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九会
|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没有放光
|
会主
|
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入佛华严三昧
|
说法
|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
#第55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何等为无下劣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当降伏一切天魔,及其眷属。’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
“是为第一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当悉破一切外道,及其邪法。’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是为第二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善言开喻,皆令欢喜。’
开(kāi) = 开门[open the door]。(教导,启发[instruct;inspire]。)
喻(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是为第三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当成满遍法界一切波罗蜜行。’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ta,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是为第四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当积集一切福德藏。’
福德 = 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是为第五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无上菩提广大难成,我当修行悉令圆满。’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是为第六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当以无上教化、无上调伏,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是为第七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一切世界种种不同,我当以无量身成等正觉。’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是为第八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我修菩萨行时,若有众生来从我乞手足、耳鼻、血肉、骨髓、妻子、象马,乃至王位,如是一切悉皆能舍,不生一念忧悔之心,但为利益一切众生,不求果报,以大悲为首,大慈究竟。’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是为第九无下劣心。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如是一切种种诸法,我当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悉见悉证,悉修悉断,然于其中无分别、离分别、无种种差别、无功德、无境界、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世/世间 = Loka,即毁坏之义。又作Laukika,即世俗、凡俗之义。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
施设(shī
shè) = 陈设;设置[arrange;set]。
一念相应
=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四)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
觉 = Bodhi,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bodhi为觉,译buddha为觉者。/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无相智知一切相,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以无异智知一切异,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以无世间智知一切世间,以无世智知一切世,以无众生智知一切众生,以无执著智知一切执著,以无住处智知一切住处,以无杂染智知一切杂染,以无尽智知一切尽,以究竟法界智于一切世界示现身,以离言音智示不可说言音,以一自性智入于无自性,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说,而现大自在言说,证一切智地;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于一切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
无二/离两边/不二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据大乘义章卷一载,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称为不二。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无分别心/无分别智 = Nir-vikalpa-jnana,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
迷执/执著/计著/著/执 = Abhinivesa,指由虚妄分别之心,对事物或事理固执不舍。不知五蕴假和合产生人等众生,而妄执人我为实我之存在,称为人执、我执或生执(众生执之意)。不知五蕴之法乃虚幻不实之‘空’,而妄执法我为实体,称为法执。以上二者,称为二执(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有部等小乘允许法我之存在,故不断离法执;然大乘认为二执皆空,故断离此二执。此外,若认为一切为实有而固执偏有之见解,将实际上之‘空’增益为‘有’,称为‘增执’;反之,固执空无之见解,将实际上之假‘有’减损为‘无’,则称‘损执’。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执。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若诸菩萨安住此心,则得一切最上无下劣佛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何等为如山增上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山增上心。
增上心 = 即增胜上进,势用强盛之心。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意勤修一切智法,是为第一如山增上心。
作意 =
Manaskara/manasi-kara/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恒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是为第二如山增上心。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愿于无量劫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以住一切白净法故,知见如来无量智慧,是为第三如山增上心。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若有众生骂辱、毁谤、打棒、屠割,苦其形体,乃至断命,如是等事悉皆能受,终不因此生动乱心、生瞋害心,亦不退舍大悲弘誓,更令增长无有休息。
棒(bàng)
= 棍,杖[stick;club]。(用棍棒打[beat with a stick]。)
屠(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大屠杀,残杀[massacre]/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法如实出离,舍成就故;证得一切诸如来法,忍辱柔和,已自在故。
= 舍成就的缘故,是因不希望有所成就。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是为第五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成就增上大功德,所谓:天增上功德、人增上功德、色增上功德、力增上功德、眷属增上功德、欲增上功德、王位增上功德、自在增上功德、福德增上功德、智慧增上功德。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增上 =
Aupacayika/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
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天 = Deva-loka,音译作提婆。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若指有情自体时,称为天人、天部(复数)、天众(复数),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此外,说明死后生天之因(十善、四禅、八定)之教,称为天乘。在初期佛教中,其教法以涅槃为中心,对在家信徒之教说,则以生天为主,谓依道德行善,即可生天。
色 = Rupa系自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rupa是由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力 = Bala/balana,机能、能力之意。
“虽复成就如是功德,终不于此而生染著,所谓: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财富、不著眷属;但深乐法,随法去、随法住、随法趣向、随法究竟,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 以法为自己的舍宅。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味 = Rasa,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即五根),所得知对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乃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佛子,菩萨摩诃萨虽复具受种种法乐,而常远离众魔境界。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世发如是心:‘我当令一切众生皆悉永离众魔境界,住佛境故。’
“是为第六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无量阿僧祇劫行菩萨道,精勤匪懈,犹谓:‘我今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行菩萨行,亦不惊、亦不怖、亦不畏。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虽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为众生故,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有休息,是为第七如山增上心。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性不和善,难调难度,不能知恩,不能报恩,是故为其发大誓愿,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无碍,舍离恶念,不于他所生诸烦恼,是为第八如山增上心。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暖和;和煦;晴和[warm]。)
报恩 = 酬报恩德之意。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非他令我发菩提心,亦不待人助我修行。我自发心,集诸佛法,誓期自勉,尽未来劫行菩萨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修菩萨行,当净自心亦净他心,当知自境界亦知他境界,我当悉与三世诸佛境界平等。’
= 也不等待他人帮助我修行。
= 我应当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是平等的。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期(qī) = 约会,约定[engage]。(希望[hope]。)
勉(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是为第九如山增上心。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无有一法修菩萨行,无有一法满菩萨行,无有一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有一法供养恭敬一切诸佛,无有一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无有一法已说、今说、当说,说者及法,俱不可得,而亦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一法 = 意谓一事、一物,乃对万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并非‘法则’之义。/指唯一无二之绝对法。即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
“何以故?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是故,于法虽无所得,而勤修习增上善业,清净对治,智慧圆满,念念增长,一切具足。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善业 =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念念 = 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其心于此不惊不怖,不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悉寂灭,我有何义求于无上菩提之道?’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义(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是为第十如山增上心。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种如山增上心。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何等为入无上菩提如海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无量众生界,是为第一如海智。
众生界 = 对佛界之称。十界中除佛界,总称他九界曰众生界。
“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别,是为第二如海智。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知一切虚空界无量无碍,普入十方一切差别世界网,是为第三如海智。
“菩萨摩诃萨善入法界,所谓:无碍入、不断入、不常入、无量入、不生入、不灭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为第四如海智。
= 不常常入一切法界。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菩萨摩诃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独觉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现集、当集,三世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当成所有善根,三世诸佛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已说、今说、当说所有善根,于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随喜,愿乐修习,无有厌足,是为第五如海智。
= 菩萨中的大菩萨,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菩萨、法师、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所积集的善根,已经积集,现在积集,当来积集。
说法师/大法师/法师 = Dhamma-kathika,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随喜 =
Anumodana,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菩萨摩诃萨于念念中入过去世不可说劫,于一劫中,或百亿佛出世,或千亿佛出世,或百千亿佛出世,或无数、或无量、或无边、或无等、或不可数、或不可称、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说、或不可说不可说,超过算数诸佛世尊出兴于世,及彼诸佛道场众会声闻、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寿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见;如一劫,一切诸劫皆亦如是。
= 及彼诸佛道场众会中,有多少声闻和菩萨,说法调伏一切众生。寿命或者是长,或者是短。法住或者久远,或者是短暂。
一劫 = 即一长时。劫为劫簸(梵kalpa)之略称,乃分别时节之意。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无等 =
Asama,佛之尊称。诸佛如来之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法超过,称为无等。又指众生、声闻、菩萨等无法与诸佛齐等,故称为无等。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延(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其无佛劫所有众生,有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众生善根熟已,于未来世当得见佛,亦悉了知。
善本/德本/善根 = Kuśala-mū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ś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ūla),故名善根。
“如是观察过去世不可说不可说劫,心无厌足,是为第六如海智。
观/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菩萨摩诃萨入未来世,观察分别一切诸劫无量无边,知何劫有佛,何劫无佛,何劫有几如来出世,一一如来名号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几众生,寿命几时。
名/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度 = 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出家为觉悟之第一步,故称出家为‘得度’。又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度、度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
“如是观察,尽未来际皆悉了知,不可穷尽,而无厌足,是为第七如海智。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 [end;limit]。)
“菩萨摩诃萨入现在世观察思惟,于念念中普见十方无边品类,不可说世界,皆有诸佛于无上菩提已成、今成、当成,往诣道场菩提树下,坐吉祥草,降伏魔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起已,入于城邑,升天宫殿,说微妙法,转大法轮,示现神通,调伏众生,乃至付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舍于寿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结集法藏令久住世,庄严佛塔种种供养。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祥草/吉祥草 = Kusa,意译作上茅、香茅、吉祥茅、茆草、牺牲草。此草生于湿地,或培养于水田中,其状类茅,约长六十余公分。据经典所载,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时,即坐于此草上;此草系由吉祥童子为释尊铺设于座位上。印度自古以来即视此草为神圣、祥瑞之草,于行诸种仪式时,多将之编成席,并于其上放置诸种供物。此外,修行者亦将之敷置于空闲寂静之处,或清净之房中,作为坐、卧之具。
魔军 = 谓恶魔之军兵。以军譬喻魔众之势力,故称魔军。
集法/集法藏/结经/经典结集/结集 = Samgiti,乃合诵之意。即诸比丘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至佛陀入灭后,即有必要将佛陀之说法共同诵出,一方面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一方面为教权之确立,故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称为结集。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塔 = Thupa,音译作窣睹婆、窣堵婆。略译作兜婆、佛图、浮图、浮屠、佛塔。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大冢、冢、坟陵、塔庙、庙、归宗、大聚、聚相、灵庙。为‘顶’、‘堆土’之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造成之建筑物,然至后世,多与‘支提’(Cetiya)混同,而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过去佛之经行处、有关佛陀本生谭之圣地、辟支佛窟,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
佛塔 = 安置佛舍利之处所。佛国记即有释迦牟尼佛入灭后,舍利分八处,各设塔庙以供奉之记载。
“亦见彼世界所有众生,值佛闻法,受持讽诵,忆念思惟,增长慧解。
值佛 = 即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难得之事,故宗门有‘值佛难’一语。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诵经/讽经/讽读/读经/讽诵 = 讽咏谙诵之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
“如是观察普遍十方,而于佛法无有错谬。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了知诸佛皆悉如梦,而能往诣一切佛所,恭敬供养。
“菩萨尔时,不著自身、不著诸佛、不著世界、不著众会、不著说法、不著劫数,然见佛闻法,观察世界,入诸劫数,无有厌足,是为第八如海智。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菩萨摩诃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一一劫中,供养恭敬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诸佛,示现自身,殁此生彼,以出过三界一切供具而为供养,并及供养菩萨、声闻、一切大众;一一如来般涅槃后,皆以无上供具供养舍利,及广行惠施满足众生。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供物/供具 = 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饮食等诸物之总称。亦有特称盛装供物之器具为供具或供器者。‘供’与‘具’均为‘献供’之义。上供供具,称为供养。若供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称为四事供养。若供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称为十种供养。
大众 = Maha-samgha/maha-sabha,意译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又对上座长老而言,年少下腊者特称大众。
舍利 = 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不可思议心、不求报心、究竟心、饶益心,于不可说不可说劫,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供养诸佛,饶益众生,护持正法,开示演说,是为第九如海智。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佛所、一切菩萨所、一切法师所,一向专求菩萨所说法、菩萨所学法、菩萨所教法、菩萨修行法、菩萨清净法、菩萨成熟法、菩萨调伏法、菩萨平等法、菩萨出离法、菩萨总持法;得此法已,受持读诵,分别解说,无有厌足;令无量众生,于佛法中,发一切智相应心,入真实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菩萨如是,于不可说不可说劫无有厌足,是为第十如海智。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海。
###四、问十迴向行法
####何等为如宝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种如宝住。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往诣无数世界诸如来所,瞻觐顶礼,承事供养,是为第一如宝住。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顶礼 =
Sirasabhivandate,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及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
“于不思议诸如来所,听闻正法,受持忆念,不令忘失,分别思惟,觉慧增长,如是所作充满十方,是为第二如宝住。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慧 =
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
“于此刹殁,余处现生,而于佛法无所迷惑,是为第三如宝住。
迷惑 = 谬于事理,称为迷;不明事理,称为惑。佛菩萨之境界无迷惑,凡人则常迷于事理,起烦恼之业。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是为第四如宝住。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知厌离烦恼,知止息烦恼,知防护烦恼,知除断烦恼,修菩萨行不证实际,究竟到于实际彼岸,方便善巧,善学所学,令往昔愿行皆得成满,身不疲倦,是为第五如宝住。
= 修菩萨行,不证实际,不入涅槃,究竟到于实际的彼岸。
惑/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皆无处所,而亦说有种种方处;虽无分别、无所造作,为欲调伏一切众生,而有修行、而有所作,是为第六如宝住。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种种性,无无量性,无可算数性,无可称量性,无色无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决定了知此是诸佛法、此是菩萨法、此是独觉法、此是声闻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善法、此是世间法、此是出世间法、此是过失法、此是无过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无漏法,乃至此是有为法、此是无为法,是为第七如宝住。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有漏法 =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无漏法 =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求菩萨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众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调伏众生,令于诸法成正觉愿。
求道/求法 = 指游方他地或他国,而冀望能求得佛法,或请回佛像、经卷等。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善巧观察,知一切众生分别,知一切众生境界,方便化导令得涅槃;为欲满足化众生愿,炽然修行菩萨行故。
= 知道一切众生的分别,知道一切众生的境界。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是为第八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示现涅槃,为度众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颠倒,亦非虚诳。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何以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动、实际无住,不见有一众生已受化、今受化、当受化,亦自了知无所修行,无有少法若生若灭而可得者,而依于一切法,令所愿不空。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依 =
Samnisraya,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二者系相对而立者。依赖、依凭者,称为能依;被依赖、依凭者,称为所依。如地与草之关系,地为所依,草为能依。对所依者而言,有直接力量者(亲所依),称为所依;反之,力量微弱而间接者(疏所依),称为依。
“是为第九如宝住。
“菩萨摩诃萨于不思议无量诸佛一一佛所,闻不可说不可说授记法,名号各异,劫数不同;从于一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常如是闻,闻已修行,不惊不怖,不迷不惑,知如来智不思议故,如来授记言无二故,自身行愿殊胜力故,随应受化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满等法界一切愿故,是为第十如宝住。
= 菩萨又知道自己的行愿,有殊胜的力量。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种如宝住。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宝。
####何等为发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愿/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诸法,无有边际,不可穷尽。我当以尽三世智,普皆觉了,无有遗余。’
= 我应当用穷尽三世的智慧,普遍皆能觉悟明了,没有遗余。
觉了 =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是为第一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于一毛端处有无量无边众生,何况一切法界。我当皆以无上涅槃而灭度之。’
一毛端 = 极少之称。
无上涅槃 =
证果之名;以涅槃之果无上,故称无上涅槃。又若对二乘、外道等所证之有上涅槃而言,则佛所证之果,称为无上涅槃。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是为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无有齐限,不可穷尽。我当以诸佛国土最上庄严,庄严如是一切世界,所有庄严皆悉真实。’
= 我应当用诸佛国土最上的庄严,来庄严这样的一切世界。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jì = 界限。)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是为第三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无有齐限,不可穷尽。我当以一切善根,回向于彼,无上智光,照耀于彼。’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ṇ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是为第四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一切诸佛,无量无边,无有齐限,不可穷尽。我当以所种善根,回向供养,悉令周遍,无所缺少,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我应当用所种的善根,回向诸佛,供养诸佛,悉令周遍,没有缺少。换言之,每位佛,我都用善根来供养,然后我应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为第五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一切佛,闻所说法,生大欢喜,不著自身,不著佛身,解如来身,非实非虚、非有非无、非性非无性、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生非灭,实无所有,亦不坏有。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解 = 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例如‘十解’相对于‘十行’、‘十住’。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何以故?不可以一切性相而取著故。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是为第六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或被众生诃骂毁呰、挝打楚挞,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级其头;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终不因此生恚害心。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挝(zhuā)
= 敲打,击[beat]。
楚(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挞(tà) = 用鞭子或棍子打[whip]。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挑(tiǎo) = 挑拨,挑动instigate;incite;provoke]。(挖取[dig]。)
级(jí) = 丝的次第[degree]。(石阶[step]。)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于不可说不可说无央数劫,修菩萨行,摄受众生恒无废舍。
无央数劫 =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已善观察一切诸法无有二相,心不动乱,能舍自身忍其苦故。
“是为第七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未来世劫,无量无边,无有齐限,不可穷尽。我当尽彼劫,于一世界,行菩萨道,教化众生;如一世界,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心不惊、不怖、不畏。何以故?为菩萨道法应如是,为一切众生而修行故。’
惊(jīng) = 马受惊[the horse be frightened]。(惊慌,恐惧[alarmed;scared;fear]。)
怖(bù) = 惶恐,惊惧[fear]。
畏(wèi) = 害怕[fear]。
“是为第八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若欲除断一切取缘,住一向道,我亦能得,而我不断,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证无上菩提。何以故?为满本愿,尽一切世界行菩萨行化众生故。’
随意事/随意 = Pavarana,旧译自恣。即满足、喜悦之义。即于夏安居结束之日,令僧随他人之意发露忏悔所犯之过误,而自生喜悦。
一向 =
Sama-eka-ayana-ma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是为第九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众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一切世间不可得、有为无为不可得。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心法/心事/心 = 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菩萨如是寂静住、甚深住、寂灭住、无诤住、无言住、无二住、无等住、自性住、如理住、解脱住、涅槃住、实际住,而亦不舍一切大愿,不舍萨婆若心,不舍菩萨行,不舍教化众生,不舍诸波罗蜜,不舍调伏众生,不舍承事诸佛,不舍演说诸法,不舍庄严世界。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木叉/木底/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大愿故,虽复了达一切法相,大慈悲心转更增长,无量功德皆具修行,于诸众生心不舍离。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无所有,凡夫愚迷不知不觉,我当令彼悉得开悟,于诸法性分明照了。’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何以故?‘一切诸佛安住寂灭,而以大悲心,于诸世间说法教化,曾无休息。我今云何而舍大悲?
“‘又我先发广大誓愿心,发决定利益一切众生心,发积集一切善根心,发安住善巧回向心,发出生甚深智慧心,发含受一切众生心,发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作真实语、不虚诳语,愿与一切众生无上大法,愿不断一切诸佛种性。今一切众生未得解脱、未成正觉、未具佛法,大愿未满,云何而欲舍离大悲?’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含(hán) = 含在嘴里[keep in the mouth]。(容纳;包含[contain]。)
“是为第十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发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金刚性无上大神通智。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何等为大发起?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发起。
发处/发起 = 指物之初起。或指激扬鼓动他人。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我当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是为第一大发起。
“又作是念:‘我当长养一切菩萨所有善根。’
养/长养 = Aupacayika,乃生长、养育之意。
“是为第二大发起。
“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如来般涅槃后,庄严佛塔,以一切华、一切鬘、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末香、一切衣、一切盖、一切幢、一切幡而供养之,受持守护彼佛正法。’
华 = Puppha,俗作花,经典中多作华。指草木之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则称散华。花供养为源于印度之佛教仪式之一。密教修法以花为重要供养物之一。
华鬘 =
Kusumamala,音译俱苏摩摩罗。即以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此为印度风俗之一。然比丘不得以华鬘装饰身上,仅能以之悬挂室内,或用以供养佛。中国、日本更转用为佛前之庄严用品。
香 =
Gandha,乃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为五境(五尘)、六境、十二处、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等之一。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衣 = 原为一切衣服之总称,于佛典中,则统称僧尼所著用之袈裟、覆肩、裙类等法衣。
盖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宝幢/天幢/法幢/幢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旛/幡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是为第三大发起。
“又作是念:‘我当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为第四大发起。
“又作是念:‘我当以诸佛国土无上庄严,而以庄严一切世界。’
= 我应当用诸佛国土无上庄严,来庄严一切世界。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是为第五大发起。
“又作是念:‘我当发大悲心,为一众生,于一切世界,一一各尽未来际劫行菩萨行;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皆令得佛无上菩提,乃至不生一念疲懈。’
“是为第六大发起。
“又作是念:‘彼诸如来无量无边,我当于一如来所,经不思议劫恭敬供养;如于一如来,于一切如来悉亦如是。’
供/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是为第七大发起。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彼诸如来灭度之后,我当为一一如来所有舍利,各起宝塔,其量高广,与不可说诸世界等;造佛形像亦复如是,于不可思议劫,以一切宝幢、幡盖、香华、衣服而为供养,不生一念厌倦之心。为成就佛法故,为供养诸佛故,为教化众生故,为护持正法开示演说故。’
宝塔 = 系对佛塔之美称,亦指以珍宝严饰之塔。
形像 =
Pratima,指佛、菩萨之肖像,泛指画像、木像、金像、石像、泥录像等。
“是为第八大发起。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当以此善根,成无上菩提,得入一切诸如来地,与一切如来体性平等。’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是为第九大发起。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成正觉已,于一切世界不可说劫,演说正法,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通,身、语及意不生疲倦,不离正法。以佛力所持故,为一切众生勤行大愿故,大慈为首故,大悲究竟故,达无相法故,住真实语故,证一切法皆寂灭故;知一切众生悉不可得而亦不违诸业所作故,与三世佛同一体故,周遍法界、虚空界故,通达诸法无相故,成就不生不灭故,具足一切佛法故,以大愿力调伏众生,作大佛事无有休息。’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业 = 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经出现,包括耆那教与印度教中都有类似的理论。
一体 =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
“是为第十大发起。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发起。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不断菩萨行,具足如来无上大智。
####何等为究竟大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究竟大事。
“何等为十?所谓:恭敬供养一切如来究竟大事;随所念众生悉能救护究竟大事;专求一切佛法究竟大事;积集一切善根究竟大事;思惟一切佛法究竟大事;满足一切誓愿究竟大事;成就一切菩萨行究竟大事;奉事一切善知识究竟大事;往诣一切世界诸如来所究竟大事;闻持一切诸佛正法究竟大事。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究竟事。
####何等为不坏信?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坏信。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佛不坏信;于一切佛法不坏信;于一切圣僧不坏信;于一切菩萨不坏信;于一切善知识不坏信;于一切众生不坏信;于一切菩萨大愿不坏信;于一切菩萨行不坏信;于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不坏信;于菩萨巧密方便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不坏信。
僧/僧伽 = Samgha,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
上僧/圣僧 = 指开悟且德高望重之僧,后转指于斋堂上座所安置之圣僧像而言。
密(mì) = 形状象堂屋的山,意思是山多[hill resembling a
hall]。(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secret]。)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不坏信。
####何等为授记?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得授记。
“何等为十?所谓:内有甚深解得授记;能随顺起菩萨诸善根得授记;修广大行得授记;现前得授记;不现前得授记;因自心证菩提得授记;成就忍得授记;教化调伏众生得授记;究竟一切劫数得授记;一切菩萨行自在得授记。
= 内有什深解了知佛心,能得到诸佛的授记。
= 有的菩萨不现前(不是此生),能得到诸佛的授记。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现在前/现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于一切诸佛所而得授记。
####何等为善根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根回向,菩萨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
“何等为十?所谓: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愿,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 用我所修种种的善根来回向,同所有善知识的愿是一样的,如是成就,没有别的成就。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莫(mò) =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not]。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心,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行,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善根,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平等,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念,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清净,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所住,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成满,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不坏,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根回向。
####何等为得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得智慧。
“何等为十?所谓:于施自在得智慧;
= 对于布施自在,可以得到智慧。
施/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深解一切佛法得智慧;
“入如来无边智得智慧;
“于一切问答中能断疑得智慧;
问答 = 即往返答覆以阐明法门之义理。质问者与解答者分别相对交换议论。经典之体裁多为佛应答他人请问而说法之形式,论、注释或释义之书则以采用问答体为多,此法具有明确显示论旨之优点。
“入于智者义得智慧;
“深解一切如来于一切佛法中,言音善巧得智慧;
“深解于诸佛所种少善根必能满足一切白净法,获如来无量智得智慧;
“成就菩萨不思议住得智慧;
“于一念中悉能往诣不可说佛刹得智慧;
“觉一切佛菩提、入一切法界闻持一切佛所说法、深入一切如来种种庄严言音得智慧。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现证智。
####何等为发无边广大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诸佛所,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观一切众生界,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观一切刹、一切世、一切法界,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观察一切法皆如虚空,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观察一切菩萨广大行,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正念三世一切诸佛,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观不思议诸业果报,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严净一切佛刹,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遍入一切诸佛大会,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观察一切如来妙音,发无量无边广大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心,则得一切佛法无量无边广大智慧海。
####何等为伏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伏藏。
伏(fú) = 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俯伏;趴下[lie
prostrate]。(潜藏;埋伏[ambush]。)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法是起功德行藏;知一切法是正思惟藏;知一切法是陀罗尼照明藏;知一切法是辩才开演藏;知一切法是不可说善觉真实藏;知一切佛自在神通是观察示现藏;知一切法是善巧出生平等藏;知一切法是常见一切诸佛藏;知一切不思议劫是善了皆如幻住藏;知一切诸佛菩萨是发生欢喜净信藏。
= 菩萨知道一切法,是不可说善能觉悟真实的宝藏。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智慧法藏,悉能调伏一切众生。
四陀罗尼/四持/四总持
陀罗尼 = Dhāraṇī,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何等为律仪?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律仪。
律(lǜ) = 法律;法令[law]。(佛教的戒律[discipline]。)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佛法,不生诽谤律仪;
“于一切佛所,信乐心不可坏律仪;
= 对于一切佛的道场,信乐心不可破坏,有这种的律仪。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于一切菩萨所,起尊重恭敬律仪;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于一切善知识所,终不舍爱乐心律仪;
“于一切声闻、独觉,不生忆念心律仪;
“远离一切退菩萨道律仪;
“不起一切损害众生心律仪;
“修一切善根,皆令究竟律仪;
“于一切魔,悉能降伏律仪;
“于一切波罗蜜,皆令满足律仪。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大智律仪。
####何等为自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何等为十?所谓:命自在,于不可说劫住寿命故;
命/命根 = Jivitendriya,即有情之寿命。由过去之业所引生,有情之身心在一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相续之间,维持暖(体温)与识者,其体为寿;换言之,依暖与识而维持一期之间者,即称为命根。俱舍宗、唯识宗以之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亦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寿 = Ayus,与命(梵Jivita)、命根同义,故又称寿命。即指由先前所作之行为(即业力)而生于此世直至死亡之持续期间,具有执持我人身体之暖(即体温)与识(即心识)之作用。俱舍宗与唯识宗以命根为不相应行法之一。如此,则寿执持暖、识,暖、识复还执持寿,两者具有相依之关系,然临死时,寿、暖、识三者终必由肉体离去。
“心自在,智慧能入阿僧祇诸三昧故;
“资具自在,能以无量庄严,庄严一切世界故;
“业自在,随时受报故;
“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
“解自在,于一切世界见佛充满故;
“愿自在,随欲随时于诸刹中成正觉故;
“神力自在,示现一切大神变故;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神变 =
Vikurvana,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力(神通力),变现于外在之各种形状与动作。狭义言之,一般系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言之,则包括身、语、意。
“法自在,示现无边诸法门故;
“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畏、成正觉故。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圆满一切诸佛诸波罗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处非处智力/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业异熟智力/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种种界智力/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