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唐译:无常品第三之一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摩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
= 唐译:今当为汝说意成身差别相。
= “分别”,即差别。“通”共通。
意成身/意成色身/意生身 = Mano-maya-kaya,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
= 唐译:意成身有三种。
“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 唐译:何者为三?谓入三昧乐意成身、觉法自性意成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
=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入三昧而乐正受所成之意生身。
=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所成之意生身。
=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种类俱生”,为随顺众生之种类,而与其俱生。“无行作”,即无作行。谓虽随类现形,然亦无有作意,如摩尼宝珠,不作分别,如是所成之意生身,谓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 唐译:诸修行者入初地已,渐次证得。
= 以上皆为修行者悟了觉知,入于初地后,一步步上上增进之行相,渐次而证得此三种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 唐译:谓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 从初地起,历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地”,以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故”,得令前七识之“种种自心”现妄想“寂静”不动而“安住”于第八藏识“心海”之中,是故如海水因风“起浪”之诸“识相”皆“不生”起,了“知自心现”之六尘“境界”,其“性”皆“非”有自“性。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 唐译: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住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四大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
= “身心转变”:因而令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
= “无量相、力自在、明”:“无量”之妙色“相”、神通“力自在”、三“明”。
= “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此意生身,虽“非”四大之能“造”,亦“非”其“所造”,然亦“如”四大之能“造所造”相似,而令“一切色”相、“种种支”体身“分”,皆得“具足庄严”。
= “通达自性法故”:以“通达”觉了“自性法”,了法无性“故”。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 唐译:谓了达诸佛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
= “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缘自”内心所证真如,“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 唐译:三种身相,当勤观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
= 唐译:我大乘非乘,非声亦非字,非谛非解脱,亦非无相境。
= “非我乘大乘”:“非我”所“乘”者而有“大乘”之名。
= “非谛非解脱”:“非谛”亦“非解脱”,以法无真妄,无缚无脱。“谛”,真谛。
= “非无有境界”:“非无有”于一切法得自在、真常、真乐、真净、真我之上妙“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 唐译: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成身,自在华庄严。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 唐译:如世尊说五无间业。
= “若男子”或“女人,行五”种“无间业”,亦有“不入”于“无择地狱”(无间地狱)者。
无择地狱 = 无间地狱之古译。以造无间业之人,不择何人而押收之故也。
“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 唐译:何者为五,若人作已堕阿鼻狱?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 唐译:五无间者,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怀恶逆心出佛身血。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
= 唐译: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
= “爱”为众生母,以有此爱故,而“更受”后“生”,故众生恒与“贪、喜”等情执并“俱”。众生之因爱受生,“如”子之“缘母”而“立”(因母而生)
“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 唐译:何者为父?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断二根本,名杀父母。
= “无明为”众生之“父”,以无明故,而“生”于六“入”、十二“处”之空“聚落”中,若“断”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父母”。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 云何杀阿罗汉?谓随眠为怨,如鼠毒发,究竟断彼,是故说名杀阿罗汉。
= 令“彼诸”结“使”皆“不”再“现”起,视诸结使犹“如鼠毒”之“发”作,深为厌憎,而欲尽断之,致令“诸法”皆“究竟断”灭。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 唐译:云何破和合僧?谓诸蕴异相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 各各“异相”之“诸阴”,以“和合”而得“积聚”成身心,若“究竟断彼”诸阴和合之相。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 唐译:云何恶心出佛身血?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心,究竟断彼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 “不”能“觉”知一切“外”法之“自”相与“共相”,乃唯“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更无别法。“无漏恶想”,以其欲以三解脱之法门,恶杀诸识,令皆究竟断灭,达于无漏灭尽之境,故称为无漏恶想。“七种识佛”,七识而称为佛者,以诸识本净,皆为真如本体所现,故唯是佛。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 唐译: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 “若”有“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之“无间事者”,即“名”为内“五无间”业,“亦名”现证“无间”解脱“等”。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 唐译:今为汝说外五无间,令汝及余菩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生疑惑。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 唐译:云何外五无间?谓余教中所说无间;若有作者,于三解脱不能现证。
= 如我“先”前于他教经中“所说”之实造五“无间”业。“若”有人实“行此”外五无间业“者”,“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不得”现证“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 唐译:唯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身资所住,离我、我所分别执见,或于来世余处受生,遇善知识,离分别过,方证解脱。
= “除此已”:“除此”实造外五无间业之凡夫,必须受无间地狱报“已”外(以外)
= “余化神力,现无间等”:其“余”若是圣人以所“化”之“神力”。
= “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声闻”乘圣人所“化”之“神力,菩萨”所“化”之“神力”,或“如来”所变“化”之“神力”。
= “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令其“余”造“作”五“无间”重“罪者”,“除疑”,而忏“悔过”咎。
= “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为劝”令彼等“发”善心、菩提心“故”,以“神”通“力”,作种种“变化”。
=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然而凡夫人,“无有一向”造“作”五“无间事”业。
=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除”非是能“觉”了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因而“离内根“身”、外器世间资“财”之“妄想”执著,并“离”于一切法为“我我所”之执著,而了知无有能“摄受”及所摄受者。
= “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或”有“时”得“遇善知识”,蒙其开导,顿发实相真智,顿悟罪性本空,而“解脱”了将再于“余”恶“趣”中受生“相续”之“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 唐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识了于境界,此则名为佛。
= “觉境识为佛”:能知“觉”六“境”之诸“识”则名“为”自性“佛。诸识之觉与佛之究竟觉,体本不二。
“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 唐译:随眠阿罗汉,蕴聚和合僧,断彼无余间,是名无间业。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
= 唐译:愿为我说诸佛体性。
= “惟愿为”我等宣“说佛”果位上“之”究竟“知觉。
“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 唐译:觉二无我,除二种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佛体性。
= “断”除俱生与分别“二”种无明“烦恼”。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人无我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法无我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烦恼障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轮回/生死 = Samsara/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
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不思议变易生死/变易生死
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烦恼(心之迷惑)生起时有二种型态,故大别烦恼为二。分别起之性质强烈,但容易断除,而俱生起性质微细,反而极难断。断有次第,分别起之惑当为佛道实践第一阶段之见道所断,故称见惑。俱生起之惑为第二阶段之修道断除,故称修惑。又我执,亦分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二种。
俱生/俱生起
Sahaja与生俱来之先天性烦恼。与‘分别起’对称。
分别起
Parikalpasamutthita因邪教、邪师等外部势力,或自己不当之推理分别所起之后天性烦恼。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
= 唐译:声闻缘觉得此法已,亦名为佛。
“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 唐译:我以是义,但说一乘。
= “以是因缘故,我说”唯“一”佛“乘”,余者皆权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 唐译:善知二无我,除二障二恼,及不思议死,是故名如来。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 唐译:如来以何密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及说百千本生之事:‘我于尔时作顶生王、大象、鹦鹉、月光、妙眼’,如是等?
“如是等百千生经说”:“如是等”佛本生事,如“百千”本“生经”中所“说。”
/顶生王 = 顶生,Murdhagata,音译文陀竭,略称顶;又作Mandhatr, Mandhatr, Mandhata,音译曼驮多、摩陀多,略作曼多,意译我持、持戒、持养、乐养、最胜。乃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
白象 =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贤菩萨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
= 如来应正等觉,依四平等秘密意故,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于昔时作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 “以四等故”:“等”,平等。以依四种平等故。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
= 唐译:云何为四?所谓字平等、语平等、身平等、法平等。
 
四等 = 指字、语、法、身之四等,能显示诸佛之道等同。
字等
谓三世诸佛均称为佛。
语等
谓三世诸佛均以六十四种梵音演说。
法等
谓三世诸佛均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
身等
谓三世诸佛均有法、报、化三身。
 
“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 唐译:云何字平等?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佛名无别,是谓字等。
= “若”以名“字称我为佛,彼”名“字亦称一切诸佛”为佛;“彼”名“字”之“自性”,等“无有差别”。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 唐译:云何语平等?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
“言语相生”:谓六十四种梵音于佛说法之言语相中,自然出生。
迦陵频伽鸟 = Karavika,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佛六十四种梵音/如来六十四种梵音/六十四梵音 = 梵者,清净之义。谓如来之音声从虚室而出,具有六十四种清净殊妙之相。
流泽声
柔软声
悦意声
可乐声
清净声
离垢声
明亮声
甘美声
乐闻声
无劣声
圆具声
调顺声
无涩声
无恶声
善柔声
悦耳声
适身声
心生勇锐声
心喜声
悦乐声
无热恼声
如教令声
善了知声
分明声
善爱声
令生欢喜声
使他如教令声
令他善了知声
如理声
利益声
离重复过失声
如狮子音声
如龙音声
如云雷吼声
如龙王声
如紧那罗妙歌声
如迦陵频伽声
如梵王声
如共命鸟声
如帝释美妙声
如振鼓声
不高声
不下声
随入一切音声
无缺减声
无破坏声
无染污声
无希取声
具足声
庄严声
显示声
圆满一切音声
诸根适悦声
无讥毁声
无轻转声
无动摇声
随入一切众会声
诸相具足声
令众生心意欢喜声
说众生心行声
入众生心意声
随众生信解声
闻者无分量声
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
= 唐译:云何身平等?谓我与诸佛法身,色相及随形好,等无差别,除为调伏种种众生现随类身,是谓身等。
= “色身相好”:色身为报化身。“相好”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彼彼诸趣”:“彼彼”,种种,各各。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
= 唐译:云何法平等?谓我与诸佛,皆同证得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是谓法等。
= “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三十七道品。言菩提分者,谓此诸法门,皆有菩提之一分,故名。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 唐译: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于大众中作如是说。
= 依此四种平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宣“唱如是言”,谓我是过去迦叶佛及顶生王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 唐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依四平等故,为诸佛子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
= 唐译: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
=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即从成佛至涅槃,中间不曾说过一字。
= “亦不已说、当说”:“当说”,将说。即,三世皆无言说。
= “不说是佛说”:“不”落言“说”,方“是佛说”。
“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 唐译:依何密意作如是语?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
= 唐译: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
= “我因”依“二”种秘密“法故,”而“作如是说”。
“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
= 唐译: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
“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 唐译: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
= “离言说妄想”:“离”于“言说”之“妄想”。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 唐译: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
= “古先圣”所共证,常住不变之“道”,“如金银”之坚刚“等性”,本自有之,非炼而得,恒常不变;“法界”之性,“常住”不变,无有增损,亦复如是。“若如来出”兴于“世,若不出世”,“法界”性依然湛然“常住”,不变不坏,亦复如是。
“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
= 唐译: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
= “譬如”有“士夫”()“行”于生死“旷野”之“中”,“见”有通“向”涅槃“古城”之“平坦正道,即随”彼正道而“入”于古“城”,“受”种种“如意”自在之“乐。
“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
= 唐译: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
= “彼”人始“作是”大“道,及城中”之“种种”令人快“乐”之物“耶?
 
答言:“不也。”
 
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
= 唐译: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
“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 唐译: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 唐译: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 唐译: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我及诸如来,无有少差别。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唐译:愿说一切法有无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 唐译:世间众生多堕二见,谓有见、无见;堕二见故,非出出想。
= “此世间”之人所“依”著者“有二种”恶见,“谓依”著“有”见“及无”见,因而“堕”于妄想计著诸法为有“性”或“非”有“性”,而“欲”诸法为如其所“见”之实有、实无,“不”曾得证出“离”处,作出“离相”之妄想计著。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
= 唐译:云何有见?谓实有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诸法从因缘生,非无法生。
= 以“有”种为“世间”之“因缘”,而“生”诸法,“非不”从“有”种生;一切诸法实为“从有”种“生”,而“非”从“无有”(无种)“生”。
“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 唐译:如是说者,则说无因。
= “彼”执有种为能生,而作“如是说者”,即等于“是说世间”一切诸法为从“无因”生。若执有、无、胜性等为能生一切法,则无善恶因,感苦乐果,如是则同于无因矣。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贪恚痴性非性。
= 唐译: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言无。
= 摄“受”取著“贪”欲、瞋“恚”、愚“痴”之“性已,然后妄想计著”言彼“贪恚痴性”为“非”有“性”。
“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 唐译:及彼分别有相,而不受诸法有;复有知诸如来、声闻、缘觉无贪瞋痴性,而计为非有。
= “若不取”诸法为“有性者”,通达诸法之“性相”皆“寂静故”。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
= 唐译:此中谁为坏者?
= “何等”,即何者之义。“坏”,破坏诸法。谓此二者,执有与执无,两者之中,何者为破坏一切法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
= 唐译:谓有贪瞋痴性,后取于无,名为坏者。
= “若彼”摄“取贪恚痴”事以其为有“性”,造作“后”,反言“不复取”其性,此即是二者中之坏法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
= 唐译:善哉,汝解我问。
“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
= 唐译:此人非止无贪瞋痴名为坏者,亦坏如来、声闻、缘觉。
= “非但”彼所计之“贪恚痴性”为“非”有“性,为”破“坏者”,并且“于声闻、缘觉及佛”三乘所证之出世法,“亦是”破“坏者。
“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 唐译:何以故?烦恼内外不可得故,体性非异非不异故。
= “内”身“外”境“不可得故”,“烦恼性”离于“异”与“不异故”。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
= 唐译:贪瞋痴性,若内若外皆不可得,无体性故,无可取故;声闻缘觉及以如来本性解脱,无有能缚及缚因故。
= “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若内”根身,“若外”器界,皆“不可得。
= “贪恚痴性无身故”:“身”,即体。谓贪恚痴无实自体。
= “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谓并非三乘圣人于坏了贪恚痴性,然后说贪恚痴不可得、无身、无可取;亦即贪恚痴之无性,非圣作使然,法本如是,故三乘圣人非坏法者。
= “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以三乘圣人已证自性解脱,亦即一切诸法本自无缚,今亦无脱。
= “缚与缚因非性故”:能缚之烦恼,与所缚之心;或能缚之境,所缚之心,两皆无有自性。
“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
= 唐译:若有能缚及以缚因,则有所缚。
“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 唐译:作如是说,名为坏者;是为无有相。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 唐译:我依此义密意而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
= “因是”之“故,我说宁取”著“人”我之有“见如须弥山”,“不起”计著“无所有”、且怀“增上慢”之“空见”。
我见 = Atta-ditth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
空见 = Sunnata-ditth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
“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 唐译:若起此见,名为坏者,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了诸法唯心所现,以不了故,见有外法刹那无常展转差别,蕴界处相相续流转起已还灭,虚妄分别离文字相,亦成坏者。
= “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见外法皆现无常之相,皆于刹那间展转变坏,便执一切皆悉断灭,不了一切生灭,皆唯心所现。
= “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见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之相续相与流注相,亦是于刹那间变现消灭,不了一切生灭,皆唯自心所现。
= “离文字相妄想”:复自以为已离于文字相,作同于诸佛所证之妄想。“离文字相”,即是离念境界,此唯诸佛所证,以法体离言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 唐译:有无是二边,乃至心所行,净除彼所行,平等心寂灭。
= “乃至”一切“心”所行之“境界”,亦皆落于二边;若“净除彼”二边之“境界”,则达于诸法“平等”,而“心”心“寂灭”。
“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 唐译:不取于境界,非灭无所有,有真如妙物,如诸圣所行。
= 并“非”真“无所有”之寂灭境界;彼所“有”行“事,悉”皆是“如如”之境界,并言彼所行者,“如”三乘“贤圣”之“境界”。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
= 唐译:本无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及无,彼非住我法。
= “无种而有生”:若言从无种而有一切法生。
= “因缘有非有”:并计因缘所生法为有或无。
“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
= 唐译:非外道非佛,非我非余众,能以缘成有,云何而得无?
“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
= 唐译:谁以缘成有,而复得言无?恶见说为生,妄想计有无。
= “谁”言聚“集因缘”而起之法为“有,而复说言”其为“无?”以“邪见”而“论”缘“生法”,“妄想计”著其为“有”或“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 唐译: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世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
= 唐译:惟愿为说宗趣之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达此义,不随一切众邪妄解,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宗通相”:“宗通”之“相。
= “不随觉想”:“不随”逐一切虚妄知“觉”思“想。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 一切二乘及诸菩萨,有二种宗法相;何等为二?谓宗趣法相、言说法相。
宗通说通 = 于禅宗,通达堂奥之宗旨者称宗通;能面对大众自在说法教化者称说通。又作宗说俱通。此语与自觉觉他、向上向下、行解相应等同义。为人师者必须宗通说通两面兼具。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 唐译: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殊胜之相,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
= “缘自得胜进相”:“缘自得”,缘自内身证得法。“胜进相”,殊胜升进之相。
= “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趣”入“无漏界”、至“自觉地自”证之“相。
= “缘自觉趣光明辉发”:“缘自觉”圣“趣”,智慧“光明辉发。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 唐译: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
“如应说法”:“如”其所相“应”者,而为之“说法”。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1
长行/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
重颂/应颂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
孤起/讽颂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4
因缘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5
本事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6
本生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7
未曾有法/希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8
譬喻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9
论议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10
自说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11
方等/方广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 唐译:汝及诸菩萨,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 唐译:宗趣与言说,自证及教法,若能善知见,不随他妄解。
= “缘自与教法”:缘自得法与九部经教法;“缘自”,即宗通。“教法”,即说通。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 唐译:如愚所分别,非是真实相,彼岂不求度,无法而可得。
=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一切诸法,非有真实之自性,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为何愚夫还于其中起妄想,妄取贪瞋痴性非性为解脱?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观察外诸有为法,见其有若生、若灭等相续之相,而于见种种相生之处,便计为常;见相坏灭处,便计为断。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
= 唐译: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
=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一”,诸法一相,相对于上所言之二见。“无罪”无福之可立可得,方“为”无上大“涅槃”。
= “观察世妄想”:以如来正智“观察世”间,则见一切皆是自心“妄想”。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 唐译:无有贪恚痴,亦复无有人,从爱生诸蕴,如梦之所见。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 唐译:愿为我说虚妄分别相;此虚妄分别,云何而生?是何而生?因何而生?谁之所生?何故名为虚妄分别?
= “说何等法”(哪些法)“名”为“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有“不实妄想”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悯世间一切天、人。
= 唐译:善哉善哉,汝为哀愍世间天人而问此义,多所利益,多所安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
= 唐译:一切众生于种种境。
= “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义”,即境。一切众生于外“种种义”(),起“种种不实”之攀缘,“妄想”分别,故生妄想,(此为妄想之总相)
“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 唐译: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 “摄所摄计著”:对能“摄”取之根,及“所摄”取之尘,虚妄“计著”为实。
= “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妄想”之“习气”,而遍“计”执“著”有“外种种义”(种种境)之实法可得。“心心数”,心数即心所,心即心王。心王及心所法,即是心法之总称。
心心数 = 心与心所也。心为身识等之心王。心数者新曰心所。为心王所有贪嗔等多数之别作用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
= 若如您方才所言。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
= 唐译: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起诸见相。
= “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如果真是这样,若取著外种种境之相,便会堕于有无断常四句之相。
= “离性非性,离见相”:然而世尊却曾说外种种境(俗谛)之法体,从本以来即是离于有性、非有性,离一切见之相。“性非性”,即有性、非有性,亦即有与无。
“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
= 唐译: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
= “量”,即现量、比量、非量。“根”,为诸根。“分”,即外道之五分论,宗、因、喻、合、结。
三支 = 因明用语。为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之因明论式。
 
三量 = 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识来源、形式、真伪之学问,遂产生各种‘量论’之说,其中最普遍者为三量。然三量之内容与名称;各宗所说互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与显扬圣教论卷十一所立之三量。
现量
Pratyaksa-pramana,又称真现量。乃对境时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
比量
Anumana-pramana,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确推知未现前及未知之境。
圣教量
又作至教量、正教量,为一切智所说之言教,或从其闻,或随其法,其中又分:1.不违圣言,佛自说经教,辗转流布,不违正法、正义。2.能治杂染,善修此法,能永调伏贪痴等烦恼。3.不违法相,不于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
 
“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 唐译:何故于种种义言起分别,第一义中不言起耶?将无世尊所言乖理,一处言起,一不言故?世尊又说虚妄分别堕有无见;譬如幻事种种非实,分别亦尔有无相离,云何而说堕二见耶?此说岂不堕于世见?
= “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不实义”()。“种种性”,“性”即法,亦即外种种法。
= “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而不说,种种计著,亦令第一义谛之中,有妄想生。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将无(jiāng wú) = 莫非。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 唐译:分别不生不灭。
= “非”说“妄想”于“一”处“生”,另“一”处就“不生”。
“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 唐译:何以故?不起有无分别相故,所见外法皆无有故,了唯自心之所现故。
= 了知“外”在所“现”诸法之“性”,皆“非”有实自“性,觉”了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本来虚寂。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 唐译:但以愚夫分别自心种种诸法,著种种相,而作是说。
= 见一切所作有为之事业现在前,迷于此等事业之相。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
“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
= 唐译:令知所见皆是自心,断我、我所一切见著,离作所作诸恶因缘,觉唯心故转其意乐,善明诸地,入佛境界,舍五法、自性诸分别见。
= 若能“觉”知“自妄想心量”,而得“身心转变”,转凡夫身为净妙色身,转妄心为真心,“究竟明解”菩萨“一切地”位,入“如来自觉”圣智“境界”,远“离五法、”三“自性事”诸“见”之“妄想”。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遍计所执性
迷法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分别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依他起性
正智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圆成实性
悟法
如如/真如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 唐译:是故我说虚妄分别,执著种种自心所现,诸境界生;如实了知,则得解脱。
=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俱“从”对外“种种不实义”境界之“计著”而“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
= 唐译: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与四句相应,不知于我法。
= “诸因及与”众“缘”和合,“从此”而“生世间”一切诸法;然愚夫于此因缘所生之法,“妄想”计“著”有无等“四句”,而“不”能了“知我所通”达之唯心之理。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
= 唐译:世非有无生,亦非俱不俱。
= 此为破外道计著四句为能生。谓:世间诸法,非从有种生,亦非从无种生,也不是从“亦有亦无”种生,亦非从“非有非无”种生。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 唐译:云何诸愚夫,分别因缘起?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
= 唐译:如是观世间,心转证无我;一切法不生,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
= 唐译:诸缘之所作,所作法非生。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
= 唐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 “事”,即果。果不能自生果,因为果是从因生的。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 唐译:观诸有为法,离能缘所缘,决定唯是心,故我说心量。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 唐译:量之自性处,缘法二俱离,究竟妙净事,我说名心量。
= 于此心量自性之处。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
= 唐译:施设假名我,而实不可得,诸蕴蕴假名,亦皆无实事。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世谛/俗谛/世俗谛
Paramattha-sacca,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世间法为俗谛。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Sammuti-sacca,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出世间法为真谛。
 
“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 唐译:有四种平等,相因及所生,无我为第四,修行者观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
= 唐译:妄想习气缚,种种从心生,众生见为外,我说是心量。
= 由心生故,见有种种“境界于外”显“现”。
“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 唐译:外所见非有,而心种种现,身资及所住,我说是心量。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
= 唐译:离一切诸见,及能所分别,无得亦无生,我说是心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
= 唐译: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如是心亦离,我说是心量。
“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 唐译: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成身,我说是心量。
实际/空际 = 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极处,故称空际。所谓空寂,乃远离诸法相不生不灭之寂静状态。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 唐译:如来说言:‘如我所说,汝及诸菩萨,不应依语而取其义。’ 何故不应依语取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 “当善语义”:当善分别、通达语与义。“语”即能诠,指言教。“义”,即所诠,指义理。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唐译:唯。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龈、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 唐译: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其因,依于喉、舌、唇、腭、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hóu) = 喉头[larynxthroat]
(yín) = 牙根肉,牙龈[gum of teeth]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fǔ) = 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side poles of cart](佐助,从旁帮助[assist]/面颊[cheek])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 唐译:云何为义?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 唐译:菩萨摩诃萨住独一静处,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行于诸地种种行相,是名为义。
= “缘自觉了”:“缘自”得法而“觉了”唯心境界。
= “自觉境界”:证入“自觉”圣智“境界”。
闻思修 = 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闻慧者,闻他人说教法而得之智慧;思慧者,自我思惟而得之智慧;修慧者,实地修行而得之智慧。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
= 唐译:菩萨摩诃萨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
= “善”通达“语”与“义”之“菩萨摩诃萨”,当“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非一非异);亦当“观义与语,亦复如是”非一非异。
“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 唐译: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 “若语”为“异”于“义者,则不”应“因语”而能“辩”别“义”理;然“而”实能“以语”而“入义”理,“如”以“灯照”众“色”,则能明见无遗。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 唐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贤圣也。
= “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自性涅槃、三乘”与“一乘”之密旨、如来藏真“心自性”之密义“等”甚深理。此四者为如来所说之甚深理。
= “如缘言说、义计著”:于如是深旨,“如”但“缘”于“言说”、依言取“义”,妄想“计著”。
= “堕建立及诽谤见”:则“堕”于“建立”之有见,“及诽谤”之无“见”。
= “异建立、异妄想”:以如来所施设之言与义,乃“异”于愚夫之“建立”有,亦“异”于其“妄想”计著之无。
= “如幻种种妄想现”:犹“如幻”事,乃依“种种妄想”计著而“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
= 唐译:若随言取义,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狱中。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 唐译:蕴中无有我,非蕴即是我,不如彼分别,亦复非无有。
= “不如彼”凡愚所“妄想”分别之有我于其内、外、中间,“亦复非无”离一切相之真“我”。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 唐译:如愚所分别,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见,皆应见真实。
= “若”法性真的“如彼所见”,有实体可得,则“一切”凡愚皆“应”已“见”真“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
= 唐译:一切染净法,悉皆无体性,不如彼所见,亦非无所有。
= 一切法皆“不实”,犹“如彼”所“见”,然“亦非”一“无所有”。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
= 唐译:我当为汝说智、识相。
= “智”相与“识相”,我“今当”为汝“说。
“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唐译:汝及诸菩萨摩诃萨,若善了知智、识之相,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 唐译:智有三种,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Laukika-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uttara-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 唐译:谓一切外道凡愚,计有无法。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
= 唐译:谓一切二乘,著自共相。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 唐译:谓诸佛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相,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证法无我,入如来地。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
= 唐译: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
“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 唐译:堕相无相、及以有无种种相因,是识;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
= “及堕有无种种相因”:及堕有无种种相”之“因”。外道以种种邪因为“有、无”之因,如胜性、微尘等。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 唐译:有积集相是识,无积集相是智。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 唐译:复有三种智,谓知自相共相智、知生灭智、知不生不灭智。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
= 唐译: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
“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
= 唐译: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
= 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之自共相,以观智之“方便”而破其“相”者“是识”;洞了实“无”三“事”和合,亦不假“方便”,顿见诸法本“自性相”者“是智”。
“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 唐译:有得相是识,无得相是智;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 如水中月,随缘而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
= 唐译:采集业为心。
= “采”取招“集”善恶生死“业”者“为识。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
= 唐译:观察法为智,慧能证无相,逮自在威光。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 唐译:境界缚为心,觉想生为智,无相及增胜,智慧于中起。
= 受“缚”于“境界”者,即名“为心”识,能“觉”知种种妄“想”之“生”起者,即“为智”。菩萨所证之无相“无所有,及”至佛位“胜”妙之境,“慧则从是”处而“生”。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 唐译:心意及与识,离诸分别想,得无分别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 唐译:寂灭殊胜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远离诸所行。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
= 唐译:我有三种智,圣者能明照,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
“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 唐译: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 唐译:以诸声闻等,执著诸法有,如来智无垢,了达唯心故。
= 由于妄“计”执“著于”诸法之染净等“自性”,“从”如是“诸”计著,而有“声闻生”。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
= 唐译:诸外道有九种转变见,所谓形转变、相转变、因转变、相应转变、见转变、生转变、物转变、缘明了转变、所作明了转变,是为九。
= “形处转变”:身形、处所转变。如人有生老病死。
 
九种转变 = 转,指运动;变,指改易。谓外道不了法从缘生,本无自性,一切境界,起灭唯心,而妄计有无,遂成邪执。
形处转变
形处,即四大诸根形质之处。外道见其形质,随时变异,衰谢不常,乃计为转变。
相转变
相,即诸法生灭之相。外道见念念之间,生住灭相,迁流不停,乃计为转变。
因转变
因,即所作之因。外道见一切所作之因渐渐成熟,熟必感果,展转相因,乃计为转变。
成转变
成,即所成之果。外道见果藉因成,成必有坏,因是相仍,乃计为转变。
见转变
见,谓眼能观色。外道以见能随物迁改,未曾暂停,乃计为转变。
性转变
性,即根性。外道计自性随业流转,生生不息,无有穷尽,乃计为转变。
缘分明转变
缘,即一切事缘;分明,指见处明了。外道见一切因缘之事,分明晓了,皆从变灭,乃计为转变。
所作分明转变
所作,即一切造作。外道见世间诸所作为,分明晓了,生灭不定,乃计为转变。
事转变
事,即有为之世事。外道见诸世事,迁换无常,新新不住,乃计为转变。
 
“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 唐译:一切外道,因是见故,起有无转变论。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
= 唐译:此中形转变者,谓形别异见。
= 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妄“见。
“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 唐译:譬如以金作庄严具,环钏璎珞种种不同,形状有殊,金体无易;一切法变亦复如是。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转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 唐译:诸余外道种种计著,皆非如是,亦非别异,但分别故。
= “彼非如非异”:“彼”一切法,实“非如”是不变、亦“非”别“异”(非一、非异)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 唐译:一切转变,如是应知,譬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言此皆有转变,而实无有;若有若无,自心所见,无外物故。
= 一切法之转变,皆有如乳变为酪,果变为酒一样。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
= 唐译:如此皆是愚迷凡夫,从自分别习气而起。
“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 唐译: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
= “如见幻”化之色,及“梦”中之“色”,而谓其色为有“生”、有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 唐译:形处时转变,大种及诸根,中有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 外道依妄识,而见诸法之“形”相与“处”所依“时”而“转变”,见“四大种”与“诸根”,及“中阴”身“渐次”转变而“生”出五阴。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
= 唐译:诸佛不分别,缘起及世间,但诸缘世间,如乾闼婆城。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 “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惟愿为”我解“说一切法相续”相之“义”、及“解脱”相(不相续相)之“义”。唐译: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于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
= “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我及诸菩萨”便能“善解一切”法“相续”及不相续,得善“巧方便”智。唐译: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法。
= “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译: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著。
= “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译: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
= “力、自在、通、总持之印”:处于“无量大众”之会,得无量三昧“力”、解脱“自在”、种种神“通”,及一切佛法“总持之”心“印”。唐译:普入一切诸佛国土,力、通、自在,总持所印。
= “觉慧善入十无尽句”:以自“觉”圣“慧”而“善入”、成满“十无尽句”之大愿。唐译:觉慧善住十无尽愿。
= “无方便行”:即无作功用之行。唐译:以无功用种种变现。
= “犹如日、月、摩尼、四大”:唐译:光明照曜如日、月、摩尼,地水火风住于诸地。
= “离自妄想相见”:唐译:离分别见,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入如来位。
= “于一切众生界”:唐译:普化众生,令知诸法虚妄不实,离有无品,断生灭执。
= “异言说义”:唐译:不著言说,令转所依。
 
十不可尽法/十无尽法/十无尽句 = 乃十种无尽法。初欢喜地之菩萨发广大愿,而说‘十法有尽,我愿亦尽;此十法无尽,我愿亦无尽。
众生界无尽
指一切众生无尽。
世界无尽
指十方世界无尽。
虚空界无尽
指十方一切虚空遍至色非色处而无穷尽。
法界无尽
指真如之世界无尽。
涅槃界无尽
指佛度生已,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永无穷尽。
佛出现界无尽
指佛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尽。
如来智界无尽
指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
心所缘无尽
指佛智慧所照之境界无尽。
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指佛之智即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
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指依世间、法与智三者,辗转互摄上述之九无尽,此三种相互关系乃为无尽。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 “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依言取著其义,则有无量相续相产生。唐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著深密,其数无量。
= 唐译:所谓相执著、缘执著、有非有执著、生非生执著、灭非灭执著、乘非乘执著、为无为执著、地地自相执著、自分别现证执著、外道宗有无品执著、三乘一乘执著。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
= 唐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著;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
= “此”等相续计著,“及”其“余”之计著相,皆为“凡愚众生”由“自”心“妄想”,而得“相续”不绝,“以”有“此”等“相续故,凡愚”之“妄想”,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乃至执著“有”相续相,或“无有”()“相续相”之遍“计”执“著”。
(cán) = 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silkworm]
(jiǎn) =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cocoon]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 唐译:此中实无密非密相;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
= “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彼”,指一切法。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 唐译:若了诸法唯心所见,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
= 唐译:此中无缚,亦无有解;不了实者,见缚解耳。
“所以者何?谓於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 唐译:何以故?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
= 唐译:愚痴凡夫有三种密缚,谓贪恚痴,及爱来生,与贪喜俱。
= “谓贪恚痴,及爱未来”之“有”(爱未来生),以及受生时与“喜爱”共“俱”。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
= 唐译:以此密缚,令诸众生续生五趣。
= “故有趣相续”:“趣”,指五趣。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Niraya()饿鬼/鬼,Peta()畜生/傍生,Tiracchana()人间/人,Manussa()天上/天,Deva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 唐译:密缚若断,是则无有密非密相。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
= 唐译:若有执著三和合缘,诸识密缚次第而起,有执著故,则有密缚。
三和 = 指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之心所。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 唐译:若见三解脱,离三和合识,一切诸密皆悉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 唐译:不实妄分别,是名为密相;若能如实知,诸密网皆断。
= “若知彼真实”:若能了知彼一切虚妄法之实相,皆是无所有。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茧,结网而自缠。
= 唐译: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
=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诸性”,诸法。“摄受”,取著。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 唐译:如世尊说:‘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此但妄计耳。’
= “以彼彼”(种种)“妄想”心,去“妄想彼彼”(种种)法之“性”。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
= 唐译: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 “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非”,岂非。“烦恼”,染法。“清净”,净法。“无性”,空无所有性,即断灭之义。此谓:若如是者,岂“非为世尊如是说”,就等于说:众生之“烦恼”染法,与诸佛之“清静”法,皆空“无”有“性”,而堕断灭之“过耶?”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 唐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
= 一切法“非如愚夫”之堕于“性自性妄想”,而计著诸法之自性为“真实”。而“此妄想”之“自性”,亦“非”实“有性自性相”。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 唐译:然,诸圣者以圣慧眼,如实知见有诸法自性。
= “如”以“圣智”观照,则知诸法皆“有”圆成实“性自性”;“以”圣人依“圣知”、依“圣见”、依“圣慧眼,如是”故于一切法之圆成实“性自性”皆能了了“知”见。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 唐译: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
= “若使如圣”:“若使”,假使。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 唐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 “不”能“觉”知“圣”人所知见之实“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
= 唐译:彼非颠倒、非不颠倒。
= “彼”,指凡夫。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 唐译:何以故?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见远离有无相故。
= “不”能“觉”知“圣事”之“性自性故”。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 唐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
= “圣”人“亦不如是”生分别“见”,亦不“如”幻化所现染“事”而生“妄想”分别,由于圣人“不以自”心所现幻染“相”之“境界为”真实“境界故”。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 唐译: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有因及无因故,堕于诸法性相见故。
= “彼”诸圣人“亦”见诸法有圆成实“性自性相”,则“妄想自性”亦“如是”而于圣智中“现”。世尊并“不说”凡与圣之境界,为有相异之“因”,或“无”相异之“因故”。“谓”若说有无者,则“堕”于诸法“性相”之分别“见故”。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
= 唐译: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
= 圣人所行者,为“异”于凡愚之“境界,非如彼等”凡愚之妄想分别,世尊若作“如是”说,则有“无穷”之“过”失。
“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 唐译: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 凡夫以“不觉”知圣人所知之“性自性相故”。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 唐译: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
= “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亦非”可言凡夫之“妄想自性”是“因”为对“性自性相”起分别而生的。
= “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彼”凡夫人“云何”能知“妄想”实“非妄想”,而“如实”了“知妄想”所起之端?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
= 唐译:分别相异,诸法相异。
= 由于凡夫之“妄想”分别有“异”,则其所见之“自性相”亦各“异”。
“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
= 唐译: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复以何故凡愚分别不如是有,而作是言?
= “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这是因为众生皆各依“不相似”(相异)之“因”,所以令自心“妄想”所现之诸法“自性相”有种种差别。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 唐译:为令众生舍分别故,说如分别所见法相,无如是法。
= “然”而佛说法,皆“为”欲令“众生”得“离”于“妄想故”,而“说如”自心“妄想”所现之一切“相”,皆“不如实”而“有”。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
= 唐译: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著法,而复执著圣智境界,堕于有见?
= “世尊何故遮”止“众生”令不依于“有、无有”之二“见”,致令不对世出世种种幻“事”之“自性”起“计著”;然后却又于他处说“圣智所行境界”为实有,令人“计著”,因此复“堕”于“有见”?
(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
“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 唐译: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 “说空法非性”:“说空法非”有自“性”(空法亦空),而令人堕于无见。
= “而说圣智自性事”:而后却又说圣智自性事为实有,复令人堕于有见。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
= 唐译: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于有见;何以故?已说圣智自性事故。
“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
= 唐译:我为众生无始时来,计著于有,于寂静法以圣事说,今其闻已不生恐怖。
= “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然”而我“为令众生离”于“恐怖”诸法究竟实相之“句故”,而以种种方便,曲示真理。
= “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以“众生”自“无始以来”,遍“计”执“著”诸法“性自性”体“相”为实有、实无。
= “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于“圣智事自性”起“计著”有、无“相”之“见”,我即为之“说”究竟真“空”之“法”。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 我”实“不说”一切法“性自性”体“相”,为有为无,以法离有无,故不可说。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 唐译:能如实证寂静空法,离惑乱相,入唯识理,知其所见无有外法,悟三脱门,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远离有无一切诸著。
= “我住自得如实空法”:“我”安“住自得”圣智、“如实”真“空”之“法”。
= “离惑乱相见”:“离”于一切“惑乱相”之“见”。
= “离自心现性非性见”:“性非性”,有性无性,亦即有、无。“离”于分别“自心”所“现”之法为有“性、非”有“性”之妄想“见”。
= “如实印所印”:“印”者,吻合,印证。
= “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于”诸法之“性自性”相,“得缘自觉”圣智,而任运“观察”及安“住”。
= “离有、无事见相”:“离”于“有、无事”二“见”之“相”。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
= 唐译:菩萨摩诃萨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
= “一切法不生者”:此为斥邪见不生之宗。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 唐译:何以故?一切法本无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故。
= 彼乃“宗一切”法为有“性”与“非”有“性故”;“及彼”宗之“因”性,乃为以“生相故”。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
= 唐译: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坏。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
= 唐译: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
=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彼宗”以立“一切法不生”故,反而令“彼宗”自“坏”其说“者”。
= “以宗有待而生故”:“以”彼“宗”之不生,系“有待”于生“而生故”。
=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彼宗”以立“不生”之论,反令彼说“入”于“一切”生灭之“法”中“故”。
= “不坏相不生故”:毕竟“不坏”不灭之“相”,乃从本“不生故”。
“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 唐译:又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 唐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坏,不应如是立。
= “若使彼宗不生”:“若使”,假使。
“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 唐译:诸分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
= “五分论多过故”:“五分论”,宗、因、喻、合、结,又名三支比量,为外道议论之虚妄架构。
= “展转因异相故”:以其“展转”而起之生“因”,变“异”为他“相故”。
= “及为作故”:又堕于有为、有作。若有为、有作,即是无常生灭,非真不生也。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 唐译:如不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亦如是。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
= 唐译:菩萨摩诃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见不见故,一切皆是惑乱相故,除为愚夫而生恐怖。
= “现不现相故”:一切法如幻如梦,乃由迷悟不同,而有“现”与“不现”;以执之即现,不执即不现相。
= “及见觉过故”:“见觉”,见闻觉知。
“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 唐译:凡夫愚痴堕有无见,莫令于彼而生惊恐,远离大乘。
= 以“愚夫”之“堕有无见”者,一闻离有无、究竟中道之如幻如梦法,则生恐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 唐译:无自性无说,无事无依处,凡愚妄分别,恶觉如死尸。
= “无自性无说”:一切法本“无自性”,亦“无”言“说”。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 唐译:一切法不生,外道所成立,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
= “一切法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至”于究“竟无所生”;外道之胜“性”、微尘、作者等“缘所成就”之不生。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 唐译:一切法不生,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此觉则便坏。
= “彼”不生“宗”乃“因生”而有“故”,“觉者”于此妄想则“悉除灭”。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 唐译:譬如目有翳,妄想见毛轮;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 唐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 唐译: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识;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
(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 唐译:无水取水相,斯由渴爱起;凡愚见法尔,诸圣则不然。
=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谓阳焰非水,而群鹿却起实水之想与觉受。如是之妄想与觉受,为从自心之渴爱生。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死,游行无所有;
= 唐译: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远离于生灭,常行无相境。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 唐译: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
=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有性无性,亦即有、无。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
= 唐译:云何法有无?云何成平等?
“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 唐译:若心不了法,内外斯动乱,了已则平等,乱相尔时灭。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 唐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 “是施设量建立施设”:唯“是”假名“施设量”所“建立施设”。
= “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则见不但“所摄受”之境“非”有自“性”,连能“摄受”之心“亦非”有自“性”。
= “以无摄故,智则不生”:“以无”能“摄”、所摄故,智”相“则”亦“不生”。
= “唯施设名耳”:“唯”是妄想“施设”之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
= 唐译:何故彼智不得于境?为不能了一切诸法自相、共相一异义故,言不得耶?
= 因“为不”能“觉”知诸“性”(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为“异”或“不异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耶”?
“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
= 唐译:为以诸法自相共相,种种不同更相隐蔽,而不得耶?
= “为”因诸法“自相、共相”及“种种性”(种种法)之“自性”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诸境“耶”?
“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
= 唐译:为山岩、石壁、帘幔帷障之所覆隔,而不得耶?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
= 唐译:为极远、极近。
“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 唐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而不得耶?
= “为”因太“老”、太“小”、目“盲”、心昏“冥,诸根不具故”,而令“智不”能“得”于诸境“耶”?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 唐译:若不了诸法自相共相一异义故,言不得者,此不名智,应是无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 “若不觉”知诸法之“自共相”为“异”与“不异”,而令“智不得”境“者”,则“不应说”有“智,应说无智,以有”境界“事”,而却“不”能“得”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
= 唐译:若以诸法自相共相种种不同,更相隐蔽,而不得者,此亦非智。
= “若复”诸法之“种种自共相”与“性自性”(种种性、相)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境“者,彼亦无智,非是”有“智”。
“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
= 唐译: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
= 以“有尔焰”(所知境)“故”能引“智生”,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以智去“会”合“尔焰”境,而了知之,“故名为智”。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 唐译:若山岩、石壁、帘幔帷障之所覆隔,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而不知者,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 “以有”境界“事”,而却于彼“不可得”知“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
= 唐译:此实是智,非如汝说;我之所说,非隐覆说。
= 并“不如是”,并非如你所说的“无智”,“应是”有“智”,并“非非”有“智;我不如是”以前境“隐覆”,令智不得,而“说”实有所“攀缘”之境界“事”,然却无智。
“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
= 唐译:我言境界唯是假名不可得者,以了但是自心所见外法有无,智慧于中毕竟无得;以无得故,尔焰不起,入三脱门,智体亦忘。
= “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我所说之“智慧不得”者,是指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假名“施设量”之所“建立。
=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有”与“无有”等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
= “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因此随顺法性而入三解脱门,然于此解脱门,智亦不取得;以有取得,即非空、无相、无愿解脱。
“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
= 唐译:非如一切觉想凡夫,无始已来戏论熏习,计著外法若有若无种种形相;如是而知,名为不知。
= “非” 如凡夫之所“妄想者”,“无始”世来,对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虚伪”熏“习”,妄分别“智”计著,而“作如是知”解;如“是”之“知”解,即显示“彼”实“不”了“知”;“故于外事”境“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性非性”,有无。
“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 唐译:不了诸法唯心所见,著我、我所分别境智,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其心住于断见中故;为令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
= 如来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故为“说”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摄受计著”诸法,“不觉”知唯是“自心”所“现量”,致“于”能知之“智”,及其所缘之“尔焰”境“而起妄想”计著;以“妄想”计著“故”,于“外”法之“性非性”(有无)“观察”分别,却“不”能“得”知其究竟,于是“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智”,能知。“尔焰”,所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 唐译:若有于所缘,智慧不观见,彼无智非智,是名妄计者。
= “事”,境界。若言实有所攀缘之境界,而智慧不能观察见之,即说此为无智,或非有智。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 唐译:无边相互隐,障碍及远近,智慧不能见,是名为邪智。
= “于不异相性”:“相”,自共相。若“于”诸法异、“不异”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 唐译:老小诸根冥,而实有境界,不能生智慧,是名为邪智。
=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或言由于年纪太老、太小,及诸根不完具,或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 唐译: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分别之所幻惑,不了如实及言说法,计心外相,著方便说,不能修习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 “回转”:回向转变,谓转智为识,转净为染。愚痴凡夫,无始世来,“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向“转”变,当其“回转时”。
= “自宗通及说通”:即“自”心本具足之“宗通及说通,不”能“善了知”。
= “著方便言说”:执著如来以智慧方便所立之言说之教。
= “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清净”无相之“通相”。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 唐译:如是如是,诚如尊教,愿为我说如实之法及言说法,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二法而得善巧,非外道、二乘之所能入。
(duǎn) = 从“矢”,表示短不短可以用矢来量。古代弓长箭短,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不长[short](浅薄,简陋[shallowsuperficial]/引申为不足,缺乏[lackbe short of])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
= 唐译:三世如来有二种法,谓言说法及如实法。
“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 唐译:言说法者,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
= “随众生心之所应”:“应”,相应。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 唐译:如实法者,谓修行者于心所现离诸分别,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实法。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 唐译:此二种法,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善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 唐译:我说二种法,言教及如实,教法示凡夫,实为修行者。
= “说者授童蒙”:“童蒙”,愚夫也。“蒙”,蒙蔽也。“说”通“者”,为教“授童蒙”。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 唐译:如来一时说:‘卢迦耶陀咒术词论,但能摄取世间财利,不得法利;不得法利,不应亲近承事供养。’
恶论/世论 = Lokayatika,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
“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
= 唐译:卢迦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轮回诸趣,永不出离。
= “种种句味”:种种文句趣味。
= “不入真实自通”:“不入”于“真实自”宗“通”。
“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 唐译:何以故?不了诸法唯心所见,执著外境增分别故;是故我说世论文句,因喻庄严,但诳愚夫,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等患。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
= 唐译: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诸论。
“释提桓因”: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主。
声常住论/声论师/声论 = 指计执‘声为常住’之主张。为印度哲学之一派系,主张观念之恒常性,而计执声之常住;谓声音为宇宙‘实在’(reality)之存在,而吾人之语言,系由宇宙实在之声音而发显者,并非人为性之符号。此说本起源于梵书时代之祈祷,即祈祷有力量左右(支配)神之作用,因而构成祈祷之语言,有无限绝对之神秘力量。
“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
= 唐译:彼世论者,有一弟子,现作龙身,诣释天宫,而立论宗,作是要言:‘憍尸迦,我共汝论。汝若不如,我当破汝千辐之轮;我若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
= “建立论宗”:“建立”自“论”之“宗”旨。与释提桓因辩论。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轮,还来人间。
= 唐译:说是语已,即以论法摧伏帝释,坏千辐轮,还来人间。
= “释堕负处”:帝释堕于败负处。
= “还来人间”:彼世论弟子还来人间。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
= 唐译:世间言论,因喻庄严,乃至能现龙形,以妙文词迷惑诸天及阿修罗,令其执著生灭等见,而况于人?
= “世间言论”,以“因”缘“譬”喻等巧饰“庄严”,“乃至”连以“畜生”之形,“亦能以”彼“种种”文“句”趣“味”,来诳“惑彼诸天”众,“及阿修罗”,令其执“著生灭见,而况于”凡夫“人”,怎能不受其迷惑?” “畜生”,指龙。
“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 唐译:不应亲近承事供养,以彼能作生苦因故。
= “以能招致”众“苦生”起之“因故。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 唐译:世论唯说身觉境界。
= “唯说”现前“身”心见闻“觉”知之“境界而已”,是生灭法。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 唐译:彼世论有百千字句,后末世中,恶见乖离,邪众崩散。
= “彼世论者,乃”至“有百千”种之多。“但于”末“后”世“时”(末法时)“后五百年”,世论邪见“当破坏”已“结集”之正法,以当世人之“恶觉”、恶“因”、恶“见”炽“盛故”,乃为我“恶弟子”所习学摄“受”。以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后五百年即是末法时期开始后的五百年。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
= 唐译:分成多部,各执自因。
= 坚“著自”所创立之邪“因”邪“缘”,而“无有自”宗“通”。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 唐译:非余外道能立教法,唯卢迦耶以百千句,广说无量差别因相,非如实理,亦不自知是惑世法。
= “彼诸外道”,以“无自”宗“通”之“论”,“于”其“余”之“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昧,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 唐译:若卢迦耶所造之论,种种文字因喻庄严,执著自宗,非如实法,名外道者;世尊亦说世间之事,谓以种种文句言词,广说十方一切国土天人等众而来集会,非是自智所证之法;世尊亦同外道说耶?
= “若外道世论”:若外道”之“世”间言“论”,为以“种种”巧“句”趣“味、因”缘“譬”喻文饰“庄严”。
= “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为种种异方”(他方)“诸来”与“会”大“众”,乃至“天人、阿修罗”等。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
= 唐译:我非世说,亦无来去,我说诸法不来不去。
“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
= 唐译:来者,集生;去者,坏灭;不来不去,此则名为不生不灭;我之所说,不同外道堕分别中。
= 所谓“来者”,为诸因缘“趣”向“聚会”而“生”,而“去者”则是众缘离“散”而“坏”灭。
“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 唐译:何以故?外法有无无所著故;了唯自心,不见二取,不行相境,不生分别,入空、无相、无愿之门而解脱故。
= “不计著外性非性”:“外”,外法。“性非性”,有性无性,亦即有、无。
= “二边妄想所不能转”:“转”,动也。
= “相境非性”:觉知一切外“相”外“境”皆“非”有自“性”。
= “空、无相、无作”:“妄想”心“不生者”,则证得“空、无相、无作”。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
= 唐译:我忆有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至我所,遽问我言:‘瞿昙,一切是所作耶?’
= “不请空闲”:并不先请问我安好。
= “一切所作耶”: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耶?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
= 若言“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者,则“是初世论”(第一种世论)
“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
= “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耶”?
“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
= 若言“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者,此“是第二”种“世论”。
“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
= “一切”法是“常耶?一切”法是“无常耶?一切”法“生耶?一切”法为“不生耶”?
“我时报言:‘是六世论。’
= 唐译:是第六世论。
= 这些“是六”种“世论”。
“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
= 唐译: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皆由种种因缘而受生耶?
= “一切”法是“一耶?一切”法是“异耶?一切”法是“俱耶?一切”法是“不俱耶?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种种受生耶”?
“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
= 唐译:是第十一世论。
= 此“是”第“十一”种“世论”。
“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
= 唐译:一切有记耶?一切无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是刹那耶?非刹那耶?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有耶?无中有耶?
= “一切”法是“无记耶?一切”法是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今世)“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来世)“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不”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归于“虚空耶”?归于“非数灭耶?”归于“涅槃耶?瞿昙,”一切法是“作”成者“耶?”还是“非作”而有者“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
 
三无为 = Tri-asamskr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
虚空无为
Akasasamskrta,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择灭无为
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脱。
非数灭/非择灭无为
A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 唐译:婆罗门,如是皆是汝之世论,非我所说。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
= 唐译:我说因于无始戏论诸恶习气而生三有,不了唯是自心所见,而取外法,实无可得。
“‘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
= 唐译:如外道说,我及根、境,三合知生;我不如是。
= “我”,神我。“诸根”,五根。“义”,外境。“知”,识。
“‘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 唐译: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缘妄心似能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取著我者之所能测。
= “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因”,谓神我作者之因。“无因”,谓计自然而生,无因而生。
= “惟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惟说由于自心妄想分别,见有能摄之心,所摄之境,假名施设而有缘起诸法。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 唐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 谓三无为,体非有三种,只是名数现有三种。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
= 唐译:无明爱业为因缘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
= 是否以愚“痴”无明“爱业”之“因故”,而“有三有耶?”抑“为无因”而有三有“耶”?
“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
= 唐译:此二亦是世论。
= “此”有因无因“二者,亦是世论耳”。
“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
= 唐译:一切诸法皆入自相及共相耶?
= “一切性”(一切法)“皆”归“入自”相与“共相”之类别“耶”?
“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 唐译: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 “乃至”微有“意”识“流”动,“妄计外尘”境。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昧,因缘譬喻庄严。’
= 唐译:颇有非是世论者不?一切外道所有词论,种种文句因喻庄严,莫不皆从我法中出。
= “我是一切外道之宗”:我所习者是一切外道之宗。
“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 唐译:有,非汝所许,非世不许,非不说种种文句义理相应,非不相应。
= “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关言“说”,亦“非不”依第一义而方便“说种种”法“句”妙“味”,亦“非不”随顺众生而以种种“因”缘、“譬”喻而“庄严”之。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 唐译:岂有世许非世论耶?
= “非非”,双重否定,即是肯定。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
= 唐译:有,但非于汝及以一切外道能知。
“‘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
= 唐译:何以故?以于外法虚妄分别,生执著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
= 唐译:若能了达有无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别,不取外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何?不起分别。
“‘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著。
= 唐译:婆罗门,略而言之,随何处中,心识往来,死生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于爱于因而生计著。
= “略说彼识”:今我略说外道所计之彼妄识之相。
= “若爱,若因计著”:或爱著不舍,或妄立众邪因而计著之。
“‘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 唐译:皆汝世论,非是我法。
= “如是比者”:“比”,类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 唐译: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作是念言:‘沙门瞿昙无可尊重,说一切法无生、无相、无因、无缘,唯是自心分别所见,若能了此,分别不生。’
= “不辞而退”:此显其我慢难改。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 唐译:汝今亦复问我是义:‘何故亲近诸世论者,唯得财利,不得法利?’
= “此即是汝向所问我”:“向”,方才。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
= 唐译:所言财、法,是何等义?
= 摄受贪欲及摄受正法,于句义上,有何差别?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
= 唐译: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是义。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唐译: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
= 唐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取、可味,令著外境,堕在二边,增长贪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及诸佛,说名财利,亲近世论之所获得。
= “复生苦阴”:“阴”,集聚。复因此而生起众苦之阴。
“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 唐译:云何法利?谓了法是心,见二无我,不取于相,无有分别,善知诸地,离心意识,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具足受行十无尽愿,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是名法利;以是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常断二边。
= “无开发”:无功用。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
= 唐译:外道世论,令诸痴人堕在二边,谓常及断:受无因论,则起常见;以因坏灭,则生断见。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 唐译:我说不见生住灭者,名得法利。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 唐译:是名财、法二差别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观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 唐译:调伏摄众生,以戒降诸恶,智慧灭诸见,解脱得增长。
= 唐译:外道虚妄说,皆是世俗论,横计作所作,不能自成立。
“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 唐译:唯我一自宗,不著于能所,为诸弟子说,令离于世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 唐译:能取所取法,唯心无所有,二种皆心现,断常不可得。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 唐译:乃至心流动,是则为世论;分别不起者,是人见自心。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 唐译:来者见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来去,不起于分别。
= “来者”即“谓”见“事”境“生”起。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 唐译: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皆是世论法。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 唐译:佛说涅槃,说何等法,以为涅槃?而诸外道种种分别?
= 而诸外道却各起妄想,皆谓自己证涅槃。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
= 唐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
= “如诸外道妄想涅槃”:如诸外道所妄想分别之涅槃,非真正之涅槃,只是其妄计耳。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
= 唐译:或有外道言,见法无常不贪境界,蕴界处灭,心心所法不现在前,不念过现未来境界,如灯尽、如种败、如火灭,诸取不起,分别不生,起涅槃想。
= “境界离欲”:即不贪境界。
= “诸受阴尽”:即五受阴皆令灭尽。
“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 唐译:或谓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离,犹如风止。
= “或”有计方之外道,“以”众生“从方”所生,死而回“至”于“方,名为解脱”,以其计外“境界”及众生心“想”之息“灭,犹如风”之“止”息。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
= 唐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名为涅槃。
= “觉所觉”,能觉之心,所觉之境。
“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 唐译: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名得涅槃。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 唐译:或有说言,分别诸相发生于苦,而不能知自心所现,以不知故怖畏于相,以求无相,深生爱乐,执为涅槃。
=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相”,外之境相。“想”,内之心想。谓或有外道,见种种外境之相,及内心之想,皆是招致未来苦生起之因。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 唐译:或谓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 唐译:或计我、人、众生、寿命及一切法无有坏灭,作涅槃想。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 唐译:复有外道无有智慧,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作一切物,以为涅槃。
冥初 = 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以冥谛为诸法之元初,故谓之冥初。
求那 = Gun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为作者之意,遂为德之意。
“或谓福、非福尽;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 唐译:或有外道计福、非福尽;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或计自在是实作者,以为涅槃。
= “或谓福、非福尽”:“非福”,即罪。“尽”,空。此为拨无因果者之言,谓罪与福皆空,造善无福,造恶无罪,以因果空故。“或谓福”与“非福”()皆“尽”空,以达此境界为涅槃。
= “或谓诸烦恼尽”:或有计烦恼自尽,不假修治,以此为涅槃。
= “或谓智慧”:或有谓智慧灭尽,而为涅槃。
=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或见”大“自在”天“是真实”造“作”众生之“生死者”。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 唐译:或谓众生展转相生,以此为因,更无异因;彼无智故不能觉了,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 “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彼外道谓众生之生死,乃展转相生,并非由于业果,或其他原因。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 唐译: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 Sacc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 唐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 “或见功德”为能生,及“功德所”生“起”之法,能生所生二者互相“和合”,而成一异俱不俱。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 唐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 “或见”一切诸法皆是“自”然之“性所”生“起”:如“孔雀”羽毛之“文彩”(动物界),自然而有,不假因缘;“种种杂”色珍“宝”(矿物界),亦是自然而有;以“及”甚至如荆棘之“利刺等性”(植物界),如是虚妄“见已”。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 唐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
= “或见时是作者”:“时”,时节,或时间。
二十五谛 = 乃印度数论派之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Purusa,即精神原理)与自性(Prakrti,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之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复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以上八者为万物衍生之根本,故称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从他物所生,故称十六变异)。如此,从未显现之自性中,能显出觉、我慢等二十三种,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是为二十五谛。以上系古说,于此另有异说。
时计外道/时敬外道/时散外道/时论外道 = 印度外道之一。彼等以时间为万物之因,认为其常住不变;万物之成坏、生死都为时所使然,故‘时’常生一切物,为涅槃之因。于外道小乘涅槃论中,称其为二十种外道之第十七。
 
六句义 = 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派之祖优楼佉(Uluka)所立,至后代慧月(Maticandra)论师乃依据六句义而广开为十句义。
实句义
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
德句义
即依谛,指实句义之属性功能。胜论经举出色、香、味、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等十七德;十句义论更加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等七种,共列举二十四德。
业句义
即作(用)谛,指实体之运动,有取、舍、屈、伸、行等五种。
同句义
即总相谛,又作总谛。指有性乃诸法所共有。
异句义
即别相谛,又作别谛。指诸法有差别之性质。或称同异句义。
和合句义
又作无障碍谛。乃谓实、德、业、同、异等五句相互摄属而不相离。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 唐译:或执有物以为涅槃;或计无物以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
= “或”有外道“谓”有“性”为涅槃。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 唐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
= “或见有”所谓之冥“觉”,自谓“与”其他宗派之“涅槃”皆有“差别”,而于此冥觉“作涅槃”之“想”。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 “不成所成”:不能成就其所欲成就之涅槃。
= 唐译:彼诸外道虚妄计度,不如于理,智者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 皆堕二边,作涅槃想,于此无有若住若出。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 唐译:彼诸外道皆依自宗而生妄觉,违背于理,无所成就;唯令心意驰散往来,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 若以正“智慧观察”,实“都无所”成“立”。
 
“大慧,如我所说涅盘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随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
= 唐译:复有异彼外道所说,以一切智大师子吼说,能了达唯心所现,不取外境,远离四句,住如实见,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不入诸量,不著真实。
= “一切度量,不见所成”:一切依于心意意识分别计度之量,不见其有所成就者。
四量 = 现量、比量、圣教量之三量,加譬喻量,称为四量。譬喻量,即以譬喻方式显示教法,如谓‘人生之无常,犹如水泡之无常’,即属此类。
“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
= 住于圣智所现证法,悟二无我,离二烦恼,净二种障,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得如幻等诸大三昧,永超心意及以意识,名得涅槃。
 
二烦恼 = 二种之烦恼。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
根本烦恼
即无明惑。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故称根本烦恼。
随烦恼
即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嗔、痴等烦恼,随逐不舍,故称随烦恼。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 唐译:汝及诸菩萨,宜应远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
= 唐译:外道涅槃见,各各异分别,彼唯是妄想,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
= 唐译:远离诸方便,不至无缚处,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
“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 唐译:外道所成立,众智各异取,彼悉无解脱,愚痴妄分别。
= “众智各异趣”:“趣”,向。谓外道众多之邪智,其所趣向皆各不同。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
= 唐译: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悉著有无论,是故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 唐译:凡愚乐分别,不生真实慧,言说三界本,真实灭苦因。
= “言语三苦本”:“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虚妄计著言语,是为三苦之根本生因。
= “真实灭苦因”:“真实灭”此三“苦”之“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 唐译: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实,习气心镜中,凡愚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 唐译:不了唯心现,故起二分别,若知但是心,分别则不生。
= “不识心及缘”:“心”,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
= 唐译:心即是种种,远离想所相,如愚所分别,虽见而无见。
= “心者即种种”:自“心者即”是“种种”诸法,种种诸法即是自心。
= “事现而无现”:“事”,境相。
“三有惟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 唐译:三有唯分别,外境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觉。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语,亦无有所说。”
= 唐译:经经说分别,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语言,其义不可得。
=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佛于诸经中皆一再阐说妄想之相,令人了知妄想终不出于名言之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