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星期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


卷第五十六

九会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七处
普光明殿
如來放光
没有放光
会主
普贤菩萨为会主
入定
入佛华严三昧
说法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初会
第二至第七会
第八会
第九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
#56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何等为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碍用。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 指作用、功用或目的、理由等。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无碍用;国土无碍用;法无碍用;身无碍用;愿无碍用;境界无碍用;智无碍用;神通无碍用;神力无碍用;力无碍用。

####何等为众生无碍用?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众生等无碍用?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v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众生无碍用。
“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无众生无碍用;知一切众生但想所持无碍用;为一切众生说法未曾失时无碍用;普化现一切众生界无碍用;置一切众生于一毛孔中而不迫隘无碍用;为一切众生示现他方一切世界令其悉见无碍用;为一切众生示现释、梵、护世诸天身无碍用;为一切众生示现声闻、辟支佛寂静威仪无碍用;为一切众生示现菩萨行无碍用;为一切众生示现诸佛色身相好、一切智力、成等正觉无碍用。
= 菩萨能知道一切众生,因被妄想所支配,所以颠颠倒倒,有这种无碍大用。
= Sanna,音译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蕴之一。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其为五遍行之一。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当于表象之知觉,乃次于‘受’(印象感觉)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计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复数)。其次,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贪欲想)、嗔想(嗔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想,谓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乃与贪、嗔(发怒)、害(加害于人)等三种烦恼相应而产生之‘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称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是为十。

####何等为刹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国土无碍用。
国土 = Ksetra,即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音译为刹多罗,简称为刹。意译为土,复又加一‘刹’字,故称刹土。国土有净土、秽土等区别。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刹作一刹无碍用;一切刹入一毛孔无碍用;知一切刹无有尽无碍用;一身结跏趺坐充满一切刹无碍用;一身中现一切刹无碍用;震动一切刹不令众生恐怖无碍用;以一切刹庄严具,庄严一刹无碍用;以一刹庄严具,庄严一切刹无碍用;以一如来一众会,遍一切佛刹示现众生无碍用;一切小刹、中刹、大刹、广刹、深刹、仰刹、覆刹、侧刹、正刹,遍诸方网,无量差别,以此普示一切众生无碍用。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刹多罗/差多罗/ = Ksetra,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是为十。

####何等为法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无碍用。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达磨/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法,而亦不违众生心解无碍用;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从般若波罗蜜出生一切法,为他解说悉令开悟无碍用;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知一切法离文字,而令众生皆得悟入无碍用;
“知一切法入一相,而能演说无量法相无碍用;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知一切法离言说,能为他说无边法门无碍用;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于一切法善转普门字轮无碍用;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
“以一切法入一法门而不相违,于不可说劫说不穷尽无碍用;
“以一切法悉入佛法,令诸众生皆得悟解无碍用;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 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词。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开悟,菩提和涅槃为所悟之智和理;菩提为能证之智慧,涅槃为所证之理,佛及阿罗汉为能证悟者。佛教由于教理之深浅不同,悟之境界亦有区别;小乘断三界之烦恼证择灭之理,大乘唯识宗说悟入唯识之性,三论宗倡至不可得空之域,华严证入十佛之自境界,天台证诸法实相,禅宗则主见性成佛。总之,大乘之悟界乃是证见真理,断除烦恼之扰乱,圆具无量妙德,应万境而施自在之妙用。在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中有迷悟之分,前六界为迷界,后四界为悟界,称六凡四圣。若以九一相对来说,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圆满之悟界唯有佛界。又从悟之程度而言,悟一分为小悟,悟十分为大悟。若依时间之迟速,可分渐悟、顿悟。依智解而言,解知其理,称为解悟;由修行而体达其理,则称证悟。
“知一切法无有边际无碍用;
“知一切法无障碍际,犹如幻网无量差别,于无量劫为众生说不可穷尽无碍用。
“是为十。

####何等为身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无碍用。
= Kaya,属六根之第五,即身根。指触觉器官之皮肤及其机能。
“何等为十?所谓:以一切众生身入己身无碍用;
(jǐ) = 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对别人称本身[oneself]
“以己身入一切众生身无碍用;
“一切佛身入一佛身无碍用;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一佛身入一切佛身无碍用;
“一切刹入己身无碍用;
“以一身充遍一切三世法示现众生无碍用;
“于一身示现无边身入三昧无碍用;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ā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于一身示现众生数等身成正觉无碍用;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于一切众生身现一众生身、于一众生身现一切众生身无碍用;
“于一切众生身示现法身、于法身示现一切众生身无碍用。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是为十。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过去世//过去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现在/现世/现生//现在世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何等为愿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愿无碍用。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何等为十?所谓:以一切菩萨愿作自愿无碍用;
“以一切佛成菩提愿力示现自成正觉无碍用;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随所化众生自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碍用;
= Sadhya,指教导众生,使其转化改变。即普通所谓之教化、劝化(劝入正道)、化导、化益(利益教化)、化度(教化济度)等。教化他人者,称为‘能化’;被教化者,称为‘所化’;佛陀则为‘化主’。佛陀不以一定之方式而随顺众生之根机教化,称为‘适化无方’。又随缘作适宜之教导,称为‘随缘化物’(物指众生)。渐渐以顺当之方法教化众生,称为‘顺化’,而对不服之众生则以违逆之方法教化,称为‘逆化’。/指改变而成为其他者。例如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变化成种种相貌。
“于一切无边际劫,大愿不断无碍用;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远离识身,不著智身,以自在愿现一切身无碍用;
识身 = 具有精神作用之身体,即身与心。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舍弃自身成满他愿无碍用;
“普教化一切众生,而不舍大愿无碍用;
“于一切劫行菩萨行,而大愿不断无碍用;
“于一毛孔现成正觉,以愿力故,充遍一切诸佛国土,于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为一一众生如是示现无碍用;
“说一句法遍一切法界,兴大正法云,耀解脱电光,震实法雷音,雨甘露味雨,以大愿力充洽一切诸众生界无碍用。
= 说一句法,能遍满一切法界,兴起来大正法云,能照耀解脱的电光。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木叉/木底/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qià) = 沾湿,浸润[soak](周遍;广博[extensive])
“是为十。

####何等为境界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无碍用。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何等为十?所谓:在法界境界,而不舍众生境界无碍用;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无碍用;
“在涅槃境界,而不舍生死境界无碍用;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ā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入一切智境界,而不断菩萨种性境界无碍用;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住寂静境界,而不舍散乱境界无碍用;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住无去、无来、无戏论、无相状、无体性、无言说、如虚空境界,而不舍一切众生戏论境界无碍用;
戏论 = Papañca,意指无法使人趋向解脱的世间言论或学问。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住诸力解脱境界,而不舍一切诸方所境界无碍用;
= 住在佛的十力解脱的境界,而不舍弃一切诸方所的境界,有这种无碍大用。
方所 =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
“入无众生际境界,而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碍用;
“住禅定、解脱、神通、明智、寂静境界,而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无碍用;
禅定 =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 Vijja,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
“住如来一切行庄严成正觉境界,而现一切声闻、辟支佛寂静威仪无碍用。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是为十。

####何等为智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无碍用。
智慧/ = Nana,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后转指断烦恼主因之精神作用而言。
“何等为十?所谓:无尽辩才无碍用;
(cái) = 草木初生[<plant> newborn](才力;才能[ability])
/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一切总持无有忘失无碍用;
“能决定知、决定说一切众生诸根无碍用;
/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于一念中以无碍智,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无碍用;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知一切众生欲乐、随眠、习气、烦恼病,随应授药无碍用;
欲乐/乐欲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随眠 = Anuś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āsanā,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一念能入如来十力无碍用;
“以无碍智知三世一切劫及其中众生无碍用;
“于念念中现成正觉,示现众生无有断绝无碍用;
“于一众生想,知一切众生业无碍用;
= 在一个众生的妄想中,便知道一切众生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有这种智无碍大用。
“于一众生音,解一切众生语无碍用。
“是为十。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何等为神通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通无碍用。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身示现一切世界身无碍用;
= 在一个众生的身中,能示现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身,有这种互相圆融无碍大用。
“于一佛众会,听受一切佛众会中所说法无碍用;
“于一众生心念中,成就不可说无上菩提,开悟一切众生心无碍用;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以一音现一切世界差别言音,令诸众生各得解了无碍用;
一音 = 谓佛之音声。盖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了。
“一念中现尽前际一切劫,所有业果种种差别,令诸众生悉得知见无碍用;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一微尘出现广大佛刹无量庄严无碍用;
= 在一粒微尘中,出现广大诸佛的刹土,有无量的庄严,有这种互相圆融无碍大用。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一尘/一微尘 = 指最微细之物。佛书中,谓物质之最小单位为一微尘。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令一切世界具足庄严无碍用;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普入一切三世无碍用;
“放大法光明现一切诸佛菩提、众生行愿无碍用;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善守护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声闻、独觉、菩萨、所有如来十力、菩萨善根无碍用。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是为十。
“若诸菩萨得此无碍用,则能普入一切佛法。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人/天众/天部/天神
Deva,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野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bba,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译作大鹏金翅鸟或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nara,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何等为神力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神力无碍用。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何等为十?所谓:以不可说世界置一尘中无碍用;
“于一尘中现等法界一切佛刹无碍用;
“以一切大海水置一毛孔,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而于众生无所触娆无碍用;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以不可说世界,内自身中,示现一切神通所作无碍用;
(nèi) = 入,自外面进入里面[enter](里面。与“外”相对[inside])
“以一毛系不可数金刚围山,持以游行一切世界,不令众生生恐怖心无碍用;
斫迦罗/斫羯罗/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以不可说劫作一劫,一劫作不可说劫,于中示现成坏差别,不令众生心有恐怖无碍用;
一劫 = 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
“于一切世界现水、火、风灾种种变坏,而不恼众生无碍用;
= Pradasa,与愁、悲、苦、忧等,皆表迷界苦之现象。心所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大三灾 = 坏劫分为二十期,于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而引起天灾,即:火灾(坏欲界至初禅天)、水灾(流失至第二禅天)与风灾(破坏至第三禅天)。以上火、水、风,分别称为劫火、劫水、劫风。
“一切世界三灾坏时,悉能护持一切众生资生之具,不令损缺无碍用;
“以一手持不思议世界,掷不可说世界之外,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无碍用;
(zhì) = 扔,抛[throw]
“说一切刹同于虚空,令诸众生悉得悟解无碍用。
“是为十。

####何等为力无碍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无碍用。
= Bala/balana,机能、能力之意。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力无碍用,教化调伏不舍离故;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刹力无碍用,示现不可说庄严而庄严故;
“法力无碍用,令一切身入无身故;
“劫力无碍用,修行不断故;
“佛力无碍用,觉悟睡眠故;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睡眠 = Middha,由于心中本有之暗昧而于惫懒、疏忽之状态下所具有之本性。客观观察一睡眠者,而知其时彼人观察外界对象之作用已消失,与觉醒时之心相反。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行力无碍用,摄取一切菩萨行故;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如来力无碍用,度脱一切众生故;
“无师力无碍用,自觉一切诸法故;
自然智/无师智 = Anupadista-jnana,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Svayambhu^-jnana,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
自觉 = 觉悟自我本具之佛性。
“一切智力无碍用,以一切智成正觉故;
“大悲力无碍用,不舍一切众生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是为十。

“佛子,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碍用。
“若有得此十无碍用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成、不成,随意无违,虽成正觉,而亦不断行菩萨行。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大誓愿,入无边无碍用门,善巧示现故。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何等为游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游戏。
神通游戏 = 佛菩萨藉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之谓。戏,意谓自在、无碍,含游化、游行之意。
“何等为十?所谓: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亦不坏众生身,是菩萨游戏;
“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亦不坏于刹身,是菩萨游戏;
“于佛身示现声闻、独觉身,而不损减如来身,是菩萨游戏;
(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于声闻、独觉身示现如来身,而不增长声闻、独觉身,是菩萨游戏;
“于菩萨行身示现成正觉身,而亦不断菩萨行身,是菩萨游戏;
“于成正觉身示现修菩萨行身,而亦不减成菩提身,是菩萨游戏;
“于涅槃界示现生死身,而不著生死,是菩萨游戏;
涅槃界 = 界,含有如下数义:()含藏之义;涅槃能藏无为之万德,故称涅槃界。 ()因之义;涅槃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利乐事,故有此称。()界畔之义;涅槃虽无界畔,然相对于生死界,则称涅槃界。
“于生死界示现涅槃,亦不究竟入于涅槃,是菩萨游戏;
“入于三昧,而示现行、住、坐、卧一切业,亦不舍三昧正受,是菩萨游戏;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在一佛所,闻法受持,其身不动,而以三昧力,于不可说诸佛会中各各现身,亦不分身,亦不起定,而闻法受持相续不断,如是念念于一一三昧身,各出生不可说不可说三昧身,如是次第一切诸劫犹可穷尽,而菩萨三昧身不可穷尽,是菩萨游戏。
分身 = 指分身化现,或指其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游戏。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何等为境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境界。
“何等为十?所谓:示现无边法界门,令众生得入,是菩萨境界;
“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妙庄严,令众生得入,是菩萨境界;
= Sat/su/manju,意译不可思议、绝待、不能比较者。殊胜之经典,称作妙典(特指法华经);无法比较不可思议之法,称作妙法(法华经之美称);深妙不可思议之道理,称作妙理;不可思议之境界,称作妙境;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证果(佛果),称作妙果。
“化往一切众生界,悉方便开悟,是菩萨境界;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于如来身出菩萨身,于菩萨身出如来身,是菩萨境界;
“于虚空界现世界,于世界现虚空界,是菩萨境界;
/世界 = Loka-dhatu,意谓可毁坏之处所。
“于生死界现涅槃界,于涅槃界现生死界,是菩萨境界;
“于一众生语言中,出生一切佛法语言,是菩萨境界;
“以无边身现作一身,一身作一切差别身,是菩萨境界;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以一身充满一切法界,是菩萨境界;
(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full])
“于一念中,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现无量身成等正觉,是菩萨境界。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境界。

####何等为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力,不杂一切世情故;
深信/深心 = Adhyasaya,为三心之一。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
(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增上深心力,不舍一切佛法故;
“方便力,诸有所作究竟故;
“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
“愿力,一切所求令满故;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行力,尽未来际不断故;
“乘力,能出生一切乘,而不舍大乘故;
= Yana,音译为衍那。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真实之教称正乘;为导至真实教法所假设之方便教法,称为方便乘。又令转方便乘而修正乘者,称为救济乘。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神变力,于一一毛孔中,各各示现一切清净世界,一切如来出兴世故;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菩提力,令一切众生发心成佛无断绝故;
“转法轮力,说一句法悉称一切众生诸根性欲故。
转梵轮/转法轮 = Dhamma-cakka-ppavat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一切智十力。

####何等为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畏。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闻持一切言说,作如是念:‘设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来,以百千大法而问于我。我于彼问,不见微少难可答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随其所问悉能酬对,断其疑惑,无有怯弱。’
(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
酬对(chóu duì) = 应酬答对[reply]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是为菩萨第一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作如是念:‘设有众生无量无边从十方来,以无量法而问于我。我于彼问,不见微少难可答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随其所问悉能酬对,断其疑惑,无有恐惧。’
秘密 = Guhy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是为菩萨第二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离我、离我所,无作、无作者,无知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伽罗,离蕴、界、处,永出诸见,心如虚空,作如是念:‘不见众生有微少相能损恼我身、语、意业。’
= Atman,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人执/生执/我执 = Atma-graha,执着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
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又我所分为相应我所、随转我所、不离我所,若执之,则称为我所见(执我所有之偏见)。
作者 = Ka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系十六神我之一。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何以故?菩萨远离我、我所故,不见诸法有少性相。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坚固勇猛,不可沮坏,是为菩萨第三无畏。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佛子,菩萨摩诃萨佛力所护、佛力所持,住佛威仪,所行真实,无有变易,作如是念:‘我不见有少分威仪,令诸众生生诃责相。’
= 住在佛的威仪上。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于大众中安隐说法,是为菩萨第四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语、意业皆悉清净,鲜白柔和,远离众恶,作如是念:‘我不自见身、语、意业,而有少分可诃责相。’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能令众生住于佛法,是为菩萨第五无畏。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金刚力士、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帝释、梵王、四天王等常随侍卫,一切如来护念不舍。
执金刚神/金刚手/密迹金刚/大力金刚神/金刚力鬼神/金刚力士 = Vajrapanibalin,手执金刚杵的力士,为天界的守卫,是佛的侍从。
护念 =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不见有众魔外道有见众生,能来障我行菩萨道少分之相。’
= 我不见有众魔和外道,或有见一切众生,能来障碍我行菩萨道,就是一点点的相状也没有。
常见/有见 = Atthita,指执着于有之偏见。即妄执世间万物皆具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之见解,如认为吾人固定不变,我体常存;又如主张‘人常为人,畜生常为畜生,贫富恒常不变动’等说法,皆属有见。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发欢喜心行菩萨行,是为菩萨第六无畏。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得成就第一念根,心无忘失佛所悦可,作如是念:‘如来所说成菩提道文字句法,我不于中见有少分忘失之相。’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句法(jù fǎ) = 语法学的一部分。以词组构成、句子结构、句子类型等为研究对象[syntax]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受持一切如来正法行菩萨行,是为菩萨第七无畏。

五根 = 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信根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精进根
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念根
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定根
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慧根
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智慧方便悉已通达,菩萨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众生,恒以愿心系佛菩提,而为悲愍众生故,成就众生故,于烦恼浊世示现受生、种族尊贵、眷属圆满、所欲从心、欢娱快乐,而作是念:‘我虽与此眷属聚会,不见少相而可贪著,废我修行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总持、辩才、菩萨道法。’
愿心 = 求愿之心。如求愿开悟,或求愿往生净土之心。亦指弥陀誓愿于永劫间救度一切众生所显示之大悲愿心。/为菩萨修行阶位中十信位之第十心,谓菩萨随时修行所发之种种净愿。
浊世 = 原指乱世。于佛教则指尘世、凡界,乃谓充满五浊之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又五浊炽盛,浊人乱世,称为浊乱。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贪著 = 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固执而不离为着。指于诸欲染中贪爱执着。贪着系起于邪念,由贪着遂生种种烦恼。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已得自在到于彼岸,修菩萨行誓不断绝,不见世间有一境界而能惑乱菩萨道者。
= 迷而不解之意。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以大愿力,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是为菩萨第八无畏。
“佛子,菩萨摩诃萨恒不忘失萨婆若心,乘于大乘行菩萨行,以一切智大心势力,示现一切声闻、独觉寂静威仪,作如是念:‘我不自见当于二乘而取出离少分之相。’
萨婆若 = Sarvaj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大心 = 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到彼无上大无畏岸,普能示现一切乘道,究竟满足平等大乘,是为菩萨第九无畏。
= 普遍能示现或者小乘道,或者大乘道,或者佛乘道。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一切诸白净法,具足善根,圆满神通,究竟住于诸佛菩提,满足一切诸菩萨行,于诸佛所,受一切智灌顶之记,而常化众生行菩萨道,作如是念:‘我不自见有一众生应可成熟,而不能现诸佛自在而成熟相。’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不断菩萨行,不舍菩萨愿,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现佛境界而化度之,是为菩萨第十无畏。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畏。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无畏,而亦不舍菩萨无畏。

####何等为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
不共佛法/不共法 = Avenika-buddha-dharma,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自然修行六波罗蜜,常乐大施,不生悭吝;恒持净戒,无所毁犯;具足忍辱,心不动摇;有大精进,未曾退转;善入诸禅,永无散乱;巧修智慧,悉除恶见。
= Matsarya,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净戒 = 指清净之戒行。
忍辱 = Khanti,音译羼提、羼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禅那/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不正见//恶见 = Mithya-drst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是为第一不由他教,随顺波罗蜜道修六度不共法。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所谓:以财及法而行惠施,正念现前,和颜爱语,其心欢喜,示如实义,令得悟解诸佛菩提,无有憎嫌,平等利益。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是为第二不由他教,顺四摄道勤摄众生不共法。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āna-sa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ādita-sa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ā-sa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ānārthat-sa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回向,所谓:不求果报回向、顺佛菩提回向、不著一切世间禅定三昧回向、为利益一切众生回向、为不断如来智慧回向。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是为第三不由他教,为诸众生发起善根求佛智慧不共法。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到善巧方便究竟彼岸,心恒顾复一切众生,不厌世俗凡愚境界,不乐二乘出离之道,不著己乐,唯勤化度,善能入出禅定解脱,于诸三昧悉得自在,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世俗 = Sammu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或住魔宫,或为释天、梵王、世主,一切生处,靡不于中而现其身;
“或于外道众中出家,而恒远离一切邪见;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一切世间文词、咒术、字印、算数,乃至游戏、歌舞之法,悉皆示现,无不精巧;
咒术 = 即神咒之妙术。诵咒旨在降灾于敌或为己除祸;具此杀人或延寿之奇术,称为咒术。
“或时示作端正妇人,智慧才能世中第一;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于诸世间、出世间法,能问能说,问答断疑皆得究竟;
问答 = 即往返答覆以阐明法门之义理。质问者与解答者分别相对交换议论。经典之体裁多为佛应答他人请问而说法之形式,论、注释或释义之书则以采用问答体为多,此法具有明确显示论旨之优点。
“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亦悉通达到于彼岸,一切众生恒来瞻仰;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失大乘心;
“虽念念中示成正觉,而不断菩萨行。
“是为第四不由他教,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双行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
权实 = 权,权谋、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实,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权,又作善权、权方便、善权方便、假、权假;实,又作真、真实。两者合称权实、真假等。权教与实教、权智与实智、权因与实因、权果与实果、权人与实人、权化与实化等为对称用语。实教,乃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之教;权教,乃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之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实智,又作真实智、如实智,乃如实明白之智;权智,又作方便智,为导度他人而起之智慧。
“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知无众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住一坚密智慧法身而普现无量诸众生身,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常乐法乐而现有婇女歌咏嬉戏,虽以众相好庄严其身而示受丑陋贫贱之形,常积集众善无诸过恶而现生地狱、畜生、饿鬼,虽已到于佛智彼岸而亦不舍菩萨智身。
勤行精进/勤行 = 指努力修行。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智慧,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一切童蒙众生?
(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童蒙(tóng méng) = 年幼无知的儿童/知识浅陋,幼稚无知。
“是为第五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随智慧行,皆悉清净。
“所谓:具足大慈,永离杀心,乃至具足正解,无有邪见。
“是为第六不由他教,身、口、意业随智慧行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不舍众生,代一切众生而受诸苦,所谓: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
“为利益故,不生劳倦,唯专度脱一切众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为精勤灭除众苦。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是为第七不由他教,常起大悲不共法。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梵王、帝释、四天王等,一切众生见无厌足。
= 好像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天王等等,一切众生见之,没有厌足的时候。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久远世来,行业清净无有过失,是故众生见者无厌。
“是为第八不由他教,一切众生皆悉乐见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萨婆若,大誓庄严,志乐坚固,虽处凡夫、声闻、独觉险难之处,终不退失一切智心明净妙宝。
“佛子,如有宝珠,名净庄严,置泥潦中光色不改,能令浊水悉皆澄净。
(lào) = 同“涝”。水淹没;雨多[inundate](雨后积水[accumulated water after raining])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在凡愚杂浊等处,终不失坏求一切智清净宝心,而能令彼诸恶众生远离妄见、烦恼、秽浊,得求一切智清净心宝。
“是为第九不由他教,在众难处不失一切智心宝不共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自觉境界智,无师自悟,究竟自在到于彼岸,离垢法缯以冠其首,而于善友不舍亲近,于诸如来常乐尊重,是为第十不由他教,得最上法不离善知识、不舍尊重佛不共法。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不共法。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不共法。

####何等为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业。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业,悉能严净故;
= 一切世界的业,能将五浊恶世,改为清净庄严的世界。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一切诸佛业,悉能供养故;
“一切菩萨业,同种善根故;
“一切众生业,悉能教化故;
“一切未来业,尽未来际摄取故;
= 一切未来的业,穷尽未来劫,能摄取一切众生。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一切神力业,不离一世界遍至一切世界故;
“一切光明业,放无边色光明,一一光中有莲华座,各有菩萨结跏趺坐而显现故;
“一切三宝种不断业,诸佛灭后,守护住持诸佛法故;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一切变化业,于一切世界说法教化诸众生故;
“一切加持业,于一念中随诸众生心之所欲皆为示现,令一切愿悉成满故。
所持/护念/加持 =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业。

####何等为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何等为十?所谓:不来身,于一切世间不受生故;
“不去身,于一切世间求不得故;
“不实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
= 一切世间好像是实在,实际上是虚妄的。
“不虚身,以如实理示世间故;
“不尽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
“坚固身,一切众魔不能坏故;
“不动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具相身,示现清净百福相故;
百思庄严/百福德庄严/百福庄严 = Sata-punya-vicitrita,如来之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
“无相身,法相究竟悉无相故;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普至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尽之身。

###五、问十地行法
####何等为身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业。
“何等为十?所谓:一身充满一切世界身业;于一切众生前悉能示现身业;于一切趣悉能受生身业;游行一切世界身业;往诣一切诸佛众会身业;能以一手普覆一切世界身业;能以一手磨一切世界金刚围山碎如微尘身业;于自身中现一切佛刹成坏示于众生身业;以一身容受一切众生界身业;于自身中普现一切清净佛刹,一切众生于中成道身业。
(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磨擦[rubwear])
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成佛得道/成道 = 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佛业,悉能觉悟一切众生。

####何等为身?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种身。
“何等为十?所谓:诸波罗蜜身,悉正修行故;
“四摄身,不舍一切众生故;
“大悲身,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无疲厌故;
“大慈身,救护一切众生故;
“福德身,饶益一切众生故;
福德 = Gu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智慧身,与一切佛身同一性故;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法身,永离诸趣受生故;
“方便身,于一切处现前故;
现在前/现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神力身,示现一切神变故;
“菩提身,随乐、随时成正觉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身。

####何等为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语。
“何等为十?所谓:柔软语,使一切众生皆安隐故;
安稳/安隐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甘露语,令一切众生悉清凉故;
“不诳语,所有言说皆如实故;
“真实语,乃至梦中无妄语故;
“广大语,一切释、梵、四天王等皆尊敬故;
“甚深语,显示法性故;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坚固语,说法无尽故;
“正直语,发言易了故;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种种语,随时示现故;
“开悟一切众生语,随其欲乐令解了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微妙语。

####何等为净修语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净修语业。
“何等为十?所谓:乐听闻如来音声净修语业;乐闻说菩萨功德净修语业;不说一切众生不乐闻语净修语业;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欢喜踊跃赞叹如来净修语业;如来塔所,高声赞佛如实功德净修语业;以深净心施众生法净修语业;音乐歌颂赞叹如来净修语业;于诸佛所,听闻正法不惜身命净修语业;舍身承事一切菩萨及诸法师而受妙法净修语业。
= 真实远离言语的四种过失,就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清净修行语的业,而没有过失。
(yǔ) = 谈论;议论;辩论[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说的话[spoken languageword])
烧身/遗身/亡身/舍身 =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
“是为十。

####何等为得守护?
“若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净修语业,则得十种守护。
“何等为十?所谓:天王为首,一切天众而为守护;
= 天王作为首领,一切天众而为守护这位菩萨。
“龙王为首,一切龙众而为守护;
“夜叉王为首,乾闼婆王为首,阿修罗王为首,迦楼罗王为首,紧那罗王为首,摩睺罗伽王为首,梵王为首,一一皆与自己徒众而为守护;
= 每位王皆和自己的徒众,而为守护这位菩萨。
“如来法王为首,一切法师皆悉守护。
= 如来法王作为首领,一切法师皆守护这位菩萨。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是为十。

####何等为成办大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守护已,则能成办十种大事。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皆令欢喜,一切世界悉能往诣,一切诸根皆能了知,一切胜解悉令清净,一切烦恼皆令除断,一切习气皆令舍离,一切欲乐皆令明洁,一切深心悉使增长,一切法界悉令周遍,一切涅槃普令明见。
信解/胜解 = Adhimutti,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是为十。

####何等为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何等为十?所谓:如大地心,能持、能长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如大海心,一切诸佛无量无边大智法水悉流入故;
“如须弥山王心,置一切众生于出世间最上善根处故;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如摩尼宝王心,乐欲清净无杂染故;
末尼/摩尼 = Ma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如金刚心,决定深入一切法故;
金刚心 = 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
“如金刚围山心,诸魔外道不能动故;
“如莲华心,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世法 =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
“如优昙钵华心,一切劫中难值遇故;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如净日心,破暗障故;
“如虚空心,不可量故。
= Pramana,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心。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何等为发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何等为十?所谓: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
得脱/得度解脱/度脱 =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
“发我当令一切众生除断烦恼心;
“发我当令一切众生消灭习气心;
“发我当断除一切疑惑心;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发我当除灭一切众生苦恼心;
“发我当除灭一切恶道诸难心;
恶趣/恶道 = Akuśala-gatī,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发我当敬顺一切如来心;
“发我当善学一切菩萨所学心;
“发我当于一切世间一一毛端处,现一切佛成正觉心;
“发我当于一切世界击无上法鼓,令诸众生随其根欲悉得悟解心。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发起能事心。
能事(néng shì) = 原指能做到的事,后指擅长的本事[what one is particularly good at ]/能干[ablecapable]

####何等为周遍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周遍心。
“何等为十?所谓:周遍一切虚空心,发意广大故;
“周遍一切法界心,深入无边故;
“周遍一切三世心,一念悉知故;
“周遍一切佛出现心,于入胎、诞生、出家、成道、转法轮、般涅槃悉明了故;
“周遍一切众生心,悉知根、欲、习气故;
= Indriya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又根有根机、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质、资质。因根有优劣之分,故有所谓利、钝二根之别,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钝等三根之别。若以修道力修炼之,从钝根、下根而渐修至利根、上根,称为炼根或转根。各种转根之中,尤指由声闻(下根)至缘觉(中根),再往上至菩萨(上根)者。
乐欲/ = Chanda/rajas,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心所名。
“周遍一切智慧心,随顺了知法界故;
“周遍一切无边心,知诸幻网差别故;
“周遍一切无生心,不得诸法自性故;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周遍一切无碍心,不住自心、他心故;
“周遍一切自在心,一念普现成佛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无量无上佛法周遍庄严。

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八相 = 即八种仪相。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
降兜率相
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间前,上升兜率陀天内院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号能仁菩萨(又称护明菩萨),位居内院的天主,说法教化天人。在降生因缘成熟时,菩萨依照五事观照到适宜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王舍城净饭王家,在显现五种祥瑞后,从兜率天下降人间。
托胎相
能仁菩萨下生当日,净饭王的第一王后摩耶夫人,于梦中见到有六牙大白象,口含白莲花,临空降下,从她的右胁入体,夫人顿感身心安祥快乐,梦醒后便觉怀有身孕。
降生相/出生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天臂城待产,于公元前623年四月初八日,游尼泊尔蓝毗尼(Lumbini)园,园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夫人于无忧树下自感即将临产,便伫立举右手攀无忧树枝,能仁菩萨以神通自摩耶夫人右胁出生。能仁菩萨诞生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土地自然涌大莲花承接太子。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虚空有龙王以温、冷两股净水灌浴太子,这也是后世佛教举办“浴佛节”(也称卫塞节)的典故由来。
出家相
悉达多太子在十九岁这年,出宫游城,在四个城门口见到“老、病、死、出家人”四种现象,顿悟世间无常,生起追求圆满无分的宇宙人生真理,以解脱生死痛苦的决心。仅管父王与姨母以种种世间的欲乐享受,想令太子打消出家念头,但太子丝毫不为世间五欲所动。于二月初八日半夜月色明朗时,舍弃世间的情感与荣华富贵,由仆从阐陀(车匿)驾马车载太子离开王宫剃发出家。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便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前往力劝,因被太子坚决出家求道的决心感召,便陪同太子一同出家修行。在经过五年遍访外道诸师未能得道后,便与五人一同到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中修持苦行。
降魔相
能仁菩萨经过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终至全身羸瘦枯槁,但仍然不能以如此苦行得道。于是菩萨舍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洗浴,在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走到菩提伽耶(Bodh Gaya)山附近一颗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入定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时,波旬魔王得知菩萨发下成道的决心,深怕菩萨成佛后教导众生学佛解脱,使他的魔力及魔势力形成泡影,便心生恐怖,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又派魔兵夜叉无数前来制造种种魔力恐怖,破坏能仁菩萨成道,但菩萨不惊不怖不动,最终以威神之力降伏了魔王与魔军。
成道相
公元前593年十二月初八日,能仁菩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号释迦牟尼佛,时年三十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于此证道,在笈多王朝时,于佛陀证道之地建了一座摩诃菩提金刚宝座塔(正觉大佛塔)及摩诃菩提寺。
说法相/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也就是现今北印度的瓦拉那西,英语:Varanasi),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一生弘传佛法的开始,佛陀一生共说法四十九年,开演八万四千法门。释迦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未留下文字典籍,仅靠弟子记忆传诵法教,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召集了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Rajgir)的七叶窟进行结集,由阿难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律,这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初次结集。
涅槃相/入涅槃
释迦牟尼佛先于毘舍离城(Vaishali)预示自己即将涅槃,公元前543215日,释迦牟尼佛在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后,于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世寿七十九岁。

####何等为诸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根。
“何等为十?所谓:欢喜根,见一切佛信不坏故;
= Sraddha,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
“希望根,所闻佛法皆悟解故;
“不退根,一切作事皆究竟故;
“安住根,不断一切菩萨行故;
“微细根,入般若波罗蜜微妙理故;
“不休息根,究竟一切众生事故;
“如金刚根,证知一切诸法性故;
“金刚光焰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
“无差别根,一切如来同一身故;
“无碍际根,深入如来十种力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圆满根。

####何等为深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心。
“何等为十?所谓:不染一切世间法深心;不杂一切二乘道深心;了达一切佛菩提深心;随顺一切智智道深心;不为一切众魔外道所动深心;净修一切如来圆满智深心;受持一切所闻法深心;不著一切受生处深心;具足一切微细智深心;修一切诸佛法深心。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智无上清净深心。

####何等为增上深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增上深心。
增上 = Aupacayika/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
“何等为十?所谓:不退转增上深心,积集一切善根故;
“离疑惑增上深心,解一切如来密语故;
密语 = 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指密教之陀罗尼真言。
“正持增上深心,大愿大行所流故;
大行 = 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
“最胜增上深心,深入一切佛法故;
“为主增上深心,一切佛法自在故;
= 为法主增上深心,因为一切佛法,能任运自在演说。
“广大增上深心,普入种种法门故;
“上首增上深心,一切所作成办故;
= 一切所作,皆能成办。
上首 = Pamukha,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
“自在增上深心,一切三昧神通变化庄严故;
= 一切三昧,神通变化所庄严。
“安住增上深心,摄受本愿故;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无休息增上深心,成熟一切众生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清净增上深心。

####何等为勤修?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勤修。
“何等为十?所谓:布施勤修,悉舍一切,不求报故;
/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持戒勤修,头陀苦行,少欲知足,无所欺故;
持戒 = 戒,梵语sila,音译尸罗,六波罗蜜之一。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头陀 = Dhū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著弊衲衣/粪扫衣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常行乞食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饮食节量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过午不食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阿兰若处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树下止
在树下修习佛法。
露地住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十一
冢间住
居住于墓地之间。
十二
常坐不卧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十三
随处住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忍辱勤修,离自他想,忍一切恶,毕竟不生恚害心故;
(huì) = 怨恨,愤怒[anger]
“精进勤修,身、语、意业未曾散乱,一切所作皆不退转,至究竟故;
/精勤/勤精进//精进 = Vī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禅定勤修,解脱三昧,出现神通,离一切欲烦恼斗诤诸眷属故;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智慧勤修,修习积聚一切功德无厌倦故;
“大慈勤修,知诸众生无自性故;
“大悲勤修,知诸法空,普代一切众生受苦无疲厌故;
“觉悟如来十力勤修,了达无碍示众生故;
“不退法轮勤修,转至一切众生心故。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不退轮/不退转法轮 = 佛菩萨由无生正观而作流演圆通之说法,称为法轮。此法轮乃菩萨证不退之法而转者,愈增愈进,恒不退失,又其所说之理有进无退,且能令众生得不退转,故称不退转法轮。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勤修。

####何等为决定解?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
= 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例如‘十解’相对于‘十行’、‘十住’。
“何等为十?所谓:最上决定解,种植尊重善根故;
= 最上的决定解,能种植尊重的善根。
“庄严决定解,出生种种庄严故;
“广大决定解,其心未曾狭劣故;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寂灭决定解,能入甚深法性故;
“普遍决定解,发心无所不及故;
“堪任决定解,能受佛力加持故;
“坚固决定解,摧破一切魔业故;
“明断决定解,了知一切业报故;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现前决定解,随意能现神通故;
“绍隆决定解,一切佛所得记故;
= 绍隆的决定解,得到一切诸佛所授记。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绍隆 = 谓承继正法并使之光大隆盛。如‘绍隆三宝’,即继承佛、法、僧三宝并使兴隆之意。
= 授记之简称,一一分别记说之意。即佛陀对修行中之弟子一一预言其将来证果之内容。如由佛陀给予记别,则称为授记;而受记别者,称为受记。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自在决定解,随意、随时成佛故。
成佛 = Buddhatta/buddhabhāv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决定解。

####何等为决定解入世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诸世界。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世界入一世界;
“知一世界入一切世界;
“知一切世界,一如来身、一莲华座皆悉周遍;
“知一切世界皆如虚空;
虚空 = Āśa,其特色是没有阻碍,没有实体,可以容纳色法在其中。四大种再加空界、识界,合称为六界。
“知一切世界具佛庄严;
“知一切世界菩萨充满;
“知一切世界入一毛孔;
“知一切世界入一众生身;
“知一切世界,一佛菩提树、一佛道场皆悉周遍;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知一切世界一音普遍,令诸众生各别了知,心生欢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佛刹广大决定解。

####何等为决定解入众生界?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众生界。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界本性无实;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知一切众生界悉入一众生身;
“知一切众生界悉入菩萨身;
“知一切众生界悉入如来藏;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知一众生身普入一切众生界;
“知一切众生界悉堪为诸佛法器;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知一切众生界,随其所欲,为现释、梵、护世身;
“知一切众生界,随其所欲,为现声闻、独觉寂静威仪;
“知一切众生界,为现菩萨功德庄严身;
“知一切众生界,为现如来相好寂静威仪,开悟众生。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威力决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