轮王
|
统治二部洲。
|
铁轮王
|
统治一部洲。
|
“菩萨摩诃萨见乞者来,欢喜爱乐,欣庆踊跃,信心增长,志乐清净,诸根调顺,信解成满,乃至增进诸佛菩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回向,为欲安乐一切众生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得大义利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清净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求菩提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平等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贤善心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入摩诃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得贤善智慧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悉具普贤菩萨行愿满十力乘现成正觉故回向。
= 满十力乘:圆满佛的十力,这种大乘法。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Pāpiyas/Pāpman,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因陀罗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身、口、意业皆悉解脱,无著无系,无众生想,无命者想,无补伽罗想,无人想,无童子想,无生者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无有想,无无想,无今世、后世想,无死此生彼想,无常想,无无常想,无三有想,无无三有想,非想非非想。
补特伽罗/补伽罗/福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如是,非缚回向,非缚解回向;
缚(fù) = 捆绑[bind]。(约束;限制[tie
up]。)
“非业回向,非业报回向;
作业/羯磨/业
= 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业力是指有情个人过去、现在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与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必要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有情众生轮回六趣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影响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非分别回向,非无分别回向;
“非思回向,非思已回向;
已(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
“非心回向,非无心回向。
心(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著内,不著外;
“不著能缘,不著所缘;
能缘 = 具有认识作用之主体为‘能缘’,被认识之客体对象为‘所缘’。缘乃依赖、依靠、攀缘等意,即表示心识非独自生起,必攀缘外境(客体对象)方能产生作用。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不著因,不著果;
“不著法,不著非法;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不著思,不著非思;
“不著色,不著色生,不著色灭;
“不著受、想、行、识,不著受、想、行、识生,不著受、想、行、识灭。
五阴/五蕴/五众 = 为「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
|
色
|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于此诸法不著,则不缚色,不缚色生,不缚色灭;不缚受、想、行、识,不缚受、想、行、识生,不缚受、想、行、识灭。
“若能于此诸法不缚,则亦于诸法不解。
解(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解除,解围[remove]/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
“何以故?无有少法,若现生、若已生、若当生;无法可取,无法可著。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一切诸法自相如是,无有自性,自性相离,非一、非二,非多、非无量,非小、非大,非狭、非广,非深、非浅,非寂静、非戏论,非处、非非处,非法、非非法,非体、非非体,非有、非非有。
自相/自性/自然
= svalakṣaṇa,为‘共相’之对称。指个别的法,与其他法不同的形相。自相是各个法,外显、能被观察到的特征,而其内在性质,为自性。世间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称为法。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离(lí) = 鸟名,即黄鹂[Chinese
oriole]。(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part;leave each other]/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decentralize]。)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体(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
“菩萨如是观察诸法,则为非法;
“于言语中随世建立,非法为法;
“不断诸业道,不舍菩萨行,求一切智终无退转;
“了知一切业缘如梦,音声如响,众生如影,诸法如幻,而亦不坏因缘业力;
业缘 = 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了知诸业其用广大,解一切法皆无所作,行无作道未尝暂废。
用(yòng) = 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使用,采用[use;employ]。(器用;物质[material]/功用;功能[function]。)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四缘
# catvārah pratyayāh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
#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
|
亲因缘/因缘/缘起/本缘
|
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因缘<梵语:nidāna>,音译为尼陀那,义译为因缘、缘起、本缘等,为十二分教中一种。
#因业 = 因者有亲生结果之力,业者为生果助缘之所作,即因与缘。此二相和而诸法生。
|
增上缘
|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根为增上缘。
#adhipati-pratyaya,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不障碍,有助于其他法生起的缘,称为增上缘。)
|
等无间缘/次第缘
|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
#samanantara-pratyaya,凡是心王所有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等是相等、同等之意,意指在心、心所之相续,刹那变化,前念已灭,后念又生起,相续无间,次第生成,又称次第缘,所以前念是后念的等无间缘。除阿罗汉在入涅槃前的最后一念能断除之外,一切众生都不会断绝心念相续,所以称为等无间缘。)
|
所缘缘/缘缘
|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
#尘为所缘缘。
#ālambana-pratyaya,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分。(是指与心、心所法相应的法。如眼识与眼识诸法以外界色法为所缘,耳识以声音为所缘、鼻识以香味为所缘等,十八界之间,六识、六根与六尘的关系就属于所缘缘。)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一切智,若处、非处,普皆回向一切智性;于一切处皆悉回向,无有退转。
“以何义故说名回向?永度世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出诸蕴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诸蕴 = 色受等之五蕴也。
“度言语道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言语道断 = 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
“离种种想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断身见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离依处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绝所作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出诸有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舍诸取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永出世法至于彼岸,故名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则为随顺佛住,随顺法住,随顺智住,随顺菩提住,随顺义住,随顺回向住,随顺境界住,随顺行住,随顺真实住,随顺清净住。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为了达一切诸法,则为承事一切诸佛;
“无有一佛而不承事,无有一法而不供养;
“无有一法而可灭坏,无有一法而可乖违;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无有一物而可贪著,无有一法而可厌离;
“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有少灭坏,违因缘道;
“法力具足,无有休息。
法力 = 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坚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随顺法义,随顺法性,随顺一切坚固善根,随顺一切圆满大愿;具足随顺坚固之法,一切金刚所不能坏,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观察众会、观察法界已,入于字句甚深之义,修习无量广大之心,以大悲心普覆世间,长去、来、今佛种性心,入于一切诸佛功德,成就诸佛自在力身,观诸众生心之所乐,随其善根所可成熟,依法性身为现色身,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长(cháng) = 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两点距离大。与“短”相对[be long in space]。(zhǎng = 老,年高[old]/辈分大;居高位者[senior]/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chief;head]/滋长,助长,增长[increase]。)
“菩萨现身作国王,于世位中最无等,福德威光胜一切,普为群萌兴利益。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其心清净无染著,于世自在咸尊敬,弘宣正法以训人,普使众生获安隐。
弘(hóng) = 弓声[sound of bow]。(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great]。)
训(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
“现生贵族升王位,常依正教转法轮,禀性仁慈无毒虐,十方敬仰皆从化。
正教 = 所说契于正理。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
虐(nüè) = 凶恶,残暴[brutal;cruel;and ferocious]。
“智慧分别常明了,色相才能皆具足,临驭率土靡不从,摧伏魔军悉令尽。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驭(yù) = 驾御车马[drive a carriage]。
率(shuài) = 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捕鸟的丝网[net]。(榜样;表率;楷模[model;example]/率领;带领。通“帅”[lead;command]/皆,都[all]。)
“坚持净戒无违犯,决志堪忍不动摇,永愿蠲除忿恚心,常乐修行诸佛法。
堪(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蠲(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饮食香鬘及衣服,车骑床褥座与灯,菩萨悉以给济人,并及所余无量种。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骑(qí) = 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ride]。(马[horse]。)
褥(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为利益故而行施,令其开发广大心,于尊胜处及所余,意皆清净生欢喜。
= 住在最尊贵最殊胜的宫殿,或者其余的屋舍。
余(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
“菩萨一切皆周给,内外所有悉能舍,必使其心永清净,不令暂尔生狭劣。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或施于头或施眼,或施于手或施足,皮肉骨髓及余物,一切皆舍心无吝。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菩萨身居大王位,种族豪贵人中尊,开口出舌施群生,其心欢喜无忧恋。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以彼施舌诸功德,回向一切诸众生,普愿藉此胜因缘,悉得如来广长舌。
藉(jiè) = 作衬垫的东西[pad]。(“借”的繁体字。)
“或施妻子及王位,或施其身作僮仆,其心清净常欢喜,如是一切无忧悔。
“随所乐求咸施与,应时给济无疲厌,一切所有皆能散,诸来求者普满足。
“为闻法故施其身,修诸苦行求菩提,复为众生舍一切,求无上智不退转。
“以于佛所闻正法,自舍其身充给侍,为欲普救诸群生,发生无量欢喜心。
充(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满[full]。)
“彼见世尊大导师,能以慈心广饶益,是时踊跃生欢喜,听受如来深法味。
法味 = 妙法之滋味也。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故谓之法味。
“菩萨所有诸善根,悉以回向诸众生,普皆救护无有余,永使解脱常安乐。
“菩萨所有诸眷属,色相端严能辩慧,华鬘衣服及涂香,种种庄严皆具足。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此诸眷属甚希有,菩萨一切皆能施,专求正觉度群生,如是之心无暂舍。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菩萨如是谛思惟,备行种种广大业,悉以回向诸含识,而不生于取著心。
= 广大功德的善业。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含灵/含识/含生/有情/众生 = 含灵魂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菩萨舍彼大王位,及以国土诸城邑,宫殿楼阁与园林,僮仆侍卫皆无吝。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彼于无量百千劫,处处周行而施与,因以教导诸群生,悉使超升无上岸。
“无量品类各差别,十方世界来萃止,菩萨见已心欣庆,随其所乏令满足。
萃(cuì) = 草丛生的样子[bush]。(引申为聚集,聚拢[assemble;gather]。)
“如三世佛所回向,菩萨亦修如是业,调御人尊之所行,悉皆随学到彼岸。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菩萨观察一切法,谁为能入此法者?云何为入何所入?如是布施心无住。
“菩萨回向善巧智,菩萨回向方便法,菩萨回向真实义,于其法中无所著。
“心不分别一切业,亦不染著于业果,知菩提性从缘起,入深法界无违逆。
“不于身中而有业,亦不依止于心住,智慧了知无业性,以因缘故业不失。
业性/业体 = 业之自体也。
住(zhù) = 停留[stay]。(停止[stop]。)
“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菩萨已到色彼岸,受想行识亦如是,超出世间生死流,其心谦下常清净。
“谛观五蕴十八界,十二种处及己身,于此一一求菩提,体性毕竟不可得。
十八界 = Astādaśa dhātavah,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处/入/入处 = Āyatana,缘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为所依六内处和所缘六外处,合称十二处(梵语:Dvadasayatanani)。
六处/六入/六内处/六根 = Ṣaḍā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十二处。
“不取诸法常住相,于断灭相亦不著,法性非有亦非无,业理次第终无尽。
= 业的理体很有次第,不会没有。
常住 = 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又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
断灭 =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不于诸法有所住,不见众生及菩提,十方国土三世中,毕竟求之无可得。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若能如是观诸法,则如诸佛之所解,虽求其性不可得,菩萨所行亦不虚。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
“菩萨了法从缘有,不违一切所行道,开示解说诸业迹,欲使众生悉清净。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
迹(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是为智者所行道,一切如来之所说,随顺思惟入正义,自然觉悟成菩提。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不于此死而生彼,是人解悟诸佛法。
“了达诸法真实性,而于法性无分别,知法无性无分别,此人善入诸佛智。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 没有无法性的地方。
“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余,虽说三世一切法,如是等法悉非有。
“如诸法性遍一切,菩萨回向亦复然,如是回向诸众生,常于世间无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