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八
九会
|
八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
|
七处
|
普光明殿
|
如來放光
|
没有放光
|
会主
|
普贤菩萨为会主
|
入定
|
入佛华严三昧
|
说法
|
二千法门(普贤大行)
|
四分结构 = 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
|
|
初会
|
信
|
第二至第七会
|
解
|
第八会
|
行
|
第九会
|
证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第58卷而已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盘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
####何等为清净施?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施。
施/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清净施 = 指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不执着为实有,而达到空之境界,称为清净施。
“何等为十?所谓:平等施,不拣众生故;
拣(jiǎn) = 挑选,选择[choose;select]。
“随意施,满其所愿故;
随意事/随意 = Pavarana,旧译自恣。即满足、喜悦之义。即于夏安居结束之日,令僧随他人之意发露忏悔所犯之过误,而自生喜悦。
“不乱施,令得利益故;
“随宜施,知上、中、下故;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不住施,不求果报故;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ā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开舍施,心不恋著故;
= 大开方便门,来行布施。
等舍/舍 = Upekkha/upekha,舍是一种平等作意,不带贪念。释迦牟尼主张在修行时,对于五蕴,应该采取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的态度,保持在平等舍的态度,就能让心解脱。
恋著 = 谓恋慕于可称意之外境,而执著不肯舍离。如贪婪女色,乃生死之枷锁,而凡夫恋著,不能自拔。
“一切施,究竟清净故;
“回向菩提施,远离有为、无为故;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ṇāmanā,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教化众生施,乃至道场不舍故;
= 乃至成佛坐道场的时候,仍然不舍布施的法门。
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三轮清净施,于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
三轮相 = 指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之三轮。灭此三轮,住于无心而行施,则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清净广大施。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Saḍ-pāramitā,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ta,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ta,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ta,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ta,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āna-paramita,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ññā-paramita,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何等为清净戒?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戒 = 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
= 护持身业清净,远离杀、盗、淫三恶。
“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
= 护持语业清净,远离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
“心清净戒,永离贪、瞋、邪见故;
瞋(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怒;生气[peeve]。)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
学处 = 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南传佛教称戒、定、慧三学为三学处。
“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
“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
隐密(yǐn mì) = 秘密、不显露。
拔(bá) = 拔起,拔出[pull out;pull
up]。(突出;超出[stand out]。)
“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
“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著故;
常见/有见 = Atthita,指执着于有之偏见。即妄执世间万物皆具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之见解,如认为吾人固定不变,我体常存;又如主张‘人常为人,畜生常为畜生,贫富恒常不变动’等说法,皆属有见。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过失清净戒。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śa-kuśala-karmā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rma-pathani。
|
||
杀生
|
Pàõàtipà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àvà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à vàcà,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à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何等为清净忍?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忍。
忍 = Khanti,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何等为十?所谓:安受呰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辱(rǔ) = 耕作。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
上(shàng)
= 高处;上面[high]。(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宽(kuān) = 房屋宽敞[spacious]。(放松;放宽[loose;relieve]/减轻[lighten;relax]/宽慰;宽解[console]。)
“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
归(guī) = 女子出嫁[<of a woman> get
married]。(返回,回来[go back;return]。)
“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
我慢 = Atma-mana,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为七慢之一,九慢之一。
“残毁不瞋清净忍,观察如幻故;
残(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毁(huǐ) = 毁坏;破坏[ruin;destroy]。(毁谤[caluminate;slander]。)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
犯(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
“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
“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故。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不由他悟无上法忍。
法忍 = 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嗔心。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
####何等为清净精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ī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叹佛/赞佛 = 赞叹称扬佛之功德。
“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
“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
正直 = 谓方正质直,即指远离邪曲之心。
诳 = Sathya,欺诈之意。即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讨好/阿曲/谄曲/谄 = Maya,即为网取他意,而无法如实显表自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曲不真,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
“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摄取不舍/摄取 = Parigraha,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逸/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乃至 =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Yavat,中略之义,相当于英语as far as。(二)Antasas,系表示最少、至少等穷边际之词,相当于英语之at
least。
“摧伏一切魔清净精进,悉能除灭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一切烦恼、诸缠盖故;
缠 = Paryavasthana,指心之缠缚,能妨碍修善。为烦恼(尤指随烦恼)之异名。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沈等八随烦恼,称为八缠。八缠加忿、覆,则为十缠。又经部称烦恼之种子(潜势位)为随眠;对此,谓烦恼之现行(显势位)为缠。
盖 =
A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故称为盖。有五种,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
“成满智慧光清净精进,有所施为悉善观察,咸使究竟,不令后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著故;
如实 = 如,契合之义;实,真实之义。谓真实之教法,契合于真实之道理者,称为如实。例如如实修行、如实行者等。与‘如法’、‘如说’等同义。/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谓诸法之理体,乃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此处之‘如’,乃平等之义。
入法界 = 证入法界之理,称为入法界。华严谓之法界,法华谓之实相,两者实同体异名,为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成就法光清净精进,超过诸地,得佛灌顶,以无漏身而示殁生、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具足如是普贤事故。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普贤 = 华严宗将断绝一切言语思虑之佛境界,称为性海果分,即毗卢遮那佛之法门;相对于此,应众生机缘而说教之缘起因分,即普贤菩萨之法门。普贤菩萨在人格上乃等觉位之菩萨,由理而言,则象征理、定、行,为诸佛之本源,亦为一切诸法之体性,若入果位,称为性海。故信、解、行、证一切普法者,不问凡圣,皆称为普贤,体悟此种一乘普贤之大机境界,称为普贤境界。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 = Aṣṭādaś-āveṇika-buddha-dhar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
|||
1
|
身无失
|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
2
|
口无失
|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
|
3
|
念无失
|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
|
4
|
无异想
|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
|
5
|
无不定心
|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
|
6
|
无不知己舍心
|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
|
7
|
欲无减
|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
|
8
|
精进无减
|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
|
9
|
念无减
|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
|
10
|
慧无减
|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
|
11
|
解脱无减
|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
|
12
|
解脱知见无减
|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
|
13
|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
|
14
|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
||
15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
||
16
|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
|
17
|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
||
18
|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
####何等为清净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禅。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何等为十?所谓:常乐出家清净禅,舍一切所有故;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得真善友清净禅,示教正道故;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住阿兰若忍风雨等清净禅,离我、我所故;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y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我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离愦闹众生清净禅,常乐寂静故;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心业调柔清净禅,守护诸根故;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心智寂灭清净禅,一切音声、诸禅定刺不能乱故;
心智 =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刺(cì) = 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stab;prick;pierce]。(泛指尖利如针之物[thorn]。)
“觉道方便清净禅,观察一切皆现证故;
菩提道/觉路/觉道 = 指正觉之道。即觉证成佛之大道。/为‘七觉支’与‘八正道’之合称。七觉支,即七种助长开发菩提智慧之方法。八正道,即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
“离于味著清净禅,不舍欲界故;
味 = Rasa,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即五根),所得知对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乃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发起通明清净禅,知一切众生根性故;
通明观禅/通明观/通明禅 = 禅定之一种。阿罗汉等圣者于修四禅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九次第定时,观息、色、心三事之禅法。修此禅定时,必通观息、色、心三事而彻见无碍,故称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称通明。
根性 =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
“自在游戏清净禅,入佛三昧,知无我故。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ā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ā,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禅。
####何等为清净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慧。
慧 = Panna,音译般若。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恶慧中,作用强者,称恶见,为五见之一。善慧又作正见、正慧。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因清净慧,不坏果报故;
“知一切缘清净慧,不违和合故;
缘 =
Paccaya,狭义而言,乃指引起结果之直接原因(内因)外之间接原因(外缘)。广义而言,系合因、缘两者之称。/作动词用,攀缘、缘虑之义。谓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而胶着不舍。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故心识称为‘能缘’,其境界称为‘所缘’。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因缘和合
= 因与缘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
“知不断不常清净慧,了达缘起皆如实故;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缘起 =
Paticca-samuppada,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断的对缘起进行着深入的研讨。
“拔一切见清净慧,于众生相无取舍故;
= 也不取也不捨。
见 =
Drsti/darsana,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之见解。意谓见解、思想、主义、主张。有正见、邪见等。
“观一切众生心行清净慧,了知如幻故;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广大辩才清净慧,分别诸法、问答无碍故;
问答 = 即往返答覆以阐明法门之义理。质问者与解答者分别相对交换议论。经典之体裁多为佛应答他人请问而说法之形式,论、注释或释义之书则以采用问答体为多,此法具有明确显示论旨之优点。
“一切诸魔、外道、声闻、独觉所不能知清净慧,深入一切如来智故;
“见一切佛微妙法身、见一切众生本性清净、见一切法皆悉寂灭、见一切刹同于虚空清净慧,知一切相皆无碍故;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一切总持、辩才、方便波罗蜜清净慧,令得一切最胜智故;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ta,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二种。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为十波罗蜜之第七。
“一念相应金刚智,了一切法平等清净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
一念相应
= 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四)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
金刚智 =
Vajra-prajna,指坚固不坏之智体,为大圆镜智之别名。此智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故称金刚智。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障碍大智慧。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ā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何等为清净慈?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
慈 = Mettā,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
“何等为十?所谓: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
“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
“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
“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
法缘 = 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无缘清净慈,入于菩萨离生性故。
无缘 = 即无遇佛、闻法之机缘。系‘有缘’之对称。无见佛闻法之机缘者难证菩提,故谓‘无缘之众生难度’。/无对象之谓。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离生 = 即永离三界之生。三乘之人,入于见道,了见谛理,断尽见惑,永离三界之生,称为正性离生。而此类圣者出离生死之正性,称为正性离生性,略称离生性。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tāri
brahmavihārā,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何等为清净悲?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悲。
悲 = Karuna,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无俦伴清净悲,独发其心故。
俦(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相比[compare]。)
“无疲厌清净悲,代一切众生受苦,不以为劳故。
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代受苦 =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
“难处受生清净悲,为度众生故。
度 = 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出家为觉悟之第一步,故称出家为‘得度’。又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度、度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
“善趣受生清净悲,示现无常故。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
|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
“为邪定众生清净悲,历劫不舍弘誓故。
邪禅/邪定 = 错误之禅定。/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
经劫/久远/历劫 = 谓经过劫数,乃形容长远之时间。劫,梵语kalpa之音译,指宇宙在时间上之一成一毁,从成、住、坏至空继续不息,故宇宙无穷之成毁,称为历劫。
“不著己乐清净悲,普与众生快乐故。
“不求恩报清净悲,修洁其心故。
“能除颠倒清净悲,说如实法故。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著、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于诸众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净,为说无垢清净光明法故。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客尘烦恼/客尘 = Akasmat-kles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无漏/无垢 = Vigata-mala,垢(梵mala),为烦恼(梵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如空中鸟迹,众生痴翳不能照了;观察于彼,起大悲心,名真实智,为其开示涅槃法故。
鸟迹 = 指空中之鸟迹。即以空中飞鸟,不见踪迹,比喻诸法之有名而无实体。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般涅槃/涅槃 = Nibbana,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Pari-nibbāna),意译作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悲。
####何等为清净喜?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喜。
喜 = Su-manas,即心中适悦之相。为五受之一,称为喜受;又为二十二根之一,称为喜根。
“何等为十?所谓:发菩提心清净喜;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悉舍所有清净喜;
“不嫌弃破戒众生而教化成就清净喜;
“能忍受造恶众生,誓愿救度清净喜;
“舍身求法不生悔心清净喜;
烧身/遗身/亡身/舍身 =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
求道/求法 = 指游方他地或他国,而冀望能求得佛法,或请回佛像、经卷等。
“自舍欲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令一切众生舍资生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见一切佛恭敬供养无有厌足,法界平等清净喜;
厌 = Nirvid,为‘欣’之对称。即嫌恶生存现象诸苦之无量过患而欲出离之善的精神作用。心所之名。
“令一切众生爱乐禅定、解脱、三昧,游戏入出清净喜;
= 在三昧中游戏,愿意出定就出定,愿意入定就入定。
“心乐具行顺菩萨道一切苦行,证得牟尼寂静不动,无上定慧清净喜。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牟尼 = Muni,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乃谓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Muni一语,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指进入恍惚状态者、圣者、隐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喜。
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khā,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īla-sikkhā,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ā,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ññā-sikkhā,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
####何等为清净舍?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不生爱著清净舍;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爱着/爱著 = Raga,爱,恩爱、亲爱;着,执着、染着。执着于恩爱之境而难以分离之情。属于三毒中贪欲之烦恼。
“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瞋恚清净舍;
“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清净舍;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
|
利
|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
衰
|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
毁
|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
誉
|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
称
|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
讥
|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
苦
|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
乐
|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
“于法器众生待时而化,于无法器亦不生嫌清净舍;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不求二乘学、无学法清净舍;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心常远离一切欲乐、顺烦恼法清净舍;
“不叹二乘,厌离生死清净舍;
“远离一切世间语,非涅槃语、非离欲语、不顺理语、恼乱他语、声闻独觉语,略说乃至一切障菩萨道语,皆悉远离清净舍;
远离 = 谓超越修行佛道之障碍。无为法之本体为空,乃脱离有为法之事相者,故有时亦称无为法为远离。修行佛道者,首要之务在远离身、心之罪恶而使其清净,此称身远离、心远离。
“或有众生,根已成熟,发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时方化清净舍;
忆/念 =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五根 = Pañca indriyani,五种精神力量。五根增强,即是五力。修行此法,能够增长产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于一切善法之本,故称“五根”。
|
|
信根
|
Saddha,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
|
精进根
|
Viriya,四正勤、四正断。(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
|
念根
|
Sati,四念处。(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
|
定根
|
Samādhi,四禅定。(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
|
慧根
|
Paññā,四圣谛。(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或有众生,菩萨往昔已曾教化,至于佛地方可调伏,彼亦待时清净舍;
= 至于菩萨成佛时,方可调伏这个众生。
“菩萨摩诃萨于彼二人,无高无下,无取无舍,远离一切种种分别,恒住正定,入如实法,心得堪忍清净舍。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
####何等为义?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
义 =
Attha,意指:(一)意思,(二)道理, (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
“何等为十?所谓:多闻义,坚固修行故;
多闻 =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
“法义,善巧思择故;
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达磨/法 =
Dhamma,佛教对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义理与修证的开示。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法或有为法,与之相对的是出世间法或无为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空义,第一义空故;
空 = Suny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胜义空/真实空/第一义空 = Paramartha-sunyata,指大乘至极之涅槃、诸法实相为空。涅槃、诸法实相为第一义无上法,非常非灭,不受不着,其性自尔,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故为空,称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虽亦谓之空,然小乘之涅槃乃‘偏真但空’之涅槃,大乘之涅槃则为中道实相之空,故为第一义之空,亦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此第一义空之妙理,则称第一空法。十八空之一。
“寂静义,离诸众生喧愦故;
喧(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不可说义,不著一切语言故;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如实义,了达三世平等故;
“法界义,一切诸法一味故;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一味 = Eka-rasa/vimukty-eka-rasat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真如义,一切如来顺入故;
= 一切诸佛,皆顺入真如实相,而成正觉。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Bhūta-tathatā/tathā,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实际义,了知究竟如实故;
实际 =
Bhuta-koti,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
涅槃/大般涅槃 = Maha-parinirvana,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义。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何等为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
“何等为十?所谓:真实法,如说修行故;
“离取法,能取、所取悉离故;
取 =
Upadana,为烦恼之异名。汉译经典亦常译为‘受’。系十二缘起之第九‘取支’,谓执着于所对之境;亦即由第八支‘爱支’现行引生之炽热活动,特指对淫、食、资具等之执着,及对妄欲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
能取所取
= Grahya-grahaka,能取(梵Grahaka),即‘能把握’;所取(梵Grahya),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
“无诤法,无有一切惑诤故;
无诤 = Araņa,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
“寂灭法,灭除一切热恼故;
“离欲法,一切贪欲皆断故;
贪毒/贪/贪欲 = Lobha,与‘渴爱’(梵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无分别法,攀缘分别永息故;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
“无生法,犹如虚空不动故;
“无为法,离生、住、灭诸相故;
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四相 =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本性法,自性无染清净故;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舍一切乌波提涅槃法,能生一切菩萨行,修习不断故。
乌波提涅槃
= 意指有苦涅槃。据慧苑音义卷下载,三乘所得无余涅槃未离变易生死,故‘行苦’相随;有余涅槃及诸外道小乘所计执之涅槃未离三苦,故皆属有苦涅槃。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法。
####何等为福德助道具?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福德助道具。
福德 = Guṇ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何等为十?所谓:劝众生起菩提心,是菩萨福德助道具;不断三宝种故。
“随顺十种回向,是菩萨福德助道具;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故。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智慧诱诲,是菩萨福德助道具;超过三界福德故。
诱(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心无疲倦,是菩萨福德助道具;究竟度脱一切众生故。
得脱/得度解脱/度脱 =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
“悉舍内外一切所有,是菩萨福德助道具;于一切物无所著故。
“为满足相好精进不退,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开门大施无所限故。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上、中、下三品善根,悉以回向无上菩提,心无所轻,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善巧方便相应故。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善权/善巧方便/善巧 = Upaya-kausalya,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萨教化众生之方法巧妙。
“于邪定、下劣、不善众生,皆生大悲,不怀轻贱,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常起大人弘誓心故。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三性 = 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
|
|
善
|
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广义言之,‘善’指与善心相应之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狭义则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
恶/不善
|
Akusala,‘善’之对称。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
|
无记
|
Avyakrta,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以不能牵引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故称无记;惟此说仅适用于有漏法。
|
“恭敬供养一切如来,于一切菩萨起如来想,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守本志愿极坚牢故。
“菩萨摩诃萨于阿僧祇劫积集善根,自欲取证无上菩提,如在掌中,然悉舍与一切众生,心无忧恼亦无悔恨,其心广大等虚空界,此是菩萨福德助道具;起大智慧证大法故。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恶作/悔 = 即忏悔自己所造之业。心所之名。
恨 = Upanaha,恨即指对忿怒之事永远不忘,乃结怨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俱舍宗特指由污秽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所起之心所(小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系随烦恼之一。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具足如来无上广大福德聚。
####何等为智慧助道具?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助道具。
“何等为十?所谓:亲近多闻真善知识,恭敬供养,尊重礼拜,种种随顺,不违其教,是为一;一切正直无虚矫故。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矫(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拂逆,违背[violate]。)
“永离憍慢,常行谦敬,身、语、意业无有粗犷,柔和善顺,不伪不曲,是为二;其身堪作佛法器故。
憍慢 =
Adh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犷(guǎng) = 犬凶恶,凶猛[angry and untamable]。(粗野[rude]。)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念慧随觉未曾散乱,惭愧柔和,心安不动,常忆六念,常行六敬,常随顺住六坚固法,是为三;与十种智为方便故。
觉 =
Bodhi,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bodhi为觉,译buddha为觉者。/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
有惭有愧/惭愧 = 惭(梵Hri)与愧(梵Apatrapy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
|
身和敬
|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
口和敬
|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
意和敬
|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
戒和敬
|
指同戒法之和敬。
|
见和敬
|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
利和敬
|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
六坚法 = 为别教菩萨所具六种坚固不坏之法,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
|
|
信坚
|
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称信坚。
|
法坚
|
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即俗谛,无能毁坏,故称法坚。
|
修坚
|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了一切法皆即中谛,无能毁坏,故称修坚。
|
德坚
|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因修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无能毁坏,故称德坚。
|
顶坚
|
谓别教等觉菩萨居十地顶,惑破德显,无能毁坏,故称顶坚。
|
觉坚
|
谓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即中道,无能毁坏,故称觉坚。
|
十智 = Dasa jnanani,就有漏智及无漏智之性分为十种。
|
|
世俗智
|
Samvrti-jnana,多取世俗境之智,即有漏慧之总称。
|
法智
|
Dharma-jnana,谓缘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断此等欲界烦恼之无漏智,即称为法智。乃彻知佛法真理之智慧。
|
类智
|
Anvaya-jnana,观察色界、无色界诸行之四谛,而断其烦恼之无漏智慧。因观察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故以观察上二界四谛之智为类智,意谓二者同类。
|
苦智
|
Duhkha-jnana,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缘苦谛而作‘苦、空、无常、无我’之四行相,其惑断除时所得之无漏智。
|
习智/集智
|
Samudaya-jnana,指观悟集谛所得之无漏智。
|
灭智
|
Nirodha-jnana,谓了知灭谛之智,即断灭见思烦恼所得之无漏智。
|
道智
|
Magga-nana,缘道谛之智。。
|
他心智
|
Para-citta-j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
|
尽智
|
Khaya-nana,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
|
无生智
|
Anuppada-nana,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
|
“乐法、乐义,以法为乐,常乐听闻无有厌足,舍离世论及世言说,专心听受出世间语,远离小乘,入大乘慧,是为四;一心忆念无散动故。
恶论/世论 = 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
专心 = 即一心、无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杂余念。
念/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六波罗蜜心专荷负,四种梵住行已成熟,随顺明法悉善修行,聪敏智人皆勤请问,远离恶趣,归向善道,心常爱乐正念观察,调伏己情,守护他意,是为五;坚固修行真实行故。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
敏(mǐn) = 动作快[quick;agile;nimble]。(思想敏锐,反应快[intelligent;clever]。)
三善趣/三善道 = ‘三恶道’之对称。指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
“常乐出离,不著三有,恒觉自心,曾无恶念,三觉已绝,三业皆善,决定了知心之自性,是为六;能令自他心清净故。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三业 = Trīni-karmā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观察五蕴皆如幻事,界如毒蛇,处如空聚,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如影、如响、如像、如空中画、如旋火轮、如虹霓色、如日月光,无相无形,非常非断,不来不去,亦无所住,如是观察,知一切法无生无灭,是为七;知一切法性空寂故。
蕴 =
Khandha,旧译为阴、众。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界 = Dhatu,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又如地、水、火、风、空、识称为六界。此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此‘界’有接近于‘境界’之意。
旋火轮 =
以火旋转而为轮形者。轮形似有而非实,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
虹(hóng)
= 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rainbow]。
霓(ní) = 副虹[secondary rainbow]。
不来不去
= Anaya-vyaya。为佛典中表示诸法自性之用语。谓自本性而言,诸法均无去来往复。盖若自世俗之见解而言,则宇宙万法之因缘皆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自佛法中道之谛理观之,则诸法因缘固有聚散,其自性实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乃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所特重之教说。
无起/无生/无生灭/无生无灭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Ā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
|||
十二处
|
眼、耳、鼻、舌、身、
色、声、香、味、触
|
法
|
意
|
五蕴
|
色
|
受、想、行
|
识
|
“菩萨摩诃萨闻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补伽罗、无心、无境、无贪瞋痴、无身、无物、无主、无待、无著、无行,如是一切皆无所有、悉归寂灭,闻已深信,不疑不谤,是为八;以能成就圆满解故。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心法/心事/心 = 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境界/尘/境 = Visaya,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或Artha,意为对象;或Gocara,意为心之活动范围。即根与识之对象。亦即心与感官所感觉或思惟之对象。引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感觉思惟作用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能污染人心,故又称为六尘。
身 = Kaya,属六根之第五,即身根。指触觉器官之皮肤及其机能。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菩萨摩诃萨善调诸根,如理修行,恒住止观,心意寂静,一切动念皆悉不生,无我、无人、无作、无行、无计我想、无计我业、无有疮疣、无有瘢痕,亦无于此所得之忍,身、语、意业无来无去,无有精进亦无勇猛,观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心皆平等而无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离,无所从来,无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是为九;到分别相彼岸处故。
= 不计较我所想,不计较我造业。
= 没有精进,没有勇猛,一切都止了。以上所说的经文,都是讲止字。在下边是解释观字。菩萨用妙观察智来观察一切众生,观察一切诸法,心中没有分别,一律平等。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疣(yóu) =
皮肤病名[wart]。
瘢(bān) =
创伤或疮疖等愈后的疤痕[scab;scar]。
痕(hén) =
疮伤痊愈后留下的疤[scar]。
此岸 = 指生死之世界。为‘彼岸’之对称。彼岸,则指涅槃而言。
“菩萨摩诃萨见缘起法故见法清净,见法清净故见国土清净,见国土清净故见虚空清净,见虚空清净故见法界清净,见法界清净故见智慧清净,是为十;修行积集一切智故。
见法 = 与‘现法’同义,即于现在世之意。/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国土 =
Ksetra,即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音译为刹多罗,简称为刹。意译为土,复又加一‘刹’字,故称刹土。国土有净土、秽土等区别。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智慧助道具。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一切法无障碍清净微妙智慧聚。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 诸大乘经典每以幻、炎、水中月、虚空、响、犍闼婆城、梦、影、镜中像、化等十种譬喻,衬托出‘空’之道理,以助学人成就空观。
|
|
如幻
|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著,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
如焰
|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
如水中月
|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
如虚空
|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
如响
|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
如犍闼婆城
|
犍闼婆/乾闼婆,意为香阴。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智者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
|
如梦
|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
如影
|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
如镜中像
|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
如化
|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
####何等为明足?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足。
= 菩萨中的大菩萨,有十种明足,也就是明行足,智慧也圆满,修行也圆满。佛十号之一。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为佛十号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善分别诸法明足;不取著诸法明足;离颠倒见明足;智慧光照诸根明足;巧发起正精进明足;能深入真谛智明足;灭烦恼业成就尽智无生智明足;天眼智普观察明足;宿住念知前际清净明足;漏尽神通智断众生诸漏明足。
取著 = 谓执取所对之法,贪着而不舍离。此乃凡夫之境界。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又于己身执著有‘我’、‘我所’,此皆执于‘我’而起之作用。以此取着而生贪欲,有贪欲则为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
尽智 = Khaya-nana,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十智之一。
无生智 =
Anuppada-nana,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十智之一。
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住随念智力 = Purva-nivasanusmrti-jnana-bala,谓佛能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智力。佛十力之一。
无漏/漏尽 = Asrava-ksaya/ksina-a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于一切佛法无上大光明。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
|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
世俗谛/世谛/俗谛
|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六通/六神通 = Sad abhijnah,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何等为求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求法。
“何等为十?所谓:直心求法,无有谄诳故;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精进求法,远离懈慢故;
懈慢 = 即懈惰怠慢,意谓不热衷于从事某项事物。又有懈怠憍慢之义。
“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
一向 =
Sama-eka-ayana-mar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
不惜身命
= 指能舍身命。谓为求无上道,能舍去身命。佛教以救度众生,求无上菩提为目标,为此而不惜身命,即表示修行佛道之决心。
“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求法,不为名利恭敬故;
名闻利养/名利 = 指名声与利益。盖名利能满足人之虚荣心及欲望,故若贪求无厌或过分执着,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而难以自拔,如此,心中充满私心欲望及患得患失等诸多烦恼,忧苦终日。故佛教各宗派皆强调修道者宜深戒名利,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为饶益自他一切众生求法,不但自利故;
自益益他/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他利/自利利他 =
自利,Attattha;利他,Parattha。同义语尚有自觉觉他、自信教人信等。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以上二者合称二利,通于世间、出世间二法,成办二者之利益,乃大乘佛教之目的,即佛之世界,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相对于此,小乘则偏于自利方面。
“为入智慧求法,不乐文字故;
“为出生死求法,不贪世乐故;
“为度众生求法,发菩提心故;
“为断一切众生疑求法,令无犹豫故;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犹豫(yóu yù)
= 犹移。迟疑不决[hesitate]。
“为满足佛法求法,不乐余乘故。
余乘 = 自宗之教称为宗乘,他宗之教称为余乘。乘,谓从此迷岸渡至彼悟岸之载乘物具,即教法。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不由他教一切佛法大智慧。
####何等为明了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了法。
“何等为十?所谓:随顺世俗生长善根,是童蒙凡夫明了法;
世/俗/世俗 = Sammuti,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童蒙(tóng méng) = 年幼无知的儿童/知识浅陋,幼稚无知。
“得无碍不坏信,觉法自性,是随信行人明了法;
= 这是指较不钝根的人,随信他言而行道。
随信行 = 即从他人处听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勤修习法,随顺法住,是随法行人明了法;
= 这是指利根的人,自阅经典而行道。
法住 = 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诸法中,故称法住。为法性十二名之一。
随法行 = 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远离八邪,向八正道,是第八人明了法;
八邪 = 为八正道之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八大人觉 = 指大人八种教法。乃声闻、缘觉、菩萨等圣者(大人)为入菩提道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教法。又据八大人觉经载,八觉乃指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
|
|
少欲觉
|
为修道而欲求所须,但不多求。
|
知足觉
|
少取心即满足。
|
远离觉
|
身离世间缠缚,心离诸烦恼。
|
精进觉
|
行正勤,修善法而不懈怠。
|
正念觉
|
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念。
|
正定觉
|
修习禅定摄乱想。
|
正慧觉
|
以智眼观佛法,觉知正道。
|
不戏论觉
|
远离诸戏论,住于正语。
|
“除灭众结,断生死漏,见真实谛,是须陀洹人明了法;
“观味是患,知无往来,是斯陀含人明了法;
味 = 贪著而享乐,此作动词用,亦名味著。
“不乐三界,求尽有漏,于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爱著,是阿那含人明了法;
“获六神通,得八解脱,九定、四辩悉皆成就,是阿罗汉人明了法;
= 九定也就是九次第定。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ṭṭha vimokkhā,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性乐观察一味缘起,心常寂静,知足少事,解因自得,悟不由他,成就种种神通智慧,是辟支佛人明了法;
= 了解因缘法。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智慧广大,诸根明利,常乐度脱一切众生,勤修福智助道之法,如来所有十力、无畏、一切功德具足圆满,是菩萨人明了法。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明了法。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
|
正言/谛语/正语
|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
|
谛受/正命
|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āgā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四沙门果
|
条件
|
轮回的束缚
|
须陀洹果
|
断身见、戒取、疑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
|
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
|
阿那含果
|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
阿罗汉果
|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
四双/八辈阶段/四向四果
|
名称
|
趣向于初果
|
须陀洹向,又分随信(心修)行、随法(智修)行
|
证初果
|
须陀洹果
|
趣向于二果
|
斯陀含向
|
证二果
|
斯陀含果
|
趣向于三果
|
阿那含向
|
证三果
|
阿那含果
|
趣向于四果
|
阿罗汉向
|
证四果
|
阿罗汉果
|
####何等为修行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修行法。
修行 = Caryā,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何等为十?所谓:恭敬尊重诸善知识修行法;常为诸天之所觉悟修行法;于诸佛所常怀惭愧修行法;哀愍众生不舍生死修行法;事必究竟心无变动修行法;专念随逐发大乘心诸菩萨众精勤修学修行法;远离邪见勤求正道修行法;摧破众魔及烦恼业修行法;知诸众生根性胜劣而为说法,令住佛地修行法;安住无边广大法界,除灭烦恼,令身清净修行法。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专念 = 专心系念某一对象。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修行法。
####何等为魔?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
恶魔/魔罗/魔 = Mara,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
“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
||
欲魔/烦恼魔
|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内魔
|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
死魔
|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外魔
|
“烦恼魔,恒杂染故;
杂染 =
Samkles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业魔,能障碍故;
“心魔,起高慢故;
心魔 = 指贪欲、淫欲等烦恼魔。乃使人步入邪途之力。
“死魔,舍生处故;
“天魔,自憍纵故;
“善根魔,恒执取故;
“三昧魔,久耽味故;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study]/旨趣;意义[tone]。)
“善知识魔,起著心故;
“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何等为魔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
“何等为十?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 忘失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根,是为魔业。
“恶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
= 舍弃恶性的人,远离懈怠的人。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
悭 =
Matsarya,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
诸波罗蜜
=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
怠/懈怠 = Kusita,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
恶友/恶师/恶师友/恶知识 = Papa-mitra,为‘善知识’之对称。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尚(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重视[pay attention to]。)
“于菩萨所,起瞋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
衅(xìn) =
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sacrifice with blood]。(罪过[crime]。)
“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
谤法/破法/断法/诽谤正法 = Saddharma-pratiksepa,谓破坏佛说之正法,主要系指诽谤大乘经典非为佛所说。谓不信般若、法华、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且加以毁呰诽谤者,断尽一切善根,堕入大地狱。
“乐学世论巧述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
恼 =
Pradasa,与愁、悲、苦、忧等,皆表迷界苦之现象。心所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何等为舍离魔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
“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
“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全[entire;whole]/赞许;表彰[praise]。)
“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
“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
“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
“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
菩萨藏 =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
“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
“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何等为见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见佛。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何等为十?所谓:于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愿佛,出生见;
愿 = Pranidhana,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之决意,特指内心之愿望,如心愿、志愿、意愿、念愿等。
“业报佛,深信见;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住持佛,随顺见;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涅槃佛,深入见;
“法界佛,普至见;
“心佛,安住见;
“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本性佛,明了见;
“随乐佛,普受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常得见无上如来。
####何等为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佛业。
“何等为十?所谓:随时开导,是佛业;令正修行故。
“梦中令见,是佛业;觉昔善根故。
“为他演说所未闻经,是佛业;令生智断疑故。
“为悔缠所缠者说出离法,是佛业;令离疑心故。
“若有众生起悭吝心,乃至恶慧心、二乘心、损害心、疑惑心、散动心、憍慢心,为现如来众相庄严身,是佛业;生长过去善根故。
= 为众生示现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身。
疑/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于正法难遇时,广为说法,令其闻已,得陀罗尼智、神通智,普能利益无量众生,是佛业;胜解清净故。
信解/胜解 = Adhimutti,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若有魔事起,能以方便现虚空界等声,说不损恼他法以为对治,令其开悟,众魔闻已威光歇灭,是佛业;志乐殊胜,威德大故。
= 志乐非常殊胜,威德特别广大。
魔事 =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歇(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
殊胜 =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其心无间,常自守护,不令证入二乘正位,若有众生根性未熟,终不为说解脱境界,是佛业;本愿所作故。
悟入/得入/证悟/证入 =
Pravista,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生死结漏一切皆离,修菩萨行相续不断,以大悲心摄取众生,令其起行究竟解脱,是佛业;不断修行菩萨行故。
结使/结 = Saṃyojana/saññojana,即使烦恼。结,为系缚之义;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令不出离生死之苦,故有此异称。
漏 =
Asava,流注漏泄之意,烦恼之异称。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起行 = 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于身礼拜恭敬;于口称名赞叹,于意忆念观察。发起此三业之行,通常有五念门与五正行之说,前者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者,后者指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若具至诚之心,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可于现世得亲缘等之利益,而于未来当得往生净土之愿。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
自性/自相 = Svalaksana/svabhava,为‘共相’之对称。指自体个别之体相。亦即不与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称为自相;此系唯识宗所说。
“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虽知诸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虽于法界本来不动,而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
“虽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心喜;
“虽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
“虽现入于大般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
“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
权实 = 权,权谋、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实,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权,又作善权、权方便、善权方便、假、权假;实,又作真、真实。两者合称权实、真假等。权教与实教、权智与实智、权因与实因、权果与实果、权人与实人、权化与实化等为对称用语。实教,乃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系为究极根本之教;权教,乃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之方便教法,至实教境地后则当废权教。实智,又作真实智、如实智,乃如实明白之智;权智,又作方便智,为导度他人而起之智慧。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不由他教无上无师广大业。
####何等为慢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慢业。
慢 = Mana,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宗以之为四十六心所中的八不定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烦恼之一。
“何等为十?所谓:于师、僧、父母、沙门、婆罗门、住于正道向正道者,尊重福田所,而不恭敬,是慢业;
= 作为福田的处所,如果不恭敬他们,是为慢业。
沙门 = Samaṇ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或有法师获最胜法,乘于大乘,知出要道,得陀罗尼,演说契经广大之法无有休息,而于其所起高慢心,及于所说法不生恭敬,是慢业;
= 可是有人在法师道场中,生出贡高我慢的心。
说法师/大法师/法师 = Dhamma-kathika,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
出离/出要 = 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于众会中闻说妙法,不肯叹美令人信受,是慢业;
妙 =
Sat/su/manju,意译不可思议、绝待、不能比较者。殊胜之经典,称作妙典(特指法华经);无法比较不可思议之法,称作妙法(法华经之美称);深妙不可思议之道理,称作妙理;不可思议之境界,称作妙境;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证果(佛果),称作妙果。
“好起过慢,自高陵物,不见己失,不知自短,是慢业;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七慢 = 佛陀对慢的七种分类。
|
|
慢
|
Mana,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
|
过慢
|
与人相等时,则谓我胜于人;若他人胜于我时,则谓我与之齐等。此等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之心,称为过慢。
|
慢过慢
|
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
|
我慢
|
Atma-mana,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
|
增上慢
|
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
卑慢
|
指和胜过自己的人相比,认为自己差不多的傲慢心。
|
邪慢
|
Mithya-mana,指自身无德却妄称有德。即成就恶行,恃恶高举。。
|
“好起过过慢,见有德人应赞不赞,见他赞叹不生欢喜,是慢业;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见有法师为人说法,知是法、是律、是真实、是佛语,为嫌其人亦嫌其法,自起诽谤亦令他谤,是慢业;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自求高座,自称法师,应受供给,不应执事,见有耆旧,久修行人,不起逢迎、不肯承事,是慢业;
高座 = 仿自释尊成道时所坐之金刚宝座,而于说法、讲经、说戒、修法时,设置一个较通常席位为高之床座。其形状依律之规定,大小各异。大多为一、二公尺平方,三十至五十公分高。我国讲经法师,依古式,必登高座讲经或说法,称开大座。
执事 = Veyyavaccakara,指执掌事务者。
长老/老宿/耆宿/耆旧 = 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逢(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迎,迎接[meet face to face]。)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见有德人,颦蹙不喜,言辞粗犷,伺其过失,是慢业;
德 = 由行正道而得之意,引申为利益、幸福等意。功德、福德、道德等则为一般之成语。
颦(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忧愁[sad;worried]。)
蹙(cù) = 紧迫,急促[urgent]。(愁苦的样子[worried;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聚拢;皱缩[knit one's brows;frown]。)
颦蹙(pín cù)
= 皱眉皱额,比喻忧愁不乐[knit the brows;worried]。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伺(sì) = 候望,探察[spy]。
“见有聪慧知法之人,不肯亲近恭敬供养,不肯咨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作?何等不应作?作何等业,于长夜中而得种种利益安乐?’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善 = 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广义言之,‘善’指与善心相应之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狭义则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恶/不善 = Akusala,‘善’之对称。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
“愚痴顽很,我慢所吞,终不能见出要之道,是慢业;
痴/无明/愚痴 = Moha,即无智无明,暗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顽(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很(hěn) =
违逆,不听从[disobey]。(非常,甚,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或达到一个相当的范围[very]。)
“复有众生慢心所覆,诸佛出世不能亲近恭敬供养,新善不起,旧善消灭,不应说而说,不应诤而诤,未来必堕险难深坑,于百千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但以曾发菩提心故,终自醒悟,是慢业。
诤 = 各方意见冲突不一致时,以言论定其胜负之议论,称为诤。
深坑 = 原指深奥之坑穴;佛教中,引喻为声闻、缘觉二乘证涅槃者及断坏善根之人,犹如堕入深坑,永不得出离。
值佛 = 即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难得之事,故宗门有‘值佛难’一语。
“是为十。
####何等为智业?
“若诸菩萨离此慢业,则得十种智业。
智慧/智 = Nana,即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后转指断烦恼主因之精神作用而言。
“何等为十?所谓:信解业报,不坏因果,是智业;
因果 =
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不舍菩提心,常念诸佛,是智业;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其心尊重终无厌怠,是智业;
“乐法、乐义无有厌足,远离邪念,勤修正念,是智业;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于一切众生离于我慢,于诸菩萨起如来想,爱重正法如惜己身,尊奉如来如护己命,于修行者生诸佛想,是智业;
= 对于一切修行人,皆生如同对待诸佛的恭敬心。
“身、语、意业无诸不善,赞美贤圣,随顺菩提,是智业;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不坏缘起,离诸邪见,破暗得明,照一切法,是智业;
“十种回向随顺修行,于诸波罗蜜起慈母想,于善巧方便起慈父想,以深净心入菩提舍,是智业;
= 用深信清净心,入菩提的房舍。
清净心/净心 = Visuddha-citta,即清净之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十回向心/十向/十回向 =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
|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
不坏回向
|
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
等一切佛回向
|
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
至一切处回向
|
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
无尽功德藏回向
|
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
如相回向
|
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
法界无量回向
|
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
“施、戒、多闻、止观、福慧,如是一切助道之法,常勤积集无有厌倦,是智业;
福观/福慧 = 即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福者修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业,属利他;慧者智慧,即观念真理,属自利。
“若有一业为佛所赞,能破众魔烦恼斗诤,能离一切障、盖、缠、缚,能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能随顺智慧摄取正法,能严净佛刹,能发起通明,皆勤修习无有懈退,是智业。
碍/障碍/障 = Avarana,覆蔽之意。指障害涅槃、菩提,遮害出离之烦恼。
缚 =
Bandhana,拘束之义。为烦恼之异名。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一切善巧方便无上大智业。
####何等为魔所摄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
“何等为十?所谓:懈怠心,魔所摄持;
“志乐狭劣,魔所摄持;
“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
“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 自己受持一种法,而诽谤其他的法。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
“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
“永断生死,魔所摄持;
“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疑谤正法,魔所摄持。
“是为十。
####何等为佛所摄持?
“若诸菩萨能弃舍此魔所摄持,则得十种佛所摄持。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何等为十?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佛所摄持;
初始(chū shǐ) = 起始的;开端的[initial]。
“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所摄持;
“觉诸魔事,悉能远离,佛所摄持;
= 菩萨能觉悟一切魔事,能远离一切魔业。
“闻诸波罗蜜,如说修行,佛所摄持;
“知生死苦而不厌恶,佛所摄持;
“观甚深法,得无量果,佛所摄持;
“为诸众生说二乘法,而不证取彼乘解脱,佛所摄持;
“乐观无为法而不住其中,于有为、无为不生二想,佛所摄持;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至无生处而现受生,佛所摄持;
“虽证得一切智,而起菩萨行,不断菩萨种,佛所摄持。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诸佛无上摄持力。
####何等为法所摄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所摄持。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行无常,法所摄持;
“知一切行苦,法所摄持;
苦 = Dukkha,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
“知一切行无我,法所摄持;
“知一切法寂灭涅槃,法所摄持;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知诸法从缘起,无缘则不起,法所摄持;
“知不正思惟故起于无明,无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乃至老死灭,法所摄持;
正思惟道支/正志/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八正道之一。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老死支/老死 = Jara-marana,老与死之并称。指众生衰变及灭坏之位。十二因缘之一。
“知三解脱门出生声闻乘,证无诤法出生独觉乘,法所摄持;
声闻乘 =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知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法所摄持;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āna-saṃ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riya-vādita-saṃ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rtha-caryā-saṃ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ānārthat-saṃ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知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法所摄持;
“知断一切念,舍一切取,离前后际,随顺涅槃,法所摄持。
前后际断
= 截断前际与后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谓截断过去与未来相对立之见解。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法所摄持。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七、问果用圆满行法(妙觉位)
####何等为住兜率天所作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有十种所作业。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ṣ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何等为十?所谓: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言:‘一切自在皆是无常,一切快乐悉当衰谢。’
厌离 = Nibbinda,对世间苦、集知晓进而产生了“受够”的念头,而愿意出离苦,求涅槃道。
谢(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
“劝彼诸天发菩提心。
“是为第一所作业。
“为色界诸天说入出诸禅解脱三昧,若于其中而生爱著,因爱复起身见、邪见、无明等者,则为其说如实智慧;若于一切色、非色法起颠倒想,以为清净,为说不净皆是无常,劝其令发菩提之心。
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 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谓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如来十力之一。
色法 = Rupa-dharma,广义言之,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之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是为第二所作业。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五恶见/五利使 = Panca-drstayah,利使,系迷于‘理’之惑。利,指其性体猛利;使,有驱役之义,为诸惑之总称。五利使,乃指五种迷于‘理’而起之惑。
不正见/见/恶见 = Mithya-drsti,指邪恶之见解,亦即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为法相宗所立百法之一,属六烦恼之一。
|
|
有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身见/萨迦耶见
|
Sakkāya-diṭṭhi,即于五蕴和合之体,执着我及我所等妄见。
|
边执见/边见
|
Antaggāha-diṭṭ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ā-diṭṭhi,指不正之执见,谓实无四谛、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见解,则恶不足恐,善不足好,乃邪见中之最邪者。
|
见取/见取见
|
Drsti-paramar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认定与执著某些有漏法可以带来究竟快乐的错误见解是正确的。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
|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入三昧,名光明庄严,身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心,以种种音而为说法;众生闻已,信心清净,命终生于兜率天中,劝其令发菩提之心。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是为第三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在兜率天,以无障碍眼普见十方兜率天中一切菩萨,彼诸菩萨皆亦见此;互相见已,论说妙法,谓:降神母胎、初生、出家、往诣道场、具大庄严;而复示现往昔已来所行之行,以彼行故成此大智;所有功德不离本处,而能示现如是等事。
功德 =
Puññ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是为第四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十方一切兜率天宫诸菩萨众,皆悉来集,恭敬围绕;尔时,菩萨摩诃萨欲令彼诸菩萨皆满其愿生欢喜故,随彼菩萨所应住地、所行所断、所修所证,演说法门;彼诸菩萨闻说法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各还本土所住宫殿。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是为第五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时欲界主天魔波旬,为欲坏乱菩萨业故,眷属围绕诣菩萨所;尔时,菩萨为摧伏魔军故,住金刚道所摄般若波罗蜜方便善巧智慧门,以柔软、粗犷二种语而为说法,令魔波旬不得其便;魔见菩萨自在威力,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波旬 = Papiya/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Ma^ra -pa^pman )。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rajna-paramita,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是为第六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知欲界诸天子不乐闻法;尔时,菩萨出大音声,遍告之言:‘今日菩萨当于宫中现希有事,若欲见者,宜速往诣。’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
“时,诸天子闻是语已,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皆来集会;尔时,菩萨见诸天众皆来集已,为现宫中诸希有事;彼诸天子曾未见闻,既得见已,皆大欢喜,其心醉没;又于乐中出声告言:‘诸仁者,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皆悉是苦,一切诸法皆悉无我,涅槃寂灭。’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醉(zuì) =
从酉,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醉酒[drunk]。(沉酣入迷;爱好[be fascinated]。)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沉迷。糊涂[indulge in]。)
“又复告言:‘汝等皆应修菩萨行,皆当圆满一切智智。’
“彼诸天子闻此法音,忧叹咨嗟而生厌离,靡不皆发菩提之心。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嗟(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是为第七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宫,不舍本处,悉能往诣十方无量一切佛所,见诸如来亲近礼拜,恭敬听法;尔时,诸佛欲令菩萨获得最上灌顶法故,为说菩萨地,名一切神通,以一念相应慧,具足一切最胜功德,入一切智智位。
十地/菩萨地 = 即修行过程之十个阶位。一般多指‘三乘共十地’之十地,或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之十地。三乘共十地,亦称共地,即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个阶位。
“是为第八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宫,为欲供养诸如来故,以大神力兴起种种诸供养具,名殊胜可乐,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彼世界中无量众生见此供养,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是为第九所作业。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出无量无边如幻如影法门,周遍十方一切世界,示现种种色、种种相、种种形体、种种威仪、种种事业、种种方便、种种譬喻、种种言说,随众生心皆令欢喜。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譬喻 = 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是为第十所作业。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十种所作业。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能于后下生人间。
下生 = 谓菩萨自天上界降生于下界。
####何故于兜率天宫殁?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现十种事。
“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下生之时,从于足下放大光明,名安乐庄严,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恶趣诸难众生;触斯光者,莫不皆得离苦安乐;得安乐已,悉知将有奇特大人出兴于世。
“是为第一所示现事。
示现 =
Pratihaya,即显示、显现之意。于诸经典中论及示现者,例如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载,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种种身形。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音菩萨之三十三身等。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下生之时,从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觉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彼宿世一切同行诸菩萨身;彼诸菩萨蒙光照已,咸知菩萨将欲下生,各各出兴无量供具,诣菩萨所而为供养。
眉间毫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洁白右萦相/毫相/白毛相/白毫相/眉间白毫相
= Bhru-vivarantarorna-kesa,即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三十二相之一。
宿世 =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着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
“是为第二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于右掌中放大光明,名清净境界,悉能严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若有已得无漏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若不觉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余世界中;一切诸魔及诸外道、有见众生,皆亦徙置他方世界,唯除诸佛神力所持应化众生。
徙(xǐ) = 迁移[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应现/应化利生/应化 = 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
“是为第三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从其两膝放大光明,名清净庄严,普照一切诸天宫殿,下从护世,上至净居,靡不周遍;彼诸天等,咸知菩萨于兜率天将欲下生,俱怀恋慕,悲叹忧恼,各持种种华鬘、衣服、涂香、末香、幡盖、妓乐,诣菩萨所恭敬供养,随逐下生乃至涅槃。
膝(xī) = 大腿和小腿相连关节的前部。通称膝盖[knee]。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旛/幡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是为第四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兜率天将下生时,于卍字金刚庄严心藏中放大光明,名无能胜幢,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金刚力士;时,有百亿金刚力士皆悉来集,随逐侍卫,始于下生乃至涅槃。
万字/卍卍字/卍字 = Svastika,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
宝幢/天幢/法幢/幢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执金刚神/金刚手/密迹金刚/大力金刚神/金刚力鬼神/金刚力士 = Vajrapanibalin,手执金刚杵的力士,为天界的守卫,是佛的侍从。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卫(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是为第五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从其身上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分别众生,普照一切大千世界,遍触一切诸菩萨身,复触一切诸天世人;诸菩萨等咸作是念:‘我应住此,供养如来,教化众生。’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是为第六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将下生时,从大摩尼宝藏殿中放大光明,名善住观察,照此菩萨当生之处,所托王宫;其光照已,诸余菩萨皆共随逐下阎浮提,若于其家、若其聚落、若其城邑而现受生,为欲教化诸众生故。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善住 =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
托(tuō) = 寄托[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
||
三洲
|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
Jambu-dv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
|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
|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是为第七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临下生时,从天宫殿及大楼阁诸庄严中放大光明,名一切宫殿清净庄严,照所生母腹;光明照已,令菩萨母安隐快乐,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其母腹中自然而有广大楼阁大摩尼宝而为庄严,为欲安处菩萨身故。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是为第八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临下生时,从两足下放大光明,名为善住;若诸天子及诸梵天其命将终,蒙光照触皆得住寿,供养菩萨从初下生乃至涅槃。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ā/Mahā-brahmā,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Ś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ā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是为第九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临下生时,从随好中放大光明,名日月庄严,示现菩萨种种诸业;时,诸人、天或见菩萨住兜率天,或见入胎,或见初生,或见出家,或见成道,或见降魔,或见转法轮,或见入涅槃。
“是为第十所示现事。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身、于座、于宫殿、于楼阁中,放如是等百万阿僧祇光明,悉现种种诸菩萨业;现是业已,具足一切功德法故,从兜率天下生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