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四
九会
|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
七处
|
他化自在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毫相光
|
会主
|
金刚藏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
说法
|
十地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第34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与大菩萨众俱。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其诸菩萨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悉从他方世界来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一切如来智所入处;
境(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 state;extent reached]。)
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
勤行/勤行精进 = 指努力修行。又指在佛前礼拜读经。
诸所作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不失时;
为成菩萨一切大愿,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刹,勤修诸行,无暂懈息;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世(shì) = 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年[thirty years]。(一生;一辈子[lifetime;life]。)
劫/劫簸 = Kalpa,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具足菩萨福智助道,普益众生而恒不匮;
福智 = 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
助道 = 诸种之道品,能资助止观,故名助道。又资助果德,故名助道。又诸行互为资助,故名助道。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到一切菩萨智慧方便究竟彼岸,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废舍;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生死 = 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出生与死亡两个接续而辗转的状态。也是佛教中说明众生在一生当中四个过程阶段─生、老、病、死中,代表生命的最初始与完结最后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正好是上一个生命连结下一个生命,而这样的循环不止的生死,在没有因为透过佛法的修行而断尽一念无明的烦恼前,是无法中断的。
|
|
分段生死/分段死/有为生死/分断生死
|
指未实证解脱道极果阿罗汉果的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凡夫及已证解脱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修行者,因为仍有无明的烦恼缠缚,不能入无余涅槃,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的种子,所以无法出离于三界六道生死,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称作分段生死。
|
变易生死/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生死/不思议变易死/变易死
|
指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萨以上、或解脱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故属不受分段生死。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故说仍有变易生死。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
|
修菩萨行,善入一切菩萨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明智,诸所施为皆得自在;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底
<Samāpatti>
|
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
|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获一切菩萨自在神力,于一念顷无所动作,悉能往诣一切如来道场众会,为众上首,请佛说法,护持诸佛正法之轮;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上首 = 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以广大心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常勤修习一切菩萨所行事业;
其身普现一切世间,其音普及十方法界,心智无碍,普见三世;
心智 = 心为体,智为用,体用并举而曰心智。
一切菩萨所有功德悉已修行而得圆满,于不可说劫说不能尽。
其名曰: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德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日藏菩萨、苏利耶藏菩萨、无垢月藏菩萨、于一切国土普现庄严藏菩萨、毗卢遮那智藏菩萨、妙德藏菩萨、栴檀德藏菩萨、华德藏菩萨、俱苏摩德藏菩萨、优钵罗德藏菩萨、天德藏菩萨、福德藏菩萨、无碍清净智德藏菩萨、功德藏菩萨、那罗延德藏菩萨、无垢藏菩萨、离垢藏菩萨、种种辩才庄严藏菩萨、大光明网藏菩萨、净威德光明王藏菩萨、金庄严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萨、一切相庄严净德藏菩萨、金刚焰德相庄严藏菩萨、光明焰藏菩萨、星宿王光照藏菩萨、虚空无碍智藏菩萨、妙音无碍藏菩萨、陀罗尼功德持一切众生愿藏菩萨、海庄严藏菩萨、须弥德藏菩萨、净一切功德藏菩萨、如来藏菩萨、佛德藏菩萨、解脱月菩萨。
苏利耶 = Sūrya,是印度神话中主要的太阳神。
俱苏摩 = Kusuma,花之音译。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ṇ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
||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
译曰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
|
拘物头华<Kumuda>
|
译曰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Pundarika>
|
译曰白莲花。
|
|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Mandarava>
|
四种天花
|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
|
曼殊沙华<Manjusaka>
|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
|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
#大赤莲花。
|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如是等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
等(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入是三昧已,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乃能入是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佛土/佛国/佛刹/佛国土/佛界 = Budhakṣetra,刹者土之义,指佛所住的位处,或佛教化的国土。佛土包括净土与秽土(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娑婆世界,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为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之说。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共加于汝,以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本愿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胜智力故,欲令汝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故,所谓:令入智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简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能说法故,无分别智清净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净故,得不思议智境界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简(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简择 = 即选择。指依智慧力作正确之判断,以舍伪取真。
世法 = 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
“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遍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始终(shǐ zhōng) = 自始至终[from
beginning to end]。
缘念 = 攀缘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
观/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漏/欲有漏
|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
有漏
|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
见漏
|
指三界之见惑。
|
无明漏
|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
“善男子,汝当辩说此法门差别善巧法,所谓:承佛神力如来智明所加故,净自善根故,普净法界故,普摄众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顶故,得一切世间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间道故,清净出世善根故,满足一切智智故。”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尔时,十方诸佛与金刚藏菩萨无能映夺身,与无碍乐说辩,与善分别清净智,与善忆念不忘力,与善决定明了慧,与至一切处开悟智,与成道自在力,与如来无所畏,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辩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愿所起故,善净深心故,善净智轮故,善积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无量法器故,知其清净信解故,得无错谬总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 是什么缘故金刚藏菩萨能得到诸佛的加被呢?
法器 = 堪行佛道者,谓之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智印 = 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
尔时,十方诸佛各伸右手摩金刚藏菩萨顶。
摩顶已,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
= 菩萨所发的大愿,视之不见,可是却广大到遍满法界,他的究竟处,就像虚空一样找不着边际。
愿(yuàn) = 谨慎;老实,质朴[be prudent and honest]。(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
地(dì) = 大地,与“天”相对[the earth]。(地位[position]。)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
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
“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
“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 随着他们所修行的功德,而证得的智慧。
证智 = 证悟之无漏正智。指菩萨于初地证悟中道真实之理之无漏正智。
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菩萨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复分别。
默(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tacit;silent]。)
分别(fēn
bié) = 相互不同[difference]/辨别[distinguish]/各自;个别[separately]。
是时,一切菩萨众闻菩萨十地名,不闻解释,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缘,金刚藏菩萨唯说菩萨十地名而不解释?”
释(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渴(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解脱月菩萨知诸大众心之所念,以颂问金刚藏菩萨曰: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何故净觉人,念智功德具,说诸上妙地,有力不解释?
= 有能力却不为大家解说。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一切咸决定,勇猛无怯弱,何故说地名,而不为开演?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演(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诸地妙义趣,此众皆欲闻,其心无怯弱,愿为分别说!
趣(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众会悉清净,离懈怠严洁,能坚固不动,具功德智慧。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相视咸恭敬,一切悉专仰,如蜂念好蜜,如渴思甘露。”
= 大家都非常恭敬、诚恳,而专心一意的仰望您金刚藏菩萨,来为他们解说这最微妙而殊胜的十地法。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露(lù) = 露水[dew]。(糖浆,糖汁[drink distilled from flowers,fruit
or leaves;syrup]/显露;显现在外[show;become visible;reveal]。)
尔时,大智无所畏金刚藏菩萨闻说是已,欲令众会心欢喜故,为诸佛子而说颂言:
“菩萨行地事,最上诸佛本,显示分别说,第一希有难。
= 如果要很明显的分别演说,那真是最上第一、最稀有、难逢难遇的。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微细难可见,离念超心地,出生佛境界,闻者悉迷惑。
超(chāo) = 跃上;跳过,跃过[jump into;jump over]。(超脱,超凡[detached]。)
“持心如金刚,深信佛胜智,知心地无我,能闻此胜法。
心地 = 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
“如空中彩画,如空中风相,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
牟尼 = M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
白(bái) =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颜色。(清楚,明白[know;realize;understand]/表明;说明[demonstate;show;explain]。)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垢染 = 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
“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能知此地义。”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三惑/三障 = 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
|
见思惑/通惑
|
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
|
尘沙惑/尘沙
|
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
|
无明惑/无明
|
即于一切法无所明了,尤其是于中道第一义谛无所知。
|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明利 = 聪明锐利也。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山王 = 谓山之最高者。在诸山中为王也。
“有行未久解未得,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
护念 = 保护忆念也。
“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
“得护念故,于此智地能生勇猛。
“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
“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
书(shū) = 书写,记录,记载[write;take
notes]。(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book]。)
数说(shǔ shuō) = 列举叙述;逐一叙说[enumerate]/责骂;数落[scold]。)
字母 = 此为生诸字之母,故称为字母。
“佛子,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
“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善哉 =
Sa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安住(ān zhù) = 住宿、居住。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
= 金刚藏菩萨!您是已证得最上微妙、离垢的清净大智慧。
辩(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 请大菩萨您,说这最殊胜的十地法门。
念持 = 指忆念受持,毫不间断。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惟愿闻善说!
闻(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
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ṣā,戒、定、慧,即三无漏学,是达到解脱三界生死结䌸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修行之道。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
|
|
戒/尸罗
|
Sīla,只要能够让人熄灭贪、瞋、痴等三毒,防止为恶,遵行善道,让身心都能得到安乐的良好行为,都可称为尸罗。六波罗密之一。
|
定/等持/正心行处/三摩地/三摩提/三昧
|
Samādhi,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因此又可译为“止”、“定”、“禅定”。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六波罗密之一。
|
慧/智/智慧/般若
|
Prajñā,慧可分为世间慧与出世间慧二者。所谓出世间慧,是能够了解缘起、断除结缚、止息烦恼的能力。要得到这种智慧,需要依戒与定的帮助。六波罗密之一。
|
“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a,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为佛十号之一。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遍,三恶道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来众会,显现诸佛不思议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
= 一切备受诸佛佛力加持而又正在说法的菩萨身上。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台(tái) =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platform]。
住(zhù) = 停留[stay]。(停止[stop]。)
时,十方诸佛悉亦如是,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其光名号、眷属、作业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
名号(míng hào) = 名字和别号[name
and alias]/名称;称号[name]。
作业 = Karman,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指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众生安忍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意译作杂恶、杂会、忍土,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
光台 = 由光明而成之金台。
“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
= 凡是能说法度生者,佛力必加被于你。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释师子 =
Sakya-simha,释尊之德号。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兽中之狮子王,故称释师子。
“佛子当承诸佛力,开此法王最胜藏,诸地广智胜妙行,以佛威神分别说。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若为善逝力所加,当得法宝入其心,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
|
佛宝<Buddha>
|
一切之佛陀。
|
法宝<Dharma>
|
佛陀所说之教法。
|
僧宝<Sangha/Samgha >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
“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劫尽火/劫烧/劫火 = Kalpagni,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
“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从行境界法智生,利益一切众生故。”
= 入於十地法內,展转修习,从修行的境界中,生出法智。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法智 = Dharma-jñā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颂曰:
“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微妙(wēi miào) = 深奥玄妙[delicate;subtle;tricky]/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fine]/必须细心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出差错的[subtle]。
微妙 = 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
“无生亦无灭,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彼智所行处。
寂(jì) = 静,没有声音[quiet;silent]。
“自性本空寂,无二亦无尽,解脱于诸趣,涅槃平等住。
自性/自体/法体/体/实性 = Svabhāva,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其外在特征,则为自相。这个概念在不二论、毘湿奴派中是个重要的课题。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 十地法门的智慧,不能分为初中后的阶段来说。
初(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寂灭佛所行,言说莫能及;地行亦如是,难说难可受。
及(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
“智起佛境界,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智知意不及。
十八界 =
Astādaśa dhātavah,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处/入/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缘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为所依六内处和所缘六外处,合称十二处(梵语:Dvadasayatanani)。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
迹(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héng。)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佛力故开演,汝等应敬受。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我今但略说,真实义无余。
= 这种用智慧来修行的法门。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简明、简洁;简略[brief]。)
“一心恭敬待,我承佛力说,胜法微妙音,譬喻字相应。
= 我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之力,演说这微妙殊胜的法音。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无量佛神力,咸来入我身,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
###菩萨十地之一《欢喜地》
“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为净一切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无所畏故。
= 白净法:就是清净法。
善知识/善友 = Kalyāṇ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族(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欢(huān) = 喜悦,高兴[happy;cheerful;joyful]。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
欢喜(huān xǐ) = 欢乐心喜[joy]/喜爱、爱好[like]。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
五怖畏/五恐怖/五怖/五畏 = Pañca
vibhīṣaṇān,指的是初学菩萨的五种怖畏。
|
|
不活畏/不活恐怖
|
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我想,尚爱自身,深恐尔后难维生计,故常积存资财,未能尽施所有,称为不活畏。
|
恶名畏/恶名恐怖
|
行者于世间,遭受诬谤,恐受恶名,或牵连罪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生罣障恶名畏。
|
死畏/死恐怖/命终畏
|
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
|
恶道畏/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
|
谓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
|
大众威德畏/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
|
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
“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
“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
萨迦耶见/身见/我所见/我见 =
Satkāya-dṛṣṭi,认为由五蕴组成的身体之中,存在自我,并升起“这是我”、“这是我所拥有”的各种见解。五见、十随眠之一。
“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
“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菩萨如是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ṣ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誓愿(shì yuàn) =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unyielding
desire]。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 在所有的地方同一个时间,而转大法轮。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六相 = 指华严经、十地经所说万有事物所具足之六种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
|
|
总相
|
华严宗谓一缘起之法必具多德,如一屋舍含摄椽、瓦等,是为总相。
|
别相
|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椽、瓦等各各不同,是为别相。
|
同相
|
谓万法诸缘和合而成一缘起之法,虽多义而互不相违;如柱、椽、梁、瓦等之和合而成屋舍,系合力而不相违背。
|
异相
|
指一切诸法各各相异之状态。如瓦、石、柱、椽、梁等形状各异,为异相;又瓦、石、柱、椽、梁等和合成屋舍,乃合力而不相背,故称同相。
|
成相
|
由诸缘而成一缘起之法,是为成相;譬如屋舍,由椽瓦等而成。
|
坏相
|
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
|
“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非有想非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天/非想天
= 又名有顶天,以是为三界之最顶处故也。
阿迦尼吒/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stha,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四生 = catur-yoni,世间有情众生的四种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
|
|
胎生
|
是指从母胎而出生者,出生前裹藏在“胎藏”(卵巢)中,后破胎藏出生。
|
卵生
|
是由蛋卵出生,出生前在卵中生长,后破卵壳出生。
|
湿生
|
是指从湿润处而变形生长者,或依粪而聚,或依沟渠而聚,或依厕坑而聚,或依腐肉,或依变质的粥食而聚,或依草丛而聚,或依树林而聚,或依湿叶而聚,或依池沼而聚,或依塘湖而聚,或依江河而聚,或依大海润湿地而聚,然而出生。如蚊、蛾、蝎、蟋蟀等。
|
化生
|
是指无所依托,突然自然生化而出。如天人膝上化生、宝女从莲花化生等,有的大恶之人也是直接化生入地狱作饿鬼。
|
三世十二因缘 – 缘觉乘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正(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因陀罗网/天帝网/帝网 = indra-jāla,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 假设有人能暂时见到菩萨,必定能种善根,明白佛法。
唐(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必定/无退/不退转/阿惟越致/阿鞞跋致 = Avinivartanīya,即修行佛法之过程中得悟,不退堕于二乘、凡夫、恶趣等,也不退失所证得之果位、观念、行法。
如意宝/如意珠/如意宝珠/摩尼宝珠/摩尼宝 = Cintā-maṇi,能如自己意愿变出珍宝,且有除病、去苦等功德的宝珠。
“又发大愿:‘愿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一毛端 = 极少之称。
正觉/三菩提 = Sambodhi,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愿。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 世间转(转字在这儿也是不可尽的意思)、法转、智转界尽。
界(jiè) =
边垂,边境[boundary]。(界限;范围[a certain scope or extent]。)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所缘 = Ārammaṇa,所缘有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及法所缘。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
“‘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 润泽心,因为有大愿心的力量,内心常感到如甘露润泽的舒适,没有枯燥烦闷之惑。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
= 这种信心的功用,能使进入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能由信成就十种的波罗蜜。
本行 = 本来所修之行法也/为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也。
“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三三昧/三三摩地/三等持/三解脱门 = trayaḥ-samādhayaḥ,三种三昧的合称。由此三昧可达致涅槃解脱。在《杂阿含经》中,三三昧有次第关系,由修习空三昧,进入无相三昧,达至无所有三昧,进一步观察无常,最终至于解脱涅槃。
三法印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
|||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起心意识种子,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
|
心
|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漏/欲有漏
|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
有漏
|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
见漏
|
指三界之见惑。
|
无明漏
|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
“‘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如影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我/我执/人执/我烦恼 = ātma-grāha,即妄执人有一实在的我体(补特伽罗)。为二执之一,对应的为“法执”。
我所/我所有/我所执/我所烦恼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无知/不知/无智 = Ajñāna,昏暗之心不知照事理也。为智(jñāna)的反义。/真智寂静而不动,绝一切分别,谓之无知。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
“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
“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贝(bèi) =
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海贝[shell]。
璧(bì) = 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a hole in it]。(玉的通称[jade]。)
婢(bì) = 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 在世间如何利益众生,出世间又如何利益众生。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获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 遇着上根上智的众生,中根中智的众生,下根愚拙的众生,他都能随应自己的力量。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
|
世间智/世智/世俗智
|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
出世间智
|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
出世间上上智
|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成坚固力。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慈(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四事 = 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
= 以前面的两种方法,摄取众生,就是「布施、爱语」。另外二种方法,就是「利行、同事」,菩萨愿以他的信解力而行,还有修行没有完善通达的地方。
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 「转转明净」就日渐一步一步的修行进步,明净除障。
“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 在修习的初地中,有些什么相状,和将来可得到何种的果位。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 善于了解修行初地法门时,有些什么障碍,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 知道怎样修行可成就十地法,及为什么不能修证成功的原因。
= 善知地地处、非处:认清修行每地的方法,怎样才是正确和用什么方法可避免错误。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资粮 = Sambhara,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萨婆若,Sarvajñā。
|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帅(shuài)
= 佩巾[shawl]。(军队中的主将、统帅[commander-in-chief]。)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依如来教出家学道。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后际 = 未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供养天人尊,随顺慈悲道,
“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为求佛智慧,发此无上心。
“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成就诸佛法,救摄群生众,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为得大慈悲,及转胜法轮,严净佛国土,发此最胜心。
“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种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
= 因为三世的时间不同,所以示现于世间。
“略说求诸佛,一切胜功德,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
= 行一切方便善巧的方法,而能与佛法相应。以清净的信解心,得到如来的无量神通力。
“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 种族是高贵的,不是贫穷下贱,这样的种族可说是一点污垢也没有。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玷(diàn) = 白玉上的斑点[a flaw in a piece of
jade]。(引申为过失;缺点[defect]/玷污,污辱[smear;stain]。)
无上觉/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
“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极大勇猛心,及以庆跃心,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跃(yuè) = 跳跃[leap;jump]。
“远离于斗诤,恼害及瞋恚,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
“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恶名,恶趣众威德。
“以不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增善法。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乐法真实利,不爱受诸欲,思惟所闻法,远离取著行。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一心求佛智,专精无异念。
精(jīng) = 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polished
rice]。(精气[essence and energy]/细致,精密[fine;precise]/精诚,专一[sincere]。)
“修行波罗蜜,远离谄虚诳,如说而修行,安住实语中。
“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
“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如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护持诸佛法,摄取大仙道。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成熟诸群生,严净佛国土。
“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
“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
佛智 = Buddha-j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如来智所入,及以三转尽,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尽;
= 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
柔(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软[lithe;soft;flexible;supple]/柔和;温和[mild;gentle]。)
“能信佛功德,观察于众生,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如是苦众生,我今应救脱。
“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王位及珍宝,乃至象马车,
“头目与手足,乃至身血肉,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
“求种种经书,其心无厌倦,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
“惭愧自庄严,修行转坚固,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重。
“如是常修习,日夜无懈倦,善根转明净,如火炼真金。
“菩萨住于此,净修于十地,所作无障碍,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为利诸商众。问知道险易,安隐至大城。
问(wèn) = 问,询问[ask about]。(通“闻”。)
险(xiǎn) =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be rugged and
rough]。(地势险峻、危险[high-abrupt]/要隘,险要的地带[a place difficult of access;narrow
pass]/邪恶[vicious;venomous;evil]。)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容易。与“难”相对[easy]。)
“菩萨住初地,应知亦如是,勇猛无障碍,到于第十地。
“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
“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
化制/化行 = 应众生之根性能力而教化,令知因果道理与邪正差别之教法,称为化教,为实践定、慧之教,通于道俗,即大小乘诸经所说之教法。明示佛弟子当守之戒行,称为行教,又作制教,为制止过误之教,即指戒律一藏。
“欲求最胜道,舍己国王位,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
“则得百三昧,及见百诸佛,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
“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
“及现百菩萨,以为其眷属;若自在愿力,过是数无量。
=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我于地义中,略述其少分,若欲广分别,亿劫不能尽。
“菩萨最胜道,利益诸群生,如是初地法,我今已说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