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

四分律-初分之一

四分律
 
四分律 = Dharmagupta-vinaya,凡六十卷。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于长安(410412)。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之戒律。又称昙无德律、四分律藏。全书之内容分为四部分。
初分
包括比丘二五○条戒律条目,共二十卷。
二分
包括比丘尼三四八条戒律条目及受戒、说戒、安居、自恣(上)等四犍度,共十五卷。
三分
包括自恣(下)、皮革、衣、药、迦絺那衣、拘睒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等十五犍度,共十四卷。
四分
包括房舍犍度、杂犍度及五百集法、七百集法、调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四波罗夷
指杀人、偷窃、行淫和妄称上人,罪行不可饶恕,一犯就不能再做比丘。
十三僧残
指故意自淫、故意触摸女人、充当男女私通牵线、私自建造房屋、毁谤其他比丘、挑拨离间和不听忠告等,属于重罪。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灭罪法,然后在僧团大众面前认罪忏悔,方能恢复僧尼资格。若然被逐,得到至少20位比丘投票,则可再被接纳。
二不定
俗家妇女断言一名比丘犯色戒,但无充分证据,比丘也可能受罚。犯者视情况定为波罗夷、僧残或舍堕。
三十舍堕
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
九十单堕
指妄语、毁訾语、两舌、与妇女同屋住宿、比丘和非亲比丘尼结伴而行、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隐蔽处、饮酒、暴食、杀害牲畜、贪吃肉类、乳酪和饮用有虫之水等。犯戒者应向4个以上的比丘坦白认罪。
四波胝提舍尼
指比丘从非亲比丘尼中接受食物、未受邀请而自取食物、或住处危险而不事先向前来送食的檀越说明。犯戒者应向1个比丘坦白认罪。
众学
不同传承数目不同,从最少66条到最多113条。指有关服装、饮食和说法等等日常行为的戒律。犯戒者应向年长比丘坦白认罪,也可以私下悔过。这部分戒条没有具体惩罚。
七灭诤
指有关平息僧团内部纷争的方法。
 
佛陀耶舍、竺佛念 译
佛驮耶舍/佛陀耶舍 = Buddhayasas,意译觉明、觉名、觉称。东晋译经家。北印度罽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
竺佛念 = 东晋僧。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岁出家,志业坚精,于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苻秦建元年间(365384),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政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师即担任传语之职。
 
四分律卷第一
 
初分之一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毗尼/比尼/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优波离为首,及余身证者;今说戒要义,诸贤咸共听。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今欲说深戒,为乐持戒者;为能讽诵者,利益诸长老。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今说十句义,诸佛之戒法:令僧喜永安,摄取于僧故;
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增长;断不持戒者,令邪道入正;
惭愧者安隐,佛法得久住。
是以世最胜,演布禁戒经。
众山须弥最,众流海为最;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
欲求第一最,今世及后世;当持此禁戒,终身莫毁犯。
除结无罣碍,缚着由此解;以戒自观察,如镜照面像。
夫欲造善法,备具三种业;当审观其意,如《罗云经》说。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所以立王者,由世诤讼故;众人之所举,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顺法者成就;戒律亦如是,如王治正法。
如医观众病,进止得其所;可治则进药,不可者则舍。
如医经所说,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
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飘,弃之于岸上。
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
如守门牢固,不忧失财物;若垣墙缺坏,有财者忧惧。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佛戒不缺漏,奉持者无忧;禁戒不牢固,毁犯者怀忧。
坏器多穿漏,瓦师怀愁忧;器物若完具,眷属皆欢喜。
持戒有缺漏,为恶者常忧;不毁禁戒者,心常怀欢喜。
如熛火虽微,莫轻以为小;所经诸草木,烧尽无有余。
(biāo) = 火星迸飞,也指迸飞的火焰[flying flame]
所造恶虽微,慎莫谓为轻;如破伊罗叶,常在于龙中。
伊罗树 = Ela,产于南印度,外观略似苇,有根茎,叶细长如剑,叶脉与主脉平行,花呈冠状,白色带紫,果实为长椭圆形之蒴果,表皮有横线,种子灰色,富香气,与郁金、生姜共为药用。此外,慧苑音义卷下,将Ela译作臭气,为龙王之一种。
如师子虎吼,醉者不恐怖;小兽声虽微,醒者闻则惧。
如是三垢人,一切恶不惧;智者于微恶,常怀于恐畏。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如合和众药,择去不良者;病者服除愈,身康得安乐。
如是念修戒,能避诸恶行;除诸结使患,安隐入涅槃。
若欲涉远路,当自护其足;足若毁坏者,不能涉远道。
求天若涅槃,方便守护戒;如是无毁坏,必能度险道。
如人欲渡河,用手及浮囊;虽深无没忧,便能到彼岸。
(náng) = 口袋[bagpocket]
如是诸佛子,修行禁戒本;终不回邪流,没溺生死海。
譬如帝释堂,雕饰众宝成;七宝为阶陛,天人之所行。
(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如是正法堂,七觉意庄严;禁戒为阶陛,贤圣之所行。
如善学世间,一切众技艺;为王所爱念,以是得安乐。
佛所说禁戒,能善修学者;终不堕恶趣,永得安隐处。
如先自牢众,然后破彼军;贤圣众牢固,然后破魔军。
圣众若和合,世尊所称誉;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如乳母慈爱,养护于其子;一切水火难,护使不伤害。
禁戒犹慈母,守护于行者;终不堕畜生,饿鬼地狱中。
如有勇猛将,善习战斗法;降伏于彼敌,没死不顾命。
佛子亦如是,善学于禁戒;五阴散坏时,终不畏命尽。
从佛戒所生,尔乃是真生;犹如鸯崛魔,如来所记别。
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鸯窭利摩罗/鸯掘摩/央掘摩罗 = Anguli-mala,佛陀弟子之一。意译为指鬘、指髻,或一切世间现。若梵汉并举,则称鸯崛鬘、鸯崛髻。又称指鬘外道。初为住于室罗伐悉底城之凶人,尝师事邪师摩尼跋陀罗,恭顺谦敬。后以师母诬其凌辱之罪,其师遂命其出游修行,并嘱杀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罗于是出城杀人,每杀一人则取一指为华鬘,故有‘指鬘’之称。至九百九十九人时,欲弑其母以成一千之数。佛陀遥知而愍,遂前往化度之,央掘摩罗见佛陀前来,执剑趋前,意欲害之,后经佛陀为说正法,乃改过忏悔而入佛门,后证得罗汉果。或谓某日央掘摩罗入城乞食,城中人民以瓦石击之,并以刀斩之,央掘摩罗流血淋漓,还至佛所。其后,不知所终。
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持戒如护命,守之无毁失。
譬如得王印,所往无罣碍;毁缺则难诘,全失则被缚。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戒印全具者,所至无罣碍;小毁则不定,大毁入三恶。
为一切人故,降伏诸魔鬼;
神仙五通人,造设于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
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
已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
 
#四波罗夷法
 
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波罗夷 = Parajik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意译为他胜、极恶、重禁、堕、堕不如、断头、无余、弃。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称边罪。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又此罪能破沙门戒体,令彼堕落,魔必得胜,故亦称他胜;善法名自,恶法名他,以恶法胜善法,故犯者称他胜罪。比丘之四波罗夷指杀、盗、淫、妄等四罪;比丘尼除此四罪外,尚加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等四种,总为八波罗夷。比丘戒之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合称为四重八重。在大乘戒中,菩萨之波罗夷罪不同于小乘,且诸经论之说法亦有不同。修行人若犯此戒,则:
1.失其比丘、比丘尼资格,道果无分。
2.自教团中放逐,不得与僧同住。
3.死后必堕地狱。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大淫戒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大盗戒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大杀戒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尔时佛游苏罗婆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游行至毗兰若,即于彼宿那邻罗滨洲曼陀罗树下。
鞞兰帝市/毗罗然市/鞞兰若市/随兰然市/毗兰若市 = Veranja,乃憍萨罗国(Kosala)之都市名。依据律藏经分别第一波罗夷(Parajika)之记述,释尊止住于毗兰若时,遭逢饥馑,无物可食,时值北路马商人率五百匹马至此地过雨期,马商人即将马麦分食与释尊与比丘。
(bīn) = 湖、河、海的水边陆地[bankbrinkshore]
曼陀罗华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毗兰若婆罗门闻瞿昙沙门释家子,离释种出家为道,从苏罗婆国将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游行来至此毗兰若,那邻罗滨洲曼陀罗树下住。
此沙门瞿昙,有如是大名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获神通作证常说正法,上善、中善、下善,义味清净,自然具足修习梵行。
“善哉!我等得见如是无着人,我今宁可宜往问讯沙门瞿昙。”
 
尔时毗兰若婆罗门即往世尊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闻佛说法得欢喜已,即白佛言:“世尊,唯见哀愍当受我请,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时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请。
毗兰若婆罗门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绕佛而去,世尊与五百比丘众受彼夏安居三月。
 
时有波离国贩马人,驱五百疋马住毗兰若,夏九十日。
(pǐ) = 同“匹”。
时世谷贵,人民饥饿、白骨狼藉,乞求难得。
时毗兰若婆罗门虽请如来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养供给所须。
何以故?皆是魔波旬所作。
尔时诸比丘从毗兰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贩马人所乞食。
 
时贩马人自念:“如今此间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白骨狼藉。
“彼诸比丘从彼乞食不得故来此耳。
“我今宁可日施比丘马麦五升,世尊一斗耶?
马麦 = 马所食之麦。佛尝受阿耆达王之请,至彼国结夏安居,遇灾荒,谷米昂贵,受贩马人供养,与五百比丘共食马麦三月,为佛十难之一。
 
即如所念,日与诸比丘马麦五升,世尊一斗。
时佛所得麦分与阿难,阿难使人磨作干饭奉佛,佛食干饭。
诸比丘各各得成煮麦而食,佛与比丘所食各异。
 
时尊者大目连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今此间谷贵,人民饥饿乞求难得,诸比丘食饮粗恶而皆羸瘦;若世尊听诸神足比丘诣郁单越取自然粳米食者当往。”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佛告目连言:“诸有神足比丘可往至彼取粳米食,无神足者当云何?”
 
目连白佛:“诸有神足者随意自往,不得神足者我当以神足力接往至彼。”
 
佛告目连:“止!止!莫作是语。
“何以故?汝等丈夫得神足可尔,未来世比丘当云何?”
 
时尊者舍利弗,于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
 
尔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
 
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
 
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
“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不为人广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1
长行/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
重颂/应颂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
孤起/讽颂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4
因缘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5
本事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6
本生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7
未曾有法/希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8
譬喻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9
论议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10
自说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11
方等/方广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尔时彼世尊知诸弟子疲厌心故,但作如是教:‘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
“舍利弗,乃往昔时,随叶佛依恐畏林中住,与大比丘千人俱。
“舍利弗,若有人未离欲,入彼林中身毛皆竖,故名恐畏林。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又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如来、至真、等正觉,观千比丘心中疲厌,为说法:‘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事应思惟、是事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
“舍利弗当知,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
“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
“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
“舍利弗,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
“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如是。
“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流布。
“若彼佛及诸声闻众灭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者,令法疾灭不久住。
“何以故?不以经法摄取故。”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
结戒 = 其义有二:()受戒法后而护持之。()制定戒法之意。
“时佛知彼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
“如是舍利弗,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
“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
“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
“舍利弗,譬如种种华置于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
“何以故?以线善贯摄故。
“如是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广说如上。
“舍利弗,以此因缘故,毗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佛法得久住。
“以此因缘故,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佛法不得久住。”
 
尔时舍利弗从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
 
佛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时。
“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
“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
“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
“舍利弗,比丘乃至未得利养,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养便生有漏法。
“若有漏法生,世尊乃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
“舍利弗,比丘未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称为人所识,多闻、多财业故。
“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
“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
“舍利弗,汝且止,如来自知时。”
 
##淫戒第一
= 有任何性行为,甚至是跟一只动物。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时迦兰陀村须提那子,于彼村中饶财多宝,持信牢固出家为道。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世谷贵乞求难得,时须提那子作是思惟:“今时世谷贵,诸比丘乞求难得。
“我今宁可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乞食。
“诸比丘因我故大得利养,得修梵行,亦使我宗族快行布施作诸福德。”
 
作是念已,即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
 
须提那母闻其子将诸比丘还归本村,即往迎。
到彼子所,语其子言:“可时舍道还作白衣。
“何以故?汝父已死,我今单独,恐家财物没入于官。
“但汝父财既多,况祖父已来财物无量,甚可爱惜,是以汝今应舍道就俗。”
 
即答母言:“我不能舍道习此非法,今甚乐梵行修无上道。”
 
如是至三,其子亦答言:“不能舍道还俗。”
 
其母便舍之而去,诣其妇所语言:“汝月期时至便来语我。”
(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儿媳[daughter-in-law])
 
妇自知时到,往语其姑:“大家欲知我月期时至。”
 
母语其妇:“汝取初嫁时严身衣服尽着而来。”
 
即如其教便自庄严,与母共俱至其儿所:“今正是时便可舍道就俗。
“何以故?汝若不舍道者,我财物当没入于官。”
 
儿答母言:“我不能舍道。”
 
母如是再三语子言:“汝妇今日华水已出,便可安子,使汝种不断。”
 
子白母言:“此事甚易,我能为之。”
 
时迦兰陀子,佛未制戒前不见欲秽,便捉妇臂将至园中屏处三行不净。
时园中有鬼命终即处其胎,处胎九月生男,颜貌端政,与世无双,字为种子。
诸根具足渐渐长大,剃发被袈裟,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精勤不懈得阿罗汉,神足变化威德无量,故号尊者种子。
(zì) = 从宀,从子。在屋内生孩子。生孩子[give birth to]( 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wordcharacters]
 
须提那习沙门威仪,无事不知触事皆行,亦能转教于人。
尔时须提那,行不净已来常怀愁忧,诸同学见已问:“汝何愁忧耶?汝久修梵行,威仪礼节无事不知,何所愁为不乐梵行耶?”
 
须提那言:“我甚乐梵行,近在屏处犯恶行,与故二行不净故愁耳。”
 
诸比丘言:“须提那,汝云何乃作如是恶事,于如来清净法中,于欲无欲于垢无垢,能断渴爱破坏巢窟,除众结缚爱尽涅槃;汝今云何于此清净法中,与故二共行不净行耶?”
(cháo) = 鸟窝[birds' nests]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世尊知而问、知而不问,时而问、时而不问,义合问、义不合不问。
 
尔时世尊知时义合,问须提那:“汝实与故二行不净行耶?”
(yǔ) = 赐予,施予,给予[give grantoffer](跟;和;及[withto]/yù = 参与[take part in])
 
“如是世尊,我犯不净行。”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须提那,云何于此清净法中行,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耶?”
 
告诸比丘:“宁持男根着毒蛇口中,不持着女根中。
(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何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
“若犯女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
“我无数方便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梦所见、如履锋刃、如新瓦器盛水着于日中、如毒蛇头、如轮转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佛所呵责。
(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须提那,于我清净法中,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行。”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须提那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令未信者信,
“五、已信者令增长,
“六、难调者令调顺,
“七、惭愧者得安乐,
“八、断现在有漏,
“九、断未来有漏,
“十、正法得久住,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跋阇子比丘,愁忧不乐净行,即还家共故二行不净行。
跋耆子/跋阇子 = Vajjiputta,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亦称七百集法毗尼。或谓跋阇子并非一特定之比丘名,而系指跋耆族之诸比丘。
彼作是念:“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然我愁忧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共行不净行,我将不犯波罗夷耶?我当云何?”
 
即便语诸同学言:“长老,世尊为诸比丘结戒,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犯波罗夷不共住。
“然我有愁忧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共行不净行,我将无不犯波罗夷耶?我今当云何?
“善哉长老,为我以此事白佛,随佛所教我当奉行。”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阇子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痴人,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行不净行?初入便波罗夷,汝痴人得波罗夷不共住。
“是故比丘,若有余人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
“若复欲出家于佛法中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舍戒、若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学羸/戒羸 = 指戒体之势用衰损羸劣。比丘等依羯磨作法得戒,应自奋励相续,若屡屡犯戒,致使戒体势用衰减,称为戒羸。反之,发得戒体后,念念倍增以防非止恶,遂生未来之善果,则称为戒肥。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有一雌猕猴先在彼林中。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时乞食比丘到村乞食还在林中食,食已余食与此猕猴,如是渐渐调顺,逐比丘后行乃至手捉不去。
此比丘即捉猕猴共行不净。
时有众多比丘案行住处,次至彼林中。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
案行(àn xíng) = 谓按次序排列成行。
时彼猕猴在比丘前,回身背之现其淫相。
 
时诸比丘作是念:“此猕猴在我等前回身现其淫相,将无与余比丘作不净行耶?”
 
咸共相告在屏处伺之。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彼比丘乞食还在林中,食已以余食与彼猕猴,猕猴食已便共行不净行。
 
诸比丘见已即来语言:“如来不制言:‘比丘不得行不净行耶?’”
 
彼比丘报言:“如来所制男犯妇女,不制畜生。”
 
诸比丘闻此语已往至佛所,头面作礼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即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彼乞食比丘言:“云何比丘,与猕猴共行不净行耶?初入波罗夷。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还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若比丘者,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着割截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是中比丘,若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谓比丘义。
 
“是中共比丘者,余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共比丘义。
 
“云何名为同戒?我为诸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是中共余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名同戒。
 
“云何名不舍戒?颠狂舍戒、颠狂人前舍戒,心乱舍戒、心乱人前舍戒,痛恼舍戒、痛恼人前舍戒,哑舍戒、聋舍戒、哑聋舍戒、哑人前舍戒、聋人前舍戒、哑聋人前舍戒,中国人边地人前舍戒、边地人中国人前舍戒,不静静想舍戒、静作不静想舍戒,戏笑舍戒。
“若天、若龙、若夜叉、若饿鬼、若睡眠人、若死人、若无知人、若自不语、若语前人不解,如是等不名舍戒。
 
“云何舍戒?若比丘不乐修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常怀惭愧贪乐在家,贪乐优婆塞法,或念沙弥法、或乐外道法,乐外道弟子法,乐非沙门、非释子法,便作如是语:‘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舍和上、舍同和上、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诸梵行、舍戒、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我作净人、我作优婆塞、我作沙弥、我作外道、我作外道弟子,我作非沙门、非释种子。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若复作如是语:‘我止!不须佛,佛于我何益?’
“离于佛所,如是乃至学事亦如是。
“若复作余语,毁佛法僧乃至学事,便赞叹家业,乃至非沙门、非释子。
“以如是语了了说,是名舍戒。
 
“戒羸者,或有戒羸不舍戒,或有戒羸而舍戒。
 
“何者戒羸不舍戒?若比丘愁忧不乐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常怀惭愧意乐在家,乃至乐欲作非沙门、非释子法,便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妇儿、村落、城邑、园田、浴池,我欲舍佛法僧乃至学事’,便欲受持家业,乃至非沙门、非释种子,是谓戒羸不舍戒。
 
“何者戒羸而舍戒?若作如是思惟:‘我欲舍戒’,便舍戒,是谓戒羸而舍戒。
发戒失戒/得戒舍戒 = 即得戒与舍戒之并称。发得律仪、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之无表色,称为得戒;反之,舍失所得之戒体则称为舍戒。无表色,指于身中相续恒转,有招致乐果及防非止恶,或招致苦果及防善止善之功能的无见无对之色法。
“不净行者,是淫欲法。
“下至共畜生者,可行淫处者是也。
 
“云何名波罗夷?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法者不复成比丘,故名波罗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
“不得于是二事中住,故名不共住。
 
“三种行不净行,波罗夷:人、非人、畜生。
“复有五种行不净行,波罗夷:人妇、童女、有二形、黄门、男子,于此五处行不净行,波罗夷。
二形 = 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于三种妇行不净行,波罗夷。
“何者三?人妇、非人妇、畜生妇,于此三处行不净行,犯波罗夷。
非梵行/不净行 = 即指淫事。行淫欲乃鄙陋之事,爱染污心,故称不净行。又与清净之梵行相背,故又称非梵行。
“三种童女、三种二形、三种不能男、三种男子,于此行不净行,波罗夷亦如是。
“犯人妇三处,波罗夷:大便道、小便道及口。
“非人妇、畜生妇、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处亦如是。
“人黄门二处行不净行,波罗夷:大便道及口。
“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亦如是。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二处亦如是。
“比丘有淫心向人妇女大便道、小便道及口,若初入犯,若不入不犯。
“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波罗夷。
“若比丘有淫意,向非人妇女、畜生妇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处亦如是。
“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二处亦如是。
“若比丘淫意向人睡眠妇女,若死形未坏、多未坏,大便道、小便道及口,若初入犯、不入不犯。
“有隔无隔亦如是广说,乃至男子亦如是。
 
“若比丘为怨家将至人妇女所,强持男根令入三处,
“始入觉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
“始入乐、入已乐、出时不乐,波罗夷。
“始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
“始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不乐,波罗夷。
“始入不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
“始入不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
“有隔无隔亦如是;从非人女乃至男子亦如是。
 
“若比丘为怨家将至人睡眠妇女,若死形未坏、若多未坏,觉乐亦如是;有隔无隔亦如是,从非人女乃至男子亦如是。
“若怨家强捉比丘大便道中行不净,若入觉乐,波罗夷;入已觉乐、出时觉乐亦如上,乃至有隔无隔亦如上。
“从道入道、从道入非道、从非道入道;若限齐入、若尽入、若语不语、若以淫心,乃至入如毛头,波罗夷。
“方便而不入,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若比丘方便求欲行不净行,成者,波罗夷;不成者,偷兰遮。
“若比丘教比丘行不净行,彼比丘若作,教者,偷兰遮;若不作,教者,突吉罗。
 
众多学法/众学戒法/众学法/众学 = 即有关修行僧衣、食、住、行之细则戒法。比丘、比丘尼应受持具足戒之一部分。僧戒八段中之第七,犯之属轻罪。规定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细则,其数众多,应常习学,故称众学;又此戒难持,应加细心注意,故特以学为名。又称之为式叉迦罗尼、尸沙迦罗尼、尸叉罽赖尼、式叉羯阑尼、尸叉吉利。意译应当学、应学作、守戒。众学之数目及内容,因事多而细小,故诸律所载相异之处不少,其中四分律总为百戒,故一般称百众学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之百众学法不相同。
()当齐整着涅槃僧(内衣)。
()当齐整着三衣。
()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即不得衣服左右反抄,着于肩上而进入室内,以似国王、大臣故。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
(十一)不得白衣舍内蹲坐。
(十二)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
(十三)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坐。
(十四)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
(十五)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
(十六)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
(十七)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
(十八)好覆身入白衣舍,即所著衣服须覆掩好,不得处处显露身体。
(十九)好覆身入白衣舍坐。
(二十)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廿一)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坐。
(廿二)静默入白衣舍。
(廿三)静默入白衣舍坐。
(廿四)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
(廿五)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坐。
(廿六)用意受食,即专心受食、不捐弃羹饭。
(廿七)平钵受食,即不溢钵受食。
(廿八)平钵受羹。
(廿九)羹饭等食,即羹饭一同食用。
(三十)以次食,即取食依次第,不得于钵中处处食。
(卅一)不得挑钵中而食。
(卅二)若比丘不病不得为己索羹饭,即于供养时,若非生病不得为自己索羹饭等。
(卅三)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
(卅四)不得视比坐钵中,即不得顾视邻座之钵,以比较份量。
(卅五)当系钵想食,即食时不顾视左右,唯系念于钵。
(卅六)不得大抟饭食,即不取无法放进口中之大团饭食。
(卅七)不得大张口待食。
(卅八)不得含饭语。
(卅九)不得抟饭遥掷口中。
(四十)不得遗落饭食。
(四一)不得颊食食,即不胀颊食。
(四二)不得嚼饭作声食。
(四三)不得大吸饭食,即不吸食食。
(四四)不得舌舐食。
(四五)不得振手食,即食物粘着,不得振动手以食。
(四六)不得手把散饭食,即不得以手散弃饭食。
(四七)不得污手捉饮器。
(四八)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
(四九)不得生草叶上大小便涕唾。
(五十)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
(五一)不得立大小便。
(五二)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
(五三)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
(五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
(五五)不得为裹头者说法。
(五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
(五七)不得为着革屣者说法。
(五八)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
(五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以上由(四九)(五九)之规定,病者除外。
(六十)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
(六一)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
(六二)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
(六三)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
(六四)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
(六五)不得着富罗(靴)入佛塔中。
(六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
(六七)不得佛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
(六八)不得担死尸从佛塔下经过。
(六九)不得在佛塔下埋死尸。
(七十)不得在佛塔下烧死尸。
(七一)不得向佛塔烧死尸。
(七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
(七三)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佛塔下过。
(七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
(七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
(七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
(七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
(七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
(七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
(八十)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
(八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
(八二)不得向佛塔涕唾。
(八三)不得佛塔四边涕唾。
(八四)不得向佛塔舒脚坐。
(八五)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
(八六)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
(八七)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
(八八)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
(八九)人在高座,己坐下座不得为说法。
(九十)人在前行,己在后不得为说法。
(九一)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得为说法。
(九二)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为说法,道指道路之中央或右边。上述由(八六)(九二)之戒法,病者除外。
(九三)不得携手在道行。
(九四)不得上树过人头,除时因缘,制此戒系因曾有一比丘于大树上受夏安居,由树上大小便,树神嗔怒而杀比丘。
(九五)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着肩上而行。
(九六)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
(九七)人持剑不应为说法。
(九八)人持鉾不应为说法。
(九九)人持刀不应为说法。
(一○○)人持盖不应为说法。由(九六)(一○○)之戒法,病者除外。
 
“比丘尼教比丘行不净行,若比丘作,尼偷兰遮;不作,尼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余众相教行不净行,作、不作尽犯突吉罗。
“若死尸半坏行不净,入便偷兰遮;若多分坏、若一切坏,偷兰遮;若骨间行不净,偷兰遮;若穿地作孔、抟泥作孔,若君持口中,犯偷兰遮;若道想、若疑,如是一切偷兰遮。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君持/君迟/军迟/军挺/捃稚迦/军持 = Kundika,意译为瓶、澡瓶、水瓶。此乃梵天、千手观音等之持物,亦为大乘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为盛水以便携带之容器。亦用以盛装油、盐、石蜜等种种物。以用途不同,称法自亦有别,如洗足瓶、澡水瓶、净瓶(盛饮水之用)、不净瓶(装便之用)等,其构造质材,有陶土、铜、铁等。今用为法具,多以青铜制成者。
“若道作道想,波罗夷;若道疑,波罗夷;若道非道想,波罗夷;非道道想,偷兰遮;非道疑,偷兰遮。
“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犯。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有淫意,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无犯。”
 
##盗戒第二
= 有任何盗窃的行为,或拿取未被给予的东西,在有人住的地方或在森林里。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时罗阅城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师子,在闲静处止一草屋。
檀腻迦/但尼迦/达腻迦/陀尼迦/檀尼迦 = Dhanika,佛之弟子。檀尼迦原为陶师子,善于和泥作屋;因其欺骗守材者,盗取瓶沙王之材木,佛陀因此而制不与取他人财物之戒。
彼比丘入村乞食,后有取薪人破其草屋持归。
 
比丘乞食还,作是念:“我今独在闲静处自取草木作屋,入村乞食,后取薪柴人破我屋持归。
“我今自有技艺,宁可和泥作全成瓦屋。”
 
时彼比丘即便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赤如火。
 
尔时世尊从耆阇崛山下,遥见此舍色赤如火,见已知而故问:“诸比丘!此是何等赤色?”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名檀尼迦陶师子,独处闲静住一草屋,乞食后诸取薪人破其屋持归。
“彼还见舍破即作是念:‘我自有技艺,今宁可作全成瓦屋于中止住。’
“即便作之;是其屋色赤如是。”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檀尼迦比丘陶师子自作此屋,大集柴薪牛屎而烧之?
“我常无数方便说慈愍众生。
“云何痴人,自作泥屋聚积柴薪牛屎而烧之?
“自今已去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罗。”
 
尔时世尊敕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诣檀尼迦屋所打破。”
 
时诸比丘即如佛教往诣打破。
时檀尼迦见诸比丘破屋已便作是语:“我有何过而破我屋?”
 
诸比丘答曰:“汝无有过,亦不憎汝;我向受世尊教,故来破汝屋耳。”
 
檀尼迦比丘言:“若世尊教敕者正是其宜。”
 
尔时摩竭国瓶沙王有守材人,与此檀尼迦比丘少小亲厚知识。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时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语言:“汝知否耶?王瓶沙与我材木,我今须材便可与我。”
 
彼人言:“若王与者,好恶多少随意自取。”
 
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时有一大臣统知城事,至材坊见王所留要材斫截狼藉,见已即问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材,谁斩截持去?”
 
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来至我所而作是言:‘王与我材,今须材用便可见与。’
“我寻报言:‘王与汝材,恣意取之。’
“时比丘即入材坊斫截持去。”
(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时大臣闻此语已即嫌王言:“云何以此要材与比丘?幸自更有余材可以与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材持去。”
 
时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留要材,云何乃与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更有余材可以与之,何故坏此好材?”
(xìng) = 吉而免凶也。(幸福[happiness]/希望[I hopeI trust])
幸自(xìng zì) = 本自,原来。
 
王报言:“我都不自忆以材与人,若有忆者语我。”
 
时大臣即摄守材人来将诣王所。
 
时守材人遥见檀尼迦比丘语言:“大德,以汝取材故今摄我去,汝可来为我决了,慈愍故。”
 
比丘报言:“汝但去,我正尔往。”
 
时檀尼迦比丘后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
 
王即问言:“大德,我实与汝材否?”
 
比丘答言:“实与我材。”
 
王言:“我不忆与汝材,汝可为我作忆念。”
 
比丘报言:“王自忆否?初登位时口自发言:‘若我世时,于我境内,有沙门、婆罗门知惭愧、乐学戒者,与而取、不与不取、与而用、不与不用;从今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听随意用,不得不与而用;自今已去,听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随意用。”
 
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时实有如是语。”
 
王言:“大德,我说无主物,不说有主物;大德应死!”
 
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浇头种,云何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是所不应尔。”
 
时王以无数方便诃责比丘已,敕诸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教放去。
后诸臣皆高声大论不平:“王意云何?如此死事,但尔呵责而放也?”
 
时罗阅城中有诸居士不信乐佛法众者,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无所畏惧,不与而取,外自称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尚取王材,何况余人。
“我等自今已往,勿复亲近沙门释子,礼拜、问讯、供养、恭敬,无使入村、勿复安止。”
 
时诸比丘闻,诸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嫌责檀尼迦:“云何偷瓶沙王材木耶?”
 
尔时诸比丘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檀尼迦比丘,汝审尔王不与材而取否?”
 
答言:“实尔,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诃责檀尼迦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檀尼迦,王不与材而取?
“我无数方便称叹与者当取、取者当用;汝今云何王不与材而取耶?”
 
尔时复有一比丘名曰迦楼,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世尊不远在众中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迦楼比丘言:“王法不与取,几许物应死?”
 
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应死。
“云何檀尼迦比丘,王不与材而取?”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檀尼迦比丘已,告诸比丘:“檀尼迦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比丘义如上。
“村者有四种:一者周匝垣墙,二者栅篱,三者篱墙不周,四者四周屋。
(zhà) = 栅栏[railingbars]
(lí) = 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fence]
“闲静处者,村外空静地是谓闲静处。
“不与者,他不舍。
“盗者,盗心取也。
“随不与取者,若五钱、若直五钱。
“王者,得自在、不属人。
“大臣者,种种大臣辅佐王。
“波罗夷不共住者如上说。
 
“有三种不与取波罗夷:若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
“复有三种取波罗夷:非己物想取、非暂用取、非同意取;
“复有三种取:他物、他物想取、若举离本处;
“复有三种取:有主、有主想取、若举离本处;
“复有三种取:他护、他护想取、若举离本处。
 
“复有四种不与取波罗夷: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举离本处;
“复有四种取波罗夷:非己物想取、不暂取、不同意取、若举离本处;
“复有四种取:他物、他物想取、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复有四种:有主、有主想、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复有四种:他护、他护想、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复有五种不与取波罗夷:若自手取、若看他取、若遣人取、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复有五种:非己物想取、不暂取、非同意取、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复有五种: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复有五种:有主、有主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复有五种:他护、他护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复有六种不与取波罗夷:自手取、看取、遣人取、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非己物、非己物想有六种,亦如是,是为六种取得波罗夷。
 
“处者,若地处、若地上处、若乘处、若担、若虚空、若树上、若村、若阿兰若处,若田、若处所、若船、若水处,若私度关塞不输税,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杨枝、树果、草木;无足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财业、若要、若伺候、若守护、若逻要道,是谓处。
(luó) = 巡察,巡逻[patrol]
 
“地处者,地中伏藏未发出七宝,金、银、真珠、琉璃、贝玉、砗渠、玛瑙、生像、金宝、衣被,若复有余地中所须之物属主者,若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wǎn) = 牵引;拉[drawpull]
 
“地上处者,金、银、七宝乃至衣被不埋,若复有余地上所须之物属主者,若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乘处者,乘有四种:象乘、马乘、车乘、步乘;若复有余乘尽名为乘。
“乘上若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若复有余所须有主物,若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取乘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坑中至岸上、从岸上至坑中,如是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担处者,头担、肩担、背担、若抱、若复有余担。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carrying pole and the loads on it])
“此诸担上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取担者,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坑中至岸上、从岸上至坑中,如是以盗心取离本处,初离,波罗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空处者,若风吹毳、若劫贝拘遮罗、若差罗波尼、若刍摩、若麻、若绵、若钵耽岚婆、若头头罗、若雁、若鹤、若孔雀、鹦鹉、鸲鹆,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叉罗波腻/嚫罗钵尼/差罗波尼 = Sara-parni之音译。意译作灰水。乃木或草之名,以此所作之衣,则称嚫罗钵尼衣,为十种衣之一。
菆摩/须摩/刍摩迦/苏摩/谶磨/刍摩 = Ksuma,即麻衣。
(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鸲鹆(qú yù) = 鸟名。俗称八哥。
 
“上处者,若举物在树上、墙上、篱上、杙上、龙牙杙上、衣架上、绳牀上、木床上,若大小蓐上、机上、地敷上,有金银乃至衣被及余所须之物在上,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村处者,有四种如上。
“若村中有金银乃至衣被及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取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以机关攻击破村、若作水浇、或依亲厚强力,或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初得,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阿兰若处者,村外有主空地。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彼空处有金银七宝、衣被及余所须有主物,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举取、若埋藏、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以方便坏他空地、若作水浇、或依亲厚强力,或以言词辩说诳惑而取,初得,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
 
“田处者,稻田、麦田、甘蔗田、若复有余田,彼田中有金银七宝衣被及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举取、若埋藏、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以方便坏他田,若作水浇坏、若依亲厚强力、或以言词辩说诳惑而取,初得,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处所者,若家处所、若市肆处、若果园、若菜园、若池、若庭前、若舍后、若复有余处。
(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tíng) = 厅堂[hall](堂阶前的院子[front courtyard])
“彼有金银七宝衣被及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举取、若埋藏取、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若坏他处所、若依亲厚强力、若以言词辩说诳惑而取,初得,波罗夷;方便不得,偷兰遮。
 
“船处者,小船、大船、台船、一木船、舫船、橹船、龟形船、鳖形船、皮船、浮瓠船、果船、悬船、筏船,若复余船上有金银七宝衣被及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埋藏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若从此岸至彼岸、从彼岸至此岸,若逆流、若顺流、若沈着水中、若移岸上,若解移处,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
(fǎng) = 船夫,舟子[boatman](船。后泛指小船[boat])
(lǔ) = 大盾牌[big shield](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watch tower])
(hù) = 瓠瓜[Makino bottle gourd]
 
“水处者,若藏金银七宝及诸衣被沈着水中,若水獭、若鱼、若鳖、若失收摩罗,若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及余水中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取若、埋藏、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
(tǎ) = 几种水栖的食鱼鼬科动物的任一种,主要属于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的水獭属[otter]
失收摩罗鱼/失守摩罗鱼/室兽摩罗鱼 = Sisumara,意译作杀子鱼、鳄鱼。产于印度恒河的海豚或河猪之一种。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若以方便坏他水处取,乃至偷兰遮如上。
 
“不输税者,比丘无输税法。
“若白衣应输税物,比丘以盗心为他过物若掷关外,若五钱、若过五钱,若埋藏举、若以辩辞言说诳惑、若以咒术过,乃至方便,偷兰遮如上。
(zhì) = 扔,抛[throw]
 
“取他寄信物者,寄持信物去,作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头上移着肩上,肩上移着头上,从右肩移着左肩上,从左肩移着右肩上,若从右手移着左手,从左手移着右手,若抱中、若着地,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水者,若大小盆及余种种水器,若众香水、若药水,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取、若弃,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杨枝者,若一、若两、若众多、若一把、若一束、若一抱、若一担、若香所熏、若药涂,若贼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园者,诸一切草木丛林华果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举、若埋藏,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无足众生者,蛇鱼及余无足众生有主者,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二足众生者,人、非人、鸟及余二足众生有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四足众生者,象、马、牛、骆驼、驴、鹿、羊及余有四足众生有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多足者,蜂、郁周隆伽,若百足及余多足众生有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同财业者,同事业得财物当共,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共要者,共他作要教言,某时去、某时来,若穿墙取物、若道路劫取、若烧,从彼得财物来共,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伺候者,我当往观彼村,若城邑、若船渡处、若山谷、若人所居处、市肆处、作坊处,于彼所得物一切共,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守护者,从外得财来我当守护,若所得物一切共,若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看道者,我当看道,若有王者军来、若贼军来、若长者军来,当相告语,若有所得财物一切共,若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方便求过五钱、得过五钱,波罗夷;
“若方便求过五钱、得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过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
“方便求过五钱、不得,偷兰遮;
 
“方便求五钱、得过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五钱、得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
“方便求五钱、不得,偷兰遮;
 
“方便求减五钱、得过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减五钱、得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减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
“方便求减五钱、不得,突吉罗;
 
“教人方便求过五钱、得过五钱,二俱波罗夷;
“方便教人求过五钱、得五钱,二俱波罗夷;
“方便教人求过五钱、得减五钱,二俱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过五钱、不得,二俱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五钱、得过五钱,二俱波罗夷;
“方便教人求五钱、得五钱,二俱波罗夷;
“方便教人求五钱、得减五钱,二俱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五钱、不得,二俱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减五钱、得过五钱,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减五钱、得五钱,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减五钱、得减五钱,二俱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减五钱、不得,二俱突吉罗。
 
“方便教人求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取异物,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
“方便教人求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异处取物,受教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
“若方便教人求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谓使取物,无盗心而取,得五钱、若过五钱,教者,波罗夷;受使者,无犯。
“若教人取物,受教者谓教盗取,若取得直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波罗夷;教者,无犯。
 
“有主、有主想,不与取,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
“有主疑,若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
“无主、有主想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
“无主物疑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
“取有主物、有主想、减五钱,偷兰遮;
“取有主物疑,减五钱,突吉罗;
“无主、有主想取,减五钱,突吉罗;
“无主物疑取,减五钱,突吉罗。
 
“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想取、己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是谓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