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四
九会
|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
七处
|
逝多林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
|
会主
|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
入定
|
入师子频申三昧
|
说法
|
果法界,因法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
#第64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7)普庄严园林>休舍优婆夷
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深心爱乐,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
= 对善知识生出深心的爱乐。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依 = Samnisraya,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二者系相对而立者。依赖、依凭者,称为能依;被依赖、依凭者,称为所依。如地与草之关系,地为所依,草为能依。对所依者而言,有直接力量者(亲所依),称为所依;反之,力量微弱而间接者(疏所依),称为依。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善知识者是我师傅,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济,令我得入诸佛如来莲华池故。”
傅(fù) = 辅佐[assist]。(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teacher]。)
津(jīn) = 渡口[ferry]。(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
渐渐南行,至海潮处,见普庄严园,众宝垣墙周匝围绕,一切宝树行列庄严;
垣(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héng。)
宝树 =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
一切宝华树,雨众妙华,布散其地;
宝华 = 谓至宝之妙花。
一切宝香树,香气氛氲,普熏十方;
氛(fēn) = 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ferocious look](泛指雾气;云气[fog;mist;thin,floating clouds]/气氛[atmosphere]。)
氲(yūn) =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dense mist]。
氛氲(fēn yūn) = 茂盛、丰盛/香气很浓的样子/吉祥之气。
一切宝鬘树,雨大宝鬘,处处垂下;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一切摩尼宝王树,雨大摩尼宝,遍布充满;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一切宝衣树,雨种种色衣,随其所应,周匝敷布;
色衣 = 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之法衣。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一切音乐树,风动成音,其音美妙,过于天乐;
一切庄严具树,各雨珍玩奇妙之物,处处分布,以为严饰。
其地清净,无有高下,于中具有百万殿堂,大摩尼宝之所合成;
殿堂
= 为佛寺中各重要屋宇之总称。殿,系安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之处;堂,系供僧众说法行道之处。
百万楼阁,阎浮檀金以覆其上;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
||
三洲
|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
|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
|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百万宫殿,毗卢遮那摩尼宝间错庄严;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一万浴池,众宝合成;
浴池
= 为浴身所设之池塘。于印度,除浴室之外,有承受雨水作池,或盛清流洗浴。印度为热带,故随处设之,以供澡浴之用。
七宝栏楯,周匝围绕;
栏楯(lán shǔn) = 指附于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七宝阶道,四面分布;
阶(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其水香气如天栴檀,金沙布底,水清宝珠周遍间错;
= 净水的宝珠,周遍间错于池中。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栴檀/旃檀(zhān tán)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凫雁、孔雀、俱枳罗鸟游戏其中,出和雅音;
凫(fú) = 水鸟,俗称“野鸭”[teal]。
雁(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居枳罗鸟/瞿翅罗鸟 = Kokila,产于印度之黑色杜鹃鸟,意译作鸦鸥、鹚鸥、好眼鸟、好声鸟、妙声鸟、美音鸟。此鸟之音声极美,而外形丑陋,乃从其声为名。多栖息于密林间。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雅(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宝多罗树周匝行列,覆以宝网,垂诸金铃,微风徐摇,恒出美音;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宝网 = 谓珍宝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因陀罗网。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施大宝帐,宝树围绕,建立无数摩尼宝幢,光明普照百千由旬。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其中复有百万陂池,黑栴檀泥凝积其底,一切妙宝以为莲华敷布水上,大摩尼华光色照耀园中。
陂(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
复有广大宫殿,名庄严幢,海藏妙宝以为其地,毗琉璃宝以为其柱,阎浮檀金以覆其上,光藏摩尼以为庄严,无数宝王光焰炽然,重楼挟阁种种庄饰;阿卢那香王、觉悟香王,皆出妙香普熏一切。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宝王 = 宝为庄严之意,王为最上之意。意谓用七宝庄严者;表示最胜、最上之意。/佛之尊称。又作宝王如来。
挟(xié) = 用胳膊夹住[hold
sth. under the arm]。(怀抱,怀有[harbor]。)
阿卢那 = Aruna,意译日、将晓、明相。为‘红’之形容词。因日出时东天发红,故称红,如红莲花谓之阿卢那花,红香谓之阿楼那香。
其宫殿中,复有无量宝莲华座,周回布列,所谓:照耀十方摩尼宝莲华座、毗卢遮那摩尼宝莲华座、照耀世间摩尼宝莲华座、妙藏摩尼宝莲华座、师子藏摩尼宝莲华座、离垢藏摩尼宝莲华座、普门摩尼宝莲华座、光严摩尼宝莲华座、安住大海藏清净摩尼王宝莲华座、金刚师子摩尼宝莲华座。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园中复有百万种帐,所谓:衣帐、鬘帐、香帐、华帐、枝帐、摩尼帐、真金帐、庄严具帐、音乐帐、象王神变帐、马王神变帐、帝释所著摩尼宝帐,如是等其数百万。
= 帝释所穿的摩尼宝帐。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有百万大宝网弥覆其上,所谓:宝铃网、宝盖网、宝身网、海藏真珠网、绀琉璃摩尼宝网、师子摩尼网、月光摩尼网、种种形像众香网、宝冠网、宝璎珞网,如是等其数百万。
= 种种形像的众香网。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天冠/宝冠 = 指饰以宝玉之冠。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有百万大光明之所照耀,所谓:焰光摩尼宝光明、日藏摩尼宝光明、月幢摩尼宝光明、香焰摩尼宝光明、胜藏摩尼宝光明、莲华藏摩尼宝光明、焰幢摩尼宝光明、大灯摩尼宝光明、普照十方摩尼宝光明、香光摩尼宝光明,如是等其数百万。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常雨百万庄严具,百万黑栴檀香出妙音声,百万出过诸天曼陀罗华而以散之,百万出过诸天璎珞以为庄严,百万出过诸天妙宝鬘带处处垂下,百万出过诸天众色妙衣,百万杂色摩尼宝妙光普照,百万天子欣乐瞻仰头面作礼,百万采女于虚空中投身而下,百万菩萨恭敬亲近常乐闻法。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时,休舍优婆夷坐真金座,戴海藏真珠网冠,挂出过诸天真金宝钏,垂绀青发,大摩尼网庄严其首,师子口摩尼宝以为耳珰,如意摩尼宝王以为璎珞,一切宝网垂覆其身,百千亿那由他众生曲躬恭敬。
挂(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钏(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珰(dāng) = 屋椽头上的玉质饰物,瓦当[eaves tile]/玉制的耳饰[jewelry,esp. ear ring;ornament worn on the
earlobe by a woman]。
东方有无量众生来诣其所,所谓:梵天、梵众天、大梵天、梵辅天、自在天,乃至一切人及非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皆亦如是。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16000大劫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8000大劫
|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
500大劫
|
||
福生天
|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
250大劫
|
||
无云天
|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
32大劫
|
||
少净天
|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
4大劫
|
||
少光天
|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
3中劫
|
|
梵辅天
|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
2中劫
|
||
梵众天
|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
1中劫
|
||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
其有见此优婆夷者,一切病苦悉得除灭,离烦恼垢,拔诸见刺,摧障碍山,入于无碍清净境界,增明一切所有善根,长养诸根;入一切智慧门,入一切总持门;一切三昧门、一切大愿门、一切妙行门、一切功德门,皆得现前;其心广大,具足神通,身无障碍,至一切处。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智慧门 = 入智慧之门户。即指权智,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智慧指佛果之实智,因地之权智为入于实智之门;又如来自证之智为实智,利他教化之智为权智,此权智为令入于实智之门户,故称智慧门。此外,权智所说之一切教法,为令入实智之门,亦称智慧门。
总持门
= 总持之法门。总持,为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四苦 = Catasso dukkhata,指人间四种苦。
|
|
生苦
|
Jati-dukkha,果报开始时即生之苦,亦即从宿于母胎至出胎所受诸种苦。
|
老苦
|
Jara-dukkha,衰变为老,老时有苦,即身、心趋于坏损之苦。
|
病苦
|
Vyadhi-dukkha,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即四大不调而引致身、心之苦。
|
死苦
|
Marana-dukkha,五蕴坏离或寿命尽时为死,死时有苦,如遭受疾病、水火等灾厄而中夭之苦,皆为死苦。
|
尔时,善财童子入普庄严园,周遍观察,见休舍优婆夷坐于妙座,往诣其所,顶礼其足,绕无数匝,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休舍告言:“善男子,我唯得菩萨一解脱门,若有见闻忆念于我,与我同住,供给我者,悉不唐捐。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善男子,若有众生不种善根,不为善友之所摄受,不为诸佛之所护念,是人终不得见于我。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善男子,其有众生得见我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
“善男子,东方诸佛常来至此,处于宝座为我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诸佛悉来至此,处于宝座为我说法。
宝座 = 指以宝玉庄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善男子,我常不离见佛闻法,与诸菩萨而共同住。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善男子,我此大众,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皆在此园与我同行,悉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其余众生住此园者,亦皆普入不退转位。”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善财白言:“圣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久近耶?”
答言:“善男子,我忆过去,于燃灯佛所,修行梵行,恭敬供养,闻法受持;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m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次前,于离垢佛所,出家学道,受持正法;
= 在此次以前,于离垢佛的时候,我就出家修道,受持正法。
“次前,于妙幢佛所;
“次前,于胜须弥佛所;
“次前,于莲华德藏佛所;
“次前,于毗卢遮那佛所;
“次前,于普眼佛所;
“次前,于梵寿佛所;
“次前,于金刚脐佛所;
脐(qí) = 肚脐[umbilicus]。
“次前,于婆楼那天佛所。
婆楼那龙王
= 婆楼那,Varuna,意译水天。为一切鱼类、龙之王。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乃西方之守护神。
“善男子,我忆过去于无量劫,无量生中,如是次第三十六恒河沙佛所,皆悉承事,恭敬供养,闻法受持,净修梵行。
“于此已往,佛智所知,非我能测。
= 可是在此以前,诸佛的智慧和所知道的境界,就不是我所能测量了。
已往(yǐ wǎng)
= 在过去[before;previously;in the past]。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善男子,菩萨初发心无有量,充满一切法界故;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菩萨大悲门无有量,普入一切世间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菩萨大愿门无有量,究竟十方法界故;
“菩萨大慈门无有量,普覆一切众生故;
“菩萨所修行无有量,于一切刹一切劫中修习故;
修行 = Carya,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菩萨三昧力无有量,令菩萨道不退故;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菩萨总持力无有量,能持一切世间故;
“菩萨智光力无有量,普能证入三世故;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菩萨神通力无有量,普现一切刹网故;
“菩萨辩才力无有量,一音一切悉解故;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菩萨清净身无有量,悉遍一切佛刹故。”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善财童子言:“圣者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您已修行这么久了,应当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答言:“善男子,菩萨不为教化调伏一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调伏百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转众生故发菩提心;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不为教化一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
“不为教化阎浮提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不为供养一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故发菩提心;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不为供养一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次第 = Anukr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兴世
= 指佛之出世。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随机示现生灭大法,拯救众生出离苦海,故谓兴世。
“不为供养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不为严净一世界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故发菩提心;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不为严净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
“不为住持一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不为住持一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不为住持一阎浮提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如是略说,不为满一佛誓愿故,不为往一佛国土故,不为入一佛众会故,不为持一佛法眼故,不为转一佛法轮故,不为知一世界中诸劫次第故,不为知一众生心海故,不为知一众生根海故,不为知一众生业海故,不为知一众生行海故,不为知一众生烦恼海故,不为知一众生烦恼习海故,乃至不为知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众生烦恼习海故,发菩提心。
愿/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惑/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余习/习气/残气/烦恼习 = 即由数数现起之烦恼所薰成之余习。虽已断尽烦恼之贤圣,犹残余不如法之习气。如难陀虽已证得阿罗汉,坐于男女大众中说法,然因犹存淫欲之习气,故眼先视女众,而与之高语说法。又如舍利弗以嗔习之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吐食不复受请。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入一切诸佛众会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世界中诸劫次第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心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业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行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灭一切众生诸烦恼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取要言之,菩萨以如是等百万阿僧祇方便行故发菩提心。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善男子,菩萨行普入一切法皆证得故,普入一切刹悉严净故。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现证/证得 =
Adhigama/abhisambodha,为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
“是故,善男子,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尽,我愿乃满。”
善财童子言:“圣者,此解脱名为何等?”
答言:“善男子,此解脱名离忧安隐幢。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
“如须弥山,志意坚固,不可动摇;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如善见药,能除众生烦恼重病;
“如明净日,能破众生无明暗障;
“犹如大地,能作一切众生依处;
“犹如好风,能作一切众生义利;
= 能利益一切的众生。
义(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善;美[good]。)
“犹如明灯,能为众生生智慧光;
“犹如大云,能为众生雨寂灭法;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犹如净月,能为众生放福德光;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犹如帝释,悉能守护一切众生。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南方海潮之处,有一国土,名那罗素;中有仙人,名毗目瞿沙。
潮(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毗(pí) = 人的肚脐[navel]。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作是思惟:“得菩提难,近善知识难,遇善知识难,得菩萨诸根难,净菩萨诸根难,值同行善知识难,如理观察难,依教修行难,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难,值遇增长一切智法光明难。”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作是念已,辞退而行。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8)那罗素国>毗目瞿沙仙人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思惟菩萨正教,随顺思惟菩萨净行,生增长菩萨福力心,生明见一切诸佛心,生出生一切诸佛心,生增长一切大愿心,生普见十方诸法心,生明照诸法实性心,生普散一切障碍心,生观察法界无暗心,生清净意宝庄严心,生摧伏一切众魔心。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摧(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周遍推求毗目瞿沙。
见一大林,阿僧祇树以为庄严,所谓:种种叶树扶疏布濩,种种华树开敷鲜荣,种种果树相续成熟,种种宝树雨摩尼果,大栴檀树处处行列,诸沉水树常出好香,悦意香树妙香庄严,波吒罗树四面围绕,尼拘律树其身耸擢,阎浮檀树常雨甘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以严池沼。
扶(fú) = 搀扶[support with
the hand]。(旁,旁侧[side]。)
扶疏(fú shū) = 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
布濩(bù hù)
= 分散遍布。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婆吒罗树/波吒厘树 = Patali,意译作重叶树、重生华、青桐。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
耸(sǒng) = 耳聋[deaf]。(高起;直立[shoot
high up;lofty;towering]。)
擢(zhuō) = 抽引,拉拔[extract;drag;pull
out]。(耸出[erect]。)
沼(zhǎo) = 水池,积水的洼地[natural pond]。
时,善财童子见彼仙人在栴檀树下,敷草而坐,领徒一万,或著鹿皮,或著树皮,或复编草以为衣服,髻环垂鬓,前后围绕。
= 他们头髻带着环子,垂到鬓前。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环(huán) = 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jade bracelet]。(泛指圆圈形的物品[ring]。)
鬓(bìn) = 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sideburns]。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识。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
= 涅槃,Nibba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凉(liáng) = 寒[cold]。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作是语已,从地而起,绕无量匝,合掌前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时,毗目瞿沙顾其徒众,而作是言:“善男子,此童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善男子,此童子普施一切众生无畏,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此童子普兴一切众生利益,
利/益/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此童子常观一切诸佛智海,
“此童子欲饮一切甘露法雨,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此童子欲测一切广大法海,
测(cè) = 度量水的深浅。度量;测量[measure]。
“此童子欲令众生住智海中,
“此童子欲普发起广大悲云,
“此童子欲普雨于广大法雨,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此童子欲以智月普照世间,
智月 = 以月譬喻智慧之光明,称为智月。
“此童子欲灭世间烦恼毒热,
“此童子欲长含识一切善根。”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时,诸仙众闻是语已,各以种种上妙香华,散善财上,投身作礼,围绕恭敬,作如是言:“今此童子,必当救护一切众生,
华香/香华 = 即香(梵gandha )与花(梵puspa )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必当除灭诸地狱苦,
“必当永断诸畜生道,
“必当转去阎罗王界,
= 必当转移除去阎罗王界,不令其存在。
琰魔/琰魔王/琰魔法王/阎罗/阎魔/阎摩罗/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必当关闭诸难处门,
“必当干竭诸爱欲海,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必令众生永灭苦蕴,
蕴
= Khandha,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必当永破无明黑暗,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必当永断贪爱系缚,
贪爱 = 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Piy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着于境之贪烦恼。
“必以福德大轮围山围绕世间,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必以智慧大宝须弥显示世间,
“必当出现清净智日,
“必当开示善根法藏,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必使世间明识险易。”
时,毗目瞿沙告群仙言:“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必当成就一切智道。
“此善男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净一切佛功德地。”
时,毗目瞿沙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胜幢解脱。”
善财白言:“圣者,无胜幢解脱境界云何?”
= 这个无胜幢解脱的法门,它的境界是怎么样呢?
时,毗目仙人即伸右手,摩善财顶,执善财手。
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庄严;
亦闻彼佛,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演说法,一文一句皆悉通达,各别受持无有杂乱;
受持 = Adhis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亦知彼佛以种种解,净治诸愿;
亦知彼佛以清净愿,成就诸力;
亦见彼佛随众生心,所现色相;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亦见彼佛大光明网,种种诸色,清净圆满;
亦知彼佛无碍智慧大光明力;
又自见身于诸佛所,经一日夜,或七日夜、半月、一月、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或经亿年,或阿庾多亿年,或那由他亿年,或经半劫,或经一劫、百劫、千劫,或百千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庾(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阿由多/阿庾多 = Ayuta,兆,即一万亿。
劫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尔时,善财童子为菩萨无胜幢解脱智光明照故,得毗卢遮那藏三昧光明;
光/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为无尽智解脱三昧光明照故,得普摄诸方陀罗尼光明;
为金刚轮陀罗尼门光明照故,得极清净智慧心三昧光明;
为普门庄严藏般若波罗蜜光明照故,得佛虚空藏轮三昧光明;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为一切佛法轮三昧光明照故,得三世无尽智三昧光明。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
|
催破之义
|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
辗转之义
|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
圆满之义
|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
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
神仙/大仙/仙圣/仙/仙人 = Isi,即住于山林,保持长寿之人。据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载,此诸仙人皆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具足威德,有大光明,或住山河,或居林薮,食果饮水,具有五种神通,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又以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故亦称大仙。
时,彼仙人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忆念耶?”
= 你记得刚才所经历的境界吗?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善财言:“唯!此是圣者善知识力。”
仙人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无胜幢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殊胜三昧,于一切时而得自在,于一念顷出生诸佛无量智慧,以佛智灯而为庄严普照世间,一念普入三世境界,分形遍往十方国土,智身普入一切法界,随众生心普现其前观其根行而为利益,放净光明甚可爱乐;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彼殊胜愿、彼庄严刹、彼智境界、彼三昧所行、彼神通变化、彼解脱游戏、彼身相差别、彼音声清净、彼智慧光明?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罗门,名曰胜热。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南行。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9)伊沙那聚落>胜热婆罗门
尔时,善财童子为菩萨无胜幢解脱所照故,住诸佛不思议神力,证菩萨不思议解脱神通智,得菩萨不思议三昧智光明,得一切时熏修三昧智光明,得了知一切境界皆依想所住三昧智光明,得一切世间殊胜智光明;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于一切处悉现其身,以究竟智说无二无分别平等法,以明净智普照境界;
凡所闻法皆能忍受,清净信解,于法自性决定明了;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心恒不舍菩萨妙行,求一切智永无退转,获得十力智慧光明,勤求妙法常无厌足,以正修行入佛境界,出生菩萨无量庄严,无边大愿悉已清净;
以无穷尽智知无边世界网,以无怯弱心度无量众生海;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了无边菩萨诸行境界,见无边世界种种差别,见无边世界种种庄严,入无边世界微细境界,知无边世界种种名号,知无边世界种种言说,知无边众生种种解,见无边众生种种行,见无边众生成熟行,见无边众生差别想;念善知识。
= 善财童子一心专念善知识的教导,渐渐向南游行。
渐次游行,至伊沙那聚落,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峻(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极(jí) = 房屋的正梁[ridgepole]。(最高的地位[highest
position]/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top]/到达极点[reach
the limit]。)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婆罗门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悉得清净。”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时,善财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难,离诸难难,得无难难,得净法难,得值佛难,具诸根难,闻佛法难,遇善人难,逢真善知识难,受如理正教难,得正命难,随法行难。
净法 = 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谛受/正命道支/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八正道之一。
“此将非魔、魔所使耶?
= 这位胜热婆罗门,莫非他就是个魔王?是不是魔叫他来试验我呢?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将非是魔险恶徒党,诈现菩萨善知识相,而欲为我作善根难、作寿命难,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牵我令入诸恶道中,欲障我法门、障我佛法?”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作难(zuò nán) = 为难;受窘[feel
embarrassed;feel awkward]/阻挠;刁难[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sb.]。
作是念时,十千梵天,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圣者得金刚焰三昧光明,发大精进,度诸众生,心无退转;欲竭一切贪爱海,欲截一切邪见网,欲烧一切烦恼薪,欲照一切惑稠林,欲断一切老死怖,欲坏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
= 想要摧坏一切三世的障碍。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薪(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谜/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善男子,我诸梵天,多著邪见,皆悉自谓是自在者、是能作者,于世间中我是最胜。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见婆罗门五热炙身,于自宫殿心不乐著,于诸禅定不得滋味,皆共来诣婆罗门所。
= 我们在自己宫殿中,心里不再乐著。
五热 = 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晒于烈日下,而于身体四方燃火之苦行。行此苦行之外道,即称五热炙身外道。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时,婆罗门以神通力示大苦行,为我说法,能令我等,灭一切见,除一切慢,住于大慈,行于大悲,起广大心,发菩提意,常见诸佛,恒闻妙法,于一切处心无所碍。”
见 = Drsti/darsana,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复有十千诸魔,在虚空中,以天摩尼宝散婆罗门上,告善财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映夺于我所有宫殿诸庄严具,皆如聚墨,令我于中不生乐著,我与眷属来诣其所。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聚墨 = 用以譬喻物之黑。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令我及余无量天子、诸天女等,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复有十千自在天王,于虚空中,各散天华,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映夺我等所有宫殿诸庄严具,皆如聚墨,令我于中不生爱著,即与眷属来诣其所。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令我于心而得自在,于烦恼中而得自在,于受生中而得自在,于诸业障而得自在,于诸三昧而得自在,于庄严具而得自在,于寿命中而得自在,乃至能于一切佛法而得自在。”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
复有十千化乐天王,于虚空中,作天音乐,恭敬供养,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照我宫殿诸庄严具,及诸采女,能令我等不受欲乐、不求欲乐、身心柔软,即与众俱,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为我说法,能令我等心得清净、心得明洁、心得纯善、心得柔软、心生欢喜,乃至令得清净十力,清净之身,生无量身,乃至令得佛身、佛语、佛声、佛心,具足成就一切智智。”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复有十千兜率天王、天子、天女、无量眷属,于虚空中,雨众妙香,恭敬顶礼,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令我等诸天及其眷属,于自宫殿无有乐著,共诣其所。
“闻其说法,能令我等不贪境界,少欲知足,心生欢喜,心得充满,生诸善根,发菩提心,乃至圆满一切佛法。”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复有十千三十三天,并其眷属、天子、天女,前后围绕,于虚空中,雨天曼陀罗华,恭敬供养,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令我等诸天于天音乐,不生乐著,共诣其所。
“时,婆罗门为我等说一切诸法,无常败坏,令我舍离一切欲乐,令我断除憍慢放逸,令我爱乐无上菩提。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又,善男子,我当见此婆罗门时,须弥山顶六种震动,我等恐怖,皆发菩提心坚固不动。”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复有十千龙王,所谓:伊那跋罗龙王、难陀、优波难陀龙王等,于虚空中,雨黑栴檀;无量龙女奏天音乐,雨天妙华及天香水,恭敬供养,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普照一切诸龙宫殿,令诸龙众离热沙怖、金翅鸟怖,灭除瞋恚,身得清凉,心无垢浊,闻法信解,厌恶龙趣,以至诚心悔除业障,乃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住一切智。”
伊那跋罗龙王/医罗钵呾罗龙王 = Erapatha,医罗,树名;钵呾罗,叶之义。
妙翅鸟/项瘿鸟/金翅鸟
= Supar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Garuḷa)。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八龙王/八大龙王 = Naga-raja,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
|
难陀
|
A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龙众的上首,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
优波难陀/跋难陀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
娑伽罗/娑竭罗
|
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意译为海。
|
和修吉
|
Va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迦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
阿那婆达多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斯
|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
优钵罗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
复有十千夜叉王,于虚空中,以种种供具,恭敬供养此婆罗门及以善财,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我及眷属悉于众生发慈愍心,一切罗刹、鸠槃荼等亦生慈心;以慈心故,于诸众生无所恼害,而来见我。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我及彼等,于自宫殿不生乐著,即与共俱,来诣其所。
= 我和他们,对于自己所住的宫殿,不再生欢乐的执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一切皆得身心安乐,又令无量夜叉、罗刹、鸠槃荼等,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
管辖
|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东方持国天王
|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
|
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
|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
|
那伽
|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
复有十千乾闼婆王,于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照我宫殿,悉令我等受不思议无量快乐,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能令我等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十千阿修罗王,从大海出,住在虚空,舒右膝轮,合掌前礼,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我阿修罗所有宫殿、大海、大地,悉皆震动,令我等舍憍慢放逸,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 合掌向前礼拜。
“从其闻法,舍离谄诳,安住忍地,坚固不动,圆满十力。”
复有十千迦楼罗王,勇力持王而为上首,化作外道童子之形,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照我宫殿,一切震动皆悉恐怖,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令修习大慈,称赞大悲,度生死海,于欲泥中拔济众生,叹菩提心,起方便智,随其所宜调伏众生。”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复有十千紧那罗王,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我等所住宫殿诸多罗树、诸宝铃网、诸宝缯带、诸音乐树、诸妙宝树,及诸乐器,自然而出佛声、法声,及不退转菩萨僧声、愿求无上菩提之声,云:‘某方、某国,有某菩萨,发菩提心;某方、某国,有某菩萨,修行苦行,难舍能舍,乃至清净一切智行;某方、某国,有某菩萨,往诣道场;乃至某方、某国,有某如来,作佛事已,而般涅槃。’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阎浮提一切草木,末为微尘,此微尘数可知边际,我宫殿中宝多罗树,乃至乐器所说菩萨名、如来名、所发大愿、所修行等,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通“瀎”。抹拭[erase;blot out]。)
“善男子,我等以闻佛声、法声、菩萨僧声,生大欢喜,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令我及余无量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无量欲界诸天,于虚空中,以妙供具,恭敬供养,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照阿鼻等一切地狱,诸所受苦悉令休息。
阿鼻地狱 = 阿鼻,梵名Avici,意译无间地狱。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位于地狱最底层,乃大逆大恶者命终后所堕之处,于此受苦之众生。
“我等见此火光明故,心生净信;以信心故,从彼命终,生于天中;为知恩故,而来其所,恭敬瞻仰,无有厌足。
恩 = 一切事物皆依因缘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佛教所说之恩,可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面。积极的恩,即心存恩念,此为修行佛道之根本要素。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举父母之恩、国王之恩、众生之恩、三宝之恩等四恩,为吾人所必须常思常念者;其中,尤言孝养父母之功德与供养佛相等。此外,如来以大愿力救度众生之恩德亦须思之、感之。消极的恩,例如亲子、夫妇之恩爱,常妨碍佛道之修行,故必须斩断。
“时,婆罗门为我说法,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尔时,善财童子闻如是法,心大欢喜,于婆罗门所,发起真实善知识心,头顶礼敬,唱如是言:“我于大圣善知识所,生不善心,唯愿圣者容我悔过!”
容(róng) =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容纳[hold;contain]。(允许,许可[permit;allow;admit;endure]/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appearance]。)
时,婆罗门即为善财而说颂言:
“若有诸菩萨,顺善知识教,一切无疑惧,安住心不动。
当知如是人,必获广大利,坐菩提树下,成于无上觉。”
当知如是人,必获广大利,坐菩提树下,成于无上觉。”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尔时,善财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间,即得菩萨善住三昧;才触火焰,又得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善住 =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善财白言:“甚奇!圣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触时安隐快乐。”
时,婆罗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无尽轮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大功德焰,能烧一切众生见惑,令无有余,必不退转无穷尽心、无懈怠心、无怯弱心,发如金刚藏那罗延心,疾修诸行无迟缓心,愿如风轮普持一切精进大誓皆无退转;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怠(dài) = 懒惰[lazy;idle;indolent]。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二惑 = 见惑与修惑。
|
|
见惑
|
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称为见惑,如我见、边见等,是为见道所断之惑。
|
思惑/修惑
|
乃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为修道所断之惑。
|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师子奋迅;中有童女,名曰慈行。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