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释迦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
#到宋朝时代,禅宗祖师加入许多禅宗的观念及用语,后来与《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章(zhāng) = 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a
song]。(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article;chapter;paragraph]。)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迦叶摩腾 = ? - 73,Kasyapa
Matanga,中印度人,印度佛教高僧。
竺法兰 = Dharmaratna,中印度人,印度佛教高僧。
《佛说四十二章经》以人、法为题
|
||
别题
|
通题
|
|
人
|
法
|
|
佛
|
四十二章
|
经
|
经序
序(xù) = 堂屋的东西墙[east-west
wall of a hall]。(次第,次序[order;sequence]/序言[preface]。)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寂(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非常美好;美妙[wonderful]。)
如来果德<佛十种尊号>
|
||
十种尊号/十号
|
解释
|
|
1
|
如来/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
|
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
又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
#怛闼阿竭 = 译曰如来。
|
2
|
应供/阿罗诃/阿罗汉
<Arhat>
|
应受人天之供养。
|
3
|
正遍知/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
<Saṃyak-saṃbodhi>
|
能真正普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
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
4
|
明行足
|
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另一解,具备圆满的智慧与行持。
|
5
|
善逝
|
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和六度万行等,自在好去而入涅槃。
|
6
|
世间解
|
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士/阿耨多罗
|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乃至高无上之士。
|
8
|
调御丈夫
|
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的大丈夫。
|
9
|
天人师
|
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
10
|
佛/佛陀
<Buddha>
|
指觉知者,即证悟宇宙人生真理,解脱一切无明烦恼的人。
又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的人。
|
11
|
世尊/薄伽梵/婆伽梵/伽梵
<Bhagavat>
|
具备众德,而为六凡有情世间(生死轮回世界)和三乘正觉世间(涅槃境界)所共同尊重恭敬。
薄伽梵含六义,即自在(谓成佛后,降魔制外,摄物利生,无不自在)、炽盛(谓佛法炽盛,超越九界圣凡)、 端严(谓佛无边相好,福慧庄严)、名称(谓成佛后名称普闻,十方诸佛,所共称赞、吉祥(谓佛已恶尽德圆,灾祸不侵)和尊贵(佛是圣中圣,九界共尊)。
另一解,薄伽梵本意是破魔,能破烦恼魔、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
|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 在一说四谛法的时候,憍陈如(阿若憍陈如)即刻就证果了,所以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这是憍陈如初证圣果。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转法轮 = 佛之教法,谓之法轮。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轮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度过,越过
[pass]。)
度 = 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又梵语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道果 = 道为菩提,果为涅槃,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故曰果。
奢摩他<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
三摩提<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
禅那<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
毗婆舍那<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
三摩鉢底<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
|
蓝毗尼园
<Lumbinī>
|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
鹿野苑
<Saraṅga-nāthá>
|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
舍卫城
<Srāvastī>
|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
桑伽施
<Sankasia>
|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毗舍离
<Vaiśālī>
|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三转法轮/三转
#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
|
苦谛<苦果>
|
示转:此是苦,逼迫性。
|
劝转:此是苦,汝应知。
|
|
证转:此是苦,我已知。
|
|
集谛<苦因>
|
示转:此是集,招感性。
|
劝转:此是集,汝应断。
|
|
证转:此是集,我已断。
|
|
灭谛<乐果>
|
示转:此是灭,可证性。
|
劝转:此是灭,汝应证。
|
|
证转:此是灭,我已证。
|
|
道谛<乐因>
|
示转:此是道,可修性。
|
劝转:此是道,汝应修。
|
|
证转:此是道,我已修。
|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
人数
|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
5
|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
500
|
伽耶迦叶师徒
|
300
|
那提迦叶师徒
|
200
|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
100
|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
100
|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
50
|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
1255
|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后向佛请法,来问他们的疑难,问他们所不明白的道理。
= “求佛进止”:请佛决定他们是可以向前修行?还是停止?求佛给他们一个决定的选择。
= “世尊教敕,一一开悟”: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给他们命令。佛给他们开示教化,他们每一个比丘都开悟了。
= “合掌敬诺”:合起掌来恭恭敬敬而应诺,应诺就是秉承佛教去修行了。
= “而顺尊敕”:随顺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
疑(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disbelieve;doubt;suspect]。
进止 = 进退;去留[advance
and retreat]/ 进退举止[behaviour]。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悟(wù) = 理解,明白[understand]。(觉醒;觉悟。通“寤”。睡醒[awake]/启发;使觉悟[arouse]。)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诺(nuò) = 应也[yes]。(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
|
比丘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
比丘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
优婆夷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 “识心达本”:识自本心,认识自己的心。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
达(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 [reach;achieve;attain]/通晓事理,理解,明白[understand]。)
沙门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遍依圆三性/三性
#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
#从‘依它起’观空,了却‘遍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我们当知:一切相对的事相都是虚幻的,只有真心才是绝对真实的。相对的都是妄心所致,都是虚幻的假相,都是由我们分别计度、妄想执著而来的,故称‘遍计所执性’。须把这个‘遍计所执’打倒,识得‘依他起’,识得有相的事物都没有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识得‘依他起’,才能证得觉者智,证得‘圆成实性’。
|
|
遍计所执性
|
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为此遍计之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
#凡夫执著、追逐外境,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著,故为遍计所执。
|
依他起性
|
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忘妄情用而自存也。
#因修观而明一切事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它物而有。如草绳无有本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相而证入本性。
|
圆成实性
|
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
#即真如佛性。
|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 “四真道行”:是苦集灭道这四谛法,也就是要勤修四谛法。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 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神地只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这叫住动天地。又有一个说法,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久[long-time]。)
寿(shòu) = 长寿[long
life;longevity]。(年寿,寿限[age;life]。)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 阿那含寿命终了的时候,他的灵性,就是他那个中阴身,这个灵神做鬼时就叫中阴身,若是属阳就叫灵神,这个也就是灵魂,也就是那个灵性。上十九天:因为他生死未了,所以灵神上十九天。从四王天数上去,数到无烦天,这无烦天就超过了十九天,他在十九天以上,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了,所以他的名字叫不来果,不来是不到人间来了,这是阿那含这个三果阿罗汉。
灵神 = 灵魂也。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 二果的圣人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果,这是修道位上的圣人。怎么叫一来呢?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叫一上一还,他一上就上到天上。
还(huán) = 返回[come
back;go back;return]。)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
立刻,当即[at once]。)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 七番生死,这是说的你到了欲界上上品,贪、嗔、痴、慢,任运而断,在这时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时,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时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时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总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证得阿罗汉果。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即;就[as
soon as]。)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 你若能把爱欲断了,那一定会成道业的。你断爱、断欲,就像断手和脚似的,把手脚都剁去了,不能再用了。你爱欲断了,也应该像手足断了一样,不能再用了。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第二章 断欲绝求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 绝对;全然[absolutely]。)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 “心不系道”:你这心也不一定说是要修道,但总是在修道上。
= “亦不结业”:但是也不造业,不造一切恶业。
= “非修非证”:这时候所作已办,已经修到了极点,所以无可修了。修无可修,这叫非修。证无可证,已经得到道的本体,已经证果了,不用再证了,这叫非证。
系(xì) = 悬,挂[hang]。(拴;绑[tie;fasten]。)
结(jié) =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 “不历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经历,豁然间就超越了。
= “而自崇最”:而自己这种的果位是很崇高的。
= “名之为道”:这叫什么呢?这是一个得道的沙门,他就是这样子的。
历(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
崇(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 “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这个人,要把道受之于心,也要修法。
= “去世资财”:修道法的这种人,要‘去世资财’:把世间的财都不要了它,所以我们这儿有几个出家人持银钱戒,这是最好的,这就是去世资财。
剃(tì) = 用刀刮去毛发[shave]。(剃度出家[tonsure]。)
法(fǎ) = 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标准;模式[norm;standard;model]。)
法 = Dharma,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财(cái) = 财物[wealth]。(财富;财产[money]。)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 “慎勿再矣”:你要谨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东西了。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从前,往日[former]。)
慎(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警惕[be on the alert]。)
矣(yǐ) = 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表示感叹。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 愚蔽是愚痴蒙蔽,蔽就好像太阳光被云遮上了一样,给蔽住了。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
隐藏[hide] 。)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亦(yì) = 人腋窝[armpit]。(也;也是[also]/
又[again]。)
“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盗(dào) = 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盗窃,偷东西[steal]。(抢掠劫持[rob]。)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 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意三者:嫉、恚、痴。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
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 “顿息其心”:你不知道忏悔,你把改过的心顿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没有改过的心。
= “罪来赴身”:你停止你这改过的心啊,等这罪来到你身上的时候。
= “如水归海”:就好像那小水流入大海一样。
= “渐成深广”:渐渐地小过也变成大过了;小罪也变成大罪了;轻的业障也变成重的业障了,所以就渐成深广。
众(zhòng) = 众人、大家[multitude;everyone]。(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立刻[immediately]/
暂停[pause]。)
赴(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go
to]。(前往;去;到;至,到达[get to;attend]。)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 “如病得汗”:就像什么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时候,出了一身汗,那病就好了。
= “渐有痊损耳”:渐渐地这病就会痊愈了,病就都没有了。
痊(quán) = 病除;病愈[recover
from illness]。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
第六章 忍恶无瞋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
扰(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禁(jìn) = 禁忌[taboo]。(禁止;制止[prohibit]/牵制;约束[pin
down]。)
息(xī) = 喘气;呼吸[breathe;pant]。(停止,停息[stop]/平息[calm down]。)
瞋(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 怒;生气[peeve]。)
责(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 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之(zhī) = 出,生出,滋长[grow]。(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this;that]/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he;her;it;they;them]。)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 “有人闻吾守道”: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
= “行大仁慈”: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
= “故致骂佛”:他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
吾(wú) = 我[I]。(我们[we]。)
仁(rén)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benevolence]。
慈(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
“佛默不对。
默(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tacit;silent]。)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子(zǐ) = 婴儿[baby;infant]。(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you]。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收藏;收入[collect]/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
礼(lǐ) = 举行仪礼,祭神求福[offer sacrificer to gods]。(礼节[courtesy]/ 礼物[gift]。)
乎(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吗>/文言叹词<呀>。)
“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祸(huò) = 灾祸,祸患[calamity]。(罪[crime]。)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影(yǐng)
= 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shadow;reflection]。
免(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豁免[discharge]。)
勿(wù) = 州里所建旗帜[red-white
flag]。(不[not]/ 不要,别[don't]。)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on
sb.)]。)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fall;sink]。(掉下来,坠落。)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 “逆风扬尘”:逆风,就是迎风,你对著风来扬尘。
= “尘不至彼”:这个尘不会到前边去,到对面去。
= “还坌己身”:这尘还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逆(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
扬(ya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
彼(bǐ) = 流行、传播,施加。(那[that],与“此”相对/另一个事物[the other;the another]/他,他们[the other part]。)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毁(huǐ) = 从“土” ,表示与瓦器有关。瓦器缺损。(毁坏;破坏[ruin;destroy]。)
第九章 返本会道
返(fǎn) = 回归,返回[return;go back]。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博(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 怎么叫守志呢?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驰求,所谓求诸己,不求诸人,求内不求外。求这个内念念要觉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趋向菩提心,连名利心也没有,不求名,也不求利,这就是守志。奉道,什么叫奉道呢?奉道就是奉持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离心,念念能体会自己的心源,心的本体,不会向外驰求,不向外边去找,这就叫奉道。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 你看见人家做布施,你若能随喜和赞叹。
睹(dǔ) = 见,看见[see]。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
甚(shèn) = 异常安乐[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极端,极其;非常,异常[very;extremely]/ 超过,胜过[more than]。)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熟(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fàn) = 吃饭[eat]。( 给人喂饭或喂牲口[feed]。)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好;美好[good]/善良;好心
[good;nice]。)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 = 三世出现之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 无念,念而无念;无住,住而无住;无修,修而无修;无证,证而无证,这个就都到圆教初地的果位上了,这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这种能力了。
无念 = 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
无住 = 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全[entire;whole]/ 提出;列举[enumerate]。)
难(nàn)
= 支翅鸟。假借为困难;艰难;不容易[difficult;hard;troublesome]。(为难,畏难;感到困难[feel
difficult]/诘问;责难 [blame;reproach]/论说;争辩 [argue]。)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贫(pín) = “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缺少财物,贫困[poor;poverty]。与“富”相对。(引申为缺少,不足[be deficient in;be poor in,be
scanty of]。)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弃(qì) = 扔掉;抛弃[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忍(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 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
辱(rǔ) = 耕作。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 临,就是临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这种权力,就随便杀人,这叫有势临了。不临,就是不仗著权力去欺压人。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慢(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despise;look down on]。(从慢走引申为缓慢[slow]。)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 “不轻未学”:就是对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轻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
未(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not;not yet;never]。(将来[future]。)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 “见性学道难”:学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见性,学道要能明心见性,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 “随化度人难”:随缘随份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 “善解方便难”:你能明白什么是方便法,用它来教化众生,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 有个沙门来请问于佛。什么因缘,怎么样修行,修什么法门,才能知道宿命通?会其至道:就明白真正的道理了。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从前,往日[former]。)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
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净(jìng) = 春秋时鲁国北城门“争门”的护城河[Jing moat]。(假借为“瀞”。清洁,洁净。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亦指明净[clean]/同“静”。宁静;不烦扰[tranguil]。)
心(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垢(gòu) = 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dirt;filth]。(污秽不洁[dirty;filthy]。)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 “断欲无求”:你把欲念断了,无所求了,到无所求处,什么也不求了。
= “当得宿命”:能这样子,你就会得到宿命通。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 “行道守真者善”: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门外道。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虚妄、不实在的那种法。
= “志与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为一,你能证果,得圣人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兼(jiān) = 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同,连同[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安(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安逸,安乐[easy]/ 安宁[peaceful]。)
健(jiàn) = 强有力[strong]。( 健康;健壮[healthy;robust]。)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灭(miè) = 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消灭;灭亡[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消失,隐没[disappear]。)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在没有天地以前,到现在。
= “十方所有”:就是从无始以来,十方所有的。
= “无有不见”:没有看不见的。
= “无有不知”:也没有不知道的,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知道。
= “无有不闻”:也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听过。
= “得一切智”:为什么能这样子呢?就因为你得到一切智。
= “可谓明矣”:这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明了,真正有智慧了。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搅(jiǎo) = 扰乱[disturb]。(混合;拌合;搅拌[stir;mix]。)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浊(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
“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谢(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感谢[thank]/衰败,衰落[decline;wane]。)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
夫(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 “学道见谛”: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
= “无明即灭”: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 “吾法念无念念”: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
= “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那个修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著,把一切执著都空了,连那个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
= “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拘(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 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就‘失之须臾’: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丢了,就找不著了。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 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 一会儿[in an instant]。)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
= “观天地”:你观察这天地。
= “念非常”:你看天地有寒暑,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又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心里头的这种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这不是一种常的。
“观世界,念非常。
世界 = Loka,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
“观灵觉,即菩提。
= “观灵觉”:你观自己这灵明觉性。
= “即菩提”: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灵(líng) = 巫。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dancing witch;sorceress]。(灵魂[soul]/灵活;有灵性[nimble;sharp]。)
觉(jué) = 醒悟,明白[awake;wake up]。(感觉到,意识到[feel;sense]。)
灵觉 = 众生本具灵灵觉悟之性也。
菩提 = 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如是知识”: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这样子来认识,这样地知道它。
= “得道疾矣”:你很快就会得道了。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都(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dōu = 全部[all]。)
四大
#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
|
地大
|
性坚,支持万物。
|
水大
|
性湿,收摄万物。
|
火大
|
性暖,调熟万物。
|
风大
|
性动,生长万物。
|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幻(huàn)
= 惑乱[mislead]。(假象;虚幻,虚无[unreal;imaginary;illusory]。)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
|
如幻
|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
如焰
|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
如水中月
|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
如虚空
|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
如响
|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
如犍闼婆城
|
犍闼婆<乾闼婆>,意为香阴。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智者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
#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乾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
如梦
|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
如影
|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
如镜中像
|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
如化
|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声(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显(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ornaments on the head]。(明显;显示得很清楚[obvious;apparent;noticable;self-evident]/显露;公开[appear;become manifest itself]。)
著(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同“着”/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枉(wǎng) = 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烬(jìn) = 物体燃烧后的剩余[cinder]。(烧毁;化成灰烬[burn]。)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 那刀刃上有一点点的蜜糖,不够吃饱一餐的这种美好味道。
刃(rèn) = 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美(měi) = 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味美[delicious]。(形貌好看,漂亮[beautiful;good-looking;handsome;pretty]。)
“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 “小儿舐之”:这个小儿看见那刀刃上有糖,这糖就是指这个财色。无知的人贪这财色,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似的。
= “则有割舌之患”:就有把舌头割断了这种的危险。
儿(ér) = 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children]。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 “系于妻子”:就是被他们绑住。
= “舍宅”:这房子也都把人绑住了。
舍(shè) = 客舍[inn;tavern]。(房屋<住宅>[house;shed;hut]/放弃;舍弃[give up;abandon]。)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释(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岂(qǐ) = 回师时献功之乐。(“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fear;dread]。(使惊恐[terrify]。)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驰(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伏(fú) = 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俯伏;趴下[lie prostrate]。(降伏,制伏[subdue]。)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all]。(总共[altogether]/平庸[mediocre]。)
凡夫 = 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证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出尘 = 出离烦恼之尘垢也。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 “爱欲莫甚于色”:所谓爱欲,这个情爱和色欲也就是淫欲心,莫甚于女色。
= “色之为欲”:色这种的情欲,你说怎么样啊?
= “其大无外”:它这种大法,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没有可以超出这情欲再大的范围了。
莫(mò) = 日落时[dusk;evening;sunset]。(表示否定,相当于“不”[not]/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don’t]。)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 “赖有一矣”:幸亏色欲只有一个。
= “若使二同”:假若再有一个这么厉害的东西,再有一个和它一样的。
= “普天之人”:普天下所有的众生。
= “无能为道者矣”:谁也不能修道了。
赖(lài) = 得益;赢利[profit;gain]。(依靠;依赖;依恃、凭藉[rely
on;depend on]/幸而;幸亏[luckily;fortunately]。)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执(zhí) = 拘捕;捉拿[arrest]。(拿;持[hold]。)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什么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坏,就是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
献(xiàn) = “犬”代表进献之物。献祭[sacrifice]。(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offer;present]。)
玉(yù) =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jade]。(形容美好[beautiful]。)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图[intention]。)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
= “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
= “尔来何为”:说,‘你送这个来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啊!’
= “去,吾不用”:你赶快回去,我不要的!
革(gé) = 去毛的兽皮[leather;hide]。
囊(náng) = 有底的口袋[bag;pocket]。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
= “天神愈敬”: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所以他愈发恭敬了。
= “因问道意”: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愈(yù) = 病好了[recover]。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瘉”、“癒”。(更加;越发[more]。)
敬(jìng) = 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respectfully]。(尊重,尊敬[respect]。)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也。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洄(huí) = 逆流而上[sail
against the current]。(水回旋而流[whirl]。)
腐(fǔ) = 腐烂变质[rot;become putrid;corrupt]。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腐烂变质[putrid]。)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敌(dí) = 匹敌;对等[match]。(抵抗;抵挡[fight;resist;withstand]/仇敌;敌人[enemy]。)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视(shì) = 看[look at]。(眼;眼力;视线[sight;vision]。)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正心 = 正直之心,离谄曲也。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污(wū) = 停积不流的水[sewage
pool] 。(不清洁,肮脏[dirty]/玷污[contaminate;smudge]。)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者(zhě) =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稚(zhì) = 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young
grain]。(幼小;年幼<含有晚出生的意思,与“长”相对>[young;childish]。)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度脱 = 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 穿着[wear;put on]。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阴(yīn) = 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生殖器[genitals]。)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
曰(yuē) = 下象口形,加上的短横表示声气。说,说道[say]。(叫做[call]。)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管某事的官职[official]。)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 “欲生于汝意”:说淫欲的念头就生在你心意里边,是由你心意生出来的。
= “意以思想生”:这意又怎么生出来呢?就由思想生出来的。
= “二心各寂静”:你这欲心也寂静了,你这思想、种种邪知邪见也都停止了,这两种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静了。
= “非色亦非行”:就没有一种色欲的行为,也没有一种色心的行为,你这欲念的行为都没有了。
邪(xié) = 琅邪郡。(不正当,不正派[evil]/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demon]。)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 有益, 有利[beneficial]。
汝(rǔ) = 汝水[Ru River]。(你[you],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Vipaśyin
|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Śikhin
|
此云持髻。
|
|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Viśvabhu
|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
|
贤劫
|
拘留孙佛
#Krakucchanda
|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
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
|
迦叶佛
#Kaśyapa
|
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
|
释迦牟尼佛
#Śākyamuni
|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
|
星宿劫
|
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智(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智慧,智谋[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
“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挂(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钩住;拴住[hitch;get caught]/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穿上,披上[dress]。)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弱(ruò) = 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气力小;势力差。与“强”相对[weak;feeble]。(惧怕[fear]。)
格(gé) = 树木的长枝条[long
branch]。(引申为格子[shelf]/击打;格斗[grapple]。)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
坚(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坚定;意志、主张不动摇[firm;staunch;steadfast]。)
“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勇(yǒng) = 果敢,胆大[brave]。( 勇猛;凶猛[bold and powerful]。)
锐(ruì) = 芒[awn]。(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vigour]/锋利[sharp]/精锐[hard-hitting;well-trained]。)
畏(wèi) = 害怕[fear]。
四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紧(jǐn) = 缠丝急[twine urgently]。(引申为物体受拉力或压力后呈现的紧张状态。同“松”相对[tight;taut;close]/急促;迫切[urgent;pressing;tense]/急躁[impetuous;rash]。)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
昔(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业(yè) = 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board]。( 职业 [occupation;profession]/事业;功业[ause;enterprise;achievement]。)
对曰:“爱弹琴。”
佛言:“弦缓如何?”
弦(xián) = 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弓弦[bowstring]。( 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对曰:“不鸣矣。”
鸣(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弦急如何?”
急(jí) = 紧,紧缩[tight;compact]。(迫切;紧急[urgent;pressing]/着急;使焦虑[worry]。)
对曰:“声绝矣。”
= 那么这一弹,弦就断了,也没有声了。
“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调(tiáo) = 和谐;协调[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suit well]。(调动[shift;transfer]/调节[adjust;regulate]。)
适(shì) = 往,到[go]。(刚刚;方才[just
now]/符合,适合[fit;suit]。)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疲(pí) = 疲乏;困倦[tired]。(厌倦[be
bored with]。)
“其身若疲,意即生恼。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 打扰[disturb]。)
“意若生恼,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 你这行为既然向后退,不精进了;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清(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洁;洁净;纯洁[clean;pure]/清明[clear and bright]。)
清净 = 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
乐(yuè) = 音乐[music]。(lè = 喜悦;愉快[happy;cheerful;joyful]/安乐[easy]。)
安乐 = 身安心乐也。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
锻(duàn) = 打铁[forge]。( 锤击[hammer]。)
滓(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
精(jīng) = 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polished rice]。(精气[essence
and energy]/ 细致,精密[fine;precise]。)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
“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
= 生在边地是很容易的,要生在中国的中间,是不容易的。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
“既值佛世,遇道者难。
“既得遇道,兴信心难。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
发菩提心 = 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里(lǐ) = 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顺(shun) = 沿着同一方向[along;be in the same direction]。(顺从;顺应[obey;yield to]。)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 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
呼(hū) = 吐气[exhale;breathe out],与“吸”相对。(召唤[call]。)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哉(zāi) = 文言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善哉<sadhu> = 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皆(jiē) = 都,全[all;every]。(通“偕”;一同[together]。)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经(jīng) = 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principle]/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经过,经历[go through]。)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 “无如磨牛”: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那磨坊里走,走不出去那磨坊外。
= “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你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你心里不注意这些修行。
磨(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
磨擦[rub;wear]。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淤(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苏(sū) = 植物名,即紫苏[perilla]。(更生[revive]/唤醒;昏迷后醒过来[wake
up]/困顿后获得休息[recover]。)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情(qíng) = 感情[feelings;affection;sentiment]。(情欲,性欲[lust sexual passion]/爱情[love]。)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直心 = 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也。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
侯(hóu) = 箭靶[shooting
target]。(诸侯[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隙(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瓦(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
纨(wán) = 细致洁白的薄绸[pure
white and fine silk]。
素(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
敝(bì) = 破旧,坏[worn-out;old and shabby]。)
帛(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
诃子(hē zǐ) = 诃梨勒,Harītaki,常绿乔木,果实像橄榄,可入药。药师佛右手所持的诃梨勒。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刹 = Budhakṣetra,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阿耨达池 = Anavatapta,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
= 看那种种方便引度众生的法门,如幻化出来聚在一堆的宝物。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 看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这个金银财宝一样。
无上乘 = 叹称教法之至极也。即大乘之异名。
“视佛道,如眼前华。
= 佛观想这佛道,也就好像眼前华似的,没有真实的。
“视禅定,如须弥柱。
= 视这禅定,就好像那须弥山,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视涅槃,如昼夕寤。
= 看这涅槃的法门,就好像白天、晚间都醒著,没有睡觉似的。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夕(xī) = 黄昏,傍晚[sunset;dusk]。(夜[evening;night]。)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
#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证有余无余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
#有余涅槃 = 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槃。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
#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
|
|
二种涅槃/二涅槃
|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
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
#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
|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
#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
无住处涅槃/无住涅槃
|
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
#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
“视倒正,如六龙舞。
= 视这颠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
舞(wǔ) = 舞蹈[dance]。
“视平等,如一真地。
= 看那平等法门,如一真地,这是真实的地。
平(píng) = 语气平和舒顺[gentle;mild;quiet]。(平坦,没有高低凹凸[flat;level]/均等[equal]。)
等(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
“视兴化,如四时木。”
= 他看兴化这个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那四时的树木似的。
兴(xīng) = 兴起;起来[rise;get
up]。(使兴盛;流行[thrive;prosper;be popular]/蓬勃发展;兴旺[prosperous]。)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比丘 = 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欢(huān)
= 喜悦,高兴[happy;cheerful;joyful]。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