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卷第四十九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49卷而已
#普贤菩萨又向大众演说佛为解脱众生结缚,瞋心能障百万法门,应当勤修十法,具十清净,十广大智,得十种普入,住十胜妙心,获十种佛法善巧智。
 
普贤菩萨/遍吉菩萨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
= 像前边所说的功德,那是随顺着众生的根器来说的,而仅约略地说佛少分的境界。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
根器 = 植物之根能生长枝干花叶,器物能容物,然所生所容,有大小、多寡之不同;修道者能力亦有高下,故以根器喻之,俗谓学道者为有根器即此义。
“何以故?诸佛世尊,为诸众生,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著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
= 十方一切诸佛世尊,看见众生无智(愚痴),专做些颠倒的恶业。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因为,由于[becauseforon account of])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
= 我没有见到一个法,为最大的过失,好像诸菩萨对于其他菩萨不生起瞋恨心那么严重。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顽钝诸趣障;坏失正念障;缺少智慧障;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谛意/正念 = Samyak-smr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八无暇 = Astav aksanah,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地狱
该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这是六道轮回中最苦的一道。
饿鬼
饿鬼道的众生,终日饥饿干渴难耐,根本无暇求证佛法。
畜生
这些众生虽苦痛轻于前二者,仍须面对诸多灾难。要修行,实在不可得。又畜生终日恐惧,无法听闻正法。
长寿天
生长寿天寿命约有五百劫,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许多外道修到一念不生,进入禅定之中,以为就是解脱。修定境的众生,后世多生于此天。终日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有无法修行佛法的障难。
边地/北俱卢洲/北郁单越
生边地者,不得见佛闻法。此处人民不闻教化,不修圣道。
盲聋喑哑
此等人虽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世,却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
指对世间学问有极大的聪明利辩的人。可惜对于佛法产生排拒,于世间思想、外道理论中沈迷。这是一种聪明而无智慧的障难,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
由于业重缘薄,出生在佛未出生前或佛灭度后,不得见佛闻法。生于佛前,佛陀尚未出世、成道,所以没有圣教可以修学。生于佛后,因为佛陀久入涅槃,离佛法已远。
 
“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
= 有眼不能见到佛的障。
“恶知识障;恶伴党障;乐习小乘障;乐近凡庸障;
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 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为‘善知识’之对称。
(dǎng) = 不鲜明[not bright](偏私,偏袒[be partial to]/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five-hundred families]/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kinsfolkrelative])
小乘 = Hīnayāna,大乘佛教所划分的三乘教法中声闻乘、缘觉乘的统称,包括了所有部派佛教教派。也被用来专指现代的上座部佛教。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
(yōng) = 用;需要[needadopt](平常[commonplace]/昏庸,庸下[mediocre and stupid])
“不信乐大威德人障;乐与离正见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离佛正教障;不见善友障;善根留难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处障;生边地障;
信乐 = 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即信心欢喜也。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边夷无所知者/卑贱/边地 = Mleccha,音译弥戾车。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
“生恶人家障;生恶神中障;生恶龙、恶夜叉、恶乾闼婆、恶阿修罗、恶迦楼罗、恶紧那罗、恶摩睺罗伽、恶罗刹中障;
罗刹 = Raksasa,恶鬼之名。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不乐佛法障;习童蒙法障;乐著小乘障;不乐大乘障;性多惊怖障;心常忧恼障;爱著生死障;不专佛法障;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萨诸根障;
= 不能得到菩萨的六根互用境界。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童蒙(tóng méng) = 年幼无知的儿童/知识浅陋,幼稚无知。
“不行菩萨净行障;退怯菩萨深心障;不生菩萨大愿障;不发一切智心障;于菩萨行懈怠障;不能净治诸业障;不能摄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断于广大智慧障;不护持菩萨诸行障;
= 不能净治身语意三业。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懈怠 = Kausid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
“乐诽谤一切智语障;远离诸佛菩提障;乐住众魔境界障;不专修佛境界障;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不乐与菩萨同住障;不求菩萨善根障;性多见疑障;心常愚暗障;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
见疑(jiàn yí) = 被人怀疑/怀疑。
“不能行菩萨平等施故,起不舍障;
“不能持如来戒故,起破戒障;
犯戒/破戒 = Duhsila,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
“不能入堪忍门故,起愚痴、恼害、瞋恚障;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无明/愚痴 = Moha,即无智无明,暗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不能行菩萨大精进故,起懈怠垢障;
/精进 = Vīrya,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为六度、七觉支与八正道之一。
“不能得诸三昧故,起散乱障;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不修治般若波罗蜜故,起恶慧障;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于处、非处中,无善巧障;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十力/十种力/十神力 = 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于度众生中,无方便障;
“于菩萨智慧中,不能观察障;
“于菩萨出离法中,不能了知障;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不成就菩萨十种广大眼故,眼如生盲障;
生盲 = 指生而即盲之人。
“耳不闻无碍法故,口如哑羊障;
(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不能辨了众生语言故,成就舌根障;
“轻贱众生故,成就身根障;
(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心多狂乱故,成就意根障;
“不持三种律仪故,成就身业障;
= 不持杀、盗、淫三戒的缘故,成就身业的障碍。
“恒起四种过失故,成就语业障;
= 生起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种过失,成就语业的障碍。
“多生贪、瞋、邪见故,成就意业障;
“贼心求法障;断绝菩萨境界障;于菩萨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于菩萨出离道中心生懒惰障;于菩萨智慧光明门中心生止息障;于菩萨念力中心生劣弱障;于如来教法中不能住持障;于菩萨离生道不能亲近障;于菩萨无失坏道不能修习障;随顺二乘正位障;远离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念力 = Smrti-balani,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为五力之第三。
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离生 =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性,称为正性离生性,略称离生性。
二乘 = 声闻、缘觉。
 
“佛子,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何以故?佛子,我不见有一法为大过恶,如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心者。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种法。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何等为十?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于诸菩萨生如来想,永不诽谤一切佛法,知诸国土无有穷尽,于菩萨行深生信乐,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观察菩提入如来力,精勤修习无碍辩才,教化众生无有疲厌,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 于诸菩萨生如来想:对于一切菩萨,时时恭敬,时时礼拜,如同恭敬佛一样。
无所著 = 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著。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十法已,则能具足十种清净。
“何等为十?所谓:通达甚深法清净,亲近善知识清净,护持诸佛法清净,了达虚空界清净,深入法界清净,观察无边心清净,与一切菩萨同善根清净,不著诸劫清净,观察三世清净,修行一切诸佛法清净。
善知识/善友 = Kalyāa-mitra,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师,在佛教中指能够引导众生离恶修善,入于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萨和高僧大德。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心行智,知一切众生业报智,知一切佛法智,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知一切陀罗尼门智,知一切文字辩才智,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智。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是为十。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毛端/毛头/毛道 = Valapatha,指极小之场所。/指凡夫。谓凡夫心行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飘荡。
“一切众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众生身;
“不可说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说劫;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
“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
“不可说处入一处,一处入不可说处;
“不可说根入一根,一根入不可说根;
一根 = 又作一机。指耳根。阎浮提众生虽六根具足,然以耳根最锐利,闻法易入,能圆通无上道,故有‘一根’之称。/谓某一种根性。即受同一种教之根器。/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之任何一根。
“一切根入非根,非根入一切根;
“一切想入一想,一想入一切想;
“一切言音入一言音,一言音入一切言音;
“一切三世入一世,一世入一切三世。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则住十种胜妙心。
“何等为十?所谓:住一切世界语言、非语言胜妙心,住一切众生想念无所依止胜妙心,住究竟虚空界胜妙心,住无边法界胜妙心,住一切深密佛法胜妙心,住甚深无差别法胜妙心,住除灭一切疑惑胜妙心,住一切世平等无差别胜妙心,住三世诸佛平等胜妙心,住一切诸佛力无量胜妙心。
依止 =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无差别 = 谓诸法本性真如,而无差别。盖‘有为法’之外相虽有种种差别,然其本性不异,如水波之相虽异,而其水性则一,谓之无差别。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种胜妙心已,则得十种佛法善巧智。
“何等为十?所谓: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以自心自力于一切佛法不退转善巧智。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自力 = 为‘他力’之对称。指依凭自己力量,以达解脱之境;反之,藉佛、菩萨等之力量者,则称为他力。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咸应发心恭敬受持。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恭敬 = Sat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得具足一切佛法,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雨出过诸天一切华云、香云、末香云、衣盖、幢幡、摩尼宝等,及以一切庄严具云,雨众妓乐云,雨诸菩萨云,雨不可说如来色相云,雨不可说赞叹如来善哉云,雨如来音声充满一切法界云,雨不可说庄严世界云,雨不可说增长菩提云,雨不可说光明照耀云,雨不可说神力说法云。
= 像下雨一般超过诸天一切的华云、香云、末香云、衣盖云、幢幡云、摩尼宝云等等,和以一切庄严具的宝云。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赞叹 =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如此世界四天下菩提树下菩提场菩萨宫殿中,见于如来成等正觉,演说此法,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vrks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四洲/四大洲/四大部洲/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过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来诣此土,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说此诸佛如来最大誓愿授记深法。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誓愿 = Praidhā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来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于一切处演说此法;如此众会,如是所说,一切平等无有增减。
= 来到裟婆世界。
“我等皆承佛威神力,来此道场为汝作证。
(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如此道场,我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作证,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观察十方洎于法界,欲开示菩萨行,欲宣说如来菩提界,欲说大愿界,欲说一切世界劫数,欲明诸佛随时出现,欲说如来随根熟众生出现令其供养,欲明如来出世功不唐捐,欲明所种善根必获果报,欲明大威德菩萨为一切众生现形说法令其开悟,而说颂言:
= 仰承佛的大威神力,及以自己在往昔所修的善根力,来观察十方,乃至尽处空遍法界。
= 大行普贤菩萨,又用一百二十一首偈颂来说明。
(jì) = 往锅里添水[pour water into a pot](及,到达[arrivereachup to])
 
“汝等应欢喜,舍离于诸盖,一心恭敬听,菩萨诸愿行。
欢喜 = Pr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行愿/愿行 = 愿与行之并称。愿乃志愿,行乃行业、实践。
 
五盖/五障/五退法 = Pañca nivāraa,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贪欲盖,执著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不净观对治贪欲。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慈心观对治瞋恚。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精进观对治睡眠。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数息观对治掉悔。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信心对治疑。
 
“往昔诸菩萨,最胜人师子,如彼所修行,我当次第说。
人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亦说诸劫数,世界并诸业,及以无等尊,于彼而出兴。
= 也要说一说世界的一切劫数(长短的时间),世界的成住坏空和一切业果的循环报应。
“如是过去佛,大愿出于世,云何为众生,灭除诸苦恼?
“一切论师子,所行相续满,得佛平等法,一切智境界。
(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递相;先后[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见于过去世,一切人师子,放大光明网,普照十方界。
“思惟发是愿:我当作世灯,具足佛功德,十力一切智。
(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一切诸众生,贪恚痴炽然;我当悉救脱,令灭恶道苦。
三火/三垢/三毒 = 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贪恚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发如是誓愿,坚固不退转,具修菩萨行,获十无碍力。
无阂/无碍/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是誓愿已,修行无退怯,所作皆不虚,说名论师子。
(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衡量;评定[judgeweighassessevaluate]/评论;辩析[reviewargue]/主张;学说[theory])
“于一贤劫中,千佛出于世,彼所有普眼,我当次第说。
= 在那里所有的普眼菩萨,我现在按照次序来说。
 
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śyin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Śikhin
此云持髻。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Viśvabhu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贤劫
拘留孙佛/迦罗鸠孙驮佛
#Krakucchanda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迦叶佛
#Kaśyapa
华译为饮光,因为他能遮蔽一切光,所有的光明,都没有他的光明强烈。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释迦牟尼佛
#Śākyamuni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如一贤劫中,无量劫亦然,彼未来佛行,我当分别说。
“如一佛刹种,无量刹亦然,未来十力尊,诸行我今说。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诸佛次兴世,随愿随名号,随彼所得记,随其所寿命,
= 一切诸佛,次第出兴于世,随着他们往昔所发的愿,随着他们所应得的名号,随着他们所得的授记,随着他们所有的寿命。
/名字/名号 = Namadhe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随所修正法,专求无碍道;随所化众生,正法住于世;
“随所净佛刹,众生及法轮,演说时非时,次第净群生;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随诸众生业,所行及信解,上中下不同,化彼令修习。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入于如是智,修其最胜行,常作普贤业,广度诸众生。
“身业无障碍,语业悉清净,意行亦如是,三世靡不然。
(mǐ) = 无;没有[nonot]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菩萨如是行,究竟普贤道,出生净智日,普照于法界。
“未来世诸劫,国土不可说,一念悉了知,于彼无分别。
“行者能趣入,如是最胜地,此诸菩萨法,我当说少分。
行人/修行人/行者 = Yogin,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禅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
“智慧无边际,通达佛境界,一切皆善入,所行不退转。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具足普贤慧,成满普贤愿,入于无等智,我当说彼行。
“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众生若闻者,迷乱心发狂。
= 众生若是听到了,心中不会相信,反而生出迷乱而发狂。他们会怀疑:怎能在一粒微尘中,能现出所有的世界?
微尘 = 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七倍微尘,为金尘。金尘者,得游履金中之间隙也。
“如于一微尘,一切尘亦然,世界悉入中,如是不思议。
不思议/不可思议 = āścarya,可以是指佛的智慧与神通,如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力”。佛教中也用不可思议来作为数量词。
“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趣刹皆无量,悉能分别知。
= 诸趣也是无量,诸刹也是无量。
“一一尘中有,无量种佛刹,种种皆无量,于一靡不知。
“法界中所有,种种诸异相,趣类各差别,悉能分别知。
“深入微细智,分别诸世界,一切劫成坏,悉能明了说。
“知诸劫修短,三世即一念,众行同不同,悉能分别知。
(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深入诸世界,广大非广大,一身无量刹,一刹无量身。
= 或者是广大的世界,或者是狭小的世界。又能一身入无量刹土,一刹土又能入无量身。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十方中所有,异类诸世界,广大无量相,一切悉能知。
“一切三世中,无量诸国土,具足甚深智,悉了彼成败。
(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十方诸世界,有成或有坏,如是不可说,贤德悉深了。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或有诸国土,种种地严饰;诸趣亦复然,斯由业清净。
= 在一切趣中,也有种种庄严。这是由众生的业,清净的缘故。
“或有诸世界,无量种杂染;斯由众生感,一切如其行。
= 众生的杂染业多,这世界就染污,众生的清净业多,这世界就清净。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gǎn) = 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move](感应,影响[response]/感触;情绪;意念[thoughts and feelings])
“无量无边刹,了知即一刹,如是入诸刹,其数不可知。
“一切诸世界,悉入一刹中,世界不为一,亦复无杂乱。
= 不是说把所有的世界,纳入一佛刹中,便变成一个世界。不是的,这些无量世界还是清清楚楚,互不妨碍,也不是杂乱无章。
“世界有仰覆,或高或复下,皆是众生想,悉能分别知。
仰覆世界 = 指华严经所说种种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
“广博诸世界,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
(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普贤诸佛子,能以普贤智,了知诸刹数,其数无边际。
“知诸世界化,刹化众生化,法化诸佛化,一切皆究竟。
= 诸法应该这样的变化,诸佛神力的变化。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一切诸世界,微细广大刹,种种异庄严,皆由业所起。
“无量诸佛子,善学入法界,神通力自在,普遍于十方。
佛子 = Buddha-putr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众生数等劫,说彼世界名,亦不能令尽,唯除佛开示。
= 用众生数相等那样多的劫,那样长的时间,来说世界的名字,也不能说得穷尽。
“世界及如来,种种诸名号,经于无量劫,说之不可尽。
“何况最胜智,三世诸佛法,从于法界生,充满如来地!
= 充满佛所证的果位。
“清净无碍念,无边无碍慧,分别说法界,得至于彼岸。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过去诸世界,广大及微细,修习所庄严,一念悉能知。
“其中人师子,修佛种种行,成于等正觉,示现诸自在。
自在 = 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
“如是未来世,次第无量劫,所有人中尊,菩萨悉能知。
人中尊 = 佛陀之敬称。佛陀于人中为最尊贵、最殊胜者,故称人中尊。
“所有诸行愿,所有诸境界,如是勤修行,于中成正觉。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亦知彼众会,寿命化众生,以此诸法门,为众转法轮。
= 也知道佛道场众会中,有多少众生?住世的寿命有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菩萨如是知,住普贤行地,智慧悉明了,出生一切佛。
“现在世所摄,一切诸佛土,深入此诸刹,通达于法界。
= 在现在世间上来摄受一切众生。
现在/现世/现生//现在世 = Pratyutpannadhva,三世之一。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彼诸世界中,现在一切佛,于法得自在,言论无所碍。
= 对于佛法,皆得到自在,有无碍的善妙言论。
“亦知彼众会,净土应化力,尽无量亿劫,常思惟是事。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调御世间尊,所有威神力,无尽智慧藏,一切悉能知。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出生无碍眼,无碍耳鼻身,无碍广长舌,能令众欢喜。
长舌相/广长舌/舌相/广长轮相/广长舌相 = Prabhuta-jihvata,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
“最胜无碍心,广大普清净,智慧遍充满,悉知三世法。
= 都能知道三世诸佛所说的法。
“善学一切化,刹化众生化,世化调伏化,究竟化彼岸。
“世间种种别,皆由于想住,入佛方便智,于此悉明了。
= 世间有种种的分别,都是由妄想而存在。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实智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权智/方便智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众会不可说,一一为现身,悉使见如来,度脱无边众。
现身度生/现身 = 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
“诸佛甚深智,如日出世间,一切国土中,普现无休息。
“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假名 = Prajnap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于诸世间法,不生分别见,善离分别者,亦不见分别。
世间法 = Loka-dhar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无量诸国土,一念悉超越,经于无量劫,不动于本处。
“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莫见修与短,究竟刹那法。
= 没有长和短的妄想,那就是究竟刹那法。
须臾 = Muhūr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心住于世间,世间住于心,于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别。
= 世间和心是二,或者不是二,不要起这些分别。
“众生世界劫,诸佛及佛法,一切如幻化,法界悉平等。
幻化 = 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
“普于十方刹,示现无量身,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依于无二智,出现人师子,不著无二法,知无二非二。
= 知道没有是二,也没有不是二。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了知诸世间,如焰如光影,如响亦如梦,如幻如变化。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如是随顺入,诸佛所行处,成就普贤智,普照深法界。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众生刹染著,一切皆舍离,而兴大悲心,普净诸世间。
= 众生和刹土的染着,一切都要舍离。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菩萨常正念,论师子妙法,清净如虚空,而兴大方便。
“见世常迷倒,发心咸救度,所行皆清净,普遍诸法界。
迷倒 = 迷惑而颠倒事理之谓。
“诸佛及菩萨,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
真实/真谛/ = Satyá,代表绝对的真理,或是存有、真实、现实、实存而不变的事物。
“如来法身藏,普入世间中,虽在于世间,于世无所著。
“譬如清净水,影像无来去;法身遍世间,当知亦如是。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如是离染著,身世皆清净,湛然如虚空,一切无有生。
= 身也清净,世界也清净。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知身无有尽,无生亦无灭,非常非无常,示现诸世间。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常 = Anicca,是常的反义字,字面意义为变异,指为一切世间万物终将变异,无常存者[1]。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即空性。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除灭诸邪见,开示于正见,法性无来去,不著我我所。
邪见 = Mithya-drst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
正观/正见 = Samyag-drst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其来无所从,去亦无所至。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幻性非有量,亦复非无量,于彼大众中,示现量无量。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以此寂定心,修习诸善根,出生一切佛,非量非无量。
= 用这种寂定的心,来修习一切善根。
寂定 =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有量及无量,皆悉是妄想,了达一切趣,不著量无量。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诸佛甚深法,广大深寂灭,甚深无量智,知甚深诸趣。
/寂灭 = Vy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巧以神通力,度无量众生。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未安者令安,安者示道场,如是遍法界,其心无所著。
= 已经得到安乐的众生,指示他们到修行的道场去。
“不住于实际,不入于涅槃,如是遍世间,开悟诸群生。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法数众生数,了知而不著,普雨于法雨,充洽诸世间。
名数/事数/法数 = 指带有数字之佛教名词。例如三界、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五位七十五法等。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普于诸世界,念念成正觉,而修菩萨行,未曾有退转。
“世间种种身,一切悉了知;如是知身法,则得诸佛身。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普知诸众生,诸劫及诸刹,十方无涯际,智海无不入。
智海 = 智慧广大,譬如海也。
“众生身无量,一一为现身;佛身无有边,智者悉观见。
(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一念之所知,出现诸如来,经于无量劫,称扬不可尽。
= 在一念之间,便知佛身出现于世,来教化众生。
(yá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显示;夸耀[showpraise])
“诸佛能现身,处处般涅槃,一念中无量,舍利各差别。
= 在一念之中,能变为无量。
“如是未来世,有求于佛果,无量菩提心,决定智悉知。
= 菩萨有决定的智慧,才能完全知道这种境界。
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果 = 指成佛。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如是三世中,所有诸如来,一切悉能知,名住普贤行。
= 菩萨都能知道。这就是住在普贤菩萨的大行。
“如是分别知,无量诸行地,入于智慧处,其轮不退转。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微妙广大智,深入如来境,入已不退转,说名普贤慧。
“一切最胜尊,普入佛境界,修行不退转,得无上菩提。
最胜尊 =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无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无量无边心,各各差别业,皆由想积集,平等悉了知。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染污非染污,学心无学心,不可说诸心,念念中悉知。
杂染//染污 = Klista。烦恼之别称。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者,即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
无学 =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乱,皆从自想起。
“如是悉明见,一切诸众生,心想各不同,起种种世间。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以如是方便,修诸最胜行,从佛法化生,得名为普贤。
“众生皆妄起,善恶诸趣想,由是或生天,或复堕地狱。
“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
“一切诸国土,想网之所现,幻网方便故,一念悉能入。
“眼耳鼻舌身,意根亦如是,世间想别异,平等皆能入。
“一一眼境界,无量眼皆入,种种性差别,无量不可说。
(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所见无差别,亦复无杂乱,各随于自业,受用其果报。
“普贤力无量,悉知彼一切,一切眼境界,大智悉能入。
= 普贤菩萨的大智慧,完全能入。
“如是诸世间,悉能分别知,而修一切行,亦复无退转。
“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说,种种悉了知。
(shuō) = 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explainspeaktalksay]
“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三世互相见,一一皆明了。
= 在过去中能现未来,在未来中能现现在。
“如是无量种,开悟诸世间,一切智方便,边际不可得。”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