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九会
|
初会
#第一会,叙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遮那佛身万德圆满。
#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
|
七处
|
菩提场
|
如來放光
|
放齿光,放眉间光
|
会主
|
普贤菩萨
|
入定
|
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
说法
|
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
|
世主妙严品第一
#1-5卷
#十方世界微尘数菩萨乃至金刚力士诸神诸天等各具无量功德一时云集,各各说颂赞佛,所有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样入佛境界。
同生众
|
跟佛用的是同样的真心,哪些人?法身大士,大乘教里头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跟佛同样用真心,经文当中就称之为同生众。同生众里面也有不同的阶级,像《华严经》里面讲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等级。
|
异生众
|
异生众跟佛用心不一样,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真妄这就有差别,所以称之为异。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是异生众,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是属于异生众;但是在华严会上,那些异生众实在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们的境界跟佛的境界没差别,但是示现的身分是凡夫。
|
###普贤菩萨
= 普贤是证得圆满的法门,是等觉菩萨。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
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
有解脱门,名普现法界微尘数无量身;
有解脱门,名演说遍一切国土不可思议数差别名;
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神通境界;
有解脱门,名一念中现三世劫成坏事;
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境界;
有解脱门,名能以神通力化现种种身遍无边法界;
有解脱门,名显示一切菩萨修行法次第门入一切智广大方便。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自功德,复承如来威神之力,普观一切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切微尘数,清净佛子悉满中,雨不思议最妙法。
刹土/刹 = Kṣetra,为刹多罗之略,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寺庙佛塔:古刹。宝刹。
“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
“显示菩萨所修行,无量趣地诸方便,及说难思真实理,令诸佛子入法界。
“出生化佛如尘数,普应群生心所欲,入深法界方便门,广大无边悉开演。
“如来名号等世间,十方国土悉充遍,一切方便无空过,调伏众生皆离垢。
= 佛的名号,等于世间所有微尘数那样之多,无法计数。
“佛于一切微尘中,示现无边大神力,悉坐道场能演说,如佛往昔菩提行。
“三世所有广大劫,佛念念中皆示现,彼诸成坏一切事,不思议智无不了。
“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地,诸佛法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
“佛如虚空无分别,等真法界无所依,化现周行靡不至,悉坐道场成正觉。
“佛以妙音广宣畅,一切诸地皆明了,普现一一众生前,尽与如来平等法。”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
###十普菩萨
复次,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得遍往十方菩萨众会庄严道场解脱门;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得一念中现无尽成正觉门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解脱门;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得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解脱门;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得观察佛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得于一众会道场中示现一切佛土庄严解脱门;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得随逐如来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解脱门;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得亲近承事一切诸佛供养藏解脱门;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摩诃萨,得出世一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世间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普相最胜光菩萨摩诃萨,得能于无相法界中出现一切诸佛境界解脱门。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已,即说颂言: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如来境界无边际,一念法界悉充满,一一尘中建道场,悉证菩提起神变。
= 令一切众生,都证得菩提觉道,而且都有神通变化的妙用。
“世尊往昔修诸行,经于百千无量劫,一切佛刹皆庄严,出现无碍如虚空。
“佛神通力无限量,充满无边一切劫,假使经于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
“汝应观佛神通境,十方国土皆严净,一切于此悉现前,念念不同无量种。
“观佛百千无量劫,不得一毛之分限,如来无碍方便门,此光普照难思刹。
分限(fēn xiàn) = 界限。
“如来往劫在世间,承事无边诸佛海,是故一切如川骛,咸来供养世所尊。
骛(wù) = 纵横奔驰。泛指疾驰[disorderly
gallop]。
“如来出现遍十方,一一尘中无量土,其中境界皆无量,悉住无边无尽劫。
“佛于曩劫为众生,修习无边大悲海,随诸众生入生死,普化众会令清净。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佛住真如法界藏,无相无形离诸垢,众生观见种种身,一切苦难皆消灭。”
###异名菩萨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得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摩诃萨,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智生宝髻菩萨摩诃萨,得不可思议劫于一切众生前现清净大功德解脱门;
功德自在王净光菩萨摩诃萨,得普见十方一切菩萨初诣道场时种种庄严解脱门;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得随诸众生根解海普为显示一切佛法解脱门;
众生根 = 众生之根性也。
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得成就如来智永住无量劫解脱门;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无边法印力解脱门;
脐(qí) = 肚脐[umbilicus]。
香焰光幢菩萨摩诃萨,得显示现在一切佛始修菩萨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脱门;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得安住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得显示如来遍法界甚深境界解脱门。
解脱门
|
观法重心
|
解脱五阴的次第
|
三法印
|
空三昧
|
观五阴无常、本空
|
色、受
|
诸行无常
|
无相三昧
|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
想
|
诸法无我
|
无愿(无作)三昧
|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
涅槃寂灭
|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已,即说颂言:
“诸波罗蜜及诸地,广大难思悉圆满,无量众生尽调伏,一切佛土皆严净。
“如佛教化众生界,十方国土皆充满,一念心中转法轮,普应群情无不遍。
“佛于无量广大劫,普现一切众生前,如其往昔广修治,示彼所行清净处。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我睹十方无有余,亦见诸佛现神通,悉坐道场成正觉,众会闻法共围绕。
“广大光明佛法身,能以方便现世间,普随众生心所乐,悉称其根而雨法。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
“真如平等无相身,离垢光明净法身,智慧寂静身无量,普应十方而演法。
“法王诸力皆清净,智慧如空无有边,悉为开示无遗隐,普使众生同悟入。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于一切智,今放光明遍法界,于中显现悉明了。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
“十方境界无有尽,无等无边各差别,佛无碍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金焰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善勇猛光明幢菩萨摩诃萨。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智印 = 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众多佛刹微尘数同时出现。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所谓:一切摩尼宝华云、一切莲华妙香云、一切宝圆满光云、无边境界香焰云、日藏摩尼轮光明云、一切悦意乐音云、无边色相一切宝灯光焰云、众宝树枝华果云、无尽宝清净光明摩尼王云、一切庄严具摩尼王云。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如是等诸供养云,有佛世界微尘数。
彼诸菩萨,一一皆兴如是供养云,雨于一切道场众海,相续不绝。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现是云已,右绕世尊,经无量百千匝,随其方面,去佛不远,化作无量种种宝莲华师子之座,各于其上结跏趺坐。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得智慧光照普门法,随顺诸佛,所行无碍;能入一切辩才法海,得不思议解脱法门,住于如来普门之地;已得一切陀罗尼门,悉能容受一切法海,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广大喜乐,无边福聚,极善清净;虚空法界靡不观察,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所有佛兴,咸勤供养。
咸(xián) = 杀[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赞佛身,赞叹宝座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诸佛所悟悉已知,如空无碍皆明照,光遍十方无量土,处于众会普严洁。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如来功德不可量,十方法界悉充满,普坐一切树王下,诸大自在共云集。
“佛有如是神通力,一念现于无尽相,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
“如来往昔经劫海,在于诸有勤修行,种种方便化众生,令彼受行诸佛法。
“毗卢遮那具严好,坐莲华藏师子座,一切众会皆清净,寂然而住同瞻仰。
“摩尼宝藏放光明,普发无边香焰云,无量华缨共垂布,如是座上如来坐。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种种严饰吉祥门,恒放灯光宝焰云,广大炽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种种摩尼绮丽窗,妙宝莲华所垂饰,恒出妙音闻者悦,佛坐其上特明显。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丽(lì) = 成群;结伴;成对。后作“俪”[forming
a pair or couple;in pair]。(美丽,漂亮[fine;beautiful]。)
“宝轮承座半月形,金刚为台色焰明,持髻菩萨常围绕,佛在其中最光耀。
= 『宝轮』这是师子座下面有轮相,轮的下面是莲华。这个轮相,我们常常讲的莲台,就像莲华当中的莲蓬一样。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种种变化满十方,演说如来广大愿,一切影像于中现,如是座上佛安坐。”
###赞叹宝座,赞叹场地
尔时,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供养十方无量佛,善逝威力所加持,如来座中无不睹。
“香焰摩尼如意王,填饰妙华师子座,种种庄严皆影现,一切众会悉明瞩。
= 『香焰摩尼如意王』,摩尼宝珠,摩尼宝珠里面最殊胜的、最大的,称之为王。这个宝珠明亮,焰是放光,不但放光,还有香味,能如人意,随意变化。这个宝珠是宝座上的装饰品,『填饰妙华师子座』,师子座上的装饰品。
瞩(zhǔ) = 注视,瞩目[gaze;stare]。(见;看见[see;look]。)
“佛座普现庄严相,念念色类各差别,随诸众生解不同,各见佛坐于其上。
“宝枝垂布莲华网,华开踊现诸菩萨,各出微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于座。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佛功德量如虚空,一切庄严从此生,一一地中严饰事,一切众生不能了。
“金刚为地无能坏,广博清净极夷坦,摩尼为网垂布空,菩提树下皆周遍。
博(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
坦(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其地无边色相殊,真金为末布其中,普散名华及众宝,悉以光莹如来座。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细的粉末[powder;dust]。)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sparkling
and clean]。)
“地神欢喜而踊跃,刹那示现无有尽,普兴一切庄严云,恒在佛前瞻仰住。
= 土地为地神所管辖,地神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庄严大地,庄严道场,道场是大地,他当然欢喜。
“宝灯广大极炽然,香焰流光无断绝,随时示现各差别,地神以此为供养。
“十方一切刹土中,彼地所有诸庄严,今此道场无不现,以佛威神故能尔。”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赞叹道场
尔时,众宝光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修行时,见诸佛土皆圆满,如是所见地无尽,此道场中皆显现。
“世尊广大神通力,舒光普雨摩尼宝,如是宝藏散道场,其地周回悉严丽。
周回(zhōu huí) = 四周。
“如来福德神通力,摩尼妙宝普庄严,其地及以菩提树,递发光音而演说。
递(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宝灯无量从空雨,宝王间错为严饰,悉吐微妙演法音,如是地神之所现。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焰明如电发,宝网遐张覆其上,宝枝杂布为严好。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遐(xiá) = 远[far]。(远去[go
far away]。)
“汝等普观于此地,种种妙宝所庄严,显示众生诸业海,令彼了知真法性。
“普遍十方一切佛,所有圆满菩提树,莫不皆现道场中,演说如来清净法。
“随诸众生心所乐,其地普出妙音声,如佛座上所应演,一一法门咸具说。
“其地恒出妙香光,光中普演清净音,若有众生堪受法,悉使得闻烦恼灭。
堪(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一一庄严悉圆满,假使亿劫无能说,如来神力靡不周,是故其地皆严净。”
###赞叹佛所处的宫殿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耀宫殿中,随诸众生心所乐,其身普现十方土。
= 「凝」是凝视,「睟」是眼目清明,世尊以清净的法眼,目不暂瞬。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fix one’s eyes on]。)
睟(suì) = 眼睛清明[clear]/视[see]。
炳(bǐng) = 光明,明亮[bright]。(照耀[shine]。)
“如来宫殿不思议,摩尼宝藏为严饰,诸庄严具咸光耀,佛坐其中特明显。
“摩尼为柱种种色,真金铃铎如云布,宝阶四面列成行,门闼随方咸洞启。
= 「铃铎」,铃是小的,铎是大的,大小铃铛遍布在屋檐四周,不但美而且好听。宫殿建造比地面高,所以一定有台阶上去,这个台阶也是七宝所造的。「宝阶四面」,由这里我们能想像得到,这个宫殿四面是平台,平台有阶梯下到地面,宝阶四面列成行。「闼」是小的门,如果这个讲堂是方的,或者是长方形的,它有正门,正门通常都是两扇的,旁边有小门。如果是规模大的殿堂,门就很高大,四面都有门户。
「咸洞启」,这个门户都是开的。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铎(duó) = 大铃[big bell]。
闼(tà) = 小门[<small>
door]。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
“妙华缯绮庄严帐,宝树枝条共严饰,摩尼璎珞四面垂,智海于中湛然坐。
= 「缯绮」是绫罗绸缎一类高贵的丝织品,做成幢幡帐幔,这是殿堂内部的布置,华帐。『智海』这两个字是表如来,世尊他在宝殿当中『湛然坐』。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
“摩尼为网妙香幢,光焰灯明若云布,覆以种种庄严具,超世正知于此坐。
“十方普现变化云,其云演说遍世间,一切众生悉调伏,如是皆从佛宫现。
“摩尼为树发妙华,十方所有无能匹,三世国土庄严事,莫不于中现其影。
匹(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处处皆有摩尼聚,光焰炽然无量种,门牖随方相间开,栋宇庄严极殊丽。
= 「摩尼」,是一切珍宝之中最为贵重的如意宝。『门』是门户,『牖』是窗户,『随方相间开』,门与窗排列得非常整齐,「相间」就是排列整齐,图案非常之美。
相间(xiāng jiàn) = 相互隔开;间隔[alternate
with]。
栋(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栋宇(dòng yǔ) = 泛指房屋[house;mansion;building]。
“如来宫殿不思议,清净光明具众相,一切宫殿于中现,一一皆有如来坐。
“如来宫殿无有边,自然觉者处其中,十方一切诸众会,莫不向佛而来集。”
众会 = 诸众之会合也。
###赞道场树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佛昔修治众福海,一切刹土微尘数,神通愿力所出生,道场严净无诸垢。
“如意珠王作树根,金刚摩尼以为身,宝网遐施覆其上,妙香氛氲共旋绕。
氛(fēn) = 古时迷信说法指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ferocious
look]( 泛指雾气;云气[fog;mist;thin,floating clouds]/气氛[atmosphere]。)
氲(yūn) = 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dense
mist]。
氛氲(fēn yūn) = 茂盛、丰盛/香气很浓的样子/吉祥之气。
“树枝严饰备众宝,摩尼为干争耸擢,枝条密布如重云,佛于其下坐道场。
耸(song) = 耳聋[deaf]。(高起;直立[shoot high up;lofty;towering]。)
擢(zhuō) = 抽引,拉拔[extract;drag;pull
out]。(耸出[erect]。)
“道场广大不思议,其树周回尽弥覆,密叶繁华相庇映,华中悉结摩尼果。
繁(fán) = 马头上的饰物[horse
decoration]。(众多[numerous]/盛大;旺盛[grand;vigorous]。)
庇(bì) = 遮蔽[shelter]。
“一切枝间发妙光,其光遍照道场中,清净炽然无有尽,以佛愿力如斯现。
“摩尼宝藏以为华,布影腾辉若绮云,匝树垂芳无不遍,于道场中普严饰。
= 「绮」在此地是形容词,像绸缎一样,美不胜收。「布影」是展布光影,「腾辉」是互相映照。匝是围绕,围绕在道场四周的这些宝树。
腾(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辉(huī) = 光;光辉[light;radiance]。(产生光彩;照耀[shine]。)
芳(fāng) = 花草[fragrant
grass]。(香气[aroma;fragrance]。)
“汝观善逝道场中,莲华宝网俱清净,光焰成轮从此现,铃音铎响云间发。
= 「光焰」是在表智慧,「轮」是代表圆满。
“十方一切国土中,所有妙色庄严树,菩提树中无不现,佛于其下离众垢。
“道场广大福所成,树枝雨宝恒无尽,宝中出现诸菩萨,悉往十方供事佛。
“诸佛境界不思议,普令其树出乐音,如昔所集菩提道,众会闻音咸得见。”
###赞叹道场,赞叹道场树
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称扬三世诸佛名,彼佛无量神通事,此道场中皆现睹。
睹(dǔ) = 见,看见[see]。
“众华竞发如缨布,光云流演遍十方,菩提树神持向佛,一心瞻仰为供养。
= 菩提树神,用这种华和光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
缨(yīng) = 系在脖子上的帽带[cap or hat ribbon]。
“摩尼光焰悉成幢,幢中炽然发妙香,其香普熏一切众,是故其处皆严洁。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莲华垂布金色光,其光演佛妙声云,普荫十方诸刹土,永息众生烦恼热。
荫(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菩提树王自在力,常放光明极清净,十方众会无有边,莫不影现道场中。
= 菩提树是树中之王,这树王本身就有自在的神力。
“宝枝光焰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如佛往昔于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
“树下诸神刹尘数,悉共依于此道场,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道场一切出妙音,其音广大遍十方,若有众生堪受法,莫不调伏令清净。
“如来往昔普修治,一切无量庄严事,十方一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
= 在每一株菩提树上的装饰都不同,每个道场所庄严的也不同。在无量的道场中,有无量种的庄严。
###十力
尔时,金焰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于诸境界解明了,处与非处净无疑,此是如来初智力。
“如昔等观诸法性,一切业海皆明彻,如是今于光网中,普遍十方能具演。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余,十方刹劫众生时,悉能开示令现了。
= 佛在一念之间,能将三世完全显现出来,没有不现的情形,所以说毕无余。不但是这个,乃至十方刹土一切劫,所有的众生,所有的时间。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禅定解脱力无边,三昧方便亦复然,佛为示现令欢喜,普使涤除烦恼暗。
涤(dí) = 洗[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佛智无碍包三世,刹那悉现毛孔中,佛法国土及众生,所现皆由随念力。
= 佛的智慧,是无所障碍,无所不知,无所不明。包括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皆明了。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余,无碍地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 「无碍地」,如来果位上,所有一切圣贤、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 「随眠」是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遇到缘它不起作用,好像在睡觉一样。
「习气」是讲残余的、微细的烦恼,不容易断尽。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随眠 = Anuśaya,又译为使、使烦恼,“烦恼”之异名。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随眠是所有表层烦恼之根源。随眠可分为“贪随眠”“瞋随眠”“痴随眠”,它是心的内在习性,潜伏于意识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碰到可意者,则贪随眠即生起,碰到不可意者,瞋随眠即生起。
十力/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
||
1
|
知觉处非处智力
|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
2
|
知三世业报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
3
|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
|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
5
|
知种种解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
6
|
知种种界智力
|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
7
|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
|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
|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
###十波罗蜜
尔时,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佛威神力遍十方,广大示现无分别,大菩提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昔在无边大劫海,修治净戒波罗蜜,故获净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重苦。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净,故令见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
殄(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佛昔修行大劫海,净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刹。”
###十地
尔时,云音净月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神通境界等虚空,十方众生靡不见,如昔修行所成地,摩尼果中咸具说。
= 他往昔多生多劫修行成就今天的地位。「具说」是具体圆满为我们说明、为我们介绍。
“清净勤修无量劫,入于初地极欢喜,出生法界广大智,普见十方无量佛。
“一切法中离垢地,等众生数持净戒,已于多劫广修行,供养无边诸佛海。
“积集福德发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大悉已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 三地名称叫「发光地」。
“焰海慧明无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国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畅。
= 四地叫「焰慧地」。「无等」是说他超越世法,世法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名号上完全显示着智慧。「了」是明了。
“普藏等门难胜地,动寂相顺无违反,佛法境界悉平等,如佛所净皆能说。
= 这一首偈是赞颂五地菩萨,「难胜地」。「动寂」是两个极端,寂就是静,动跟静是两极端。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能够体会得到,善跟恶是两个极端,利跟害是两个极端,邪跟正是两个极端,两极到五地菩萨都扯平了。
「无违反」,动的相、寂的相都能够随顺,没有违反,平等一味!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广大修行慧海地,一切法门咸遍了,普现国土如虚空,树中演畅此法音。
= 六地的名号叫『慧海地』。无量法门,无量就是此地讲的「一切」,「遍」是普遍,「了」是明了,显示统统都普遍明了。
“周遍法界虚空身,普照众生智慧灯,一切方便皆清净,昔所远行今具演。
= 这是远行菩萨『今具演』,具体表演给我们看。
“一切愿行所庄严,无量刹海皆清净,所有分别无能动,此无等地咸宣说。
= 『所有分别无能动』,这是第八地名号的由来,八地叫不动地,所有一切的分别执着都不动了。
愿行 = 誓愿与修行也。此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也。
“无量境界神通力,善入教法光明力,此是清净善慧地,劫海所行皆备阐。
= 『劫海所行皆备阐』,这是讲时劫之长。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法云广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虚空,诸佛境界声中演,此声是佛威神力。”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十地/大乘菩萨十地
|
欢喜地
|
因<圣>
|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
#登地菩萨 = 入初地即欢喜地行位之菩萨也。
|
离垢地
|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
#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
|
||
发光地
|
净极明生。
#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
|
||
焰慧地
|
明极觉满。
#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
|
||
极难胜地
|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
|
||
现前地
|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
#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
|
||
远行地
|
尽真如际。
#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祇劫之行。
|
||
不动地
|
一真如心。
#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
|
||
善慧地
|
发真如用。
#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
|
||
法云地
|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
#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
###赞颂如来果地上的福慧
尔时,善勇猛光幢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无量众生处会中,种种信解心清净,悉能悟入如来智,了达一切庄严境。
= 「无量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处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聚会。
“各起净愿修诸行,昔曾供养无量佛,能见如来真实体,及以一切诸神变。
= 么叫「净愿」?净愿里面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个愿是清净的;如果附带条件在里面,这个愿就不清净。
“或有能见佛法身,无等无碍普周遍,所有无边诸法性,悉入其身无不尽。
= 『或有能见佛法身』,「或有」,不是完全都有,成熟的众生,这就是指已经证得一真法界,他脱离十法界了。『所有无边诸法性』,这是讲的「深广」,法性深广无际。
“或有见佛妙色身,无边色相光炽然,随诸众生解不同,种种变现十方中。
“或见无碍智慧身,三世平等如虚空,普随众生心乐转,种种差别皆令见。
= 智身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报身。
“或有能了佛音声,普遍十方诸国土,随诸众生所应解,为出言音无障碍。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或见如来种种光,种种照耀遍世间,或有于佛光明中,复见诸佛现神通。
“或有见佛海云光,从毛孔出色炽然,示现往昔修行道,令生深信入佛智。
= 这是毛孔放光,光的名称叫「海云光」,顾名思义。「海」是形容光像海一样大,像海一样深;「云」是表这个光「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云是表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深广无际。
“或见佛相福庄严,及见此福所从生,往昔修行诸度海,皆佛相中明了见。
= 『及见此福所从生』,从果上我们就见到因行。『往昔修行诸度海』,佛的相好怎么来的?在十信位修十波罗蜜,十住位又修十波罗蜜,十行位、十回向、十地位,位位都是修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性德;把无量劫来迷失的本性,逐渐圆满恢复过来了。
“如来功德不可量,充满法界无边际,及以神通诸境界,以佛力故能宣说。”
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踊、遍踊、普遍踊;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
= 从形相来看,地从下面升上来,「起」是慢慢起来的,「踊」是突然起来的。震是声音,是隐隐出声,声音不大,吼声音就很大,你会听到很大的声音,击是碰撞。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雨于如来道场众海,所谓:一切香华庄严云、一切摩尼妙饰云、一切宝焰华网云、无边种类摩尼宝圆光云、一切众色宝真珠藏云、一切宝栴檀香云、一切宝盖云、清净妙声摩尼王云、日光摩尼璎珞轮云、一切宝光明藏云、一切各别庄严具云。
= 异生众是世间的世主,包括二十八层天,六道里面的修罗、罗刹、八部鬼神。十九类的杂神众,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十八层天;下面有畜生、饿鬼、地狱。每一个族类都有领导人,我们现在讲领导人,或者说都有首领,佛经里面称为王,就是这一个族群里头的带头人,他出来做代表,很有味道。众宝聚集在一起叫『藏』,所放的光所谓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如是等诸供养云,其数无量不可思议。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如是供养云,雨于如来道场众海,靡不周遍。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为供养。
= 『一切世界』,华藏世界里面。
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于道场;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缘,各各三昧方便门,各各修习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欢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诸法门,各各入如来神通境界,各各入如来力境界,各各入如来解脱门。
如于此华藏世界海,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海中,悉亦如是。
= 这段经文是「结华藏外」。在前面「结华藏内」。以「华藏」做个例子,尽虚空法界无量无边微尘数诸佛国土「各有此会」,像毗卢遮那佛这个华严法会太多太多了,不是华藏一处,周遍虚空法界,这样是一个圆满的「大法界会」,这才是华严无尽之说。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