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

卷第六十九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
#69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32)摩竭提国>普德净光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了知彼婆珊婆演底夜神初发菩提心所生菩萨藏、所发菩萨愿、所净菩萨度、所入菩萨地、所修菩萨行、所行出离道、一切智光海、普救众生心、普遍大悲云、于一切佛刹尽未来际常能出生普贤行愿。
= 所清净的菩萨六度万行 。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 Vasanta-vayanti,意译春和神、春生神、春主当神,或依止不畏之神。单称主夜神、守夜神。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渐次游行,至普德净光夜神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修行菩萨地?云何出生菩萨地?云何成就菩萨地?”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夜神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问于菩萨地修行、出生及以成就。
 
“善男子,菩萨成就十法,能圆满菩萨行。
“何者为十?一者、得清净三昧,常见一切佛;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二者、得清净眼,常观一切佛相好庄严;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三者、知一切如来无量无边功德大海;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四者、知等法界无量诸佛法光明海;
“五者、知一切如来,一一毛孔放等众生数大光明海,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六者、见一切如来,一一毛孔出一切宝色光明焰海;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七者、于念念中出现一切佛变化海充满法界,究竟一切诸佛境界,调伏众生;
“八者、得佛音声同一切众生言音海,转三世一切佛法轮;
“九者、知一切佛无边名号海;
/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十者、知一切佛调伏众生不思议自在力。
“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则能圆满菩萨诸行。
 
“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寂静禅定乐普游步。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普见三世一切诸佛,亦见彼佛清净国土、道场、众会、神通、名号、说法、寿命、言音、身相,种种不同,悉皆明睹而无取著。
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dǔ) = 见,看见[see]
“何以故?知诸如来非去,世趣永灭故;
“非来,体性无生故;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非生,法身平等故;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非灭,无有生相故;
 
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四相 =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属心不相应行法。
/生相
Jati,指令未起之有为法由未来流入现在之胜因。亦即未来可生法的能生之因。此有为法之生相别无实法,仅依因缘力而生,以‘本无今有’之有,而假名为生相。
/住相
Sthiti,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
/异相
Anyathatva,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
/灭相
Anityata,谓有为诸法于刹那之间坏灭而入于过去之相。。
 
“非实,住如幻法故;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非妄,利益众生故;
“非迁,超过生死故;
(qiān) = 向高处迁移[ascend](徙居;搬动[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
“非坏,性常不变故;
“一相,言语悉离故;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无相,性相本空故。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善男子,我如是了知一切如来时,于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分明了达,成就增长,思惟观察,坚固庄严,不起一切妄想分别,大悲救护一切众生。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一心不动,修习初禅,息一切意业,摄一切众生,智力勇猛,喜心悦豫;
“修第二禅,思惟一切众生自性,厌离生死;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修第三禅,悉能息灭一切众生众苦热恼;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修第四禅,增长圆满一切智愿,出生一切诸三昧海,入诸菩萨解脱海门,游戏一切神通,成就一切变化,以清净智普入法界。
 
“善男子,我修此解脱时,以种种方便成就众生。
“所谓:于在家放逸众生,令生不净想、可厌想、疲劳想、逼迫想、系缚想、罗刹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空想、无生想、不自在想、老病死想。
/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苦思想/苦想 = 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若能观一切有为法之无常,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称为苦想。常与三苦、八苦等相配合。
 
十想 = 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
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
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
无我想
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
食不净想
观想诸世间之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所生,悉为不净物。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观想一切世间无任何乐趣,唯有过恶。
死想
观想死之相。
不净想
观想人身内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恶露常流不净。
断想
系为得涅槃菩提,而求断烦恼、舍离生死之迷、以及灭尽烦恼与生死等之观想。
离欲想
尽想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自于五欲不生乐著,亦劝众生不著欲乐,唯住法乐,出离于家,入于非家。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若有众生住于空闲,我为止息诸恶音声,于静夜时为说深法,与顺行缘,开出家门,示正道路,为作光明,除其暗障,灭其怖畏,赞出家业,叹佛、法、僧及善知识具诸功德,亦叹亲近善知识行。
行缘 = 以六度、四摄法等菩萨行,增长众生善根,此种外缘、助缘即称为行缘。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复次,善男子,我修解脱时,令诸众生,不生非法贪,不起邪分别,不作诸罪业。
罪业 = 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
“若已作者,皆令止息;若未生善法,未修波罗蜜行,未求一切智,未起大慈悲,未造人天业,皆令其生;若已生者,令其增长。
“我与如是顺道因缘,乃至令成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具足普贤所有行愿,了达一切无边法界,常能增长一切善根,照见一切如来智力,住于一切如来境界,恒处生死,心无障碍,疾能满足一切智愿,普能往诣一切世界,悉能观见一切诸佛,遍能听受一切佛法,能破一切众生痴暗,能于生死大夜之中出生一切智慧光明;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善男子,去此不远,于菩提场右边,有一夜神,名喜目观察众生。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普德净光夜神,欲重宣此解脱义,为善财童子而说颂曰:
 
“若有信解心,尽见三世佛;彼人眼清净,能入诸佛海。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汝观诸佛身,清净相庄严,一念神通力,法界悉充满。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卢舍那如来,道场成正觉,一切法界中,转于净法轮。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如来知法性,寂灭无有二,清净相严身,遍示诸世间。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佛身不思议,法界悉充满,普现一切刹,一切无不见。
“佛身常光明,一切刹尘等,种种清净色,念念遍法界。
刹尘 = 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如来一毛孔,放不思议光,普照诸群生,令其烦恼灭。
“如来一毛孔,出生无尽化,充遍于法界,除灭众生苦。
“佛演一妙音,随类皆令解,普雨广大法,使发菩提意。
随类 = 佛菩萨随顺众生之类别,示现不同形相而宣说教化。
“佛昔修诸行,已曾摄受我,故得见如来,普现一切刹。
“诸佛出世间,量等众生数,种种解脱境,非我所能知。
“一切诸菩萨,入佛一毛孔,如是妙解脱,非我所能知。
“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汝应往诣彼,问修菩萨行。”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33)摩竭提国>喜目观察众生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敬善知识教,行善知识语,作如是念:“善知识者,难见难遇;
(jìng) = 从攴,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有紧急、急迫之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respectfully]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见善知识,令心不散乱;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见善知识,破障碍山;
“见善知识,入大悲海救护众生;
“见善知识,得智慧光普照法界;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见善知识,悉能修行一切智道;
“见善知识,普能睹见十方佛海;
“见善知识,得见诸佛转于法轮,忆持不忘。”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作是念已,发意欲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时,喜目神加善财童子,令知亲近善知识,能生诸善根,增长成熟,所谓: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修助道具;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起勇猛心;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作难坏业;
作业 = Karman,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难伏力;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入无边方;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久远修行;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办无边业;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行无量道;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速疾力普诣诸刹;
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不离本处遍至十方。
 
时,善财童子遽发是念:“由亲近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
(jù) =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post car or horse](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由亲近善知识,能速疾出生诸大愿海;
“由亲近善知识,能为一切众生,尽未来劫受无边苦;
“由亲近善知识,能被大精进甲,于一微尘中说法,声遍法界;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由亲近善知识,能速往诣一切方海;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由亲近善知识,于一毛道,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由亲近善知识,于念念中行菩萨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
“由亲近善知识,能入三世一切如来自在神力诸庄严道;
“由亲近善知识,能常遍入诸法界门;
“由亲近善知识,常缘法界未曾动出,而能遍往十方国土。”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尔时,善财童子发是念已,即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布施波罗蜜
见彼夜神在于如来众会道场,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于其身上一一毛孔,出无量种变化身云,随其所应,以妙言音而为说法,普摄无量一切众生,皆令欢喜而得利益,所谓:出无量化身云,充满十方一切世界,说诸菩萨行檀波罗蜜,于一切事皆无恋著,于一切众生普皆施与;其心平等,无有轻慢,内外悉施,难舍能舍。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恋著 = 谓恋慕于可称意之外境,而执著不肯舍离。如贪婪女色,乃生死之枷锁,而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轻慢(qīng màn) = 轻视怠慢[treat sb. without proper respectslight]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持戒波罗蜜
出等众生数无量化身云,充满法界,普现一切众生之前,说持净戒无有缺犯,修诸苦行皆悉具足,于诸世间无有所依,于诸境界无所爱著,说在生死轮回往返,说诸人天盛衰苦乐,说诸境界皆是不净,说一切法皆是无常,说一切行悉苦无味,令诸世间舍离颠倒,住诸佛境,持如来戒。
= 说众生在六道的生死轮回中往返。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所依 = assaya,为‘能依’之对称。含有被依之意。
如是演说种种戒行,戒香普熏,令诸众生悉得成熟。
戒行 =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戒香 = 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
 
####忍辱波罗蜜
又出等众生数种种身云,说能忍受一切众苦,所谓:割截、捶楚、诃骂、欺辱,其心泰然,不动不乱;于一切行不卑不高,于诸众生不起我慢,于诸法性安住忍受;说菩提心无有穷尽,心无尽故,智亦无尽,普断一切众生烦恼;说诸众生卑贱丑陋不具足身,令生厌离;赞诸如来清净妙色无上之身,令生欣乐。
= 对于一切的行为,也不谦卑,也不高傲。
= 对众生说菩提心无有穷尽,因为心没有穷尽的缘故,所以智慧也是无穷尽。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
(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tài) = 安定平和[peaceful](大之极,极大[maximalgreat])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如是方便,成熟众生。
 
####精进波罗蜜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说勇猛精进修一切智助道之法;
勇猛精进,降伏魔冤;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勇猛精进,发菩提心,不动不退;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勇猛精进,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海;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勇猛精进,除灭一切恶道诸难;
恶趣/恶道 = Akusala-gatih,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勇猛精进,坏无智山;
勇猛精进,供养一切诸佛如来不生疲厌;
勇猛精进,受持一切诸佛法轮;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催破之义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辗转之义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圆满之义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勇猛精进,坏散一切诸障碍山;
勇猛精进,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勇猛精进,严净一切诸佛国土。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如是方便,成熟众生。
 
####禅定波罗蜜
又出种种无量身云,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心生欢喜,舍离恶意,厌一切欲;
为说惭愧,令诸众生藏护诸根;
惭愧(cán kuì) = 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be shamed]/幸运,侥幸[lucky]
为说无上清净梵行;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为说欲界是魔境界,令生恐怖;
为现不乐世间欲乐,住于法乐,随其次第,入诸禅定诸三昧乐,令思惟观察,除灭一切所有烦恼;
= 随顺禅定的次第,而证入一切禅定的诸三昧乐。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又为演说一切菩萨诸三昧海,神力变现,自在游戏,令诸众生欢喜适悦,离诸忧怖,其心清净,诸根猛利,爱重于法,修习增长。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色界/色天/色行天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智慧波罗蜜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为说往诣十方国土,供养诸佛及以师长、真善知识,受持一切诸佛法轮精勤不懈;又为演说、称赞一切诸如来海,观察一切诸法门海,显示一切诸法性相,开阐一切诸三昧门,开智慧境界,竭一切众生疑海;示智慧金刚,坏一切众生见山;升智慧日轮,破一切众生痴暗。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众生见 = 即执着众生为实有之妄见。其义同于‘我见’。我见,即妄计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我之谬见。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皆令欢喜,成一切智。
 
####方便波罗蜜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普诣一切众生之前,随其所应,以种种言辞而为说法:或说世间神通福力;
= 或者演说世间神通的福德力量。
或说三界皆是可怖,令其不作世间业行,离三界处,出见稠林;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邪见稠林 = 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
或为称赞一切智道,令其超越二乘之地;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或为演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令其不著有为、无为;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或为演说住于天宫乃至道场,令其欣乐发菩提意。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如是方便,教化众生,皆令究竟得一切智。
 
####愿波罗蜜
又出一切世界微尘数身云,普诣一切众生之前,念念中,示普贤菩萨一切行愿;
念念中,示清净大愿充满法界;
念念中,示严净一切世界海;
世界海 = 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庄严世界海/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念念中,示供养一切如来海;
念念中,示入一切法门海;
念念中,示入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海;
= 在念念中指示众生入一切世界海微尘数那么多的世界海。
念念中,示于一切刹尽未来劫,清净修行一切智道;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念念中,示入如来力;
念念中,示入一切三世方便海;
念念中,示往一切刹现种种神通变化;
念念中,示诸菩萨一切行愿,令一切众生住一切智。
如是所作,恒无休息。
 
####力波罗蜜
又出等一切众生心数身云,普诣一切众生之前,说诸菩萨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无边际力、求一切智不破坏力、无穷尽力、修无上行不退转力、无间断力、于生死法无染著力、能破一切诸魔众力、远离一切烦恼垢力、能破一切业障山力、住一切劫修大悲行无疲倦力、震动一切诸佛国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力、能破一切诸外道力、普于世间转法轮力。
无上行持 = 指最上、最殊胜之修行。即于修行佛道时,日夜六时皆勤勤恳恳,精进无间,而无一刻之中断,即称无上行持。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
以如是等方便成熟,令诸众生至一切智。
 
####智波罗蜜
又出等一切众生心数无量变化色身云,普诣十方无量世界,随众生心,演说一切菩萨智行。
所谓:说入一切众生界海智,说入一切众生心海智,说入一切众生根海智,说入一切众生行海智,说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智,说出一切法界音声智,说念念遍一切法界海智,说念念知一切世界海坏智,说念念知一切世界海成住庄严差别智,说念念自在亲近供养一切如来听受法轮智。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gēn) =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root](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originsourcecauseroot])
示现如是智波罗蜜,令诸众生,皆大欢喜,调畅适悦,其心清净,生决定解,求一切智无有退转。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如说菩萨诸波罗蜜成熟众生,如是宣说一切菩萨种种行法而为利益。
行法 = 指修行之方法。在密教中与‘修法’、‘密法’同义。
 
复于一一诸毛孔中,出无量种众生身云。
所谓:出与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无热天、无烦天相似身云,
= 五净居天。
(sì) = 像;相像[look likesimilar]
出少广、广果、福生、无云天相似身云,
= 四禅天。
出遍净、无量净、少净天相似身云,
= 三禅天。
出光音、无量光、少光天相似身云,
= 二禅天。
出大梵、梵辅、梵众天相似身云,
= 初禅天。
出自在天、化乐天、兜率陀天、须夜摩天、忉利天及其采女、诸天子众相似身云,
= 欲界的六欲天,四天王天不在此。
出提头赖吒乾闼婆王、乾闼婆子、乾闼婆女相似身云,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出毗楼勒叉鸠槃荼王、鸠槃荼子、鸠槃荼女相似身云,
出毗楼博叉龙王、龙子、龙女相似身云,
出毗沙门夜叉王、夜叉子、夜叉女相似身云,
出大树紧那罗王、善慧摩睺罗伽王、大速疾力迦楼罗王、罗睺阿修罗王、阎罗法王及其子、其女相似身云,
大树紧那罗王 = Druma-kimnara-raja,为音乐天之天子,居于喜马拉雅山马纳沙湖(Manasa)北岸之香醉山(香山)。
琰魔/琰魔王/琰魔法王/阎罗/阎魔/阎摩罗/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在藏传佛教中,则称为“阎罗法王”、“阎罗王护法”、“牛头阎罗明王”等,是佛教的护法,形象非常地勇武可怕。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婆稚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佉罗骞驮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毗摩质多罗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罗侯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出诸人王及其子、其女相似身云,
出声闻、独觉及诸佛众相似身云,
出地神、水神、火神、风神、河神、海神、山神、树神乃至昼、夜、主方神等相似身云。
周遍十方,充满法界。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
五净居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16000大劫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8000大劫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4000大劫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2000大劫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1000大劫
无想天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500大劫
广果天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500大劫
福生天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250大劫
无云天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64大劫
无量净天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32大劫
少净天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8大劫
无量光天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4大劫
少光天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3中劫
梵辅天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2中劫
梵众天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1中劫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于彼一切众生之前,现种种声。
所谓:风轮声、水轮声、火焰声、海潮声、地震声、大山相击声、天城震动声、摩尼相击声、天王声、龙王声、夜叉王声、乾闼婆王声、阿修罗王声、迦楼罗王声、紧那罗王声、摩睺罗伽王声、人王声、梵王声、天女歌咏声、诸天音乐声、摩尼宝王声。
海潮音 = 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大地四轮/四轮 = 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载之义。以此四轮支持器世间,金轮在大地之下,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风轮之下有空轮。
金轮
Kancana-mandala,古代印度之宇宙论主张,在世界最下为虚空,虚空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复有水轮,水轮之上复有金轮。由有情之业力所感,搏击水轮,于其上结成金。山、海、岛屿等现实世界,即存立于金轮之上。金轮之最下端,称为金轮际。
水轮
Jala-mandala,佛教之宇宙观中,谓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风、水、金等三轮固持之。
风轮
Vayu-mandala,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空轮
位于风轮之下,包容器世间。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以如是等种种音声,说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从初发心所集功德。
所谓:承事一切诸善知识,亲近诸佛,修行善法;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行檀波罗蜜,难舍能舍;
行尸波罗蜜,弃舍王位、宫殿、眷属,出家学道;
行羼提波罗蜜,能忍世间一切苦事,及以菩萨所修苦行、所持正法,皆悉坚固,其心不动,亦能忍受一切众生于己身心恶作恶说,忍一切业皆不失坏,忍一切法生决定解,忍诸法性能谛思惟;
(chàn) = 群羊杂居[sheep crowd](混杂[mix])
(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shī) = 失掉;丢失[lose](过错,错误[error])
(huài) = 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collapse](破坏;毁坏[ruin])
行精进波罗蜜,起一切智行,成一切佛法;
行禅波罗蜜,其禅波罗蜜所有资具、所有修习、所有成就、所有清净、所有起三昧神通、所有入三昧海门,皆悉显示;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行般若波罗蜜,其般若波罗蜜所有资具,所有清净、大智慧日、大智慧云、大智慧藏、大智慧门,皆悉显示;
智慧门 = 入智慧之门户。即指权智,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智慧指佛果之实智,因地之权智为入于实智之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为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为权智,此权智为令入于实智之门户,故称智慧门。此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为令入实智之门,亦称智慧门。
行方便波罗蜜,其方便波罗蜜所有资具、所有修行、所有体性、所有理趣、所有清净、所有相应事,皆悉显示;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事理[reason])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行愿波罗蜜,其愿波罗蜜所有体性、所有成就、所有修习、所有相应事,皆悉显示;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行力波罗蜜,其力波罗蜜所有资具、所有因缘、所有理趣、所有演说、所有相应事,皆悉显示;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行智波罗蜜,其智波罗蜜所有资具、所有体性、所有成就、所有清净、所有处所、所有增长、所有深入、所有光明、所有显示、所有理趣、所有相应事、所有简择、所有行相、所有相应法,所有所摄法、所知法、所知业、所知刹、所知劫、所知世、所知佛出现、所知佛、所知菩萨,所知菩萨心、菩萨位、菩萨资具、菩萨发趣、菩萨回向、菩萨大愿、菩萨法轮、菩萨简择法、菩萨法海、菩萨法门海、菩萨法旋流、菩萨法理趣,如是等智波罗蜜相应境界,皆悉显示,成熟众生。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简择 = 即选择。指依智慧力作正确之判断,以舍伪取真。
//取相/相貌/行相 = Akara,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又说此神从初发心所集功德相续次第;所习善根相续次第;所修无量诸波罗蜜相续次第;死此生彼及其名号相续次第;亲近善友,承事诸佛,受持正法,修菩萨行,入诸三昧,以三昧力,普见诸佛,普见诸刹,普知诸劫,深入法界,观察众生,入法界海,知诸众生死此生彼,得净天耳闻一切声,得净天眼见一切色,得他心智知众生心,得宿住智知前际事,得无依无作神足智通自在游行遍十方刹,如是所有相续次第;得菩萨解脱,入菩萨解脱海,得菩萨自在,得菩萨勇猛,得菩萨游步,住菩萨想,入菩萨道,如是一切所有功德相续次第。
相续 = 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他心智 = Para-citta-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十智之一。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皆悉演说,分别显示,成熟众生。
 
六通/六神通 = Sad abhijnah,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如是说时,于念念中,十方各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度脱无量恶趣众生,令无量众生生天人中富贵自在,令无量众生出生死海,令无量众生安住声闻、辟支佛地,令无量众生住如来地。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fù) = 财产多,富裕。<古跟“贫”,今跟“穷”相对>[richwealthyabundant]
(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社会地位高[of high ranknoble])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念念观察,思惟解了,深入安住,承佛威力及解脱力,则得菩萨不思议大势力,普喜幢自在力解脱。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何以故?与喜目夜神于往昔时同修行故,如来神力所加持故,不思议善根所祐助故,得菩萨诸根故,生如来种中故,得善友力所摄受故,受诸如来所护念故,毗卢遮那如来曾所化故,彼分善根已成熟故,堪修普贤菩萨行故。
(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尔时,善财童子得此解脱已,心生欢喜,合掌向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以偈赞曰:
 
“无量无数劫,学佛甚深法,随其所应化,显现妙色身。
= 您从无量无数那么多劫,学习佛的甚深微妙法。
“了知诸众生,沉迷婴妄想,种种身皆现,随应悉调伏。
(yīng) = 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亦泛指初生儿[baby]/系到颈上;戴[wear]/遭受;遇[suffer])
“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
“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著,示行及色身,调伏一切众。
“不著内外法,已度生死海,而现种种身,住于诸有界。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
外法 = 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远离诸分别,戏论所不动,为著妄想者,弘宣十力法。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一心住三昧,无量劫不动,毛孔出化云,供养十方佛。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得佛方便力,念念无边际,示现种种身,普摄诸群生。
= 于念念中皆在无有边际中。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了知诸有海,种种业庄严,为说无碍法,令其悉清净。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色身妙无比,清净如普贤,随诸众生心,示现世间相。”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
/眼根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耳根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鼻根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舌根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身根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意根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六尘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声尘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味尘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触尘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法尘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六识
眼识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耳识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鼻识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舌识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身识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意识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尔时,善财童子说此颂已,白言:“天神,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几时耶?得此解脱,身已久如?”
 
尔时,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以颂答曰:
 
####初劫
“我念过去世,过于刹尘劫,刹号摩尼光,劫名寂静音。
“百万那由他,俱胝四天下,其王数亦尔,各各自临驭。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yù) = 驾御车马[drive a carriage](统治;治理[dominaterule])
“中有一王都,号曰香幢宝,庄严最殊妙,见者皆欣悦。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中有转轮王,其身甚微妙,三十二种相,随好以庄严;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莲华中化生,金色光明身,腾空照远近,普及阎浮界。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其王有千子,勇猛身端正;臣佐满一亿,智慧善方便;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嫔御有十亿,颜容状天女,利益调柔意,慈心给侍王。
(pín) = 帝王的女儿出嫁[marry](古代妇女的通称。亦对妇人的美称[woman]/ <古代>宫廷中的女官[a woman attendant at court])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
“其王以法化,普及四天下,轮围大地中,一切皆丰盛。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我时为宝女,具足梵音声,身出金色光,照及千由旬。
女宝/玉女/玉女宝/宝女 = 转轮圣王乃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而以正法治世者。七宝中之玉女宝成就,即能忽然示现玉女,其面貌端正,全身诸毛孔皆出栴檀香,言语温柔而举止安详。转轮圣王七宝之一。
梵声/梵音 = 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日光既已没,音乐咸寂然,大王及侍御,一切皆安寝。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彼时德海佛,出兴于世间,显现神通力,充满十方界;
= 那时有一位德海佛。
“放大光明海,一切刹尘数,种种自在身,遍满于十方。
“地震出妙音,普告佛兴世;天人龙神众,一切皆欢喜。
兴世 = 指佛之出世。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随机示现生灭大法,拯救众生出离苦海,故谓兴世。
“一一毛孔中,出佛化身海,十方皆遍满,随应说妙法。
“我时于梦中,见佛诸神变,亦闻深妙法,心生大欢喜。
“一万主夜神,共在空中住,赞叹佛兴世,同时觉悟我: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贤慧汝应起,佛已现汝国,劫海难值遇,见者得清净。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贤慧(xián huì) = 形容女子善良且深明大义。
“我时便寐寤,即睹清净光。观此从何来?见佛树王下,
(mèi) = 睡着[sleep]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树王 = 树中之王。有二说:()指菩提树。()指波利质多罗树(Paricitra)。又称天树王。意译为高遍树、昼度树。乃忉利天上之树王。
“诸相庄严体,犹如宝山王;一切毛孔中,放大光明海。
“见已心欢喜,便生此念言:愿我得如佛,广大神通力。
“我时寻觉悟,大王并眷属,令见佛光明,一切皆欣庆。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我时与大王,骑从千万亿,众生亦无量,俱行诣佛所。
骑从(qí cóng) = 乘马的侍从。
“我于二万岁,供养彼如来,七宝四天下,一切皆奉施。
= 用种种七宝有四天下那么多,一切我皆供奉布施。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时彼如来说,功德普云经,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 庄严往昔所发的诸愿。
愿海 =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
“夜神觉悟我,令我得利益,我愿作是身,觉诸放逸者。
= 我发愿要作夜神之身,来觉悟一切放逸不守规矩的人。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我从此初发,最上菩提愿,往来诸有中,其心无忘失。
“从此后供养,十亿那由佛,恒受人天乐,饶益诸群生。
人天 =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
“初佛功德海;第二功德灯;第三妙宝幢;第四虚空智;
= 第一位佛是功德海佛。
法幢/宝幢 = 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
“第五莲华藏;第六无碍慧;第七法月王;第八智灯轮;
“第九两足尊,宝焰山灯王;第十调御师,三世华光音。
= 第九位两足尊(佛的另一别名)是宝焰山灯王佛,第十位调御师(佛十号之一)是三世华光音佛。
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两足尊 = Dvipada-settha,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然未得慧眼,入于解脱海。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第二劫
“从此次第有,一切宝光刹,其劫名天胜,五百佛兴世。
= 从那时候后起次第,又有一切宝光佛刹。
“最初月光轮;第二名日灯;第三名光幢;第四宝须弥;
= 最初一位佛名叫月光轮佛。
“第五名华焰;第六号灯海;第七炽然佛;第八天藏佛;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九光明王幢;十普智光王。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尚于诸法中,无而计为有。
= 可是在尚于一切诸法中,本来无,我计有;本来有,我计无。有和无还分不清楚。
 
####第三劫
“从此复有劫,名曰梵光明;世界莲华灯,庄严极殊妙。
“彼有无量佛,一一无量众,我悉曾供养,尊重听闻法。
“初宝须弥佛;二功德海佛;三法界音佛;四法震雷佛;
“五名法幢佛;六名地光佛;七名法力光;八名虚空觉;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第九须弥光;第十功德云。
“如是等如来,我悉曾供养,未能明了法,而入诸佛海。
 
####第四劫
“次后复有劫,名为功德月;尔时有世界,其名功德幢。
“彼中有诸佛,八十那由他,我皆以妙供,深心而敬奉。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初乾闼婆王;二名大树王;三功德须弥;第四宝眼佛;
= 最初那一位佛名叫乾闼婆王佛。
“第五卢舍那;第六光庄严;第七法海佛;第八光胜佛;
“九名贤胜佛;第十法王佛。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然未得深智,入于诸法海。
 
####第五劫
“此后复有劫,名为寂静慧,刹号金刚宝,庄严悉殊妙。
“于中有千佛,次第而出兴,众生少烦恼,众会悉清净。
“初金刚脐佛;二无碍力佛;三名法界影;四号十方灯;
(qí) = 肚脐[umbilicus]
(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照射[radiate])
“第五名悲光;第六名戒海;第七忍灯轮;第八法轮光;
戒海 = 比喻戒律清净犹如海水。
“九名光庄严;十名寂静光。
香光庄严 = 指念佛三昧之作用。念佛能庄严行者,譬如香气之染人,故称香光庄严。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犹未能深悟,如空清净法。
如空 = 谓诸法体性平等真空。如,乃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空,指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盖以佛教真理之立场而言,一切法之事相虽各有特性,互不相同,然其理体则平等无异,一一皆以空为实体。
“游行一切刹,于彼修诸行。
= 如虚空的清净妙法,而游行一切的佛刹,然后在诸佛刹中修习一切的行门。
 
####第六劫
“次第复有劫,名为善出现,刹号香灯云,净秽所共成。
出现 = 谓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之故,示现化身而出于世间。
香灯 = 谓焚香与燃灯。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亿佛于中现,庄严刹及劫,所说种种法,我皆能忆持。
“初名广称佛;次名法海佛;三名自在王;四名功德云;
“第五法胜佛;第六天冠佛;第七智焰佛;第八虚空音;
宝冠/天冠 = 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
“第九两足尊,名普生殊胜;第十无上士,眉间胜光明。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如是一切佛,我悉曾供养,然犹未能净,离诸障碍道。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1
如去/如来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2
应真//应供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3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4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5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6
知世间/世间解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7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9
天人教师/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10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11
世尊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第七劫
“次第复有劫,名集坚固王,刹号宝幢王,一切善分布。
分布(fēn bù) = 分开散布[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be dispersedbe scattered]
“有五百诸佛,于中而出现;我恭敬供养,求无碍解脱。
“最初功德轮;其次寂静音;次名功德海;次名日光王;
“第五功德王;第六须弥相;次名法自在;次佛功德王;
“第九福须弥;第十光明王。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所有清净道,普入尽无余,
“然于所入门,未能成就忍。
 
####第八劫
“次第复有劫,名为妙胜主,刹号寂静音,众生烦恼薄。
(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于中有佛现,八十那由他;我悉曾供养,修行最胜道。
“初佛名华聚;次佛名海藏;次名功德生;次号天王髻;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第五摩尼藏;第六真金山;第七宝聚尊;第八法幢佛;
真金山 = 譬称佛身;佛身具有无量之光明,一如金山,故称为真金山。
宝聚 = 谓无数珍宝积聚一处。/以珍宝之积聚比喻无上妙道。
“第九名胜财;第十名智慧。
“此十为上首,供养无不尽。
 
####第九劫
“次第复有劫,名曰千功德;尔时有世界,号善化幢灯;
“六十亿那由,诸佛兴于世。
“最初寂静幢;其次奢摩他;第三百灯王;第四寂静光;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第五云密阴;第六日大明;七号法灯光;八名殊胜焰;
(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严密[precisewell-conceived])
(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
法光/法炬/法灯 = 以灯比喻佛法。谓佛法能照破迷界痴暗,犹如灯火能照亮暗夜。
“九名天胜藏;十名大吼音。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如是等诸佛,我悉常供养,未得清净忍,深入诸法海。
 
####第十劫
“次第复有劫,名无著庄严;尔时有世界,名曰无边光;
“中有三十六,那由他佛现。
“初功德须弥;第二虚空心;第三具庄严;第四法雷音;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第五法界声;第六妙音云;第七照十方;第八法海音;
“第九功德海;第十功德幢。
“如是等诸佛,我悉曾供养。
 
“次有佛出现,名为功德幢;我为月面天,供养人中主。
= 我那时为月面天神,来供养这位人中主,功德幢佛。
“时佛为我说,无依妙法门;我闻专念持,出生诸愿海。
念持 = 指忆念受持,毫不间断。
“我得清净眼,寂灭定总持,能于念念中,悉见诸佛海。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
“我得大悲藏,普明方便眼,增长菩提心,成就如来力。
= 普遍明了一切方便眼。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见众生颠倒,执常乐我净,愚痴暗所覆,妄想起烦恼。
 
四倒/四颠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常颠倒
Nitya-viparyas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乐颠倒
Sukha-viparyasa于诸苦执乐。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我颠倒
Atma-viparyasa于无我执我。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净颠倒
Suci-viparyasa于不净执净。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行止见稠林,往来贪欲海,集于诸恶趣,无量种种业。
贪毒//贪欲 = Lobha,与‘渴爱’(梵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一切诸趣中,随业而受身,生老死众患,无量苦逼迫。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为彼众生故,我发无上心,愿得如十方,一切十力尊。
= 愿我能得到像十方世界一切十力的两足尊。
“缘佛及众生,起于大愿云,从是修功德,趣入方便道。
= 我因为佛及众生的缘故,而生起大愿云。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愿云悉弥覆,普入一切道,具足波罗蜜,充满于法界。
= 普遍进入一切佛道。
(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速入于诸地,三世方便海,一念修诸佛,一切无碍行。
“佛子我尔时,得入普贤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别门。
十界 = Dasa-dhatavah,指迷与悟之世界,可分为十种类,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傍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等十界。此中,前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之世界。后四界乃圣者之悟界,此即六凡四圣。或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称‘九因一果’。
 
“善男子,于汝意云何?
“彼时转轮圣王,名十方主,能绍隆佛种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童子是也!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绍隆 = 谓承继正法并使之光大隆盛。如‘绍隆三宝’,即继承佛、法、僧三宝并使兴隆之意。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尔时夜神觉悟我者,普贤菩萨之所化耳!
(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我于尔时为王宝女,蒙彼夜神觉悟于我,令我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自从是来,经佛刹微尘数劫,不堕恶趣,常生人、天,于一切处常见诸佛,乃至于妙灯功德幢佛所,得此大势力普喜幢菩萨解脱,以此解脱如是利益一切众生。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势力普喜幢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普诣一切诸如来所,疾能趣入一切智海;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于念念中,以发趣门,入于一切诸大愿海;
“于念念中,以愿海门,尽未来劫,念念出生一切诸行。
= 念念中出生一切诸菩萨的行门。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一一行中,出生一切刹微尘数身,一一身普入一切法界门;一一法界门,一切佛刹中,随众生心说诸妙行。
“一切刹一一尘中,悉见无边诸如来海;
“一一如来所,悉见遍法界诸佛神通;
“一一如来所,悉见往劫修菩萨行;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一一如来所,受持守护所有法轮;
“一一如来所,悉见三世一切如来诸神变海。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众会中,有一夜神,名普救众生妙德。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入菩萨行、净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