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二
九会
|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七处
|
逝多林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
|
会主
|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
入定
|
入师子频申三昧
|
说法
|
果法界,因法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第72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37)摩竭提国>开敷一切树华夜神
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修行增进。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往诣开敷一切树华夜神所,见其身在众宝香树楼阁之内,妙宝所成师子座上,百万夜神所共围绕。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得一切智?唯愿垂慈,为我宣说!”
夜神言:“善男子,我于此娑婆世界,日光已没,莲华覆合,诸人众等罢游观时,见其一切若山、若水、若城、若野,如是等处种种众生,咸悉发心欲还所住;我皆密护,令得正道,达其处所,宿夜安乐。
= 所有一切的人等,都要回家休息,不在外边游玩和观赏风景。
罢(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
游观(yóu guān) = 游玩观览。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善男子,若有众生,盛年好色,憍慢放逸,五欲自恣。
盛年(shèng nián) = 年轻壮盛的时期[prime
of life]。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自恣 = Pavarana,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我为示现老、病、死相,令生恐怖,舍离诸恶。
恐怖 = Bhaya,经义教吾人欲避免犯罪,须预先考虑罪报之恐怖。其后之大乘佛教则认为:罪乃无法避免者,犯罪之后,恐怖之感即接踵而至,若非请求诸佛摄受其恐怖,或将自己绝对投入于一特定人格者之怀抱,令自己进入无我之境界,此外则别无拔除恐怖之法。
“复为称叹种种善根,使其修习:为悭吝者,赞叹布施;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为破戒者,称扬净戒;
“有瞋恚者,教住大慈;
“怀恼害者,令行忍辱;
“若懈怠者,令起精进;
“若散乱者,令修禅定;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住恶慧者,令学般若;
“乐小乘者,令住大乘;
声闻乘/小乘 = Hina-yana,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乐著三界诸趣中者,令住菩萨愿波罗蜜;
“若有众生,福智微劣,为诸结业之所逼迫,多留碍者,令住菩萨力波罗蜜;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结使/结 = Samyojana,即使烦恼。结,为系缚之义;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令不出离生死之苦,故有此异称。
留(liú) = 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stay]。(留碍 = 阻碍,障碍。)
“若有众生,其心暗昧,无有智慧,令住菩萨智波罗蜜。
昧(mèi) = 昏暗不明[obscure]。(愚昧;糊涂[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Orambhagiya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
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
||
有身见
|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初果
|
戒禁取见
|
Silabatam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
疑
|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
欲贪
|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
瞋恚
|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Uddhambhagiya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
||
色贪
|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阿罗汉果
|
无色贪
|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
掉举
|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
慢
|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
无明
|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
善财言:“大圣,此解脱门境界云何?”
夜神言:“善男子,入此解脱,能知如来普摄众生巧方便智。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云何普摄?善男子,一切众生所受诸乐,皆是如来威德力故,顺如来教故,行如来语故,学如来行故,得如来所护力故,修如来所印道故,种如来所行善故,依如来所说法故,如来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来性净业力之所摄故。
印(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印证[confirm]。)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云何知然?善男子,我入此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忆念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往昔所修菩萨行海,悉皆明见。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善男子,世尊往昔为菩萨时,见一切众生,著我、我所,住无明暗室,入诸见稠林,为贪爱所缚、忿怒所坏、愚痴所乱、悭嫉所缠,生死轮回,贫穷困苦,不得值遇诸佛菩萨。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邪见稠林 = 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困(kùn) = 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废弃的房屋[tumble-down house]。(穷;贫困[poor]/困难;苦难[difficulty]/劳倦;疲倦[tired;weary]。)
“见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众生,所谓:起愿得一切妙宝资具摄众生心;愿一切众生,皆悉具足资生之物无所乏心,于一切众事离执著心,于一切境界无贪染心,于一切所有无悭吝心,于一切果报无希望心,于一切荣好无羡慕心,于一切因缘无迷惑心;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起观察真实法性心;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起救护一切众生心;
“起深入一切法漩澓心;
漩(xuán) = 回旋的水流[whirlpool]。(水流旋转[eddy]。)
澓(fú) = 回旋的流水。
“起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大慈心;
“起于一切众生行方便大悲心;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起为大法盖普覆众生心;
天盖/法盖 = 乃法会时所用之大伞。
“起以大智金刚杵,破一切众生烦恼障山心;
金刚杵 = Vajra,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
“起令一切众生增长喜乐心;
“起愿一切众生究竟安乐心;
“起随众生所欲,雨一切财宝心;
“起以平等方便成熟一切众生心;
“起令一切众生满足圣财心;
“起愿一切众生究竟皆得十力智果心。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
|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
业障
|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
|
信财
|
信受正法。
|
戒财
|
持戒律。
|
惭财
|
自惭而不造诸恶。
|
愧财
|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
闻财
|
能闻正教。
|
施财
|
舍离一切无染着。
|
定慧财
|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起如是心已,得菩萨力,现大神变;遍法界、虚空界,于一切众生前,普雨一切资生之物,随其所欲悉满其意,皆令欢喜,不悔不吝,无间无断。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无间(wú jiàn) = 中间没有间隙[very close to each other;do not keep anything from each other]/不间断[continuously;without interruption]/不分别[unable to
distinguish]。
“以是方便,普摄众生,教化成熟,皆令得出生死苦难,不求其报;净治一切众生心宝,令其生起一切诸佛同一善根,增一切智福德大海。
= 福德如同大海一样的深广。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菩萨如是念念成熟一切众生,念念严净一切佛刹,念念普入一切法界,念念皆悉遍虚空界,念念普入一切三世,念念成就调伏一切诸众生智,念念恒转一切法轮,念念恒以一切智道利益众生,念念普于一切世界种种差别诸众生前尽未来劫现一切佛成等正觉,念念普于一切世界、一切诸劫修菩萨行不生二想。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所谓:普入一切广大世界海,一切世界种中,种种际畔诸世界,种种庄严诸世界,种种体性诸世界,种种形状诸世界,种种分布诸世界,或有世界秽而兼净,或有世界净而兼秽,或有世界一向杂秽,或有世界一向清净,或小或大,或粗或细,或正或侧,或覆或仰;如是一切诸世界中,念念修行诸菩萨行,入菩萨位,现菩萨力,亦现三世一切佛身,随众生心普使知见。
= 有种种际畔诸世界,种种庄严诸世界。
畔(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
侧(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善男子,毗卢遮那如来,于过去世,如是修行菩萨行时,见诸众生不修功德,无有智慧,著我、我所,无明翳障,不正思惟,入诸邪见,不识因果,顺烦恼业,堕于生死险难深坑,具受种种无量诸苦。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八正道之一。
深坑 = 原指深奥之坑穴;佛教中,引喻为声闻、缘觉二乘证涅槃者及断坏善根之人,犹如堕入深坑,永不得出离。
“起大悲心,具修一切波罗蜜行,为诸众生称扬赞叹坚固善根,令其安住远离生死、贫穷之苦,勤修福智助道之法;
“为说种种诸因果门,为说业报不相违反,为说于法证入之处,为说一切众生欲解,及说一切受生国土,令其不断一切佛种,令其守护一切佛教,令其舍离一切诸恶;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又为称赞趣一切智助道之法,令诸众生心生欢喜,令行法施普摄一切,令其发起一切智行,令其修学诸大菩萨波罗蜜道,令其增长成一切智诸善根海,令其满足一切圣财,令其得入佛自在门,令其摄取无量方便,令其观见如来威德,令其安住菩萨智慧。”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善财童子言:“圣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已久如?”
夜神言:“善男子,此处难信、难知、难解、难入、难说,一切世间及以二乘皆不能知。
难信之法 = 指众生以自力我执之心而无法生信之法;此因佛之教法甚深微妙,不可以世间常识加以理解之故。
难解难入 = Durdrsam duranubodham,谓理解难,悟入亦难。如诸佛之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唯除诸佛神力所护,善友所摄,集胜功德,欲乐清净,无下劣心,无杂染心,无谄曲心,得普照耀智光明心,发普饶益诸众生心、一切烦恼及以众魔无能坏心,起必成就一切智心,不乐一切生死乐心,能求一切诸佛妙乐,能灭一切众生苦恼,能修一切佛功德海,能观一切诸法实性,能具一切清净信解,能超一切生死暴流,能入一切如来智海,能决定到无上法城,能勇猛入如来境界,能速疾趣诸佛地位,能即成就一切智力,能于十力已得究竟;如是之人,于此能持、能入、能了。
下劣(xià liè) = 低劣;恶劣;卑劣[mean]。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瀑流/暴流 = Ogha,为烦恼之别名。旧译暴河。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亦然,可漂失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称为暴流。诸经中以暴流喻烦恼时,通常分为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等四种。
能持 = 能护持而不忘失。/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又作总持。即能总摄一切事物,不令所忆持者忘失之念慧力。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rsty-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dy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何以故?此是如来智慧境界,一切菩萨尚不能知,况余众生?
“然我今者,以佛威力,欲令调顺可化众生意速清净,欲令修习善根众生心得自在,随汝所问,为汝宣说。”
= 欲令修习一切善根的众生,他们的心念得到大自在。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尔时,开敷一切树华夜神,欲重明其义,观察三世如来境界而说颂言:
“佛子汝所问,甚深佛境界,难思刹尘劫,说之不可尽。
刹尘 = 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
“非是贪恚痴,憍慢惑所覆,如是众生等,能知佛妙法。
憍慢 = Adh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惑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非是住悭嫉,谄诳诸浊意,烦恼业所覆,能知佛境界。
“非著蕴界处,及计于有身,见倒想倒人,能知佛所觉。
= 见顚倒的众生,以及想颠倒的众生。
有身见 = Sakkaya-ditthi,音译作萨迦耶见、飒迦耶见、萨迦邪见。意译作虚伪身见、坏身见、移转身见。即认为身为五蕴之集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着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
|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
指色、受、想、行、识。
|
十二入/十二处
|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十八界
|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佛境界寂静,性净离分别,非著诸有者,能知此法性。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生于诸佛家,为佛所守护,持佛法藏者,智眼之境界。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亲近善知识,爱乐白净法,勤求诸佛力,闻此法欢喜。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心净无分别,犹如太虚空,慧灯破诸暗,是彼之境界。
太(tài) =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the
greatest;the highest;maximal]。
慧灯 = 比喻智慧犹如灯明,能照破浊世之迷暗。
“以大慈悲意,普覆诸世间,一切皆平等,是彼之境界。
“欢喜心无著,一切皆能舍,平等施众生,是彼之境界。
“心净离诸恶,究竟无所悔,顺行诸佛教,是彼之境界。
“了知法自性,及以诸业种,其心无动乱,是彼之境界。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勇猛勤精进,安住心不退,勤修一切智,是彼之境界。
“其心寂静住三昧,究竟清凉无热恼,已修一切智海因,此证悟者之解脱。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善知一切真实相,深入无边法界门,普度群生靡有余,此慧灯者之解脱。
靡(mǐ) = 无;没有[no;not]。
“了达众生真实性,不著一切诸有海,如影普现心水中,此正道者之解脱。
心水 =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
“从于一切三世佛,方便愿种而出生,尽诸劫刹勤修行,此普贤者之解脱。
愿 = 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
“普入一切法界门,悉见十方诸刹海,亦见其中劫成坏,而心毕竟无分别。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Ksetra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法界所有微尘中,悉见如来坐道树,成就菩提化群品,此无碍眼之解脱。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汝于无量大劫海,亲近供养善知识,为利群生求正法,闻已忆念无遗忘。
大劫五喻 = 佛典中经常用以比喻劫期长远、不可胜计之譬喻有五。
|
|
草木喻
|
若将大千世界之草木皆寸斩为筹,每隔百年取一筹,取尽此筹,乃为一劫。
|
沙细喻
|
譬如殑伽河,河广四十里,河中充满细沙,其细如面,每隔百年取一粒沙,取尽此沙,乃为一劫。
|
芥子喻
|
譬如四方各百里之城,其中满堆芥子,每隔百年取一粒,取尽城中之芥子,乃为一劫。
|
碎尘喻
|
若将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隔百年取一尘,取尽此尘,乃为一劫。
|
拂石喻
|
譬如一石,广二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每隔百年以六铢衣拂石一遍,拂尽此石,乃为一劫。
|
“毗卢遮那广大境,无量无边不可思,我承佛力为汝说,令汝深心转清净。
“善男子,乃往古世,过世界海微尘数劫,有世界海,名普光明真金摩尼山;其世界海中,有佛出现,名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静威德王。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乃往 = 于时间划分上,从现在而言,指已经过去之时间。
“善男子,其佛往修菩萨行时,净彼世界海。
“其世界海中,有世界微尘数世界种;一一世界种,有世界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皆有如来出兴于世;一一如来,说世界海微尘数修多罗;一一修多罗,授佛刹微尘数诸菩萨记,现种种神力,说种种法门,度无量众生。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善男子,彼普光明真金摩尼山世界海中,有世界种,名普庄严幢。
“此世界种中,有世界,名一切宝色普光明,以现一切化佛影摩尼王为体,形如天城;以现一切如来道场影像摩尼王为其下际,住一切宝华海上,净秽相杂。
应化佛/变化佛/化佛
= Nirmana-buddha,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此世界中,有须弥山微尘数四天下,有一四天下最处其中,名一切宝山幢。
“其四天下,一一纵广十万由旬,一一各有一万大城。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其阎浮提中,有一王都,名坚固妙宝庄严云灯,一万大城周匝围绕。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阎浮提人寿万岁时,其中有王,名一切法音圆满盖,有五百大臣、六万采女、七百王子;其诸王子皆端正勇健,有大威力。
“尔时,彼王威德普被阎浮提内,无有冤敌。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时,彼世界劫欲尽时,有五浊起。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h,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
|||
劫浊
|
Kal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
总
|
|
见浊
|
浊之自体
|
Drst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
别
|
烦恼浊
|
K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
||
有情浊/众生浊
|
Sattv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
||
寿浊/命浊
|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
“一切人众,寿命短促,资财乏少,形色鄙陋,多苦少乐,不修十善,专作恶业,更相忿诤,互相毁辱,离他眷属,妒他荣好,任情起见,非法贪求。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任情(rèn qíng) = 尽情;任意;自由[let
oneself go]。
“以是因缘,风雨不时,苗稼不登,园林、草树一切枯槁,人民匮乏,多诸疫病,驰走四方,靡所依怙,咸来共绕王都大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四面周匝高声大呼;
不时(bù shí) = 非其时,不合时。
苗(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稼(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登(dēng) = 上车[get on a
car]。(成熟;丰收[rippen]。)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槁(gǎo) = 草木枯干[withered]。(羸瘦;憔悴[dry]。)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或举其手,或合其掌,或以头扣地,或以手捶胸,或屈膝长号,或踊身大叫;
扣(kòu) = 拉住,牵住[rein]。(假借为“叩”。敲击[knock]。)
“头发蓬乱,衣裳弊恶,皮肤皴裂,面目无光,而向王言:‘大王,大王,我等今者,贫穷孤露,饥渴寒冻,疾病衰羸,众苦所逼,命将不久,无依无救,无所控告。我等今者来归大王,我观大王仁慈智慧,于大王所,生得安乐想、得所爱想、得活命想、得摄受想、得宝藏想、遇津梁想、逢道路想、值船筏想、见宝洲想、获财利想、升天宫想。’
蓬(péng) = 草名。蓬蒿[Erigeron acris]。(散乱[dishevelled] 。)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恶(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讨厌;憎恶[loathe;hate]。)
皴(cūn) = 皮肤坼裂[chapped;wrinkled]。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控(kòng) = 开弓[draw bow]。(申诉[appeal;accuse]。)
活命 = Jivaka/ajivaka/ajivika,原指生活、生存之意,然若身为出家修行者,本应摒绝物欲、专心修道,故如经营买卖、为人占卜吉凶,或现种种奇特异相等,以获得生活之资,乃至以衣食之故而为人说法,此时若以‘活命’称之,则含‘邪命’之意,意谓不以正道,而以邪道活命。
津(jīn) = 渡口[ferry]。(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筏(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宝洲 = 比喻佛果之大妙地。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尔时,大王闻此语已,得百万阿僧祇大悲门,一心思惟,发十种大悲语。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其十者何?所谓:‘哀哉众生!堕于无底生死大坑;我当云何而速勉济,令其得住一切智地?
哀哉(āi zāi) = 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哀哉众生!为诸烦恼之所逼迫;我当云何而作救护,令其安住一切善业?
逼迫(bī pò)
= 施加压力促使;强行迫使[force;compel;coerce]。
“哀哉众生!生老病死之所恐怖;我当云何为作归依,令其永得身心安隐?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哀哉众生!常为世间众怖所逼;我当云何而为祐助,令其得住一切智道?
祐(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哀哉众生!无有智眼,常为身见疑惑所覆;我当云何为作方便,令其得决疑见翳膜?
决疑(jué yí) = 解决疑惑。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膜(mó) = 生物体内部的薄皮形组织[membrane]。
“哀哉众生!常为痴暗之所迷惑;我当云何为作明炬,令其照见一切智城?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哀哉众生!常为悭嫉谄诳所浊;我当云何而为开晓,令其证得清净法身?
浊(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哀哉众生!长时漂没生死大海;我当云何而普运度,令其得上菩提彼岸?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
运度 = 谓佛以大慈悲运载有情众生,济度生死海,到达涅槃之彼岸。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哀哉众生!诸根刚强,难可调伏;我当云何而为调御,令其具足诸佛神力?
“哀哉众生!犹如盲瞽,不见道路;我当云何而为引导,令其得入一切智门?’
瞽(gǔ) = 虽瞎但有眼珠[blind]。
引导 = 指诱引开导。
“作是语已,击鼓宣令:‘我今普施一切众生,随有所须,悉令充足。’
“即时颁下阎浮提内大小诸城及诸聚落,悉开库藏,出种种物,置四衢道,所谓:金、银、琉璃、摩尼等宝;衣服、饮食、华香、璎珞、宫殿、屋宅、床榻、敷具;建大光明摩尼宝幢,其光触身,悉使安隐;亦施一切病缘汤药;种种宝器盛众杂宝,金刚器中盛种种香,宝香器中盛种种衣;辇舆、车乘、幢幡、缯盖。
颁(bān) = 脑袋很大的样子。(又假借为“攽”。颁发;分赏[award;distribute]。)
库(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榻(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辇(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缯盖 = 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如是一切资生之物,悉开库藏而以给施。
“亦施一切村营、城邑、山泽、林薮、妻子、眷属及以王位,头、目、耳、鼻、唇、舌、牙、齿、手、足、皮、肉、心、肾、肝、肺,内外所有,悉皆能舍。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肾(shèn) = 是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kidney]。
肝(gān) = 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并扮演着除去毒素,储存糖原(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重要角色[liver]。
肺(fèi) = 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主要功能是将氧气从空气运输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至大气中。
十六资具 = 指密宗行者所具有之十六种资具,即衣四种、处六种、食六种。
|
||
粪扫衣
|
拾人委弃之布,洗净以制法衣。
|
衣
|
毳衣
|
取鸟之细毛,洗净而制衣,行者无粪扫衣时得用之。
|
|
纳衣
|
以破弊之布片,缀合为衣。
|
|
三衣
|
即僧伽梨、郁多罗、安陀会等三衣。
|
|
阿兰若处
|
住于远离聚落之空闲处。
|
处
|
冢间
|
住于坟墓之处。
|
|
树下
|
坐、住于树下。
|
|
露地
|
住于露天之地。
|
|
常坐
|
即常趺坐。
|
|
随坐
|
有草地即坐。
|
|
乞食
|
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人之请待及僧中之食。
|
食
|
次第乞食
|
不择贫富,次第托钵。
|
|
不作余食法
|
于午前但作一度之正食,不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二度以上之正食,称为余食。
|
|
一坐食
|
于午前作一度之正食外,不作小食;饼、果、粥等,称为小食。
|
|
节量食/一揣食
|
即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而不多受。
|
|
不中后饮水
|
即正午后不饮水。
|
“其坚固妙宝庄严云灯城,东面有门,名摩尼山光明。
“于其门外,有施会处。
“其地广博,清净平坦,无诸坑坎、荆棘、沙砾,一切皆以妙宝所成,散众宝华,熏诸妙香,燃诸宝灯,一切香云充满虚空,无量宝树次第行列,无量华网、无量香网弥覆其上,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音乐器恒出妙音。
坎(kǎn) = 坑,穴[pit;hole]。(掘坑,挖洞[dig]。)
荆(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如是一切,皆以妙宝而为庄严,悉是菩萨净业果报。
“于彼会中,置师子座,十宝为地,十宝栏楯,十种宝树周匝围绕,金刚宝轮以承其下,以一切宝为龙神像而共捧持,种种宝物以为严饰,幢幡间列,众网覆上,无量宝香常出香云,种种宝衣处处分布,百千种乐恒奏美音。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龙众/龙神 = 因其具有神力,故称龙神。或指龙王而言。八部众之一。
捧(pěng) = 两手承托。古多作“奉”[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复于其上张施宝盖,常放无量宝焰光明,如阎浮金炽然清净;覆以宝网,垂诸璎珞,摩尼宝带周回间列,种种宝铃恒出妙音,劝诸众生修行善业。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炽然(chì rán) = 燃烧猛烈。
“时,彼大王处师子座,形容端正,人相具足,光明妙宝以为其冠,那罗延身不可沮坏,一一肢分悉皆圆满,性普贤善,王种中生,于财及法悉得自在,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以政治国,无违命者。
= 人民没有违背大王的命令。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政(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icree;edict]。)
“尔时,阎浮提无量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众生,种种国土、种种族类、种种形貌、种种衣服、种种言辞、种种欲乐,俱来此会,观察彼王,咸言:‘此王是大智人、是福须弥、是功德月,住菩萨愿,行广大施。’
言辞(yán cí) = 说话所用的词句[one’s
words;what one says]。
“时,王见彼诸来乞者,生悲愍心,生欢喜心,生尊重心,生善友心,生广大心,生相续心,生精进心,生不退心,生舍施心,生周遍心。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善男子,尔时,彼王见诸乞者,心大欢喜,经须臾顷;假使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尽百千亿那由他劫所受快乐,亦不能及。
= 心中生大欢喜,虽然只经过须臾顷(最短的时间)。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善化天王于无数劫所受快乐,自在天王于无量劫所受快乐,大梵天王于无边劫所受梵乐,光音天王于难思劫所受天乐,遍净天王于无尽劫所受天乐,净居天王不可说劫住寂静乐,悉不能及。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16000大劫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8000大劫
|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
500大劫
|
||
福生天
|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
250大劫
|
||
无云天
|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
32大劫
|
||
少净天
|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
4大劫
|
||
少光天
|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
3中劫
|
|
梵辅天
|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
2中劫
|
||
梵众天
|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
1中劫
|
||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
“善男子,譬如有人仁慈孝友,遭逢世难,父母、妻息、兄弟、姊妹并皆散失,忽于旷野道路之间而相值遇,瞻奉抚对,情无厌足。
= 瞻仰侍奉,抚摸对话。
孝友(xiào yǒu) =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抚(fǔ) = 抚摩[stroke]。(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foster]。)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时,彼大王见来求者,心生欢喜,亦复如是。
“善男子,其王尔时,因善知识,于佛菩提,解欲增长,诸根成就,信心清净,欢喜圆满。
= 对于佛菩提的了解欲望增长。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何以故?此菩萨勤修诸行,求一切智,愿得利益一切众生,愿获菩提无量妙乐,舍离一切诸不善心,常乐积集一切善根,常愿救护一切众生,常乐观察萨婆若道,常乐修行一切智法,满足一切众生所愿,入一切佛功德大海,破一切魔业惑障山,随顺一切如来教行,行一切智无障碍道,已能深入一切智流,一切法流常现在前,大愿无尽,为大丈夫,住大人法,积集一切普门善藏,离一切著,不染一切世间境界,知诸法性犹如虚空。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教行 = 教与行之并称。教,佛之教法;行,众生依教起修。亦即依教得以有行,依行可显教之实益。
法水/法流 = 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
“于来乞者,生一子想,生父母想,生福田想,生难得想,生恩益想,生坚固想、师想、佛想。
= 生坚固的想法:「我现在布施,要用坚固真心来布施,不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要贯彻到底,绝对不改变初衷。」。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有利[beneficial]。)
“不简方处,不择族类,不选形貌,随有来至,如其所欲,以大慈心,平等无碍,一切普施,皆令满足:
= 不拣选这些众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简(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求饮食者,施与饮食;
“求衣服者,施与衣服;
“求香华者,施与香华;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求鬘盖者,施与鬘盖;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幢幡、璎珞、宫殿、园苑、象马、车乘、床座、被褥、金、银、摩尼、诸珍宝物、一切库藏,及诸眷属、城邑、聚落,皆悉如是普施众生。
= 一切库藏之物。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褥(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时,此会中有长者女,名宝光明,与六十童女俱,端正殊妙,人所喜见,皮肤金色,目发绀青,身出妙香;口演梵音,上妙宝衣以为庄严,常怀惭愧,正念不乱,具足威仪,恭敬师长,常念顺行甚深妙行,所闻之法忆持不忘,宿世善根流润其心,清净广大犹如虚空,等安众生,常见诸佛,求一切智。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梵声/梵音 = 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时,宝光明女去王不远,合掌顶礼,作如是念:‘我获善利!我获善利!我今得见大善知识。’
“于彼王所,生大师想、善知识想、具慈悲想、能摄受想。
= 能摄受众生之想。
大师 = 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其心正直,生大欢喜,脱身璎珞,持奉彼王,作是愿言:‘今此大王为无量无边无明众生作所依处,愿我未来亦复如是。如彼大王所知之法、所载之乘、所修之道、所具色相、所有财产、所摄众会,无边无尽,难胜难坏,愿我未来悉得如是。随所生处,皆随往生。’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所依 = Assaya,为‘能依’之对称。含有被依之意。
载(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尔时,大王知此童女发如是心,而告之言:‘童女!随汝所欲,我皆与汝。我今所有,一切皆舍;令诸众生,普得满足。’
“时,宝光明女,信心清净,生大欢喜,即以偈颂而赞王言:
“‘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时,一切不可乐,犹如饿鬼处。
“‘众生相杀害,窃盗纵淫佚,两舌不实语,无义粗恶言,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佚(yì) = 隐逸的人[recluse;hermit]。(放荡;放纵[dissolute]。)
“‘贪爱他财物,瞋恚怀毒心,邪见不善行,命终堕恶道。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以是等众生,愚痴所覆蔽,住于颠倒见,天旱不降泽。
= 住在这种颠倒见之上,所以感应天不降雨,造成天旱荒年。
旱(hàn) = 久不下雨[dry;drought]。
“‘以无时雨故,百谷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亦干竭。
百谷(bǎi gǔ) = 谷类的总称。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大王未兴世,津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
涸(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群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
洽(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合,符合[fit;suit]。)
“‘大王临庶品,普断诸暴虐,刑狱皆止措,茕独悉安隐。
= 孤独的人,他们都得安稳。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庶(shù) = 众多[numerous]。(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虐(nüè) = 凶恶,残暴[brutal;cruel;and
ferocious]。
措(cuò) = 放置,安放[put in
place]。(施行;用[carry out;use]。)
茕(qióng) = 回旋着飞[circling in the air]。(孤独,无兄弟[solitary;lonely]。)
“‘往昔诸众生,各各相残害,饮血而啖肉,今悉起慈心。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
“‘大王既兴世,粳米自然生,树中出妙衣,男女皆严饰。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昔日竞微利,非法相陵夺;今时并丰足,如游帝释园。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昔时人作恶,非分生贪染,他妻及童女,种种相侵逼。
= 用种种的手段而侵害,来逼迫。
非分(fēi fèn) = 不合本分,非本分所应有[presumptuous;overstepping one's bounds]/不安分;不守本分[inordinate]。
“‘今见他妇人,端正妙严饰,而心无染著,犹如知足天。
妇(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昔日诸众生,妄言不真实,非法无利益,谄曲取人意。
= 专门做些非法的事情,绝对不做有利益他人的事。
非法(fēi fǎ) = 不合法[illegal;unlawful]。
“‘今日群生类,悉离诸恶言,其心既柔软,发语亦调顺。
“‘昔日诸众生,种种行邪法,合掌恭敬礼,牛羊犬豚类。
= 在往昔的一切众生,欢喜行种种的邪法,合掌恭敬礼拜牛羊犬豚这类众生。
犬(quǎn) = 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dog]。
豚(tún) = 小猪,猪[suckling
pig]。(泛指猪[pig]。)
“‘今闻王正法,悟解除邪见,了知苦乐报,悉从因缘起。
“‘大王演妙音,闻者皆欣乐;梵释音声等,一切无能及。
梵释四天/梵释四王 = 指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即色界初禅天之梵天、欲界忉利天主之帝释天(合称为梵释)、四天王之并称。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南方增长天、北方多闻天。梵释四王均为佛法之守护神,常随侍如来,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差别诸身。
“‘大王众宝盖,迥处虚空中,擎以琉璃干,覆以摩尼网。
迥(jiǒng) = 遥远[far]。(高[high]/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擎(qíng) = 举[lift up]。
“‘金铃自然出,如来和雅音,宣扬微妙法,除灭众生惑。
雅(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次复广演说,十方诸佛刹,一切诸劫中,如来并眷属。
= 一切诸劫之中,作为如来的眷属。
“‘又复次第说,过去十方刹,及彼国土中,一切诸如来。
= 又在彼国土之中,出现一切诸如来。
“‘又出微妙音,普遍阎浮界,广说人天等,种种业差别。
= 在宝铃之中,又发出微妙的音声,普及南阎浮提的世界。
“‘众生听闻已,自知诸业藏,离恶勤修行,回向佛菩提。
“‘王父净光明,王母莲华光,五浊出现时,处位治天下。
= 大王的父亲,名叫净光明,大王的母亲,名叫莲华光。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时有广大园,园有五百池,一一千树绕,各各华弥覆。
“‘于其池岸上,建立千柱堂,栏楯等庄严,一切无不备。
= 建立有千柱的大堂。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末世恶法起,积年不降雨,池流悉干竭,草树皆枯槁。
积年(jī nián) = 积累了很长时间;多年[for
many years]。
“‘王生七日前,先现灵瑞相;见者咸心念:救世今当出。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尔时于中夜,大地六种动;有一宝华池,光明犹日现。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日中
|
10:00-14:00
|
|
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五百诸池内,功德水充满,枯树悉生枝,华叶皆荣茂。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茂(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池水既盈满,流演一切处,普及阎浮地,靡不皆沾洽。
演(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沾(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药草及诸树,百谷苗稼等,枝叶华果实,一切皆繁盛。
繁(fán) = 马头上的饰物[horse decoration]。(众多[numerous]/盛大;旺盛[grand;vigorous]。)
“‘沟坑及塠阜,种种高下处,如是一切地,莫不皆平坦。
沟(gōu) = 田间水道[ditch;i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泛指水道[drain;ditch]。)
塠(duī) = 古同“堆”。
阜(fù) = 土山[mound]。(泛指山[mountain]。)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荆棘沙砾等,所有诸杂秽,皆于一念中,变成众宝玉。
“‘众生见是已,欢喜而赞叹,咸言得善利,如渴饮美水。
“‘时彼光明王,眷属无量众,佥然备法驾,游观诸园苑。
佥(qiān) = 皆,咸[all]。(众人;大家[the
whole]。)
驾(jià) = 以轭加于马上[draw a
cart;harness]。(车子,或帝王车乘的总称[carriage;cart]。)
“‘五百诸池内,有池名庆喜,池上有法堂,父王于此住。
庆喜(qìng xǐ) = 为可喜之事而相庆贺。
法堂 = 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
“‘先王语夫人:我念七夜前,中宵地震动,此中有光现。
= 先王净光明对莲华光夫人说。
宵(xiāo) = 夜晚[night]。
中宵(zhōng xiāo) = 半夜。
“‘时彼华池内,千叶莲华出,光如千日照,上彻须弥顶。
= 上照到须弥(妙高)山之山顶。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金刚以为茎,阎浮金为台,众宝为华叶,妙香作须蕊。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蕊(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王生彼华上,端身结跏坐,相好以庄严,天神所恭敬。
“‘先王大欢喜,入池自抚鞠,持以授夫人:汝子应欣庆。
= 亲自入水池中,恭恭敬敬的抚鞠,持之授于夫人说:「您的儿子好吉祥啊!您应该欣庆」。
鞠(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通“育”。抚养;生育[give
birth to;rear]。)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宝藏皆涌出,宝树生妙衣,天乐奏美声,充满虚空中。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一切诸众生,皆生大欢喜,合掌称希有:善哉救护世!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王时放身光,普照于一切,能令四天下,暗尽病除灭。
“‘夜叉毗舍阇,毒虫诸恶兽,所欲害人者,一切自藏匿。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恶名失善利,横事病所持,如是众苦灭,一切皆欢喜。
= 发生横事,或者被病所持。
恶名(è míng) = 丑恶的名声[bad
reputation]。
横事(hèng shì) = 意外的事故或灾祸[sudden
misfortune]。
“‘凡是众生类,相视如父母,离恶起慈心,专求一切智。
“‘关闭诸恶趣,开示人天路,宣扬萨婆若,度脱诸群生。
“‘我等见大王,普获于善利,无归无导者,一切悉安乐。’
= 无所归依、无有领导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得到安乐。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
管辖
|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东方持国天王
|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
|
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
|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
|
那伽
|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
“尔时,宝光明童女,以偈赞叹一切法音圆满盖王已,绕无量匝,合掌顶礼,曲躬恭敬,却住一面。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时,彼大王告童女言:‘善哉!童女!汝能信知他人功德,是为希有。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童女!一切众生,不能信知他人功德。
“‘童女!一切众生,不知报恩,无有智慧,其心浊乱,性不明了,本无志力,又退修行;如是之人,不信不知菩萨如来所有功德神通智慧。
报恩 = 酬报恩德之意。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
“‘童女!汝今决定求趣菩提,能知菩萨如是功德。
“‘汝今生此阎浮提中,发勇猛心,普摄众生,功不唐捐,亦当成就如是功德。’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王赞女已,以无价宝衣,手自授与宝光童女,并其眷属,一一告言:‘汝著此衣。’
手(shǒu) = 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hand]。(亲自,亲手[personally]。)
“时,诸童女双膝著地,两手承捧,置于顶上,然后而著;既著衣已,右绕于王,诸宝衣中普出一切星宿光明。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众人见之,咸作是言:‘此诸女等,皆悉端正,如净夜天星宿庄严。’
“善男子,尔时一切法音圆满盖王者,岂异人乎?今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是也。
“光明王者,净饭王是。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Suddhodana,中印度迦毗罗(Kapilavastu)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莲华光夫人者,摩耶夫人是。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Devadaha)主须菩提(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Tavat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宝光童女者,即我身是。
“其王尔时以四摄法所摄众生,即此会中一切菩萨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或住初地乃至十地,具种种大愿,集种种助道,修种种妙行,备种种庄严,得种种神通,住种种解脱,于此会中处于种种妙法宫殿。”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尔时,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为善财童子,欲重宣此解脱义而说颂言:
“我有广大眼,普见于十方,一切刹海中,五趣轮回者。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亦见彼诸佛,菩提树下坐,神通遍十方,说法度众生。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我有清净耳,普闻一切声,亦闻佛说法,欢喜而信受。
“我有他心智,无二无所碍,能于一念中,悉了诸心海。
“我得宿命智,能知一切劫,自身及他人,分别悉明了。
“我于一念知,刹海微尘劫,诸佛及菩萨,五道众生类。
“忆知彼诸佛,始发菩提愿,乃至修诸行,一一悉圆满。
= 我能回忆过去一切诸佛,知道他们开始发菩提大愿的时候。
“亦知彼诸佛,成就菩提道,以种种方便,为众转法轮。
“亦知彼诸佛,所有诸乘海,正法住久近,众生度多少。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我于无量劫,修习此法门;我今为汝说,佛子汝应学。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亲近供养一切诸佛,入一切智大愿海,满一切佛诸愿海;
“得勇猛智,于一菩萨地,普入一切菩萨地海;
“得清净愿,于一菩萨行,普入一切菩萨行海;
“得自在力,于一菩萨解脱门,普入一切菩萨解脱门海。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此道场中,有一夜神,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教化众生,令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严净一切佛刹?云何承事一切如来?云何修行一切佛法?”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