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九地/九有/三界九地
|
||
欲界
|
欲界五趣地/五趣杂居地
|
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
|
色界
|
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
|
以为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二受之处故也。
|
定生喜乐地<色界第二禅>
|
此地之天之众生,住于胜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心识之喜乐。
|
|
离喜妙乐地<色界第三禅>
|
离二禅天粗动之喜受,而住于胜妙之乐受之地。
|
|
舍念清净地<色界第四禅>
|
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
|
|
无色界
|
空无边处地<无色界之第一定>
|
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
|
识无边处地<无色界之第二定>
|
住于识无边处定。
|
|
无所有处地<无色界之第三定>
|
住于无所有处定。
|
|
非想非非想处地<无色界之第四定>
|
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
|
##四禅天
###初禅三天<离生喜乐地>
###梵众天<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阿难!世间一切修心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心性,错乱修习,而不修禅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间的静虑为因心,也能守身如玉,不犯淫行,不论行住坐卧,心中都不会起淫念,由是身心清净,爱染不生,不再留欲界,这等人临命终时,
应念化生,上升色界,身为梵侣,这种天界,名为梵众天。(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世间者,显非出世;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
假(jiǎ) = 不是真的。跟“真”相反。(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
淫(yín) = 浸淫;浸渍。(特指通奸;奸淫/贪欲;贪心/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想念 = 思想念虑。
爱染 = 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
侣(lǚ) = 伴侣,同伴。
奢摩他<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
三摩提<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
禅那<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
三摩鉢底<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梵辅天<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 有一等人,欲界的淫习既除,无欲的清净心显现,对于梵行的仪规戒律,都能乐于遵守,随顺不犯,能应时而履践梵德,弘扬梵德,身心清净,已超过梵众天,这等人所生的天界,名梵辅天。(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心 = 贪欲之心也。
律仪 =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防遏过非。(又无表之戒体<旧云无作>,名为律仪,此戒体在人之身中他无表示,故云无表,为不动身口意之作用,故云无作。而一旦得此戒体有防非止恶使人自顺律仪之功能,故名之为律仪。梵语三跋罗,义净译曰护。以戒体能护人也。)
随顺 = 信他之教,从他之意也。
德(dé) =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登高,攀登。(道德,品行。)
###大梵天<双摄身心>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 有一等人,身心一如,表里一致,不论行住坐卧,随心所欲,自然具足威仪,清净禁戒;况又加之以明悟,这等人又超梵辅,能应时统理梵天众,为大梵王,所生的天界,名为大梵天。(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
身心 = 有情之正报也。五蕴之中,色蕴者身,受想行识之四蕴者,心也。
仪(yí) = 人的外表或举动。
威仪 = 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
清净 =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禁戒 = 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
统(tǒng) = 丝的头绪。(主管。)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阿难!上说三天的天众,已具身胜、乐胜,胜过下界各道的众生,不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地,然因持戒的定力,清净心中,已不为欲界的烦恼所动,故皆名为初禅。(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
苦恼 = 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
逼(bī) = 接近,靠近。(逼迫,即紧紧催促。)
诸漏 = 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诸烦恼也。总摄三界之诸烦恼为三漏。
###二禅三天<定生喜乐地>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 阿难!其次是大梵天,因统理梵众,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纯净,具足戒定慧,圆满梵行,心如止水,寂湛则光生,不过心光尚弱,没有达到遍照的境地,这类名为少光天。(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摄(shè) = 牵曳。(吸引。)
梵行 = 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
澄(chéng) = 水静而清。(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
寂(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
湛(zhàn) = 清澈透明。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 少光天众,定力转深,光明增强,身光心光,交互相燃,展转迭发,光明照耀,重重不尽,映彻十方世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耀(yào) = 照耀。(光芒,光辉。)
映(yìng) = 照。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刹 = Budhakṣetra,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
<lapis lazuli/ 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 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 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 无量光天众,吸取而保持圆满的光明,以代言教,宣扬清净的教化,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持(chí) = 拿着。(保持。)
教体 = 释迦一代教法之体性也。此教体以声为体乎?以名句为体乎?将以心为体乎?以真如为体乎?其他可为教体者,有乎?无乎?诸师之意见各异。
应(yīng) = 应当,应该。(符合;适应;顺应。)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 阿难!上说三天,不但胜于欲界,也胜于初禅各天;初禅乍离欲界诸苦,仍有再堕的忧虑,到此离欲界益远,不再有退堕的忧惧。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地,但清净的梵行心中,粗漏已伏,能以定力,使前五识,不起现行作用,故皆名为二禅。(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
忧(yōu) = 担忧;发愁。
悬(xuán) = 吊挂。(公开提示/牵挂;挂念/[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
第八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 = Ālaya,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末那识 = manas-vijñāna,唯识论所说八识中第七识,以由第八识为所依,以第八识之见分为所缘而生之识也。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法尘 = 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诸法所显示之种种法相,譬如风景、好听的音乐、玉兰花香、食物、丝制衣物的质感等,都称为法尘,意根(末那识)接触到这些法尘就会生起意识,再由意识去领纳与分别:风景美不美、音乐好不好听、喜或不喜欢这种花香…。)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尘」就是尘垢,具有染污的涵意。吾人之眼、耳、鼻、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譬如「喜爱这、不喜欢那」等,而生起「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损减功德,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故六尘又名六大贼。)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第六意识)
|
五阴
|
色法
|
色
|
前五根及六尘
|
心法
|
受
|
前五识
|
|
想
|
意识 (第六意识)
|
||
行
|
意根 (第七识 -- 末那)
|
||
识
|
第八识 (阿赖耶识)
|
###三禅三天<离喜妙乐地>
###少净天<但乐内心>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 阿难!二禅光音天众,吸取圆满光明,成就音声,作为教化之体,显扬妙理,起精进妙行,而生净乐,恬适自安,通于寂灭之乐,这一类名为少净天。(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
披(pī)
= 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覆盖或搭衣于肩/分析;辨析。)
通(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五乐
|
|
出家乐
|
世间之人,多诸惑业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此苦也。
|
远离乐
|
为色界初禅天之乐。初禅能远离欲界之爱染烦恼,生禅定之喜乐也。
|
寂静乐
|
为二禅天之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发深妙之乐也。
|
菩提乐
|
成无上道,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也。
|
涅盘乐
|
离生死之苦,入于无余涅盘,究竟寂灭之乐也。
|
###无量净天<身、心,内外安乐>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 少净天众,虽通寂灭之乐,但仍有一净境的意念存在,再进一步,并净境的意念亦空。净空现前,得悟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身心亦若太虚,无挂无碍,成寂灭乐,这一类名为无量净天。(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
轻安 = 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
百法
#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
|
|
色法(11)
#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相。
|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
心法(8)
#八识心王。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心所有法(51)
#心所使,随心王所驱使。
|
遍行(5):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善(11):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6):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随烦恼(20): 忿, 恨, 恼, 覆, 诳, 谄, 骄,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4): 睡眠, 恶作, 寻, 伺。
|
心不相应行法(24)
#不与心与心所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
#所缘法
|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
无为法(6)
#离因缘造作之法。
|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
###遍净天<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 前一天的净乐,仅止于身心,更进一步,与依报世界,融而为一,合身心世界,为一圆满清净体,净德成就,妙乐无穷,自觉殊胜,以为是清净的极乐家邦,可以安身托命,归返寂灭乐境了,这一类名为遍净天。(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通“升”。上升。)
托(tuō) = 寄托。
归(guī) = 女子出嫁。(返回,回来。)
涅槃四德/四德/四德乐邦
#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
|
|
四德
|
解释
|
常/常德
|
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
|
乐/乐德
|
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
|
我/我德
|
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
净/净德
|
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
|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 阿难!上说三天,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已得寂灭,具大自在,身心安然不动,受无量乐;虽不是正得真修实证的三摩地,但安然的心中,欢喜毕具,故皆名为三禅。(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
隐(yǐn) = 隐蔽。(用同“稳”。安稳;稳定。)
安隐 = 与安稳同。身安心稳也。
欢喜 = 接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
###四禅九天<舍念清净地>
###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阿难!再次是三禅中的天众,苦因已尽,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乐亦不受;因知乐也不是常住不变的,仍是对待法,福业享尽了,久必坏灭,苦乐二心,同时突然舍弃,粗重的相灭,苦乐不生,净福性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复次天人:是指三禅中来者。此天则明乐亦不当受,何以故?乐非常住之法,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起双舍苦乐之行,苦乐二心,并已舍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坏则苦生,今苦坏双超,舍心不动,即净福性。此定既发,即名为生;故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苦因 =
苦之业因也。
俱(jù) = 走在一起。(一起。)
顿(dùn) = 叩头。(立刻。)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 福生天众,双舍乐苦,未免遍空,更进一步,功行纯熟,能舍所舍两亡,舍心圆融,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胜解清净,所感的净福,亦没有遮蔽限碍,于这无遮限的净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随所愿求,爱乐自在,这样的一类,名为福爱天。(前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尚未圆融;至此舍定益深,功行纯熟,故曰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者:即决定胜解,任持舍定,能所双亡,不为异缘所转,是为清净。然既舍心圆融,无有遮限,而所感净福,亦应无遮,于此无遮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妙随顺者,大自在也;所有愿求,亦无遮限,得大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遮(zhē) = 阻挡;拦阻。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缺乏财物。)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
未来际 = 未来世之边际也。未来无边际而假视为有,谓之尽未来际。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
###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 阿难!从这福爱天中,再加进修,有两条超升的途经,一是直往广果天,另一是绕道至无想天。若以福爱天的妙随顺心,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意,于无量清净光明中,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熏习禅定福德,使臻于圆满净明,以修证而住,这一类就名广果天。(从是天中,是福爱天中,有二种歧路:一直往道,趣广果天;一迂僻道,趣无想天;心念行业各别也。若于先心:即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增盛圆明,离下地染,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谓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水火风三灾,皆不能到。于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双舍苦乐二念,而得清净也。)
歧(qí) = 多余的脚趾。(岔路。)
福德 =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
修证 = 修行证理。
###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 若以双厌苦乐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无可舍,舍心亦舍,圆穷舍道,身心俱泯,心思缘虑,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于定力的加持,形体可以维持五百大劫,不会坏灭。不过这等人既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自性。初生这天,须习定半劫,方得想灭,成无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又起,此定仍坏,终不是究竟涅槃,如是一类,名为无想天。(先心是福爱天中,双厌苦乐之心,至广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圆明;至无想天,增修舍定,深搜细索,相续无有间断。圆穷者:圆满穷究,必求其究竟;舍道者:即以舍定,为涅槃道也。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此定亦复如是,祗伏六识现行,经五百大劫,定力摄持,报形不坏也。五百劫后,依旧散入轮回。是人既以生灭为因: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反迷识精元明,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定成。后半劫生者:于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复生,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此天依于舍禅,灭除六识,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名无想天。)
研(yán) = 细磨。(研究;探讨。)
精研 = 精心钻研/仔細研究。
续(xù) = 连接起来。(继续。)
虑(lǜ) = 思虑。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 阿难!以上四天,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所不能动,虽然不是到达无为的真正不动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为的功用,到此已极纯熟,故通名四禅。(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纯(chún) = 蚕丝。(纯净,不含杂质。)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 阿难!这四禅中,复有五种不还天,也就是上生这五种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同时灭尽,苦乐两亡,欲界已不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业感相同之处,方可安居。(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习气 = 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
卜(bǔ) = 甲骨文字形,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占卜。(选择。)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行位三道
|
|
见道
|
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
|
修道
|
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
|
无学道
|
证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
|
二障
#断二障,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
|
烦恼障<我执>
|
所知障/智障<法执>
|
分别我执<粗> - 后天。
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界内见惑<八十八使>。
#五利使 = 此五见由迷于四谛之理性而起。为惑性之锐者,故名利使。
#断尽得须陀洹果
|
分别法执<粗> - 后天。
尘沙之惑,称为化道障之惑,菩萨教化物之障。(菩萨教化物,必通达如尘沙无数之法门,然心性间昧。不能通达此尘沙之法门,自在教化,谓为尘沙之惑。)
#界外尘沙。
|
俱生我执<细> - 天生。
贪、瞋、痴、慢、疑。
#界内思惑<八十一品>。
#五钝使 = 贪嗔痴慢之四使,都为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钝者,故谓为钝使。疑使为就四谛真理而起之惑,以犹豫不决为自性,其性分亦非锐者,故类从贪等四使而为钝使。
#断尽得阿罗汉果
|
俱生法执<细> - 天生。
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无明。
#界外无明。
|
事障
|
理障/智障
|
障涅槃
|
障菩提
|
属枝末无明,第六识所执。
|
属根本无明,第七识所执。
|
八十八使见惑
#初果须陀洹断尽见惑。
|
|||||
三界
|
四谛惑
|
使
|
小计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苦
|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十使
|
三十二使
|
八十八使
|
集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灭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道
|
贪、瞋、痴、慢、疑、邪、见、戒。
|
八使
|
|||
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
无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八十一品思惑/修惑
#阿罗汉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
三界
|
共十惑
|
共九地或九有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贪、瞋、痴、慢
|
五趣杂居地
<天、人、地狱、鬼、畜生> #二果斯陀含断欲界思惑前六品。
#三果阿那含断完欲界思惑。
|
九品
<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
八十一品
|
色界
|
贪、痴、慢
|
一、离生喜乐地<初禅>
二、定生喜乐地<二禅>
三、离喜妙乐地<三禅> 四、舍念清净地<四禅>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
无色界
|
贪、痴、慢
|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 阿难!苦乐两灭,就没有欣与厌二心交战于胸中,这一类名无烦天。(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
烦(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 心中惟存舍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没有别念参杂其间,更细究这舍念,亦了不可得,欲想交杂,也没有对象了,这样一类名无热天。(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合宜的时候。)
括(kuò) = 结,扎束。
机括 = 弩上控制箭矢发射的机件。泛指机械发动、开启的部分。(比喻心机、计谋。)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 以天眼观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没有外在的尘境障碍,内心也没有沉垢留滞,这样一类名善见天。(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
垢(gòu) = 尘土一类的脏东西。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 精妙的见性,既已现前,是见体已经清净,见的功用周遍,后又增修静虑,于是如陶师的捏土为器,如铸匠的镕金造像,随心所欲,造化万物,自在无碍,这样一类名善现天。(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陶(táo) = 陶丘。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瓦器,陶器/制作瓦器。)
铸(zhù) = 铸造。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 穷究诸念至于极处,而成一念,尽色性而至空性,进入空无边处的涯畔,色界到此,已登峰造极,这样一类名色究竟天。(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
究(jiū) = 穷;尽。(谋划;研究;探求。)
竟(jìng) = 奏乐完毕。(全部。)
究竟 = 事理之至极也。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微,隐微/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无边 = 广大而无边际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 阿难!这五不还天,前四禅中四位天王,但仰闻佳名而已,不能亲知亲见。就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之中,有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居之处,而凡夫俗人所不能知能见一样。(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敬佩;恭敬。)
旷(kuàng) = 光明;明朗。(空旷;开阔,久。)
野(yě) = 郊外;野外。
圣(shèng) = 通达事理。(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圣道 = 圣者之道也。
住持 =
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 阿难!以上十八梵天,皆清净无侣,然仍有化生身,尚没有完全脱离身形的负累,有色质可寻,故自色究竟天以下,终名为色界。(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
已还 = 已经归还/以来。
##四空天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 复次阿难!从色究竟天之顶,
色界的边际上,再向上进升,以根有利钝,这其间又有二种歧路:利根人于舍定心中,启发无漏的人空智慧,断尽思惑,慧光圆满遍照,就可超出三界,脱离分段生死,证偏空理,成阿罗汉。复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便入菩萨乘,这样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
慧光 = 慧智之光也。
无色界/无色天/四无色/四无色处/四空处/空处/四空天
#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
|
天寿
|
|
空无边处
|
无色界之第一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故曰空无边处。无色界虽无处所,而由果报之差别,姑付以处之名。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
#空处(灭色归空--穷色令销)
|
20000大劫
|
识无边处
|
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识处(灭空归识<末那>--穷空令无)
|
40000大劫
|
无所有处
|
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
#无所有处(色、空、识<末那>都灭,而依识性--穷识令灭)
|
60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处
|
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
#非想非非想处(穷研识性--穷性令尽)
|
80000大劫
|
#空处(灭色归空--穷色令销)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若在舍心,厌色而欣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处定,故报生空处天。(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厌(yàn) = 吃饱。(憎恶;嫌/yā =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识处(灭空归识<末那>--穷空令无)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 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的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天。(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
#无所有处(色、空、识<末那>都灭,而依识性--穷识令灭)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 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空色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报生无所有处天。(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
寂然 = 寂静无事之状也。
攸(yōu) = 水流的样子。(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 。)
#非想非非想处(穷研识性--穷性令尽)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 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广泛传播/通,疏通。)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 以上四天,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然凡夫外道,不了人空之理,小果圣者,不达法空之理,不知心境当体即空,岂待销灭而后空。若是从不还天修习圣道而来的,满八万劫,断尽思惑,即可超出三界成阿罗汉,这样一类,就名不回心钝根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外道天而来,一味穷空究底,不知归向圣道,惟修有漏禅定,迷于有漏天,作为无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以内,根本没有安身立命处,八万劫满,报尽自堕,依然随着自己的宿业,堕入轮回,流转六道。(此等,指四空处;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尽(jìn) = 器物中空。(竭;完;没有了。)
空理 = 观人与法为空所显之真理。
钝(dùn) = 不锋利。(呆;笨拙。)
轮转 = 与轮回同。轮转三界六道,无脱出之期也。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 阿难!以上除五不还天,为圣人所居外,其他六欲、四禅、四空等天,各天的天人,都是凡夫,以曾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所得的福乐果报,福报尽了,依然要堕入轮回,随业流转。至于各天的天王,却不是凡夫,而是大乘菩萨,安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假天王之位,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菩提道果,以入圣人之伦,所修乃楞严大定的妙修行路,他们已不再落轮回。(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凡夫 = 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证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
业果 = 业为善业恶业,果为其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也。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对答/报答。)
答(dá) = 以竹补篱。答谢,报答。(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菩萨 =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 阿难!上说四空天,身心灭尽,只有定性现前,随化依正二报,自在受用,已没有业果的色相。所以从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皆名无色界。(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
逮(dài) = 赶上。(及。)
#总结三界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 以上所说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于不知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而妄生三界,复于三界之中,随着虚妄的七趣漂流,舍生受生,依各自的业因,受各类的果报,不得休歇。(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
补特伽罗 = 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
三界 = 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
三有 = 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
|
|||
欲有
|
欲界
|
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
|
欲界之生死
|
色有
|
色界
|
四禅天
|
色界之生死
|
无色有
|
无色界
|
四空天
|
无色界之生死
|
七趣<修罗>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
阿修罗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 阿难!其次要说明的,是三界之中,尚有四种阿修罗类。(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
#卵生鬼摄<似民>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 一是在鬼道中,因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由这种善的业力,舍却鬼道,乘通入居空界,这种阿修罗,是从卵生,卵生飞空,因果与鬼相类,虽居空界,仍属鬼道类。(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护法 = 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
#胎生人摄<似臣>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 二是在天道中,梵行稍亏,情欲稍重,以致失德,遭受贬谪,堕落成阿修罗,福报似天人,住处也相等,所居之处,邻近日月宫,这种阿修罗,是由胎生,胎因情有,以情欲同人,虽居天上,但属人道类。(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者,皆为降德。贬谪天位,坠落修罗,福报似天,住处亦等。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宫: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类也。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为人趣所摄。)
降(xiáng) = 下也。与“陟”相对。(降服。)
贬(biǎn) = 减少;减损。
坠(zhuì) = 落下,掉下。
#化生天摄<似王>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 三是有等阿修罗王,福报与天人相同,能役使鬼神,左右人间祸福,神通力能洞彻诸天,无所怖畏,能与梵王和天帝释争权,这种阿修罗,因系变化而有,属天道类。(以人中有立业建功之绩,有争王图霸之谋,事不从心,嗔妒以起,故感为修罗王,福报一同天人。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力洞无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彻也,能洞彻诸天,而无所怖畏也。故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为先锋,四王战之不胜,方报帝释,帝释又复不胜,于是展转乞力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战;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系天趣所摄。)
#湿生畜摄<奴婢>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 阿难!另有一部分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的中心,沉下深水穴的当口,日游虚空,夜回水宿,这种阿修罗,是由湿生,属畜生道一类。(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胜。生在大海中心,沉下水穴之口。白昼游于虚空,以供驱使。黑夜归于水宿,以息劳役。生在大海之当中心,泄水之穴口,故因湿气而有,其福报下劣,思食虽然得食,初则味美,末后一口,竟变作青泥之味,此类畜生趣摄。)
劣(liè) = 弱。(低劣,与“优”相对。)
穴(xué) = 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土窟窿,地洞。(水道。)
旦(dàn) = 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天亮。
虚空 =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
宿(sù) = 过夜。(止/往日。)
湿(shī) = 潮湿。
#总明七趣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 阿难!这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神仙以至阿修罗等七趣<道>,精研穷究起来,其所以升沉往返,无不是因惑造业,随业受报,妄想受生,妄想随业;就妙净圆明,无作无为的本有真心来说,皆如空中花,当处显现,当处消失,本就没有著落可寻,不过一虚妄的名相而已,那有什么根源可以研究。(如是指前来所说,地狱鬼畜,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细研究,升沉往返,若因若果,不出虚妄情想而已。昏沉惑也,有为业也,无非随妄想以受生,随妄业以受报苦也;即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空有不羁曰妙,本来周遍曰圆,无所障蔽曰明,无作无为,本有真心。正当见华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耶?是知七趣,但一虚妄名相而已,更无根本头绪,可研究也。)
洎(jì)
= 往锅里添水。(到达。)
昏(hūn) = 黄昏。(引申为昏暗。)
妄想 = 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第六识。)
本心 = 即本原自心也。
空华 = 空中之华。病眼者,于空见有华也。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以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实体也。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附着,穿着。同“着<zhuó>”。)
虚妄 = 无实云虚,反真云妄。
绪(xù) = 丝的头。(开端。)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 阿难!这等众生,所以轮回七趣,经无量劫,不得真正的清净,都是由于不识本有的妙明真心,随顺杀盗淫的缘故。逆上三者而行,就没有杀盗淫,顺杀盗淫就成三恶,堕落饿鬼等三恶道,逆之就成三善,当归天人等三善道。善恶皆无出期,顺逆交替,无有休歇,故起轮回性。(此等七趣,一切众生。本心者,本有妙明真心,亦即佛体真实,由不识佛体真实,故受此七趣轮回,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而善道净亦非真,以思惑种子,眠伏藏识之中,伏而不断,故非真净也。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则成三恶。又则出生,无杀、盗、淫,则成四善,三恶固非可随,四善亦当舍离,以同为系缚三界之根本也。有则成三恶,堕落三途,地狱亦饿鬼之伦类也。无则成四善,得生四善道。今名天趣,以天趣,摄仙人阿修罗故。有无相倾:倾者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则成四善道;夺无成有,从上坠下,则成三恶道。由是互夺不已,颠倒轮回。)
无量劫 = 经劫无量也。劫者,梵语,谓世界成败之一期也。
真净 = 如来所证之法,真实清净也。对于二乘之伪,故云真实,无累不脱,故云清净。
倾(qīng) = 偏侧。(钦佩。)
轮回 =
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
十恶/十恶业/十不善/十不善业
|
||
身造
|
杀/杀生
|
杀害生命。<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也。>
|
盗/偷盗/不与取
|
盗取财物。<他人不与而自取也。>
|
|
淫
|
淫狎行动。<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
|
口造
|
妄语
|
虚诳不实之语。<大妄语者,不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或受天龙鬼神之供养等,总说过人之法也。小妄语者,谓其他一切不实之言语。>
|
绮语/杂秽语
|
杂秽不正之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
|
|
恶口
|
骂詈恼人之语。
|
|
两舌
|
离间两方之语。
|
|
意造
<三毒>
|
悭贪/贪欲
|
悭吝贪着。<惜物而不与人,贪求而无饱足之心。>
|
嗔恚
|
嗔恚忿怒。
|
|
邪见/愚痴/无明
|
暗昧迷理。<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
|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 若能得妙发三摩提,则妙性常寂,顺逆两亡,断性亦不可得,住此境地,尚没有权小的不杀、不盗、不淫,还说怎么随着凡夫外道去造杀盗淫等恶事呢?(若得妙发三摩提者:指妙耳门圆通也。从妙理发妙智,依妙智照妙理,即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也。妙常寂者:闻性三种德相,无七趣之系缚曰妙,无七趣之生灭曰常,无七趣之流转曰寂,但能反闻如是闻性,则有之三恶,无之四善,二俱无有,故云有无二无。此则迥超凡外分段生死,先得人空,证有余涅槃,而出三界矣。若能将无二之性,亦皆销灭,正所谓断性亦无,故云无二亦灭。此则迥超权小变易生死,乃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以至俱空不生,证无余涅槃,安住首楞严大定矣!当此之时,尚无权小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凡外,作杀、盗、淫之事乎?)
常寂 = 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 阿难!众生不断杀盗淫三业,就有各自私造的别业,既有各自私造的别业,在大众的别业相同时,并不是没有一定的处所,所以造业虽别,受报却同。然七趣果报,都由一念妄动而产生,并不是心外果有实境;产生这种妄境,也没有实在的根由可以寻究。(三业即杀、盗、淫,由不断此三种恶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因各各有私造别业,在众私同分之中,非无定处,即别业同报也。七趣果报,但由一念妄动而发生,并非心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生相无明,无明本空,如前所云,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曰生妄无因,无可追寻穷究,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
私(sī)
= 禾;庄稼。(古指私田/假借为“厶”。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妄(wàng) = 胡乱。(虚妄,极不真实。)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寻找/探究;研究;推求。)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 你须勉励真实修行人,欲想证得菩提圣道,须知这杀盗淫三者,皆能迷惑真性,是轮回的根本,当先除这三惑;如果不尽除三惑,或仅除世恶,而不除世善,或善恶皆除,而断性尚在,皆不算尽除了三惑种子,遇缘仍会再发。这样纵然以禅定力,获得相似神通,都是世间的有为功用,不能成就超世间的无作妙力,习气不灭,对境复生,纵能超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勖是勉也,汝勉力真实修行。欲得无上菩提者,要渐次伏断三惑,即杀、盗、淫,因迷惑不了,是轮回根本,故即名为惑。不尽三惑,但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至若善恶皆除,而断性存在,犹未尽三惑种子,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究竟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而已。习气不灭,对境复发,纵能上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
勖(xù) = 勉力;勉励。
修行 = 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
菩提 =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纵(zòng) = 松缓。(即使。)
魔道 = 邪鬼天魔之世界也。道如云饿鬼道、畜生道,彼等往来之道途也。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
||
|
漏尽通
|
|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 既经落入天魔外道,根本已完全没有正念,虽欲想修行,销除虚妄,不过以妄逐妄,
倍加虚伪而已;所以如来说他们,是最可哀怜的一类。前说的种种妄境,都是你自己妄心所造,实在不是菩提的过咎。(既落天魔外道,虽欲修习,销除虚妄,倍加虚伪。以故如来说此七趣,真为可哀而可怜者也。现前种种诸妄,皆由汝自心所造,实非菩提之过咎;菩提即佛体也。)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加倍,照原数等加。)
虚(xū) = 大土山。空虚,与“实”相对。
伪(wěi) = 欺诈。(伪装;假装/虚假;不真实。)
哀(āi) = 悲伤。(同情。)
怜(lián) = 怜悯。(爱。)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过失,罪过/责备,追究罪过。)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 这样教人修行的,就是代佛弘化,名为正说;若作他说,如赞杀盗淫,不碍真修,不须断除等等之类,就是魔王的邪说了。(若使能作是说,劝人欲得菩提,要尽除三惑者,此人即是代佛宣扬,名为正说。若赞叹杀、盗、淫,不碍真修,无须断绝,此人即是魔王之邪说矣!)
正说 = 对于邪说而言。又对于傍说而言。
魔王 = 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
助定门(以慧助定)
无问自说五十阴魔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 当时如来,对阿难请求开示的,都已一一分别解说开导,将要离开法座时,却又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转如紫金山一般的丈六金身,再度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你们这些有学缘觉、声闻,今天已经舍弃小乘,回心向大菩提的无上妙觉,我也为你们宣说了真实的修法。(床以师子名者,表其无畏也,几以七宝称者,视其贵重也。回紫金山者:如来丈六金躯,圆光遍照,犹如金山。再来凭倚者:即最后真慈不尽,不待请而自说也。发回小向大之心,舍小乘法,趣大菩提,无上觉道。吾现今已为汝演说,真实修行之法,即反闻工夫,闻性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
罢(bà) = 罢官;免去;解除。
揽(lǎn) = 执。(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紫金/紫磨金/紫磨黄金 = 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
凭(píng) = 倚靠。(根据。)
倚(yǐ) = 斜靠着。
大菩提 = 佛之菩提,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谓之大菩提。何则。二乘之无漏。为菩提而非大。佛之无漏慧。乃为菩提而大也。
无上妙觉 = 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故云妙,无有过之,故云无上。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 但是你们尚不认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的微细魔事,当魔境出现的时候,你若不能辨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原是要将定水,洗除心垢,既不识魔境,纵欲洗心,自亦不得其正,就难免要落于邪网了。(但恐汝等,犹未能识。修习楞严大定,乃双举性修二定合称;奢摩他,即自性本定;毗婆舍那,即微密观照而修;而此性修定中,有种种微细魔事,若不预知,其何能避?设或魔境,倏尔现前,汝不能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也。洗心非正:修定原为以定水,洗除心垢,若魔境不识,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则必落于邪见,如下之五阴魔境。)
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
身见/萨迦耶见
|
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 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 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
#执我我所。
|
边见
|
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 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
#执断执常。
|
邪见
|
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拨无因果。
|
见取见
|
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
#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
#非果计果,如以无想为涅槃之类。
|
戒禁取见
|
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过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
#非因计因,如持牛戒狗戒,为生天因之类。
|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 或是你自身的阴魔,或是外来的天魔,或为鬼神所附着,或遭魑魅所支使,这些魔境现前时,心中若不能辨认,必然认贼为子;或自以为已证圣果,未得谓得,或认魔为圣者,不惜以身命供养。(或汝阴魔者:有通有别,通则五十种境界,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种,但是初心自现,当无外魔。故云或汝阴魔也。受阴十种,已召外魔入心,而魔未现身也。想阴十种,方有天魔,及鬼神魑魅。此上二阴,皆由稍失正念,引起外魔;故云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也。设使诸魔现起时,而心中若不明了辨识,或自认为圣,未得谓得;或认魔为圣,身命供养;皆是认贼为子,则丧法财,伤慧命,可不危哉!)
鬼神 = 鬼为六趣之一。神为八部之通称。有威云鬼,有能云神。
遭(zāo) = 遇见,碰到。
魑魅(chī mèi) =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
贼(zéi) = 残害;伤害。(偷窃或抢劫的人。)
四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 又于其中,得少为足,例如证四禅的无闻比丘,仅修无想定,不求多闻,只报得四禅天,却妄称已证小乘圣者阿罗汉果。等到天上福报已满,想心又起,衰相现前,他不知自己本就不曾证圣果,反谤阿罗汉也身受后有,认佛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是骗人的妄言,因谤佛谤法,堕入阿鼻地狱。(又复明行识二阴。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于自心中,妄生邪见,得少为足;且更自言,满足菩提,不免轮坠。如无闻比丘,但修无想,不务多闻;报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小圣,阿罗汉果。天报已毕,想心复起,衰相现前;不知自己本未证果,反起谤辞,言我今已证阿罗汉果,身遭后有,谓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谤佛,堕阿鼻狱。其害若此,可不畏哉!)
无闻比丘 = 一向修禅而无正闻慧之比丘,所谓暗禅师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禅定谓证涅槃,及其后退失四禅,拨无涅槃之法,谤阿罗汉尚有后身,堕于无间地狱,是曰无闻比丘。
谤(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后有 = 未来之果报也。后世之心身也。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
五衰/天人五衰
#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
|
|
衣裳垢腻
|
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
|
头上花萎
|
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
|
身体臭秽
|
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
|
腋下汗出
|
两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
|
不乐本座
|
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本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
|
等活地狱
|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
黑绳地狱
|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
众合地狱
|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
炎热地狱
|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
大热地狱
|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 你现在应当专心谛听,我今为你仔细地分辨。(不但分别,而更许仔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一以魔害,酷烈难堪。)
谛(dì) = 细察。(仔细。)
仔(zǎi) = 儿子。(zǐ
= 细小,细密。)
细(xì) = 系,细丝。细小。和“大”相对。(仔细,详细。)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 阿难当即站起来,和会中有学等众,都欢喜地向佛顶礼,俯首恭听慈诲。(阿难悚然起立,并其合会同有学者,咸生欢喜之心,至诚顶礼,谢前许说,俯伏谛听慈诲,亦足见敬佛尊法之至意也。)
欢(huān) = 喜悦,高兴。
顶礼 = 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伏(fú)
= 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制伏。)
诲(huì) = 教导。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 佛告阿难,以及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这充满惑业的有漏世界中,十二类众生,他们本具的妙明觉性,清净圆满的心体,与十方诸佛,并没有两样,也毫无差别。(佛见阿难,及诸大众,敬佛尊法之至意。遂告之曰:汝等当起慧照观察,了知有漏世界,依报也;十二类生,正报也。盖吾人自具如来藏性,乃本来自觉,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觉性圆满,遍在诸佛心中,为生佛共依心体;故与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也。)
有漏世界 = 即三界。为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
十二类
|
十生
|
四生
|
卵生
|
依卵壳而生者。
|
湿生
|
如蚊,依湿气而生者。
|
|||
胎生
|
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淫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
|
|||
化生
|
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
|
|||
|
有色
|
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
|
||
|
无色
|
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如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
|
||
|
有想
|
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余一切之众生也。<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
|
||
|
无想
|
无想天之众生。<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
||
|
非有想
|
如桑虫变为蒲卢<细腰蜂>。
|
||
|
非无想
|
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破镜鸟。
|
||
|
|
非有色
|
如水母,依草附木的鬼神,寄生人身的蛲蛔虫。
|
|
|
|
非无色
|
如随咒语而显灵异的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的为妖为怪,预言吉凶祸福的如乩坛,樟柳精魅。
|
|
#形体有无: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
#情想有无: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
四觉
|
|
本觉
|
一切众生之自性清净心,本来离妄念,有照明之德,是名本觉。
|
不觉
|
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
|
始觉
|
为一切众生本性之自性清净心,本来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觉,由此本觉之内薰与师教之外缘,始起厌求之心,顺本觉而渐渐生觉悟之智,谓之始觉。
|
究竟觉
|
既断尽根本无明,得究竟之真觉,即如来地也。
|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 为何众生又不是佛呢?这是由于你依从无始以来的妄想,迷失了本有真理的过咎,因为愚痴妄想,不能如实认知真如法性,不觉心动而生爱着,由于妄染爱着,于是化本来的一真心体,而为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再依它所产生的业识,发而为能见的见分<第二细>;能见既是妄,所见自然没有一真,致使本觉真心,完全成为晦暗的顽虚<第一细>,以妄见对顽虚,转觉迷惘,由是而起化除迷惘的心念,因这化除的心念,相续不息,乃于空中,妄见色相,由是而产生了虚妄的世界<第三细>。当然,这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不是清净无漏的真实世界,皆是由迷顽妄想而建立了。(由汝无始妄想,迷本有之真理,以为过咎,此即无始无明。痴即无明,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即名为痴。不觉心起<动也>,而有其念,即名为爱。由爱故真妄和合,变起赖耶本识,名曰发生。生发者:谓依前所生业识,发起能见见分,所谓依动故能见。遍迷者:谓由能见,故于前本觉真心,全成晦昧,不见真觉,唯见顽虚,是曰故有空性。化迷不息者:以见对空,转觉迷闷,复起化迷之心,遂于空中,见有色相,是曰有世界生。十方,指同分境;微尘,喻数目之多。迷是迷真,顽是起妄,谓由遍迷,遂有顽空。则此世界,无非妄想安立也。)
痴爱 = 愚痴与贪爱。三毒中之二。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而生一切之烦恼恶业。
遍(biàn) = 走遍。(泛指普遍。)
顽(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顽固。)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 你当知道,这无边无际的虚空,是你认为最大的了,若是将这虚空,置于你本觉真心之内,就好像你现在所见的太空中,飘起一片浮云,不但太渺小,也太虚幻。(世间之大,莫大于虚空,然而虚空,犹未足为大,当知无边不动虚空,生汝本觉真心之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即指天际,据儒典以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故以太清称之。片云,指一片浮云,至虚至微,点在太清里,岂能久存耶?)
太清 = 天空。
况(kuàng) = 寒冷的水。(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耶(yé)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 假若你们之中,能够有人,发现本有的真心,返本归元,这十方晦暗的顽空,尚且会完全消失,何况这顽空中的虚妄国土,岂有能保全而不坏灭的?(设使汝等,能有一人,心光内照,发明本有真心,返本归元,归元则无迷,无迷则此十方晦昧,所成之顽空,皆悉销灭,而殒亡矣!以虚空原因迷妄而有,如前云生发遍迷,故有空性,无迷故无妄空。云何顽空之中,所有结暗为色之国土,而能保全,不形振裂耶?)
发真 = 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也。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
殒(yǔn) = 死亡。(通“陨”。坠落。)
振(zhèn) = 赈济;救济。(抖动;摇动。)
裂(liè) = 裁剪后的丝绸残余。(分裂;裂开。)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 你们修习禅定,严饰三摩地的,不论行、住、坐、卧,都能亡尘照理,在这理境中,不昏沉、不散乱,能与十方菩萨,和一切无漏的大阿罗汉,心精相通而吻合,混同一际,即当处湛然,虚空销殒。(汝等修习禅定,要严饰三摩地者:即反闻工夫,时时无间,行、住、坐、卧,亡尘照理,住此理中,不昏不散;能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同吻合。)
饰(shì) = 人佩巾有装饰作用。刷拭。(装饰;修饰。)
无漏 =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吻(wěn) = 嘴唇。(紧接;相符合。)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 一切魔王,以及鬼神与各凡夫天,见自己所居的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中的河神海怪,地上的山神土地,飞空的大力鬼王,飞行夜叉等天神鬼怪,没有不惊惶的。惟下界凡夫,昏昧无知,不能察觉这些变迁差讹罢了。(一切欲界顶天魔王,以及魔民、魔女,及与大力鬼神,亦兼夜叉罗刹。诸凡夫天:即六欲四禅,洎及外道,无想天等,见其宫殿,一旦无故,忽然崩坏破裂,乃并诸大地,亦皆振摇开坼。水陆飞腾:即是三居众生,见其大地振坼,无不惊怖慑惧不安也。凡夫昏暗者:独指人道,昏迷暗钝,谓未具五通。不觉,是行人入定,将证之故,无端被境所迁,甚至讹言,阴阳失度等,故曰不觉迁讹。)
宫(go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古代五刑之一。阉割男子生殖器。)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崩(bēng) = 山倒塌。(崩裂;倒塌。)
坼(chè) = 裂开,分裂。
腾(téng) = 马奔腾。(奔驰。)
惊(jīng) = 马受惊。(惊慌。)
慑(shè) = 恐惧。
迁(qiān) = 向高处迁移。(变更,变动。)
讹(é) = 谣言。(变化。)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 但这些天神等,都已获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五种神通,只是没有得漏尽通而已,因为有漏的烦恼习气未除,自然留恋尘劳,怎么肯让你摧毁它安居宴乐的宫殿。所以当你修习三昧正定的时候,这些鬼神,各种天魔外道,魍魉妖精,都要来扰乱你,希望破坏你的禅定,它们方能安居宴乐。(彼等,即指天魔、鬼神等;咸得五种神通者:此为报通,非是修通。于六通中,惟除漏尽通,是无漏禅定,断惑所发。既咸得五通,必知宫殿崩裂,是定力所为,留恋尘劳,自然不求出世,如何令汝,任运成道,而摧裂其处耶?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彼等所依,无非愚痴邪暗之境。行人修定,心光一发,与菩萨诸圣,通同吻合,能破愚痴邪暗。由是于汝静修三昧时,佥来恼乱于汝,佥即皆也。皆欲破坏禅定,彼等始安也。)
咸(xián) = 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杀。(普遍都,全部。)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思念,怀念。)
尘劳 = 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
摧(cuī) = 折断。(摧毁,破坏,毁坏。)
魍魉(wǎng liǎng) = 传说中的一种鬼怪。
妖(yāo) = 迷信的人指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
佥(qiān) = 皆,咸。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懊恼;烦闷。)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 虽然有这些魔乱,但不必畏惧,这些魔怪,因无故摧裂它们的宫殿,怀着满腔愤怒而来,究竟是尘劳中物,所起的邪妄行为;而你所修的妙觉心中,本具正定,邪不敌正,以生灭的愤怒邪行,欲坏真常心中的正定,恰如以风吹光,将刀断水,虽欲加害,却了不相干。你如沸汤,它如坚冰,暖气渐渐邻近于坚冰,坚冰不日消溶,徒恃五神通力,终同过客,不能久留。(然彼等诸魔,见其宫殿,无故崩裂,虽有大怒,而言虽有者,究竟与我无伤也。彼犹在尘劳,生灭法中,所起邪行。汝所修,妙觉真常心中,本具正定,邪不敌正,以生灭而欲坏真常,以怒气而欲恼定心,譬如以风吹日月之光,以刀断长流之水。日月之光如故,长流之水无痕,了不触伤也。又汝修定者,观智增明,犹如沸汤;彼扰恼者,邪执正固,犹如坚冰;非但无损,且能破魔。沸汤之暖气,渐渐邻近于坚冰,而坚冰之冻结,不日消亡殒灭矣!彼虽徒恃五通神力,纵有大怒,亦不过但为其客,终不久住,不能成害矣!)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
沸(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把水烧开;沸腾。)
汤(tāng) = 热水;开水。(菜汤。)
暖(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
不日 = 不久;几天内。
徒(tú) = 步行。(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门徒/徒然,枉然。)
恃(shì) = 依赖。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 所以能够使它们达到破坏戒律,扰乱定心的目的,还是由于你心中的五阴主人;主人若迷,认贼为子,客则乘隙而入,方得为恼为乱。(成就破汝戒律,乱汝定心,其过在谁?实由汝之心中,五阴主人。五阴,即下所说,五重阴境;主人,即下所说,观照之智。)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 如果主人当处禅那,惺惺不昧,觉悟其非,自然不受其惑,那么它们的神通魔力,就奈何你不得了。由于阴境消除,而入于大光明藏;但那些邪怪,都是禀受幽暗的浊气以成形,而明能破暗,它们一接近光明,自然魂飞胆落,消声隐迹,如何敢强留而扰乱你的禅定。(行人当此禅那正定之中,慧照观察,一念不生。觉其是魔,悟非善境,不受其惑,则彼魔力,虽然强横,亦无所施其伎,故曰无奈汝何。阴境消除,而入大光明藏。彼之群魔邪怪,咸禀受幽暗之气以成形。以汝之智慧光明,能破彼之愚痴黑暗,故曰明能破暗,近自消殒。留尚不敢留,何能扰乱汝之禅定耶?)
觉(jué) = 醒悟,明白。
悟(wù) = 理解,明白。(觉醒;觉悟。通“寤”。睡醒。)
觉悟 = 会得真理也。开真智也。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
奈(nài) = 如,如何。
阴(yīn) = 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
邪(xié) = 琅邪郡。(不正当,不正派/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幽(yōu) = 遮蔽。(昏暗。)
扰(rǎo) = 搅扰;扰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 若是五阴主人,自不能明辨它们是魔,又不能觉悟那非善境,那么必被五阴所迷惑,对当前的虚幻境相,妄起欣厌爱憎,这样一来,你阿难必为魔子,凡所修为,都是魔业,终至成为魔人,堕入魔类。(若是五阴主人,不能明其是魔,悟非善境,必至误为圣证,被阴所迷矣!则汝阿难,既失正受,必为魔子,凡所修为,皆是魔业,而成就魔人之类矣!)
汝(rǔ) = 汝水。(你,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 如摩登伽女,本是很渺小而下劣的,她当初以先梵天咒咒你,不过使你破坏佛所制定的律仪,在八万细行中,只毁你与女身相触一戒,虽曾经钵吉蹄淫躬抚摩,由于你的心中清净,幸不曾毁坏戒体,尚不至于沦溺于苦海。(且如摩登伽女,殊为眇小,而复下劣,彼之初心,唯以先梵天咒,咒汝破佛所制律仪,八万细行之中,祗能毁汝,与女人身相触,一戒而已。由汝心清净故,且有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毁戒体,尚未至于沦溺也。)
摩登伽女 = 摩登伽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钵吉蹄
= 摩登伽种之淫女。)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异;不同/特别,独特。)
眇(miǎo) = 一只眼小。(通“秒”。细小;微末。)
八万细行 = 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共为一千,对于摄律仪戒等之三聚而为三千,又对于杀,盗,淫(身之三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又配于贪嗔痴之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是即八万四千之律仪也,今言八万者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
沦(lún) = 水起微波。(沉沦。)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 这种阴魔现前,却是要毁你的法身,断你的慧命,使你宝觉全身,俱遭沦堕。如宰官大臣,忽犯王法,抄家削职,辗转零落,无可哀救,岂可不自警惕。(此指阴魔,隳坏也;此阴境现前,乃是要坏汝法身,丧汝慧命,故曰隳汝宝觉全身。法身慧命俱隳,故以全身称之。宰臣贵邻天子,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一旦有事,触犯天威,忽逢籍没,削除籍贯,没收财产,则不但丧尽官位,且难免刑律,是宜警惕,而觉察矣!当此之际,虽有诸佛,大哀旷济,怎奈邪见深入,亦难救矣!)
隳(huī) = 毁坏。
宰(zǎi) = 充当家奴的罪人。(古代官吏的通称。)
籍(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籍没 = 旧时指登录财产或家口,以没收充公。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仿佛/委婉;婉转。)
零(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凋零,凋落。)
#五阴区宇、五阴尽相、五阴妄源
色阴十种魔境
#色阴<前五根及六尘>区宇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 阿难!当知你坐修道的坛场,反闻自性,心不流逸,虚明、融通、幽隐,以及微细精想等念,自然销落,这些杂念若能除尽,就再没有这些心念的相状,一切时中,惺惺不昧,了了常知,这离诸念的精明之体,不因动静而移易,忆忘如一。(汝当以智知。销落诸念者:即专注反闻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缘尘象,而诸念自然销落,不必更用别种工夫。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销尽;即前所入既寂也。其念既尽,则诸离念,本具根性,即时显现,一切时,一切处,精而不杂,明而不昧。动静不移,指耳根闻性;忆忘如一,指意根知性。六根举二,余可例知也。)
精明 = 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
移(yí) = 移秧。泛指移植。(变动;改变。)
忆(yì) = 回想。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 正当住于这离念精明之处,边可入圆照三摩地。然因定力不深,乍入理境,尚为色尘所覆盖,就如明眼人,处大幽暗室中一样,虽说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圆满遍照,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见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就名为色阴区宇。(行人惺寂双流,当住心于根性之处,由上工夫入手,故此三昧现前,名为入三摩地,即耳门圆照三昧,是也。如明目人下,状其在定境界,然则定力未深,理境乍入,犹为色阴所覆,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之室。虽然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无奈色阴未开,心光未发,故凡见处,惟是无边幽暗,绝无光明。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谓此根性,尚被色阴所拘局曰区,尚被色阴之所盖覆曰宇,区小屋也,宇屋之四垂也。此乃色阴未破之相。)
区(qū) = “匚”,盛物的器具。收藏。(区别/区域;地区。)
宇(yǔ) = 屋檐,屋边。(房屋/地域;疆土。)
#色阴尽相<超越劫浊>/妄想之源<坚固妄想>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独耀,黑暗全消,就是肉眼所见,无不明朗,虽不能圆见三千大千世界,然已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内观五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不清清楚楚,巨细分明,这就名为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够超越劫浊,到此再观色阴之所由,方知是由坚固妄想以为根本。(若使定力功深,发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若目之明白朗照,内彻五脏百骸,外彻山河大地,虽未能圆鉴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处,莫不洞达开通,悉皆无碍复再有幽隐黑暗,妙净之相,自此则精性心光遍圆,故名为色阴尽也。然色阴既尽,是人即能超越劫浊。超越之后,同观色阴之所由生,即是空见不分之际,坚执欲见,遂致结暗,以成色相。)
朗(lǎng) = 明亮。
洞(dòng) = 水流急。(窟窿;孔穴/贯穿;通达)
黯(àn) = 深黑色。(昏暗,暗淡无光。)
由(yóu) = 原由;缘故。(因为;由于。)
五浊 (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
|
所生妄相
|
所依五阴
|
||
劫浊
|
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
|
识精<见>
+外五大<空>
|
依、正二报及虚空
|
色阴
#坚固妄想
|
见浊
|
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见惑>
|
识精<有知>
+内四大<无知>
|
界内分段生死
|
受阴
#虚明妄想
|
烦恼浊
|
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思惑>
|
六识<妄想>
+六尘<妄尘>
|
想阴
#融通妄想
|
|
众生浊
|
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
|
第七识<妄心--留>
+身根<妄身--迁>
|
行阴
#幽隐妄想
|
|
命浊
|
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
|
第八识精明之体<同>
+六精之用<异>
|
界外变易生死
|
识阴
#虚无妄想
|
五妄想
|
||
坚固妄想
|
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名现色身曰坚固妄想。
|
色阴
|
虚明妄想
|
众生欲想而登高,则足先酸涩,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是即无受阴体。故曰虚明。
|
受阴
|
融通妄想
|
众生之念虑为虚情,色身为实,虚实虽不纶。然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虽异。然用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之也。故名融通。
|
想阴
|
幽隐妄想
|
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密移于运,体虽迁,然无觉者,故名幽隐。
|
行阴
|
颠倒妄想/微细精想
|
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急流细不可见。湛了内之罔象虚无,故云颠倒。
|
识阴
|
#色阴十境<外魔>
##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阿难!在这色阴区宇之中,精研妙明之时,妄想不起,定力增强,于是四大虚融,如云如影,不再密织而成坚实。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穿墙透壁,无所障碍,这名为心光发露,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由于定力的逼使,暂得虚融之相,稍懈即失,并非圣者所证,一得永得,不再退失。如果不作圣境想,生欢喜心,名为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堕入群邪陷阱,受其欺诳簸弄,渐成大害。(精研妙明者:即精细研究,妙明闻性,寂照并行也。此妙明闻性,本周法界,曾无隔碍。祗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少选,即顷刻也,为时不久,此身如影,外境如云,豁然无碍;但暂时如是,非常能也。精明,即心精妙明;流溢,谓此心光,虚融发泄于现前根尘之境,故不相碍。斯但定中,精研妙明闻性,功用所现,暂得如是;功用稍亏,虚融便失。非为圣证,一证永证也。若行人遇此境界,不起住著,不生羡慕,一味平怀,依然照性,足证心妙非虚,可增信心,亦乃破色阴之先兆,诚是善祥境界,本无过咎也。若作圣解者:设若遇此境,无有闻慧,及缺涵养,辄作已证圣果之解,即落群邪圈缋,而受其惑,渐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精研 = 仔细研究/精心钻研。
织(zhī) = 织布。(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
选(xuǎn) = 遣送;放遂<send into exile>。(片刻,须臾。)
溢(yì) = 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水漫出来。
斯(sī) = 斤,斧子。劈;砍。(“斯”假借为“此”,这,这个。/则,就。)
暂(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暂时。)
圣心 = 佛心也。
##内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阿难!复以这禅定心,精研妙明之时,反闻功深,光明内照,身中莹彻,是人忽然于自身内,拾出蛲蛔等虫,而身体完好,毫无毁伤,这就名叫心精妙明;流溢于形体,使五脏虚融,四肢透彻。这不过是精研功行的逼拶,暂得身内莹彻,并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相。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落入群邪的圈套,受它们惑乱,必遭其害。(行人仍复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妙明。精研,即能观智慧;妙明,即所观闻性。观久功深,不复外溢,自见其身,光明内彻。娆,即腹中短虫;蛔,即腹中长虫。拾出身相宛然,无有损伤毁坏;此名心精妙明,流溢形体,五脏虚融,四肢透彻。斯但定中,精研之行,逼拶之极,暂得如是,内身融彻,拾出蛲蛔,不久便失,非是圣人实证,一证永证也。不作圣证之心,诚是善祥境界,堪为破阴之前兆。设若稍无知识,若作证圣之解者,即落群邪坑堑,而受其惑乱之害矣!)
彻(chè) = 撤除,撤去。(通达;明白/穿透。)
拾(shí) = 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蛲(náo) = 蛲虫。
蛔(huí) = 蛔虫。
##精魄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精研内身外境,定力增胜,这时魂、魄、意、志、精神等,除却能感受的身体,不改常态外,其他皆交相涉入,互为宾主,会忽然听到空中有说法的声音,或能听到十方,同时宣说微密妙义。这是因为精与魄等,递次互相离合,成就的善因种习,暂时的显现,并不是圣者的实证,一得便不再失。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就会被群邪所惑乱,失却正定。(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细研究,内身外境,悉皆虚融,较之第一只能外通,第二但能内彻,此次身境虚融,足见定力增胜耳。除执受身:除彼能执受之身根,为一身之总,安然无改,此之魂魄意志精神,为所执受,故皆涉入。气之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宛似阴阳二气;气之敛静者为志,气之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之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气之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魂本上升,而竟下沉,则魂为宾,而魄为主;魄本下沉,而竟上升,则魄为宾,而魂为主;余四涉入,例此可知。根身内境,魂魄互相涉入,空与十方外境,说法竟能得闻,此正由精研妙明,定力增胜,故得内外虚融也。或精离本位,而合于魂,或魂离本位,而合于精等;离则出本位,合则入他位;此名精魄等递互离合之意。成就善种者:所谓夙昔闻熏,善因种习,自能发挥,有所闻也。暂得如是非为圣人之实证,一证永证也。)
魂(hún) = 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魄(pò) = 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魂魄 = 心身之异名。魂者心识,有灵用而无形者。魄者有形体而为心识之依处者。(附于人体的精神灵气。)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意志 = 思想志向,即人类自行决定行为的能力。
精神 = 有情之心识也。精微曰精。不测曰神。(心神、神志。)
执(zhí) = 拘捕;捉拿。(拿;持。)
涉(shè) = 趟水过河。(进入/牵涉。)
宾(bīn) = 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敷(fū) = 施予;给予。(铺开/开[花]。)
密义 = 深密之义理也。
递(dì) = 轮流;交替。
##境变佛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澄净独露,皎然莹彻,心光明照,遍见十方,皆成阎浮檀金色,各种众生,都化为如来。这时会忽然看见毗卢遮那佛,踞坐于天光台上,受千佛围绕,百亿国土,以及莲华,也同时出现。这是因心魂灵悟所染的习气,由于心光研明,故能照诸世界,这不过偶然发露,暂得这种特尊身相,并不如圣者的实证,一得便不再失。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所惑乱,失却正定。(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功胜,妙心益明,澄露皎彻,似始觉之智,定光融透也。内光发明,似本觉之理,心光显现也。十方无情世界,遍作阎浮檀紫金之色。一切有情种类,尽化诸佛如来,此则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之先兆也。虽现此境,观照不息,功用增上,法、报、化三身圆显耳。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即法身佛也。天光即赫赫天光师子座,台即莲华台藏世界,座依于台,故云天光台也。莲华,即佛所坐之莲华,虽不言释迦,可以意会释迦与莲华,俱时出现,依正庄严,莫不具足。此乃是心魂,夙昔曾闻《华严》、《梵网》、《维摩》等经,闻熏灵悟所染,今于反闻妙定之中,心光研究发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不久便失,非为圣证,一证永证,亘古常然也。)
露(lù) = 露水。(显露;显现在外。)
皎(jiǎo) = 洁白明亮。(清楚。)
阎浮檀金 = 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其色赤黄,带紫焰气。
踞(jù) = 蹲坐。(盘据。)
台(tái) =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光台 = 由光明而成之金台。
绕(rào) = 缠束。(环绕。)
灵(líng) = 巫。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灵魂。)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熏染;影响/污染,沾染。)
三身配三德
|
|||
三身
|
三身之名
|
解释
|
三德
|
法身/法性身/自性身
|
毗卢遮那
(光明遍照一切)
|
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真如法性之身。
|
法身德
|
报身
|
卢舍那
(清净圆满)
|
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
1) 自受用:诸佛修福慧,功德圆满时,所现的内证法乐之身,是与大圆镜智相应之无漏的第八识所变现,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2) 他受用:由平等性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是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
般若德
|
应身/化身/应化身/变化身
|
化身
|
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
解脱德
|
##空成宝色--定超于慧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精研妙明的闻性,不断的观察,压制自心,降伏妄念,并欲阻止定超于慧,期使定慧均等,因用功太过,这时会忽然见到十方虚空,皆成七宝颜色,甚至百宝颜色,虽色彩各异,但同时遍满虚空,互不为碍,青黄赤白,各各保持纯色。这是抑制的功力过强,反使定超于慧,暂时所现的幻象,并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相。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所惑乱,失却正定。(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细研究,妙明闻性。反闻照性,绵密无间。抑止自心,按令不动,即所谓降伏其心。制止,即为抑按;超越,恐定力超于慧力,故制止之,使得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于时忽然之间,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虽然同时,各各遍满,而且诸色,不相留滞隔碍也。或青黄赤白,各各纯一而现,曾无混杂也。抑按即制止,功力逾于常分,即是超越,此为定力胜于慧力,逼拶之极,焕然而现,暂得如是,不久便息,非为圣证,一现永现也。)
观(guān) = 仔细看。(容饰,外观。)
察(chá) = 观察;仔细看。
抑(yì) = 按,向下压。(抑制。)
按(àn) = 用手向下压或摁。(控制;抑止。)
制(zhì) = 裁断;制作。(抑制,限制,忍住。)
逾(yú) = 越过,经过。(超过;胜过。)
##暗中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因精研穷究而澄寂明彻,心光凝然,不因明暗而变易扰乱。这时会忽然于黑夜中,或暗室内,也能见种种物件,和白天一样,而暗室中物,一如往常,亦不会消失。这是心光细密,见也精明,所以能见幽察微,但这是暂时的发露,并不如圣者所实证,一得便永不再失。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惑乱,身受其害。(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研究妙明。澄彻者:澄静其心,照彻前境,所谓静极光露也。心光凝定,不为明暗之所动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非室内之物,乃暗中出现之物,不殊白昼,分明显现,而暗室物,依然如故,亦不除灭。此名心光密澄其见,幽隐发露之时故得所视,洞彻幽暗,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忽(hū) = 忽略。(突然。)
昼(zhòu) = 白天。
##身同草木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反闻自性的功深,内身外境,一片虚融,忘身如遗,四肢忽然如同草木,火烧刀砍,毫无感觉;火烧不热,刀割其肉,也像削木头一样。这是诸尘并销,排遣四大性,一向反闻,既专且切,纯觉遗身,偶然如此,并不如圣者所证,永不再失。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为群邪所惑,将蒙其害。(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反闻功胜,内身外境,无不虚融,是谓圆入,忘身如遗。四肢有情之体,草木无情之物,以有情者,同于无情故,虽经火之烧,刀之斫,曾无所觉知。又则火光,纵使焚烧,不能令爇,刀割其肉,犹如削木相似,此名诸尘并销,四大排遣。一向入纯者:即一向反闻专切,纯觉遗身,故曰入纯曾无伤触也。此不过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一证永证也。)
融(róng) = 炊气上升。(融化。)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人的手、脚、胳膊、腿的统称,亦指某些动物的四条腿。)
斫(zhuó) = 斧刃。(用刀、斧等砍劈。)
火光 = 火放焰光也。
爇(ruò) = 烧。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如同。好比。)
削(xiāo) =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排(pái) = 推挤,推开。
##遍见无碍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穷极欣厌,成就清净,净心观照之功,到达极点,因而净极光通,会忽见十方大地山河,皆成佛国,七宝具足,光明遍照;又见恒河沙数诸佛,遍满空界,宫殿楼阁,庄严华丽,无与伦比。下视地狱,上观天宫,毫无障碍。这是由于听说净秽二土,随着而起欣上厌下的凝想,日久想深,今于定中,偶然影现,虽是实境,仍同幻化,并不如圣者所证,一得永得。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惑乱,将蒙其害。(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精研妙明,成就清净之心,纯一无杂,而净心观照功极,则净极光通,忽见同居净土也。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者:上国土为总报,既七宝交辉,此楼殿为别报,自应庄严华丽也。忽见同居秽土,地狱天宫,一一亲见,无有障碍也。此名欣厌,凝想日深,非今定中,作是觉观,盖是平日,闻诸经教,或说净土、秽土,随起欣净厌秽之心,想久熏习成种。今于定中,反闻逼极,心光所灼,故悉发现。虽说化成,亦非虚境;虽是实境,亦同幻化耳,非为圣证,一得永得也。)
佛国 = 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国。
恒沙 = 恒河沙之略。(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
楼(lóu) = 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华(huā) = 花。(华丽;光彩美丽。)
天宫 = 天人之宫殿也。
欣(xīn) = 喜悦。
凝(níng) = 结冰。(集中。)
六界/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齐,故名为界。
|
|
地界
|
地大也。與他之差別,故云界。
|
水界
|
水大之异名。通一切之物质湿性之部分,谓之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
火界
|
火之自体也。界为持之义。火持火之自性,而不混于他物,故名为界。
|
风界
|
风之自性为风界,界者性之义,持之义,差别之义也。造作一切物质之四元素之一。动为性,使他增长为业。
|
空界
|
无边之虚空也。
|
识界
|
六识心王及八识心王,自持其体,而与他差别,故名识界。
|
##遥见遥闻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究究至极深远之处,色境已不能为碍,会忽遥见远方的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历历分明,或听到他们交谈共语。这是禅定心中,被功夫迫到极处,致令心光外射,故多能隔物可见可闻,然这只是暂现光景,并不如圣者的实证,一得便不再失。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名善境界;若作证圣果解,便受群邪蛊惑,将蒙其害。(行人又以此禅定心中。妄究妙明,以求深远之境也。中夜正暗,不应有见。今云忽于中夜能见者,显暗不能蔽。且遥见远方者:显境不能隔。市井街巷者:交易之区曰市,汲水之处曰井,通衢正路曰街,旁通曲街曰巷。亲族眷属者:内外六亲,族姓男女等。或闻其语者:见闻虽异,同一精明,今见性将圆,闻性亦尔。此名禅定迫心,迫到极处,遂令心光飞出,故多隔见,于黑暗遥远之处,皆能见闻。非为圣证,不过偶尔如是,非同天眼,心闻之可比也。)
遥(yáo) = 远。
市(shì) = 市场。(街市。)
井(jǐng) = 水井。(市街。)
街(jiē) = 四路相通的大道。(市集。)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
眷(juàn) = 回头看。(亲属。)
迫(pò) = 逼近。(硬逼,逼迫。)
隔(gé) = 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阻隔、遮断。
##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又以这禅定心,究究到至精至极境地,色阴将破而未破之时,魔宫震动,魔心恼怒,必多方扰乱。行者这时会见自身作善知识,形体也随时变易,或作佛身,或化菩萨,无缘无故,作种种变迁,顷刻不停。这是心中本含藏有魑魅邪妄种子,今以防心不密,定中发现,原属虚妄不实;或是天魔乘隙进入行者心腹,把持他的心神,无端说法,并启发他的狂慧,使通达高深的理论,这完全是魔力使然,并不是自己真正心得开悟。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魔事自然消失;若作证圣果解,便会被群邪所惑,无可哀救。(又以此心,研究到至精至极之处,正是与诸圣,心精通吻之时,而色阴将破,魔界振裂,而魔心动怒,故来扰乱耳。由此而始,见善知识者:乃行人静中,自见其身,作善知识。且自观形体,迁变改移,或变佛身,或化菩萨,或现天龙鬼神,男女等像。时之最短,不假因由,现神现通,种种迁改。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或邪种含藏于心,定中发现,究属虚影非实。魔王暗入行人心腹,持其心神。魔令行人,无端说法,发其狂慧,通达无边妙义,即行人自说,而魔力持之使然,非为真实心开,得其果证。不作证圣之心,魔事自然消散歇灭无有。设或稍作证圣之解,即受群邪惑乱,而无可哀救矣!)
善知识 = 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
端(duān) = 站得直。(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事由;原委。)
含(hán) = 含在嘴里。(容纳;包含。)
腹(fù) = 肚子。(内心。)
歇(xiē) = 休息。(停止。)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 阿难!以上所说,禅那中所现的十种境界,都是行者于色阴中,见理不曾透彻,正定没有达到精纯,不过是禅观与妄想,两相交战于心中,互为胜负的结果,禅观胜,就心光发露,
现善境界;妄想胜,善境即失,依然如故。(此禅那,所现十境,皆是行人,于色阴中,见理未彻,正定未纯,但以禅观与妄想,两相交战,互为胜负。若是禅观暂胜妄想,故得心光泄露,善境发现;若妄想复胜禅观,须臾即隐,境界如初,故现斯事。)
交(jiāo) = 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交叉。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众生钝顽,迷昧无知,不自忖度思量,我乃博地凡夫,怎能忽然获得这等圣贤境界?遇到这种暂现的因缘,迷昧不能辨识,反而心生欢喜,自以为已登圣位,这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成大妄语,致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不得出离。(众生秉性顽钝,遇事迷暗,不自己惟忖思量,而我博地凡夫,岂能忽获圣应?逢此十种因缘,暂现即隐,非同圣人实证。迷暗无知,不自觉识;但是禅那现境,谓言登圣,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大妄语成,堕无间狱中,经无量劫,受害无已。)
忖(cǔn)
= 思量,揣度。
谓(wèi) = 告诉。(说。)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你们当依照我的教诲,于如来灭度以后,将来在末法时代,宣说这些道理,令正修行人,知所警惕,不要使天魔外道,有机可乘,为害行者;应当予以保任维持,庇护真正的修行人,使能渐次证入,以成无上菩提道果。(汝等当依吾言,如来灭度之后,正像已过,于末法中,魔强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亟须宣示斯义,或结集流通,或现身说法,令末法修行,咸知预防,无令天魔得便,乘间而入,为害非细,故以无令嘱之。保持者,保持末法;覆护者,覆护正修,而得渐次证入,成无上菩提之道也。
依(yī) = 人在衣中。靠着。(倚仗,仗恃,仰赖。)
覆(fù) = 翻转,倾覆。(覆盖;遮蔽。)
无上道 = 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
三时/正像末
|
|
正法
|
正者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证果者,是为正法时。<一千年>
|
像法
|
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一千年>
|
末法
|
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一万年>
|
受阴十种魔境
#受阴<前五识>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 阿难!凡不为以上十境所惑的善男子,继续精进,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的坚固妄想若除,四大即消,前所见的幽暗,到此遍成光明,可亲见诸佛心地;不过如见镜中像一样。(彼善男子,蹑前透过色阴十境之人,或备经,或不备经,总以不为所惑,透过前境,色阴破而根性显,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是也。众生迷暗,向外驰求,终不能见;今色阴云开,于自心显现,岂不亲切明白,故喻如镜中现像;妙觉明心,不从人得也。)
善男子 = 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
佛心 = 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 似得其体,但不能称体起用,因心虽出碍,但身根犹存,还是有感受的执着。就像人遭受魇魅,虽然见闻清楚,心里也明白,可是力不从心,四肢不能动弹,这就名为受阴区宇。(虽见本有,妙觉明心,若有所得其体,而未能发自在用也。恐犹未明,故复以魇人喻之。喻行人为受阴所覆也。虽为受阴所覆,而自心本具佛心,所有德相宛然,智慧不惑也。心触客邪:客邪,指魇魅鬼所著,心虽明了,力不自由。此则名为,受阴区宇: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故名受阴区宇也。)
魇(yǎn) = 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受阴尽相<超越见浊>/妄想之源<虚明妄想>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 魇咎若停,就没有所执受,这心就能离开身体,反观自己的面貌,去住自由,不再有所留滞与障碍,是名为受阴尽。到了这般境地,这人就能超越见浊。返观受阴的来由,原是感受前境,虚以发明,以颠倒妄想为根本。(前受阴所覆,如人被魇,今受阴既尽,若魇咎顿歇也。受阴才尽,其心便得离身,且能反观其面,而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滞留隔碍也。名受阴尽者:此当圆通,闻所闻尽也。受阴既尽,性大不织,身见亦亡,故能超越。观受阴之所由生,领纳前境,虚以发明,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纵具苦乐等名,曾无实体也。)
#受阴十境<外魔>
##抑己悲生<悲魔>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 阿难!彼已破色阴的善男子,在这受阴现前之中,得大光明,心中悟知,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这般光明妙理,与佛无异,却因迷妄,枉受轮回之苦。于是自责自咎,恨未能早悟,化度众生,因用功太急,于这用心过分之际,忽然发起无穷的悲心,遍观水陆空行一切众生,乃至蚊虻,皆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行人修定,当在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心既同佛,悟得一切众生,本具光明妙心,枉受沦溺,却乃自责,不早发度生之心,故曰内抑;若一向如此,是为过分。忽于有众生之处,发同体大悲之心,悲哀不能自己;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皆如赤子,小儿始生,赤色未退,咸生怜愍之心,不觉流泪,即堕爱见矣!如是展转过甚,未免招致魔附也。)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
赤子 = 初生的婴儿。
愍(mǐn) = 痛心的事。(怜悯。)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 这固然也是同体大悲,但这是由于功夫抑摧过分而发,不同于圣人证得的同体大悲,若能即时觉悟,就不会成为过咎。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这种悲悯情绪,自然会渐渐消失。(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於越分,以致成悲。若能速悟,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同体大悲境界;从此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是作圣者所证解释,自以为与佛所证的同体大悲一样,悲悯不止,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悲伤流泪,啼哭不休。因失却正受而成邪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若作圣证之解,自谓同佛大悲,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遂失正受,而成邪受,种种颠倒,非惟不能增进,定当从此沦坠矣。)
悲(bēi) = 哀伤;痛心。(哀怜;怜悯。)
腑(fǔ) = 中医学将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合称“六腑”,以别于“五脏”。(喻内心,心怀。)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哭泣。)
泣(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
##扬己齐佛<狂魔>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 阿难!又彼禅定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失,受阴明白,出现一种虚明的境界,因而胜相现前,如见佛心等,从前虽然听佛说过,心即是佛,到底不曾亲见,现在色阴既尽,于虚明中,亲证实见,不禁感激万分,因过分感激,忽然产生无限的勇气,心意非常猛利,志齐诸佛,以为三大阿僧祗劫,一念之间,就能超越。(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衣服。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出第四重衣服也。一向虽闻,心即是佛,尚未亲见,今色阴既尽,亲证实见,故生感激之心,虽属好念,然而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而且利,其志顿齐诸佛,谓诸佛修成佛位,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
勇(yǒng) = 从力,与力气有关。果敢,胆大。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 这是用功太过,急而越理的暂时现象,并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若能悟知尚为受阴所覆,依然反照自性,勤修本定,就不会成为过咎。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久而自然消歇。(此名功用太锐,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任,未免过分越理。若悟尚为受阴所覆,依旧逆流照性,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陵(líng) = 大土山。(凌驾。)
率(shuài) = 捕鸟的丝网。(率领;带领。通“帅”/草率;轻率。)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作圣境解,就会有狂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逢人就自夸己德,傲慢无比,在他的心目中,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因而失却正受,妄起各种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若使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狂魔,得其方便,乘间而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见人则矜夸己德,我慢无比,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乃至,超略三乘贤圣。上不见佛者:纵使成佛,尚要经历三祗,何如我之一念顿超乎?下不见人者:下至一切众生,不悟本来是佛,岂能知我所证乎?由此失于正受,起诸邪见,当从沦坠矣。)
夸(kuā) = 把事情说得或做得超过了原有程度,不符合实际。
我慢 = 恃我而自贡高,慢他也。
##定偏多忆<忆魔>--定强慧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的境界;向前进,
受阴未破,没有亲证的新境相;向后退归,色阴已尽,又失故居。在这关键的时刻,若能定慧等持,尚不至有所失误;然而却又定强慧弱,智力衰微。在进退两难之际,堕在这二念之中,以致前后皆迷,迥然一无所见,心中忽然产生一种如大旱望雨,如渴待饮的急迫之感,于一切时中,忆念这中堕之境,不敢散乱,以为这就是辛勤精进之相。(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向前,则受阴未破,无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当此之时,但应定慧等持,方能无失。今则定强慧弱,故曰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者:在此色受两楹之中,进退两难之际,二念俱隳,进既不能,退亦不得,自是迥然一无所见,由此定心之中,无智慧相资也。所以忽然,生大枯渴,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于一切时,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时刻不敢散乱;意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遂即以此为勤勇无间,乃是精进之相,可破受阴也。)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迥(jiǒng) = 遥远。(差得远;截然不同。)
枯(kū) = 草木干枯。
渴(kě) = 水干。(口渴/比喻迫切。)
勤(qín) = 劳累,劳苦。(尽力多做,不断地做。)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不知道这名修心,偏于定力,没有智慧相济,自失方便,若能悟知定强慧弱,舍弃沉忆,使定慧等持,就不会成为过咎。须知这并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两头坐断,中亦不存的光景。觉了就不会为此境所迷,日久自然消歇。(此名修心,偏用定力,无有智慧相资,自失方便,悟知定强慧弱,故改沉忆枯渴,一旦顿舍沉忆,定慧等持,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前后坐断,中亦不立也。)
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作圣境解,就会有忆想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日夜悬心一处,因失却正受,永远没有智慧自救,定当从此沉沦苦海,堕落恶道。(若以沉忆,作为证圣之解,则有忆魔,乘间而入心腑,拘其神识;故令旦夕撮心,悬在一处者:谓日夜撮取其心,悬挂在一处,即中隳地,沉忆不散,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从沦坠矣。)
夕(xī) = 黄昏,傍晚。(夜。)
撮(cuō) = 用手指抓取粒状物。(用三指取物;抓取。)
##慧偏多狂<易知足魔>--慧强定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
受阴明白, 呈现一片虚明,智慧超过定力,过分珍重自己的所见所证,因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常以所见所证,萦绕心中,怀疑己身,就是卢舍那佛,不假修成,以少有所得为满足。(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强定弱,失于过猛过利。以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故曰胜性。恒作是念,怀于心中,此是过于尊重己灵。自己心中,恒常怀疑,己身即是卢舍那,不假修成也。得少为足者:于五阴中,才透过色阴十境,色消受现,便以佛自任。讵非得少为足耶?)
疑(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这名为用心有偏,定力微弱,忘失了恒常审察,致陶醉于自己的知见中。若能悟知,这时所见,如镜中像,尚不能称体起用,依然进修本定,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并不是圣者实证的境界。(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忘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溺于知见者:一味过信身中,自有如来知见,执性碍修,故至于此。若能省悟,色阴才破,受阴方现,依旧进修本定,则无过咎,非为圣证。)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
溺(nì) = 没入水中。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以卢舍那佛自居,迷不知返,就会有下劣的自满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自夸称,我已证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设若作为圣证之解,以舍那自任,迷不知返,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乘间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见人则言,我已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之理。失于正受,心随魔变,当从沦坠矣。)
二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
##历险生忧<常忧愁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景象,但尚不能发挥妙用;色阴既破,原有的心又忘失,瞻前顾后,两失凭依,自然产生一种艰危险阻之感,心中忽然有无限的忧愁焦虑,如坐铁床,如饮了毒药,烦躁不安,简直就不想活了,以至常求别人结束他的生命,希望早得解脱。(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受阴显现,而未能用,故曰新进未获。色阴破尽,至此无余,故曰故心已亡。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无所用心,自生怖畏,进退维艰,如临危险之处。于心忽然,生无尽忧愁。譬如坐卧铁床,饮食俱各不安。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以至求人害命,早取解脱也。)
历(lì) = 经过。
览(lǎn)
= 观看。(观察;考察。)
艰(jiān) = 土难治理。(艰难;困难。)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这是修行人,对当前的境相,失去了智慧的观照,以致产生过分的恐惧,若能悟知这是幻境,不须理会,忘却忧急,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实证的境界。(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重则手执刀剑,自割身肉,乐求速死;轻则常怀忧愁,循入山林,逃避现实,不愿见人。因失却正受,妄起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
愁(chóu) = 忧虑,发愁。
耐(nài) = 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忍耐;忍受。引申为容忍。)
##觉安生喜<好喜乐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景象,行者在这清净虚明之中,心安神定,忽然会产生无限的欢欣情绪,心中的喜悦,不能自止。(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无有质碍,十方洞开,得大光耀,受阴已现,心地虚明。一尘不染,恒常清净,处此境界,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欢喜之心生。得大自在,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这就名为轻安,不过是定心成就的暂时现象,因缺乏智慧观照,故不能自制;若能觉悟,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实证境界。(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莫可言喻。无有智慧,不能自禁。若能觉悟返悔,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也。)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见人就笑,常于街头、路边,自歌自舞,任情放纵,自以为已得无碍解脱。因失却正受,妄起邪见,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设若作为圣证之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乘间而入心腑,自谓圣心乐道,应当如是。见人则笑,恣情纵意,于衢路傍,歌舞自娱,将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矣。)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泛指道路。)
傍(bàng) = 靠近,临近。
##见胜成慢<大我慢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景象,即自以为妄惑已尽,圆证一真,忽然无端起大我慢,对于不如我的,固然以己为胜;即与人等,亦自以为比人强;对于尊胜的也以自己更尊胜,本不如人,却自以为胜人;未得说得,以劣为胜,自本全无德行,却自以为有德,对胜他太多的,又自甘下劣,不求见贤思齐,反而傲慢不敬;这些轻慢的心理,同时齐发,十方如来,都不放在心,佛果以下的声闻、缘觉,更不放在眼里了。(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以为诸妄已尽,一真已圆,故自谓已足,即自满自高之意,将必以我为胜,故致无端,忽有大我慢起。言我慢者,乃因我起慢,如言我即是佛,我得无上涅槃等,故称为大。若果有实证,是为有端,今未证言证,是为无端。依此我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以为七慢之总。七慢一时俱发,此比前慧偏多狂更甚;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此则更谓超越诸佛。心中尚轻十方一切如来,何况小乘声闻缘觉,此即邪慢。)
卑(bēi) = 地位低微。(轻视,小看。)
轻(qīng) = 车名。(分量不大。与“重”相对/轻视;不重视。)
七慢
|
|
慢
|
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
|
过慢
|
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
|
慢过慢
|
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
|
我慢
|
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
|
增上慢
|
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
|
卑慢
|
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
|
邪慢
|
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
|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这只是唯见己灵的尊胜,而缺乏自救的智慧,若能悟知法性平等,没有高下,尚不敢轻慢众生,何敢轻慢圣贤,于是慢心自歇,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非圣人的实证境界。(此名唯见己灵尊胜,慢气所使,起诸慢心,且无智慧,自救其病。设若能用慧照观察,观诸法性平等,尚不见有众生可慢,安敢慢诸十方圣贤哉?悟则无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不礼敬塔寺,摧毁经像,常向檀越善信宣说,像是金石土木雕塑的,经不过树叶或绢帛所写的文字。我这肉身的真常活佛,你们却不恭敬礼拜,反去崇拜金石土木,实在是颠倒愚痴。有深信他的,也就跟着他毁经碎像,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必入无间地狱。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若终执迷,作为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大我慢魔,乘间而入心腑,摄其神识,恣其所为,不礼塔庙,摧毁经像。或谓檀越言:佛像是金、铜、土、木,肉身为活佛真常,经典是树叶毡华,自说为向上真宗,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大言不惭,疑误一切。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造无量罪,魔教害人,入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邪受,当从沦坠。)
塔<stūpa>
= 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
庙(miào) = “广”与建筑物有关。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古时供奉神佛的处所。)
毁(huǐ) = 从“土” ,表示与瓦器有关。瓦器缺损。(毁坏;破坏。)
檀越 = 谓施主也。越为施之功德,已越贫穷海之义也。
毡(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恭(gōng) = 恭敬,谦逊有礼。(拱手致礼。)
崇(chóng) = 山大而高。(尊崇,推崇。)
颠倒 = 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慧安自足<好轻清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明白,呈现一片虚明,亲见如来心地,于精明中,圆悟精明的理体,得无挂碍,无不随心顺意,感到无限轻安,于是自言已成圣果,得大自在。(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色消受现,于精明中,圆悟精理者:精明即是自心,识精元明之中,圆悟至精之理,即是佛心;谓于自心中,亲见佛心是也。既见佛心,则得大无碍,莫不随心顺意者矣。回观色阴既消,超然无累,离诸粗重染垢故,忽生无量轻安也。因见受阴显现,如镜现像,莹然朗彻,己言自己成圣,自心佛心,无二无别,勿劳再修,得大解脱自在也。)
圆悟 = 圆满觉真理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不知道只是在精明之中,圆悟精理的智慧,获得轻安的清净境界,暂泯粗重尘相而已,偶然豁悟,何可自满不前?若能觉悟,但依本修,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此名因慧:谓因于精明之中,圆悟精理之慧,获诸轻安清净之境,离诸粗重之相。此但一时豁悟,何足自满?受阴尚未曾破,还依本修,庶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矣。)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控制他的神识,使心不由己,以为功行已满,福慧具足,不再求进修;这等行者,不肯亲近善知识,勤求开示,多会成为无想天中的无闻比丘,未证言证,等到临命终时,受生相现,致使众生疑佛法的不足信,因而毁佛、谤法,断菩提种,堕阿鼻地狱。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若作圣证之解者,则有一分好轻清魔,乘间入其心腑。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已足,更不再求增进矣。此等众生,不肯亲近知识,请求开示,多作无想天中,无闻比丘,未证言证,及至命终,受生相现,毁谤佛法嫌人,或令人闻而生疑,从谤生误,以谤法因,断菩提种,故曰堕无间狱。失于正受,而起诸邪受,当从沦坠矣。)
满(mǎn) = 填满,布满。
足(zú) = 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脚。(充实;完备;足够。)
##著空毁戒<空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于十方洞开的虚明中,了然无碍,观受阴虚明的体性,朗然显现,无一物可得,心中忽然产生一种空净的感受,永远沉醉于空明寂灭中,致否定因果,一向入空,净空的心念现前,由是而产生断灭见解。(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于明悟中;即十方洞开,豁然无碍,观受阴虚明之性,廓尔显现,无法可得,于其心中,忽然生起,空净之念,永沉断灭,遂致拨无因果,从此不假修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空,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生长远断灭之解,即归向永灭也。)
拨(bō) = 治理。(拨动东西;分开;拨开。)
空心 = 观空理之心。否定因果理之心。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若能觉悟这净空,并不是究竟的真空,仍向本定进修,就不会成为过咎。这原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悟此断空非是,仍依本修,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真空境界。)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强自作圣境解,恋着不舍,就会有空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于是执空谤戒,说严持戒律的人是执着,是小乘;菩萨悟一切皆空,有什么持戒犯戒可说;并常在正信三宝弟子的面前,饮酒食肉,广行淫秽,因受魔力的役使,能以各种巧妙的说词,掩饰他的破戒恶行,使人信而不疑。魔鬼的心,潜居他的心腑日久,熏染亦日深,甚至吃屎饮尿,和饮酒食肉等,以为净秽皆空,破坏佛制的戒律威仪,以错误的言行,导人入于罪恶的渊薮。因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若以断灭空,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空魔,乘间入其心腑,持其神识,乃谤持戒,名为小乘道。菩萨但得悟空,何须持戒?虽饮酒食肉,无非解脱之场,诈伪贪淫,总是菩提之道,更有何持何犯之可得哉?其人常于信心檀越之前,饮酒啖肉。又复广行淫秽之事,谓淫怒痴,即戒定慧,因其魔附之力,摄其现前之人,谓是逆行,不生疑谤。魔鬼之心,入之既久,熏染已深,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净秽俱空,破佛所制戒律威仪,又以误言,入人于罪,失于正受,起诸邪受,当从沦坠。)
空魔 = 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
犯(fàn) = 侵犯。(违背;违反。)
持犯 = 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谓之犯。
啖(dàn) = 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秽(huì) = 长满野草。(肮脏。)
屎(shǐ) = 粪便。
尿(niào) = 尸代表人体。小便。
误(wù) = 错误。
##著有恣淫<欲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 又彼禅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失,受阴现前,常细玩味虚明的体性,贪着不舍,
深入心骨,心中忽然产生无限的爱欲,爱到极处,情动于中,欲境当前,狂难自制,便成为贪欲。(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味其虚明者:由其虚明体性,深生味著,不能放舍,入于心骨,忽有无限爱心发生;以禅定中,自然妙乐,非世可比。爱极生润,情动发狂,欲境现前,不能自持,便成贪欲,不能自主。)
爱(ài) = 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 这是由于对安顺的定境,爱入心骨,没有慧力以自把持,致误入诸淫欲;若能及时觉悟,不贪着当前的定境,仍依本定进修,就不会成为过失。这原不是圣者的实证境界。(此名定境。安顺深入心骨,无有慧力,以自执持,致令爱极发狂,误入诸欲也。若以慧照观察,此是妙触受用,不生耽著,一悟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 若强自作圣境解,迷恋不舍,就会有欲魔,乘机潜入他的心腑,使说淫欲,就是菩提圣道,自己常行淫欲,又教别人行淫欲事,不分僧俗,平等行淫,说行淫的人,名持法子,因仗鬼神的魔力,能于末法世代,摄受凡愚妇女,以供淫乐,其数至百,辗转勾引,或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而至于千万的。欲魔一旦心生厌烦,离开他的身体而去,神通既失,本来又没有威仪德行,平时欺骗良家妇女,罪行暴露,当难逃国法的制裁。因疑误众生,后必入无间地狱,失却正受,定当从此沉沦堕落。
白衣 = 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
凡愚 = 凡夫愚痴之人也。
威德 = 可畏为威,可爱为德。
陷(xiàn) = 象人掉进陷阱形。坠入,掉进。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 阿难!如上面所说的十种禅那境界,都是受阴未破之时,理欲交战之际,互为胜负,而产生的胜劣各种境相,原不过偶逢乍现,见胜相,固不必喜,逢劣相,也不必忧,自然无咎。(如是十种,禅那所现之境,皆是受阴未破,用心未善,理欲交战,互为胜负。如得大光耀,乃至得虚明性,皆观力胜妄想也。如发无穷悲,乃至无限爱生,皆妄想胜观力也。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但众生顽迷,逢此因缘,迷而不识,自言已登圣境,成大妄语,当堕无间地狱。(迷不自识者:如得大光耀,得虚明性等,不知何自而致。谓言登圣者:即未证言证,故曰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你们当谨记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时代的修定众生,使皆能了悟这些道理,不要让天魔有机可乘,要保持他们的真心,庇护他们的禅定,使渐此进修,以成无上佛道。(汝等须将如来之语,传示末法,遍令修定者,开悟了知斯义,不为魔惑,得其方便,使得保持末法,覆护正修,以便渐次修证,而成无上之佛道也。)
想阴十种魔境
#想阴<第六意识>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 阿难!那越过受阴十境的善男子,修三摩地,因为受阴既尽,已断见惑,分别我执已除,不再迷执四大假合的身体,以为自我,虽未证得灭尽,但心已不受形体局限,如鸟出笼,翱翔自在,已成就历圣位的基础,从这凡夫身,可以上历菩萨以至妙觉等六十种圣位,获得意生身,随意而往,无所障碍。(彼善男子:蹑前透过受阴十境之人,或备经,或不备经,总以不为所惑,透过前境,受阴破,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而于前境,一一透过,然犹为想阴所覆,故云虽未漏尽。受阴既尽,方得心离其形,亲见离根之体;恐犹未明,故又以如鸟出笼喻之。已能成就,从是博地凡夫之身,上历诸位菩萨,乃至妙觉。六十圣位者:于五十五位,前加三渐次,及干慧地,后加妙觉,恰成六十。以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一切诸法,皆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得此身已,不惟能现,且能普入诸刹,故云随往无碍。)
意生身/意成身/意生化身 = 初地以上之菩萨身。为众生济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 这人虽然已破受阴,得意生身,但又为想阴所覆盖,譬如有人,在熟睡中,魇咎虽歇,尚未清醒,仍作呓语,这作呓语的人,虽然自己不知他说了什么,可是他所说的,音韵分明,有条不紊,
伦次井然,使清醒的人听了,都能明白他是说些什么,这就名为想阴区宇。(熟寐,深睡也;寱言,是自言自语也;非同醒人之言,以有想阴所覆故。是深睡人,昏昏不觉,而于所说之事,虽则无别所知,但其寱言,已成音韵可听,伦类次序可别,令不寐之人,成皆明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未破之区宇。)
寐(mèi) = 睡着。
寱(yì) = 梦中说话。同“呓”。
韵(yùn) = 和谐悦耳的声音。(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
伦(lún) = 辈,类。(类比,匹敌/条理,顺序。)
#想阴尽相<超越烦恼浊>/妄想之源<融通妄想>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 若清醒的时候,已绝动念,则取镜的浮想,自然消除,于本觉虚明的心,如明镜洗去了尘垢,三界之内,十二类众生,从卵生以至非无想生,首尾皆能圆照,知生从何来,死归何处,这就名想阴尽,行者到了这般境地,就能超越烦恼浊。返观想阴的由来,原是融通妄想以为根本。(动念者,即指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动相,故以动念称之。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六识浮想,皆依此想起故。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想,无所从起,故云浮想销除。觉明心,即第八本识;以带妄故,不言妙觉明心。动念既尽,浮想不生,故云如去尘垢,盖以性识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尘,微细动相如垢。一伦生死:谓三界十二类众生,一类一类,所有生死,首从卵生,尾至非无想生,皆能圆明照察,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以尘垢既尽,觉心光明既显,生灭根元,从此披露。今想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而俱空矣!回观想阴之所由生,元从融通妄想,交织妄成,以其想阴,能融通质碍,如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是也。)
浮想 = 虚妄不实之思想也。
尘垢 = 烦恼之通称。
融通 = 彼此混同而无差别曰融,通达无碍曰通。
#想阴十境<外魔>
##贪求善巧<贪习-怪鬼-枭类-顽类>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 阿难!彼超越前说十种禅境的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已得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心生爱乐,企望妄想速尽,
觉心圆明,以行教化,广作佛事,于是心志猛锐,精进思惟,贪求善巧方便。(彼指透过受阴之男子,是以称善。虚谓见闻遍周,妙谓离身作用。不遭遇,受阴邪虑所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是受阴已尽境界。于此禅定心中,忽起一念,爱著圆明,谓爱著圆满,发明一切妙用故。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变化,更进善巧,将以悚动人心,以行教化,广作佛事也。)
锐(ruì) = 芒。(锋利。)
思(sī) = 思考,想;考虑。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机巧。)
善巧 = 善良巧妙之方便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魅,附在旁人身上,资其邪慧,使能讲经说法。(当尔之时,天魔,即六天魔王,候得其便,有隙可乘,即飞遣精魅,以附他人之身,素受邪惑者。口说相似经法,由魔附之力,资其邪慧,以令听受,非真能说佛法;若真能说佛法,即非魔矣。盖受阴尽者,魔不得入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转令自乱耳。)
尔(ěr) = 窗格花纹。(那/你/如此;这样。)
候(hòu) = 守望;侦察。(等候。)
附(fù) =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小土丘。(沾着,附着。)
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 其人并不知是着了魔,自称已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善巧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顷刻之间,形态各异,或化作比丘,使见者以为同侣,或作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独卧暗室,身放光明。(其人:即所附之人;不觉者:虽为魔著,不自觉知。其人一向不能说法,今竟无端能说经法,自己疑成佛道,谓言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盖欲设计诱惑之耳。说法者:正说善巧方便,示现神通之法。其形貌于斯须少顷之间,或现作比丘身,以现同类身,投其所好,令彼生信。或现帝释身,或现妇女身,及比丘尼者:此现异类身也。或寝暗室之中,身有种种光明,或时说法,或时现形,或时放光,广作善巧,鼓动其心,令其自乱耳。)
无上涅槃 = 对于二乘所得之涅槃而云大乘之涅槃为无上。
彼(bǐ) = 流行、传播,施加。(那,与“此”相对。)
斯须 = 片刻、短暂的时间。
比丘 = 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以乞士之翻为本义。)
妇(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
比丘尼 = 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梵语尼者,显女性之声也。
寝(qǐn) = 睡觉。(停止。)
七常住果
|
|
菩提
|
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
涅槃
|
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
|
真如
|
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
佛性
|
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
|
庵摩罗识
|
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
|
空如来藏
|
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
|
大圆镜智
|
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
|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这贪求善巧的人,愚而无智,迷不自觉,误认作菩萨降临,倾心信他的教化,定心动摇,破佛律仪,偷偷地行贪欲事。(是人愚而无智,迷不自觉,惑为菩萨。信其教化,将所习定心,咸被摇荡,所秉戒律,咸被破坏。是魔惑乱行人,彻底主意,凡行人著魔,欲心便起,以魔多贪欲,潜行毁戒,而不解脱者此也。)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
摇(yáo) = 摇动;摆动。
荡(dàng) = 洗涤。(动;摇动;震动/放纵,放荡/四处走动。)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隐藏。)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 口好预言灾祥变异,或说如来将在某处出世,或言劫火之灾将至,或将有刀兵之难,使人心生恐怖,为求消灾免难,倾家荡产。(口中常好说言:灾,是咎征,劫火刀兵等,恐怖于人;祥,是休征,如来某处出世等;变异,即怪诞反常之言。或说咎征,劫火大三灾起、刀兵小三灾至,则整家以求救脱;或说休征,某处有佛,倾资以求接引;故曰家资无故耗散。)
灾(zāi) = 火灾。(灾害,祸患。)
祥(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吉利。)
资(zī) = 钱财。(资助。)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
小三灾
#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于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
|
|
刀兵灾
|
时人为非法,嗔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也。
|
疾疫灾
|
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
|
饥馑灾
|
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
|
大三灾
#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
|
|
第一火灾
#劫火
|
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
|
第二水灾
#劫水
|
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
|
第三风灾
|
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
|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名为怪鬼,年老成魔,恼乱修行的善男子,定力既破,即满足地离体而去,那被魔附体的人,原无威德,既曾妖言惑众,败坏风俗,为害人群,他与徒众,都难逃王法的惩罚。(怪鬼:即遇物成形者。年老成魔者:以为鬼既久,魔王录为役使,得成魔王伴侣;前飞精附人,即此鬼也。恼乱是修定之人,定力既破,厌足心生,去彼所附人体。魔既不附,即无威德。弟子,即贪求善巧之人等;师,即魔附惑人者。俱陷王难:官厅坐以妖言惑众,败坏风俗之罪,此是华报,果报当在地狱。)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当先自察觉,知道是魔,才不受迷惑,就不会堕入轮回;如果迷惑不知,受牠恼乱,失却定心,必堕无间地狱。(汝当听言察理,预先觉知是魔,不为所惑,而超出生死,不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受其恼乱,必堕无间之狱,可不慎哉!)
##贪求经历<淫习-魃鬼-咎类-异类>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爱好游荡的心念,于是集中精神思维,贪求游历。(又善男子,透过受阴十境;虚者,见闻遍周;妙者,离心作用。不遭受阴,邪虑所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此皆色受已尽境界,不为形质所拘。于三摩禅定之中,忽起一念爱著。游荡者:谓游戏神通,放荡自在,如诸圣之游戏神通,遍周尘刹。飞是奋起之意,飞奋其精神思虑,朝夕研究,贪求经历刹土,大作佛事。)
游(yóu)
=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身上,资其邪慧,使能讲经说法。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 这人亦不觉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善巧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他自己身形不变,那听法的人,忽然会见自身,坐宝莲华上,全身化成紫金光聚,俨然成佛,所有听众,各皆如此,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事。(自形:指说法者,自己形貌,无有改变。其听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俨成佛道。既能如是,则心爱游荡之志,何患不遂?一众听法之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正所以投其欲也。)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这贪求游历的人,愚迷不觉,误认作菩萨降临,于是纵逸其淫心,破佛律仪,偷偷地行贪欲事。(是贪求经历之人,愚迷无智,惑为菩萨,身命皈依,恣淫纵逸其心,游戏放荡,无所忌惮,将自修圆定之心,破佛所制律仪,暗中潜行贪欲之事。)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放纵;荒淫。)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 又见那人,好说诸佛应化事迹,指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某人就是某某菩萨,来到人间,施行教化,于是心生渴仰,邪见暗自增长,种智消灭。(口中好言,诸佛某处应世,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有佛必有菩萨,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教化人间。其人,即贪求经历者,见魔附之人,故心生渴仰,日亲日近,时熏时染,故致邪见密兴,正见日晦,种智销灭,慧命断绝矣。)
仰(yǎng) = 抬头。(仰慕。)
三智
|
|
一切智
|
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道种智
|
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
一切种智
|
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
五眼
|
解释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名为魃鬼,年老成魔,专来恼乱修行的善男子,见定心既破,就会满足地离体而去,那被魔附体的人,与他的徒众,因显奇炫异,惑人听闻,扰乱社会,当难逃王法的惩罚。(魃鬼,即旱魃之鬼,遇风成形者。)
魃(bá) =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诱使他人行淫毁戒的,必定是魔,而不受其惑乱,就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受牠恼乱,失却定心,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契合<诳习-魅鬼-狐类-庸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已得发明,于三摩地中,忽起爱慕之心,自觉定心绵密,企求这绵密的定心,上契诸佛,下合众生,于是澄寂精神,竭尽思虑,贪求契合。(正以不遭受阴邪虑,自觉定心绵密,圆通妙定,得以发明,自觉妙用吻合,得意生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由是于三摩禅定心中,忽起爱慕,必至澄寂其精神,竭尽其思虑,贪求契合,密契至理,吻合妙用,豁然开悟也。)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接连不断。)
契(qì) = 用刀刻。(相合。)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别人身上,使能讲经说法。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 那人实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贪求契合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他及听众,外形都没有什么变迁,但能使听者,没有闻法以前,就自然开悟,且念念移易,
或得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或有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动念;或见地狱苦状,或知人间好恶各事,或宣说偈语,或背诵经文,使各自感到前所未有的欢欣娱乐。(其形,即说法者身形,及彼听法者身形,外无迁移改变。令其在会闻法之人,未闻法前,心自然开悟,相似得圆通体,念念移易,相似得圆通用,或得宿命通,能知过去之事,或得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或见地狱,了极苦之状态,或知人间好恶之诸事,或口宣说偈语,或自背诵经文,以上皆密契之事,各各欢喜娱乐,得未曾有。)
开悟 = 开智悟理也。
易(yì) = 蜥易。(换,交换/改变,更改/容易。与“难”相对。)
偈(jì) = 佛经中的唱词。梵语“偈佗”之省。
诵(sòng) = 背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娱(yú) = 快乐,欢娱。(戏乐,使欢乐。)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这修行人,愚迷不知,误认作菩萨降临,从心里产生缠绵的欲爱,为遂所求,以致破佛律仪,暗行贪欲事。(绵爱者:缠绵亲爱有欲密结其心,信其教化,破佛律仪,与其同事,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 又见常常好言,佛有大小的分别,指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其中还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也是如此。这修行人,见那着魔的人,能使他开悟,自然就相信他的话,于是认邪为正,将妄作真,舍弃本有的禅定心境,改入邪悟的罗网。(口中常好说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岂有先后之分?妄穷真极,乃名为佛,岂有真假之别?自古成佛,皆以男身得道,女人五漏之躯,焉得作佛?菩萨亦然:亦有男菩萨,女菩萨者,其意指魔附之人,盛行贪欲为男佛,受其欲者,承顺魔意为女佛,又以变化男女,仿行欲事,即是菩萨,故曰菩萨亦然。其人见故者:即指行人,见魔附之人,能令开悟,密契之事,并信其所说,遂认邪为正,将妄作真,洗涤本所修心,容易入于邪悟。)
涤(dí) = 洗。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名为魅鬼,年老成魔,专来恼乱修行的人,见定心既破,即舍人体,满足而去,那曾经着魔的人与他的徒众,都会受到王法的惩罚。(魅鬼,即遇畜成形者。)
魅(mèi) = 迷信传说中的精怪。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知道是魔,才不受惑,方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受其恼乱,失却定心,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辨析<嗔习-蛊毒鬼-毒类-狠类>+<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周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已得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喜爱穷究一切的根本,欲明了万物的变化,物性的始终,于是提起精神,竭尽心力,贪求分辨,剖析物理。(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根本者:正以受阴既尽,露出微细动相,不知其是六识种子,根本想阴,谬谓其因动有生,而为万物根本。由是一味穷览万物变化,性之终始。奋其精神,竭其心力,贪求辨别物理,分析化性,有欲现前,一一分明,即此一念,实为致魔之端。)
性(xìng) = 人的本性。(事物的本质。)
爽(shuǎng) = 明亮;亮。(伤败;败坏。)
辨(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
析(xī) = 用斧子劈开木头。劈,劈木头。(分析,辨认。)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
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 这人并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贪求物理本元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严摄服之力,使见者尚未闻法,先已心悦神伏,这些领受邪说,辗转教化,蛊惑人心的徒众,将佛的涅槃、菩提、法身等常住不变的圣果,说是现在我肉身上,父父子子,延绵不绝,就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所居之地,就是佛国,没有另外的清净佛土,也没有什么觉行圆满的金色佛身。(求元,是爱穷万化之本元。魔附之身,亦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能摧伏求元之者,令其座下,虽未曾闻法,自然心悦神伏。将佛之三涅槃中,性净涅槃。三菩提中真性菩提,三德之中法身德,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以为根本,即是法身,常住不绝,不生不灭之性,不离生灭之中,都指现在,即为佛国,即染即净,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即凡即圣也。)
威(wēi) = 畏惧。通“畏”。(威力;威风。)
威神 = 威势勇猛,不可测度也。
座(zuò) = 座位。(引申为在座的人。)
三十二相/三十二大人相
|
||
头部
|
顶成肉髻相
|
梵名乌瑟腻沙,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
脸部
|
颊车如狮子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
|
眉间白毫相
|
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
|
|
眼睫如牛王相
|
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
|
眼色如绀青相
|
眼睛之色如绀青者。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具足四十齿者。
|
齿白齐密相
|
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
|
|
四牙白净相
|
四牙最白而大者。
|
|
广长舌相
|
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
|
|
梵音深远相
|
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
|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
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
|
|
身躯部
|
身金色相
|
身体之色如黄金也。
|
常光一丈相
|
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
|
|
身如狮子相
|
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
|
|
身端直相
|
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
|
身纵广相
|
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而丰腴者。
|
|
两腋满相
|
腋下充满者。
|
|
七处平满相
|
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
|
|
皮肤细滑相
|
皮肤软滑者。
|
|
身毛上靡相
|
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
|
|
毛孔生青色相
|
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
|
|
马阴藏相
|
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手长过膝者。
|
手指纤长相
|
手指细长者。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之柔者。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安平相
|
足里无凹处者。
|
|
足跟满足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下有轮形者。
|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这修行人,信受了邪说,忘失了先前修定的本心,故以身命皈依,以为这是从未曾听闻过的至理。这等愚迷无知的人,误认是菩萨降临,信其邪说,破佛律仪,暗行贪欲事。(其人,即求元之人,信其邪师,受其魔教,亡失先前,本所修心,举其身命以归依。却以肉身相生,鄙贱之事,为化理元,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之所好,无不承顺,以缠缚为解脱,破佛律仪,以淫爱为佛性,潜行贪欲。)
亡(wáng) = 逃离,出走。(死。)
归依 = 于胜者归投依伏也。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推测;推断。)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 又百般巧言掩饰,好说眼、耳、鼻、舌,都是净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槃真正所指之处,诱人恣情淫欲,使那些无知的人,都相信这些污秽的言语。(若一向好言,是则外道邪见,况以男女二根,污秽不净之本,以为万化根元,菩提涅槃真处,亵渎佛法,混乱真理。)
净土 = 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
无知 = 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专来恼乱修行的人,见定心既破,就会满足地离体而去,这曾经着魔的人,与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败坏善良风俗,当难逃王法的惩罚。(此名蛊毒鬼,即遇蛊成形者。魇胜,即魇寐鬼,遇幽成形者。世有厌胜之术,取能压伏故,又名魇胜。)
蛊(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魇(yǎn) = 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惊叫。
八部鬼众
|
管辖
|
|
乾闼婆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察觉,知道这是魔,就不会堕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受牠愚乱,失却禅定,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冥感<怨习-疠鬼-蛔类-微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得已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起爱好悬应的心,希望久远劫前,有缘圣众,应己所求。于是周遍流历,精研穷究,贪求冥感。(彼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悬应者:悬者,远也;即指多生远劫,有缘诸圣,应其所求也。周流精研:谓其一心,周遍流历,精细研究,贪求冥相契合,以期感格圣应而已。)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静默。)
感(gǎn) = 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感应,影响。)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尔时天魔,候得其便,有隙可乘,有法能陷,故即飞遣精魅附人,口说经法,以应其感也。)
其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 这人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冥应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使听众,暂时见到的身相,好像百千岁的老翁,自然产生一种爱敬心,不愿舍离,甘愿为作奴仆,恭敬供养饮食、医药、衣服、卧具等生活之需,永不会感到疲劳厌倦,使他座下的徒众,都心知是他们前世的师傅,本来是善知识,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法眷情爱,如胶似漆般的粘着。(其人,魔附之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己得证,无上涅槃妙果,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冥感悬应之法。暂时看见,魔附之人,鹤发童颜,宛尔深修久证,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且以身为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疲乏劳累。各各令其,指魔摄之众;座下人心,指此众之徒;心知魔附之人,原是先世师承,本身之善知识,别生一种法爱之心,如胶似漆,粘不可解,得未曾有。)
奴(nú) = 奴隶;奴仆。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
四事供养 =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也。
疲(pí) = 疲乏;困倦。
粘(nián) = 具有粘性。(粘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
胶(jiāo) = 粘性物质,用动物的皮角或树脂制成。
漆(qī) = 漆水。古水名。(油漆。)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 这修行人,愚迷不知,误认作菩萨降临,亲近着魔者的心,受他教说的染熏日久,亦相信他的邪说,接受他的邪行,破坏佛制的律仪,暗行贪欲事。(是人愚迷无智,惑为菩萨,相亲相近其心,日熏日染其教,信其邪说,破佛律仪,学其邪行,潜行贪欲。)
亲(qīn) = 亲爱。(亲近;接近/亲密。与“疏”相对。)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 这等着魔的人,常好说我在前世,于某一生中,先度某人,那时他是我的妻妾,或是兄弟,现在又来相度,要和他同归某某世界,去供养某佛;或说另有大光明天,佛就住在那里,那是一切如来所休息安居之地。有无知的人,相信了这些虚妄欺诳的邪说,致遗失本心,顺从邪教。(口中好言,我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此诈述往昔之事,明以欲钩牵引。今者我与汝,亦是夙生前缘,特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乃顺其悬应之爱。或言别有大光明天者:谬指欲界顶天,魔宫为大光明天,谬称魔王为佛,于中止住,一切诸佛如来,所休止居住之处。彼无知之者,信是虚妄欺诳之言,遗失本修之心,顺从魔教。)
妾(qiè) = 女奴。(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
休(xiū) = 人依傍大树休息。休息。(吉庆。)
诳(kuáng) = 欺骗。
遗(yí) = 遗失。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疠鬼,年老成魔,专来恼乱修行的人,见定心既破,就会满足地离体而去,这着魔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扰乱社会秩序,当难逃王法的惩罚。(疠鬼,乃遇衰成形之疫疠鬼也。)
疠(lì) = 恶疮;麻风。(疫病。)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知道是魔,方不为牠所惑,自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受牠的恼乱,失却禅定,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静谧<大力鬼>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的邪虑迷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生渴求深入圆通的心,辛苦勤奋的克制自己,乐处阴隐寂静之处,贪求宁静。(三摩定境,心爱深穷契入,克己工夫,不计辛勤,惟望得以深入圆通。乐处阴隐寂寞之处,以求安静宁谧之修。)
克(kè) = 胜任。(能够/克制。)
辛(xīn) = 大罪。(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劳苦;艰苦。)
谧(mì)
= 安静。(指环境的安静,没有动荡,没有骚扰。)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的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殊不知三摩地中,不容起心动念,一涉贪求,魔得其便,飞遣精灵,密附他人,口说经法。)
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 这人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修行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使听他说教的人,各知自己的宿业;或就在说法的当场,对某人说,你现在没有死,但已变了畜生,又故意使另一人,从其身后,踏着他的尾巴,那人竟站不起来,于是在场听众,都完全深信不疑,钦敬的不得了。若有起心动念,也能先知。于佛陀制定的律仪以外,又再增加一些苦行方法,诽谤比丘,说他们不能耐劳苦,藉机责骂徒众,表示没有私心,揭露他人阴私,大肆攻讦,不避讥嫌,表示心直口快。又常好预言祸福吉凶,到时也能完全应验。(其人,指魔附之人,本不觉知是魔著,亦言自己证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圆通之法。令其听法之人,各知本业,即宿业也;此显通过去世。或于其处者:即说法处,特语一人言,汝现今未死,已变作畜生,恐其心中不伏,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所持故,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如是证验故,一时听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通未来世。设或有人起心,已知肇于何种因缘,肇即起始也;此显通现在世。于佛所制律仪外,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棘等,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者:显其无有私心。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避讥嫌者:显己直心不讳也。其口常好宣说未来祸福之事,及至其时,一一皆应,毫发无失,又故为诡异之言,以炫世也。)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积;积聚。后作“蓄”。)
敕(chì) = 告诫,嘱咐。
蹋(tà) = 同“踏”。(踩。)
肇(zhào) = 击。(开始,最初。)
诽(fěi) = 背地议论,指责他人。
詈(lì) = 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
讦(jié) = 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阴私。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讽刺;讥笑。)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厌恶,不满意。)
未然 = 还没成为事实。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大力鬼,年老成魔,专来恼乱修行人,见定心既破,就会满足地离体而去,这曾着魔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惑众,自难逃王法的惩罚。(大力鬼,有大神通力之鬼,善能惑人者。)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知道是魔,不为所惑,就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宿命<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圆通妙定,得以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爱好知见的心,希望知人之所不知,见人之所不见,于是勤苦研寻,贪求通达宿命。(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知见者:意谓世人不知者能知,世人不见者能见,所以不辞勤苦,研究寻思,贪求宿命。)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的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这人并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贪求知见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 这人于说法处,会无缘无故得大宝珠。这魔有时化为畜生,口中衔珠及各色珍宝,或简册符牍之类的奇异物品,先送给那着魔的人,而后附着其体。或为诱惑听法的人,诈现宝珠,藏于地下,而后故意示人,说地下有夜明珠,照耀该处,验之果然,使听众感到这是从未见过的事。因受魔力的支持,多食药草,不食人间烟火,有时静坐,每日只吃一麻一麦,反而身体肥胖,血气旺盛。他诽谤比丘,不修苦行,责骂徒众,饱食终日,也不怕别人讥讽嫌厌。(是人即魔附之人,此先现邪惑之事。无端者,无故于说法处,得大宝珠,以为瑞应;其魔或有时,身化畜生,口衔其珠;及杂色珍宝,如宝印宝瓶之类;及简册符牍,竹削名简,韦编名册,竹刻为符,木片为牍。诸奇异物,如龙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著其体者:显是魔力所为,或诱听法之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睹其事,心信其说,得未曾有。因避烟火食,多食药草,如黄精菖蒲之类,或有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貌肥壮,血气充满,魔力所持之故。诽谤比丘,不修苦行,骂詈徒众,饱食终日。)
衔(xián) = 口含。(包含,蕴含。)
珍宝 = 金银珠玉之类。
简(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册(cè) = 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符(fú) =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符信。
牍(dú) = “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引诱/欺狂,诱骗。)
餐(cān) = 吃。(饮食,食物。)
嘉(jiā) = 善,美。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一般的食品、食物。)
麻(má) = 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麦(mài) = 麦子。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
充(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满/肥胖。)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 常好说那里有宝藏,何地是贤圣隐居之处,若跟着他走,也往往能见到奇异的人。(口中常好说言,他方宝藏者:此以世间利益惑人。十方贤圣,潜藏隐匿之处者:此以出世利益惑人。)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 这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等鬼神,年老成魔,或宣说淫秽,破佛戒律,与侍奉他的人,暗行五欲,或有表示精进,纯食草木,行为不一,无非欲恼乱这修行的善男子,见定心既破,目的已达,就会满足地而离去。这曾着魔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邪行,当难逃王法的惩罚。(山神、林神,当方土地,当邑城隍,川即四渎,岳即五岳,各专其权,神为福德之鬼。年老成魔者:年代既久,魔录为使者,故曰成魔。或有宣说淫秽,破佛清净戒律,与彼承事弟子,潜行世间五欲,此以欲破戒法也。或有无益精进,愚痴盲修。一味食草食木,令人效行,此以愚破慧法也。或有数嗔数喜,数勤数怠,数信数疑,无定行事。一味恼乱是人,令失本修,此以乱破定法也。)
隍(huáng) = 没有水的护城壕。
川(chuān) = 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河流。
岳(yuè) = 高大的山。
承(chéng) = 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捧着。(接受;承受/承担,担负;担当。)
五欲 = 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事先察觉,知道是魔,不为所惑,就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受牠恼乱,失却禅定,必堕无间地狱。
##贪取神力<诳习-魅鬼-狐类-庸类>+<贪习-怪鬼-枭类-顽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已离形,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邪虑所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于三摩地中,心中忽生贪求神通的意念,喜欢菩萨的种种神通变化,因此研究变化元由,贪求神通力用。(三摩禅定之中,心爱菩萨神通,神妙莫测,通达无碍,种种变化;由是研究变化之元,贪求取得,神通之力。)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的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起心研究,即落邪思;著意贪取,便同有作。安得不为天魔,候得其便哉?)
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墙,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 这人也实在不知是着了魔,亦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神通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这着魔的人故意示现神通,有时一手执大火炬,一手撮取火光,分别置于四众头上,使所有听众的头顶上,都有数尺高的火光,但并不觉热,也不会焚烧头发;或在水上行走,如履平地,或悬空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穿墙透壁,毫无障碍。惟怕见刀枪,因虽有神通,欲念全在,身见犹存,怕受伤害的缘故。这人自称是佛,但身著白衣,受比丘礼拜。诽谤修禅行者,自命能顿超生死,讥谤持律为小乘,责骂徒众,故示无私,揭人私隐,表示正直,也不怕别人讥嫌憎厌。(是人或手执火光,以手撮取其光,分于所有听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不热不烧。或水上能行,犹如履践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宛似空色一如,或入瓶内,或处囊中,几等大小相容,或牖闭之而可越,或垣隔之而能透,曾无障碍,此亦神异之事。惟于刀兵:以魔未离欲,身见犹存,故不能使刀兵触之不伤,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一样。佛为极圣,犹自僭称。但身著白衣,受比丘礼拜。谤宗门为静坐狂参,自命顿超生死。谤律学为持戒修身,究竟不出小乘。骂詈徒众者:以示无私;讦露人事者:以表正直;不避讥嫌者:发人阴私,讥谤憎嫌,所不避也。)
诚(chéng) = 诚实,真诚。(确实,的确。)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烧。)
履(lǚ) = 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践踏。
囊(náng) = 有底的口袋。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
墙(qiáng) = 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
|
比丘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
比丘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
优婆夷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 常说神通自在,有时使人亲见其他佛土,这不过假鬼神魔力,以迷惑人,当然不是真的。又赞扬男女淫行,说这就是令法身常住不绝,以粗鄙污秽的事,作为传法。(口中时常宣说,神通变化,自在无碍,以慰爱求之心故。或复令人,旁见佛土,为证自己是佛,此皆鬼力要迷惑于人,故意妄现,非有真实。赞叹行淫者:以男女交遘,即是法身常住不绝。并不毁粗行,将诸鄙秽猥媟之事,以为传法,令得佛种不断故。)
佛土 =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叹(tàn) = 叹息。(赞叹,赞美。)
猥(wěi) = 狗叫声。(猥亵,淫秽/鄙陋,下流。)
媟(xiè) = 轻侮;不恭敬。(过于亲昵而不庄重/污秽。)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 这是天地间的大力精、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者是龙魅,或寿终的仙人,再活为魅,或仙期已终,计年应死,形骸不化,为他怪所附,年老成魔,专来恼乱这修行人,今见定心既破,目的已达,就会满足而离去,这曾经着魔的人,和他的徒众,因妖言邪说,惑乱人心,当难逃王法的惩罚。(天地大力四字,通指下之五精,以是天地间,大力精故。五精各有统辖,威权自在,有正有邪,正者为神,邪者为精,以能与正神分权,其力最大。一切奇草异木,受天地之灵秀,盗日月之精华,积劫既久,成为精魅。或复龙魅:如守天宫殿之龙,及守护伏藏之龙,窃天之灵,盗物之精,而为妖魅。或寿终仙:存想固形,本望长生不死,岂知仙寿,亦有终尽,再活为魅。或仙期终:以修仙者,烧铅炼汞,烹养丹砂,应享遐龄,仙期告终,计年应死,神识难留,形骸不化,为他怪所附,可惜已往功行,反资妖孽。)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知道是魔,方不受惑,自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受牠恼乱,失却禅定,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深空<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邪虑所迷惑,圆通妙定,得已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产生爱入寂灭的心念,研究万物变化的体性,贪最深的空寂,不但希求身境俱空,并想存没自在。(三摩禅定之中,心爱入灭者:由彼不知一切法相,本自寂灭,不待更灭,无故欲将有相之法,而入无相之空。非同小乘,灭色归空也。研究万化之体性,即是根本想阴,微细动相,精研穷究,欲期于尽,盖为贪求深空。言深空者,不唯身境俱空,并且存没自在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的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即此一念贪求,便是定心不密,天魔有隙可乘,飞精附人惑乱,固其宜矣。)
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 这人始终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空寂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在大众当中,忽然形体消失,大家都空无所件。复又从空中,突然现形,存没自在,有时身体透明如琉璃,有时垂手足,发出旃檀香气,或变大小便如冰糖,炫异惑众,毁谤戒律, 轻视出家人。(正于大众内,身形忽空,众无所见:显是即有而空;正当形空无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显是即空而有。如是或存或没,均得自在,略有似于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也。身为众秽所集,能现洞澈,如琉璃宝。手足垢污不净,能垂作旃檀香气。大小便臭秽不堪,能现如厚石蜜之甜,石蜜冰糖也,显是即染而净。竟于现前身中,炫异惑众。诽谤戒律者:诽持戒为小乘,自行束缚。轻贱出家:不得身空,自解求脱。)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垂挂/低下,放低。)
旃檀 = sandalwood,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
石蜜 = 冰糖也。
贱(jiàn) = 价格低。(地位低下,人格卑鄙/鄙视,轻视。)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 常常宣称,没有因果报因,一死就永远消灭,并没有再转生的后身,也没什么凡圣迷悟的分别。虽然以断灭为得空寂,但仍暗行贪欲事,凡信他的教诲,而行贪欲事,也得空心魔力的摄持,否定因果。(口中常好说言,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舍生趣生,而受身后苦乐等报;及诸六凡四圣,迷悟差别;即使圣人修证,亦属无有。盖以断灭为得空寂,以行欲为无碍,故曰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名持法子,传授断灭之法,亦得心空。拨无因果,生大邪见。)
空寂 = 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 这是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之类,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专来恼乱这修行人,今见定心既破,目的已达,就会满足地离人体而去。这曾着魔的人,和他的徒众,以炫异惑众,扰乱社会,当难逃王法的惩罚。(黑气相迫曰薄,蔽其精耀曰蚀,即今日月交食是也。然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各有光华之气,周遍散注;当其薄蚀之际,不得散注,直贯于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得之可以久生,可以毓秀,故云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者,为物仙,为禽仙,为兽仙,与前所称,积劫精魅者不同也。)
薄(bó) = 草木丛生处。(不浓;淡薄/báo = 感情不深;冷淡。)
蚀(shí) = 虫等蛀伤物。(日月食。)
精气 = 天地间的灵气/人体的元气。
玉(yù) = jade,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芝(zhī) = glossy
ganoderma,灵芝,菌类植物的一种。
麟(lín) = kylin,大鹿。(麒麟 =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雄的称麒;雌的称麟。)
凤(fèng) = phoenix,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鹤(hè) = crane,鹤科各种类鸟的统称,皆为大型涉禽。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事先察觉,知道是魔,方不受牠惑乱,自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受牠恼乱,失却禅定,必堕无间地狱。
##贪求永岁<自在天魔>+<诈习-役使鬼-休类-明类>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 又善男子,受阴既尽,心离形体,作用自在,见闻无碍,不再被受阴邪虑所迷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喜爱长寿的心念,于是辛勤研究几微,贪求长生不老,舍弃三界以内,有形的分段生死,立即希望获得变易的生死。(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长寿,辛苦研究几微动相,即想阴根本。然此微细动相,不可以有心研究,但依本修,定深自灭,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今以辛勤劳苦,研究几微,已为失计;而又贪求永岁,而弃分段之生,顿希变易,而望细相常住,是为重增妄想。今弃分段之生死,顿希变易之生死,而得细相常住也。)
二种生死
|
|||
二种生死
|
所属
|
解释
|
|
分段生死
|
三界内有形生死
|
凡夫
|
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
|
变易生死
|
三界外无形生死
|
圣者
<三乘圣人> |
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
|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 这时天魔见有机可乘,立即飞遣精灵,附在旁人身上,资以邪慧,使能讲经说法。
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 这人根本不知是着了魔,也自称证得无上涅槃圣果,到那贪求长生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往还他方,来去无碍,或去万里之外,眨眼之间,就可归来,并可取回信物,以作证明。或在于某处的宅舍中,不过数步距离,使人从东至西,这人急步行走,经年也走不到,行远若近,视近如远,因此使人信从,疑他是佛陀降世。(他方万里之遥,或往或还,去来无滞<碍也>。瞬息时之短也,可以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为证。此五通中神足通,魔力所为,以至远而成至近也。或于一处,在一宅中,不过数步之间,其量至近,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然所明在己,则行远若近;而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盖地之可缩可舒,时之或延或促,皆魔诈现,以惑乱人心。因此心信,疑为是佛现前矣。)
往(wǎng) = 去,到…去。
滞(zhì) = 水流不畅。(停止;阻塞;静止。)
瞬(shùn) = 眨眼。(极短的时间。)
瞬息 = 一瞬眼一呼之间。比喻极短的时间。
宅(zhái) = 住所;住处。
诣(yì) = 前往,去到。(晋谒;造访。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
壁(bì) = 墙壁。
累(lě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隶变以后写作“累”。堆积,积聚。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 他又常说:十方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诸佛也是我所生,世界是我所造,我是最初的佛,先世界生,自然出世,也不是因修才证得。(十方众生,皆是吾子者:显未有众生之前先有也;我生诸佛者:显未生诸佛之前先生也;我出世界者:显未出世界之前先出也;是依报正报,诸佛众生,我是元佛。既是根本元佛,今犹现在,而寿命之长,更无有过者矣;此投其爱求之本念也。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拨无修证之事也。)
吾(wú) = 我。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 这是自在天魔,使他的眷属,如役使鬼<又名嫉妒女>,及属四天王统辖的啖精气鬼等,尚没有发心护法的,乘那修行人定心虚明之际,助发他的邪慧,以吸取他的精气。或不须借重着魔的人以为师,这修行人亦可亲自见到魔王现身,口称善金刚坚固之术,可使长生,然后现美女身,诱他行淫,朝夕无度,不要一年半载,必然肝脑枯竭。常自言自语,实在是与魔共语,别人不知不见罢了。任凭妖魔摆布,那些听众,也不知这着魔的人,是因妖魔附体,一旦妖魔离体而去,多难免受王法的惩罚,但没有到接受刑罚的时候,早已精竭力尽而死,那恼乱修行人的着魔者,也因枯竭而至殒命。(住世自在天魔者: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此云啖精气,皆隶属四王天管辖。已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人,以取利彼行人,定心虚明,资发邪慧,食彼精气,助养魔躯也。不因魔附之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魔王现身,口称执金刚坚固之术,与汝长命,身等金刚也。然后现美女身,引诱迷惑,自恃身形强壮,与之盛行贪欲;未逾一年半岁,肝血脑膜,自告枯竭,殊不知长命之说,徒托空言,损身之害,成为实验。口兼独言者:乃谓行人,与魔对语,旁人不晓,以为独言,所言无定,听若妖魅。前来因师,受惑之人,未详是魔精所附,以致弟子与师,多陷王难,若此之不因师,与美女盛行贪欲,未及遇刑,先已干死,其为害犹速也。此二者皆足以恼乱行人,以致殂丧殒亡也。)
遮文茶/遮文荼 = 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恶鬼名。即起尸鬼也。(即役使鬼也。)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范围广大;广泛。)
岁(suì) = 岁星。即木星。(年的别称。)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干涸;枯竭/亡;失去。)
兼(jiān) = 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详(xiáng) = 审察,审理。(清楚地知道。)
殂(cú)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死亡。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 你应当事先察觉,知道是魔,方不会堕入轮回;若迷惑不知,必堕无间地狱。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 阿难!你当知道,这十种魔,将来在末法时代,于我佛法中,出家修道,或附在别人身上,或亲自现形,都自言已成正遍知的佛果。(此十种邪魔,于末世时,在我佛法中,假示出家,名字修道,希图破坏佛法,现比丘身。或附人体,或自现形,如第十境,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者:已经成就,正遍知觉之佛果;了知心生万法为正知,了知法法唯心为遍知。)
赞叹淫欲,佛破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 赞扬淫怒痴,就是戒定慧,破坏佛制禁戒律仪,如前说的十种着魔的人,跟他的徒众,以淫淫相传,遗害后世。这等邪妖精灵,迷魅心腑,世人不察,陷入魔网,近则于佛灭后九百年,多则三千年后,那时去圣已远,人的根机浅薄,原欲真实修行,反会成为魔业,总为魔王眷属。
(赞叹淫、怒、痴,即是戒、定、慧,破佛所制律仪。先恶魔师者:指前十种,魔附之人,与其座下弟子,以淫传淫,延害后世。如是邪精,魅其心腑,举世不觉,陷入魔网;故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也。九生百世,皆约佛灭后言之,以百年为一生,九生九百年也。以三十年为一世,百世三千年也。去圣时遥,人根浅薄,本望真修,反成魔业,故曰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赞(zàn) = 进财货以求谒见。(称赞;颂扬。)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亡失正遍知的佛性,而堕入无间地狱。(既为魔眷,命终之后,必定以为魔民。邪见日深,正见日晦,亡失正遍知觉之佛性,堕无间狱。)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 你现在不须先取寂灭,纵然得证无学道果,还是要发愿留在人间,于末法时代,起大慈大悲的救度纯真之心,深心众生,皆具佛性,使他们真修正定,慧眼圆明而不着魔,而得正知正见。我现在已度你出生死苦海,你若能依我的嘱咐,传示末法众生,就是真报佛恩了。(阿难愿学菩萨久矣。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故教以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成无学之道,还要留愿,入彼末法之中。发起大悲心,以拔邪知邪见之苦。正心者,发无上菩提之心;深信者,信众生具有佛性。救度此等众生,慧眼圆明,修真三昧。能令不著魔王邪知邪见,而得佛法正知正见也。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既出生死,故嘱勿灭,当遵佛语,传示末法,救度众生,名报佛恩。)
正心 = 正直之心,离谄曲也。
深信 = 以深固之心信法也。
遵(zūn) = 顺着,沿着。(遵照;遵从。)
恩(ēn) = 恩惠。(恩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 阿难!以上所说的十种禅那魔境,都是观照力与妄想交战于心中,互为胜负所致,妄想胜于观照时,就会出现这些魔境。(如是十种,禅那魔境,皆是想阴所覆。以故观力与妄想,交战心中,互为胜负;若妄想胜时,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众生顽迷无知,不自思量,逢这等境相,迷不自识,自认已登圣境,成大妄语,致堕无间地狱。(谓言登圣者:不惟惑魔为圣,兼亦自言登圣。佛为法王,如何妄窃?大妄语成,决定堕狱无疑也。)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你们必须谨记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时代的众生,使普遍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令天魔有机可乘,要保持他们的真心,庇护他们的禅定,使成无上正等正觉的圣道。(汝等,皆叮咛咐嘱之意。必须将如来所说之语,于如来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一切众生,开悟斯义,勿堕魔网。故当机结集法藏,流通今后,为作人天眼目,以为救世慈航,普令行人,依之修习,保持真心,覆护禅定,成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