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卷第六十五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65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10)师子奋迅城>慈行童女
尔时,善财童子于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解,常念大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观法境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决定了知诸法实际、常住际、一切三世诸刹那际、如虚空际、无二际、一切法无分别际、一切义无障碍际、一切劫无失坏际、一切如来无际之际;于一切佛心无分别,破众想网,离诸执著,不取诸佛众会道场,亦不取佛清净国土;知诸众生皆无有我,知一切声悉皆如响,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常住 = 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又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 Upadana,为烦恼之异名。汉译经典亦常译为‘受’。系十二缘起之第九‘取支’,谓执着于所对之境;亦即由第八支‘爱支’现行引生之炽热活动,特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着,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遍推求慈行童女。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住毗卢遮那藏殿,于龙胜栴檀足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栴檀/旃檀(zhān tán)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天衣 = 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
见无量众来入宫中,善财问言:“诸人今者何所往诣?”
咸报之言:“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
善财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

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玻璃为地,琉璃为柱,金刚为壁,阎浮檀金以为垣墙,百千光明而为窗牖,阿僧祇摩尼宝而庄校之,宝藏摩尼镜周匝庄严,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无数宝网罗覆其上,百千金铃出妙音声,有如是等不可思议众宝严饰。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其慈行童女,皮肤金色,眼绀紫色,发绀青色,以梵音声而演说法。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梵声/梵音 = 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前住,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应观我宫殿庄严。”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善财顶礼,周遍观察,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宝中、一一庄严具中、一一金铃中、一一宝树中、一一宝形像中、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法轮,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净水中,普见虚空日月星宿所有众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
(bì) = 墙壁[wall]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 Darpana,为鉴照面容之具。经典中常以明镜表示清净法身之德;于五智中,相当于大圆镜智。禅宗亦常以‘镜’或‘明镜’比喻人人本具之佛性,盖因人之本心清净明白,犹如镜之玲珑明晰。
= 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
形像 = Pratima,指佛、菩萨之肖像,泛指画像、木像、金像、石像、泥录像等。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尔时,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一佛所演,余不重说。”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
= 这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它的境界是怎样的情形呢?

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随顺趣向,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得普门陀罗尼,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悉现前。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义总持/义陀罗尼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忍总持/忍陀罗尼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所谓:佛刹陀罗尼门、佛陀罗尼门、法陀罗尼门、众生陀罗尼门、过去陀罗尼门、未来陀罗尼门、现在陀罗尼门、常住际陀罗尼门、
= 慈行童女只略举一百一十八种陀罗尼门。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达磨/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福德陀罗尼门、福德助道具陀罗尼门、智慧陀罗尼门、智慧助道具陀罗尼门、诸愿陀罗尼门、分别诸愿陀罗尼门、集诸行陀罗尼门、清净行陀罗尼门、圆满行陀罗尼门、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业陀罗尼门、业不失坏陀罗尼门、业流注陀罗尼门、业所作陀罗尼门、舍离恶业陀罗尼门、修习正业陀罗尼门、业自在陀罗尼门、善行陀罗尼门、持善行陀罗尼门、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流注 = 谓有为法之刹那刹那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如水之流注。/比喻烦恼妄想之无间断。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八正道之一。
“三昧陀罗尼门、随顺三昧陀罗尼门、观察三昧陀罗尼门、三昧境界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陀罗尼门、神通陀罗尼门、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心海陀罗尼门、种种心陀罗尼门、直心陀罗尼门、照心稠林陀罗尼门、调心清净陀罗尼门、
心海 = 喻指众生之心体。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知众生所从生陀罗尼门、知众生烦恼行陀罗尼门、知烦恼习气陀罗尼门、知烦恼方便陀罗尼门、知众生解陀罗尼门、知众生行陀罗尼门、知众生行不同陀罗尼门、知众生性陀罗尼门、知众生欲陀罗尼门、知众生想陀罗尼门、
= 又知道众生因何因缘而生,这种宿世因果的陀罗尼门。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普见十方陀罗尼门、说法陀罗尼门、大悲陀罗尼门、大慈陀罗尼门、寂静陀罗尼门、言语道陀罗尼门、方便非方便陀罗尼门、随顺陀罗尼门、差别陀罗尼门、普入陀罗尼门、无碍际陀罗尼门、普遍陀罗尼门、佛法陀罗尼门、菩萨法陀罗尼门、声闻法陀罗尼门、独觉法陀罗尼门、世间法陀罗尼门、
= 又知道众生不同的言语道陀罗尼门。
/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世界成陀罗尼门、世界坏陀罗尼门、世界住陀罗尼门、净世界陀罗尼门、垢世界陀罗尼门、于垢世界现净陀罗尼门、于净世界现垢陀罗尼门、纯垢世界陀罗尼门、纯净世界陀罗尼门、平坦世界陀罗尼门、不平坦世界陀罗尼门、覆世界陀罗尼门、因陀罗网世界陀罗尼门、世界转陀罗尼门、知依想住陀罗尼门、细入粗陀罗尼门、粗入细陀罗尼门、
= 又有知道一切众生皆依想而住的陀罗尼门。
成住坏空 =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仰覆世界 = 指华严经所说种种世界中之仰世界及覆世界。正住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
天帝网/帝网/因陀罗网 = Indra-jala,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
“见诸佛陀罗尼门、分别佛身陀罗尼门、佛光明庄严网陀罗尼门、佛圆满音陀罗尼门、佛法轮陀罗尼门、成就佛法轮陀罗尼门、差别佛法轮陀罗尼门、无差别佛法轮陀罗尼门、解释佛法轮陀罗尼门、转佛法轮陀罗尼门、能作佛事陀罗尼门、分别佛众会陀罗尼门、入佛众会海陀罗尼门、普照佛力陀罗尼门、诸佛三昧陀罗尼门、诸佛三昧自在用陀罗尼门、诸佛所住陀罗尼门、诸佛所持陀罗尼门、诸佛变化陀罗尼门、佛知众生心行陀罗尼门、诸佛神通变现陀罗尼门、住兜率天宫乃至示现入于涅槃陀罗尼门、利益无量众生陀罗尼门、入甚深法陀罗尼门、入微妙法陀罗尼门、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菩提心陀罗尼门、起菩提心陀罗尼门、助菩提心陀罗尼门、诸愿陀罗尼门、诸行陀罗尼门、神通陀罗尼门、出离陀罗尼门、总持清净陀罗尼门、智轮清净陀罗尼门、智慧清净陀罗尼门、菩提无量陀罗尼门、自心清净陀罗尼门。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其心广大,等虚空界,入于法界,福德成满,住出世法,远世间行,智眼无瞖,普观法界,慧心广大犹如虚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见,获无碍地大光明藏,善能分别一切法义,行于世行不染世法,能益于世非世所坏,普作一切世间依止,普知一切众生心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于一切时恒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yì) = 古同“翳”。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
光明藏 =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世法 =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彼有比丘,名曰善见。

三眼 =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
肉眼
Mamsa-cakkhu,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
天眼
Divya-caksus,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
慧眼
Prajna-caksus,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恋慕瞻仰,辞退而行。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11)三眼国>善见比丘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
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
证法 = Sakkhi dhammam,指自身证悟之理法。
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
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
思惟世间依想住甚深,
= 思惟世间的众生依妄想而住,也是非常深奥。
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
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
思惟众生如光影甚深,
思惟众生名号甚深,
= 思惟研究众生有种种不同的名号,也是非常深奥。
思惟众生言说甚深,
思惟庄严法界甚深,
思惟种植业行甚深,
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遍求觅善见比丘。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basic community unity](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neighbor]/位置很接近,邻近[be near toclose to])
(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 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
(chuān) = 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河流[river]
(yuan) =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fountainheadsource of a river](起源;根本;根由[origincause;source]/原来[originalformerprimary]/宽广平坦的地方。)

见在林中,经行往返,壮年美貌,端正可喜。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适合于…<如人意、人心>[make])
其发绀青,右旋不乱,顶有肉髻,皮肤金色,颈文三道,额广平正,眼目修广如青莲华,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胸摽卍字,七处平满,其臂纤长,其指网缦,手足掌中有金刚轮。
= 脖子上有三道纹。
= 唇色丹红,犹如频婆果那么鲜红,其齿色洁白光亮。
= 其七处(两手、两足、两肩、劲项)皆平均丰满。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wén) = 花纹;纹理[figureveins](“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dān) = 辰砂,朱砂[cinnabar](红色,赤色[red])
频婆树 = 频婆,Bimba/bimbajala,意译相思树。其果实为鲜红色,称为频婆果、频婆罗果,以之为赤色之譬喻。
(biào) = 捶胸;击[strike](落下[fall]/ 古同“标”,标榜。)
万字/卍卍字/卍字 = Svastika,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
(xiān) = 细小[fineminute](细纹丝帛[fine silk]/纤维[staple])
(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没有花纹[colourless])
其身殊妙如净居天,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目视不瞬,圆光一寻。
尼拘陀树/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shùn) = 眨眼[wink]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
一寻 =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有顶天/色究竟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智慧广博犹如大海,于诸境界心无所动,若沉若举,若智非智,动转戏论,一切皆息。
= 或者用智慧,或者不用智慧。
戏论 = Papañ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众生,心无暂舍。
= 心里没有一时一刻暂时舍弃的想法。
为欲利乐一切众生,为欲开示如来法眼,为践如来所行之道,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利乐 = 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利,现世之益为乐。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
(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审谛(shěn dì) = 仔细地看[look at carefully]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人与非人,前后围绕,主方之神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足行诸神持宝莲华以承其足,无尽光神舒光破暗,阎浮幢林神雨众杂华,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普光明虚空神庄严虚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无垢藏须弥山神头顶礼敬曲躬合掌,无碍力风神雨妙香华,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举体投地,常觉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光明。
= 春和主夜神,庄严他们的身体,然后举身投地,表示尊敬。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暖和;和煦;晴和[warm])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三洲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顶礼其足,曲躬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
“我闻圣者善能开示诸菩萨道,愿为我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善见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又近。
(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jìn) = 走近,接近[approachbe close todraw near](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短[near])
“我此生中,于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或有佛所一日一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七日七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岁、百岁、万岁、亿岁、那由他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岁,或一小劫、或半大劫、或一大劫、或百大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劫,听闻妙法,受行其教,庄严诸愿,入所证处,净修诸行,满足六种波罗蜜海。
= 深入每位佛所证得的道理。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亦见彼佛成道说法,各各差别,无有杂乱,住持遗教,乃至灭尽。
= 虽然我到过很多位佛的道场中,接受各各不同的教化,但我一点也不感到混杂或迷乱。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遗教 = 指佛、祖师等遗留予后世之教法;或特指佛临终时所说之教法。佛教为释迦佛所说而遗留后世之教法,故佛教可谓释迦之遗教。又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临入灭时为后世所说之最后教法,故特称该经为佛遗教经。临终时以偈颂形式所述训诫或感怀,称为遗偈。
“亦知彼佛本所兴愿,以三昧愿力严净一切诸佛国土,以入一切行三昧力净修一切诸菩萨行,以普贤乘出离力清净一切佛波罗蜜。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又,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智慧清净故;
“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成就大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差别行皆悉现前,满足十力智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成就普贤行愿力故;
清净身 = 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
“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
柔软心 = 指止、观二行均等,不掉不沉,如诸法实相了知于心。又随顺人之本性而不违逆,故称为柔软。
“一念中,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得证阿僧祇差别法,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
(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能净一切行如因陀罗网愿力故;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三昧海皆悉现前,得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根海皆悉现前,得了知诸根际,于一根中见一切根愿力故;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一机/一根 = 指耳根。阎浮提众生虽六根具足,然以耳根最锐利,闻法易入,能圆通无上道,故有‘一根’之称。/谓某一种根性。即受同一种教之根器。/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之任何一根。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得于一切时转法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分位 =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 Dipa,即灯明。为六种供具之一。/比喻佛法如灯火之照明破暗。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刚灯,于如来家真正受生,具足成就不死命根,常燃智灯无有尽灭,其身坚固不可沮坏,现于如幻色相之身,如缘起法无量差别,随众生心各各示现,形貌色相世无伦匹,毒刃火灾所不能害,如金刚山无能坏者,降伏一切诸魔外道;其身妙好如真金山,于天人中最为殊特,名称广大靡不闻知,观诸世间咸对目前,演深法藏如海无尽,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如来家 = 指如来所安住之真如法界。/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
不死 = Amrta,指永远的生命。一般译作甘露。佛陀之教称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时空而永恒,故佛生时降甘露雨,象征不死之意义。以甘茶浴佛,即由甘露而来;甘茶之音颇似甘露之原语。
/命根 = Jivitendriya,即有情之寿命。由过去之业所引生,有情之身心在一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相续之间,维持暖(体温)与识者,其体为寿;换言之,依暖与识而维持一期之间者,即称为命根。俱舍宗、唯识宗以之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亦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
(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 [comparebe equal to])
(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真金山 = 譬称佛身;佛身具有无量之光明,一如金山,故称为真金山。
“若有见者,必破一切障碍大山,必拔一切不善根本,必令种植广大善根。
“如是之人,难可得见,难可出世;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 很难值遇他们出现于世。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名闻;于河渚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
名誉/名闻 = 指名声广闻于世间。
(zhǔ) = 水中的小洲[isletsmall piece of land in waters]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菩萨勇猛清净之行,欲得菩萨大力光明,欲修菩萨无胜无尽诸功德行,欲满菩萨坚固大愿,欲成菩萨广大深心,欲持菩萨无量胜行,于菩萨法心无厌足,愿入一切菩萨功德,欲常摄御一切众生,欲超生死稠林旷野,于善知识常乐见闻,承事供养无有厌倦;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12)名闻国>自在主童子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教已,忆念诵持,思惟修习,明了决定,于彼法门而得悟入。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
天、龙、夜叉、乾闼婆众,前后围绕,向名闻国,周遍求觅自在主童子。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时,有天、龙、乾闼婆等,于虚空中告善财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见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围绕,聚沙为戏。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恭敬,却住一面,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数、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
(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suàn) = 计算[calculatefigure]
(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得知世间书、数、算、印、界、处等法,亦能疗治风痫、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诸病,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宫殿屋宅种种诸处,亦善调炼种种仙药,亦善营理田农商贾一切诸业,取舍进退咸得其所;又善别知众生身相,作善作恶,当生善趣,当生恶趣,此人应得声闻乘道,此人应得缘觉乘道,此人应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
= Dhatu,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
(xián) = 俗称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epilepsy]
(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其所(qí suǒ) =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place]
“亦令众生学习此法,增长决定究竟清净。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二处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五蕴
受、想、行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算法。
“所谓: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
(luò) = 水名。指洛水[Luo River]
落叉/洛叉 = Lakkha,印度古代数量名称。意谓十万。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
(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阿由多/阿庾多 = Ayuta,兆,即一万亿。
频婆罗 = Vim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意译为十兆。
(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矜羯罗 = Kimkara,数目的单位名。也指不动明王的眷属,八大童子中的第7位。
“广说乃至,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祇,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无数转无数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称 = 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非言语所能称赞。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算法,算无量由旬广大沙聚,悉知其内颗粒多少;亦能算知东方所有一切世界种种差别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广狭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众生名、一切业名、一切菩萨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kē) = 小头。引申指颗粒状物[grain](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物[a grain])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法号/法讳/戒名/法名 = 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之名字。即僧侣于剃度仪式举行之后,由师父另取之名字;在家者则于皈依、授戒或葬仪之时授予法名。法名系表示出家或皈依成为释迦佛之弟子,如‘释某某’之‘某某’即为出家法名;同时,在家者则以男女、老少之别,而在法名下附加以居士、信士、大姊、信女、童子、童女等称呼。禅宗于法名之外,为表示他人所得之悟德,复有所谓道号,并多附以庵、堂之字,此即庵、堂之道号,如破庵祖先、晦堂祖心;或亦有别取以表德号者。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能知一切诸众生数,能知一切诸法品类数,能知一切诸法差别数,能知一切三世数,能知一切众生名数,能知一切诸法名数,能知一切诸如来数,能知一切诸佛名数,能知一切诸菩萨数,能知一切菩萨名数;而我何能说其功德,示其所行,显其境界,赞其胜力,辩其乐欲,宣其助道,彰其大愿,叹其妙行,阐其诸度,演其清净,发其殊胜智慧光明?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zhāng) = 明显,显著[evident](揭示,表露[reveal])
(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有优婆夷,名为具足。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举身毛竖,欢喜踊跃,获得希有信乐宝心,成就广大利众生心,悉能明见一切诸佛出兴次第,悉能通达甚深智慧清净法轮,于一切趣皆随现身,了知三世平等境界,出生无尽功德大海,放大智慧自在光明,开三有城所有关钥;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yào) = 门直闩。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vertical bar](指锁[lock]/钥匙,开锁的工具[key])

三界/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13)海住城>具足优婆夷
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善知识教,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
“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兽热渴;
“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华;
= 犹如芳草池中的太阳,能照开一切善心的莲华。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
“善知识教,如阎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
阎浮树 = 阎浮,Jambu。原产于印度,四、五月间开花,结深紫色果实,稍带酸味,种子可作药用。依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载,印度为阎浮树茂盛之地,故得阎浮提之名;又流于此树林间之诸河多含沙金,故称为阎浮檀金。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善知识教,如大龙王,于虚空中游戏自在;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于中止住;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如是思惟,渐次游行,至海住城,处处寻觅此优婆夷。
时,彼众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优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内。”
善财闻已,即诣其门,合掌而立。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其宅广博,种种庄严,众宝垣墙周匝围绕,四面皆有宝庄严门。
(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于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发,身无璎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
(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盛年(shèng nián) = 年轻壮盛的时期[prime of life]
(sù) = 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白色,雪白[white])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于其宅内,敷十亿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萨业力成就。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宅中无有衣服、饮食及余一切资生之物,但于其前置一小器。
= 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准此,接受佛法而信受之人,称为法器、道器。/为器世间之略称。指有情所依处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
复有一万童女围绕,威仪色相如天采女,妙宝严具庄饰其身,言音美妙,闻者喜悦,常在左右,亲近瞻仰,思惟观察,曲躬低首,应其教命。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教命 = 教诫命令。
彼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众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转,无怒害心,无怨结心,无悭嫉心,无谄诳心,无险曲心,无憎爱心,无瞋恚心,无下劣心,无高慢心,生平等心,起大慈心,发利益心,住律仪心,离贪求心。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xiǎn) =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be rugged and rough](地势险峻、危险[high-abrupt]/要隘,险要的地带[a place difficult of accessnarrow pass]/邪恶[viciousvenomousevil])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闻其音者,欢喜踊跃;见其身者,悉离贪染。
贪染 = 即耽染取着于五欲、六尘之境。五欲,为色、声、香、味、触,或财、色、饮食、名、睡眠。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

尔时,善财既见具足优婆夷已,顶礼其足,恭敬围绕,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于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
饮食 = 饮料食物。欲界之有情必依饮食资身。谓以香、味、触三法为体,入于口腹而能资益诸根者。
“假使百众生、千众生、百千众生、亿众生、百亿众生、千亿众生、百千亿那由他众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假使阎浮提微尘数众生、一四天下微尘数众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众生;假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其欲乐悉令充满,而其饮食无有穷尽,亦不减少。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一小世界/一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初禅天所统
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禅天所统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四禅天所统

“如是饮食,如是种种上味、种种床座、种种衣服、种种卧具、种种车乘、种种华、种种鬘、种种香、种种涂香、种种烧香、种种末香、种种珍宝、种种璎珞、种种幢、种种幡、种种盖、种种上妙资生之具,随意所乐,悉令充足。
上味 = 指最佳味。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行四依/四贤圣族/四依法/四圣种 = Cattaro nissaya,系比丘所应依用之四种行法。以四依法能生圣道,为圣道之种子,故称四圣种。
饮食
为破除比丘对饮食所生起之恶欲,故说常行乞食。
衣服
为破除比丘对衣服所生起之恶欲,故说着粪扫衣。
卧具
为破除比丘对房舍卧具等所生起之恶欲,故说依树下坐。
汤药
为破除比丘对医药所生起之恶欲,故说服陈弃药。

“又,善男子,假使东方一世界中,声闻、独觉食我食已,皆证声闻、辟支佛果,住最后身;如一世界中,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阎浮提微尘数世界、一四天下微尘数世界、小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中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一切声闻、独觉食我食已,皆证声闻、辟支佛果,住最后身。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如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声闻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二乘
三乘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菩萨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又,善男子,东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已,皆菩提树下坐于道场,降伏魔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善男子,汝见我此十千童女眷属已不?”

答言:“已见。”

优婆夷言:“善男子,此十千童女而为上首,如是眷属百万阿僧祇,皆悉与我同行、同愿、同善根、同出离道、同清净解、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无量觉、同得诸根、同广大心、同所行境、同理、同义、同明了法、同净色相、同无量力、同最精进、同正法音、同随类音、同清净第一音、同赞无量清净功德、同清净业、同清净报、同大慈周普救护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众生、同清净身业随缘集起令见者欣悦、同清净口业随世语言宣布法化、同往诣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同往诣一切佛刹供养诸佛、同能现见一切法门、同住菩萨清净行地。
= 此一万个童女作为上首,像这样的眷属,有百万无量数那么多,她们都完全与我修行同一样的行门。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随类 = 佛菩萨随顺众生之类别,示现不同形相而宣说教化。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于此器取上饮食,一刹那顷遍至十方,供养一切后身菩萨、声闻、独觉,乃至遍及诸饿鬼趣,皆令充足。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善男子,此十千女,以我此器,能于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 这十千童女,以我此小器中的食物,不但能令天人得到充足的天食,亦令人间得到充足的人食。
天食 = 指天界之妙食。即人界所无与伦比之美味妙食。
“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说是语时,善财则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优婆夷本愿所请。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使充足。
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知此无尽福德藏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犹如大海甚深无尽,犹如虚空广大无际,如如意珠满众生愿,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须弥山普集众宝,犹如奥藏常贮法财,犹如明灯破诸黑暗,犹如高盖普荫群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村落//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法财 = 为‘世财’之对称。即指佛法、教说等。盖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兴;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瞻仰无厌,辞退而去。

###14)大兴城>明智居士
尔时,善财童子得无尽庄严福德藏解脱光明已,思惟彼福德大海,观察彼福德虚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摄彼福德藏,入彼福德渊,游彼福德池,净彼福德轮,见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门,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种。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渐次而行,至大兴城,周遍推求明智居士。
于善知识心生渴仰,以善知识熏习其心,于善知识志欲坚固,方便求见诸善知识心不退转,愿得承事诸善知识心无懈倦;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满众善;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 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广义言之,‘善’指与善心相应之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狭义则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生众福;
功德/福德/ = Punna,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阿含经将善行分为出世间无漏梵行(清净行)与世间有漏福德二种。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长众行;
= Sankhara,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Cariya,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
知由依止善知识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
如是思惟时,长其善根,净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愿,广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贤道,照明一切诸佛正法,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其城内,市四衢道七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之座。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四衢道 = 指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乃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所说,为佛教基本教义,并为解脱生死所由之道。因小乘人依止于四谛之理,故用四衢道比喻之。
其座妙好,清净摩尼以为其身,金刚帝青以为其足,宝绳交络,五百妙宝而为校饰;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敷天宝衣,建天幢幡,张大宝网,施大宝帐;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阎浮檀金以为其盖,毗琉璃宝以为其竿,令人执持以覆其上;
竿(gān) = 竹子的主干[bamboo pole]
鹅王羽翮清净严洁以为其扇;
(hé) = 尾羽或翼羽中那些大而硬的角质空心的羽轴[quillshaft of a feather](羽毛[feather])
(shàn) = 门扇[door leaf](扇子[fan]/shān = 摇扇[fan]/<>起,吹[blow])
熏众妙香,雨众天华;
左右常奏五百乐音,其音美妙过于天乐,众生闻者无不悦豫。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十千眷属前后围绕,色相端严,人所喜见,天庄严具以为严饰,于天人中最胜无比,悉已成就菩萨志欲,皆与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对,承其教命。
侍立(shì lì) = 站立于一旁侍侯。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尔时,善财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诸苦难故,
“为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海故,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为令一切众生住法宝洲故,
法宝 = 指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
“为令一切众生枯竭爱河故,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爱河 = 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
“为令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故,
“为令一切众生舍离欲爱故,
“为令一切众生渴仰佛智故,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旷野故,
“为令一切众生乐诸佛功德故,
“为令一切众生出三界城故,
“为令一切众生入一切智城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色界/色天/色行天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
“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萨行,值遇善知识恒无厌足,亲近善知识恒无劳倦,供养善知识恒不疲懈,给侍善知识不生忧戚,求觅善知识终不退转,爱念善知识终不放舍,承事善知识无暂休息,瞻仰善知识无时憩止,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亲属,亲戚[relativ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qì) = 休息[resthave a rest]
(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禀承(bǐng chéng) = 承受指示、旨意;听命[receive orderstake orders]
“善男子,汝见我此众会人不?”

善财答言:“唯然!已见。”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

居士言:“善男子,我已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如来家,增长白法,安住无量诸波罗蜜,学佛十力,离世间种,住如来种,弃生死轮,转正法轮,灭三恶趣,住正法趣,如诸菩萨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生死轮 = Bhava-cakra,谓三界六道之生死,犹如载人运转之车轮。

“善男子,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凡有所须,悉满其愿。
随意事/随意 = Pavarana,旧译自恣。即满足、喜悦之义。即于夏安居结束之日,令僧随他人之意发露忏悔所犯之过误,而自生喜悦。
“所谓: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华香、幢盖、饮食、汤药、房舍、屋宅、床座、灯炬、奴婢、牛羊及诸侍使,如是一切资生之物,诸有所须,悉令充满,乃至为说真实妙法。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奴婢 = 指男、女仆。在古印度,为征服者所使役之土著,称为奴婢,被视为可以交换、买卖的财产之一。佛典中常有‘奴婢钱财’之语。
“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

说是语时,无量众生从种种方所、种种世界、种种国土、种种城邑,形类各别,爱欲不同,皆以菩萨往昔愿力,其数无边俱来集会,各随所欲而有求请。
方所 =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

尔时,居士知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
系念/悬念/悬想/系念 =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然后复为说种种法。
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离贫穷行、知诸法行、成就法喜禅悦食行、修习具足诸相好行、增长成就难屈伏行、善能了达无上食行、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冤行;
法悦/法喜 = 指听闻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悦。
禅悦 =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二食 = 法喜食与禅悦食。以法与禅定皆为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
法喜食
Dharma-prity-ahara,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称为法喜食。
禅悦食
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称为禅悦食。

为得好饮而充足者,与其说法,令于生死,舍离爱著,入佛法味;
爱着/爱著 = Raga,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着。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以分离之情。属于三毒中贪欲之烦恼。
为得种种诸上味者,与其说法,皆令获得诸佛如来上味之相;
为得车乘而充足者,与其宣说种种法门,皆令得载摩诃衍乘;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摩诃衍那/摩诃衍 = Maha-yana,指大乘之教法。
为得衣服而充足者,与其说法,令得清净惭愧之衣,乃至如来清净妙色。
有惭有愧/惭愧 = 惭(梵Hri)与愧(梵Apatrapy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如是一切靡不周赡,然后悉为如应说法。
(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既闻法已,还归本处。

尔时,居士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宝手,遍覆一切十方国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资生之具,所谓:雨种种色宝、种种色璎珞、种种色宝冠、种种色衣服、种种色音乐、种种色华、种种色香、种种色末香、种种色烧香、种种色宝盖、种种色幢幡,遍满一切众生住处,及诸如来众会道场,或以成熟一切众生,或以供养一切诸佛;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诸功德自在神力?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师子宫;彼有长者,名法宝髻。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恭敬尊重,如弟子礼,作如是念:“由此居士护念于我,令我得见一切智道,不断爱念善知识见,不坏尊重善知识心,常能随顺善知识教,决定深信善知识语,恒发深心事善知识。”
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