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0日星期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卷八
 
三种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 阿难!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又各具有十二颠倒,好像捏目人,见虚空中,狂花粉飞,放手空花自灭。(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此即互具也。总括种现互具,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真心喻目;一念妄动喻捏目;乱华发生,喻十二类生,各互具颠倒。)
颠倒 = 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niē) = 用手指将软的东西捻成一定形状。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 追根究底,十二类众生,皆是由颠倒妙圆真净明心而有,一念妄动,就具足这许多虚妄乱想。(妙,指不变之体;圆,指随缘之用。虽随缘而不变,曰真净,虽不变而随缘曰真明,此全体大用。颠倒,即是一念妄动。由一念妄动,本无实体,虽无体本空,而迷位现有,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真净 = 如来所证之法,真实清净也。对于二乘之伪,故云真实,无累不脱,故云清净。
虚妄 = 无实云虚,反真云妄。
乱想 = 散乱放逸之心想也。谓一切之烦恼。
 
#三种渐次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 你现在欲修证佛果真三摩地的耳根三昧,别无他法,还是要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产生乱想处下手,分三个步骤,才能消除妄想,灭却颠倒,翻染为净。(汝今要得真修实证,五十五位,直至妙觉,究竟成佛。所得之妙三摩地者,亦是不难之事。三摩地:指耳根三昧,圆教初住,分修分证。于是本因者:指最初一念妄动,为本来诸妄之因。元所乱想者:于本来所起之颠倒乱想。而颠倒妄想所起之处,究竟不离真常之心,故于此建立三种渐次,方得妄想销除,颠倒殒灭,翻染成净,则诸圣位,亦从此成立。)
修证 = 修行证理。
(jiàn) = 古水名。(流入/逐渐。)
 
奢摩他<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三摩提<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禅那<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三摩鉢底<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 如洁净的容器中,曾盛毒蜜,必须先倒出毒蜜,并且以沸水掺和灰香,彻底洗涤,使恢复原来的洁净,然后方可贮盛甘露。(净器虽盛毒蜜,其体本来不变,故除毒洗涤,堪贮甘露;喻佛果清净心中,堪承最上法味也。)
(dí) = 洗。
(zhù) = 积存。
甘露 = 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 是那三个步骤呢?第一,欲修习耳根圆通,当先除去其助恶的因缘。第二,既决定真修耳根圆通,必先挖空罪业的正性。第三,当反闻工夫增进时,必须违逆现前的业行。(第一欲修习耳根圆通,必要先除助因。助因者:五辛乃助恶之因。第二欲决定真修者:必要先刳正性。正性者:淫、杀、盗、妄,正是性业之罪,当要刳而空之。第三欲增进圣位者:必要先违现业,现业者,以根奔尘,为现在惑业,又感将来生死苦报,当要违而离之。)
(kū) = 剖,剖开。(挖,挖空。)
(wéi) = 背离。
 
#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欲修习耳根圆通,必要先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 什么是助恶的因缘呢?阿难!这个世界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够自全性命,必依赖四种饮食,才可活命住世,就是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须饮食,方能活命住世。(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全形命,要依四食,方得住持,非同法性身人,则不须食也。是食为界内众生,身命与慧命,安危所系,而修习者,应知检择也。)
 
 
十二类
 
十生
 
四生
卵生
依卵壳而生者。
湿生
如蚊,依湿气而生者。
胎生
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淫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
化生
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
 
有色
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
 
无色
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如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
 
有想
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余一切之众生也。<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
 
无想
无想天之众生。<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非有想
如桑虫变为蒲卢<细腰蜂>
 
非无想
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破镜鸟。
 
 
非有色
如水母,依草附木的鬼神,寄生人身的蛲蛔虫。
 
 
非无色
如随咒语而显灵异的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的为妖为怪,预言吉凶祸福的如乩坛,樟柳精魅。
#形体有无: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
#情想有无: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四食
#长养支持身命者名食,食有四种。
段食
旧云搏食,以鼻舌分分段段而食者,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
#欲界人天、修罗及畜生段食,所餐饮食,必有形段故。
触食
旧云乐食,触喜乐之事,而长养身者,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是以触之心所为体。
#鬼神触食,凡遇饮食,但触其气也。
思食
旧云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者。如人虽饥渴,思至饮食之处,当得饮食而身死,是以第六意识之思为体。
#色界禅天思食,禅天无饮食,但以禅思为食,非思饮食。
识食
小乘为六识,大乘为八识,八识中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此等心识能支持有情之身命,故名食。
#无色界,以识为食,既无形色,惟以识定续命,义言以识为食也。地狱饿鬼,历劫但以业识,不能断命,是亦识食类。他如望梅止渴,悬沙止饥,亦是思食类。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 阿难!一切众生,吃有益于身心的食物才能生,吃有害于身心的东西就会死,这些求三摩地的众生,当断绝吃食世间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
(世间食物,凡有益于身心者,皆名为甘,非局于甜味也;凡有害于身心者,总名为毒。求三摩地:指修习耳根圆通者。辛菜虽非有毒,实有于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应断绝。 
 
五辛
#又曰五荤。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也。<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
大蒜<Garlic>
(gè)<longroot onion>
慈葱/火葱<shallot>
兰葱/(jiǔ)<tuber onion/ chinese chive>
兴渠/阿魏 = 一说即是芫荽<coriander>
(xiè)<scallion>/小蒜
/大葱<onion>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 这五种辛菜,虽然无害,但熟食能助长淫欲,生食易动肝火,助长嗔怒。(五辛过患不一,若熟食,则壮相火,发淫念;若生啖,则动肝气,增嗔恚。)
(yín) = 浸渍。(贪心/过度,无节制。)
(dàn) = 吃。
(huì) = 愤怒。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 世界上吃辛菜的人,纵然深通三藏,能宣说十二分教,十方天仙,嫌他的口气臭秽,都会远离,不肯亲近,而饿鬼,却在这人吃了辛菜之后,暗中舐他的唇吻,常与鬼为伍,因远天仙近鬼魅的缘故,福德日见消减,长在困厄中生活。(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然善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乐闻法,因嫌其臭秽,不肯亲近,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唇吻,常与鬼同住。因天仙远故,福德日见消除,饿鬼近故,长无利益之事。)
天仙 = 天人与神仙也。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厌恶,不满意。)
(huì) = 长满野草。(肮脏。)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第二/属于质量差的。)
(shì) = 以舌舔物。
(chún) = 嘴唇。
(wěn) = 嘴唇。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解释
1
长行/契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2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3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4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5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ttaka>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6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7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8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9
论议/优波提舍
<upadeśa>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10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11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a>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 这样吃辛菜的人,若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以及十方善神,都不会来守护。使大力鬼王有机可乘,伪装佛身,向他说法,诽谤佛陀所制的禁戒,赞扬淫怒痴,不妨碍正道,信受这些魔说,必然毁戒败行。(是食五辛之人,发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圆通。既要习定,不能断辛,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上招饿鬼,此引魔王,其过转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现作佛身,来为说法:乃谤持戒,为小乘道,非<诽也><犯也>禁戒。赞叹三毒无碍为大道,大雅不拘于小节,大象不行于兔径,说淫、怒、痴,即戒、定、慧。信是魔说,无恶不作。)
善神 = 八部众中护持正法者之总名。
魔王 = 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
(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通“诽”。诽谤,诋毁。)
禁戒 = 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 命终之后,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完了,必堕无间地狱。(命终之后,自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咸资有漏,享受魔福,福尽祸生,直堕无间地狱。)
(juàn) = 回头看。(亲属。)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等活地狱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黑绳地狱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众合地狱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炎热地狱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大热地狱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 阿难!修菩提道的行者,若能永远断绝五辛,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一步。(修习圆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断五辛;果能永远断除,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增进,初学修行渐次。)
 
#第二增进修行渐次:欲决定真修者,必要先刳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 什么叫做刳正性?阿难!杀盗淫等为生死的正性,这等众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位,须将这生死的正性,挖而空却,下手的方法,就是先要严持清净戒律。(淫、杀、盗、妄等,今此正是彼恶之业性;乃生死相续,正业之性也。阿难!如是众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之位,须要将此正性,刳而空之。刳空之法,先要精严受持清净戒律,而后工夫,方能入手,得三摩地,所谓因戒生定也。)
清净 =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多/六度 – 菩萨乘/大乘
#波罗密<paramita> = 又作波罗蜜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菩萨乘 = 修六度之行,圆满二利<自利利他>,而到佛果之乘教。
六度
种类
解释
所度
 
布施
(檀那<dāna>)
财施
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以资养生命。
 
悭贪
法施
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令续慧命。
无畏
不顾虑自己的安危,而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持戒
(尸罗<sīla>)
 
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
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
<自利—诸恶莫作>
 
毁犯
摄善法戒
奉行一切善法。
<自利—众善奉行>
摄众生戒
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利他--无众生不度>
 
忍辱
(<chàn><kshanti>)
 
事忍
力忍
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
 
瞋恚
反忍
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并不尤人。
忘忍
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
 
理忍
观忍
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
喜忍
逢人加辱,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
慈忍
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
 
精进
(毗梨耶<viriya>)
披甲
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懈怠
有勇
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不退
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禅定
(禅那/静虑<dhyāna>)
世间禅
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
 
散乱
出世间禅
小乘禅,大乘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
出世间上上禅
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即一心三藏,为自性天然本定,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般若
(般剌若/智慧<prajñā>)
生空智/人空智
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愚痴
法空智
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唯识论立十波罗蜜,称曰十胜行,为菩萨十地之行法
7.方便波罗蜜<upāya> = 第七地菩萨以善巧之方便随机利物也。
8. 愿波罗蜜<pranidhāna> = 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彼岸之大行者。
9. 力波罗蜜<bala> = 有修习力与思择力之二种。<字面意义为力量,依靠这种力量,能断除一切烦恼。>
10. 智波罗蜜<jñāna> = 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之二者。<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善恶。>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 永断淫心,不饮酒食肉,完全素食,并须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阿难!这样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断除淫欲,戒绝杀业,而想超出三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然戒法虽多,淫杀为最,必须永断。不惟执身不行,要且执心不起,方为真断。此中特指淫心者,以一切众生,皆以淫欲,为正性命,又为修三摩地,之大障碍故。永断者:种现俱尽,如枯木不萌,寒灰不焰也。不餐酒肉者:以酒能乱性,恐成助淫之阶,而肉必伤生,实为杀害之本。即虽素食,但遇生气之物,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不得便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是修行人,原为超出三界,不断淫欲,及与杀生,而能超出三界者。断无是理也。)
(cān) = 吃。(一顿饭叫一餐。)
 
五种净食/五净食
#诸食物依五事而清净,适于比丘之食,谓之净食。净者离过之义,如净命,净肉。
火净
食物之宜烧煮者,如法烧煮之,熟方食之也。
刀净
果物之宜以刀去其皮核者,如法去之,方食也。
爪净
果物之宜以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方食也。
蔫干净
果物之蔫干失生气,不堪更为种者,方取食之也。
鸟啄净
取鸟之啄残者而食之也。
 
三界 = 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
三有 = 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
欲有
欲界
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
欲界之生死
色有
色界
四禅天
色界之生死
无色有
无色界
四空天
无色界之生死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 所以当视淫欲如毒蛇,如冤家贼寇,遇着就会丧身失命。因此当先持小乘的声闻四弃八弃戒,守身不犯,然后再行菩萨的清净律仪,守心不起妄想,使一念不生。(毒蛇践之,则必遭其毒,乃至丧身失命;贼而曰怨,遇之则必报其仇,甚至劫财夺命。执身不动者:身口七支,皆不许犯,非不执心,因力未充耳。小既能持,更进于大。故云:后行菩萨,清净律仪。菩萨大乘人,力量大,清净律仪,乃大乘戒。从心止绝,一念不生,故曰执心不起。)
(yuàn) = 怨恨;仇恨。(责怪;埋怨。)
(zéi) = 残害;伤害。(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
怨贼 = 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
声闻 = 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
律仪 =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又无表之戒体<旧云无作>,名为律仪,此戒体在人之身中他无表示,故云无表,为不动身口意之作用,故云无作。而一旦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使人自顺律仪之功能,故名之为律仪。梵语三跋罗,义净译曰护。以戒体能护人也。)
 
 
 
 
 
 
 
 
 
比丘尼八弃
 
 
 
比丘四弃
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也。
新译作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也。
向人,畜生,鬼神等而行淫事也,男者大便处及口之二道,女者大小便处及口之三道是淫处。
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梵云妄说上人法。贪利养自言得圣法我是圣人也,他妄语名之为小妄语戒,是九十单提中之第一。)
 
摩触戒,以淫心摩触男子之身分也。
八事成重戒,有淫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三入屏处,四共立,五共语,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淫之处。此八事满足方成波罗夷。
覆藏他重罪戒,知同辈犯重罪,故意覆藏之而不发露于众也。
随顺被举比丘戒,随顺以持恶见,其罪为僧众所举(是云被举)之比丘,或供给所须或共言语也。(随顺犯戒,而被僧众所检举的比丘,或者供给其所需的物品,并且与其共语,经其他比丘尼三度劝说,亦不接受者。)
#四弃/四重/四极重感堕罪/四波罗夷 = 比丘之四波罗夷罪谓之四弃。以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边外故也。(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八弃/八波罗夷 = 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也。波罗夷译作断头,又作弃,谓犯此罪者,弃于佛法之边外也。
#波罗夷 = 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余(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俱舍论谓之他胜(胜于恶法也)。通常用四分律断头之义。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 若能如是,才是禁戒成就,那么于这世间,淫心既断,自然永远没有相生的业果。杀心既除,也永没有相杀的业报。既绝偷窃抢劫,自亦没有相互负欠的业果,也就没有宿债可偿了。三业既除,即名为清净人。(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远无有相生相杀之业。淫心断则不相生,杀心断则不相杀。偷谓窃取,劫谓强取,偷劫既已不行,而于世间,无有负债之业累。还债因负累,既无负累,故不还债矣!)
宿(sù) = 过夜。(/往日。)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 这样的清净人修行人,修三摩地,即以父母所生的身体,不须等到证得天眼通,就自然可看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亲奉圣教,得大神通,游行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毫无阻碍, 宿命清净,永不会堕入艰难险恶的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父母所生之身,即以肉眼,相似天眼通。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观见十方,周遍无遗,亲睹于佛。即以肉耳,相似天耳通,闻佛说法,而亲奉圣旨者:亲奉如来旨意也,相似他心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界;相似神足;宿命清净,相似宿命通。却能三世无碍,故曰清净,因得宿命,永不堕三途,艰难险阻之处。)
(guān) = 仔细看。(容饰,外观。)
(dǔ) = 看见。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遵守。)
(zhǐ) = 味美。(意思。)
(jiān) = 土难治理。(艰难;困难。)
 
五眼
解释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 这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二步。
 
#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欲增进圣位者,必要先违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 什么叫做违逆现业呢?阿难!如前说持清净禁戒的人,心中已经没有贪淫的意念,就不会随着外在的六尘境界,奔逐放逸。(现前六根,所缘六尘境界,起惑造业也,故曰现业。而违者,即旋根脱尘之义也。此中违其现业者,即前第二决定义中,逆彼无始,织妄业流者,是也。即就耳根,不许出流闻尘,而使入流照性。特申心无贪淫者,以其为四重之首,坏定之魁,警人必除之意,因前持戒。故得离尘。于外六尘境界,亦不随流放逸。)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放任,不受拘束。)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第六意识)
 
效用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 因为不随尘境转移,自使六根返归本有元明,既不缘尘境,根也就失去对象,于是六根反流,全汇归于一闻性,见、闻、嗅、尝、觉、知等六者,皆不再起作用。(因不流逸,因之加功进步,反闻照性,而得不流逸,旋复本根,自归元明。耳根圆通,此当入流亡所,动静不生,根无所偶,偶即对也,既无对则根亦不立。至此六根反流,全归一闻性,无复见、闻、嗅、尝、觉、知,结根之用,故曰六用不行。此正入一亡六。)
(xuán) = 转动。(返回。)
(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向上爬,攀援。)
(ǒu) = 仿人形制成的木偶。(匹对;配偶。)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 由于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就如看见琉璃之内,高悬明月一般,境相分明。(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正由不住内自觉境,法执荡然,故融及世界,无有情器之分。今菩萨觉所觉空,表里洞彻。故如月在琉璃,岂有不透彻者乎?)
(jiǎo) = 洁白明亮。(清楚。)
(xuán) = 吊挂。(公开提示。)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
<lapis lazuli/ 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 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 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 这时身心恬适,洒脱自在,没有任何拘缚,任何障碍,一切平等,身心一如,得大安稳。(身心快然,极为洒脱,盖法身荡然,真心廓尔之意。妙圆者:无缚故妙,无碍故圆。平等有三: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二有情、无情,同体不分。三自心、生、佛,吻无高下。获大安隐:此当九信,心自在也。)
平等 = 对于差别之称。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曰平等。
(yǐn) = 隐蔽。(用同“稳”。安稳;稳定。)
安隐 = 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于他的心量之中显现。(密谓秘密,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之境也;圆谓圆融,交彻互摄,重重无尽之境也;净谓清净,明相精纯,纤尘不立之境也;妙谓神妙,一切变现,皆不为碍之境。)
净妙 = 清净微妙也。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 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减,也就是获证无生法忍。以这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再渐次进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种圣位名称。(即者速也。即获者,犹言不久当证也。无生法忍:即初住所证圣位,通指彻于等觉也。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无生法忍 = 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若证此忍,于三界内六凡法界,三界外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于一一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惟证相应,怀之于心,亦不能向人吐露,其谓无生法忍。)
圣位 = 三乘圣果之位也。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 这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三步。
 
#菩萨阶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 阿难!这善男子,欲爱已干,爱河枯竭,根与境不相对待,当生已是最后的身相,永不再舍身而受生。(阿难!如是,依三渐次,精勤修习之善男子,由二渐中,正性刳空,淫心永断。至此,则断性亦无,故曰欲爱干枯。由三渐中,现业违背,六用不行。至此,则根境不偶,心境绝待,种现俱销,三界生缘迥然不及也,故曰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残质:谓最后之身。不续:谓后有永断。)
善男子 = 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
欲爱 = 菩萨喜乐正法,谓之法爱,凡夫贪爱五欲之境,谓之欲爱,又欲界之贪爱也。对于色爱而言。
(kū) = 草木干枯。
(zhì) = 抵押;以…作人质。(物质;事物/通“诘”。问;诘问。)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 到此境地,已能保持心的灵明洞彻,纯是智慧;这智慧性,本自虚明圆满,普照十方世界,然这时只是欲爱最细微的习气,初得干枯,而智慧显,所以名干慧地。(执心虚明:即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所以外无尘障,内无根碍。至此,则纯是人空智,与法空智。人法双空之智,增明圆满,俱空之智,即三空之智现,而照用遍界,故曰蓥十方界,蓥犹饰也,以智慧庄严十方报土。因此干有其慧,故名干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
(yíng) = 琢磨使发光。亦作“莹”。
 
菩萨诸位渐次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 虽然只是欲爱习气,初得干枯,尚没有与如来的真如法性水相接,无由滋润。(欲爱最细习气即断性亦无,亦得干枯也。未与如来,真如法性,流水相接者:谓未破无明,未会亲见法身真理,是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十信十位
##五根之信根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 但是就以这干慧心,于闻性之中,以中道观的智慧,无功用道,逆法性流而深入,真心的圆妙功用,如花初放,已昭然入于心目。乘这心开意解,更向前进,真妙的当更妙,真圆的更臻圆满,如花盛开,真信自心本无生灭,就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妙信常住不易,一切妄想,一时尽灭,以中道智,契合纯真理,一信永信,不会再退失信心,这就名为信心住。(此心指十信满心,因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此心,亦即干慧后心。于闻性之中,用中道观智,无功用道,逆法流水而深入,以后位位,皆不离中道故。中中流入时,仍是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如莲华之层层渐开也。圆通妙性,既到干慧后心,已发真妙圆,一登此位,是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信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妙信常住:决定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妄想荡涤,灭尽无余矣!妄尽真纯,中道理彰,亲信此理,信心坚固,常住不退,故名信心住。)
(fū) = 施予给予。(铺开/[])
(miào) = 美妙少女。美,好。(神妙。)
妄想 = 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第六识。)
中道 = 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
(chún) = 蚕丝。(纯净,不含杂质。)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
##五根之念根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 既有了昭然不昧的真信,自知根根尘尘,没有不交融互彻,一切圆通的。故五阴不能覆藏,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阴、处、界三,不能互成障碍,皆能圆融互摄,会归本性。这样乃至过去世和未来世,无数劫中,因死而舍身,生又受身,一切爱欲习气,都会呈现于眼前,这修道的善男子,都能一一记忆,不会有丝毫遗忘,这就名念心住。(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表非相似位之信。可证此信位,是初住开出。因妄想灭尽,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由前一切圆通故,五阴不能覆,十二处不能局,十八界不能碍。一切诸法,悉皆圆融通达,融会贯摄。念者忆念,不惟现在生中,应断之习气,忆念无忘,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五根中念根故,结名念心住。)
圆通 = 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
习气 = 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
(yì) = 回想。
(yí) = 遗失。
 
 
五阴
色法
前五根及六尘
 
心法
前五识
意识 (第六意识)
意根 (第七识 -- 末那)
第八识 (阿赖耶识)
 
##五根之进根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 由妙圆的正信,契合中道的理体,成纯一的真实,依这真实精明的正信,发挥到化境,那么无数劫中的生死习气,皆化通于一精明,以这惟一的精明,进而趣向中道真净的理体,就名为精进心。(从真妙圆,中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精明,即如如之智体,真净,即如如之理体。今言以精明,进趣真净,即纯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所谓不趣之趣,性不碍修之旨也,故名精进心。)
精明 = 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
精进 = 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
##五根之慧根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 既得进趣真净的理体,自得心精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一切迷惑习气,皆化成智慧,这就名为慧心住。(进趣真净,故得心精,时时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以即用也。此随分觉所得之真智真慧也,故名慧心住。)
慧心 = 心体明了,能达观事理者。
##五根之定根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 执持明照的智慧,周遍于湛寂理中,如是寂智妙理,常凝然不动,名定心住。(以定力执持智明,故寂湛者得以周遍,寂妙者得以常凝。然既曰常凝,无有不定时也,故名定心住。)
执持 = 固执不动也。
(zhàn) = 清澈透明。
(níng) = 结冰。(集中。)
定心 = 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
##五力之进力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 定极而光生,空慧并运,交相发明,这光明的慧性,愈入愈深,再没有滞碍,到此已是有进无退,名不退心。(定功极而慧光发明,乃以定发慧也。慧性明而定力愈深,而以慧入定也。定慧等持,惟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wéi) = 思考。(只是。)
不退 = 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
##五力之定力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 心虽精进,但不见勤劳之相;所以保持安然,定心不失,而与十方法身如来,气氛相交接,至此方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这就名为护法心。(自心寂照双流,任运前进,故曰安然;不假用力之意。而能保护任持,不失定心。然保护任持何法,即如来藏,清净本然之法。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相接续,正由定力冥周,故能与诸佛如来心精通吻,乃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故名护法心。)
护法 = 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
##五力之慧力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 觉慧更增明彻,又能保持而不失,就能以这妙慧的力用,回佛慈光而安自心佛光中,犹如两镜互照,光明相对,影中有影,重重互摄,这就名为回向心。(觉慧增明,而得保持不失。妙力,即妙慧之力用,能回他佛慈光,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他佛心佛,心光佛光,互相回向,究竟心佛不二,不妨自他历然。犹如两镜,光明相对。彼此光明,互相对照,光内现光,影中含影,故曰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摄相入,重重无尽。故名回向心。)
慈光 = 诸佛大慈之光明也。
回向 = 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
##五力之信力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 佛光与心光,暗通冥应,微密无相,不是外人能见能知,两光互摄,凝然常定,与无上净妙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没有一念落于烦恼,到此境地,名戒心住。(明心光佛光,潜通冥应,故曰密回。他人看不见,乃属自己智境。到此位,即获心光佛光,常凝不动,而与无上妙净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失,而漏落于有为。故名戒心住。)
戒心 = 同于戒本。戒律之心要也。
 
有为法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因缘和合
非因缘和合
有生有灭
无生无灭
轮回世间的法
涅槃境界的法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凡人的体验
贤圣的体验
 
##五力之念力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 安住清净戒体,自由自在,复从体起自在大用,能游化十方,随愿往返,所到之处,皆可随心满愿,如是名愿心住。(住戒,指上位安住无住戒体;自在,属本位。能从体起用,发大自在之用。所云随愿者,愿去何国,一念即能便至。所谓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以戒根清净,所去之处,无不随心满愿也。故名愿心住。)
自在 = 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
愿心 = 佛愿救众生之心。众生愿成佛之心。总之为四弘誓愿之心也。
 
#十住十位
##入圣胎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 阿难!这修满前说十信的善男子,发上说十心,以得耳根圆通,发挥十心的妙用,而真心中亦本具十心的妙用,由是十心的妙用,与真心本具的十心妙用,相互涉入。十心与一心,原无二体,圆成一心,名发心住。(阿难!是善男子:指前十信位已满之男子故称善。以真方便:即耳根圆通。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若不修耳根方便,则终不能发;因修证耳根圆通,方能发此十心妙用,此皆指前十信位也。前十用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则十心一心,本无二体。名发心住者:元因发此十心,圆成一心故也。)
(shè) = 趟水过河。(进入/牵涉。)
发心 = 发菩提心也。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也。
##入圣胎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 依这妙心,发明妙智,如洁净的琉璃,光明晶莹,内现精金,毫无遮蔽,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以前妙心,既发妙智,复以真智契入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作为进入后位的基地,往后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名治地住。(心中,即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中,谓依此妙心,发明妙智。以妙心,喻如琉璃,清净皎洁;以妙智,喻如精金。以者用也。妙心,即十用涉入之一心,此心即系真如之理,既发明妙智,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一切诸行,由斯履践;如建楼者,先平地基,治即平也,故名治地住。)
妙心 = 心体不可思议,称之曰妙。
(lǚ) = 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践踏。
(zhì) = 治水。(管理。)
##入圣胎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 由心智的始觉,涉鉴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了然,如是能游行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广修妙行,大作佛事,一切无所障碍,所以名修行住。(前履以成地之心,以心即智,亦即始觉;以地即理,亦即本觉。同一觉体,智照于理,理契于智;若智若理,互相鉴照,故曰涉知。理智俱得明了也;故能得游履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一切皆无留碍;广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
心地 = 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
明了 = 完全明知其事理。
修行 = 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
##入圣胎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 上说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秉受了佛陀的真如气质,将生佛家,而作佛子,这就和中阴身自求同业以为父母一样,今既密齐果德,就是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所以说为入如来种,名生贵住。(行与佛同者:指上位所修妙行,与佛行相同,故得领受佛之真如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此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义;必要自己业,与父母业同。则中阴心相体信,冥然相通,故曰阴信冥通。密齐果德,谓阴信冥通。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故曰: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中阴 = 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
(yīn) = 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
(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静默。)
 
四有
#欲界、色界之有情皆具四有。
生有
于诸趣结生之一刹那也。
本有
除生有之一刹那,死有一刹那前之余位也。
死有
为最后之一刹那,而中有之前也。
中有
死有与生有中间生起之身心也。
 
##长养圣胎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 既入诸佛正道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的真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为方便具足住。(上位入如来种,即是游诸佛正道之胎。亲揽诸佛权实二智,则为得大觉法王之真胤矣!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喻如胎中,五位已成,人相完全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yìn) = 肉表示血统关系,幺表示重迭,八表示延长。合起来表示后代。子孙相承。(子孙,后裔,子嗣,后嗣。)
(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
##长养圣胎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 权智外现,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是容貌如佛了;不但容貌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心相圆满,也与佛相同,如是名为正心住。(权智外现曰容貌;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曰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为心相圆满,亦皆如佛,故曰亦同。成正知见,故名正心住。)
(róng) =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容纳。(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
(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
心相 = 心之行相。 即见分也。 又为肉团心。 即心脏之相貌。
正心 = 正直之心,离谄曲也。
##长养圣胎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 心同貌合,表里一如,那么就身心合成佛身佛心了,于圣胎日增月长,时刻无间,是名不退住。(合成者,表里如一,同佛身心也。道胎日益月增,渐渐长成,时刻无间,故名不退住。与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实异,彼但信心不退,此则住道不退也。)
##长养圣胎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 外身内心,合成增长,于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等,十身灵相,同时具足,已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体虽具尚微而不显,如胎方满,体力尚没有充沛,这为名为童真住。(前位身心,合成增长,十身灵相,自应具足,盖十身者,卢舍那也。如来身,自具十种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十身中:菩提、法、智属于内身,余皆属于外身,此乃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菩萨虽得是身,具体而微,未大显著,犹如胎满,初生六根,四体虽具,而纯璞未散,故名童真住。)
 
三身配三德
三身
三身之名
解释
三德
法身/法性身/自性身
毗卢遮那
(光明遍照一切)
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德
报身
卢舍那
(清净圆满)
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1)  自受用: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现的内证法乐之身,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2)  他受用:由平等性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是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般若德
应身/化身/应化身/变化身
化身
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解脱德
 
##出胎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 瓜熟蒂落,形成出胎,为佛的嫡子,名法王子住。(形已成,胎已出,亲得为佛之嫡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
(qīn) = “见”与“至”义相通。亲爱。(亲密。与“疏”相对。)
佛子 = 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灌顶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 乃至成人,亦如国家大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与太子掌理,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堪当大任,就与授记作佛。如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即举行仪式,为世子灌顶,接受王位,至此即名灌顶住。(虽亲为佛子,年龄幼小;今渐长成,故日表以成人,可当大任。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恐其力不胜任,且先分少分,试其能力如何耳。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罗缦,奏诸音乐,取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第十法云地,方受是职,今十住位,亦名灌顶者,此约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表以成人之道,亦分得此名耳。非同彼经十地之灌顶也。)
(wěi) = “女”表顺随,“禾”表委曲。曲折。(委任,任命,委派。)
灌顶 = 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意。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阇梨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
 
四姓 (印度<天竺>四姓)
婆罗门
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刹利/刹帝利
译言田主。王种。
毗舍/吠舍
译曰商。
首陀/首陀罗
农人奴隶。
 
#十行十位
##十度之施度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 阿难!是善男子!既生佛家而为佛子,已具足如来藏中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而能随顺十方众生,皆令满足,生欢喜心,名欢喜行。(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今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摄物利生,所谓念念具足诸波罗密也。然行门虽多,约之不出十度;后五度,慧度开出。阿难!如是修习十住之善男子,既已灌顶受职,成为诸佛真子,且而具足无量无边如来藏中称性功德,而行施度。所谓自他俱利,机应皆喜,名欢喜行。)
随顺 = 信他之教,从他之意也。
(huān) = 喜悦,高兴。
欢喜 = 接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
##十度之戒度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以戒德感化,而善能利益者:戒德备于己,感化成于外,即所谓不言自信,不化自行,不劳费力,而利无不周矣!)
(ráo) = 饱。(富裕,丰足。)
饶益 = 丰足利人也。
##十度之忍度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 自觉觉他,已绝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得无违拒,自无瞋恨,是名无瞋恨行。(凡有辱来,违拒不受,即是不忍,今无违拒,即是忍。自觉觉他,他无违拒,瞋恨无从而生。自无违拒,甘受外辱,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空,亦不生瞋恨;是知无瞋恨,方为真忍辱也。)
(jù) = 抵御,抵抗。
(chēn) = 睁大眼睛。(怒;生气。)
(hèn) = 怀恨在心,怨恨。
##十度之进度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 在十二类众生中,可以随类化身,随缘出生,不受时间的局限,不受空间的拘束,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十方,通达无碍,随缘赴感,平等普入,有缘则应,永无穷尽,这就名为无尽行。(种类出生,谓十二种类,随类化身,处处出生,广行教化,菩萨行愿,精进无尽,故穷未来际。既能穷未来际,则三世平等普入;既能种类出生,则十方悉皆通达,是则竖穷横遍。)
(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
(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缺乏财物。)
未来际 = 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通达 = 通于事理而无壅也。
##十度之禅度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 因心不散乱,坚贞不移,以这一念定心,修持种种法门,能知各种法门,皆能融合而为一体,随类说法,不会发生任何差错,名离痴乱行。(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即以一念定心,持种种法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随类说法,对机受益,千难交攻,其智不昏;万机并赴,其心不扰;故得无差错误谬。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未免差误,是为乱心。今一念定心,寂而常照,故名离痴乱行也。)
(chā) = 失当;错;相差。
(wù) = 错误。
(chī) = 不聪慧。
##十度之慧度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 既知种种法门,能融合为一体,即能同中显见差异,异中各各见同,真俗互融,理事无碍, 名善现行。(一多无碍,同异俱成。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异即是事,以理能显事,则以一理之中,显现一切事相,即一能现多,理不碍于事也;以事能显理,则于一切事相,各见全理,即多能现一,事不碍于理也。名善现行者:明此菩萨,于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矣!)
(yì) = 奇特;奇异;奇怪。(不同。)
##十度之方度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 这样以至十方虚空,满是微尘,大中现小;每一微尘,现十方世界,小中现大。现微尘,现世界,互不相碍,名无著行。(此方度。即大方便力之所运用。如是指善现,理事无碍,固如是矣!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十方界,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二俱不坏其相;谓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互不留碍。结名无著行,一有执著,安能小大并融如此。)
虚空 =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
微尘 = 色体之极少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附着,穿着。同“着<zhuó>”。)
无著 = 无执著于事物之念也。
##十度之愿度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 不但上说真俗圆融,大小无碍,事事无碍,就是菩萨万行,也无不具足,皆得现前,全属般若,都是第一波罗密,六度之中,以般若最为尊重,故名尊重行。(种种现前:蹑上不惟理事,与事事无碍,而菩萨妙行,无不具足,悉得现前。随举一行,咸皆到于最上究竟之处。言第一者,即最上义;波罗密者,即究竟义。又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也。)
(xián) = 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杀。(普遍都,全部。)
(zūn) = 酒器。(敬重;推崇。)
##十度之力度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 如上所说的圆融无碍,是德既与如来相同,行亦和佛无异,那么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自能应机说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就名善法行。(如是,指前种种法门,咸是第一波罗密多。于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圆融无碍。遍历十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而一言一行,可为轨辙;可为法则,故名善法行也。)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zé) =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
善法 =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十度之智度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 前说的无碍九种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真性本来如是的缘故,名为真实行。(一一自利利他,诸行究竟,皆是一真实相也。清净无漏者:谓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诸有漏法。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其性由来清净,不待浣之而始净,元本一真,非待修后而始真;所以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无漏 =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一真 = 又名一如。亦曰一实。皆为绝待之真理也。一者无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也。
一真无为 = 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
 
#回向十位
##即相离相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阿难!这已修前说十行的善男子,从初行至第八现微尘,现世界,已具足神通妙用,没有丝毫欠缺,至第九行,已成十方诸佛规则,到第十行,已纯洁精真,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正当化度众生的时候,不见有众生可度,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途,向涅槃路。这样救护一切众生,永无休歇,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难!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显同显异,现界现尘,则其神通,已满足矣!八行种种究竟,九行成佛轨则,已成佛事矣!十行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矣!一真无为,则藏性之用,已精真矣!远诸留患:以十行既备,圆成双超空有之行,界内不为著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亦即双超世出世间也。正当度生时,即灭除度生之相,此即双超空有之中道。回无为心,则不著离相而落空,故能救护众生;以其向涅槃路,则不著即相而滞有,故能离众生相。此则第一、即相离相,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佛事 = 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
精真 = 精明真如之性也。
(huàn) = 担忧,忧虑。(祸患,祸害。)
 
我人四相
我相
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人相
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
众生相
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寿相
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有为无为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 灭除一切可以灭除的,远离一切应离的,名不坏回向。(坏,即上灭除,可坏,即上度相;即坏其可坏,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也。远离,即能离,诸离,即不见我为能离,亦不见他为所离,亦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谓诸离。不坏度生事业,依旧广行布施。此则第二,即有为无为,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本觉妙觉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 心中显现本觉湛然澄净,与一切如来,心精吻合,平等不二,诸佛这样回向,我也这样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本觉心佛,显现湛然,觉海澄停。觉齐佛觉者:觉指自己本觉,齐佛觉,谓与诸佛所证妙觉齐等,无有二相。自身本觉法身,与十方诸佛法身,无有高下。此则第三,即本觉妙觉,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四觉
本觉
一切众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
不觉
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
始觉
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
究竟觉
既断尽根本无明,得究竟之真觉,即如来地也。
 
##因地果地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 本觉真精之体,发挥妙用,自己的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完全与诸如来的果地相同,以此善根功德力用,无所不至,名一切处回向。(精真者:因地心也;佛地者:果地觉也。发明:即开发了明。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正如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量刹土也。此则第四,即因地果地,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一切处 = 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
##依报正报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 世界与如来,自他不二,亦依报与正报不二,以世界涉入如来身中,就每一毛孔中,有无量刹土,庄严微妙。以如来涉入世界,每一微尘里,都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一不妨多,多不碍一,这就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即所至之处,依报也;如来即所等之佛,正报也。如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此则第五、即依报正报,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guà) = 区分。(钩住。)
挂碍 = 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
功德藏 = 功德之宝藏也。
##理事一多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既世界与如来相融为一,那么虽仍是因地菩萨,但已同果上理地的佛,地中的无尽功德藏功德,各各产生清净的真因,依这些真因,展转扩而充之,由因克果,直取究竟涅槃道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这就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盖同佛地者:明理一也;各生净因者:明事多也。意谓于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则一也;因而曰清净者,皆成真因也。依此真因,展转扩充,名曰发辉,从因克果,直取究竟涅槃之道。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有异名,其体本来无二,故曰平等;能生无上道果<取涅槃道>故名善根。此则第六,即理事一多,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善根 =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自身生身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平等善根,就是真根,今真根既然成就,全修即性,由此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十方众生,所具的佛性,与我原为一体,现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遗失众生而不化度,这就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根既成:指前位,随顺平等善根;由此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故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本性,即本觉之佛性。众生所具之佛性,与我本来同体,此即起同体大悲心,回他向自也。我性既已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岂可遗失众生,而不度哉?此即回自向他也。是名随顺平等大悲心,观察众生回向。此则第七,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本性 = 本来固有之性德也。
等观 = 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
##真如变不变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 就一切法,离一切相,而即与离两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边双亡,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又随缘,名真如相回向。(上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也;约真如随缘义;皆我本性,离一切相也,约真如不变义。不著,即超有也;不离,即超空也,若言即一切法时,而复离一切相;若言离一切相时,而复即一切法;若言随缘时,而复不变;若言不变时,而复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则第八,约真如变不变,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一切法 = 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
真如 = 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此梵语<bhutatathata>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
##无缚无脱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 双即双离,名真如相,并相亦亡,乃真得所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自然再无障碍,无所拘缚,这就名为无缚解脱回向。(上位,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已得与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无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然真如体遍十方,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自应同彼,于十方界,得无障碍。此则第九、即无缚无脱,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法界有量无量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 既无所著,已得性德的全体,既然无碍,当获性德的大用,体用俱遍,性德圆成。体用周遍,一毛一尘,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是名法界无量回向。(承前二位而来,八无著,得性德之全体,九无碍,得性德之大用,体用备具,故曰性德圆成。良由体无不遍,用无不周,随举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毛,皆等法界,一一无有限量;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此则第十,即法界有量无量,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圆成 = 成就圆满也。
法界 = 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
 
二德
性德
本来性具之德也。三因中之正因佛性,三德中之法身是也。
修德
修成之德也,三因中了因缘之二佛性,三德中般若解脱之二德是也。
 
#加行四位
阿难!是善勇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 阿难!是修圆通的善男子,从干慧地起,以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心,全是清净心,然这以前的修习,皆为似修而非真修,现在将要进入真修,须先次第成就四种圆妙加行。是那四种圆妙加行呢?(阿难!是善男子,修习正定,始后干慧,终于十向,不住妙悟,有向上之心,并丈夫之气,虽炽然修行,不住于相,能起无修证之修证,位位备历,故曰: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此结前也。次成四种,妙圆加行:以余乘教中,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前于干慧,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真圆。经历信、住、行、向,次成四种加行。妙者,愈增于妙,圆者益极于圆,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盖此四种,名为加功用行,乃入道要门,始终地位,皆以增进,渐次深入。今独于十向之后,列四加者,以显十地之法尊胜,非此莫能进入,此开后也。)
 加行 = 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
##佛即心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 第一就是以初地所具的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证明佛即是心;然佛见尚存,果用将发而未发之际,就好像钻木取火一样,只见发热还没有见火,这时名为暖地。(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证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将发未发,故曰若出未出。加功至此,喻如钻火,欲然其木,先得暖相现前,名为暖地。)
(zuān) = 穿孔。
(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
##心即佛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 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为佛觉的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好像有依,但不可说是依,如人登高山,身虽升入虚空,而仍然脚跟点地,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成其初地,佛觉之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体观自心,即佛境界。而心相未能全忘,为若依;心相垂尽,为非依,喻如登高山,其身已入虚空,不过脚跟未离山顶,下有微碍。今下有微碍,故曰若依,身入虚空,故曰非依。碍而至于微,而心相亦复无多也。故结名顶地。)
##即心即佛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 前说以佛觉为自心,又以己心为佛觉的所履,是心佛俨然二相,再加功行,已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遍于二边,善得中道。但在将证而未证的时刻,惟有自己心里明白,如忍事的人,若欲隐藏于心中,又想告诉别人,若欲说出来,又觉难以用言语表达,这时就名为忍地。(暖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是心、佛犹存二相。加功至此,则心佛二同,所谓即心即佛也。将证未证,心中明了,吐露不出,喻如忍事之人,若欲怀之于心,便欲诉向于人,有欲出之于口,又非可以话会。故曰: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心佛 = 华严十种佛之一。依心成佛,故曰心佛。又心中所现之佛,谓之心佛。又,是心是佛。故曰心佛。
怀(huái) = 想念,怀念。(心里存有;怀藏。)
##非心非佛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 前说善得中道,虽已心佛不分,然有心有佛,因果有别,皆是数量,到此心佛两融,数量销灭,也没有了迷中中道,觉了中道等名目,于是下不见己心,上没有佛觉,心佛两泯,中道名绝, 名世第一地。(暖地中,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中,虽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数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数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数量;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迷觉二字,双贯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谓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觉中道者:亦非觉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证之中道也。今则不但无迷,亦且无觉,下无己心,上无佛觉,若心若佛,二无所目,则数量俱销,心佛双泯,犹云非心非佛也。结名世第一位,此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而于一念中,法尔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说虽次第,行在一时,所以名为妙圆也。)
(mù) = 眼睛。(名目<name of a thing>,数目;行列。)
 
#地上十位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 阿难!这修圆通的善男子,于无上的菩提大道,现量亲证,不离自心,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觉,融通不二,能尽诸佛的微妙境界,诸佛所应得的已得,当证的已证,不胜欣庆,到此名为欢喜地。(阿难!是善男子,于世第一地,善能成就,则障初地,一分无明,豁然顿破,而如来三德秘藏,全然圆证。于大菩提:即无上菩提,不出三藏全体,十玄妙用。此菩萨位居分证,不云成就,但是通达。而善得者,即现量亲证,不离自心,通达佛觉故。以自心本觉,与诸佛妙觉,融通无二,能尽诸佛,微妙境界。此不但通达,而且尽佛境界,如三世诸佛,所应得者,我已得之,如一切众生,所本具者,我已证之;是故极生庆快,名为欢喜也。)
大菩提 = 佛之菩提,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谓之大菩提。何则。二乘之无漏。为菩提而非大。佛之无漏慧。乃为菩提而大也。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 融九界的异性,入如来平等的同性,同性亦灭,方是完全离垢染的真正清净,这就名为离垢地。(异性,指九界之性;前位觉通如来,即九界之异性,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虽同一佛境,而此境未亡,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因对异说同,异固是垢,同亦是垢。所以于无间道中,无修而修,定慧双流;解脱道中,无证而证,并将此同性亦灭,是谓离垢清净,故名离垢地。)
离垢 = 离烦恼之垢染也。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 (净极者:前位同性亦灭,细垢已离,但未至离离;今将离垢之离复离,是为净极。明生者:譬如古镜重磨,垢尽之后,更加拂拭,则净极明生,真觉显露,灵鉴无碍,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是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 (光明始生,未至明极,此位妙明极盛,觉智增长,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觉满者:明其称性故,所谓觉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名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烁绝之胜用而已。)
觉满 = 觉之圆满者。谓佛也。
(yàn) = 火苗。(燃烧。)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 (初地觉通如来,异性灭,惟一佛境,即同也。二地复经同性亦灭,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再经两地之修证,则前之异同,至此则杳不相及。及尚不能及,况超胜乎?故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 (从初地至此,销异灭同,明生觉满,复超同异,凡情圣解,悉已铲除。有为功用至极,即契无为真如也。真如妙性,本来清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当在八九两地;而八地,真无功用,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但约性显,而名现前也。)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 (真如本来无际,望之不见其影,穷之无有分量;今言尽际者:即所谓尽其实际,于无际之际,迥超极造,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 一真如心,湛然不动,名不动地。(一真凝然、湛寂不动。动即变动,而如理精真,无有变动,菩萨当住此地,遍观诸法,诸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尘一毛,一一无非真如自心。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 发挥真如的大用,名善慧地。(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前位,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位,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十玄业用,皆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即法界无障碍智也。《华严》、《唯识》、《金光明》、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 阿难!这些修圆通行的菩萨,从此以后,修习的功行,已告完成,出世的功德圆满,今后只论证,不再论修,因为修习功行,到此为止,所以也还是名为修习位。(从此已往:往者去也,即自九地以去,后三位也。修习之功行,于兹已毕,出世之功德,亦称圆满,此去只论证,不论修。亦目<名也>此地,为修习位:显修习之功,终极于此,故另结之,以清眉目焉。)
(wǎng) = 去,到…去。
(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 慈心如阴,妙智如云,直覆涅槃性海,名法云地。(慈妙是法,阴云是喻。谓真慈普被,弥满成阴,妙智大云,叆叇密布,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良以慈阴妙云,是十地圆满之因德,涅槃性海,是十地将证之果德。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依不生灭之根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趣涅槃果海,到此将证未证故,但曰覆也。)
(fù) = 翻转,倾覆。(覆盖;遮蔽。)
法云 = 喻佛法之涵盖一切也。
 
#等觉一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因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而此菩萨欣趣涅槃果海,顺涅槃流而入,始觉与妙觉相交之时,恰成等齐之际,名为等觉。(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修因克果,此就断果言之。若就智果言之,则如来出菩提觉际,而菩萨入菩提觉际,彼此正当相交,故云觉际入交。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相齐,故名等觉也。)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 阿难!从干慧心起,直到等觉位止,在这等觉位中,才能获得金刚心中的初干慧地。(阿难!从干慧初心,中间所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是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解脱道前,无间道一分,至坚利之慧,能破最初生相无明之惑体;是等觉位中,方始获得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金刚心 = 菩萨之大心,坚固不能破坏如金刚也。
 
四相
#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
生相
起事物也。
住相
安事物也。
异相
衰事物也。
灭相
坏事物也。
 
#妙觉一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 这重重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等五十五个阶段,方可到达究竟妙觉,成无上道果。(如是,指始从干慧,终至妙觉,重重单复十二,方能穷尽,妙觉果位。单七者谓:一名一位为单。如干、暖、顶、忍、世、等、妙之七者是也。复五者,谓一名十位为复,如信、住、行、向、地之五者是也。以其单有七重,复有五重,故言重重单复十二也。尽者,穷极之义;众生迷真起妄,从此法界流,菩萨返妄归真,还归此法界,穷源极证,始本合一,能所双亡,方为尽妙,名究竟果觉,得成无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成无上道:成就三菩提,三涅槃,至极无上之道也。)
(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chóng = 层。)
无上道 = 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 以上耳根圆通,由称性起修,所经各个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为断惑的利剑,观察十种含有深义的譬喻--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于奢摩他自性本定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耳根圆通,称性起修,所经之种种诸地,皆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所建立也。金刚,即藏性之体;观察,即藏性之用;此正藏性全体大用也,亦即首楞严定之体用也。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奢摩他,是自性本具圆定,即根中不生灭,不动摇之性,是天然本具之定体,而能照见于此,是为微密观照,圆解大开,于是称性起修,于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
金刚 = 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刚石是也。
观察 = 与观想,观念等同。
(huàn) = 惑乱。(假象。)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如幻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如焰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如水中月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如虚空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如响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如犍闼婆城
犍闼婆<乾闼婆>,意为香阴。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智者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
#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乾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如梦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如影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如镜中像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如化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 阿难!这样种种阶段都是以三增进的缘故, 正助熏修,从始至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真实归返菩提的正路。(自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如来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文至此处,是禅那证位,故云如是种种位次,皆以三增进故。正助熏修,从始逮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三增进,乃为证楞严之最初方便矣!善能成就者:先从大开圆解,悟明根中不生不灭之性,即是首楞严天然本具之定体。然后蹑解起行,依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从耳根下手,一门深入,中间经历,信、住、行、向、地,四加等觉,五十五位;无修而修,不妨幻修,无证而证,不妨幻证,于本无渐次,深入之中,不妨幻立渐次,而深入之。真菩提路者:即上诸位,真实归菩提家之道路也。干慧非真,妙觉非路,以干慧相似觉,未发真信,犹未起程,故非是路,是以除之;以妙觉、究竟觉已经到家,亦非是路,故亦除之;则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作是观的,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知楞严正定,全体大用,不出金刚观察。始从因地,终于果地,先顿悟根性为因心,然后依悟修证,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此邪、不定指邪外,凡执六识为真因,以事行为真修者,皆名为他观;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为邪观也。)
 
宣示经名流通
#请问经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 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离座而起。向佛顶礼,恭敬地问佛: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怎样奉以自修,如何持以化世?(当何名是经?正求佛因义立名,使现未众生,因名思义耳。云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文殊师利 = 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Mañjuśrī>
顶礼 = 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佛足顶礼 = 礼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礼法也。
#如来备说五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 佛明确的告诉文殊师利说:这部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大佛顶:大者,即众生之心,当体得名,横无边涯,竖无底蕴;佛顶,即佛之肉髻顶相,以表无上最尊,无见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悉怛多,般怛啰: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纯净绝染,即相大也。《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则法法皆心,诸佛诸祖,递代相传之心印也。十方如来:指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清净者:离分别、绝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谓照心海之智眼也。)
大佛顶咒 = 佛顶咒。又云楞严咒。首楞严经所说之白伞盖佛顶咒也。
萨怛多般怛罗 = 陀罗尼名。译曰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清净无染,覆一切有情也。
悉怛多般怛罗 = 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
白伞盖神咒 = 又曰佛顶咒。白伞盖者,佛顶尊之名也。白伞盖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名为白伞盖神咒。首楞严经所说总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之八句,称为心咒,特念诵之。梵名萨怛多般怛罗。译为白伞盖,与妄染不相应为白,遍覆一切为盖,即如来藏心也。
宝印 = 三宝中之法宝也,又三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又诸佛菩萨种种之印契,美称之而云宝印。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 也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救护亲因,亦仗楞严秘密神咒之力。救度阿难,脱离淫难,及护持会中性比丘尼,欲爱干枯,顿证三果。得菩提心者:顿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无上菩提之果觉。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万法;遍知,万法唯心。)
度脱 = 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
= 体之义,因之义,不改之义也。
(xìng) = 人的本性。(事物的本质。)
比丘尼 = 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梵语尼者,显女性之声也。
菩提心 = 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 又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十方如来,必须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因;然后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谓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权、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属性具,为密题;下四字属修成,为显题。言性虽本有,修即不无,所谓无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非同新成之实证,故曰:‘了义修证’。)
密因 = 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
了义 = 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 也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体大>;方者,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相大>;广者,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用大>。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染净一如。王者,自在之意。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  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真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大方广 = 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
佛母 = 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又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
陀罗尼 = 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 又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zhāng) = 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音乐的一曲。(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万行 = 一切之行法也。
首楞严 = 佛所得三昧之名。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大定之总名。)
汝当奉持。
= 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你应当奉以自修,并持以化世。)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 佛陀说完了经的题目,当时阿难以及会中大众,获得如来开示的秘密心印,般怛啰的深义,同时明了这经所指的究竟义趣。(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及闻此经,文殊问名,如来备说,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
(méng) = 草名。(蒙受/幼稚,暗昧不明。)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殊胜玄妙的理体,超越权乘渐次,全经朗然明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为心思言议所不能及。(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顿悟 = 有一类大心之众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为顿悟。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而至佛果,此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历劫之修行,渐成佛道,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
妙理 = 深妙之道理。
(lǜ) = 思虑。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 断除三界修心的六品微细烦恼。阿难本只是初果圣者,自前大开圆解,得悟法身,然理虽顿悟,仍须渐修,到此方证二果。(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
 
四果/声闻四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须陀洹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见道位
有学
斯陀含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修道位
阿那含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四果
阿罗汉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无学道
无学
 
行位三道
见道
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
修道
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
无学道
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
 
二障
#断二障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烦恼障<我执>
所知障/智障<法执>
分别我执<> - 后天。
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界内见惑<八十八使>
#五利使 = 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
#断尽得须陀洹果
分别法执<> - 后天。
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
#界外尘沙。
俱生我执<> - 天生。
贪、瞋、痴、慢、疑。
#界内思惑<八十一品>
#五钝使 = 贪嗔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断尽得阿罗汉果
俱生法执<> - 天生。
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
#界外无明。
事障
理障/智障
障涅槃
障菩提
属枝末无明第六识所执
属根本无明第七识所执
 
八十八使见惑
三界
四谛惑
使
小计
 
欲界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十使
三十二使
八十八使
贪、瞋、痴、慢、疑、邪、见。
七使
贪、瞋、痴、慢、疑、邪、见。
七使
贪、瞋、痴、慢、疑、邪、见、戒。
八使
色界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九使
二十八使
贪、痴、慢、疑、邪、见。
六使
贪、痴、慢、疑、邪、见。
六使
贪、痴、慢、疑、邪、见、戒。
七使
无色界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九使
二十八使
贪、痴、慢、疑、邪、见。
六使
贪、痴、慢、疑、邪、见。
六使
贪、痴、慢、疑、邪、见、戒。
七使
 
八十一品思惑/修惑
三界
共十惑
共九地或九有
欲界
五趣杂居地
<
地狱畜生>
九品
<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八十一品
色界
一、离生喜乐地<初禅>
二、定生喜乐地<二禅>
三、离喜妙乐地<三禅>
四、舍念清净地<四禅>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无色界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助定门(以戒助定)
 
六道生堕根由
#十因六报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 于是也从座位站起来,先向佛陀顶礼,然后恭敬的赞扬,再请开示:具备折伏一切魔外大威,摄受一切众生大德的世尊!慈悲的声教,普被众生,不分亲疏优劣,没有任何局限,能善巧开示众生,破除微细深沉,难知难察的烦恼,使我现在身心快乐,受益不尽。(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十二类生,颠倒妄想,一时顿销,故具折伏之大威。五十五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具摄受之大德。慈音无遮<遮者限也平等也>:教不简乎亲疏,机不分乎胜劣。善巧方便,开示众生,微细烦恼,以思惑修道位中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无明,故曰沉惑。妄既破,而真自显,喜菩提之有分,知涅槃之可修,从此生死无干,故得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也。)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恭敬 = 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gong) = 恭敬,谦逊有礼。(拱手致礼。)
大威德 = 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 世尊!若是这妙明真净的真心,本来就周遍法界,圆满十方;那么五阴四大,根、尘、识等,以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原都具真如自性,也就是十方如来成佛的真体。(世尊,若此众生,所具如来藏性:其体不变曰妙;其用随缘曰明;从来无妄曰真;究竟不染曰净;具此四种德相,曰妙心;本来周遍圆满。妙心既已如是,乃至超略之词,超四大、五阴、根、尘、识法,以及虚空,乃至大地草木<器世间>,蠕动含灵<有情世间>,本来原具,真如自性,即是十方如来,成佛真体,无二无别。)
(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
含灵 = 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 既然是佛本体,自应是真实不虚,为什么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六道的差别呢?世尊!是真如体中,本来就有六道呢?还是由众生的妄想习气而产生?若说是真如体中,本来就有,六道就不应该是虚妄不实;若说是由妄想习气产生,就是心外有法,又与我现在所悟周遍圆满的义理不符。(既是佛体,自应真实,云何复有七趣之虚妄耶?等道,即仙道。世尊此等诸道,因何而有?为复真如体中本来自有耶?为是众生心中妄习生起耶?若是真如体中,从本以来自有,则七趣不应虚妄;若是众生心中,妄想习气生起,则心外有法,与今现悟遍圆之义不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
妄习 = 妄念妄想之习惯。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 世尊!譬如宝莲花香比丘尼,本来已受持菩萨戒,却偷偷的与人行淫,为了掩饰自己的犯戒行为,又妄发谬论,说行淫不过是两相交欢,不会有什么恶业,将来也不会有苦的果报,这和杀盗不同。她发表这种谬论以后,先是从阴部起大猛火,逐渐延伸,终为欲火所焚,死堕无间地狱。(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大戒,而又私行淫欲,既已破戒,且以妄言谤戒。谓行淫,非同杀生害命,非比偷劫财物,但是彼此交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盖私淫是破戒,妄言无报是破见;毁律误人,罪恶弥甚;故感华报、果报,一时俱受。淫欲属火,故感女根生大猛火,业力增上,报不容缓也。此华报不足以偿,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而受果报矣!)
妄言 = 与妄语同。
业报 = 应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 又如琉璃大王,欲兴兵杀戮释迦种族,善星比丘,贪图他的恭敬供养,妄毁因果,以邪说而加鼓励,说一切法空,杀戮无罪。这两个人,都在杀戮释迦族以后,当生就身陷阿鼻地狱,受大苦报。(琉璃报复属怒,善星邪见属痴,亦举现事,以问地狱之报。合上宝莲香私行淫欲,总之淫、怒、痴三,为堕狱之因。为人在世,不可不慎;若复修行,更宜痛戒。琉璃王,是匿王太子,诛瞿昙族姓,以报一言之辱。惟以嗔怒增胜,杀戮太过,故致堕狱耳。《涅槃》云:善星比丘,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有涅槃,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即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地狱,人所共见。)
琉璃王 = 毗琉璃王。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善星 = 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
(zhū) = 声讨、谴责。(杀戮。夺去生命。)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tán) = 密布的云气。
瞿昙 = 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亦即释尊俗家的本姓。
妄说 = 虚妄不实之言说也。
生身 = 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又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
(xiàn) = 象人掉进陷阱形。坠入,掉进。
 
三空
二空
生空/
我空/
人空
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
#众生之空无。<众生虽尽有心身,而是为五蕴之假和合者,无常一之我体,故谓之我空,又云众生空。>
法空
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五蕴之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于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法空。
#事物之空无。<色心之诸法为因缘生之俗法而无实体,谓之法空。>
       俱空
我法俱空也。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 这些地狱,是各有固定的处所,各别造业,同到一处受报呢?还是以各各所造的业,各自私受而别业别报?惟垂大慈,开启我们如幼童的蒙昧,使得正知正见,使一切持戒的众生,听了佛陀肯定的教诲,能欢喜顶戴,清净自守,严持不犯。(敢问世尊,以上三人观之,此诸地狱,为有一定处所,虽造业不同,皆归此处,同受报耶?为复各自其然,而彼彼发业有异,各各私受其报耶?上问别业同受,后问别业别受,所以不明而疑也。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等,幼童蒙昧;此乃当机,愧无大智,有类童蒙,恳求开发,正知正见,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示决定义门,不致犹预,自然心生欢喜,身则顶戴,益加谨洁奉持,而无犯戒之事矣!)
(dài) = 增益。(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jǐn) = 谨慎,小心。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佛很欢喜地嘉许阿难说:你问得最痛快,最合我意了。以上所说,私自行淫,瞋怒杀害,愚痴的妄语,都属邪知邪见,现在由于你这样一问,我正好进一步的说明,普令一切众生,因怕苦报而严持禁戒,不入邪知邪见的罗网,能得同归正道。你现如实谛听,我当为你分别解释,详细说明。(普令众生,不入邪见,咸归正道,岂不庆快于心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地狱同别之义也。初赞叹许说竟。)
(zāi) = 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dì) = 细察。(仔细。)
 
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身见/萨迦耶见
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 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 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
#执我我所。
边见
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 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
#执断执常。
邪见
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拨无因果。
见取见
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
#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
#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
戒禁取见
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过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
#非因计因,如持牛戒狗戒,为生天因之类。
 
四谛/四圣谛/四真谛 - 声闻乘/小乘
迷界<世界因果>
悟界<出世间因果>
<苦谛>
--生死苦果
<集谛>
--烦恼苦因
<六种根本烦恼>
<灭谛>
--涅槃乐果
<道谛>
--道品乐因
<共有三十七品>
八苦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
<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前七为别,后一为总。>
 
俱生我执<>
--界内思惑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执断除,贪瞋痴尽。
#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八正道 =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分别我执<>
--界内见惑
不正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 阿难!一切众生,所具的如来藏性,其体不变,实在是本具的真如佛性,清净妙心,没有任何杂染;只因一念妄动,迷失本真,致成无明,而有妄见,由妄见而生妄习,由这惑业为因,将原本的一真,分为内外二分。(阿难!如彼七趣,一切众生,所具藏体,实是本来元具真如佛性,清净妙心,无诸杂染;因彼一念妄动,遂成妄见,即无明现行,故有妄习生焉;即杂染种子,由无明种习为因,致有七趣虚妄。内分,即众生身分之内,深生耽著。外分,即众生身分之外,悬求胜应。此虽情想升坠,胜劣不同,总不出虚妄习气而已。)
妄见 = 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
#内分属情故坠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 阿难!所谓内分,就是众生的身内,心存爱染,对境着境,发为贪恋不舍的妄情,久积不休,能产生贪爱的水。(内分境,即是众生,身分之内。因诸爱染下,显内分心,因于内分境上,生诸爱染;爱染即情也。如世间所说,喜怒哀乐爱恶欲,是谓七情,爱居其一,总之七种皆爱也。喜则投合所爱,怒则侵犯所爱,哀则亡失所爱,爱则顺从所爱,恶则妨碍所爱,欲则纵恣所爱,皆爱情为本,故总属爱也。最初对境起为爱染,贪恋不舍为妄情,以妄情积久不休,则能发生贪爱之水。)
爱染 = 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
妄情 = 虚妄不实之情识也。
(qíng) = 感情。
(jī) = 堆积谷物。(累积;堆叠。)
爱水 = 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 所以众生,心中如想起珍羞美味,口中自然流涎;心中若想起已死的人,不论是怜念他的声音笑貌,或怨恨不幸早亡,自然就会热泪满眶;若贪求财宝,心生爱涎,使全身呈现光润的神色;心若想着行淫,男女性器官,就自然流出一种液体。(是故者:是能生爱水之故。众生六根对境,生诸爱染,如鼻、舌二根,遇著珍羞美味,心忆香味,口中水出。如眼、耳二根,对著前人,即已故之人,或怜其色声可爱,或恨其世寿早亡,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心中回忆,目中泪盈。如意根贪求财宝,即是法尘,心中发生爱涎,财宝欲至,而爱涎资身,故举体光润。如身根贪著行淫,即是触尘,男女二根,未经交遘,自然流液,则爱能生水之义,显然可证。)
(xiū) = 以手持羊,表示进献。“丑”是手的讹变。进献。(味美的。)
(xián) = 唾沫,口水。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潮湿。)
(yè) = 流质。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 阿难!各种贪爱虽然有别,然流通的相状形于外,蕴结藏于内,总是以润湿为性,这是相同的。润湿不能上升,一定向下坠,乃是自然的道理,因是由情动于中,由心起念的缘故,这就名为内分。(阿难!诸爱虽然六根各别,流结是同者:流是流通,口中水出,目中泪盈,男女二根,自然流液,此皆水之流通于外也。结是蕴结,举体光润,此则水之蕴结于内也。若流若结,总是润湿为性,故曰是同。因润湿,则不能上升;不升,势必从坠,此乃自然之理,故名内分。)
湿(shī) = 潮湿。
(zhuì) = 落下,掉下。
#外分属想故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 阿难!所谓外分,就是众生对身外的美妙境界,产生种种仰慕渴求,发而成虚妄的想念, 想念积久不休,心念神驰,能产生一种殊胜的气势,可脱离形累,无往而不达。(分外境,即是众生身分之外,胜妙境界。因诸渴仰,显外分心,不安本类,志求出离;以乍闻胜境,心生渴想仰慕。渴仰即想也,渴仰之极,发明种种清虚想念。想念积习而不休止,想极神飞,能生殊胜之气,脱离形累,必成超举之因。)
(yǎng) = 抬头。(仰慕。)
(shèng) = 胜任,禁得起。(通“升”。上升。)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 所以众生,若心持禁戒,举身轻快清净,心持咒印,顾盼雄毅,无所畏惧;心想生天,就会梦中飞腾;心念佛国,就会独见圣境;事善知识,则自轻身命。(是故者:是能生胜气之故。心持禁戒,义该念戒、念施。以心持即念。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以咒为诸佛秘印,心持乎此,如佩诸佛秘印,纵遇魔外,无所畏惧,故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即是念天;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心存佛国,即是念佛。圣境冥现者:或于禅观之中,或于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但以人所不见,而己独见,故云冥现。事善知识,即是念僧。)
咒印 = 陀罗尼与印契也。
(gù) = 回头看。(观看。)
(pàn) = 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看。)
(xióng) = 从隹,与鸟有关。公鸟。(雄壮;雄伟。)
(yì) = “殳”指兵器。意志坚强、果断。
梦想 = 梦中之想念也。
身命 = 吾身与吾寿命也。
 
六念/六念处
念佛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念法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念僧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念施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念天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 阿难!无论你想什么,所想的境界,虽然千差万别,但轻举完全相同,皆是风动为性, 轻举一定上升而不至不沉,自然有超越之能,这名为外分。(阿难!诸想虽然有六念各别,轻举是同;如梦飞为举,余四皆轻。若轻若举,成以飞动为性,故曰是同。飞动则不至下沉,不沉势必超越,此乃自然之理,故名外分。)
(chén) = 甲骨文字形,中间是牛,周围是水,表示把牛沉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没入水中。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 阿难!六趣升沉,不出情想二因,由情想的轻重,而有升沉的差别。一切有情所寄托的世界,从无始以来,没有不贪生的, 生时顺着习性,造作善恶等业,以有这业因,死就随着变迁流转,而受异类等身,如是生死相续,轮回不息。每当临命终时,气息已断,体温尚存之际,畏死求生之时,顺逆二报,交相并发,随着情想的轻重,一生的善恶各业,同时显现。(阿难!一切有情,正报世间,生来死去,相续不断,如旋火轮,未有休息。一切众生,莫不贪生恶死。生则从其随顺习气,而造善恶等业;死则从其迁变流转,而受异类等身。故临命将终之时,六识皆已不行,而八识尚未离体,故未舍暖触。若八识离体,暖相自尽,寿命已终。今则将死未死,现阴欲谢,中阴未生;当此之时,正在畏死求生之际,谓以死为逆,而欲避之;以生为顺,而欲求之;则顺逆二习,交相并发。则一生所作,一切善恶之业,随其情想轻重,俱时感变而顿现焉。)
生死 = 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
相续 = 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遭遇/靠近。)
(dùn) = 叩头。(立刻。)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世间 = 有为法之过现未迁流曰世,事事物物间隔曰间。
 
想和情
升坠分量
想和情
众生升坠
升而不坠
纯想
天上、净土
情少想多
九情一想
飞仙
八情二想
大力鬼王<岳神等>
七情三想
飞行夜叉<鬼帅等>
六情四想
地行罗刹<山野鬼神等>
不升不坠
情想均等
五情五想
坠而不升
情多想少
六情四想
毛群走兽<>、羽族飞禽<>
七情三想
饿鬼
八情二想
有间地狱
九情一想
无间地狱
纯情
阿鼻地狱
 
#升而不坠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 纯想就能飞升,必生天上,若是飞想心中,兼备福慧,又有清净誓愿,自然心境开朗,得见十方诸佛,一切净土,可以随愿往生。(想,是澄心观想,非乱想也。此与卵生之想有异,彼约受生之时,妄染之想;此约在世之时,惯习胜妙之想。纯想胜妙境界,神游分外,故即便能飞,不致坠落,必生天上,卜居于天也。此纯想,乃统三界诸天;可见三界诸天,皆想心善业之所感也。设若纯想飞心中,平日或有兼修福慧者,如供佛为福业,闻法为慧业。今以纯想,及福慧力,与净愿力,自然心地开通,见十方佛,一切净土,如西方之弥陀乐邦,东方之药师琉璃等;十方俱现,胜劣攸分,故得随愿往生。可见此等,亦属纯想,但兼福慧,以及愿力,所以超胜诸天耳。)
往生 = 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 如果情少想多,虽能轻举,但飞越不会太远,竖不能超越四天,横不能跳出轮回,就会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之类,可游于四天,来去无碍。(情少想多者:谓胜想不纯,少杂微情,虽能轻举,而非远到,以其竖不越于四天,横不出乎轮围故耳。即为飞仙下,应分四类,此应是九想一情,如后文飞行仙类。大力鬼王:此应是八想二情,如岳神之类。飞行夜叉:此应是七想三情,如鬼帅之类。地行罗刹:此应是六想四情,如山野鬼神之类。然鬼神一道,有善有恶。恶者,专于为祸,正属鬼类;善者,兼能为福,旁通仙趣,大力鬼神等,约兼能为福者言之;皆能飞腾,游于四天,其所去来,俱无阻碍也。)
(xiān) = 表示仙人多住在高处。仙人。
飞仙 = 飞行空中之仙人也。
飞行夜叉 = 飞行空中之夜叉神。
地行罗刹 = 于地上行动之罗刹也。未得飞行之通者。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阿修罗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八部鬼众
管辖
乾闼婆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东方持国天王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reta>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夜叉/药叉
<Yaka>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sasa>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随持戒人,护持禁戒;或随持咒者,护持神咒,或护禅定,保定安于忍法;这等人就会亲近如来法座之下。(其中者:即上四类之中,若能发善愿,及存善心,愿护持我佛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如戒坛中,护戒善神之类;或护神咒,随持咒者:如本经中,百灵护咒之类;或护禅定,及修禅之者,保绥<安也>法忍,如禅堂中,护静善神之类;参禅遇魔,则所得法,不能忍可,今则保而安之。是等则亲住如来法座之下。此明带邪情,而有善愿者。故八部之众,皆以鬼神身,而得亲近于佛,蒙佛授记者也。)
神咒 = 陀罗尼也。为神秘之咒语,故曰神咒。
(suí) = “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借以登车的绳索。(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法忍 = 忍者忍许之义,今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即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也。依此忍许而离惑明理之智决定,谓之法智。故忍为断惑之位,属于因,智为证理之位,属于果。小乘之见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谓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谓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信忍无生之理,谓之无生法忍,其他尚有种种之法忍。
#不升不坠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 若是情与想均等,必不升不坠,当生人间,由于想体明达,必为聪颖之士,由于情体幽闭,比上又不足了。(不飞不坠者:由有五情,不能飞升,故上不及天仙鬼神;由有五想,不至沉坠,故下不在地狱三途。参合两楹,故得生人世之间。由具五想,想体明达,所以有聪利;如觉观知识,推度事理,胜彼下趣也。由具五情,情体幽闭,所以有此暗钝;如不有神通,不能飞举,劣彼上趣也。)
(jūn) = 指土地分配均平。均匀;公平。
(yōu) = 遮蔽。(昏暗。)
(sī) = 斤,斧子。劈;砍。(“斯”假借为“此”,这,这个。/则,就。)
#坠而不升
##畜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 如果情多想少,就流为横生之类,重的就为毛群走兽,轻的就成羽族飞禽。(情爱多,而胜想少者,是不均等。情多一分为六情,想少一分为四想,流入横生。然横生复有二类:若身之重者,则为毛群走兽,地行之类;若身之轻者,则为羽族,飞禽空行之类。)
横生 = 称人类以外的万物。
(yǔ) = 鸟毛,特指鸟的长毛。(鸟虫的翅膀。)
##饿鬼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 七分情爱、三分胜想,就会沉沦于水轮之下,火轮的边缘,受猛火气焰的熏习,结气成形,变为饿鬼,常被焚烧,见水化火,缺饮缺食,经百千劫,常受饥渴之苦。(七情三想,则沉于水轮之下,生于火轮之际,受猛火之气分,结气成形。水能害己者:因见水变火之故,水反能加害于己也。由是无饮无食,经百千劫,常受饥虚之苦。)
(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烧。)
(shāo) = 使物着火。
 
五轮
依俱舍等之说。轮者以此四层各为周圆之形故也。世界之成立为五轮。
密教之通称,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五轮。此五大,法性之德具足圆满,故云轮。世界为此五轮所成。
九山八海 = 大铁围山,七重金山,须弥山;大咸水海,七重香水海。
 
地轮
地轮
金刚轮
水轮
水轮
火轮
风轮
风轮
空轮
空轮
 
##地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 九情一想,沉沦逾深,要穿越火轮,停身于风火相互交会的地带,这里有有间地狱和无间地狱。情爱较轻,堕入有间地狱,受苦尚有间歇的时间;情爱重的,就堕入无间地狱, 受苦没有稍停的时刻。(前在火际,今又透过火际,下洞火轮,以洞即透过义。身即坠狱之身,入此风轮、火轮,二交过之地。此地有间无间,俱在其中,如八情二想,罪之轻者,生于有间;九情一想,罪之重者,生于无间;此二种地狱。然斯无间,但对在狱受苦言之,非对下之阿鼻地狱也。以既惟九情,罪恶未至极重;犹有一想,善根未至尽断故。)
(dòng) = 水流急。(窟窿;孔穴/贯穿;通达)
纯情即沉入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 如果纯情无想,只堕不升,就要堕入阿鼻地狱,若在纯情心中,兼有谤大乘教法,毁佛禁戒,诳妄说法,冒充善知识欺瞒众生,虚贪信众的供养,滥受别人恭敬等五逆十恶重罪,更要轮转生十方阿鼻地狱,求出无期。(梵语阿鼻,此云无间,与前有异,乃罪恶极重者,所坠之处也。纯情心中,以及兼罪。或有毁谤大乘,如大慢婆罗门等;毁犯禁戒,如宝莲香等;诳妄说法,如善星比丘等。以至无实行,而虚贪信施之资财。无实德,而滥膺四众之恭敬,甚而五逆十重,无业不造,本狱不足以偿,故云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大乘 = 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
(huǐ) = 从“土” ,表示与瓦器有关。瓦器缺损。(毁坏;破坏。)
(kuáng) = 欺骗。
信施 = 信者之施物也。
(làn) = 浮起,浮现。(大水漫出,泛滥/过度;超过限度。)
(yīng) = 胸腔,胸。(担当/接受。)
 
五逆/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 = 略曰破僧。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
出佛身血
 
十重戒/十重禁戒/十波罗夷/菩萨十重戒/显教十重戒
#《梵网经》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波罗夷 = Pārājika 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余<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俱舍论谓之他胜<胜于恶法也>。通常用四分律断头之义。
杀戒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自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于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十恶/十恶业/十不善/十不善业
身造
/杀生
杀害生命。<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也。>
/偷盗/不与取
盗取财物。<他人不与而自取也。>
淫狎行动。<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口造
妄语
虚诳不实之语。<大妄语者,不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或受天龙鬼神之供养等,总说过人之法也。小妄语者,谓其他一切不实之言语。>
绮语/杂秽语
杂秽不正之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
恶口
骂詈恼人之语。
两舌
离间两方之语。
意造
<三毒>
悭贪/贪欲
悭吝贪着。<惜物而不与人,贪求而无饱足之心。>
嗔恚
嗔恚忿怒。
邪见/愚痴/无明
暗昧迷理。<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 这些都是循着各自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苦报,虽是自业所招感,自作自受,但众生同业所成的同分狱中,仍有一定的处所。(一切众生,循其自己所造恶业,虽则自业所感,还自来受。而众所感,同分狱中,兼有本元,一定处所。如地狱既尔,诸趣皆然。)
(xún) = 顺着。
(zhāo) = 打手势叫人来。(招致;招惹。)
(jiān) =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造十习因堕地狱
 
#地狱趣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 阿难!这等因情想轻重,所招感升沉的果报,都是那些众生,自业所招感,由十种业习为因,致使六根交互受报。(此等因情想所感升坠之报,皆是彼诸众生,自业之所感招,设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之入哉?造十习之业因,受六交之果报。)
十习因 = 感六果之十因也。
 
##淫习<>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 是那十种业习为因呢?阿难!一是淫习交接:因宿世淫欲旺盛,余习犹存,遇缘发起现行,男女交接,互相磨擦,以求欢乐,磨擦不休,耗散精血,积淫成火,所以有大火光,于自心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就会发烧一样。(淫为万恶之首,生死之根;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首列焉。宿世淫欲炽盛,犹有余习,发为现行,必须内根外境,男女交接,方得成业。发于相磨者:谓染心会合,彼此互相研磨,深求欲乐;研磨不休,则精血由是耗散。积淫成火,故有大猛火光,于自心中发动,预现地狱相也。则死后,招引业火,自可想而知矣。如有人以两手掌,无故自相摩触,由是故有暖相现前者,是也。)
(mó) = 磨治石器。(磨擦。)
(yán) = 细磨。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 因为宿有种习未除,现习再增,二习相交,如干柴烈火,相互炽然,这时命终,故感现铁床铜柱等苦报。(习有种习、现习,种习为种子属惑,现习为现行属业,由种子发生现行,故作诸业。二习,谓种习现习之二,犹干柴遇火,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炽然。由此命终,故感铁床铜柱诸事。) 
(zhù) = 屋柱。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 因此一切如来,视行淫一事,异口同声,都称为欲火,菩萨视淫欲,就如猛火坑,避之惟恐不远。(是淫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向人形容谓之色,自己观察谓之目,异口同音,同名欲火。淫欲火害,甚于猛火,遭之者必至丧身失命。菩萨见此淫欲之境,远离回避,犹如火坑相似。)
(sè) = 脸色。(种类。)
欲火 = 淫欲之热情如火也。
(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
 
##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 二是贪习交计:生前多贪,已成积习,发为现行,又更增上,互相计较,彼此筹算,相互吸取,以济己私,贪得无厌,追求不休;贪心属水,吸取属风,水风相遇,必然积寒,结为坚冰,所以于自己心中,已现冻冽之相,如人以口吸气,就有冷的感触一样。(贪,乃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前生多贪,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计,彼此筹算方得成业。发于相吸者:谓互相吸取,以济己私。吸揽不止者:由于贪得无厌,追求不息,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贪心属水,吸取属风,水若遇风,必至积寒,结为坚冰,于自心中,预现冻冽之相矣。如人以口空张,吸缩风气,尚有冷触发生者是也。)
(lǎn) = 执。(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
(dòng) = 结冰。(寒冷,受冷或感到冷。)
(liè) = 寒冷。
(suō) = 捆束。(收缩。)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 积习未除,现习又增,贪吸更甚,当其命终的时候,所以神识感得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苦报事。(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贪吸更甚,故曰相陵。由此命终,神识故感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此吒吒、波波、罗罗、皆狱中寒逼罪人之苦声;青、赤、白莲,皆狱中冻冽罪人之形色;此乃八寒地狱之前六。前积坚冰,于中冻冽,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寒逼之声色现前,是业果成就矣。)
(líng) = 大土山。(凌驾。)
(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八寒地狱/八寒冰地狱
頞部陀<Arbuda>
此云疱,极寒逼身身上生疱也。
尼刺部陀<Nirarbuda>
此云胞疱,严寒逼身身分疱裂也。
頞哳吒<Aaa>
此三者逼于寒而自口中发如是异声也。
矐矐婆<Hahava>
虎虎婆<Huhuva>
嗢钵罗<Utpala>
此云青莲华,严寒逼迫,身分折裂如青莲也。
钵特摩<Padma>
此云红莲华,身分折裂如红莲华也。
摩诃钵特摩<Mahapadma>
此云大红莲华,身分折裂如大红莲华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贪吸多求,同名贪水,谓贪欲为害,胜于毒水。菩萨视贪心如瘴海,无不远避。(是贪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向人形容谓之色,自己观察谓之目,异口同音,此贪吸多求,同名贪水。谓贪之为害,胜于毒水,饮之者,必至腐肠烂胄。菩萨见此贪爱之境,莫不远离,如避瘴海。瘴者疠气也,凡山海热处即有之,人若不知,误吸其气,便成疟疾,遂至殒命也。)
贪水 = 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
(zhàng) = “疒”与疾病有关。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 三是慢习交陵:以前生傲慢而成积习,发为现行,又加新习,彼此陵越,这是起于自恃过高,尊己卑人,驰心上流,没有止境。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静水流,必然奔腾,这样就有腾逸奔波的情势,于自心中,已有积水成波的相状,如人以舌舐上齶,因而口中水生。(慢,亦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前世多慢,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陵;彼此交相陵越,方得成业。发于相恃者:谓自恃豪姓大贵,有势多财等,尊己卑他,其性高举,驰心上流,不知止息。然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峙水驰,必致奔腾。如是故有,腾跃纵逸,奔驰之波,于自心中,预现积波为水之相矣!如人以口中之舌,舐于上齶,绵绞其舌上之味,因而遂有口水发生是也。)
(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
(shì) = 依赖。
(chí) = 车马疾行。(疾行。)
(téng) = 马奔腾。(奔驰。)
(bēn) = 快跑。
(mián) = 丝棉,精丝绵。(接连不断。)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 积习与新习,互相鼓励,故于临命终时,感得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慢流益甚,故曰相鼓,谓鼓荡陵越也;由此命终,故感血河等报。血河者:《灌顶疏》云:狱有两山,罪人走入,两山忽合,如磨盖压,血肉遍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其中。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罪人入河,铁刺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状。热砂者:灌顶云:即黑砂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砂,来著罪人,烧皮彻骨。或热砂连毒海为句;盖以海沸热砂,没溺罪人,苦毒无量故也。融铜灌吞者:《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浇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此皆以类相感,更有多事,故以诸字该之。前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血河灰河,融铜灌吞诸事,是业果成就矣。)
(gǔ) = 一种打击乐器。(发动,使振作起来。)
(shā) = 同“沙”。
(róng) = 炊气上升。(融化。)
游增地狱/十六游增地狱 = 八大热一一各有十六小地狱,以一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之四处也,是名十六游增地狱。八大热合为一百二十八游增。有罪业之众生游此,倍增苦恼,故曰游增。<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心中的我慢,如巨海洪涛,沉溺就难得出,没有不远远避开的。(是慢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一事,名饮痴水。而菩萨见此自心之慢,非见他慢也,后皆仿此。如避巨溺:巨海洪涛,沉溺难出,有智之者,莫不严避也。)
我慢 = 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
痴水 = 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
(nì) = 没入水中。
 
##瞋习<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 四是瞋习交冲:这是起于互相忤逆,因忤逆而怨结于心,无能自解,因起瞋恼,心热发心,铸气为金,所以于自心中,已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等相状了。如人衔冤莫白,急欲报复,观其形色,必先有一种杀气腾腾的气势。(嗔,亦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本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宿生多嗔,犹余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交冲,彼此冲突,方得成业。发于相忤者:谓忤逆侵犯。忤犯结恨,而不休息,不得报复,遂起嗔心;嗔是心中火,故曰心热发火。铸肺气以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等事。刀山者:聚刀为山;铁橛者:橛即棍也;剑树者:竖剑为树;剑轮者:团剑为轮;斧,劈属,黄金饰斧为钺;枪,刺属;锯,解属。于自心中,预现杀气之相矣。如世人衔冤,有欲报复,观其形色,便有杀气飞动者,是也。)
(wǔ) = 抵触,不顺从。
(zhù) = 铸造。
刀山 = 刀剑之山,地狱之难处也。
(jiàn) = 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jué) = 木橛子,短木桩。
(fǔ) = 斧子,伐木工具。
(yuè) = 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qiāng) = 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jù) = 析解木石等的齿形工具。
(xián) = 口含。(包含,蕴含。)
(yuān) = “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屈缩。(通“怨”。仇敌。)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 旧习又加新习,瞋忤更甚,愈相攻击,念念在杀,所以临命终时,神识不昧,故招感宫割、斩斫、剉、刺、槌、击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嗔忤愈盛,益相攻击,念念在杀。由是命终,神识故感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宫谓割其势,名为宫割;斩谓斫其首,名为斩斫;剉谓折其体;刺谓穿其身;槌谓笞其背;击谓杖其臀;此皆世刑引用耳。前之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故有刀山铁橛等,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种种诸刑现前,是业果成就矣。)
(go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古代五刑之一。阉割男子生殖器。)
(gē) = 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泛指用刀截断。)
(zhǎn) = 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砍;砍断。)
(zhuó) = 斧刃。(用刀、斧等砍劈。)
(cuò) = 折伤。(铡切;斩剁。)
(cì) = 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chuí) = 槌子,敲击工具。(捶打;敲击。)
(jī) = 敲击,敲打。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瞋恚如同钢刀利剑,若一触着,非死即伤,菩萨见心中的瞋恚,就像逃避诛戮一样。(是嗔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嗔恚一事,名利刀剑,触之即死。菩萨见此自心嗔恚之境,速宜远之,如逃避天诛大戮,不敢有犯也。)
(lù) = 斩,杀。
 
##诈习<绳木绞校>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 五是诈习交诱:这是起于互相愚弄,以谄诈彼此诱骗,欲使人不觉不知,坠入圈套中, 诈诱之术,愈演愈奇,念念谄诈不休,是心中已有绳木绞校的意象,预现地狱的征兆,就像以水浸入田中,草木自然生长一样。(诈,乃小随烦恼之谄。今云习者,宿世惯行谄诈,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哄诱,以成其业。发于相调者:谓谄诈不实,彼此欺瞒,发于相调,互为愚弄;由是引心令起,不肯止住,造业无休,则谄诈之术,愈出愈奇,能令人不觉不知,入其圈套。绞以绳引,谓绞而结之,令不得解。此亦于自心,预现地狱之相矣。如世间以水浸田中,能令草木,不觉不知,而自生长是也。)
(zhà) = 欺骗。(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引诱/欺狂,诱骗。)
(tiáo) = 声音调和。(搭配均匀。)
(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
(jìn) = 古水名。浸水。(泡在水里,被水渗入。)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 种习新习更相延伸,故于临命终时,神识招感杻械枷锁,鞭杖檛棒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谄诈愈甚,更相延引,由此命终,神识故感在手之杻,在足之械,在项曰枷,在颈曰锁,械枷即校。在身则受鞭杖檛棒诸事。前绳木绞校,心中之狱相初萌;此则杻械枷锁等,是业果成就矣。)
(niǔ) = 檍树。(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
(jiā) = 连枷。脱粒用的农具。(旧时一种套在脖子上的刑具。)
(biān) = 皮制的马鞭。(打马。泛指鞭打。)
(zhàng) = 执;持。(用棍子打;拷打。)
(zhuā) = 鞭子/击,打击。
(bàng) = 棍,杖。(用棍棒打。)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奸贪诈伪,如同谗贼,菩萨视心中的诈伪,如畏豺狼一样,决不会起诈伪的念头。(是诈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奸诈虚伪,名为谗贼,以谗言哄诱,犹胜于贼,遇之者,莫不倾家荡产。菩萨见自心之诈,回避不及,如畏豺狼。豺狼恶兽,故当避之。)
(jiān) = 奸邪,虚伪狡诈。
(wěi) = 欺诈。(伪装;假装。)
(chán) = 说别人的坏话。
(zéi) = 残害;伤害。(偷窃或抢劫的人。)
(chái) = 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
 
##诳习<尘土屎尿>
##诳之与诈,有何差别?诈谓诱他,期堕我术,明取其利;诳谓欺他,恐泄我机,暗取其利;皆属妄语,而举心不同也。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 六是诳习交欺:以前世矫诳成习,这是起于彼此欺瞒,互相诬罔,指无为有,以实作虚,欺人不知不觉,眩惑人心, 诬罔不休,念念飞驰心智,造设奸谋诡计,使人堕入计中,是其心中,已有尘土屎尿,污秽不净的境象,如风扬尘土,对面个无所见。(诳,乃小随烦恼之一,亦属于惑。今云习者:以宿世多诳,尚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欺瞒,方得成业。发于相罔者:谓矫诳虚伪,发于诬罔。所以无者诬罔以为有,虚者诬罔以为实;诬罔不止,以为得计,遂飞动其心,造设奸谋,神出鬼没,令人不觉,堕其计中。由其用心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预现地狱之相矣。正如风卷尘沙,尘随风势,搅乱虚空,昏天黑地,令人对面各无所见是也。)
(wǎng) = 渔猎用的网。(同“网”/ 诬,无中生有/欺骗;蒙蔽。)
(wū) = 欺骗。(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
(wū) = 停积不流的水。(污垢,脏东西。)
(shǐ) = 粪便。
尿(niào) = 尸代表人体。小便。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堕漂沦诸事。
= 种习新习相加,诳业倍增,所以临命终时,神识招感没溺腾掷,飞堕漂沦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诬罔愈甚,故曰相加。谓诳业倍造,如是故有,命终神识,见有没溺腾掷,飞堕飘沦诸事。前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之狱相初萌;今见有没溺等,业果成就矣。没溺者:似是沸屎地狱,谓屎尿沸溢,罪人没溺于其中也。腾掷者:似是黑砂地狱,谓风吹黑砂,罪人腾掷于其中也。飞坠者:随风上下之相;漂沦者:随沸浮沉之相。前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没溺腾掷等,是业果成就矣。)
(mò) = 隐在水中。(méi = 没有,不曾,未。)
(zhì) = 扔,抛。
(piāo) = 浮,浮流。
(lún) = 水起微波。(沉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欺诳心,如同杀人劫财的盗贼,一旦遭遇,必然损财失命。菩萨见心中欺诳,如践踏蛇虺。(是诳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此欺诳,害人自害,同于劫杀;谓劫财杀命,极言可畏也。菩萨见自心之诳,如践踏蛇虺,蛇虺时常含毒螫人,践之必受其害。)
(jié) = 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抢夺;强取/佛教名词。“劫波”<或“劫簸”>的略称。意为极久远的时节。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指天灾人祸。)
(jiàn) = 踩,践踏。
(huǐ) = 蜥蜴。(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类。)
 
##怨习<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 七是怨习交嫌:这是起于交相憎恶,彼此怀恨,既怀恨在心,必期报复,是心中早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等征象了。如阴险狠毒的人,心怀奸谋恶念。(怨即怨恨,以宿世有怨,种习仍存,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憎嫌,彼此怀怨,以成其业。发于衔恨者:谓衔怨不舍,怀恨在心,誓其报复。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于自心预形地狱之相矣。飞石者:飞以石块;投砾者:投以碎石;匣贮者:匣床盛贮;车槛者:车内槛禁;瓮盛者:盛人于瓮,而外以火灸,如昔人有请公入瓮者是也。囊扑者:收入于囊,而举以扑之。皆由衔怨害人,而害具即从自心中生也。正如阴毒之人,怀抱奸谋,心畜恶念,暗算害人者是也。)
(tóu) = 殳,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投掷。
(lì) = 小石。
(xiá) = 匚,盛物器。匣子。一般呈方形,大的叫箱,小的叫匣。(用匣子收藏。)
(jiàn) = 兽笼,囚笼。也指禁闭、拘囚。(槛车;囚车。)
(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náng) = 有底的口袋。
(pū) = 击,打。(倾倒。通“仆”。)
囊扑 = 将人装入袋中扑杀的一种刑罚。
(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积;积聚。后作“蓄”。)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 旧恨新仇,怨恨愈深,双方都恨不能生吞对方的肉,故临命终时,神识招感投掷擒捉, 击射抛撮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更增,怨恨愈深,故曰相吞,即所谓恨不生啖也。如是故有,命终神识,见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投掷者:砾投石掷;擒捉者:擒拏捉取;入匣车入瓮囊也。击射者:砾则击其头;石则射其身;抛撮者:抛扑令死,所谓囊扑者是也。撮折其身,所谓匣贮、车槛、瓮盛者是也。前飞石投砾等,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投掷擒捉等,业果成就矣。)
(qín) = 捕捉。
(shè) = 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pāo) = 丢弃。(抛,掷。)
(cuō) = 用手指抓取粒状物。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怨恨心,名违害恶鬼。菩萨见自己的怨恨心,如饮鸩酒,必不使点滴存于心际。(是怨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恨之家,名违害鬼;违背正理,暗中害人,极恶之鬼。而菩萨见此怨恨之心,不敢有犯。如饮鸩酒:鸩鸟最毒,羽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矣!)
(zhèn) = 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见习<王使主吏>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 八是见习交明:这是因各执恶见,互争高明,起于互相排斥,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各依自己的邪悟,造作邪业,互相是非,不但违背正法,甚且自相矛盾。既然各各不肯舍己从人,也不肯弃邪就正,自然希望有一公正的裁判,所以心中已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之类的形像,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不可避免。(见:即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见习者:以宿生诸见炽盛,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彼此交相立破,欲明己见,故曰交明。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身见,执我我所。文中见戒禁取句,应是见取与戒禁取,取字双用。边见背中,邪见背正,皆为邪悟。如上五见,各有所作,故云诸业;由此异执,故云发于违拒;互相是非,故云出生相反;不唯与正违拒,即其自类,亦自违拒;不唯他出之见相反,即与自生之见,亦多相反;如自语相违,自教相违之类。且而不肯从人就正,如是故有,王使主吏等。王使者:琰魔罗王之使者;主吏者:主掌簿书之官吏,证其所执之文籍,于自心中,预现其相矣。如行路之人,彼此来往,互相看见,不可得避者是也。)
使(shǐ) = 命令。(使者/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lì) = 从手,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zhèng) = 告发。(验证;证实。)
(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 因此临命终时,神识招感审问勘校,权诈考讯,推鞠察访,追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善恶童子,手执文簿,对诡辞巧辩,记载详确,无可逃循,只好伏首领受地狱重罪。(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交对,辨别是非。由此命终,神识,见有勘问权诈等,谓始而勘校审问,权称诈伪,此似王使事也。如不得其情,转启有司、逼考讯问、严推重鞠,从旁体察访问,此似主吏事也。仍复不得其情,再披究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于时则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言辞辩别,载之甚详,证之甚确,如此诸事,直得无理可申,地狱重罪,乃甘心领受矣。前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勘问权诈等,是业果成就矣。)
(kān) = 校订,核对。(审问。)
(quán) = 黄花木。(权力/权宜、变通/衡量,比较。)
(kǎo) = 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老,年纪大。(查核,考试/审察,察考。)
(xùn) = 询问;请教。(责问,诘问。)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弯曲,弯身/通“鞫”,审讯或审查。)
访(fǎng) = 广泛地征求意见。(引申为访问、拜访/调查;查处。)
(pī) = 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覆盖或搭衣于肩/分析;辨析。)
(jiū) = 穷;尽。(谋划;研究;探求。)
簿(bù) = 登记事物的册子。(文书。)
(cí) = 诉讼,打官司。(告别/言辞;文辞。)
(biàn) = 辩论,申辩。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恶知见,如同无底深坑,一旦误入,就不能出。菩萨见一切虚妄伪执,如临毒壑,没有不急于远离的。(是见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形容观察,同名见坑。谓此五种恶见,甚于深坑,一经误入,即不能出。见理不真曰虚妄,自是他非曰偏执。如临毒壑者:以邱壑中,有毒蛇等物,入之则必丧法身,伤慧命,急宜避之。)
(piān) = 不正,倾斜。(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偏执 = 偏固执于一边不通于他也。
(hè) = 深谷,深沟。
 
##枉习<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 九是枉习交加:这是起于诬枉与谤毁,本来没有的事,诬枉以为有,谤之以为实,是心中先已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等意象,譬谗贼奸徒,压迫善良,枉害无辜,使含冤不白,走头无路,备受折磨。(枉者:枉屈,谓驾祸逼人。今云习者,以宿世好枉,犹有种习,发为现行,再加现习,交相加逼,以成其业。发于诬谤者:所谓本无其事,诬之为有,谤以为实;如是故有,合山等物,已具自心。合山:谓大石山,两山相对,罪人入中,山自然合,骨肉糜碎,山还故处;合石者:卧罪人大石之上,以石合之,如笮蒲萄相似。碾:即大热铁轮,轹诸罪人,令身破碎;硙:小磨也;耕:谓犁耕,破其舌也;磨:即石磨地狱,谓捉罪人扑热石,舒布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旋而磨也;是有欲逼人,而逼己之具,先现自心,吁可畏也。如谗贼人。谗:谮也;贼:害也。谗谮为害,名谗贼人;逼压无辜,枉害良善者是也。)
(wǎng) = 弯曲;不正。(使受冤屈。)
(niǎn) = 磙压;碾轧。(碾磨。)
(wèi) = 石磨。
(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
(bī) = 接近,靠近。(逼迫,即紧紧催促。)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 种习未除,新习又增,互相排挤,枉害不止,因此临命终时,神识招感押捺槌按,蹙漉衡度等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互相排挤,枉害不止;由此命终,神识故感押抑揉捺,令其服罪也。设不服罪,蹙其身于囊袋,压之而漉其血,名曰蹙漉;挂其身于权衡,秤称轻重,尺量短长,名曰衡度。诸事者:以总其余。前合山合石等,心中之狱相初萌;今押捺捶按等,是业果成就,自作自受矣。)
(pái) = 推挤,推开。
(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通“压”。挤压。)
(nà) = 用手重按。
(àn) = 用手向下压或摁。
(cù) = 紧迫,急促。(逼迫;追逼。)
(lù) = 使干涸,竭尽。(水漫漫地渗下。)
(héng) = 绑在牛角上的横木。(衡量;评定。)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视怨谤谗言,如同猛虎。菩萨见枉屈的事,就像遭遇霹雳一样, 莫不魂飞魄散。(是枉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害诬谤,同名谗虎;谗言伤害,恶过于虎。菩萨见枉屈之事,如遭霹雳。霹雳是迅雷击物之声,遭之者,莫不魂飞魄散矣!)
霹雳(pī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讼习<鉴见照烛>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 十是讼习交諠:这是起于掩护己过,隐藏罪恶,常怀被泄露的恐惧,是心中已自有鉴明烛照的意象。(讼,乃诤讼;諠,即諠诉。今云习者:以宿生好讼,犹有种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諠诉,以成其业。发于藏覆者:藏者,隐藏;覆者,盖覆。隐藏己罪,盖覆阴私。镜鉴,以见其宿业;珠照,以烛其心曲,使其不得隐藏;于自心中,预现其相矣。如于日中,不能藏曲直之影者是也。)
(sòng) = 争论。(打官司。)
(xuān) = 喧闹。
(cáng) = 把谷物保藏起来。(隐匿。)
(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蜡烛<始于唐代>)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 因此于临命终时,神识招感恶友作证,业镜现前,平生所作罪业,于业镜上显现,能照见心曲的火珠,使宿业完全曝露,伏首受诸苦报。(二习:谓种习犹存,现习重增,讼覆交陈,如是故于命终,神识见有恶友,宿世同造之恶友,现前作证。业镜者:能鉴宿业之镜;火珠者:能照心曲之珠。使其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必显然发明,分毫不能隐藏者。前鉴见照烛,心中之狱相初萌;今则恶友业镜火珠等,是业果成就矣。)
(chén) = 地名。引申为姓氏。(陈旧/述说。)
业镜 = 冥界写取众生善恶业之镜也。
(yàn) = 马名。(检查;检验。)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视护藏隐私罪恶,如同潜伏心中的阴贼,终必为害。菩萨观遮盖的心念,如头顶高山,将愈顶愈重,足踏巨海,愈溺愈深,无由超脱。(是讼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一事,同名阴贼。菩萨观此覆过之境,如头戴高山,身履巨海,终不能出,故戴愈重,而溺愈深,以喻过愈覆,而罪愈重也。)
 
七趣<地狱六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 阿难!为什么叫做六报呢?因为凡是众生,由六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也是由六根而产生的。(一切众生:此指极恶众生,须受地狱之报。造业招报,根识不离;无根则识无所依,无识则根无所别。今分言之:六识造业者:以识有了别,故能造业;是则六识为能招,而恶报为所招矣。然业报从根出者:以此六根,元为贼媒,乃贼出入之所;既造业时从此入,受报时仍从此出也。)
恶报 = 报恶事之因之恶果。
#见报<见觉属火>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 一是见报:这是由眼识所招感的果报,分为两种,甲是自业报,由见业的所招感;以见属火,故临命终时,先见满虚空界,都是猛火,这时死者的神识,或随着烟火上升,或坠入烟火之中,乘着烟气,直入无间地狱。(所招恶报,当分两种:一自业报,二交业报。自业报者:如见业所招,临终先见铁床铜柱等;交业报者:如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等。受报时从一根重者为正,诸根随者为从,交相受报。眼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眼根而出。见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见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见觉属火,故当临终之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火性上腾,故或飞;诸情所坠,故或坠。落于烟中,乘此烟气,直入无间地狱。须知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故云直入也。)
恶果 = 自恶事之因而生之苦果。
临终 = 临命终之时也。
亡者 = 死亡之人也。
神识 = 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
(chéng) = 从大<>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登,升。(骑;坐。)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 进入地狱以后,仍依见业,发生两种境相,一是明见,由于在世的时候,明目张胆为恶,这时就能见到各种恶毒之物,如火蛇、火狗,牛头、马面之类,内心产生无限的畏惧。二是暗见,这是由于在世的时候,瞒心昧己,暗算别人,故感天昏地暗,忽然无见,心中产生莫名的恐怖。这就是由眼识所造的恶因,招致的恶果,也从眼根而产生。(明二相者:既入狱中,仍依见业,发明二相:一者明见:由在世于明尘上,明目张胆造恶,了无忌惮;今则遍见恶物,火蛇火狗,牛头狱卒之类,生无量畏惧之心。二者暗见:由在世于暗尘中,瞒心昧己造恶,全不知羞;今则寂然不见,昏天黑地,寂无所见之境,生无量恐怖之心。)
(wèi) = 害怕。
(jì) = 没有声音。
(kǒng) = 严重害怕,惊恐。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 乙为业交报,由见业而引起其他各识的交互作用,当然也要随着见业,招感苦报;如眼见娇艳的女色,耳必闻轻柔的语声,鼻闻脂粉的芳香,舌啭甜言蜜语,身贪腻肌的接触,意的爱恋欲乐等,不过主从有别罢了。眼根的见报如此,其他诸根也是一样。所以由见火所烧,生前所见的花容月貌,变为铁床铜柱,耳中所闻的莺声燕语,化为镬汤洋铜的恶声,鼻所嗅的兰麝芳香,化为黑烟火气,舌所啭的甜言蜜语,化为焦丸烂铁的怪味,腻肌玉体,变为燃灰炉炭的感触,意中所爱恋的欲乐,化为星火迸洒,煽鼓空界。这些都是由于眼根向外逐色所招引的苦报。(烧见能为铁床铜柱。因中所见花容玉貌,今为见火所烧,眼中但见铁床铜柱之色。因中所闻娇声爱语,今为见火所烧,耳中但闻镬汤洋铜之声。因中所嗅龙涎麝香,今为见火所烧,鼻中但嗅黑烟紫焰之气。因中所尝资身补剂,今为见火所烧,舌中但尝焦丸铁糜之味。因中所触冰肌玉体,今为见火所烧,身中但受热灰炉炭之触。因中所思吴姬越艳,今为见火所烧,心中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此皆流逸奔色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
(tāng) = 热水;开水。(菜汤。)
(yáng) = 古水名。(盛多、广大。)
(xī) = 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
(jiāo) = 上面是“隹”,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wán) = 小而圆的物体。
(mí) = 粥。
(lú) = 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bèng) = 奔散,走散。(涌出;喷射。)
(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东西散落。)
(shān) = 火炽盛。(扇火使炽盛/鼓动;蛊惑。)
 
十八重地狱
1
泥犁地狱
其义为无有,谓喜乐之类一切皆无。
2
刀山地狱
刀剑之山,地狱之难处也。
3
沸沙地狱
 
4
沸屎地狱
八十由旬十八铁城。一一铁城有十八鬲。一一鬲中四壁皆有百亿万剑树。地如刀刃刃厚三尺。于其刃上百千蒺梨不可称计。一一蒺梨及剑树间。生诸铁虫其数无量。一一铁虫有百千头。一一头有百千嘴。嘴头皆有百千蛔虫口吐热屎。沸如融铜满铁城内。上有铁网铁乌。世间自有众生破八戒斋。污沙弥戒沙弥尼戒。污式叉摩尼戒。自污净戒。污比丘戒比丘尼戒。污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诸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如是七众及余一切。污僧净饭。污父母食。偷窃先啖。不净手捉。及僧知事以自恃故污僧净食。四部弟子以不净身坐僧祇床。犯偷兰遮久不忏悔。虚食僧食坐僧众中与僧布萨。如是众多无量不净恶业罪人。临命终时。举身皆香如麝香子。不可堪处。即作是念。当于何处不闻此香。如此香气犹如狂风来熏我心。作此念已。狱卒罗刹自化己身。犹如画瓶中盛粪秽。至罪人所以手摩触。令彼罪人心生爱着。气绝命终。犹如风吹堕沸屎中。堕已麋烂众虫唼食。东西走时削骨彻髓饥渴逼故饮热沸屎。蛔虫疽虫唼其舌根。一日一夜。九十亿生九十亿死。罪毕乃出生贫贱家。系属于他不得自在。设生世时。恒值恶王属邪见主。种种恶事逼切其身。瘿瘇恶疮以为衣服。
5
黑身地狱
 
6
火车地狱
一一铜镬纵广正等四十由旬。满中盛火。下有十二轮。上有九十四火轮。自有众生为佛弟子。及事梵天九十六种。出家徒众及在家者。诳惑邪命谄曲作恶。如此罪人欲命终时。风大先动身冷如冰。即作是念。何时当得大猛火聚。入中坐者永除冷病。作是念已。狱卒罗刹化作火车如金莲华。狱卒在上如童男像手执白拂鼓舞而至。罪人见已心生爱着。如此金华光色显赫。照我令热必除寒冷。若得坐上快不可言。作是语已气绝命终。载火车上支节火然。堕火聚中身体焦散。狱卒唱活应声还活。火车轹身凡十八返。身碎如尘。天雨沸铜遍洒身体即便还活。如是往返。上至汤际下堕镬中。火车所轹一日一夜。九十亿死九十亿生。此人罪毕。生贫贱家为人所使。系属于他不得自在。
7
镬汤地狱
一一镬纵广正等四十由旬。七重铁网满中沸镬。五百罗刹。鼓大石炭烧其铜镬。此石火焰焰焰相承。经六十日火不可灭。阎浮提日满十二万岁。如是镬沸上涌如星。化成火轮还入镬中。自有众生毁佛禁戒。杀生祠祀。为啖肉故焚烧山野伤害众生。生燖众生以火焚烧。如此罪人。欲命终时身心烦闷。失大小便不自禁制。或热如汤或冷如冰。即作是念。得大温水入中沐浴不亦乐乎。狱卒罗刹化作僮仆。手擎汤瓮至罪人所。罪人心喜爱乐此瓮。气绝命终生镬汤中。速疾消烂惟余骨在。铁叉摷出。铁狗嗗之呕吐在地。寻复还活。狱卒。驱蹙还令入镬。畏镬热故攀剑树上。骨肉断坏落镬汤中。杀生罪故一日一夜。恒河沙死恒河沙生。罪毕乃出生畜生中。猪羊鸡狗短命之处。无不经历。如是受身八千万岁。命终之后还生人中。受二种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短命多病以为眷属。
8
铁床地狱
 
9
盖山地狱
 
10
寒冰地狱
 
11
剥皮地狱
 
12
畜生地狱
 
13
刀兵地狱
 
14
铁磨地狱
 
15
磔刑地狱
 
16
铁册地狱
 
17
蛆虫地狱
 
18
烊铜地狱
 
 
六界/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齐,故名为界。
地界
地大也。與他之差別,故云界。
水界
水大之异名。通一切之物质湿性之部分,谓之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火界
火之自体也。界为持之义。火持火之自性,而不混于他物,故名为界。
风界
风之自性为风界,界者性之义,持之义,差别之义也。造作一切物质之四元素之一。动为性,使他增长为业。
空界
无边之虚空也。
识界
六识心王及八识心王,自持其体,而与他差别,故名识界。
 
#闻报<听闻属水>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 二是闻报:这是由耳根的闻业,所招引的果报,由耳识而引起交互的苦报,以耳根为主,其他为从,致共受苦报。以听闻属水,故当临命终的时候,洪水滔天,波涛汹涌,死者的神识堕入洪水之中,随着洪流,愈沉愈深,终至入无间地狱。(此闻报,谓耳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耳根而出。招引恶果,偏以耳根为正,余根为从。闻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闻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闻听属水,故当临终之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应波涛没溺天地,心欲上升,奈为诸情所坠,故降注乘流, 愈沉愈下,入无间狱。)
(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tāo) = 大波。
(xiáng) = 下也。与“陟”相对。(降服。)
(zhù) = 灌入。
(liú) = 水流动。(光相下注曰流。)
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 这时也会发生两种境相,一是开听,但闻嘈杂喧闹,使精神昏乱,茫然不知所适,这是由于生前,闻一言相犯,必百计报复,才肯罢休,故感这样苦报。二是闭听,这是由于生前,疑神疑鬼,自以为是,无故陷害他人,故招感既然无闻,幽魄沉没于黑暗深渊的苦报。(既入狱中,仍依闻业,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即动尘,由在世于动尘上,闻一言相犯,即百般施设,欲害其身;今者听种种闹,精神愗<昏也>乱。二者闭听:即静尘,由在世于静尘中,不闻相犯之言,但心生疑虑,陷害于他;今则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nào) = 嘈杂。
(mào) = (<kòu> = 愚昧无知。)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 这样闻报的水,流注于闻,就化为质问他的实情,斥责他的罪行,因其生前,闻一言相侮,百般诘责,超出常情。因生前闻一言讥毁,即怒目相向,气大声粗,姑流注于见,就化为雷震,为哮吼,为恶毒气等苦报。闻水流注于鼻息,因生前听说花香酒气,心生贪慕,这时都化为雨为雾,飘洒各种毒虫,围满身体。因生前听说山珍海味,就贪其味,百计网罗,以充口腹,这时闻水流注于味,就化为脓血等种种杂物。因生前听说娇女美男,身贪摩触,故闻水流注于触,就化为鬼畜,为粪尿。闻水流注于意,就会化为电雹,摧碎心魄。这些都是由耳识逐声所招感的苦报。(如是闻波,因中闻一言侮辱,即种种诘责,逾于常情。今则注闻,则能为责罪诘情之事。因中闻一言讥毁,即怒目裂眦,震声吐气;今则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因中闻说,花香酒气,鼻识妄生贪著;今则注息,水随气变,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因中闻说,山珍海错,舌识贪尝其味,百计网罗,以供口腹;今则听水注味,则能为脓为血,杂秽之物。因中闻说,娇蛾美女,身识贪恋其触;今为听水所注,则能为畜为鬼,可畏之状,为粪为尿,不净之相。因中由闻声作恶,设计图谋,出其不意,而害人者;今为听水所注,化为电雹摧碎心魄。此皆流逸奔声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zé) = 债款,债务。(责备。)
(jié) = 询问。
(hǒu) = [野兽]大声叫。
(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
(nóng) = 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
(fèn) = 表示双手持簸箕清除污秽。扫除。(屎,粪便。)
(báo) = 冰雹。
(cuī) = 折断。(摧毁,破坏,毁坏。)
(pò) = 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
 
#嗅报<嗅息属气>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
= 三是嗅报:这是由鼻根的嗅业,所招引的果报,以嗅业为主,其他五识为从,与嗅业交作,致共受苦报。因嗅息属气,有出息和入息,故临命终的时候,先见毒气,远近弥漫,乃急入地下躲避,岂知地中,也充满毒气,又从地涌出,但情坠不升,不觉又沉,以至直入无间地狱。(此嗅报,谓鼻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鼻根而出。招引恶果,偏以鼻根为正,余根为从。嗅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嗅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嗅息属气,具出入息,吸则从外而入,呼则从内而出,故临终业感,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以嗅业遍造,故亡者神识,从地涌出。谓初见毒气,入地避之;奈毒气充塞于地,故复从地涌出。九情所坠,不觉又沉,直入无间地狱。)
(sāi) = 阻隔;堵住。(填塞;充满。)
(yǒng) = 水向上冒。(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
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 这时有两种境相,一是通闻,被一切恶毒怪气,熏得心神扰乱,难以忍受。二是塞闻,气息不通,闷极晕绝,昏躺于地。(既入狱中,仍依嗅业,发明二相:一者通闻:由在世于通尘上,嗅龙麝珍馐之香而造业;今则嗅气所冲,变诸恶气,熏极难忍,心神扰乱。二者,于塞尘中,不欲嗅臭秽之物,依之造业;今则嗅气所冲,气塞不通,闷极气绝,昏卧于地。)
(xūn) = 火烟向上冒。(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
(rǎo) = 搅扰;扰乱。
(yǎn) = 遮蔽。(关闭;合上。)
(mèn) = 烦闷。(密闭,使不透气。)
(jué) = 把丝弄断。(引申为断,断绝。)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沙砾,击碎身体。
= 这样嗅报之气,冲向于鼻息,就为质问,为履践。冲向于眼见,就化为火为炬。冲向耳听, 就化为没溺洋汤沸屎。冲向舌味,就化为烂鱼臭羹,臭气冲天。冲向于身,就变为皮绽肉烂,成大肉山,有百千眼,受无数蛆虫咂食。冲向意想,就为扬灰泼瘴,为飞沙掷石,击碎身体。这些都是由鼻识逐香所招引的苦报。(如是嗅报之气,因中贪嗅色尘之香而造罪;今则冲息,则能为质为履,以鼻根属息,气见息而益恶,故为质证其罪,履践其形。因中贪视美女之色而造罪;今则冲见,以见觉属火,气见火而成烧,故为火为炬。因中贪闻娇娆之声而造罪;今则冲听,以听闻属水,气见水而成溷,故为没溺于洋汤沸屎之中。因中贪求厌饫之味而造罪;今则冲味,以气见味而成臭,故为鱼败之馁,羹败之爽。因中贪求情爱之触而造罪;今则冲触,以身根属触,气见触而成杀,故为绽裂烂坏,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蛆虫咂食。因中贪求欲乐之思而造罪;今则冲思,以思动属风,气遇风而成扬,故为扬灰泼瘴,飞沙掷砾,击碎身体,皆带扬气;此皆流逸奔香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chōng) = 向上涌流。(直上/冲击;冲撞。)
(jù) = 火把。
(něi) = 饥饿。(气馁;泄气,丧气/指鱼腐烂变质, 泛指食物腐烂变质。)
(shuǎng) = 明亮;亮。(伤败;败坏。)
(zhàn) = 衣服裂开。(皮肉破裂。)
(làn) = 煮烂。(腐烂,腐败。)
(zā) = 吮吸,叮咬。
 
#味报<舌根属金>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
= 四是味报:这是由舌识所招引的果报,以舌识为主,其他五识为从,与味业交作,致共受苦报。以生时为这舌根,贪图滋味,网捕禽兽鱼鳖之属,残杀生灵,故临命终的时候, 先见铁网,猛焰炽烈,遍覆世界。死者神识,急欲穿过,不想倒悬于网下,直入无间地狱。(此味报,谓舌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舌根而出。以根为贼媒,引识奔走,故招引恶果,唯舌根而出。味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味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盖舌属金,以在生时。为此舌根,贪尝滋味,网捕禽兽,鱼鳖之属,故当临终之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因味造杀,无处不到,故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因见铁网,又见猛焰,欲身透过;不意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
(chì) = 火旺。
(liè) = 火势猛。
(tòu) = 跳,跳跃。(穿过,透过。)
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肉身;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 这时发明两种境相,一是吸气就结成寒冰,冻裂肌肤,二是吐气就化为猛火,烧得骨烂髓枯。(既入狱中,仍依味业,发明二相:一者吸气,从外而入,其气必寒,故结寒冰,而冻冽身肉。二者吐气,从内而出,其气必热,故飞猛火,而焦烂骨髓。此由因中,贪食众生身肉所感。)
(hán) = 金文外面是“宀”,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冷,寒冷。
(bīng) = 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suǐ) = 骨中的凝脂。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 这样味报的尝,经历于舌根,就变为承当忍受,伏首认罪,哑口无辞;因生前贪恋众生身肉,也是强令忍受,含冤莫诉的缘故。历见就能化为金石之色,历听就化为锋利的兵刃之声,历息就化为大铁笼,满盖国土,历触就化为弓箭穿身,弩射贯体,历意就化为漫空热铁,如雨而下。这些都是由舌识逐味所招引的苦报。(如是尝味,所感之报。因中贪食众生身肉,令彼承当忍受,含冤莫诉;今则历于舌根之尝,亦令为承当,为忍受,伏罪无辞。因中见彼众生之被杀;今则历于眼根之见,为见火所烧,眼中但见然金烁石之色。因中听彼众生之受烹;今则历于耳根之听,为听水所荡,耳中但闻为利兵刃之声。因中嗅彼众生之香气;今则历于鼻根之息,为息气所蒸,鼻中但闻为大铁笼,弥覆国土之气。因中贪食众生之血肉;今则历于身根之触,为身根所对,能为弓箭弩射之触。因中贪食众生之脂膏;今则历于意根之思,意思属风,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此皆流逸奔味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cháng) = 辨别滋味。(曾经。)
(lì) = 经过。
(rán) = 燃烧。(俗字作“燃”。)
(lóng) = 竹笼。(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
(mí) = 放松弓弦。(充满。)
(nǔ) = 用械发箭的弓。
 
#触报<身根属触>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销,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 五是触报:这是由身识所招引的果报,以身识为主,其他五识为从,与触业交作,故共受苦报。触业最重的,要算贪淫强逼,使人丧志失节,无可逃避,所以当临命终的时候,先见大山,四面夹合而来,没有别的路可逃,死者神识,忽见大铁城,正喜躲避有处,却见城中有火蛇火狗,虎狼猛狮,而不敢入,却有牛头鬼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逼入城,进入无间地狱。(此触报,谓身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身根而出;以根为贼媒,引识奔走,故招引恶果,从身根而出。触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触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然触业最重者,莫如贪淫强逼令其丧志失节,无所逃避。故当临终之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盖自身地、水、火、风,即是四山。因中以此逼人,今则转为逼己也。亡者神识,见大铁城,方喜躲避有处,又见有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等,则不敢入;奈有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销,驱逼使入,不得不入。既入城中,即无间地狱也。)
铁城 = 地狱之城也。
火蛇 = 地狱中吐火迫害罪人之蛇。
火狗 = 地狱中吐火迫害罪人之狗。
牛头 = 地狱之鬼卒,或为牛头之形,或为马头之形。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狱卒 = 在地狱之内,现种种可畏之形,以种种之苦具,残害罪人者。然是非实之有情,则于罪人之业力而见之如有情也。
马头罗刹 = 人身马头之狱卒也。
(xiāo) = 熔化金属。(古代的一种刀。)
(qū) = 疾行。(迫使。)
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 当即发现二种境相,一是合触,合山夹体,骨碎筋断,血肉模糊。二是离触,刀剑加身,剖心挖肝。(既入狱中,仍依触业,发明二相:一者合触,谓贪于合触造业,因中见他美貌如玉,强合成事;故感合山逼体,碎骨和肉,与血而俱溃也。二者离触,谓贪于离触造业,因中见他色衰爱弛,弃离不顾;故感刀剑触坏其身,令其心之与肝,俱受屠裂,而分碎也。)
(kuì) = 水冲破堤岸。(腐烂。)
(gān) = 肝脏<人或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有合成与贮存养料、分泌胆汁、解毒等功能>(比喻人的内心。)
(tú) = 宰杀牲畜。
(liè) = 裁剪后的丝绸残余。(分裂;裂开。)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 这样触业所感的苦报,强合的触,历于身根,就化为杵撞杖击,刃插箭射,就化为闷熱火烧。历于耳根,就化为地狱道上的惨叫声,狱主宫前的传唤声,断狱所中的审罚声,判罪案前的审罚声。历于鼻根,就化为布缠囊闭,使呼吸不得,缚而考问。历于尝,就化为犁舌拔舌,或割舌。历于意根,就招感忽而下坠,忽而上冲,忽而煎熬,忽受炙热。这些都是身识逐触招引的苦报。(如是触业,所感之报。强合之触,历于身根,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盖撞以杵触,击以杖触,剚以刃触,射以箭触,皆身触遇逼事也。强合之触,历于眼根,眼见属火,火逼迫,则为爇为烧;逼住,则为爇;逼不住,则为烧。此皆眼见遇逼迫事也。强合之触,历于耳根,耳根听闻,则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盖道为地狱之路,多叫苦声。观为狱主之宫<宫门两观>,多传呼声;厅为理狱之所,多审罚声;案为判罪之据,多判结声:皆耳闻遇逼迫事也。强合之触,历于鼻根,以鼻息而遇逼迫,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盖括以布缠,袋以囊闭,考谓括而复考,缚谓袋而复缚,务令气不得伸,皆鼻息遇逼迫事也。强合之触,历于舌根,以舌尝而遇逼迫,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耕谓犁其舌,钳谓拔其舌,斩谓斫其根,截谓断其半:此皆舌尝遇逼迫事也。强合之触,历于意根,以意思而遇逼迫,则能为坠为飞,忽上忽下之状,为煎为炙,时热时燥之苦,此皆意思遇逼迫事也。此皆流逸奔触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tīng) = 堂屋。(官署中听事问案之处。)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长方形的桌子/案件。)
(ruò) = 烧。
(zì) = 用刀刺入。
(kuò) = 结,扎束。
(dài) = 有口的盛器,囊属。也指衣袋。
(qián) = 金属夹具。(古代刑罚。用铁圈束颈、手、足。)
(jié) = 断绝,切断。
(jiān) = 煎熬。(一种烹饪方法。锅里放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成焦黄。)
(zhì) = 肉在火上烤。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思报<思动属风>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
= 六是思报:这是由意识所招引的果报,以意识为主,其他五识为从,与思业交作,故共受苦报。以思业有善有恶,善能成,恶能坏。现在既是恶业,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先见恶风, 吹坏国土,这时死者的神识,无所依附,被风吹向空中,因情坠而不升,旋就由空中堕落,乘风力直入无间地狱。(此思报,谓意识造业,所招引之恶果,从意根而出;以根为贼媒,引识奔走,故招引恶果,唯意根而出。思业,与余业交作,故云此思业交,则地狱之因成矣。盖思属风,有善有恶,善思则能成,恶思则能坏;今约恶业,故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无所依止,被吹上空,旋复为九情所坠,故从空落,乘于风力,不觉转入无间地狱。)
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赴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 这时会发生两种境相,一是不觉,迷极就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东碰西闯,奔走不停。二是不迷,有知觉就苦,无量煎逼,痛苦难忍。(既入狱中,仍依思业,发明二相;以思业有觉不觉,故感报亦然。一者不觉,即灭法尘,以其不觉故,迷闷之极,心神荒乱,奔走不息。二者不迷<即觉>,即生法尘,觉知则是苦境,无量煎烧,痛深难可忍受。)
(huāng) = 荒芜。(年成不好;凶年;歉收/昏聩。)
(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 这样邪思所感的苦报,结缠于意根,以意思而遇报风,就能化为有受罪的方域处所。结缠于眼见而遇报风,就能化为鉴业镜,恶友证。结缠耳听见而遇报风,就能化为大石相合,如风寒水冷,成冰成霜。结缠于鼻息而遇报风,就能化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缠于舌尝而遇报风,就能化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等讥渴苦逼的哀嚎声。结缠于身触而遇报风,就能使身忽大忽小,忽死忽活,一日之中,万死万生,随风俯仰躺卧。这些都是由识的思业逐法所招引的苦报。(如是邪思,所感报风,结于现前意根。以意思而遇报风,则能为方隅,为处所,即是受罪处也。结见者:以思业报风,结于现前眼根。以眼见而遇报风,则能为业镜之鉴,为恶友之证,令其分明也。结听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耳根。以耳闻属水,若遇报风,二力俱胜,鼓激过分,则能为大合石,若风寒水冷,则能为冰、为霜,若水势劣风,风势劣水,则能为土为雾,如微旱起尘,带湿见雾等。结息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鼻根。鼻息属风,风遇风而磨荡,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皆狱中苦具也。结尝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舌根。舌尝贪味,味遇风而便失,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皆讥渴逼恼声也。结触者:思业报风,结于现前身根。身触从缘,风性无定,触遇风而展舒,则为大身;触遇风而局促,则为小身。触遇风而忽活,则能为生;触遇风而忽毙,则能为死。一日之中,巧风所吹,万生万死,或被风吹,而面俯于地,则能为偃,或被风吹,而面向于天,故能为仰。此皆流逸奔法之报,有如是等苦,可不戒哉!)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方法/地方/四面。)
(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huàn) = 呼,叫。
(huǐ) = 悔恨,懊悔。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
(yǎn) = 仰卧。(放倒。)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 阿难!前面所说的十种业为坠地狱的十因,后六交报,是为六果,这十因六果,都是众生迷于妄见,起于妄情所造成。(此结前地狱十种之习因,六交之果报,若因若果,一一皆是,不了自心,迷于妄见,不达众生相空;由此于诸众生,起于妄情,十因六果,靡不资始乎此,故云所造。若能了知,循业妄发,所有因果,皆如梦中境界,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也。)
迷妄 = 暗于事理云迷,虚而无实云妄。
#纯情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 若有众生,以六根具是十因,于一切时,恶业同造,罪业最重的,即堕入阿鼻地狱, 受无限的痛苦。这是罪报最重的无间地狱,一入地狱,经无量劫,不得出离。(若诸众生,六根对十因,如是恶业,无不同造。前之所谓纯情者,以此纯情即沉,入阿鼻狱,此极重无间,分明独为一狱,与下八无间有别,故留阿鼻不翻。入此狱中,诸苦备历,故云受无量苦。若沉心中,有谤大乘等,劫尽更生十方阿鼻,故云经无量劫。)
无量劫 = 经劫无量也。劫者,梵语,谓世界成败之一期也。
#九情一想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 其次是六根个别的造业,且不同时,以及所作没有其他的尘境与根识,这等人的罪案,较前为轻,就入八无间地狱,受苦也稍有差等。(此六根具造十因,但不同时,故云各造。及彼所作。除当根各造外,复兼余境<即十因也>余根故。是人则入八无间狱:即前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此即重生无间者也。)
#八情二想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 若身、口、意三根,仅作杀、盗、淫三种恶因,而不涉及其他,罪业比较轻,这人就入十八地狱,受苦的时间,也稍有减少。(身、口、意三,六根不交作故;唯言作杀、盗、淫,十因不圆造故。不交作、不圆造,各未尽其极,反显上之堕阿鼻狱者,必是十因圆造,六根交作耳。入无间狱者,必是六根各造,十因互犯;是知此科之罪,较上轻微,对下则重;故曰是人则入十八地狱。准《泥犁经》,火狱有八,寒狱有十者是也。)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 若身、口、意三业,并非都有造罪,只是三者之中,或一杀一盗,或一盗一淫,或一杀一淫等,这人的罪业,又轻于前,就入三十六地狱,受苦的时间,也再较短了。(三业不兼者:谓身、口、意三,不全具也。中间或为:或者不定之辞,若错落具陈,应有九句:一身口犯杀盗,二身口犯杀淫,三身口犯盗淫,四身意犯杀盗,五身意犯杀淫,六身意犯盗淫,七口意犯杀盗,八口意犯杀淫,九口意犯盗淫;方尽根境,各皆具二缺一之数也。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而受苦稍轻,劫数稍短矣。)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 如果能见所见,只是一根,单犯一业,各各缺二,譬如以身杀、以身盗、或仅以口犯杀盗淫等,这样的罪业又轻于前,这人就入一百零八地狱。(见见一根者:于六根现见,止见一根。于杀、盗、淫等,唯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而受苦益轻,劫数益短矣。)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 由于众生各自造业不同,受报亦有分别。依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也各从其类,于世界中,入各别的同类地狱。这些地狱,都是由妄想产生,并不是本来所有。(由是众生,造业不同,受报亦别。于世界中,入差别同分地狱,以受其报也。)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耶?故今答云: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则非私受也明矣。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耶?今答云:妄想发生,非本来有,则是妄生也明矣。
 
七趣<诸鬼>
 
#诸鬼趣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 阿难!这些众生,除非破坏律仪,犯菩萨禁戒,毁谤涅槃至理;其他各种罪业,堕入地狱以后,如处猛火之中,经过多劫的燃烧,备受痛苦,受罪完毕,复成各种鬼形,依照各自原有的习气,决定他成那种鬼的形状。(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名之为鬼。地狱纯是化生,而鬼趣则具胎、卵、湿、化四生,间有父母兄弟眷属。但其胜者称神,劣者为鬼;如下所列,十类是也。率皆不免饥虚,均属饿鬼趣摄,此非地狱也。复次,阿难!是诸地狱,受罪众生;非即谤也,破即犯也。不惟犯一切戒,而且谤一切戒为妄立,或言无罪无福,自陷陷人。律仪,通大小乘也。犯菩萨戒者:即大乘戒也,十重、四十八轻等。涅槃至理,大乘深教,今言毁者,或诃为虚妄,或斥为断灭,此约毁乘言之。诸余杂业者:此总指十习因,六交报等;诸余杂业,堕在地狱,备婴众苦,如处猛火,故曰历劫烧然。烧尽宿业之后,则前之纯情无想,及九情一想等业,名为酬还罪毕。今重报虽毕,轻报当受,故受诸鬼形。)
##贪习-怪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 若是从前是因贪求财物而造罪,致堕地狱的,罪毕出狱,因贪求的习气仍在,遇物就贪恋不舍,依附而成形,就是依草附木,成精作怪之类,名为怪鬼。(若于根本原因,以何种习造罪,今依余习,成为何鬼。若于往昔,以贪求财物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贪习,遇物生贪,附之成形。故有依草附木,成精作怪之类,名为怪鬼。)
##淫习-魃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 如以贪色造罪而堕地狱,罪毕出狱,依贪淫的习气,性好游荡,遇风而成形,名为魃鬼,也叫做女妖。(若于往昔,以贪求美色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淫习,心爱游荡,遇风成形,名为魃鬼。魃为女鬼,亦曰女妖,故呼女子之多淫者,为魃妇也。)
(bá) =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诳习-魅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 如以贪着诳惑造罪而堕地狱,受罪期满,出狱之后,诳习未除,就遇畜成形,故有狐狸、野牛、鸡、鼠成精之类,这就名为魅鬼。(若于往昔,以贪求诳惑为罪者,以是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诳习,遇畜成形。故有狐狸野干,鸡鼠成精之类,名为魅鬼。)
(mèi) = 迷信传说中的精怪。
##嗔习-蛊毒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 如果是因瞋恨而造罪,致堕地狱,罪毕出狱,依瞋恨习气,遇虫成形,像毒蟒、蚖蛇、蜈蚣、蝮蝎之类,附之蛊害于人,名蛊毒鬼。(若于往昔,贪求嗔恨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嗔习,怀恨在心,遇虫成形。虫谓毒虫,如蟒蛇蜈蚣之类;附之蛊害于人,名蛊毒鬼。)
(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怨习-疠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 如果是因记恨宿怨,常怀幸灾乐祸的心,因而造罪致堕入地狱,罪报完了,地狱以后,遇衰败之气而附以成形,散瘟行疫,名为疠鬼。(若于往昔,以贪忆宿怨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怨习,蓄恶欲雪,乐为衰败,即遇衰成形。衰谓四时不正,阴阳衰败之气,散瘟行疫,名为疠鬼。)
(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lì) = 恶疮;麻风。(疫病。)
##慢习-饿鬼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 如果是因傲慢造罪而堕地狱,罪毕出狱,依傲慢习气,遇气成形,无所主宰,不得祭祀,名为饿鬼。(若于往昔,贪求傲慢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慢习,常怀高举,故遇气成形。气谓地上之气,下有水火二轮,蒸热发气,升于虚空,希望高举;故附之成形,无所主宰,不得祭祀,名为饿鬼。)
(ào) = 骄傲;傲慢无理。
##枉习-魇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 如果是因诬枉成性,致造恶业而堕地狱,罪毕出狱,仍依枉习,喜幽逐暗,故遇幽暗阴阳不分之气而形成,乘睡魇人,名为魇鬼。(若于往昔,以求贪诬枉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枉习,趣逐暗昧,故即遇幽成形。幽谓幽隐暗昧,阴阳不分之气,附此成形,乘睡魇人,令其气不得伸,名为魇鬼。)
(yǎn) = 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见习-魍魉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 如果是因贪求邪见,妄作聪明,致造恶业而堕地狱,罪毕出狱,仍邪见恶习,遇日月的精华而成形,显灵异于山川沼泽,炫惑于人,名为魍魉鬼。(若于往昔,以贪求邪见,妄作聪明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见习,而无正慧,故即遇精为形。精,谓日月精华之气,附以成形,显灵异于川泽,为魍魉鬼。魍,谓其形暗昧;魉,谓其形不定也。)
魍魉(wǎngliǎng) = 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诈习-役使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 如果是贪求诈伪之术,满足一己的私欲,致造恶业而堕地狱,罪毕出狱,受诈伪的习气支配,遇咒术而成形,听人役使,以作祸福,名役使鬼。(若于往昔,以谄诈诱人,贪成己私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诈习,遇明为形。明:谓咒术也,附以成形,听役使,以作祸福;不知因中,以诈成己,今为咒术之所役使也,名为役使鬼。)
(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役使,驱使。)
##讼习-传送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 如果是因贪求结党营私,助恶兴讼,致造恶业而堕地狱,罪毕出狱,仍依旧习,遇人成形,泄露传说吉凶祸福等事,这就名传送鬼。(若于往昔,以贪求朋党,助恶兴讼,而为罪者,是人受罪既毕,而出地狱,仍依讼习,遇人为形。附巫祝而传吉凶者,是也。良以因中结党,传递隐暗之事,而讦露于人,今为鬼亦附人,发泄传说,吉凶等事,即名传送鬼。)
(dǎng) = 晦暗不明。(朋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 阿难!这等人,若是纯以情感用事,没有丝毫澄净的观想,即因情重而堕落阿鼻地狱。九分情一分想,就堕无间地狱。八分情二分想,就堕有间地狱。以业报的苦火,烧干妄贪的水,方得出而为鬼。这些鬼都是由自心的颠倒妄想,造作妄业,所招引的妄报。若能自悟真性菩提,原自清净,苦不能着,业不能碍,惑不能覆,如人猛醒,就如一切鬼趣,本来一无所有。(此推究鬼趣之因果。阿难!是鬼趣十种人,皆以纯情无想,坠落阿鼻地狱;及以九情一想,坠落无间;八情二想,坠落有间;以业报苦火,烧得妄情之水,至此始干,由是上出为鬼。此诸鬼等,皆是自心妄想颠倒,循业发现之所招引耳。若悟得真性菩提,如从梦觉,无法可得。妙圆明者:苦不能羁曰妙;业不能碍曰圆;惑不能蔽曰明。则诸鬼之趣,本来无所有矣!)
业火 = 恶业害身譬如火。又名烧地狱罪人之火。以后者由前世之恶业所感故也。
菩提 =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七趣<傍生>
 
#畜生趣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 阿难!鬼的业报受完以后,那么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那原负欠的债主, 冤家对头,互相遭遇,业债难逃,于是转生而身为畜牲,或遭宰杀,或受役使,以酬偿宿债。(畜生趣。以其秉性愚蠢,不能自立,多赖于人,畜养而生,故名畜生。又名旁生,此道多属覆身旁行,故曰旁生。诸鬼之业报,苦火之焚烧,烧得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即超出鬼趣情想,故曰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彼元有负欠财物,或形命之人,冤家对头,互相值遇,业债难逃,身为畜生,或被宰杀,或受驱使,偿命偿财,故曰酬其宿债。)
(fù) = 恃,即依恃,凭仗。(/欠债;欠缺;缺少。)
(zhí) = 措置,放置。(遇到,碰上。)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对答/报答。)
##枭类<贪习-怪鬼>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 依草附木的物怪鬼,所附之物,败坏以后,应受的苦报亦了,形灭苦尽,生于世间,因仍有贪物为怪的余习,故多为枭鸟之类。(昔因贪习,遇物成形,名为怪鬼。今则所附之物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物为怪余习,多为枭类。枭则附块成形,即贪物余习;以子食母,即怪鬼余习。)
(xiāo) = 从鸟,头在木上。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猫头鹰。)
##咎类<淫习-魃鬼>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 因淫习遇风成形的旱魃鬼,风销报尽,形灭苦尽,因仍有贪色为魃习气,生于世间,故多为咎征,色禽淫兽,一切异类。(昔因淫习,遇风成形,名为魃鬼。今则所附之风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色,为魃余习,多为咎征,一切异类。咎征者:乃凶事之前兆,如商羊舞水,石燕飞风等,即为魃鬼兆灾余习。异类者:或为色禽,或为淫兽,即贪色余习。)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责备,追究罪过。)
(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追问/征兆;迹象。)
咎征 = 天灾的征验。
##狐类<诳习-魅鬼>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 遇畜而依附成形的魅鬼,畜死报尽,形灭苦尽,因有贪诳为魅余习,生于世间,故多为狐狸之类。(昔因诳习,遇畜成形,名为魅鬼。今则所附之畜已死,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诳为魅余习,多为狐类。狐狸为妖兽,改形变幻,迷惑于人,即贪诳余习。千岁狐为淫妇,百岁狐为美女,即魅鬼余习。)
(hú) = 狐狸。
##毒类<嗔习-蛊毒鬼>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 遇虫成形的蛊毒鬼,虫死报尽,形灭苦尽,因有贪嗔为虫余习,生于世间,多为蚖蛇蝮蝎等毒类。(昔因嗔习,遇虫成形,名蛊毒鬼。今则所附之虫已灭,所受之报亦尽。蛊灭,按诸科当是虫字。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嗔,为蛊余习,多为毒类,如蚖蛇蝮蝎,蜈蚣蚰蜓等,时时蓄毒,即贪嗔余习;或无故便螫,或触之乃伤,皆蛊鬼余习。)
##蛔类<怨习-疠鬼>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 遇衰败之气附而成形的疠鬼,衰穷报尽,形灭苦尽,因仍有贪忆宿怨为疠余习,生于世间,故多为蛔蛲等肠虫类。(昔因冤习,遇衰成形,名为疠鬼。今则所附之衰已穷,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忆,为疠余习,多为蛔类。蛔,谓肠胃中虫,因闭身中,即贪忆余习;乘癞而生,致结蛔症,即为疠鬼余习。)
(huí) = 蛔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肠子里的一种蠕形动物,像蚯蚓而没有环节。能损害人畜的健康。)
##食类<慢习-饿鬼>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 遇气而依附成形的饿鬼,气散报尽,形灭苦终,因有傲慢及饿鬼余习,生于世间,故多被视为可食的鸡鸭猪羊等类。(昔因慢习,遇气成形,名为饿鬼。今则所附之气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慢,为饿余习,多为食类。食类者:世人不知,凡属有命,尽是贪生,以猪、羊、鸡、鸭、鱼、鳖之类,视为可食。由是傲慢,尊己陵他,恣意食啖,今亦以身肉,供人之食。)
##服类<枉习-魇鬼>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 遇幽暗而阴阳不分之气而成形的魇鬼,幽销报尽,形灭苦终,因在诬枉及为魇余习,生于世间,多为蚕貂驴马等服苦役之类。(缠绵幽暗,昔因枉习,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今则所附之幽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枉,为魇余习,多为服类。服类其义有二:一、为蚕虫貂鼠等类,供人衣服。二、为驴马骆驼等类,供人乘服。由其贪枉为罪,遇幽为魇之余习;今为服类,酬偿先债也。)
(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
##应类<见习-魍魉鬼>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 遇日月精华而成形的魍魉鬼,精散报尽,形灭苦终,因有贪明及魍魉余习,生于世间,故多为应时的春燕秋鸿之类。(昔因见习,遇精为形,名魍魉鬼。今者,所和之精既销,所受之报亦尽。和销准前后,应是精销。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明魍魉余习,多为应类,如春燕秋鸿等,知时知节,即贪明余习,忽南忽北,即魍魉余习。)
(hé) = 和谐;协调。(合。汇合;结合。)
##休类<诈习-役使鬼>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 依附咒术而成形的役使鬼,咒力既失,苦报亦尽,形灭苦终,因仍有诈伪以利己及役使余习,生于世间,故多为能卜休征的麟凤等灵禽瑞兽之类。(藉明显灵之鬼,明即神咒,昔因诈习,遇明为形,名役使鬼。今则所附之明力已灭,所受之果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休征者:吉兆之前验也。因有诈习,贪成役使余习,如嘉凤祥麟等。诸类者:如灵禽文兽等,识语言,随呼唤,即役使余习。)
(xiū) = 人依傍大树休息。休息。(吉庆。)
休征 = 吉兆。
##循类<讼习-传送鬼>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 依附人身而成形的传送鬼,人亡报尽,形灭苦终,因有结党营私及传送余习,生于世间,故多为顺循人性的鸽犬之类。(昔因讼习,贪党为罪,遇人为形,名传送鬼。附巫祝而传吉凶是也。今则所依之人既亡,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党传送余习,多为循类。循者顺也,为人畜养,循顺于人,如犬鸽之类。良以因中结党,泄露人之隐恶,次则为鬼,附巫传送,是其余习。今则为犬为鸽,党恶受教,传递消息,亦余习之使然也。)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 阿难!这十类畜生,都是当业报苦火烧尽之后,为了偿还宿债,生于世间,致沦为披毛戴角的畜生,这些也都是由于各自的虚妄惑业所招感,自作自受,并非外力安排。若能悟得菩提自性,原自清净,一尘不染,那么这些虚妄因缘,本来是一无所有。(是等:是十类畜生等,皆以地狱、鬼趣,业报苦火烧尽,二趣妄情,今得干枯,生于世间,偿其宿债,披毛戴角,旁为畜生,亦为旁生,然旁生类宽,畜生类狭;以畜者养也,明其无力自活,待人畜养,不该有力自养者,故狭也。此等十类畜生,亦皆是虚妄惑业之所招引,自作自受也。若悟得菩提真心,本来无一物,而此业报,犹如空华,故谓妄缘,本无所有。菩提如何悟得,只要能缘之心不起,所缘之境自无。)
(páng) = 大;广。(bàng = 古通“傍”。依傍;依附。)
妄缘 = 缘者,关于吾身之内外事物也,此缘体虚妄不实,故曰妄缘。又此事物为我起妄情之缘由,故曰妄缘。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 如你所说堕地狱的宝莲香,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等,这样的恶业,本是自己所造,既不是从天而降,亦不是从地而出,更不是别人所加,完全是自己的妄惑所招感,自作自受,不从外来,一切苦趣都是菩提清净心中,为虚浮妄想凝结而感的幻境,迷时是有,悟了实无。(如汝阿难所言,即问宝莲香等三人堕狱。本自发明者:良以众生自心,如来藏中,无所不具,倘自循何等之业,即自发明何者之报。非从下乃至还自来受,正明不从外得也。今表三途,皆是自心,变化妄境,全如梦中,并无外物;故云菩提心中,虚妄凝结。)
(fú) = 漂流,漂浮。(暂时的。)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妄习生起。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是答以非本来有。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是答以纵有定处,亦属浮想凝结。
 
七趣<诸人>
 
#诸人趣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 阿难!其次须说明的,由变畜牲以偿还宿债,若是超过了应偿还的欠债,这等众生转生为人之后,又要再讨还他超过的部分。(人者忍也,谓于世间,违顺情境,能安忍故。酬偿先债者:此负物债也;酬偿先世物债,债毕即停,两不相干矣。分越所酬:越超过也,超过所应偿之分。乘此因缘,反复为人,索还其前生余剩之债矣。)
(cháng) = 归还,赔偿。
(zhài) = 欠别人的钱财。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 如果原债主有善的业力,且又有福而德,当不必舍弃人身,就可偿还超收部分;若是无福的人,还是要轮堕畜牲,才可偿还前世超受所得。(彼指被征之人;有力指有善业之力,兼有福而仁,有德而贤,不必舍命,则于人趣之中,不舍人身,酬还彼索债者,前世过用之力也。若无善业之力,及无福德者,则难保人身,还为畜生,或被驱役,或被售卖,偿彼前世余剩之债,故曰余值。)
(fú) = 福气,福运。与“祸”相对。
(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工钱/价值;代价。)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仅是超收了对方的财物,或过分役使对方的劳力,这还比较好,偿清了就自然停止,以后各不相干。(阿难当知者:借阿难以警世人也。若用钱物者:言被征之人,若有善业之力,不舍人身,而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而已。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之人,或应役其身力,故曰或役其力。是皆可以偿足,自然停止,但不至分越所酬而已。)
如其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 如在这两者之间,有杀身食肉的冤债,那就难以了断,甚至经过微尘数劫,仍在相食相杀,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永远没有了期。(设或为其中间,杀彼身命,食其血肉,如是生生世世,经微尘劫数,怨习难忘。以肉还肉,故互来相食;以命还命,故互来相诛。递相报复,无有已时;犹旋转车轮一般,互为人畜,循环高下,无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 除非获证自性本定奢摩他,及佛陀出世,否则双方互相杀食,不会终止。(奢摩他,为自性本定,法也;佛出世,为照世明灯,佛也;除此佛法之外,不可停寝。奢摩他开解照了,此自性天然本定,返妄契真,能止生死业苦,明自力得解也。遇佛出世,为众生说法,能解历劫冤愆,明他力得解也。佛意警诫,不宜恣意杀生食肉也。)
(qǐn) = 睡觉。(停止。)
 
##顽类<贪习-怪鬼-枭类>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 你现在当知道,那枭鸟之伦,因有贪惑习气,故为怪为枭,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但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冥顽类中,既愚且恶,难以教化。(汝今应知者:此警告阿难,以及世人,应当以智而知,今畜报既尽,幸得为人,须及早省悟,不可仍依余习,旋得旋失。昔因惑习,为怪为枭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顽类。顽谓恶而且愚,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
(fù) = 回来。(引申为恢复。)
(cān) = 加入。
(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顽固。)
##异类<淫习-魃鬼-咎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 那为咎征的风魃之伦,因前世有贪淫习染,故为风魃,为咎征,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但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妖异类中。(昔因淫习,为风魃为咎征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异类。异类者,谓妖异之类,如身具二形,六根反常者是也。)
##庸类<诳习-魅鬼-狐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 那狐狸之伦,因前世有欺诳习染,故为狐为魅,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但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庸俗类中,媚世求荣,庸碌一生。(昔因诳习,为魅为狐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气,媚世求荣,甘为庸鄙之类。)
(yōng) = 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用;需要。(平常/平庸。)
##狠类<嗔习-蛊毒鬼-毒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 那蛊毒之伦,因前世瞋习太重,故为蛊鬼,为毒物,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然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凶狠类中,刚复自用,毫无仁慈的善心德行。(昔因嗔习,为蛊鬼为毒物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狠类。狠类者,刚暴自用,毫无仁慈之行也。)
(hěn) = 犬争斗声。又指凶狠,残忍。
##微类<怨习-疠鬼-蛔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 那蛔蛲之伦,因前世积怨蓄恶习气,幸灾乐祸,故为疠为蛔,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然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卑微下贱类中,如倡优婢仆,虽攀附人,而人了不介意。(昔因冤习,为疠为蛔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倡优婢仆,虽亲附人,人不介意是也。)
(wēi) = 隐秘地行走。(微小。)
##柔类<慢习-饿鬼-食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 那供人食用之伦,因前世慢习习气,故为饿鬼,为供人食类,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多参杂混合于优柔懦弱之类,终生受人欺凌,无能卓然独立。(昔因慢习,为饿鬼为食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柔类。柔类者:柔弱懦性,被世欺凌,不能卓立之类也。)
(róu) = 树木可曲可直。(柔和。)
##劳类<枉习-魇鬼-服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 那以皮毛供人服用之伦,因前世诬枉他人成习,故为魇为服,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多参杂混合于劳苦类中,劳碌终生,不得安息。(昔因枉习,为魇为服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劳类。劳类者:劳苦不息,碌碌营生者是也。)
(láo) = 夜间劳作。努力劳动。(劳累。)
##文类<见习-魍魉鬼-应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 那应时之伦,因前世贪着邪见,好自作聪明,故为魍魉,为应时类,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然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文人类中, 小有才学,略通文墨,但不会成为经天纬地的大才。(昔因见习,为魍魉为应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文类。文类者: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wén) =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花纹;纹理。(“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明类<诈习-役使鬼-休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 那主休征的,因前世谄诈诱人成习,故为役使鬼,为休征之伦,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再生人道,然仍有余习,多参杂混合于聪明类中,为不明大义的世智辩聪之流。(昔因诈习,为役使鬼,为休征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明类。明类者:乃世智辩聪,堪为世用,非仰观俯察之大明也。)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明慧,聪明。)
##达类<讼习-传送鬼-循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 那顺循人情之伦,因好结党营私,与讼成习,故为传送鬼,为顺循类,虽偿清业债,恢复原形,但余习未尽,多参杂混合于熟谙世故,人情练达之类。(昔因讼习,为传送鬼,为循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达类。达类者: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今之大达也。)
(dá) = 道路畅通。(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 阿难!这些众生,都以酬偿宿债完毕,恢复人道的本来形体,皆是无始以来,颠倒妄计种种恶业,为讨债而相生,为索命而相杀。如果不遇如来出世,不闻正法,必无从悔过自新,永远不得解脱。起惑造业,有业必受苦,自然轮转,不能停息,这类众生,虽常得人身,仍然凶多吉少,一念不慎,转眼又堕,实在是最可怜悯的一群。(是等,指上十类人伦,皆以宿生之债,酬偿已毕,恢复人道本形。皆无始来:此指多生,皆从无始以来,恶业妄计,种种颠倒,不忘债与命也。为征债而相生,如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也。为索命而相杀,如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也。不遇如来出世,不闻诸佛正法,悔过自新,无缘解脱。然尘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苦,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此辈幸得为人,凶多吉少,苦多乐少,若乃一念不慎,转眼便成堕落;仙天无路可升,佛道从兹永隔,故名为可怜悯者。)
尘劳 = 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
(ěr) = 窗格花纹。(/如此;这样。)
 
七趣<诸仙>
 
#诸仙趣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 阿难!除了以上十类人,是再次初得人身,尚带着恶业余习外;另有一等人不依本觉真心,发掘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却别依妄念,作各种修练,欲求长生不死,于深山穷谷中,名山洞穴之内,人迹不到之处,有十种仙人。(惟此仙趣以上,方与十习无干矣!欲求仙道,厌惧无常,想身常住,迁入山林。不依本觉真心,发起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以证究竟坚固之理;而反别修,虚妄之念,拨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长生不死。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别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别修妄本也。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有十种仙者:但以其所修别之。)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妄念 = 虚妄之心念也,凡夫贪着六尘境界之心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 阿难!有一等人为求坚固形骸,长生不死,以各种药物,炮炼修治,制作丸饼,不断服食,功夫圆满成就,不但身体强壮,却病延年,且身轻行速,人不能及,这类名为地行仙。(彼诸众生者:指别修妄本也。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药饵,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食道圆成。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必至身轻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
(ěr) = 糕饼。(药饵/钓鱼用的鱼食。)
地行仙 = 以药饵得长寿,行动地上未得飞行者。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只服食各种草木,如紫芝黄精、松枝柏叶之类, 服食不断,功夫圆满成就,如是行步如飞,能跃高越壑,身轻胜前,这类名为飞行仙。(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草木。此与上科药饵,不过生熟之分,惟不餐烟火食,但服紫芝黄精、松枝柏叶;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药道圆成。行步如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名飞行仙。)
飞行仙 = 飞行于空中之仙人也。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由于烹煎铅汞,炼养丹沙,不休不歇,一旦功夫圆满成就,即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因超脱而游世外,为利人济世而游世间,这类名为游行仙。(存想坚固形骸,由于烹煎铅汞,炼养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各获其效,谓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寰中,故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专一心止,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功夫圆满成就。精气俱化,形神皆妙,可以乘风御气,驾雾腾云,游于虚空,这类名为空行仙。(存想坚固形骸,由于动止;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动止以时,起居必慎。由是运养不息,初则练精还气,继则练气还神,终则练神还虚,故得气精两化,形神俱妙,谓气精圆成。乘云御龙,游于虚空,故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专心致志,鼓天池,咽玉液,使水升火降,久而不息,终至水火相济,功夫圆满成就,结成内丹,内外融通,不为物累,能乘正气,游于天上,与天地合德,与六气合用,能利济万物,这类名为天行仙。(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津液;上出为津,下咽为液;即所谓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济,而结内丹;内外融通,与物无累,谓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天上,故名天行仙。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矣。)
(jīn) = 渡口。(口水。)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专心致志,采日月的精华,飡云霞的彩色,久行不息,功夫圆满成就,精气潜通,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已通造化,这类名为通行仙。(坚固其心,以求精色。采日月之精华,飡云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气潜通,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谓吸粹圆成。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而与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专心致志,奉持咒语,严守禁戒,久行不休,术法得以圆满成就,可以愈疾却病,驱鬼降妖,不但可以此道养身,亦以此术济世,这类名为道行仙。(坚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则延年益寿,护国佑民;禁戒,则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术法圆成。咒是咒术,法是禁法,咒枣书符,以愈疾病,禁毒驱魔,以利群生。将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故名道行仙。)
(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诅咒,乞求神灵降祸。)
(jìn) = 禁忌。
(shù) = 城邑中的道路。(方术。)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 有一等人,为求长生,坚定心志,沉思静念,心想从顶门出神,行久不休,思念圆满成就,神能出入自在,气可上下交通无滞,形神照应不失,这类名为照行仙。(坚固其心,沉思静念,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练气;即系心脐轮下,透尾闾关,上升夹脊双关,以至直透泥洹宫,冲顶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思忆圆成。神出入而自在,气上下以交通,形神照应,故名照行仙。)
(sī) = 思考。
(niàn) = 常思。(诵读。)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 有一等人,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这类名为精行仙。(坚固其心,以成交遘。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此以坎离,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gòu) = 遇,遇见。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 有一等人,坚固心志,以穷物变,深研化理,久而不息,悟与造化相通,觉悟圆满成就,能移山倒海,呼风唤雨,翻易四时次序,这类名为绝行仙。(坚固其心,以穷变化,推求其术,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则觉悟,而与造化相通,谓觉悟圆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时,故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练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 阿难!这十等人,皆是人中的恐惧生死无常,希求长生不死,而自练其妄心,不知本心真常,生死不二,舍正觉而不修,故别得延生的妄理与之相应,亦可寿年至千万岁,息心幽栖于深山,或大海中的孤岛上,为人迹所不能到之处。深山孤岛,虽然舟楫难通,飞鸟不渡,但并非不死之国,仍在轮回之中,依妄想而流转,如果不修三昧,仙报既尽,依旧要改头换面,随业散入六道。(是等,指上十类仙人,皆于人中,怖惧生死无常,以求长生不死。别修妄念,不修正觉真心也。别得生理者:即存想固形,别得延生,妄理相应,故能寿千万岁。休心依止,深山海岛,绝于人烟之境。七金山之外,其水甚弱,舟楫不能至,而羽毛皆沈,为神仙所居之处;并非不死之国,斯亦是轮回。夫法身真常,形骸虚幻,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是流转。三昧者:即首楞严大定也。设若不亟早修习楞严三昧,仙报一尽,依旧还要改头换面,而来散入于诸趣之中,可不痛哉!)
寿(shòu) = 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长寿。(年寿,寿限。)
轮回 = 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
流转 = 流者相续之义,转者起之义,谓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轮回于六趣。)
 
七趣<诸天>
 
#诸天趣
##天趣与仙趣不同。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前身,而受天身。岂其类哉?又仙处海山,如蓬莱昆仑,皆非天上。
##六欲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 阿难!一切世间的人,若不求出世道,不以湛然常住的真心,为本修因,而仅依十善而修,求获有漏的人天福报,虽没有舍弃妻妾的恩爱。(诸世间人,有欲离苦得乐,不求常住,不生不灭,圆湛之心,但依有为事相,而求有漏果报。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为三界总因也。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离三欲,皆有淫欲,饮食睡眠,今称欲界。以淫为诸贪之首,故未能舍诸妻妾,深恩重爱,以修出世,戒定之业,而证无漏之果也。)
常住 = 法无生灭变迁谓之常住。((不生不灭,曰常住。)
(qī) = 男子的正式配偶。
(qiè) = 女奴。(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
(ēn) = 恩惠。(恩爱。)
 
七常住果
菩提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涅槃
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
真如
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佛性
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
庵摩罗识
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
空如来藏
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
大圆镜智
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
 
###四王天(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 然于邪淫中,不但守身不犯,且心中亦不起邪淫的意念,因此心水澄莹,心地光明,这人命终之后,就可上生天界,所居的地方,在须弥山腰,上接近日月宫,这一类名四王天。(己色为正淫,他色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于邪淫中,不唯身无有犯,即心中亦无一念思想;是正淫虽有,邪淫已无,故不奔流纵逸,而得爱水,澄净莹洁,心地光明也。此人命终之后,舍人身而受天身,生须弥山腰,邻于日月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
邪淫 = 非自己之妻妾而淫之曰邪淫。
(chéng) = 水静而清。(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
(yíng) = 珠光的光采。(光洁透明。)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一千六百年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八百年
8000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ita>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四百年
4000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二百年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一百年
1000
四王天/四天王天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五十年
500
 
###忉利天(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 再进一步,对自己的妻房,淫爱也很淡薄,但于独自净居的时候,仍间有淫念,身心不能完全清净,这等人命终之后,福报也高一等,当生于忉利天,超越日月的光明,位居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二天中有善见城为帝释天主宫殿之所在三十二天皆为帝释统辖故又合称三十三天。上二虽是天界,但仍未离开地面,故皆名地居天。(此比前更进一步,不但无有邪淫,即于自己正妻,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谓有时有节也。然于清净独居之时,间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之后,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之极顶<即人间顶>)
(fáng) = 上古边室皆用单扇门<即“户”>,庙门大门才用双扇门,故“房”从“户”。正室左右的住室。(妻室。)
(bó) = 草木丛生处。(báo = 感情不深;冷淡。)
###须焰摩天(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 有一等人,不遇淫欲境界,就不会起淫念,就是偶逢欲境,随念暂交,也是事过即了,毫无有追忆贪恋的意念,渐趋定境,静多动少,这等人命终之后上升虚空,安住于一片光明之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处,而是这等人的自身及所居宫殿,常放光明,互相照耀,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这等天界,名为须焰摩天。(逢欲境现前,暂时相交,过去之后,竟无追思回忆;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曰动少静多。此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复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须日月。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光明不及,无分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得相应。)
(lǎng) = 明亮。
###兜率天(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 有一等人,常在静中,已完全没有淫念,不过若有外在的淫欲境界相逼,尚不能全无相应的心,犹有顺从之念。这等人命终以后,即上升最精微处,不与下界人天境界相接,乃至世界坏灭的时候,水、火、风三大劫难之所不能及。这等天界,名为兜率天<此精微处,应是独指弥勒内院>(此人于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拒,犹顺从之,此较胜于前也。命终之后,上升精细微妙,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然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属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内院,是菩萨所居,弥勒菩萨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说法教化。且内院,尚非外院所能知处,故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坏三禅,而菩萨住处,水、火、风,三灾之所不及,故微。
(lì) = 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弯曲。(违背,违反/暴戾。)
 
四劫 (成、住、坏、空)
#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中劫<二十小劫>)
#小劫 =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84000-10) x100x2=16798000)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中劫<二十小劫>)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中劫<二十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中劫<二十小劫>)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小三灾
#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于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
刀兵灾
时人为非法,嗔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也。
疾疫灾
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
饥馑灾
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
 
大三灾
#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
第一火灾
#劫火
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
第二水灾
#劫水
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
第三风灾
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
 
###乐变化天(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 有一等人,自己本来没有淫欲的心,夫妻之间,为敦伦尽分,因应而行房事,当玉体横陈之时,味同嚼蜡,毫无乐趣。这等人命终以后,即生越化地,升登到五欲乐具,能随愿变化,满足自己受用的境地,这等天界,名乐变化天。(我本无欲心,应汝而行房事,盖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谓继承家业,故于是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如嚼蜡相似,淡然无味。横陈者:花容自献,玉体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谓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余经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也。)
横陈 = 横卧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吃。)
(là) = 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蜂蜡。(蜡烛的简称。)
###他化自在天(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 有一等人,虽有世俗夫妻的名份,但已没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厌恶淫欲不净,欣慕上界,夫妻房事之际,不但索然无味,且心不在焉,神游境外。这等人命终以后,即能超越一切化无化境,凡五尘欲境,不须要自己变化,都由其他天界所变现,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 这等天界,名为他化自在天。(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希上界,权同世间。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五;无化,即下四天。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 阿难!以上所说六天,于男女之事,形体上虽有出离的动向,但心中尚有交合的欲念,虽然轻重有别,到底都没有完全抛却男女的情爱,所以自他化自在天以下,都名为欲界。(如是六天,渐能节制,而向于静,因中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此等形虽合,而心超出,似离于动,但其心迹,尚然犹交。虽欲有重轻,总未离于男女爱情。自此已还,直至阿鼻地狱,皆欲界摄。)
(jì) = 脚印。(留下的印子。)
心迹 = 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心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