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七
九会
|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没有放光
|
会主
|
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入佛华严三昧
|
说法
|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
#第57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何等为习气?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āsanā,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习气;善根习气;教化众生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
= 菩萨总是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有这种的习气。
= 菩萨常观察种种不同的境界,有这种的习气。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习气非习气智。
####何等为取?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取,以此不断诸菩萨行。
取 = Upadana,为烦恼之异名。汉译经典亦常译为‘受’。系十二缘起之第九‘取支’,谓执着于所对之境;亦即由第八支‘爱支’现行引生之炽热活动,特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着,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何等为十?所谓:取一切众生界,究竟教化故;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取一切世界,究竟严净故;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取如来,修菩萨行为供养故;
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怛他揭多/多陀阿伽度/如去/如来 = Tathāgata,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取善根,积集诸佛相好功德故;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取大悲,灭一切众生苦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取大慈,与一切众生一切智乐故;
“取波罗蜜,积集菩萨诸庄严故;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取善巧方便,于一切处皆示现故;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取菩提,得无碍智故;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略说菩萨取一切法,于一切处悉以明智而现了故。
= 而示现明了一切法。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取,则能不断诸菩萨行,得一切如来无上无所取法。
####何等为修?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修。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何等为十?所谓:修诸波罗蜜;修学;修慧;修义;修法;修出离;修示现;修勤行匪懈;修成等正觉;修转正法轮。
学 = 指实地修行实践。亦即研究真理,以断妄惑。即修习戒、定、慧三者。/有学之略称。指尚未断尽妄惑,而仍须修习戒、定、慧之人。亦即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前之一切圣者。‘有学’为‘无学’之对称,无学指已证阿罗汉果,无更可修学者。
义 =
Attha,意指:(一)意思,(二)道理, (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无上修修一切法。
####何等为成就佛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佛法。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何等为十?所谓: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深信佛语成就佛法;不谤正法成就佛法;以无量无尽善根回向成就佛法;信解如来境界无边际成就佛法;知一切世界境界成就佛法;不舍法界境界成就佛法;远离诸魔境界成就佛法;正念一切诸佛境界成就佛法;乐求如来十力境界成就佛法。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佛说/金口/佛语 = 佛之言说。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成就如来无上大智慧。
####何等为退失佛法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
“何等为十?所谓: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畏生死苦退失佛法;厌修菩萨行退失佛法;不乐住世间退失佛法;耽著三昧退失佛法;执取善根退失佛法;诽谤正法退失佛法;断菩萨行退失佛法;乐二乘道退失佛法;嫌恨诸菩萨退失佛法。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迷执/执著/计著/著/执 = Abhinivesa,指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不知五蕴假和合产生人等众生,而妄执人我为实我之存在,称为人执、我执或生执(众生执之意)。不知五蕴之法乃虚幻不实之‘空’,而妄执法我为实体,称为法执。以上二者,称为二执(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有部等小乘允许法我之存在,故不断离法执;然大乘认为二执皆空,故断离此二执。此外,若认为一切为实有而固执偏有之见解,将实际上之‘空’增益为‘有’,称为‘增执’;反之,固执空无之见解,将实际上之假‘有’减损为‘无’,则称‘损执’。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执。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是为十。
“若诸菩萨远离此法,则入菩萨离生道。
离生 =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性,称为正性离生性,略称离生性。
####何等为离生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离生道。
“何等为十?所谓:出生般若波罗蜜,而恒观察一切众生,是为一;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观/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远离诸见,而度脱一切见缚众生,是为二;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不念一切相,而不舍一切著相众生,是为三;
“超过三界,而常在一切世界,是为四;
“永离烦恼,而与一切众生共居,是为五;
“得离欲法,而常以大悲哀愍一切著欲众生,是为六;
“常乐寂静,而恒示现一切眷属,是为七;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离世间生,而死此生彼起菩萨行,是为八;
“不染一切世间法,而不断一切世间所作,是为九;
“诸佛菩提已现其前,而不舍菩萨一切愿行,是为十。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离生道,出离世间,不与世共,而亦不杂二乘之行。
= 能出离世间,不与世间法一样。
世/世间 = Loka,即毁坏之义。又作Laukika,即世俗、凡俗之义。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
共(gòng)
= 共享,共用或共有[share;commonly
possess]。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菩萨决定法。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何等为决定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法。
“何等为十?所谓;决定于如来种族中生;决定于诸佛境界中住;决定了知菩萨所作事;决定安住诸波罗蜜;决定得预如来众会;决定能显如来种性;决定安住如来力;决定深入佛菩提;决定与一切如来同一身;决定与一切如来所住无有二。
佛种族 = 指释迦族,即与佛陀同种族之人。/指依从佛陀之教诲,剃发染衣而出家学道之人;自东晋道安以后,僧侣多冠上‘释’姓,即自喻为与佛陀同种族之人。
诸波罗蜜
=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
预(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是为十。
####何等为出生佛法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佛法道。
“何等为十?所谓:随顺善友是出生佛法道,同种善根故;
“深心信解是出生佛法道,知佛自在故;
“发大誓愿是出生佛法道,其心宽广故;
愿/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忍自善根是出生佛法道,知业不失故;
= 知道作善业的功德,绝对不会失去。
“一切劫修行无厌足是出生佛法道,尽未来际故;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阿僧祇世界皆示现是出生佛法道,成熟众生故;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不断菩萨行是出生佛法道,增长大悲故;
“无量心是出生佛法道,一念遍一切虚空界故;
“殊胜行是出生佛法道,本所修行无失坏故;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如来种是出生佛法道,令一切众生乐发菩提心,以一切善法资持故。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大丈夫名号。
丈夫 = Purusa,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
####何等为大丈夫名号?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丈夫名号。
“何等为十?所谓:名为菩提萨埵,菩提智所生故;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名为摩诃萨埵,安住大乘故;
摩诃萨/摩诃萨埵 = Mahasatta,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Maha,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
“名为第一萨埵,证第一法故;
萨婆萨埵/萨埵 = Satta,含有存在、生、实、真、善、美、贤等义。
“名为胜萨埵,觉悟胜法故;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名为最胜萨埵,智慧最胜故;
“名为上萨埵,起上精进故;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ī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名为无上萨埵,开示无上法故;
“名为力萨埵,广知十力故;
“名为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
“名为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得此名号,则成就菩萨道。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何等为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
“何等为十?所谓: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
一乘/一道 = 指到达佛果唯一无二之道路。一者,唯一;道者,能通之义。别于二乘、三乘法门,以成佛之法,实非有二三,余法悉为此法之方便权门。
“二道是菩萨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
“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著三界故。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四行是菩萨道,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恭敬尊重劝请如来,善巧回向无休息故。
罪障 = 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ṇ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五根是菩萨道,安住净信坚固不动,起大精进所作究竟,一向正念无异攀缘,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别智慧境界故。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六通是菩萨道。
“所谓;天眼,悉见一切世界所有众色,知诸众生死此生彼故;
“天耳,悉闻诸佛说法,受持忆念,广为众生随根演畅故;
受持 = Adhiṣṭhā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宣扬/演畅 = 谓演说阐明义理。
“他心智,能知他心,自在无碍故;
“宿命念,忆知过去一切劫数,增长善根故;
“神足通,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种种为现,令乐法故;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漏尽智,现证实际,起菩萨行不断绝故。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六通/六神通 = Sad abhijnah,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七念是菩萨道。
“所谓:念佛,于一毛孔见无量佛,开悟一切众生心故;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念法,不离一如来众会,于一切如来众会中,亲承妙法,随诸众生根性欲乐而为演说,令悟入故;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念僧,恒相续见无有休息,于一切世间见菩萨故;
“念舍,了知一切菩萨舍行,增长广大布施心故;
施/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念戒,不舍菩提心,以一切善根回向众生故;
“念天,常忆念兜率陀天宫一生补处菩萨故;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ṣ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念众生,智慧方便教化调伏,普及一切无间断故。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随顺菩提八圣道是菩萨道。
“所谓:行正见道,远离一切诸邪见故;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起正思惟,舍妄分别,心常随顺一切智故;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常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
= 常说正当的言语,不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话,这样就离开语业这四种的过错,要随顺圣人的言语。
圣言 = 谓正直之言语。
“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
“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永离故;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四圣 = 出世间的四种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
“起正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佛十力无挂碍故;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心常正定,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诸三昧故。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头陀 = Dhū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行四依/四贤圣族/四依法/四圣种 = Cattaro nissaya,系比丘所应依用之四种行法。以四依法能生圣道,为圣道之种子,故称四圣种。
|
|
饮食
|
为破除比丘对饮食所生起之恶欲,故说常行乞食。
|
衣服
|
为破除比丘对衣服所生起之恶欲,故说着粪扫衣。
|
卧具
|
为破除比丘对房舍卧具等所生起之恶欲,故说依树下坐。
|
汤药
|
为破除比丘对医药所生起之恶欲,故说服陈弃药。
|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
|
正言/谛语/正语
|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
|
谛受/正命
|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入九次第定是菩萨道。
“所谓;离欲恚害,而以一切语业说法无碍;
= 离开欲念、瞋恚、伤害这种心,而用一切善语业来说法,没有障碍。
= 初禅天。
“灭除觉观,而以一切智觉观教化众生;
= 二禅天。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舍离喜爱,而见一切佛,心大欢喜;
= 三禅天。
“离世间乐,而随顺出世菩萨道乐;
= 四禅天。
“从此不动,入无色定,而亦不舍欲、色受生;
= 四无色定。
“虽住灭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萨行故。
= 灭尽定。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
|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一)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ññā-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Caturdhyanabhumi,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学佛十力是菩萨道。
“所谓:善知是处、非处智;
“善知一切众生、去、来现在业报因果智;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因果 =
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善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不同,随宜说法智;
根 =
Indriya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又根有根机、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质、资质。因根有优劣之分,故有所谓利、钝二根之别,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钝等三根之别。若以修道力修炼之,从钝根、下根而渐修至利根、上根,称为炼根或转根。各种转根之中,尤指由声闻(下根)至缘觉(中根),再往上至菩萨(上根)者。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善知一切众生种种无量性智;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善知一切众生软、中、上解差别,令入法方便智;
解 = 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例如‘十解’相对于‘十行’、‘十住’。
“遍一切世间、一切刹、一切三世、一切劫,普现如来形相威仪,而亦不舍菩萨所行智;
劫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善知一切诸禅解脱及诸三昧若垢若净、时与非时,方便出生诸菩萨解脱门智;
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谓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如来十力之一。
“知一切众生于诸趣中死此生彼差别智;
“于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劫数智;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善知一切众生乐欲、诸使、惑习灭尽智,而不舍离诸菩萨行。
= 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习气(不正当的习惯),能把它们灭尽,有这种智力。
欲乐/乐欲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正使/使 = 烦恼之异名。因烦恼驱使吾人流转于迷之世界(生死),故称烦恼为使。与随眠同义。于十随眠中,属见性者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其推求道理之性质较为猛利,故称五利使;其余之贪、嗔、痴、慢、疑之性质,则较迟钝而难以制伏,故称五钝使。
惑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三障/三惑 = 天台宗教义。其中包括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
||
见思惑
|
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之惑,须以空观对治之。
|
通惑/界内惑
|
尘沙惑
|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之法所起之惑障,称为尘沙惑。菩萨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称著空惑,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化度众生。又此惑为菩萨所断,故又称别惑,通于界内外,须以假观破之。
|
别惑/界外惑
|
无明惑
|
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又称别惑。须以中观破之。
|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如来无上巧方便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无量道、无量助道、无量修道、无量庄严道。
####何等为无量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道。
“何等为十?所谓:虚空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虚空 = Ākāś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法界无边故,菩萨道亦无量;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众生界无尽故,菩萨道亦无量;
“世界无际故,菩萨道亦无量;
界/世界 = Loka-dhatu,意谓可毁坏之处所。
“劫数不可尽故,菩萨道亦无量;
“一切众生语言法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如来身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佛音声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如来力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一切智智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是为十。
####何等为助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助道。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所谓:如虚空界无量,菩萨集助道亦无量;
“如法界无边,菩萨集助道亦无边;
“如众生界无尽,菩萨集助道亦无尽;
“如世界无际,菩萨集助道亦无际;
“如劫数说不可尽,菩萨集助道亦一切世间说不能尽;
“如众生语言法无量,菩萨集助道出生智慧知语言法亦无量;
“如如来身无量,菩萨集助道遍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世、一切劫亦无量;
“如佛音声无量,菩萨出一言音周遍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知故,所集助道亦无量;
“如佛力无量,菩萨承如来力积集助道亦无量;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
“如一切智智无量,菩萨积集助道亦如是无有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量智慧。
####何等为修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修道。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r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不来不去修,身、语、意业无动作故;
不来不去
= Ana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则诸法因缘固有聚散,其自性实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乃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所特重之教说。
“不增不减修,如本性故;
不增不减
=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变、常住、遍一切处者,无一法增,亦无一法减。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非有非无修,无自性故;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净说而发展,此乃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
“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水中月修,离一切执著故;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阳焰 = 大乘十喻之一。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
“空、无相、无愿、无作修,明见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
空 = Sunya,与‘有’相对。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不可说、无言说、离言说修,远离施设安立法故;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安立 = 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不坏法界修,智慧现知一切法故;
= 不坏法界的修道,智慧现前,能知一切法。
“不坏真如实际修,普入真如实际虚空际故;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Bhūta-tathatā/tathā,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广大智慧修,诸有所作力无尽故;
“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智平等修,现见一切法无疑惑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一切智无上善巧修。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
####何等为庄严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道。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离欲界,入色界、无色界禅定解脱及诸三昧,亦不因此而受彼生,是为第一庄严道。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
|
欲界
|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
色界/色天/色行天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
“智慧现前,入声闻道,不以此道而取出离,是为第二庄严道。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智慧现前,入辟支佛道,而起大悲无有休息,是为第三庄严道。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虽有人、天眷属围绕,百千婇女歌舞侍从,未曾暂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是为第四庄严道。
围绕 = 包围环绕之意。即绕右旋而敬礼,一般多指右绕三匝。
“与一切众生受诸欲乐共相娱乐,乃至未曾于一念间舍离菩萨平等三昧,是为第五庄严道。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娱乐 = 佛世以来,比丘教团须遵守离歌舞观听戒,禁止听、看音乐、歌、演剧等。亦即教团禁止一切娱乐,仅准许配有教导文句之节拍与歌诵。直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于佛塔礼拜供养中,始采用音乐、合唱、演剧等方式。
“已到一切世间彼岸,于诸世法悉无所著,而亦不舍度众生行,是为第六庄严道。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安住正道、正智、正见,而能示入一切邪道,不取为实,不执为净,令彼众生远离邪法,是为第七庄严道。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正智 = Samma-na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妙理者。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常善护持如来净戒,身、语、意业无诸过失,为欲教化犯戒众生,示行一切凡愚之行,虽已具足清净福德住菩萨趣,而示生于一切地狱、畜生、饿鬼及诸险难、贫穷等处,令彼众生皆得解脱,而实菩萨不生彼趣,是为第八庄严道。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不由他教,得无碍辩,智慧光明普能照了一切佛法,为一切如来神力所持,与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成就一切坚固大人明净密法,安住一切平等诸乘,诸佛境界皆现其前,具足一切世智光明,照见一切诸众生界,能为众生作知法师,而示求正法未曾休息,虽实与众生作无上师,而示行尊敬阇梨和尚。
说法师/大法师/法师 = Dhamma-kathika,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解/法无碍智
|
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解/义无碍智
|
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辞无碍/词无碍/辞无碍辩/辞无碍解/辞无碍智
|
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说无碍/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
|
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无滞之言说即辩也。
|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
|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
Laukika-j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
出世间智
|
Lokottara-j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
出世间上上智
|
Lokottaratama-j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住菩萨道,随其所应皆为示现。
“是为第九庄严道。
“善根具足,诸行究竟,一切如来所共灌顶,到一切法自在彼岸,无碍法缯以冠其首;其身遍至一切世界,普现如来无碍之身,于法自在最上究竟,转于无碍清净法轮;一切菩萨自在之法皆已成就,而为众生故,于一切国土示现受生;与三世诸佛同一境界,而不废菩萨行,不舍菩萨法,不懈菩萨业,不离菩萨道,不弛菩萨仪,不断菩萨取,不息菩萨巧方便,不绝菩萨所作事,不厌菩萨生成用,不止菩萨住持力。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冠(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弛(chí) =
放松弓弦[unstring]。(懈怠,松懈[slack and lazy]。)
用 = 作用、功能之意。相对于‘体’而言。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何以故?菩萨欲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一切智门,修菩萨行无休息故。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是为第十庄严道。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庄严道,亦不舍菩萨道。
####何等为足?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
足(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使满足[satisfy]。)
“何等为十?所谓持戒足,殊胜大愿悉成满故;
持戒 = 戒,梵语sila,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
“精进足,集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转故;
觉支/觉分/菩提分 = Bodhipakkhiya,分,支分、因之义。菩提分广义之解释泛指追求智慧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狭义则仅指三十七道品中之七觉支(七菩提分),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勤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神通足,随众生欲令欢喜故;
“神力足,不离一佛刹往一切佛刹故;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深心足,愿求一切殊胜法故;
“坚誓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随顺足,不违一切尊者教故;
“乐法足,闻持一切佛所说法不疲懈故;
“法雨足,为众演说无怯弱故;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修行足,一切诸恶悉远离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最胜足,若一举步,悉能遍至一切世界。
####何等为手?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手。
“何等为十?所谓:深信手,于佛所说,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布施手,有来求者,随其所欲皆令充满故;
“先意问讯手,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问讯 =
Pr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引(yǐn) = 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拉开弓[draw a
bow]。(引导[guide]/带领[lead]。)
“供养诸佛手,集众福德无疲厌故;
福德 = 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多闻善巧手,悉断一切众生疑故;
多闻 =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
“令超三界手,授与众生拔出欲泥故;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置于彼岸手,四暴流中救溺众生故;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āro
oghā,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rsty-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dy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不吝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开示故;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善用众论手,以智慧药灭身心病故;
论藏/论 = Abhidhamma,系三藏之一。音译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意译对法。即明示教法之意。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称为论。例如大智度论即为解释大品般若经而作者。
“恒持智宝手,开法光明破烦恼暗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手,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何等为腹?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腹。
腹(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
“何等为十?所谓;离谄曲腹,心清净故;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离幻伪腹,性质直故;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不虚假腹,无险诐故;
虚假 = ‘真实’之对称。一般常将虚假不实、虚假谄伪连用。内怀虚假邪念,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称为行为虚假行,或虚假杂毒善。
险(xiǎn) = 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be rugged and
rough]。(地势险峻、危险[high-abrupt]/要隘,险要的地带[a place difficult of access;narrow
pass]/邪恶[vicious;venomous;evil]。)
诐(bì) = 辩论[argue]。(谄媚[flatter]/通“颇”。偏颇,不正[biased,biassed]。)
“无欺夺腹,于一切物无所贪故;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断烦恼腹,具智慧故;
“清净心腹,离诸恶故;
“观察饮食腹,念如实法故;
饮食 = 饮料食物。欲界之有情必依饮食资身。谓以香、味、触三法为体,入于口腹而能资益诸根者。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观察无作腹,觉悟缘起故;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觉悟一切出离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远离一切边见垢腹,令一切众生得入佛腹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腹,悉能容受一切众生。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见/恶见 = Mithya-drst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
|
有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
|
Sakkāya-diṭṭhi,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
边执见/边见
|
Antaggāha-diṭṭ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ā-diṭṭ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
见取/见取见
|
Drsti-paramar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
|
####何等为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
藏 = Pitaka,乃篮或箧、箧藏之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复由此义,转指‘摄菩萨等一切所应知之法’为藏,称为菩萨藏。
“何等为十?所谓:不断佛种是菩萨藏,开示佛法无量威德故;
佛种 =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
德 = 由行正道而得之意,引申为利益、幸福等意。功德、福德、道德等则为一般之成语。
“增长法种是菩萨藏,出生智慧广大光明故;
“住持僧种是菩萨藏,令其得入不退法轮故;
“觉悟正定众生是菩萨藏,善随其时不逾一念故;
定 = 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定原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
“究竟成熟不定众生是菩萨藏,令因相续无有间断故;
因 = Hetu,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为邪定众生发起大悲是菩萨藏,令未来因悉得成就故;
邪禅/邪定 = 错误之禅定。/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
“满佛十力不可坏因是菩萨藏,具降伏魔军无对善根故;
无对 = Apratigha,对,为碍之意。无对,即非极微所成之无障碍法。‘有对’之对称。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境等十处有障碍,故为有对;意处、法处无障碍,故为无对。
“最胜无畏大师子吼是菩萨藏,令一切众生皆欢喜故;
师子吼 = Siṃhanā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得佛十八不共法是菩萨藏,智慧普入一切处故;
“普了知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佛是菩萨藏,于一念中悉明见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善根不可坏大智慧藏。
十八不共法 = Aṣṭādaś-āveṇika-buddha-dhar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何等为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心法/心事/心 = 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何等为十?所谓:精勤心,一切所作悉究竟故;
“不懈心,积集相好福德行故;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诸魔军故;
恶魔/魔罗/魔 = Mara,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
“如理行心,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理体/理性/理 = ‘事’之对称。指万象差别事法之本体。为平等一如之谛理。‘理’具有随缘、不变二德,即随缘而变化森罗差别之万法,然其性则常住不变。以其超越凡夫之相对知识,故无法以言语、文字表现。
“不退转心,乃至菩提终不息故;
乃至 =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Yavat,中略之义,相当于英语as far as。(二)Antasas,系表示最少、至少等穷边际之词,相当于英语之at
least。
“性清净心,知心不动无所著故;
“知众生心,随其解欲令出离故;
“令入佛法大梵住心,知诸众生种种解欲,不以别乘而救护故;
梵 = Brahman,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见三界相不取著故;
“卍字相金刚坚固胜藏庄严心,一切众生数等魔来,乃至不能动一毛故。
万字/卍卍字/卍字 = Svástika,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光明藏心。
####何等为被甲?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被甲。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何等为十?所谓:被大慈甲,救护一切众生故;
“被大悲甲,堪忍一切诸苦故;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被大愿甲,一切所作究竟故;
“被回向甲,建立一切佛庄严故;
“被福德甲,饶益一切诸众生故;
“被波罗蜜甲,度脱一切诸含识故;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被智慧甲,灭一切众生烦恼暗故;
“被善巧方便甲,生普门善根故;
= 生普门的法门,积集一切善根。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
“被一切智心坚固不散乱甲,不乐余乘故;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被一心决定甲,于一切法离疑惑故。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被如来无上甲胄,悉能摧伏一切魔军。
胄(zhòu) = 头盔[helmet]。
####何等为器仗?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器仗。
器 = 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准此,接受佛法而信受之人,称为法器、道器。/为器世间之略称。指有情所依处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何等为十?所谓;布施是菩萨器仗,摧破一切悭吝故;
悭 =
Matsarya,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持戒是菩萨器仗,弃舍一切毁犯故;
“平等是菩萨器仗,断除一切分别故;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智慧是菩萨器仗,消灭一切烦恼故;
“正命是菩萨器仗,远离一切邪命故;
谛受/正命道支/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八正道之一。
邪活命/邪命 = Miccha-jiva,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八邪行之一。
“善巧方便是菩萨器仗,于一切处示现故;
“略说贪、瞋、痴等一切烦恼是菩萨器仗,以烦恼门度众生故;
“生死是菩萨器仗,不断菩萨行教化众生故;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说如实法是菩萨器仗,能破一切执著故;
“一切智是菩萨器仗,不舍菩萨行门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除灭一切众生长夜所集烦恼结使。
长夜 =
Dirgha-ratram,指极长久之时间。/Dirgha-ratra,凡夫流转生死不已,直至由无明之睡眠中觉醒之漫长时间,称为长夜,乃比喻生死之迷。
结使 =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
####何等为首?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首。
“何等为十?所谓:涅槃首,无能见顶故;
无见顶相 =
为梵语Usnisasiraskata(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
“尊敬首,一切人、天所敬礼故;
“广大胜解首,三千界中最为胜故;
信解/胜解 = Adhimutti,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第一善根首,三界众生咸供养故;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荷戴众生首,成就顶上肉髻相故;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戴(dài) = 增益[gain]。(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 on]/敬奉,尊奉 [respect]。)
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顶肉髻成相/肉髻圆好高胜相/顶肉骨成相/顶发肉骨成相/顶上肉髻高广平好相/顶上现乌瑟腻沙相/肉髻相
=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意译作髻、顶髻、佛顶。乃三十二相之一。
“不轻贱他首,于一切处常尊胜故;
“般若波罗蜜首,长养一切功德法故;
养/长养 = Aupacayika,乃生长、养育之意。
“方便智相应首,普现一切同类身故;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教化一切众生首,以一切众生为弟子故;
弟子 = Sissa/antevasika,意译所教。即从师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
“守护诸佛法眼首,能令三宝种不断绝故。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首。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何等为眼?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眼。
“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
“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
“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
实相 =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智眼,知见诸法故;
“光明眼,见佛光明故;
光/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出生死眼,见涅槃故;
“无碍眼,所见无障故;
“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眼。
####何等为耳?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耳。
“何等为十?所谓:闻赞叹声,断除贪爱;
赞/叹/赞叹 =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贪爱 = 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trs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着于境之贪烦恼。
“闻毁呰声,断除瞋恚;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闻说二乘,不著不求;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闻菩萨道,欢喜踊跃;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闻地狱等诸苦难处,起大悲心,发弘誓愿;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闻说人、天胜妙之事,知彼皆是无常之法;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闻有赞叹诸佛功德,勤加精进,令速圆满;
“闻说六度、四摄等法,发心修行,愿到彼岸;
“闻十方世界一切音声,悉知如响,入不可说甚深妙义;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道场,常闻正法未曾暂息,而恒不舍化众生事。
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是为十。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耳。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Saḍ-pāramitā,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ta,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ta,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ta,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ta,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āna-paramita,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ññā-paramita,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āna-saṃ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ādita-saṃ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ā-saṃ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ānārthat-saṃ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何等为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鼻。
“何等为十?所谓:闻诸臭物不以为臭;
“闻诸香气不以为香;
“香臭俱闻,其心平等;
“非香非臭,安住于舍;
等舍/舍 = Upekkha/upekha,舍是一种平等作意,不带贪念。释迦牟尼主张在修行时,对于五蕴,应该采取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的态度,保持在平等舍的态度,就能让心解脱。
“若闻众生衣服、卧具及其肢体所有香臭,则能知彼贪、恚、愚痴等分之行;
敷具/卧具 = Sayanasana,指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寝具。
肢(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若闻诸伏藏草木等香,皆如对目前,分明辨了;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草木 = 譬喻受佛陀教法之一切众生,犹如受雨水滋润之草木。
“若闻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众生之香,皆知彼过去所行之行;
阿鼻地狱 =
阿鼻,梵名Avici,意译无间地狱。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位于地狱最底层,乃大逆大恶者命终后所堕之处,于此受苦之众生。
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若闻诸声闻布施、持戒、多闻慧香,住一切智心,不令散动;
“若闻一切菩萨行香,以平等慧入如来地;
“闻一切佛智境界香,亦不废舍诸菩萨行。
佛智 =
Buddha-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是为十。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无量无边清净鼻。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ṣ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何等为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舌。
“何等为十?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演畅词辩无尽舌;开阐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虚空舌;普照一切佛刹舌;普使众生悟解舌;悉令诸佛欢喜舌;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是为十。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遍覆一切诸佛国土无上舌。
开示悟入 = 依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即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间。
|
|
开
|
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
|
示
|
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
悟
|
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
|
入
|
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
|
####何等为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何等为十?所谓:人身,为教化一切诸人故;
人身 =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
“非人身,为教化地狱、畜生、饿鬼故;
“天身,为教化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故;
“学身,示现学地故;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学地 = 指修学佛道时,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学,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前三果是为有学,第四果为无学;其中,有学之阶段即为学地。
“无学身,示现阿罗汉地故;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阿罗诃/罗汉/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独觉身,教化令入辟支佛地故;
“菩萨身,令成就大乘故;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如来身,智水灌顶故;
智水 = 以清水譬喻清净之智慧,称为智水。反之,以浊水譬喻愚痴之烦恼,则称痴水。
“意生身,善巧出生故;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无漏法身,以无功用示现一切众生身故。
无漏 =
Anasr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是为十。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无上之身。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
|
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
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
####何等为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意。
意 = Manas,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依六识家之见,心、意、识三者同体异名。依八识家而言,心即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而识则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兼及意识。
“何等为十?所谓上首意,发起一切善根故;
发处/发起 = 指物之初起。或指激扬鼓动他人。
上首 =
Pamukha,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
“安住意,深信坚固不动故;
“深入意,随顺佛法而解故;
“内了意,知诸众生心乐故;
“无乱意,一切烦恼不杂故;
“明净意,客尘不能染著故;
客尘烦恼/客尘 = Agantuka-kleś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善观众生意,无有一念失时故;
“善择所作意,未曾一处生过故;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密护诸根意,调伏不令驰散故;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驰(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善入三昧意,深入佛三昧无我、我所故。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ā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ā,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我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佛无上意。
####何等为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
行 =
Sankhara,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Cariya,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
“何等为十?所谓:闻法行,爱乐于法故;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说法行,利益众生故;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离贪、恚,痴怖畏行,调伏自心故;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欲界行,教化欲界众生故;
“色、无色界三昧行,令速转还故;
= 很快回转,回小向大,发菩提心。
“趣向法义行,速得智慧故;
“一切生处行,自在教化众生故;
“一切佛刹行,礼拜供养诸佛故;
“涅槃行,不断生死相续故;
“成满一切佛法行,不舍菩萨法行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来无去行。
####何等为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住。
“何等为十?所谓:菩提心住,曾不忘失故;
“波罗蜜住,不厌助道故;
“说法住,增长智慧故;
“阿兰若住,证大禅定故;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y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随顺一切智头陀知足四圣种住,少欲少事故;
“深信住,荷负正法故;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
“亲近如来住,学佛威仪故;
“出生神通住,圆满大智故;
“得忍住,满足授记故;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道场住,具足力、无畏、一切佛法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住。
####何等为坐?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坐。
“何等为十?所谓:转轮王坐,兴十善道故;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四天王坐,于一切世间自在安立佛法故;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帝释坐,与一切众生为胜主故;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梵天坐,于自他心得自在故;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ā/Mahā-brahmā,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师子坐,能说法故;
狮子/师子 = Siha,狮子为百兽之王,故诸经论中每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又如佛之座席称为师子座、狮子座,佛之说法称师子吼、狮子吼。
“正法坐,以总持辩才力而开示故;
“坚固坐,誓愿究竟故;
“大慈坐,令恶众生悉欢喜故;
“大悲坐,忍一切苦不疲厌故;
“金刚坐,降伏众魔及外道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正觉坐。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何等为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卧。
“何等为十?所谓:寂静卧,身心憺怕故;
憺(dàn) = 安然[safely;stable]。(恬静;清静[tranquil;quiet]。)
怕(pà) = 畏惧[fear;dread;be
afraid of]。
泊(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澹泊/憺怕 = 即恬静寡欲。说文解字解释憺为安,憺然安乐之义;怕又作泊,无为之义。广雅解释憺怕为寂寞或恬静之义。
“禅定卧,如理修行故;
“三昧卧,身心柔软故;
“梵天卧,不恼自他故;
“善业卧,于后不悔故;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悔 = 即忏悔自己所造之业。心所之名。
“正信卧,不可倾动故;
正信 =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所说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
“正道卧,善友开觉故;
开觉 = 开发觉知之意,亦即开发自己本具之佛性,以证悟法之本源。
“妙愿卧,善巧回向故;
“一切事毕卧,所作成办故;
“舍诸功用卧,一切惯习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法卧,悉能开悟一切众生。
####何等为所住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住处。
“何等为十?所谓;以大慈为所住处,于一切众生心平等故;
“以大悲为所住处,不轻未学故;
未(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 not;not
yet;never]。
“以大喜为所住处,离一切忧恼故;
“以大舍为所住处,于有为、无为平等故;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以一切波罗蜜为所住处,菩提心为首故;
“以一切空为所住处,善巧观察故;
“以无相为所住处,不出正位故;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以无愿为所住处,观察受生故;
“以念慧为所住处,忍法成满故;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以一切法平等为所住处,得授记莂故。
莂(bié) = 植物生长太密而移栽。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碍所住处。
####何等为所行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行处。
“何等为十?所谓:以正念为所行处,满足念处故;
念住/念处 = Satipaṭṭhāna,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念处有四种,系以身、受、心、法等四念处,观自相、共相,而一一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
“以诸趣为所行处,正觉法趣故;
= 能用正觉法趣向菩提。
趣 = Gati,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以智慧为所行处,得佛欢喜故;
“以波罗蜜为所行处,满足一切智智故;
“以四摄为所行处,教化众生故;
“以生死为所行处,积集善根故;
“以与一切众生杂谈戏为所行处,随应教化令永离故;
“以神通为所行处,知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以善巧方便为所行处,般若波罗蜜相应故;
“以道场为所行处,成一切智而不断菩萨行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所行处。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ṭṭhā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六、问因圆究竟行法(等觉位)
####何等为观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观察。
“何等为十?所谓:知诸业观察,微细悉见故;
业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知诸趣观察,不取众生故;
“知诸根观察,了达无根故;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知诸法观察,不坏法界故;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见佛法观察,勤修佛眼故;
“得智慧观察,如理说法故;
“无生忍观察,决了佛法故;
无生忍/不起法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忍辱波罗密之一种,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指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退转。
“不退地观察,灭一切烦恼,超出三界、二乘地故;
不退地 =
不退之位地。不退,梵语Avinivartaniya,音译阿鞞跋致,谓不退堕于恶趣及二乘地,且所得之证法不退失。
“灌顶地观察,于一切佛法自在不动故;
“善觉智三昧观察,于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观察智。
####何等为普观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观察。
“何等为十?所谓:普观一切诸来求者,以无违心满其意故;
“普观一切犯戒众生,安置如来净戒中故;
“普观一切害心众生,安置如来忍力中故;
害 =
Vihimsa,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梵ahimsa),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属大善地法之一。
“普观一切懈怠众生,劝令精勤不舍荷负大乘担故;
怠/懈怠 = Kusita,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担(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普观一切乱心众生,令住如来一切智地,无散动故;
“普观一切恶慧众生,令除疑惑破有见故;
常见/有见 = Atthita,指执着于有之偏见。即妄执世间万物皆具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之见解,如认为吾人固定不变,我体常存;又如主张‘人常为人,畜生常为畜生,贫富恒常不变动’等说法,皆属有见。
“普观一切平等善友,顺其教命住佛法故;
“普观一切所闻之法,疾得证见最上义故;
“普观一切无边众生,常不舍离大悲力故;
“普观一切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普观察。
####何等为奋迅?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奋迅。
“何等为十?所谓:牛王奋迅,映蔽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等诸大众故;
超群/胜群/牛王 = Rsabha,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象王奋迅,心善调柔,荷负一切诸众生故;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龙王奋迅,兴大法密云,耀解脱电光,震如实义雷,降诸根、力、觉、分、禅定、解脱、三昧甘露雨故;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根力觉道/根力觉分 = 指五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及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大金翅鸟王奋迅,竭贪爱水,破愚痴㲉,搏撮烦恼诸恶毒龙,令出生死大苦海故;
妙翅鸟/项瘿鸟/金翅鸟 = Supar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Garuḷa)。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㲉(què) =
鸟卵;蛋壳[egg shells]。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撮(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苦海 =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
“大师子王奋迅,安住无畏平等大智以为器仗,摧伏众魔及外道故;
狮子奋迅/师子奋迅 = 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哮吼之相,其余兽类尽失威窜伏,而令狮子儿之雄猛俱增。故诸经论中每以师子奋迅喻称佛之大威神力,盖佛奋迅其大悲法界之身,广开大悲之根门,竖其悲毛之先导,复现应机之威力,可令二乘等窜藏聋盲,而使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
“勇健奋迅,能于生死大战阵中,摧灭一切烦恼冤故;
阵(zhèn) = 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battle array;formation]。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大智奋迅,知蕴、界、处及诸缘起,自在开示一切法故;
蕴 =
Khandha,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界 = Dhatu,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
|||
十二处
|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
法
|
意
|
五蕴
|
色
|
受、想、行
|
识
|
“陀罗尼奋迅,以念慧力持法不忘,随众生根为宣说故;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辩才奋迅,无碍迅疾分别一切,咸令受益心欢喜故;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迅(xùn) = 快[quick]。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如来奋迅,一切智智助道之法皆悉成满,以一念相应慧,所应得者一切皆得,所应悟者一切皆悟,坐师子座降魔冤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一念相应
=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四)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
悟 = 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词。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开悟,菩提和涅槃为所悟之智和理;菩提为能证之智慧,涅槃为所证之理,佛及阿罗汉为能证悟者。佛教由于教理之深浅不同,悟之境界亦有区别;小乘断三界之烦恼证择灭之理,大乘唯识宗说悟入唯识之性,三论宗倡至不可得空之域,华严证入十佛之自境界,天台证诸法实相,禅宗则主见性成佛。总之,大乘之悟界乃是证见真理,断除烦恼之扰乱,圆具无量妙德,应万境而施自在之妙用。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中有迷悟之分,前六界为迷界,后四界为悟界,称六凡四圣。若以九一相对来说,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圆满之悟界唯有佛界。又从悟之程度而言,悟一分为小悟,悟十分为大悟。若依时间之迟速,可分渐悟、顿悟。依智解而言,解知其理,称为解悟;由修行而体达其理,则称证悟。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于一切法无上自在奋迅。
####何等为师子吼?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师子吼。
“何等为十?所谓: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
“是菩提心大师子吼。
“‘我当令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ā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是大悲大师子吼。
“‘我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
“是报如来恩大师子吼。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
|
|
佛
|
Buddho,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
|
法
|
Dham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
|
僧
|
Saṅ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
“‘我当严净一切佛刹。’
“是究竟坚誓大师子吼。
“‘我当除灭一切恶道及诸难处。’
恶趣/恶道 = Akuśala-gatīḥ,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是自持净戒大师子吼。
“‘我当满足一切诸佛身、语及意,相好庄严。’
“是求福无厌大师子吼。
功德/福德/福 = Punna,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阿含经将善行分为出世间无漏梵行(清净行)与世间有漏福德二种。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我当成满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是求智无厌大师子吼。
智慧/智 = Nana,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后转指断烦恼主因之精神作用而言。
“‘我当除灭一切众魔及诸魔业。’
“是修正行断诸烦恼大师子吼。
正行 = Samma-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我当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伽罗,空、无相、无愿,净如虚空。’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寿 = Ayus,与命(梵Jivita)、命根同义,故又称寿命。即指由先前所作之行为(即业力)而生于此世直至死亡之持续期间,具有执持我人身体之暖(即体温)与识(即心识)之作用。俱舍宗与唯识宗以命根为不相应行法之一。如此,则寿执持暖、识,暖、识复还执持寿,两者具有相依之关系,然临死时,寿、暖、识三者终必由肉体离去。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是无生法忍大师子吼。
“最后生菩萨震动一切诸佛国土,悉令严净,是时,一切释、梵、四王咸来赞请:‘唯愿菩萨以无生法而现受生!’
“菩萨则以无碍慧眼普观世间:‘一切众生无如我者。’
“即于王宫示现诞生,自行七步大师子吼:‘我于世间最胜第一,我当永尽生死边际。’
四方七步 =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
“是如说而作大师子吼。
如说 = 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此外,尚有如说往生等,亦为此例。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师子吼。
三法印 = Trilakṣaṇā
dharmamudrā/Tri-dṛṣṭi-nimitta-mudrā,可作为佛教特征之三种法门。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项根本佛法。此三项义理可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三法印。小乘经典若有此‘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否则即是魔说。此语未见于巴利语系经典。
|
|
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无常印/诸行无常
|
Anityah sarva-samskarah,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
一切法无我印/无我印/诸法无我
|
Niratmanah sarva-dharmah,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
涅槃寂灭印/寂灭涅槃印/涅槃印/涅槃寂静
|
Santam nirvanam,是说涅槃的境界,无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般若中道体性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