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在讲解般若时,我们已经讲过般若是真心。那么,在般若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心’字,心上加心,这不是头上加头,显得多余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两个心的内涵根本不同。般若心是指一切众生自身本来具有的无相妙明真心。而这个‘心’字是用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为究竟、为中心的。前面讲过小乘法虽出三界,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终因法执未除,未了变易生死,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罗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执也消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修得漏尽通,证得无余涅槃,最后以成佛为究竟,即‘波罗蜜多’。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却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言简意赅的《心经》确实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这里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为心脏是人体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的主宰,又位于人体的中心,故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心了,即《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法、喻为题
|
||
别题
|
通题
|
|
法
|
譬/喻
|
|
般若波罗蜜多
|
心
|
经
|
三般若
#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
|
|
实相般若
|
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
#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为真,是实实在在的天真佛。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也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
观照般若
|
观照实相之实智也。
#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即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
|
文字般若
|
诠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经是也。
#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
|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lack]/ 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
奘(zhuǎng) = 粗而大[stout;be big and thick]/zàng = 健壮[strong]。
玄奘 = 602 - 664,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玄奘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总持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这开头的四句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下面的经文都是阐述、描绘、分解这四句的无量含义。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单单这一句就能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就是观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做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三藏十二部经文也都离不开观照。所以,它能够总赅一切法。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反闻闻自性,不跟著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像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习气。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槃妙果。行,读作heng(恨)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照’,即无上般若妙智之观照。‘见’,即真心朗然之悟见,而非意识思维之妄见。不去执著、追取,就是照破。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自然,当然 [naturally]。)
行(háng) = 道路[road]。(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
深(shēn) = 古水名[Shen
River]。(水深。与“浅”相对[(water)deep]/引申为距离大[deep]/ 大,重大[great]。)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duó =
估计,推测/度过,越过。)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五种空
|
|
顽虚空
|
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有、无之空。东西来了就是有,东西没有了就是空。这个空是相对的空。
|
断灭空
|
认为人活著还是有的,人一死就没有了,只有把色相消灭之后才谓之空。
|
析法真空
|
是小乘圣人所修。就是把一切事事物物分析到最后,全没有了,空了。比如,五蕴分析到最后没有了,空了。这是偏空,不能起任何妙用。他们认为色是色,空是空,色和空是两回事。
|
体法真空
|
是大乘初门菩萨所修。他们虽然知道色相当体即空,但却不知色相就是自性的显现,把性、相分离了,所以,仍是偏空。
|
妙有真空
|
是大乘佛法所主张的。即认为空虽空,但是妙用不无,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谓之‘妙有真空’。
|
#色空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无论在全身内外的哪一个部份都找不到它。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所以,性为真空。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因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无心,心外无色。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见相即是见性,见性即是见相。没有性是不能显现万物的。反过来,没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见到这个无相的性呢?体就是理,相用就是事。事以理显,理以事成。‘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著所有色相。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太不值得了。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无有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尽管现千差万别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不同[different]。)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
四分
#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
|
|
相分
|
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
|
见分
|
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著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
|
自证分
|
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证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证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证分。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是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
证自证分
|
自证分自证之用谁证知之,于是从自证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证知自证,此名证自证分。而知此证自证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证分也。自证分为证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证自证分,皆得知之。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真空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是真空。
#本来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是诸法空相’——这五蕴法当体是真空之相。五蕴法是诸法之总,五蕴既空,诸法当体也就是真空无疑了。并不是指诸法之外别具空相。诸法就是空,空就是诸法。凡夫的知见,总以诸法各具形象,就执为实有。因为一切都有形象,杯子有杯子的形象,衣裳有衣裳的形象,房子有房子的形象,以为都是实有。其实,这些相都是真空的空性所成。所谓‘空体’、‘空性’者,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它是妙有真空,而不是顽空,所以它能够应缘现相。虽然应缘现相,但一切法都不可得,虽有相却是假相,不要执著它,所以叫做空体、空性,当体是空而不是实。佛为了不使弟子们迷执世法的生灭、增减、垢净为实有,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诸法全是真空之相,本无生灭、增减、垢净可言,故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谓生灭、垢净、增减均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正像前面所说的,都是‘遍计所执’。这自性虽然在六道中无始无终地轮回著,但它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光明,只不过因其被妄习、妄念、妄执、妄见包裹住,不能发挥它的广大妙用而已。所以说,在凡并不垢,在圣也不净,本来如此。一切众生皆平等地具有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性。
法(fǎ) =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标准;模式[norm;standard;model]。)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垢(gòu) = 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dirt;filth]。(污秽不洁[dirty;filthy]。)
灭(miè) = 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消灭;灭亡[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消失,隐没[disappear]。)
#法用分
##五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诸法之总。‘是诸法空相’,无一法可得,那么,五蕴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五蕴总法不是体而是用,是覆盖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但是,反过来又是妙用。凡夫、二乘圣人、菩萨乃至诸佛都离不开五蕴的妙用,妙用与妄作只相隔一线。妙用是应缘无住,妄作是著相粘滞。凡夫处处著境生心,时时攀缘不息,故将妙用反化作妄心、妄想、妄作、妄行了。
##十二处--破凡夫知见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既然诸法空相,没有生灭、垢净、增减,五蕴法既无,十二处法当然也随之而无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生者谓之‘根’,根能生枝叶,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乃至意根能生意识。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身体所具有的生理器官,是由物质组成的,是有相的,故为色根。意根属于思想、精神作用,是无相的,故为心根。色根又谓之‘浮尘根’,心根又谓之‘胜义根’。身体包括这五根生理器官,乃是由父母精血交合而成,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无自性、无实体,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乃‘空’之意,即六根皆空。无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皆空之意。尘又名为‘境’,能染污心性,犹如尘埃一样,使其本来面目由于六尘所盖而无法显现。又如前述之,六根尚且空,又何来六尘呢?故无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破凡夫知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六根、六尘既空,六识也空无所有。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六识如同六根、六尘一样,都属于众缘和合而生。缘生性空,皆非实相,均属梦幻泡影,都是我人真性光中的幻影,心光之影像,均是影子,均生灭无常,当体即空无所有,故称为‘无’。但这个‘无’不是凡夫所见的有、无相对的无。不是顽空,更不是外道所执的断灭空,也不是小乘所观的析法真空和菩萨所证的体法真空,而是诸佛妙有真空的体性。这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真空妙体,并非佛所独有,凡夫也同样俱足。可惜凡夫妄认这十八界为真,死执为实有之法,致使妙体不能显现,岂不可悲可叹!‘界’乃界限之意。无眼界,则是无眼识界限。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生起六识,三六一十八,故名十八界。本来没有界,皆因著相,故而有了界。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十八界原本无有,都是真心一时应缘显现的妙用。
##十二因缘--破缘觉法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
乃(nǎi) = 是,就是[be]/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于是;就[then;whereupon]。
##四圣谛--破声闻法执
无苦集灭道;
= 谛者,乃真实无虚假之意,即‘真理’也。佛为了破除声闻有苦可舍、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证的法执,于大乘般若心经中明确开示‘无苦集灭道’,欲令其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实相本无。一切自性当体本空,不生不灭,何有涅槃可得?五蕴法为诸法之母,五蕴法当体是空,母空子也无啊!所以四谛法当体也是空,故而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即‘无苦集灭道’。真空显妙有,生死即涅槃、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佛以此‘无苦集灭道’使声闻回小向大,明白大乘真空妙有之理,对一切都不执不住不著,从而真正得大自在,究竟涅槃。
五停心观/五门禅
#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
#在释迦牟尼时代,对于不同根性习气烦恼的弟子,教授了许多种不同的对治烦恼的方法,包括不净观等的五停心观修行,以便能顺利进入所谓「四禅八定」的禅定。
#姚秦时代,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的五门禅法,以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稍后天台宗智顗在解说五停心观时,将此说法也列入。智顗认为,界方便观可以破除境界逼障,与念佛观功能相同,且念佛观为大乘菩萨法门。界分别观则被判为小乘佛教禅观,所以可以用念佛观来取代界分别观。
#小乘圣人在修四念处之前,先要修五停心观,这是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能停止行人的乱心,叫做‘三摩地’,即止、定的意思。此乃声闻乘人入道之初,小乘三贤之第一。
#小乘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
|
|
不净观
|
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
|
慈悲观
|
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嗔恚之法。嗔恚多之人修之。
|
因缘观
|
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
|
界分别观
|
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
|
数息观
|
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
|
##破菩萨法执
无智亦无得;
= 无智,就是无般若之智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佛说‘无智亦无得’,以此明示菩萨,六度的智慧也不是究竟智慧,由此所得之果也不是究竟佛果。六度法以及前面所讲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以及诸法之总——五蕴法皆是镜光中的影子,了不可得,故称之为‘无’,或‘空’。这个空,非顽空,非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不执著有六度可行,就是无智;无得果之心、无佛可成,就是无得。由此大彻大悟,方为五住烦恼断尽,二种生死永亡。
以无所得故。
= 这部《心经》是以‘无所得’为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就是要你明白此经的宗旨,也是综上所述的总结之句。佛在这里更进一步地表明,上述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波罗蜜、智和得等等,一切本空,实无所得。那么,般若的法用,则自然显发,既不偏空,也不著有,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无尽妙用随心所至了。
#果德分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 此处所说的菩萨——菩提萨埵,不是权乘菩萨,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菩萨,也不是藏教、通教的菩萨,而是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这些大菩萨以自性的金刚般若照破了一切,他已了悟上面所说的五蕴、十八界等等都了不可得,并已超登彼岸,实证‘心无挂碍’的受用。菩萨依无上的般若妙智照破无明,照破一切妄想心,了悟世法、出世法,有为法、无为法……诸法当体皆空,于一切境界不执不取。无有一法可得,故无有一法可缚,已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了,而能究竟完成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挂即牵挂,碍是障碍,这里的‘心’是指妙有真空之心,是毫无牵挂、障碍的心,是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真心不是顽空,是客观存在的妙有,它能够应物现形,包罗万象,起种种妙用。又因妙有非实有故,虽包罗万象,却不可得。故不能执著。不执著故,则了然无得,是为真空。心既无有,挂碍依著何处呢?挂碍无依,苦厄又在何处著脚呢?故云‘度一切苦厄’。
依(yī) = 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 依靠;托身[depend on]。)
挂(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钩住;拴住[hitch;get caught]/ 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碍(ài) = 妨碍,阻挡[prevent;stop]。(遮蔽;掩盖[cover;screen]/ 牵挂[worry]。)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既然心无挂碍,自然就没有忧悲、惶恐了。大凡有恐怖者,一定有个‘得失心’在。这个‘得失心’就是有‘我’之故,而这个‘我’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我们用功夫,必要时须‘打七’,就是用佛法把‘我执’——即第七识打死。恐怖是害怕、畏惧、惶恐、怖畏之义,是由挂碍所生。凡夫时时处处无不在挂碍之中周旋。没有得到的,一心想得到;已经得到的,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担惊受怕。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萨——初学菩萨,亦复如是。这里的远离不是距离之远,而是永远地离开、离弃之义。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者,谓之颠倒。此等颠倒,乃依根本无明烦恼而起。我们众生的烦恼,皆因缺少般若妙智慧而生,也就是从‘颠倒梦想’而生。世上一切事物本非实有,只因颠倒梦想,认为真有。于是,贪爱取著、追逐不舍,则造幻业,而受虚幻的生死,在六道中头出头没,受尽虚幻的痛苦而不自觉。究竟涅槃则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槃。
恐(kǒng) = 严重害怕,惊恐[fear;dread]。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颠(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上下倒置[upside
down]。)
颠倒 = 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究竟涅槃/大般涅槃 = Mahāparinirvāṇa,译言大入灭息,或大灭度,大圆寂入等。大者美灭德之称,灭者,灭烦恼灭身心之义,息者安息之义,度者,超度生死之义,圆寂者圆满功德寂灭相累之义,入者归于灭也。
五怖畏/五畏
#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
|
|
不活畏
|
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
#世人为了衣食住行,终日奔波忙碌,时时为生活而忧心、害怕。初心菩萨在行六度法度化众生时,害怕由此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顾虑重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不能尽心尽力、不怕牺牲自己一切地去做。
|
恶名畏
|
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
#世人或修行人唯恐无辜遭人毁谤、落恶名、骂名。
|
死畏
|
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
#一般世人留恋这个娑婆世界,贪生怕死。修行人未断我执,也不能自舍生命。只有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萨才能为法忘我,为法舍身。
|
恶道畏
|
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
#修行人恐惧恶道受苦太甚,法执甚重,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二、中观对治之。
|
大众咸德畏
|
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害怕自己有过失,所以畏缩不敢承担。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是果地佛,而我们一切众生是因地佛。不管是已成佛,还是未成佛,皆是一体平等,无有差别。不仅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证得涅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均不能离开般若而成就果上的智德,这里再一次重复告知大家,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除此别无成佛之道。一切大智慧无不是由自性所生。这里的‘得’是无得之得。要得无得之得,必须首先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才能得其本来面目,即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梵语。阿耨多罗意为‘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对菩萨之有上而言;正等是对二乘之不等(即偏真)而言;正觉是对外道之邪知邪觉以及凡夫的昏昧不觉而言。无上正等正觉乃是如来之妙觉果海。
三世诸佛 = 三世出现之诸佛。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证知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这里要点明一个‘知’字的妙用。‘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的‘知’,即是了了觉知,表悟后的意境。这里仿佛是转而为有了,要知道这个‘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缘生,暂时的法用而已,实是知而无知、有而不有、生而不生。‘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是赞叹般若的殊胜智德妙用。因已无法用世上的任何语言表达,故以具无量威神之力的四咒来表法义。现在又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缘由即在于此。咒是密意。决定如是、真实不虚曰咒,如军令之严肃。以无所不包为之大;以无所不通为之神;以无所不照为之明;以无可再加为之无上;以无可对比、无可等持为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实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是说般若有如此殊胜的妙用,是真实的,而非妄语。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实而无虚假的。总而言之,心通才是最大的神通!心若不空,则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盖而不能显发。《心经》正是说明了:心若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会有无上殊胜的力量。心若真正空了,就不仅是原有苦厄被解除,而是一切苦厄无所依附(度一切苦厄),即根本没有苦厄,哪里用除呢?
知(zhī) = 知道[know]。(识别;区别[distinguish]/懂得,了解,理会[understand]。)
神(shén) =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god;deity]。(神奇;神异[magic]/ 灵验 [divine]。)
大神咒 = 具大神力之陀罗尼也。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
大明咒 = 放大光明破众生昏闇之陀罗尼也。
是无等等咒 = 此咒独绝无伦,故曰无等等咒。无等等者无等无等也。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 /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
#秘密分
##自《心经》正文起,都是显说。以下则为《心经》的密说。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此段为密说,即秘密分。佛经有显分、密分之别。经文为显说之咒语,咒语为密说之经文。经文之意为显分,经中之真言为密分。显分可以言说,可以解释,表明其意思内涵。密分则不可解说,因一落言诠,就成分别,就有思想,反而添知加见,有损佛说的本义,而使行人心乱了。所以,咒语一般都不解释。所谓秘密分,乃是诸佛菩萨的秘密语、诸佛菩萨的心法,只有三业清净,才能相应。只能自己知道,却无法出口。《心经》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用功的方法。我们明白了行法之后,要于二六时中勤作观行,此即观照般若。启发般若之后,见到自性,开了智慧,则是实相般若。这是归宗唯一的门路,由此永断无明、了脱生死。此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足以荡空扫有、实证菩提,菩提萨埵与三世诸佛,均不能离此而成就。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就是点明性空之理。故愿行者需从自性之道上领会,而不要执著在文字道理上。只有把心空掉了,才可以和《心经》相应,是为‘印心’。
揭谛揭谛 ——— 度过去呀,度过去。
波罗揭谛 ——— 向彼岸度过去。
波罗僧揭谛 —— 大家一同向彼岸度过去。
菩提萨婆诃 —— 速速证到菩提。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gate意思是朝着某个方向去;pāra
有彼岸的意思,所以pāragate 就是去彼岸的意思;saṃ 有表示一起的意思,所以pārasaṃgate 就是一起去边的意思;bodhi
是菩提的意思;svāhā 是咒语的常见结束语,经文一般当做“成就”讲。所以整个咒语的意思就是:
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大家一起去彼岸啊,成就菩提啊。
###In Hinduism and Buddhism, the Sanskrit lexical item svāhā
(萨婆诃) is a denouement indicating the end of the mantra.
Literally, it means "well said".
###翻译名义集 - 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娑婆诃为完结的意思。是说,一切说完了。
揭(jiē) = 高举[raise]。(披露;发表;公布[announce;publish;disclose]/掀起;拿开[take
off]。)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