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卷第七十四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74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39)岚毗尼林>妙德圆满神
尔时,善财童子于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得菩萨解脱已,忆念修习,了达增长。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渐次游行,至岚毗尼林,周遍寻觅彼妙德神,见在一切宝树庄严楼阁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二十亿那由他诸天恭敬围绕,为说菩萨受生海经,令其皆得生如来家,增长菩萨大功德海。
(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岚毗尼园/蓝毗尼园 = Lumbini,意译为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解脱处、可爱、花香、断、灭、盐。位于中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之花园。亦即佛陀诞生之圣地。据经典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妻,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合掌前立,白言:“大圣,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能知菩萨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为世大明?”
 
彼神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受生藏,若菩萨成就此法,则生如来家,念念增长菩萨善根,不疲不懈,不厌不退,无断无失,离诸迷惑,不生怯劣、恼悔之心,趣一切智,入法界门,发广大心,增长诸度,成就诸佛无上菩提,舍世间趣,入如来地,获胜神通,诸佛之法常现在前,顺一切智真实义境。
十受生藏 = 受生,意为生于如来家;藏,意为含藏所修所证之理。菩萨若能修习圆满十种受生藏,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受生藏海,愿一切菩萨示现受生,而皆亲近之。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何等为十?一者、愿常供养一切诸佛受生藏;
“二者、发菩提心受生藏;
“三者、观诸法门勤修行受生藏;
“四者、以深净心普照三世受生藏;
“五者、平等光明受生藏;
“六者、生如来家受生藏;
“七者、佛力光明受生藏;
“八者、观普智门受生藏;
“九者、普现庄严受生藏;
“十者、入如来地受生藏。
 
“善男子,云何名愿常供养一切佛受生藏?
“善男子,菩萨初发心时,作如是愿:‘我当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诸佛,见佛无厌,于诸佛所,常生爱乐,常起深信,修诸功德,恒无休息。’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是为菩萨为一切智始集善根受生藏。
 
“云何名发菩提心受生藏?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善男子,此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起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起供养佛心,究竟承事故;
“起普求正法心,一切无悋故;
(lìn) = 古同“吝”。顾惜,舍不得[stint]
“起广大趣向心,求一切智故;
= 发起广大趣向佛道的心。
“起慈无量心,普摄众生故;
“起不舍一切众生心,被求一切智坚誓甲故;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起无谄诳心,得如实智故;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起如说行心,修菩萨道故;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起不诳诸佛心,守护一切佛大誓愿故;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起一切智愿心,尽未来化众生不休息故。
智愿 = 智、愿之合称,指佛果之智慧与因位之本愿。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菩萨以如是等佛刹微尘数菩提心功德故,得生如来家。
= 菩萨用这样相等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提心功德之缘故,所以得生如来家。
“是为菩萨第二受生藏。
 
“云何名观诸法门勤修行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摩诃萨,起观一切法门海心,起回向一切智圆满道心,起正念无过失业心,起一切菩萨三昧海清净心,起修成一切菩萨功德心,起庄严一切菩萨道心,起求一切智大精进行、修诸功德如劫火炽然无休息心,起修普贤行教化一切众生心,起善学一切威仪、修菩萨功德、舍离一切所有、住无所有真实心。
劫尽火/劫烧/劫火 = Kappaggi,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
“是为菩萨第三受生藏。
 
“云何名以深净心普照三世受生藏?
清净心/净心 = Visuddha-citta,即清净之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善男子,此菩萨具清净增上心,得如来菩提光,入菩萨方便海,其心坚固犹若金刚,背舍一切诸有趣生,成就一切佛自在力,修殊胜行,具菩萨根,其心明洁,愿力不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破坏一切诸障碍山,普为众生作所依处。
增上心 = 即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即禅定心,系息灭恶念所得之定心,此定心具有增上力。/又作增上心学。为三学之一。即指定学。定,有增上之力,能令心增进。
(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是为菩萨第四受生藏。
 
“云何名平等光明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具足众行,普化众生;
“一切所有,悉皆能舍;
“住佛究竟净戒境界;
“具足忍法,成就诸佛法忍光明;
法忍 = 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
“以大精进,趣一切智,到于彼岸;
“修习诸禅,得普门定;
“净智圆满,以智慧日,明照诸法;
“得无碍眼,见诸佛海,悟入一切真实法性;
“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善能修习如实法门。
“是为菩萨第五受生藏。
 
“云何名生如来家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生如来家,随诸佛住,成就一切甚深法门,具三世佛清净大愿,得一切佛同一善根,与诸如来共一体性,具出世行白净善法,安住广大功德法门;入诸三昧,见佛神力;随所应化,净诸众生;如问而对,辩才无尽。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是为菩萨第六受生藏。
 
“云何名佛力光明受生藏?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善男子,此菩萨深入佛力,游诸佛刹心无退转,供养承事菩萨众会无有疲厌,了一切法皆如幻起,知诸世间如梦所见,一切色相犹如光影,神通所作皆如变化,一切受生悉皆如影,诸佛说法皆如谷响,开示法界咸令究竟。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是为菩萨第七受生藏。
 
“云何名观普智门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住童真位,观一切智一一智门尽无量劫,开演一切菩萨所行,于诸菩萨甚深三昧心得自在,念念生于十方世界诸如来所,于有差别境入无差别定,于无差别法现有差别智,于无量境知无境界,于少境界入无量境,通达法性广大无际,知诸世间悉假施设,一切皆是识心所起。
童真 = Kumarabhuta,为沙弥之别称。
(jìng) = 边境,国境[boundary](居所,地方[place]/地步,境界[conditionstateextent reached])
识心 = 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
“是为菩萨第八受生藏。
 
悲智 = 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
智门
谓诸佛自利之德。为‘悲门’之对称。
悲门
谓诸佛利他之德。为‘智门’之对称。
 
“云何名普现庄严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能种种庄严无量佛刹,普能化现一切众生及诸佛身,得无所畏,演清净法,周流法界,无所障碍;随其心乐,普使知见,示现种种成菩提行,令生无碍一切智道;如是所作不失其时,而常在三昧毗卢遮那智慧之藏。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是为菩萨第九受生藏。
 
“云何名入如来地受生藏?
“善男子,此菩萨悉于三世诸如来所,受灌顶法,普知一切境界次第。
“所谓:知一切众生前际后际殁生次第、一切菩萨修行次第、一切众生心念次第、三世如来成佛次第、善巧方便说法次第,亦知一切初、中、后际所有诸劫若成若坏名号次第。
(mò) = [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随诸众生所应化度,为现成道功德庄严,神通说法,方便调伏。
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成佛得道/成道 = 即完成佛道之意。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为八相之一。
“是为菩萨第十受生藏。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初发心住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入圣胎
治地住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修行住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生贵住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方便具足住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长养圣胎
正心住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不退住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童真住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法王子住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出胎
灌顶住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佛子,若菩萨摩诃萨,于此十法修习增长圆满成就,则能于一庄严中,现种种庄严;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如是庄严一切国土,开导示悟一切众生,尽未来劫无有休息;
“演说一切诸佛法海,种种境界、种种成熟,展转传来无量诸法;
转转/展转 = Parampara/anupurva,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
“现不思议佛自在力,充满一切虚空法界;
“于诸众生心行海中而转法轮,于一切世界示现成佛,恒无间断;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以不可说清净言音说一切法,住无量处通达无碍;
“以一切法庄严道场,随诸众生欲解差别而现成佛,开示无量甚深法藏,教化成就一切世间。”
= 用一切法,庄严所有的道场。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尔时,岚毗尼林神,欲重明其义,以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最上离垢清净心,见一切佛无厌足,愿尽未来常供养,此明慧者受生藏。
= 用最上离垢的清净心,来见一切诸佛,但无厌足的时候。
“一切三世国土中,所有众生及诸佛,悉愿度脱恒瞻奉,此难思者受生藏。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闻法无厌乐观察,普于三世无所碍,身心清净如虚空,此名称者受生藏。
= 这是有大名称菩萨受生藏的法门。
“其心恒住大悲海,坚如金刚及宝山,了达一切种智门,此最胜者受生藏。
“大慈普覆于一切,妙行常增诸度海,以法光明照群品,此雄猛者受生藏。
(xióng) = 公鸟[male bird](杰出的人物[heroes])
“了达法性心无碍,生于三世诸佛家,普入十方法界海,此明智者受生藏。
“法身清净心无碍,普诣十方诸国土,一切佛力靡不成,此不思议受生藏。
“入深智慧已自在,于诸三昧亦究竟,观一切智如实门,此真身者受生藏。
真身 = 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
“净治一切诸佛土,勤修普化众生法,显现如来自在力,此大名者受生藏。
“久已修行萨婆若,疾能趣入如来位,了知法界皆无碍,此诸佛子受生藏。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善男子,菩萨具此十法,生如来家,为一切世间清净光明。
“善男子,我从无量劫来,得是自在受生解脱门。”
 
善财白言:“圣者,此解脱门境界云何?”
 
答言:“善男子,我先发愿:‘愿一切菩萨示受生时皆得亲近;愿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受生海。’
“以昔愿力,生此世界阎浮提中岚毗尼园,专念菩萨何时下生;经于百年,世尊果从兜率陀天而来生此。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guǒ) = 果子,果实[fruit](果然,当真[really])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时,此林中现十种相。
“何等为十?一者、此园中地忽自平坦,坑坎、堆阜悉皆不现。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kǎn) = 坑,穴[pithole](掘坑,挖洞[dig])
(fù) = 土山[mound](泛指山[mountain])
“二者、金刚为地,众宝庄严,无有瓦砾、荆棘、株杌。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lì) = 小石,碎石[gravel]
(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wù) = 树木无枝[bare]
“三者、宝多罗树周匝行列,其根深植至于水际。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四者、生众香芽,现众香藏,宝香为树,扶疏荫映,其诸香气皆逾天香。
(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fú) = 搀扶[support with the hand](旁,旁侧[side])
扶疏(fú shū) = 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天香 = 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
“五者、诸妙华鬘宝庄严具,行列分布,处处充满。
华鬘 = Kusumamala,音译俱苏摩摩罗。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
“六者、园中所有一切诸树,皆自然开摩尼宝华。
“七者、诸池沼中,皆自生华,从地涌出,周布水上。
(zhǎo) = 水池,积水的洼地[natural pond]
“八者、时此林中,娑婆世界欲色所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一切诸王,莫不来集,合掌而住。
“九者、此世界中所有天女,乃至摩睺罗伽女皆生欢喜,各各捧持诸供养具,向毕洛叉树前,恭敬而立。
(pěng) = 两手承托。古多作“奉”[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luò) = 水名。指洛水[Luo River]
阿输迦树 = Asoka,意即无忧树。据传悉达多太子于蓝毗尼园阿输迦树下出生,由于母子均安,故此树被称为无忧树。一般人误以毕利叉树(Vrksa,菩提树)即阿输迦树。
“十者、十方一切诸佛脐中,皆放光明,名菩萨受生自在灯,普照此林;一一光中,悉现诸佛受生、诞生所有神变,及一切菩萨受生功德,又出诸佛种种言音。
= 在每一道光明之中,悉示现一切诸佛受生和诞生所有的神通变化。
(qí) = 肚脐[umbilicus]
(dàn) = 说大话[boast](生育;出生[give birth tobe born])
“是为林中十种瑞相。
(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此相现时,诸天王等即知当有菩萨下生;我见此瑞,欢喜无量。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善男子,摩耶夫人出迦毗罗城,入此林时,复现十种光明瑞相,令诸众生得法光明。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Devadaha)主须菩提(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Tavat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宝华藏光、宝香藏光、宝莲华开演出真实妙音声光、十方菩萨初发心光、一切菩萨得入诸地现神变光、一切菩萨修波罗蜜圆满智光、一切菩萨大愿智光、一切菩萨教化众生方便智光、一切菩萨证于法界真实智光、一切菩萨得佛自在受生出家成正觉光。
“此十光明,普照无量诸众生心。
 
“善男子,摩耶夫人于毕洛叉树下坐时,复现菩萨将欲诞生十种神变。
“何等为十?
 
“善男子,菩萨将欲诞生之时,欲界诸天天子、天女,及以色界一切诸天、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并其眷属,为供养故,悉皆云集。
“摩耶夫人威德殊胜,身诸毛孔咸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所障碍,一切光明悉皆不现,除灭一切众生烦恼及恶道苦。
= 其他一切的光明,被此大光明所遮覆,皆不能显现。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一神变。
 
“又,善男子,当尔之时,摩耶夫人腹中悉现三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亿阎浮提内,各有都邑,各有园林,名号不同,皆有摩耶夫人于中止住、天众围绕,悉为显现菩萨将生不可思议神变之相。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二神变。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一小世界/一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初禅天所统
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禅天所统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四禅天所统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一切毛孔,皆现如来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及闻诸佛说法音声。
“譬如明镜及以水中,能现虚空日月、星宿、云雷等像;摩耶夫人身诸毛孔亦复如是,能现如来往昔因缘。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三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身诸毛孔,一一皆现如来往修菩萨行时,所住世界,城邑聚落,山林河海,众生劫数,值佛出世,入净国土,随所受生,寿命长短,依善知识修行善法,于一切刹在在生处,摩耶夫人常为其母;如是一切,于毛孔中靡不皆现。
= 众生劫数那样长的时间。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四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一一毛孔,显现如来往昔修行菩萨行时,随所生处,色相形貌,衣服饮食,苦乐等事,一一普现,分明辨了。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五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身诸毛孔,一一皆现世尊往昔修施行时,舍所难舍,头目耳鼻,唇舌牙齿,身体手足,血肉筋骨,男女妻妾,城邑宫殿,衣服璎珞,金银宝货。
(chún) = 嘴唇[lip]
(shé) = 舌头[tongue](代指言语[language])
齿(chǐ) = [tooth]
(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如是一切内外诸物,亦见受者形貌、音声及其处所。
“是为菩萨将欲诞生第六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入此园时,其林普现过去所有一切诸佛入母胎时,国土、园林、衣服、华鬘、涂香、末香、幡缯、幢盖,一切众宝庄严之事,妓乐歌咏上妙音声,令诸众生普得见闻。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是为菩萨将诞生时第七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入此园时,从其身出菩萨所住摩尼宝王宫殿、楼阁,超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及诸人王之所住者,宝网覆上,妙香普熏,众宝庄严,内外清净,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周匝遍满岚毗尼园。
“是为菩萨将诞生时第八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入此园时,从其身出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其诸菩萨身形容貌、相好光明、进止威仪、神通眷属,皆与毗卢遮那菩萨等无有异,悉共同时赞叹如来。
= 神通、眷属,皆和毗卢遮那菩萨相等,没有两样。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是为菩萨将诞生时第九神变。
 
“又,善男子,摩耶夫人将欲诞生菩萨之时,忽于其前,从金刚际出大莲华,名为一切宝庄严藏。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金刚为茎,众宝为须,如意宝王以为其台,有十佛刹微尘数叶,一切皆以摩尼所成,宝网、宝盖以覆其上。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宝网 = 谓珍宝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因陀罗网。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一切天王所共执持;
= 一切天王,共同执持这朵大莲华。
“一切龙王降注香雨;
(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一切夜叉王恭敬围绕,散诸天华;
“一切乾闼婆王出微妙音,歌赞菩萨往昔供养诸佛功德;
“一切阿修罗王舍憍慢心,稽首敬礼;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一切迦楼罗王垂宝缯幡,遍满虚空;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一切紧那罗王欢喜瞻仰,歌咏赞叹菩萨功德;
“一切摩睺罗伽王皆生欢喜,歌咏赞叹,普雨一切宝庄严云。
“是为菩萨将诞生时第十神变。
 
“善男子,岚毗尼园示现如是十种相已,然后菩萨其身诞生。
“如虚空中现净日轮,如高山顶出于庆云,如密云中而耀电光,如夜暗中而燃大炬;尔时,菩萨从母胁生,身相光明亦复如是。
= 身相特别光明,亦复如是,如前边所说的光明是一样的。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庆云(qìng yún) = 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cloud of five colors]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善男子,菩萨尔时,虽现初生,悉已了达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像,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xiàng) = 相貌相似[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形象;容貌[appearancelooks]/雕像[statue]/图像[portraitpicture])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善男子,当我见佛于此四天下阎浮提内,岚毗尼园示现初生种种神变时,亦见如来于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阎浮提内,岚毗尼园中示现初生种种神变;
“亦见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
“亦见百佛世界、千佛世界,乃至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
“如是一切诸佛刹中,皆有如来示现受生种种神变。
“如是念念,常无间断。”
 
时,善财童子白彼神言:“大天得此解脱,其已久如?”
大天 = Mahadeva,音译作摩诃提婆,意译为大天,他是印度佛教比丘,约生活在阿育王时代,将佛教传播到南印度。
 
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亿佛刹微尘数劫,复过是数。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乃往 =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
“时,有世界名为普宝,劫名悦乐,八十那由他佛于中出现;其第一佛,名自在功德幢,十号具足。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妙光庄严;其四天下阎浮提中,有一王都,名须弥庄严幢;其中有王,名宝焰眼;其王夫人,名曰喜光。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善男子,如此世界摩耶夫人,为毗卢遮那如来之母;彼世界中喜光夫人,为初佛母,亦复如是。
 
“善男子,其喜光夫人将欲诞生菩萨之时,与二十亿那由他采女诣金华园;园中有楼,名妙宝峰;其边有树,名一切施。
(lóu) = 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storied building](建筑在高处的建筑物[superstructure])
(fēng) = 山顶[peak]
“喜光夫人攀彼树枝而生菩萨,诸天王众各持香水共以洗沐。
(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
“时,有乳母名为净光,侍立其侧。
乳母(rǔ mǔ) = 奶妈[wet nurse]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既洗沐已,诸天王众授与乳母。
“乳母敬受,生大欢喜,即得菩萨普眼三昧;得此三昧已,普见十方无量诸佛,复得菩萨于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
“如初受胎识,速疾无碍;得此解脱故,见一切佛乘本愿力受生自在,亦复如是。
= 乘本愿的力。
“善男子,于汝意云何?彼乳母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
“我从是来,念念常见毗卢遮那佛示现菩萨受生海,调伏众生自在神力。
“如见毗卢遮那佛乘本愿力,念念于此三千大千,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微尘之内,皆现菩萨受生神变;见一切佛悉亦如是,我皆恭敬承事供养,听所说法,如说修行。”
 
时,岚毗尼林神,欲重宣此解脱义,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佛子汝所问,诸佛甚深境;汝今应听受,我说其因缘。
“过亿刹尘劫,有劫名悦乐;八十那由他,如来出兴世。
刹尘 = 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
“最初如来号,自在功德幢;我在金华园,见彼初生日。
“我时为乳母,智慧极聪利;诸天授与我,菩萨金色身。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
“我时疾捧持,谛观不见顶,身相皆圆满,一一无边际。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离垢清净身,相好以庄严,譬如妙宝像,见已自欣庆。
宝像 = 谓以珍宝所造之佛像。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思惟彼功德,疾增众福海;见此神通事,发大菩提心。
= 思惟菩萨的功德,能很快增加自己的一切福海。
“专求佛功德,增广诸大愿,严净一切刹,灭除三恶道。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普于十方土,供养无数佛,修行本誓愿,救脱众生苦。
“我于彼佛所,闻法得解脱,亿刹微尘数,无量劫修行。
= 岚毗尼林神说:当时我在彼佛的处所,聆听佛所说的正法,得到解脱。
“劫中所有佛,我昔曾供养,护持其正法,净此解脱海。
“亿刹微尘数,过去十力尊,尽持其法轮,增明此解脱。
“我于一念顷,见此刹尘中,一一有如来,所净诸刹海。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刹内悉有佛,园中示诞生,各现不思议,广大神通力。
“或见不思议,亿刹诸菩萨,住于天宫上,将证佛菩提。
“无量刹海中,诸佛现受生,说法众围绕,于此我皆见。
“一念见亿刹,微尘数菩萨,出家趣道场,示现佛境界。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我见刹尘内,无量佛成道,各现诸方便,度脱苦众生。
“一一微尘中,诸佛转法轮,悉以无尽音,普雨甘露法。
甘露法 = 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亿刹微尘数,一一刹尘内,悉见于如来,示现般涅槃。
涅槃/般涅槃 = Nibb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an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如是无量刹,如来示诞生;而我悉分身,现前兴供养。
“不思议刹海,无量趣差别;我悉现其前,雨于大法雨。
“佛子我知此,难思解脱门,无量亿劫中,称扬不可尽。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能以一念为诸劫藏,观一切法,以善方便而现受生;周遍供养一切诸佛,究竟通达一切佛法;于一切趣皆现受生,一切佛前坐莲华座;知诸众生应可度时,为现受生方便调伏;于一切刹现诸神变,犹如影像悉现其前。
= 犹如影像,悉皆示现众生之前。
“我当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迦毗罗城,有释种女,名曰瞿波。
释种 = 释迦种族之意。释,乃释迦(Sakiya)之略称,意译作能仁、能、直,为净饭王家之本姓,属刹帝利种,在印度为贵族,古来备受尊重,后世转称佛弟子为释种。释种另有瞿昙种、甘蔗种、日炙种等异名。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瞿波 = Gopa,为佛陀入灭后百年顷,出世于印度之阿罗汉。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于生死中教化众生?”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