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三
九会
|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七处
|
逝多林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
|
会主
|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
入定
|
入师子频申三昧
|
说法
|
果法界,因法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第73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38)摩竭提国>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往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见彼夜神在大众中,坐普现一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现日、月、星宿影像身,
= 夜神示现二十四种身。
= 示现日月星宿影像这种的身。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现随众生心普令得见身,
现等一切众生形相身,
现无边广大色相海身,
现普现一切威仪身,
现普于十方示现身,
现普调一切众生身,
现广运速疾神通身,
现利益众生不绝身,
现常游虚空利益身,
现一切佛所顶礼身,
现修习一切善根身,
现受持佛法不忘身,
现成满菩萨大愿身,
现光明充满十方身,
现法灯普灭世暗身,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现了法如幻净智身,
现远离尘暗法性身,
现普智照法明了身,
现究竟无患无热身,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现不可沮坏坚固身,
现无所住佛力身,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现无分别离染身,
离贪/离欲/离染
= Viraga,远离贪染之意。
现本清净法性身。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时,善财童子见如是等佛刹微尘数差别身,一心顶礼,举体投地,良久乃起,合掌瞻仰,于善知识生十种心。
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生同己心,令我精勤办一切智助道法故;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于善知识生清净自业果心,亲近供养生善根故;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于善知识生庄严菩萨行心,令我速能庄严一切菩萨行故;
于善知识生成就一切佛法心,诱诲于我令修道故;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于善知识生能生心,能生于我无上法故;
于善知识生出离心,令我修行普贤菩萨所有行愿而出离故;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于善知识生具一切福智海心,令我积集诸白法故;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于善知识生增长心,令我增长一切智故;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于善知识生具一切善根心,令我志愿得圆满故;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于善知识生能成办大利益心,令我自在安住一切菩萨法故,成一切智道故,得一切佛法故。
是为十。
发是心已,得彼夜神与诸菩萨佛刹微尘数同行,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一切佛故;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同慧,分别决了一切法海差别门故;
决了(jué liǎo) = 使义理决定明了。
同趣,能转一切诸佛如来妙法轮故;
同觉,以等空智普入一切三世间故;
= 用等虚空的智慧,普入一切三世间。
三世间 = 华严宗所立三种世间。
|
|||
三世间
|
二报
|
解释
|
|
二世间
|
国土世间/器世间
|
依报
|
Bhajana-loka,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
|
众生世间/有情世间
|
正报
|
Sattva-loka,五蕴假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
|
智正觉世间/知正觉世间
|
系相对于如来所化之境(器世间),及所化之机(众生世间),而称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为知正觉世间。因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故有此称。
|
同根,成就菩萨清净光明智慧根故;
根 = Indriya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又根有根机、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质、资质。因根有优劣之分,故有所谓利、钝二根之别,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钝等三根之别。若以修道力修炼之,从钝根、下根而渐修至利根、上根,称为炼根或转根。各种转根之中,尤指由声闻(下根)至缘觉(中根),再往上至菩萨(上根)者。
同心,善能修习无碍功德,庄严一切菩萨道故;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同境,普照诸佛所行境故;
所行 = 为‘能行’之对称。广义而言,泛指所作所为之一切行为、行事、行法;狭义而言,则专指于求证菩提之过程中,一切所修行之法、所实践之事等。
同证,得一切智照实相海净光明故;
实相 =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同义,能以智慧了一切法真实性故;
同勇猛,能坏一切障碍山故;
同色身,随众生心示现身故;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同力,求一切智不退转故;
同无畏,其心清净如虚空故;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同精进,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懈倦故;
同辩才,得法无碍智光明故;
= 得到法的无碍智。
同无等,身相清净超世间故;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同爱语,令一切众生皆欢喜故;
同妙音,普演一切法门海故;
同满音,一切众生随类解故;
随类 = 佛菩萨随顺众生之类别,示现不同形相而宣说教化。
同净德,修习如来净功德故;
同智地,一切佛所受法轮故;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
|
催破之义
|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
辗转之义
|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
圆满之义
|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
同梵行,安住一切佛境界故;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同大慈,念念普覆一切国土众生海故;
同大悲,普雨法雨润泽一切诸众生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同身业,以方便行教化一切诸众生故;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同语业,以随类音演说一切诸法门故;
= 随顺众生类的音声,演说一切法门。
同意业,普摄众生置一切智境界中故;
= 普遍摄持一切众生,安置在一切智的境界中。
同庄严,严净一切诸佛刹故;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同亲近,有佛出世皆亲近故;
同劝请,请一切佛转法轮故;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同供养,常乐供养一切佛故;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同教化,调伏一切诸众生故;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同光明,照了一切诸法门故;
光/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同三昧,普知一切众生心故;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同充遍,以自在力充满一切诸佛刹海修诸行故;
同住处,住诸菩萨大神通故;
同眷属,一切菩萨共止住故;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同入处,普入世界微细处故;
同心虑,普知一切诸佛刹故;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同往诣,普入一切佛刹海故;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同方便,悉现一切诸佛刹故;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同超胜,于诸佛刹皆无比故;
同不退,普入十方无障碍故;
同破暗,得一切佛成菩提智大光明故;
同无生忍,入一切佛众会海故;
二忍 =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
|
|
众生忍/生忍
|
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嗔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嗔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
|
无生法忍/法忍
|
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
|
同遍一切诸佛刹网,恭敬供养不可说刹诸如来故;
同智证,了知彼彼法门海故;
同修行,顺行一切诸法门故;
同希求,于清净法深乐欲故;
同清净,集佛功德而以庄严身、口、意故;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同妙意,于一切法智明了故;
法智 = Dhamma-na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同精进,普集一切诸善根故;
同净行,成满一切菩萨行故;
同无碍,了一切法皆无相故;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同善巧,于诸法中智自在故;
= 对于一切法中的智慧,任运自在,没有一切障碍。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同随乐,随众生心现境界故;
同方便,善习一切所应习故;
同护念,得一切佛所护念故;
护念 =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同入地,得入一切菩萨地故;
同所住,安住一切菩萨位故;
同记别,一切诸佛授其记故;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同三昧,一刹那中普入一切三昧门故;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同建立,示现种种诸佛事故;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同正念,正念一切境界门故;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同修行,尽未来劫修行一切菩萨行故;
同净信,于诸如来无量智慧极欣乐故;
同舍离,灭除一切诸障碍故;
同不退智,与诸如来智慧等故;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同受生,应现成熟诸众生故;
同所住,住一切智方便门故;
同境界,于法界境得自在故;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同无依,永断一切所依心故;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同说法,已入诸法平等智故;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同勤修,常蒙诸佛所护念故;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同神通,开悟众生令修一切菩萨行故;
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同神力,能入十方世界海故;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同陀罗尼,普照一切总持海故;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同秘密法,了知一切修多罗中妙法门故;
秘密 = Guyh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同甚深法,解一切法如虚空故;
同光明,普照一切诸世界故;
同欣乐,随众生心而为开示令欢喜故;
同震动,为诸众生现神通力普动十方一切刹故;
同不虚,见闻忆念皆悉令其心调伏故;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同出离,满足一切诸大愿海,成就如来十力智故。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时,善财童子观察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起十种清净心,获如是等佛刹微尘数同菩萨行;既获此已,心转清净,偏袒右肩,顶礼其足,一心合掌,以偈赞曰: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偏袒/偏袒右肩
= 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我发坚固意,志求无上觉;今于善知识,而起自己心。
= 而生起同善知识是一体的心,如同自己,没有彼此分别。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以见善知识,集无尽白法,灭除众罪垢,成就菩提果。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我见善知识,功德庄严心,尽未来刹劫,勤修所行道。
“我念善知识,摄受饶益我,为我悉示现,正教真实法,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关闭诸恶趣,显示人天路,亦示诸如来,成一切智道。
“我念善知识,是佛功德藏,念念能出生,虚空功德海。
= 念念之中,能生出虚空那样多的功德海。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与我波罗蜜,增我难思福,长我净功德,令我冠佛缯。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我念善知识,能满佛智道;誓愿常依止,圆满白净法。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我以此等故,功德悉具足,普为诸众生,说一切智道。
= 我因为这种的缘故。
“圣者为我师,与我无上法,无量无数劫,不能报其恩。”
尔时,善财说此偈已,白言:“大圣,愿为我说,此解脱门名为何等?发心已来为几时耶?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夜神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教化众生令生善根。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我以成就此解脱故,悟一切法自性平等,入于诸法真实之性,证无依法,舍离世间,悉知诸法色相差别,亦能了达青、黄、赤、白,性皆不实,无有差别,而恒示现无量色身。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差别 = Visesa,别异之意。为‘平等’之对称。指个个之性类。
“所谓:种种色身、非一色身、无边色身、清净色身、一切庄严色身、普见色身、等一切众生色身、普现一切众生前色身、光明普照色身、见无厌足色身、
= 略显九十七种色身。
“相好清净色身、离众恶光明色身、示现大勇猛色身、甚难得色身、一切世间无能映蔽色身、一切世间共称叹无尽色身、念念常观察色身、示现种种云色身、种种形显色色身、现无量自在力色身、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妙光明色身、一切净妙庄严色身、随顺成熟一切众生色身、随其心乐现前调伏色身、无障碍普光明色身、清净无浊秽色身、具足庄严不可坏色身、不思议法方便光明色身、无能映夺一切色身、无诸暗破一切暗色身、
“集一切白净法色身、大势力功德海色身、从过去恭敬因所生色身、如虚空清净心所生色身、最胜广大色身、无断无尽色身、光明海色身、于一切世间无所依平等色身、遍十方无所碍色身、念念现种种色相海色身、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增长一切众生欢喜心色身、摄取一切众生海色身、一一毛孔中说一切佛功德海色身、净一切众生欲解海色身、决了一切法义色身、无障碍普照耀色身、等虚空净光明色身、放广大净光明色身、照现无垢法色身、无比色身、
无漏/无垢 = Vigata-mala,垢(梵mala),为烦恼(梵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
无比身 = 佛身微妙相好,世无比类,故称无比。
“差别庄严色身、普照十方色身、随时示现应众生色身、寂静色身、灭一切烦恼色身、一切众生福田色身、一切众生见不虚色身、大智慧勇猛力色身、无障碍普周遍色身、妙身云普现世间皆蒙益色身、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具足大慈海色身、大福德宝山王色身、放光明普照世间一切趣色身、大智慧清净色身、生众生正念心色身、一切宝光明色身、普光藏色身、现世间种种清净相色身、求一切智处色身、现微笑令众生生净信色身、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一切宝庄严光明色身、不取不舍一切众生色身、无决定无究竟色身、现自在加持力色身、现一切神通变化色身、生如来家色身、远离众恶遍法界海色身、普现一切如来道场众会色身、具种种众色海色身、从善行所流色身、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随所应化示现色身、一切世间见无厌足色身、种种净光明色身、现一切三世海色身、放一切光明海色身、现无量差别光明海色身、超诸世间一切香光明色身、现不可说日轮云色身、现广大月轮云色身、放无量须弥山妙华云色身、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月轮 = 月之别名。以月圆如轮,故称月轮。
“出种种鬘云色身、现一切宝莲华云色身、兴一切烧香云遍法界色身、散一切末香藏云色身、现一切如来大愿身色身、现一切语言音声演法海色身、现普贤菩萨像色身。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念念中,现如是等色相身充满十方,令诸众生或见、或念、或闻说法、或因亲近、或得开悟、或见神通、或睹变化,悉随心乐,应时调伏,舍不善业,住于善行。
睹(dǔ) = 见,看见[see]。
“善男子,当知此由大愿力故,一切智力故,菩萨解脱力故,大悲力故,大慈力故,作如是事。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善男子,我入此解脱,了知法性无有差别,而能示现无量色身,一一身现无量色相海,一一相放无量光明云,一一光现无量佛国土,一一土现无量佛兴世,一一佛现无量神通力,开发众生宿世善根,未种者令种,已种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念念中,令无量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宿世 =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善男子,如汝所问:‘从几时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如是之义,承佛神力,当为汝说。
“善男子,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境界,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如是诸劫分别显示。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何以故?菩萨智轮本性清净,离一切分别网,超一切障碍山,随所应化而普照故。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善男子,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别,亦无三世;但随心现,教化众生,言其止住前劫、后劫。
= 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分别。
“善男子,譬如日轮,住阎浮空,其影悉现一切宝物,及以河海诸净水中,一切众生莫不目见,而彼净日不来至此。
= 可是清净的太阳,它没有来到众生的面前,仍然在虚空中。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菩萨智轮亦复如是,出诸有海,住佛实法,寂静空中无有所依,为欲化度诸众生故,而于诸趣随类受生;实不生死,无所染著,无长短劫诸想分别。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何以故?菩萨究竟离心想见,一切颠倒,得真实见,见法实性,知一切世间如梦、如幻;无有众生,但以大悲大愿力故,现众生前教化调伏。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佛子,譬如船师,常以大船,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
大船师 = 佛之德号。因佛能引导众生渡生死大海,故称大船师。
此岸 = 指生死之世界。为‘彼岸’之对称。彼岸,则指涅槃而言。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中流 = 比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虽无量劫修菩萨行,未曾分别劫数长短。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佛子,如太虚空,一切世界于中成坏而无分别,本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非长非短,尽未来劫持一切刹。
= 没有障碍,没有厌倦。
顽空/偏空/太虚空
=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等虚空界广大深心,起大愿风轮,摄诸众生,令离恶道,生诸善趣,悉令安住一切智地,灭诸烦恼生死苦缚,而无忧喜、疲厌之心。
善处/善道/善趣
=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相对于恶趣(Dur-gati)、恶处、恶道。
大地四轮/四轮 = 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载之义。以此四轮支持器世间,金轮在大地之下,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风轮之下有空轮。
|
|
金轮
|
Kancana-mandala,古代印度之宇宙论主张,在世界最下为虚空,虚空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复有水轮,水轮之上复有金轮。由有情之业力所感,搏击水轮,于其上结成金。山、海、岛屿等现实世界,即存立于金轮之上。金轮之最下端,称为金轮际。
|
水轮
|
Jala-mandala,佛教之宇宙观中,谓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风、水、金等三轮固持之。
|
风轮
|
Vayu-mandala,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
空轮
|
位于风轮之下,包容器世间。
|
“善男子,如幻化人,肢体虽具,而无入息及以出息、寒、热、饥、渴、忧、喜、生、死十种之事。
幻化 = 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出入息 =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如幻智平等法身现众色相,于诸有趣住无量劫教化众生,于生死中一切境界,无欣无厌,无爱无恚,无苦无乐,无取无舍,无安无怖。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无安 = 谓世间一切悉以苦为自性,无安稳之法,故称无安。
“佛子,菩萨智慧,虽复如是甚深难测,我当承佛威神之力为汝解说,令未来世诸菩萨等满足大愿、成就诸力。
“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微尘数劫,有劫名善光,世界名宝光。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乃往 =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
“于其劫中,有一万佛出兴于世。
“其最初佛,号:法轮音虚空灯王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彼阎浮提,有一王都,名宝庄严;其东不远,有一大林,名曰妙光;中有道场,名为宝华。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彼道场中,有普光明摩尼莲华藏师子之座。
“时,彼如来于此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满一百年坐于道场,为诸菩萨、诸天、世人,及阎浮提宿植善根已成熟者,演说正法。
“是时,国王名曰胜光。
“时世人民寿一万岁,其中多有杀、盗、淫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瞋、邪见,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等。
佚(yì) = 隐逸的人[recluse;hermit]。(放荡;放纵[dissolute]。)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时,王为欲调伏彼故,造立囹圄,枷锁禁闭,无量众生于中受苦。
囹圄(líng yǔ) = 监狱[prison]。
枷(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枷锁(jiā suǒ) = 枷和锁。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拴在犯人脚踝上的两种刑具。
“王有太子,名为善伏,端正殊特,人所喜见,具二十八大人之相。
“在宫殿中,遥闻狱囚楚毒音声,心怀伤愍。
囚(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楚(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毒(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从宫殿出,入牢狱中,见诸罪人杻械枷锁,递相连系,置幽暗处,或以火炙,或以烟熏,或被榜笞,或遭膑割,裸形乱发,饥渴羸瘦,筋断骨现,号叫苦剧。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杻(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械(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榜(bǎng) = 木片[wood fiber]/告示应试取录的名单[published
list of successful canditates]。
笞(chī) = 用鞭、杖、竹板抽打[flog;beat with bamboo cane or wooden stick]。
膑(bìn) = 特指古代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pick
out patella]。
“太子见已,心生悲愍,以无畏声安慰之言:‘汝莫忧恼!汝勿愁怖!我当令汝悉得解脱。’
“便诣王所而白王言:‘狱中罪人苦毒难处,愿垂宽宥,施以无畏。’
宥(yòu) = 宽仁;宽待[treat with leniency]。(宽恕[forgive]。)
“时,王即集五百大臣而问之言:‘是事云何?’
“诸臣答言:‘彼罪人者,私窃官物,谋夺王位,盗入宫闱,罪应刑戮。有哀救者,罪亦至死。’
= 若有为这些罪人说情者,其罪也是死刑。
闱(wéi) = 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side
door of the palace]。(后妃居处[imperial
concubines' residence]。)
戮(lù) = 斩,杀。表示处以死刑,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kill]。(惩罚[punish]。)
刑戮(xíng lù) = 刑罚或处死[punishment
and execution]。
“时,彼太子悲心转切,语大臣言:‘如汝所说,但放此人;随其所应,可以治我。
“‘我为彼故,一切苦事悉皆能受,粉身殁命,无所顾惜,要令罪人皆得免苦。
粉(fěn) = 米细末[rice
powder]。亦指谷类、豆类作物子实的细末。(研成粉末;粉碎[smash]。)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顾惜(gù xī) = 爱惜[take good
care of]。
“‘何以故?我若不救此众生者,云何能救三界牢狱诸苦众生?
“‘一切众生在三界中,贪爱所缚,愚痴所蔽,贫无功德,堕诸恶趣,身形鄙陋,诸根放逸,其心迷惑,不求出道,失智慧光,乐著三有,断诸福德,灭诸智慧,种种烦恼浊乱其心,住苦牢狱,入魔罥网,生老病死忧悲恼害,如是诸苦常所逼迫。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罥(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我当云何令彼解脱?应舍身命而拔济之!’
“时,诸大臣共诣王所,悉举其手高声唱言:‘大王当知,如太子意,毁坏王法,祸及万人。若王爱念不责治者,王之宝祚亦不久立。’
王法(wáng fǎ) = 古时指国家的法律、法令[the law of the land]。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祚(zuò) = 福;福运[happiness]。(帝位[throne]。)
“王闻此言,赫然大怒,令诛太子及诸罪人。
赫(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发怒[raging]。)
赫然(hè rán) = 发怒的样子[terribly]。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罪人 = Papin,指造罪之人。佛教之因果观中,强调善恶必报,造恶众生,死堕地狱,受极大苦。
“王后闻之,愁忧号哭,毁形降服,与千采女驰诣王所,举身投地顶礼王足,俱作是言:‘唯愿大王,赦太子命!’
降服(jiàng fú) = 衣着朴素。
赦(shè) = 宽免罪过[remit;pardon]。
“王即回顾,语太子言:‘莫救罪人;若救罪人,必当杀汝!’
“尔时,太子为欲专求一切智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以大悲普救摄故,其心坚固无有退怯,复白王言:‘愿恕彼罪,身当受戮!’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恕(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王言:‘随意!’
“尔时,王后白言:‘大王,愿听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后治罪。’
= 赐太子半月时间,许可太子半月行施。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王即听许。
“时,都城北有一大园,名曰日光,是昔施场。
“太子往彼,设大施会;饮食、衣服、华鬘、璎珞、涂香、末香、幢幡、宝盖,诸庄严具,随有所求,靡不周给。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经半月已,于最后日,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城邑人民及诸外道,悉来集会。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时,法轮音虚空灯王如来,知诸众生调伏时至,与大众俱,天王围绕,龙王供养,夜叉王守护,乾闼婆王赞叹,阿修罗王曲躬顶礼,迦楼罗王以清净心散诸宝华,紧那罗王欢喜劝请,摩睺罗伽王一心瞻仰,来入彼会。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尔时,太子及诸大众,遥见佛来,端严殊特,诸根寂定如调顺象,心无垢浊如清净池,现大神通,示大自在,显大威德,种种相好庄严其身,放大光明普照世界,一切毛孔出香焰云,震动十方无量佛刹,随所至处普雨一切诸庄严具;以佛威仪,以佛功德,众生见者,心净欢喜,烦恼消灭。
寂定 =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尔时,太子及诸大众五体投地,顶礼其足,安施床座,合掌白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唯愿哀愍,摄受于我,处于此座!’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以佛神力,净居诸天即变此座为香摩尼莲华之座。
“佛坐其上,诸菩萨众亦皆就座,周匝围绕。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时,彼会中一切众生,因见如来,苦灭障除,堪受圣法。
“尔时,如来知其可化,以圆满音,说修多罗,名普照因轮,令诸众生随类各解。
= 经的名字,叫做普照因轮经。
“时,彼会中有八十那由他众生,远尘离垢,得净法眼;无量那由他众生,得无学地;十千众生,住大乘道,入普贤行,成满大愿。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当尔之时,十方各百佛刹微尘数众生,于大乘中,心得调伏;无量世界一切众生,免离恶趣,生于天上。
恶道/恶趣 = Dug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
天上 = 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较强烈者所居之世界)、色界(已离欲望,无男女之别,且无言语之世界)、无色界(无各种形状,由受、想、行、识等四蕴所成之世界)等诸天之天人,总称天上。又指天之世界或神之世界。
“善伏太子即于此时,得菩萨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
“善男子,尔时太子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我因往昔起大悲心,舍身命财救苦众生,开门大施供养于佛,得此解脱。
不惜身命 = 指能舍身命。谓为求无上道,能舍去身命。佛教以救度众生,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为此而不惜身命,即表示修行佛道之决心。
“佛子当知,我于尔时,但为利益一切众生,不著三界,不求果报,不贪名称,不欲自赞轻毁于他,于诸境界无所贪染、无所怖畏,但庄严大乘出要之道,常乐观察一切智门,修行苦行,得此解脱。
自赞毁他 = Atmotkarsa-para-pamsaka,指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时五百大臣,欲害我者,岂异人乎?今提婆达多等五百徒党是也。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是诸人等,蒙佛教化,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未来世,过须弥山微尘数劫,尔时有劫,名善光,世界名宝光,于中成佛。
“其五百佛次第兴世,最初如来,名曰大悲;第二,名饶益世间;第三,名大悲师子;第四,名救护众生;乃至最后,名曰医王。
狮子/师子 = Siha,狮子为百兽之王,故诸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又如佛之座席称为师子座、狮子座,佛之说法称师子吼、狮子吼。
医王 = 佛菩萨之尊称。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故以良医为喻,而尊称为医王。/为药师如来之别称。
“虽彼诸佛大悲平等,然其国土、种族、父母、受生、诞生、出家、学道、往诣道场、转正法轮、说修多罗、语言、音声、光明、众会、寿命、法住及其名号,各各差别。
诞(dàn) = 说大话[boast]。(生育;出生[give
birth to;be born]。)
“佛子,彼诸罪人,我所救者,即拘留孙等贤劫千佛,及百万阿僧祇诸大菩萨,于无量精进力名称功德慧如来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于十方国土,行菩萨道,修习增长此菩提,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者是。
贤劫千佛 = 现在的住劫中,名为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应出世一千佛,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是名贤劫千佛,释尊为其中的第四尊佛。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时胜光王,今萨遮尼乾子大论师是。
火种居士 = 印度古代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如杂阿含经卷五,佛弟子称毗舍离国之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即是其例。
论师 = Abhidharmika,对论藏作解说者,称为论师。后成为造论阐扬佛法者之称,主要指大乘之行人,如造成唯识论疏之十大论师即是。
“时王宫人及诸眷属,即彼尼乾六万弟子,与师俱来,建大论幢,共佛论议,悉降伏之,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是。
= 他们师徒来佛所,建大论幢,和佛论议。
“此诸人等,皆当作佛,国土庄严、劫数、名号,各各有异。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
|
富兰那迦叶
|
Purana-kassapa,富兰那为其字,意译作满、究竟;迦叶为其母姓,意译作龟、饮光、护光。据法句譬喻经卷三地狱品载,富兰那迦叶为舍卫国婆罗门师,有五百弟子,曾与佛陀较量道力,落败后投水而死;或说其为奴隶之子,常为裸形。依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等所载,其人主张无因论、无道德论,认为众生之迷悟等皆无因缘,善恶诸业亦无果报。
|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
Makkhali-gosalaputta,自然论者,主张众生之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末伽梨,又作末萨羯梨,乃常行之意;此外道常行不住,故称之。拘赊梨乃其母之名,故称之拘赊梨子。
|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
Sanjaya-velatthi,子,Putta。删阇夜是其字,意译等胜;毗罗胝是其母名。彼系佛陀时代颇有势力之外道,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于归佛前均曾师事之。其学说不详,或系怀疑论之消极主义,主张舍一切智,专重实践修行。又据注维摩诘经卷三载,删阇夜毗罗胝子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即自然得道。然此说与涅槃经中尼犍陀若提子之说相同。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
Ajitakesakambala,意译无胜发褐。其学说,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巴利长部之沙门果经等所载,此外道主张心物二元共归断灭,否认有善恶祸福、因缘果报、过去未来等,唯于现世尽其快乐,亦即所谓顺世外道中之断灭论、唯物论、感觉论、快乐说。然另据维摩经略疏卷四、注维摩经卷三、希麟音义卷九等所说,则谓之为苦行外道之一,主张现世受苦为来世受乐之因,故着敝衣,自披发,以五热炙身,行种种苦行。
|
迦罗鸠驮迦旃延
|
Kakuda-katyayana,迦旃延为姓,意译作剪剃;迦罗鸠驮为字,意译作黑领。此外道谓一切众生之罪福悉为自在天所作,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自在天嗔,则众生苦恼。故将一切罪福归于自在天之主宰,人不可言有罪福。又谓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不生惭愧,终不堕恶道,犹如虚空不受尘水;若生惭愧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自佛教之立场观之,此乃无惭外道之邪见。
|
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Jaina)之开祖。意译作离系亲子。于尼乾陀若提子之前,传说耆那教尚有二十三位祖师,故后世又以尼乾陀若提子为第二十四祖,或称之为耆那教中兴之祖。其母名为若提(Jnata),故称之为若提子。原本家居,并有妻女;年三十,父母断食而殁,忽有所悟,乃出家学波奢婆(疑即勒沙婆)之遗教,以求解脱道。经十二年独身游履,苦行练修,遂于第十三年大悟。此后三十年,受国王庇护,广布道法于毗舍离、摩揭陀、鸳伽等中印度诸国;被信徒尊称为耆那(Jina,胜者)、大雄(Mahavira)、完全者(Kevalin),或佛陀。然佛教斥之为邪命,盖若提子主张罪福苦乐皆是前世之定因,非行道所能息断,一切众生经八万劫而在生死轮之中自然得脱,有罪无罪亦皆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皆无差别。
|
“佛子,我于尔时救罪人已,父母听我舍离国土、妻子、财宝,于法轮音虚空灯王佛所,出家学道。
“五百岁中,净修梵行,即得成就百万陀罗尼、百万神通、百万法藏、百万求一切智勇猛精进,净治百万堪忍门,增长百万思惟心,成就百万菩萨力,入百万菩萨智门,得百万般若波罗蜜门,见十方百万诸佛,生百万菩萨大愿;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念念中,十方各照百万佛刹;
“念念中,忆念十方世界前后际劫百万诸佛;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念念中,知十方世界百万诸佛变化海;
“念念中,见十方百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诸趣,随业所受,生时、死时、善趣、恶趣、好色、恶色,其诸众生种种心行、种种欲乐、种种根性、种种业习、种种成就,皆悉明了。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佛子,我于尔时命终之后,还复于彼王家受生,作转轮王,彼法轮音虚空灯王如来灭后,次即于此值法空王如来,承事供养;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二空 =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一般所言之二空为:人空、法空,并称人法二空、生法二空。
|
|
我空/生空/人空
|
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无常一之主宰。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闻之而入无我之理,称为人空。
|
法无我/法空
|
指诸法之自性为空。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
|
“次为帝释,即此道场值天王藏如来,亲近供养;
“次为夜摩天王,即于此世界值大地威力山如来,亲近供养;
“次为兜率天王,即于此世界值法轮光音声王如来,亲近供养;
“次为化乐天王,即于此世界值虚空智王如来,亲近供养;
“次为他化自在天王,即于此世界值无能坏幢如来,亲近供养;
“次为阿修罗王,即于此世界值一切法雷音王如来,亲近供养;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次为梵王,即于此世界值普现化演法音如来,亲近供养。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佛子,此宝光世界善光劫中,有一万佛出兴于世,我皆亲近承事供养。
“次复有劫,名曰日光,有六十亿佛出兴于世,最初如来,名妙相山,我时为王,名曰大慧,于彼佛所承事供养;
大慧 = 谓佛陀之大智慧。
“次有佛出,名圆满肩,我为居士,亲近供养;
肩(jiān) = 肩膀[shoulder]。
“次有佛出,名离垢童子,我为大臣,亲近供养;
童子 = Kumara,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次有佛出,名勇猛持,我为阿修罗王,亲近供养;
“次有佛出,名须弥相,我为树神,亲近供养;
“次有佛出,名离垢臂,我为商主,亲近供养;
臂(bì) = 胳臂[arm]。
“次有佛出,名师子游步,我为城神,亲近供养;
“次有佛出,名为宝髻,我为毗沙门天王,亲近供养;
“次有佛出,名最上法称,我为乾闼婆王,亲近供养;
“次有佛出,名光明冠,我为鸠槃荼王,亲近供养。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
负责守护
|
率领
|
|
东方持国天王
|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罗刹
|
“于彼劫中,如是次第有六十亿如来出兴于世。
“我常于此受种种身,一一佛所亲近供养,教化成就无量众生;于一一佛所,得种种三昧门、种种陀罗尼门、种种神通门、种种辩才门、种种一切智门、种种法明门、种种智慧门,照种种十方海,入种种佛刹海,见种种诸佛海,清净成就,增长广大。
“如于此劫中亲近供养尔所诸佛,于一切处、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劫,所有诸佛出兴于世,亲近供养,听闻说法,信受护持,亦复如是。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如是,一切诸如来所,皆悉修习此解脱门,复得无量解脱方便。”
尔时,救护一切众生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即为善财而说颂言:
“汝以欢喜信乐心,问此难思解脱法;我承如来护念力,为汝宣说应听受。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过去无边广大劫,过于刹海微尘数,时有世界名宝光,其中有劫号善光。
“于此善光大劫中,一万如来出兴世,我皆亲近而供养,从其修学此解脱。
“时有王都名喜严,纵广宽平极殊丽,杂业众生所居住,或心清净或作恶。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杂业 = 非往生净土之行业,乃以余行而求往生净土,称为杂业。与‘杂行’同。依往生礼赞所说,修杂业而往生净土者,甚稀甚微,百中唯得一二。
“尔时有王名胜光,恒以正法御群生;其王太子名善伏,形体端正备众相。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
“时有无量诸罪人,系身牢狱当受戮;太子见已生悲愍,上启于王请宽宥。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尔时诸臣共白王:今此太子危王国,如是罪人应受戮,如何悉救令除免?
危(wēi) = 在高处而畏惧[phobia in high place]。(高[high]/使危险;伤害;损伤[injure]。)
“时胜光王语太子:汝救彼罪自当受!太子哀念情转深,誓救众生无退怯。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时王夫人采女等,俱来王所白王言:愿放太子半月中,布施众生作功德。
“时王闻已即听许,设大施会济贫乏,一切众生靡不臻,随有所求咸给与。
臻(zhēn) = 到,到达[arrive;attain a high level]。(盛;满[full]。)
“如是半月日云满,太子就戮时将至,大众百千万亿人,同时瞻仰俱号泣。
“彼佛知众根将熟,而来此会化群生,显现神变大庄严,靡不亲近而恭敬。
“佛以一音方便说,法灯普照修多罗,无量众生意柔软,悉蒙与授菩提记。
一音 = 谓佛之音声。盖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
“善伏太子生欢喜,发兴无上正觉心,誓愿承事于如来,普为众生作依处。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便即出家依佛住,修行一切种智道,尔时便得此解脱,大悲广济诸群生。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佛智/一切种智 = Sarvatha-nana。三智之一。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于中止住经劫海,谛观诸法真实性,常于苦海救众生,如是修习菩提道。
苦海 =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
“劫中所有诸佛现,悉皆承事无有余,咸以清净信解心,听闻持护所说法。
“次于佛刹微尘数,无量无边诸劫海,所有诸佛现世间,一一供养皆如是。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我念往昔为太子,见诸众生在牢狱,誓愿舍身而救护,因其证此解脱门。
“经于佛刹微尘数,广大劫海常修习,念念令其得增长,复获无边巧方便。
= 常修习这种解脱法门。
“彼中所有诸如来,我悉得见蒙开悟,令我增明此解脱,及以种种方便力。
= 令我增加明白这种解脱门的义理。
“我于无量千亿劫,学此难思解脱门;诸佛法海无有边,我悉一时能普饮。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十方所有一切刹,其身普入无所碍;三世种种国土名,念念了知皆悉尽。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三世所有诸佛海,一一明见尽无余;亦能示现其身相,普诣于彼如来所。
= 无论有多少佛,我次第示现多少身相。
“又于十方一切刹,一切诸佛导师前,普雨一切庄严云,供养一切无上觉。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又以无边大问海,启请一切诸世尊;彼佛所雨妙法云,皆悉受持无忘失。
启请 = Adhyesana/adhyesita,即讽经之前,奉请诸佛。如举行楞严会之际,当唱楞严会上佛菩萨之名号。而楞严头举唱‘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及所唱之文,称为启唱。
“又于十方无量刹,一切如来众会前,坐于众妙庄严座,示现种种神通力。
“又于十方无量刹,示现种种诸神变,一身示现无量身,无量身中现一身。
“又于一一毛孔中,悉放无数大光明,各以种种巧方便,除灭众生烦恼火。
“又于一一毛孔中,出现无量化身云,充满十方诸世界,普雨法雨济群品。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十方一切诸佛子,入此难思解脱门,悉尽未来无量劫,安住修行菩萨行。
“随其心乐为说法,令彼皆除邪见网,示以天道及二乘,乃至如来一切智。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天道 = 指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人。亦指自然之道、主宰天地之神、日月星辰、太阳等。六道之一,三善道之一。
“一切众生受生处,示现无边种种身,悉同其类现众像,普应其心而说法。
“若有得此解脱门,则住无边功德海,譬如刹海微尘数,不可思议无有量。
“善男子,我唯知此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不住攀缘,无有障碍,了达一切诸法自性,善能观察一切诸法,得无我智,证无我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恒无休息,心常安住无二法门,普入一切诸言辞海;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海、彼勇猛智、彼心行处、彼三昧境、彼解脱力?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心行处灭 = 心行之处灭绝,谓不及思虑分别之境地。
“善男子,此阎浮提,有一园林,名岚毗尼;彼园有神,名妙德圆满。
岚(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岚毗尼园/蓝毗尼园 = Lumbini,意译为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解脱处、可爱、花香、断、灭、盐。位于中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之花园。亦即佛陀诞生之圣地。据经典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为世光明,尽未来劫而无厌倦?”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