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卷第七十七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77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50)妙意华门城>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右绕毕已,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
(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s])
“得此解脱故,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一切众生皆幻住,业烦恼所起故;
“一切世间皆幻住,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
缘已生/缘生 = Paticca-samuppanna,由缘而生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一切法皆幻住,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
“一切众生生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幻住,虚妄分别所生故;
起灭/生死/生灭 =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一切国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智断分别所成故;
“一切菩萨皆幻住,能自调伏教化众生,诸行愿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萨众会、变化、调伏、诸所施为皆幻住,愿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善入无边诸事幻网,彼功德行,我等云何能知能说?”
 
时,童子、童女说自解脱已,以不思议诸善根力,令善财身柔软光泽,而告之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从菩萨念力、愿力、自在力、神通力生,从菩萨善巧方便生,从菩萨福德智慧生。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信力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精进力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念力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定力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慧力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大悲心,为诸众生,现如是境界,集如是庄严。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弥勒菩萨摩诃萨安处其中,为欲摄受本所生处父母、眷属,及诸人民,令成熟故;
“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众生,于大乘中得坚固故;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又欲令彼一切众生,随住地、随善根皆成就故;
“又欲为汝显示菩萨解脱门故,显示菩萨遍一切处受生自在故,显示菩萨以种种身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常教化故,显示菩萨以大悲力普摄一切世间资财而不厌故,显示菩萨具修诸行知一切行离诸相故,显示菩萨处处受生了一切生皆无相故。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学菩萨戒?云何净菩萨心?云何发菩萨愿?云何集菩萨助道具?云何入菩萨所住地?云何满菩萨波罗蜜?云何获菩萨无生忍?云何具菩萨功德法?云何事菩萨善知识?
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菩萨戒 =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常现其前,教化调伏。
“彼菩萨已满一切波罗蜜,已住一切菩萨地,已证一切菩萨忍,已入一切菩萨位,已蒙授与具足记,已游一切菩萨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来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顶。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善男子,彼善知识能润泽汝诸善根,能增长汝菩提心,能坚汝志,能益汝善,能长汝菩萨根,能示汝无碍法,能令汝入普贤地,能为汝说菩萨愿,能为汝说普贤行,能为汝说一切菩萨行愿所成功德。
润泽(rùn zé) = 使滋润[moisten]/雨露滋润;不干枯[moist]
 
“善男子,汝不应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生究竟想;不应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种无量诸善根,应集无量菩提具,应修无量菩提因,应学无量巧回向,应化无量众生界,应知无量众生心,应知无量众生根,应识无量众生解,应观无量众生行,应调伏无量众生,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应断无量烦恼,应净无量业习,应灭无量邪见,应除无量杂染心,应发无量清净心,应拔无量苦毒箭,应涸无量爱欲海,应破无量无明暗,应摧无量我慢山,应断无量生死缚,
(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生死缚 = 缚,拘束之义。贪、嗔、痴等生死烦恼拘束众生而不得自在,犹如罥网之系缚人,故称为生死缚。缚为‘解脱’之对称。
“应度无量诸有流,应竭无量受生海,应令无量众生出五欲淤泥,应使无量众生离三界牢狱,应置无量众生于圣道中,应消灭无量贪欲行,应净治无量瞋恚行,应摧破无量愚痴行,应超无量魔网,应离无量魔业,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应净治菩萨无量欲乐,应增长菩萨无量方便,应出生菩萨无量增上根,应明洁菩萨无量决定解,应趣入菩萨无量平等,应清净菩萨无量功德,应修治菩萨无量诸行,应示现菩萨无量随顺世间行,应生无量净信力,应住无量精进力,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应净无量正念力,应满无量三昧力,应起无量净慧力,应坚无量胜解力,应集无量福德力,应长无量智慧力,应发起无量菩萨力,应圆满无量如来力,应分别无量法门,应了知无量法门,
“应清净无量法门,应生无量法光明,应作无量法照耀,应照无量品类根,应知无量烦恼病,应集无量妙法药,应疗无量众生疾,应严办无量甘露供,应往诣无量佛国土,应供养无量诸如来,
法药 =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
“应入无量菩萨会,应受无量诸佛教,应忍无量众生罪,应灭无量恶道难,应令无量众生生善道,应以四摄摄无量众生,应修无量总持门,应生无量大愿门,应修无量大慈、大愿力,应勤求无量法常无休息,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应起无量思惟力,应起无量神通事,应净无量智光明,应往无量众生趣,应受无量诸有生,应现无量差别身,应知无量言辞法,应入无量差别心,应知菩萨大境界,应住菩萨大宫殿,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应观菩萨甚深妙法,应知菩萨难知境界,应行菩萨难行诸行,应具菩萨尊重威德,应践菩萨难入正位,应知菩萨种种诸行,应现菩萨普遍神力,应受菩萨平等法云,应广菩萨无边行网,应满菩萨无边诸度,
(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应受菩萨无量记莂,应入菩萨无量忍门,应治菩萨无量诸地,应净菩萨无量法门,应同诸菩萨,安住无边劫,供养无量佛,严净不可说佛国土,出生不可说菩萨愿。
(bié) = 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善男子,举要言之,应普修一切菩萨行,应普化一切众生界,应普入一切劫,应普生一切处,应普知一切世,应普行一切法,应普净一切刹,应普满一切愿,应普供一切佛,应普同一切菩萨愿,应普事一切善知识。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
“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
“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guài) = 奇异;奇怪[bewilderingoddstrangefantastic](责怪[blame])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引发一切菩萨善根,积集一切菩萨助道,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
“增长一切菩萨坚固心,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得一切菩萨清净藏,生一切菩萨定光明,得一切菩萨殊胜愿,与一切菩萨同一愿,闻一切菩萨殊胜法,得一切菩萨秘密处,至一切菩萨法宝洲,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长一切菩萨智慧身,护一切菩萨深密藏,持一切菩萨福德聚,净一切菩萨受生道,受一切菩萨正法云,入一切菩萨大愿路,趣一切如来菩提果,摄取一切菩萨妙行,开示一切菩萨功德,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生一切菩萨菩提分,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觉支/觉分//支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义总持/义陀罗尼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忍总持/忍陀罗尼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
/长养 = Aupacayika,乃生长、养育之意。
“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
“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
“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khika dhamma/bodhapakkhiya dham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能灭诸罪,能除诸难,能止诸恶,能破无明长夜黑暗,能坏诸见坚固牢狱,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道具 = 指修行佛道所必备之资具。通常有三衣六物、十八物、百一物等,亦即僧尼携于身边之物。
“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dù) = 杜梨,棠梨[birch-leaf pear](堵塞[stop])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
“如慈父,广大利益故;
“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
“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
“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
“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
“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
“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
(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
(kè) = 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live away from home](来宾,宾客[guest])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瀑流/暴流 = Ogha,为烦恼之别名。旧译暴河。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亦然,可漂失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称为暴流。诸经中以暴流喻烦恼时,通常分为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等四种。
“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o atthangiko maggo,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正言/谛语/正语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正行/谛行/正业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谛受/正命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
“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
“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
(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
(yōng) = 受雇佣,出卖劳动力[be hiredhire](雇工[hired labor])
“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
(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
“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
“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quǎn) = 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dog]
“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
 
颇罗堕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旃荼罗/旃陀罗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
(jiè) = 阄割过的牛。
“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
(zhōu) = 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船[boat]
“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 承顺父母的面色。
(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彩色[color])
“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复次,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远达想;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于善知识生船师想,于所说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
(jí) = 船桨[oar]
“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于善知识生龙王想,于所说法生时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于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于所说法生财宝想,于所修行生富饶想;
富饶(fù ráo) = 财富充足;物产丰富[richly endowedfertileabundant]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识生良工想,于所说法生技艺想,于所修行生了知想;
良工(liáng gōng) = 技艺精妙的工匠。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识生勇健想,于所说法生器仗想,于所修行生破冤想;
(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
(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珍宝想,于所修行生捃拾想;
(jùn) = 拾,捡[pick up]
(shí) = 捡取,从地上捡起来[pick up]
“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于善知识生父母想,于所说法生家业想,于所修行生绍继想;
家业(jiā yè) = 家产[family propertypatrimonyfamily possession]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识生大臣想,于所说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
“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
“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
“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
(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
世法 =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
“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
“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
“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
“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
“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
“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
“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51)海岸国>弥勒菩萨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润泽其心,正念思惟诸菩萨行,向海岸国。
自忆往世不修礼敬,即时发意勤力而行;
复忆往世身心不净,即时发意专自治洁;
= 专心净治自己的身心,令其清洁。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复忆往世作诸恶业,即时发意专自防断;
复忆往世起诸妄想,即时发意恒正思惟;
复忆往世所修诸行,但为自身,即时发意令心广大,普及含识;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复忆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损耗,无有滋味,即时发意修行佛法,长养诸根以自安隐;
(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滋味[taste])
复忆往世起邪思念,颠倒相应,即时发意生正见心,起菩萨愿;
复忆往世日夜劬劳,作诸恶事,即时发意起大精进,成就佛法;
(qú) = 劳累,劳苦[tired]
复忆往世受五趣生,于自他身皆无利益,即时发意愿以其身饶益众生,成就佛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Niraya()饿鬼/鬼,Peta()畜生/傍生,Tiracchana()人间/人,Manussa()天上/天,Deva
如是思惟,生大欢喜。
复观此身是生、老、病、死众苦之宅,愿尽未来劫,修菩萨道教化众生,见诸如来成就佛法,游行一切佛刹,承事一切法师,住持一切佛教,寻求一切法侣,见一切善知识,集一切诸佛法,与一切菩萨愿智身,而作因缘。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十佛/十身 = 如来所得之十身,即华严宗所称之行境十佛。
菩提身
乃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
愿身
乃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
化身
乃生于王宫之化身。
住持身
乃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
相好庄严身
指无边相好庄严之佛身。
势力身
以慈心摄伏一切之佛身。
如意身
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
福德身
乃常住于三昧之佛身(三昧为福德之最极者,故称为福德身)。
智身
指大圆镜智等四智。
法身
即智身所了之本性。
 
作是念时,长不思议无量善根,即于一切菩萨深信尊重,生希有想,生大师想;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大师 = 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
诸根清净,善法增益,起一切菩萨恭敬供养,作一切菩萨曲躬合掌,生一切菩萨普见世间眼,起一切菩萨普念众生想,现一切菩萨无量愿化身,出一切菩萨清净赞说音想;
见过、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于一切处示现成道神通变化,乃至无有一毛端处而不周遍;
= 见到过去和现在一切诸佛及一切菩萨。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又得清净智光明眼,见一切菩萨所行境界;
其心普入十方刹网,其愿普遍虚空法界,三世平等,无有休息。
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耳。
(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如是称赞、如是观察、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无量智慧境界,于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观察。
= 暂时把念虑没有了。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
以深信解、大愿力故,入遍一切处智慧身平等门,普现其身在于一切如来前、一切菩萨前、一切善知识前、一切如来塔庙前、一切如来形像前、一切诸佛诸菩萨住处前、一切法宝前、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其塔庙前、一切圣众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众生前,皆如上说,尊重礼赞,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圣众 = 系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等虚空,无边量故;
等法界,无障碍故;
等实际,遍一切故;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等如来,无分别故。
犹如影,随智现故;
犹如梦,从思起故;
犹如像,示一切故;
犹如响,缘所发故;
无有生,递兴谢故;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衰败,衰落[declinewane])
无有性,随缘转故。
 
又决定知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悉从于决定解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一切佛法从善根起,一切化身从方便起,一切佛事从大愿起,一切菩萨所修诸行从回向起,一切法界广大庄严从一切智境界而起。
离于断见,知回向故;
 
二见 = 断见与常见。
断灭论/断见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常邪见/常论/常见
Sassata-ditthi,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离于常见,知无生故;
离无因见,知正因故;
无因 = 全称无因有果。指将一切之存在视为果,若追求其原因则不可得。盖释尊说因果,外道否定佛教此种人生观而主张无因,故称为无因外道,为一种自然外道。
离颠倒见,知如实理故;
离自在见,知不由他故;
= 知道法是由自修而得,不是借他修而得。
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
自他不二 = 谓人我一体。人类向来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然而佛教则主张护己者亦必须护他人。即爱护自己之同时,亦须爱护他人犹如爱护自己一般。此系由于自己与他人并非互相对立者,且与他人若能相互协助,彼此扶持,人与人之间即能更加了解。由上述之观念而形成自他融合(Paratmasamata),此将他人转回融入自己之中(Paratmaparivarta),系大乘佛教所特别强调者。
离边执见,知法界无边故;
离往来见,知如影像故;
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
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
离一切相,见入无相际故。
知一切法如种生芽故,如印生文故。
= 善财童子知道一切法,好像种籽生出芽一样,好像图章印在文件一样。
知质如像故,知声如响故,知境如梦故,知业如幻故。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了世心现故,了果因起故,了报业集故,了知一切诸功德法,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恶见 = Mithya-drst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有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
Sakkaya-ditthi,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边执见/边见
Antag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邪见
Micchā-diṭṭ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见取/见取见
Drsti-paramar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Sila-bbata-paramasa,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
 
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于楼观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不思议善根流注身心,清凉悦泽。
端心正意 = 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
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合掌围绕,经无量匝,作是念言:“此大楼阁,是解空、无相、无愿者之所住处;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是于一切法无分别者之所住处;
“是了法界无差别者之所住处;
“是知一切众生不可得者之所住处;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是知一切法无生者之所住处;
“是不著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
“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处;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窟宅(kū zhái) = 住人的洞穴,多指神仙的住所或盗贼藏身的地方[den]
“是不乐一切聚落者之所住处;
“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处;
“是离一切想者之所住处;
“是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之所住处;
“是断一切分别业者之所住处;
“是离一切想心、意、识者之所住处;
 
心意识 = 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处;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者之所住处;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是能以方便住普门法界者之所住处;
“是息灭一切烦恼火者之所住处;
“是以增上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之所住处;
 
定慧/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kha,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者之所住处;
清净解脱三昧 = 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
通明慧 = 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萨之定慧力而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证、天耳通证、知他心通证、宿命通证、天眼通证、漏尽通证。三明,为至无学位,除尽愚暗,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即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者之所住处;
“是安住一切如来所者之所住处;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一刹 = 刹,Ksetra,田土、国土之意。指一佛救度众生之范围,亦即三千大千世界。
“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处;
“是于一念中往诣一切国土者之所住处;
“是于一切众生前,悉现其身者之所住处;
“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
“是能遍至一切处者之所住处;
“是虽已出一切世间,为化众生故而恒于中现身者之所住处;
“是不著一切刹,为供养诸佛故而游一切刹者之所住处;
“是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而庄严者之所住处;
“是亲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处;
“是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起善知识想者之所住处;
“是住一切魔宫,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处;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是永离一切心想者之所住处;
“是虽于一切众生中而现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处;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无差别想者之所住处;
“是愿住未来一切劫,而于诸劫无长短想者之所住处;
“是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处;
“是能演说难遭遇法者之所住处;
(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受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是能住难知法、甚深法、无二法、无相法、无对治法、无所得法、无戏论法者之所住处;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处;
“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于世法无所染、已到菩萨所到岸、已住如来所住处者之所住处;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是虽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虽了一切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者之所住处;
“是虽观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虽修于慈而不证离瞋法,亦不与瞋垢俱,虽观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俱者之所住处;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是虽住四禅而不随禅生,虽行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色界,虽修四无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
禅那/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Caturdhyanabhumi,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脱,虽行于舍而不舍化众生事者之所住处;
= 知不证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和八解脱。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是虽观于空而不起空见,虽行无相而常化著相众生,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行愿者之所住处;
“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而得自在,为化众生故而现随顺诸业烦恼,虽无生死为化众生故示受生死,虽已离一切趣为化众生故示入诸趣者之所住处;
“是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著,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处;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虽修八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间,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虽观五取蕴而不永灭诸蕴,虽超出四魔而不分别诸魔,虽不著六处而不永灭六处,虽安住真如而不堕实际,虽说一切乘而不舍大乘。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欲魔/烦恼魔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内魔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死魔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外魔
 
“此大楼阁,是住如是等一切诸功德者之所住处。”
 
尔时,善财童子而说颂言:
= 善财童子说完前边长行之后,又用五十五首偈颂来说明这种的道理。
 
“此是大悲清净智,利益世间慈氏尊,灌顶地中佛长子,入如来境之住处。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一切名闻诸佛子,已入大乘解脱门,游行法界心无著,此无等者之住处。
= 一切诸佛的弟子们,皆已知晓。
“施戒忍进禅智慧,方便愿力及神通,如是大乘诸度法,悉具足者之住处。
“智慧广大如虚空,普知三世一切法,无碍无依无所取,了诸有者之住处。
“善能解了一切法,无性无生无所依,如鸟飞空得自在,此大智者之住处。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了知三毒真实性,分别因缘虚妄起,亦不厌彼而求出,此寂静人之住处。
= 分别因缘法,是由虚妄而生,可是也不厌倦三界如火宅而求出离。
“三解脱门八圣道,诸蕴处界及缘起,悉能观察不趣寂,此善巧人之住处。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十方国土及众生,以无碍智咸观察,了性皆空不分别,此寂灭人之住处。
“普行法界悉无碍,而求行性不可得,如风行空无所行,此无依者之住处。
= 可是求修行法性,乃不可得。
“普见恶道群生类,受诸楚毒无所归,放大慈光悉除灭,此哀愍者之住处。
“见诸众生失正道,譬如生盲践畏途,引其令入解脱城,此大导师之住处。
“见诸众生入魔网,生老病死常逼迫,令其解脱得慰安,此勇健人之住处。
(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见诸众生婴惑病,而兴广大悲愍心,以智慧药悉除灭,此大医王之住处。
(yīng) = 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亦泛指初生儿[baby]/系到颈上;戴[wear]/遭受;遇[suffer])
“见诸群生没有海,沉沦忧迫受众苦,悉以法船而救之,此善度者之住处。
= 忧虑逼迫受一切苦。
(lún) = 水起微波[ripple](沉沦;没落[fall into])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法船 = 佛法可救众生之沉溺,使了脱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犹如船只能度人过河,故以船喻之。
“见诸众生在惑海,能发菩提妙宝心,悉入其中而济拔,此善渔人之住处。
(yú) = 捕鱼[fish](捕鱼的人[fishman])
“恒以大愿慈悲眼,普观一切诸众生,从诸有海而拔出,此金翅王之住处。
“譬如日月在虚空,一切世间靡不烛,智慧光明亦如是,此照世者之住处。
(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torch](蜡烛<始于唐代>[candle]/照;照亮[illuminate])
“菩萨为化一众生,普尽未来无量劫,如为一人一切尔,此救世者之住处。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于一国土化众生,尽未来劫无休息,一一国土咸如是,此坚固意之住处。
“十方诸佛所说法,一座普受咸令尽,尽未来劫恒悉然,此智海人之住处。
= 在一座所说的法,普令众生信受,皆得明白,咸令穷尽。
(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遍游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切道场海,供养一切如来海,此修行者之住处。
“修行一切妙行海,发起无边大愿海,如是经于众劫海,此功德者之住处。
“一毛端处无量刹,佛众生劫不可说,如是明见靡不周,此无碍眼之住处。
“一念普摄无边劫,国土诸佛及众生,智慧无碍悉正知,此具德人之住处。
“十方国土碎为尘,一切大海以毛滴,菩萨发愿数如是,此无碍者之住处。
= 把一切大海的水,用一根毛滴尽。
(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成就总持三昧门,大愿诸禅及解脱,一一皆住无边劫,此真佛子之住处。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无量无边诸佛子,种种说法度众生,亦说世间众技术,此修行者之住处。
“成就神通方便智,修行如幻妙法门,十方五趣悉现生,此无碍者之住处。
= 五趣之中,示现受生。
“菩萨始从初发心,具足修行一切行,化身无量遍法界,此神力者之住处。
“一念成就菩提道,普作无边智慧业,世情思虑悉发狂,此难量者之住处。
= 世间一切的情思虑,悉皆发狂。
思虑(sī lǜ) = 思索考虑[think]
“成就神通无障碍,游行法界靡不周,其心未尝有所得,此净慧者之住处。
“菩萨修行无碍慧,入诸国土无所著,以无二智普照明,此无我者之住处。
“了知诸法无依止,本性寂灭同虚空,常行如是境界中,此离垢人之住处。
“普见群生受诸苦,发大仁慈智慧心,愿常利益诸世间,此悲愍者之住处。
“佛子住于此,普现众生前,犹如日月轮,遍除生死暗。
=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普遍示现在九法界众生的前边。
月轮 = 指圆月[full moon]/泛指月亮[the moon]
“佛子住于此,普顺众生心,变现无量身,充满十方刹。
“佛子住于此,遍游诸世界,一切如来所,无量无数劫。
“佛子住于此,思量诸佛法,无量无数劫,其心无厌倦。
“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刹,无量无数劫,众生佛名号。
“佛子住于此,一念摄诸劫,但随众生心,而无分别想。
“佛子住于此,修习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于此,结跏身不动,普现一切刹,一切诸趣中。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佛子住于此,饮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佛子住于此,悉知诸刹数,世数众生数,佛名数亦然。
“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了,一切三世中,国土之成坏。
“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菩萨所修行,众生根性欲。
“佛子住于此,见一微尘中,无量刹道场,众生及诸劫。
“如一微尘内,一切尘亦然,种种咸具足,处处皆无碍。
“佛子住于此,普观一切法,众生刹及世,无起无所有。
“观察众生等,法等如来等,刹等诸愿等,三世悉平等。
= 观察一切众生平等,观察一切诸法平等,观察一切诸佛平等。
“佛子住于此,教化诸群生,供养诸如来,思惟诸法性。
“无量千万劫,所修愿智行,广大不可量,称扬莫能尽。
“彼诸大勇猛,所行无障碍,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礼。
= 这位菩萨的一切大勇猛。
“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礼,愿垂顾念我!”
(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扬赞叹法,而赞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诸菩萨已,曲躬合掌,恭敬顶礼,一心愿见弥勒菩萨亲近供养;乃见弥勒菩萨摩诃萨从别处来,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王,释、梵、护世,及本生处无量眷属、婆罗门众,及余无数百千众生,前后围绕而共来向庄严藏大楼观所。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五体投地。
 
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功德,而说颂曰: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汝等观善财,智慧心清净,为求菩提行,而来至我所。
“善来圆满慈,善来清净悲,善来寂灭眼,修行无懈倦。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善来清净意,善来广大心,善来不退根,修行无懈倦。
“善来不动行,常求善知识,了达一切法,调伏诸群生。
“善来行妙道,善来住功德,善来趣佛果,未曾有疲倦。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
“善来德为体,善来法所滋,善来无边行,世间难可见。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善来离迷惑,世法不能染,利衰毁誉等,一切无分别。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吉利;顺利[luckysmoothlywithout a hitch])
“善来施安乐,调柔堪受化;谄诳瞋慢心,一切悉除灭。
“善来真佛子,普诣于十方,增长诸功德,调柔无懈倦。
“善来三世智,遍知一切法,普生功德藏,修行不疲厌。
“文殊德云等,一切诸佛子,令汝至我所,示汝无碍处。
= 文殊菩萨和德云比丘等等,一切诸佛的弟子,他们令你来到我的处所。
“具修菩萨行,普摄诸群生;如是广大人,今来至我所。
“为求诸如来,清净之境界,问诸广大愿,而来至我所。
“去来现在佛,所成诸行业,汝欲皆修学,而来至我所。
作业/行业 = 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
“汝于善知识,欲求微妙法,欲受菩萨行,而来至我所。
“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
“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
“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
= 善知识好像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疾病。
“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如船师济渡,而来至我所。
(dù) = 渡过,过水[ferry sb. through]
“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
“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
= 善知识能建立正法的宝幢。
“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
= 能守护诸佛的宝藏。
“欲满清净智,欲具端正身,欲生尊贵家,而来至我所。
“汝等观此人,亲近善知识,随其所修学,一切应顺行。
“以昔福因缘,文殊令发心,随顺无违逆,修行不懈倦。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父母与亲属,宫殿及财产,一切皆舍离,谦下求知识。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净治如是意,永离世间身,当生佛国土,受诸胜果报。
“善财见众生,生老病死苦,为发大悲意,勤修无上道。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善财见众生,五趣常流转,为求金刚智,破彼诸苦轮。
苦轮 = 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
“善财见众生,心田甚荒秽,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犁。
心田 = 指心。心如田圃,能纳藏善恶之种子,随缘滋生善恶之苗,故喻为田。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
(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众生处痴暗,盲冥失正道;善财为导师,示其安隐处。
(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忍铠解脱乘,智慧为利剑,能于三有内,破诸烦恼贼。
= 好像乘解脱的车。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chéng) = 登,升[ascend](骑;坐[ride]/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善财法船师,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疾至净宝洲。
“善财正觉日,智光大愿轮,周行法界空,普照群迷宅。
= 周行法界的虚空。
愿轮 = 指菩萨之弘誓,以其愿求坚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敌众,如轮王之轮宝,故喻称为愿轮。/指菩萨本身,以其从始至终回转于自己之誓愿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称为愿轮。
“善财正觉月,白法悉圆满,慈定清凉光,等照众生心。
= 清凉的光明。
清凉月 = 比喻菩萨之悲德如妙月清净。即以菩萨内证离障,是为净智;能以净智摄照万物,是为光明,故以之比喻菩萨之悲德。
“善财胜智海,依于直心住,菩提行渐深,出生众法宝。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善财大心龙,升于法界空,兴云霔甘泽,生成一切果。
= 升在法界虚空中,能兴起大云,普降甘露雨,润泽大地一切万物。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
(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rain])
“善财燃法灯,信炷慈悲油,念器功德光,灭除三毒暗。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
“觉心迦罗逻,悲胞慈为肉,菩提分肢节,长于如来藏。
(luó) = 巡察[patrol]
(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八位胎藏
在胎之日
解释
胎内五位
歌罗逻/迦罗逻/羯逻蓝/羯剌蓝/羯罗蓝<Kalala>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遏蒲昙/遏部昙/頞部昙<Arbuda>
十四
(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闭尸/蔽尸<Pesi>
二十一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羯南/键南<Ghana>
二十八
硬肉(肉渐坚硬。)
钵罗奢佉/<Pasakha>
三十五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发毛爪齿
四十二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具根位
四十九
诸根具足
形位
五十六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增长福德藏,清净智慧藏,开显方便藏,出生大愿藏。
“如是大庄严,救护诸群生;一切天人中,难闻难可见。
“如是智慧树,根深不可动,众行渐增长,普荫诸群生。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欲生一切德,欲问一切法,欲断一切疑,专求善知识。
“欲破诸惑魔,欲除诸见垢,欲解众生缚,专求善知识。
“当灭诸恶道,当示人天路,令修功德行,疾入涅槃城。
涅槃城 = 涅槃,Nibba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
“当度诸见难,当截诸见网,当枯爱欲水,当示三有道。
= 当度脱有邪见的众生和在八难中的众生。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当为世依怙,当作世光明,当成三界师,示其解脱处。
“亦当令世间,普离诸想著,普觉烦恼睡,普出爱欲泥。
“当了种种法,当净种种刹;一切咸究竟,其心大欢喜。
“汝行极调柔,汝心甚清净,所欲修功德,一切当圆满。
“不久见诸佛,了达一切法,严净众刹海,成就大菩提。
无上菩提/佛果菩提/大菩提 = 指佛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
“当满诸行海,当知诸法海,当度众生海,如是修诸行。
“当到功德岸,当生诸善品,当与佛子等,如是心决定。
“当断一切惑,当净一切业,当伏一切魔,满足如是愿。
“当生妙智道,当开正法道,不久当舍离,惑业诸苦道。
惑业苦 = 即惑、业、苦三道。用以显示为惑业所缠缚(迷)之因果关系。即依贪、嗔、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复由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苦果,称为惑业苦。又‘道’,为能通之义,些三者由惑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展转相通,生死不断,故称为三道。
 
惑业苦/三聚/三道 指惑道、业道、苦道;此三者为生死流转之因果。道有能通之意,此三者乃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于苦复更起惑,辗转相通,生死不绝,故称三道;或以轮转之义,三者轮转不绝,故亦作三道。
烦恼道/惑道
迷惑恼乱诸法事理之妄心。
业道
由妄心所发,乃身口意三业所作。
苦道
以惑业为因,招感三界六道之果。
 
“一切众生轮,沉迷诸有轮;汝当转法轮,令其断苦轮。
= 一切众生的轮回。
苦轮 = 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
“汝当持佛种,汝当净法种,汝当集僧种,三世悉周遍。
佛种 =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
“当断众爱网,当裂众见网,当救众苦网,当成此愿网。
(liè) = 裁剪后的丝绸残余[odd bits of cloth](裁剪;扯裂[cut into partscutclip]/分裂;裂开[splitbreak up])
“当度众生界,当净国土界,当集智慧界,当成此心界。
“当令众生喜,当令菩萨喜,当令诸佛喜,当成此欢喜。
“当见一切趣,当见一切刹,当见一切法,当成此佛见。
佛知见/佛见 = 指佛之真正知见。即照见诸法实相之真实知见。
“当放破暗光,当放息热光,当放灭恶光,涤除三有苦。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当开天趣门,当开佛道门,当示解脱门,普使众生入。
佛道 = ‘道’乃梵语Bodhi(音译菩提)之意译,义谓果德圆通。佛道即指佛果之无上菩提。/指佛陀教化众生之道。即佛教。/道,谓因行。指成佛之道,即至佛果无上菩提之道。
“当示于正道,当绝于邪道;如是勤修行,成就菩提道。
“当修功德海,当度三有海;普使群生海,出于众苦海。
“当于众生海,消竭烦恼海,令修诸行海,疾入大智海。
“汝当增智海,汝当修行海;诸佛大愿海,汝当咸满足。
“汝当入刹海,汝当观众海;汝当以智力,普饮诸法海。
= 你应当观察一切众生。
“当觐诸佛云,当起供养云,当听妙法云,当兴此愿云。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普游三有室,普坏众惑室,普入如来室,当行如是道。
(shì) =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room behind hallroom](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工作单位[work unit of an organizationinstitutionfactoryetc.])
“普入三昧门,普游解脱门,普住神通门,周行于法界。
“普现众生前,普对诸佛前,譬如日月光,当成如是力。
= 应当普现在众生的面前。
“所行无动乱,所行无染著,如鸟行虚空,当成此妙用。
“譬如因陀网,刹网如是住;汝当悉往诣,如风无所碍。
天帝网/帝网/因陀罗网 = Indra-jala,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
“汝当入法界,遍往诸世界,普见三世佛,心生大欢喜。
“汝于诸法门,已得及当得,应生大喜跃,无贪亦无厌。
(yuè) = 跳跃[leapjump]
喜跃(xǐ yuè) = 形容极为欢悦[jump for joy]
“汝是功德器,能随诸佛教,能修菩萨行,得见此奇特。
“如是诸佛子,亿劫难可遇;况见其功德,所修诸妙道!
= 像这样诸佛的弟子,就是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也不容易遇到的。
“汝生于人中,大获诸善利,得见文殊等,无量诸功德。
= 能见到文殊师利菩萨等。
“已离诸恶道,已出诸难处,已超众苦患,善哉勿懈怠。
“已离凡夫地,已住菩萨地,当满智慧地,速入如来地。
“菩萨行如海,佛智同虚空,汝愿亦复然,应生大欣庆。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诸根不懈倦,志愿恒决定,亲近善知识,不久悉成满。
“菩萨种种行,皆为调众生,普行诸法门,慎勿生疑惑。
“汝具难思福,及以真实信;是故于今日,得见诸佛子。
难思/不思议/难思议 = 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乃赞叹佛法之词,谓佛法广大深远而难以思议。又难思议一语亦系对佛之尊称,乃赞叹佛德之深妙。
“汝见诸佛子,悉获广大利,一一诸大愿,一切咸信受。
“汝于三有中,能修菩萨行;是故诸佛子,示汝解脱门。
“非是法器人,与佛子同住,设经无量劫,莫知其境界。
“汝见诸菩萨,得闻如是法,世间甚难有,应生大喜庆。
“诸佛护念汝,菩萨摄受汝,能顺其教行,善哉住寿命。
= 就能久住于世,寿命无量。
“已生菩萨家,已具菩萨德,已长如来种,当升灌顶位。
“不久汝当得,与诸佛子等,见苦恼众生,悉置安隐处。
“如下如是种,必获如是果,我今庆慰汝,汝应大欣悦。
= 已经种下这样菩提种子。
“无量诸菩萨,无量劫行道,未能成此行,今汝皆获得。
“信乐坚进力,善财成此行;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善财已了知,常乐勤修习。
“如龙布密云,必当霔大雨;菩萨起愿智,决定修诸行。
“若有善知识,示汝普贤行;汝当好承事,慎勿生疑惑。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汝于无量劫,为欲妄舍身;今为求菩提,此舍方为善。
= 为欲念和妄念,把自己的身体都舍弃。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justat the time when])
“汝于无量劫,具受生死苦,不曾事诸佛,未闻如是行。
“汝今得人身,值佛善知识,听受菩提行,云何不欢喜!
“虽遇佛兴世,亦值善知识;其心不清净,不闻如是法。
“若于善知识,信乐心尊重,离疑不疲厌,乃闻如是法。
“若有闻此法,而兴誓愿心;当知如是人,已获广大利。
“如是心清净,常得近诸佛,亦近诸菩萨,决定成菩提。
“若入此法门,则具诸功德,永离众恶趣,不受一切苦。
“不久舍此身,往生佛国土,常见十方佛,及以诸菩萨。
“往因今净解,及事善友力,增长诸功德,如水生莲华。
“乐事善知识,勤供一切佛,专心听闻法,常行勿懈倦。
“汝是真法器,当具一切法,当修一切道,当满一切愿。
“汝以信解心,而来礼敬我,不久当普入,一切诸佛会。
“善哉真佛子,恭敬一切佛,不久具诸行,到佛功德岸。
“汝当往大智,文殊师利所;彼当令汝得,普贤深妙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众会前,称赞善财大功德藏。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善财闻已,欢喜踊跃,身毛皆竖,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绕无量匝。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gěng) = 言语受阻,不能畅通[<of throat> block up or choke <usu. with emotion>]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以文殊师利心念力故,众华、璎珞、种种妙宝,不觉忽然自盈其手;善财欢喜,即以奉散弥勒菩萨摩诃萨上。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时,弥勒菩萨摩善财顶,为说颂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普策诸根无懈倦,不久当具诸功德,犹如文殊及与我。”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
 
时,善财童子以颂答曰:
 
“我念善知识,亿劫难值遇;今得咸亲近,而来诣尊所。
“我以文殊故,见诸难见者;彼大功德尊,愿速还瞻觐。”
= 愿意接受教导再回去瞻观文殊,礼拜文殊,文殊是我的初示导师。
(huán) = 返回[come backgo back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