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
九会
|
七会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至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至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放眉间白毫相光、放口光
|
会主
|
如来及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如来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
说法
|
等觉,妙觉法门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第50卷而已
#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菩萨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说罢,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普贤最后说颂劝众受持。
尔时,世尊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眉间毫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洁白右萦相/毫相/白毛相/白毫相/眉间白毫相 = Bhru-vivarantarorna-kesa,三十二相之一,即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
出现 = 谓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之故,示现化身而出于世间。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其光普照十方,尽虚空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显现如来无量自在,觉悟无数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映蔽一切诸魔宫殿,显示一切诸佛如来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及以一切道场众会;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
= 作出这些境界之后,光又来到道场,向右绕菩萨众会,然后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的顶。妙德就是文殊菩萨。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周遍法界 = 佛教以法之所在,称为法界;诸法无量无边,充塞宇宙,法界亦无边无际,故周遍法界乃表示无所不至之义。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性起 = 为‘缘起’之对称。乃华严宗教义之一。性起即从性而起之意,亦即从佛果之境界说事物之现起。缘起为依缘而起之意,亦即从因位之境界论说事物之现起。
时,此道场一切大众,身心踊跃,生大欢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来放大光明,必当演说甚深大法。”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于莲华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说颂言:
袒(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偏袒/偏袒右肩 =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
跽(jì) = 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prostrate;kneel for a long time]。(又指半跪,单膝着地[kneel]。)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正觉功德大智出,普达境界到彼岸,等于三世诸如来,是故我今恭敬礼。
正觉 = 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已升无相境界岸,而现妙相庄严身,放于离垢千光明,破魔军众咸令尽。
无相 =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魔军 =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
“十方所有诸世界,悉能震动无有余,未曾恐怖一众生,善逝威神力如是。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a,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为佛十号之一。
“虚空法界性平等,已能如是而安住,一切含生无数量,咸令灭恶除众垢。
“苦行勤劳无数劫,成就最上菩提道,于诸境界智无碍,与一切佛同其性。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导师放此大光明,震动十方诸世界,已现无量神通力,而复还来入我身。
= 这种光明又回来,入到我(妙德菩萨)的头顶之内,进入我的身中。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决定法中能善学,无量菩萨皆来集,令我发起问法心,是故我今请法王。
法王 = 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今此众会皆清净,善能度脱诸世间,智慧无边无染著,如是贤胜咸来集。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贤(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
“利益世间尊导师,智慧精进皆无量,今以光明照大众,令我问于无上法。
勤/精进 = Vīrya,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为六度、七觉支与八正道之一。
“谁于大仙深境界,而能真实具开演?谁是如来法长子?世间尊导愿显示!”
= 谁能对于大觉金仙的甚深境界明了,能真实不虚,具足圆满,来开示一切众生,演说一切佛法。
大仙 = Mahar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显示 =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
尔时,如来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名无碍无畏,百千亿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无所畏/无畏 = Vaisarady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普照十方,尽虚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绕十匝,显现如来种种自在,开悟无量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映蔽一切诸魔宫殿,显示一切诸佛如来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及以一切道场众会;作是事已,而来右绕菩萨众会,入普贤菩萨摩诃萨口。
其光入已,普贤菩萨身及师子座,过于本时及诸菩萨身座百倍,唯除如来师子之座。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本时 = 指本来久远之昔时。即佛最初成道(成佛)之时。
尔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问普贤菩萨摩诃萨言:“佛子,佛所示现广大神变,令诸菩萨皆生欢喜,不可思议,世莫能知,是何瑞相?”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普贤菩萨摩诃萨言:“佛子,我于往昔见诸如来、应、正等觉,示现如是广大神变,即说如来出现法门。如我惟忖,今现此相,当说其法。”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忖(cǔn) = 思量,揣度[ponder;speculate]。
说是语时,一切大地悉皆震动,出生无量问法光明。
时,性起妙德菩萨问普贤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诸佛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法?愿为我说!
“佛子,此诸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众会,皆久修净业,念慧成就,到于究竟大庄严岸,具一切佛威仪之行,正念诸佛未曾忘失,大悲观察一切众生,决定了知诸大菩萨神通境界,已得诸佛神力所加,能受一切如来妙法;具如是等无量功德,皆已来集。
清净业/净业 = 指清净之行业。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佛子,汝已曾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所,承事供养,成就菩萨最上妙行,于三昧门皆得自在,入一切佛秘密之处,知诸佛法,断众疑惑,为诸如来神力所加,知众生根,随其所乐,为说真实解脱之法,随顺佛智,演说佛法,到于彼岸,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疑/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佛智 = Buddha-jna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
“善哉!佛子,愿说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法,身相、言音、心意、境界,所行之行、成道、转法轮,乃至示现入般涅槃,见闻亲近所生善根;如是等事,愿皆为说!”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转梵轮/转法轮 =
Dharma-cakra-pravar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涅槃/般涅槃 = Nirv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时,如来性起妙德菩萨欲重明此义,向普贤菩萨而说颂曰:
“善哉无碍大智慧,善觉无边平等境,愿说无量佛所行,佛子闻已皆欣庆!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菩萨云何随顺入,诸佛如来出兴世?云何身语心境界?及所行处愿皆说!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云何诸佛成正觉?云何如来转法轮?云何善逝般涅槃?大众闻已心欢喜。
“若有见佛大法王,亲近增长诸善根,愿说彼诸功德藏,众生见已何所获?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获(huò) = 猎得禽兽[capture;catch]/收割庄稼[reap;harvest]。(得到;取得[get]/
得以,能够[can]。)
“若有得闻如来名,若现在世若涅槃,于彼福藏生深信,有何等利愿宣说!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ratyutpannadhva,三世之一。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此诸菩萨皆合掌,瞻仰如来仁及我,大功德海之境界,净众生者愿为说!
仁(rén)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benevolence]。
“愿以因缘及譬喻,演说妙法相应义,众生闻已发大心,疑尽智净如虚空。
因缘 = Hetu-praty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如遍一切国土中,诸佛所现庄严身,愿以妙音及因喻,示佛菩提亦如彼。
= 愿仁者您用微妙的音声和因缘譬喩之法。
“十方千万诸佛土,亿那由他无量劫,如今所集菩萨众,于彼一切悉难见。
= 现在从十方世界所来集会的菩萨,对于这种如来出现的法,从来都没有见过。
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佛土 = 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此诸菩萨咸恭敬,于微妙义生渴仰,愿以净心具开演,如来出现广大法!”
恭敬 = Sat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一、答如来出现之法相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如来性起妙德等诸菩萨大众言:“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
“何以故?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一缘 = 指同一类之因缘、机缘。
“何等为十?所谓:过去无量摄受一切众生菩提心所成故,
“过去无量清净殊胜志乐所成故,
“过去无量救护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大慈大悲 =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
“过去无量相续行愿所成故,
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过去无量修诸福智心无厌足所成故,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过去无量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所成故,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
“过去无量智慧方便清净道所成故,
“过去无量清净功德藏所成故,
“过去无量庄严道智所成故,
“过去无量通达法义所成故。
“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法门 = 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缘、无量事,方乃得成。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所谓:兴布大云,降霔大雨,四种风轮相续为依。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其四者何?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
= 第一种风轮,名叫能持。
“二名能消,能消大水故;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
“三名建立,建立一切诸处所故;
“四名庄严,庄严分布咸善巧故。
“如是皆由众生共业,及诸菩萨善根所起,令于其中一切众生,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 令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众生,各人得到应得的利益。好像雨水降在大地,大树就得到多量的雨水,小草就得到少量的雨水。佛法也是这样,各随所宜,而得受用。
“佛子,如是等无量因缘,乃成三千大千世界,法性如是,无有生者,无有作者,无有知者,无有成者,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 也没有人能成三千大千世界,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自然而然得到成就。
不二/无二/离两边/真如/法性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非以一缘,非以一事,而得成就;以无量因缘,无量事相,乃得成就。
“所谓:曾于过去佛所,听闻受持大法云雨,因此能起如来四种大智风轮。
“何等为四?一者、念持不忘陀罗尼大智风轮,能持一切如来大法云雨故;
念持 = 指忆念受持,毫不间断。
“二者、出生止观大智风轮,能消竭一切烦恼故;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三者、善巧回向大智风轮,能成就一切善根故;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ṇ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四者、出生离垢差别庄严大智风轮,令过去所化一切众生善根清净,成就如来无漏善根力故。
无漏 = Anāśrava,意指不会带来烦恼的事物。漏(Āśrava),意为渗漏、流出,是烦恼的异名。佛教中,将一切法,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种特性,具备无漏特色的法,称为无漏法,即是指不会让人升起贪、恚的法。
“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作而得成就。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一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将欲成时,大云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处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将欲成时。
= 唯独三千大千世界将要成就的时候,才能受得了这种倾盆大雨。
洪(hóng) = 大水[flood]。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名成就如来出现,一切二乘心志狭劣,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诸大菩萨心相续力。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二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众生以业力故,大云降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业力 = 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以诸菩萨善根力故,兴大法云,雨大法雨,亦无所从来,无所至去。
善根/善本/德本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三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降霔大雨,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无能知数,若欲算计,徒令发狂;唯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罗,以过去所修善根力故,乃至一滴无不明了。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Akaniṣṭha> = Maheśvara,即湿婆神,原为印度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阿迦尼吒,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一切众生、声闻、独觉所不能知,若欲思量,心必狂乱;唯除一切世间主,菩萨摩诃萨,以过去所修觉慧力故,乃至一文一句,入众生心,无不明了。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四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降雨之时,有大云雨,名为能灭,能灭火灾;
灭(miè) = 消灭;灭亡[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
“有大云雨,名为能起,能起大水;
“有大云雨,名为能止,能止大水;
“有大云雨,名为能成,能成一切摩尼诸宝;
末尼/摩尼 = Maṇ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大云雨,名为分别,分别三千大千世界。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为能灭,能灭一切众生烦恼;
烦恼 = Kleśa,除了一般所谓的俗事烦恼之外,佛教认为人心中所有会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都被总称为烦恼,其中包括烦躁、忧郁、焦虑、不安、嫉妒、期待、愤怒、悲伤、麻木等。烦恼的根源来自三毒(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为无明。因为烦恼而导致人做出错误的行为,成为会众生不得解脱的种种障碍,就称作烦恼障(梵语:kleśāvarana),为二障或三障之一。
“有大法雨,名为能起,能起一切众生善根;
“有大法雨,名为能止,能止一切众生见惑;
见道所断惑/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见惑 = 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
“有大法雨,名为能成,能成一切智慧法宝;
法宝 = 指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
“有大法雨,名为分别,分别一切众生心乐。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五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随其所雨,无量差别。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雨于大悲一味法水,随宜说法,无量差别。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r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六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于人,及余众生诸所住处。
三界/三有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
|
欲界
|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
色界/色天/色行天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先起菩萨诸行智慧,次起缘觉诸行智慧,次起声闻善根诸行智慧,次起其余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
诸行 = Samsk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carya)乃动作、行为之意。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佛子,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随诸众生善根异故,所起宫殿种种不同。
“如来大悲一味法雨,随众生器而有差别。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七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莲华,名如来出现功德宝庄严,遍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
“时,摩醯首罗、净居天等,见是华已,即决定知于此劫中,有尔所佛出兴于世。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净居/五净居/五净居天/五净居处/五不还天/五那含天 = Ś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
|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
Akaniṣṭha,此天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为色界天最胜之处。
|
善现天
|
Sudarśana,此天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
|
善见天
|
Sudṛśa,此天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沈垢。
|
无热天
|
Atapa,为无一切热恼之处。
|
无烦天
|
Avrha,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
|
“佛子,尔时,其中有风轮起,名善净光明,能成色界诸天宫殿。
“有风轮起,名净光庄严,能成欲界诸天宫殿。
“有风轮起,名坚密无能坏,能成大小诸轮围山及金刚山。
铁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斫迦罗/斫羯罗 = Cakravad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有风轮起,名胜高,能成须弥山王。
须弥山/须弥/须弥卢/弥楼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有风轮起,名不动,能成十大山王。
“何等为十?所谓:佉陀罗山、仙人山、伏魔山、大伏魔山、持双山、尼民陀罗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雪山。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佉陀罗山 = Khadiraka,意译檐木山、檐林山、空破山、旃山。七金山之一,位于须弥山与铁围山之间。山上有宝树,其形类似佉陀罗,故以佉陀罗为山名。
目真邻陀山/目支邻陀山/目邻山 = Mucilinda,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有风轮起,名为安住,能成大地。
“有风轮起,名为庄严,能成地天宫殿、龙宫殿、乾闼婆宫殿。
“有风轮起,名无尽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海。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有风轮起,名普光明藏,能成三千大千世界诸摩尼宝。
光明藏 = 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有风轮起,名坚固根,能成一切诸如意树。
“佛子,大云所雨一味之水,无有分别;以众生善根不同故,风轮不同;风轮差别故,世界差别。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放于无上大智光明,名不断如来种不思议智,普照十方一切世界,与诸菩萨一切如来灌顶之记:当成正觉,出兴于世。
= 给所有的菩萨受一切如来灌顶之记,说某位菩萨,在某个劫,某个世界中应当成佛。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佛子,如来出现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清净离垢,能成如来无漏无尽智。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普照,能成如来普入法界不思议智。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持佛种性,能成如来不倾动力。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迥出无能坏,能成如来无畏无坏智。
= 逈然超出无能破坏的境界。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一切神通,能成如来诸不共法、一切智智。
不共佛法/不共法 = Avenika-buddha-dharma,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出生变化,能成如来令见闻亲近所生善根不失坏智。
变现/化作/化现/化/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普随顺,能成如来无尽福德智慧之身,为一切众生而作饶益。
福德 = puṇya/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不可究竟,能成如来甚深妙智,随所开悟,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种种庄严,能成如来相好严身,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复有无上大智光明,名不可坏,能成如来法界、虚空界等殊胜寿命无有穷尽。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佛子,如来大悲一味之水,无有分别,以诸众生欲乐不同、根性各别,而起种种大智风轮,令诸菩萨成就如来出现之法。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佛子,一切如来同一体性,大智轮中出生种种智慧光明。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佛子,汝等应知,如来于一解脱味,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众生念言:‘此是如来神力所造。’
解脱味 = Vimukti-rasa,出世法三味之一。即涅槃之妙味。
神通力/神力 = R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
“佛子,乃至一菩萨,不于佛所曾种善根,能得如来少分智慧,无有是处。
乃至 =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yavat,中略之义,相当于英语as far as。(二)antasas,系表示最少、至少等穷边际之词,相当于英语之at
least。
“但以诸佛威德力故,令诸众生具佛功德,而佛如来无有分别,无成无坏,无有作者,亦无作法。
= 没有一个造作的人,也没有造作之法。
作法 = 对出家修行者而言,日常之行、住、坐、卧所必须遵守之礼法。或指受戒、舍戒、忏悔、祈愿等仪式中所规定之轨式方法。如行法中,不行于有妇人或醉者之道路,行走时须笔直且正视前方。至于坐、卧、食亦有一定之礼法。又于仪式中亦有规定作法,即因有此特定之作法,始能令仪式顺利进行,此即僧团行事中之羯磨作法。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八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复次,佛子,如依虚空起四风轮,能持水轮。
水轮 = Jala-mandala,三轮之一。佛教之宇宙观中,谓器世界成立之初,由下至上,依次由风、水、金等三轮固持之。水轮即居于风轮之上、金轮之下。或谓其深十一亿二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然有关三轮之浅深广狭,诸经颇有异说。
“何等为四?一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坚固。
常/常住 = Nitya-sthita,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
“是故说: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
地轮 = 为五轮之一。密教于依报(器世界)中,以地轮(金刚轮)为最上,其下依次为水、火、风、空四轮;于正报(有情身)中,则地轮为最下。
“虽无所依,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安住。
“佛子,如来出现亦复如是,依无碍慧光明,起佛四种大智风轮,能持一切众生善根。
“何等为四?所谓: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大智风轮,建立正法令诸众生皆生爱乐大智风轮,守护一切众生善根大智风轮,具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界大智风轮。
正法 = 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是为四。
“佛子,诸佛世尊,大慈救护一切众生,大悲度脱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普遍饶益。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来出现,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无碍慧光明无有所依。
善巧/善权/善巧方便
=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九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既成就已,饶益无量种种众生。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所谓:水族众生得水饶益,陆地众生得地饶益,宫殿众生得宫殿饶益,虚空众生得虚空饶益。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种种饶益无量众生。
“所谓:见佛生欢喜者,得欢喜益;
欢喜 = Pr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住净戒者,得净戒益;
净戒 = 指清净之戒行。
“住诸禅定及无量者,得圣出世大神通益;
= 住在诸禅定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众生,得到出世间圣人大神通的利益。
坐禅/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住法门光明者,得因果不坏益;
因果 = 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住无所有光明者,得一切法不坏益。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arva-dhar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是故说言:‘如来出现,饶益一切无量众生。’
“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第十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如来出现,则知无量;
= 菩萨中的大菩萨,能知如来出现的因缘,则知无量的事情。
“知成就无量行故,则知广大;
= 则知广大的世界。
“知周遍十方故,则知无来去;
“知离生住灭故,则知无行、无所行;
“知离心、意、识故,则知无身;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
|
心
|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知如虚空故,则知平等;
“知一切众生皆无我故,则知无尽;
无我 = Anātman,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知遍一切刹无有尽故,则知无退;
“知尽后际无断绝故,则知无坏;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知如来智无有对故,则知无二;
对(duì) = 应答[answer;reply]。(两者相对;面对[face;mutual;face
to face]/相当;相配[match]/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couple;pair]。)
“知平等观察为、无为故,则知一切众生皆得饶益,本愿回向,自在满足故。”
= 佛在往昔所发的愿,回向众生,所以自在满足。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本愿 = Pūrva-praṇidhāna,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 在这个时候,普贤菩萨大菩萨,愿意重新说明这种道理,乃用三十七首偈颂来言说。
“十力大雄最无上,譬如虚空无等等,境界广大不可量,功德第一超世间。
大雄 = Maha-vira,为伟大之英雄之意。为佛之德号。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十力功德无边量,心意思量所不及,人中师子一法门,众生亿劫莫能知。
人雄师子/大师子王/人师子/人中师子 = 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
“十方国土碎为尘,或有算计知其数;如来一毛功德量,千万亿劫无能说。
一毛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如人持尺量虚空,复有随行计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如来境界亦如是。
= 假设有人拿尺去量虚空,有人在后边,专记他所量的尺数。
“或有能于刹那顷,悉知三世众生心,设经众生数等劫,不能知佛一念性。
刹那 = Ksana,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性(xìng) = 人的本性[natural instincts]。(事物的性质或性能[nature;character]/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true nature]。与“相”相对。)
“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十力境界亦复然,遍于一切非一切。
= 譬如法界,它是遍满一切,但不可见取为一切,也就是不可以说法界就是一切。佛的十力境界,也是这样的情形,能遍一切,但它不是一切。
法界 = Dharmadhātu,在《杂阿含经》中,法界意指缘起与缘生法的真实样貌。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遍;诸佛境界亦复然,体性平等不增减。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譬如实际而非际,普在三世亦非普;导师境界亦如是,遍于三世皆无碍。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
= 佛的本性是无性,已经离开有无二边。
易(yì) = 蜥易。(换,交换[exchange]/改变,更改[change]/容易。与“难”相对[easy]。)
“法性不在于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十力境界性亦然,一切文辞莫能辩。
灭/寂灭 = Vy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以本愿力现色身,令见如来大神变。
“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ādā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是故佛子应善听,我以少譬明佛境,十力功德不可量,为悟众生今略说。
譬(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导师所现于身业,语业心业诸境界,转妙法轮般涅槃,一切善根我今说。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rman,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
口业/语业
|
Vak-karman,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rman,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譬如世界初安立,非一因缘而可成,无量方便诸因缘,成此三千大千界。
“如来出现亦如是,无量功德乃得成,刹尘心念尚可知,十力生因莫能测。
刹尘 = 无数国土之谓,或比喻数量极多。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生因/生起因 = 指依现世恶、善之业因而起未来之苦、乐果报。此与‘牵引因’皆指种子能生自果之作用,其中就种子于现在具有生果作用言,称为生起因。
“譬如劫初云澍雨,而起四种大风轮,众生善根菩萨力,成此三千各安住。
= 所谓:兴布大云,降霔大雨,四种风轮相续为依。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十力法云亦如是,起智风轮清净意,昔所回向诸众生,普导令成无上果。
= 十力的法云,也是这样的情形。生起大智风轮,清净其意。
“如有大雨名洪澍,无有处所能容受,唯除世界将成时,清净虚空大风力。
= 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将欲成时,大云降雨,名曰洪霔,一切方处所不能受、所不能持,唯除大千界将欲成时。
= 唯独世界将要成就的时候,才能容受这种大雨。
“如来出现亦如是,普雨法雨充法界,一切劣意无能持,唯除清净广大心。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譬如空中澍大雨,无所从来无所去,作者受者悉亦无,自然如是普充洽。
= 这是自然的力量,普遍充洽所有的法界。
洽(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十力法雨亦如是,无去无来无造作,本行为因菩萨力,一切大心咸听受。
= 所有一切广大心的菩萨,皆听受这种法。
本行 = 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之行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
“譬如空云澍大雨,一切无能数其滴,唯除三千自在王,具功德力悉明了。
= 唯独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大自在天王,他具足功德的力量,才能完全知道有多少雨滴。
滴(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善逝法雨亦如是,一切众生莫能测,唯除于世自在人,明见如观掌中宝。
自在人 = 指诸佛。
“譬如空云澍大雨,能灭能起亦能断,一切珍宝悉能成,三千所有皆分别。
= 能灭一切干燥,能起万物生长,能断除一切生物的性命,又能成就一切珍宝,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皆能分别而得成就。
“十力法雨亦如是,灭惑起善断诸见,一切智宝皆使成,众生心乐悉分别。
= 有大法雨,名为分别,分别一切众生心乐。
= 众生心里所欢喜的,他们有那一种善根,是那一类众生,应用那种法门来度之,佛都能分别清楚,详细的知道。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譬如空中雨一味,随其所雨各不同,岂彼雨性有分别,然随物异法如是。
= 譬如大云,雨一味水,随其所雨,无量差别。
= 这不是雨的本性有所分别,这个给的多,那个给的少,而是随着各物不同故有分别,法就是这样子。
“如来法雨非一异,平等寂静离分别,然随所化种种殊,自然如是无边相。
=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雨于大悲一味法水,随宜说法,无量差别。
殊(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譬如世界初成时,先成色界天宫殿,次及欲天次人处,乾闼婆宫最后成。
=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于人,及余众生诸所住处。
健达缚/犍闼婆/乾闼婆
= Gandharv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
“如来出现亦如是,先起无边菩萨行,次化乐寂诸缘觉,次声闻众后众生。
=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先起菩萨诸行智慧,次起缘觉诸行智慧,次起声闻善根诸行智慧,次起其余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
“诸天初见莲华瑞,知佛当出生欢喜;水缘风力起世间,宫殿山川悉成立。
= 一切诸天,最初见到莲华的瑞兆,便知有佛应当出世,而生大欢喜。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如来宿善大光明,巧别菩萨与其记;所有智轮体皆净,各能开示诸佛法。
宿作福/宿福/宿善
= Purva-kusala-mula,前世、过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为限,从前迄今所作之善事亦称宿善。过去善业系闻法信受乃至往生成佛之因缘,由此又有相关之宿因、宿缘、宿业、宿习、过因等名称。
“譬如树林依地有,地依于水得不坏,水轮依风风依空,而其虚空无所依。
“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
= 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来出现,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无碍慧光明无有所依。
慈悲 = Maitrya,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譬如世界既成立,一切众生获其利,地水所住及空居,二足四足皆蒙益。
= 水族众生得水饶益,陆地众生得地饶益,宫殿众生得宫殿饶益,虚空众生得虚空饶益。
“法王出现亦如是,一切众生获其利,若有见闻及亲近,悉使灭除诸惑恼。
“如来出现法无边,世间迷惑莫能知,为欲开悟诸含识,无譬喻中说其譬。
佛法无边 = 佛法,指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其所表达之佛教真理。谓佛教之真理广大无边,非任何世间之道法、典籍所可比拟、局囿者。
十力/十种力/十神力 = 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二、答如来出现的身相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云何见如来、应、正等觉身?
= 共有十种法身相。
“佛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于无量处见如来身。
“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于(yú) = 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超过。(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in, at, etc.]。)
“佛子,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
非色 = 地、水、火、风等四大所成及所生之法,称为色;反之,非四大所造成之法,称为非色。于五蕴中,色蕴之外,受、想、行、识等四蕴,称为非色之四蕴。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极;最[very]。)
“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如来身亦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一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有分别,亦无戏论。
宽(kuān) = 房屋宽敞[spacious]。(放松;放宽[loose;relieve]/减轻[lighten;relax]/宽慰;宽解[console]。)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如来身亦复如是,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而如来身无有分别,亦无戏论。
出世/出世间 = Loko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何以故?从本已来,一切执著、一切戏论皆永断故。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二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于阎浮提,无量众生皆得饶益。
阎浮/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vipa,阎浮,梵语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所谓:破暗作明,变湿令燥,生长草木,成熟谷稼,廓彻虚空,开敷莲华,行者见道,居者办业。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沾湿,淋湿[wet]。)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
见谛道/见谛/见道
= Darśana-mārga,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四沙门果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何以故?日轮普放无量光故。
日轮 = 太阳形圆,运行不止,有如车轮,故称太阳为「日轮」。
“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以无量事普益众生。
“所谓: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大慈救护,大悲度脱;令其增长根、力、觉分;令生深信,舍离浊心;令得见闻,不坏因果;令得天眼,见殁生处;令心无碍,不坏善根;令智修明,开敷觉华;令其发心,成就本行。
菩提分/觉分 = 顺于觉之支分有三十七法,名觉分,即三十七科之道品也。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觉华 = 比喻真觉。觉,即智慧。智慧之开,如华盛开,故称觉华。
“何以故?如来广大智慧日身,放无量光普照耀故。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三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黑山 = 俱舍论卷十一所载,南赡部洲之北,三处地方各有三重黑山,其地暗黑,为恶鬼栖止之处;于禅林中转喻执着情识与分别作用,有如陷于黑山之暗穴,无法动弹。
原(yuan) =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fountainhead;source of a river]。(起源;根本;根由[origin;cause;source]/原来[original;former;primary]/宽广平坦的地方。)
高原(gāo yuan) = 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块平地[plateau;highland;tableland]。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
“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
= 为作将来利益的因缘,为令他们将来也会有成熟的机会。
心器 = 指有情之心识。心识总摄吾人一切精神现象,能缘虑、容受、积集诸法,其自性原本清净,佛典中多称为如来藏、真如,法相宗称之为阿赖耶识;以其能摄受万法,犹如器皿能容受物品,故以器喻之。
邪禅/邪定 = 错误之禅定。/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
利/益/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佛子,譬如日月随时出现,大山、幽谷普照无私。
幽(yōu) = 遮蔽[concea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如来智慧复亦如是,普照一切无有分别,随诸众生根欲不同,智慧光明种种有异。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生盲众生无眼根故,未曾得见。
生盲 = 指生而即盲之人。
“虽未曾见,然为日光之所饶益。
“何以故?因此得知昼夜时节,受用种种衣服、饮食,令身调适离众患故。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无信、无解、毁戒、毁见、邪命自活,生盲之类无信眼故,不见诸佛智慧日轮。
毁(huǐ) = 毁坏;破坏[ruin;destroy]。
五邪命 = 指比丘以五种邪法求取利养而活命。
邪活命/邪命 = Mithya-jiva,八邪行之一。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
|
|
诈现异相
|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
自说功德
|
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
占相吉凶
|
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
高声现威
|
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
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
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
|
“虽不见佛智慧日轮,亦为智日之所饶益。
“何以故?以佛威力,令彼众生所有身苦及诸烦恼、未来苦因,皆消灭故。
“佛子,如来有光明,名积集一切功德;
“有光明,名普照一切;
“有光明,名清净自在照;
“有光明,名出大妙音;
“有光明,名普解一切语言法,令他欢喜;
“有光明,名示现永断一切疑自在境界;
“有光明,名无住智自在普照;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有光明,名永断一切戏论自在智;
“有光明,名随所应出妙音声;
“有光明,名出清净自在音,庄严国土,成熟众生。
庄严 = Vyuha,本意是装饰、修饰。而后演变为端庄严肃之意。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佛子,如来一一毛孔放如是等千种光明,五百光明普照下方,五百光明普照上方。
“种种刹中,种种佛所,诸菩萨众,其菩萨等见此光明,一时皆得如来境界,十头、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手、十足、十地、十智,皆悉清净。
如来十种智/十智 = 指十住中灌顶住菩萨于胜进分所学之十智。
|
|
三世智
|
谓于三世之法,通达圆明之智。
|
佛法智
|
谓觉法自性,善出世间,现诸威仪,说法度生之智。
|
法界无碍智
|
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之智。
|
法界无边智
|
谓知众生色心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间,无有边际之智。
|
充满一切世界智
|
谓如来从定而起广大妙用,遍满世间,无不照了之智。
|
普照一切世间智
|
谓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无量世界之智。
|
住持一切世界智
|
谓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诸众生根器大小而摄化之智。
|
知一切众生智
|
谓如来知所化一切众生之善恶因缘之智。
|
知一切法智
|
谓如来既知所化之众生,复能了知能化诸法之智。
|
知无边诸佛智
|
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
|
“彼诸菩萨先所成就诸处诸地,见彼光明,转更清净,一切善根皆悉成熟,趣一切智;住二乘者,灭一切垢;其余一分生盲众生,身既快乐,心亦清净,柔软调伏,堪修念智;地狱、饿鬼、畜生诸趣所有众生,皆得快乐,解脱众苦,命终皆生天上、人间。
= 见到这种光明,更增加清净。
= 其余还有一分生盲的众生,身也得到快乐,心也得到清净。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佛子,彼诸众生不觉不知,以何因缘、以何神力而来生此?
不觉 = ‘觉’之对称。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不觉无明之意。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不觉又可分为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二种;前者为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味;后者则为执妄之无明,系由根本不觉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故知自根本不觉生起枝末不觉,而依枝末不觉起造惑业,受生死流转之苦。
“彼生盲者作如是念:‘我是梵天!我是梵化!’
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 = Brahmā/Mahā-brahmā,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梵,意译清净、离欲。
“是时,如来住普自在三昧,出六十种妙音而告之言:‘汝等非是梵天,亦非梵化,亦非帝释护世所作,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 也不是帝释天所化现,更不是护世四天王所作,你们皆是仰承着如来大威神力的缘故,才能生到天上来。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彼诸众生闻是语已,以佛神力皆知宿命,生大欢喜;心欢喜故,自然而出优昙华云、香云、音乐云、衣云、盖云、幢云、幡云、末香云、宝云、师子幢半月楼阁云、歌咏赞叹云、种种庄严云,皆以尊重心供养如来。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幢(chuáng) = dhvajā/ketu,幢和幡都属于旌旗类,用途相当,而依形状作区别,汉地通常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幢的质料,不外乎绢布绸缎丝帛之类。也有用木、石等制成的,称为木幢、石幢等。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歌咏 = 歌颂、吟咏之意。律教禁止歌咏,若有比丘歌咏引声而诵经典,则得‘越法罪’。然于大乘则允许歌咏,如大日经义释卷六即谓,歌咏皆是真言。
“何以故?此诸众生得净眼故,如来与彼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佛子,如来智日如是利益生盲众生,令得善根,具足成熟。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月轮,有四奇特未曾有法。
月轮 = 指圆月[full moon]/泛指月亮[the moon]。
“何等为四?一者、映蔽一切星宿光明;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二者、随逐于时示现亏盈;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亏(kuī) = 气损[damage of vital energy]。(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与“盈”、“满”相对[be
short of]。)
“三者、于阎浮提澄净水中,影无不现;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四者、一切见者皆对目前,而此月轮无有分别、无有戏论。
= 凡是见到月亮的人,认为月亮对照我的面前,有这种的感觉。
“佛子,如来身月亦复如是,有四奇特未曾有法。
“何等为四?所谓: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学、无学众;
无学 = Asaiks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
“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唯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随其地位令得解脱,随所应化令见佛身,而如来身无有分别、无有戏论,所作利益皆得究竟。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于大千世界普现其身,一切众生皆见梵王现在己前,而此梵王亦不分身、无种种身。
“佛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亦不分身,无种种身,而随一切众生心乐示现其身,亦不作念现若干身。
= 但也不作这样的念:我示现了若干的身。
分身 =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医王善知众药及诸咒论,阎浮提中诸所有药,用无不尽,复以宿世诸善根力、大明咒力,为方便故,众生见者病无不愈。
= 在南阎浮提中,所有一切的药,这位大医王,都会使用,给人医病。
论(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衡量;评定[judge;weigh;assess;evaluate]/评论;辩析[review;argue]/主张;学说[theory]。)
宿世 = Purv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神咒/禁咒/明咒
= 乃真言、陀罗尼之别称。指修行密法时所念诵之章句。
“彼大医王知命将终,作是念言:‘我命终后,一切众生无所依怙,我今宜应为现方便。’
= 我现在应该作个方便。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是时,医王合药涂身,明咒力持,令其终后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仪视听与本无别,凡所疗治悉得除差。
= 他的威仪,他的视听,和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两样。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视(shì) = 看[look at]。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医王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炼治法药已得成就,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及住寿命;经无量劫,其身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用,一切佛事未尝休息,众生见者诸烦恼病悉得消灭。
医王 = 佛菩萨之尊称。佛、菩萨能医治众生之心病,故以良医为喻,而尊称为医王。
炼(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
法药 =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摩尼宝,名集一切光明毗卢遮那藏;若有众生触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见者,眼得清净。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随彼光明所照之处,雨摩尼宝,名为安乐,令诸众生离苦调适。
“佛子,诸如来身亦复如是,为大宝聚,一切功德大智慧藏;若有众生触佛身宝智慧光者,同佛身色;若有见者,法眼清净。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法眼 = Dharma-caks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
“随彼光明所照之处,令诸众生离贫穷苦,乃至具足佛菩提乐。
= 乃具足佛菩提之快乐。
贫(pín) = “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缺少财物,贫困[poor;poverty]。与“富”相对。(引申为缺少,不足[be
deficient in;be poor in,be
scanty of]。)
“佛子,如来法身无所分别,亦无戏论,而能普为一切众生作大佛事。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
灾患 = 指妨碍向上修道之障。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碍入于色界第四禅,故称之为八灾患。
“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专心欲见如来,悉令得见,所愿皆满。
闻名 = 谓闻佛之名号,特指闻阿弥陀佛名号而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七愿为闻名不退愿。
专心 = 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
“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令得见如来身耳。
= 因为善根成熟的缘故,佛才令他们见到佛的身。
为(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因为,由于[because;for;on
account of]。)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
“以其心无量遍十方故,所行无碍如虚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实际故,无生无灭故,等住三世故,永离一切分别故,住尽后际誓愿故,严净一切世界故,庄严一一佛身故。”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愿/誓愿 = Praṇidhā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虚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众生身国土,如是普在无边际。
= 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
= 或者有色,或者无色,或者有相,或者无相,或者三世的世界,或者一切众生的身,或者一切的国土,这样普遍在无边际之中。
“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无不遍,不可得见不可取,为化众生而现形。
= 如来身亦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
真身 = 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
“譬如虚空不可取,普使众生造众业,不念我今何所作?云何我作为谁作?
“诸佛身业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来未曾有分别:我今于彼种种作。
= 对于一切众生,作种种善事,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佛没有这种的思想。
群萌/群生 = 即众生之异名。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譬如日出阎浮提,光明破暗悉无余,山树池莲地众物,种种品类皆蒙益。
“诸佛日出亦如是,生长人天众善行,永除痴暗得智明,恒受尊荣一切乐。
= 能生长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种的一切善行,永远消除愚痴的黑暗,得到智慧的光明。
人天 =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譬如日光出现时,先照山王次余山,后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别。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萨次缘觉,后照声闻及众生,而佛本来无动念。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令知时节受饮食,永离众患身安隐。
安稳/安隐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闻名及以触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
义(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譬如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瞻悉对前。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如来净月亦复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现天人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
= 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
余乘 = 乘,谓从此迷岸渡至彼悟岸之载乘物具,即教法。自宗之教法呼为宗乘,余宗之教法谓之余乘。
修(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长[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心水 = 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
“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
=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王,以少方便于大千世界普现其身,一切众生皆见梵王现在己前,而此梵王亦不分身、无种种身。
= 普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梵天之处。
“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别。
“如有医王善方术,若有见者病皆愈,命虽已尽药涂身,令其作务悉如初。
方术 = 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
务(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
“最胜医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现佛身,众生见者烦恼灭。
= 如来、应、正等觉无上医王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炼治法药已得成就,修学一切方便善巧大明咒力,皆到彼岸,善能除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及住寿命;经无量劫,其身清净无有思虑、无有动用,一切佛事未尝休息,众生见者诸烦恼病悉得消灭。
= 因往昔所修的功德,所积集的善根,不可思议所修的妙行门,所以现在才成佛。
“譬如海中有宝王,普出无量诸光明,众生触者同其色,若有见者眼清净。
“最胜宝王亦如是,触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见五眼开,破诸尘暗住佛地。
五眼 = Panca
caksumsi,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sus,为肉身所具之眼。
|
天眼
|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rma-caksus,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譬如如意摩尼宝,随有所求皆满足,少福众生不能见,非是宝王有分别。
宝王 = 宝为庄严之意,王为最上之意。意谓用七宝庄严者;表示最胜、最上之意。/佛之尊称。又作宝王如来。
“善逝宝王亦如是,悉满所求诸欲乐,无信众生不见佛,非是善逝心弃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