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九会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至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会主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说法
等觉,妙觉法门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52卷而已
#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菩萨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说罢,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普贤最后说颂劝众受持。
 
###五、答如来出现的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境界?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三世间/二世间
三世间
二报
解释
二世间
器世间/国土世间/国土身
依报
四大积聚而为山河大地国土家屋等之别,以容受有情者。
有情世间/众生世间
正报
五蕴假和合而有情识,以为鬼畜人天等之差别者。
智正觉世间
具如来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者,是释迦如来为教化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之智身也。
#有情/众生/含识 = 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一切有心识、有感情、有见闻觉知之生命体。相对于有情,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则称为非情或无情。)
#世间/世界 = Lokadhātu,由“世”(时间)和“界”(空间)组合而成的世界,即所谓由所有时间空间组成的万事万物。
 
三世 = 一切有为诸法之生灭变化过程可分三种时限,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略称过去、现在、未来,或过现未。
过去/过去世/
Atikr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现在/现世/现生//现在世
Pratyutpannadhv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未来/当来/将来/未来世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心境界是如来境界。
(xīn) = 心脏[heart](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如心境界无量无边、无缚无脱,如来境界亦无量无边、无缚无脱。
无边 = 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
“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无量显现故。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佛子,如大龙王随心降雨,其雨不从内出、不从外出。
“如来境界亦复如是,随于如是思惟分别,则有如是无量显现,于十方中悉无来处。
“佛子,如大海水,皆从龙王心力所起。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诸佛如来一切智海亦复如是,皆从如来往昔大愿之所生起。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佛子,一切智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然我今者略说譬喻,汝应谛听。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谛听 =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佛子,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东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单越有一万河流入大海。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
 
四洲/四大洲/四大部洲/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万五千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
(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于意云何?此水多不?”
 
答言:“甚多。”
 
“佛子,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倍过前;
“百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复倍前;
“大庄严龙王、摩那斯龙王、雷震龙王、难陀跋难陀龙王、无量光明龙王、连澍不断龙王、大胜龙王、大奋迅龙王,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
难陀跋难陀 = 八大龙王之二龙王兄弟。
(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rain])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娑竭罗龙王太子,名阎浮幢,雨大海中,水复倍前。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八龙王/八大龙王 = 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难陀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竭罗/
娑伽罗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和修吉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佛子,十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
(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百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
“大庄严龙王、摩那斯龙王、雷震龙王、难陀跋难陀龙王、无量光明龙王、连澍不断龙王、大胜龙王、大奋迅龙王,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宫殿各别,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
(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xùn) = [quick]
“娑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殿中水,流入大海,复倍过前。
“佛子,娑竭罗龙王连雨大海,水复倍前;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
= 涌出有一定的时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大海涨潮和退潮,也有一定的时间,非常准时,不会失时。
(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琉璃 = Vaidur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
(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无量,众宝无量,众生无量,所依大地亦复无量。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海为无量不?”
 
答言:“实为无量,不可为喻。”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佛子,此大海无量,于如来智海无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 这个大海是无量,但与如来的智慧海之无量,不能比较。
优波尼沙陀/邬波尼杀昙 = Upanisad,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智海无量,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应知宝聚无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宝种不断故;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应知所住众生无量,一切学、无学、声闻、独觉所受用故;
无学 =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应知住地无量,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极喜地/初欢喜地/初地/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究竟/至竟/毕竟 = 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入无量智慧,利益一切众生故,于如来、应、正等觉境界,应如是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心境界无有量,诸佛境界亦复然;如心境界从意生,佛境如是应观察。
= 如心境界无量无边、无缚无脱,如来境界亦无量无边、无缚无脱。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如龙不离于本处,以心威力澍大雨,雨水虽无来去处,随龙心故悉充洽。
= 如大龙王随心降雨,其雨不从内出、不从外出。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十力牟尼亦如是,无所从来无所去,若有净心则现身,量等法界入毛孔。
牟尼 = M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
“如海珍奇无有量,众生大地亦复然,水性一味等无别,于中生者各蒙利。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如来智海亦如是,一切所有皆无量,有学无学住地人,悉在其中得饶益。
= 有学位的圣人,无学位的圣人,十地位的圣人,都在如来大智慧海中,得到滋润的饶益。
学人/有学 = Saiks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十力/十种力/十神力 = 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六、答如来出现所行之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无碍行是如来行,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
实如/如实/如如/本无//真如 = Bhūta-tathatā,tathā,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在加上抽象名词语尾tā之后,形成Tathatā,用来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现”、“如是呈现的状况”。汉译佛经时,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解释为法(梵语:dharma)的本性,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
“佛子,如真如,前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是,不生、不动、不起。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无量,无形故;如来行亦如是,非量、非无量,无形故。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佛子,譬如鸟飞虚空,经于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
“何以故?虚空界无边际故。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如来行亦如是,假使有人经百千亿那由他劫,分别演说,已说、未说皆不可量。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演说 = Nir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何以故?如来行无边际故。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住无碍行,无有住处,而能普为一切众生,示现所行,令其见已,出过一切诸障碍道。
= 令所有众生,见到之后,能超过一切有障碍之道。
“佛子,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回翔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内诸龙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金翅鸟 = Supar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梵garuda)。又作妙翅鸟、项瘿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xiáng) = 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circle in the airsoar]
(chì) = 鸟类、昆虫的翅膀[wing]
(yá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显示;夸耀[showpraise])
(pì) = 打开,开启[open](开辟;开拓[open up]/屏除;驱除[get rid ofremovedrive out]/bì =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法律,法度[law])
(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如来、应、正等觉金翅鸟王亦复如是,住无碍行,以净佛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曾种善根已成熟者,如来奋勇猛十力,以止观两翅,鼓扬生死大爱水海,使其两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断一切妄想戏论,安住如来无分别无碍行。
佛眼 = Buddha-caksus,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佛子,譬如日月,独无等侣,周行虚空,利益众生,不作是念:‘我从何来,而至何所。’
(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性本寂灭,无有分别,示现游行一切法界,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作诸佛事无有休息,不生如是戏论分别:‘我从彼来,而向彼去。’
/寂灭 = Vy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飞锡/游方/游行 = 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禅宗称为行脚,一般游行之僧侣,称为行脚僧。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方便、无量性相,知见如来、应、正等觉所行之行。”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真如不生灭,无有方所无能见;大饶益者行如是,出过三世不可量。
= 如真如,前际不生,后际不动,现在不起;如来行亦如是,不生、不动、不起。
方所 =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
“法界非界非非界,非是有量非无量;大功德者行亦然,非量无量无身故。
= 如法界,非量、非无量,无形故;如来行亦如是,非量、非无量,无形故。
(jiè) = 边垂,边境[boundary](界限;范围[a certain scope or extent])
“如鸟飞行亿千岁,前后虚空等无别;众劫演说如来行,已说未说不可量。
= 譬如鸟飞虚空,经于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
“金翅在空观大海,辟水搏取龙男女;十力能拔善根人,令出有海除众惑。
= 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回翔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内诸龙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有海 = 乃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亦即比喻众生沉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
“譬如日月游虚空,照临一切不分别;世尊周行于法界,教化众生无动念。
= 譬如日月,独无等侣,周行虚空,利益众生,不作是念:‘我从何来,而至何所。’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七、答如来出现成正觉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成正觉,于一切义无所观察,于法平等无所疑惑,无二无相,无行无止,无量无际,远离二边,住于中道,出过一切文字言说,知一切众生心念所行、根性欲乐、烦恼染习;举要言之,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诸法。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中路//中道 = Madhyama-pratipad,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而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形像 = Pratima,指佛、菩萨之肖像,泛指画像、木像、金像、石像、泥录像等。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佛子,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声所不能及,一切言语所不能说,但随所应,方便开示。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一切刹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佛量等身,得一切语言量等身,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虚空界量等身,得无碍界量等身,得一切愿量等身,得一切行量等身,得寂灭涅槃界量等身。
= 得到一切众生数量相等的身,得到一切法数量相等的身。
量等身 = 谓如来之身相等于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之量。
涅槃界 = 界,含有如下数义:()含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故称涅槃界。 ()因之义;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事,故有此称。()界畔之义;涅槃虽无界畔,然相对于生死界,则称涅槃界。
“佛子,如所得身,言语及心,亦复如是,得如是等无量无数清净三轮。
三轮 = 指佛的身口意三业。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
“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
“何以故?虚空无生故。
“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
“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有休息。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来,凡有几何?”
(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
 
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言:“如我解于仁所说义,化与不化,等无有别,云何问言凡有几何?”
(rén)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benevolence]
 
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
(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无减。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
“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已,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
= 入三昧之后,在一个成佛的广大身,现出一切众生数量相等的身。
“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亦如是。
“佛子,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是故应知,如来所现身无有量;以无量故,说如来身为无量界、等众生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
= 菩萨中的大菩萨,应该知道在如来身上一根毛孔之中,有一切众生数量相等的诸佛身。
“何以故?如来成正觉身,究竟无生灭故。
“如一毛孔遍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何以故?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故;随其所能,随其势力,于道场菩提树下师子座上,以种种身,成等正觉。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vrks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入不思议方便法门。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成正觉。”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正觉了知一切法,无二离二悉平等,自性清净如虚空,我与非我不分别。
心性/自性 = Citta-prakrti,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
“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正觉。
= 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说以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而无所现,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譬如世界有成败,而于虚空不增减;一切诸佛出世间,菩提一相恒无相。
= 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坏,常无增减。
一相 = 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
“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性无异;一切众生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增减。
= 假使有人,能化作恒河沙等心,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皆无色、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无有休息。
“佛有三昧名善觉,菩提树下入此定,放众生等无量光,开悟群品如莲敷。
= 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已,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如三世劫刹众生,所有心念及根欲,如是数等身皆现,是故正觉名无量。
= 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身一毛孔中,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
= 好像三世劫刹那样多的众生,所有的心念和根欲,佛悉知悉见。
 
###八、答如来出现转法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转法轮?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恒无起故;
“以三种转断所应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离边见故;
(biān) = 山崖的边缘[marginedgebrim](尽头[limit])
 
三转法轮/三转
#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苦谛<苦果>
示转:此是苦,逼迫性。
劝转:此是苦,汝应知。
证转:此是苦,我已知。
集谛<苦因>
示转:此是集,招感性。
劝转:此是集,汝应断。
证转:此是集,我已断。
灭谛<乐果>
示转:此是灭,可证性。
劝转:此是灭,汝应证。
证转:此是灭,我已证。
道谛<乐因>
示转:此是道,可修性。
劝转:此是道,汝应修。
证转:此是道,我已修。
 
“离欲际、非际而转法轮,入一切法虚空际故;
(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
“无有言说而转法轮,知一切法不可说故;
“究竟寂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涅槃性故;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语而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处不至故;
“知声如响而转法轮,了于诸法真实性故;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无主故;
(zhǔ) =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后作“炷”[lampwick](主人;东道主[host])
“无遗无尽而转法轮,内外无著故。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语言,尽未来劫说不可尽;佛转法轮亦复如是,一切文字安立显示,无有休息,无有穷尽。
= 佛说一切经典,显示一切眞理。
安立 = 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
“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
出世/出世间 = Loko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
法轮 = Dharmacakra,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何以故?言音实相即法轮故。
(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转法轮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所转法轮,应知如来法轮所出生处。
“何等为如来法轮所出生处?
“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你<>[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无所畏/无畏 = Vaisarady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能如是知转法轮者,当知此人则为随顺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则非随顺。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佛转法轮,普入无量众生界故。”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来法轮无所转,三世无起亦无得,譬如文字无尽时,十力法轮亦如是。
= 如来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恒无起故。
“如字普入而无至,正觉法轮亦复然,入诸言音无所入,能令众生悉欢喜。
= 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
“佛有三昧名究竟,入此定已乃说法,一切众生无有边,普出其音令悟解。
= 如来、应、正等觉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入此三昧已,于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
“一一音中复更演,无量言音各差别,于世自在无分别,随其欲乐普使闻。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文字不从内外出,亦不失坏无积聚,而为众生转法轮,如是自在甚奇特。
(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jù) = 村落[village](会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
 
###九、答如来出现示入涅槃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
“佛子,菩萨摩诃萨欲知如来大涅槃者,当须了知根本自性。
“如真如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实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如法界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虚空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法性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离欲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如无相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我性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一切法性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如真如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
“何以故?涅槃无生无出故;若法无生无出,则无有灭。
= 前边所讲种种涅槃,这是形容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出不入。
“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槃,亦不为彼示现其事。
“何以故?为欲令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于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圆满,皆如现在,亦不起二、不二想。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永离一切诸想著故。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
常住 = 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又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
净法界/清净法界 = 佛所证之真体。清净者,真如之体,离一切烦恼之垢染;法界者,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之所依。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答言:“不也。
“但由器坏,非日有咎。”
“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佛子,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生、无殁、无有灭度。
(mò) = [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灭度 = Nirv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
= 或者在一个地方,把火熄灭。
“于意云何?岂一切世间火皆灭耶?”
(qǐ) = 回师时献功之乐。(“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how])
答言:“不也。”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涅槃/大般涅槃 = Maha-parinirvana,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
 
“复次,佛子,譬如幻师善明幻术,以幻术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示现幻身,以幻力持,经劫而住;然于余处,幻事已讫,隐身不现。
= 以幻力来支持,经过很长的时间。
幻士/幻人/幻术师/幻师 = Maya-kara。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大幻师,岂于一处隐身不现,便一切处皆隐灭耶?”
答言:“不也。”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善知无量智慧方便种种幻术,于一切法界,普现其身,持令常住,尽未来际;或于一处,随众生心,所作事讫,示现涅槃。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岂以一处示入涅槃,便谓一切悉皆灭度?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复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入不动三昧;入此三昧已,于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一一华蕊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若有众生善根熟者,见佛身已,则皆受化。
“然彼佛身,尽未来际究竟安住,随宜化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佛子,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
誓愿力 = 指佛于过去世修行时所发大誓愿之力。佛果位所得之功德力,即全由过去因位之誓愿而成。
(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佛子,如来住于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真如法性,无生无灭,及以实际,为诸众生随时示现;本愿持故,无有休息,不舍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法。”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本愿 = Pūrva-pra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器坏水漏影随灭;最胜智日亦如是,众生无信见涅槃。
= 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
“如火世间作火事,于一城邑或时息;人中最胜遍法界,化事讫处示终尽。
= 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
= 人中最胜(佛)遍满法界,教化众生所做的事情,做完之后,才示现入涅槃。
“幻师现身一切刹,能事毕处则便谢;如来化讫亦复然,于余国土常见佛。
= 譬如幻师善明幻术,以幻术力,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示现幻身,以幻力持,经劫而住;然于余处,幻事已讫,隐身不现。
(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
“佛有三昧名不动,化众生讫入此定,一念身放无量光,光出莲华华有佛。
= 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入不动三昧;入此三昧已,于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一一华蕊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
“佛身无数等法界,有福众生所能见,如是无数一一身,寿命庄严皆具足。
= 佛身无有数量,等于法界。
“如无生性佛出兴,如无灭性佛涅槃,言辞譬喻悉皆断,一切义成无与等。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十、答如来出现见闻亲近所生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于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种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胜行 = 即殊胜之行为。
无功用智 = 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于大乘,指八地以上之菩萨,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于真性之智。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
= 譬如大丈夫,虽然吃一点点的金刚石,可是始终不能消化,要从身体内穿到外边来。
金刚 = váj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佛子,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芥子(jiè zǐ) = 芥菜的种子[mustard seed]
芥子 = Sarsapa,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故于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即为常见于佛典中之譬喻。
“何以故?火能烧故。
“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槃。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是指阿罗汉、辟支佛灭尽五阴十八界后,不再受后有,亦即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本期之寿命结束后,灭尽五阴十八界只剩本际独处之状态,因灭尽无余又称“无余涅槃界”。
“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药树王/药王树 = 草木有可以治病者,称为药草、药树;其中最胜者,称为药王。若人立于树前,其五脏六腑等,悉见分明。
“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
(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
(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
“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
“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
“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
“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
“具广长舌,解语言法;
语言(yǔ yán) = 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language]
“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
“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念佛 = Buddhanusmr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念佛三昧 =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
“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
(tǎ) = stūpa,佛塔,亦作“浮屠<Buddha>”。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 虽被业障缠缚着,也不生信乐之心,这种人也会种善根,将来会证得佛果,入大涅槃。
业累/业障 = Karmavaranana,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悉离一切诸不善法,具足善法。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佛子,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
“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
心智 =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诸佛菩萨但随众生心,令其欢喜,为说譬喻,非是究竟。
“佛子,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名一切世间所不能知,名入如来印,名开大智门,名示现如来种性,名成就一切菩萨,名一切世间所不能坏,名一向随顺如来境界,名能净一切诸众生界,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究竟法。
= 这个法门有十个名字。
秘密 = Guhy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一向 = Sama-eka-ayana-ma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唯为趣向大乘菩萨说,唯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诸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金。()银。()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属青玉类。()颇梨,又作颇胝迦,意译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车渠,又作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赤珠,又称赤真珠。()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后世所称之码瑙。法华经卷四则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若转轮王无此太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
“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
= 有如来的德相,具足一切善根者。
真子 = 诸菩萨为如来之真子,因彼等于佛法信顺,堪绍佛业。
如来家 = 指如来所安住之真如法界。/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
“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
“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唯诸菩萨乃能如是。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书写 = Lekhana,十种法行之第一。有关经典受持之方法行仪,其第一者即是书写经典。
“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
恭敬 = Sat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
六波罗蜜 = Sad-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不信 = as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指内心污浊之精神作用。于四谛三宝等,未能忍许爱乐,自相浑浊,内心不澄净,称为不信。说一切有部视之与邪见相当,而相应于一切染污心,故为十大烦恼地法所摄。唯识家则以之为八大随惑之一。
“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智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于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深入如来无碍境界。
信胜解/信解 = Adhimuk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法华经方便品谓,佛陀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佛智/一切种智 =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世间法 = Loka-dhar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无碍/纵任/自在 = Isv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则能以平等智知无量法,则能以正直心离诸分别,则能以胜欲乐现见诸佛,则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虚空界,则能以自在念行无边法界,则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则能以自然智离一切世间垢,则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网,则能以大观察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则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作意 = Manas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
功德 = Gu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自然智慧/自然智 = Svayambhu-jnana,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见闻供养诸如来,所得功德不可量,于有为中终不尽,要灭烦恼离众苦。
= 菩萨摩诃萨应知于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无有虚诳故,一切愿满故,不尽有为行故,随顺无为智故,生诸佛智故,尽未来际故,成一切种胜行故,到无功用智地故。
“譬人吞服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出;供养十力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
= 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
金刚智 = Vajra-prajna,指坚固不坏之智体,为大圆镜智之别名。此智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故称金刚智。
“如干草积等须弥,投芥子火悉烧尽;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
“雪山有药名善见,见闻嗅触消众疾;若有见闻于十力,得胜功德到佛智。”
= 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六种震动,所谓: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biān) = 山崖的边缘[marginedgebrim](尽头[limit])
“十八相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jī) = 敲击,敲打[beathitstrike]
“雨出过诸天一切华云、一切盖云、幢云、幡云、香云、鬘云、涂香云、庄严具云、大光明摩尼宝云、诸菩萨赞叹云、不可说菩萨各差别身云,雨成正觉云、严净不思议世界云,雨如来言语音声云,充满无边法界。
= Puspa,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密教修法以花为重要供养物之一。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梵语chattr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宝幢/天幢/法幢/= Dhv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梵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 Gandha,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为五境(五尘)、六境、十二处、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如此四天下,如来神力如是示现,令诸菩萨皆大欢喜;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是时,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前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随顺法性,演说如来出现不思议法。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皆说此法;如我所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亦如是说。
“佛子,今此会中,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等皆与授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別/记莂/受记/受莂/授记 = Vyakarana,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十二部经之一。
一生 = 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余诸菩萨,于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故称一生。
“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佛殊胜境界。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我等为令未来诸菩萨闻此法故,皆共护持。
“如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众生,皆亦如是。”
 
尔时,十方诸佛威神力故,毗卢遮那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来起智不越念故,如来应缘不失时故,随时觉悟诸菩萨故,往昔所作无失坏故,令得普贤广大行故,显现一切智自在故,十方各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充满十方一切法界,示现菩萨广大庄严,放大光明网,震动一切十方世界,坏散一切诸魔宫殿,消灭一切诸恶道苦,显现一切如来威德,歌咏赞叹如来无量差别功德法,普雨一切种种雨,示现无量差别身,领受无量诸佛法,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说此如来不可坏法。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而来于此,彼一切处亦说是法,如是文句,如是义理,如是宣说,如是决定,皆同于此,不增不减。
文句 = 指解释经文。又称章、疏、述义、记、释解等。以文句为题之书名有天台智者之妙法莲华经文句、金光明经文句等。一般文句系以释者之句,分别解析本经经文之义。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来法故,来诣此处,为汝作证。
“如我来此,十方等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亦复如是。”
= 像我们来到此处,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也和娑婆世界是一样的情形。
 
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观察一切菩萨大众,欲重明如来出现广大威德,如来正法不可沮坏,无量善根皆悉不空,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胜之法,善能观察诸众生心,随应说法未曾失时,生诸菩萨无量法光,一切诸佛自在庄严,一切如来一身无异,从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说颂言: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r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一切如来诸所作,世间譬喻无能及,为令众生得悟解,非喻为喻而显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百千万劫难可闻;精进智慧调伏者,乃得闻此秘奥义。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秘奥 = 即秘密深奥之法门,一般指密教而言。
“若闻此法生欣庆,彼曾供养无量佛,为佛加持所摄受,人天赞叹常供养。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ṣṭhā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此为超世第一财,此能救度诸群品,此能出生清净道,汝等当持莫放逸。”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放逸 =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