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五
九会
|
六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至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
七处
|
他化自在天宫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毫相光
|
会主
|
金刚藏菩萨
|
入定
|
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
说法
|
十地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35卷而已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
###菩萨十地之二《离垢地》
诸菩萨闻此,最胜微妙地,其心尽清净,一切皆欢喜。
= 诸位菩萨听了金刚藏菩萨说欢喜地这个法门,最胜微妙欢喜地的法门,所有的菩萨心里都清净了。
尽(jìn) = 器物中空[empty]。(竭;完;没有了[exhaust;finish]/老是;总[always]/全部,都[all;completely;exhaustive]。)
皆从于座起,踊住虚空中,普散上妙华,同时共称赞:
= 踊身到虚空,用最好的鲜花,散花供养金刚藏菩萨,同时共同称赞金刚藏菩萨说。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善哉金刚藏!大智无畏者!善说于此地,菩萨所行法。
解脱月菩萨,知众心清净,乐闻第二地,所有诸行相,
行/相/取相/相貌/行相 = ākāra,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即请金刚藏:大慧愿演说,佛子皆乐闻,所住第二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
“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恕(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与(yǔ) = 赐予,施予,给予[give grant;offer]。(跟;和;及[with;to]/yù = 参与[take part in]。)
“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 亲戚族人中已凭媒文定的闺女,或为家族法律所保护的少女。
妾(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媒(méi) = 婚姻介绍人,媒人[go-between;matchmaker]。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非道 = 指脱离佛教之道或人所应行之道。与‘道’对称。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 当说时要说,不当说时不说。
无心(wú xīn) = 没有心情,没有做某事的念头[not
be in the mood for]/不是存心的[unintentinally;inadvertently;unwittingly]。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破(pò) = 石头开裂;破碎,碎裂[burst;crack;break]。(揭穿,使真相露出[expose the truth of]。)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 现前语:在别人面前说是说非。不现前语:别人背后说是说非。
犷(guǎng) = 犬凶恶,凶猛[angry and untamable]。(粗野[rude]。)
现前/现在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庸(yōng) = 用;需要[need;adopt]。(平常[commonplace]/昏庸,庸下[mediocre and stupid]。)
风雅(fēng yǎ) = 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elegant;refined]。
典则(diǎn zé) = 典章法则[rule]。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贪/贪欲/欲贪/欲欲/贪伺/贪毒 = Kāmacchanda,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解脱,因此列为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性离瞋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祐益。
瞋恚/瞋怒/瞋/恚/怒 = Dveṣa,指愤怒、厌恶、侵略他人等。五盖之一,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三不善根之一。
祐(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 菩萨也不受持那些外道的牛戒、狗戒,妄求非分升天。
占(zhān) = 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divine]。
卜(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推断;预料[predict]/bo = 萝卜。)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业道 = Karma-marga,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三善根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正行 = Samyak-pr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阿迦尼吒/色究竟天/有顶/有顶天 = Akanistha,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缺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大弟子!修菩萨行,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得到离垢地的果位后,又作如是观想:这种十不善的业报,最严重的就是堕地狱,中等的就做畜生,稍次的便做饿鬼。
“‘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良(liáng) = 善良[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诽谤(fěi bàng) =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slander;libel]。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 一者说话无人理睬。二者说起话来口齿不清。
“‘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 自己心:见到那些能发菩提心的众生,生起爱己一样的欢喜心。
= 师心:对于那些勇猛精进,趣旨大乘道的众生,生起敬之如师的师心。
师(shī) = 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division]。(泛指军队[army;troops]/老师[teacher;master]。)
八正道
|
定义
|
解说
|
正见
|
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
|
正确的见解
|
正志
|
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
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正语
|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
|
离杀、盗、淫
|
正确的行为;不杀生、偷盗、(邪)淫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当的谋生
|
正精进/正方便
|
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
|
正确的努力
|
正念
|
念随顺,念不妄、不虚(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
|
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
|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确的禅定
|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五邪命 =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
|
|
诈现异相
|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
自说功德
|
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
占相吉凶
|
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
高声现威
|
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
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
|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三不善根/三根/三垢/三毒 = 贪嗔痴也。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阴(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膜(mó) = 生物体内部的薄皮形组织[membrane]。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颠(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 身见罗刹,在其间把他抓着不放松,将他拖入爱欲的密林。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洄(huí) = 逆流而上[sail against the current]。(水回旋而流[whirl]。)
澓(fú) = 回旋的流水。
湍(tuān) = 水势急速[torrential]。(急流的水[rushing
waters]。)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
暇(xiá) = 空闲,闲暇[freetime;leisure time]。
阜(fù) = 土山[mound]。(泛指山[mountain]。)
六处/六入/六内处/六根 = Ṣaḍā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十二处。
三漏/三有漏 = Traya asravah,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四流 = Āśraya,即烦恼、结缚,反义字为无漏。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漏/欲有漏
|
Kamasrava,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
|
有漏
|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
见漏
|
指三界之见惑。
|
无明漏
|
Avidyasrava,指令有情流注于三界之烦恼。无明乃三有生死之根本,能令众生轮回于生死,无法出离,故称无明漏。
|
三觉/三种恶觉/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 = 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欲觉/贪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嗔觉/恚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害觉/恼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八部鬼众 = 为四大天王统领的部众。
|
管辖
|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饿鬼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布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迦吒富单那/羯吒布单那 = Kaṭapūtana,译曰奇臭鬼。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ṣī/yakṣiṇ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ṣ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械(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蕴 = 色受等之五蕴也。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空聚 = 无人之聚落。又<譬喻>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无实主,譬之无人之聚落。
四毒蛇/四蚖蛇/四蛇
= 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故称四毒蛇。
四颠倒/四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
|||
凡夫之四倒/有为之四颠倒
= 心受身法之四念处,如其次第,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
|
二乘之四倒/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
|
||
常颠倒
|
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也。
|
乐颠倒
|
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也。
|
净颠倒
|
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也。
|
我颠倒
|
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也。
|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
矾(fán) = 含水结晶[vitriol]。
法(fǎ) = 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方法;办法[method]。)
“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
转轮圣王/转轮王/轮王 =
Cakravartin,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拥有大财富。二、形貌庄严端正。三、身心健康快乐。四、寿命长远。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
|
金轮王
|
统治四大部洲。
|
银轮王
|
统治三部洲。
|
铜轮王
|
统治二部洲。
|
铁轮王
|
统治一部洲。
|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六念/六念法/六念处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
念僧
|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
念施
|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
念天
|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
“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微妙(wēi miào) = 深奥玄妙[delicate;subtle;tricky]/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fine]/必须细心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出差错的[subtle]。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
五欲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 十心: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质直(zhì zhí) = 素质纯朴正直[upright;straightforward]。
“住此成就戒功德,远离杀生不恼害,亦离偷盗及邪淫,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愍,正道直心无谄伪,离险舍慢极调柔,依教而行不放逸。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地狱畜生受众苦,饿鬼烧燃出猛焰,一切皆由罪所致,我当离彼住实法。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
= 任随他们的心意,愿受生到那里就到那里。
“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净戒教他护,复见群生受众苦,转更增益大悲心。
= 也教别人知道守护净戒的功德利益。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怀忿恨多诤讼,贪求境界无足期,我应令彼除三毒。
凡愚 = 凡夫愚痴之人也。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足(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使满足[satisfy]。)
“愚痴大暗所缠覆,入大险道邪见网,生死笼槛怨所拘,我应令彼摧魔贼。
笼(lóng) = 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bamboo box]。(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cage]。)
槛(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拘(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
“四流漂荡心没溺,三界焚如苦无量,计蕴为宅我在中,为欲度彼勤行道。
= 凡夫以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色法作为住宅,以我为主体住在其中。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
“设求出离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我欲令彼住大乘,发勤精进无厌足。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菩萨住此集功德,见无量佛咸供养,亿劫修治善更明,如以好药炼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普化众生行十善,所有善法皆修习,为成十力救于世。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欲舍王位及财宝,即弃居家依佛教,勇猛精勤一念中,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群生。
愿力/本愿力 = 誓愿之力。
“一切世间利益者,所修菩萨最胜行,如是第二地功德,为诸佛子已开演。”
= 一切世间上受到利益的众生,所修习的,都是菩萨教化的最胜的行门。
功德 =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菩萨十地之三《发光地》
佛子得闻此地行,菩萨境界难思议,靡不恭敬心欢喜,散华空中为供养,
= 诸位佛子能听到离垢地的修行法门,以及所有在离垢地菩萨的种种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赞言善哉大山王,慈心愍念诸众生,善说智者律仪法,第二地中之行相。
= 好像须弥山王般的伟大。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是诸菩萨微妙行,真实无异无差别,为欲利益诸群生,如是演说最清净。
一切人天供养者,愿为演说第三地,与法相应诸智业,如其境界希具阐!
希(xī) = 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大仙所有施戒法,忍辱精进禅智慧,及以方便慈悲道,佛清净行愿皆说!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时解脱月复请言:无畏大士金刚藏,愿说趣入第三地,柔和心者诸功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
“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 [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已,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后际 = 未来。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 不能救人出离生老病死。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
“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
“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见诸众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
“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
诸有 =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
观/观察/内观/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
= Vipaśyanā,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三无漏学之慧学。
“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
“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
“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
“是为十。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著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慧日/慧光/慧照
= 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 到达法的究竟彼岸。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到(dào) = 到达,达来,去到[arrive]。(往[go to;leave
for]。)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遭(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受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
= 对自己的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珍宝、楼宇),都毫不保留的广行布施。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
“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
相(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重视[pay attention to]。)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此菩萨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摄心 = 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乱。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觉观/寻伺 =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皆为妨定心者。因此觉观之有无而判定心之浅深。
“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
舍(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等舍/舍 = Upekkhā,舍是一种平等作意,不带贪念。释迦牟尼主张在修行时,对于五蕴,应该采取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的态度,保持在平等舍的态度,就能让心解脱。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Caturdhyanabhumi,依所入禅定能至之浅深次第,分为四地(梵语:Bhūmi),相应于此界之“四禅天”。
|
||
四禅/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
|
初禅/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
|
层次
|
定义
|
白话
|
初禅
|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
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觉与观两者皆有,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
二禅
|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
离于觉与观,内心止静、专注,觉与观两者皆无,由定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有对 = Sapratigha,为‘无对’之对称。对,为碍之意。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
“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
“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无色界/无色天/四无色/四无色处/四空处/空处/四空天
#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
#arūpya-dhātu
|
天寿
|
|
空无边处
|
无色界之第一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故曰空无边处。无色界虽无处所,而由果报之差别,姑付以处之名。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
#空处(灭色归空--穷色令销)
|
20000大劫
|
识无边处
|
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识处(灭空归识<末那>--穷空令无)
|
40000大劫
|
无所有处
|
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
#无所有处(色、空、识<末那>都灭,而依识性--穷识令灭)
|
60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处
|
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
#非想非非想处(穷研识性--穷性令尽)
|
80000大劫
|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无对 = Apratigha。对,为碍之意。无对,即非极微所成之无障碍法。‘有对’之对称。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处有障碍,故为有对;意处、法处无障碍,故为无对。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净行/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 太阳和月亮高挂在太空中,他也有一种神妙的威力,可以任意用手去抚摩。他身心安适自在,来去于梵天和器世间。
壁(bì) = 墙壁[wall]。
跏趺(jiā fū) = 又称跏趺坐,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蚋(ruì) = 小蚊,又名沙蚊[midge]。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蝇(yíng) = 多指苍蝇[fly]。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
“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简明、简洁;简略[brief]/忽略[neglect]。)
“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
“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觉支/觉分/分/支分/菩提分 = Bodhyanga,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dibba-sota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如意通/神足
#iddhi-vidhā
|
指的是能在六尘境界中变现自在、飞行自在、转变自在的神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奢摩他 = Śamatha,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定/禅那 = Dhyā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 Vipaśyanā,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三摩鉢底/三摩钵底 = Samāpatti,译曰等至。禅定之一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
“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其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
“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 就像冶真金。经冶金师用各种科学方法提炼,使成纯金。虽经多次的冶炼,但它的分量并未减少,它的成色反更加光彩纯净。
炼(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秤(chèng) = 同“称”。衡量轻重的器具[steelyard]。(用秤量物之轻重[weigh]。)
两(liǎng) = 二十四铢为一两,16两为1斤[liang,a unit of weight]。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此菩萨忍辱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皆转清净。
谐(xié) = 和谐<强调配合得匀称>[harmonious]。(办妥,办成功[succeed]/言语或行为有趣而引人发笑[humorous]。)
险(xiǎn) =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be rugged and rough]。(地势险峻、危险 [high-abrupt]/要隘,险要的地带[a
place difficult of access;narrow pass]/邪恶[vicious;venomous;evil]。)
诐(bì) = 辩论[argue]。(谄媚[flatter]/通“颇”。偏颇,不正[biased,biassed]。)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rayastriṃś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清净安住明盛心,厌离无贪无害心,坚固勇猛广大心,智者以此入三地。
厌离 = Udvega,对世间苦、集知晓进而产生了“受够”的念头,而愿意出离苦,求涅槃道。
“菩萨住此发光地,观诸行法苦无常,不净败坏速归灭,无坚无住无来往。
行法 = Saṅkhāra,简称为“行”,是指“有为法”,即由因缘和合而成之法,于经教而言,是五蕴;于论教而言,是色法、心所法和心所的总称。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观诸有为如重病,忧悲苦恼惑所缠,三毒猛火恒炽然,无始时来不休息。
“厌离三有不贪著,专求佛智无异念,难测难思无等伦,无量无边无逼恼。
逼(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
“见佛智已愍众生,孤独无依无救护,三毒炽然常困乏,住诸有狱恒受苦,
“烦恼缠覆盲无目,志乐下劣丧法宝,随顺生死怖涅槃,我应救彼勤精进。
盲(máng) = 眼睛失明[blind]。(使失明[blind]。)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三宝
#triratna/ratna-traya
#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
|
|
佛宝<Buddha>
|
一切之佛陀。
|
法宝<Dharma>
|
佛陀所说之教法。
|
僧宝<Sangha/Samgha >
|
随其教法而修业者。
|
“将求智慧益众生,思何方便令解脱?不离如来无碍智,彼复无生慧所起。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心念此慧从闻得,如是思惟自勤励,日夜听习无间然,唯以正法为尊重。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无间(wú jiàn) = 中间没有间隙[very
close to each other;do not keep anything from each
other]/不间断[continuously;without
interruption]/不分别[unable to distinguish]。
“国城财贝诸珍宝,妻子眷属及王位,菩萨为法起敬心,如是一切皆能舍。
贝(bèi) = 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海贝[shell]。
“头目耳鼻舌牙齿,手足骨髓心血肉,此等皆舍未为难,但以闻法为最难。
“设有人来语菩萨:孰能投身大火聚,我当与汝佛法宝!闻已投之无怯惧。
孰(shú) = “熟”的古字[cooked]。(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什么[what]。)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假使火满三千界,身从梵世而投入,为求法故不为难,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其间所有阿鼻苦,为闻法故皆能受,何况人中诸苦事!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Naraka,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迦、泥梨、泥犁等。
#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游增地狱/近边地狱 = 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
#孤独地狱/孤地狱 = 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
|
|
等活地狱
|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
黑绳地狱
|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
众合地狱
|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
炎热地狱
|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
大热地狱
|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
“闻已如理正思惟,获得四禅无色定,四等五通次第起,不随其力而受生。
= 四等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如法/如说/如实/如理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
“菩萨住此见多佛,供养听闻心决定,断诸邪惑转清净,如炼真金体无减。
“住此多作忉利王,化导无量诸天众,令舍贪心住善道,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百千三昧皆具足,见百千佛相严身,若以愿力复过是。
=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一切众生普利益,彼诸菩萨最上行,如是所有第三地,我依其义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