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星期日

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第十之一

  卷第六
 
  偈颂品第十之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中诸广义故,而说偈言: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诸法不坚固,皆从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摩罗识 = Amala-vijnana,即第九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法师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并称八识;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采此说者。而玄奘系统则认为第八识即已包括清净之一面,故不另立第九识。又宋译楞伽经卷一所说之真识,即第九识。
“习气常增长,槃根坚固依,心随境界流,如铁于磁石。
(pán) = 承盘,亦特指承水盘[wooden tray](同“盘”/盘曲[tortuous])
(cí) = 俗称吸铁石[magnetism]
“众生所依性,远离诸计度,及离智所知,转依得解脱。
转依 = Asraya-parivrttiasraya-paravrtti,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得如幻三昧,超过于十地,观见心王时,想识皆远离。
心王 =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尔时心转依,是则为常住,在于莲华宫,幻境之所起。
“既住彼宫已,自在无功用,利益诸众生,如众色摩尼。
 
“无有为无为,唯除妄分别,愚夫迷执取,如石女梦子。
石女 = Vanjha,新译虚女。即女之无子,不能为淫者。
石女儿 = 石女之儿,非有之譬也,如言龟毛兔角。
“应知补伽罗,蕴界诸缘等,悉空无自性,无生有非有。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d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我以方便说,而实无有相,愚夫妄执取,能相及所相。
 
“一切知非知,一切非一切,愚夫所分别,佛无觉自他。
“诸法如幻梦,无生无自性,以皆性空故,无有不可得。
“我唯说一性,离于妄计度,自性无有二,众圣之所行。
一性 = 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如四大不调,变吐见萤光,所见皆非有,世间亦如是。
(yíng) = 萤火虫[firefly](比喻微弱的亮光[faint light])
“犹如幻所现,草木瓦砾等,彼幻无所有,诸法亦如是。
(lì) = 小石,碎石[gravel]
“非取非所取,非缚非所缚,如幻如阳焰,如梦亦如翳。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若欲见真实,离诸分别取,应修真实观,见佛必无疑。
“世间等于梦,色资具亦尔,若能如是见,身为世所尊。
“三界由心起,迷惑妄所见,离妄无世间,知已转染依。
 
“愚夫之所见,妄谓有生灭;智者如实观,不生亦不灭。
“常行无分别,远离心心法,住色究竟天,离诸过失处。
“于彼成正觉,具力通自在,及诸胜三昧,现化于此成。
 
“化身无量亿,遍游一切处,令愚夫得闻,如响难思法。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远离初中后,亦离于有无,非多而现多,不动而普遍。
“说众生身中,所覆之性质,迷惑令幻有,非幻为迷惑。
 
“由心迷惑故,一切皆悉有,以此相系缚,藏识起世间。
“如是诸世间,唯有假施设,诸见如暴流,行于人法中。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糟蹋,损害[spoil])
“若能如是知,是则转所依,乃为我真子,成就随顺法。
 
“愚夫所分别,坚湿暖动法,假名无有实,亦无相所相。
“身形及诸根,皆以八物成,凡愚妄计色,迷惑身笼槛。
(lóng) = 用竹片编成的盛物的器具[bamboo box](饲养鸟、虫、家禽等的笼子[cage])
(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凡愚妄分别,因缘和合生,不了真实相,流转于三有。
 
“识中诸种子,能现心境界,愚夫起分别,妄计于二取。
“无明爱及业,诸心依彼生,以是我了知,为依他起性。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妄分别有物,迷惑心所行,此分别都无,迷妄计为有。
 
“心为诸缘缚,生起于众生;诸缘若远离,我说无所见。
“已离于众缘,自相所分别,身中不复起,我为无所行。
“众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见皆无相,愚夫妄分别。
“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蕴中无有人,无我无众生,生唯是识生,灭亦唯识灭。
“犹如画高下,虽见无所有,诸法亦如是,虽见而非有。
“如乾闼婆城,亦如热时焰,所见恒如是,智观不可得。
 
“因缘及譬喻,以此而立宗,乾城梦火轮,阳焰日月光。
“火焰毛等喻,以此显无生,世分别皆空,迷惑如幻梦。
“见诸有不生,三界无所依,内外亦如是,成就无生忍,
“得如幻三昧,及以意生身,种种诸神通,诸力及自在。
如幻三昧 = 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诸法本无生,空无有自性;迷惑诸因缘,而谓有生灭。
“愚夫妄分别,以心而现心,及现于外色,而实无所有。
“如定力观见,佛像与骨锁,及分析大种,假施设世间。
 
骨想观/骨锁观 = 为断除贪欲之心,观想人之身体为白骨连锁之修法。此观法分三个阶段。
初习业位
即将注意力置于身体某一点作骨想,渐次及于全身,更移至他身,观全世界充满白骨,后再摄回自己一身。
已熟修位
观想自己一身之骨中,先去足骨,渐次去他部骨,而仅残存半头骨之观法。
超作意位
将残存之半头骨也去除,而心止于眉间,湛然作白骨观。
 
“身资及所住,此三为所取;意取及分别,此三为能取。
“迷惑妄计著,以能所分别,但随文字境,而不见真实。
“行者以慧观,诸法无自性,是时住无相,一切皆休息。
 
“如以墨涂鸡,无智者妄取;实无有三乘,愚夫不能见。
“若见诸声闻,及以辟支佛,皆大悲菩萨,变化之所现。
“三界唯是心,分别二自性,转依离人法,是则为真如。
我法二空/生法二空/人法二空 = 即人空、法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
 
“日月灯光焰,大种及摩尼,无分别作用,诸佛亦如是。
“诸法如毛轮,远离生住灭,亦离常无常,染净亦如是。
“如著陀都药,见地作金色,而实彼地中,本无有金相。
“愚夫亦如是,无始迷乱心,妄取诸有实,如幻如阳焰。
 
“应观一种子,与非种同印,一种一切种,是名心种种。
“种种子为一,转依为非种,平等同法印,悉皆无分别。
“种种诸种子,能感诸趣生,种种众杂苦,名一切种子。
种子识/一切种子识 = Sarva-bija-vijnana,乃执持一切法之种子而不失之识,为阿赖耶识之别名。
 
“观诸法自性,迷惑不待遣;物性本无生,了知即解脱。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定者观世间,众色由心起,无始心迷惑,实无色无心。
“如幻与乾城,毛轮及阳焰,非有而现有,诸法亦如是。
 
“一切法不生,唯迷惑所见;以从迷妄生,愚妄计著二。
“由种种习气,生诸波浪心;若彼习断时,心浪不复起。
“心缘诸境起,如画依于壁,不尔虚空中,何不起于画?
 
“若缘少分相,令心得生者;心既从缘起,唯心义不成。
“心性本清净,犹若净虚空;令心还取心,由习非异因。
“执著自心现,令心而得起,所见实非外,是故说唯心。
 
“藏识说名心,思量以为意,能了诸境界,是则名为识。
“心常为无记,意具二种行,现在识通具,善与不善等。
“证乃无定时,超地及诸刹,亦越于心量,而住无相果。
 
“所见有与无,及以种种相,皆是诸愚夫,颠倒所执著。
“智若离分别,物有则相违,由心故无色,是故无分别。
“诸根犹如幻,境界悉如梦,能作及所作,一切皆非有。
 
“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则无;诸法无性性,说为第一义。
无性 = Asat-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第一义/第一义谛 = Paramattha-sacca,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二谛之一。
“于无自性中,因诸言说故,而有物起者,是名为俗谛。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若无有言说,所起物亦无,世谛中无有,有言无事者。
“颠倒虚妄法,而实不可得;若倒是有者,则无无自性。
“以有无性故,而彼颠倒法,一切诸所有,是皆不可得。
 
“恶习熏于心,所现种种相,迷惑谓心外,妄取诸色像。
“分别无分别,分别是可断,无分别能见,实性证真空。
“无明熏于心,所现诸众生,如幻象马等,及树叶为金。
 
“犹如翳目者,迷惑见毛轮;愚夫亦如是,妄取诸境界。
“分别所分别,及起分别者,转所转转因,因此六解脱。
“由于妄计故,无地无诸谛,亦无诸刹土,化佛及二乘。
 
“心起一切法,一切处及身,心性实无相,无智取种种。
“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
“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于方广经中,应知密意说。
无比/广破/大方/大方广 = Maha-vaipulya,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称大方广。为大小乘之通名,然多用于大乘经。大乘为方广部之至上,故称大方广。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地藏十轮经等皆是。诸经以正理广辩诸法,一切法之性相众多,非广言繁词不能辩彻,此广言能破除极顽坚之无智暗,而证得幽博、平等之理趣。
“所有佛子说,及诸导师说,悉是化身说,非是实报佛。
 
“诸法无有生,彼亦非非有,如幻亦如梦,如化如乾城。
“种种由心起,种种由心脱,心起更非余,心灭亦如是。
“以众生分别,所现虚妄相;唯心实无境,离分别解脱。
 
“由无始积集,分别诸戏论,恶习之所熏,起此虚妄境。
“妄计自性故,诸法皆无生;依止于缘起,众生迷分别。
“分别不相应,依他即清净,所住离分别,转依即真如。
 
“勿妄计虚妄,妄计即无实,迷惑妄分别,取所取皆无。
“分别见外境,是妄计自性,由此虚妄计,缘起自性生。
“邪见诸外境,无境但是心,如理正观察,能所取皆灭。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非有,习气扰浊心,似外境而转。
(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已灭二分别,智契于真如,起于无影像,难思圣所行。
 
“依父母和合,如酥在于瓶,阿赖耶意俱,令赤白增长。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闭尸及稠胞,秽业种种生,业风增四大,出生如果熟。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八位胎藏
在胎之日
解释
胎内五位
羯罗蓝/羯逻蓝/羯剌蓝/歌罗逻<Kalala>
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泽。)
遏蒲昙/頞部昙<Abbuda>
十四
(犹如疮之形,未生肉故。)
闭尸/蔽尸<Pesi>
二十一
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
羯南<Ghana>
二十八
硬肉(肉渐坚硬。
钵罗奢佉<Pasakha>
三十五
形位或肢节(生诸根形,四肢骨节。)
发毛爪齿
四十二
四种渐生(发毛爪齿)
具根位
四十九
眼、耳、鼻、舌四根圆满具备。
形位
五十六
在胎藏中,形相完备。
 
“五与五及五,疮窍有九种,爪甲齿毛具,满足即便生。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qiào) = 孔,洞[hole]
“初生犹粪虫,亦如人睡觉,眼开见于色,分别渐增长。
“分别决了已,唇腭等和合,始发于语言,犹如鹦鹉等。
(è) = 口腔的上膛。前部称硬腭,后部称软腭[palate]
 
“随众生意乐,安立于大乘,非恶见行处,外道不能受。
“自内所证乘,非计度所行,愿说佛灭后,谁能受持此?
“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jué) = 石块[stone](其;他的;她的[hisher]/因而,因此,于是[therefore])
龙猛/龙胜/龙树 = Nagarjuna,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称誉,其中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龙树菩萨在中国被誉为八宗共祖(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净土、禅、密、律)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众缘所起义,有无俱不可;
“缘中妄计物,分别于有无,如是外道见,远离于我法。
= 是远离我的教法。
“一切法名字,生处常随逐,已习及现习,展转共分别。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
“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
 
“愚分别诸法,迷惑于名字,及以诸缘生,是三种分别。
“以不生不灭,本性如虚空,自性无所有,是名妄计相。
“如幻影阳焰,镜像梦火轮,如响及乾城,是则依他起。
“真如空不二,实际及法性,皆无有分别,我说是圆成。
 
“语言心所行,虚妄堕二边,慧分别实谛,是慧无分别。
“于智者所现,于愚则不现,如是智所现,一切法无相。
“如假金璎珞,非金愚谓金;诸法亦如是,外道妄计度。
 
“诸法无始终,住于真实相,世间皆无作,妄计不能了。
“过去所有法,未来及现在,如是一切法,皆悉是无生。
“诸缘和合故,是故说有法;若离于和合,不生亦不灭。
 
“而诸缘起法,一异不可得,略说以为生,广说则为灭。
缘起法 = 另作「因缘法、因缘起法」,南传作「缘起」(Paticcasamuppada)。指依条件生灭的理则与现象,如「当这个存在了,就会有那个(此有故彼有);以这个的生起,那个就生起(此起故彼起)」是缘起的「流转理则」,「当这个不存在了,就没有那个(此无故彼无);以这个的灭,那个就灭了(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理则」。
“一是不生空,一复是生空,不生空为胜,生空则灭坏。
“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皆异名。
 
“于诸经律论,而起净分别;若不了无我,依教不依义。
“众生妄分别,所见如兔角,分别即迷惑,如渴兽逐焰。
“由于妄执著,而起于分别;若离妄执因,分别则不起。
 
“甚深大方广,知诸刹自在,我为佛子说,非为诸声闻。
“三有空无常,远离我我所,我为诸声闻,如是总相说。
“不著一切法,寂静独所行,思念辟支果,我为彼人说。
 
“身是依他起,迷惑不自见,分别外自性,而令心妄起。
“报得及加持,诸趣种类生,及梦中所得,是神通四性。
“梦中之所得,及以佛威力,诸趣种类等,皆非报得通。
 
“习气熏于心,似物而影起,凡愚未能悟,是故说为生。
“随于妄分别,外相几时有,尔所时增妄,不见自心迷。
“何以说有生,而不说所见?无所见而见,为谁云何说?
“心体自本净,意及诸识俱,习气常熏故,而作诸浊乱。
“藏识舍于身,意乃求诸趣,识述似境界,见已而贪取。
(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所见唯自心,外境不可得;若修如是观,舍妄念真如。
 
“诸定者境界,业及佛威力,此三不思议,难思智所行。
“过未补伽罗,虚空及涅槃,我随世俗事,真谛离文字。
“二乘及外道,同依止诸见,迷惑于唯心,妄分别外境。
“罗汉辟支佛,及以佛菩提,种子坚成就,梦佛灌其顶。
“心幻趣寂静,何为说有无?何处及为谁?何故愿为说。
 
“迷惑于唯心,故说幻有无,生灭相相应,相所相平等,
“分别名意识,及与五识俱,如影像暴流,从心种子起。
种子 = Bija,如同谷类等之由其种子所生,色法(物质)与心法(精神)等一切现象亦有其产生之因种,称为种子。‘种子’一词,其后成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二之说,于阿赖耶识中,能同时生起七转诸法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之种子前后相续不断之功能;即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为种子。如同植物之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之可能性。种子藏于阿赖耶识中,前者(种子)为因、作用,后者(阿赖耶识)为果、本体。然种子自身并非一客体,而系一纯粹之精神作用。
“若心及与意,诸识不起者,即得意生身,亦得于佛地。
 
“诸缘及蕴界,人法之自相,皆心假施设,如梦及毛轮。
“观世如幻梦,依止于真实;真实离诸相,亦离因相应。
“圣者内所证,常住于无念;迷惑因相应,执世间为实。
 
“一切戏论灭,迷惑则不生;随有迷分别,痴心常现起。
“诸法空无性,而是常无常,生论者所见,非是无生论。
“一异俱不俱,自然及自在,时微尘胜性,缘分别世间。
 
“识为生死种,有种故有生,如画依于壁,了知即便灭。
“譬如见幻人,而有幻生死;凡愚亦如是,痴故起缚脱。
“内外二种法,及以彼因缘,修行者观察,皆住于无相。
 
“习气不离心,亦不与心俱,虽为习所缠,心相无差别。
“心如白色衣,意识习为垢,垢习之所污,令心不显现。
“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
“意识若转依,心则离浊乱,我说心为佛,觉了一切法。
 
“永断三相续,亦离于四句,有无皆舍离,诸有恒如幻。
= 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
 
三相续 = 指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
世界相续
众生有业,引起尘劳烦恼,招感风、金、水轮等互为因缘,而成此国土世界,如林木遇火可成土,再绞则成水;山石相击可成炎,融之则成水。如此交互产生,递相为种,故成世界相续。
众生相续
众生因有色、香、味、触等六妄,故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以爱流为种,则交媾发生,吸引同业;随其所应,而入胎、卵、湿、化等四生,以是因缘,故众生相续。
业果相续
众生以贪爱为本,结爱不离,故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以杀贪为本,随力量强弱而递相吞食,人食羊,则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食。以盗贪为本,则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百千劫常在缠缚中,以是因缘而业果相续。此三种颠倒皆由妄见所生,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故称三相续。
 
“前七地心起,故有二自性;余地及佛地,悉是圆成实。
“欲色无色界,及以于涅槃,于彼一切身,皆是心境界。
“随其有所得,是则迷惑起;若觉自心已,迷惑则不生。
 
“我立二种法,诸相及以证,以四种理趣,方便说成就。
“见种种名相,是迷惑分别;若离于名相,性净圣所行。
“随能所分别,则有妄计相;若离彼分别,自性圣所行。
 
“心若解脱时,则常恒真实;种性及法性,真如离分别。
“以有清净心,而有杂染现;无净则无染,真净圣所行。
“世间从缘生,增长于分别,观彼如幻梦,是时即解脱。
 
“种种恶习气,与心和合故,众生见外境,不睹心法性。
“心性本清净,不生诸迷惑,迷从恶习起,是故不见心。
“唯迷惑即真,真实非余处,以诸行非行,非余处见故。
 
“若观诸有为,远离相所相,以离众相故,见世唯自心。
“安住于唯心,不分别外境,住真如所缘,超过于心量。
“若超过心量,亦超于无相,以住无相者,不见于大乘。
“行寂无功用,净修诸大愿,及我最胜智,无相故不见。
 
“应观心所行,亦观智所行,观见慧所行,于相无迷惑。
“心所行苦谛,智所行是集,余二及佛地,皆是慧所行。
“得果与涅槃,及以八圣道,觉了一切法,是佛清净智。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眼根及色境,空明与作意,故令从藏识,众生眼识生。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无有,无因妄分别,是为无智者。
“名义互不生,名义别亦尔,计因无因生,不离于分别。
“妄谓住实谛,随见施设说,一性五不成,舍离于谛义。
 
“戏论于有无,应超此等魔,以见无我故,不妄求诸有。
“计作者为常,咒术与诤论,实谛离言说,而见寂灭法。
“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
“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
 
“观意与相事,不念常无常,及以生不生,不分别二义。
“从于阿赖耶,生起于诸识,终不于一义,而生二种心。
“由见自心故,非空非言说;若不见自心,为见网所缚。
 
“诸缘无有生,诸根无所有,无贪无蕴界,悉无诸有为;
“本无诸业报,无作无有为,执著本来无,无缚亦无脱;
“无有无记法,法非法皆无,非时非涅槃,法性不可得;
“非佛非真谛,非因亦非果,非倒非涅槃,非生亦非灭;
“亦无十二支,边无边非有,一切见皆断,我说是唯心。
十二支 = Dvadasanga十二支缘起之略称。即十二因缘。
 
“烦恼业与身,及业所得果,皆如焰如梦,如乾闼婆城。
“以住唯心故,诸相皆舍离;以住唯心故,能见于断常。
“涅槃无诸蕴,无我亦无相,以入于唯心,转依得解脱。
 
“恶习为因故,外现于大地,及以诸众生,唯心无所见。
“身资土影像,众生习所现,心非是有无,习气令不显。
“垢现于净中,非净现于垢;如云翳虚空,心不现亦尔。
 
“妄计性为有,于缘起则无,以妄计迷执,缘起无分别。
“非所造皆色,有色非所造,梦幻焰乾城,此等非所造。
所造/所造色 = 指一切色法皆为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所造作,故称所造色;而四大种则是能造。依成实论,四尘为能造,五根为所造,四大种则通于能造、所造。
“若于缘生法,谓实及不实,此人决定依,一异等诸见。
 
“声闻有三种,愿生与变化,及离贪瞋等,从于法所生。
“菩萨亦三种,未有诸佛相,思念于众生,而现于佛像。
“众生心所现,皆从习气生,种种诸影像,如星云日月。
 
“若大种是有,可有所造生;大种无性故,无能相所相。
大种 = Mahabhu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大种是能造,地等是所造;大种本无生,故无所造色。
“假实等诸色,及幻所造色,梦色乾城色,焰色为第五。
 
“一阐提五种,种性五亦然;五乘及非乘,涅槃有六种。
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一阐提 = Icchantika,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
“诸蕴二十四,诸色有八种;佛有二十四,佛子有二种;
“法门有百八,声闻有三种;诸佛刹唯一,佛一亦复然;
“解脱有三种,心流注有四;无我有六种,所知亦有四。
“远离于作者,及离诸见过,内自证不动,是无上大乘。
“生及与不生,有八种九种,一念与渐次,证得宗唯一。
“无色界八种,禅差别有六,辟支诸佛子,出离有七种。
 
“三世悉无有,常无常亦无,作业及果报,皆如梦中事。
“诸佛本不生,为声闻佛子,心恒不能见,如幻等法故,
“故于一切刹,从兜率入胎,初生及出家,不从生处生。
“为流转众生,而说于涅槃,诸谛及诸刹,随机令觉悟。
 
“世间洲树林,无我外道行,禅乘阿赖耶,果境不思议。
“星宿月种类,诸王诸天种,乾闼夜叉种,皆因业爱生。
“不思变易死,犹与习气俱;若死永尽时,烦恼网已断。
 
“财谷与金银,田宅及僮仆,象马牛羊等,皆悉不应畜。
(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不卧穿孔床,亦不泥涂地,金银铜钵等,皆悉不应畜。
“土石及与铁,螺及玻瓈器,满于摩竭量,随钵故听畜。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摩伽罗鱼/么迦罗鱼/摩竭鱼 = 摩竭,Makara,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经论中多处记载之大鱼。被视为与鳄、鲨鱼、海豚等同类。或为假想中之鱼。
“常以青等色,牛粪泥果叶,染白钦婆等,令作袈裟色;
钦婆罗 = Kambala,衣名。
“四指量刀子,刀如半月形,为以割截衣,修行者听畜。
“勿学工巧明,亦不应卖买,若须使净人,此法我所说。
 
“常守护诸根,善解经律义,不狎诸俗人,是名修行者。
(xiá) = 驯犬[tame](不重视或不注意[disregard]/亲近;接近[be close to])
“树下及岩穴,野屋与冢间,草窟及露地,修行者应住。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xué) = 土窟窿,地洞[cavehole](挖凿;洞穿[dig])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冢间及余处,三衣常随身;若阙衣服时,来施者应受。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乞食出游行,前视一寻地,摄念而行乞,犹如蜂采华。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闹众所集处,众杂比丘尼,活命与俗交,皆不应乞食。
“诸王及王子,大臣与长者,修行者乞食,皆不应亲近。
“生家及死家,亲友所爱家,僧尼和杂家,修行者不食。
“寺中烟不断,常作种种食,及故为所造,修行者不食。
 
“行者观世间,能相与所相,皆悉离生灭,亦离于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