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九
九会
|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没有放光
|
会主
|
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入佛华严三昧
|
说法
|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第59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何故现处胎?
“佛子,菩萨摩诃萨示现处胎,有十种事。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为欲成就小心劣解诸众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萨自然化生,智慧善根不从修得。’
自然 =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
修德性德/自性得人功得/修得性得 = 依修习而得,称为修得;无始以来自性本有,称为性得。
“是故菩萨示现处胎。
“是为第一事。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
|
|
腹生/胎生
|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
卵生
|
Andaja-yoni,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
化生
|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
“菩萨摩诃萨为成熟父母及诸眷属、宿世同行众生善根,示现处胎。
宿世 =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何以故?彼皆应以见于处胎,成熟所有诸善根故。
“是为第二事。
“菩萨摩诃萨入母胎时,正念正知,无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无错乱。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是为第三事。
“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常演说法,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释、梵、四王皆来集会,悉令获得无量神力、无边智慧,菩萨处胎成就如是辩才、胜用。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用 = 作用、功能之意。相对于‘体’而言。
“是为第四事。
“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集大众会,以本愿力教化一切诸菩萨众。
大众 = Maha-samgha/maha-sabha,意译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又对上座长老而言,年少下腊者特称大众。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是为第五事。
“菩萨摩诃萨于人中成佛,应具人间最胜受生,以此示现处于母胎。
“是为第六事。
“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见菩萨,如明镜中见其面像;尔时,大心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诣菩萨,恭敬供养。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
“是为第七事。
“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他方世界一切最后生菩萨在母胎者,皆来共会,说大集法门,名广大智慧藏。
“是为第八事。
“菩萨摩诃萨在母胎时,入离垢藏三昧,以三昧力,于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严饰悉皆妙好,兜率天宫不可为比,而令母身安隐无患。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是为第九事。
“菩萨摩诃萨住母胎时,以大威力兴供养具,名开大福德离垢藏,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彼诸如来,咸为演说无边菩萨住处法界藏。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是为第十事。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示现处胎十种事。
“若诸菩萨了达此法,则能示现甚微细趣。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人/天众/天部/天神
|
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
Naga,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野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
Gandhabb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揭路荼
|
Garula,译作大鹏金翅鸟或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
Kin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
Maho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何等为现微细趣?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甚微细趣。
趣 = Gati,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
“何等为十?所谓:在母胎中,示现初发菩提心,乃至灌顶地;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在母胎中,示现住兜率天;
“在母胎中,示现初生;
“在母胎中,示现童子地;
童子 = Kumara,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在母胎中,示现处王宫;
“在母胎中,示现出家;
“在母胎中,示现苦行,往诣道场,成等正觉;
“在母胎中,示现转法轮;
“在母胎中,示现般涅槃;
“在母胎中,示现大微细,谓: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自在神力,无量差别门。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在母胎中十种微细趣。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微细趣。
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八相 = 即八种仪相。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
|
|
降兜率相
|
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间前,上升兜率陀天内院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号能仁菩萨(又称护明菩萨),位居内院的天主,说法教化天人。在降生因缘成熟时,菩萨依照五事观照到适宜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王舍城净饭王家,在显现五种祥瑞后,从兜率天下降人间。
|
托胎相
|
能仁菩萨下生当日,净饭王的第一王后摩耶夫人,于梦中见到有六牙大白象,口含白莲花,临空降下,从她的右胁入体,夫人顿感身心安祥快乐,梦醒后便觉怀有身孕。
|
降生相/出生
|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天臂城待产,于公元前623年四月初八日,游尼泊尔蓝毗尼(Lumbini)园,园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夫人于无忧树下自感即将临产,便伫立举右手攀无忧树枝,能仁菩萨以神通自摩耶夫人右胁出生。能仁菩萨诞生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土地自然涌大莲花承接太子。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虚空有龙王以温、冷两股净水灌浴太子,这也是后世佛教举办“浴佛节”(也称卫塞节)的典故由来。
|
出家相
|
悉达多太子在十九岁这年,出宫游城,在四个城门口见到“老、病、死、出家人”四种现象,顿悟世间无常,生起追求圆满无分的宇宙人生真理,以解脱生死痛苦的决心。仅管父王与姨母以种种世间的欲乐享受,想令太子打消出家念头,但太子丝毫不为世间五欲所动。于二月初八日半夜月色明朗时,舍弃世间的情感与荣华富贵,由仆从阐陀(车匿)驾马车载太子离开王宫剃发出家。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便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前往力劝,因被太子坚决出家求道的决心感召,便陪同太子一同出家修行。在经过五年遍访外道诸师未能得道后,便与五人一同到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中修持苦行。
|
降魔相
|
能仁菩萨经过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终至全身羸瘦枯槁,但仍然不能以如此苦行得道。于是菩萨舍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洗浴,在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走到菩提伽耶(Bodh Gaya)山附近一颗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入定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时,波旬魔王得知菩萨发下成道的决心,深怕菩萨成佛后教导众生学佛解脱,使他的魔力及魔势力形成泡影,便心生恐怖,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又派魔兵夜叉无数前来制造种种魔力恐怖,破坏能仁菩萨成道,但菩萨不惊不怖不动,最终以威神之力降伏了魔王与魔军。
|
成道相
|
公元前593年十二月初八日,能仁菩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号释迦牟尼佛,时年三十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于此证道,在笈多王朝时,于佛陀证道之地建了一座摩诃菩提金刚宝座塔(正觉大佛塔)及摩诃菩提寺。
|
说法相/转法轮
|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也就是现今北印度的瓦拉那西,英语:Varanasi),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一生弘传佛法的开始,佛陀一生共说法四十九年,开演八万四千法门。释迦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未留下文字典籍,仅靠弟子记忆传诵法教,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召集了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Rajgir)的七叶窟进行结集,由阿难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律,这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初次结集。
|
涅槃相/入涅槃
|
释迦牟尼佛先于毘舍离城(Vaishali)预示自己即将涅槃,公元前543年2月15日,释迦牟尼佛在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后,于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世寿七十九岁。
|
####何故现初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生。
生 = Jati,生起之意。指经由过去的业力结当来之果。十二因缘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远离愚痴正念正知生;放大光明网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住最后有更不受后身生;不生不起生;知三界如幻生;于十方世界普现身生;证一切智智身生;放一切佛光明普觉悟一切众生身生;入大智观察三昧身生;佛子,菩萨生时,震动一切佛刹,解脱一切众生,除灭一切恶道,映蔽一切诸魔,无量菩萨皆来集会。
不生 = Arahant,音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不再受生于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为不生。/如来之异名。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故称为不生。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生,为调伏众生故,如是示现。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何故现微笑?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微笑心自誓。
自誓得戒/自誓得/自誓受/自誓受戒 = 即未请三师七证,由自誓而得具足戒。自誓之时,身、口之律仪须森然具足,方可得戒。为十种得戒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念言:‘一切世间没在欲泥,除我一人无能勉济。’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熙(xī) = 曝晒;晒太阳[dry in the sun]。(光明、明亮[bright]/通“禧”。幸福;吉祥[happy;lucky;auspicious]。)
怡(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复念言:‘一切世间烦恼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
惑/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当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
假/假名 = Pannat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菩萨尔时,以无障碍眼,遍观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一究竟天/一善天/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菩萨尔时观诸众生,久种善根,今皆退没;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退没 = 由上地堕于下地,或由乐地堕于苦处之谓。
“菩萨观见世间种子,所种虽少,获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种子 = Bija,如同谷类等之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之因种,称为种子。
“菩萨观见一切众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行菩萨,染著余事,不得佛法广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菩萨观见过去世中同共集会,诸天人等,至今犹在凡夫之地,不能舍离,亦不疲厌;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菩萨尔时,为一切如来光明所触,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慰(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欣慰(xīn wèi) = 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be gratified]。
“是为十。
“佛子,菩萨为调伏众生故,如是示现。
####何故示行七步?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行七步。
四方七步 =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
“何等为十?所谓:现菩萨力故,示行七步;
“现施七财故,示行七步;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
|
信财
|
信受正法。
|
戒财
|
持戒律。
|
惭财
|
自惭而不造诸恶。
|
愧财
|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
闻财
|
能闻正教。
|
施财
|
舍离一切无染着。
|
定慧财
|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
“满地神愿故,示行七步;
“现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
“现菩萨最胜行,超过象王、牛王、师子王行故,示行七步;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超群/胜群/牛王
= Rsabha,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
狮子王/师子兽王/师子王 = 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
“现金刚地相故,示行七步;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现欲与众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
“现修行七觉宝故,示行七步;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
|
念觉支
|
Sati-sambojjhanga,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
|
择法觉支
|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
|
精进觉支
|
Viriya,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
喜觉支
|
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
|
除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
|
Passaddhi,身心轻安、平静。
|
定觉支
|
Samadhi,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
|
舍觉支
|
Upekha-sambojjhanga,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
“现所得法不由他教故,示行七步;
“现于世间最胜无比故,示行七步。
“是为十。
“佛子,菩萨为调伏众生故,如是示现。
####何故现童子地?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现处童子地。
“何等为十?所谓:为现通达一切世间文字、算计、图书、印玺种种业故,处童子地;
玺(xǐ) = 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seal;imperial
seal]。
“为现通达一切世间象马车乘、弧矢、剑戟种种业故,处童子地;
弧(hú) = 木弓。泛指弓[bow]。
矢(shǐ) = 以竹为箭,以木为矢[arrow]。
戟(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为现通达一切世间文笔、谈论、博弈、嬉戏种种事故,处童子地;
博(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弈(yì) = 下棋[play chess]。(古代指围棋[weiqi, 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 crosses]。)
博弈(bó yì) = 下棋[gambling
and chess]。
嬉(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为现远离身、语、意业诸过失故,处童子地;
“为现入定住涅槃门,周遍十方无量世界故,处童子地;
入定 = 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
“为现其力超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人非人等故,处童子地;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为现菩萨色相威光超过一切释、梵、护世故,处童子地;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为令耽著欲乐众生欢喜乐法故,处童子地;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为尊重正法,勤供养佛,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故,处童子地;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为现得佛加被蒙法光明故,处童子地。
加备/加祐/加威/加/加被 = 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佛加被之力,称为加被力或加威力;被其力而说法者,称加说。加被有显加与冥加二种。显加为可以眼见者,例如佛菩萨加被说法者,使其身、口、意三业能如法演说;冥加(又称冥护、冥祐)为肉眼不可见者,惟冥冥中知有佛菩萨之加护。
“是为十。
####何故现处内宫?
“佛子,菩萨摩诃萨现童子地已,以十事故现处王宫。
“何等为十?所谓:为令宿世同行众生善根成熟故,现处王宫;
“为显示菩萨善根力故,现处王宫;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为诸人、天耽著乐具,示现菩萨大威德乐具故,现处王宫;
“顺五浊世众生心故,现处王宫;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h,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
|||
劫浊
|
Kal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
总
|
|
见浊
|
浊之自体
|
Drst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
别
|
烦恼浊
|
K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
||
有情浊/众生浊
|
Sattv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
||
寿浊/命浊
|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
“为现菩萨大威德力,能于深宫入三昧故,现处王宫;
“为令宿世同愿众生满其意故,现处王宫;
“欲令父母、亲戚、眷属满所愿故,现处王宫;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亲属,亲戚[relativ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欲以妓乐出妙法音,供养一切诸如来故,现处王宫;
妓(jì) = 古代歌舞的女子[a female performer]。(字本作伎。)
“欲于宫内住微妙三昧,始从成佛,乃至涅槃皆示现故,现处王宫;
成佛 = Buddhatta/buddhabhāv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
“为随顺守护诸佛法故,现处王宫。
“是为十。
“最后身菩萨如是示现处王宫已,然后出家。
####何故现出家?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事故,示现出家。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何等为十?所谓:为厌居家故,示现出家;
厌 = Nirvid,为‘欣’之对称。即嫌恶生存现象诸苦之无量过患而欲出离之善的精神作用。心所之名。
“为著家众生令舍离故,示现出家;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为随顺信乐圣人道故,示现出家;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为宣扬赞叹出家功德故,示现出家;
赞/叹/赞叹
=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为显永离二边见故,示现出家;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见/恶见 = Mithya-drst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
|
有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
|
Sakkāya-diṭṭhi,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
边执见/边见
|
Antaggāha-diṭṭ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ā-diṭṭ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
见取/见取见
|
Drsti-paramar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
|
“为令众生离欲乐、我乐故,示现出家;
“为先现出三界相故,示现出家;
“为现自在不属他故,示现出家;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为显当得如来十力、无畏法故,示现出家;
“最后菩萨法应尔故,示现出家。
= 最后身菩萨法,就应该这样子的缘故,所以示现出家。
“是为十。
“菩萨以此调伏众生。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
####何故示苦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十种事故,示行苦行。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何等为十?所谓:为成就劣解众生故,示行苦行;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为拔邪见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不信业报众生令见业报故,示行苦行;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为随顺杂染世界法应尔故,示行苦行;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示能忍劬劳勤修道故,示行苦行;
劬(qú) = 劳累,劳苦[tired]。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r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为令众生乐求法故,示行苦行;
求道/求法 = 指游方他地或他国,而冀望能求得佛法,或请回佛像、经卷等。
“为著欲乐、我乐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显菩萨起行殊胜,乃至最后生犹不舍勤精进故,示行苦行;
起行 = 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于身礼拜恭敬;于口称名赞叹,于意忆念观察。发起此三业之行,通常有五念门与五正行之说,前者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者,后者指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若具至诚之心,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可于现世得亲缘等之利益,而于未来当得往生净土之愿。
“为令众生乐寂静法,增长善根故,示行苦行;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为诸天、世人诸根未熟,待时成熟故,示行苦行。
“是为十。
“菩萨以此方便调伏一切众生。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āgā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云何往诣道场?
“佛子,菩萨摩诃萨往诣道场有十种事。
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何等为十?所谓:诣道场时,照耀一切世界;
“诣道场时,震动一切世界;
“诣道场时,于一切世界普现其身;
“诣道场时,觉悟一切菩萨,及一切宿世同行众生;
“诣道场时,示现道场一切庄严;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诣道场时,随诸众生心之所欲,而为现身种种威仪,及菩提树一切庄严;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诣道场时,现见十方一切如来;
“诣道场时,举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无有超隔;
超(chāo) = 跃上;跳过,跃过[jump into;jump over]。(超脱,超凡[detached]/远;遥远[distant]。)
隔(gé) = 阻隔、遮断[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间隔;距离[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
“诣道场时,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一切诸王,各不相知,而兴种种上妙供养;
“诣道场时,以无碍智,普观一切诸佛如来,于一切世界修菩萨行而成正觉。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是为十。
“菩萨以此教化众生。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云何坐道场?
“佛子,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有十种事。
“何等为十?所谓:坐道场时,种种震动一切世界;
“坐道场时,平等照耀一切世界;
“坐道场时,除灭一切诸恶趣苦;
恶道/恶趣 = Dug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坐道场时,令一切世界金刚所成;
“坐道场时,普观一切诸佛如来师子之座;
“坐道场时,心如虚空,无所分别;
“坐道场时,随其所应,现身威仪;
= 坐道场的时候,随众生之所应,而示现其身,有种种威仪。
“坐道场时,随顺安住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 = 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
“坐道场时,受一切如来神力所持清净妙处;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坐道场时,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众生。
“是为十。
####何等为坐道场时奇特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有十种奇特未曾有事。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十方世界一切如来皆现其前,咸举右手而称赞言:‘善哉!善哉!无上导师!’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是为第一未曾有事。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如来皆悉护念,与其威力,是为第二未曾有事。
护念 =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威(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宿世同行诸菩萨众悉来围绕,以种种庄严具,恭敬供养,是为第三未曾有事。
围绕 = 包围环绕之意。即绕右旋而敬礼,一般多指右绕三匝。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是为第四未曾有事。
丛(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归(guī) = 女子出嫁[<of a woman> get married]。(返回,回来[go back;return]/趋向;归向[tend]。)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入三昧,名观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萨一切诸行,悉得圆满,是为第五未曾有事。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得陀罗尼,名最上离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云法雨,是为第六未曾有事。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以威德力兴上妙供具,遍一切世界供养诸佛,是为第七未曾有事。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住最胜智,悉现了知一切众生诸根意行,是为第八未曾有事。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入三昧,名善觉,此三昧力能令其身充满三世尽虚空界一切世界,是为第九未曾有事。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得离垢光明无碍大智,令其身业普入三世,是为第十未曾有事。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十种奇特未曾有事。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何故示降魔?
“佛子,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观十种义故,示现降魔。
义 = Attha,意指:(一)意思,(二)道理, (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
降魔 = Mara-tarjana/mara-dharsana,意即对治、降伏恶魔。恶魔乃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取慧命者,通常分为心内之烦恼魔与心外之天魔,皆为修行佛道之障碍,修行者可赖禅定或智慧力加以降伏。
“何等为十?所谓:为浊世众生乐于斗战,欲显菩萨威德力故,示现降魔;
浊世 = 原指乱世。于佛教则指尘世、凡界,乃谓充满五浊之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又五浊炽盛,浊人乱世,称为浊乱。
“为诸天、世人有怀疑者,断彼疑故,示现降魔;
“为教化调伏诸魔军故,示现降魔;
“为欲令诸天、世人乐军阵者,咸来聚观,心调伏故,示现降魔;
= 为欲令诸天和世人,欢喜军阵战斗的人,令他们都来观看,心中都被调伏而没有斗争的思想,故示现降魔的相。
阵(zhèn) = 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battle array;formation]。(又指战争或战斗[war;battle]。)
“为显示菩萨所有威力世无能敌故,示现降魔;
“为欲发起一切众生勇猛力故,示现降魔;
“为哀愍末世诸众生故,示现降魔;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为欲显示乃至道场犹有魔军而来触恼,此后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现降魔;
“为显烦恼业用羸劣,大慈善根势力强盛故,示现降魔;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为欲随顺浊恶世界所行法故,示现降魔。
浊恶 = 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
“是为十。
####何等为成如来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如来力。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何等为十?所谓:超过一切众魔烦恼业故,成如来力;
“具足一切菩萨行,游戏一切菩萨三昧门故,成如来力;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具足一切菩萨广大禅定故,成如来力;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圆满一切白净助道法故,成如来力;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别故,成如来力;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其身周遍一切世界故,成如来力;
“所出言音悉与一切众生心等故,成如来力;
等(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
“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成如来力;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与三世诸佛身、语、意业等无有异,于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来力;
“得善觉智三昧,具如来十力,所谓:是处非处智力,乃至漏尽智力故,成如来力。
“是为十。
“若诸菩萨具此十力,则名如来、应、正等觉。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云何转法轮?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转大法轮有十种事。
转梵轮/转法轮 =
Dhamma-cakka-ppavat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何等为十?一者、具足清净四无畏智;
“二者、出生四辩随顺音声;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三者、善能开阐四真谛相;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ni,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四者、随顺诸佛无碍解脱;
“五者、能令众生心皆净信;
“六者、所有言说皆不唐捐,能拔众生诸苦毒箭;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七者、大悲愿力之所加持;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八者、随出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
“九者、于阿僧祇劫说法不断;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十者、随所说法皆能生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法。
根力觉道/根力觉分 = 指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及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子,诸佛如来转于法轮,有如是等无量种事。
####何故因转法轮得白净法?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转法轮时,以十事故,于众生心中种白净法,无空过者。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愿力故;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大悲所持故;
“不舍众生故;
“智慧自在,随其所乐为说法故;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必应其时,未曾失故;
“随其所宜,无妄说故;
“知三世智,善了知故;
“其身最胜,无与等故;
“言辞自在,无能测故;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智慧自在,随所发言悉开悟故。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是为十。
####何故如来、应、正等觉示般涅槃?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ā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何等为十?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以诸人、天乐著色身,为现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示无常力不可转故;
“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
“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三界/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欲有
|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
色有
|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
无色有
|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
“示涅槃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
“佛子,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愿满已,转法轮已,应化度者皆化度已,有诸菩萨应受尊号成记莂已,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莂(bié) = 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观十义故,示般涅槃。
“佛子,此法门名菩萨广大清净行。
“无量诸佛所共宣说,能令智者了无量义皆生欢喜,令一切菩萨大愿、大行皆得相续。
智者 = 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
无量义 = Maha-nirdesa/ananta-nirdesa,谓一切诸法各具无量无数之义理,故称无量义。/为实相之异名。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佛子,若有众生得闻此法,闻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何以故?以如说修行故。
“佛子,若诸菩萨不如说行,当知是人于佛菩提则为永离,是故菩萨应如说行。
如说 = 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此外,尚有如说往生等,亦为此例。
“佛子,此一切菩萨功德行处决定义华,普入一切法,普生一切智,超诸世间,离二乘道,不与一切诸众生共,悉能照了一切法门,增长众生出世善根,离世间法门品,应尊重,应听受,应诵持,应思惟,应愿乐,应修行;若能如是,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处(chú) = 中止;停止[stop]。(居住;生活[dwell]/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location;place]/相交,交往[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出尘/出世间/出世
= Lokuttara,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
说此品时,佛神力故,及此法门法如是故,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皆大震动,大光普照。
尔时,十方诸佛皆现普贤菩萨前,赞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说此诸菩萨摩诃萨功德行处决定义华,普入一切佛法出世间法门品。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佛子,汝已善学此法,善说此法。
“汝以威力护持此法,我等诸佛悉皆随喜;如我等诸佛随喜于汝,一切诸佛悉亦如是。
随喜 = Anumodana,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佛子,我等诸佛悉共同心护持此经,令现在、未来诸菩萨众未曾闻者,皆当得闻。”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一切大众洎于法界,而说颂言:
= 观察十方一切大众,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而说出二百十五首半的偈颂,将前边的义理,重新再说一次。
洎(jì) = 往锅里添水[pour water into a pot]。(及,到达[arrive;reach;up
to]。)
“于无量劫修苦行,从无量佛正法生,令无量众住菩提,彼无等行听我说。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供无量佛而舍著,广度群生不作想,求佛功德心无依,彼胜妙行我今说。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离三界魔烦恼业,具圣功德最胜行,灭诸痴惑心寂然,我今说彼所行道。
圣 = Ariya,于日常的、世俗的价值上,其性质与‘俗’乃相异而对称。以宗教行事而言,例如中止日常行事之断食、安息日等,亦称为圣。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永离世间诸诳幻,种种变化示众生,心生住灭现众事,说彼所能令众喜。
诳 = Sathya,欺诈之意。即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变现/化作/化现/化/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见诸众生生老死,烦恼忧横所缠迫,欲令解脱教发心,彼功德行应听受。
忧 = Daurmanasya,表示忧恼、心不悦之意。在五受中称为忧受,二十二根中称为忧根。
横(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施戒忍进禅智慧,方便慈悲喜舍等,百千万劫常修行,彼人功德仁应听。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tāri brahmavihārā,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千万亿劫求菩提,所有身命皆无吝,愿益群生不为己,彼慈愍行我今说。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无量亿劫演其德,如海一滴未为少,功德无比不可喻,以佛威神今略说。
= 在无量劫中,演说佛的功德,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德 = 由行正道而得之意,引申为利益、幸福等意。功德、福德、道德等则为一般之成语。
未(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 not;not
yet;never]。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其心不高下,求道无厌倦,普使诸众生,住善增净法。
净法 = 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智慧普饶益,如树如河泉,亦如于大地,一切所依处。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菩萨如莲华,慈根安隐茎,智慧为众蕊,戒品为香洁。
= 菩萨用慈悲作为莲华的根,用安稳作为莲华的茎,用智慧作为莲华的蕊,用戒品作为莲华的香洁。
莲花/莲华 = 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视此花。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蕊(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佛放法光明,令彼得开敷,不著有为水,见者皆欣乐。
“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
= 用信作为种子,用慈悲作为树根,用智慧作为树身。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
干(gàn) = 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end
plank]。(主干[trunk]。)
五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繁密(fán mì) = 多而密。
定 = 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定原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最上力为茑,垂阴覆三界。
= 能覆盖三界一切众生,皆得清凉。
茑(niǎo) = 寄生木[birdvine and viscum]。
垂阴(chuí yīn) = 树荫的阴影。
“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正念以为颈,
颈(jǐng) = 颈项[neck]。
“慈眼智慧首,顶系解脱缯,胜义空谷中,吼法怖众魔。
= 以慈悲为狮子王之眼,以智慧为狮子王之首。在狮子王的头顶,系着解脱的缯带。狮子王在胜义空的山谷中,吼法能恐怖一切众魔。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菩萨为商主,普见诸群生,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
旷野(kuàng yě) = 空旷辽阔的原野[open
field;wilderness]。
“魔贼之所摄,痴盲失正道,示其正直路,令入无畏城。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菩萨见众生,三毒烦恼病,种种诸苦恼,长夜所煎迫;
长夜 = Dirgha-ratram,指极长久之时间。/Dirgha-ratra,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ṣ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八万四千种,灭除众苦患。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八万/八万四千 =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
“菩萨为法王,正道化众生,令远恶修善,专求佛功德;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一切诸佛所,灌顶受尊记,广施众圣财,菩提分珍宝。
觉支/觉分/分/支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
“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戒毂三昧辋,智庄慧为剑,
毂(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 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 可以插轴[nave]。
辋(wǎng) = 车轮周围的框子。汉代以前叫“牙”[rim of a wheel]。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既破烦恼贼,亦殄众魔怨,一切诸外道,见之无不散。
烦恼贼 = 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
殄(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魔怨 = 指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称魔怨。
“菩萨智慧海,深广无涯际,正法味盈洽,觉分宝充满,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洽(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大心无边岸,一切智为潮,众生莫能测,说之不可尽。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
潮(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菩萨须弥山,超出于世间,神通三昧峰,大心安不动;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峰(fēng) = 山顶[peak]。
“若有亲近者,同其智慧色,迥绝众境界,一切无不睹。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菩萨如金刚,志求一切智,信心及苦行,坚固不可动;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其心无所畏,饶益诸群生,众魔与烦恼,一切悉摧灭。
“菩萨大慈悲,譬如重密云,三明发电光,神足震雷音,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六通/六神通 = Sad abhijnah,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普以四辩才,雨八功德水,润洽于一切,令除烦恼热。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菩萨正法城,般若以为墙,惭愧为深堑,智慧为却敌,
般若 = Panna,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有惭有愧/惭愧 = 惭(梵Hri)与愧(梵Apatrapy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广开解脱门,正念恒防守,四谛坦王道,六通集兵仗,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复建大法幢,周回遍其下;三有诸魔众,一切无能入。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回(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菩萨迦楼罗,如意为坚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净眼,
如意 = 指称心如意。
慈悲 = 慈,Metta;悲,梵语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住一切智树,观三有大海,搏撮天人龙,安置涅槃岸。
= 牠能搏撮天上的龍和人間的龍,把牠們安置在涅槃岸。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撮(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菩萨正法日,出现于世间,戒品圆满轮,神足速疾行,
“照以智慧光,长诸根力药,灭除烦恼暗,消竭爱欲海。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根力 = 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与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菩萨智光月,法界以为轮,游于毕竟空,世间无不见;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至竟空/毕竟空 = Atyanta-sunyata,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
“三界识心内,随时有增减;二乘星宿中,一切无俦匹。
= 二乘人好像星宿中的光,没有办法可以和菩萨清凉月之光来比较的。
识心 = 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
俦(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相比[compare]。)
匹(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菩萨大法王,功德庄严身,相好皆具足,人天悉瞻仰,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方便清净目,智慧金刚杵,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杵(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金刚杵 = Vajra,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
道 = Magga,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菩萨大梵王,自在超三有,业惑悉皆断,慈舍靡不具,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ā/Mahā-brahmā,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处处示现身,开悟以法音,于彼三界中,拔诸邪见根。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菩萨自在天,超过生死地,境界常清净,智慧无退转,
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他化天/化他天/第六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绝彼下乘道,受诸灌顶法,功德智慧具,名称靡不闻。
下乘 = 指声闻藏。为世亲菩萨所说。
“菩萨智慧心,清净如虚空,无性无依处,一切不可得,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有大自在力,能成世间事,自具清净行,令众生亦然。
“菩萨方便地,饶益诸众生;菩萨慈悲水,浣涤诸烦恼;
= 菩萨好像方便大地,能饶益所有的众生。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 [wash;elimite]。)
涤(dí) = 洗[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菩萨智慧火,烧诸惑习薪;菩萨无住风,游行三有空。
惑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薪(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飞锡/游方/游行
= 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禅宗称为行脚,一般游行之僧侣,称为行脚僧。
“菩萨如珍宝,能济贫穷厄;菩萨如金刚,能摧颠倒见;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菩萨如璎珞,庄严三有身;菩萨如摩尼,增长一切行。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菩萨德如华,常发菩提分;菩萨愿如鬘,恒系众生首。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菩萨净戒香,坚持无缺犯;菩萨智涂香,普熏于三界。
戒香 = 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菩萨力如帐,能遮烦恼尘;菩萨智如幢,能摧我慢敌。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我慢 = Atma-mana,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为七慢之一,九慢之一。
“妙行为缯彩,庄严于智慧,惭愧作衣服,普覆诸群生。
= 菩萨以妙行来作为缯彩,能庄严于智慧。
彩(cǎi) = 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文采,文章才华[rich and bright colors;literary grace]。(彩色,各种颜色[color]/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colored silk]。)
“菩萨无碍乘,巾之出三界;菩萨大力象,其心善调伏;
巾(jīn) = 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towel]。(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a piece of cloth]/包裹;覆盖[wrap;cover]。)
“菩萨神足马,腾步超诸有;菩萨说法龙,普雨众生心;
腾(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菩萨优昙华,世间难值遇;菩萨大勇将,众魔悉降伏;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菩萨转法轮,如佛之所转;菩萨灯破暗,众生见正道;
“菩萨功德河,恒顺正道流;菩萨精进桥,广度诸群品。
“大智与弘誓,共作坚牢船,引接诸众生,安置菩提岸。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菩萨游戏园,真实乐众生;菩萨解脱华,庄严智宫殿;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菩萨如妙药,灭除烦恼病;菩萨如雪山,出生智慧药。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菩萨等于佛,觉悟诸群生,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世间。
= 佛的心中,没有其他的事,只有用正觉来觉悟世间一切众生。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他(tā) =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he]。(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other]。)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如佛之所来,菩萨如是来;亦如一切智,以智入普门。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
“菩萨善开导,一切诸群生;菩萨自然觉,一切智境界。
“菩萨无量力,世间莫能坏;菩萨无畏智,知众生及法。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一切诸世间,色相各差别,音声及名字,悉能分别知。
名字 = 在佛教中,认为名字系一种假立施设,藉以诠显诸法之真实义,然其非为诸法之本体,故虚假而不实。
“虽离于名色,而现种种相;一切诸众生,莫能测其道。
= 一切众生,没有方法能测知菩萨所行的道。
“如是等功德,菩萨悉成就,了性皆无性,有无无所著。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如是一切智,无尽无所依,我今当演说,令众生欢喜。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虽知诸法相,如幻悉空寂,而以悲愿心,及佛威神力,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大悲愿力/悲愿 = 指佛、菩萨由大慈悲心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
“现神通变化,种种无量事;如是诸功德,汝等应听受。
“一身能示现,无量差别身,无心无境界,普应一切众。
无心 = 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
“一音中具演,一切诸言音;众生语言法,随类皆能作。
随类 = 佛菩萨随顺众生之类别,示现不同形相而宣说教化。
“永离烦恼身,而现自在身,知法不可说,而作种种说。
“其心常寂灭,清净如虚空,而普庄严刹,示现一切众。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于身无所著,而能示现身;一切世间中,随应而受生。
“虽生一切处,亦不住受生,知身如虚空,种种随心现。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虚空 = Akas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菩萨身无边,普现一切处,常恭敬供养,最胜两足尊。
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两足尊
= Dvipada-settha,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香华众妓乐,幢幡及宝盖,恒以深净心,供养于诸佛。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妓乐/伎乐 = 音乐之义。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清净心/净心 = Visuddha-citta,即清净之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不离一佛会,普在诸佛所,于彼大众中,问难听受法。
佛会 = Parsad-mandala,指佛说法之会座。/指佛、菩萨等圣众集会之处。即指净土。
问难(wèn nàn) = 反复辩难[query and argue again and
again;test with difficult questions]。
“闻法入三昧,一一无量门,起定亦复然,示现无穷尽。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现世间,无边诸幻法。
“示现种种色,亦现心及语,入诸想网中,而恒无所著。
心法/心事/心
= 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或现初发心,利益于世间;或现久修行,广大无边际,
= 或者示现老修行的样子,广修三大阿僧祇劫,没有边际。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施戒忍精进,禅定及智慧,四梵四摄等,一切最胜法。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Sad-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āna-saṃ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ādita-saṃ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ā-saṃ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ānārthat-saṃ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或现行成满,得忍无分别;或现一生系,诸佛与灌顶。
现行法/现行 = Abhisamskara,指有为法显现于眼前之意。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或现声闻相,或复现缘觉,处处般涅槃,不舍菩提行。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
|||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
二乘
|
三乘
|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
||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或现为帝释,或现为梵王,或天女围绕,或时独宴默。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宴默 = 安然而沉默。默即无言,与说相对。诸佛菩萨或说或默,皆能显现无穷妙理。
“或现为比丘,寂静调其心;或现自在王,统理世间法。
统(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理(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或现巧术女,或现修苦行,或现受五欲,或现入诸禅。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或现初始生,或少或老死,若有思议者,心疑发狂乱。
少(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或现在天宫,或现始降神,或入或住胎,或佛转法轮。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或生或涅槃,或现入学堂,或在婇女中,或离俗修禅。
婇(cǎi) = 宫女。
“或坐菩提树,自然成正觉;或现转法轮,或现始求道。
“或现为佛身,宴坐无量刹;或修不退道,积集菩提具。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深入无数劫,皆悉到彼岸;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
度无极/度/事究竟/到彼岸 = Parami,音译作波罗蜜多、波罗蜜。指由生死之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诸经论之阐释各有不同。
“一切劫非劫,为世示现劫,无来无积集,成就诸劫事。
劫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于一微尘中,普见一切佛;十方一切处,无处而不有。
一尘/一微尘 = 指最微细之物。佛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
“国土众生法,次第悉皆见;经无量劫数,究竟不可尽。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菩萨知众生,广大无有边;彼一众生身,无量因缘起。
= 菩萨知道众生的种类,广大没有边际。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如知一无量,一切悉亦然;随其所通达,教诸未学者。
= 好像知道一个无量,那么,一切无量也是这样子。
“悉知众生根,上中下不同;亦知根转移,应化不应化;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一根一切根,展转因缘力,微细各差别,次第无错乱。
= 一个众生有一种根性,一切众生有一切的根性。互相辗转轮回六道,业网次第交织,这种因缘的力量,有微细的分别,各不相同,都有次第,不会错乱。
转转/展转 = Parampara/anupurva,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
“又知其欲解,一切烦恼习;亦知去来今,所有诸心行。
余习/习气/残气/烦恼习 = 即由数数现起之烦恼所薰成之余习。虽已断尽烦恼之贤圣,犹残余不如法之习气。如难陀虽已证得阿罗汉,坐于男女大众中说法,然因犹存淫欲之习气,故眼先视女众,而与之高语说法。又如舍利弗以嗔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
过现未/去来今 = 即指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经中常以此类用语泛指一切有为诸法生灭变化过程之时间。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了达一切行,无来亦无去;既知其行已,为说无上法。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杂染清净行,种种悉了知,一念得菩提,成就一切智。
“住佛不思议,究竟智慧心,一念悉能知,一切众生行。
“菩萨神通智,功力已自在,能于一念中,往诣无边刹。
“如是速疾往,尽于无数劫,无处而不周,莫动毫端分。
= 菩萨能到所有的佛刹去,可是不离本处,所以说莫动毫端分。
周(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色,于彼幻中求,无色无非色。
幻士/幻人/幻术师/幻师 = Maya-kara。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非色 = 地、水、火、风等四大所成及所生之法,称为色;反之,非四大所造成之法,称为非色。于五蕴中,色蕴之外,受、想、行、识等四蕴,称为非色之四蕴。
“菩萨亦如是,以方便智幻,种种皆示现,充满于世间。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杂。
皎(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
“菩萨净法轮,当知亦如是,现世间心水,不为世所杂。
心水 =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
“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
= 在睡梦中虽然经过亿千岁那样长的时间,可是一夜的时间,也没有终尽。
“菩萨住法性,示现一切事,无量劫可极,一念智无尽。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譬如山谷中,及以宫殿间,种种皆响应,而实无分别。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菩萨住法性,能以自在智,广出随类音,亦复无分别。
“如有见阳焰,想之以为水,驰逐不得饮,展转更增渴。
阳焰 =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大乘十喻之一。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众生烦恼心,应知亦如是;菩萨起慈愍,救之令出离。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热时焰,诸行如芭蕉。
聚沫 = 沫,水泡。聚沫,指聚集之水泡。经典中用以譬喻有为法之无常。
水上泡 = 比喻诸法之无常与变转。诸法为因缘和合所成,非恒常而不变者,犹如虚而不实,瞬间消失之水上泡。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芭(bā) = 芭蕉[banana]。
“心识犹如幻,示现种种事;如是知诸蕴,智者无所著。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诸蕴 = 蕴,积聚之义;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之积聚,称为色蕴。诸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智者 = 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
“诸处悉空寂,如机关动转;诸界性永离,妄现于世间。
界 = Dhatu,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
|||
十二处
|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
法
|
意
|
五蕴
|
色
|
受、想、行
|
识
|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
|
眼/眼根
|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
耳/耳根
|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
|||
鼻/鼻根
|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舌/舌根
|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身/身根
|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
|||
意根
|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
|||
六尘
|
色尘
|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
||
声尘
|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
|||
香尘
|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
|||
味尘
|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
|||
触尘
|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
|||
法尘
|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
|||
六识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
“菩萨住真实,寂灭第一义,种种广宣畅,而心无所依。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
“无来亦无去,亦复无有住,烦恼业苦因,三种恒流转。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缘起非有无,非实亦非虚,如是入中道,说之无所著。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中路/中/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能于一念中,普现三世心,欲色无色界,一切种种事。
三世心 = 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刹那生灭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任何一世,皆不可得,称为三世心不可得。
“随顺三律仪,演说三解脱,建立三乘道,成就一切智。
三种律仪 = 说一切有部将律仪(即防护)分为三类。
|
|
别解脱律仪
|
Patimokkha-samvara,指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于身口七支之诸恶,分别弃舍所持之戒律。系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欲界戒。
|
静虑生律仪/静虑律仪
|
Dhyana-samvara,即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定时,内心自然生出能防非止恶之戒体。色界戒。
|
道生律仪/无漏律仪
|
Anasrava-samvara,指断尽烦恼之无漏戒。即圣者入于无漏定时,所发得防非止恶之戒体,称为无漏律仪。无漏戒。
|
“了达处非处,诸业及诸根,界解与禅定,一切至处道。
= 十力之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宿命念天眼,灭除一切惑,知佛十种力,而未能成就。
= 菩萨又明了通达宿命和天眼无碍的智力,灭除一切习气惑的智力。知道佛这十种的智力,可是尚未能成就。
= 十力之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了达诸法空,而常求妙法,不与烦恼合,而亦不尽漏。
= 菩萨虽然不和烦恼合伙,但是也不愿意立刻证漏尽通。
漏 = Asava,流注漏泄之意,烦恼之异称。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
“广知出离道,而以度众生,于此得无畏,不舍修诸行。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无谬无违道,亦不失正念,精进欲三昧,观慧无损减。
= 精进想得到三昧,观察智慧,不会有损减的情形。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三聚皆清净,三世悉明达,大慈愍众生,一切无障碍。
一切无碍/一切无障碍 = 意谓通达一切而无任何障碍。
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三聚净戒
= Tri-vidhanisilani,指大乘菩萨之戒法。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
|
|
律仪戒/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摄律仪戒
|
Samvara-sila,摄,摄尽、总摄之意。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为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之戒,其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
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摄善法戒
|
Kusala-dharma-samgrahaka-sila,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之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者。
|
饶益有情戒/饶益众生戒/接生戒/利众生戒/摄众生戒
|
Sattvartha-kriya-sila,即饶益众生之戒法。
|
“由入此法门,得成如是行,我说其少分,功德庄严义。
“穷于无数劫,说彼行无尽,我今说少分,如大地一尘。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end;limit]。)
“依于佛智住,起于奇特想,修行最胜行,具足大慈悲。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精勤自安隐,教化诸含识,安住净戒中,具诸授记行。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能入佛功德,众生行及刹,劫世悉亦知,无有疲厌想。
刹多罗/差多罗/刹
= Ksetra,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差别智总持,通达真实义,思惟说无比,寂静等正觉。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真实义 = 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
|
|
世流布真实义
|
谓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水为火,凡此世间之法,虽为假名立相,然称认皆相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
|
方便流布真实义
|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世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
净烦恼障真实义
|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
净智慧障真实义
|
谓声闻缘觉虽得无碍智,然犹未能显中道之理,故称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
“发于普贤心,及修其行愿,慈悲因缘力,趣道意清净。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修行波罗蜜,究竟随觉智,证知力自在,成无上菩提。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觉 = Bodhi,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bodhi为觉,译buddha为觉者。/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成就平等智,演说最胜法,能持具妙辩,逮得法王处。
能持 = 能护持而不忘失。/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又作总持。即能总摄一切事物,不令所忆持者忘失之念慧力。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远离于诸著,演说心平等,出生于智慧,变化得菩提。
诸著 = 著,执著。凡夫执于生死,二乘执于涅槃,菩萨执其所证之法,是皆执著,统称诸著。
“住持一切劫,智者大欣慰,深入及依止,无畏无疑惑。
= 智者(佛)生大欣慰,欢喜这位菩萨。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了达不思议,巧密善分别,善入诸三昧,普见智境界。
密(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严密[precise;well-conceived]。)
“究竟诸解脱,游戏诸通明,缠缚悉永离,园林恣游处。
缠缚 =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白法为宫殿,诸行可欣乐,现无量庄严,于世心无动。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深心善观察,妙辩能开演,清净菩提印,智光照一切。
= 得到清净菩提的法印。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所住无等比,其心不下劣,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
= 菩萨所住的地位,无人可以相等比拟,其心不欢喜小乘法,而欢喜大乘法。
“如宝安住法,被甲誓愿心,发起于大事,究竟无能坏。
= 好像宝贝似的安住于法,披上铠甲,发大誓宏愿心,发起了生脱死大事。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得授菩提记,安住广大心,秘藏无穷尽,觉悟一切法。
秘藏 = 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
“世智皆自在,妙用无障碍,众生一切刹,及以种种法。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
|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
出世间智
|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
出世间上上智
|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
“身愿与境界,智慧神通等,示现于世间,无量百千亿。
= 无量无边百千亿那样多的化身。
身 = Kaya,属六根之第五,即身根。指触觉器官之皮肤及其机能。
愿 = 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
“游戏及境界,自在无能制,力无畏不共,一切业庄严。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 = Astadas-avenika-buddha-dhar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诸身及身业,语及净修语,以得守护故,成办十种事。
“菩萨心初发,及以心周遍,诸根无散动,获得最胜根。
“深心增胜心,远离于谄诳;种种决定解,普入于世间。
“舍彼烦恼习,取兹最胜道,巧修使圆满,逮成一切智。
兹(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离退入正位,决定证寂灭,出生佛法道,成就功德号。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道及无量道,乃至庄严道,次第善安住,悉皆无所著。
“手足及腹藏,金刚以为心,被以慈哀甲,具足众器仗。
腹(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
“智首明达眼,菩提行为耳,清净戒为鼻,灭暗无障碍。
= 以智慧为头,明达为眼,菩提行为耳,清净戒为鼻,能灭除一切黑暗,没有一切障碍。
“辩才以为舌,无处不至身;最胜智为心,行住修诸业。
行住坐卧 = 即四威仪。乃人类生活起居之四种基本动作,引申为日常之生活举止。佛教为诫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状,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规定行、住、坐、卧之仪则。
“道场师子座,梵卧空为住,所行及观察,普照如来境。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梵 = Brahman,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遍观众生行,奋迅及哮吼,离贪行净施,舍慢持净戒,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哮(xiào) = 野兽的吼声[roar]。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师子吼 = Siṃ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不瞋常忍辱,不懈恒精进,禅定得自在,智慧无所行,
“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于诸境界中,知义亦知法。
“福德悉成满,智慧如利剑,普照乐多闻,明了趣向法。
= 普照一切众生,令他们乐于多闻,明了趣向一切佛法。
“知魔及魔道,誓愿咸舍离;见佛与佛业,发心皆摄取,
魔罗道/魔道 = 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
摄取不舍/摄取 = Parigraha,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离慢修智慧,不为魔力持;为佛所摄持,亦为法所持。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现住兜率天,又现彼命终;示现住母胎,亦现微细趣。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ṣ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现生及微笑,亦现行七步;示修众技术,亦示处深宫。
四方七步 =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
“出家修苦行,往诣于道场,端坐放光明,觉悟诸群生,
端坐 = 坐禅之相状,即正威仪而坐。系坐禅之正确坐相,不得前后左右倾侧,以耳对肩,鼻对脐,然后调息,一心专注不乱。
“降魔成正觉,转无上法轮,所现悉已终,入于大涅槃。
“彼诸菩萨行,无量劫修习,广大无有边,我今说少分。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虽令无量众,安住佛功德;众生及法中,毕竟无所取。
“具足如是行,游戏诸神通:毛端置众刹,经于亿千劫;
= 能在一根毫毛之端上,安置一切佛刹,经过亿千那样多的大劫,仍然不移动。
“掌持无量刹,遍往身无倦,还来置本处,众生不知觉。
“菩萨以一切,种种庄严刹,置于一毛孔,真实悉令见。
= 能令一切众生都得见到这种境界。
“复以一毛孔,普纳一切海,大海无增减,众生不娆害。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无量铁围山,手执碎为尘,一尘下一刹,尽此诸尘数。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以此诸尘刹,复更末为尘;如是尘可知,菩萨智难量。
尘刹 = 刹,梵语Ksetra,为国土之意。尘刹,谓多如微尘数之无量世界。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通“瀎”。抹拭[erase;blot out]。)
“于一毛孔中,放无量光明;日月星宿光,摩尼珠火光,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及以诸天光,一切皆映蔽,灭诸恶道苦,为说无上法。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一切诸世间,种种差别音;菩萨以一音,一切皆能演。
“决定分别说,一切诸佛法,普使诸群生,闻之大欢喜。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
回(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
“示现无量刹,烧燃及成住;一切诸世间,悉在一毛孔。
成住坏空 = 即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
“未来及现在,一切十方佛,靡不于身中,分明而显现。
靡(mǐ) = 无;没有[no;not]。
“深知变化法,善应众生心,示现种种身,而皆无所著。
“或现于六趣,一切众生身,释梵护世身,诸天人众身,
= 或者在六道轮回中,示现一切众生的身。
梵释/释梵 = 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
“声闻缘觉身,诸佛如来身;或现菩萨身,修行一切智。
“善入软中上,众生诸想网,示现成菩提,及以诸佛刹。
= 建立一切诸佛刹土。
想 = Sanna,音译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蕴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其为五遍行之一。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当于表象之知觉,乃次于‘受’(印象感觉)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计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复数)。其次,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贪欲想)、嗔想(嗔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想,谓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乃与贪、嗔(发怒)、害(加害于人)等三种烦恼相应而产生之‘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称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了知诸想网,于想得自在,示修菩萨行,一切方便事。
“示现如是等,广大诸神变;如是诸境界,举世莫能知。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全[entire;whole]/赞许;表彰[praise]。)
“虽现无所现,究竟转增上,随顺众生心,令行真实道。
增上 = Aupacayika/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
“身语及与心,平等如虚空,净戒为涂香,众行为衣服,
“法缯严净髻,一切智摩尼,功德靡不周,灌顶升王位。
= 法缯作为庄严清净的宝髻。一切智慧,作为摩尼宝珠。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波罗蜜为轮,诸通以为象,神足以为马,智慧为明珠。
诸通 = 通,自在无碍之义。诸通,指佛、菩萨、外道、仙人等所得种种自在无碍之神通。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
“妙行为婇女,四摄主藏神,方便为主兵,菩萨转轮王。
= 菩萨譬如转轮圣王。
主藏 = 主管库藏财物。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三昧为城郭,空寂为宫殿,慈甲智慧剑,念弓明利箭。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明利 = 聪明锐利。
“高张神力盖,迥建智慧幢,忍力不动摇,直破魔王军。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总持为平地,众行为河水,净智为涌泉,妙慧作树林。
涌(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空为澄净池,觉分菡萏华,神力自庄严,三昧常娱乐。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菡萏(hàn dàn) =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lotus
bloom <flower>]。
“思惟为婇女,甘露为美食,解脱味为浆,游戏于三乘。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解脱味 = Vimukti-rasa,出世法三味之一。即涅槃之妙味。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 [thick liquid]。)
“此诸菩萨行,微妙转增上,无量劫修行,其心不厌足。
“供养一切佛,严净一切刹,普令一切众,安住一切智。
“一切刹微尘,悉可知其数;一切虚空界,一沙可度量;
“一切众生心,念念可数知;佛子诸功德,说之不可尽。
佛子 = Buddha-putt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欲具此功德,及诸上妙法,欲使诸众生,离苦常安乐,
“欲令身语意,悉与诸佛等,应发金刚心,学此功德行。”
金刚心 = 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