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星期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卷第六十六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66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15)师子城>宝髻长者
尔时,善财童子于明智居士所,闻此解脱已,游彼福德海,治彼福德田,仰彼福德山,趣彼福德津,开彼福德藏,观彼福德法,净彼福德轮,味彼福德聚,生彼福德力,增彼福德势。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jīn) = 渡口[ferry](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渐次而行,向师子城,周遍推求宝髻长者。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见此长者在于市中,遽即往诣,顶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善哉圣者,愿为我说诸菩萨道,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shì) = 市场[market]
(jù) =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post car or horse](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尔时,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舍宅,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观我家。”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qiě) = 暂且;姑且[justfor the time being]

尔时,善财见其舍宅,清净光明,真金所成,白银为墙,玻璃为殿,绀琉璃宝以为楼阁,砗磲妙宝而作其柱,百千种宝周遍庄严;赤珠摩尼为师子座;摩尼为帐,真珠为网,弥覆其上;玛瑙宝池香水盈满,无量宝树周遍行列;其宅广博,十层八门。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善财入已,次第观察。见最下层,施诸饮食。
= 布施一切饮食。
(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见第二层,施诸宝衣。
见第三层,布施一切宝庄严具。
见第四层,施诸采女,并及一切上妙珍宝。
见第五层,乃至五地菩萨云集,演说诸法利益世间,成就一切陀罗尼门、诸三昧印、诸三昧行智慧光明。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yìn) = 官印[official seal](盖章[seal]/印证[confirm])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义总持/义陀罗尼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忍总持/忍陀罗尼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见第六层,有诸菩萨皆已成就甚深智慧,于诸法性明了通达,成就广大总持三昧无障碍门,所行无碍,不住二法,在不可说妙庄严道场中而共集会,分别显示般若波罗蜜门,所谓:寂静藏般若波罗蜜门、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善分别诸众生智般若波罗蜜门、
不可动转般若波罗蜜门、
离欲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罗蜜门、
照众生轮般若波罗蜜门、
海藏般若波罗蜜门、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普眼舍得般若波罗蜜门、
入无尽藏般若波罗蜜门、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罗蜜门、
入一切世间海般若波罗蜜门、
无碍辩才般若波罗蜜门、
随顺众生般若波罗蜜门、
无碍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常观宿缘而布法云般若波罗蜜门,说如是等百万阿僧祇般若波罗蜜门。
宿缘 = 即宿世因缘,指过去世所结之善恶因缘。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见第七层,有诸菩萨得如响忍,以方便智分别观察而得出离,悉能闻持诸佛正法。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见第八层,无量菩萨共集其中,皆得神通无有退堕,能以一音遍十方刹,其身普现一切道场,尽于法界靡不周遍,普入佛境,普见佛身,普于一切佛众会中而为上首,演说于法。
无退堕法 = 指小乘声闻四果中最初之预流果;以此阶位之圣者不再退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故称无退堕法。
见第九层,一生所系诸菩萨众于中集会。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见第十层,一切如来充满其中,从初发心,修菩萨行,超出生死,成满大愿及神通力,净佛国土道场众会,转正法轮,调伏众生。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如是一切,悉使明见。

尔时,善财见是事已,白言:“圣者,何缘致此清净众会?种何善根获如是报?”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结构上细密[fine and close])

长者告言:“善男子,我念过去,过佛刹微尘数劫,有世界,名圆满庄严,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
“彼佛入城,我奏乐音,并烧一丸香而以供养,以此功德回向三处,谓:永离一切贫穷困苦、常见诸佛及善知识、恒闻正法,故获斯报。
(wán) = 小而圆的物体[ballpellet](特指弹丸[bullet]/小球[anything like a small ball])
丸香 = 调和各种香而成之丸粒,乃密教修护摩法时所用供物之一。行法时,投诸炉中,烧以供养。盖丸香系以丁子香、白檀香、沉香、薰陆香等拌和而成,表示总集之烦恼,投之于火,表示以智火烧尽嗔烦恼。盖于此类供物中,切花、散香各表三毒中之贪、痴;对此,丸香则表嗔。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1
如去/如来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2
应真//应供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3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4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5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6
知世间/世间解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7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9
天人教师/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10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11
世尊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入无分别如来身海,受无分别无上法云,修无分别功德道具,起无分别普贤行网,入无分别三昧境界,等无分别菩萨善根,住无分别如来所住,证无分别三世平等,住无分别普眼境界,住一切劫无有疲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道具 = 指修行佛道所必备之资具。通常有三衣六物、十八物、百一物等,亦即僧尼携于身边之物。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藤根;其土有城,名曰普门;中有长者,名为普眼。
(téng) = 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canerattanratan]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16)藤根国>普眼长者
尔时,善财童子于宝髻长者所,闻此解脱已,深入诸佛无量知见,安住菩萨无量胜行,了达菩萨无量方便,希求菩萨无量法门,清净菩萨无量信解,明利菩萨无量诸根,成就菩萨无量欲乐,通达菩萨无量行门,增长菩萨无量愿力,建立菩萨无能胜幢,起菩萨智,照菩萨法。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胜行 = 即殊胜之行为。

渐次而行,至藤根国,推问求觅彼城所在。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虽历艰难,不惮劳苦,但唯正念善知识教,愿常亲近承事供养,遍策诸根,离众放逸。
(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
/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然后乃得见普门城,百千聚落周匝围绕,雉堞崇峻,衢路宽平。
(zhì) = 野鸡[pheasant](城墙[wall])
(dié) = 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battlements]
(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高大[hightall and big]/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见彼长者,往诣其所,于前顶礼,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善男子,我知一切众生诸病:风黄、痰热、鬼魅、蛊毒,乃至水火之所伤害。
= 譬如风湿病、黄胆病、痰病、发热病、鬼魅所困扰之病,或咒术降头的蛊毒。
(tán) =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phlegm]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parasite](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cultured insect])
“如是一切所生诸疾,我悉能以方便救疗。

“善男子,十方众生诸有病者,咸来我所,我皆疗治,令其得差;复以香汤沐浴其身,香华、璎珞、名衣、上服、种种庄严,施诸饮食及以财宝,悉令充足,无所乏短。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香汤 = 掺入香料之汤水,称为香汤,用此以洗净身体。古来四月八日佛诞日,即以香汤灌沐佛像,古时用五色香水,后则以甘草及木甘茶煎成甘茶代用。另洗袈裟亦用香汤。在禅宗所用之香汤,系以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等七种药材煎成,称为七香汤。
沐澡/澡浴/洗浴/沐浴 = 即以水、汤、香水等洗净身体。自古以来,印度人即认为以恒河之水沐浴,能去除污垢、罪障。有关洗浴之时期,依四分律卷十六载,除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之外,佛陀规定比丘一般每半月洗浴一次。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duǎn) = 指两端距离小。与“长”相对。指空间或指时间[short](引申为不足,缺乏[lackbe short of])
“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为贪欲多者,教不净观;瞋恚多者,教慈悲观;愚痴多者,教其分别种种法相;等分行者,为其显示殊胜法门。
= 对等分行的众生,即是贪瞋痴都平等具足,便为他们显示殊胜的法门。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五停心观 =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
对治
不净观
Asubhanupassin,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贪欲
慈悲观
Metta-sati,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
缘起观
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愚痴
界分别观
Dhatuvavatthana,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我执
数息观
Anapana-sati,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散乱

“为欲令其发菩提心,称扬一切诸佛功德;
= 我为了令众生发菩提心,便称扬赞叹一切诸佛的功德。
“为欲令其起大悲意,显示生死无量苦恼;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为欲令其增长功德,赞叹修习无量福智;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为欲令其发大誓愿,称赞调伏一切众生;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为欲令其修普贤行,说诸菩萨于一切刹、一切劫住,修诸行网;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为欲令其具佛相好,称扬赞叹檀波罗蜜;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为欲令其得佛净身,悉能遍至一切处故,称扬赞叹尸波罗蜜;
净身 = 指清净之身,或令身清净。
“为欲令其得佛清净不思议身,称扬赞叹忍波罗蜜;
不思议变易身/不思议身 = 即受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
“为欲令其获于如来无能胜身,称扬赞叹精进波罗蜜;
“为欲令其得于清净无与等身,称扬赞叹禅波罗蜜;
“为欲令其显现如来清净法身,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
“为欲令其现佛世尊清净色身,称扬赞叹方便波罗蜜;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为欲令其为诸众生住一切劫,称扬赞叹愿波罗蜜;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悉过一切诸佛刹土,称扬赞叹力波罗蜜;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随众生心悉使欢喜,称扬赞叹智波罗蜜;
“为欲令其获于究竟净妙之身,称扬赞叹永离一切诸不善法。
“如是施已,各令还去。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诸香要法,所谓:无等香、辛头波罗香、无胜香、觉悟香、阿卢那跋底香、坚黑栴檀香、乌洛迦栴檀香、沉水香、不动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调理和合之法。
= 我又善于调配和合一切诸香的方法。
辛头波罗香 = Sindhupara,出自辛头河岸之香也。
阿卢那跋底香/阿卢那香 = Arunapati,红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红赤相。
乌洛迦栴檀/乌洛迦旃檀 = Uragasara-candana,译作蛇心檀。为旃檀香木之一种。

“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为供养,普见诸佛,所愿皆满,所谓:救护一切众生愿、严净一切佛刹愿、供养一切如来愿。

“又,善男子,燃此香时,一一香中出无量香,遍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或为香宫,或为香殿,如是香栏槛、香垣墙、香却敌、香户牖、香重阁、香半月、香盖、香幢、香幡、香帐、香罗网、香形像、香庄严具、香光明、香云雨,处处充满以为庄严。
= 或者化为香宫,或者化为香宝殿。
= 香半月(这是指宫殿的拱门顶如半月形)。
(lán) = 栏杆。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railing]
(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大药王,若见、若闻、若忆念、若同住、若随行往、若称名号,皆获利益,无空过者;若有众生暂得值遇,必令消灭一切烦恼,入于佛法,离诸苦蕴,永息一切生死怖畏,到无所畏一切智处,摧坏一切老死大山,安住平等寂灭之乐。
/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 Khandha,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罗幢;彼中有王,名无厌足。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使满足[satisfy])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普眼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17)多罗幢城>无厌足王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思惟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能摄受我,能守护我,令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
如是思惟,生欢喜心、净信心、广大心、怡畅心、踊跃心、欣庆心、胜妙心、寂静心、庄严心、无著心、无碍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遍往佛刹心、见佛庄严心、不舍十力心。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平等心 = 指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渐次游行,经历国土、村邑、聚落,至多罗幢城,问无厌足王所在之处,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于正殿,坐师子座,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抚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亦令禁止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又使远离贪、瞋、邪见。”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fǔ) = 抚摩[stroke](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foster])
时,善财童子依众人语,寻即往诣。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r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 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遥见彼王坐那罗延金刚之座,阿僧祇宝以为其足,无量宝像以为庄严,金绳为网弥覆其上;如意摩尼以为宝冠庄严其首,阎浮檀金以为半月庄严其额,帝青摩尼以为耳珰相对垂下,无价摩尼以为璎珞庄严其颈,天妙摩尼以为印钏庄严其臂;阎浮檀金以为其盖,众宝间错以为轮辐,大琉璃宝以为其竿,光味摩尼以为其脐,杂宝为铃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宝盖而覆其上。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宝像 = 谓以珍宝所造之佛像。
(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相对(xiāng duì) = 面对面;相向[oppositeface to face]
(jǐng) = 颈项[neck]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qí) = 肚脐[umbilicus]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三洲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阿那罗王有大力势,能伏他众,无能与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十千大臣前后围绕,共理王事。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其前复有十万猛卒,形貌丑恶,衣服褊陋,执持器仗,攘臂瞋目,众生见者无不恐怖。
(měng) = 健壮的狗[strong dog](非常,甚[very]/勇猛;威猛[valiant])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 )
(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rǎng) = 推让,退让[politely and modestly declinemake a concessiongive in](捋起<袖子>[push up])
无量众生犯王教敕,或盗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见,或起瞋恨,或怀贪嫉,作如是等种种恶业,身被五缚,将诣王所,随其所犯而治罚之。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或断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斩其首,或剥其皮,或解其体,或以汤煮,或以火焚,或驱上高山推令堕落,有如是等无量楚毒;发声号叫,譬如众合大地狱中。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tiǎo) = 挑拨,挑动instigateinciteprovoke](挖取[dig])
(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
(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善财见已,作如是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求菩萨行,修菩萨道。
“今者,此王灭诸善法,作大罪业,逼恼众生,乃至断命,曾不顾惧未来恶道。
罪业 = 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云何于此而欲求法,发大悲心救护众生?”
求道/求法 = 指游方他地或他国,而冀望能求得佛法,或请回佛像、经卷等。

作是念时,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当忆念普眼长者善知识教。”

善财仰视而白之曰:“我常忆念,初不敢忘。”
= 从来也不敢忘记。
(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全;本来就[wholeall])

天曰:“善男子,汝莫厌离善知识语,善知识者能引导汝至无险难安隐之处。
厌离 = Udvega/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议,摄受众生智不可思议,护念众生智不可思议,成熟众生智不可思议,守护众生智不可思议,度脱众生智不可思议,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即诣王所,顶礼其足,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执善财手,将入宫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所住宫殿。”
阿那罗王 = Anala

善财如语即遍观察,见其宫殿广大无比,皆以妙宝之所合成,七宝为墙周匝围绕,百千众宝以为楼阁,种种庄严悉皆妙好,不思议摩尼宝网罗覆其上;十亿侍女端正殊绝,威仪进止皆悉可观,凡所施为无非巧妙,先起后卧软意承旨。
可观(kě guān) = 优美好看[graceful]/值得看;可以看[be worth seeing]/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程度[appreciableconsiderable]
施为(shī wéi) = 指所进行的行动[behaveconduct]/进行某种行动[give free play to]
巧妙(qiǎo miào) = 精巧美妙;灵巧高妙[ingeniousclever]
(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意云何?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如是色身、如是眷属、如是富赡、如是自在?
(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足;充足;足够;才情丰富;满足[sufficientadequateabundant])

“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多行杀、盗乃至邪见,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离恶业。
“善男子,我为调伏彼众生故,化作恶人造诸罪业,受种种苦,令其一切作恶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厌离,心生怯弱,断其所作一切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恶人 = 即不善之人。指身、口、意行恶之人,尤指否认佛教正理而不信受者而言。
(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诸众生,舍十恶业,住十善道,究竟快乐,究竟安隐,究竟住于一切智地。
“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于一众生。
“善男子,如我心者,宁于未来受无间苦,终不发生一念之意,与一蚊一蚁而作苦事,况复人耶!
(yǐ) = 蚂蚁[ant]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知诸有趣悉皆如幻,菩萨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间悉皆如影,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入真实相无碍法门,修行帝网一切诸行,以无碍智行于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于陀罗尼已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 犹如帝释天网罗的一切诸行。
无生忍/不起法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忍辱波罗密之一种,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指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退转。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18)妙光城>大光王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王所得幻智法门,思惟彼王如幻解脱,观察彼王如幻法性,发如幻愿,净如幻法,普于一切如幻三世起于种种如幻变化,如是思惟。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城邑、聚落,或经旷野、岩谷、险难,无有疲懈,未曾休息。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而问人言:“妙光大城在于何所?”
人咸报言:“妙光城者,今此城是,是大光王之所住处。”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作如是念:“我善知识在此城中,我今必当亲得奉见,闻诸菩萨所行之行,闻诸菩萨出要之门,闻诸菩萨所证之法,闻诸菩萨不思议功德,闻诸菩萨不思议自在,闻诸菩萨不思议平等,闻诸菩萨不思议勇猛,闻诸菩萨不思议境界广大清净。”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出离/出要 = 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作是念已,入妙光城。

见此大城,以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七宝所成,七宝深堑,七重围绕;八功德水盈满其中,底布金沙,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遍布其上;宝多罗树七重行列,七种金刚以为其垣,各各围绕,所谓:师子光明金刚垣、无能超胜金刚垣、不可沮坏金刚垣、不可毁缺金刚垣、坚固无碍金刚垣、胜妙网藏金刚垣、离尘清净金刚垣,悉以无数摩尼妙宝间错庄严,种种众宝而为埤堄。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pí) = 增加[increase](城上的矮墙[parapet <wall>])
埤堄(pí nì) = 古时城墙上的矮墙。
其城纵广一十由旬,周回八方,面开八门,皆以七宝周遍严饰,毗琉璃宝以为其地,种种庄严甚可爱乐。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其城之内,十亿衢道,一一道间,皆有无量万亿众生于中止住。
= 在每一条衢道间,皆有无量万亿那么多众生,在那儿居住。
有无数阎浮檀金楼阁,毗琉璃摩尼网罗覆其上;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无数银楼阁,赤真珠摩尼网罗覆其上;
无数毗琉璃楼阁,妙藏摩尼网罗覆其上;
无数玻璃楼阁,无垢藏摩尼王网罗覆其上;
无数光照世间摩尼宝楼阁,日藏摩尼王网罗覆其上;
无数帝青摩尼宝楼阁,妙光摩尼王网罗覆其上;
无数众生海摩尼王楼阁,焰光明摩尼王网罗覆其上;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无数金刚宝楼阁,无能胜幢摩尼王网罗覆其上;
无数黑栴檀楼阁,天曼陀罗华网罗覆其上;
无数无等香王楼阁,种种华网罗覆其上。

其城复有无数摩尼网、无数宝铃网、无数天香网、无数天华网、无数宝形像网,无数宝衣帐、无数宝盖帐、无数宝楼阁帐、无数宝华鬘帐之所弥覆,处处建立宝盖、幢、幡。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当此城中,有一楼阁,名正法藏,阿僧祇宝以为庄严,光明赫奕最胜无比,众生见者心无厌足,彼大光王常处其中。
(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yì) = [great](光明[bright])

尔时,善财童子于此一切珍宝妙物,乃至男女、六尘境界,皆无爱著,但正思惟究竟之法,一心愿乐见善知识。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
/眼根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耳根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鼻根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舌根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身根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意根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六尘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声尘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味尘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触尘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法尘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六识
眼识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耳识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鼻识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舌识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身识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意识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渐次游行,见大光王去于所住楼阁不远,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广大庄严师子之座,绀琉璃宝以为其足,金缯为帐,众宝为网,上妙天衣以为茵褥。
天衣 = 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yīn) = 车垫子[mattress of a car]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其王于上结跏趺坐,二十八种大人之相、八十随好而以严身;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如真金山,光色炽盛;
炽盛(chì shèng) = 火势猛烈、旺盛[burning]/兴旺繁盛[prosperous]
如净空日,威光赫奕;
如盛满月,见者清凉;
如梵天王,处于梵众;
= 好像大梵天王,超出一切梵众。
亦如大海,功德法宝无有边际;
法宝 = 指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
亦如雪山,相好树林以为严饰;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亦如大云,能震法雷,启悟群品;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亦如虚空,显现种种法门星象;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星象(xīng xiàng) = 星体的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人往往据此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如须弥山,四色普现众生心海;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亦如宝洲,种种智宝充满其中。
宝洲 = 比喻佛果之大妙地。

于王座前,有金、银、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珂贝、璧玉诸珍宝聚,衣服、璎珞,及诸饮食,无量无边种种充满。
(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bèi) = 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海贝[shell]
(bì) = 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a hole in it](玉的通称[jade])
复见无量百千万亿上妙宝车、百千万亿诸天妓乐、百千万亿天诸妙香、百千万亿病缘汤药资生之具,如是一切悉皆珍好。
宝乘/宝车 = 指以众宝庄严之大白牛车,此乃比喻一乘法。法华经譬喻品载有火宅三车之譬喻,而天台、华严等宗,于三车外另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
妓乐/伎乐 = 音乐之义。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无量乳牛,蹄角金色;无量千亿端正女人,上妙栴檀以涂其体,天衣、璎珞种种庄严,六十四能靡不该练,世情礼则悉皆善解,随众生心而以给施。
= 她们对于六十四种技能,都熟悉通达,没有不精通熟练。
(tí) = 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hoof]
(néng) =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bear-like beast](才能,能力[ability])
(gāi) = 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为“完备,包括一切[comprehensive]”。(包容;包括[containconclude]/应该;应当<宋、元时才出现此义>[shouldought to])
世情(shì qíng) = 世上的种种情形;世态人情[the ways of the world]
礼则(lǐ zé) = 礼仪的准则;礼法[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城邑、聚落、四衢道侧,悉置一切资生之具。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一一道傍皆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为欲普摄众生故,为令众生欢喜故,为令众生踊跃故,为令众生心净故,为令众生清凉故,为灭众生烦恼故,为令众生知一切义理故,为令众生入一切智道故,为令众生舍冤敌心故,为令众生离身、语恶故,为令众生拔诸邪见故,为令众生净诸业道故。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业道 = karma-ma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顶礼其足,恭敬右绕,经无量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时,王告言:“善男子,我净修菩萨大慈幢行,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
“善男子,我于无量百千万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所,问难此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
= 请问这种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这法门。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摄受,以此法随逐世间,以此法引导众生,以此法令众生修行,以此法令众生趣入,以此法与众生方便,以此法令众生熏习,以此法令众生起行,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思惟诸法自性,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慈心,以慈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乐心、哀愍心、摄受心、守护众生不舍离心、拔众生苦无休息心。
= 我以这个菩萨大慈幢行为王,以这种法教敕一切众生,以这种法摄受一切众生,以这种法随逐世间所有众生。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起行 = 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于身礼拜恭敬;于口称名赞叹,于意忆念观察。发起此三业之行,通常有五念门与五正行之说,前者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者,后者指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若具至诚之心,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可于现世得亲缘等之利益,而于未来当得往生净土之愿。
“我以此法令一切众生毕竟快乐,恒自悦豫,身无诸苦,心得清凉,断生死爱,乐正法乐,涤烦恼垢,破恶业障,绝生死流,入真法海,断诸有趣,求一切智,净诸心海,生不坏信。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于我所,无有恐怖。
“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来至我所,而有求索。
(kùn) = 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废弃的房屋[tumble-down house](穷;贫困[poor]/困难;苦难[difficulty]/劳倦;疲倦[tiredweary])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我开库藏,恣其所取,而语之言:‘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著。汝等贫乏,若有所须,当来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诸物种种具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
(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疑难(yí nán) = 疑惑难解的[difficultknotty]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皆是菩萨,发大乘意,随心所欲,所见不同,或见此城其量狭小,或见此城其量广大;
= 在这妙光城所居住的众生,都是菩萨化身,他们皆发大乘的菩提意,随着他们心中的欲望,所见的境界亦不相同。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或见土沙以为其地,或见众宝而以庄严;
“或见聚土以为垣墙,或见宝墙周匝围绕;
“或见其地多诸瓦石高下不平,或见无量大摩尼宝间错庄严平坦如掌;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或见屋宅土木所成,或见殿堂及诸楼阁、阶墀、窗闼、轩槛、户牖,如是一切无非妙宝。
(chí) = 古代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painted floor](台阶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阶[step])
(tà) = 小门[<small> door]
(xuān) = 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a high-frontedcurtained carriage <used in ancient times>](泛指华美的车子[chariot]/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house]/指窗户或门[window or door]/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a small room or veranda with windows])
(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善男子,若有众生其心清净,曾种善根供养诸佛,发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为究竟处,及我昔时修菩萨行曾所摄受,则见此城众宝严净;余皆见秽。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五浊世时,乐作诸恶。
“我心哀愍而欲救护,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之门。
“入此三昧时,彼诸众生所有怖畏心、恼害心、冤敌心、诤论心,如是诸心,悉自消灭。
“何以故?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顺世三昧,法如是故。
“善男子,且待须臾,自当现见。”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h,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劫浊
Kal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见浊
浊之自体
Drst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烦恼浊
K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有情浊/众生浊
Sattv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寿浊/命浊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时,大光王即入此定。
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阶砌、户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礼。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táng) = 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halla hall or room for a specific purpose](后泛指房屋的正厅[the principal room of a house])
(qì) = 台阶[steps]
/礼敬/敬礼 = Vandana,音译末捺南、和南、婆南。恭敬礼拜之意。即起恭敬心礼拜三宝。
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时欢喜踊跃,俱向王所举身投地。
居人(jū rén) = 住在家里的人;居民[inhabitant]
村营、城邑一切人众,咸来见王,欢喜敬礼。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近王所住,鸟兽之属,互相瞻视,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礼拜。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一切山原及诸草树,莫不回转向王敬礼。
(yuan) =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fountainheadsource of a river](起源;根本;根由[origincause;source]/原来[originalformerprimary]/宽广平坦的地方。)
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yì) = 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水漫出来[overflowbrim over](满,充塞[be fill])
十千龙王起大香云,激电震雷,注微细雨。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迅疾;猛烈[rapidacutefierce])
有十千天王,所谓: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变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于虚空中作众妓乐。
(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无数天女歌咏赞叹,雨无数华云、无数香云、无数宝鬘云、无数宝衣云、无数宝盖云、无数宝幢云、无数宝幡云,于虚空中而为庄严,供养其王。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伊罗婆拏大象王,以自在力,于虚空中敷布无数大宝莲华,垂无数宝璎珞、无数宝缯带、无数宝鬘、无数宝严具、无数宝华、无数宝香,种种奇妙以为严饰,无数采女种种歌赞。
(ná) = 持拿;执取。后作“拿”[take]
伊罗婆那龙象王 = Eravana,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乃因陀罗天所乘御之白象王,系由乳海搅拌而生之十四宝之一。又或系雷鸣时所涌现之云,而将之比拟为动物,盖云涌之时,其形犹如象王成列。一般常将其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同。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阎浮提内,复有无量百千万亿诸罗刹王、诸夜叉王、鸠槃荼王、毗舍阇王,或住大海,或居陆地,饮血啖肉,残害众生;皆起慈心,愿行利益,明识后世,不造诸恶;恭敬合掌,顶礼于王。
= 愿意利益众生,作为后世修行人的明师。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lù) = 陆地,高而平的地方[land]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中,所有一切毒恶众生,悉亦如是。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时,大光王从三昧起,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为高盖,慈心普荫诸众生故;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为修行,下、中、上行悉等行故;
“为大地,能以慈心任持一切诸众生故;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
“为满月,福德光明于世间中平等现故;
“为净日,以智光明照耀一切所知境故;
“为明灯,能破一切众生心中诸黑暗故;
“为水清珠,能清一切众生心中谄诳浊故;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为如意宝,悉能满足一切众生心所愿故;
“为大风,速令众生修习三昧,入一切智大城中故。
“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说其德,能称量彼福德大山,能瞻仰彼功德众星,能观察彼大愿风轮,能趣入彼甚深法门,能显示彼庄严大海,能阐明彼普贤行门,能开示彼诸三昧窟,能赞叹彼大慈悲云?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称量(chēng liáng) = 测量物体的轻重[weighment]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王都,名曰安住;有优婆夷,名曰不动。
(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建都[found a capital]/dōu = 全部[all])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19)安住王都>不动优婆夷
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正念思惟大光王教,忆念菩萨大慈幢行门,思惟菩萨随顺世间三昧光明门,增长彼不思议愿福德自在力,坚固彼不思议成熟众生智,观察彼不思议不共受用大威德,忆念彼不思议差别相,思惟彼不思议清净眷属,思惟彼不思议所作业;生欢喜心,生净信心,生猛利心,生欣悦心,生踊跃心,生庆幸心,生无浊心,生清净心,生坚固心,生广大心,生无尽心。
不共 = Avenika,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如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唯独佛所得,余阿罗汉等圣者则未能通,故称为不共法。又如阿赖耶根本识为诸识所共依者,故称共依;六根则仅为六识各自之所依,故称不共依。此外,诸法各自之性相称为自相,亦称不共相;有情各自所感异熟果之业,称不共业。
如是思惟,悲泣流泪,念善知识实为希有,出生一切诸功德处,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出生一切陀罗尼轮,出生一切三昧光明,出生一切诸佛知见,普雨一切诸佛法雨,显示一切菩萨愿门,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 善知识是出生一切诸功德的处所。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又作是念:“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
(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彼常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
= 有位如来所派来的使者,名叫常随逐觉悟菩萨。
使(shǐ) = 命令[order](运用;使用[useemploy]/使者[envoymessenger]/佣人;奴仆[servant]/假如;如果[if])
“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善男子,汝可往诣安住王都,即当得见不动优婆夷大善知识。”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时,善财童子从彼三昧智光明起,渐次游行,至安住城,周遍推求不动优婆夷今在何所。
无量人众咸告之言:“善男子,不动优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内,父母守护,与自亲属无量人众,演说妙法。”
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其心欢喜,如见父母,即诣不动优婆夷舍。

入其宅内,见彼堂宇,金色光明普皆照耀,遇斯光者身意清凉。
(yǔ) = 屋檐[eaves](房屋[house]/空间。上下四方,天地之间[space])
善财童子光明触身,即时获得五百三昧门,所谓:了一切希有相三昧门、入寂静三昧门、远离一切世间三昧门、普眼舍得三昧门、如来藏三昧门,得如是等五百三昧门;以此三昧门故,身心柔软,如七日胎。
= 得到像这样的三昧门,有五百种那么多。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又闻妙香,非诸天、龙、乾闼婆等,人与非人之所能有。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善财童子前诣其所,恭敬合掌,一心观察,见其形色端正殊妙,十方世界一切女人无有能及,况其过者?
唯除如来及以一切灌顶菩萨。
口出妙香,宫殿庄严,并其眷属,悉无与等,况复过者?
= 她的口所发出妙香,宫殿的庄严和她的眷属,完全没有人可以比拟的,何况是超过呢?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无有于此优婆夷所,起染著心;若得暂见,所有烦恼悉自消灭。
= 若有众生短时间见到这位优婆夷,他们的烦恼自然消灭。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譬如百万大梵天王,决定不生欲界烦恼;其有见此优婆夷者,所有烦恼应知亦然。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a/Maha-brahma,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S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a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欲界 =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对于色界与无色界之为定心(入禅定三昧不散动之心)之地,以欲界为散心(散动之平常心)之地,故称欲界散地。
十方众生观此女人皆无厌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尔时,善财童子曲躬合掌,正念观察,见此女人,其身自在不可思议,色相颜容世无与等,光明洞彻物无能障,普为众生而作利益,其身毛孔恒出妙香,眷属无边,宫殿第一,功德深广莫知涯际;心生欢喜,以颂赞曰:
(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洞彻(dòng chè) = 彻底地理解[understand thoroughlyhave a clear knowledge ofknow clearly]
(yá) = 水边[watersideforeshore](边际;极限[limitbound])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守护清净戒,修行广大忍,精进不退转,光明照世间。”

尔时,善财童子说此颂已,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时,不动优婆夷以菩萨柔软语、悦意语,慰喻善财,而告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柔软语 = 心意柔和而随顺于道,称为柔软;柔和之言语,能悦人心性,称为柔软语。
(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善男子,我得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门,我得菩萨坚固受持行门,我得菩萨一切法平等地总持门,我得菩萨照明一切法辩才门,我得菩萨求一切法无疲厌三昧门。”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善财童子言:“圣者,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门,乃至求一切法无疲厌三昧门,境界云何?”

童女言:“善男子,此处难知。”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承佛神力,为我宣说!
“我当因善知识,能信能受,能知能了,趣入观察,修习随顺,离诸分别,究竟平等。”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优婆夷言:“善男子,过去世中有劫,名离垢,佛号修臂。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时,有国王名曰电授,唯有一女,即我身是。
“我于夜分废音乐时,父母兄弟悉已眠寝,五百童女亦皆昏寐。
= 我于半夜时分,宫廷里演奏的音乐已停止了,父母兄弟都已经睡着了,五百位侍候我的童女,也睡着了。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mèi) = 睡着[sleep]
“我于楼上仰观星宿,于虚空中,见彼如来如宝山王,无量无边天龙八部、诸菩萨众所共围绕,佛身普放大光明网,周遍十方无所障碍,佛身毛孔皆出妙香。
= 突然在虚空中,我看见修臂如来出现,他的庄严和光明犹如宝山王一样。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我闻是香,身体柔软,心生欢喜;便从楼下至于地上,合十指爪,顶礼于佛。
(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又观彼佛不见顶相,观身左右莫知边际。
“思惟彼佛诸相随好,无有厌足,窃自念言:‘此佛世尊作何等业,获于如是上妙之身,相好圆满,光明具足,眷属成就,宫殿严好,福德智慧悉皆清净,总持三昧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辩才无碍?’
(qiè) = [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善男子,尔时,如来知我心念,即告我言:‘汝应发不可坏心,灭诸烦恼;
“应发无能胜心,破诸取著;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应发无退怯心,入深法门;
“应发能堪耐心,救恶众生;
(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nài) = 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shave whiskers](忍耐;忍受。引申为容忍[be able to bear])
“应发无迷惑心,普于一切诸趣受生;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应发无厌足心,求见诸佛无有休息;
“应发无知足心,悉受一切如来法雨;
“应发正思惟心,普生一切佛法光明;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八正道之一。
“应发大住持心,普转一切诸佛法轮;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应发广流通心,随众生欲施其法宝。’
流通 = 流传弘通之略称。

“善男子,我于彼佛所闻如是法,求一切智,求佛十力,求佛辩才,求佛光明,求佛色身,求佛相好,求佛众会,求佛国土,求佛威仪,求佛寿命。
“发是心已,其心坚固犹如金刚,一切烦恼及以二乘,悉不能坏。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善男子,我发是心已来,经阎浮提微尘数劫,尚不生于念欲之心,况行其事?
“尔所劫中,于自亲属不起瞋心,况他众生?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尔所劫中,于其自身不生我见,况于众具而计我所?
我见 = Atma-drst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尔所劫中,死时、生时,及住胎藏,未曾迷惑起众生想,及无记心,况于余时?
= 在那么多生中,我永远也不忘记诸佛所教化的法,何况在其他时候呢?
“尔所劫中,乃至梦中随见一佛,未曾忘失,何况菩萨十眼所见?
“尔所劫中,受持一切如来正法,未曾忘失一文一句,乃至世俗所有言辞尚不忘失,何况如来金口所说?
//世俗 = Sammu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金口 = 为尊称佛口之用语。即强调佛陀亲自说教之亳无过误,且饶益有情,故称金口说、金口说法、金口直说、金口所说等。或谓佛具有金色之身相,故其口业之说法称为金口所说。又比喻佛之说法,如金刚之坚固,无法摧破,故亦称金言。
“尔所劫中,受持一切如来法海,一文一句无不思惟、无不观察,乃至一切世俗之法亦复如是。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尔所劫中,受持如是一切法海,未曾于一法中不得三昧,乃至世间技术之法,一一法中悉亦如是。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尔所劫中,住持一切如来法轮,随所住持,未曾废舍一文一句,乃至不曾生于世智,唯除为欲调众生故。
= 乃至不曾生出世间的智慧,唯独除了为调伏众生的缘故,我才以方便而示现具有世智,来摄受众生。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催破之义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辗转之义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圆满之义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尔所劫中,见诸佛海,未曾于一佛所,不得成就清净大愿,乃至于诸化佛之所,悉亦如是。
应化佛/变化佛/化佛 = Nirmana-buddha,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
“尔所劫中,见诸菩萨修行妙行,无有一行我不成就。
“尔所劫中,所有众生,无一众生我不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曾劝一众生发于声闻、辟支佛意。
“尔所劫中,于一切佛法,乃至一文一句,不生疑惑,不生二想,不生分别想,不生种种想,不生执著想,不生胜劣想,不生爱憎想。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善男子,我从是来,常见诸佛,常见菩萨,常见真实善知识,常闻诸佛愿,常闻菩萨行,常闻菩萨波罗蜜门,常闻菩萨地智光明门,常闻菩萨无尽藏门,常闻入无边世界网门,常闻出生无边众生界因门,常以清净智慧光明除灭一切众生烦恼,常以智慧生长一切众生善根,常随一切众生所乐示现其身,常以清净上妙言音开悟法界一切众生。
= 我从那时候开始,便常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常见到菩萨。
= 又常闻出生无边众生界因缘的法门。
(shì) = 正,不偏斜[right](此,这[thisthat])
= Hetu,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善男子,我得菩萨求一切法无厌足庄严门,我得一切法平等地总持门,现不思议自在神变。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汝欲见不?”

善财言:“唯!我心愿见。”

尔时,不动优婆夷坐于龙藏师子之座,入求一切法无厌足庄严三昧门、不空轮庄严三昧门、十力智轮现前三昧门、佛种无尽藏三昧门,入如是等一万三昧门。
= 不动优婆夷进入如是一万那么多的三昧门。
入此三昧门时,十方各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皆悉清净琉璃所成;一一世界中,有百亿四天下,百亿如来,或住兜率天乃至般涅槃;一一如来放光明网,周遍法界道场众会,清净围绕,转妙法轮,开悟群生。

时,不动优婆夷从三昧起,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此不?”

善财言:“唯!我皆已见。”

优婆夷言:“善男子,我唯得此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皆令欢喜。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翅鸟,游行虚空无所障碍,能入一切众生大海,见有善根已成熟者,便即执取置菩提岸;
妙翅鸟/项瘿鸟/金翅鸟 = Supar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Garua)。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又如商客,入大宝洲,采求如来十力智宝;
(cǎi) = 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pick]
“又如渔师,持正法网,入生死海,于爱水中漉诸众生;
(yú) = 捕鱼[fish](捕鱼的人[fishman])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如阿修罗王,能遍㧌动三有大城诸烦恼海;
(mào)
(qiào) = 翘起。举起[stick up]

三界/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又如日轮,出现虚空,照爱水泥,令其干竭;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华开敷;
心华 = 喻指吾人之本心。以本心之清净譬于华,故称心华。经中每以‘心华开敷’一语表示豁然大悟之意。
“又如大地,普皆平等,无量众生于中止住,增长一切善法根芽;
“又如大风,所向无碍,能拔一切诸见大树;
“如转轮王,游行世间,以四摄事摄诸众生。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无量都萨罗;其中有一出家外道,名曰遍行。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都萨罗 = Turasara,都萨罗者,都谓都罗,此云喜也。萨罗者,此云出生也,言此城中出无量欢喜之事故,名之为城名也。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