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星期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卷第七十九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79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大圣 = Maha-muni,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

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
善财心喜,入已还闭。

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
= 阿僧祇那样多的宝,作为其地。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阿僧祇宫殿、阿僧祇门闼、阿僧祇窗牖、阿僧祇阶陛、阿僧祇栏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宝成;
(tà) = 小门[<small> door]
(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盖,周回间列;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阿僧祇众宝璎珞、阿僧祇真珠璎珞、阿僧祇赤真珠璎珞、阿僧祇师子珠璎珞,处处垂下;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阿僧祇半月、阿僧祇缯带、阿僧祇宝网,以为严饰;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阿僧祇宝铎风动成音,散阿僧祇天诸杂华,悬阿僧祇天宝鬘带,严阿僧祇众宝香炉,雨阿僧祇细末金屑,悬阿僧祇宝镜,燃阿僧祇宝灯,布阿僧祇宝衣,列阿僧祇宝帐,设阿僧祇宝坐,阿僧祇宝缯以敷座上;
(duó) = 大铃[big bell]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火炉/薰炉/香炉 = 焚香之器皿,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与佛坛之三具足、五具足之一。
(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通“瀎”。抹拭[eraseblot out])
(xiè) = 碎末。
宝镜 = 谓至宝之明镜,乃镜之美称。于密教中常作为供养物或庄严道场之用。
阿僧祇阎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杂宝诸形像、阿僧祇妙宝菩萨像,处处充遍;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三洲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阿僧祇众鸟出和雅音;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暖和;和煦;晴和[warm])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阿僧祇宝优钵罗华、阿僧祇宝波头摩华、阿僧祇宝拘物头华、阿僧祇宝芬陀利华,以为庄严;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阿僧祇宝树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宝放大光明。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庄严具,以为庄严。
又见其中,有无量百千诸妙楼阁,一一严饰悉如上说;广博严丽皆同虚空,不相障碍,亦无杂乱。
广博(guǎng bó) = 宽广博大。指学识、胸怀等[extensiveerudite]/泛指广[vast]
严丽(yán lì) = 庄严美丽。
善财童子于一处中见一切处,一切诸处悉如是见。

尔时,善财童子见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如是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生大欢喜,踊跃无量,身心柔软,离一切想,除一切障,灭一切惑,所见不忘,所闻能忆,所思不乱,入于无碍解脱之门。
普运其心,普见一切,普申敬礼,才始稽首,以弥勒菩萨威神之力,自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可思议自在境界。
(shēn) = 束身。约束[restrain](舒展,通“伸”。伸展,伸张[stretch])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所谓:或见弥勒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善友之所开悟,令其种植如是善根、住如是寿、在如是劫、值如是佛、处于如是庄严刹土、修如是行、发如是愿;彼诸如来如是众会、如是寿命,经尔许时亲近供养,悉皆明见。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诸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蜜;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成就清净国土,或见护持如来正教,为大法师,得无生忍,某时、某处、某如来所受于无上菩提之记。
= 或者见到弥勒菩萨,住在十地的地位。

或见弥勒为转轮王,劝诸众生住十善道;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或为护世,饶益众生;
或为释天,呵责五欲;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或为焰摩天王,赞不放逸;
或为兜率天王,称叹一生菩萨功德;
或为化乐天王,为诸天众现诸菩萨变化庄严;
或为他化自在天王,为诸天众演说一切诸佛之法;
或作魔王,说一切法皆悉无常;
或为梵王,说诸禅定无量喜乐;
或为阿修罗王,入大智海,了法如幻,为其众会常演说法,断除一切憍慢醉傲。
(zuì) = 从酉,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醉酒[drunk](沉酣入迷;爱好[be fascinated])
(ào) = 骄傲;傲慢无理[proudarrogant]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或复见其处阎罗界,放大光明,救地狱苦;或见在于饿鬼之处,施诸饮食,济彼饥渴;或见在于畜生之道,种种方便,调伏众生。
十殿阎罗/阎罗十殿 = 阎罗,即阎罗(魔)王,原为印度吠陀时代之夜摩神(Yama),被一般人视为死神或掌管冥界之主神;其后此一思想混入佛教,并传入我国,而与道教信仰相结合,衍生出冥界十王之说。又广义而言,‘阎罗’除指阎罗王外,尚泛指整个幽冥世界(地狱);阎罗十殿,即指冥界之十王。

或复见为护世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忉利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焰摩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兜率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化乐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他化自在天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大梵王众会说法,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a/Maha-brahma,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S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a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或复见为龙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夜叉、罗刹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乾闼婆、紧那罗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阿修罗、陀那婆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迦楼罗、摩睺罗伽王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其余一切人非人等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声闻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缘觉众会说法,
或复见为初发心,乃至一生所系已灌顶者诸菩萨众而演说法。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或见赞说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
或见赞说满足一切诸波罗蜜,
或见赞说入诸忍门,
或见赞说诸大三昧门,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或见赞说甚深解脱门,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或见赞说诸禅三昧神通境界,
或见赞说诸菩萨行,
或见赞说诸大誓愿,
或见与诸同行菩萨,赞说世间资生工巧种种方便利众生事,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工巧(gōng qiǎo) = 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exquisitefineskilful]
或见与诸一生菩萨,赞说一切佛灌顶门。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或见弥勒于百千年,经行、读诵、书写经卷,勤求观察,为众说法,或入诸禅四无量心,或入遍处及诸解脱,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现诸神变。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krts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十法行/十种法行 = Dasa dharma-caryah,乃十种有关受持经典之方法行仪。
书写
Lekhana,书写经、律、论,使其广为流通。
供养
乃尊敬有经典或有佛塔之所在。
施他
指为他人说正法,并施与经典而教化之。
谛听
Sravana,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披读
自开经典读诵。
受持
指受纳教法,忆持不忘。
开演
指为他人说教法,使其起信解。
讽诵
指讽诵、宣扬经文,使他人产生喜悦。
思惟
指思惟佛陀所说之法义。
修习行
指修习佛陀所说之法。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或见诸菩萨入变化三昧,各于其身一一毛孔,出于一切变化身云;或见出天众身云,或见出龙众身云,或见出夜叉、乾闼婆、紧那罗、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属、长者、居士身云,或见出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来身云,或见出一切众生身云。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
(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

或见出妙音,赞诸菩萨种种法门。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所谓:赞说菩提心功德门;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赞说檀波罗蜜,乃至智波罗蜜功德门;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赞说诸摄、诸禅、诸无量心,及诸三昧、三摩钵底、诸通、诸明、总持、辩才、诸谛、诸智、止观、解脱、诸缘、诸依、诸说法门;赞说念处、正勤、神足、根、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声闻乘、诸独觉乘、诸菩萨乘、诸地、诸忍、诸行、诸愿,如是等一切诸功德门。
= 赞说诸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赞说诸禅,就是四禅和四空处,再加灭尽定,谓九次第定。赞说诸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赞说诸通,就是六神通:①天眼通②天耳通③他心通④宿命通⑤神足通⑥漏尽通。赞说诸明,就是三明:①天眼明②宿命明③漏尽明。
= 赞说辩才,就是四无碍辩:①法无碍辩②义无碍辩③辞无碍辩④乐说无碍辩。赞说诸谛,就是苦集滅道四谛。赞说诸智,就是四智:①成所作智②妙观察智③平等性智④大圆镜智。
= 赞说解脱,就是八解脱。赞说诸缘,就是十二因缘。赞说诸依,就是四依。赞说这些种种的法门。
= 赞说四念处,就是①身念处②受念处③心念处④法念处。赞说四正勤,就是①已生恶令断②未生恶不令生③未生善令生④已生善令增长。赞说神足,即是四如意足:①欲如意足②心如意足③勤如意足④慧如意足。赞说五根,就是①信根②进根③念根④定根⑤慧根。赞说五力,就是①信力②进力③念力④定力⑤慧力。
= 赞说诸地,就是十地。赞说诸忍,就是十忍。赞说诸行,就是十行。赞说诸愿,就是四宏誓愿。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三摩拔提/三摩钵底 = Samapatti,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即身心安和之状态,为三摩地之进境。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平等智/平等性智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观察智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作事智/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四依四不依/法四依 =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种正法。
依法不依人
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虽现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说者不契合于正法,则自当舍离而不可以之为依止。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依义不依语
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依智不依识
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十忍 = 菩萨断无明之惑,证得诸法本来寂然时,所得之十种安住心。
随声忍/音声忍
闻说一切真实法不怖畏,能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忍。
顺忍
如实观察诸法而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
无生忍/无生法忍
即观一切法无生无灭平等寂静。
如幻忍
观一切法皆如幻,一备一切,一切成一,因缘虚集无定性。
如焰忍
觉悟一切世间如热时之焰,为诳相之虚集,无有真实。
如梦忍
解知一切世间如梦中所见,非有非无,不坏不着。
如响忍
善觉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如响,不从内出、外出、内外出,但从缘起,而亦能以种种巧便说法。
如影忍/如电忍
菩萨照见一切法,如电光照诸色像,无有分别。
如化忍
菩萨知一切法非有非无,如世之化法,故不取不舍。
如空忍/如虚空忍
如虚空之寂无所有、清净体性、平等无差别、不生不灭,菩萨知一切法亦复如是。又菩萨之心如虚空无所分别,于一切法无所不容,菩萨之身口意如虚空之广大无边、不生不灭。

十行心/十行 = 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欢喜行
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布施波罗密
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波罗密
无违逆行/无嗔恨行
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忍辱波罗密
无屈挠行/无尽行
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精进波罗密
离痴乱行
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禅定波罗密
善现行
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般若波罗密
无著行
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方便波罗密
难得行/尊重行
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愿波罗密
善法行
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力波罗密
真实行
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智波罗密

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四弘誓愿 =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
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利他
烦恼无尽誓愿断
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自利
法门无量誓愿学
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佛道无上誓愿成
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或复于中,见诸如来大众围绕;亦见其佛生处、种姓、身形、寿命、刹劫、名号、说法利益、教住久近,乃至所有道场众会种种不同,悉皆明见。
= 教化众生的时间有多久?住世的时间有多久?乃至所有的道场和众会,有种种不同,善财童子悉皆明见。

又复于彼庄严藏内诸楼阁中,见一楼阁,高广严饰,最上无比;于中悉见三千世界百亿四天下、百亿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弥勒菩萨降神诞生、释梵天王捧持顶戴、游行七步、观察十方、大师子吼、现为童子、居处宫殿、游戏园苑、为一切智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往诣道场、降伏诸魔、成等正觉、观菩提树、梵王劝请转正法轮、升天宫殿而演说法、劫数寿量、众会庄严、所净国土、所修行愿、教化成熟众生方便、分布舍利、住持教法,皆悉不同。
= 善财童子又在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内,在诸楼阁中,见一主楼阁。
= 为求一切智慧,乃出家修苦行。
= 劫数和寿量,众会的庄严。
梵释/释梵 = 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
(pěng) = 两手承托。古多作“奉”[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顶戴 = 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
四方七步 =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
师子吼 = Sim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mí) = [gruel]

尔时,善财自见其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亦见于彼一切众会、一切佛事,忆持不忘,通达无碍。
复闻一切诸楼阁内,宝网铃铎及诸乐器,皆悉演畅不可思议微妙法音,说种种法。
所谓:或说菩萨发菩提心,或说修行波罗蜜行,或说诸愿,或说诸地,或说恭敬供养如来,或说庄严诸佛国土,或说诸佛说法差别。
如上所说一切佛法,悉闻其音,敷畅辩了。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敷畅(fū chàng) = 铺叙而加以发挥。

又闻某处,有某菩萨,闻某法门,某善知识之所劝导发菩提心,于某劫、某刹、某如来所、某大众中,闻于某佛如是功德,发如是心,起如是愿,种于如是广大善根;经若干劫修菩萨行,于尔许时当成正觉,如是名号,如是寿量,如是国土,具足庄严,满如是愿,化如是众,如是声闻、菩萨众会;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经尔许劫,利益如是无量众生。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你<>[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或闻某处,有某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如是诸波罗蜜。
或闻某处有某菩萨,为求法故,弃舍王位及诸珍宝、妻子、眷属、手、足、头、目,一切身分皆无所吝。
或闻某处,有某菩萨,守护如来所说正法,为大法师,广行法施,建法幢,吹法螺,击法鼓,雨法雨,造佛塔庙,作佛形像,施诸众生一切乐具。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法螺 = Dharma-sankha。螺(Sankha),意译珂、贝、蠡贝。于印度,召集人群或征战时,多吹此贝。亦为乐器。后世以法螺为螺之通称。因吹螺之声远闻,且螺声勇猛。喻佛说法仪节隆盛,广被大众,且能降魔,故称法螺。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或闻某处,有某如来,于某劫中,成等正觉,如是国土,如是众会,如是寿命,说如是法,满如是愿,教化如是无量众生。

善财童子闻如是等不可思议微妙法音,身心欢喜,柔软悦怿,即得无量诸总持门、诸辩才门、诸禅、诸忍、诸愿、诸度、诸通、诸明,及诸解脱、诸三昧门。
(yì) = 喜悦[rejoice]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

又见一切诸宝镜中种种形像。
所谓:或见诸佛众会道场,或见菩萨众会道场,或见声闻众会道场,或见缘觉众会道场,或见净世界,或见不净世界,或见净不净世界,或见不净净世界,或见有佛世界,或见无佛世界,或见小世界,或见中世界,或见大世界,或见因陀罗网世界,或见覆世界,或见仰世界,或见平坦世界,或见地狱、畜生、饿鬼所住世界,或见天人充满世界。
无佛世界 = 指现在佛释迦既已入灭,而未来佛弥勒尚未出世之中间时期。
天帝网/帝网/因陀罗网 = Indra-jala,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
仰覆世界 = 指华严经所说种种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
于如是等诸世界中,见有无数大菩萨众,或行或坐作诸事业,或起大悲怜愍众生,或造诸论利益世间,或受或持,或书或诵,或问或答,三时忏悔,回向发愿。
三时 = 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即昼三时、夜三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晨朝即上午八时顷,日中为正午十二时顷,日没为下午四时顷;初夜即午后八时顷,中夜为子夜十二时顷,后夜为晨四时顷。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又见一切诸宝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网,或青、或黄、或赤、或白、或玻璃色、或水精色、或帝青色、或虹霓色、或阎浮檀金色,或作一切诸光明色。
白珠/水晶/水精 = Sphatika,音译颇梨、颇致迦。增广本草纲目卷八举之,以其晶莹如水,坚硬如玉,故又称水玉。然慧琳音义则谓颇梨古译水精为非,举出颇梨有紫、白、红、碧等色,莹净通明,为宝中之极品,其中红、碧最珍,紫、白次之。
(hóng) = 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rainbow]
(ní) = 副虹[secondary rainbow]

又见彼阎浮檀金童女及众宝像,或以其手而执华云,或执衣云,或执幢幡,或执鬘盖,或持种种涂香、末香,或持上妙摩尼宝网,或垂金锁,或挂璎珞,或举其臂捧庄严具,或低其首垂摩尼冠,曲躬瞻仰,目不暂舍。
铁锁金锁 = 身受系缚之喻。锁为束缚之具,金、铁品质有高低,然其不自由之义则无差别。盖金锁譬喻无漏之所知障,铁锁则譬喻有漏之烦恼障。

又见彼真珠璎珞,常出香水,具八功德;琉璃、璎珞,百千光明,同时照耀;幢、幡、网、盖,如是等物,一切皆以众宝庄严。
= 琉璃和璎珞,放出百千种的光明,同时照耀。
香水 = Gandha-vari,指含有香气之净水。系混和诸种香而成,用于身体之灌沐或诸物之洒净。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又复见彼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各各生于无量诸华,或大一手,或长一肘,或复纵广犹如车轮,一一华中皆悉示现种种色像,以为严饰。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所谓:男色像、女色像、童男色像、童女色像、释、梵、护世、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声闻、缘觉及诸菩萨。
如是一切众生色像,皆悉合掌,曲躬礼敬。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声闻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二乘
三乘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菩萨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亦见如来结跏趺坐,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上肉髻相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脸部
狮子颊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眉间白毫相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眼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眼色如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口部
四十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诸齿齐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四牙白净相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广长舌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梵音相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咽中津液上味相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身躯部
金色身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常光一丈相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身如狮子相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大直身相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两腋下隆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七处隆满相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皮肤细软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身毛右旋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孔生一毛相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手足部
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指纤长相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
手足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足跟圆满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又复见彼净琉璃地,一一步间,现不思议种种色像。
= 在每一步之间,现出不可思议的色像。
所谓:世界色像、菩萨色像、如来色像,及诸楼阁庄严色像。

又于宝树枝、叶、华、果,一一事中,悉见种种半身色像。
= Artha,指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之现象。与平等门之‘理’相对。
所谓:佛半身色像、菩萨半身色像,天、龙、夜叉,乃至护世、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长,及以四众半身色像。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其诸色像,或执华鬘,或执璎珞,或持一切诸庄严具;或有曲躬合掌礼敬,一心瞻仰,目不暂舍;或有赞叹,或入三昧。
其身悉以相好庄严,普放种种诸色光明,所谓:金色光明、银色光明、珊瑚色光明、兜沙罗色光明、帝青色光明、毗卢遮那宝色光明、一切众宝色光明、瞻波迦华色光明。
兜沙罗 = Tusara,译曰霜。
瞻波树/瞻博迦树/占婆树/瞻婆树/占博迦树/瞻卜树 = Campaka,意译为金色花树、黄花树。产于印度热带森林及山地,树身高大,叶面光滑,长六、七寸,叶里粉白,并有软毛;所生黄色香花,灿然若金,香闻数里,称为瞻卜花,又作金色花、黄色花。其树皮可分泌芳香之汁液,与叶、花等皆可制成药材或香料。以此花所制之香,即称为瞻卜花香。

又见诸楼阁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种种光明,普照十方。
= 善财童子又见到在诸楼阁半月像之中。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又见诸楼阁周回四壁,一一步内,一切众宝以为庄严。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一一宝中,皆现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时,或施头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髓乃至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国土、王位,随其所须,尽皆施与。
(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chún) = 嘴唇[lip]
(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处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疾病者,为其救疗;入邪径者,示其正道。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或为船师,令度大海;或为马王,救护恶难;或为大仙,善说诸论;或为轮王,劝修十善;或为医王,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或亲近善友,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或为法师,奉行佛教,受持读诵,如理思惟,立佛支提,作佛形像,若自供养,若劝于他,涂香散华,恭敬礼拜。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如理师 = 指说如实之教以救度众生之大师。为对佛之敬称。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如是等事,相续不绝。
(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递相;先后[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或见坐于师子之座,广演说法,劝诸众生安住十善,一心归向佛、法、僧宝,受持五戒及八斋戒,出家听法,受持读诵,如理修行。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r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 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乃至见于弥勒菩萨,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诸度一切色像;又见弥勒曾所承事诸善知识,悉以一切功德庄严;亦见弥勒在彼一一善知识所,亲近供养,受行其教,乃至住于灌顶之地。
= 修行诸度的一切色像。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时,诸知识告善财言:“善来童子!汝观此菩萨不思议事,莫生疲厌。”

尔时,善财童子得不忘失忆念力故,得见十方清净眼故,得善观察无碍智故,得诸菩萨自在智故,得诸菩萨已入智地广大解故,于一切楼阁一一物中,悉见如是,及余无量不可思议自在境界诸庄严事。
究竟一切智地/一切智地 = Sabbannu-bhumi,乃证得一切智之佛位、佛果位。

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种种物,所谓:城邑、聚落、宫殿、园苑、山林、河池、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生之具;或见自身父母兄弟、内外亲属;或见大海、须弥山王,乃至一切诸天宫殿、阎浮提等四天下事;或见其身形量广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悉皆相称,谓于昼日经无量时不眠不寝受诸安乐。
= 或见到其身形量广大,有百千由旬,房舍和衣服等,悉皆相称,大小恰到好处。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昼日(zhòu rì) = 白天[dayday time]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从睡觉已,乃知是梦,而能明记所见之事。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弥勒菩萨力所持故,知三界法皆如梦故,灭诸众生狭劣想故,得无障碍广大解故,住诸菩萨胜境界故,入不思议方便智故,能见如是自在境界。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实智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权智/方便智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于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见狱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号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采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地狱卒/狱卒 = Niraya-pala,即指地狱之鬼卒。即于地狱呈现牛头、马头等可畏形相,而迫害呵责罪人之鬼卒。
(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身虽未死,而由业力见如是事。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菩萨业不思议力,得见一切庄严境界。
佛庄严境界三昧 = 即指住于诸佛自证真实之体之三昧。与‘法界体性三昧’异名同体。佛境界,系指诸佛自证之真实境界;庄严,即指此如来自证之体乃以无量之德而为庄严之意。

十六游增地狱/十六小地狱 = 为八大地狱(八热地狱)之眷属。有关十六小地狱之名称,诸经所说不一。据经律异相卷四十九、诸经要集卷十八等所载,八寒、八热大狱,每狱有四门,每门各有四狱,合为十六狱,受苦众生于此诸狱次第游历,其苦转增,故称十六游增地狱。
黑沙地狱
谓热风吹热黑沙,沙着于身,使皮骨焦烂,罪人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至沸屎地狱。
沸屎地狱
谓沸屎铁丸自然满于人前,鬼卒驱逼罪人,使其抱铁丸,烧其身手,复使铁丸撮着于罪人口中,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另有铁嘴虫食肉达髓,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铁钉地狱。
铁钉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偃卧于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其手足,尽五百钉,周遍其身,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饥饿地狱。
饥饿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扑于热铁上,以镕铜灌口,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渴地狱。
渴地狱
谓狱卒将热铁丸放入罪人口中,烧其唇舌,通彻下过,无不焦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一铜镬地狱。
一铜镬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身已坏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多铜镬地狱。
多铜镬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其全身烂坏,再以铁钩将其取置余镬中,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石磨地狱。
石磨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扑于热石上,舒展其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揩磨,使骨肉糜碎,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脓血地狱。
脓血地狱
谓罪人于脓血沸涌中东西驰走,汤灼其身,致使头面烂坏,又取脓血食之,通彻下过,苦毒难忍,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量火地狱。
量火地狱
谓有赤焰燃烧之大火聚,狱卒驱逼罪人手执铁升(量器)以量火聚,火焰遍烧其身,苦毒热痛,而呻吟号哭,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灰河地狱。
灰河地狱
谓此狱纵广各五百由旬(限量),灰河沸涌其中,恶气蓬勃,回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岸上则有剑林,其枝叶花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沉没于回流中,铁刺刺其全身,内外通彻,苦痛万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啃啮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剑树,剑刃向下刺之,下剑树时,剑刃则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树手绝,以足踏树足断,皮肉裂落,筋脉相连,另有铁嘴鸟啄其头,食其脑。罪人于此复入灰河,随波沉没,河中铁刺刺其全身,皮肉坏烂,脓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风吹来,不久即起立,由宿业所牵引,不觉忽至铁丸地狱。
铁丸地狱
谓狱卒驱逼罪人撮取热铁丸,以致其手足烂坏,全身火燃,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釿斧地狱。
釿斧地狱
谓狱卒捉犯人扑于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体,苦毒无量,久受罪已,方出此狱,复到豺狼地狱。
豺狼地狱
谓豺狼竞相来啮啮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端,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剑树地狱。
剑树地狱
谓罪人入剑林中,暴风起吹落剑树叶,堕于其身,以致头面身体无不伤坏。另有铁嘴鸟啄其两目,苦痛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寒冰地狱。
寒冰地狱
谓有大寒风吹于罪人身上,使其全身冻伤,皮肉堕落而苦毒叫唤,然后命终。以上十六小地狱皆因众生造极恶业,故堕此等诸地狱受苦。

譬如有人,为鬼所持,见种种事,随其所问,悉皆能答。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菩萨智慧之所持故,见彼一切诸庄严事,若有问者,靡不能答。

譬如有人,为龙所持,自谓是龙,入于龙宫,于少时间,自谓已经日月年载。
龙户/龙宫 = 为龙王或龙神之住处。据传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住菩萨智慧想故,弥勒菩萨所加持故,于少时间谓无量劫。

譬如梵宫,名庄严藏,于中悉见三千世界一切诸物,不相杂乱。
梵宫 = 原指梵天之宫殿,引申为佛寺之通称。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于楼观中,普见一切庄严境界种种差别,不相杂乱。

譬如比丘,入遍处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随所入定,境界现前。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krts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入于楼观,一切境界悉皆明了。

譬如有人,于虚空中见乾闼婆城具足庄严,悉分别知,无有障碍;譬如夜叉宫殿与人宫殿,同在一处而不相杂,各随其业,所见不同;譬如大海,于中悉见三千世界一切色像;譬如幻师,以幻力故,现诸幻事种种作业。
作业 = Karman,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
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及不思议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得诸菩萨自在力故,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 诸大乘经典每以幻、炎、水中月、虚空、响、犍闼婆城、梦、影、镜中像、化等十种譬喻,衬托出‘空’之道理,以助学人成就空观。
如幻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如焰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如水中月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如虚空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如响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如犍闼婆城
犍闼婆/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rv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如梦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如影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如镜中像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如化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 没有真实之体,所以悉不成就。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

弥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受诸菩萨三昧喜乐,能见菩萨神力所持、助道所流、愿智所现种种上妙庄严宫殿;见菩萨行,闻菩萨法,知菩萨德,了如来愿。”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善财白言:“唯然!圣者,是善知识加被忆念威神之力。
加备/加祐/加威//加被 = 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佛加被之力,称为加被力或加威力;被其力而说法者,称加说。加被有显加与冥加二种。显加为可以眼见者,例如佛菩萨加被说法者,使其身、口、意三业能如法演说;冥加(又称冥护、冥祐)为肉眼不可见者,惟冥冥中知有佛菩萨之加护。
“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

弥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
“善男子,此解脱门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解脱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 在这种解脱门之中,又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解脱门。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善财问言:“此庄严事,何处去耶?”

弥勒答言:“于来处去。”
= 它从什么地方来的,便到什么地方去了。

曰:“从何处来?”

曰:“从菩萨智慧神力中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
(jí) = 群鸟栖止于树上[perch](集合;聚集;收集[assemblecollectgather])
(cháng) = [flag](恒久;长久不变[constantfixedinvariable])
远离 = 谓超越修行佛道之障碍。无为法之本体为空,乃脱离有为法之事相者,故有时亦称无为法为远离。修行佛道者,首要之务在远离身、心之罪恶而使其清净,此称身远离、心远离。
“善男子,如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议。
= 龙王没有把雨积集起来。
(pèi) = 大雨[heavy rain](<雨、雪等>盛大的样子。也作“沛”[copious])
(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rain])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善男子,彼庄严事亦复如是,不住于内,亦不住外,而非不见;但由菩萨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见如是事。
“善男子,譬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
“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
(guàn) = 习惯,惯常[be used tousualhabitual]
(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四种涅槃 = 指法相宗所立之四种涅槃。
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
二种涅槃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Sa-upadisesa-nibbanadhatu,乃‘无余涅槃’之对称。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之烦恼而证得涅槃,然因前世惑业所造成之果报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大乘佛教之说法,则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另据胜鬘宝窟卷下本载,小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称为有余涅槃,大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则称为无余涅槃。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Anupadisesa-nibbanadhatu,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无住涅槃/无住处涅槃
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无住处涅槃,即指菩萨之涅槃而言。

善财童子言:“大圣从何处来?”

弥勒言:“善男子,诸菩萨无来无去,如是而来;无行无住,如是而来;无处无著,不没不生,不住不迁,不动不起,无恋无著,无业无报,无起无灭,不断不常,如是而来。
= 不会没有,也不会生出。不住于一处,也不迁于他处。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沉迷。糊涂[indulge in])
不生 = Arahant,音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于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为不生。
不断 = 谓日日相续勤修而不间断。如不断念佛、不断读经。/非所断之别名。三断之一。指一切之无漏法。
“善男子,菩萨从大悲处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
“从大慈处来,为欲救护诸众生故;
“从净戒处来,随其所乐而受生故;
“从大愿处来,往昔愿力之所持故;
“从神通处来,于一切处随乐现故;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从无动摇处来,恒不舍离一切佛故;
“从无取舍处来,不役身心使往来故;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从智慧方便处来,随顺一切诸众生故;
“从示现变化处来,犹如影像而化现故。

“然,善男子,汝问于我从何处来者。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善男子,我从生处摩罗提国而来于此。
摩离/摩罗提 = Malaya-desa,国名。
“善男子,彼有聚落,名为房舍;有长者子,名瞿波罗。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瞿波罗龙王 = Gopala,意译牧牛、地护。
“为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于彼;又为生处一切人民,随所应化而为说法,亦为父母及诸眷属、婆罗门等演说大乘,令其趣入故住于彼,而从彼来。”
= 又为我所生之处的一切人民。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善财童子言:“圣者,何者是菩萨生处?”

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生处。
“何者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
“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蜜家故;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
“大悲是菩萨生处,生四摄家故;
“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生般若波罗蜜家故;
“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便善巧家故;
“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生佛家故;
佛家 = 僧侣之自称。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
“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
无生忍/不起法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忍辱波罗密之一种,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指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退转。
“修行一切法是菩萨生处,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家故。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 [washelimite])
(zhuó) = [wash]
觉支/觉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分,支分、因之义。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善男子,菩萨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住佛种性,能修诸行,不断三宝,善能守护菩萨种族,净菩萨种,生处尊胜,无诸过恶,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恭敬赞叹。
异生//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生于如是尊胜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于诸世间无所恶贱;
= 对于一切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没有所恶,没有所贱。
(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讨厌;憎恶[loathehate])
(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知一切法如变化故,于诸有趣无所染著;
“知一切法无有我故,教化众生心无疲厌;
“以大慈悲为体性故,摄受众生不觉劳苦;
“了达生死犹如梦故,经一切劫而无怖畏;
“了知诸蕴皆如幻故,示现受生而无疲厌;
诸蕴 = 蕴,积聚之义;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之积聚,称为色蕴。诸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知诸界、处同法界故,于诸境界无所坏灭;
“知一切想如阳焰故,入于诸趣不生倒惑;
阳焰 =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大乘十喻之一。
“达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
“知法身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得自在故,于一切趣通达无碍。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众生差别色相,等一切众生殊异言音,等一切众生种种名号,等一切众生所乐威仪,随顺世间教化调伏;等一切清净众生示现受生,等一切凡夫众生所作事业,等一切众生想,等一切菩萨愿,而现其身充满法界。

“善男子,我为化度与我往昔同修诸行,今时退失菩提心者;亦为教化父母、亲属;亦为教化诸婆罗门,令其离于种族憍慢,得生如来种性之中。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而生于此阎浮提界、摩罗提国、拘吒聚落、婆罗门家。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
(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善男子,我住于此大楼阁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种种方便教化调伏。
“善男子,我为随顺众生心故;
“我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
= 我为成熟兜率(知足)天中一同修行天人的缘故。
“我为示现菩萨福智变化庄严,超过一切诸欲界故;
“令其舍离诸欲乐故;
“令知有为皆无常故;
“令知诸天盛必衰故;
“为欲示现将降生时大智法门,与一生菩萨共谈论故;
“为欲摄化诸同行故;
“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如莲华悉开悟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
= 在命终的时候,皆能生到兜率天。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善男子,我愿满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时,汝及文殊俱得见我。

“善男子,汝当往诣文殊师利善知识所,而问之言:‘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而入普贤行门?云何成就?云何广大?云何随顺?云何清净?云何圆满?’
“善男子,彼当为汝分别演说。
“何以故?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
“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诸行。
= 常为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诸佛之母亲。

“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一切诸善根,发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实善知识;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愿网,住一切大愿;为汝说一切菩萨秘密法,现一切菩萨难思行;与汝往昔同生同行。
难思/不思议/难思议 = 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乃赞叹佛法之词,谓佛法广大深远而难以思议。又难思议一语亦系对佛之尊称,乃赞叹佛德之深妙。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
“何以故?汝先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