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六
九会
|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七处
|
逝多林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
|
会主
|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
入定
|
入师子频申三昧
|
说法
|
果法界,因法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第76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41)摩耶夫人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欲诣摩耶夫人所,即时获得观佛境界智,作如是念:“是善知识,远离世间,住无所住,超过六处,离一切著,知无碍道,具净法身,以如幻业而现化身,以如幻智而观世间,以如幻愿而持佛身、随意生身、无生灭身、无来去身、非虚实身、不变坏身、无起尽身、所有诸相皆一相身、离二边身、无依处身、无穷尽身、离诸分别如影现身、知如梦身、了如像身、如净日身、普于十方而化现身、住于三世无变异身、非身心身,犹如虚空,所行无碍,超诸世眼,唯是普贤净目所见。
= 超过六处(眼耳鼻舌身意)。
= 无起尽身:没有开始没有终了这种身。
无住心/非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为金刚般若经中之名句。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我国禅宗六祖慧能于未出家前,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经一客舍,闻诵金刚经,至此语,心即开悟,顿萌出家之志。
“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而得亲近承事供养、与其同住、观其状貌、听其音声、思其语言、受其教诲?”
状(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state;condition]/诉状[plaint]。)
状貌(zhuàng mào) = 状态;外貌;容貌[appearance]。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
|
眼/眼根
|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
耳/耳根
|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
|||
鼻/鼻根
|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舌/舌根
|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身/身根
|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
|||
意根
|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
|||
六尘
|
色尘
|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
||
声尘
|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
|||
香尘
|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
|||
味尘
|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
|||
触尘
|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
|||
法尘
|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
|||
六识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
作是念已,有主城神,名曰宝眼,眷属围绕,于虚空中而现其身,种种妙物以为严饰,手持无量众色宝华以散善财,作如是言:“善男子,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
心城 = 喻指禅定。禅定防心,能抑制妄动,犹如具有防御作用之城,故喻为心城。/指心。以身为城廓,故喻心为城。
“应庄严心城,谓专意趣求如来十力;
“应净治心城,谓毕究断除悭嫉谄诳;
= 彻底断除悭贪、嫉妒、谄媚、诳语等等不正当的行为。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应清凉心城,谓思惟一切诸法实性;
“应增长心城,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应严饰心城,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应增益心城,谓普摄一切佛方便道;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有利[beneficial]。)
“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普贤行愿;
“应防护心城,谓常专御捍恶友、魔军;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
捍(hàn) = 抵御;保卫[defend;guard;protect]。
“应廓彻心城,谓开引一切佛智光明;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应善补心城,谓听受一切佛所说法;
补(bǔ) = 补衣服[mend;patch]。
“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
“应善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
“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
“应密护心城,谓防诸恶欲不令得入;
“应严肃心城,谓逐诸恶法不令其住;
肃(sù) = 恭敬[respectful]。(庄重;严肃[severe]。)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强迫离开[expel]。)
“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
“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所有境界;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应莹彻心城,谓明达一切佛正法轮修多罗中所有法门种种缘起;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应部分心城,谓普晓示一切众生皆令得见萨婆若道;
部(bù) = 古汉地名[Bu,an ancient place]。(部落[tribe]/统率[command]/安排,布置[arrange]。)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应住持心城,谓发一切三世如来诸大愿海;
“应富贵心城,谓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德聚;
“应令心城明了,谓普知众生根欲等法;
“应令心城自在,谓普摄一切十方法界;
= 普摄一切十方法界的众生。
“应令心城清净,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
“应知心城自性,谓知一切法皆无有性;
“应知心城如幻,谓以一切智了诸法性。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净修心城,则能积集一切善法。
“何以故?蠲除一切诸障难故,所谓:见佛障、闻法障、供养如来障、摄诸众生障、净佛国土障。
蠲(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离如是诸障难故,若发希求善知识心,不用功力则便得见,乃至究竟必当成佛。”
功(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情;工作[work]。)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尔时,有身众神,名莲华法德及妙华光明,无量诸神前后围绕,从道场出,住虚空中,于善财前,以妙音声,种种称叹摩耶夫人,从其耳珰放无量色相光明网,普照无边诸佛世界,令善财见十方国土一切诸佛。
德(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珰(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其光明网,右绕世间,经一匝已,然后还来,入善财顶,乃至遍入身诸毛孔。
善财即得净光明眼,永离一切愚痴暗故;
= 善财童子即刻获得十眼。
得离翳眼,能了一切众生性故;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得离垢眼,能观一切法性门故;
得净慧眼,能观一切佛国性故;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得毗卢遮那眼,见佛法身故;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得普光明眼,见佛平等不思议身故;
得无碍光眼,观察一切刹海成坏故;
得普照眼,见十方佛起大方便转正法轮故;
得普境界眼,见无量佛以自在力调伏众生故;
得普见眼,睹一切刹诸佛出兴故。
睹(dǔ) = 见,看见[see]。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与其眷属万罗刹俱,于虚空中,以众妙华,散善财上,作如是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则得亲近诸善知识。
= 和他的眷属一万罗刹在一起。
法堂 = 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
“何等为十?所谓:其心清净离诸谄诳;大悲平等普摄众生,知诸众生无有真实;趣一切智,心不退转;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诸佛道场;得净慧眼了诸法性;大慈平等普覆众生;以智光明廓诸妄境;以甘露雨涤生死热;以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诸善知识。
涤(dí) = 洗[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鉴(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是为十。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复次,佛子,菩萨成就十种三昧门,则常现见诸善知识。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何等为十?所谓:法空清净轮三昧、观察十方海三昧、于一切境界不舍离不缺减三昧、普见一切佛出兴三昧、集一切功德藏三昧、心恒不舍善知识三昧、常见一切善知识生诸佛功德三昧、常不离一切善知识三昧、常供养一切善知识三昧、常于一切善知识所无过失三昧。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佛子,菩萨成就此十三昧门,常得亲近诸善知识,又得善知识转一切佛法轮三昧;得此三昧已,悉知诸佛体性平等,处处值遇诸善知识。”
二空 =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一般所言之二空为:人空、法空,并称人法二空、生法二空。
|
|
我空/生空/人空
|
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无常一之主宰。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闻之而入无我之理,称为人空。
|
法无我/法空
|
指诸法之自性为空。法空可从一切法无我与因缘生等二义论之。
|
说是语时,善财童子仰视空中而答之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摄受我故,方便教我见善知识。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愿为我说:云何往诣善知识所?于何方处城邑聚落求善知识?”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罗刹答言:“善男子,汝应普礼十方,求善知识;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识;勇猛自在遍游十方,求善知识;观身观心如梦如影,求善知识。”
尔时,善财受行其教,即时睹见大宝莲华从地涌出,金刚为茎,妙宝为藏,摩尼为叶,光明宝王以为其台,众宝色香以为其须,无数宝网弥覆其上。
藏(cáng) = 把谷物保藏起来。(储积,收藏[store]/zàng = 收藏财物的府库[storing
place;depository]/内脏。后作“脏”[internal
organs]。)
于其台上,有一楼观,名普纳十方法界藏,奇妙严饰,金刚为地,千柱行列,一切皆以摩尼宝成,阎浮檀金以为其壁,众宝璎珞四面垂下,阶陛、栏楯周匝庄严。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台榭[platform]。)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阶(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
||
三洲
|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
|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
|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其楼观中,有如意宝莲华之座,种种众宝以为严饰,妙宝栏楯,宝衣间列,宝帐、宝网以覆其上,众宝缯幡周匝垂下,微风徐动,光流响发;宝华幢中雨众妙华,宝铃铎中出美音声,宝户牖间垂诸璎珞,摩尼身中流出香水,宝象口中出莲华网,宝师子口吐妙香云,梵形宝轮出随乐音,金刚宝铃出诸菩萨大愿之音,宝月幢中出佛化形,净藏宝王现三世佛受生次第,日藏摩尼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佛刹,摩尼宝王放一切佛圆满光明,毗卢遮那摩尼宝王兴供养云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如意珠王念念示现普贤神变充满法界,须弥宝王出天宫殿,天诸采女种种妙音歌赞如来不可思议微妙功德。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户(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梵(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Brahman,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尔时,善财见如是座,复有无量众座围绕,摩耶夫人在彼座上,于一切众生前,现净色身。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所谓:超三界色身,已出一切诸有趣故;
= 示现四十种清净的色身。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随心乐色身,于一切世间无所著故;
普周遍色身,等于一切众生数故;
无等比色身,令一切众生灭倒见故;
倒见
= 颠倒事理真相之妄见。众生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皆为倒见。
无量种色身,随众生心种种现故;
无边相色身,普现种种诸形相故;
普对现色身,以大自在而示现故;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化一切色身,随其所应而现前故;
恒示现色身,尽众生界而无尽故;
= 就是众生界穷尽了,这种色身也不会穷尽。
无去色身,于一切趣无所灭故;
无来色身,于诸世间无所出故;
不生色身,无生起故;
不灭色身,离语言故;
非实色身,得如实故;
非虚色身,随世现故;
无动色身,生灭永离故;
不坏色身,法性不坏故;
无相色身,言语道断故;
语言道断/言语道过/名言道断/言语道断 = 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
一相色身,无相为相故;
如像色身,随心应现故;
如幻色身,幻智所生故;
如焰色身,但想所持故;
阳焰
=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大乘十喻之一。
如影色身,随愿现生故;
如梦色身,随心而现故;
法界色身,性净如空故;
大悲色身,常护众生故;
无碍色身,念念周遍法界故;
无边色身,普净一切众生故;
无量色身,超出一切语言故;
无住色身,愿度一切世间故;
无处色身,恒化众生不断故;
无生色身,幻愿所成故;
无胜色身,超诸世间故;
如实色身,定心所现故;
不生色身,随众生业而出现故;
如意珠色身,普满一切众生愿故;
无分别色身,但随众生分别起故;
离分别色身,一切众生不能知故;
无尽色身,尽诸众生生死际故;
清净色身,同于如来无分别故。
如是身者,非色,所有色相如影像故;
非受,世间苦受究竟灭故;
非想,但随众生想所现故;
非行,依如幻业而成就故;
离识,菩萨愿智空无性故,一切众生语言断故,已得成就寂灭身故。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尔时,善财童子又见摩耶夫人,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现超过一切世间色身。
所谓:或现超过他化自在天女身,乃至超过四大天王天女身,或现超过龙女身,乃至超过人女身,现如是等无量色身,饶益众生。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集一切智助道之法,行于平等檀波罗蜜,大悲普覆一切世间。
出生如来无量功德,修习增长一切智心,观察思惟诸法实性;
获深忍海,具众定门,住于平等三昧境界,得如来定圆满光明,销竭众生烦恼巨海;
一切如来定
= 即大空三昧。即如实入如来地,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
销(xiāo) = 熔化金属[melt]。(古代的一种刀[an
ancient knife]/通“消”。清失;消除;消散[eliminate;dispel;dissipate]。)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心常正定,未尝动乱,恒转清净不退法轮,善能了知一切佛法,恒以智慧观法实相;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见诸如来心无厌足,知三世佛出兴次第,见佛三昧常现在前,了达如来出现于世无量无数诸清净道,行于诸佛虚空境界;
普摄众生,各随其心,教化成就;
入佛无量清净法身,成就大愿,净诸佛刹,究竟调伏一切众生,心恒遍入诸佛境界;
出生菩萨自在神力,已得法身清净无染,而恒示现无量色身;
摧一切魔力,成大善根力,出生正法力,具足诸佛力,得诸菩萨自在之力,速疾增长一切智力;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得佛智光,普照一切,悉知无量众生心海,根性、欲解种种差别;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其身普遍十方刹海,悉知诸刹成坏之相,以广大眼见十方海,以周遍智知三世海,身普承事一切佛海,心恒纳受一切法海;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修习一切如来功德,出生一切菩萨智慧,常乐观察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就所行之道,常勤守护一切众生,常乐称扬诸佛功德,愿为一切菩萨之母。
尔时,善财童子见摩耶夫人现如是等阎浮提微尘数诸方便门。
既见是已,如摩耶夫人所现身数,善财亦现作尔许身,于一切处摩耶之前,恭敬礼拜,即时证得无量无数诸三昧门,分别观察,修行证入。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从三昧起,右绕摩耶并其眷属,合掌而立,白言:“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教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近供养。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我于一一善知识所,皆往承事,无空过者;渐来至此,愿为我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而得成就?”
答言:“佛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是故常为诸菩萨母。
“佛子,如我于此阎浮提中迦毗罗城净饭王家,右胁而生悉达太子,现不思议自在神变;如是,乃至尽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卢遮那如来,皆入我身,示现诞生自在神变。
= 这样的境界,乃至穷尽此世界海,所有一切的毗卢遮那佛,皆入我的身中,示现诞生时种种自在的神通变化。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Suddhodana,中印度迦毗罗(Kapilavastu)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又,善男子,我于净饭王宫,菩萨将欲下生之时,见菩萨身一一毛孔,咸放光明,名一切如来受生功德轮,一一毛孔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受生庄严。
下生 = 谓菩萨自天上界降生于下界。
“彼诸光明,皆悉普照一切世界;照世界已,来入我顶,乃至一切诸毛孔中。
“又,彼光中普现一切菩萨名号、受生神变、宫殿眷属、五欲自娱;又见出家、往诣道场、成等正觉、坐师子座、菩萨围绕、诸王供养、为诸大众转正法轮;又见如来往昔修行菩萨道时,于诸佛所恭敬供养,发菩提心,净佛国土,念念示现无量化身,充遍十方一切世界,乃至最后入般涅槃。
= 宫殿和眷属。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如是等事,靡不皆见。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时,我身形量虽不逾本,然其实已超诸世间。
逾(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所以者何?我身尔时量同虚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诸宫殿故。
“尔时,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有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皆与菩萨同愿、同行、同善根、同庄严、同解脱、同智慧,诸地、诸力、法身、色身,乃至普贤神通行愿,悉皆同等,如是菩萨前后围绕;又有八万诸龙王等、一切世主,乘其宫殿,俱来供养。
= 这样的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前后围绕。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菩萨尔时,以神通力,与诸菩萨普现一切兜率天宫;一一宫中,悉现十方一切世界阎浮提内受生影像,方便教化无量众生,令诸菩萨离诸懈怠,无所执著。
“又以神力,放大光明,普照世间,破诸黑暗,灭诸苦恼;令诸众生,皆识宿世所有业行,永出恶道。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又为救护一切众生,普现其前,作诸神变。
“现如是等诸奇特事,与眷属俱,来入我身。
“彼诸菩萨于我腹中,游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为一步,或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而为一步。
“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世界诸如来所、菩萨众会,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乃至色界诸梵天王,欲见菩萨处胎神变,恭敬供养,听受正法,皆入我身。
“虽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众会,而身不广大,亦不迫窄;其诸菩萨各见自处众会道场,清净严饰。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窄(zhǎi) = 狭小[narrow]。
“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阎浮提中,菩萨受生,我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阎浮提中,悉亦如是。
“然我此身本来无二,非一处住,非多处住。
“何以故?以修菩萨大愿智幻庄严解脱门故。
“善男子,如今世尊,我为其母;往昔所有无量诸佛,悉亦如是而为其母。
“善男子,我昔曾作莲华池神,时有菩萨于莲华藏忽然化生,我即捧持瞻侍养育,一切世间皆共号我为:菩萨母。
捧(pěng) = 两手承托。古多作“奉”[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又,我昔为菩提场神,时有菩萨于我怀中忽然化生,世亦号我为:菩萨母。
“善男子,有无量最后身菩萨,于此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我皆为母。
“善男子,如此世界贤劫之中,过去世时,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及今世尊释迦牟尼佛,现受生时,我为其母。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未来世中,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放大光明普照法界,示现一切诸菩萨众受生神变,乃于人间生大族家,调伏众生;我于彼时,亦为其母。
大族(dà zú) = 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
“如是次第,有师子佛、法幢佛、善眼佛、净华佛、华德佛、提舍佛、弗沙佛、善意佛、金刚佛、离垢佛、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弗沙 = Tisya,即释尊于过去世三阿僧祇劫修行成满后,更修百劫相好业之时,所事奉之佛。
“月光佛、持炬佛、名称佛、金刚楯佛、清净义佛、绀身佛、到彼岸佛、宝焰山佛、持明佛、莲华德佛、
楯(dùn) = 栏干的横木。引申义:通“盾”。盾牌[shield]/shūn
= 栏杆的横木[rail]。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持明 = Dharani,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
“名称佛、无量功德佛、最胜灯佛、庄严身佛、善威仪佛、慈德佛、无住佛、大威光佛、无边音佛、胜冤敌佛、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离疑惑佛、清净佛、大光佛、净心佛、云德佛、庄严顶髻佛、树王佛、宝珰佛、海慧佛、妙宝佛、
“华冠佛、满愿佛、大自在佛、妙德王佛、最尊胜佛、栴檀云佛、绀眼佛、胜慧佛、观察慧佛、炽盛王佛、
“坚固慧佛、自在名佛、师子王佛、自在佛、最胜顶佛、金刚智山佛、妙德藏佛、宝网严身佛、善慧佛、自在天佛、
“大天王佛、无依德佛、善施佛、焰慧佛、水天佛、得上味佛、出生无上功德佛、仙人侍卫佛、随世语言佛、功德自在幢佛、
“光幢佛、观身佛、妙身佛、香焰佛、金刚宝严佛、喜眼佛、离欲佛、高大身佛、财天佛、无上天佛、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顺寂灭佛、智觉佛、灭贪佛、大焰王佛、寂诸有佛、毗舍佉天佛、金刚山佛、智焰德佛、安隐佛、师子出现佛、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
“圆满清净佛、清净贤佛、第一义佛、百光明佛、最增上佛、深自在佛、大地王佛、庄严王佛、解脱佛、妙音佛、
“殊胜佛、自在佛、无上医王佛、功德月佛、无碍光佛、功德聚佛、月现佛、日天佛、出诸有佛、勇猛名称佛、
日天子/日天 = Surya,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天界天人,主管太阳,大乘佛教传说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光明门佛、娑罗王佛、最胜佛、药王佛、宝胜佛、金刚慧佛、无能胜佛、无能映蔽佛、众会王佛、大名称佛、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
“敏持佛、无量光佛、大愿光佛、法自在不虚佛、不退地佛、净天佛、善天佛、坚固苦行佛、一切善友佛、解脱音佛、
敏(mǐn) = 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思想敏锐,反应快[intelligent;clever]。)
“游戏王佛、灭邪曲佛、瞻卜净光佛、具众德佛、最胜月佛、执明炬佛、殊妙身佛、不可说佛、最清净佛、友安众生佛、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无量光佛、无畏音佛、水天德佛、不动慧光佛、华胜佛、月焰佛、不退慧佛、离爱佛、无著慧佛、集功德蕴佛、
“灭恶趣佛、普散华佛、师子吼佛、第一义佛、无碍见佛、破他军佛、不著相佛、离分别海佛、端严海佛、须弥山佛、
“无著智佛、无边座佛、清净住佛、随师行佛、最上施佛、常月佛、饶益王佛、不动聚佛、普摄受佛、饶益慧佛、
“持寿佛、无灭佛、具足名称佛、大威力佛、种种色相佛、无相慧佛、不动天佛、妙德难思佛、满月佛、解脱月佛、
“无上王佛、希有身佛、梵供养佛、不瞬佛、顺先古佛、最上业佛、顺法智佛、无胜天佛、不思议功德光佛、随法行佛、
瞬(shùn) = 眨眼[wink]。
“无量贤佛、普随顺自在佛、最尊天佛,如是乃至楼至如来,在贤劫中,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当成佛者,悉为其母。
楼至佛
= Rudita/Rucika,为贤劫千佛中之最后成佛者。
“如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于此世界海十方无量诸世界一切劫中,诸有修行普贤行愿,为化一切诸众生者,我自见身悉为其母。”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尔时,善财童子白摩耶夫人言:“大圣得此解脱,经今几时?”
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不可思议非最后身菩萨神通道眼所知劫数,尔时有劫名净光,世界名须弥德,虽有诸山五趣杂居,然其国土众宝所成,清净庄严,无诸秽恶。
道眼
= 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指观道之眼。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有千亿四天下,有一四天下,名师子幢,于中有八十亿王城。
“有一王城,名自在幢;有转轮王,名大威德。
“彼王城北,有一道场,名满月光明;其道场神,名曰慈德。
“时,有菩萨,名离垢幢,坐于道场,将成正觉。
“有一恶魔,名金色光,与其眷属无量众俱,至菩萨所。
恶魔
= Mara,音译作魔罗。指能破坏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并破坏自他身命之恶神、鬼神。亦即扰人修行之恶人、恶事、恶神之通称。南北传经典,尤以阿含经典为然,对恶魔侵扰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详尽而生动之描述。
“彼大威德转轮圣王,已得菩萨神通自在,化作兵众,其数倍多,围绕道场;诸魔惶怖,悉自奔散;故彼菩萨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离垢幢菩萨证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惶(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时,道场神见是事已,欢喜无量,便于彼王而生子想,顶礼佛足,作是愿言:‘此转轮王,在在生处,乃至成佛,愿我常得与其为母。’
= 我愿意常作他的母亲。
“作是愿已,于此道场,复曾供养十那由他佛。
曾(céng) =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once]。(zēng
= 乃,竟[actually]。)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道场神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转轮王者,今世尊毗卢遮那是。
“我从于彼发愿已来,此佛世尊,于十方刹一切诸趣,处处受生,种诸善根,修菩萨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乃至示现住最后身,念念普于一切世界,示现菩萨受生神变,常为我子,我常为母。
“善男子,过去、现在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将成佛时,皆于脐中放大光明,来照我身及我所住宫殿屋宅;彼最后生,我悉为母。
脐(qí) = 肚脐[umbilicus]。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大愿智幻解脱门。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如诸菩萨摩诃萨,具大悲藏,教化众生常无厌足,以自在力,一一毛孔示现无量诸佛神变;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正念,其王有女名天主光。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天主 = 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敬受其教,头面作礼,绕无数匝,恋慕瞻仰,却行而退。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42)三十三天>天主光天女
遂往天宫,见彼天女,礼足围绕,合掌前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天女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碍念清净庄严。
“善男子,我于此解脱力,忆念过去,有最胜劫,名青莲华。
= 回忆过去有个最殊胜的劫,名叫莲华劫。
“我于彼劫中,供养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彼诸如来,从初出家,我皆瞻奉,守护供养,造僧伽蓝,营办什物。
= 为他们营办一切需要之物。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十物/什器/什宝/什物(shí wù) = 什即杂、聚之意。指寺院中之各种法物。在印度,僧众个人之随身物称轻物,僧团全体之所有物称重物。其后,重物引申为僧院生活与修行之资具,我国自古称之为什物、资财。又什物中特别贵重者称法宝物。
“又,彼诸佛从为菩萨住母胎时,诞生之时,行七步时,大师子吼时,住童子位在宫中时,向菩提树成正觉时,转正法轮现佛神变教化调伏众生之时;如是一切诸所作事,从初发心乃至法尽,我皆明忆,无有遗余,常现在前,念持不忘。
四方七步 =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
师子吼 = Sim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念持 = 指忆念受持,毫不间断。
“又,忆过去劫,名善地,我于彼供养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又,过去劫名为妙德,我于彼供养一佛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
一佛土/一佛刹/一佛国土/一佛世界 = 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边世界等。
“又,劫名无所得,我于彼供养八十四亿百千那由他诸佛如来;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又,劫名善光,我于彼供养阎浮提微尘数诸佛如来;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又,劫名无量光,我于彼供养二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又,劫名最胜德,我于彼供养一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一恒/一恒河沙 = 指以一恒河沙之数,譬喻物之极多。诸经中每以恒河为福德吉祥之河,由于此河沙多,又为佛生处、游行处,乃弟子们所现见者,故引此河为喻,而不取他河。
“又,劫名善悲,我于彼供养八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又,劫名胜游,我于彼供养六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又,劫名妙月,我于彼供养七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善男子,如是忆念恒河沙劫,我常不舍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从彼一切诸如来所,闻此无碍念清净庄严菩萨解脱,受持修行恒不忘失。
“如是先劫所有如来,从初菩萨,乃至法尽,一切所作,我以净严解脱之力,皆随忆念,明了现前,持而顺行,曾无懈废。
= 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劫。
现在前/现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废(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碍念清净解脱。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诸菩萨摩诃萨,出生死夜朗然明彻,永离痴冥未尝惛寐,心无诸盖、身行轻安,于诸法性清净觉了,成就十力开悟群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明彻(míng chè) = 明白、了解。
惛(hūn) = 糊涂[muddled;bewildered]。(同“惽”。心乱[confused]。)
寐(mèi) = 睡着[sleep]。
轻安 = Passaddhi,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一。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善男子,迦毗罗城有童子师,名曰遍友。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以闻法故,欢喜踊跃,不思议善根自然增广;顶礼其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43)迦毗罗城>遍友童子师
从天宫下,渐向彼城。
至遍友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 顶礼其足,右绕无数匝。
遍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众艺,学菩萨字智。
艺(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字(zì) = 从宀,从子。在屋内生孩子。生孩子[give
birth to]。( 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word;characters]。
“汝可问之,当为汝说。”
###44)迦毗罗城>善知众艺童子
尔时,善财即至其所,头顶礼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时,彼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
“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 我恒常唱念修持华严四十二字母。
华严字母 = 全部有42个字母,为善财童子参访第44位善知识时传授的字智法门。相传为古代僧人为学习梵语而产生用汉字标注的梵语字母表。
“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门;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
“唱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轮断差别;
“唱那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得无依无上;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唱逻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离依止无垢;
逻(luó) = 巡察[patrol]。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唱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不退转方便;
拖(tuō) = 牵引,拉[drag;haul;pull]。
“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金刚场;
“唱荼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曰普轮;
荼(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唱沙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为海藏;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唱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生安住;
“唱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圆满光;
哆(duō) = 战栗[tremble]。
“唱也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差别积聚;
“唱瑟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光明息烦恼;
瑟(sè) = 古代拨弦乐器[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唱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差别云;
迦(jiā) = 译音字。
“唱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降霔大雨;
娑(suō) = 起舞的样子[dancing]。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唱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
么(me) = 词尾。
湍(tuān) = 水势急速[torrential]。(急流的水[rushing
waters]。)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
峙(zhì) = 稳固地、高高地立起[tower
aloft]。(引申为相对耸立,对立[stand face
to face;tower facing each other]。)
“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安立;
伽(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唱他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真如平等藏;
“唱社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入世间海清净;
社(shè) = 土地神[God of
land]。(集体性组织;团体[society]。)
“唱锁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念一切佛庄严;
“唱柂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简择一切法聚;
柂(duò) = 同“舵”。船舵[rudder]。
简(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简择 = 即选择。指依智慧力作正确之判断,以舍伪取真。
“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
奢(shē) = 奢侈,不节俭[luxurious;extravagant]。
“唱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因地智慧藏;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唱叉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息诸业海藏;
叉(chā) = 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cross]。
“唱娑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
|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
业障
|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
“唱壤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作世间智慧门;
壤(rǎng) = 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土壤[soil]。
“唱曷攞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生死境界智慧轮;
曷(hé) = 何,什么[what]。
攞(luó) = 撕裂。
“唱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
“唱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
“唱娑么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十方现见诸佛;
“唱诃婆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无缘 = 即无遇佛、闻法之机缘。系‘有缘’之对称。无见佛闻法之机缘者难证菩提,故谓‘无缘之众生难度’。/无对象之谓。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唱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
縒(suǒ) = 丝织品色彩鲜洁。
“唱伽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
“唱吒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
“唱拏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观察字轮有无尽诸亿字;
拏(ná) = 持拿;执取。后作“拿”[take]。
字轮
= Aksara-cakra。轮有转生之意。即自一梵语文字而轮转生出诸字之意,亦即诸尊之种子、真言等文字中,从一字转生多字者,称为字轮。如五字轮、百字轮等。
“唱娑颇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化众生究竟处;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唱娑迦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
“唱也娑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
“唱室者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唱侘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
侘(chà) = 通“诧”。夸耀,夸口[boast]。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唱陀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一切法轮差别藏。
“善男子,我唱如是字母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
“善男子,我唯知此善知众艺菩萨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能于一切世、出世间善巧之法,以智通达到于彼岸;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殊方异艺,咸综无遗;
殊方(shū fāng) = 不同的方法或方向/异乡。
综(zōng) = 总聚;总合[put
together;synthesize;sum up]。
“文字、算数,蕴其深解;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医方、咒术,善疗众病;
“有诸众生,鬼魅所持,怨憎咒诅,恶星变怪,死尸奔逐,癫痫、羸瘦,种种诸疾,咸能救之,使得痊愈;
魅(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咒(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诅(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诅祝/咒诅 = 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
癫(diān) = 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mentally
deranged]。
痫(xián) = 俗称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epilepsy]。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又善别知金玉、珠贝、珊瑚、琉璃、摩尼、砗磲、鸡萨罗等一切宝藏,出生之处,品类不同,价值多少;
贝(bèi) = 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海贝[shell]。
“村营乡邑、大小都城、宫殿苑园、岩泉薮泽,凡是一切人众所居,菩萨咸能随方摄护;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又善观察天文地理、人相吉凶、鸟兽音声、云霞气候、年谷丰俭、国土安危,如是世间所有技艺,莫不该练,尽其源本;
= 技艺的来源,他都完全知道。
天文(tiān wén) = 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现象[astronomy]。
霞(xiá) = 早晚的彩云[colorful clouds;morning or
evening glow]。(指像霞一样美丽的光彩[color;lustre;radiance]。)
候(hòu) = 守望;侦察[reconnoitre]。(时节[season]。)
俭(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
该(gāi) = 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为“完备,包括一切[comprehensive]”。(包容;包括[contain;conclude]/应该;应当<宋、元时才出现此义>[should;ought to]。)
“又能分别出世之法,正名辩义,观察体相,随顺修行,智入其中,无疑、无碍、无愚暗、无顽钝、无忧恼、无沉没、无不现证。
正名(zhèng míng) = 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
顽(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钝(dùn) = 不锋利[blunt]。(呆;笨拙[dull-witted;stupid;mentally slow]。)
沉没(chén mò) = 沉下淹没[sink;submerge]。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摩竭提国,有一聚落,彼中有城,名婆怛那;有优婆夷,号曰贤胜。
难陀婆怛那/婆怛那 = Nandavardhana,婆怛那,增益也。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
时,善财童子头面敬礼知艺之足,绕无数匝,恋仰辞去。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
|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一)染心相触,(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
沙弥尼
|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
近住男
|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
近住女
|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
###45)摩竭提国>贤胜优婆夷
向聚落城,至贤胜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贤胜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依处道场;既自开解,复为人说。
菩萨解脱五义 =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
|
|
生死不能缚
|
谓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
|
境相不能缚
|
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谓菩萨虽见于一切境界,然不生执着。
|
现惑不能缚
|
现惑,现前分别之见;谓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
|
有不能缚
|
有,指一切有为之法;谓菩萨于一切有为之法,所见皆空,而无所执着。
|
惑不能缚
|
谓菩萨了达迷妄即真如、烦恼即菩提,故无著无不着。
|
“又得无尽三昧,非彼三昧法有尽、无尽,以能出生一切智性眼无尽故,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耳无尽故,
= 又能出生一切智慧之性的耳根,没有穷尽的缘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鼻无尽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舌无尽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身无尽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意无尽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功德波涛无尽故,
波(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
涛(tāo) = 大波[billow;big wave]。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智慧光明无尽故,
“又能出生一切智性速疾神通无尽故。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依处道场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一切无著功德行,而我云何尽能知说?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为沃田;彼有长者,名坚固解脱。
沃(wò) = 把水从上浇下[water]。(肥美[fertile]。)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礼贤胜足,绕无数匝,恋慕瞻仰,辞退南行。
###46)沃田城>坚固解脱长者
到于彼城,诣长者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长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著念清净庄严。
“我自得是解脱已来,于十方佛所,勤求正法无有休息。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著念净庄严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获无所畏大师子吼,安住广大福智之聚;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善男子,即此城中,有一长者,名为妙月;其长者宅,常有光明。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坚固足,绕无数匝,辞退而行。
= 善财童子顶礼坚固长者之足。
###47)沃田城>妙月长者
向妙月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净智光明。
“善男子,我唯知此智光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证得无量解脱法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长者,名无胜军。
长者 = Setthin/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是时,善财礼妙月足,绕无数匝,恋仰辞去。
= 善财童子顶礼妙月长者之足。
###48)出生城>无胜军长者
渐向彼城,至长者所,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长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无尽相。
“我以证此菩萨解脱,见无量佛,得无尽藏。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尽相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限智,无碍辩才,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之为法;彼聚落中,有婆罗门,名最寂静。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无胜军足,绕无数匝,恋仰辞去。
= 善财童子顶礼无胜军长者之足。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49)法聚落>最寂静婆罗门
渐次南行,诣彼聚落,见最寂静,礼足围绕,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婆罗门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诚愿语;过去、现在、未来菩萨,以是语故,乃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无已退、无现退、无当退。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
愿(yuàn) = 谨慎;老实,质朴[be prudent and honest]。(心愿;愿望[desire]/希望<发生某种情况>[wish]。)
“善男子,我以住于诚愿语故,随意所作,莫不成满。
“善男子,我唯知此诚语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与诚愿语,行止无违,言必以诚,未曾虚妄,无量功德因之出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意华门;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复有童女,名为有德。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于法尊重,礼婆罗门足,绕无数匝,恋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