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绾巾结解
#结之本元
#阿难别索结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 阿难恭敬的向佛陀启请说:世尊!如来前面说第二项先决条件的时候,要我们从根中解结。但是我们不知那里是结,当如何去解?现在看世间解结的人,若不知结的根源所在,我不相信这个人能够解结。(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要我等从根解结,不知根中,何者是结?从何名解?今观世间解结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方能得解;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 我和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如此;既不知结的根源所在,自不能解。我们从无始以来,与诸无明,俱生俱灭,虽然因历劫多闻
(我及在会之中,一类有学声闻,三果以下,皆称有学;亦复如解结之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从无始际<即时也>,与诸无明,俱生俱灭。阿难虽得历劫多闻,熏习之善根,今生依然多闻,但未及从闻、思、修,尚滞小果,不过名字出家而已!喻如隔日疟,以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然被缚。)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
出家 = 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
隔(gé) = 阻隔。(间隔。)
疟(nüè) = 病名,即疟疾。<malaria>
四果/声闻四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
||
四果
|
阿罗汉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
无学道
|
无学
|
行位三道
|
|
见道
|
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
|
修道
|
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
|
无学道
|
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
|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 惟愿大慈,哀愍我们堕在无明壳内,沦溺于苦海中。仰祈开示我们,现在的身心,那里是结,从何处下手去解?也使后世苦难的众生,不受缠缚,能免于轮回六道之苦,不堕落三界之内。(惟愿大圣真慈,哀怜愍念,我等沦溺。真心堕在无明之中,谓之沦溺,非佛安能拔济?前佛教我从根解结,不知今日现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又是结所起,必有起结之元,不知结元,在于何处;要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若得如来明示,不惟现前有学,得免沦溺,亦将传示末法,能令未来苦难众生,既知结元,并识解结方法,不受缠缚,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即三界>六道矣!)
惟(wéi) = 思考。(只是。)
沦(lún) = 水起微波。(沉沦。)
三界 = 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
三有 = 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
|
|||
欲有
|
欲界
|
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
|
欲界之生死
|
色有
|
色界
|
四禅天
|
色界之生死
|
无色有
|
无色界
|
四空天
|
无色界之生死
|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 阿难说完之后,与大众一同,五体投地向世尊顶礼,倾诚敬仰,感激得泪如雨下,大家都肃立以待,恭候聆听无上的开示。(作如是请法语已,普及在会三乘大众,五体投地,表其殷勤恳切;雨泪翘诚,见其悲感诚敬。伫待如来,无上开示。此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称无上。)
五体投地 = 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翘(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抬起。<翘诚。>)
伫(zhù) = 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如来证无他物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 当时世尊,怜愍阿难以及会中的有学弟子,也为将来一切众生,使知修证一乘的因心,以作发愿修学大乘者的眼目,使不至盲修瞎练,误入歧途。(佛以六根既是结缚之元,复为解脱之本,此法甚深难了,虽与显示,恐难确信,故垂怜愍念,阿难与会中有学,及末世众生,为示出世,修证一乘之因心,不至错乱修习,以作将来,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 先用阎浮檀紫金光色的手,抚摩阿难的头顶,以示安慰。由佛陀的威神所感,十方普佛世界,立即发生六种震动。(先则摩顶安慰,表授无上顶法。即时十方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时六种震动。形则动、涌、起,声则震、吼、击,以表六结将解。)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 微尘数的如来,凡是住在世界上的,各有宝光从顶门出。(宝表圆湛不生灭心之体性,光表称体所起之妙用,即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光从顶出,表最胜最妙之法。)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 这些宝光,同时自各世界,照射至祇陀林中,聚集于如来的头顶上,这种祥瑞的征象,会中大众,从未曾见过。(诸佛顶光,同在一时,于彼十方世界,来此只陀林中,灌释迦如来之顶。表此顶法,诸佛共证,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诸大众,于所表之法,虽复未明,于所现之瑞,亦复罕见,故曰得未曾有!)
祇陀林 = 此林元为祇陀太子所有。
灌(guàn) = 灌水。(浇。)
##闻佛同音告示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 就在这时,阿难及会中大众,同时听到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声告诉阿难说:(阿难大众,于大光明藏中,俱闻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即众口一词也,齐宣妙教,足可深信。)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 善哉!阿难。你欲想知道俱生无明,为何使你轮回六道,沉沦苦海吗?这生死的症结,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除此别无他物。(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即是根结之元,无始与俱,故曰俱生。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托根缘尘,顺流而出,引起六识,为烦恼根本,使汝轮转生死,而生死结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无他物。)
俱(jù) = 走在一起。(一起。)
轮转 = 轮转三界六道,无脱出之期。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 你若想知道,如何令你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本觉真心,也是你的六根,并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寂然宴静,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
无上菩提 = 佛所得之菩提,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
安乐 = 身安心乐。
解脱 = 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
寂静 = 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即涅槃之理也。
#如来详释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 阿难虽然恭闻这样的法音,但是心里还是不明白,又再顶礼佛陀说:世尊!为什么使我生死轮回的是六根,证安乐妙常的也是六根呢?(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
法音 = 说法之音声。
稽(qǐ)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叩头至地。)
稽首 =
下头至地。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 佛告阿难:我所以说根而不及尘,不是忘了六尘,而是因为根尘同源。只是执相以求,似有内外之分,根属内身,为有情,尘属外境,为无情,若追本穷源,本是一体。因为根尘同源,所以缚则同缚,脱则同脱,缚脱也不二,故说根的时候,而尘自在其中。复不举识,是因识性无源,只是对前尘的虚妄相想,好像空花水月,没有实在的体性,它既不是缚结的根本,也不是解脱的关键,所以不再特别提出来谈,说根是识也概括其中了。(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叠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曰: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无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
虚(xū) = 大土山。空虚,与“实”相对。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 由于有六尘的境相,方能彰显六根了知的功能,因有六根了知的功能,才有六尘的境相,是根托尘立,尘因根显,二者皆没有独立的体性,如同交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能所不相舍离。由有六尘,方发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尘立;因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是尘要托根有。相、见无性:相即六尘之相,见即六根之见。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 你现在不知根尘本是一体,而于本具妙明明妙的根性上,妄立空有二见,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若能证悟本具的真知真见之外,别无知见,这就是真净无漏涅槃,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究竟清净,这其中如何再容他物。(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涅槃 = 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
无漏 = 离烦恼之法云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
真净 = 如来所证之法,真实清净也。
#如来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当时世尊,欲重复说明这种义理,特再扼要地用偈语说:(尔时,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更欲重宣,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而说偈颂,令其得益也。)
偈(jì) = 佛经中的唱词。梵语“偈佗”之省。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 有为自性空,是依真性起。因缘合和生,所以如幻化。若无有为法,何以有无为。两者皆不实,有无如空花。(《唯识》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六种是无为法。此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立,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体,有为、无为,皆依真性。有为空下,经意别指第六意识,有为、无为,即六识有漏、无漏,不独有为空,即无为亦复不实。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为宗,因对有为法有起生也灭,立无为法无起灭故,若无有有为法,何得有无为法耶?所以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本不实,无为无起灭,无为亦不实。)
真性 =
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
缘生 = 由缘而生也。指一切之有为法而言。与缘起同。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百法
|
|
色法(11) - 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相。
|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
心法(8) - 八识心王。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心所有法(51)
- 随心王所驱使。
|
遍行(5):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善(11):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6):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随烦恼(20): 忿, 恨, 恼, 覆,诳, 谄, 骄,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4): 睡眠, 恶作, 寻, 伺。
|
心不相应行法(24) - 不与心与心所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
|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
无为法(6) - 离因缘造作之法。
|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
##根尘同源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 说有为是妄,显无为是真。真妄既相待,说真仍是妄。依然非真真,也非真真妄。说什么能见,又何是所见。(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上一非字,双贯真与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无为,妄指有为,真性绝待,双非真、妄,故曰犹非真与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能见即根,举眼根以摄余五;所见即尘,举色尘以摄余五;又见即见分,所见即相分,见、相同依自证,况显根、尘见相,岂有异源乎?)
##缚脱无二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 根与尘中间,各无真实性。所以须依倚,互立如交芦。结缚解脱因,是一原不异。结缚就为凡,结解即成圣。(根、尘中间,无有各自独立,真实之性,是不能独立之故,势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结解惟在六根。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而成圣。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结若解,同依六根更无他物。无二路者,六根结则为凡,趣生死路;六结解则成圣,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结解更无别路,故圣凡亦惟在六根,向背无二路也。)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 试看交芦性,是有还是无。有相无实体,非有亦非空。迷于空有见,就是无明本。不立空有见,当下即解脱。(汝且观察交芦中性,为有耶?为空耶?若言其空,芦相宛然;若言其有,中无实体,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尘,见、相二分之性,亦复如是。迷晦即无明,迷即迷之为有,晦即晦之为空,此句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晦,为结缚,为凡夫,为生死。发明便解脱,发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即是发明,是解脱,是圣人,是涅槃。)
晦(huì) =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昏暗。)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 结由次第成,解亦有次第。六结既开解,一亦无所立。欲解生死结,当择圆通根。由一门深入,可速成正觉。(结解同所因,结之与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结,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结本次第结成,从真起妄,妄有六结。若欲解结,必须从粗向细,次第而解,六结解尽,五阴破除,五浊澄清矣!喻脱衣,从外向内,脱了第一件,方见第二件,故云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对结相之六,而说结元之一,六结既解,则六结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复立。解结当于六根之中,选择圆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许出流,出流是背觉合尘,此根即结缚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脱之元。)
圆通 = 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 第八含藏识,微细最难测。无明辗转熏,成生死暴流。全真却杂妄,恐迷妄为真。故于权乘中,不轻为人说。(前示从根解结,根性即是识性,识性亲依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亦名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识即如来藏,受无明熏,转如来藏,而成识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其体渊深莫测,微细难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觉未能窥其际,故曰微细。习气即无明种子,展转熏变,妄上加妄,渐起诸结,而成生死暴流,以习气种子熏变,能引生诸趣,生死流转,故如暴流。识是真妄和合,其体全真,不过参杂无明习气之妄。若说是真,恐其迷妄为真,而起增上慢心,无量劫来生死本;若说是妄,恐其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故我于权小教中,不轻为人开示演说者此也。)
陀那 = 阿陀那之略。阿赖耶识之异名。
暴(bào) = 又猛又急的。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 相见同自心,却以见取相。本来无幻法,因妄成诸幻。不可存心求,真正非幻法。非幻对幻言,无幻无非幻。(良由一切众生,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妄以能见之见分,妄取所见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取字,即结缚之源,遂于本来无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虚幻不实,如现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纷然杂陈,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无有真实,苟能达此,则返妄归真,亦复无难,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亦即解脱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尘之境,旋转六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云何而得安立耶?)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 既无非幻法,幻法自不立?譬如妙莲华,花果同时现。又如坚金刚,为百宝中王。无修而幻修,修如幻定慧。(是字指根性法门,名为妙法门。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此圆顿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该彻,不可思议,喻如莲华,方华即果,因果不相舍离,又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根性随缘不变如之。金刚者,金中之刚也,最坚利,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他。王者自在之义,处染不染,不落于有为;在净非净,不泥于无为;染净一如,空有不滞。宝觉,即真心之异名,前云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此心即圆湛不生灭之根性。三摩提此云等持,定慧平等任持。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
金刚王宝觉 = 如来正觉之德称。
奢摩他<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
三摩提<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
禅那<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
三摩鉢底<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 只在弹指间,超过无学位。从根解结教,是最胜教法。十方并三世,一切薄伽梵。皆由此门修,直入涅槃城。(前文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能于弹指顷,超过无学之位,但解三结,已齐无学,何况寂灭现前,乃至得成无上知觉乎?此从根解结之教法,是最胜顶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一路者,三世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独取,万德毕备,二死永亡,无余大般涅槃。此门字,但指修门。)
阿毗达磨 = 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
如来果德<佛十种尊号>
|
||
十种尊号/十号
|
解释
|
|
1
|
如来/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
|
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
又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
#怛闼阿竭 = 译曰如来。
|
2
|
应供/阿罗诃/阿罗汉
<Arhat>
|
应受人天之供养。
|
3
|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4
|
明行足
|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另一解,具备圆满的智慧与行持。
|
5
|
善逝
|
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和六度万行等,自在好去而入涅槃。
|
6
|
世间解
|
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士/阿耨多罗
|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乃至高无上之士。
|
8
|
调御丈夫
|
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的大丈夫。
|
9
|
天人师
|
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
10
|
佛/佛陀
<Buddha>
|
指觉知者,即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解脱一切无明烦恼的人。
又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的人。
|
11
|
世尊/薄伽梵/婆伽梵/伽梵
<Bhagavat>
|
具备众德,而为六凡有情世间(生死轮回世界)和三乘正觉世间(涅槃境界)所共同尊重恭敬。
薄伽梵含六义,即自在(谓成佛后,降魔制外,摄物利生,无不自在)、炽盛(谓佛法炽盛,超越九界圣凡)、 端严(谓佛无边相好,福慧庄严)、名称(谓成佛后名称普闻,十方诸佛,所共称赞、吉祥(谓佛已恶尽德圆,灾祸不侵)和尊贵(佛是圣中圣,九界共尊)。
另一解,薄伽梵本意是破魔,能破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
|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 这时阿难以及大众,听了佛陀无上的慈悲教诲,宣说以后,又再糅合精义,出以讽颂,真是言言金玉,句句珠玑,妙理清彻,使人心开目朗,叹前所未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指十方诸佛,同言结解唯根,更无他物。如来指本师释迦,重为详释。皆是无上大慈心中,流出了义教诲。祗夜此云重颂,又云应颂,应长行而颂也。伽陀此云孤起颂,又云讽颂,讽美而颂也。杂者和杂,糅者糅合,即应讽和合,前后照应,文回织锦,义走盘珠,精谓文华精彩,莹谓句法莹明。妙理者,圆湛不生灭之理性也。其理清净,纤尘不染,如莲华;其用明彻,五阴顿破,如金刚。谛聆之下,心目开明,即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修证,即是了义,已不复疑。)
糅(róu) = 杂饭。(混合。)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光洁透明。)
妙理 = 深妙之道理。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
解释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六解一亡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 阿难再度顶礼,然后合掌当胸,无限诚敬地向佛陀说:我现在虽蒙佛陀以无遮大悲,开示性净妙常,以真实语,所说的妙法章句。(阿难谢前。合掌顶礼,仰白于佛:我今闻佛,以平等无遮大悲心。性即根性,根性为众生本觉真性,此性不属于有为,不属于无为,离相清净,曰净;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法身常住,曰常。此约所诠言之,真实法句,乃指能诠,长行偈颂,皆是如来真语实语。)
无遮 =
宽容物而无遮。(无遮限之慈心。)
大悲 = 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 但是心里仍不明白,六解一亡的真义,如何是舒解结缚的伦次。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会中大众及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积生虚妄习气,荡除深沉细垢。(此承上,虽闻如来真实法句,心中犹未能通达,如何是六解一亡之义?如何是舒<解也>结伦次之义?伦者伦类,次者次第。以此二义,犹未彻底明了,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现前斯会,及与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根中积生虚习,以及无明,深沉细垢。)
舒(shū) = 伸展。
伦(lún) = 类。(顺序。)
涤(dí) = 洗。
#元依一巾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 佛陀听了阿难的启请,立即于师子座上,挽起里衣,收敛大衣,将七宝几案,拉至座前,伸手拿起几上夜摩天所献的华巾。(阿难求示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二义。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里衣。敛者收也,僧伽梨,此云大衣。揽七宝几:此几有七宝所嵌,引手于几,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乃宝叠华,织成之巾。)
师子座 = 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师子座。(佛说法无畏,喻如师子王,故其座称师子座。)
敛(liǎn) = 收集。
涅槃僧 = 译言内衣。即裙也。
揽(lǎn) = 执。(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劫波罗天 = 译曰时分天。
袈裟
|
|||||
小
|
安陀会
|
中著衣
|
五条制成
|
平常起卧时著的
|
作务衣
|
中
|
郁多罗僧
|
上衣
|
七条制成
|
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
|
入众衣
|
大
|
僧伽梨
|
众聚时衣
|
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
|
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
作法衣
|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
<lapis lazuli/ 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 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 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绾成六结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 当着大众,绾成一结,示阿难说:这叫做什么?阿难及大众,同声敬答:这叫做结。
绾(wǎn) = 系。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 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再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与大众又答:这也是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 于是佛陀,依次绾叠华巾,共成六个结,每成一结,都持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等,也照样一一回答佛陀,这名为结。(叠华,西域贵重之物,织以成巾,价值无量。又为天人所奉,更足宝贵,佛以叠华,喻如来藏性,巾喻藏性随缘,成阿赖耶识,从真起妄,辗转相依,妄成六结,喻一巾绾成六结。一一结成,皆问阿难,要自审自答,自明结之伦次,虽同是结,不无次第,即伦类次序也。)
持(chí) = 拿着。(保持。)
詶(chóu) = 古同“酬”。(对答。)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 佛告阿难:我首次绾巾,你说是结,这华巾本只是一条,第二第三次绾巾,你们为什么仍然名为结呢?(此段故问,以示结同。)
曹(cáo) = 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 阿难回答佛陀说:世尊!这宝华巾,由织缉而成,虽本一体,依我的想法,如来一绾,就成一个结,若作百绾,就是一百个结,何况这条华巾,只有六个结,尚不到七,也没止于五数,如来怎么只许首次绾巾名结,第二第三,不得名结?
缉(jī) = 把麻搓成线。
织(zhī) = 织布。(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 佛告阿难:这宝华巾,你知道原本只是一条,我六次绾结,名有六结,你细审观察,未绾结以前,巾体是同,一亦不立,何来六结之名;既绾结以后,因结成异,六相分明。(此宝华巾,未结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岂得有六?是谓至同;既结之后,六之相已定,不复见一,是谓至异。佛令谛审观察,既知由同成异,自可除异还同。)
察(chá) = 仔细看。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 你的意思如何?我首次绾成结,名第一结,于是次第而成六结。我现在欲将第六结的名称,换成第一结可以吗?(前五句示有次第,后三句故意难问,令辨可否。谓吾今欲将第六名,首尾相换,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换否?)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 阿难说:六个结若皆存在,这第六之名,终不是第一,纵然竭尽我历生的聪明才辩,也不能使这六结的名次错乱。(六结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终非第一。佛欲将六作一,问我定其可否?纵使我历生多闻,尽其聪明慧辩,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无次第,一六乱名也?)
历(lì) = 经过。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 佛说:你说对哪!六结虽然不同,若返观绾结本因,原是一条华巾所造。然一既成六,一不可见,六不可乱,要使它错乱,终不可能。(六结次序不同,循者顺也,顺顾结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杂乱,终不得成,而一相岂能复见哉?)
顾(gù) = 回头看。(观看。)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 你现在的六根,也是这样,没有缚结以前,原是一体,本没有异同;缚结以后,各有界限分隔,所以眼不能闻,耳不能见,从完全相同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差异。(则汝六根,亦复如巾结者是也。根性本体,未结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处有六?此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既结之后,六相分明,不可少乱,此毕竟异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 阿难!你一定不喜欢将一条华巾,绾成六个结,希望我还这华巾的本来面貌,那又要怎么做始得呢?(我绾巾已成六结,汝必嫌此六结各异,不欲其成,愿乐一巾元同,依旧成一,复云何得?)
嫌(xián) = 怀疑。(厌恶。)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
= 阿难敬答:这些结若是存在,每结皆有一定的名称,一定的位置,如以一作六,或以六作一,必然是非敌对,于中自起此结非彼,彼结非此的争论。(阿难言:此六结设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则是非锋起,如刀兵相斗也。于中自然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彼此二字,即一六也。)
锋(fēng) = 刀、剑等的尖端或锐利部分。(锐利的情势。)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 如来今日若总解却,结既不存,自然再没有彼此,第一的名尚且不可得,那里还有六呢?(如来今日,若将六结,从六至一,总为解除,结全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对六结立名,六结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 佛说:阿难!六解一亡,也是如此!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然显现。(佛言我先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复如此巾结无异。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显,一亡二字,非真体亦亡,真体本来,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对六说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属对待法故可亡,真体绝待,故不可亡也。)
#舒结伦次
#结之伦次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 众生真体,本来清净,由于你无始以来,心性狂乱。致产生妄知妄见的功能,又执着心外诸法实有,于是以妄逐妄,念念相续,劳虑愈转愈深,终而产生尘劳的状态,也像前绾华巾,次第而成六结。(由汝自从无始,心性狂乱:心即清净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无明,一念妄动;乱指三细,扰乱于真净心中,此第一结成。知见妄发者:即黏妄所发之知见,属智相,见境界相,不了心现,妄执心外实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续不断,故曰发妄不息,属相续相。此二属法执,第二、第三两结成。劳见发尘者:劳虑转深,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属我执,妄见我及我所,发现尘劳,有世间相,此即身、心、世界,属后三结成。六结伦次如此,历历可辨,次第相生也。)
正明生续
|
六结
|
|||
初之忽生
|
无明不觉生三细
|
1. 无明业相
|
第一结<心性狂乱>
|
狂劳颠倒
|
2.
能见相
|
||||
3.
境界相
|
||||
境界为缘长六粗
|
1.
智相<慧心所>
|
第二结<知见妄发>
|
涅槃
|
|
2.
相续相
|
第三结<发妄不息>
|
|||
3.
执取相
|
第四结<劳见>
|
生死
|
||
4.
计名字相
|
第五结<发尘>
|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
|
||
5.
起业相
|
第六结<发尘>
|
|||
6.
业系苦相
|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 譬如有人,瞪眼直视虚空,视久必觉疲劳,眼睛模糊,视线不清,于清湛的空中,有狂华飞飘,这是眼睛疲劳所见的劳相,原是精明的见中,无因乱起,因此;这能见与所见,两皆是妄。(譬如有人,以目直视虚空,瞪之既久,眼目发劳,为劳见,则有狂华为劳相,于澄湛空中,精明见中,无因乱起,能见所见,二俱成妄。)
睛(jīng) = 眼珠。
狂华 = 空华之狂乱者。劳目之人见之。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以至有情的生死涅槃等等,也是这样,都是从真起妄,由狂劳颠倒所产生的空花而已,全是虚幻,无一是真实的。(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尘中六、五两结。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当第四根结。以上均属界内,人执范围。涅槃属界外,法执范围,此当第三、第二两结。皆即狂劳:狂劳指无明业相,属第一结。)
#舒之伦次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 阿难敬问:这种因疲劳而产生的劳见,既然像一巾所绾成的六结,但是要怎样才能解除呢?(此劳,即指狂劳,颠倒所起之华相,由一至六,同名为结、自当解除。)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 如来先伸手,拿起打结的华巾,拉拉每结的左端示阿难说:这样解得开吗?佛陀再单扯结的右边复问阿难:这样解可以吗?阿难说:也不可以,世尊。(如来将所结巾,左右各牵,俱问阿难,如是解不?阿难俱答佛言:不也,世尊。左右喻空有二边,凡夫著有,长沦生死,固不能解除诸结;二乘滞空,永晦涅槃,又安能得证圆通?)
牵(qiān) = 牵牛。(引申为牵拉。)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 我现在用手左拉右扯,皆不能解结,你想想看,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开这个结?阿难说:世尊!应该从结心下手分解,自然就可解开了。(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且设想方便,云何可令解除成功?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之中心,一解即便分散。结心喻中道,须依中道了义之修法,六结可除也。)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 佛嘉许阿难说:对啦!要想解结,当从结心下手。(此印证必用中道。)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 阿难!我所说的选择最圆通的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也是从因缘生,但不是指世间四大和合,产生各种变化境相的粗浅因缘,而是泛指世间,出世间的染净诸法,皆不出因缘,如来遍知一一本有的因,各随所遇的缘,产生凡圣十界染净诸法。(以上我说,选拔圆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此亦从因缘而生。惟是此种因缘,是微细因缘,但不循外境,返照内心,即以圆湛不生灭性为因,次第解结修证为缘,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非取世间,四大和合,发明诸变化相之粗因缘也。世出世法,法字双用,世间六凡染法,出世间四圣净法,皆不出因缘。世间法以业识中,本具有漏种子为因,宿世所造善、恶、不动,业行为缘;出世法,以自性本具,无漏种子为因,今生所修谛、缘、度等为缘。如来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随所遇之缘。出生染、净十界诸法,此即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也。)
因缘 = 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因是亲因,如种子;缘是助缘,如水土。)<生灭无常。>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 甚至恒河沙数世界之外,雨滴之微,也知其数量,眼前的种种如松何以直、棘何以曲、鹄为何白、乌为何黑,我皆知来由。(不惟能知十界总相,如是乃至,情与无情,微细别相,即恒沙界外,甚远之处,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若干头数<即多少滴数>;现前种种植物,松何以直?棘何以曲?举二该余,以及动物,鹄何以生来是白?乌何以生来是玄<黑也>?一一皆了元由,即知其各命由绪。)
恒(héng) = 永久。
界外 = 三界外之国土也。三界外有诸佛菩萨之净土,谓之界外,三界谓之界内。
松(sōng) = 松科植物的总称。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
鹄(hú) = 鸟名。
乌(wū) = 乌鸦。(浅黑色。)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 佛的智慧如此,所说决没有差错,所印许的,决定正确。是故阿难!你当确信选根的重要,随你心之所喜,于六根中,选择最圆通的一根,一门深入,根结若除,尘相自然消灭,妄惑亦空,超绝对待的真心,也就自然显现了。(是佛智圆照法界,无法不知之故,随汝心中详察,选择六根,最圆之根,依之解结,以初心下手,心无二用,力当专一,故前敕选一根,但能于此一根中,六结若能尽除,则粗之尘相,自然先灭,即细之诸妄,亦自销亡。妄净真纯,惟一绝待真心,到此则彻法底源,一真一切真,无妄可对;不真即是妄,故曰不真何待?)
待(dài) = 等待。(停留。)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 阿难!我现在问你,这条华巾,现有六个结,六结可以同时解开吗?阿难说:世尊!不可以,因为这六个结,是依次绾成的,也须要次第而解,六结虽同一体,但绾结不同一时,现在怎么能同时解开呢?(佛问阿难:此巾六结现前存在,同时解萦,萦即结也,能得同时解除不?阿难言:不也,世尊。六结虽然同是一巾之体,结时乃有先后次第,不是同时,则此结欲解之时,亦须次第而解,云何可以同时而除?)
萦(yíng) = 回旋缠绕。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 佛说:解六根的结缚,也是如此,这根结若解,就证得人空,除却我执,及至空性圆明,破除法执,就不受法缚,成法解脱;既证我法俱空,空念亦空。(佛即印证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结可以还巾,六根解结之法,亦复如是。按逆流解结次第,于此根中,先解三结,尘亡根尽,根结已解,一根解除,其余五根,三结皆除,所谓一解一切解。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者:此中含二结,空性而得圆明,便成法解脱,反观涅槃,亦复如幻。解脱法己,俱空不生者:上句即已破法执,不为法缚,此法即所修证人、法二空,涅槃之法。解脱法已,依旧回光照性,俱空之境,亦复不生,解除最初生起之第一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三空
|
二空
|
生空/
我空/
人空
|
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
#众生之空无。<众生虽尽有心身,而是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众生空。>
|
法空
|
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五蕴之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于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法空。
#事物之空无。<色心之诸法为因缘生之俗法而无实体,谓之法空。>
|
||
俱空
|
我法俱空也。
|
正明生续
|
六结
|
||||
初之忽生
|
无明不觉生三细
|
|
1. 无明业相
|
第一结
|
俱空不生
#俱空
|
2.
能见相
|
|||||
3.
境界相
|
|||||
境界为缘长六粗
|
所知障
<法执>
(第七识)
<惑>
|
1. 智相<慧心所>
|
第二结
|
出变易生死
#法空
|
|
2.
相续相
|
第三结
|
||||
烦恼障
<我执>
(第六识)
<惑>
|
3.
执取相
|
第四结
|
出分段生死<证四果>
#生空/我空/人空
|
||
4.
计名字相
|
第五结
|
||||
业障<业>
|
5.
起业相
|
第六结
|
|||
报障<苦>
|
6.
业系苦相
|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 就名菩萨从三摩地中,证得无生忍,见与见缘,并诸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不但生死染法如此,菩提涅槃,也是如此。(以上所说,从根解结修证,六结解尽,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即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是也。)
菩萨 =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无生忍 = 无生法忍的简称。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若证此忍,于三界内六凡法界,三界外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于一一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惟证相应,怀之于心,亦不能向人吐露,其谓无生法忍。)
#二十五圆通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 阿难以及大众,蒙佛陀这般慈悲的开导,对于解结次序,能照见根性的妙智,可证法忍的妙理,虽尚没有亲修亲证,但已融会贯通,再无疑惑。(阿难及在会大众,承蒙我佛,开导指示,选根逆流,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已得慧觉圆通。慧觉、即照根性之妙智;圆通、即证法忍之妙理;虽未真修亲证,今已决定明了,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 于是同时合掌顶礼,恭敬地向佛陀说:我们今日,身心皎然,畅快通达。(皎然,即心目开明,照了无疑。今教从根解结,则曰: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快者畅快,明白通达,故得无碍。)
皎(jiǎo) = 洁白明亮。(清楚。)
快(kuài) = 高兴。(舒畅。)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 虽又悟知一门深入,六根齐销的至义,但仍不知那是圆通的本根,无从起修。(前阿难答佛,解结之文,有云:若总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已悟知,一六亡义。虽复二字,意以此义虽复悟知,然犹未能了达圆通本根,无从起修,虽知无益。)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 我们飘零生死苦海,流落六道,累劫以来,何异孤儿,沦落他乡,何敢奢望,与佛陀为兄弟;现序列天伦,已出望外,今又从佛出家,常随左右,实如失乳的婴儿,忽遇慈母。(我辈:是阿难指一类有学之机。飘流生死,零落诸趣。积劫孤露:谓过去历劫之久,舍父逃逝,犹如孤儿,无倚无靠,飘流生死,不得涅槃,何异露宿,无托无归。今得人身,未堕恶趣,已属可幸!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者:何敢心思,何敢念虑,与佛为兄弟,今则参预佛之天伦,实出望外,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阿难为佛堂弟,得预佛之天伦,此更可庆幸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者:久在飘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儿,命若悬丝,今已从佛出家,常随不离,饱尝法乳,则慧命可续,如遇慈母。)
零(líng) = 下雨。(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
预(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参与。通“与”。)
虑(lǜ) = 思虑。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 若能因此幸运的际遇,得证菩提道果,方不辜负此生。现在既已恭闻平常不开演的密法,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正定可入,法忍可证。若仍和从前一样,循文逐义,徒守知解,不求行证,那与未闻,有何差别?(若复因此,奇逢幸遇,师资际会,果能依教修习,菩提道果克成,可谓无忝所生,不负所遇。所得密言:即常不开演之法,佛为演说,今亦得闻,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三摩可入,法忍可证;倘若还同昔日,本以文字会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证,则徒闻无功,与未闻者,无有差别也。)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 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示我秘密严净的妙法,完成如来究竟教诲的最后开示。阿难说完以后,再次五体投地向佛陀礼拜,然后退回本位,心中默默的祈祷,希望佛陀不必显说,愿能密授。(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严净之法,此即求示圆通本根。退藏密机:退即退归本位,藏者藏诸心,而不形于口,心中默祷,是谓密机,望佛冥授,亦不必显说,此属意请;而佛大智鉴机,应其密请,故不自说,遂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
惠(huì) = 仁爱。(惠赠/给予好处。)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事物的关键。)
密机 = 可闻真言秘密之机根也。
冀(jì) = 假借为“觊”。希望。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 佛陀大智明照,洞悉阿难心意,所以先不自己明说,只先使会中二十五位圣者,各说自己的证果经验,当时世尊,普告大会中,所有大菩萨及漏尽大阿罗汉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等,在我佛法之中,勤苦修行,都已证得无学圣位。我现在问你们,最初是依何法而发菩提心,悟知十八界中,谁是圆通的本根,依何法起修而证入三摩地。(尔时,即阿难意请之时,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显说。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已回心大阿罗汉,非定性声闻之众。佛语之曰: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佛法之中,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无学之位,此无学,非独指罗汉,菩萨亦称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者:佛不问各人所证,但问最初发心者,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谁为圆通?又问从何法,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后得入三摩地。)
大菩萨 = 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
大阿罗汉 = 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
初发心 = 初发求菩提之心也。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第六意识)
|
二十五圆通本根
|
||
二十五圆通
|
圣者
|
|
六尘
|
声尘
|
憍陈那
|
色尘
|
优波尼沙陀
|
|
香尘
|
香严童子
|
|
味尘
|
药王、药上菩萨
|
|
触尘
|
跋陀婆罗
|
|
法尘
|
摩诃迦叶
|
|
五根
|
眼根
|
阿那律陀
|
鼻根
|
周利槃特伽
|
|
舌根
|
憍梵钵提
|
|
身根
|
毕陵伽婆蹉
|
|
意根
|
须菩提
|
|
六识
|
眼识
|
舍利弗
|
耳识
|
普贤菩萨
|
|
鼻识
|
孙陀罗难陀
|
|
舌识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
|
身识
|
优波离
|
|
意识
|
大目犍连
|
|
七大
|
火大
|
乌刍瑟摩
|
地大
|
持地菩萨
|
|
水大
|
月光童子
|
|
风大
|
琉璃光法王子
|
|
空大
|
虚空藏菩萨
|
|
识大
|
弥勒菩萨
|
|
根大
|
大势至法王子
|
|
耳根
|
观世音菩萨
|
六尘圆通
#声尘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 憍陈那等五比丘,首先从座而起,向佛陀顶礼之后,自述证道过程说:我从前在鹿野苑及鸡园两地修行,佛成道后,先来化度我们,三次为我等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我于佛的言教中,彻底明白四谛的至理。(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后,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法轮,我于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于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后以耳根殿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
憍陈那 = 旧称憍陈如。(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
比丘 = 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以乞士之翻为本义。)
鹿苑 = 鹿野苑的简称。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
鸡园 = 在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之侧,无忧王(即阿育王)建立之处。
八相成道
|
|
小乘
|
大乘
|
从兜率天下
|
降兜率
|
托胎
|
入胎
|
出生
|
住胎
|
出家
|
出胎
|
降魔
|
出家
|
成道
|
成道
|
转法轮
|
转法轮
|
入涅盘
|
入灭
|
#佛陀以成道为中心,示现由始至终一期之相状,谓之八相成道。成道虽为八相中之一,然为八相中之主脑,故别揭成道之名。
|
四谛/四圣谛/四真谛 - 声闻乘/小乘
|
||||
迷界<世界因果>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
果<苦谛>
--生死苦果
|
因<集谛>
--烦恼苦因
<六种根本烦恼>
|
果<灭谛>
--涅槃乐果
|
因<道谛>
--道品乐因
<共有三十七品>
|
|
八苦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
<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前七为别,后一为总。>
|
俱生我执<细>
--界内思惑
|
贪
|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执断除,贪瞋痴尽。
#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
八正道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瞋
|
||||
痴
|
||||
慢
|
||||
疑
|
||||
分别我执<粗>
--界内见惑
|
不正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 当时佛问比丘,谁已得解,惟我最先解悟,如来为我印证,并为我命名为阿若多(意为初解),我所悟解的是什么呢?就是悟知声音是缘生法,声相虽虚妄不实,而性常真,为妙觉明体,密而无形无相,用则周遍法界,于是我以音声,为本修因,证阿罗汉。(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于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阿若多 = 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当以音声为上。(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 接着是优波尼沙陀,也从座而起,向佛顶礼,恭敬的向佛自述证道因缘说:我是亲见您当初成道者之一,所以遇佛最早,因为我的贪欲重,佛陀教我作不净观,观肉身之内,实在没有洁净之物,悟诸色性,生既不净,死后只白骨一堆,烧骨成灰,化为微尘,随风飘散,终归于空,色空不二,因此证入,成无学道果。(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厌离。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后,非但离障,且能悟性。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后,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于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优波尼沙陀 = 优婆尼沙陀。译曰近少。(此云尘性,因观尘性空,而得道果。)
不净观 = 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 如来印可,名尼沙陀(色性) ,相尽性现,再普观诸色,都是如来藏心,周遍法界,法理微密,大用圆满,我依色相,为本修因,成阿罗汉。(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尼沙陀 = 优波尼沙陀之略。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 依次是香严童子,他说:我从前蒙佛慈诲,教我随时随地,仔细观察根、尘、识等,由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
香严 = 香光庄严之略。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 我辞别佛陀,韬光隐迹,洁净身心,宴坐静室,但见诸比丘,烧沉水木香,无形无声的香气,入我鼻中,我就即境观察这香气的来由,应不从木来,因徒然有木,不能自烧;也不由空出,因空性常存,香气无常;自非烟生,也不是从火出,忽聚忽散,来无所从,去无所往,因而意识不起,根尘两亡,进入无分别境界,顿悟无漏,了达香气之性,就是如来藏心。(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著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著,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辞(cí) = 打官司。(告别。)
宴(yàn) = 假借为“安”。安闲。(恬然寂静之貌。)
晦(huì) =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昏暗/隐秘。)
斋(zhāi) = 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
清斋 = 清净之持斋也。由下午至明旦不食,谓之斋。(净室。)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 如来印可,赐名香严,由是相尽性现,香尘倏生倏灭,而自性真香,周遍法界,此理微密难明,我从香严,得阿罗汉。(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倏(shū) = 犬疾行。(忽然。)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当以香严为上。(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 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与会中的五百位梵天王,继香严童子之后,从座而起,顶礼致敬,然后肃立对佛陀说:自无数劫以来,我世世皆为良医,在这娑婆世界,亲口尝过的草木金石之类, 有八万四千种之多,皆知苦、酸、咸、淡、甘、辛等味,以及各类和合变化,是冷性是热性,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无所不知。(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
药王菩萨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云:‘过去久远劫有佛,号琉璃光照如来,劫名正安稳,国名悬胜旛。彼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千比丘,发心修行。众中有一比丘,曰日藏。聪明多智,为诸众说大乘之平等大慧。众中有一长者,名星宿光。闻大乘,心生欢喜。持诃黎勒果及诸杂药,供养日藏比丘及诸众。因发大菩提心。时星宿光之弟曰电光明,亦随兄持诸良药,供养日藏及诸众,发大誓愿。此时大众赞叹号兄为药王,弟为药上。是今药王药上二菩萨也。佛告弥勒:是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巳满,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药上菩萨亦次药王作佛,号净藏如来。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酢(cù) = 也作“醋”。(酸味。)
色界
|
解释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
|
旧称光音天。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
4大劫
|
||
少光天
|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
1中劫
|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 所以今日承事如来,依然不忘旧习,仍以味尘为观境,因而知味,非空非有,不是由舌及舌识出,也不是离开舌与识而别有,得知相妄性真,由是开悟。(承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身、心,即指舌根与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 蒙佛世尊,亲自为我兄弟印可,并赐以药王、药上二菩萨名,在此会中,为法王子,我以味尘为本修因而悟真常,位登菩萨。(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为圆通,如我所证,以味因为上。(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 跋陀婆罗和其同伴十六开士,接着从座而起,禀告佛陀说:我等于过去先威音王佛住世时,因闻法而出家,值僧徒沐浴之日,随例入室沐浴。因水加身,觉有冷暖涩滑等触感,于是对水穷究,是因洗尘垢而生触觉?还是因洗身体而起触觉?若说是洗尘垢,尘垢本无知,怎么会有触觉;若说是洗身,身乃四大假合之体,也是无情之物,当然也没有触感。既不是因洗尘垢而有,又不是因洗身体而生,中间安然,一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观行成就,因此悟入妙真如性。(跋陀婆罗,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我等等其同伴。先于过去,威音王佛之时。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跋陀婆罗 = 贤护菩萨之梵名。
开士 = 开悟之士。又以法开导之士。菩萨之德名。
威音王佛 = 法华经〈常不轻品〉曰:“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劫名离衰,国号大成。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之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之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如是次第有二万亿,皆同一号。”
浴(yù) = 洗澡。
例(lì) = 比照。(规则。)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 历劫至今,宿习未忘,现在又从佛出家,乘教断惑,使得证无学圣位,彼佛为我命名跋陀婆罗。妙触宣明,得证菩萨,住等觉位,成真正的佛子,已堪继承佛位。(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宿(sù) = 过夜。(止/往日。)
宿习 = 宿世之习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后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 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同时站起来,向佛陀敬礼,自述入道因缘说:在往劫时,这娑婆世界,有一佛应机降世,名日月灯,我得有缘亲近,恭聆教诲,依法修学,佛灭度后,为感法乳深恩,供养舍利(灵骨),夜夜燃灯,以续日光,使长明不暗,并以紫金叶,敷佛形像,这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属,与我同时发心修治佛像,所以她们也和我一样,身体常如紫金光色。(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
摩诃迦叶 = 大迦叶。头陀第一。
日月灯明佛 = 此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名。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见法华经序品。
舍利 = 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
眷(juàn) = 回头看。(亲属。)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 我观六尘生灭变迁,刹那不停,当体即空,惟观空寂,修习灭尽定,身心方能度过百千劫,如一弹指间。(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
空寂 = 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
灭尽定 = 又名灭受想定。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第九次第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 我以修空观,消灭法尘,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行第一。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得开悟,明白如来藏心,消灭诸漏。(我以空观,销灭法尘。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
空法 =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头陀 = 译曰抖擞。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也。头陀之行者,应守十二种之条项。
十二头陀
|
|||
1
|
衣服
|
纳衣/粪扫衣
|
以同于人所委弃之粪扫者,缝纳为衣也。
|
2
|
三衣/但三衣
|
但着僧伽梨,郁多罗,安陀会之三衣,不用其余长衣也。
|
|
3
|
食事
|
乞食/常乞食
|
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及僧中之食也。
|
4
|
不作余食
(次第乞食)
|
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已上之正食,谓之余食。作小食,则不在此限。饼果粥等谓之小食。
|
|
5
|
一坐食/一食
|
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
|
|
6
|
一揣食/节量食
|
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则以为有害而节食量也。
|
|
7
|
住处
|
阿兰若处
|
译曰远离处或空闲处。住于远离人家之空闲处也。
|
8
|
冢间坐
|
住于坟墓之处也。
|
|
9
|
树下坐
|
住于树下也。
|
|
10
|
露地坐
|
树下犹有庇荫,去而住于露天之地也。
|
|
11
|
随坐
|
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树下露地。
|
|
12
|
常坐不卧
|
常趺坐而不横卧也。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
五根圆通
#眼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 阿那律陀,相继而起,向佛敬礼,老实自述:我初出家的时候,常常贪睡,如来诃斥我,为畜生类,我听了佛的训斥,痛哭自责,七日七夜,不曾睡眠,因而双目失明。(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阿那律陀 = 阿那律。天眼第一。
眠(mián) = 闭上眼睛。(睡觉。)
诃(hē) = 大言而怒。
畜(chù) = 家畜。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
泣(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
责(zé) = 债款。(责备。)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 当时世尊,悯念我为可教之才,开示我见不一定要用眼,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依教勤修,因得天眼通,不假肉眼,观三千大千世界,真切洞然,如观掌中果。如来印可我成阿罗汉道。(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金刚三昧 = 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名金刚三昧。金刚喻定,金刚定。
掌果 = 掌中之庵摩罗果也。以譬物之易见。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 佛陀问我谁最圆通,如我所证,旋转出流的见精,归循元明的真见,才是第一。(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
旋(xuán) = 转动。(返回。)
#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 依次是周利槃特伽向佛陈述:我没有诵读记忆的能力,不是广学多闻的根器,最初值遇佛陀,因闻法而出家。如来教我背诵一句七字偈语,读了百日,仍不能成诵,记得前三字,忘了后四字,想起后四字,又忘了前三字。(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
周利槃特伽 = 周利槃特。译曰:继道,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槃特。后又于路上生一子,名曰周利槃特。槃特者,路之义。周利槃特者,小路之义。兄聪明,弟愚钝。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古代用作“缺”字。)
忆(yì) = 回想。
遗(yí) = 遗失。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 佛陀怜悯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静处,正身端坐,调理鼻中出入气息,我秉承教示,时时观息,用功日久,心渐微细,知息出入,终能穷尽气息生、住、异、灭四相,刹那的变迁情形。(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我于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后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
安居 = 印度僧徒,两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是名两安居。异名为坐夏,坐腊等。始此谓之结夏,解此谓之解夏。
刹那 = 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 于是豁然而悟,得大无碍,终至漏尽,成阿罗汉,于佛陀座下,蒙印证已成无学圣果。(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豁(huò) = 缺损。(开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才是第一。(如我所证,即奉教调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循空:即穷诸行空,循顺空理,此背尘合觉也。斯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司病。
= 憍梵钵提,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自述证道因缘说:我于过去世,见一老僧,没有牙齿,我笑他吃饭像牛,由此口业,生生世世,感生牛舌,患常虚嚼之病。(憍梵钵提,此云牛司,牛食之后,恒常虚嚼,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此乃宿业之报。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汝犯口过,应当忏悔。’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司病。’)
沙门 = 译曰勤息。(勤修息烦恼之义。)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 幸遇如来,为我遮掩,特赐我念珠,教令念佛,断诸杂缘,心得纯净,止散入寂,先得念佛三昧;复由寂起照,观察尝味的知性,原非从舌根生,亦不是由外物有,应念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立即超越世间诸漏。(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无味之味,但令反观根性,不观甜淡等尘,惟观双离空有,中道妙味,是为一味。清净心地,离尘脱根,反尝自性,一味清净,即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昧,故称法门。我因不循甜、淡、味尘,而起分别,得灭攀缘识心,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识心已灭,此即弃生灭也。入三摩地。观照尝味知性,非生于舌根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于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脱根离尘,所以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清净 =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心地 = 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 内脱身心的缠缚,外遗世界的拘束,远离三界,如鸟出笼,尘垢齐销,法眼清净,成阿罗汉,蒙如来亲自印证,登无学道位。(内脱身心:由上观味之知非体,故悟舌性,非关舌根自体,故能情界脱缠;外遗世界:由上观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尘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故得远离三有<即三界>。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大阿罗汉,破无明,证法身,如来亲自印证,登大乘无学之道。)
身心 = 有情之正报也。五蕴之中,色蕴者身,受想行识之四蕴者,心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以舌为本修因,还味旋知,反观尝性,才是第一。(如我所修所证,以舌根为本修因,还复一味,清净之心,旋转循尘,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为第一。)
#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 毕陵伽婆蹉,也从座起,顶礼之后,肃立向佛自述证道经过说:我当初发心,从佛剃度出家,常闻如来宣说世间是苦,无甚可乐,我就依教修观,一日进城乞食途中,只顾观想,没有看到路上有毒刺,信步而行,毒刺穿足,痛切心随,恰遇苦事,我就佇立不安,观察这知道剧痛的是谁?由是而知身体之中,有一能觉剧痛的心,才能觉知有此剧痛,虽能觉知剧痛,然此觉必因痛而显,当是妄觉,我本觉清净的真心,实没有所觉之痛,也没有能觉知的痛觉。(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即全身>疼痛。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能痛著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
毕陵伽婆蹉 = 译曰余习。以有高慢之余习故也。
蹉(cuō) = 失足。(时光白白过去。)
举(jǔ) = 双手托物。(全。)
疼(téng) = 痛。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 我又细细思维,一人一身,应只有一觉,为什么现在既有知痛的觉,又有清净觉心的觉?难道说一身有二觉吗?于是摄念起观,不久真纯妄绝,身心两忘,顿悟觉痛的心,实乃身识,这样经三七日之久,诸有漏心,一齐消失,本觉现前,成阿罗汉,得蒙佛陀,亲自印记,证无学位。(此思惟非识,乃属于智,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现身,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 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摄念者,收摄知痛之妄念结成疑团,随顺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心忽空。经三七日之久,诸漏悉皆虚尽,纯一本觉,清净真心,永离虚妄,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摄(shè) = 牵曳。(吸引。)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 佛问谁为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如我所修所证,纯一本觉,遗妄身心,以斯身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 须菩提也离座向佛顶礼,自述证道因缘说:我自久远劫以来,早已证得心无挂碍,自忆舍生受生,已如恒河沙次之多,今生在母胎中,已知四大皆假,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出生以来,由人空而悟法空,觉知十方世界万象森罗,徒有现象,性本空寂。因此从佛出家以后,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理,令众生也同亲证空性。(我旷<远也>劫来,心得无碍;心即意根,无碍即空也。自忆受生,如恒河沙:极言多生,喻如恒沙。此生随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后,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罗万法,悉皆空寂,同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此属自利;从佛出家后,自行化他,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如,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即人空、法空,真如自性,此属利他。)
须菩提 = 解空第一。
旷(kuàng) = 光明。(久。)
恒河 = 恒伽河之略。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 后蒙如来明白开示,得如来藏中,性具之觉,就是真空,性具之空,就是真觉之体,空性本明,圆照法界,由是得成阿罗汉道,顿入如来宝明妙性的真空性海,与佛同一知见,如来印可我已成大乘的无学位,虽证空性,不受空的拘缚,空有不碍,我为无上。(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悟得全空全觉,全觉全空。此真空妙性,不同偏空故圆;不落断空故明,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顿入如来,第一义空,宝明妙性,真空性海,既已顿同佛空,其知见自应同佛。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见无见,无所不见。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虽证空性,不住于空,不为空缚,是为解脱,非同二乘,沉空滞寂,被空所缚,非真解脱也。如来印我,所证真空,不碍妙有,故为无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人相法相,皆归于空,能空的空,所空的相,两皆不着,转虚妄生灭的万象,归返于本来的觉性,欲证这本来的觉性,惟从意根下手,斯为第一。(如我所修所证,诸相入非: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于空,非即空也。此句人、法双空。非所非尽: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痛愈药除也。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无字即第一义空,欲证第一义空,惟斯意根,最为第一。)
六识圆通
#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 舍利弗起立合掌,向佛顶礼说:我久远劫以来,眼识清净,这样受生,已如恒河沙次数之多,不论世间,出世间,一切染、净、凡界、圣界,各种变化,一见便能随念分别,通达明白,毫无障碍。(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即眼识,不染色尘曰清净。如是指眼识清净。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间,凡圣染净诸法,六凡法界,善恶攸分,苦乐不等,四圣法界,大小差殊,权实有异,故曰种种变化。只要眼识一见,随念分别,则能通达,了然明白,获无障碍,不必意识,计度分别。)
舍利弗 = 智慧第一。
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 一日我在路上,遇着迦叶波兄弟,听他们宣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便悟心物圆融的至理,如此真心周遍法界。(一日于中路,逢三迦叶波,兄弟相逐<即相随>,宣说因缘深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即大乘因缘。舍利弗一闻,便悟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
逢(féng) = 遇见。
逐(zhú) = 追赶。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 于是从佛出家,从前只眼识无碍,亲承佛陀教诲,得证识精圆明,获大自在,具四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闻法,方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从佛法化生。(从佛出家,见觉亦眼识也。向者眼识,虽得无碍,尚未明圆,今则更承佛诲,识精明圆,得大自在,具四无畏,为接乐小之俦,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欲伏邪外之众,示居智魁,为佛长子,乃以智德居长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非说色身,乃指法身,从佛闻法,而得悟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长养之力,是从法化生也。)
无畏 = 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依我所证,由眼识而证得无碍智光,智光极处,同佛知见,因此我以为眼识第一。(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即由眼识,而成无障碍智,光即智也。智光极处,彻佛知见,斯眼识最为第一。)
#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 普贤菩萨,继从座起,合掌顶礼说:我曾为恒河沙数如来的法王子,证与佛等,已可继承如来家业,十方诸佛,教他们大乘根器的弟子,修普贤行,就是以我而立名。(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此显事佛之多,恒沙如来,悉皆承事,无空过者,故得证位之深,以为法王真子,位当等觉,可以承绍法王家业也。十方诸佛如来,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萨根器者,即圆顿一类之机,修普贤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愿王是也。此行从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贤有所加被也。)
普贤 =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 世尊!我只用耳闻,就能分别众生的知见。如果他方世界,就是在恒河沙数世界之外,若有一众生,发心修普贤行,随其发心之时,我即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至各发心者的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亲摩他的头顶,护持安慰,使他随愿成就。(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即耳识。惟用耳识,随念分别,不假五俱意,及独头意识,计度分别,便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先悟毗卢性海,次入普贤行门,虽然在远不遗,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此菩萨利生念切,及时而应。准《法华》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为因,而到如来果地也。分身百千:极言其多,非定数也。纵彼惑重障深,能障遇圣善根,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消其惑业,除其障难,冥中拥护,令不退转。如无障者,现身安慰,令其增进。成就、双指有障无障,皆得成就,普贤广大行愿心也。)
拥(yōng) = 抱。(护卫。)
摩顶 = 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特自述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就能发智慧之光,普照群机,得大自在。所以若论圆通,斯为第一。(我上来所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诸行,莫不资始乎此,故曰斯为第一。)
自在 = 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
#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 孙陀罗难陀,亦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于出家的时候,从佛学出世道,虽说于佛戒律,无所逾越,但心常散乱,不能入定,因不能发慧断惑,故未得无漏,当时世尊,教我和拘絺罗,双目注视鼻端的白点,使系心于一处。(我初出世俗家,从佛而入出世道。虽具戒律:言于戒虽然无缺,于定尚未时入,故曰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散者心摄不起,动者心定不下,因无定不能发慧,无慧不能断惑,故未获无漏。世尊教我:乃因机施教。及拘絺罗,此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同为散心之机。故佛教观鼻端白,两目注视,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处,收摄散动也。)
孙陀罗难陀 = 佛之小弟。译曰艳喜。
絺(chī) = 细葛布。
拘絺罗 = 摩诃拘絺罗。辩才第一。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 我秉承如来的教诲,摄心谛观,经三七日,初见鼻中气息,出入如一缕黑烟,鼻识内明,智慧光发,外照世界,一片虚净,恍若琉璃,观之既久,烦恼将尽,烟相亦渐渐消失,出入鼻息,变成了白色。(我初秉教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当知此气,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视微若著。观之既久,烦恼垂尽,烟相渐销,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内明者:身心即鼻识,以肉鼻同身,内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发慧,明即智慧光明,烦恼既销,慧光迭发。圆满洞彻,依报世界,遍成虚净。虚则无碍,净则无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内明外虚,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 因此心开漏尽,出入鼻息,化为光明,照耀十方,证阿罗汉,世尊就为我授记,将来一定得证菩提佛果。(藏心开显,诸漏俱尽,诸出入气息,皆化为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罗汉,此转烦恼成菩提之先声。故世尊记我,当得菩提,即当来成佛也。)
菩提 =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由摄心观鼻,得智慧发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如我所证,斯为第一。(我以销息者;始而观鼻摄心,见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故曰销息。销息乃销如烟之气,而成白净之息也。息久发明者:销息既久,定力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明圆灭漏者:光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不仅见思,并灭尘沙无明,惟斯鼻观,最为第一。)
#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继从座起,顶礼佛陀说:我从久远劫以来,就辩才无碍,常宣说苦空之法,也深达实相之理,以至恒河沙数如来的秘密法门,我都在大众之中,将精微的奥义,作巧妙的开示,心无所畏。(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此由宿命通,能忆远劫之事。宣说苦空:对小机说小法;深达实相:对大机说大法。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即大乘了义秘密深奥法门。我于大众之中,将精微之义理,用巧妙之言词,对众开示,人众既多,根器不等。开示曰微妙者,自必三根普利,一雨均沾也。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心无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 说法第一。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皆是实相之异名。)
四无碍/四无碍辩/四无碍解/四无碍智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四无畏/四无所畏
|
|
一切智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
漏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
说障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
说尽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 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教我声音轮,发扬教化,我于佛前,助佛弘化,代转法轮,因作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可我,为说法人中第一。(本师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即口轮说法,亦即法轮。教我发扬者:教我观机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者;助扬佛化,代转法轮。因师子吼;即说法无畏也。以此舌识,上辅佛化,下度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人中,为无有上。)
音(yīn) = 声音。
声(shēng) = 声音。
师子吼 = 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为师子吼。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因舌识,说法无畏,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若论圆通,当以舌识为第一。(我以舌识,说法无畏,即以法音,降伏三界诸魔,五阴怨贼,销灭结使,以及诸漏,以斯舌识,最为第一。)
怨(yuàn) = 仇恨。(埋怨。)
魔怨 = 恶魔者佛之怨敌,故云魔怨。
#身识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 优波离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从前追随佛陀,半夜逾城,至苦行林,亲见剃除须发,出家学道,亲见如来,六年勤苦修行,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服外道,解脱世间的贪欲诸漏。(我亲随佛,逾城出家者:据传说,佛为太子时,优婆离为东宫执事之臣。及佛背父出家,彼<优婆离>亦有失职之咎,当然不安于位,且无职可供矣,故即随佛出家。但非国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者:此波离自叙悟证有由,因亲观苦行,亲见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厌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脱。)
优波离 = 优婆离。持戒第一。
逾(yú) = 越过。
外道 = 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
四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 承佛授我比丘二百五十戒,渐次增进,至大乘菩萨戒法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于性业遮业,悉皆清净,由是因戒成定,身心寂灭,因定发慧,断惑证真,成阿罗汉。(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渐次增进,大乘菩萨戒法。三千威仪: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净戒,各一千则成三千。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性业遮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不待制止,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以能引令作恶,佛故遮止;如饮酒食荤垦土等,是为遮业。由是大、小两乘之戒,悉皆能持,清净无犯。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发,乃得人空慧,成阿罗汉道。)
三千威仪 = 对于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该称其他细行曰威仪三千。
八万细行 = 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共为一千,对于摄律仪戒等之三聚而为三千,又对于杀,盗,淫(身之三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又配于贪嗔痴之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是即八万四千之律仪也,今言八万者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
八万威仪 = 三千之威仪,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为八万四千之略,是亦示数之多量。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 我是如来会下,众中的纲纪,蒙亲印可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首。(我是如来律中首领,于大众中,能以戒律,整纲肃纪。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佛令稽查持犯,处断重轻,统领僧众,维持律宗,故曰我是众中纲纪。蒙佛亲印我心戒清净。小乘制身之学,持戒修身,是我显迹,蒙佛于大众之中,推为无上。)
纲(gāng) = 提网的总绳。(统治者认为维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
纪(jì) = 散丝的头绪。(纲领/纪律。)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是以身识,执持小乘身戒,使身识不起违顺等相,先是身得自在;次第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悟明无作妙戒,既没有能持戒的心,也没有所持的戒,然后身心,
一切通利。若论圆通,依我所证,当以身识为第一。(佛问圆通,我以<用也>身识,执持小乘身戒,身识不起,于触尘中,并无违顺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内,次第以身识,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者:即悟明无作妙戒,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然后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圆通,以斯身识,最为第一。)
通达 = 通于事理而无壅。
通利 = 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
#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 大目犍连,继从座起,向佛陀顶礼说:我当初在乞食的途中,偶然遇着优楼频螺、伽耶、那提迦叶波兄弟三人,他们正在宣讲如来所说的因缘深义,顿发菩提心,由意识而悟入圆通。(我当初于路乞食,逢遇三迦叶波,兄弟三人。宣说如来,因缘深义: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顿发心有二义:一、发心从佛出家;二、发明意识心,即如来藏。故曰:‘得大通达。’)
大目犍连 = 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
优楼频螺迦叶 = 译曰木瓜林。三迦叶之第一。
伽耶迦叶 = 译曰象城,三迦叶之一。
那提迦叶 = 那提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边得道。故谓为那提迦叶。三迦叶之第一。
顿(dùn)
= 叩头。(立刻。)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 如来惠赐我袈裟著身,须发自然脱落,立即现比丘相,游行十方,去住自由,得无挂碍,由此神通的启发,得明意识,就是如来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于大众中,推为神通第一,成阿罗汉。(袈裟著身,须发自落,顿成比丘之相。我游十方,得无挂碍,去住自由。神通发明者:由此神通,发明意识即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故于众中,神通推为无上,成阿罗汉道。)
挂(guà) = 区分。(钩住。)
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 不但世尊称许我神通无上,十方如来,也皆赞叹我的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我之神通,岂独本师世尊,于阿含会上,许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来,亦皆叹我神力,具有四义:一、遍游十方,作诸佛事,故曰圆明;二、一真不动,纤尘不染,故曰清净;三、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故曰自在;四、无魔不降,有怨读冤皆伏,故曰无畏。)
神力 = 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旋转虚妄分别的意识,返归圆湛常住的心性,本具的心光发露,如澄浊水,久而清净晶莹,转意识而证入如来藏性。若论圆通,依我所证,惟有这意识,方为第一。(佛今问我,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以用也意识,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光明,由此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如澄浊水,流即水也。妄识种种分别如浊水,旋字即澄浊之功,旋之既久,而成湛然澄清,莹净皎洁之藏性,惟斯意识,最为第一。)
湛(zhàn) = 清澈透明。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广泛传播。)
澄(chéng) = 水静而清。
七大圆通
#火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 乌刍瑟摩,接着至如来前,合掌顶礼,向佛陀说:我常回忆,久远劫以前,身为凡夫时,贪色好淫,积习成性,那时有佛出世,尊名空王,因机施教,说多淫欲的人,如猛火聚,淫火不但焚毁善根,且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四肢百骸。我秉教示作观,当欲念未起之前,全身本自清凉舒适,淫心既动之后,即通体燃烧,浮燥不安,方信如火聚的教示,实非虚言,心生恐惧,因而专心作观。(七大本以地大为首,兹以火大居先者,以淫欲属火,淫为坏定之冤贼,当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乌刍起座,顶礼白佛:我常先忆,久远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贪欲,以宿生淫习,积习成性。于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名空王,证第一义空也。空王善能观机施教,说多淫人,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淫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欲火非惟烧诸善根,并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百骸四肢:百骸是周身骨节,四支即两手、两足。诸冷暖气者:于欲心未动之时,全身本自清冷,迨欲念既萌之后,举体便觉暖热,自信火聚之言不虚,心生怖畏,专心修观。)
乌刍瑟摩 = 乌刍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
刍(chú) = 割草。
猛火聚 = 猛火之聚团也。
骸(hái) = 小腿骨。(骨头。)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人的手、脚、胳膊、腿的统称,亦指某些动物的四条腿。)
暖(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 神光内凝,化淫心成智慧火,因得火光三昧。以我善观火性,从此诸佛,皆呼我为火头。(一段神光,内凝不动,能化多淫之心,转欲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以我善观火性,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凝(níng) = 结冰。(集中。)
呼(hū) = 吐气,与“吸”相对。(召唤。)
召(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 我以火光三昧力,断一切结缚,成阿罗汉,乃发护法的大愿,诸佛成道的时候,我当为大力士,拥护佛法,亲自降伏魔怨。(我以观火成定,名为火光三昧,由此三昧力故,断诸结缚,证入圆通,成大阿罗汉。心发大愿:即护法之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拥护佛法,亲伏魔怨决不姑容。)
火光三昧 = 火光定。即第四禅定。出火之禅定。
力士 = 大力之士夫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是以谛观身识暖触,而得火光三昧,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烧却烦恼薪,焚毁诸漏,生大觉焰,登上觉位。若论谁为圆通,当以谛观火大为第一。(暖触即火大,观行成就,则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心既化,智火已成,不为惑业所碍,故曰无碍。复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诸漏既已销除,生大宝焰之智火,此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我证圆通,即以谛观火大,斯为第一。)
焰(yàn) = 火苗。(燃烧。)
无上觉 = 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
#地大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 持地菩萨,相继而起,合掌顶礼,恭敬禀佛:我想起从前,普光如来出世的时候,我为比丘,常于一切往来要道,水陆交通的津口,田地险隘的处所,凡不利于行人车马的,我皆填补修整,或亲作桥梁,或自负沙石。(因积平地行,后持平心教,依教修证,故名持地。起座顶礼白佛:此自述远因,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于彼佛,发心出家,而为比丘,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隘之处所。险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宽。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于车,损伤其马,车有折轴之危,马有失足之患,我皆平填,高者夷之使平,深者填之使满,或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修要路。)
昔(xī) = 干肉。(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普光如来 = 胜鬘夫人当来正觉之佛号。
津(jīn) = 渡口。(口水。)
梁(liáng) = 水桥。(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
负(fù) = 凭仗。(加。)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 这样的勤苦劳作,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未曾稍懈。或有老弱众生,在市镇商场,须要别人搬运什物,我即为负送至他的目的地,放下什物就走,决不受任何报酬。(首句指上平填道路,或作桥梁,或负沙土,皆勤劳苦行。经无量佛出现于世:经时之久,常行不退。或有众生:指老弱乏力者,于市垣曰阛,市门曰阓,商场贸易,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之处,放物即行,不论亲疏贵贱,悉皆不取其直,直即工价,非但不索,即物主与之,亦复不取。)
阛(huán) = 市场的围墙,也借指市场。
阓(huì) = 古指市场的大门。后亦借指市区。
擎(qíng) = 举。(支撑。)
诣(yì) = 前往。(所在之处。)
直(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工钱。)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 毗舍浮佛住世的时候,众生的共业所感,世多饥荒,那时我为挑夫,为人负物,不论远近,只取一钱的酬劳。或有车牛,陷于泥泞,我有神力,必为推动车轮,使脱离苦恼。(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此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尊佛,住世之时,众生同业所感,世多饥荒,即饥馑荒年,五谷不熟,粮食不足,乞食为难。我为荷负之人,与人负物,无论路途远近,人面生熟,平等为怀,唯取一钱之直,节取活命,更不多贪也。车牛或指牛车,或车与牛,被污泥之所陷溺,人牛俱受苦恼;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除苦恼。)
荒(huāng) = 荒芜。(年成不好。)
过去七佛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此云持髻。
|
|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
|
贤劫
|
拘留孙佛
|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
拘那含牟尼佛
|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
|
迦叶佛
|
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
|
释迦牟尼佛
|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
|
星宿劫
|
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 有一天,国王设斋,恭请佛陀应供,我知佛必经之路,特先往填平以待,毗舍如来,怜悯我长劫劳苦,就自摩着我的头说:你当自平心地,心地若平,则世界上就没有不平之地了。(时、即国王请佛设斋之时;延、即请也。我在尔时,知佛必由此路,而至王宫,王既为国修福,屈九五之尊,而迓万德之圣,我则平地待佛,以表敬佛之意,此待佛,即所以待教也。毗舍如来摩顶者,愍其事行久劳,慈悲摄受也。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佛欲令以理融事,故谓之曰,当平心地,以心为诸法之本,地由心造,内心既平,外相斯夷,沧桑变易,常自如如,故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延(yán) = 引长。(假借为“引”。迎接。)
待(dài) = 等候。
谓(wèi) = 告诉。(说。)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 我闻教示,立即心开,见自己身中的微尘,和造世界的所有微尘,完全一般,没有丝毫的差别,身内界外,所有微尘,自性本空,互不抵触摩擦,如空合空,了无痕迹,何能相妨?不但如此,就是刀兵之类,加于身体,亦如斩光砍影,无可伤害。(心开者:即藏心开发显现,始知藏心随缘成事,心歧则千差竞起;此心返妄归真,心平则法界坦然,了达内色外色,地大平等。见自身中,地大微尘,与能造世界,所有微尘,唯是藏心平等,无有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者:微尘,指内外地大色法,自性,即如来藏性心法,色、心不二,性色真空,内身外界,所有微尘,悉皆自性,不相抵触,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碍。乃至外地大之刀兵,与内地大之身根,以刀触身,亦无所触伤,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也。)
自性 = 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 由于悟一切法,同一自性,因证无生法忍,成阿罗汉。现在回小乘心,入大乘菩萨位,每闻贤劫以来四佛,宣说妙法莲华经,开示佛的知见,我特先出而为证明,在法华会上,于信解行中,我为上首。(一切法,皆同一自性,谁为能生?谁为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悟无生理,忍信不疑。按悟处巳齐八地,但以伏断分齐,分尽见思,故云成阿罗汉。由其悟处既深,不住浅位,故回小乘心,今入大乘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当指贤劫中四佛,非独指释迦。以前毗舍浮佛时,悟明圆理,回小入大,故闻诸如来,宣说妙莲华,佛知见地,先为证明。妙莲华,即指本经,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佛知见:即根中不生灭性,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可获果地觉,我先证明,率众依修,而为上首。)
法性 = 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 现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根与世界二尘,等无差别,皆是如来藏性,虚妄所发的幻相,今悟全相即性,则尘相消除,智光圆满,能成无上觉道,若论圆通,如我所证,当以观地大为第一。(我因谛观,身界二地大,内尘外尘,平等无差。此由蒙平心教,藏心开显,以无分别智,谛审观察,相妄性真,故曰本如来藏。所有地大,无非藏性随缘,循业发现而已;既属循业,虚妄显现,故曰虚妄发尘。今既悟全相即性,万法唯心,则尘相销除,智光圆满,能成无上觉道,以斯地大进修,最为第一。)
#水大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 月光童子,继起向佛顶礼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数劫前,有佛降世,名号水天,教诸菩萨,以水作观想对象,观成就可入三摩地<正定>。(童子乃童真入道,月光具童真德,故得是名。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此佛因修水观,得悟性天,乃三十五佛之一。教诸菩萨者:乃为一类之机,非专为月光一人也。修习水观:以水为观行,观成得入三摩地。)
月光童子 = 又曰月光儿。其父德护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长者,不信佛,听六师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谏止之,亦不听。后见佛到,火坑变而为凉池,心大悔责。归佛,得须陀洹果。佛与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记。
水观 = 一心观想水,观法成就,则在水得自然,于身之内外,现出水,亦得随意,是为水定。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 我遵佛教诲,先观水性是一,互不相妨,开始从涕、唾起,然后津、液、髓、血,以至大小便利等,除津液有水的清相外,其余皆为水的浑浊之相,这些在身体内,循环往返,清浊虽异,水性是同。内观纯熟,扩而充之,外观世界及世界外香水海的水,虽有远近大小的分别,然水性也还是一,平等平等,没有少许不同。(初从涕唾:在鼻曰涕,在口曰唾,此水在外易见者;在咽下咽曰津,在喉外溢曰液,此水近内可觉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隐难知者。饮食茹退,曰大小便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余皆水之浊相,在一身之中,旋环往复,清浊虽异,水性一同,性既相同,故无倾夺。按华藏庄严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芷香幢,华中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为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指总别诸香水海。观身内水,与世界外香水海水,虽有远近大小,水性亦复一同,平等无有差别。又同者通也,内水外水互通,不相留碍也。)
涕(tì) = 眼泪。(鼻涕。)
唾(tuò) = 口液。
液(yè) = 流质。
精(jīng) = 上等细米。
复(fù) = 回来。
香水海 = 香海。香水之海。围绕须弥山之内海,尽香水也。
涕
|
在鼻
|
在外易见
|
唾
|
在口
|
|
津
|
在咽下咽
|
近内可觉
|
液
|
在喉外溢
|
|
精
|
在骨髓
|
幽隐难知
|
血
|
在筋肉
|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 我在这时,初成就此观,仍未忘身相,只是以水为身,未能到无身境地。(是时即修习时,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初得相应,是为初成。此观即水观,观行成就,入观之时,不见其人,但见其水,即以水为身,尚未得无相,不能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 当时我为比丘,在静室中,安心修习禅观。我有弟子,童稚无知,偷窥我室,见室中充满清水,别无他物。(当时我为比丘,在静室之中,安心禅观,即修水观。我有弟子,乃巾瓶执侍之人,因见久在室中,遂乃窥其窗缝,观其室中,以探情形,唯见满室清水,了无他物所见,此即心境相应,观水现水,是谓定果色,定境现前也。但定果色,寻常入观之时,唯自见之,此月光水观,与乌刍火观,皆能令他人见者,实观力殊胜也。)
窥(kuī) = 从小孔或缝里看。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 受好奇心驱使,取一瓦砾,由窗口投于水中,
激水作响,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像舍利弗被违害鬼所击,出定后感觉头痛一样。(童子幼稚,无有知识,取一瓦砾,投于水中,激水作声。激是激动,水既作声,信知是水,乃顾视盼望而去。我出定后,忽然觉著心痛,就如舍利弗,遭违害鬼之事。舍利弗于耆阇崛山,入定之时,有二鬼从虚空过,一名违害,一名复害。复害谓违害言:我欲以拳打此沙门。违害劝云:勿兴此意。复害不听,违害即去。复害以拳,便打舍利弗之头,出定后顿觉头痛。白世尊言:体素无患,今何头痛?佛告之曰: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大力,打须弥山,便成二分,汝若无定,身应粉碎,此鬼受报,身已陷入阿鼻地狱矣!今云违害者,乃同时所遇,错举其名耳。)
瓦(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屋瓦。)
砾(lì) = 小石。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盼(pàn) = 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看。)
违(wéi) = 背离。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 心想:我现在已得阿罗汉道,久绝病源,为什么今日,忽然患心痛病呢!难道说道果退失?(我自心思量惟忖,疑虑莫释: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应当无有现业,云何今日,忽生心痛之病?将无退失果位耶?
将(jiāng) = 将领。(将要/难道。)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 恰在这时,童子很高兴的跑来,告诉我这件奇异的事,这才知道心痛的原因,如是教他,再见室中水时,立即入水,将丢进去的瓦砾摸出来。童子奉教,待我入定后,依然见满室清水,瓦砾宛然,泡在水中,立即开门入水,取出瓦砾。我出定后,心痛即愈,身体依旧安然无恙。(捷来者:月光出定,童子速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料知,心痛必是瓦砾投水之故。遂告童子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月光复至室中入定,童子还复窥见,水中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体也>如初无恙。)
捷(jié) = 战利品。(迅速。)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遵守。)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仿佛。)
宛然 = 清楚。
质(zhì) = 以…作人质。(形体。)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 这样值遇无量佛,观行日深,直至山海自在通王佛降世,方得亡自身相,与十方世界,
诸香水海的水,一味流通,悟明如来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不二无别,现在于如来前,得童真名,预入菩萨会。(逢佛无量,经劫必久,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此佛亦从水大圆通,成无上觉,若山若海,水性自在流通。山属地大,俗云山高水更高,水大地大,自在无碍。王即自在之义。先修内观,后修外观,由浅及深,至此佛时,逢佛既多,观力愈深、方得亡身合界、与十方世界,诸香水海之水,一味流通,性合真空者:即悟明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无二无别,全相全性,即体即用。今于如来座下,得童真名,预入大乘菩萨之会。)
预(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参与。)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因修习水观,悟内外水,一味流通,等无差别,得无生法忍,证入圆通。如欲圆满无上菩提,当以观水大为第一。(我因修水观,观内水外水,同一气分,一味流通,等无差别,了悟水性空寂,本自无生,得无生忍,证入圆通。如欲圆满无上菩提,惟斯水大,最为第一。)
#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 琉璃光法王子,继起向佛顶礼说:我忆往昔,恒河沙数劫以前,有佛降世,名无量声,以最上乘法,本觉妙明之理,开示菩萨,教修观行,以生存的世界,和众生的根身,为所观的境相,两者都是由无明妄缘的风力转变而来。(琉璃光依观得名,取后身心发光,洞彻无碍,故得是号。梵语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此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今在楞严会上,自述圆通,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经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声,此佛亦由观风大所成之佛。开示是教,菩萨是机,对大机说大教,故说本觉妙明,最上一乘之理。本觉即天然本具,灵觉之性,寂然不动,有感则通,在众生分上,为本来佛性。观即能观之智,世界指无情依报之世界,众生身指有情正报之众生,为所观境。此依正之境,皆是无明妄缘,风力所转变而有也。本觉即真如,真如界内,本来不立一尘,岂有世界众生?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动则有风,风大即一念,心中动相耳,情器世间,一切诸风,莫不资始乎此,故曰皆是妄缘,风力<指无明>所转变也。)
四觉
|
|
本觉
|
一切众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
|
不觉
|
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
|
始觉
|
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
|
究竟觉
|
既断尽根本无明,得究竟之真觉,即如来地也。
|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 我当即秉承教诲,观察世界的成立,是因风力执持,世界的流动变迁,皆是由风力密移,身体的动止,如行、住、坐、卧,无一不是受风力的鼓动,心念的生、住、异、灭,刹那不停,全是因风的摇动,这样审察谛观,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动相虽然千变万化,纷然杂陈,可是其体无二,完全同一风性,毫无差别。(我于尔时:即彼佛授观时,指示风大发源时,风大由于本觉妙明,随缘起念,一念妄动,自蔽妙明,妄循无明风力所转,故有世界众生。我依教修观,观察界之安立,十方界相,皆由风力执持;世之流动,三世推迁,皆由风力密移;身之动止<静也>,行、住、坐、卧,莫非风力所使;心之动念,生、住、异、灭,莫非风力所推。如此观察,外而世界,内而身心,诸动虽多,其体无二,唯一风性,故曰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 于是悟知,这些动相,来无所从,去无所处,十方微尘数颠倒众生,同一虚妄。(我此时觉了,此群动之风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体全空,无有实体,可跟究故。十方微尘世界:此指无情之器界;以及颠倒众生:此指有情之根身,同一虚妄,皆妄缘风力所转耳。)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 这样以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就好像于一容器中,装满蚊蚋一样,在一不过分寸大小的容器中啾啾乱叫,狂吵齐噪,扰攘不休。所以在遇到无量佛不久,就证得无生法忍。(如是乃至:是从广至狭,从微尘数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一切众生。喻如一器皿之中,贮百蚊蚋,啾啾<小鸣之声>乱鸣,在分寸小器之中,鼓发狂闹:鼓动也,狂乱也。逢佛未几者:逢遇无量声佛授观,经时未久,速得悟证;先悟风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性空。风大如是,诸大皆然,本无生灭之相可得,即得无生法忍,获证圆通。)
贮(zhù) = 积存。
蚋(ruì) = 小蚊。
啾(jiū) = 象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鸣(míng) = 鸟叫。
鼓(gǔ) = 一种打击乐器。(发动,使振作起来。)
闹(nào) = 嘈杂。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 真心显露,得亲见动中,东方有不动的佛国,也有阿閦(不动)佛,并于阿閦佛座前,为法王子,遍事十方诸佛,真心大放光明,遍照无碍。(心开:乃本觉真心开显。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乃见动中有不动佛,即阿閦佛。梵语阿閦,此云不动。此乃于风性妄缘动中,亲见本觉不动之真体;即于不动佛会下,为法王子,乃能遍事十方诸佛,即如观世音,在弥陀会下,为法王子,而能游化诸国,遍事诸佛。身心发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属妄缘,风力所转,亲见法身真心,乃是当人自性本具,内外洞彻,如净琉璃,映现诸法,此即得名所以。)
不动佛 = 东方世尊阿閦如来也。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的无体,得悟菩提心而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妙明真心,若论圆通,斯为第一。(我以因也观察风力无依,即是无体,此了妄也;悟明本觉菩提真心,此悟真也。从此得入三摩地,合十方诸佛,所传微妙心印。琉璃光,因观风大证此,故曰斯为第一。)
菩提心 = 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妙心 = 心体不可思议,称之曰妙。
#空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 虚空藏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从前和如来,同在定光佛处,得证无边虚空身。(我与如来:指释迦如来,定光佛即然灯佛。虚空藏与释迦,但同事然灯,得无边身,乃菩萨自述所证,非与释迦同得也。)
虚空藏 = 菩萨名。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包藏一切之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
定光佛 = 即燃灯佛。
无边身 = 佛之身量无边际也。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 当时手执照空四大的智慧宝珠,明照十方微尘数佛刹,皆化成虚空。(菩萨既以空性为身,应以空慧为手;四大宝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照明十方微尘数佛刹,所有外四大,一一化成虚空。)
宝珠 = 摩尼珠也。译云如意珠。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智,内放十种微妙宝光,照射十方,使尽虚空。(自心:即自己本觉真心。现出大圆镜智:此智是佛转第八识所成。因虚空藏,分证如来三德秘藏,故能现此智,且能于此总智,更现十种别智;十种微妙宝光,即十智。智光流灌十方,尽虚空边际:则空中所有世界,无一不在智光所照之中,色空无碍。)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 直至无量香水海中,诸浮幢王刹,全入心境之中,皆入我身之内,而我身同虚空,互不相妨。(诸幢王刹:即无量香水海中,诸浮幢王刹,乃依报广大之境,摄入我正报身中,身同虚空,彼此不相妨碍。乃事事无碍法界,不思议业用。)
涉(shè) = 步行过水。(牵涉。)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 我亦能分身无量,遍入微尘数国土,随机普应,广作佛事,自在无碍。(善入者,以一身而分无量身,同时遍入微尘国,广作无边佛事。得大随顺:即大自在。)
佛事 = 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 我所以有这么大的威神力,完全是由谛观四大无体,乃从妄想生灭而有,当体即空,与虚空没有两样,诸佛国土,不离四大,自亦本空,乃于色空同处,领悟本真,证无生法忍。(此大神力:即指色空无碍。由我下:出神力之来由,由我观空所致,我则谛观四大,本非心外实有,唯心所现,无体可得;无依、即无体也。乃随妄想以生灭,念起则非有似有,念息则当体即空,故曰虚空无二。四大既同虚空,无有差别,佛国亦以四大为能成?故佛国亦自本空;同、即空也,以虚空为同故。于空性,发明藏性,悟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性生即无生,诸大亦然,自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故曰得无生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 现在佛问谁为圆通,我是以观察虚空无边而入三摩地,证得妙力圆明,当以此为第一。(我因修空观,观察虚空无边,观成得定,入三摩地。妙力圆明者:即前色空无碍,依正互融,十方圆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观,最为第一。)
#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 弥勒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自述证道经验说:我忆往昔,微尘数劫以前,有佛住世,名日月灯明,我跟随彼佛出家,然不忘世俗的荣华富贵,喜欢奔走权门富贵之家,攀附夤缘,贪图名利。(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此佛以三智立名。我从彼佛,而得出家;此但出世俗之家,心重世间名闻利养,名与利相因,则身为利役,好奔走于贵族,交游乎大姓,有名利可图,故曰好游族姓。)
弥勒 = 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日月灯明佛 = 此佛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名。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见法华经序品。
族(zú) = 箭头。(民族。)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 那时世尊,怜我愚迷,教我修习唯心识定,使我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现,如梦如幻,无一真实。因此心不散乱,得入三摩地。历劫以来,都以这三昧,奉侍恒河沙数佛,不再有贪图世俗名利的心。(尔时世尊,观机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驰散故,教我修唯心识定,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通达一切外境,无非心识之所变现,如梦如幻,无一真实。因修此定,心不驰散,而不外求,得入三摩地。此唯心识定成,自日月灯明佛起,历劫以来,以此三昧,奉事恒沙诸佛。但修内观,无复外求,故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歇(xiē) = 休息。(停止。)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 直至然灯佛出世, 我才得成无上妙圆的识心三昧。(然灯佛乃释迦如来,第二僧祗授记本师。出现世时,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妙真如性曰妙,圆满周遍曰圆。)
然灯佛 = 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买五华之莲,以供养佛,发布于泥,令佛蹈之,以受未来成佛之记别。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 方知尽虚空的如来国土,净秽有无,都是由我心识变化,所现的幻相。(所现如来国土有三:净秽有无,即对三土。或法性土,法身所依,无净无秽,即常寂光土;次现受用土,报身所依,有净无秽,即实报庄严土;三现变化土,应身所依,有净有秽,即凡圣同居土。一一皆我识心,变化所现。)
秽(huì) = 长满野草。(肮脏。)
四土
|
|
常寂光土
|
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
#佛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所示寂或所依的国土,身土如一。
|
实报庄严土
|
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佛的报身<卢舍那>
|
方便有余土
|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余。
|
凡圣同居土
|
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
#佛的化生
|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 世尊,我因为了解净秽国土等,既然都是心识所变现,于是从法身识性中,现出无量如来,所以现在蒙佛授记,候补佛位,为贤劫中第五尊佛,将来以龙华三会,说法度众。(我既了达如是,净秽国土,唯是心识所现之故,识性又复流出,无量如来,我虽未成佛,已能现土现佛,成办诸佛所应作事,广度无量众生。今佛知我已证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故得蒙授记,候补作佛,以为贤劫第五尊佛,于当来下生,龙华三会,说法度生。)
授记 = 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十二部经之一。)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诸法,唯是一心所变现,由识心圆明,而入圆成实性,远离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得无生法忍。如论圆通,如我所证,当以此为第一。(我以识大,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唯是识心之所变现,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识心无二,一体圆明。圆成实性是真体,能为诸法所依。今既远离二种情执,如佛所言,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便得无生法忍,即入圆成实性,我即以斯谛观唯识,最为第一。)
三性/遍依圆三性
|
|
遍计所执性
|
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例如见绳而误以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是曰遍计所执性,吾人于内外认实我执实法亦如此。有为之万法,为因缘假和合之法,无一实我,无一实法,但自妄情计度而迷执为我为法,因而指实我实法。谓之遍计所执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离妄情而有者。
|
依他起性
|
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忘妄情用而自存也。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
#非自然之法,而为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
|
圆成实性
|
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恰如绳之实性为麻。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又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
|
#根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修五十二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忆恒河沙数劫以前,有佛出现世间,名无量光。在那一劫中,共有十二尊如来,相继应世,最后一佛,名超日月光,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此根大圆通,乃都摄六根,非单修一根。大势至,亦知佛之密意,若对此方机宜,修证楞严大定,固是耳根为最,若论普被三根,横超生死,惟有念佛法门,最简易、最圆顿,堪称第一,故说在识大之后。与者共也,伦者类也。同以念佛心,得入无生忍,虽同修念佛法门,功行浅深不等,或有住干慧地者,或有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者,合计五十二位,故曰五十二菩萨,非局定数也。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以至尊之首,顶礼我佛至卑之足,以表至敬,而白佛言。忆者忆念,明记不忘也。过去称为往昔。于时有佛,出现于世间,此佛以光明而立号,因光明胜故,名无量光。此无量光佛名,与弥陀名同,因在恒河沙劫之前,当非弥陀,乃同名佛也。据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此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现世间。彼佛就本经文意看来,当指最后一佛,若据大本之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之别号,唯一佛身,此言十二佛相继出世,则非一体明矣。念佛三昧:即修因克果,离苦得乐之胜方便。念佛是修行<清净三业之行>,三昧是得定<事理一心不乱>。
大势至 = 菩萨名。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略称大势。
势(shì) = 权势。
继(jì) = 把断了的丝接续上。(跟着。)
超日月光佛 = 无量寿经所说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故亦名超日月光佛。
五十二位
|
|||
第一
|
十信
|
外凡
|
凡
|
第二
|
十住
|
内凡又三贤
|
|
第三
|
十行
|
||
第四
|
十回向
|
||
第五
|
十地
|
因
|
圣
|
第六
|
等觉
|
||
第七
|
妙觉
|
果
|
##二人为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 譬如有甲乙二人,甲时刻忆念乙,而乙心里却没有甲,这样的两个人,自然难以相逢相见,就是偶然相逢,亦如不逢,相见亦同不见。(譬如现在世间,有二人,指亲友之属,一人专心为忆,忆念此亲友,一人专忆他务,忘其亲友。如是指上一忆一忘,由此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 若是二人互相忆念,愈想念愈深,终必相见相亲,不愿分离,以至生生世世,都会如影随形,互相依恋,不相背离。(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乃至生生同于形影。如是乃至,从今生以至他生,同如形影,不相乖违离异。乃至,超略词,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往生之后,常随佛学,同于形之与影,不相违,不相离也。)
念(niàn) = 常思。(诵读。)
##母子为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像慈母忆念儿女一般,如果儿女逃走,母亲纵然时刻想念,也是枉然,若是儿女想念母亲,也和母亲想念儿女一样,那么母子连心,必然生生都不会远离。(怜者哀怜,念者护念,众生久在轮回,备受诸苦,故为佛之所哀怜;虽在生死,佛性不失,又为佛之所护念。若子逃逝:喻众生不念佛,堕恶趣,受极苦。虽忆何为:喻佛念众生,单忆无用,不能成益。子若忆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离,乃至经历多生,母子之缘未尽,不相违背远离。子是众生,母是佛,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生佛感应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不至远离。)
逝(shì) = 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 如果众生的心,也和佛陀怜念众生的心一样,时刻忆佛念佛,现在或将来,一定会亲见佛陀。(若众生心常忆佛,心常念佛,将佛印在心中,念兹在兹,时刻不忘。现前见佛者,于现在生中,念佛功纯,或于梦中见佛。当来见佛者,或报尽命终,见佛来迎。此皆一定不易之理,故曰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距花开见佛之日,不会太远,到那时,不须借重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开显本具的心佛。(梦中空中,乃至临终,皆见他佛。既得见佛<或梦中空中日中>,则此去往生彼国,华开见佛,事在不远,前见佛是化身,此见佛是真身。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不假诸余方便门,以助显我本性也。自得心佛开发显现,得成自佛,以念佛心,始本合一,成究竟佛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 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有香气,这就名为香光庄严。(如染香之人,身上即有香气;法中,念佛之人,即得佛之气分。今则念佛,以佛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本觉心佛,故曰香光庄严。)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熏染。)
香光庄严 = 心念佛,佛随逐于吾身,犹如染香气之人身有香气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 我是以念佛心,为本修的因地心,而入无生法忍,现在于这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同归净土。(我本因地:即自述因地修行;以念佛心,为本修因地心。佛是所念,心为能念,此心非第六意识心。世人有谓念佛是口念,非也;即说是意识心念,亦非也。能念之心,是不生灭,圆湛根性真心。入无生忍者:即依因所感之果也。此界、指本土娑婆五浊恶世;净土、指西方极乐五清净土。摄者摄受,通于能所,能摄是大势至,所摄是念佛人。)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是一心念佛,以这念佛的心,统摄六根,令净念相继,念念不断,欲想得三摩地,当以斯为第一。(我于本因,亦是从根修证,但无选择。都摄六根: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等六根之用;都摄者:唯摄一精明,不令托根缘尘,则一精既摄,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摄矣!净念相继者:众念不生曰净,一心系佛曰念,念念相继<续也>,无有间断。得三摩地:乃依因感果,由本修因,证圆通果。斯为第一者:斯指都摄六根,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都(dōu) = 建有宗庙的城邑。(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