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

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二

  卷第七
 
偈颂品第十之二
 
“若诸修行者,不起于分别,不久得三昧,力通及自在。
 
“修行者不应,妄执从微尘,时胜性作者,缘生于世间。
“世从自分别,种种习气生,修行者应观,诸有如梦幻。
“恒常见远离,诽谤及建立,身资及所住,不分别三有。
“不思想饮食,正念端身住,数数恭敬礼,诸佛及菩萨。
“善解经律中,真实理趣法,五法二无我,亦思惟自心。
 
五事/相名五法/五法 = 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
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
遍计所执性
迷法
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之差别貌。
分别
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依他起性
正智
为契合真如之智慧。
圆成实性
悟法
如如/真如
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二无我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人无我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法无我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内证净法性,诸地及佛地,行者修习此,处莲华灌顶。
“沉轮诸趣中,厌离于诸有,往冢间静处,修习诸观行。
 
“有物无因生,妄谓离断常,亦谓离有无,妄计为中道。
“妄计无因论,无因是断见,不了外物故,坏灭于中道。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为‘常见’之对称。
“恐堕于断见,不舍所执法,以建立诽谤,妄说为中道。
“以觉了唯心,舍离于外法,亦离妄分别,此行契中道。
“唯心无有境,无境心不生,我及诸如来,说此为中道。
 
“若生若不生,自性无自性,有无等皆空,不应分别二。
“不能起分别,愚夫谓解脱;心无觉智生,岂能断二执?
“以觉自心故,能断二所执;了知故能断,非不能分别。
“了知心所现,分别即不起,分别不起故,真如心转依。
“若见所起法,离诸外道过,是智者所取,涅槃非灭坏。
“我及诸佛说,觉此即成佛;若更异分别,是则外道论。
 
“不生而现生,不灭而现灭,普于诸亿刹,顿现如水月。
“一身为多身,燃火及注雨,随机心中现,是故说唯心。
“心亦是唯心,非心亦心起,种种诸色相,通达皆唯心。
“诸佛与声闻,缘觉等形像,及余种种色,皆说是唯心。
“从于无色界,乃至地狱中,普现为众生,皆是唯心作。
“如幻诸三昧,及以意生身,十地与自在,皆由转依得。
“愚夫为相缚,随见闻觉知,自分别颠倒,戏论之所动。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一切空无生,我实不涅槃,化佛于诸刹,演三乘一乘。
“佛有三十六,复各有十种,随众生心器,而现诸刹土。
“法佛于世间,犹如妄计性,虽见有种种,而实无所有。
 
“法佛是真佛,余皆是化佛,随众生种子,见佛所现身。
“以迷惑诸相,而起于分别,分别不异真,相不即分别。
“自性及受用,化身复现化,佛德三十六,皆自性所成。
 
“由外熏习种,而生于分别,不取于真实,而取妄所执。
“迷惑依内心,及缘于外境,但由此二起,更无第三缘。
“迷惑依内外,而得生起已,六十二十八,故我说为心。
 
“知但有根境,则离于我执;悟心无境界,则离于法执。
“由依本识故,而有诸识生;由依内处故,有似外影现。
本识/根识/根本识 = Mula-vijnana,据大众部之说,根本识乃耳识、眼识等一切识之总根源。据此,唯识宗谓大众部已暗示出阿赖耶识之存在,故说根本识乃阿赖耶识之异名。复次,唯识宗既肯定阿赖耶为根本识,前七识则由此根本识所变现,故皆称转识。
“无智恒分别,有为及无为,皆悉不可得,如梦星毛轮。
 
“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水,非有而见有,缘起法亦然。
缘起法 = 另作「因缘法、因缘起法」,南传作「缘起」(Paticcasamuppada)。指依条件生灭的理则与现象,如「当这个存在了,就会有那个(此有故彼有);以这个的生起,那个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缘起的「流转理则」,「当这个不存在了,就没有那个(此无故彼无);以这个的灭,那个就灭了(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理则」。
“我依三种心,假说根境我,而彼心意识,自性无所有。
“心意及与识,无我有二种,五法与自性,是诸佛境界。
 
“习气因为一,而成于三相;如以一彩色,画壁见种种。
“五法二无我,自性心意识,于佛种性中,皆悉不可得。
“远离心意识,亦离于五法,复离于自性,是为佛种性。
 
“若身语意业,不修白净法,如来净种性,则离于现行。
“神通力自在,三昧净庄严,种种意生身,是佛净种性。
“内自证无垢,远离于因相,八地及佛地,如来性所成。
“远行与善慧,法云及佛地,皆是佛种性,余悉二乘摄。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如来心自在,而为诸愚夫,心相差别故,说于七种地。
“第七地不起,身语意过失;第八地所依,如梦渡河等。
“八地及五地,解了工巧明,诸佛子能作,诸有中之王。
 
“智者不分别,若生若不生,空及与不空,自性无自性,
“但唯是心量,而实不可得。
“为诸二乘说,此实此虚妄;非为诸佛子,故不应分别。
 
“有非有悉非,亦无刹那相,假实法亦无,唯心不可得。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有法是俗谛,无性第一义;迷惑于无性,是则为世俗。
“一切法皆空,我为诸凡愚,随俗假施设,而彼无真实。
 
“由言所起法,则有所行义,观见言所生,皆悉不可得。
“如离壁无画,离质亦无影;藏识若清净,诸识浪不生。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依法身有报,从报起化身,此为根本佛,余皆化所现。
 
“不应妄分别,空及以不空;妄计于有无,言义不可得。
“凡愚妄分别,德实尘聚色;一一尘皆无,是故无境界。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众生见外相,皆由自心现,所见既非有,故无诸外境。
 
“如象溺深泥,不能复移动,声闻住三昧,昏垫亦复然。
(diàn) = 下陷,淹没[sink down]
“若见诸世间,习气以为因,离有无俱非,法无我解脱。
“自性名妄计,缘起是依他,真如是圆成,我经中常说。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心意及与识,分别与表示,本识作三有,皆心之异名。
“寿及于暖识,阿赖耶命根,意及与意识,皆分别异名。
寿暖识 = 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三者之关系,据杂阿含经卷十、中阿含经卷五十八等记载,此三者须互相依持,生命方得以持续;恰如油、炷、灯火,三者缺一不可。
/命根 = Jivitendriya,即有情之寿命。由过去之业所引生,有情之身心在一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相续之间,维持暖(体温)与识者,其体为寿;换言之,依暖与识而维持一期之间者,即称为命根。俱舍宗、唯识宗以之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亦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心能持于身,意恒审思虑,意识诸识俱,了自心境界。
 
“若实有我体,异蕴及蕴中,于彼求我体,毕竟不可得。
“一一观世间,皆是自心现,于烦恼随眠,离苦得解脱。
“声闻为尽智,缘觉寂静智,如来之智慧,生起无穷尽。
 
“外实无有色,唯自心所现;愚夫不觉知,妄分别有为。
“不知外境界,种种皆自心;愚夫以因喻,四句而成立。
= 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
“智者悉了知,境界自心现,不以宗因喻,诸句而成立。
三支 = 因明用语。为三支作法之略称。系陈那及其弟子商羯罗主等新因明论师所立,依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之因明论式。
 
“分别所分别,是为妄计相,依止于妄计,而复起分别。
“展转互相依,皆因一习气,此二俱为客,非众生心起。
“安住三界中,心心所分别,所起似境界,是妄计自性。
 
“影像与种子,合为十二处,所依所缘合,说有所作事。
“犹如镜中像,翳眼见毛轮;习气覆亦然,凡夫起妄见。
“于自分别境,而起于分别,如外道分别,外境不可得。
 
“如愚不了绳,妄取以为蛇;不了自心现,妄分别外境。
“如是绳自体,一异性皆离;但自心倒惑,妄起绳分别。
“妄计分别时,而彼性非有,云何见非有,而起于分别?
 
“色性无所有,瓶衣等亦然;但由分别生,所见终无有。
“无始有为中,迷惑起分别,何法令迷惑?愿佛为我说。
“诸法无自性,但唯心所现,不了于自心,是故生分别。
 
“如愚所分别,妄计实非有,异此之所有,而彼不能知。
“诸圣者所有,非愚所分别,若圣同于凡,圣应有虚妄。
“以圣治心净,是故无迷惑;凡愚心不净,故有妄分别。
 
“如母语婴儿,汝勿须啼泣,空中有果来,种种任汝取。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我为众生说,种种妄计果,令彼爱乐已,法实离有无。
“诸法先非有,诸缘不和合,本不生而生,自性无所有。
 
“未生法不生,离缘无生处;现生法亦尔,离缘不可得。
“观实缘起要,非有亦非无,非有无俱非,智者不分别。
“外道诸愚夫,妄说一异性,不了诸缘起,世间如幻梦。
 
“我无上大乘,超越于名言,其义甚明了,愚夫不觉知。
“声闻及外道,所说皆悭吝,令义悉改变,皆由妄计起。
(qiān) = 吝啬[stingy]
“诸相及自体,形状及与名,攀缘此四种,而起诸分别。
 
“计梵自在作,一身与多身,及日月运行,彼非是我子。
“具足于圣见,通达如实法,善巧转诸想,到于识彼岸。
“以此解脱印,永离于有无,及离于去来,是我法中子。
 
“若色识转灭,诸业失坏者,是则无生死,亦无常无常。
“而彼转灭时,色处虽舍离,业住阿赖耶,离有无过失。
“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
 
“若彼诸众生,所起业失坏,是则无生死,亦无有涅槃。
“若业与色识,俱时而灭坏,生死中若生,色业应无别。
“色心与分别,非异非不异,愚夫谓灭坏,而实离有无。
 
“缘起与妄计,展转无别相,如色与无常,展转生亦尔。
“既离异非异,妄计不可知,如色无常性,云何说有无?
“善达于妄计,缘起则不生;由见于缘起,妄计则真如。
 
“若灭妄计性,是则坏法眼,便于我法中,建立及诽谤。
“如是色类人,当毁谤正法,彼皆以非法,灭坏我法眼。
“智者勿共语,比丘事亦弃,以灭坏妄计,建立诽谤故。
 
“若随于分别,起于有无见,彼如幻毛轮,梦焰与乾城。
“彼非学佛法,不应与同住,以自堕二边,亦坏他人故。
“若有修行者,观于妄计性,寂静离有无,摄取与同住。
 
“如世间有处,出金摩尼珠,彼虽无造作,而众生受用。
“业性亦如是,远离种种性,所见业非有,非不生诸趣。
“如圣所了知,法皆无所有;愚夫所分别,妄计法非无。
 
“若愚所分别,彼法非有者,既无一切法,众生无杂染。
“以有杂染法,无明爱所系,能起生死身,诸根悉具足。
“若谓愚分别,此法皆无者,则无诸根生,彼非正修行。
“若无有此法,而为生死因,愚夫不待修,自然而解脱。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若无有彼法,凡圣云何别?亦则无圣人,修行三解脱。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诸蕴及人法,自共相无相,诸缘及诸根,我为声闻说。
“唯心及非因,诸地与自在,内证净真如,我为佛子说。
 
“未来世当有,身著于袈裟,妄说于有无,毁坏我正法。
“缘起法无性,是诸圣所行;妄计性无物,计度者分别。
 
“未来有愚痴,揭那诸外道,说于无因论,恶见坏世间。
(jiē) = 高举[raise](披露;发表;公布[announcepublishdisclose])
“妄说诸世间,从于微尘生,而彼尘无因,九种实物常。
“从实而成实,从德能生德;真法性异此,毁谤说言无。
 
“若本无而生,世间则有始;生死无前际,是我之所说。
“三界一切物,本无而生者,驼驴狗生角,亦应无有疑。
“眼色识本无,而今有生者;衣冠及席等,应从泥团生。
“如叠中无席,蒲中亦无席,何不诸缘中,一一皆生席?
(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彼命者与身,若本无而生,我先已说彼,皆是外道论。
“我先所说宗,为遮于彼意,既遮于彼已,然后说自宗。
“恐诸弟子众,迷著有无宗,是故我为其,先说外道论。
 
“迦毗罗恶慧,为诸弟子说,胜性生世间,求那所转变。
劫比罗神/劫毕罗神/迦毗罗神 = 迦毗罗,Kapila,为伽蓝守护神。译为黄色神。系四夜叉之一,守护东方。
“诸缘无有故,非已生现生,诸缘既非缘,非生非不生。
“我宗离有无,亦离诸因缘,生灭及所相,一切皆远离。
“世间如幻梦,因缘皆无性,常作如是观,分别永不起。
“若能观诸有,如焰及毛轮,亦如寻香城,常离于有无,
揵闼婆城/健达缚城/巘达缚城/婆城/干达城/干城/乾闼婆城 = Gandharva-nagara,意译寻香城。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因缘俱舍离,令心悉清净。
 
“若言无外境,而唯有心者,无境则无心,云何成唯识?
唯识 = Vijnapti-matrata,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
“以有所缘境,众生心得起,无因心不生,云何成唯识?
“真如及唯识,是众圣所行,此有言非有,彼非解我法。
“由能取所取,而心得生起,世间心如是,故非是唯心。
唯心 = 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
“身资土影像,如梦从心生,心虽成二分,而心无二相。
“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而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
“无有影像处,则无依他起,妄计性亦无,五法二心尽。
“能生及所生,皆是自心相,密意说能生,而实无自生。
“种种境形状,若由妄计生,虚空与兔角,亦应成境相。
“以境从心起,此境非妄计,然彼妄计境,离心不可得。
“无始生死中,境界悉非有,心无有起处,云何成影像?
“若无物有生,兔角亦应生,不可无物生,而起于分别。
“如境现非有,彼则先亦无,云何无境中,而心缘境起?
“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性。
“愚夫堕有无,分别诸因缘,不能知诸有,无生无作者。
 
“无始心所因,唯心无所见,既无无始境,心从何所生?
“无物而得生,如贫应是富,无境而生心,愿佛为我说。
“一切若无因,无心亦无境,心既无所生,离三有所作。
“因瓶衣角等,而说兔角无,是故不应言,无彼相因法。
“无因有故无,是无不成无,有待无亦尔,展转相因起。
“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是则前所依,无因而自有。
“若彼别有依,彼依复有依,如是则无穷,亦无有少法。
“如依木叶等,现种种幻相;众生亦如是,依事种种现。
“依于幻师力,令愚见幻相,而于木叶等,实无幻可得。
“若依止于事,此法则便坏,所见既无二,何有少分别?
“分别无妄计,分别亦无有,以分别无故,无生死涅槃。
 
“由无所分别,分别则不起,云何心不起,而得有唯心?
“意差别无量,皆无真实法,无实无解脱,亦无诸世间。
“如愚所分别,外所见皆无,习气扰浊心,似影像而现。
“有无等诸法,一切皆不生,但唯自心现,远离于分别。
“说诸法从缘,为愚非智者,心自性解脱,净心圣所住。
“数胜及露形,梵志与自在,皆堕于无见,远离寂静义。
 
“无生无自性,离垢空如幻,诸佛及今佛,为谁如是说?
“净心修行者,离诸见计度,诸佛为彼说,我亦如是说。
 
“若一切皆心,世间何处住?何因见大地,众生有去来?
“如鸟游虚空,随分别而去,无依亦无住,如履地而行。
“众生亦如是,随于妄分别,游履于自心,如鸟在虚空。
 
“身资国土影,佛说唯心起,愿说影唯心,何因云何起?
“身资国土影,皆由习气转,亦因不如理,分别之所生。
“外境是妄计,心缘彼境生,了境是唯心,分别则不起。
“若见妄计性,名义不和合,远离觉所觉,解脱诸有为。
“名义皆舍离,此是诸佛法;若离此求悟,彼无觉自他。
“若能见世间,离能觉所觉,是时则不起,名所名分别。
“由见自心故,妄作名字灭;不见于自心,则起彼分别。
 
“四蕴无色相,彼数不可得,大种性各异,云何共生色?
非色四蕴 = 五蕴中受想行识之四者,为心法之差别,而非色法,故云非色之四蕴。
“由离诸相故,能所造非有,异色别有相,诸蕴何不生?
“若见于无相,蕴处皆舍离,是时心亦离,见法无我故。
“由根境差别,生于八种识,于彼无相中,是三相皆离。
“意缘阿赖耶,起我我所执,及识二执取,了知皆远离。
“观见离一异,是则无所动,离于我我所,二种妄分别。
“无生无增长,亦不为识因,既离能所作,灭已不复生。
 
“世间无能作,及离能所相,妄计及唯心,云何愿为说?
“自心现种种,分别诸形相,不了心所现,妄取谓心外。
“由无智觉故,而起于无见,云何于有性,而心不生著?
“分别非有无,故于有不生,了所见唯心,分别则不起。
“分别不起故,转依无所著,则遮于四宗,谓法有因等。
“此但异名别,所立皆不成,应知能作因,亦复不成立。
“为遮于能作,说因缘和合;为遮于常过,说缘是无常。
“愚夫谓无常,而实不生灭,不见灭坏法,而能有所作。
“何有无常法,而能有所生?
“天人阿修罗,鬼畜阎罗等,众生在中生,我说为六道。
“由业上中下,于中而受生,守护诸善法,而得胜解脱。
 
“佛为诸比丘,说于所受生,念念皆生灭,请为我宣说。
“色色不暂停,心心亦生灭,我为弟子说,受生念迁谢。
“色色中分别,生灭亦复然,分别是众生,离分别非有。
“我为此缘故,说于念念生;若离取著色,不生亦不灭。
“缘生非缘生,无明真如等,二法故有起,无二即真如。
“若彼缘非缘,生法有差别,常等与诸缘,有能作所作。
“是则大牟尼,及诸佛所说;有能作所作,与外道无异。
“我为弟子说,身是苦世间,亦是世间集,灭道皆悉具。
“凡夫妄分别,取三自性故,见有能所取,世及出世法。
三自性 = 一遍计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圆成自性。
“我先观待故,说取于自性,今为遮诸见,不应妄分别。
“求过为非法,亦令心不定,皆由二取起,无二即真如。
“若无明爱业,而生于识等,邪念复有因,是则无穷过。
“无智说诸法,有四种灭坏,妄起二分别,法实离有无。
“远离于四句,亦离于二见,分别所起二,了已不复生。
“不生中知生,生中知不生,彼法同等故,不应起分别。
 
“愿佛为我说,遮二见之理,令我及余众,恒不堕有无,
“不杂诸外道,亦离于二乘,诸佛证所行,佛子不退处。
“解脱因非因,同一无生相,迷故执异名,智者应常离。
“法从分别生,如毛轮幻焰,外道妄分别,世从自性生。
“无生及真如,性空与真际,此等异名说,不应执为无。
“如手有多名,帝释名亦尔,诸法亦如是,不应执为无。
“色与空无异,无生亦复然,不应执为异,成诸见过失。
“以总别分别,及遍分别故,执著诸事相,长短方圆等。
“总分别是心,遍分别为意,别分别是识,皆离能所相。
“我法中起见,及外道无生,皆是妄分别,过失等无异。
“若有能解了,我所说无生,及无生所为,是人解我法。
“为破于诸见,无生无住处,令知此二义,故我说无生。
“佛说无生法,若是有是无,则同诸外道,无因不生论。
“我说唯心量,远离于有无,若生若不生,是见应皆离。
“无因论不生,生则著作者,作则杂诸见,无则自然生。
 
“佛说诸方便,正见大愿等,一切法若无,道场何所成?
“离能取所取,非生亦非灭,所见法非法,皆从自心起。
“牟尼之所说,前后自相违,云何说诸法?而复言不生?
“众生不能知,愿佛为我说,得离外道过,及彼颠倒因。
“惟愿胜说者,说生及与灭,皆离于有无,而不坏因果。
“世间堕二边,诸见所迷惑,惟愿青莲眼,说诸地次第。
“取生不生等,不了寂灭因,道场无所得,我亦无所说。
“刹那法皆空,无生无自性,诸佛已净二,有二即成过。
“恶见之所覆,分别非如来,妄计于生灭,愿为我等说。
“积集於戏论,和合之所生,随其类现前,色境皆具足。
“见于外色已,而起于分别,若能了知此,则见真实义。
“若离于大种,诸物皆不成,大种既唯心,当知无所生,
“此心亦不生,则顺圣种性。
“勿分别分别,无分别是智,分别于分别,是二非涅槃。
“若立无生宗,则坏于幻法,亦无因起幻,损减于自宗。
“犹如镜中像,虽离一异性,所见非是无,生相亦如是。
“如乾城幻等,悉待因缘有,诸法亦如是,是生非不生。
“分别于人法,而起二种我,此但世俗说,愚夫不觉知。
“由愿与缘集,自力及最胜,声闻法第五,而有罗汉等。
“时隔及灭坏,胜义与递迁,是四种无常,愚分别非智。
“愚夫堕二边,德尘自性作,以取有无宗,不知解脱因。
“大种互相违,安能起于色?但是大种性,无大所造色。
“火乃烧于色,水复为烂坏,风能令散灭,云何色得生?
“色蕴及识蕴,唯此二非五,余但是异名,我说彼如怨。
“心心所差别,而起于现法,分析于诸色,唯心无所造。
“青白等相待,作所作亦然,所生及性空,冷热相所相,
“有无等一切,妄计不成立。
“心意及余六,诸识共相应,皆因藏识生,非一亦非异。
“数胜及露形,计自在能生,皆堕有无宗,远离寂静义。
“大种生形相,非生于大种,外道说大种,生大种及色,
“于无生法外,外道计作者。
“依止有无宗,愚夫不觉知,清净真实相,而与大智俱,
“但共心相应,非意等和合。
“若业皆生色,则违诸蕴因,众生应无取,无有住无色。
“说名为无者,众生亦应无,无色论是断,诸识不应生。
“识依四种住,无色云何成?内外既不成,识亦不应起。
“众生识若无,自然得解脱;必是外道论,妄计者不知。
“或有随乐执,中有中诸蕴,如生于无色,无色云何有?
“无色中之色,彼非是可见;无色则违宗,非乘及乘者。
“识从习气生,与诸根和合,八种于刹那,取皆不可得。
“若诸色不起,诸根则非根;是故世尊说,根色刹腻迦。
“云何不了色,而得有识生?云何识不生,而得受生死?
“诸根及根境,圣者了其义;愚痴无智者,妄执取其名。
“不应执第六,有取及无取;为离诸过失,圣者无定说。
“诸外道无智,怖畏于断常,计有为无为,与我无差别。
“或计与心一,或与意等异,一性有可取,异性有亦然。
“若取是决了,名为心心所;此取何不能,决了于一性。
“有取及作业,可得而受生,犹如火所成,理趣似非似。
“如火顿烧时,燃可燃皆具;妄取我亦然,云何无所取?
“若生若不生,心性常清净。
“外道所立我,何不以为喻?
“迷惑识稠林,妄计离真法,乐于我论故,驰求于彼此。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内证智所行,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非外道所知。
“分别于诸蕴,能取及所取;若能了此相,则生真实智。
“是诸外道等,于赖耶藏处,计意与我俱,此非佛所说。
“若能辩了此,解脱见真谛,见修诸烦恼,断除悉清净。
 
“本性清净心,众生所迷取,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
“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陶冶炼治已,金银皆显现。
(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yě) = 销熔[smelt <metal>]
“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了知常寂静,是我之所归。
“本性清净心,随烦恼意等,及与我相应,愿佛为解说。
“自性清净心,意等以为他,彼所积集业,杂染故为二。
“意等我烦恼,染污于净心;犹如彼净衣,而有诸垢染。
“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俱不坏,心离过亦然。
“无智者推求,箜篌蠡鼓等,而觅妙音声,蕴中我亦尔。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lí) = 瓠瓢,用葫芦做的瓢[calabash shell serving as dipper]
“犹如伏藏宝,亦如地下水,虽有不可见,蕴真我亦然。
“心心所功能,聚集蕴相应,无智不能取,蕴中我亦尔。
“如女怀胎藏,虽有不可见,蕴中真实我,无智不能知。
“如药中胜力,亦如木中火,蕴中真实我,无智不能知。
“诸法中空性,及以无常性,蕴中真实我,无智不能知。
“诸地自在通,灌顶胜三昧,若无此真我,是等悉皆无。
“有人破坏言,若有应示我;智者应答言,汝分别示我。
“说无真我者,谤法著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
羯磨 = Kamma,意译作‘业’。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默摈 = Brahma-danda,巴利语同。音译梵坛、梵怛。谓对于非理违犯,不受调伏之比丘,所有七众皆不与其往来交谈之惩戒方式。
梵檀罚 = 即「梵罚、梵法罚之」,另作「默摈」,不与他说话的处罚。
“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
“如酥酪石蜜,及以麻油等,彼皆悉有味,未尝者不知。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于诸蕴身中,五种推求我,愚者不能了,智见即解脱。
“明智所立喻,犹未显于心,其中所集义,岂能使明了?
“诸法别异相,不了唯一心,计度者妄执,无因及无起。
“定者观于心,心不见于心,见从所见生,所见何因起?
 
“我姓迦旃延,净居天中出,为众生说法,令入涅槃城。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缘于本住法,我及诸如来,于三千经中,广说涅槃法。
“欲界及无色,不于彼成佛;色界究竟天,离欲得菩提。
“境界非缚因,因缚于境界,修行利智剑,割断彼烦恼。
“无我云何有,幻等法有无,愚应显真如,云何无真我?
“已作未作法,皆非因所起,一切悉无生,愚夫不能了。
“能作者不生,所作及诸缘,此二皆无生,云何计能作?
“妄计者说有,先后一时因,显瓶弟子等,说诸物生起。
“佛非是有为,所具诸相好,是轮王功德,非此名如来。
“佛以智为相,远离于诸见,自内证所行,一切过皆断。
“聋盲喑哑等,老小及怀怨,是等尤重者,皆无梵行分。
“随好隐为天,相隐为轮王,此二著放逸,唯显者出家。
 
“我释迦灭后,当有毗耶娑,迦那梨沙婆,劫比罗等出。
“我灭百年后,毗耶娑所说,婆罗多等论,次有半择娑,
“憍拉婆啰摩,次有冒狸王,难陀及鞠多,次篾利车王,
憍拉婆 = Kaurava,八中洲之一。译曰有胜边。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通“育”。抚养;生育[give birth torear])
(miè) = 薄竹片,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bamboo split <strip>]
弥离车/篾隶车/蜜列车/宜例车/毕嘌蹉/弥戾车 =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意译边地、边夷无所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恶中恶、奴中奴。
“于后刀兵起,次有极恶时,彼时诸世间,不修行正法。
 
“如是等过后,世间如轮转,日火共和合,焚烧于欲界,
“复立于诸天,世间还成就。
“诸王及四姓,诸仙垂法化,韦陀祠施等,当有此法兴。
(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谈论戏笑法,长行与解释,我闻如是等,迷惑于世间。
 
“所受种种衣,若有正色者,青泥牛粪等,染之令坏色。
“所服一切衣,令离外道相,现于修行者,诸佛之憧相。
(chōng) = 心神不定[disquieted]
“亦系于腰绦,漉水而饮用,次第而乞食,不至于非处。
(tāo) = 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silk braid]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生于胜妙天,及生于人中,宝相具足者,生天及人王。
“王有四天下,法教久临御,上升于天宫,由贪皆退失。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
 
“纯善及三时,二时并极恶,余佛出善时,释迦出恶世。
“于我涅槃后,释种悉达多,毗纽大自生,外道等俱出。
“如是我闻等,释师子所说;谈古及笑语,毗夜娑仙说。
“于我涅槃后,毗纽大自在,彼说如是言,我能作世间。
毗瑟笯天/毗湿笯天/毗搜纽天/毗纽天 = 毗纽,Visnu,意译遍人天、遍净天等。乃印度教三主神之一。于吠陀神话时期被视为太阳神之一,谓此天三步跨越大地。初未受重视,直至梵书时代,始渐受信仰。奥义书中把那罗延天(Narayana)、纳拉辛哈(Narasimha)、婆薮天(Vasudeva)等皆列为其异称。叙事诗之时代以来,与湿婆并称印度教最高之神。至此,主奉毗纽天者始被视为正式宗派之一。毗纽天肤色深蓝,四手,分持法螺、轮宝、仙杖与莲花,脐上出莲花一朵,上坐梵天。骑乘金翅鸟迦楼罗,妻为吉祥天女。此天司掌世界之维持发展,因其具慈爱、恩惠之神性,故人能亲之、信之、崇之。
 
“我名离尘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间主,母号为具财。
“我生瞻婆国,我之先祖父,从于月种生,故号为月藏。
“出家修苦行,演说千法门,与大慧授记,然后当灭度。
“大慧付达摩,次付弥佉梨,弥佉梨恶时,劫尽法当灭。
(qū) = 通“祛”。驱逐[expel]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牟尼,及我离尘垢,皆出纯善时。
 
七佛/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纯善渐减时,有导师名慧,成就大勇猛,觉悟于五法。
“非二时三时,亦非极恶时,于彼纯善时,现成等正觉。
 
“衣虽不割缕,杂碎而补成;如孔雀尾目,无有人侵夺。
(lǚ) = 麻线[thread]
“或二指三指,间错而补成;异此之所作,愚夫生贪著。
“唯畜于三衣,恒灭贪欲火;沐以智慧水,日夜三时修。
 
“如放箭势极,一坠还放一,亦如抨酪木,善不善亦然。
(pēng) = 拍,拂过[patbeat]
“若一能生多,则有别异相,施者应如田,受者应如风。
“若一能生多,一切无因有,所作因灭坏,是妄计所立。
“若妄计所立,如灯及种子,一能生多者,但相似非多。
“胡麻不生豆,稻非䵃麦因,小豆非谷种,云何一生多?
(kuàng) = 麦麸也。
 
“名手作声论,广主造王论,顺世论妄说,当生梵藏中。
“迦多延造经,树皮仙说祀,鸺鹠出天文,恶世时当有。
(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鸺鹠(xiū liú) = 猫头鹰的别名[scops owl]
 
“世间诸众生,福力感于王,如法御一切,守护于国土。
 
“青蚁及赤豆,侧僻与马行,此等大福仙,未来世当出。
(pì) = 退避;回避[avoid](偏僻;偏远;很少有人去的[remoteout-of-the-way]/邪僻[evil])
 
“释子悉达多,步多五髻者,口力及聪慧,亦于未来出。
五髻 = 将发结成五髻之谓。于密教尊像之五髻每用表五佛、五智。如文殊菩萨结前、后、左、右、中五髻之发,称为五髻文殊。
 
“我在于林野,梵王来惠我,鹿皮三岐杖,膊绦及军持
(qí) = 岐山[Qishan mountains](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branch])
(bó) = 肩臂[arm]
君持/君迟/军迟/军挺/捃稚迦/军持 = Kundika,意译为瓶、澡瓶、水瓶。此乃梵天、千手观音等之持物,亦为大乘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为盛水以便携带之容器。亦用以盛装油、盐、石蜜等种种物。以用途不同,称法自亦有别,如洗足瓶、澡水瓶、净瓶(盛饮水之用)、不净瓶(装便之用)等,其构造质材,有陶土、铜、铁等。今用为法具,多以青铜制成者。
“此大修行者,当成离垢尊,说于真解脱,牟尼之幢相。
“梵王与梵众,诸天及天众,施我鹿皮衣,还归自在宫。
“我在林树间,帝释四天王,施我妙衣服,及以乞食钵。
 
“若立不生论,是因生复生,如是立无生,唯是虚言说。
“无始所积集,无明为心因,生灭而相续,妄计所分别。
“僧佉论有二,胜性及变异,胜中有所作,所作应自成。
数论学派 = 数论,Samkhya,音译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译又作数术、制数论。数论学派为印度六派哲学中成立最早者。相传初祖为迦毗罗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别智慧而计度诸法,并以此数为基础,从而立名论说,故称数论派。
“胜性与物俱,求那说差别,作所作种种,变异不可得。
“如水银清净,尘垢不能染;藏识净亦然,众生所依止。
“如兴渠葱气,盐味及胎藏;种子亦如是,云何而不生?
(qú) = 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canalchannelditch]
(cōng) = 有圆筒状中空叶的植物之一[onion]
 
“一性及异性,俱不俱亦然,非所取之有,非无非有为。
“马中牛性离,蕴中我亦然,所说为无为,悉皆无自性。
“理教等求我,是妄垢恶见,不了故说有,唯妄取无余。
“诸蕴中之我,一异皆不成,彼过失显然,妄计者不觉。
“如水镜及眼,现于种种影,远离一异性,蕴中我亦然。
 
“行者修于定,见谛及以道,勤修此三种,解脱诸恶见。
“犹如孔隙中,见电光速灭,法迁变亦然,不应起分别。
(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
“愚夫心迷惑,取涅槃有无,若得圣见者,如实而能了。
“应知变异法,远离于生灭,亦离于有无,及以能所相。
“应知变异法,远离外道论,亦离于名相,内我见亦灭。
 
“诸天乐触身,地狱苦逼体,若无彼中有,诸识不得生。
“应知诸趣中,众生种种身,胎卵湿生等,皆随中有生。
“离圣教正理,欲灭惑反增,是外道狂言,智者不应说。
“先应决了我,及分别诸取,以如石女儿,无决了分别。
“我离于肉眼,以天眼慧眼,见诸众生身,离诸行诸蕴。
“观见诸行中,有好色恶色,解脱非解脱,有住天中者。
“诸趣所受身,唯我能了达,超过世所知,非计度境界。
 
“无我而生心,此心云何生?岂不说心生,如河灯种子?
“若无无明等,心识则不生;离无明无识,云何生相续?
“妄计者所说,三世及非世;第五不可说,诸佛之所知。
“诸行取所住,彼亦为智因,不应说智慧,而名为诸行。
“有此因缘故,则有此法生,无别有作者,是我之所说。
 
“风不能生火,而令火炽然,亦由风故灭,云何喻于我?
“所说为无为,皆离于诸取,云何愚分别,以火成立我?
“诸缘展转力,是故能生火,若分别如火,是我从谁生?
“意等为因故,诸蕴处积集,无我之商主,常与心俱起。
“此二常如日,远离能所作,非火能成立,妄计者不知。
“众生心涅槃,本性常清净,无始过习染,无异如虚空。
“象卧等外道,诸见所杂染,意识之所覆,计火等为净。
“若得如实见,便能断烦恼,舍邪喻稠林,到圣所行处。
“智所知差别,各异而分别,无智者不知,说所不应说。
“如愚执异材,作栴檀沉水;妄计与真智,当知亦复然。
“食讫持钵归,洗濯令清净,澡漱口余味,应当如是修。
(zhuó) = [wash]
“若于此法门,如理正思惟,净信离分别,成就最胜定,
“离著处于义,成金光法灯。
“分别于有无,及诸恶见网,三毒等皆离,得佛手灌顶。
 
“外道执能作,迷方及无因,于缘起惊怖,断灭无圣性。
“变起诸果报,谓诸识及意,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
“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习气以为因,随缘而生起。
“刹那相钩锁,取自心境界,种种诸形相,意根等识生。
“由无始恶习,似外境而生;所见唯自心,非外道所了。
“因彼而缘彼,而生于余识,是故起诸见,流转于生死。
 
“诸法如幻梦,水月焰乾城,当知一切法,唯是自分别。
“正智依真如,而起诸三昧,如幻首楞严,如是等差别。
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首楞严三昧 = 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得入于诸地,自在及神通,成就如幻智,诸佛灌其顶。
“见世间虚妄,是时心转依,获得欢喜地,诸地及佛地。
“既得转依已,如众色摩尼,利益诸众生,应现如水月。
“舍离有无见,及以俱不俱,过于二乘行,亦超第七地。
“自内现证法,地地而修治,远离诸外道,应说是大乘。
“说解脱法门,如兔角摩尼,舍离于分别,离死及迁灭。
“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