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


卷第五十四

九会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没有放光
会主
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入佛华严三昧
说法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
#54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三、答十行之行法
####何等为力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持。
“何等为十?所谓:佛力持;法力持;众生力持;业力持;行力持;愿力持;境界力持;时力持;善力持;智力持。
= ⑨善的力量来受持。⑩智的力量来受持。
法力 = 正法之力能除灾伏恶也。
= Kala,音译迦罗。时节之义。百法之一。有为诸法相续迁流,令生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之差别。一般佛教之观念,均认为‘时’乃假立者,胜论外道或时论师则认为‘时’乃实在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于一切法得无上自在力持。

####何等为得大欣慰?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欣慰。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欣慰(xīn wèi) = 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be gratified]
“何等为十?所谓:诸菩萨发如是心:‘尽未来世所有诸佛出兴于世,我当皆得随逐承事令生欢喜。’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彼诸如来出兴于世,我当悉以无上供具恭敬供养。’
供物/供具 = 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饮食等诸物之总称。亦有特称盛装供物之器具为供具或供器者。‘供’与‘具’均为‘献供’之义。上供供具,称为供养。若供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于诸佛所,兴供养时,彼诸如来必示诲我法,我悉以深心恭敬听受、如说修行,于菩萨地,必得已生、现生、当生。’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当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常与一切诸佛菩萨而得共俱。’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于往昔未发无上大菩提心,有诸怖畏,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自一发心,悉皆远离,不惊不恐,不畏不惧,不怯不怖,一切众魔及诸外道所不能坏。’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jù) = 害怕,恐惧[be afraid ofdreadfear]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五怖畏/五恐怖/五怖/五畏 = Pañca vibhīaān,指的是初学菩萨的五种怖畏。
不活畏/不活恐怖
初修行之人虽行布施,犹存我想,尚爱自身,深恐尔后难维生计,故常积存资财,未能尽施所有,称为不活畏。
恶名畏/恶名恐怖
行者于世间,遭受诬谤,恐受恶名,或牵连罪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生罣障恶名畏。
死畏/死恐怖/命终畏
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
恶道畏/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
谓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
大众威德畏/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
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成无上菩提;成菩提已,我当于彼佛所,修菩萨行,尽其形寿,以大信心,兴所应供佛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及涅槃后,各起无量塔供养舍利,及受持守护所有遗法。’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又作是念:‘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我当悉以无上庄严而庄严之,皆令具足种种奇妙平等清净,复以种种大神通力住持震动,光明照耀普使周遍。’
= 住持大地有六种震动,光明照满一切世界,普遍使令其光周遍。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当断一切众生疑惑,净一切众生欲乐,启一切众生心意,灭一切众生烦恼,闭一切众生恶道门,开一切众生善趣门,破一切众生黑暗,与一切众生光明,令一切众生离众魔业,使一切众生至安隐处。’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欲乐/乐欲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
安稳/安隐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诸佛如来如优昙华,难可值遇,于无量劫莫能一见。我当于未来世欲见如来则便得见,诸佛如来常不舍我,恒住我所,令我得见,为我说法无有断绝;既闻法已,心意清净,远离谄曲,质直无伪,于念念中常见诸佛。’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复作是念:‘我于未来当得成佛,以佛神力,于一切世界,为一切众生各别示现成等正觉,清净无畏大师子吼,以本大愿周遍法界,击大法鼓,雨大法雨,作大法施,于无量劫常演正法,大悲所持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师子吼 = Si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欣慰。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成正觉智慧大欣慰。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何等为深入佛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入佛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何等为十?所谓:入过去世一切世界;
/世界 = Loka-dhatu,意谓可毁坏之处所。
“入未来世一切世界;
“入现在世世界数、世界行、世界说、世界清净;
“入一切世界种种性;
“入一切众生种种业报;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入一切菩萨种种行;
“知过去一切佛次第;
= 知道过去一切佛次第出兴于世。
“知未来一切佛次第;
“知现在十方虚空法界等一切诸佛国土众会、说法调伏;
= 知道现在世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的国土,一切诸佛的众会,皆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
国土 = Ksetra,即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音译为刹多罗,简称为刹。意译为土,复又加一‘刹’字,故称刹土。国土有净土、秽土等区别。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知世间法、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如来法,虽知诸法皆无分别而说种种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如其法说无所取著。
= 知道世间所有的法,知声闻修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
= 虽入法界,乃是入而未入,出而未出,依照法来说,没有一切执取,没有一切着住。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何等为依止?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依止,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何等为十?所谓:依止供养一切诸佛,行菩萨行;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依止调伏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依止亲近一切善友,行菩萨行;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依止积集一切善根,行菩萨行;
“依止严净一切佛土,行菩萨行;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佛土 = 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
“依止不舍一切众生,行菩萨行;
“依止深入一切波罗蜜,行菩萨行;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依止满足一切菩萨愿,行菩萨行;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依止无量菩提心,行菩萨行;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依止一切佛菩提,行菩萨行。
“是为十。
“菩萨依此行菩萨行。

####何等为发无畏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畏心。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何等为十?所谓:灭一切障碍业,发无畏心;
“于佛灭后护持正法,发无畏心;
“降伏一切魔,发无畏心;
“不惜身命,发无畏心;
不惜身命 = 指能舍身命。谓为求无上道,能舍去身命。佛教以救度众生,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为此而不惜身命,即表示修行佛道之决心。
“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发无畏心;
“令一切众生欢喜,发无畏心;
“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发无畏心;
“调伏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发无畏心;
“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发无畏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人/天众/天部/天神
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野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bb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译作大鹏金翅鸟或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何等为发无疑惑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疑心,于一切佛法,心无疑惑。
“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我当以布施,摄一切众生;以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摄一切众生。’
/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 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 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精勤/勤精进//精进 = Vī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 = Cattāri brahmavihārā,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Metta appamanna,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一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未来诸佛出兴于世,我当一切承事供养。’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二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以种种奇妙光明网,周遍庄严一切世界。’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三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过诸算数,究竟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当悉以无上教化调伏法而成熟之。’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称 = 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非言语所能称赞。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四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修菩萨行,满大誓愿,具一切智,安住其中。’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五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世间行菩萨行,为一切法清净光明,照明一切所有佛法。’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六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随众生心,为其演说,悉令开悟。’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七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法得无障碍门,知一切障碍不可得故;其心如是,无有疑惑,住真实性,乃至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八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知一切法莫不皆是出世间法,远离一切妄想颠倒,以一庄严而自庄严,而无所庄严;于此自了,不由他悟。’
= 对于这种道理是自己悟了,不是由他人所教而悟的。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九发无疑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法成最正觉,离一切妄想颠倒故,得一念相应智故,若一若异不可得故,离一切数故,究竟无为故,离一切言说故,住不可说境界际故。’
= 得到一念相应的智慧。
最正觉 = 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一念相应 = 有四义,即:()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发此心时,决定无疑;若生疑心,无有是处。
“是为第十发无疑心。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于一切佛法心无所疑。

####何等为不思议?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可思议。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int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善根,不可思议。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一切誓愿,不可思议。
“知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议。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善根不失,无所分别,不可思议。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虽深入一切法,亦不取灭度,以一切愿未成满故,不可思议。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修菩萨道而示现降神、入胎、诞生、出家、苦行、往诣道场、降伏众魔、成最正觉、转正法轮、入般涅槃,神变自在无有休息,不舍悲愿救护众生,不可思议。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大悲愿力/悲愿 = 指佛、菩萨由大慈悲心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
“虽能示现如来十力,神变自在,而亦不舍等法界心,教化众生,不可思议。
= 也不舍等于法界那样大的心,教化一切众生,是不可思议的。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知一切法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亦不生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不可思议。
心法/心事/ = 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想颠倒 = 谓凡夫对六尘之境起颠倒思想,生种种烦恼。
= Drsti/darsana,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于念念中入灭尽定,尽一切漏而不证实际,亦不尽有漏善根;虽知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虽知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而不于佛法中分别世间法,不于世间法中分别佛法;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知一切法皆无二,无变易故;是为第十不可思议。
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Nirodha-samapatti,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
= Asava,流注漏泄之意,烦恼之异称。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有漏 =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无漏 = Anasr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无漏/漏尽 = Asrava-ksaya/ksina-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不可思议。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不可思议法。

十力/十种力/十神力 = 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何等为巧密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巧密语。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佛经中,巧密语;
= 在一切佛经中,有这种巧密的言语。
“于一切受生处,巧密语;
“于一切菩萨神通变现、成等正觉,巧密语;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于一切众生业报,巧密语;
“于一切众生所起染净,巧密语;
“于一切法究竟无障碍门,巧密语;
“于一切虚空界,一一方处悉有世界或成或坏,间无空处,巧密语;
= 中间没有空处。
(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挑拔,使人不和[sow discord])
“于一切法界、一切十方,乃至微细处,悉有如来示现初生,乃至成佛、入般涅槃,充满法界,悉分别见,巧密语;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见一切众生平等涅槃无变易故,而不舍大愿,以一切智愿未得圆满令满足故,巧密语;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智愿 = 智、愿之合称,指佛果之智慧与因位之本愿。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虽知一切法不由他悟,而不舍离诸善知识,于如来所,转加尊敬,与善知识和合无二,于诸善根修习种植,回向安住,同一所作,同一体性,同一出离,同一成就,巧密语。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所作 = 为‘能作’之对称。指身、口、意三业之发动造作。身、口、意三业为能作之主体,为彼等所造作者即称所作。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善巧微密语。
(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何等为巧分别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巧分别智。
分别智 =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刹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处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心行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根巧分别智;入一切众生业报巧分别智;入一切声闻行巧分别智;入一切独觉行巧分别智;入一切菩萨行巧分别智;入一切世间法巧分别智;入一切佛法巧分别智。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善巧分别诸法智。

####何等为入三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ā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世界入三昧;于一切众生身入三昧;于一切法入三昧;见一切佛入三昧;住一切劫入三昧;从三昧起,现不思议身入三昧;于一切佛身入三昧;觉悟一切众生平等入三昧;一念中入一切菩萨三昧智入三昧;一念中以无碍智,成就一切诸菩萨行愿无有休息入三昧。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善巧三昧法。

####何等为遍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遍入。
(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遍入;国土遍入;世间种种相遍入;火灾遍入;水灾遍入;佛遍入;庄严遍入;如来无边功德身遍入;一切种种说法遍入;一切如来种种供养遍入。
= 菩萨能普遍入世间所有的种种相,有这种的力量。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火灾 = Tejah-samvartani,大三灾之一。于成、住、坏、空四劫中坏劫之最末,火灾、水灾、风灾次第而起,以荡尽世界。初兴火灾,现七日轮,诸海干渴,众山洞然,风吹猛焰,自无间地狱至色界初禅天以下悉皆焚烧。
水灾 = Ap-samvartani,大三灾之一。于成、住、坏、空四劫中,坏劫之最末,火、水、风三灾次第而起,以荡尽世界。水灾起于七度火灾之后,自无间地狱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以下悉皆浸澜。经此一度之水灾,复起七度火灾,其后更有一度之水灾,及历八次七度火灾、一次七度水灾之后,则起一度风灾。
功德 = Puññ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遍入法。

####何等为解脱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解脱门。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何等为十?所谓:一身周遍一切世界解脱门;于一切世界示现无量种种色相解脱门;以一切世界入一佛刹解脱门;普加持一切众生界解脱门;以一切佛庄严身充满一切世界解脱门;于自身中见一切世界解脱门;一念中往一切世界解脱门;于一世界示现一切如来出世解脱门;一身充满一切法界解脱门;一念中示现一切佛游戏神通解脱门。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出世 = 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
游戏神通 =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解脱门。

####何等为神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通。
“何等为十?所谓:忆念宿命方便智通;天耳无碍方便智通;知他众生不思议心行方便智通;天眼观察无有障碍方便智通;随众生心现不思议大神通力方便智通;一身普现无量世界方便智通;一念遍入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出生无量庄严具,庄严不思议世界方便智通;示现不可说变化身方便智通;随不思议众生心,于不可说世界现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权智/方便智 = 二智之一。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天耳 = 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声。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善巧神通,为一切众生种种示现,令其修学。

####何等为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
= Vijja,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业报,善巧智明。
“知一切众生境界,寂灭清净,无诸戏论,善巧智明。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知一切众生种种所缘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诸法皆如金刚,善巧智明。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能以无量微妙音声,普闻十方一切世界,善巧智明。
十方 = Dasa disa,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普坏一切心所染著,善巧智明。
一切 = Sabb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能以方便示现受生或不受生,善巧智明。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十波罗蜜之一。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舍离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 Sanna,音译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蕴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其为五遍行之一。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当于表象之知觉,乃次于‘受’(印象感觉)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计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复数)。其次,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贪欲想)、嗔想(嗔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想,谓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乃与贪、嗔(发怒)、害(加害于人)等三种烦恼相应而产生之‘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称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 Vedana,心所之名,为五蕴之一。俱舍宗以受为一切心遍起的心所之一,乃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遍行之一。‘受’系根(感官)、境(对象)、识(认识之主体)三者和合之触(即接触感觉)而生。换言之,受,即领纳之意,亦即领纳违、顺、俱非等之触,及外界之对象,以此而感受苦、乐等感觉之精神作用。故‘受’为外界影响于生理、情绪、思想等,所产生之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由此有利(顺)、不利(违)、无利害关系(俱非)等境界,产生相应之苦、乐等主观感受,而引起远离违境、追求顺境等一连串爱欲活动。
“知一切法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无所分别,而能了知种种诸法,于无量劫分别演说,住于法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生本无有生,了达受生不可得故,而知因、知缘、知事、知境界、知行、知生、知灭、知言说、知迷惑、知离迷惑、知颠倒、知离颠倒、知杂染、知清净、知生死、知涅槃、知可得、知不可得、知执著、知无执著、知住、知动、知去、知还、知起、知不起、知失坏、知出离、知成熟、知诸根、知调伏,随其所应种种教化,未曾忘失菩萨所行。
= Hetu,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 Paccaya,狭义而言,乃指引起结果之直接原因(内因)外之间接原因(外缘)。广义而言,系合因、缘两者之称。/作动词用,攀缘、缘虑之义。谓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而胶着不舍。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故心识称为‘能缘’,其境界称为‘所缘’。
= Artha,指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之现象。与平等门之‘理’相对。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迷执/执著/计著//= Abhinivesa,指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不知五蕴假和合产生人等众生,而妄执人我为实我之存在,称为人执、我执或生执(众生执之意)。不知五蕴之法乃虚幻不实之‘空’,而妄执法我为实体,称为法执。以上二者,称为二执(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有部等小乘允许法我之存在,故不断离法执;然大乘认为二执皆空,故断离此二执。此外,若认为一切为实有而固执偏有之见解,将实际上之‘空’增益为‘有’,称为‘增执’;反之,固执空无之见解,将实际上之假‘有’减损为‘无’,则称‘损执’。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执。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何以故?菩萨但为利益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余所为。
“是故,菩萨常化众生,身无疲倦,不违一切世间所作,是名缘起善巧智明。
= 不违背一切世间所作,这个名叫缘起善巧智明。
= Sadhya,指教导众生,使其转化改变。即普通所谓之教化、劝化(劝入正道)、化导、化益(利益教化)、化度(教化济度)等。教化他人者,称为‘能化’;被教化者,称为‘所化’;佛陀则为‘化主’。佛陀不以一定之方式而随顺众生之根机教化,称为‘适化无方’。又随缘作适宜之教导,称为‘随缘化物’(物指众生)。渐渐以顺当之方法教化众生,称为‘顺化’,而对不服之众生则以违逆之方法教化,称为‘逆化’。/指改变而成为其他者。例如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变化成种种相貌。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菩萨摩诃萨于佛无著,不起著心;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著心 = 谓执着于事理之心。
“于法无著,不起著心;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达磨/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于刹无著,不起著心;
刹多罗/差多罗/ = Ksetra,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于众生无著,不起著心;
“不见有众生,而行教化调伏说法,然亦不舍菩萨诸行,大悲大愿,见佛闻法,随顺修行,依于如来种诸善根,恭敬供养无有休息,能以神力震动十方无量世界,其心广大等法界故,知种种说法,知众生数,知众生差别,知苦生,知苦灭,知一切行皆如影像,行菩萨行,永断一切受生根本,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行菩萨行而无所行,随顺一切诸佛种性,发如大山王心,知一切虚妄颠倒,入一切种智门,智慧广大不可倾动,当成正觉,于生死海平等济渡一切众生,善巧智明。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影像 = 与‘本质’相对。比喻立名,以表显心中所现之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之影像)。与相分连称为影像相分。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善巧智明。

####何等为解脱?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解脱。
木叉/木底/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何等为十?所谓:烦恼解脱;邪见解脱;诸取解脱;蕴、处、界解脱;超二乘解脱;无生法忍解脱;于一切世间、一切刹、一切众生、一切法离著解脱;无边住解脱;发起一切菩萨行入如来无分别地解脱;于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脱。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 Upadana,为烦恼之异名。汉译经典亦常译为‘受’。系十二缘起之第九‘取支’,谓执着于所对之境;亦即由第八支‘爱支’现行引生之炽热活动,特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着,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 Khandha,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 Dhatu,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二处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五蕴
受、想、行

无生忍/不起法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忍辱波罗密之一种,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指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退转。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施作无上佛事,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何等为园林?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园林。
“何等为十?所谓:生死是菩萨园林,无厌舍故;
“教化众生是菩萨园林,不疲倦故;
“住一切劫是菩萨园林,摄诸大行故;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清净世界是菩萨园林,自所止住故;
“一切魔宫殿是菩萨园林,降伏彼众故;
“思惟所闻法是菩萨园林,如理观察故;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理体/理性/= ‘事’之对称。指万象差别事法之本体。为平等一如之谛理。‘理’具有随缘、不变二德,即随缘而变化森罗差别之万法,然其性则常住不变。以其超越凡夫之相对知识,故无法以言语、文字表现。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六波罗蜜、四摄事、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菩萨园林,绍继慈父境界故;
六波罗蜜 = Sad-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根据南传,需发愿成佛且遇佛授记方称为菩萨。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乃至一切佛法是菩萨园林,不念余法故;

四无畏/四无所畏/佛四无畏
#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十八不共法 = 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示现一切菩萨威力自在神通是菩萨园林,以大神力转正法轮,调伏众生无休息故;
“一念于一切处为一切众生示成正觉是菩萨园林,法身周遍尽虚空一切世界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离忧恼、大安乐行。

####何等为宫殿?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宫殿。
“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是菩萨宫殿,恒不忘失故;
“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教化欲界众生故;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业道 = karma-ma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
福德 = 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四梵住禅定是菩萨宫殿,教化色界众生故;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色界/色天/色行天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染故;

净居/五净居/五净居处/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天 = Ś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此天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为色界天最胜之处。
善现天
Sudarśana,此天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
善见天
Sudṛśa,此天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沈垢。
无热天
Atapa,为无一切热恼之处。
无烦天
Avrha,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

“生无色界是菩萨宫殿,令诸众生离难处故;
“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令一切众生断烦恼故;
“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成就往昔同行众生故;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为调伏自在心众生故;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ā/Mahā-brahmā,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善游戏诸禅解脱三昧智慧故;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如来十力之一,其中,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谓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
“一切佛所受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
= 住佛的十力,庄严作一切法王自在的事。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法灌顶,于一切世间神力自在。

####何等为所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乐。
= Sukha,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
“何等为十?所谓:乐正念,心不散乱故;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乐智慧,分别诸法故;
“乐往诣一切佛所,听法无厌故;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乐诸佛,充满十方无边际故;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乐菩萨,自在为诸众生以无量门而现身故;
现身度生/现身 = 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
“乐诸三昧门,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故;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乐陀罗尼,持法不忘转授众生故;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ī,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咒陀罗尼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忍陀罗尼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乐无碍辩才,于一文一句,经不可说劫分别演说无穷尽故;
“乐成正觉,为一切众生,以无量门示现于身成正觉故;
“乐转法轮,摧灭一切异道法故。
转梵轮/转法轮 = Dhamma-cakka-ppavat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如来无上法乐。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何等为庄严?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
“何等为十?所谓:力庄严,不可坏故;
“无畏庄严,无能伏故;
“义庄严,说不可说义无穷尽故;
= Attha,意指:()意思,()道理, ()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
“法庄严,八万四千法聚观察演说无忘失故;
八万/八万四千 =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
“愿庄严,一切菩萨所发弘誓无退转故;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行庄严,修普贤行而出离故;
= Sankhara,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Cariya,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
“刹庄严,以一切刹作一刹故;
一刹 = 刹,Ksetra,田土、国土之意。指一佛救度众生之范围,亦即三千大千世界。
“普音庄严,周遍一切诸佛世界,雨法雨故;
“力持庄严,于一切劫行无数行,不断绝故;
“变化庄严,于一众生身示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令一切众生悉得知见,求一切智无退转故。
变现/化作/化现//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一切无上法庄严。

####何等为发不动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不动心。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所有悉皆能舍不动心;
“思惟观察一切佛法不动心;
“忆念供养一切诸佛不动心;
“于一切众生誓无恼害不动心;
= Yatha-abhyupagamam,即自表不食言之词。亦有约束之意。即立志求取某事、状态,而在心里深深下定决心与愿望。包括有自己在心里发誓,与外在之一切约束二种。在佛教中,‘誓’之最根本型态为受戒时所发三归依之誓,亦即以三次往返之言词(归依佛、法、僧)立誓。
“普摄众生不拣怨亲不动心;
(jiǎn) = 挑选,选择[chooseselect]
“求一切佛法无有休息不动心;
“一切众生数等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不生疲厌亦无退转不动心;
“成就有根信、无浊信、清净信、极清净信、离垢信、明彻信、恭敬供养一切佛信、不退转信、不可尽信、无能坏信、大欢喜踊跃信不动心;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成就出生一切智方便道不动心;
“闻一切菩萨行法,信受不谤不动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一切智不动心。

####何等为不舍深大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舍深大心。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
“何等为十?所谓:不舍成满一切佛菩提深大心;不舍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深大心;不舍不断一切诸佛种性深大心;不舍亲近一切善知识深大心;不舍供养一切诸佛深大心;不舍专求一切大乘功德法深大心;不舍于一切佛所修行梵行、护持净戒深大心;不舍亲近一切菩萨深大心;不舍求一切佛法方便护持深大心;不舍满一切菩萨行愿、集一切诸佛法深大心。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净戒 = 指清净之戒行。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能不舍一切佛法。

####何等为观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观察。
“何等为十?所谓:善巧分别说一切法智慧观察;了知三世一切善根智慧观察;了知一切诸菩萨行自在变化智慧观察;了知一切诸法义门智慧观察;了知一切诸佛威力智慧观察;了知一切陀罗尼门智慧观察;于一切世界普说正法智慧观察;入一切法界智慧观察;知一切十方不可思议智慧观察;知一切佛法智慧光明无有障碍智慧观察。
= 能善巧分别说一切佛法,有这种智慧的观察。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观察。

####何等为说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说法。
“何等为十?所谓:说一切法皆从缘起;说一切法皆悉如幻;说一切法无有乖诤;说一切法无有边际;说一切法无所依止;说一切法犹如金刚;说一切法皆悉如如;说一切法皆悉寂静;说一切法皆悉出离;说一切法皆住一义,本性成就。
= 说一切法,皆住在第一义,本有佛性所成就的。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能善巧说一切法。

####何等为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清净;断疑清净;离见清净;境界清净;求一切智清净;辩才清净;无畏清净;住一切菩萨智清净;受一切菩萨律仪清净;具足成就无上菩提、三十二种百福相、白净法、一切善根清净。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百思庄严/百福德庄严/百福庄严 = Sata-punya-vicitrita,如来之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如来无上清净法。

####何等为印?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印。
“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萨行无有疲懈,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印。
/懈怠 = Kusit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

三苦 = Tisro-duhkhatah,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苦苦
Suffering of PainDuhkha-duhkhata,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变异苦/坏苦
Suffering of ChangeViparinama-dukkha,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之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亦称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亦称坏苦。。
行苦
Pervasive Suffering,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愚痴狂乱,或以粗弊恶语而相毁辱,或以刀杖瓦石而加损害,终不以此境界舍菩萨心,但忍辱柔和,专修佛法,住最胜道,入离生位,是为第二印。
= 菩萨不会因为这种境界而舍弃菩萨心。
/无明/愚痴 = Moha,即无智无明,暗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忍辱 = Khanti,音译羼提、羼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
专修 = 谓专门修习一事。反之,混合其他而修,则称为杂修。
离生 =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性,称为正性离生性,略称离生性。
“菩萨摩诃萨闻说与一切智相应甚深佛法,能以自智,深信忍可,解了趣入,是为第三印。
= 了解这种法门,趣入这种法门。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发深心求一切智,我当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流转五趣受无量苦,亦当令其发菩提心,深信欢喜,勤修精进,坚固不退。’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梵语naraka,音译那落迦。() 饿鬼/鬼,梵语 preta,音译薜荔多。()畜生/傍生,梵语tiryanc,音译底栗车。() 人间/人,梵语manusya,音译摩菟丝。() 天上/天,梵语deva,音译提婆。
“是为第四印。
“菩萨摩诃萨知如来智无有边际,不以齐限测如来智;菩萨曾于无量佛所,闻如来智无有边际故,能不以齐限测度;一切世间文字所说,皆有齐限,悉不能知如来智慧;是为第五印。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最胜欲、甚深欲、广欲、大欲、种种欲、无能胜欲、无上欲、坚固欲、众魔外道并其眷属无能坏欲、求一切智不退转欲,菩萨住如是等欲,于无上菩提毕竟不退,是为第六印。
乐欲/= Chanda/rajas。心所名。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
究竟/至竟/毕竟 = Atyanta,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不顾身命,无能沮坏,发心趣向一切智故,一切智性常现前故,得一切佛智光明故,终不舍离佛菩提,终不舍离善知识,是为第七印。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考虚[scruplehi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菩萨摩诃萨若见善男子、善女人趣大乘者,令其增长求佛法心,令其安住一切善根,令其摄取一切智心,令其不退无上菩提,是为第八印。
摄取不舍/摄取 = Parigraha,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菩萨摩诃萨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劝令勤修一切智道,以大悲心而为说法,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转,是为第九印。
平等心 = 指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菩萨摩诃萨与三世诸佛同一善根,不断一切诸佛种性,究竟得至一切智智,是为第十印。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印。
“菩萨以此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如来一切法无上智印。
慧印/智印 = Jnana-mudra,为诸佛菩萨所结印契之总称。印契,为决定不改之义。诸佛菩萨所结之印契,为智用之标帜,标示一切如来秘密庄严内证大智之身、口、意之业用,故总称智印。

####何等为智光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光照。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何等为十?所谓:知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光照;见一切佛智光照;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智光照;解一切修多罗法门智光照;依善知识发菩提心集诸善根智光照;示现一切诸佛智光照;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安住如来地智光照;演说不可思议广大法门智光照;善巧了知一切诸佛神通威力智光照;满足一切诸波罗蜜智光照。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诸波罗蜜 =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智光照。

####何等为无等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等住,一切众生、声闻、独觉悉无与等。
“何等为十?所谓:菩萨摩诃萨虽观实际而不取证,以一切愿未成满故,是为第一无等住。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菩萨摩诃萨种等法界一切善根,而不于中有少执著,是为第二无等住。
“菩萨摩诃萨修菩萨行,知其如化,以一切法悉寂灭故,而于佛法不生疑惑,是为第三无等住。
“菩萨摩诃萨虽离世间所有妄想,然能作意,于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满足大愿,终不中起疲厌之心,是为第四无等住。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作意 = Manaskara/manasi-kara/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著,以一切法性寂灭故,而不证涅槃。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何以故?一切智道未成满故,是为第五无等住。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皆即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是为第六无等住。
= 可是能眞实说一切劫的数量。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悉无所作,而不舍作道,求诸佛法,是为第七无等住。
“菩萨摩诃萨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是为第八无等住。
唯心 = 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菩萨摩诃萨为一众生,于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欲令安住一切智地;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而不生疲厌,是为第九无等住。
“菩萨摩诃萨虽修行圆满,而不证菩提。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何以故?菩萨作如是念:‘我之所作本为众生,是故我应久处生死,方便利益,皆令安住无上佛道。’
//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是为第十无等住。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等住。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无上大智、一切佛法无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