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二
初分之二
#四波罗夷法(续)
##杀人戒第三
= 有意杀人,或指使人杀,或夸赞死亡的优点,或煽动他人去死。
尔时,世尊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梵Markata hr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非梵行/不净行 = 即指淫事。行淫欲乃鄙陋之事,爱染污心,故称不净行。又与清净之梵行相背,故又称非梵行。
诸比丘作是念:“今世尊为我等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时诸比丘即无数方便习不净观,从定觉已厌患身命、愁忧不乐。
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死蛇、死狗、死人系其颈,甚厌患臭秽;诸比丘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便求刀欲自杀、叹死、赞死、劝死。
诸比丘在婆裘河边园中住,作是念:“世尊无数方便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裘(qiú) = 皮衣[fur coat]。
彼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求刀欲自杀,叹死、赞死、劝死。
时有比丘字勿力伽难提,是沙门种出家(言沙门种是姓),手执利刀入婆裘园中,见有一比丘厌患身命秽污不净,遥见勿力伽难提比丘来,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
波(彼)即受其雇衣钵已,便断其命。
雇(gù) = 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employ]。
于彼河边洗刀,心生悔恨言:“我今无利非善,彼比丘无罪过,而我受雇断他命根。”
时有一天魔知彼比丘心念,即以神足而来,在勿力伽难提比丘前,于水上立而不陷没,劝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
陷(xiàn) = 坠入,掉进[fall into]。(陷害[frame
up]。)
时难提比丘闻魔赞已,悔恨即灭,便作是念:“我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
即复持刀入园中而问言:“谁未度者,我今欲度之。”
时有未离欲比丘,见勿力伽难提比丘,甚大怖惧毛竖。
勿力伽难提见已,语诸比丘言:“汝等勿惧,诸根未熟,未任受化,须待成熟,当来相化。”
其中比丘欲爱尽者,见勿力伽难提心不怖惧,身毛不竖。
时勿力伽难提比丘或日杀一比丘,或杀二、三、四、五,乃至六十人。
时彼园中死尸狼藉,臭处不净,状如冢间。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时有诸居士礼拜诸寺,渐次至彼园中,见已皆共惊怪,讥嫌言:“此园中乃有是变,沙门释子无有慈愍、共相杀害,自称言:‘我修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共相杀害?
“此诸比丘,犹自相杀,况于余人?
“我等自今,勿复敬奉,承事供养沙门释子。”
即告诸村邑,勿复容止往来。
时诸居士见此园中,如是秽恶,便不复往返。
尔时,毗舍离比丘以小因缘集在一处。
尔时,世尊观诸比丘众减少,诸大德比丘有名闻者皆不复见。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众僧何故减少?诸名闻大德者,今为所在皆不见耶!”
尔时,阿难以先因缘具白佛言:“世尊先以无数方便广为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时诸比丘闻已,厌患身命,求人断命,是以少耳。
“唯愿世尊,与诸比丘更作方便说法,使心开解永无疑惑。”
佛告阿难:“今可集诸比丘会讲堂。”
时阿难受佛教,即集诸比丘会讲堂;集比丘僧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众僧已集,愿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在众中坐,告诸比丘:“有阿那般那三昧,寂然快乐,诸不善法生,即能灭之,永使不生。
安那般那/阿那阿波那/安般/阿那波那 = Anapana,乃入出息之义。Ana,原为遣来之意,转指入息;Apana,原为遣去之意,转指出息。阿那波那,即数息观,乃数入息、出息以镇心之观法。
“譬如秋天,降雨之后,无复尘秽;又如大雨能止猛风,阿那般那三昧亦复如是,寂静快乐,诸不善法生即能灭之。”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为诸比丘说阿那般那三昧,叹阿那般那三昧,叹修阿那般那三昧。
彼诸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无数方便为我等说阿那般那三昧,叹阿那般那三昧,叹修阿那般那三昧,当勤修习之。”
时诸比丘即以种种方便思惟入阿那般那三昧;从阿那般那三昧觉已,自知得增上胜法,住于果证。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婆裘园中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云何婆裘园中比丘痴人,而自共断命?”
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婆裘园中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
“‘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比丘义如上。
“人者,从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
“杀者,若自杀、若教杀、若遣使杀、若往来使杀、若重使杀、若展转遣使杀、若求男子杀、若教人求男子杀、若求持刀人杀、若教求持刀人杀、若身现相、若口说,若身口俱现相、若遣书、若教遣使书、若坑陷、若倚发、若与药、若安杀具。
“自杀者,若以手、若瓦石、刀杖及余物而自杀,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教杀者,杀时自看,教前人掷水火中,若山上推着谷底,若使象踏杀,若使恶兽啖,或使蛇螫,及余种种教杀,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掷(zhì) = 扔,抛[throw]。
螫(shì) = 毒虫或毒蛇咬刺[sting]。
“遣使杀者,比丘遣使断某甲命,随语住(疑是往),若断命波罗夷,方便不断偷兰遮。
“往来使者,比丘遣使往断某甲命,随语往欲杀,未得杀便还,即承前教复往杀,若杀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重使者,比丘遣使:‘汝去断某甲命’,续复遣使,如是乃至四五,彼使即往杀,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展转使者,比丘遣使:‘汝断某甲命’,彼使复转遣使若百若千往,断其命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求男子者,‘是中谁知有如是人能用刀,有方便久习学不恐怖、不退、能断某甲人命?’彼使即往断其命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教求男子者,教人求‘是中谁知有如是人能用刀、有方便、久学习、不恐怖、不退、能断某甲人命?’彼使即往断其命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求持刀者,自求:‘谁勇健能持刀断某甲命?’彼即往杀者波罗夷,不杀偷兰遮;教求持刀者亦如是。
“身现相者,身作相杀,令堕水火中,从上堕谷底,令象踏杀,令恶兽食毒蛇螫,彼因此现身相故自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
“口说者,或作是说:‘汝所作恶无仁慈、怀毒意,不作众善行;汝不作救护,汝生便受罪多,不如死。’
“若复作是语:‘汝不作恶暴、有仁慈、不怀毒意;汝已作众善行,汝已作功德,汝已作救护,汝生便受众苦,汝若死当生天。’
“若彼因此言故便自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身口现相亦如是。
“遣使者,若遣使往彼:‘汝所作善恶广说如上’,承此使口叹死,自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死偷兰遮。
“遣书杀者,执书言:‘汝所作善恶如是’,广说亦如上;遣使书者亦如是。
“坑陷者,审知彼所行道必从是来往,当于道中凿深坑,着火、若刀、若毒蛇、若尖橛、若以毒涂刺,若堕中死者波罗夷,方便不死偷兰遮。
凿(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橛(jué) = 木橛子,短木桩[peg;short wooden stake]。
“倚发者,知彼人必当倚发彼处,若树、若墙、若栅,于彼外(疑是处)若着火、若刀、若橛、若毒蛇、若毒涂刺,机发使堕中死者波罗夷,方便不死偷兰遮。
栅(zhà) = 栅栏[railing;bars]。
“药者,知彼人病,与非药、或杂毒、或过限与种种药使死波罗夷,与药不死偷兰遮。
“安杀具者,先知彼人本来患厌身命秽贱此身,即持刀毒若绳及余死具置之于前,若彼用一一物自杀者波罗夷,方便不杀偷兰遮;若作如此比及余方便杀具死者波罗夷,方便不死偷兰遮。
“若天子、若龙子、阿须罗子、揵闼婆子、夜叉、饿鬼,若畜生中有智解人语者,若复有能变形者,方便求杀,杀者偷兰遮,方便不死突吉罗。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揵闼婆/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须罗/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夜提,方便不杀突吉罗。
“实人人想杀波罗夷,人疑偷兰遮;人非人想偷兰遮,非人人想偷兰遮,非人疑偷兰遮。
“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此是犯。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
|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一)染心相触,(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
沙弥尼
|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
近住男
|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
近住女
|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
“不犯者,若掷刀杖、瓦石误着彼身死者,不犯;若营事作房舍,误堕堑石、材木、椽柱杀人,不犯;重病人扶起,若扶卧、浴时、服药时,从凉处至热处,从热处至凉处,入房、出房、向厕往返,一切无害心而死,不犯。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椽(chuán) = 承屋瓦的圆木[rafter]。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不犯。”
##大妄语戒第四
= 除了是自我评估过高以外,如果夸赞自己拥有超人类的能力,超知识,等等。
尔时,世尊游于毗舍离猕猴江边高阁讲堂,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
时世尊告阿难:“诸有在毗舍离比丘,尽令集在讲堂。”
阿难即承佛教敕,诸比丘集会讲堂。
众僧集已,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毗舍离比丘已集讲堂,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在大众中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今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汝等诸有同和上、同师、随亲友知识,各共于此毗舍离左右,随所宜安居,我亦当于此处安居。
“何以故?饮食难得,令众疲苦。”
时诸比丘闻世尊教已,即各随同和上、同师亲友知识,于毗舍离左右安居。
世尊于毗舍离城内安居。
时有众多比丘,于婆裘河边僧伽蓝中安居者,作是念:“如今此国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我等作何方便,不以饮食为苦?”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寻即念言:“我今当至诸居士家语言:‘我得上人法,我是阿罗汉,得禅、得神通、知他心。’
“并复叹彼某甲得阿罗汉,得禅、得神通、知他心。
“中有信乐居士,所有饮食不敢自啖、不与妻子,当持供养我等。
“彼诸居士亦当称叹我等:‘此诸比丘真是福田可尊敬者!’
“我等于是可得好美饮食,可得安乐住,不为乞食所苦。”
尔时,婆裘河边诸比丘作是念已,即往至诸居士家,自说:“我得上人法,是阿罗汉,得禅、得神通、知他心。”
并复叹彼某甲比丘得阿罗汉,得禅、得神通、知他心。
时诸信乐居士信受其言,即以所有饮食、妻子之分,不食尽持供养诸比丘言:“此是世间可尊敬者!”
此诸比丘受诸居士供养,颜色光泽、和悦、气力充足。
诸余比丘在毗舍离安居者,颜色憔悴,形体枯燥,衣服弊坏;安居竟摄持衣钵,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尔时,世尊慰问诸比丘言:“汝等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饮食为苦耶?”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住止和合安乐;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以此为苦。”
在婆裘河边僧伽蓝中,安居诸比丘,颜色光泽和悦,气力充足;安居竟,摄衣持钵往世尊所,到已头面作礼在一面坐。
时世尊慰问诸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饮食为苦耶?”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住止和合安乐,不以饮食为苦。”
佛问言:“今世谷贵,人民饥馑,乞食难得,汝等以何方便,不以饮食为苦耶?”
馑(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缺乏[lack]。)
诸比丘即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以是故不以饮食为苦。
世尊问诸比丘:“汝等有实否?”
答言:“或有实、或无实。”
佛告诸比丘:“汝等愚人,有实尚不应向人说,况复无实而向人说。”
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二贼:一者实非净行自称净行,二者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在大众中故作妄语,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是中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于大众中故妄语,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者最上大贼。
“何以故?以盗受人饮食故。”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诃责婆裘河边僧伽蓝中安居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此愚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成(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如(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一增上慢比丘语人言:“我得道。”
彼于后时精进不懈,勤求方便证最上胜法;彼作是念:“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言:‘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而我慢心自言:“我得道;后勤方便,精进不懈,证最上胜法。
“我将无犯波罗夷耶?今当云何?
寻语诸同意比丘:“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言:‘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波罗夷不共住。
“我以增上慢故自称言:‘我得道。’
“后勤方便,精进不懈,证最上胜法;我将不犯波罗夷耶?
“善哉大德,为我白佛,随佛教敕我当奉行。”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诸比丘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端严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增上慢者不犯。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衣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食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住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比丘义如上。
“不知不见者,实无知见。
“自称者,自称说有信、戒、施、闻、智慧、辩才。
“人法者,人阴、人界、人入。
“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
“自言念在身、自言正忆念、自言持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进、自言得定、自言得正受、自言有道、自言修习、自言有慧、自言见、自言得、自言果。
“自言念在身者,有念能令人出离,狎习亲附此法,修习增广如调伏乘,守护观察善得平等,已得决定,无复艰难而得自在,是为自言得身念处。
狎(xiá) = 驯犬[tame]。(不重视或不注意[disregard]/亲近;接近[be close to]。)
狎习(xiá xí) = 亲近熟习。
“自言正忆念者,有念能令人出离,狎习亲附此法,修习增广如调伏乘,守护观察善得平等,已得决定,无复艰难而得自在,是为自言正忆念。
“自言得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进,亦如上说。
“自言得定者,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狎习亲附思惟此定,余如上说。
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三三昧 = Tayo Samadhi,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依大乘义章卷十三载,心体寂静,离于邪乱,称为三昧。此三昧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为三三昧,无漏定为三解脱门。三三昧之分类有下列四种:
|
||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
|
空三昧
|
Sunnata-samadhi,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
|
无相三昧
|
Animitta-samadhi,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
|
|
无愿三昧
|
Appanihita-samadhi,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
|
|
俱舍论卷二十八
|
有寻有伺三摩地
|
又作有觉有观三昧,系与寻伺相应之等持,为初静虑与未至定所摄。
|
无寻唯伺三摩地
|
又作无觉有观三昧,系唯与伺相应之等持,为静虑中间地所摄。
|
|
无寻无伺三摩地
|
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系不与寻伺相应之等持,由第二静虑之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所摄。以上,心之粗者称为寻,细者则为伺。
|
|
成实论卷十二
|
一分修三昧
|
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
|
共分修三昧
|
修定亦修慧,为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之中。
|
|
圣正三昧
|
入于法位而能证灭谛之三昧,称为圣正三昧。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又以定慧一时具足,故称圣正。
|
|
法华经玄义卷四
|
真谛三昧
|
破见思垢。
|
俗谛三昧
|
破恶业垢、尘沙垢。
|
|
中道三三昧
|
破无明垢。
|
“自言得正受者,想正受、无想正受、随法正受、心想正受、除色想正受、不除色想正受、除入正受、一切入正受,狎习亲附思惟此正受,余如上说。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自言有道者,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狎习亲附思惟此道,余如上说。
“自言修者,修戒、修定、修智、修解脱慧、修见解脱慧,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自言有智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狎习亲附思惟此智,余如上说。
“自言见者,见苦、见集、见尽、见道,若复作如是言:‘天眼清净观诸众生,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知有好丑、贵贱,随众生业报如实知之’;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自言得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舍、阿罗汉,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自言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狎习亲附,余如上说。
“如是虚而不实,不知、不见,向人说言:‘我得上人法。’
“口自向人说,前人知者波罗夷,说而不知者偷兰遮。
“若遣手印、若遣使、若书、若作知相,若知者波罗夷,若不知者偷兰遮。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自在静处作不静想,口说言:‘我得上人法’偷兰遮;不静处作静处想,口说言:‘我得上人法’偷兰遮。
“诸天、阿须罗、干闼婆、夜叉、饿鬼、畜生能变形有智,向说得上人法,知者偷兰遮,说而不知者突吉罗。
“手印遣使、若书、若作知相使彼知偷兰遮,彼不知突吉罗。
“畜生不能变形者,向说得上人法突吉罗。
“若人实得道,向不同意大比丘说:‘得上人法’突吉罗;若为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我等得是波罗夷。
“人作人想波罗夷,人疑者偷兰遮,人非人想偷兰遮,非人人想偷兰遮,非人疑亦偷兰遮。
“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为犯。
“不犯者,增上慢人自言:‘是业报因缘非修得。’
“若向同意大比丘说上人法,若向人说根、力、觉、意、解脱、三昧、正受法,不自称言我得;若戏笑说,或疾疾说,屏处独说,梦中说,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疾疾(jí jí) = 急忙貌;快速貌。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
#十三僧残法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
||
1.故出精戒
|
除他口腔、肛门、阴户而外,别依身体部分或自手指,故出精液所犯之罪。
|
贪欲有情
|
2.摩触女人戒
|
指心存欲念,故意以淫心接触女人肌肤,或抚摩女人身支者。
|
|
3.与女人粗语戒
|
指持淫欲之心对妇女作卑污淫秽之谈话。
|
|
4.向女人叹身索供戒
|
指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
|
|
5.媒人戒
|
即拉迁作媒。
|
|
6.过量房戒
|
指僧人未得僧伽开许,使用多生物、有诤、有灾等三种不净之地等不如法清净的屋基、材料,无施主营造度量超越长十肘、宽十肘半所成,能容纳四比丘以上之大房舍,不将大房舍予以处分之罪。
|
贪欲资具
|
7.有主僧不处分房戒
|
有(施)主僧不处分(而造)房舍。指僧人向施主乞求、索要在外造制的广大房舍及营造大房舍超过律经中规定限度者。
处分(chǔ fèn) = 处置。/处罚、惩治[take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punish;punishment]。
|
|
8.无根重罪谤他戒
|
即无犯戒根据而以犯重戒之罪谤其他僧人。
|
损恼
|
9.假根谤戒
|
即以虚假的犯戒根据诽谤其他僧人。
|
|
10.破僧违谏戒
|
指破和合僧而又违逆僧团之劝谏。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违谏(wéi jiàn) = 违式进谏。/不听进谏。
|
违谏
|
11.助破僧违谏戒
|
不得帮助犯戒僧人破和合僧,且不受劝谏。
|
|
12.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
「污家」者,指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为白衣送礼等,致被僧团驱;「摈」,离此他去,心存不服;「谤违僧谏」, 谤毁僧团,违逆僧团的劝谏。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
|
13.恶性拒僧违谏戒
|
恶性拒绝僧团的忠告,并违逆僧团的劝谏。
|
##故失精戒第一
= 有意图的射精,除非是在梦里。
= 不得手淫出精。
尔时,世尊游舍卫城。
时迦留陀夷,欲意炽盛,颜色憔悴,身体损瘦;于异时独处一房,敷好绳床、木床、大小褥被枕地,复敷好敷具,户外别安汤水洗足具,饮食丰足,欲意炽盛,随念忆想弄失不净,诸根悦豫,颜色光泽。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褥(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诸亲友比丘见已问言:“汝先时颜色憔悴身形损瘦,如今颜色和悦光泽,为是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耶?云何得尔?”
答言:“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
彼复问言:“以何方便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
答言:“大德,我先欲意炽盛,颜色憔悴,形体损瘦。
“我时在一房住,敷好绳床、木床、大小褥被枕地,复敷好敷具,户外别安汤水洗足之具,饮食丰足。
“我欲意炽盛,随念忆想弄失不净。
“我以是故住止安乐,颜色和悦光泽。”
诸比丘言:“汝所为甚苦,何以言安乐耶?所为不安而言安耶?
“此正法中说欲除欲,说慢除慢,灭除渴爱,断诸结使,爱尽涅槃;汝云何欲意炽盛,随念忆想弄失不净耶?”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审尔欲意炽盛,随念忆想弄阴失精耶?”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审尔(shěn ěr) = 果真如此。
报言:“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汝今云何于我清净法中出家,作秽污行弄阴失精耶?
“汝今愚人,舒手受人信施,复以此手弄阴堕精。”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愚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故弄阴失精,僧伽婆尸沙。”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有一比丘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有忆念,觉已作是念:“世尊与诸比丘结戒,弄阴失精僧伽婆尸沙。
“而我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而有忆念,将不犯僧伽婆尸沙耶?我今当云何?”
即具向同意比丘说:“世尊与诸比丘结戒,弄阴失精僧伽婆尸沙。
“我今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觉已作是念:‘我将不犯僧伽婆尸沙耶?’今当云何?’
“大德,可以此因缘为我白佛,若佛有所教敕,我当修行。”
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即集诸比丘告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精;是为五过失。
“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心入于法,系意在明相,不于梦中失精;是谓五功德。
“于梦中失精,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故弄阴失精,除梦中,僧伽婆尸沙。’
“比丘义如上。
“弄者,实心故作失精;精有七种:青、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何者精青色?转轮圣王精也。
“何者精黄色?转轮圣王太子精也。
“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
“何者精白色?负重人精也。
“何者精黑色?转轮圣王第一大臣精也。
“何者精酪色?须陀洹精也。
“何者精酪浆色?斯陀含人精也。”
尔时,有一婆罗门,居闲静处诵持咒术,彼经所说,若故堕精者,命终生天。
彼欲求天道,常弄阴失精。
时有一婆罗门出家为道者,闻此言,为生天故,即便弄阴失精。
彼疑,语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言:“僧伽婆尸沙。
“若为乐故、为药故、为自试出精故、为福德故、为祠天故、为生天故、为施故、为种子故、为自憍恣故、为自试力故、为好颜色故,为如是事弄失,一切僧伽婆尸沙。
憍恣(jiāo zì) = 骄傲放纵。
“若忆念弄失精,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弄欲出青精,若出,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弄欲出青精,乃出黄、赤、白、黑酪、酪浆色,僧伽婆尸沙。
“若欲出黄,乃出赤、白、黑酪、酪浆青色,僧伽婆尸沙。
“赤、白、黑酪色、酪浆色亦如是。
“欲为乐故忆念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
“欲为乐故忆念弄,欲失青不净,若失,僧伽婆尸沙。
“欲为乐故忆念弄,欲失青不净,乃至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僧伽婆尸沙。
“欲为乐故忆念弄,欲失黄、赤、白、黑酪色、酪浆色青色亦如是。
“若欲为药故、为欲自试故、为福德故、为祭祀故、为生天故、为施故、为种子故、为自憍恣故、为自试力故、为颜色和悦故亦如是。
“若于内色、外色、内外色;水、风、空。
“内色者:受色。
“外色者:不受色。
“内外色者:受不受色。
“水者:若顺水、若逆水、若以水洒。
“风者:若顺风、若逆风、或口吹。
“空者:自空动身。
“若于内色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
“若于内色忆念弄,欲失青不净,若失,僧伽婆尸沙。
“若于内色弄,欲失青不净,乃失黄、赤、白、黑酪、酪浆色,僧伽婆尸沙。
“若为乐故于内色忆念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
“若为乐故于内色忆念弄,欲失青不净,若失,僧伽婆尸沙。
“若为乐故于内色忆念弄,欲失青不净,乃失黄、赤、白、黑酪、酪浆色,僧伽婆尸沙。
“若为药故,乃至为颜色和悦故亦如是;于外色亦如是,于内外色亦如是,水风空亦如是,忆念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不失,偷兰遮。
“若比丘方便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不失,偷兰遮。
“若比丘教比丘方便弄失不净,若失,偷兰遮;不失,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比丘方便弄失不净,若失,偷兰遮;不失,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教余人弄失不失,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夜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名为犯。
“不犯者,梦中失,觉已恐污身、污衣床褥,若以弊物、树叶、器物盛弃,若以手捺弃,若欲想出不净,若见好色不触失不净,若行时自触两髀,若触衣触涅槃僧失不净,若大便、小便时失不净,若冷水、暖水洗浴失不净,若在浴室中用树皮细末药泥土浴失不净;若手揩摩失不净,若大啼哭,若用力作时,一切不作出不净意,不犯。
捺(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髀(bì) = 大腿[hip]。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摩触女人戒第二
=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和女人有身体接触,握她的手,握她的头发,抱她身体的一部份。
= 不得摩触女人。
佛在舍卫国。
时迦留陀夷,闻佛所制不得弄阴堕精,便手执户钥在门外立,伺诸妇女居士家妇女童女来,语言:“大妹,可来入房看。”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将至房中捉扪摸呜口。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扪摸(mén mō) = 抚摸。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乐者便笑其所作,不乐者便瞋恚骂詈出房,语诸比丘言:“大德当知,不善、非法、非宜、不得时。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我常谓是安隐处、无患、无灾变、无怖惧处,今更于中遭遇灾变恐惧;本谓水能灭火,今更水中生火。
“迦留陀夷将我等至房中,牵捉、呜口、扪摸。
“我等夫主在本房中,牵挽作如是事犹不堪忍,况今沙门释子乃作此事。”
挽(wǎn) = 牵引;拉[draw;pull]。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迦留陀夷言:“世尊制戒不得弄阴失精,汝今云何手执户钥于门外立,伺诸妇女若居士家妇女来,将入房看,便捉扪摸呜口耶?”
如是呵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迦留陀夷,云何?汝实尔否?”
答言:“尔。”
世尊尔时呵责迦留陀夷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婬欲意,与女人身相触,若捉手、若捉发,若触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比丘义如上。
“婬欲意者,爱染污心。
“女人者,如上说。
“身者,从发至足。
“身相触者,若捉摩、重摩、或牵、或推、或逆摩、或顺摩,或举、或下、或捉、或捺。
“若捉摩者,摩身前后。
“牵者,牵前。
“推者,推却。
“逆摩者,从下至上。
“顺摩者,从上至下。
“举者,捉举上。
“下者,若立捉令坐。
“捉者,若捉前、捉后、捉乳、捉髀。
“捺者,捺前、捺后、若捺乳、捺髀,僧伽婆尸沙。
“若女作女想,女扪摸比丘身,身相触欲意染着受触乐,僧伽婆尸沙。
“女作女想,女以手扪摸比丘,动身欲意染着受触乐,僧伽婆尸沙。
“如是乃至捉捺亦如是。
“是女疑者,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身触彼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女以身衣璎珞具触比丘身,欲心染着受触乐,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女以身衣璎珞具触比丘身,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偷兰遮。
“女作女想,以身触女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以身触女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动身受触乐,偷兰遮。
“若女作女想,女以身衣璎珞具触比丘身,欲心染着动身不受触乐,偷兰遮。
“女作女想,女以身衣璎珞具触比丘身,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
“女作女想,身相触,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偷兰遮。
“女作女想,身相触,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偷兰遮。
“如是捉摩乃至捉捺,一切偷兰遮;若女疑,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动身,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不受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女作女想,以身衣触身衣璎珞具,欲心染着受触乐动身,突吉罗。
“乃至捉捺,一切突吉罗;是女疑,突吉罗。
“若比丘与女人身相触,一触一僧伽婆尸沙;随触多少。一一僧伽婆尸沙。
“若天女、阿修罗女、龙女、饿鬼女、畜生女能变形者,身相触偷兰遮;畜生不能变形者,身相触,突吉罗。
“若与男子身相触,突吉罗。
“与二形身相触者,偷兰遮。
二形 = 梵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若女人作礼捉足,觉触乐不动身,突吉罗。
“若比丘有欲心触衣钵、尼师檀、针筒、草𦮽乃至自触身,一切突吉罗。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人女人女想,僧伽婆尸沙;人女生疑,偷兰遮;人女非人女想,偷兰遮;非人女作人女想,偷兰遮;非人女生疑,偷兰遮。
“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有所取与相触、戏笑相触、若相解时相触,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