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义隐覆真实章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
“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
“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
“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不空真如/不空如来藏 = ‘空如来藏’之对称。如来藏离脱一切烦恼,称为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恒沙不思议佛法,与之不离、不脱、不异,称为不空如来藏。
“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
“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一切苦灭,唯佛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