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章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
胜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即白佛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阿耨/阿耨达池 = 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世尊,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
“如世尊说六处。
“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毗尼者即大乘学。
“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
“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
“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
“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
“如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何以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稣息处/苏息处 = Assasaniya-dhamma,意指安慰之方法。/指小乘所言灰身灭智之涅槃。此身、心皆绝灭之境界,于小乘即为真涅槃,于大乘则以之为方便施设之化城,须再经多劫之修行始得证入佛道。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
|
大圆镜智
|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
平等智/平等性智
|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
妙观察智
|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
作事智/成所作智
|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
“何以故?有二种死。
“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
轮回/生死 = Samsara/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
|
分段生死
|
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
不思议变易生死/变易生死
|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
“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
“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
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七圣 = 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诸论所载各异,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
|
|
随信行
|
禀性多信,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依此修加行,而入见道。
|
随法行
|
禀性多思惟,自依正法修加行,以入见道。
|
信解
|
随信行之人入修道位。
|
见至
|
随法行之人入修道位。
|
身证
|
虽未以慧尽诸漏,身已证八解脱。
|
慧解脱
|
身虽未证八解脱,以慧永尽诸漏。
|
俱解脱
|
身已证八解脱,亦以慧永尽诸漏;即于烦恼障、解脱障俱得解脱。
|
“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
“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
“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
“住地有四种。
“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见一处住地惑/一切见住地惑 = 指三界之一切见惑。为五住地惑之一。众生以我见为本而起之种种见惑,称为一切见住地惑。以其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故称住地。此惑属迷理之惑,亦为五住地烦恼之根本。了断此惑,始易入见道。
无色爱住地/有爱住地 = 指无色界之思惑。为五住地惑之一。无色界之烦恼中,除无明、见外,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称为有爱住地。爱,指贪爱,为思惑之一种。盖思惑通于贪、嗔、痴、慢四者,然以贪爱润生之义最强,故以‘爱’表示思惑。又因思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且能生烦恼,故称为住地。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无明住地
= 梵Avidyavasabhumi,指一切无知之根源。为五住地惑之第五。无明住地属根本、枝末烦恼中之根本无明;为我法二执中之法执。乃一切烦恼之所依,为变易生死之因,故称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五住地烦恼/五住地惑 = 五种住地之惑。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称为五住地惑。出于胜鬘经。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烦恼,故称住地。五住地惑中,唯识家主张前四种住地惑为烦恼障之种子,后一种为所知障之种子。天台宗则以见一处住地为见惑,第二、三、四为三界之思惑,总称为界内见思之惑,二乘人断之而出三界。第五之无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别,经四十二位断尽之,离二种生死,得证大涅槃。
|
|
见一处住地
|
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
|
欲爱住地
|
即欲界烦恼中,除见、无明,而着于外之五欲(色、声、香、味、触)之烦恼。
|
色爱住地
|
即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外之五欲而着于一己色身之烦恼。
|
有爱住地
|
即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离色贪而爱着己身之烦恼。
|
无明住地
|
即三界一切之无明。无明为痴闇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四惑/四根本烦恼/四烦恼
= 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于唯识宗,此乃与第七末那识相应而起之四种根本烦恼。
|
|
我痴
|
即无明,谓愚于我之相而迷于无我之理。
|
我见
|
即我执,谓对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
|
我慢
|
即倨傲,谓恃所执之我,令心高举。
|
我爱
|
即我贪,谓对于所执之我深生耽着。
|
“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
有漏业 =
为‘无漏业’之对称。指不离烦恼过非之诸善恶业。在黑白等四业中,以招欲界恶果之黑黑业、招色界善果之白白业及招欲界善果之黑白业等三业为有漏业;非黑非白业断尽前三业,是为无漏业。
“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
“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
“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
四住 = 乃四住地之略称。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故称住地。
|
|
见一切住地
|
指三界之一切见惑。
|
欲爱住地
|
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贪爱为重。
|
色爱住地
|
指色界之一切思惑。
|
有爱住地
|
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以上四住地,若再加上无明住地,则称为五住地。
|
“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
“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
“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
“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
上烦恼 =
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烦恼强盛者。/现前生起之烦恼亦称为上烦恼。
“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
“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
“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
“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
“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尔炎/尔焰 = 梵语Jneya之音译。意译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之法,皆为能生智慧之境界,称为尔焰。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
||
欲魔/烦恼魔
|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内魔
|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
死魔
|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外魔
|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
“如来无限齐,大悲亦无限齐。
“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
“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
“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也。
“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
津(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滋润[moisten]。)
“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
“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
“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
“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r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raty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v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