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九会
|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至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
会主
|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
说法
|
等觉,妙觉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第51卷而已
#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菩萨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说罢,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普贤最后说颂劝众受持。
###三、答如来出现的音声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音声?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遍至,普遍无量诸音声故;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
欢喜 = Pr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应知如来音声随其信解,皆令欢喜,心得清凉故;
信解 = 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
“应知如来音声化不失时,所应闻者无不闻故;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应知如来音声无生灭,如呼响故;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呼(hū) = 吐气,与“吸”相对[exhale;breathe out]。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应知如来音声无主,修习一切业所起故;
主(zhǔ) =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后作“炷”[lampwick]。(主人;东道主[host]。)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应知如来音声甚深,难可度量故;
“应知如来音声无邪曲,法界所生故;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应知如来音声无变易,至于究竟故。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非主、非无主,非示、非无示。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料想[think of]。)
示(shì) = 让人看;显示;显现;表示[notify;show]。
“何以故?佛子,譬如世界将欲坏时,无主无作,法尔而出四种音声。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无作 = Akarmaka,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
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自然法尔/法尔 = 系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之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之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
“其四者何?一曰:‘汝等当知初禅安乐,离诸欲恶,超过欲界。’
= 第一种音声,自然而然的说:「你们众生,应该知道初禅天是很安乐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已经离开一切的欲恶,超过欲界六天的安乐。」。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欲界 =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对于色界与无色界之为定心(入禅定三昧不散动之心)之地,以欲界为散心(散动之平常心)之地,故称欲界散地。
“众生闻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禅,舍欲界身,生于梵天。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二曰:‘汝等当知二禅安乐,无觉无观,超于梵天。’
无寻无伺定/无觉无观定 = Avitarka-avicara-samadhi,为三三昧之一。指第二禅以上无粗大思惟作用亦无微细思惟作用之禅定。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众生闻已,自然而得成就二禅,舍梵天身,生光音天。
光音天 = 光音,梵名abhasvara,意译光阴天、水无量天、无量水天、极光净天、极光天、光净天、遍胜光天、晃昱天、光曜天。新译极光净天、遍胜光天。乃色界天之一。即第二禅之第三天,位于无量光天之上,少净天之下。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上品二禅天相应业之众生投生此界,得最胜之色,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以喜悦为食,住于安乐,自然光明,具有神通,可乘空而行。
“三曰:‘汝等当知三禅安乐,无有过失,超光音天。’
“众生闻已,自然而得成就三禅,舍光音身,生遍净天。
无量净天/广善天/净难逮天/遍净天 = 遍净,梵名Subha-krtsna,为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三禅中最上位之天。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由与上品三禅相应之业而生此天,其寿量四大劫。
“四曰:‘汝等当知四禅寂静,超遍净天。’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众生闻已,自然而得成就四禅,舍遍净身,生广果天。
果实天/严饰果实天/密果天/大果天/广天/极妙天/广果天 = 广果,梵名Brhatphala,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第三,即福生天之上,无烦天之下。
“是为四。
“佛子,此诸音声无主无作,但从众生诸善业力之所出生。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Caturdhyanabhumi,依所入禅定能至之浅深次第,分为四地(梵语:Bhūmi),相应于此界之“四禅天”。
|
||
四禅/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
|
初禅/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
|
“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主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于四种广大音声。
“其四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苦、著我我所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种善根;生人、天中,离诸难处。’
= 生到人天之中,能离开一切难处。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一切行苦/一切诸行苦 = sabbe
sankhara dukkha,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一切诸行苦。
福德 = puṇya/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恶行 = 即不良之行为。又为烦恼之异名。佛教对于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业等,依次称为身、语、意恶行。于一切恶行之中,以破僧罪为最重。
“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生人、天中。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磨灭法;涅槃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
诸行无常 = Anityah sarva-samskarah,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纲。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同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行无常印,或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所谓三法印,即得藉以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之三种法门。
磨灭 = 消灭、消失之义,谓一切有为法悉皆无常。世间之物历经碾磨,终至消灭殆尽;准此而知,有为诸法必因日渐磨损,终至消灭,无有常住者。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众生闻已,勤修善法,于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声闻乘 =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三曰:‘汝等当知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乘,悟不由师,汝等应学。’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乐胜道者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
“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六波罗蜜 = Sad-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乐欲,希求佛果;闻此音已,发菩提心。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发菩提心 = 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的前行。
“佛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呼响,因于山谷及音声起,无有形状,不可睹见,亦无分别,而能随逐一切语言。
= 因为在山谷中,大声呼唤,便有音声响起,这种音声,没有形状,不可看见,也无分别,可是响音是随着一切语言而有反应,比方在山谷这边说一句什么话,在山谷那边就答应一句什么话。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睹(dǔ) = 见,看见[see]。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有形状,不可睹见,非有方所,非无方所;但随众生欲解缘出,其性究竟,无言无示,不可宣说。
= 但随着众生心中的欲解,由这种因缘所生出,它的性究竟是空的,无所言说,无所指示。
状(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state;condition]/诉状[plaint]。)
方所 =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二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诸天有大法鼓,名为觉悟。
大法鼓 = 指佛陀所宣说之大法。盖大法之声,犹如鼓音,能警醒人,令离生死之长夜,故称大法鼓。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若诸天子行放逸时,于虚空中,出声告言:‘汝等当知一切欲乐皆悉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坏,但诳愚夫,令其恋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堕诸恶趣,后悔无及。’
= 欺骗没有智慧的人,令他们贪着这种无常的快乐。
逸/放逸 =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
须臾 = Muhūr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放逸诸天闻此音已,生大忧怖,舍自宫中所有欲乐,诣天王所,求法行道。
求道/求法 = 指游方他地或他国,而冀望能求得佛法,或请回佛像、经卷等。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
“佛子,彼天鼓音,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 天鼓的音声,没人管理它,没有人教它说法,没有生没有灭。
天鼓 = 指置于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业报生得,不击而能自出妙音,警醒放逸之天众,闻者皆生慎恶好善之心。此外,又称天人所持之鼓为天鼓。复因天鼓音声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能利益无量众生,故用以比喻佛之说法。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为欲觉悟放逸众生,出于无量妙法音声,所谓:无著声、不放逸声、无常声、苦声、无我声、不净声、寂灭声、涅槃声、无有量自然智声、不可坏菩萨行声、至一切处如来无功用智地声,以此音声遍法界中而开悟之。
= 如来用这种妙法音声,尽虚空遍法界,悉令一切众生统统开悟,得大智慧。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自然智慧/自然智 = Svayambhu-jnana,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
无功用智 = 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于大乘,指八地以上之菩萨,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于真性之智。
无常 = Anicca,是常的反义字,字面意义为变异,指为一切世间万物终将变异,无常存者[1]。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即空性。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无数众生闻是音已,皆生欢喜,勤修善法,各于自乘而求出离,所谓:或修声闻乘、或修独觉乘、或习菩萨无上大乘。
出要/出离/舍离/舍世 = Naiṣkāmy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三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Parinirmita-vaśavar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婇(cǎi) = 宫女。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佛子,彼善口女从口一声,出于如是无量音声。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
= 换言之,没有梵众的地方,就没有这样梵音声。
梵声/梵音 = 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
“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
“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
“何以故?根未熟者,不应闻故。
= 众生的善根,尚未成熟,不应该听到如来的妙音声。
“其闻音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
“佛子,如来音声无出无住,而能成就一切事业。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是为如来音声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众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如来言音亦复如是,唯是一味,谓解脱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而无念虑,亦无分别。
解脱味 = Vimukti-rasa,出世法三味之一。即涅槃之妙味。
心器 = 指有情之心识。心识总摄吾人一切精神现象,能缘虑、容受、积集诸法,其自性原本清净,佛典中多称为如来藏、真如,法相宗称之为阿赖耶识;以其能摄受万法,犹如器皿能容受物品,故以器喻之。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兴大密云,遍阎浮提普霔甘雨,百谷苗稼皆得生长,江河泉池一切盈满;此大雨水,不从龙王身心中出,而能种种饶益众生。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苗(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稼(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八大龙王
|
|
难陀
|
Ā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
跋难陀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
娑竭罗/
娑伽罗
|
Sāgara,意译为海龙王。龙宫之王。大海龙王。或译为“沙掲罗”、“娑羯罗”等,为二十诸天之一。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译为咸海。
|
和修吉
|
Vā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迦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
阿那婆达多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斯
|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
优钵罗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华龙王、青莲龙王。居住在青莲华生长之池。“青莲华”汉译佛典译为“优钵华”、“优钵罗华”等。
|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悲云遍十方界,普雨无上甘露法雨,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增长善法,满足诸乘。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甘露 = Amr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佛子,如来音声不从外来、不从内出,而能饶益一切众生。
“是为如来音声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
= 等待众生把将应做的工作做完,再降微细的雨。
未便(wèi biàn) = 不适于;不便[find
it hard to;be not in a position to]。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fix one’s eyes
on]。)
“何以故?彼大龙王有慈悲心,不欲恼乱诸众生故。
慈悲 = Maitrya,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过七日已,降微细雨普润大地。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将降法雨,未便即降,先兴法云成熟众生,为欲令其心无惊怖;待其熟已,然后普降甘露法雨,演说甚深微妙善法,渐次令其满足如来一切智智无上法味。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佛法味/法智味/法味
= 即妙法之滋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于大海中降雨之时,或降十种庄严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种庄严雨。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佛子,水无分别,但以龙王不思议力令其庄严,乃至百千无量差别。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为诸众生说法之时,或以十种差别音说,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万四千音声,说八万四千行,乃至或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音声,各别说法,令其闻者皆生欢喜;如来音声无所分别,但以诸佛于甚深法界圆满清净,能随众生根之所宜,出种种言音,皆令欢喜。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四洲/四大洲/四大部洲/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复次,佛子,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饶益众生,咸令欢喜,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兴大云网,周匝弥覆。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其云色相无量差别,或阎浮檀金光明色,或毗琉璃光明色,或白银光明色,或玻璃光明色,或牟萨罗光明色,或玛瑙光明色,或胜藏光明色,或赤真珠光明色,或无量香光明色,或无垢衣光明色,或清净水光明色,或种种庄严具光明色,如是云网周匝弥布。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牟娑罗/牟萨罗 = Musaragalva,宝玉名。
无垢衣 = 袈裟之美称。以其无烦恼之垢染,故称无垢衣。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既弥布已,出种种色电光。
= 这样各种光明色的云网,弥布之后,生起种种色的电光。
“所谓:阎浮檀金色云出琉璃色电光,
“琉璃色云出金色电光,
“银色云出玻璃色电光,
“玻璃色云出银色电光,
“牟萨罗色云出玛瑙色电光,
“玛瑙色云出牟萨罗色电光,
“胜藏宝色云出赤真珠色电光,
“赤真珠色云出胜藏宝色电光,
“无量香色云出无垢衣色电光,
“无垢衣色云出无量香色电光,
“清净水色云出种种庄严具色电光,
“种种庄严具色云出清净水色电光;
“乃至种种色云出一色电光,一色云出种种色电光。
“复于彼云中出种种雷声,随众生心皆令欢喜,所谓:或如天女歌咏音,或如诸天妓乐音,或如龙女歌咏音,或如乾闼婆女歌咏音,或如紧那罗女歌咏音,或如大地震动声,或如海水波潮声,或如兽王哮吼声,或如好鸟鸣啭声,及余无量种种音声。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天女 = Devakanya,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歌咏 = 歌颂、吟咏之意。律教禁止歌咏,若有比丘歌咏引声而诵经典,则得‘越法罪’。然于大乘则允许歌咏,如大日经义释卷六即谓,歌咏皆是真言。
伎乐/妓乐 = 音乐之义。
健达缚/犍闼婆/乾闼婆
= Gandharv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紧捺洛/紧拏罗/紧那罗
= Kim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m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
波(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
潮(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哮(xiào) = 野兽的吼声[roar]。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啭(zhuàn) = 鸟鸣[chirp]。
“既震雷已,复起凉风,令诸众生心生悦乐,然后乃降种种诸雨,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从他化天至于地上,于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无断绝;
“于他化自在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
箫(xiāo) = 洞箫,竹制的管乐器[a vertical bamboo flute]。
笛(dí) = 笛子[bamboo flute]。
“于化乐天雨大摩尼宝,名放大光明;
末尼/摩尼 = Maṇ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垂髻;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于夜摩天雨大妙华,名种种庄严具;
“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
“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
“于龙王宫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
涌(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于阿修罗宫雨诸兵仗,名降伏怨敌;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于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
郁(yù) = 繁盛的样子[luxuriant;rush]。(隆盛;繁多[various]/忧郁[depressed;gloomy;melancholy]。)
“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处,所雨不同。
“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法王亦复如是,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随其乐欲为现不同,所谓:或为众生现生身云,或为众生现化身云,或为众生现力持身云,或为众生现色身云,或为众生现相好身云,或为众生现福德身云,或为众生现智慧身云,或为众生现诸力不可坏身云,或为众生现无畏身云,或为众生现法界身云。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身云 = 即比喻佛身无量无数无边际,或喻示现种种之身荫覆众生如云。又喻诸尊之多如云。
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生身 = 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与‘法身’相对。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
化身/变易身/变化身
=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佛子,如来以如是等无量身云,普覆十方一切世界,随诸众生所乐,各别示现种种光明电光,所谓: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无所不至;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极;最[very]。)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无边光明;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入佛秘密法;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影现光明;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光明照曜;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入无尽陀罗尼门;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正念不乱;
谛意/正念 = Samyak-smr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究竟不坏;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顺入诸趣;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或为众生现光明电光,名满一切愿皆令欢喜。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现如是等无量光明电光已,复随众生心之所乐,出生无量三昧雷声,所谓:善觉智三昧雷声、炽然离垢海三昧雷声、一切法自在三昧雷声、金刚轮三昧雷声、须弥山幢三昧雷声、海印三昧雷声、日灯三昧雷声、无尽藏三昧雷声、不坏解脱力三昧雷声。
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么地/三昧地 = Samādhi,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海印三昧/海印定/海印
= 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佛子,如来身云中,出如是等无量差别三昧雷声已,将降法雨,先现瑞相,开悟众生,所谓:从无障碍大慈悲心,现于如来大智风轮,名能令一切众生生不思议欢喜适悦。
= 从无障碍大慈悲心中,现出如来大智风轮,名叫能令一切众生,生不可思议欢喜适悦。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
“此相现已,一切菩萨及诸众生,身之与心,皆得清凉。
“然后从如来大法身云、大慈悲云、大不思议云,雨不思议广大法雨,令一切众生身心清净,所谓:为坐菩提场菩萨,雨大法雨,名法界无差别;
= 为坐菩提道场的菩萨,降大法雨,名叫法界无差别。
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为最后身菩萨,雨大法雨,名菩萨游戏如来秘密教;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为一生所系菩萨,雨大法雨,名清净普光明;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为灌顶菩萨,雨大法雨,名如来庄严具所庄严;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为得忍菩萨,雨大法雨,名功德宝智慧华开敷,不断菩萨大悲行;
“为住向行菩萨,雨大法雨,名入现前变化甚深门,而行菩萨行无休息无疲厌;
= 为住向行的菩萨(十住、十行、十迴向)。
变现/化作/化现/化/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为初发心菩萨,雨大法雨,名出生如来大慈悲行,救护众生;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为求独觉乘众生,雨大法雨,名深知缘起法,远离二边,得不坏解脱果;
缘起 = Pratītya-samutpā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为求声闻乘众生,雨大法雨,名以大智慧剑,断一切烦恼冤;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为积集善根决定、不决定众生,雨大法雨,名能令成就种种法门,生大欢喜。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佛子,诸佛如来随众生心,雨如是等广大法雨,充满一切无边世界。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其心平等,于法无吝,但以众生根欲不同,所雨法雨示有差别。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是为如来音声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应知如来音声有十种无量。
“何等为十?所谓:如虚空界无量,至一切处故;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如法界无量,无所不遍故;
遍(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如众生界无量,令一切心喜故;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如诸业无量,说其果报故;
果报/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如烦恼无量,悉令除灭故;
烦恼 = Kleśa,除了一般所谓的俗事烦恼之外,佛教认为人心中所有会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都被总称为烦恼,其中包括烦躁、忧郁、焦虑、不安、嫉妒、期待、愤怒、悲伤、麻木等。烦恼的根源来自三毒(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为无明。因为烦恼而导致人做出错误的行为,成为会众生不得解脱的种种障碍,就称作烦恼障(梵语:kleśāvarana),为二障或三障之一。
“如众生言音无量,随解令闻故;
言(yán) = 说,说话[say;speak;talk]。(话,言语,口语[speech;spoken
language]。)
“如众生欲解无量,普观救度故;
= 普遍观察众生的因缘,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
“如三世无量,无有边际故;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如智慧无量,分别一切故;
= 能分别一切法的缘故。
“如佛境界无量,入佛法界故。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音声,成就如是等阿僧祇无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三千世界将坏时,众生福力声告言,四禅寂静无诸苦,令其闻已悉离欲。
= 譬如世界将欲坏时,无主无作,法尔而出四种音声。
“十力世尊亦如是,出妙音声遍法界,为说诸行苦无常,令其永度生死海。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譬如深山大谷中,随有音声皆响应,虽能随逐他言语,而响毕竟无分别。
= 譬如呼响,因于山谷及音声起,无有形状,不可睹见,亦无分别,而能随逐一切语言。
“十力言音亦复然,随其根熟为示现,令其调伏生欢喜,不念我今能演说。
演说 = Nir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如天有鼓名能觉,常于空中震法音,诫彼放逸诸天子,令其闻已得离著。
= 譬如诸天有大法鼓,名为觉悟。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十力法鼓亦如是,出于种种妙音声,觉悟一切诸群生,令其悉证菩提果。
“自在天王有宝女,口中善奏诸音乐,一声能出百千音,一一音中复百千。
= 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
女宝/玉女/玉女宝/宝女 = 转轮圣王七宝之一。转轮圣王乃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而以正法治世者。七宝中之玉女宝成就,即能忽然示现玉女,其面貌端正,全身诸毛孔皆出栴檀香,言语温柔而举止安详。
“善逝音声亦如是,一声而出一切音,随其性欲有差别,各令闻已断烦恼。
= 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a,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为佛十号之一。
性欲 = 性,指过去之习性;欲,指现在之乐欲。即谓依个人之素质、倾向、目的等,所生起的行动之意志。
“譬如梵王吐一音,能令梵众皆欢喜,音唯及梵不出外,一一皆言己独闻。
= 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
“十力梵王亦复然,演一言音充法界,唯沾众会不远出,以无信故未能受。
= 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
= 这种音声,只有在法会中的大众,才能听到。
沾(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譬如众水同一性,八功德味无差别,因地在器各不同,是故令其种种异。
= 譬如众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因地(yīn dì) = 原因、缘由。
“一切智音亦如是,法性一味无分别,随诸众生行不同,故使听闻种种异。
= 如来言音亦复如是,唯是一味,谓解脱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而无念虑,亦无分别。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譬如无热大龙王,降雨普洽阎浮地,能令草树皆生长,而不从身及心出。
= 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兴大密云,遍阎浮提普霔甘雨,百谷苗稼皆得生长,江河泉池一切盈满;此大雨水,不从龙王身心中出,而能种种饶益众生。
洽(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诸佛妙音亦如是,普雨法界悉充洽,能令生善灭诸恶,不从内外而得有。
=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悲云遍十方界,普雨无上甘露法雨,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增长善法,满足诸乘。
“譬如摩那斯龙王,兴云七日未先雨,待诸众生作务竟,然后始降成利益。
= 譬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
“十力演义亦如是,先化众生使成熟,然后为说甚深法,令其闻者不惊怖。
=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将降法雨,未便即降,先兴法云成熟众生,为欲令其心无惊怖;待其熟已,然后普降甘露法雨,演说甚深微妙善法,渐次令其满足如来一切智智无上法味。
“大庄严龙于海中,霔于十种庄严雨,或百或千百千种,水虽一味庄严别。
= 譬如海中有大龙王,名大庄严,于大海中降雨之时,或降十种庄严雨,或百、或千、或百千种庄严雨。
“究竟辩才亦如是,说十二十诸法门,或百或千至无量,不生心念有殊别。
=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为诸众生说法之时,或以十种差别音说,或百、或千、或以百千,或以八万四千音声,说八万四千行,乃至或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音声,各别说法,令其闻者皆生欢喜;如来音声无所分别,但以诸佛于甚深法界圆满清净,能随众生根之所宜,出种种言音,皆令欢喜。
= 说十种法门,或说二十种法门,或说百种法门,或说千种法门,乃至说无量法门,但在心中不会生起不平等的念头。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最胜龙王娑竭罗,兴云普覆四天下,于一切处雨各别,而彼龙心无二念。
= 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饶益众生,咸令欢喜,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处,兴大云网,周匝弥覆。
“诸佛法王亦如是,大悲身云遍十方,为诸修行雨各异,而于一切无分别。
十力/十种力/十神力 = 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四、答如来出现的心相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
“佛子,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
|
心
|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譬如虚空为一切物所依,而虚空无所依;如来智慧亦复如是,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
= 虚空是包罗万象,一切物依虚空而立,而虚空本身是无所依靠的。
出世间智 = Lokottara-jna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故称之为出世间智。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一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法界,常出一切声闻、独觉、菩萨解脱,而法界无增减。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恒出一切世间、出世间种种智慧,而如来智无增减。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二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小洲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
= 可是大海不作分别,这水是我给你的,没有这个念头。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凿(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观/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心行 = 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三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若大海中无此宝珠,乃至一宝亦不可得。
如意宝珠/宝珠 = Mani,音译摩尼、末尼。即珠之总称。宝珠端严殊妙,自然流露清净光明,普遍照曜四方。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
德(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何等为四?一名积集宝,二名无尽藏,三名远离炽然,四名具足庄严。
“佛子,此四宝珠,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悉不得见。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龙众/龙神 = 八部众之一。因其具有神力,故称龙神。或指龙王而言。
“何以故?娑竭龙王以此宝珠,端严方正,置于宫中深密处故。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端严 = 谓端正庄严。
方正(fāng zhèng) = 成正方形,不歪斜[upright
and foursquare]/正直不阿[upright;righteous]。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无学 =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何等为四?所谓:无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非时 = 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佛教自印度始,即有正午以后不摄食之规定,故正午以后,皆称非时,于律典中规定,凡比丘须持非时食之戒。八斋戒中,亦有不过中食戒之规定。
“若诸如来大智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
“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
薄福 = Alpa-punya,谓薄德少福。今世福德浅薄,乃因宿世作恶多,为善少,无宿世之善根,故苦多乐少,不得见闻三宝。
“何以故?置于如来深密藏故。
“此四智宝,平均正直,端洁妙好,普能利益诸菩萨众,令其悉得智慧光明。
均(jūn) = 均匀;公平[equal;even;fair;just]。(使…同样;平分[divide
equally;share out equally]。)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洁(jié) = 干净,清洁[clean;spotless]。(使清洁[keep clean]。)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缩(suō) = 捆束[bind;tie]。(收缩[contract;shrink]。)
“何等为四?一名日藏,二名离润,三名火焰光,四名尽无余。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佛子,若大海中无此四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
阿迦尼吒/色究竟天/有顶/有顶天 = Akanistha,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
“佛子,此日藏大宝光明,照触海水,悉变为乳;
乳(rǔ) = 生子,生产[give birth to]。(喂奶[suckle]/乳汁[milk]/乳房[breast]。)
“离润大宝光明,照触其乳,悉变为酪;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火焰光大宝光明,照触其酪,悉变为酥;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尽无余大宝光明,照触其酥,变成醍醐;如火炽然,悉尽无余。
= 好像用火燃烧,其水分蒸发,只剩醍醐,到究竟处。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
散善 = 为‘定善’之对称。指散乱心所修之善业。
法爱 = 谓得法者由法喜之心,而怜悯未得法之迷者。或指佛菩萨之爱护慈念众生。/谓自己由证悟而爱着善法。
慧日/慧照/慧光
=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佛子,诸菩萨修习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
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 = Bodhipakṣa dharma,菩提分法,意指成就觉悟的修行方法。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道支。
“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
“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著,起广大神通;
神通力/神通/神力/通力/通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
“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
“佛子,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从水际,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国土,欲、色、无色众生之处,莫不皆依虚空而起、虚空而住。
= 欲色、色界、无色界众生之处,没有不是皆依虚空生出来,依虚空而住。
非有想非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天/非想天 = 又名有顶天,以是为三界之最顶处故也。
“何以故?虚空普遍故;虽彼虚空普容三界,而无分别。
普遍(pǔ biàn) = 普及、周遍[universal;general;widespread;common]。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若声闻智,若独觉智,若菩萨智,若有为行智,若无为行智,一切皆依如来智起、如来智住。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何以故?如来智慧遍一切故;虽复普容无量智慧而无分别。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雪山顶有药王树,名无尽根。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药树王/药王树 = 草木有可以治病者,称为药草、药树;其中最胜者,称为药王。若人立于树前,其五脏六腑等,悉见分明。
“彼药树根,从十六万八千由旬下尽金刚地水轮际生。
由延/俞旬/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水轮 = Jala-mandala,三轮之一。佛教之宇宙观中,谓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风、水、金等三轮固持之。水轮即居于风轮之上、金轮之下。或谓其深十一亿二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然有关三轮之浅深广狭,诸经颇有异说。
“彼药王树若生根时,令阎浮提一切树根生;若生茎时,令阎浮提一切树茎生;枝、叶、华、果悉皆如是。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枝(zhī) = 主干上分出的茎条[branch]。
“此药王树,根能生茎,茎能生根,根无有尽,名无尽根。
“佛子,彼药王树,于一切处皆令生长,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地狱深坑及水轮中;然亦于彼初无厌舍。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深坑 = 原指深奥之坑穴;佛教中,引喻为声闻、缘觉二乘证涅槃者及断坏善根之人,犹如堕入深坑,永不得出离。
初(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全;本来就[whole;all]。)
“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亦复如是,以过去所发成就一切智慧善法、普覆一切诸众生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广大悲愿而为其根,于一切如来真实智慧种性中生,坚固不动善巧方便以为其茎,遍法界智、诸波罗蜜以为其枝,禅定、解脱、诸大三昧以为其叶,总持、辩才、菩提分法以为其华,究竟无变诸佛解脱以为其果。
大悲愿力/悲愿 = 指佛、菩萨由大慈悲心所发救度众生之誓愿。如阿弥陀佛之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四十八愿,及药师如来之十二愿、四十四愿、文殊菩萨之十八愿、师子香之四十愿等。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诸波罗蜜 =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
坐禅/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何故得名为无尽根?
“以究竟无休息故,不断菩萨行故;菩萨行即如来性,如来性即菩萨行,是故得名为无尽根。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其根生时,令一切菩萨生不舍众生大慈悲根;
“其茎生时,令一切菩萨增长坚固精进深心茎;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其枝生时,令一切菩萨增长一切诸波罗蜜枝;
“其叶生时,令一切菩萨生长净戒头陀功德少欲知足叶;
= 生长净戒、头陀(苦行)、功德、少欲、知足的叶。
净戒 = 指清净之戒行。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头陀 = Dhū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其华生时,令一切菩萨具诸善根相好庄严华;其果生时,令一切菩萨得无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顶忍果。
= 在开花的时候,令一切菩萨,具足一切善根,相好庄严的华。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无生法忍/无生忍/不起法忍
= anutpattika-dhama-kṣ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于彼曾无厌舍。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非器 = 指不堪受持佛法之机根。
邪见 = Mithya-drst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
贪爱 = 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trs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着于境之贪烦恼。
“佛子,如来智慧无有增减,以根善安住生,无休息故。
= 用以往的善根,来安住一切众生,没有休息的时候。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时,焚烧一切草木丛林,乃至铁围、大铁围山皆悉炽然,无有遗余。
劫尽火/劫烧/劫火
= Kalpagni,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烧[burn]。)
丛(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丛林 = 指僧众聚居之寺院,尤指禅宗寺院。昔时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之林地,营建精舍;故僧众止住之处,即以兰若(空闲)、丛林等语称之。
铁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斫迦罗/斫羯罗 = Cakravad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大铁围山 = 即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佛子,假使有人,手执干草投彼火中,于意云何?得不烧不?”
答言:“不也。”
“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烧;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若言不知,无有是处。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何以故?智慧平等悉明达故。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风灾坏世界时,有大风起,名曰散坏,能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等,皆成碎末。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复有大风,名为能障,周匝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坏风,不令得至余方世界。
“佛子,若令无此能障大风,十方世界无不坏尽。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有大智风,名为能灭,能灭一切诸大菩萨烦恼习气;有大智风,名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萨,不令能灭大智风轮,断其一切烦恼习气。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āsanā,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佛子,若无如来巧持智风,无量菩萨皆堕声闻、辟支佛地;由此智故,令诸菩萨超二乘地,安住如来究竟之位。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
“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自然智慧/自然智 = Svayambhu-jnana,指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之一切种智。
“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
大经 = 各宗派所指之大经各异,于天台宗,多指大涅槃经;于净土宗,乃指大无量寿经,对此而言,小无量寿经(即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一卷)则称小经;于密教,则多指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两经。
卷(juǎn) =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膝曲。(把物弯转成圆筒形[roll up]/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book]。)
书写 = Lekhana,十种法行之第一。有关经典受持之方法行仪,其第一者即是书写经典。
“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
“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
“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
中千世界 = Dvi-sahasra-madhyama-loka-dhatu,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以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天等为一世界,集一千个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
“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
“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空居天 = Antariksavasin,指居止于空中之‘天’,如欲界六天中之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诸天。相对于此,四王天、忉利天等,居止于须弥山,称为地居天。
“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
= 在一粒微尘中藏着大经卷,在一切微尘中,都有这样的大经卷。
一尘/一微尘 = 指最微细之物。佛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
“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
“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
“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
= 所有一切微尘中,都是这样的情形。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
= 如来智慧具足在众生身中。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不觉 = ‘觉’之对称。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不觉无明之意。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又可分为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二种;前者为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味;后者则为执妄之无明,系由根本不觉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故知自根本不觉生起枝末不觉,而依枝末不觉起造惑业,受生死流转之苦。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痴/无明/愚痴
= Moha,即无智无明,暗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证果[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五眼 = Panca caksums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sus,为肉身所具之眼。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rma-caksus,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无碍不可思议广大相,知如来、应、正等觉心。”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慧,佛智无依止。
=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
二智 = 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
|
实智
|
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
|
权智/方便智
|
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
|
“声闻与独觉,及诸佛解脱,皆依于法界,法界无增减。
= 譬如法界,常出一切声闻、独觉、菩萨解脱,而法界无增减。
“佛智亦如是,出生一切智,无增亦无减,无生亦无尽。
=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恒出一切世间、出世间种种智慧,而如来智无增减。
“如水潜流地,求之无不得,无念亦无尽,功力遍十方。
= 譬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小洲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别:‘我出于水。’
= 它的功用和力量,遍满十方。
功(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情;工作[work]。)
“佛智亦如是,普在众生心,若有勤修行,疾得智光明。
= 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则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别,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如龙有四珠,出生一切宝,置之深密处,凡人莫能见。
= 譬如大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若大海中无此宝珠,乃至一宝亦不可得。
“佛四智亦然,出生一切智,余人莫能见,唯除大菩萨。
=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
“如海有四宝,能饮一切水,令海不流溢,亦复无增减。
= 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
饮(yǐn) = 喝[drink]。
溢(yì) = 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水漫出来[overflow;brim
over]。(满,充塞[be fill]。)
“如来智亦尔,息浪除法爱,广大无有边,能生佛菩萨。
=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
= 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
“下方至有顶,欲色无色界,一切依虚空,虚空不分别。
= 如从水际,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国土,欲、色、无色众生之处,莫不皆依虚空而起、虚空而住。
“声闻与独觉,菩萨众智慧,皆依于佛智,佛智无分别。
=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若声闻智,若独觉智,若菩萨智,若有为行智,若无为行智,一切皆依如来智起、如来智住。
“雪山有药王,名为无尽根,能生一切树,根茎叶华实。
= 如雪山顶有药王树,名无尽根。
实(shí) = 财物粮食充足,富有[prosperous;well-to-do;well-off]。(果实;种子[fruit]。)
“佛智亦如是,如来种中生,既得菩提已,复生菩萨行。
= 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亦复如是,以过去所发成就一切智慧善法、普覆一切诸众生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广大悲愿而为其根,于一切如来真实智慧种性中生,坚固不动善巧方便以为其茎,遍法界智、诸波罗蜜以为其枝,禅定、解脱、诸大三昧以为其叶,总持、辩才、菩提分法以为其华,究竟无变诸佛解脱以为其果。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如人把干草,置之于劫烧,金刚犹洞燃,此无不烧理。
=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时,焚烧一切草木丛林,乃至铁围、大铁围山皆悉炽然,无有遗余。
= 就是金刚石,投入劫火中,也会被烧毁。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三世劫与刹,及其中众生,彼草容不烧,此佛无不知。
= 彼所投草容可不烧;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若言不知,无有是处。
“有风名散坏,能坏于大千;若无别风止,坏及无量界。
= 譬如风灾坏世界时,有大风起,名曰散坏,能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等,皆成碎末。
“大智风亦尔,灭诸菩萨惑;别有善巧风,令住如来地。
=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有大智风,名为能灭,能灭一切诸大菩萨烦恼习气;有大智风,名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萨,不令能灭大智风轮,断其一切烦恼习气。
“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
= 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
“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 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
“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
“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