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星期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卷第七十一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71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35)摩竭提国>寂静音海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于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所,闻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了知信解,自在安住;而往寂静音海夜神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欲依善知识,学菩萨行,入菩萨行,修菩萨行,住菩萨行。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唯愿慈哀,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依善知识求菩萨行。
“善男子,我得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门。”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善财言:“大圣,此解脱门为何事业?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观察?”
= 要做什么净德事业才能成就这种解脱门?
 
夜神言:“善男子,我发起清净平等乐欲心,
欲乐/乐欲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我发起离一切世间尘垢清净坚固庄严不可坏乐欲心,
“我发起攀缘不退转位永不退转心,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我发起庄严功德宝山不动心,
“我发起无住处心,
“我发起普现一切众生前救护心,
“我发起见一切佛海无厌足心,
“我发起求一切菩萨清净愿力心,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我发起住大智光明海心,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超过忧恼旷野心,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舍离愁忧苦恼心,
(chóu) = 忧虑,发愁[worrybe anxious]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舍离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心,
= Manas,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依六识家之见,心、意、识三者同体异名。依八识家而言,心即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而识则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兼及意识。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舍离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心,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舍离恶缘、愚痴等苦心,
“我发起与一切险难众生作依怙心,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处心,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舍离生、老、病、死等苦心,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成就如来无上法乐心,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我发起令一切众生皆受喜乐心。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
/眼根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耳根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鼻根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舌根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身根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意根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六尘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声尘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味尘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触尘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法尘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六识
眼识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耳识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鼻识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舌识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身识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意识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发是心已,复为说法,令其渐至一切智地。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所谓:若见众生乐著所住宫殿、屋宅,我为说法,令其了达诸法自性,离诸执著;
(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若见众生恋著父母、兄弟、妹,我为说法,令其得预诸佛菩萨清净众会;
(zǐ) = 姐姐[elder sister]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若见众生恋著妻子,我为说法,令其舍离生死爱染,起大悲心,于一切众生平等无二;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恋著 = 谓恋慕于可称意之外境,而执著不肯舍离。如贪婪女色,乃生死之枷锁,而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爱染 = 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着之心之总称。
“若见众生住于王宫,采女侍奉,我为说法,令其得与众圣集会,入如来教;
“若见众生染著境界,我为说法,令其得入如来境界;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若见众生多瞋恚者,我为说法,令住如来忍波罗蜜;
“若见众生其心懈怠,我为说法,令得清净精进波罗蜜;
/懈怠 = Kusita,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若见众生其心散乱,我为说法,令得如来禅波罗蜜;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若见众生入见稠林无明暗障,我为说法,令得出离稠林黑暗;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邪见稠林 = 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
“若见众生无智慧者,我为说法,令得般若波罗蜜;
“若见众生染著三界,我为说法,令出生死;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若见众生志意下劣,我为说法,令其圆满佛菩提愿;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若见众生住自利行,我为说法,令其发起利益一切诸众生愿;
自利(zì lì) = 只图自己的利益。
“若见众生志力微弱,我为说法,令得菩萨力波罗蜜;
(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若见众生愚痴暗心,我为说法,令得菩萨智波罗蜜;
“若见众生色相不具,我为说法,令得如来清净色身;
“若见众生形容丑陋,我为说法,令得无上清净法身;
(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若见众生色相粗恶,我为说法,令得如来微妙色身;
“若见众生情多忧恼,我为说法,令得如来毕竟安乐;
(qíng) = 感情[feelingsaffectionsentiment]
“若见众生贫穷所苦,我为说法,令得菩萨功德宝藏;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若见众生住止园林,我为说法,令彼勤求佛法因缘;
“若见众生行于道路,我为说法,令其趣向一切智道;
“若见众生在聚落中,我为说法,令出三界;
村落//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若见众生住止人间,我为说法,令其超越二乘之道,住如来地;
“若见众生居住城郭,我为说法,令其得住法王城中;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若见众生住于四隅,我为说法,令得三世平等智慧;
(yú) = 山水弯曲边角处[corner of a mountain or river](角,角落[corner])
“若见众生住于诸方,我为说法,令得智慧见一切法;
“若见众生贪行多者,我为彼说不净观门,令其舍离生死爱染;
“若见众生瞋行多者,我为彼说大慈观门,令其得入勤加修习;
= 令他们得以证入慈悲观,而勤加修习。
“若见众生痴行多者,我为说法,令得明智观诸法海;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若见众生等分行者,我为说法,令其得入诸乘愿海;
= 若看见众生有等分的贪瞋痴。
“若见众生乐生死乐,我为说法,令其厌离;
“若见众生厌生死苦,应为如来所化度者,我为说法,令能方便示现受生;
“若见众生爱著五蕴,我为说法,令其得住无依境界;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若见众生其心下劣,我为显示胜庄严道;
“若见众生心生憍慢,我为其说平等法忍;
憍慢 = Adh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法忍 = 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
 
二忍 =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
众生忍/生忍
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嗔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嗔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
无生法忍/法忍
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
 
“若见众生其心谄曲,我为其说菩萨直心。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善男子,我以此等无量法施摄诸众生,种种方便教化调伏,令离恶道,受人天乐,脱三界缚,住一切智;我时便得广大欢喜法光明海,其心怡畅,安隐适悦。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五停心观 =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
对治
不净观
Asubhanupassin,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贪欲
慈悲观
Metta-sati,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
缘起观
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愚痴
界分别观
Dhatuvavatthana,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我执
数息观
Anapana-sati,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散乱
 
“复次,善男子,我常观察一切菩萨道场众会,修种种愿行,现种种净身,有种种常光,放种种光明;以种种方便,入一切智门,入种种三昧,现种种神变,出种种音声海,具种种庄严身,入种种如来门,诣种种国土海,见种种诸佛海,得种种辩才海,照种种解脱境,得种种智光海,入种种三昧海,游戏种种诸解脱门,以种种门趣一切智,种种庄严虚空法界,以种种庄严云遍覆虚空,观察种种道场众会,集种种世界,入种种佛刹,诣种种方海,受种种如来命,从种种如来所,与种种菩萨俱,雨种种庄严云,入如来种种方便,观如来种种法海,入种种智慧海,坐种种庄严座。
净身 = 指清净之身,或令身清净。
圆光/丈光/常光一丈/常光一寻/常光 = 即常围绕佛菩萨身边,昼夜恒照之光明。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一。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善男子,我观察此道场众会,知佛神力无量无边,生大欢喜。
“善男子,我观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出现不可思议清净色身;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又观如来于念念中,放大光明,充满法界;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又见如来一一毛孔,念念出现无量佛刹微尘数光明海,一一光明以无量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一一周遍一切法界,消灭一切诸众生苦;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 每一道光明都是周遍一切虚空法界。
“又,善男子,我观如来顶及两肩,念念出现一切佛刹微尘数宝焰山云,充满十方一切法界;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又,善男子,我观如来一一毛孔,于念念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香光明云,充满十方一切佛刹;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又,善男子,我观如来一一相,念念出一切佛刹微尘数诸相庄严如来身云,遍往十方一切世界;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又,善男子,我观如来一一毛孔,于念念中,出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变化云,示现如来从初发心、修波罗蜜、具庄严道、入菩萨地;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又,善男子,我观如来一一毛孔,念念出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天王身云,及以天王自在神变,充遍一切十方法界,应以天王身而得度者,即现其前而为说法;既见是已,生大欢喜。
“如天王身云,其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身云,莫不皆于一一毛孔,如是出现,如是说法;我见是已,于念念中,生大欢喜,生大信乐,量与法界萨婆若等。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昔所未得而今始得,昔所未证而今始证,昔所未入而今始入,昔所未满而今始满,昔所未见而今始见,昔所未闻而今始闻。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何以故?以能了知法界相故,知一切法唯一相故,能平等入三世道故,能说一切无边法故。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善男子,我入此菩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光明海。
“又,善男子,此解脱无边,普入一切法界门故;
“此解脱无尽,等发一切智性心故;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性心 = 全称自性清净心。即众生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妄染。
“此解脱无际,入无际畔一切众生心想中故;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此解脱甚深,寂静智慧所知境故;
“此解脱广大,周遍一切如来境故;
“此解脱无坏,菩萨智眼之所知故;
“此解脱无底,尽于法界之源底故。
(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dǐ) = 住;停滞[stop](最下面,底端[bottombase])
“此解脱者即是普门,于一事中普见一切诸神变故;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此解脱者终不可取,一切法身等无二故;
“此解脱者终无有生,以能了知如幻法故;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此解脱者犹如影像,一切智愿光所生故;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智愿 = 智、愿之合称,指佛果之智慧与因位之本愿。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此解脱者犹如变化,化生菩萨诸胜行故;
胜行 = 即殊胜之行为。
“此解脱者犹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处故;
“此解脱者犹如大水,能以大悲润一切故;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此解脱者犹如大火,干竭众生贪爱水故;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此解脱者犹如大风,令诸众生速疾趣于一切智故;
“此解脱者犹如大海,种种功德庄严一切诸众生故;
“此解脱者如须弥山,出一切智法宝海故;
= 生出一切智慧的法宝大海。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法宝 = 指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
“此解脱者如大城郭,一切妙法所庄严故;
“此解脱者犹如虚空,普容三世佛神力故;
虚空 = Akas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此解脱者犹如大云,普为众生雨法雨故;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此解脱者犹如净日,能破众生无知暗故;
“此解脱者犹如满月,满足广大福德海故;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此解脱者犹如真如,悉能周遍一切处故;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此解脱者犹如自影,从自善业所化出故;
= 此解脱门犹如自己的影子。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此解脱者犹如呼响,随其所应为说法故;
(hū) = 吐气,与“吸”相对[exhalebreathe out]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此解脱者犹如影像,随众生心而照现故;
“此解脱者如大树王,开敷一切神通华故;
“此解脱者犹如金刚,从本已来不可坏故;
“此解脱者如如意珠,出生无量自在力故;
“此解脱者如离垢藏摩尼宝王,示现一切三世如来诸神力故;
“此解脱者如喜幢摩尼宝,能平等出一切诸佛法轮声故。
“善男子,我今为汝说此譬喻,汝应思惟,随顺悟入。”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
 
尔时,善财童子白寂静音海夜神言:“大圣,云何修行,得此解脱?”
 
夜神言:“善男子,菩萨修行十大法藏,得此解脱。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何等为十?一修布施广大法藏,随众生心悉令满足;
“二修净戒广大法藏,普入一切佛功德海;
“三修堪忍广大法藏,能遍思惟一切法性;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四修精进广大法藏,趣一切智恒不退转;
“五修禅定广大法藏,能灭一切众生热恼;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六修般若广大法藏,能遍了知一切法海;
“七修方便广大法藏,能遍成熟诸众生海;
“八修诸愿广大法藏,遍一切佛刹、一切众生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九修诸力广大法藏,念念现于一切法界海、一切佛国土,成等正觉常不休息;
“十修净智广大法藏,得如来智,遍知三世一切诸法,无有障碍。
“善男子,若诸菩萨安住如是十大法藏,则能获得如是解脱,清净增长,积集坚固,安住圆满。”
 
善财童子言:“圣者,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已久如?”
 
夜神言:“善男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东,过十世界海,有世界海,名一切净光宝;此世界海中,有世界种,名一切如来愿光明音;中有世界,名清净光金庄严,一切香金刚摩尼王为体,形如楼阁,众妙宝云以为其际,住于一切宝璎珞海,妙宫殿云而覆其上,净秽相杂。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 谓此世界住于香水海中莲华之上,种种妙宝庄严,含藏一切世界,深广而无穷尽。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此世界中,乃往古世,有劫名普光幢,国名普满妙藏,道场名一切宝藏妙月光明,有佛名不退转法界音,于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尔时,作菩提树神,名具足福德灯光明幢,守护道场;我见彼佛成等正觉、示现神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于此时,获得三昧,名普照如来功德海。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乃往 =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
“此道场中,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法树威德山;我时命终,还生此中,为道场主夜神,名殊妙福智光,见彼如来转正法轮、现大神通,即得三昧,名普照一切离贪境界。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一切法海音声王;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生长一切善法地。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宝光明灯幢王;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普现神通光明云。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功德须弥光;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普照诸佛海。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法云音声王;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一切法海灯。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智灯照耀王;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灭一切众生苦清净光明灯。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法勇妙德幢;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三世如来光明藏。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师子勇猛法智灯;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一切世间无障碍智慧轮。
“次有如来出兴于世,名智力山王;我于彼时,身为夜神,因得见佛承事供养,即获三昧,名普照三世众生诸根行。
 
“善男子,清净光金庄严世界普光明幢劫中,有如是等佛刹微尘数如来出兴于世。
“我于彼时,或为天王,或为龙王,或为夜叉王,或为乾闼婆王,或为阿修罗王,或为迦楼罗王,或为紧那罗王,或为摩睺罗伽王,或为人王,或为梵王,或为天身,或为人身,或为男子身,或为女人身,或为童男身,或为童女身,悉以种种诸供养具,供养于彼一切如来,亦闻其佛所说诸法。
童女 = Kumari/darika,即未成年之少女。
“从此命终,还即于此世界中生,经佛刹微尘数劫修菩萨行;然后命终,生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娑婆世界,值迦罗鸠孙驮如来,承事供养,得三昧,名离一切尘垢光明。
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次值拘那含牟尼如来,承事供养,得三昧,名普现一切诸刹海。
“次值迦叶如来,承事供养,得三昧,名演一切众生言音海。
“次值毗卢遮那如来,于此道场成正等觉,念念示现大神通力;我时得见,即获此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
 
“得此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
“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如来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正等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
“亦见自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又亦闻其所说妙法;又亦见彼一切诸佛一一毛孔,出变化海,现神通力,于一切法界海、一切世界海、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中,随众生心,转正法轮。
“我得速疾陀罗尼力,受持思惟一切文义;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义总持/义陀罗尼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忍总持/忍陀罗尼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以明了智,普入一切清净法藏;
“以自在智,普游一切甚深法海;
“以周遍智,普知三世诸广大义;
“以平等智,普达诸佛无差别法。
“如是悟解一切法门;
“一一法门中,悟解一切修多罗云;
“一一修多罗云中,悟解一切法海;
“一一法海中,悟解一切法品;
(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一一法品中,悟解一切法云;
“一一法云中,悟解一切法流;
法水/法流 = 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
“一一法流中,出生一切大喜海;
“一一大喜海,出生一切地;
“一一地,出生一切三昧海;
“一一三昧海,得一切见佛海;
“一一见佛海,得一切智光海;
“一一智光海,普照三世,遍入十方。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1
长行/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
重颂/应颂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
孤起/讽颂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4
因缘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5
本事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6
本生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7
未曾有法/希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8
譬喻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9
论议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10
自说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11
方等/方广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知无量如来往昔诸行海;
(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知无量如来所有本事海;
“知无量如来难舍能施海;
“知无量如来清净戒轮海;
“知无量如来清净堪忍海;
“知无量如来广大精进海;
“知无量如来甚深禅定海;
“知无量如来般若波罗蜜海;
“知无量如来方便波罗蜜海;
“知无量如来愿波罗蜜海;
“知无量如来力波罗蜜海;
“知无量如来智波罗蜜海;
“知无量如来往昔超菩萨地;
“知无量如来往昔住菩萨地无量劫海,现神通力;
“知无量如来往昔入菩萨地;
“知无量如来往昔修菩萨地;
“知无量如来往昔治菩萨地;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知无量如来往昔观菩萨地;
“知无量如来昔为菩萨时,常见诸佛;
“知无量如来昔为菩萨时,尽见佛海、劫海同住;
“知无量如来昔为菩萨时,以无量身遍生刹海;
“知无量如来昔为菩萨时,周遍法界修广大行;
“知无量如来昔为菩萨时,示现种种诸方便门,调伏成熟一切众生;
“知无量如来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刹海;
“知无量如来现大神力,普现一切诸众生前;
“知无量如来广大智地;
“知无量如来转正法轮;
“知无量如来示现相海;
“知无量如来示现身海;
“知无量如来广大力海。
“彼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法灭;我于念念,悉得知见。
法灭 = 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
 
“善男子,汝问我言:‘汝发心来,其已久如?’
“善男子,我于往昔,过二佛刹微尘数劫,如上所说,于清净光金庄严世界中,为菩提树神,闻不退转法界音如来说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二佛刹微尘数劫中修菩萨行,然后乃生此娑婆世界贤劫之中。
现在贤劫/贤劫 = Bhaddakap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Bhadda,译作善;劫,Kappa,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从迦罗鸠孙驮佛至释迦牟尼佛,及此劫中未来所有一切诸佛,我皆如是亲近供养。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tuó) = 本作“佗”[carry on the back]
“如于此世界贤劫之中,供养未来一切诸佛;一切世界一切劫中,所有未来一切诸佛,悉亦如是亲近供养。
“善男子,彼清净光金庄严世界,今犹现在,诸佛出现相续不断。
(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汝当一心修此菩萨大勇猛门。”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尔时,寂静音海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为善财童子而说颂言:
 
“善财听我说,清净解脱门,闻已生欢喜,勤修令究竟。
“我昔于劫海,生大信乐心,清净如虚空,常观一切智。
“我于三世佛,皆生信乐心;并及其众会,悉愿常亲近。
“我昔曾见佛,为众生供养,得闻清净法,其心大欢喜。
= 我代表一切众生供养一切佛。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因为,由于[becauseforon account of])
“常尊重父母,恭敬而供养;如是无休懈,入此解脱门。
(xiū) = 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
“老病贫穷人,诸根不具足;一切皆愍济,令其得安隐。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水火及王贼,海中诸恐怖;我昔修诸行,为救彼众生。
= 我在往昔修行一切诸行,就是为着救护一切众生。
“烦恼恒炽然,业障所缠覆,堕于诸险道,我救彼众生。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
“一切诸恶趣,无量楚毒苦,生老病死等,我当悉除灭。
(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愿尽未来劫,普为诸群生,灭除生死苦,得佛究竟乐。
 
“善男子,我唯知此念念生广大喜庄严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法界海,悉知一切诸劫数,普见一切刹成坏;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菩提场如来会中,有主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观察寂静音海主夜神身,而说颂言:
 
“我因善友教,来诣天神所,见神处宝座,身量无有边。
宝座 = 指以宝玉庄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非是著色相,计有于诸法,劣智浅识人,能知尊境界。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世间天及人,无量劫观察,亦不能测度,色相无边故。
“远离于五蕴,亦不住于处,永断世间疑,显现自在力。
“不取内外法,无动无所碍,清净智慧眼,见佛神通力。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身为正法藏,心是无碍智,既得智光照,复照诸群生。
“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了世皆是心,现身等众生。
“知世悉如梦,一切佛如影,诸法皆如响,令众无所著。
“为三世众生,念念示现身,而心无所住,十方遍说法。
“无边诸刹海,佛海众生海,悉在一尘中,此尊解脱力。”
= 这是天神您的解脱之力。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时,善财童子说此偈已,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36)摩竭提国>守护一切城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寂静音海夜神教,思惟观察所说法门,一一文句皆无忘失,于无量深心、无量法性、一切方便神通智慧,忆念思择,相续不断;其心广大,证入安住。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行诣守护一切城夜神所,见彼夜神坐一切宝光明摩尼王师子之座,无数夜神所共围绕,现一切众生色相身,现普对一切众生身,现不染一切世间身,现一切众生身数身,现超过一切世间身,现成熟一切众生身,现速往一切十方身,现遍摄一切十方身,现究竟如来体性身,现究竟调伏众生身。
(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顶礼其足,绕无量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修菩萨行时,云何饶益众生?云何以无上摄而摄众生?云何顺诸佛教?云何近法王位?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善男子,汝为救护一切众生故,汝为严净一切佛刹故,汝为供养一切如来故,汝欲住一切劫救众生故,汝欲守护一切佛种性故,汝欲普入十方修诸行故,汝欲普入一切法门海故,汝欲以平等心遍一切故,汝欲普受一切佛法轮故,汝欲普随一切众生心之所乐雨法雨故,问诸菩萨所修行门。
平等心 = 指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善男子,我得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为大法师,无所挂碍,善能开示诸佛法藏故;
说法师/大法师/法师 = Dhamma-kathika,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
“具大誓愿、大慈悲力,令一切众生住菩提心故;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能作一切利众生事,积集善根无有休息故;
“为一切众生调御之师,令一切众生住萨婆若道故;
“为一切世间清净法日,普照世间,令生善根故;
“于一切世间其心平等,普令众生增长善法故;
“于诸境界其心清净,除灭一切诸不善业故;
“誓愿利益一切众生,身恒普现一切国土故;
“示现一切本事因缘,令诸众生安住善行故;
“恒事一切诸善知识,为令众生安住佛教故。
(shì) =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官职[government post](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postdutypowers of office]/侍奉;供奉[servewait upon]/做,从事[be engaged in])
 
“佛子,我以此等法施众生,令生白法,求一切智,其心坚固犹如金刚那罗延藏,善能观察佛力、魔力,常得亲近诸善知识,摧破一切业惑障山,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心恒不舍一切智地。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惑障/烦恼障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业障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善男子,我以如是净法光明饶益一切众生,集善根助道法时,作十种观察法界。
净法 = 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何者为十?所谓:我知法界无量,获得广大智光明故;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我知法界无边,见一切佛所知见故;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我知法界无限,普入一切诸佛国土,恭敬供养诸如来故;
“我知法界无畔,普于一切法界海中,示现修行菩萨行故;
“我知法界无断,入于如来不断智故;
“我知法界一性,如来一音,一切众生无不了故;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一音 = 谓佛之音声。盖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
“我知法界性净,了如来愿普度一切诸众生故;
“我知法界遍众生,普贤妙行悉周遍故;
= 我知道法界遍满众生。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我知法界一庄严,普贤妙行善庄严故;
“我知法界不可坏,一切智善根充满法界不可坏故。
“善男子,我作此十种观察法界,集诸善根,办助道法,了知诸佛广大威德,深入如来难思境界。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又,善男子,我如是正念思惟,得如来十种大威德陀罗尼轮。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何者为十?所谓:普入一切法陀罗尼轮、普持一切法陀罗尼轮、普说一切法陀罗尼轮、普念十方一切佛陀罗尼轮、普说一切佛名号陀罗尼轮、普入三世诸佛愿海陀罗尼轮、普入一切诸乘海陀罗尼轮、普入一切众生业海陀罗尼轮、疾转一切业陀罗尼轮、疾生一切智陀罗尼轮。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善男子,此十陀罗尼轮,以十千陀罗尼轮而为眷属,恒为众生演说妙法。
 
“善男子,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
“或为众生说一有法,或为众生说一切有法,
有体法/有法 = 为‘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唯识家认为现在十八界之法有体性,故称有体法;无为法亦含摄于有体法中。反之,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
“或为说一如来名海法,或为说一切如来名海法,
“或为说一世界海法,或为说一切世界海法,
“或为说一佛授记海法,或为说一切佛授记海法,
“或为说一如来众会道场海法,或为说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法,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或为说一如来法轮海法,或为说一切如来法轮海法,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催破之义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辗转之义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圆满之义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或为说一如来修多罗法,或为说一切如来修多罗法,
“或为说一如来集会法,或为说一切如来集会法,
“或为说一萨婆若心海法,或为说一切萨婆若心海法,
“或为说一乘出离法,或为说一切乘出离法。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三慧 = Tisrah prajnah,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
闻慧
Srutamayi prajna,即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此为声闻所成就。
思慧
Cintamayi prajna,即由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生之无漏圣慧,为缘觉所成就。
修慧
Bhavanamayi prajna,乃依修习而生之无漏圣慧,为菩萨所成就。
 
“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不可说法门,为众生说。
 
“善男子,我入如来无差别法界门海,说无上法,普摄众生,尽未来劫,住普贤行。
无差别 = 谓诸法本性真如,而无差别。盖‘有为法’之外相虽有种种差别,然其本性不异,如水波之相虽异,而其水性则一,谓之无差别。
“善男子,我成就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于念念中增长一切诸解脱门,念念充满一切法界。”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时,善财童子白夜神言:“奇哉!天神,此解脱门如是希有!圣者证得,其已久如?”
 
夜神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世界转微尘数劫,有劫名离垢光明,有世界名法界功德云,以现一切众生业摩尼王海为体,形如莲华,住四天下微尘数香摩尼须弥山网中,以出一切如来本愿音莲华而为庄严,须弥山微尘数莲华而为眷属,须弥山微尘数香摩尼以为间错,有须弥山微尘数四天下,一一四天下有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城。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莲花/莲华 = 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视此花。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笯(Visnu)之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毗湿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莲华为表征,或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之七宝之一。佛教亦珍视之,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华为座。据入大乘论卷下载,十地之菩萨系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又后世佛、菩萨等像,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上;莲华亦常作为供养佛、菩萨之具。
 
“善男子,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为妙幢;中有王都,名普宝华光;去此不远,有菩提场,名普显现法王宫殿。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须弥山微尘数如来于中出现,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
“彼佛出时,有转轮王,名清净日光明面,于其佛所,受持一切法海旋修多罗。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佛涅槃后,其王出家,护持正法。
“法欲灭时,有千部异众,千种说法。
(bù) = 古汉地名[Buan ancient place](部落[tribe]/统率[command])
“近于末劫,业惑障重;诸恶比丘多有斗诤,乐著境界,不求功德,乐说王论、贼论、女论、国论、海论,及以一切世间之论。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时,王比丘而语之言:‘奇哉!苦哉!佛于无量诸大劫海集此法炬,云何汝等而共毁灭?’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作是说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身出无量诸色焰云,放种种色大光明网,令无量众生除烦恼热,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以是因缘,彼如来教,复于六万五千岁中而得兴盛。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时,有比丘尼,名法轮化光,是此王女,百千比丘尼而为眷属,闻父王语及见神力,发菩提心,永不退转,得三昧,名一切佛教灯,又得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得已,身心柔软,即得现见法海雷音光明王如来一切神力。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时转轮圣王随于如来转正法轮,佛涅槃后兴隆末法者,岂异人乎?今普贤菩萨是。
(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其法轮化光比丘尼,即我身是。
“我于彼时,守护佛法,令十万比丘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又令得现见一切佛三昧,又令得一切佛法轮金刚光明陀罗尼,又令得普入一切法门海般若波罗蜜。
 
“次有佛兴,名离垢法光明;
“次有佛兴,名法轮光明髻;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次有佛兴,名法日功德云;
“次有佛兴,名法海妙音王;
“次有佛兴,名法日智慧灯;
“次有佛兴,名法华幢云;
“次有佛兴,名法焰山幢王;
“次有佛兴,名甚深法功德月;
“次有佛兴,名法智普光藏;
法智 = Dhamma-na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次有佛兴,名开示普智藏;
“次有佛兴,名功德藏山王;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次有佛兴,名普门须弥贤;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次有佛兴,名一切法精进幢;
“次有佛兴,名法宝华功德云;
“次有佛兴,名寂静光明髻;
“次有佛兴,名法光明慈悲月;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次有佛兴,名功德焰海;
“次有佛兴,名智日普光明;
“次有佛兴,名普贤圆满智;
“次有佛兴,名神通智光王;
“次有佛兴,名福德华光灯;
“次有佛兴,名智师子幢王;
“次有佛兴,名日光普照王;
“次有佛兴,名须弥宝庄严相;
“次有佛兴,名日光普照;
“次有佛兴,名法王功德月;
“次有佛兴,名开敷莲华妙音云;
“次有佛兴,名日光明相;
“次有佛兴,名普光明妙法音;
“次有佛兴,名师子金刚那罗延无畏;
“次有佛兴,名普智勇猛幢;
“次有佛兴,名普开法莲华身;
“次有佛兴,名功德妙华海;
“次有佛兴,名道场功德月;
“次有佛兴,名法炬炽然月;
“次有佛兴,名普光明髻;
“次有佛兴,名法幢灯;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次有佛兴,名金刚海幢云;
“次有佛兴,名名称山功德云;
“次有佛兴,名栴檀妙月;
栴檀/旃檀(zhān tán)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次有佛兴,名普妙光明华;
“次有佛兴,名照一切众生光明王;
“次有佛兴,名功德莲华藏;
“次有佛兴,名香焰光明王;
“次有佛兴,名波头摩华因;
“次有佛兴,名众相山普光明;
“次有佛兴,名普名称幢;
“次有佛兴,名须弥普门光;
“次有佛兴,名功德法城光;
法城 =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次有佛兴,名大树山光明;
“次有佛兴,名普德光明幢;
“次有佛兴,名功德吉祥相;
吉祥 = 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尸利。关于吉祥之用语,散见于诸经典中,如吉祥果、吉祥草等。吉祥果,系鬼子母神等用以驱魔之果实。吉祥草,则为梵语Kusa之意译,此草生于湿地,颇似白茅草。
“次有佛兴,名勇猛法力幢;
“次有佛兴,名法轮光明音;
“次有佛兴,名功德山智慧光;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次有佛兴,名无上妙法月;
“次有佛兴,名法莲华净光幢;
“次有佛兴,名宝莲华光明藏;
光明藏 =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次有佛兴,名光焰云山灯;
“次有佛兴,名普觉华;
“次有佛兴,名种种功德焰须弥藏;
“次有佛兴,名圆满光山王;
“次有佛兴,名福德云庄严;
“次有佛兴,名法山云幢;
“次有佛兴,名功德山光明;
“次有佛兴,名法日云灯王;
“次有佛兴,名法云名称王;
“次有佛兴,名法轮云;
“次有佛兴,名开悟菩提智光幢;
“次有佛兴,名普照法轮月;
“次有佛兴,名宝山威德贤;
“次有佛兴,名贤德广大光;
贤德(xián dé) = 善良的德行[virtue]/贤惠[virtuous]
“次有佛兴,名普智云;
“次有佛兴,名法力功德山;
“次有佛兴,名功德香焰王;
“次有佛兴,名金色摩尼山妙音声;
“次有佛兴,名顶髻出一切法光明云;
“次有佛兴,名法轮炽盛光;
“次有佛兴,名无上功德山;
“次有佛兴,名精进炬光明云;
“次有佛兴,名三昧印广大光明冠;
(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次有佛兴,名宝光明功德王;
“次有佛兴,名法炬宝盖音;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次有佛兴,名普照虚空界无畏法光明;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次有佛兴,名月相庄严幢;
“次有佛兴,名光明焰山云;
“次有佛兴,名照无障碍法虚空;
“次有佛兴,名开显智光身;
开显 = 开,开除之意,即开除执着;显,显示之意,即显示真义。
“次有佛兴,名世主德光明音;
“次有佛兴,名一切法三昧光明音;
“次有佛兴,名法音功德藏;
“次有佛兴,名炽然焰法海云;
“次有佛兴,名普照三世相大光明;
“次有佛兴,名普照法轮山;
“次有佛兴,名法界师子光;
“次有佛兴,名须弥华光明;
“次有佛兴,名一切三昧海师子焰;
“次有佛兴,名普智光明灯。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善男子,如是等须弥山微尘数如来,其最后佛,名法界城智慧灯,并于离垢光明劫中,出兴于世。
“我皆尊重,亲近供养,听闻受持所说妙法;亦于彼一切诸如来所,出家学道,护持法教,入此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种种方便教化成熟无量众生。
“从是已来,于佛刹微尘数劫,所有诸佛出兴于世;我皆供养,修行其法。
 
“善男子,我从是来,于生死夜无明昏寐诸众生中,而独觉悟;令诸众生,守护心城,舍三界城,住一切智无上法城。
(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mèi) = 睡着[sleep]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心城 = 喻指禅定。禅定防心,能抑制妄动,犹如具有防御作用之城,故喻为心城。/指心。以身为城廓,故喻心为城。
 
“善男子,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脱,令诸世间,离戏论语,不作二语,常真实语,恒清净语。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二语 = 意为‘两舌’,乃指前后矛盾之语,或作诽谤之语。
“如诸菩萨摩诃萨,能知一切语言自性,于念念中自在开悟一切众生,入一切众生言音海,于一切言辞悉皆辩了,明见一切诸法门海,于普摄一切法陀罗尼已得自在,随诸众生心之所疑而为说法,究竟调伏一切众生,能普摄受一切众生,巧修菩萨诸无上业,深入菩萨诸微细智,能善观察诸菩萨藏,能自在说诸菩萨法。
言辞(yán cí) = 说话所用的词句[one’s wordswhat one says]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
“何以故?已得成就一切法轮陀罗尼故。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佛会中,有主夜神,名开敷一切树华。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一切智?云何安立一切众生住一切智?”
 
尔时,守护一切城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为善财童子而说颂言:
 
“菩萨解脱深难见,虚空如如平等相,普见无边法界内,一切三世诸如来。
= 菩萨这种解脱门,甚深难得见到。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出生无量胜功德,证入难思真法性,增长一切自在智,开通三世解脱道。
= 这种解脱门,能出生无量殊胜的功德。
“过于刹转微尘劫,尔时有劫名净光,世界名为法焰云,其城号曰宝华光。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
大地微尘劫/微尘劫 = 谓长远之时劫。
“其中诸佛兴于世,无量须弥尘数等;有佛名为法海音,于此劫中先出现;
= 其数量和须弥山微尘数相等。
“乃至其中最后佛,名为法界焰灯王;如是一切诸如来,我皆供养听受法。
“我见法海雷音佛,其身普作真金色,诸相庄严如宝山,发心愿得成如来。
= 他的身体,普遍作为真金的颜色。
“我暂见彼如来身,即发菩提广大心,誓愿勤求一切智,性与法界虚空等。
= 这种性和法界虚空界相等。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由斯普见三世佛,及以一切菩萨众;亦见国土众生海,而普攀缘起大悲。
(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随诸众生心所乐,示现种种无量身,普遍十方诸国土,动地舒光悟含识。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见第二佛而亲近,亦见十方刹海佛,乃至最后佛出兴,如是须弥尘数等。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Ksetra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于诸刹转微尘劫,所有如来照世灯;我皆亲近而瞻奉,令此解脱得清净。”
= 我皆亲近,而且瞻仰和供养。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尔时,善财童子得入此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故,入无边三昧海,入广大总持海,得菩萨大神通,获菩萨大辩才;心大欢喜,观察守护一切城主夜神,以偈赞曰:
 
“已行广大妙慧海,已度无边诸有海,长寿无患智藏身,威德光明住此众。
= 你的寿命很长,没有一切的病患,有智慧藏之身。您的大威德和大光明,住在道场众会中。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智藏 = 即指佛智。佛之智慧广大,无所不包,含藏无限,故称智藏。
“了达法性如虚空,普入三世皆无碍;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分别。
“了达众生无有性,而于众生起大悲;深入如来解脱门,广度群迷无量众。
“观察思惟一切法,了知证入诸法性;如是修行佛智慧,普化众生令解脱。
“天是众生调御师,开示如来智慧道,普为法界诸含识,说离世间众怖行。
= 天神您是一切众生的调御师。
“已住如来诸愿道,已受菩提广大教,已修一切遍行力,已见十方佛自在。
“天神心净如虚空,普离一切诸烦恼,了知三世无量刹,诸佛菩萨及众生。
“天神一念悉了知,昼夜日月年劫海;亦知一切众生类,种种名相各差别。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名相 = 名,指事物之名称,能诠显事物之本体;相,指事物之相状。以名能诠显事物之相状,故称名相。盖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是为名,眼可见者是为相。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乃系一种方便教化之假立施设,而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生起种种妄想执着。为五法之一。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迷法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分别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正智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悟法
如如/真如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十方众生生死处,有色无色想无想,随顺世俗悉了知,引导使入菩提路。
//世俗 = Sammu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已生如来誓愿家,已入诸佛功德海,法身清净心无碍,随众生乐现众色。”
= 您已经生到如来誓愿之家。
 
十二类生 =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
#形体有无: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
#情想有无: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卵生
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
四生
十生
湿生
从湿处而受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
胎生
从胞胎而出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
化生
即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等。
有色
谓有形碍明显之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无色
即无有形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有想
指从忆想所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
无想
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非有想
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非无想
谓虽亲而成怨害。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非有色
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非无色
谓因声呼召而能成形。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
 
时,善财童子说此颂已,礼夜神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