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八
九会
|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七处
|
逝多林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
|
会主
|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
入定
|
入师子频申三昧
|
说法
|
果法界,因法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第68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25)险难国>婆须蜜多女
尔时,善财童子,大智光明照启其心,思惟观察见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罗尼门,得受持一切法轮陀罗尼门,得与一切众生作所归依大悲力,得观察一切法义理光明门,得充满法界清净愿,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遍庄严一切世界自在力,得普发起一切菩萨业圆满愿。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渐次游行,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处处寻觅婆须蜜多女。
觅(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婆须蜜多 = Vasumitra,意译世友、天友。
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诸根寂静,智慧明了,不迷不乱,谛视一寻,无有疲懈,无所取著,目视不瞬,心无所动,甚深宽广,犹如大海;不应于此婆须蜜女,有贪爱心,有颠倒心,生于净想,生于欲想;不应为此女色所摄。
= 他的智慧甚深宽广,犹如大海一样。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一寻 =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瞬(shùn) = 眨眼[wink]。
“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没欲泥,不被魔缚,不应作处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
魔境 = 魔障之境地。
魔缚 = 即被心中之妄想、外在之事物所系着,不得自由。
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寻觅婆须蜜女,汝已获得广大善利。
“善男子,汝应决定求佛果位,决定欲为一切众生作所依怙,决定欲拔一切众生贪爱毒箭,决定欲破一切众生于女色中所有净想。
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果 = 指成佛。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依怙 =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嗔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
“善男子,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廛之北,自宅中住。”
市(shì) = 市场[market]。
廛(chán) = 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plot allotted to a household]。
市廛(shì chán) = 市中的商店。亦指商店云集之地。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往诣其门。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见其住宅广博严丽,宝墙、宝树及以宝堑,一一皆有十重围绕;其宝堑中,香水盈满,金沙布地,诸天宝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遍覆水上;宫殿、楼阁处处分布,门闼、窗牖相望间列,咸施网铎,悉置幡幢,无量珍奇以为严饰;琉璃为地,众宝间错,烧诸沉水,涂以栴檀,悬众宝铃,风动成音,散诸天华遍布其地;种种严丽不可称说,诸珍宝藏其数百千,十大园林以为庄严。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闼(tà) = 小门[<small> door]。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望(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向,对着[towards;to]。)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尔时,善财见此女人,颜貌端严,色相圆满,皮肤金色,目发绀青,不长不短,不粗不细,欲界人、天无能与比;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音声美妙超诸梵世,一切众生差别言音,悉皆具足,无不解了;
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梵世 = Brahmaloka,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
深达字义,善巧谈说,得如幻智,入方便门;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众宝璎珞及诸严具庄严其身,如意摩尼以为宝冠而冠其首;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天冠/宝冠 = 指饰以宝玉之冠。
复有无量眷属围绕,皆共善根同一行愿,福德大藏具足无尽。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时,婆须蜜多女从其身出广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宫殿;遇斯光者,身得清凉。
尔时,善财前诣其所,顶礼其足,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
贪毒/贪/贪欲
= Lobha,与‘渴爱’(梵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三昧;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欢喜三昧 = 于诸法生欢喜之禅定,称为欢喜三昧。即安住此三昧,能受诸三昧之喜悦。
“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
“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
“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
升座 = 禅林用语。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师家登高座说法。据古制,升座与上堂同义,至后世乃有所别。
“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
嚬呻(pín shēn) = 皱眉呻吟;苦吟。
“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
“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
抱持(bào chí) = 搂抱,抱住[clasp;embrace;hold fast]。
“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
唼(shà) = 水鸟或鱼吃食[eat;peck]。(泛指吃,咬[eat]。)
唇(chún) = 嘴唇[lip]。
吻(wěn) = 嘴唇[lips]。(嘴;口[mouth]/语气;口气[mood]。)
“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善财白言:“圣者种何善根、修何福业,而得成就如是自在?”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福业 = Punna-kam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答言:“善男子,我念过去,有佛出世,名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门。
“善男子,彼高行如来哀愍众生,入于王城,蹈彼门阃,其城一切悉皆震动,忽然广博,众宝庄严,无量光明递相映彻,种种宝华散布其地,诸天音乐同时俱奏,一切诸天充满虚空。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阃(kǔn) = 门槛[threshold]。(指郭门[gate]。)
忽(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善男子,我于彼时,为长者妻,名曰善慧;见佛神力,心生觉悟,则与其夫往诣佛所,以一宝钱而为供养。
长者 = Setthin/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是时,文殊师利童子为佛侍者,为我说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侍者 = Ante-vasin,为僧职名称之一。指随侍师父、长老之侧,听从其令,予以服侍者。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离贪际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就无边巧方便智,其藏广大,境界无比;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藏 = Pitaka,乃篮或箧、箧藏之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复由此义,转指‘摄菩萨等一切所应知之法’为藏,称为菩萨藏。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善度;中有居士,名鞞瑟胝罗,彼常供养栴檀座佛塔。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瑟(sè) = 古代拨弦乐器[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鞞瑟胝罗 = Vesthila,又称安住长者。
佛塔 = 安置佛舍利之处所。佛国记即有释迦牟尼佛入灭后,舍利分八处,各设塔庙以供奉之记载。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26)善度城>鞞瑟胝罗居士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善度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a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槃,如是如来现般涅槃,如是如来当般涅槃。’
心(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善男子,我开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
佛种 =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无量殊胜之事。”
善财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
居士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华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得见千佛,得见百千佛,得见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阿庾多亿佛、那由他亿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如是一切,次第皆见。
提舍佛 = Tissa,为星宿名,可表示“圆满”、“明”。
弗沙佛 = Pussa,为星宿名,义为“炽盛宿星”、“鬼宿星”、“增威”。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庾(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阿由多/阿庾多 = Ayuta,兆,即一万亿。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亦见彼佛,初始发心,种诸善根,获胜神通,成就大愿,修行妙行,具波罗蜜,入菩萨地,得清净忍,摧伏魔军,成正等觉,国土清净,众会围绕,放大光明,转妙法轮,神通变现;种种差别,我悉能持,我悉能忆,悉能观察,分别显示。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未来弥勒佛等一切诸佛,现在毗卢遮那佛等一切诸佛,悉亦如是。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如此世界,十方世界所有三世一切诸佛、声闻、独觉、诸菩萨众,悉亦如是。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
|||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
二乘
|
三乘
|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
||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如来智日恒照其心,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来及我一切众生等无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转,而能普入一切世间,离诸分别,住佛法印,悉能开悟法界众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法印 = Dharma-mudra,与‘法本末’、‘法本’、‘相’、‘忧檀那’(Udana)等词同义。法,指佛法、佛教;印,即旗印、印记、标帜。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动不变之义,例如王者之印,能为证明。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怛(dá) = 痛苦[suffering]。
普陀山/补怛洛伽山 = Potalaka,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小白花树山;为现今南印度帕帕纳萨姆山,位于蒂鲁内尔维利县境。大乘佛教传说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后中国浙江舟山上一座海岛因“不肯去观音”的典故,也更名为普陀洛迦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即说颂曰: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沼(zhǎo) = 水池,积水的洼地[natural pond]。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丈夫 = Purusa,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已,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27)补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萨解脱之藏,得彼菩萨能随念力,忆彼诸佛出现次第,念彼诸佛相续次第,持彼诸佛名号次第,观彼诸佛所说妙法,知彼诸佛具足庄严,见彼诸佛成正等觉,了彼诸佛不思议业。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
|
信力
|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
精进力
|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
念力
|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
定力
|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
慧力
|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
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
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
岩(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萦(yíng) = 回旋缠绕[coil]。(弯曲[bend]。)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蓊(wěng) = 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lush]。
郁(yù) = 繁盛的样子[luxuriant;rush]。(隆盛;繁多[various]/忧郁[depressed;gloomy;melancholy]。)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善知识者,一切法云;
“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善知识者,难可值遇;
“善知识者,十力宝因;
“善知识者,无尽智炬;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善知识者,福德根芽;
芽(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善知识者,一切智门;
“善知识者,智海导师;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便即往诣大菩萨所。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来!汝发大乘意普摄众生,起正直心专求佛法,大悲深重救护一切,普贤妙行相续现前,大愿深心圆满清净,勤求佛法悉能领受,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从文殊师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势力;已获广大三昧光明,专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见诸佛生大欢喜,智慧清净犹如虚空,既自明了复为他说,安住如来智慧光明。”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尔时,善财童子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菩萨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
“或以布施,摄取众生;
“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或现色身,摄取众生;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
“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冤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迁(qiān) = 向高处迁移[ascend]。(徙居;搬动[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五怖畏/五恐怖/五怖/五畏 = Pañca vibhīṣaṇān,指的是初学菩萨的五种怖畏。
|
|
不活畏/不活恐怖
|
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我想,尚爱自身,深恐尔后难维生计,故常积存资财,未能尽施所有,称为不活畏。
|
恶名畏/恶名恐怖
|
行者于世间,遭受诬谤,恐受恶名,或牵连罪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生罣障恶名畏。
|
死畏/死恐怖/命终畏
|
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
|
恶道畏/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
|
谓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
|
大众威德畏/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
|
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
“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行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已净普贤一切愿,已住普贤一切行,常行一切诸善法,常入一切诸三昧,常住一切无边劫,常知一切三世法,常诣一切无边刹,常息一切众生恶,常长一切众生善,常绝众生生死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尔时,东方有一菩萨,名曰正趣,从空中来,至娑婆世界轮围山顶,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种震动,一切皆以众宝庄严。
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按(àn) = 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正趣菩萨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天龙八部、释、梵、护世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一切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处,令诸恶趣,众苦皆灭,烦恼不起,忧悲悉离。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墨(mò) = 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Chinese
ink,sumi]。
又于一切诸佛国土,普雨一切华香、璎珞、衣服、幢盖;如是所有诸庄严具,供养于佛。
复随众生心之所乐,普于一切诸宫殿中而现其身,令其见者皆悉欢喜,然后来诣观自在所。
时,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正趣菩萨来此会不?”
白言:“已见。”
告言:“善男子,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28)正趣菩萨
尔时,善财童子敬承其教,遽即往诣彼菩萨所,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遽(jù) =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post car or horse]。(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正趣菩萨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普门速疾行。”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善财言:“圣者,于何佛所得此法门?所从来刹,去此几何?发来久如?”
= 您是从那个佛刹来的?这个佛刹离开这儿有多远?您从那儿来经过多长时间呢?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
告言:“善男子,此事难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沙门、婆罗门等所不能了;唯勇猛精进无退无怯诸菩萨众,已为一切善友所摄、诸佛所念,善根具足,志乐清净,得菩萨根,有智慧眼,能闻能持,能解能说。”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善财言:“圣者,我承佛神力、善知识力,能信能受,愿为我说!”
正趣菩萨言:“善男子,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而来此土,于彼佛所得此法门,从彼发来已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一一念中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步,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刹。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一一佛刹,我皆遍入,至其佛所,以妙供具而为供养;此诸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诸如来所忍,诸菩萨所叹。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忍(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善男子,我又普见彼世界中一切众生,悉知其心,悉知其根,随其欲解,现身说法,或放光明,或施财宝,种种方便,教化调伏,无有休息。
= 随顺他们心中的欲望和了解。
现身度生/现身 = 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
“如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普疾行解脱,能疾周遍到一切处。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如诸菩萨摩诃萨,普于十方无所不至,智慧境界等无差别,善布其身悉遍法界,至一切道,入一切刹,知一切法,到一切世,平等演说一切法门,同时照耀一切众生,于诸佛所不生分别,于一切处无有障碍;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道 = Magga,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堕罗钵底;其中有神,名曰大天。
堕罗钵底/陀罗钵地 = Dvara-vati,意思是多门之国(指城门)。据信是孟族于6世纪至11世纪在今天泰王国北部佛统府一带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国。
大天 = Mahadeva,音译作摩诃提婆,意译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约生活在阿育王时代,将佛教传播到南印度。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29)堕罗钵底城>大天神
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广大行,求菩萨智慧境,见菩萨神通事,念菩萨胜功德,生菩萨大欢喜,起菩萨坚精进,入菩萨不思议自在解脱,行菩萨功德地,观菩萨三昧地,住菩萨总持地,入菩萨大愿地,得菩萨辩才地,成菩萨诸力地。
地(dì) = 大地,与“天”相对[the earth]。(领土,属地;地区[territory]/地位[position]。)
渐次游行,至于彼城,推问大天今在何所?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人咸告言:“在此城内,现广大身,为众说法。”
尔时,善财至大天所,顶礼其足,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尔时,大天长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持诸金华以散善财,而告之言:“善男子,一切菩萨,难可得见,难可得闻,希出世间,于众生中最为第一,是诸人中芬陀利华,为众生归,为众生救,为诸世间作安隐处,为诸世间作大光明,示迷惑者安隐正道;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为大法将,善能守护一切智城。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四大海 = 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法将 = 即佛法之大将。比喻高僧大德之于弟子犹如大将之于军。又精通法门义理,与他人论战皆胜者,亦称法将。如玄奘于印度时曾得‘法将’之美名。
“菩萨如是难可值遇,唯身、语、意无过失者,然后乃得见其形像、闻其辩才,于一切时常现在前。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解脱,名为云网。”
善财言:“圣者,云网解脱境界云何?”
尔时,大天于善财前,示现金聚、银聚、琉璃聚、玻璃聚、砗磲聚、玛瑙聚、大焰宝聚、离垢藏宝聚、大光明宝聚、普现十方宝聚、宝冠聚、宝印聚、宝璎珞聚、宝珰聚、宝钏聚、宝锁聚、珠网聚、种种摩尼宝聚、一切庄严具聚、如意摩尼聚,皆如大山;又复示现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衣服、一切幢幡、一切音乐、一切五欲娱乐之具,皆如山积;及现无数百千万亿诸童女众。
聚(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积蓄,累积[accumulate]。)
印(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印证[confirm]。)
宝印 = 诸佛菩萨种种印契(Mudra)之美称。或专称以生财宝为目的之印契;然此财宝未必指有形之财物。如宝生佛、金刚宝菩萨之三昧耶印皆为宝印,分别称为宝三昧耶印、三昧耶宝印。
珰(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钏(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而彼大天告善财言:“善男子,可取此物,供养如来,修诸福德,并施一切,摄取众生,令其修学檀波罗蜜,能舍难舍。
“善男子,如我为汝,示现此物,教汝行施;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皆令以此善根熏习,于三宝所、善知识所,恭敬供养,增长善法,发于无上菩提之意。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
|
愿波罗蜜
|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
|
力波罗蜜
|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
|
智波罗蜜
|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
“善男子,若有众生贪著五欲,自放逸者,为其示现不净境界;若有众生瞋恚、憍慢、多诤竞者,为其示现极可怖形,如罗刹等饮血啖肉;令其见已,惊恐惶惧,心意调柔,舍离冤结。
逸/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惶(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若有众生惛沉、懒惰,为其示现王、贼、水、火及诸重疾;令其见已,心生惶怖,知有忧苦而自勉策。
= 为他们示现犯王法、盗贼、水淹、火灾,以及一切严重的疾病,令他们看见之后,心生惶恐忧怖。
惛(hūn) = 古同“昏”,迷乱;糊涂[muddled;bewildered]。
惛/昏/昏沉/惛沈 = Thina,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沈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
“以如是等种种方便,令舍一切诸不善行,修行善法;令除一切波罗蜜障,具波罗蜜;令超一切障碍险道,到无障处。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
管辖
|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东方持国天王
|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
|
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
|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
|
那伽
|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
“善男子,我唯知此云网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犹如帝释,已能摧伏一切烦恼阿修罗军;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犹如大水,普能消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火;
“犹如猛火,普能干竭一切众生诸爱欲水;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犹如大风,普能吹倒一切众生诸见取幢;
“犹如金刚,悉能摧破一切众生诸我见山。
我见 = Atta-ditth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有主地神,其名安住。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
时,善财童子礼大天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30)摩竭提国>安住地神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趣摩竭提国菩提场内安住神所,百万地神同在其中,更相谓言:“此来童子即是佛藏,必当普为一切众生作所依处,必当普坏一切众生无明㲉藏。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㲉(què) = 鸟卵;蛋壳[egg
shells]。
“此人已生法王种中,当以离垢无碍法缯而冠其首,当开智慧大珍宝藏,摧伏一切邪论异道。”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时,安住等百万地神,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时震吼,种种宝物处处庄严,影洁光流,递相鉴彻;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鉴(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一切树叶俱时生长,一切华树咸共开敷,一切果树靡不成熟,一切河流递相灌注,一切池沼悉皆盈满;
灌(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
雨细香雨遍洒其地,风来吹华普散其上,无数音乐一时俱奏,天庄严具咸出美音;
牛王、象王、师子王等,皆生欢喜,踊跃、哮吼,犹如大山相击出声;
超群/胜群/牛王
= Rsabha,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狮子王/师子兽王/师子王 = 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
哮(xiào) = 野兽的吼声[roar]。
百千伏藏自然涌现。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时,安住地神告善财言:“善来童子!汝于此地曾种善根,我为汝现,汝欲见不?”
尔时,善财礼地神足,绕无数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唯然!欲见。”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
时,安住地神以足按地,百千亿阿僧祇宝藏自然涌出,告言:“善男子,今此宝藏随逐于汝,是汝往昔善根果报,是汝福力之所摄受,汝应随意自在受用。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可坏智慧藏,常以此法成就众生。
“善男子,我忆自从燃灯佛来,常随菩萨,恭敬守护,观察菩萨所有心行、智慧境界、一切誓愿、诸清净行、一切三昧、广大神通、大自在力、无能坏法,遍往一切诸佛国土,普受一切诸如来记,转于一切诸佛法轮,广说一切修多罗门,大法光明普皆照耀,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示现一切诸佛神变,我皆能领受、皆能忆持。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m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善男子,乃往古世,过须弥山微尘数劫,有劫名庄严,世界名月幢,佛号妙眼,于彼佛所得此法门。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乃往 =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过去庄严劫/庄严劫 = Vyuha kappa,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大劫,称庄严劫。在现在贤劫之前,由一大劫所成。一大劫中总有成、住、坏、空之八十增减小劫,于其‘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三劫之一。
“善男子,我于此法门,若入若出修习增长,常见诸佛未曾舍离,始从初得乃至贤劫,于其中间,值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应、正等觉,悉皆承事,恭敬供养;亦见彼佛诣菩提座,现大神力;亦见彼佛所有一切功德善根。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现在贤劫/贤劫 = Bhaddakap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Bhadda,译作善;劫,Kappa,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善男子,我唯知此不可坏智慧藏法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常随诸佛,能持一切诸佛所说,入一切佛甚深智慧,念念充遍一切法界,等如来身,生诸佛心,具诸佛法,作诸佛事;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善男子,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迦毗罗城,有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 Vasanta-vayanti,意译春和神、春生神、春主当神,或依止不畏之神。单称主夜神、守夜神。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地神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31)摩竭提国>婆珊婆演底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安住神教,忆持菩萨不可沮坏智藏解脱,修其三昧,学其轨则,观其游戏,入其微妙,得其智慧,达其平等,知其无边,测其甚深。
= 证入菩萨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渐次游行,至于彼城,从东门入,伫立未久,便见日没。
伫(zhù) = 久立[stand for a
long time]。
心念随顺诸菩萨教,渴仰欲见彼主夜神,于善知识生如来想,复作是念:“由善知识得周遍眼,普能明见十方境界;由善知识得广大解,普能了达一切所缘;由善知识得三昧眼,普能观察一切法门;由善知识得智慧眼,普能明照十方刹海。”
= 由善知识的缘故,普遍能明照十方的刹海。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由(yóu) = 听凭;听任[allow;let]/遵从;遵照[follow]/原由;缘故[reason]/因为;由于[because of;due to]/机缘;机会[opportunity]。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作是念时,见彼夜神于虚空中,处宝楼阁香莲华藏师子之座,身真金色,目发绀青,形貌端严,见者欢喜,众宝璎珞以为严饰,身服朱衣,首戴梵冠,一切星宿炳然在体。
= 身上穿着朱红色的衣服,头上戴着大梵天王的宝冠,一切星宿,皆在她的身体内炳然照耀。
朱(zhū) =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赤心木[the
tree with red core]。(朱色,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vermilion;bright-red]。)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炳(bǐng) = 光明,明亮[bright]。(照耀[shine]。)
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现化度无量无数恶道众生,令其免离险难之像;是诸众生,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有趣向二乘菩提,或有修行一切智道。
像(xiàng) = 相貌相似[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形象;容貌[appearance;looks]/雕像[statue]/图像[portrait;picture]。)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又彼一一诸毛孔中,示现种种教化方便,或为现身,或为说法,或为示现声闻乘道,或为示现独觉乘道,或为示现诸菩萨行、菩萨勇猛、菩萨三昧、菩萨自在、菩萨住处、菩萨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解脱游戏,如是种种成熟众生。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善财童子见闻此已,心大欢喜,以身投地,礼夜神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心冀望依善知识,获诸如来功德法藏。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唯愿示我一切智道,我行于中,至十力地!”
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深心敬善知识,乐闻其语,修行其教;以修行故,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善男子,我得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
“善男子,我于恶慧众生,起大慈心;
“于不善业众生,起大悲心;
“于作善业众生,起于喜心;
“于善恶二行众生,起不二心;
无二/离两边/不二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于杂染众生,起令生清净心;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于邪道众生,起令生正行心;
正行 = Samma-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于劣解众生,起令兴大解心;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于乐生死众生,起令舍轮转心;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于住二乘道众生,起令住一切智心。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善男子,我以得此解脱故,常与如是心共相应。
= 常常与以上这种种心共同相应。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善男子,我于夜暗人静,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所游行时,密云重雾、恶风暴雨、日月星宿并皆昏蔽,不见色时,见诸众生,若入于海,若行于陆,山林、旷野、诸险难处,或遭盗贼,或乏资粮,或迷惑方隅,或忘失道路,慞惶忧怖不能自出;我时即以种种方便而救济之。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雾(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昏(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隅(yú) = 山水弯曲边角处[corner of a mountain or river]。(角,角落[corner]。)
慞(zhāng) = 惧怕[terrified]。
“为海难者,示作船师、鱼王、马王、龟王、象王、阿修罗王,及以海神;为彼众生,止恶风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隐。
船师 = 佛陀之异称。佛陀教化众生,令渡生死之海,而至涅槃彼岸;犹如船师,能运载众生渡海,由此岸至彼岸,故喻称为船师。又佛陀度化众生之教法,则喻称为船筏。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复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众生,愿令舍离一切诸苦。’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
|
婆稚
|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
佉罗骞驮
|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
毗摩质多罗
|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
罗侯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
“为在陆地一切众生,于夜暗中遭恐怖者,现作日月及诸星宿、晨霞、夕电种种光明,或作屋宅,或为人众,令其得免恐怖之厄。
霞(xiá) = 早晚的彩云[colorful
clouds;morning or evening glow]。(指像霞一样美丽的光彩[color;lustre;radiance]。)
夕(xī) = 黄昏,傍晚[sunset;dusk]。(夜[evening;night]。)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复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众生,悉令除灭诸烦恼暗。’
“一切众生,有惜寿命,有爱名闻,有贪财宝,有重官位,有著男女,有恋妻妾,未称所求,多生忧怖;我皆救济,令其离苦。
名誉/名闻 = 指名声广闻于世间。
妾(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
“为行山险而留难者,为作善神,现形亲近;为作好鸟,发音慰悦;为作灵药,舒光照耀;示其果树,示其泉井,示正直道,示平坦地,令其免离一切忧厄。
山险(shān xiǎn) = 山势险要,难于攀登的地方[precipitous
mountain areas]。
慰悦(wèi yuè) = 安抚而使之悦服;安慰;快慰[comfortable
and glad]。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为行旷野、稠林、险道,藤萝所罥、云雾所暗而恐怖者,示其正道,令得出离。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谜/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藤(téng) = 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cane;rattan;ratan]。
萝(luó) = 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trailing
plants]。
罥(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作是念言:‘愿一切众生,伐见稠林,截爱罗网,出生死野,灭烦恼暗,入一切智平坦正道,到无畏处毕竟安乐。’
伐(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邪见稠林 = 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罗网 = 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
生死野 = 野,指地域、场所。谓生死广漠无际,故以野譬喻之。
“善男子,若有众生,乐著国土而忧苦者;我以方便,令生厌离。
“作是念言:‘愿一切众生不著诸蕴,住一切佛萨婆若境。’
诸蕴 = 蕴,积聚之义;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之积聚,称为色蕴。诸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善男子,若有众生,乐著聚落,贪爱宅舍,常处黑暗,受诸苦者;我为说法,令生厌离,令法满足,令依法住。
村落/村/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作是念言:‘愿一切众生,悉不贪乐六处聚落,速得出离生死境界,究竟安住一切智城。’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
|
眼/眼根
|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
耳/耳根
|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
|||
鼻/鼻根
|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舌/舌根
|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身/身根
|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
|||
意根
|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
|||
六尘
|
色尘
|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
||
声尘
|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
|||
香尘
|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
|||
味尘
|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
|||
触尘
|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
|||
法尘
|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
|||
六识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
“善男子,若有众生行暗夜中,迷惑十方,于平坦路生险难想,于险难道起平坦想,以高为下,以下为高,其心迷惑,生大苦恼。
“我以方便舒光照及,若欲出者,示其门户;若欲行者,示其道路;欲度沟洫,示其桥梁;欲涉河海,与其船筏;乐观方者,示其险易安危之处;欲休息者,示其城邑、水、树之所。
户(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
沟(gōu) = 田间水道[ditch;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泛指水道[drain;ditch]。)
洫(xù) = 田间的水沟[water
course in the field]。(泛指河渠[rivers
and canals]。)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筏(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作是念言:‘如我于此照除夜暗,令诸世事悉得宣叙;愿我普于一切众生生死长夜、无明暗处,以智慧光普皆照了。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叙(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生死长夜 = 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是诸众生无有智眼,想心见倒之所覆翳,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坚固执著我人众生、蕴界处法,迷惑因果,不识善恶,杀害众生,乃至邪见,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及婆罗门,不知恶人,不识善人,贪著恶事,安住邪法,毁谤如来,坏正法轮,于诸菩萨呰辱伤害,轻大乘道,断菩提心,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冤结,毁谤贤圣,亲近恶伴,盗塔寺物,作五逆罪,不久当堕三恶道处。
= 把无常当作永常想,把无乐当乐想,把无我当我想,把不净当净想。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辱(rǔ) = 耕作。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愿我速以大智光明,破彼众生无明黑暗,令其疾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倒/四颠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tya-viparyas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yas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ma-viparyas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yas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既发心已,示普贤乘,开十力道,亦示如来法王境界,亦示诸佛一切智城、诸佛所行、诸佛自在、诸佛成就、诸佛总持、一切诸佛共同一身、一切诸佛平等之处,令其安住。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善男子,一切众生,或病所缠,或老所侵,或苦贫穷,或遭祸难,或犯王法,临当被刑,无所依怙,生大怖畏;我皆救济,使得安隐。
缠(chán) = 围绕,缠绕[enwind;wrap]。(纠缠;搅扰[be tangled up;pester]。)
侵(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复作是念:‘愿我以法普摄众生,令其解脱一切烦恼、生老病死、忧悲苦患,近善知识,常行法施,勤行善业,速得如来清净法身,住于究竟无变易处。’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善男子,一切众生入见稠林,住于邪道,于诸境界起邪分别,常行不善身、语、意业,妄作种种诸邪苦行,于非正觉生正觉想,于正觉所非正觉想,为恶知识之所摄受,以起恶见,将堕恶道;我以种种诸方便门而为救护,令住正见,生人天中。
= 于正觉所,而生非正觉的思想。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人天 =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
“复作是念:‘如我救此将坠恶道诸众生等,愿我普救一切众生,悉令解脱一切诸苦,住波罗蜜出世圣道,于一切智得不退转,具普贤愿,近一切智,而不舍离诸菩萨行,常勤教化一切众生。’”
坠(zhuì) = 落下,掉下[fall;drop]。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尔时,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为善财童子而说颂曰:
“我此解脱门,生净法光明,能破愚痴暗,待时而演说。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净法 = 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我昔无边劫,勤行广大慈,普覆诸世间,佛子应修学。
“寂静大悲海,出生三世佛,能灭众生苦,汝应入此门。
“能生世间乐,亦生出世乐,令我心欢喜,汝应入此门。
“既舍有为患,亦远声闻果,净修诸佛力,汝应入此门。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我目甚清净,普见十方刹,亦见其中佛,菩提树下坐,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相好庄严身,无量众围绕,一一毛孔内,种种光明出;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见诸群生类,死此而生彼,轮回五趣中,常受无量苦。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我耳甚清净,听之无不及,一切语言海,悉闻能忆持;
及(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
“诸佛转法轮,其声妙无比,所有诸文字,悉皆能忆持。
“我鼻甚清净,于法无所碍,一切皆自在,汝应入此门。
“我舌甚广大,净好能言说,随应演妙法,汝应入此门。
= 非常的清净妙好,能说得头头是道。
“我身甚清净,三世等如如,随诸众生心,一切悉皆现。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我心净无碍,如空含万像,普念诸如来,而亦不分别。
“了知无量刹,一切诸心海,诸根及欲乐,而亦不分别。
心海 = 喻指众生之心体。
“我以大神通,震动无量刹,其身悉遍往,调彼难调众。
“我福甚广大,如空无有尽,供养诸如来,饶益一切众。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
“我智广清净,了知诸法海,除灭众生惑,汝应入此门。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我知三世佛,及以一切法,亦了彼方便,此门遍无等。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一一尘中见,三世一切刹,亦见彼诸佛,此是普门力。
“十方刹尘内,悉见卢舍那,菩提树下坐,成道演妙法。”
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成佛得道/成道 =
即完成佛道之意。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为八相之一。
尔时,善财童子白夜神言:“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几时耶?得此解脱其已久如,乃能如是饶益众生?”
其神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如须弥山微尘数劫,有劫名寂静光,世界名出生妙宝,有五亿佛于中出现。
“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宝月灯光,有城,名莲华光,王名善法度,以法施化,成就七宝,王四天下。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王有夫人,名法慧月,夜久眠寐。
= 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她正眠寐时。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寐(mèi) = 睡着[sleep]。
“时,彼城东有一大林,名为寂住,林中有一大菩提树,名一切光摩尼王庄严身,出生一切佛神力光明。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尔时,有佛名一切法雷音王,于此树下成等正觉,放无量色广大光明,遍照出生妙宝世界。
雷音(léi yīn) = 雷鸣的声音。/佛说法的声音如雷鸣,故称为「雷音」。
“莲华城内有主夜神,名为净月,诣王夫人法慧月所,动身璎珞以觉夫人,而告之言:‘夫人当知,一切法雷音王如来,于寂住林成无上觉,及广为说诸佛功德自在神力、普贤菩萨所有行愿。’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令王夫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僧众。
= 净月主夜神令国王夫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意,而供养彼佛,以及十方一切诸菩萨和声闻僧众。
“善男子,时王夫人法慧月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我于彼佛所发菩提心种善根故,于须弥山微尘数劫,不生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中,亦不生于下贱之家,诸根具足,无有众苦,于天人中福德殊胜,不生恶世,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大善知识,常于其所种植善根,经八十须弥山微尘数劫常受安乐,而未满足菩萨诸根。
= 可是尚未满足菩萨应具有的诸根。
恶世 = 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
“过此劫已,复过万劫,于贤劫前,有劫名无忧遍照,世界名离垢妙光。
= 过了八十须弥山微尘劫之后,又过了一万个大劫,于贤劫以前,有个劫名叫无忧遍照,世界名叫离垢妙光。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其世界中净秽相杂,有五百佛于中出现。
“其第一佛,名须弥幢寂静妙眼如来、应、正等觉;我为名称长者女,名妙慧光明,端正殊妙。
= 那时我是名称长者的女儿,名叫妙慧光明,长得非常端正,殊胜妙好。
“彼净月夜神,以愿力故,于离垢世界一四天下妙幢王城中生,作主夜神,名清净眼。
“我于一时,在父母边,夜久眠息。
“彼清净眼来诣我所,震动我宅,放大光明,出现其身,赞佛功德言:‘妙眼如来坐菩提座,始成正觉。’
“劝喻于我及以父母,并诸眷属,令速见佛;自为前导,引至佛所,广兴供养。
= 夜神亲身在前面引导我们到那位佛的道场,令我们广兴供养彼佛。
喻(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前导(qián dǎo) = 在前面开路,走在前面[precede]/领路人,在方法或道路上领导或指引其他人的人[guide]。
“我才见佛,即得三昧,名出生见佛调伏众生三世智光明轮。
“获此三昧故,能忆念须弥山微尘数劫,亦见其中诸佛出现,于彼佛所听闻妙法;以闻法故,即得此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得此解脱已,即见其身遍往佛刹微尘数世界,亦见彼世界所有诸佛,又见自身在其佛所;亦见彼世界一切众生,解其言音,识其根性,知其往昔曾为善友之所摄受,随其所乐而为现身,令生欢喜。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我时于彼所得解脱,念念增长,此心无间;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又见自身遍往百佛刹微尘数世界,此心无间;
“又见自身遍往千佛刹微尘数世界,此心无间;
“又见自身遍往百千佛刹微尘数世界。
“如是念念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亦见彼世界中一切如来;亦自见身在彼佛所,听闻妙法,受持忆念,观察决了;亦知彼佛诸本事海、诸大愿海,彼诸如来严净佛刹,我亦严净;亦见彼世界一切众生,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调伏。
本事 = Itivu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此解脱门,念念增长,如是乃至充满法界。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就普贤无边行愿,普入一切诸法界海,得诸菩萨金刚智幢自在三昧,出生大愿,住持佛种;
“于念念中,成满一切大功德海,严净一切广大世界;
“以自在智,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以智慧日,灭除一切世间暗障;
“以勇猛智,觉悟一切众生惛睡;
惛(hūn) = 糊涂[muddled;bewildered]。(同“惽”。心乱[confused]。)
“以智慧月,决了一切众生疑惑;
疑/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以清净音,断除一切诸有执著;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于一切法界一一尘中,示现一切自在神力,智眼明净,等见三世。
= 平等看见三世。
明净(míng jìng) = 看起来明亮而清楚[liquid]/明朗和洁净[bright and clean]。
“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说其功德、入其境界、示其自在?
“善男子,此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内,有主夜神,名普德净光。
“我本从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常以妙法开悟于我。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童子向婆珊婆演底神而说颂曰:
= 这时候善财童子,向婆珊婆演底神说出以下的偈颂:
“见汝清净身,相好超世间,如文殊师利,亦如宝山王。
= 我看见您的清净身体,相好光明超过一切世间。
“汝法身清净,三世悉平等,世界悉入中,成坏无所碍。
“我观一切趣,悉见汝形像,一一毛孔中,星月各分布。
“汝心极广大,如空遍十方,诸佛悉入中,清净无分别。
“一一毛孔内,悉放无数光,十方诸佛所,普雨庄严具。
“一一毛孔内,各现无数身,十方诸国土,方便度众生。
“一一毛孔内,示现无量刹,随诸众生欲,种种令清净。
“若有诸众生,闻名及见身,悉获功德利,成就菩提道。
“多劫在恶趣,始得见闻汝,亦应欢喜受,以灭烦恼故。
= 应欢喜的接受众生的求愿,以灭除众生的烦恼。
“千刹微尘劫,叹汝一毛德,劫数犹可穷,功德终无尽。”
= 赞叹您一毛孔那么微细的功德,亦赞叹不完。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时,善财童子说此颂已,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