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星期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卷第六十七

九会
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至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七处
逝多林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
会主
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
入定
入师子频申三昧
说法
果法界,因法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67卷而已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

###20)都萨罗城>遍行外道
尔时,善财童子于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信受,思惟观察。
专心 = 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

渐渐游行,经历国邑,至都萨罗城,于日没时,入彼城中,廛店、邻里、四衢道侧,处处寻觅遍行外道。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都萨罗 = Turasara,都萨罗者,都谓都罗,此云喜也。萨罗者,此云出生也,言此城中出无量欢喜之事故,名之为城名也。
(chán) = 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plot allotted to a household]
(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basic community unity](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neighbor]/位置很接近,邻近[be near toclose to])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日中
10:00-14:00
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城东有山,名曰善德。
善财童子于中夜时,见此山顶草树岩巘,光明照耀如日初出;见此事已,生大欢喜,作是念言:“我必于此见善知识。”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yǎn) = 大山上的小山。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便从城出而登彼山,见此外道于其山上平坦之处,徐步经行,色相圆满,威光照耀,大梵天王所不能及,十千梵众之所围绕。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a/Maha-brahma,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S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a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往诣其所,头顶礼足,绕无量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遍行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已安住至一切处菩萨行,已成就普观世间三昧门,已成就无依无作神通力,已成就普门般若波罗蜜。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善男子,我普于世间种种方所、种种形貌、种种行解、种种殁生一切诸趣。
= 我普遍在世间种种不同的地方,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和需要,而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状和相貌。
方所 =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
行解 = 为‘行’与‘解’之并称。行,修行之意,即依循教理而实践躬行;解,知解、智解、认知,即从各种见闻学习而领解教理。通常多称为解行,为佛教各宗派欲达佛果圣道之二大基本法门。
(mò) = [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所谓:天趣、龙趣、夜叉趣、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人非人等,一切诸趣,或住诸见,或信二乘,或复信乐大乘之道。
琰魔/琰魔王/琰魔法王/阎罗/阎魔/阎摩罗/阎王/阎罗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如是一切诸众生中,我以种种方便、种种智门而为利益。

悲智 = 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
智门
谓诸佛自利之德。为‘悲门’之对称。
悲门
谓诸佛利他之德。为‘智门’之对称。

“所谓:或为演说一切世间种种技艺,令得具足一切巧术陀罗尼智;
(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义总持/义陀罗尼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忍总持/忍陀罗尼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或为演说四摄方便,令得具足一切智道;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或为演说诸波罗蜜,令其回向一切智位;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或为称赞大菩提心,令其不失无上道意;
称赞 = 谓称扬赞叹其功德。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或为称赞诸菩萨行,令其满足净佛国土度众生愿;
“或为演说造诸恶行,受地狱等种种苦报,令于恶业深生厌离;
恶行 = 即不良之行为。又为烦恼之异名。佛教对于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业等,依次称为身、语、意恶行。于一切恶行之中,以破僧罪为最重。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或为演说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决定获得一切智果,令其发起欢喜之心;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或为赞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功德,令乐佛身,求一切智;
“或为赞说诸佛威德,令其愿乐佛不坏身;
“或为赞说佛自在身,令求如来无能映蔽大威德体。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又,善男子,此都萨罗城中,一切方所,一切族类,若男若女,诸人众中,我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诸众生等,悉不能知我是何人、从何而至,唯令闻者如实修行。
“善男子,如于此城利益众生,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人众住止之处,悉亦如是而为利益。
//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善男子,阎浮提内九十六众,各起异见而生执著,我悉于中方便调伏,令其舍离所有诸见;如阎浮提,余四天下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无量世界诸众生海,我悉于中,随诸众生心之所乐,以种种方便、种种法门,现种种色身,以种种言音而为说法,令得利益。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外道 =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
异见 = 指因烦恼而起之恶见解。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一小世界/一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初禅天所统
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禅天所统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四禅天所统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处菩萨行。
“如诸菩萨摩诃萨,身与一切众生数等,得与众生无差别身,以变化身普入诸趣,于一切处皆现受生,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清净光明遍照世间,以无碍愿住一切劫,得如帝网诸无等行,常勤利益一切众生,恒与共居而无所著,普于三世悉皆平等,以无我智周遍照耀,以大悲藏一切观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
(yù) = 粥。引申为“卖”[sellvend]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mandarava/manda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21)广大国>优钵罗华鬻香长者
尔时,善财童子因善知识教,不顾身命,不著财宝,不乐人众,不耽五欲,不恋眷属,不重王位;唯愿化度一切众生,唯愿严净诸佛国土,唯愿供养一切诸佛,唯愿证知诸法实性,唯愿修集一切菩萨大功德海,唯愿修行一切功德终无退转,唯愿恒于一切劫中以大愿力修菩萨行,唯愿普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唯愿入一三昧门普现一切三昧门自在神力,唯愿于佛一毛孔中见一切佛心无厌足,唯愿得一切法智慧光明能持一切诸佛法藏,专求此等一切诸佛菩萨功德。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渐次游行,至广大国,诣长者所,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求一切佛平等智慧,欲满一切佛无量大愿,欲净一切佛最上色身,欲见一切佛清净法身,欲知一切佛广大智身,欲净治一切菩萨诸行,欲照明一切菩萨三昧,欲安住一切菩萨总持,欲除灭一切所有障碍,欲游行一切十方世界,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而能出生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烧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
= Gandha,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为五境(五尘)、六境、十二处、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又善了知天香、龙香、夜叉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诸香。
“又善别知治诸病香、断诸恶香、生欢喜香、增烦恼香、灭烦恼香、令于有为生乐著香、令于有为生厌离香、舍诸憍逸香、发心念佛香、证解法门香、圣所受用香、一切菩萨差别香、一切菩萨地位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现成就、清净安隐、方便境界、威德业用及以根本,如是一切,我皆了达。
= 像这一切种种香,它们的形状、相貌、出起处、出现和成就、清净和安隐、方便的境界、威德和业用,以及它们的根本,像这样一切香的性质,我都明了通达。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出现 = 谓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之故,示现化身而出于世间。

“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斗生。
“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
(wán) = 小而圆的物体[ballpellet](特指弹丸[bullet]/小球[anything like a small ball])
“若著身者,身则金色;若著衣服、宫殿、楼阁,亦皆金色。
“若因风吹入宫殿中,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不相侵害,离诸忧苦,不惊不怖,不乱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净。
= 以慈悲心互相对待。
(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huì) = 怨恨,愤怒[anger]
(xiàng) = 察看;仔细看[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人的外貌,相貌[looksappearance]/交互;互相[mutuallyeach other]/递相;先后[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我知是已而为说法,令其决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我看见这样情形之后,知道因缘已成熟,便为他们说法。

“善男子,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
摩罗耶山/秣剌耶山 = Malayagiri,今南印度卡尔达蒙(Cardamon)山。
牛头栴檀/牛头旃檀 = Gosi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产于印度,为常绿树,干高约零点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黄色,或赤铜色,可用以雕刻,或与根研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
火坑 = 谓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可畏,犹如火坑。/比喻地狱、畜生等诸恶趣之可怖。
“善男子,海中有香,名无能胜;若以涂鼓及诸螺贝,其声发时,一切敌军皆自退散。
= 敲打乐器之一。由金、玉、木、石等所制,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之法器。其种类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bèi) = 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海贝[shell]
“善男子,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
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阿耨/阿耨达池 = 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芝麻[sesame])
“善男子,雪山有香,名阿卢那;若有众生嗅此香者,其心决定离诸染著,我为说法,莫不皆得离垢三昧。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阿卢那 = Aruna,意译日、将晓、明相。为‘红’之形容词。因日出时东天发红,故称红,如红莲花谓之阿卢那花,红香谓之阿楼那香。
“善男子,罗刹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为转轮王用;若烧一丸而以熏之,王及四军皆腾虚空。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善男子,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
善法堂 = 帝释天讲堂名。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为忉利天诸天众之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集于此堂,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善男子,须夜摩天有香,名净藏;若烧一丸而以熏之,夜摩天众,莫不云集彼天王所而共听法。
“善男子,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烧其一丸,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供养一切诸佛菩萨。
仙陀婆/先陀/先陀婆 = Saindhava,意译为石盐。即产于印度河畔之盐。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善男子,善变化天有香,名曰夺意;若烧一丸,于七日中,普雨一切诸庄严具。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善男子,我唯知此调和香法。
“如诸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诸恶习气,不染世欲,永断烦恼众魔罥索,超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无染著,具足成就无所著戒,净无著智,行无著境,于一切处悉无有著,其心平等,无著无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说其功德?显其所有清净戒门?示其所作无过失业?辩其离染身、语、意行?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juàn) = 捕取鸟兽的网[net](用绳索绊取[hang]/缠绕[wind])
(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金刚索/罥网/宝索/珠索//罥索 = Pasa,为战斗或狩猎之用具。
诸有 =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离贪/离欲/离染 = Viraga,远离贪染之意。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楼阁;中有船师,名婆施罗。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船师 = 佛陀之异称。佛陀教化众生,令渡生死之海,而至涅槃彼岸;犹如船师,能运载众生渡海,由此岸至彼岸,故喻称为船师。又佛陀度化众生之教法,则喻称为船筏。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22)楼阁城>婆施罗船师
尔时,善财童子向楼阁城,观察道路。
所谓:观道高卑,观道夷险,观道净秽,观道曲直。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
(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

渐次游行,作是思惟:“我当亲近彼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
“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识力,得一切智道故。
= Magga,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轨路)。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善知识者,难见难遇。”

如是思惟,渐次游行,既至彼城,见其船师,在城门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无量大众围绕,说大海法,方便开示佛功德海。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顶礼其足,绕无量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船师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能问生大智因、断除一切生死苦因、往一切智大宝洲因、成就不坏摩诃衍因、远离二乘怖畏生死住诸寂静三昧旋因、乘大愿车遍一切处行菩萨行无有障碍清净道因、以菩萨行庄严一切无能坏智清净道因、普观一切十方诸法皆无障碍清净道因、速能趣入一切智海清净道因。
宝洲 = 比喻佛果之大妙地。
摩诃衍那/摩诃衍 = Maha-yana,指大乘之教法。
(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善男子,我在此城海岸路中,净修菩萨大悲幢行。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善男子,我观阎浮提内贫穷众生,为饶益故,修诸苦行,随其所愿悉令满足。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先以世物,充满其意;复施法财,令其欢喜,令修福行,令生智道,令增善根力,令起菩提心,令净菩提愿,令坚大悲力,令修能灭生死道,令生不厌生死行,令摄一切众生海,令修一切功德海,令照一切诸法海,令见一切诸佛海,令入一切智智海。
法财 = 为‘世财’之对称。即指佛法、教说等。盖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
“善男子,我住于此,如是思惟,如是作意,如是利益一切众生。
作意 = Manaskara/manasi-kara/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宝洲、一切宝处、一切宝类、一切宝种。
(zhòng) = 播种;散布[sow](植物的种子[seed]/种类;类别[sortkind] )
“我知净一切宝、钻一切宝、出一切宝、作一切宝。
(zuān) = 穿孔[drillbore](钻研,集中精力学习,推究事理[study intensively])
“我知一切宝器、一切宝用、一切宝境界、一切宝光明。
“我知一切龙宫处、一切夜叉宫处、一切部多宫处,皆善回避,免其诸难。
龙户/龙宫 = 为龙王或龙神之住处。据传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
(bù) = 古汉地名[Buan ancient place](部落[tribe]/统率[command])
“亦善别知,漩澓浅深,波涛远近,水色好恶,种种不同。
(xuán) = 回旋的水流[whirlpool](水流旋转[eddy])
(fú) = 回旋的流水。
(tāo) = 大波[billowbig wave]
“亦善别知,日月星宿运行度数,昼夜晨晡,晷漏延促。
= 善于识别知道日月星宿,运行之度数,而造成白昼、黑夜、早晨和中午的不同时分,晷漏延促。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chén) = 清晨[morning]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3-5pm](傍晚[evening])
(guǐ) = 日影[a shadow cast by the sun](日晷,按照日影测定时间的仪器,也叫“日规”[sundial])
(lòu) = 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water clock](房顶漏雨[leaklet out])
(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亦知其船铁木坚脆、机关涩滑,水之大小,风之逆顺;如是一切安危之相无不明了,可行则行,可止则止。
(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慧,常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我以好船运诸商众,行安隐道,复为说法令其欢喜,引至宝洲,与诸珍宝咸使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善男子,我将大船如是往来,未始令其一有损坏。
= 从来没有令一众生有所损坏。
“若有众生得见我身、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诸爱欲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尽一切众生苦海,能净一切众生心海,速能严净一切刹海,普能往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众生根海,普了一切众生行海,普顺一切众生心海。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苦海 =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若有见我及以闻我、与我同住、忆念我者,皆悉不空。
“如诸菩萨摩诃萨,善能游涉生死大海,不染一切诸烦恼海,能舍一切诸妄见海,能观一切诸法性海,能以四摄摄众生海,已善安住一切智海,能灭一切众生著海,能平等住一切时海,能以神通度众生海,能以其时调众生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shí) = 季度;季节[quarter <of a year>season](时间;时候[time] )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可乐;中有长者,名无上胜。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求善知识心无厌足,辞退而去。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23)可乐城>无上胜长者
尔时,善财童子起大慈周遍心、大悲润泽心,相续不断,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舍离一切烦恼尘垢,证法平等,心无高下,拔不善刺,灭一切障,坚固精进以为墙堑,甚深三昧而作园苑,以慧日光破无明暗,以方便风开智慧华,以无碍愿充满法界,心常现入一切智城,如是而求菩萨之道。
= 福德和智慧这两种庄严来严饰自己。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渐次经历,到彼城内。
见无上胜,在其城东大庄严幢无忧林中,无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围绕,理断人间种种事务;因为说法,令其永拔一切我慢,离我、我所,舍所积聚,灭悭嫉妒,心得清净,无诸秽浊,获净信力,常乐见佛,受持佛法,生菩萨力,起菩萨行,入菩萨三昧,得菩萨智慧,住菩萨正念,增菩萨乐欲。
居士 =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put in order])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治理,治,管理…的事物[administer])
理断(lǐ duàn) = 审理判决。
积聚(jī jù) = 逐渐聚集[gatheraccumulateamasscollect]
(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qiān) = 吝啬[stingy]
(dù) = 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be jealous of](泛指忌妒别人[envy])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信力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精进力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念力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定力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慧力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o aṭṭhagiko maggo,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正言/谛语/正语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正行/谛行/正业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谛受/正命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尔时,善财童子观彼长者为众说法已,以身投地,顶礼其足,良久乃起,白言:“圣者,我是善财!我是善财!我专寻求菩萨之行,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道?随修学时,常能化度一切众生,常能现见一切诸佛,常得听闻一切佛法,常能住持一切佛法,常能趣入一切法门,入一切刹学菩萨行,住一切劫修菩萨道,能知一切如来神力,能受一切如来护念,能得一切如来智慧?”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时,彼长者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成就至一切处菩萨行门,无依无作神通之力。
“善男子,云何为至一切处菩萨行门?
“善男子,我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欲界一切诸众生中,所谓:一切三十三天、一切须夜摩天、一切兜率陀天、一切善变化天、一切他化自在天、一切魔天,及余一切天、龙、夜叉、罗刹娑、鸠槃荼,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村营、城邑、一切住处诸众生中,而为说法,令舍非法,令息诤论,令除斗战,令止忿竞,令破冤结,令解系缚,令出牢狱,令免怖畏,令断杀生乃至邪见一切恶业,不可作事皆令禁止;令其顺行一切善法,令其修学一切技艺,于诸世间而作利益;为其分别种种诸论,令生欢喜,令渐成熟;随顺外道,为说胜智,令断诸见,令入佛法。
= 对那些随顺外道的众生,我便为他们说殊胜的智慧。
魔天 = 指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为六欲天中最高位之第六天,因有天魔之住处,故亦称魔天。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结缚/系缚 = Bandhana,拘束之意。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乃至色界一切梵天,我亦为其说超胜法。
“如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我皆为说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独觉法;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说地狱,说地狱众生,说向地狱道;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
“说畜生,说畜生差别,说畜生受苦,说向畜生道;
“说阎罗王世间,说阎罗王世间苦,说向阎罗王世间道;
“说天世间,说天世间乐,说向天世间道;
“说人世间,说人世间苦乐,说向人世间道。
“为欲开显菩萨功德,为令舍离生死过患,为令知见一切智人诸妙功德,为欲令知诸有趣中迷惑受苦,为令知见无障碍法,为欲显示一切世间生起所因,为欲显示一切世间寂灭为乐,为令众生舍诸想著,为令证得佛无依法,为令永灭诸烦恼轮,为令能转如来法轮,我为众生说如是法。
开显 = 开,开除之意,即开除执着;显,显示之意,即显示真义。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无依无作神通之力。
“如诸菩萨摩诃萨,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遍往一切佛刹,得普眼地;悉闻一切音声言说,普入诸法智慧自在,无有乖诤,勇健无比,以广长舌出平等音;其身妙好,同诸菩萨与诸如来,究竟无二、无有差别;智身广大,普入三世,境界无际,同于虚空。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长舌相/广长舌/舌相/广长轮相/广长舌相 = Pahuta-jivha,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输那;其国有城,名迦陵迦林;有比丘尼,名师子频申。
输那 = Suna,国名,译曰勇猛。
迦陵频伽鸟 = Karavika,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嚬呻(pín shēn) = 皱眉呻吟;苦吟。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奋迅三昧/师子频申三昧/师子奋迅三昧 = Simha-vijrmbhita-samadhi,三昧,定之意。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24)输那国>师子频申比丘尼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彼国城,周遍推求此比丘尼。
(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有无量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比丘尼在胜光王之所舍施日光园中说法,利益无量众生。”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o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avatth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善财童子即诣彼园,周遍观察。

见其园中有一大树,名为满月,形如楼阁,放大光明照一由旬;见一叶树,名为普覆,其形如盖,放毗琉璃绀青光明;见一华树,名曰华藏,其形高大,如雪山王,雨众妙华无有穷尽,如忉利天中波利质多罗树。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波利质多罗 = Paricitra,忉利天上之树名。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
复见有一甘露果树,形如金山,常放光明,种种众果悉皆具足;复见有一摩尼宝树,名毗卢遮那藏,其形无比,心王摩尼宝最在其上,阿僧祇色相摩尼宝周遍庄严。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心王 =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复有衣树,名为清净,种种色衣垂布严饰;复有音乐树,名为欢喜,其音美妙,过诸天乐;复有香树,名普庄严,恒出妙香,普熏十方,无所障碍。
色衣 = 指染成青黄紫绯等色之法衣。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园中复有泉流陂池,一切皆以七宝庄严,黑栴檀泥凝积其中,上妙金沙弥布其底,八功德水具足盈满,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遍覆其上。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
(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无量宝树周遍行列,诸宝树下敷师子座,种种妙宝以为庄严,布以天衣,熏诸妙香,垂诸宝缯,施诸宝帐,阎浮金网弥覆其上,宝铎徐摇,出妙音声。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天衣 = 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duó) = 大铃[big bell]
或有树下敷莲华藏师子之座,或有树下敷香王摩尼藏师子之座,或有树下敷龙庄严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或有树下敷宝师子聚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或有树下敷毗卢遮那摩尼王藏师子之座,或有树下敷十方毗卢遮那摩尼王藏师子之座;其一一座,各有十万宝师子座周匝围绕,一一皆具无量庄严。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此大园中众宝遍满,犹如大海宝洲之上。
迦邻陀衣以布其地,柔软妙好,能生乐触,蹈则没足,举则还复;无量诸鸟出和雅音,宝栴檀林上妙庄严,种种妙华常雨无尽,犹如帝释杂华之园。
迦邻陀衣/迦遮邻地衣 = Kacalindika,意译作细锦衣。
(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无比香王普熏一切,犹如帝释善法之堂。
诸音乐树、宝多罗树、众宝铃网出妙音声,如自在天善口天女,所出歌音。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诸如意树,种种妙衣垂布庄严,犹如大海。
有无量色百千楼阁,众宝庄严,如忉利天宫善见大城。
宝盖遐张,如须弥峰。
(xiá) = [far](远去[go far away])
光明普照,如梵王宫。

尔时,善财童子见此大园无量功德、种种庄严,皆是菩萨业报成就,出世善根之所生起,供养诸佛功德所流,一切世间无与等者,如是皆从师子频申比丘尼了法如幻,集广大清净福德善业之所成就。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八部、无量众生,皆入此园而不迫窄。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zhǎi) = 狭小[narrow]
何以故?此比丘尼不可思议威神力故。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尔时,善财见师子频申比丘尼遍坐一切诸宝树下大师子座,身相端严,威仪寂静,诸根调顺,如大象王;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心无垢浊,如清净池;
普济所求,如如意宝;
(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
不染世法,犹如莲华;
心无所畏,如师子王;
狮子王/师子兽王/师子王 = 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
护持净戒不可倾动,如须弥山;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能令见者心得清凉,如妙香王;
能除众生诸烦恼热,如雪山中妙栴檀香;
众生见者,诸苦消灭,如善见药王;
见者不空,如婆楼那天;
婆楼那龙王 = 婆楼那,Varuna,意译水天。为一切鱼类、龙之王。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乃西方之守护神。
能长一切众善根芽,如良沃田。
(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wò) = 把水从上浇下[water](肥美[fertile])

在一一座,众会不同,所说法门亦各差别;或见处座,净居天众所共围绕,大自在天子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无尽解脱。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有顶天/色究竟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或见处座,诸梵天众所共围绕,爱乐梵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普门差别清净言音轮。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或见处座,他化自在天天子、天女所共围绕,自在天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菩萨清净心。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或见处座,善变化天天子、天女所共围绕,善化天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一切法善庄严。
或见处座,兜率陀天天子、天女所共围绕,兜率天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心藏旋。
或见处座,须夜摩天天子、天女所共围绕,夜摩天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无边庄严。
或见处座,三十三天天子、天女所共围绕,释提桓因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厌离门。
厌离 = Udvega/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
或见处座,百光明龙王、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摩那斯龙王、伊罗跋难陀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等龙子、龙女所共围绕,娑伽罗龙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佛神通境界光明庄严。

八龙王/八大龙王 = Naga-raja,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难陀
A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龙众的上首,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优波难陀/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伽罗/娑竭罗
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意译为海。
和修吉
Va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或见处座,诸夜叉众所共围绕,毗沙门天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救护众生藏。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 ,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或见处座,乾闼婆众所共围绕,持国乾闼婆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无尽喜。
或见处座,阿修罗众所共围绕,罗睺阿修罗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速疾庄严法界智门。
(hóu) = 半瞎。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婆稚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佉罗骞驮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毗摩质多罗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罗侯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或见处座,迦楼罗众所共围绕,捷持迦楼罗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怖动诸有海。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或见处座,紧那罗众所共围绕,大树紧那罗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佛行光明。
大树紧那罗王 = Druma-kimnara-raja,为音乐天之天子,居于喜马拉雅山马纳沙湖(Manasa)北岸之香醉山(香山)。
或见处座,摩睺罗伽众所共围绕,庵罗林摩睺罗伽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生佛欢喜心。
庵罗林 = Ambala-vana/Ambataka-vana,乃古印度一林地。庵罗树为芒果树之一种,林内因此种树多而得名。
或见处座,无量百千男子、女人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殊胜行。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或见处座,诸罗刹众所共围绕,常夺精气大树罗刹王而为上首;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发生悲愍心。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或见处座,信乐声闻乘众生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胜智光明。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或见处座,信乐缘觉乘众生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佛功德广大光明。
或见处座,信乐大乘众生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普门三昧智光明门。
或见处座,初发心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一切佛愿聚。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或见处座,第二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离垢轮。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或见处座,第三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寂静庄严。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或见处座,第四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生一切智境界。
或见处座,第五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妙华藏。
或见处座,第六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毗卢遮那藏。
或见处座,第七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普庄严地。
或见处座,第八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遍法界境界身。
或见处座,第九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无所得力庄严。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或见处座,第十地诸菩萨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无碍轮。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或见处座,执金刚神所共围绕;此比丘尼为说法门,名金刚智那罗延庄严。
金刚智 = Vajra-prajna,指坚固不坏之智体,为大圆镜智之别名。此智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故称金刚智。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
五净居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16000大劫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8000大劫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4000大劫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2000大劫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1000大劫
无想天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500大劫
广果天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500大劫
福生天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250大劫
无云天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64大劫
无量净天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32大劫
少净天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8大劫
无量光天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4大劫
少光天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3中劫
梵辅天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2中劫
梵众天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1中劫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善财童子见如是等一切诸趣所有众生已成熟者、已调伏者,堪为法器,皆入此园,各于座下围绕而坐。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师子频申比丘尼,随其欲解胜劣差别而为说法,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何以故?此比丘尼入普眼舍得般若波罗蜜门、说一切佛法般若波罗蜜门、法界差别般若波罗蜜门、散坏一切障碍轮般若波罗蜜门、生一切众生善心般若波罗蜜门、殊胜庄严般若波罗蜜门、无碍真实藏般若波罗蜜门、法界圆满般若波罗蜜门、心藏般若波罗蜜门、普出生藏般若波罗蜜门,此十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如是等无数百万般若波罗蜜门。
= 以这十种般若波罗蜜门为首。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此日光园中所有菩萨及诸众生,皆是师子频申比丘尼初劝发心,受持正法,思惟修习,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时,善财童子见师子频申比丘尼如是园林、如是床座、如是经行、如是众会、如是神力、如是辩才,复闻不可思议法门,广大法云润泽其心,便生是念:“我当右绕无量百千匝。”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时,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园众会庄严。
善财童子即自见身,及园林中所有众树,皆悉右绕此比丘尼,经于无量百千万匝。
围绕毕已,善财童子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得解脱,名成就一切智。”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善财言:“圣者,何故名为成就一切智?”

比丘尼言:“善男子,此智光明,于一念中普照三世一切诸法。”

善财白言:“圣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

比丘尼言:“善男子,我入此智光明门,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往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宫一生所系菩萨所,一一菩萨前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身,一一身作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供养。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所谓:现天王身乃至人王身,执持华云,执持鬘云,烧香、涂香及以末香,衣服、璎珞、幢幡、缯盖、宝网、宝帐、宝藏、宝灯,如是一切诸庄严具,我皆执持而以供养。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宝藏 =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
“如于住兜率宫菩萨所,如是于住胎、出胎、在家、出家、往诣道场、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于涅槃,如是中间,或住天宫,或住龙宫,乃至或复住于人宫,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我皆如是而为供养。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若有众生,知我如是供养佛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即为说般若波罗蜜。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八相 = 即八种仪相。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
降兜率相
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间前,上升兜率陀天内院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号能仁菩萨(又称护明菩萨),位居内院的天主,说法教化天人。在降生因缘成熟时,菩萨依照五事观照到适宜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王舍城净饭王家,在显现五种祥瑞后,从兜率天下降人间。
托胎相
能仁菩萨下生当日,净饭王的第一王后摩耶夫人,于梦中见到有六牙大白象,口含白莲花,临空降下,从她的右胁入体,夫人顿感身心安祥快乐,梦醒后便觉怀有身孕。
降生相/出生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天臂城待产,于公元前623年四月初八日,游尼泊尔蓝毗尼(Lumbini)园,园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夫人于无忧树下自感即将临产,便伫立举右手攀无忧树枝,能仁菩萨以神通自摩耶夫人右胁出生。能仁菩萨诞生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土地自然涌大莲花承接太子。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虚空有龙王以温、冷两股净水灌浴太子,这也是后世佛教举办“浴佛节”(也称卫塞节)的典故由来。
出家相
悉达多太子在十九岁这年,出宫游城,在四个城门口见到“老、病、死、出家人”四种现象,顿悟世间无常,生起追求圆满无分的宇宙人生真理,以解脱生死痛苦的决心。仅管父王与姨母以种种世间的欲乐享受,想令太子打消出家念头,但太子丝毫不为世间五欲所动。于二月初八日半夜月色明朗时,舍弃世间的情感与荣华富贵,由仆从阐陀(车匿)驾马车载太子离开王宫剃发出家。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便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前往力劝,因被太子坚决出家求道的决心感召,便陪同太子一同出家修行。在经过五年遍访外道诸师未能得道后,便与五人一同到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中修持苦行。
降魔相
能仁菩萨经过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终至全身羸瘦枯槁,但仍然不能以如此苦行得道。于是菩萨舍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洗浴,在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走到菩提伽耶(Bodh Gaya)山附近一颗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入定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时,波旬魔王得知菩萨发下成道的决心,深怕菩萨成佛后教导众生学佛解脱,使他的魔力及魔势力形成泡影,便心生恐怖,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又派魔兵夜叉无数前来制造种种魔力恐怖,破坏能仁菩萨成道,但菩萨不惊不怖不动,最终以威神之力降伏了魔王与魔军。
成道相
公元前593年十二月初八日,能仁菩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号释迦牟尼佛,时年三十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于此证道,在笈多王朝时,于佛陀证道之地建了一座摩诃菩提金刚宝座塔(正觉大佛塔)及摩诃菩提寺。
说法相/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也就是现今北印度的瓦拉那西,英语:Varanasi),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一生弘传佛法的开始,佛陀一生共说法四十九年,开演八万四千法门。释迦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未留下文字典籍,仅靠弟子记忆传诵法教,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召集了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Rajgir)的七叶窟进行结集,由阿难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律,这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初次结集。
涅槃相/入涅槃
释迦牟尼佛先于毘舍离城(Vaishali)预示自己即将涅槃,公元前543215日,释迦牟尼佛在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后,于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世寿七十九岁。

“善男子,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智眼明见故;
“听一切语言,不分别语言相,心无所著故;
“见一切如来,不分别如来相,了达法身故;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住持一切法轮,不分别法轮相,悟法自性故;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一念遍知一切法,不分别诸法相,知法如幻故。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催破之义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辗转之义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圆满之义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善男子,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心无分别,普知诸法,一身端坐,充满法界,于自身中现一切刹,一念悉诣一切佛所,于自身内普现一切诸佛神力,一毛遍举不可言说诸佛世界,于其自身一毛孔中现不可说世界成坏,于一念中与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同住,于一念中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劫;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端坐 = 坐禅之相状,即正威仪而坐。系坐禅之正确坐相,不得前后左右倾侧,以耳对肩,鼻对脐,然后调息,一心专注不乱。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险难;此国有城,名宝庄严;中有女人,名婆须蜜多。
婆须蜜多 = Vasumitra,意译世友、天友。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