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四分律-初分之四

四分律卷第四
 
初分之四
 
#十三僧残法(续)
 
##无根重罪谤他戒第八(续)
= 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而无凭证时。
= 不得无据诽谤。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去佛不远,世尊知而故问:“汝闻此比丘尼所说否?”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答言:“闻,唯世尊当知之。”
 
世尊告言:“今不应作如是报我,若实当言实,若不实当言不实。”
 
时沓婆摩罗子闻世尊教已,即从坐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我从生已来未曾忆梦中行不净,况于觉悟而行不净。”
 
世尊报曰:“善哉,善哉!沓婆摩罗子,汝应作是说。”
 
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应检问此慈地比丘,莫以无根非梵行谤,此沓婆摩罗子比丘清净人,若以无根非梵行谤者获大重罪。”
 
诸比丘答言:“如是世尊。”
 
诸比丘从佛受教,寻至慈地比丘所,检问本末:“此事云何?为实尔否?莫以无根非梵行谤,此沓婆摩罗子清净梵行人,若以无根非梵行谤清净梵行人得大重罪。”
 
时慈地比丘得诸比丘诘问已报言:“我知沓婆摩罗子清净梵行人,无是事;我来到罗阅城,彼为僧分房卧具,与我等恶房、恶卧具;我即生不忍心言:‘沓婆摩罗子有爱,随所喜者与好房好卧具,不喜者与恶房恶卧具;以不爱我故,与恶房恶卧具。’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差次受请与我恶食处,由此倍增瞋恚言:‘众僧云何差此有爱人,为僧分房舍卧具、差次受请饭食也?’
“而此沓婆摩罗子清净梵行人,无如是事。”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慈地比丘:“汝云何以无根非梵行谤沓婆摩罗子梵行人耶?”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以无根非梵行谤清净梵行人耶?”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人一向入地狱。
“何谓二,若非梵行自称梵行,若真梵行以无根非梵行谤之,是谓二一向入地狱。”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慈地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瞋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若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事无根说,“我瞋恚故作是语”;若比丘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1.故出精戒
除他口腔、肛门、阴户而外,别依身体部分或自手指,故出精液所犯之罪。
贪欲有情
2.摩触女人戒
指心存欲念,故意以淫心接触女人肌肤,或抚摩女人身支者。
3.与女人粗语戒
指持淫欲之心对妇女作卑污淫秽之谈话。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
指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
5.媒人戒
即拉迁作媒。
6.过量房戒
指僧人未得僧伽开许,使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等不如法清净的屋基、材料,无施主营造度量超越长十肘、宽十肘半所成,能容纳四比丘以上之大房舍,不将大房舍予以处分之罪。
贪欲资具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
()主僧不处分(而造)房舍。指僧人向施主乞求、索要在外造制的广大房舍及营造大房舍超过律经中规定限度者。
处分(chǔ fèn) = 处置。/处罚、惩治[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8.无根重罪谤他戒
即无犯戒根据而以犯重戒之罪谤其他僧人。
损恼
9.假根谤戒
即以虚假的犯戒根据诽谤其他僧人。
10.破僧违谏戒
指破和合僧而又违逆僧团之劝谏。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违谏(wéi jiàn) = 违式进谏。/不听进谏。
违谏
11.助破僧违谏戒
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污家」者,指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为白衣送礼等,致被僧团驱;「摈」,离此他去,心存不服;「谤违僧谏」, 谤毁僧团,违逆僧团的劝谏。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恶性拒绝僧团的忠告,并违逆僧团的劝谏。
 
“比丘义如上。
“瞋恚者,有十恶法因缘故瞋,十事中以一一生瞋。
“根者,有三根:见根、闻根、疑根。
 
“见根者,实见犯梵行、见偷五钱过五钱、见断人命。
“若他见者,从彼闻是谓见根。
 
“闻根者,若闻犯梵行、闻偷五钱若过五钱、闻断人命、闻自叹誉得上人法,若彼说从彼闻是谓闻根。
 
“疑根者,有二种生疑:从见生、从闻生。
“从见生者,若见与妇女入林、出林、无衣裸形、男根不净污身手;捉刀血污,与恶知识为伴,是谓从见生疑。
“从闻生疑者,若在暗地、若闻床声、若闻草蓐转侧声、若闻身动声、若闻共语声、若闻交会语声、若闻我犯梵行声、若闻言偷五钱过五钱声、若闻言我杀人、若闻言我得上人法,是谓从闻生疑。
(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除此三根已,更以余法谤者是谓无根。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犯波罗夷、不闻犯波罗夷、不疑犯波罗夷,便作是言:‘我见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犯波罗夷、不闻犯波罗夷、不疑犯波罗夷,生见闻疑想;后忘此想,便作是言:‘我见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闻疑彼犯波罗夷,彼有疑后便言:‘我是中无疑;我见闻疑’,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闻疑彼犯波罗夷,彼生疑后便忘疑,便言:‘我见闻疑’,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闻疑彼犯波罗夷,是中无疑,彼便言:‘我是中有疑,见闻疑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闻疑彼犯波罗夷,是中无疑后忘无疑,彼便言:‘我见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便言:‘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是中有见想,后忘此想,便言:‘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是中有疑,便言:‘是中无疑;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是中有疑,后忘疑,便言:‘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是中无疑,便言:‘我有疑;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波罗夷,是中无疑,后忘此无疑,便言:‘我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闻疑亦如是。
 
“若比丘以无根四事谤比丘,说而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若指印书遣使、若作知相,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除四波罗夷,更以余非比丘法谤,言:‘汝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内外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二根 = 利根与钝根。/正根与扶根。/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若指印书使、若作知相,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除此非比丘法,更以余无根法谤比丘,随前所犯,若以八无根波罗夷法谤比丘尼,说而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四重八重 =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
四弃 =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Cattaro-parajika dhamma)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尼八弃戒/八弃戒/八弃 =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大淫戒
A-brahma-carya,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四弃/四波罗夷
八弃/八波罗夷
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大盗戒
Adinnadana,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
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大杀戒
Vadha/badha,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摩触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
八事成重戒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握手、捉衣、进入屏处、相并而立、共语、同行、身相倚、共相约期等,合为八事。
覆比丘尼重罪戒
知悉某比丘尼违犯波罗夷而不自行发露其罪,不告知其他比丘尼,对大众亦不揭发表白之。
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
比丘尼随顺曾犯重罪之比丘,受其他比丘尼三次谏止而不舍己过。
 
“若指印、若书使、若作知相,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除此八波罗夷,更以余无根非比丘尼法谤,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以指印书使、若作知相,了了,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除非比丘尼法,更以余无根法谤比丘尼者,随前所犯,除比丘比丘尼,以无根罪谤余人者,突吉罗。
 
“比丘尼,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见根、闻根、疑根说实,戏笑说、若疾疾说、若独说、静处说、梦中说、若欲说此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假根谤戒第九
= 当生气,不满,恶意,只是为了娱乐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时。
= 不得谣言诽谤。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时慈地比丘从耆阇崛山下,见大羝羊共母羊行婬,见已自相谓言:“此羝羊即是沓婆摩罗子,母羊即是慈比丘尼;我今当语诸比丘言:‘我先以闻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我等今亲自眼见沓婆摩罗子实与慈比丘尼行不净。’”
(dī) = 公羊[ram]
 
即便往诣诸比丘所言:“我等前闻以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今亲自眼见沓婆摩罗子与慈比丘尼行婬。”
诸比丘言:“此事云何?汝等莫以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修梵行人,以无根法谤梵行人得重罪。”
尔时慈地比丘得诸比丘诘问已,便作是言:“沓婆摩罗子无有此事,是清净人;我等向者从耆阇崛山下,见诸羝羊与母羊行婬;我等即自相谓言:‘此羝羊是沓婆摩罗子,母羊是慈比丘尼,我等今日目自见之,当向诸比丘说言:“我本以闻无根法谤沓婆摩罗子,今眼自见共慈比丘尼行婬。”’
“然此沓婆摩罗子是清净人,实无此事。”
 
诸比丘闻已,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慈地比丘:“汝等云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清净人?”
 
诸比丘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慈地比丘:“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沓婆摩罗子修梵行,汝等云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谤沓婆摩罗子清净人?”
呵责已告诸比丘:“慈地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瞋恚故,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作是语”,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比丘义如上。
“瞋恚如上说。
“异分者,若比丘不犯彼罗夷,言见犯波罗夷,以异分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不犯波罗夷,谓犯,僧伽婆尸沙。
“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不犯波罗夷,彼见犯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以异分事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长衣过限戒
又作长衣戒、长戒。长,谓无用之长物。禁制三衣以外之受衣,而于十日内不作净施作法。
离三衣宿戒
又作离衣宿戒。禁制离开三衣或其一而宿于异处。但作僧羯磨,咐嘱其他比丘而离衣者,则不犯戒。
月望衣戒
又作一月衣戒。若所用之三衣破损,受衣财而作新衣,其财不足时,允许受余分而储蓄之,唯储蓄之时间,禁制超过一个月以上。
非亲尼戒
又作取尼衣戒、取亲里尼衣戒、取非亲尼衣戒。禁制由非亲族之比丘尼受衣。亲里,指七世之亲族。但若比丘误受比丘尼衣,或比丘尼误受比丘衣时,得交换之。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又作使尼浣故衣戒、使尼浣衣戒。禁制由非亲里之比丘尼浣洗敝故之衣,或染,或打,皆在禁止之列。
从非亲族人乞衣戒
又作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乞衣戒。禁制从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乞衣。但遭遇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等厄难时则可从彼等乞衣。
过分取衣戒
又作过知足受衣戒、过足受衣戒。比丘遭遇夺衣、失衣等厄难时,若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等给与多数之衣,比丘应当知足,禁制受三衣以上。
劝增衣价戒
又作劝赞一居士增衣价戒、劝一居士增价戒、劝一居士戒。比丘受施主奉衣时,禁制劝其施与高价之衣而受之。
劝二家增衣价戒
又作劝二居士增价戒、劝二居士戒。二居士分别以衣奉施比丘时,禁制比丘劝彼等共作一高价衣而受之。
过分忽切索衣价戒
又作三反六默忽切索衣戒、过限索衣戒、忽切戒。施主以衣价托付执事(净主),当比丘要衣时,前往执事之处,二返三返,令彼忆念,且言‘我要衣’。若未得衣,复可四、五、六返,令彼忆念,禁制超越此限而作过度急切之索求。
乞蚕绵作袈裟戒
又作杂野蚕绵作卧具戒、野蚕绵卧具戒、乞绵蚕戒。禁制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但依道宣之说,则不限于卧具,亦通于袈裟)。
黑毛卧具戒
又作黑羊毛作卧具戒、黑毛戒。禁制以纯黑之羊毛作新卧具。
白毛三衣戒
又作白羊毛卧具戒、白毛卧具戒、白毛戒。作新卧具时,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毛、四分尨毛,禁制违之,并禁作纯白之卧具。
减六年作三衣戒
又作减六年作卧具戒、减六年卧具戒、六年戒。卧具新作未满六年,禁制又作卧具。但舍旧卧具,或作病比丘等之僧羯磨者不在此限。
不贴坐具戒
又作不褋尼师坛戒、不帖坐具戒、不牒戒。作新坐具时,应由旧坐具取纵广一桀手,帖着于新坐具上,禁制违犯。
持羊毛过限戒
又作担羊毛过三由旬戒、担毛过三由旬戒、担毛戒。若于道中得羊毛而无人担持时,比丘得自行担持,唯禁制超过三由旬之限度。
使非亲尼浣染毛戒
又作使尼浣擘羊毛戒、使非亲里尼浣染擘羊毛戒、使尼浣毛戒。禁制使非亲里之比丘尼为其浣洗或染擘羊毛。
畜钱宝戒
又作畜宝戒。禁制手取金银钱财,或教人取,或置于地而受之,均在禁止之列。
贸宝戒
又作贸钱宝戒。禁制以金银钱财贸易他人之金银钱财。
贩卖戒
又作卖买戒。禁制贩卖物品而交易饮食等。
畜长钵过限戒
又作畜长钵戒、长钵戒。禁制在所用之一钵以外别受钵,而不作净施之法超过十日以上者。
乞钵戒
钵虽破损,然其破损未至五缀而不漏者,禁制更求新钵。
自乞缕使非亲织戒
又作乞缕使非亲织戒、自乞缕使非亲里尼织衣戒、乞缕戒。禁制自乞缕线,持至非亲里之织师处,使彼织衣者。
劝织师增衣缕戒
又作劝赞织师增织戒、屏劝织师增缕织戒、劝织戒。比丘知悉居士及居士妇等令织师为己织作衣时,禁制前往织师处更改价目,令彼织作姣好之衣而与价得之。
夺衣戒
又作先与他衣强夺戒。禁制比丘将衣给与他比丘后,因嗔恚而自行夺取或令他人夺之,又他比丘已还其衣而仍自取之者,亦在禁止之列。
畜七日药过限戒
又作畜药过七日戒、七日药戒、畜纳戒。比丘患病,在七日内得畜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等物,禁制超过七日之限。
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又作雨浴衣戒。雨浴衣必于三月十六日求置,四月一日开始使用,禁制于所定之日以前求之或用之。
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又作急施衣戒。若因特殊原因而急施衣时,于夏安居最后十日间受之,受已乃至所定之衣时中得畜其衣,而禁制十日以前受之,或过衣时而畜之。
有难兰若离衣戒
又作离衣六宿戒、兰若离衣六宿戒、六夜戒。夏安居后,迦提月满(即印度十二月之第八月,相当于阴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间,住在阿兰若处,若恐惧有财难,将三衣之一留置舍内,限六夜得离衣而宿,禁制超过六夜以上。
回僧物入己戒
又作回僧物戒、回僧戒。禁制明知为僧物而自求之以为己物者。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以下四戒皆出于四分律戒本,而其余诸戒本亦皆大致相同。
从非亲尼受食戒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受尼指授食戒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学家过受食戒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兰若受食戒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彼言犯波罗夷,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彼谓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以异分事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不清净、不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不清净人与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清净人与不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清净人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见本在家时,犯婬、盗五钱若过五钱、若杀人,便语人言:‘我见比丘犯婬、盗五钱若过五钱、若杀人’,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闻本在家时,犯婬、闻盗五钱若过五钱、闻杀人、闻自称得上人法,彼便作是言:‘我闻彼犯婬、闻盗五钱若过五钱、闻断人命、闻自称得上人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语:‘闻响声,我犯婬、闻盗五钱若过五钱、闻断人命、闻自称得上人法’,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以异分无根四事法谤比丘,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说而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指印、若书、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除四波罗夷,以余异分无根非比丘法谤言:‘汝犯边罪,乃至二形如上说’,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指印、若书、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除上事更以余异分无根法谤比丘,随前所犯。
“若比丘以异分无根八波罗夷法谤比丘尼,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指印、若书、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除八波罗夷,以余异分非比丘尼法谤,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指印、若书、若使、若作知相,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除非比丘尼法,更以余异分无根法谤比丘尼,随所犯。
“除谤比丘比丘尼,以异分无根法谤余人者,突吉罗。
 
“比丘尼,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见根、闻根、疑根说实,戏笑说、疾疾说、若独说、梦中说、若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破僧违谏戒第十
= 动摇僧团并想其分裂,如果被训诫三次仍不改。
= 不得因僧人犯戒而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尔时佛在弥尼搜国阿奴夷界。
时诸豪族释子执信牢固,从世尊求出家。
时有释种子兄弟二人:一名阿那律,次名摩诃男。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摩诃男 = Mahanama,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Mahanama-koliya),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乃释迦牟尼踰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所选五随侍之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又称释种摩诃男(Sakka-mahanama)、摩呵南释、释摩男。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载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梵Mahavastu)等载其为甘露饭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
阿那律者,其母爱念常不离目前,其母与设三时殿,春夏冬使与诸婇女五欲自恣共相娱乐。
三时殿 = 为适应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宫殿。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为寒际时(冬)。据传,释尊出家以前,其父王为使释尊过快乐的宫廷生活,尝建三时殿以适应三季。
 
时摩诃男释子语阿那律言:“今诸释种豪族子孙,尽以信坚固从世尊求出家,而我一门都无出家者。
“兄可知家业,公私之事一以相付,弟欲出家;若不能者,弟当持家业,兄可出家。”
 
阿那律言:“我今不能出家,卿能可去。”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摩诃男如是再三语,阿那律亦再三报言:“我不能出家。”
 
摩诃男语阿那律言:“若不能出家者,我今当白兄持家业事:应典领作人修治屋宅,奉望贵胜及诸知亲,出入王所威仪礼节其事如是,耕田种作务及时节。”
(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典领(diǎn lǐng) = 主持领导;主管。
 
阿那律报言:“卿之所说极为繁碎,我所不堪;何不说言于五欲中共相娱乐耶?居业之事卿自为之,我欲以信从世尊求出家。”
 
摩诃男报言:“兄可往辞母。”
 
时阿那律即诣母所白言:“听子所说,当知诸释种子皆共出家,而我居门独无出家者,我今欲往诣世尊所求出家;若母听许便当出家修清净行。”
 
其母报言:“吾正有汝等二人,爱念情深初不欲离目前;今云何令汝出家也?乃至于死犹不欲相离,况当生别。”
 
时阿那律如是再三白母,欲求出家。
其母亦再三答:“终不放汝!”
 
时阿那律再三从母求出家,母即自思念:“当以何方便令子不出家?”
寻复念言:“释种子跋提,其母甚爱念,必不听出家;当语阿那律言:‘若跋提母放子出家,我亦放汝出家。’”
拔提/婆提/跋提黎迦/婆帝利迦/跋提 = Bhaddiya,译作小贤、善贤、仁贤、有贤等。为佛陀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属释迦族。关于其父,诸传所载不一,或谓跋提为斛饭王之男,或谓白饭王之次子,或谓甘露王之子。与阿若憍陈如等于鹿野苑受佛陀教化,为佛陀最初之弟子。
念已即语阿那律。
 
时阿那律闻母此言已,往跋提所语言:“卿今知否?诸释子尽出家,然我等未有出家者,我等二人可共出家。”
 
跋提报言:“我不堪出家,卿欲出家任意。”
阿那律如是再三劝之,跋提亦再三报言:“我不出家。”
 
阿那律报言:“我今日出家之事一以由汝。”
 
彼报言:“卿云何以出家之事一以见由?”
(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有的[available]/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xiàn =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阿那律报言:“我辞母出家,母报我言:‘汝若能令跋提出家者,当放汝出家。’
“是以相由耳。”
 
跋提报言:“卿且止,须我往白母。”
 
时跋提释子即往母所,长跪白母言:“母今知否?诸释种子尽出家,唯我一门独无,我今信乐欲从世尊求出家,愿母见听。”
 
其母报言:“我不听汝出家;何以故?我正有汝一子,心甚爱念,不欲须臾离目前,乃至于死犹不欲相离,而况生别。”
跋提如是再三白母,唯见听许。
其母亦再三报子,不听出家。
 
其母见儿心至,窃自念言:“我当作何方便令子不出家?”
时母思惟:“阿那律母甚爱其子,彼终不听令出家;若彼听出家者,我亦当放子出家。”
念已即语跋提言:“若阿那律母听子出家,我当放汝。”
 
时跋提释子往阿那律所语言:“我母已听我出家,我等今可且复自停,更在家七年,五欲极意共相娱乐,然后出家。”
 
阿那律报言:“七年极远,人命无常。”
 
跋提复言:“若不能七年者,宁可六年,若五四三二一年,在家五欲自娱耶!”
 
阿那律报言:“一年极远,我不堪忍,人命无常!”
 
跋提言:“若不堪一年,可七月中五欲自娱耶?”
 
阿那律报言:“七月极远,我不堪忍。人命无常!”
 
跋提言:“若不堪七月,可六五四三二一月共相娱乐耶!”
 
阿那律言:“一月极远,我不堪忍,人命无常!”
 
跋提子言:“若不能一月者,可七日之中共相娱乐耶!”
 
阿那律报言:“七日不远,若七日竟能出家者善;若不出家,我当出家。”
 
时诸释子七日之中,极意五欲共相娱乐。
满七日已,时阿那律释子、跋提释子、难提释子、金毗罗释子、难陀释子、跋难陀释子、阿难陀释子、提婆达释子、优波离剃发师第九,各净洗浴已,以香涂身梳治须发着珠璎珞,乘大象马出迦毗罗卫城。
难提 = Nandi,意译喜。为佛陀弟子之一。佛曾为说难提释经,指示常信以舍不信,修清净行以舍不清净行,常乐于布施以舍悭贪等。另据经律异相卷十九载,难提比丘心常念定,故又称禅难提。
金毗罗 = Kimbila,为佛弟子,释迦族人。据中阿含卷十七长寿王本起经载,释尊至般那蔓阇寺林(Pacinavamsadaya),时有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三人共和合住,能修梵行。师常独坐,行禅定。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时国人民见诸释子,自相谓言:“此诸释子,先洗浴其身着璎珞具,乘大象马入园游观亦如今日。”
 
时诸释子乘大象马齐其界内下象,脱衣服璎珞具并象,与优波离语言:“汝常依我等以自存活,我等今者出家,以此宝衣并大象与汝用自资生活。”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同,并,一齐,皆[samein commonsimultaneously]/jì = 界限。)
时诸释子即前进至阿㝹夷弥尼国。
 
优波离在后心自思念:“我本由此释子得自存活,今日以信乐舍我从世尊出家,我今宁可随逐出家,若彼有所得我亦当得。”
时优波离即以所得宝衣璎珞,以白叠裹之悬着高树,念言:“其有来取者与之。”
(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于是便往诣诸释子所,白诸释子言:“汝等来后,我即生念:‘我常依诸释子得自生活,今日诸释子以信乐从世尊求出家,而况我不随逐出家耶?诸释子所得我亦当得。’”
 
时诸释子及优波离,相将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父母已听出家,愿大德听我出家;唯愿世尊先度优波离;何以故?我等多有憍慢,欲除憍慢故。”
 
尔时世尊即先度优波离,次度阿那律,次跋提释子,次难提释子,次金毗罗释子,次难陀释子,优波离受大戒最为上座。
时有大上座名毗罗荼,别度释子阿难陀,余次上座度跋难陀、提婆达多。
 
尔时世尊度诸释子已,遣诣占波国。
尔时诸释子受世尊及诸上座教授已,往诣彼国,各自思惟证增上地,提婆达得神足证。
 
时跋提释子独在阿兰若处树下冢间思惟,于夜过已高声称言:“甚乐!甚乐!”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其边诸比丘闻,念言:“此跋提比丘本在俗时,恒五欲以自娱乐,舍彼荣乐出家为道,独在阿兰若处树下冢间,于夜过已而自称言:‘甚乐!甚乐!’
“此跋提释子将无自念,本在家时五欲自娱,而自称言甚乐耶?”
 
时诸比丘明旦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敕一比丘:“汝可速唤跋提比丘来。”
 
比丘受教,即便往唤跋提比丘言:“世尊唤汝来。”
时跋提比丘即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问:“云何跋提,汝实独在阿兰若处、冢间、树下至中夜,自称言甚乐甚乐耶?”
 
跋提答言:“实尔,世尊。”
 
佛言:“跋提,汝观察何义而自称言甚乐甚乐耶?”
 
跋提白佛言:“我本在家时,内外常以刀杖而自卫护;如是卫护犹有恐怖,惧有外怨贼而来侵夺我命;今我独在阿兰若处、冢间、树下,至于中夜无有恐惧身毛不竖。
“大德,我念出离之乐,是故自称言甚乐甚乐耳。”
 
世尊告言:“善哉!善哉!族姓子,是汝所应,以信出家乐清净行。”
 
尔时世尊在罗阅只耆阇崛山。
时瓶沙王无子。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时王即集能相婆罗门令占相诸夫人,语言:“汝占此诸夫人,何者应生子?”
 
婆罗门占相言:“此少壮夫人当生子,而是王怨。”
 
王闻是语已,于其夜与此夫人交会,即便有娠。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后生男,颜容端正。
未生子时婆罗门记言:‘当是王怨。’
因此立字名未生怨。
然此王子年渐长大,提婆达以神通力使王子信乐。
提婆达念言:“我欲畜徒众。”
 
尔时世尊在拘睒毗国。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彼国中有人,名迦休拘罗子,命终未久生化自在天中。
时迦休天子中夜时来至大目揵连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目连言:“提婆达心欲为恶,而生念言:‘我欲畜徒众。’”
时迦休天子作此语已,头面作礼绕竟,即没不现。
时目连夜过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问目连言:“汝意云何,如迦休天子所言实尔无错耶?”
 
目连白佛言:“实尔,世尊。”
 
世尊告目连:“莫作是说,我不见诸天、世人、诸魔梵王、沙门、婆罗门所说如实无违,唯除如来言不虚也。”
 
佛告目连:“世有五事最尊……。”
 
尔时提婆达往至太子阿阇世所,以神通力飞在空中,或现身说法、或隐身说法、或现半身说法、或不现半身说法、或身出烟、或身出火、或变身作婴孩,身着璎珞在太子抱上转侧[+]太子指。
阇世王/阿阇世王 = Ajatasattu,?-前461年,为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Bimbisara)之子。意译未生怨王、法逆王。其母名韦提希,故亦称阿阇世韦提希子。后弑父王自立,大张中印度霸权。其于处母胎时,占师预言此子降生后将弑父,父王听占师预言,十分惊恐,遂自楼上将之投弃,然仅折断手指而未死,故又称婆罗留支(梵Balaruci,折指之义),并以其未生前即已结怨,而称之为未生怨。成长后,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于地牢中,欲致之死。即位后,并吞邻近诸小国,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统一之基础。后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之资具。
时太子阿阇世见此变恐惧,身毛为竖。
 
时提婆达知太子恐惧,即语言:“勿怀恐惧,勿怀恐惧。”
 
太子问曰:“汝是何人?”
 
答言:“我是提婆达。”
 
太子言:“汝实是提婆达者,还复汝身。”
 
寻复其身;见已即增信乐,既信乐已更增所供养。
时阿阇世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供五百釜饮食。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时诸比丘闻阿阇世日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并供养五百釜饮食,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告诸比丘:“汝等各自摄心,莫生贪着提婆达利养也。
“何以故?正使阿阇世日日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供五百釜饮食,正可增益提婆达恶心。
“譬如男子打恶狗鼻,而令彼狗更增凶恶;比丘当知此亦如是,正使阿阇世日日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并供五百釜饮食,正可增提婆达恶心耳。”
 
时摩竭国王瓶沙闻阿阇世,日日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并供五百釜饮食。
时王瓶沙日将从七百乘车,朝暮问讯世尊,并供七百釜饮食。
尔时提婆达闻瓶沙王将从七百乘车,朝暮问讯世尊并供七百釜饮食,闻已以利养故生嫉妒心即失神通,便作是念:“我今当伺候佛大众集时,往至佛所求哀请言:‘世尊年已老迈,寿过于人,学道亦久,宜居闲静默然自守。世尊是诸法之主,宜可以僧付嘱于我,我当将护。’”
尔时提婆达伺大众集,即如所念具白世尊。
 
佛告言:“我尚不以僧付舍利弗、目连,况汝痴人涕唾之身,岂可付嘱。”
 
时提婆达生此念:“今世尊于大众中乃言我愚痴涕唾之身!”
即生不忍心。
此是提婆达于此生中,最初于世尊所生不忍心。
 
时提婆达往阿阇世所语言:“王以正法治者得长寿,汝父死后乃得作王,年已老耄不得久在五欲中而自娱乐;汝可杀父、我当杀佛,于摩竭国界有新王、新佛,治国教化不亦乐耶?”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王子报言:“可尔。”
即问提婆达:“汝须何等?”
 
答言:“我须人众。”
即便与人。
 
时提婆达即遣二人往欲害佛,教言:“汝往杀佛已,更从余道来。”
遣二人去后,复更遣四人,语言:“汝逆彼二人,若得便杀,更从余道来。”
后复更遣八人,语言:“汝逆彼四人,若于道路得便杀之,更从余道来。”
如是转倍遣人乃至六十四人;如是根本断灭,不可分别、不知谁害世尊。
 
世尊尔时在猪坎窟中坐,从此窟出于山岩下经行。
佛自念言:“昔我所作缘对,期在今日。”
 
时二人受提婆达教,即着铠执持刀杖往趣世尊,彼二人心念:“我欲害佛。”
适生此念,即时不能得前,念言:“世尊有大神德、威力无量,正使弟子亦有神力,我等岂能得害世尊?”
适生此念即便得往,遥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伏第一寂灭,诸根坚固如调龙象,意不错乱,犹水澄清,内外清彻;见已发欢喜心,即舍刀杖置在一处,前诣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
世尊渐渐为二人说微妙法,使发欢喜劝令修善,说施、说戒、说生天福,呵欲不净、赞叹出离。
 
二人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白佛言:“自今已去受三自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作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时世尊告二人言:“汝欲还者乃更从彼道去,莫从此道。”
 
即从坐起,头面礼佛绕三匝而去;到提婆达所语言:“世尊有大神德威力,无量弟子亦有神力,我等岂能害世尊耶?”
 
时提婆达报言:“汝出去!灭去!何用汝为?云何二人不能杀一人?”
 
提婆达乘此恚意,自往耆阇崛山,手执大石遥掷世尊。
时有天即接石置山顶上,从彼石边有小迸石片,来打佛足指伤皮血出。
(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时世尊即右顾犹如大龙,作如是言:“未曾有瞿昙乃作是事。”
 
时世尊即还入窟,自襞僧伽梨四叠,右胁卧犹如师子,脚脚相累极患疼痛一心忍之。
(bì) = 折叠衣裙[fold]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遣人害佛,各各皆执杖石绕窟高声大唤。
 
佛从窟出,语诸比丘:“汝等何为执此杖石绕窟大唤?如捕鱼者得鱼唤声。”
 
诸比丘白佛言:“向闻提婆达欲来害佛,是故我等手执杖石来至窟所,恐怨家来害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各还所止专意修道,诸佛常法无所覆护。
“何以故?已胜诸怨故。
“汝等比丘,当知转轮圣王若为外怨所害,无有是处;如来亦复如是,若有众恶来害,无有是处。”
 
告诸比丘:“世有五种尊。
“何谓五?或有尊,戒不清净,自称言:‘我戒清净。’
“诸弟子亲近如实知之,言:‘今我师戒不清净,自称我戒清净,我若向诸白衣说彼即不喜;若彼不喜则不应说,置令受人施,后自当知。’
“如是诸比丘,彼世间尊法,弟子为戒生护,师求弟子护。
“二者,诸比丘,或有命不清净,自称言:‘我命清净’,如上说。
“三者,诸比丘,或有见慧不清净,而自称:‘我见慧清净’,如上说。
“四者,或有言说不清净,自称言:‘我言说清净’,如上说。
“五者,或有在法律外,而自称言:‘我在法律内清净’,如上说。
 
“如是诸比丘,世有是五种以为尊法。
“诸比丘,我今持戒清净,亦自称言:‘我持戒清净。’
“不令弟子护我,我亦不求弟子护。
“如是诸比丘,我命清净,自称言:‘我命清净’,如上说。
“如是诸比丘,我见慧清净,自称言:‘我见慧清净’,如上说。
“诸比丘,我言说清净,自称言:‘我言说清净’,如上说。
“诸比丘,我在法律内,自称言:‘我在法律内’,如上说。”
 
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可差舍利弗使告诸白衣大众,若提婆达所为事者,则非佛法僧事,是提婆达所作。
“应作白二羯磨,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差舍利弗比丘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所为事者非佛法僧事,当知是提婆达所作;白如是。’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大德僧听!僧今差舍利弗比丘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所作事非佛法僧事,是提婆达所作。
“谁诸长老忍僧差舍利弗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所作非佛法僧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舍利弗向诸白衣大众说提婆达所作事,非佛法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舍利弗闻此语已心疑,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当云何在白衣众中说其恶?何以故?我本向诸白衣赞叹其善言,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端正。”
 
佛告舍利弗:“汝先赞叹提婆达聪明、有大神力、大姓出家,实尔以否?”
 
答言:“大德,实尔。”
 
“是故舍利弗,汝今应往至白衣大众中语言:‘提婆达先时如是,今日如是;当知提婆达所作非佛法僧,是提婆达所作。”
 
尔时舍利弗承佛教已,往白衣大众中,语言:“提婆达先时如是,今日如是;当知提婆达所作者非佛法僧,是提婆达所作。”
 
时大众中忍可提婆达者即言:“沙门释子以供养故生嫉妒心,不喜提婆达得供养故,便于大众中说言:‘提婆达所作非佛法僧,是提婆达所作耳。’”
 
中有信乐佛者便作此言:“提婆达或能已作,或方当作。”
 
时阿阇世密自衣裹带刀,疾疾入宫欲害其父。
 
时守门者发觉搜求身上得刀,问言:“执此刀欲作何等?”
 
报言:“我欲入宫害王。”
 
守门者问言:“谁教汝乃生此心耶?”
 
答言:“提婆达教我。”
 
时守门者即将诣诸大臣所,语言:“阿阇世欲害王。”
 
时诸大臣问言:“谁教汝?”
 
答言:“提婆达教我。”
 
众中有臣言:“沙门释子皆作此事,尽应当杀。”
 
或有臣言:“诸沙门释子不尽为恶,不应尽杀,唯是王子提婆达所作,今当杀之。”
 
或有臣言:“此沙门释子不尽为恶,但提婆达、阿阇世所作虽应死,不应杀。
“何以故?王是法王,闻必不悦。”
 
时即卫守将诣瓶沙王所,白王言:“此阿阇世欲害于王。”
 
王问:“谁教汝耶?”
 
答言:“是提婆达。”
 
中有大臣言:“沙门释子一切皆恶,尽应杀之。”
王闻此言心甚不悦。
 
中有臣言:“沙门释子不尽为恶,不应尽杀;但提婆达、阿阇世所作,王应杀之。”
王闻此言心亦不悦。
 
中有大臣言:“沙门释子不尽为恶,不应尽杀;是提婆达、阿阇世所作,今虽应死,不应杀。
“何以故?王是法王,恐闻必不悦。”
 
时王瓶沙悦可此语,告诸臣言:“此一切沙门释子不必皆恶,是故不应尽杀;是提婆达、阿阇世所作,亦不应杀;何以故?佛先命舍利弗在大众中说言:‘提婆达所作者非佛法僧,是提婆达所作耳’,是故不应杀。”
 
时父王呵责太子阿阇世已,告诸大臣:“可恕太子阿阇世。”
寻即放去。
 
时诸大臣皆共高声言:“阿阇世所为事大应死,云何小尔呵责便放去耶?”
 
尔时提婆达既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害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
时提婆达通己五人家家乞食:一名三闻达多,二名骞荼达婆,三名拘婆离,四名迦留罗提舍,及其身为五。
(qiān) = 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disease of horse abdomen]
时诸比丘闻提婆达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害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通己五人家家乞食,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大众,知而故问提婆达言:“汝实将四人家家乞食耶?”
 
答言:“如是,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汝云何别将四人家家乞食耶?我无数方便说,应慈愍白衣家,汝今云何别将四人家家乞食?”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提婆达已,即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别众食,听齐三人食。
“所以然者?有二事利故:为摄难调故,为慈愍白衣家故。
“何以故?恐彼难调人故,自结别众以恼众僧。”
 
提婆达即生此念:“未曾有,瞿昙沙门乃断人口食。
“我宁可破彼僧轮,我身灭后可得名称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力、智慧无碍,而提婆达能破彼僧轮。’”
 
时提婆达即往伴比丘所,语言:“我等今可共破彼僧轮,我等死后可得名称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力、智慧无碍,而提婆达能破彼僧轮。’”
 
时提婆达伴,名三闻达多,智慧高才,即报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力,及其弟子徒众亦复如是,我等何能得破彼僧轮?”
 
提婆达言:“如来常称说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今有五法,亦是头陀胜法,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
“我今持此五法,教诸比丘足令信乐,当语诸比丘言:‘世尊无数方便叹誉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头陀胜法;尽形寿乞食,乃至不食鱼及肉,可共行之。’
“年少比丘必多受教,上座比丘恐不信受,由此方便故得破其僧轮。”
 
时三闻达多语提婆达言:“若作如是,足得破彼僧轮。”
 
时提婆达即以五法教诸比丘言:“世尊无数方便叹誉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胜法:我等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鱼及肉。”
尔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以五法如是教诸比丘令其信乐,广说如上。
 
诸比丘闻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提婆达今日欲断四圣种。
“何等四?我常以无数方便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叹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无数方便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亦叹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
病瘦(bìng shòu) = 谓因病瘦损。
“比丘当知,提婆达今日欲断四圣种。”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提婆达言:“汝审欲以五法教诸比丘否?”
广说如上。
 
对曰:“如是,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