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
初分之三
#十三僧残法(续)
##与女人粗语戒第三
=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猥亵的话暗示女人上床,像年轻男女一样。
= 不得与女人说淫荡的粗语。
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闻世尊所制戒,不得弄阴堕精、不得身相摩触,便持户钥在门外立,伺诸妇女若居士家妇女来,语言:“诸妹,可入我房看。”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将至房中已,向彼以欲心粗恶语。
诸女乐者笑其所言,不乐者瞋恚骂詈出房,语诸比丘:“大德当知,今我所见事,非善、非法、非宜、不得时。
“我常谓是处安隐、无患、无灾变、无怖惧处,今日乃更生畏怖身毛为竖。
“我等本谓水能灭火,而今火从水生。
“何以知之?迦留陀夷见将入房,婬欲意粗恶语见向。
“我在家时夫主作粗恶语向我,犹不能堪忍,况今出家之人恶口如是。”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迦留陀夷,广说如上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于大众中知而故问:“云何迦留陀夷,汝审有此事耶?”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答言:“如是。”
时世尊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迦留陀夷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婬欲意,与女人粗恶婬欲语,随所说粗恶婬欲语,僧伽婆尸沙。’
“比丘义如上。
“婬欲意者如上。
“女人者亦如上。
“粗恶者,非梵行。
“婬欲语者,称说二道好恶。
二道 = 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难行道与易行道。/有漏道与无漏道。/教道与证道。/谓大小便之二处。
“若自求、若教他求、若问、若答、若解、若说、若教、若骂。
“求者,言与我二道作如是如是事,若复作余语。
“教他求者,若天、若梵、水神、摩醯首罗天佑助我,共汝作如是如是事,若复作余语。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问者,问汝大小便道何似?汝云何与夫主共事?云何复与外人共通?若复作余语。
“答者,汝大小便道如是,汝与夫主外人共通如是,若复作余语。
“解者,说者亦如是。
“教者,我教汝如是治二道,汝可令夫主外人敬爱,若复作余语。
“骂者,若言:‘汝破坏、腐烂、烧燋、堕落与驴作如是’,若复作余语骂。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若比丘与女人一返粗恶语,一僧伽婆尸沙。
“随粗恶语多少说而了了者,一一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若与指印书、遣使作相,令彼女人知者,僧伽婆尸沙;不知者,偷兰遮。
“除此大小便道,说余处好恶,偷兰遮。
“天女、阿须罗女、夜叉女、龙女、畜生女能变形者,黄门、二形,粗恶语令彼知者,偷兰遮;不知者,突吉罗。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二形 = 梵Ubhaya-vyan-janaka,译作二相者、二根者。指男子性器(男根)与女子性器(女根)。此处则指兼具男女性器,生理异常者。其于佛道之修行及为僧伽之内众,无指导他人之资格,故与扇搋、半择迦者同,不准出家、受戒。
“若指印、若书、若遣使、若现知相令彼知者,偷兰遮;不知者,突吉罗。
“畜生不能变形者,向说粗恶语者,突吉罗。
“若向男子粗恶语,突吉罗。
“若比丘欲意,粗恶语粗恶语想,僧伽婆尸沙;粗恶语生疑者,偷兰遮。
“非粗恶语粗恶语想,偷兰遮;非粗恶语疑,偷兰遮。
“人女人女想,僧伽婆尸沙;人女疑,偷兰遮;人女非人女想,偷兰遮。
“非人女作人女想,偷兰遮;非人女疑,偷兰遮。
“比丘尼,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为女人说不净恶露观:‘大妹当知,此身九疮、九孔、九漏、九流,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
“当说此不净时,彼女人谓说粗恶语;若说毗尼时言次,及此彼谓粗恶语;若从受经、若二人同受若彼问、若同诵、若戏笑语、若独语、若疾疾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不犯。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言次(yán cì) = 言谈之间。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向女叹身索供戒第四
= 为情欲所征服,动了心,用赞美他自己的感官的语言来暗示女人上床。
= 不得勾引女人以身行淫。
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已闻世尊制戒,不得弄阴堕精、不得与女人身相触、不得向女人粗恶语,便执户钥在门外立,伺诸妇女若居士家妇女来,语言:“诸妹,可入我房看。”
将入房已自赞叹身言:“诸妹知否?我学中第一,我是梵行、持戒、修善法人,汝可持婬欲供养我。”
时喜乐者默然笑其所言,不乐者骂詈而出,告诸比丘言:“大德当知,我等向所见事,非善、非宜、非法、不得时。
“我常信,此处无患、无灾变、无恐惧处;云何今日乃更生畏怖,身毛为竖;我本谓水能灭火,而今火从水生。
“我在家时夫主向我作如是语犹不堪忍,况出家之人乃作如是言。”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迦留陀夷:“汝云何闻世尊制戒、不得弄阴失精、不得与女人身相触、不得婬欲粗恶语。”
呵责广说如上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审尔否?”
答言:“尔。”
尔时世尊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迦留陀夷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婬欲意,于女人前自叹身言:“大妹,我修梵行、持戒、精进修善法,可持是婬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一最”,僧伽婆尸沙。’
十句义 = 为佛教僧团建立之十种基本精神。据四分律卷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五分律卷一、十诵律卷一等载,十句义即:(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 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已信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
“比丘义如上。
“婬欲意者如上。
“女人者如上。
“叹身者,叹身端正好颜色,我是刹帝利、长者、居士、婆罗门种。
“梵行者,勤修离秽浊。
“持戒者,不缺、不穿漏、无染污。
“善法者,乐闲静处,时到乞食、着粪扫衣,作余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间坐、露坐、树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呗匿、多闻、能说法、持毗尼、坐禅。
呗匿/婆陟/婆师/呗 = Patha,意译为止息、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即附以曲调而讽诵经文。于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断外缘,止息内心妄念,方堪作法事。又其偈颂多赞佛德,故称呗赞。佛世时有善于呗道者,称呗比丘或铃声比丘。佛教东传之初,汉土之人未知呗道之音调,据传至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响,深感神理,始摹其音声节拍,制作曲谱,后广为流传。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衣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食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住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作如是自叹誉已供养我来,不说婬欲者,偷兰遮;若说婬欲,僧伽婆尸沙。
“若在人女前,一自叹誉身,一僧伽婆尸沙。
“随自叹身多少了了者,一一僧伽婆尸沙;说而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手印、若书信、若遣使、若现知相令彼知者,僧伽婆尸沙;不知者,偷兰遮。
“除二道,更为索余处供养,偷兰庶。
“天女、阿须罗女、龙女、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能变形者,向自叹誉身说而了了者,偷兰庶;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指印、若书信、若遣使、若现知相,叹说身令彼知者,偷兰遮;说而不知者,突吉罗。
“畜生不能变形,向彼自叹誉身者,突吉罗。
“向男子自叹誉身,突吉罗。
“人女人女想,僧伽婆尸沙;人女疑,偷兰遮;人女作非人女想,偷兰遮。
“非人女作人女想,偷兰遮;非人女疑,偷兰遮。
“比丘尼,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语女人言:‘此处妙尊最上,此比丘精进、持戒、修善法,汝等应以身业慈、口业慈、意业慈供养彼’,诸女意谓:‘比丘为我故自赞身’;若为说毗尼时言说相似,而彼自谓赞身;若从受经诵经、若二人共受诵、若问若同诵、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梦中语、若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媒人戒第五
= 从事男女之间的婚姻和关系。
= 不得充当男女关系的媒人。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名迦罗,本是王大臣,善知俗法;彼作如是媒嫁,向男说女、向女说男。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时罗阅城中诸居士,欲有所嫁娶尽往咨问迦罗。
迦罗答言:“须我至彼家先当观视。”
观视已,往诸居士家语言:“汝欲与某甲为婚者随意。”
时诸居士即如其言与作婚娶。
时诸男女婚娶得适意者,便欢喜供养赞叹言:“令迦罗常得欢乐如我今日;何以故?由迦罗故使我得如此欢乐,令迦罗及余比丘亦得供养。”
若彼男女婚娶不得适意者,便作是言:“当令迦罗常受苦恼如我今日;何以故?由迦罗故令我嫁娶受如是苦,令迦罗及诸比丘亦受苦恼不得供养。”
时罗阅城中不信佛法僧诸居士自相谓言:“汝等若欲得与大富、多财饶宝为婚者,可往沙门释子中问之,随时供养亲近恭敬可得如意;何以故?此沙门释子善知媒嫁,此男可娶彼女、彼女可与此男。”
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迦罗比丘:“云何媒男与女,媒女与男?”
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罗:“汝审尔媒嫁否?”
答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我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离欲事,汝今云何乃作和合欲事?”
诃责已告诸比丘:“此迦罗愚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顷,僧伽婆尸沙。’
私通(sī tōng) = 暗中勾结[have
secret communication with]。/除娼妓外,非夫妇间的淫行,称为「私通」[fornication;have illicit sexual intercourse]。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比丘义如上。
“往来者,使所应可和合者是。
“女人有二十种,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姊护、兄姊护、自护、法护、姓护、宗亲护、自乐为婢、与衣婢、与财婢、同作业婢、水所漂婢、不输税婢、放去婢、客作婢、他护婢、边方得婢。
“母护者,母所保。
“父护者,父所保。
“父母护、兄护、姊护、兄姊护亦如是。
“自护者,身得自在。
“法护者,修行梵行。
“姓护者,不与卑下姓。
“宗亲护者,为宗亲所保。
“自乐为婢者,乐为他作婢。
“与衣者,与衣为价。
“与财者,乃至与一钱为价。
“同业者,同共作业若未成夫妇礼。
“水所漂者,水中救得。
“不输税者,若不取输税。
“若放去婢者,若买得、若家生。
“客作者,雇钱使作,如家使人。
“他护者,受他华鬘为要。
“边方得者,抄劫得。
抄(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
“是谓二十种;男子亦有二十种,亦如是。
“母护男、母护女,遣比丘为使,语彼言:‘汝为我作妇、若与我私通。’
“若言须臾间、若一念顷、若比丘自受他语、自往语彼、受彼语还报者,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自往语彼、遣使持报语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遣使语彼、自持报语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若遣使语彼、遣使持报语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自作书持往彼、自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报书(bào shū) = 回信。
“若比丘自受语、自作书持至彼、遣使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遣使持书至彼、自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遣使持书至彼、遣使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指印、现相各作四句,亦如是。
“若比丘自受书持至彼、自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持至彼、遣使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遣使持至彼、自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遣使持书至彼、遣使持报书还,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自持指印往彼、自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指印(zhǐ yìn) = 手指留下的痕迹,也指按出来的指纹[fingerprint]。
还报(huán bào) = 返回报告。/答复。/回报。/报应。/报复。
“若比丘自受书、自持指印往彼、遣使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遣使持指印往彼、自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书、遣使持指印往彼、遣使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现相四句亦如是,受语四句亦如是;指印十六句亦如是,现相十六句亦如是。
“若比丘自受语、自持书至彼、自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自持书往彼、遣使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遣使持书往彼、自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遣使持书往彼、遣使持指印还报,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自受语、自持书往彼、自持现相还报,四句亦如是。
“若比丘自受语、自持指印往彼、自持现相还报,四句亦如是。
“若比丘自受书、自持指印往彼、自持现相还报,四句亦如是。
“若比丘自受语、往彼、还报,僧伽婆尸沙;自受语、往彼、不还报,偷兰遮。
“若闻语、往彼说、不还报,偷兰遮;若与语而不受、便往彼说、还报,偷兰遮。
“若受语、不往彼说、不还报,突吉罗。
“若闻语、不往彼说、不还报,突吉罗。
“若不受语、往说、不还报,突吉罗。
“若言已嫁与他、若言至余处、若言死、若言贼将去、若言无,一切偷兰遮。
“若言癞病、若痈、若白癞、干痟、瘨狂、若痔病、若道有疮、若有脓出不断,如是还报此语,僧伽婆尸沙。
癞(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痟(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瘨(diān) = 灾害。/古同“癫”。
“若比丘一返媒嫁人女,僧伽婆尸沙。
“随媒嫁多少说而了了,一一僧伽婆尸沙;若说不了了,偷兰遮。
“若书指印、若现相来往说,僧伽婆尸沙。
“若现相令彼知,僧伽婆尸沙;不知,偷兰遮。
“除二道,说身处处支节媒嫁者,偷兰遮。
“天女、阿须罗女、龙女、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能变形者,黄门、二根、媒嫁,说而了了者,偷兰遮;若不了了,突吉罗。
“书指印、现相令彼知,偷兰遮;不知者,突吉罗。
“若畜生不能变形,媒嫁,突吉罗。
“媒嫁男,突吉罗。
“若比丘来往媒嫁作媒嫁想,僧伽婆尸沙;媒嫁疑,偷兰遮;媒嫁作不媒嫁想,偷兰遮。
“不媒嫁作媒嫁想,偷兰遮;不媒嫁疑,偷兰遮。
“人女人女想媒嫁者,僧伽婆尸沙;人女疑,偷兰遮;人女作非人女想,偷兰遮。
“非人女作人女想,偷兰遮;非人女疑,偷兰遮。
“若比丘持他书往,不看者,突吉罗。
“若为白衣作余使,突吉罗。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比丘尼,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此是犯。
“不犯者,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若为父母病患、若系闭在狱看书持往、若为信心精进优婆塞病、若系在狱看书持往、若为佛为法为僧为塔、若为病比丘看书持往,如是无犯。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无主僧不处分过量房戒第六
= 拿由乞讨而获得的利益来建自己的小屋时(无赞助者),地点,屋子大小,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 不得在不适宜的地基上自建过于广大的房屋。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尔时世尊听诸比丘作私房舍。
听(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听凭,任凭[allow;let]。)
时有旷野国比丘,闻世尊听诸比丘作私房舍,彼即私作大房舍;彼作大房舍功力烦多,常行求索为务言:“与我工匠巧人,给我车乘并将车人,给我材木竹草绳索。”
以比丘乞求烦多故,时诸居士遥见比丘回车远避,或入诸里巷、或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头直去,不与比丘相见。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何以故?恐比丘有所求索故。
时复有一旷野比丘,欲起房舍自斫树。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时彼树神多诸子孙,彼作是念:“我今子孙多,此树我所依止,为我覆护;而此比丘斫截坏,我今宁可打此比丘。”
彼鬼复作是念:“我今不先捡挍便打,恐违道理,今宁可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教敕,我当奉行。”
挍(jiào) = 同“校”。比较;估量。
念已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以上事具白世尊。
世尊赞叹言:“善哉,乃能不打持戒比丘,若打获罪无量;汝今速往恒河水边,有一大树名曰娑罗,有神始命终,汝可居止。”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据诸经之记载,释尊于拘尸那揭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其树每边一双中之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皮干皆爆裂堕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故此双树亦称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时彼神头面礼世尊足,遶三匝已即没不现。
遶(rào) = 同“绕”。
时尊者摩诃迦叶,从摩竭国将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来至旷野城止宿;明旦至时着衣持鉢入城乞食,行步端严视瞻不斜,屈伸俯仰与众有异。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旷野城 = 乃位于古印度摩竭陀与憍萨罗二国间之大城。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载,彼处原为大旷野,有五百群贼常杀害商旅,故两界之行人绝迹。时影胜王闻知,即命大将消灭群贼。群贼哀求请活,大将慈心悲愍,乃于两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是为此城之由来。
时城中诸居士遥见比丘便避,入里巷及入市肆,或自入舍或低头直去,不与比丘相见。
迦叶见此事已便问一人言:“此诸居士何故见比丘各逃避不与相见耶?”
彼人答言:“迦叶,世尊听诸比丘作私房舍,乞求烦多,以是故诸人逃避耳。”
时迦叶闻此语已怅然不乐。
怅(chàng) = 因失意而不痛快[disappointed]。
尔时世尊从罗阅城,将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诣旷野城,各敷座而坐。
时迦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偏露右臂胡跪合掌白佛言:“向者入城乞食,见诸居士遥见诸比丘,各自逃避不与相见...。”
广说如上已,头面礼足遶三匝而去,出旷野城。
何以故?恐旷野诸比丘生瞋恚心故。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忆昔日,在此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有一神来诣我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立白我言:‘世尊听旷野比丘作私房舍,多所乞求广说如上。’
“我今问汝等,审尔私作房舍多所乞求否?”
答言:“审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汝云何以我听作私房舍而便作大房舍,多所乞求、非法而乞,此物难受。”
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往昔此恒水侧有一蠡髻梵志,常居此水边,颜貌憔悴,形体羸瘦;时我诣彼与共相见,问言:‘汝何以形体羸瘦,颜貌憔悴?’
蠡(lǐ) = 虫蛀木[eat;insect eats a wood]。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
“彼即报我言:‘此河水中有一龙王名曰摩尼揵大,自出其宫来至我所,以身遶我头覆我上;时我作是念:“龙性暴急恐害我命。”
“‘我以此忧患致使形体羸瘦,颜貌憔悴耳。’
“时我语彼梵志言:‘汝欲使此龙常在水中,不出至汝所,汝意住否?’
“梵志答言:‘实欲使此龙不来至我所。’
“我即问梵志:‘彼龙有璎珞否?’
“梵志答言:‘颈下有好珠璎珞。’
“佛语梵志:‘若此龙出水来至汝所,时当起迎,语言:“龙王且止,持汝颈下珠璎珞与我来。”
“‘并为说偈:
“‘我今须如此,颈下珠璎珞,汝以信乐心,施我严好珠。’
“时彼梵志受我语已,后龙王从水中出至梵志所,遥见即起往迎,语言:‘止!止!龙王,愿持汝颈下珠璎与我。’
“而说偈言:
“‘我今须如此,颈下珠璎珞,汝以信乐心,施我严好珠。’
“尔时龙王复以偈报梵志言:
“‘我所致财宝,缘由此珠故;汝是乞求人,不复来相见。
“‘端正好净洁,索珠以惊我;不复来相见,何为与汝珠?’
“于是龙王即时还宫,止不复还。”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求人不爱,过求致怨憎;梵志求龙珠,便不复相见。’
“汝等比丘当知,乃至畜生尚不喜人乞,而况于人多求无厌而不憎恶?
“云何旷野比丘痴人,私作大房舍多所乞索?”
广说如上已,世尊复告诸比丘:“吾昔一时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比丘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我慰劳问讯:‘汝曹住止安乐否?不以乞食为苦耶?’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答我言:‘我等住止安乐,不以乞食为苦;我所住林间正患众鸟,于夜半后悲鸣相呼,乱我定意,以此为患。’
“佛告诸比丘言:‘欲令此鸟不复还林止宿否耶?’
“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实不欲令此鸟还林止宿。’
“佛告诸比丘:‘汝伺彼鸟还林宿时,语鸟言,与我两翅来,我今急须用。’
“比丘报:‘言。’
“尔时彼比丘受我教已,便伺彼鸟还林宿时,夜欲过半至彼鸟所,语言:‘我今急须汝两翅,与我来。’
“时诸鸟心自念言:‘此比丘从我乃乞如是!’
“即出林去,更不复还。”
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乃至鸟兽犹尚不喜乞索,况复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恶?旷野比丘痴人,私作大房舍多所求索。”
广说如上已,复告诸比丘:“昔有族姓子名赖吒婆罗,出家为道,乃至父母家终不乞求。
赖吒和罗/罗吒波罗/赖吒拔檀/赖吒和罗 = Ratthapala,意译为护国。又称大净志。中印度西北方居楼国(Kuru)俞芦吒村(Thullakotthita)富豪之子。佛陀至其国教化时,跟随佛陀出家,得悟后归国。父母谋以美女诱其还俗,该女反受教诫。其后,又度化拘牢婆王(Koravya)。后马鸣(梵Asvaghosa)于华氏城(梵Pataliputra)将尊者一代之事迹编成戏曲‘赖吒和罗’,亲自公开演出,颇得民众好评,而令五百位王子及众多市民舍俗出家,该戏曲因此遭王禁演。
“时父语赖吒婆罗言:‘汝知否?我自省察,希有人不从我乞者,汝亲是我子,何不从我乞耶?’
“‘多求人不爱,不得怀怨恨,是故我不乞,恐生增减故。’
“比丘当知,赖吒婆罗自于父母家尚不从乞,况汝等比丘乃在诸居士家多所求索令彼不喜。”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非时乞求、不耎乞求、不正乞求。
耎(ruǎn) = 软弱,弱[weak;feeble]。(软,与“硬”相对[soft]。)
世尊无数方便称赞知时乞求、柔软乞求、正乞求已;告诸比丘:“旷野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己,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十二搩手、内广七搩手;当将余比丘指授处所,彼比丘当指示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处、妨处,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己,不将余比丘指授处所,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搩(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一张手/一拆手/一搭手/一磔手 = Vidatthi,为古代印度之长度单位。磔,张开之意。一磔手即中指与拇指两指端张开之距离,称为十二指幅,约今之二十三公分。
“比丘义如上。
“自乞者,彼处处乞索。
“屋者,房也。
“无主者,彼无有人,若一、若两、若众多。
“自为己者,自求索、自为作也。
“应量者,长佛十二搩手、内广七搩手。
“难处者,有虎狼、师子、诸恶兽、下至蚁子;比丘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株、荆棘,当使人掘出;若有埳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畏水淹渍,当预设隄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有语,是谓难处。
株(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陂(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隄(dī) = 同“堤”。
“妨处者,不通草车回转往来,是谓妨处。
“彼比丘看无难处、无妨处已,到僧中脱革屣、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己;我今从众僧乞,知无难、无妨处。’
屣(xǐ) = 鞋子[shoe]。
“如是再三说。
“尔时众僧当观察,此比丘为可信否?
“若可信、即当听使作;若不可信、一切众僧应到彼处看。
“若众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到彼处看。
“若彼处有难、有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无难、有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有难处、无妨处,不应与处分;若无难、无妨处,应与处分,应如是与。
“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应作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己,今从众僧乞处分无难、无妨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当与某甲比丘处分无妨、无难处;白如是。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己,从僧乞处分无难、无妨处;僧今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作房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至最后泥治讫是。
墼(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若不被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
“僧不处分、过量、有难、无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过量、无难、有妨处,二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
“僧不处分、不过量、有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
“僧处分、过量、有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处分、过量、无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处,二突吉罗。
“僧处分、不过量、有难、无妨处,一突吉罗。
“僧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处,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处,二僧伽婆尸沙。
“僧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
“僧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僧不处分、过量、有难、有妨处,自作屋成者,二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作而不成,二偷兰遮、二突吉罗。
“若使他作成,二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作而不成,二偷兰遮、二突吉罗。
“若为他作屋成,二偷兰遮、二突吉罗;作而不成,四突吉罗。
“若作屋以绳拼地应量,彼作者过量,作者犯。
拼(pīn) = 绑[bind;tie]。(合在一起;连合;连缀[put
together;join together]。)
“若比丘教人按绳墨作,彼受教者言如法作而过量,彼受教者犯。
“彼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不还报,作者犯。
“若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教者不问:‘如法作否?’;教者犯。
“若僧不处分作不处分想,僧伽婆尸沙;若僧不处分疑,偷兰遮;僧不处分作处分想,偷兰遮。
“僧处分作不处分想,偷兰遮;僧处分有疑,偷兰遮。
“过量亦如是。
“若有难有难想,突吉罗;有难疑,突吉罗;若有难无难想,突吉罗。
“若无难有难想,突吉罗;若无难疑,突吉罗。
“妨处亦如是。
“比丘尼,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僧处分作;无难处、无妨处作;如法拼作;若为僧作;为佛图、讲堂、草菴、叶菴;若作小容身屋;若作多人住屋,如是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有主僧不处分房戒第七
= 为自己建大型住处时(有赞助者),地点和仪式必须合律藏规定。
= 不得向施主索取无必要的、过于广大的房屋。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瞿师罗园精舍/美音精舍/瞿师罗园 = Ghositarama,位于古代中印度憍赏弥国。即瞿师罗长者建精舍奉施释尊之园林。
时优填王与尊者阐陀亲友知识,语言:“欲为汝作屋,随意所好,何处有好地堪起房舍亦任意作。”
优填王 = Udayana,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Kausambi)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曾升至三十三天,为生母说法,彼时,优填王未能礼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王乃痊愈。
阐陀 = 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意译欲作、应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踰城时随从之驭马者。后出家,成为六群比丘之一。直至佛陀入灭后,阐陀始受默摈法之惩治,遂从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即阐陀论。为古代印度外道六论之一。阐陀,系吠陀经典中由韵文所组成之部分;阐陀论,即讲述音韵等之论书,属于吠陀之辅助学。
报言:“大佳。”
尔时近拘睒弥城有尼拘律神树,多人往反,象马车乘止息其下。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尊者阐陀往伐此树作大屋。
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断众生命,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有如是好树,多人往反象马车乘止息其下,而斫伐作大屋。”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言:“有如是好树,多人往反象马车乘止息其下,云何斫伐作大屋?”
尔时诸比丘呵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阐陀:“汝实尔否?”
答曰:“实尔。”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
“有如是好树,多人往返象马车乘止息其下,云何斫伐作大屋?
“汝不应斫伐神树,若斫伐得突吉罗。”
世尊以无数方便诃责已,告诸比丘:“阐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己作,当将余比丘往指授处所,彼比丘应指授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处、妨处作大房,有主为己作,不将余比丘往看指授处所,僧伽婆尸沙。’
“比丘义如上。
“大者,多用财物。
“房者,屋也。
“有主者,若一、若二、若众多人。
“为己者,自为己身作。
“难处者,师子、虎狼、熊罴下至蚁子。
罴(pí) = 棕熊[brown bear]。
“若比丘不为彼所娆者应平治地,若有树株、若有石、若有刺棘应除去,若有坑坎泥水应填满平治,若畏水应设提防,若有人识认者应先断了,是谓无难处。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无妨处者,中间容草车回转,是谓无妨处。
“彼比丘作无难、无妨处竟,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上座足、胡跪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欲作大房,有主自为己,今从僧乞指授无难无妨处。’
指授(zhǐ shòu) = 指点教导。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僧应观察彼人,为可信否?有智慧否?
“若有信、有智慧,即信彼,应与羯磨。
“若无信、无智慧,应举众往。
“若遣有信、有智慧者,往指授处所。
“若彼处所有难、有妨处,不应指授;若有难、无妨处,亦不应指授;若无难、有妨处,亦不应指授;若无难、无妨处,应与指授。
“应作如是指授。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欲作大房,有主自为己,今从僧乞指授无难、无妨处;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作大房,有主自为己,从僧乞指授无难、无妨处;今僧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谁诸大德忍僧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作房者应知初安石、安土墼、泥抟,是房竟者乃至泥治讫者是也。
“若僧不差指授、有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chà
= 低;次;不好[poor;bad]/cī = 参差不齐[uneven]/chài
= 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僧不处分、有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无难、有妨处,一僧伽婆尸沙、一突吉罗。
“僧处分、有难、有妨处,二突吉罗。
“僧处分、有难、无妨处,一突吉罗。
“僧处分、无难、有妨处,一突吉罗。
“僧不处分、无难、无妨处,一僧伽婆尸沙。
“若比丘僧不处分、有难、有妨处起大房,有主自为己,作竟,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作而不成者,一偷兰遮、二突吉罗。
“若教人作成者,一僧伽婆尸沙、二突吉罗;作而不成者,一偷兰遮、二突吉罗。
“为他起房竟者,一偷兰遮、二突吉罗;作而不竟者,三突吉罗。
“僧不处分作不处分想,僧伽婆尸沙;僧不处分生疑,偷兰遮;僧不处分作处分想,偷兰遮。
“僧处分作不处分想,偷兰遮;僧处分生疑,偷兰遮。
“有难有难想、有妨有妨想,各五句亦如是。
“比丘尼,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僧处分、无难处、无妨处作;为僧、为佛图、讲堂、草庵、叶庵、小容身屋;为多人作屋,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无根重罪谤他戒第八
= 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Parajika而无凭证时。
= 不得无据诽谤。
尔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牢固,我今当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复作是念:“我今宜可以力供养,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耶。”
差次(chà cì) = 分别等级或轻重次序。
时沓婆摩罗子晡时从静处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在静处,心作是念:‘是身不牢固,以何方便求牢固法?我今宁可以力供养,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请饭食耶。’”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世尊告诸比丘:“差沓婆摩罗子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请饭食。”
白二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沓婆摩罗子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沓婆摩罗子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谁诸长老忍僧差沓婆摩罗子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请饭食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沓婆摩罗子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即为僧分卧具:同意者共同;阿练若阿练若共同;乞食乞食共同;纳衣纳衣共同;不作余食法不作余食法共同;一坐食一坐食共同;一抟食一抟食共同;冢间坐冢间坐共同;露坐露坐共同;树下坐树下坐共同;常坐常坐共同;随坐随坐共同;三衣三衣共同;呗匿呗匿共同;多闻多闻共同;法师法师共同;持律持律共同;坐禅坐禅共同。
时罗阅只有客比丘来,沓婆摩罗子即随次第所应得卧具分与。
时有一长老比丘向暮上耆阇崛山。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手出火光与分卧具,语言:“此是房、此是绳床、是木床、是大小蓐、是卧枕、是地敷、是唾壶、是盛小便器、此是大便处、此是净地、此是不净地。”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净地 = 为比丘可居住而不犯戒之清净地。
时世尊赞言:“我弟子中分僧卧具者,沓婆摩罗子最为第一。”
时有慈地比丘来至罗阅城中。
慈地比丘 = 指慈(Mettiya)与地(Bhummajaka)二比丘,为佛陀之弟子。据五分律卷三载,慈、地二比丘为兄弟,福德极薄,分卧具、食物及差会时,常得粗恶者。偶若被差遣至好处,施家之长者知二比丘乃无清净行之人,唯供养粗恶之食,二比丘遂生恶嗔之心,嗔怨为众僧分卧具饮食之陀罗骠(Dabba)尊者,乃前往其妹弥多罗(Mettiya)比丘尼处,共谋诬告陀罗骠作非梵行波罗夷罪,即共至佛所,终证其为诽谤,弥多罗比丘尼受灭摈处分,二比丘则受种种呵责。此为十三僧残法中之第八无根重罪谤他戒、第九假根谤戒、九十单堕法中之第十二嫌骂僧知事戒之结制缘由。上记之事迹,五分律卷三及南传犍度所载者,皆谓慈与地为兄弟二人;然杂阿含经卷三十八所记述者,则仅作‘慈地比丘’一人。
时沓婆摩罗子为客比丘分卧具,随上座次第随应得处与。
时彼慈地比丘众中下座,得恶房恶卧具,便生瞋恚言:“沓婆摩罗子有爱,随所喜者与好房好卧具,不爱者与恶房恶卧具;不爱我等故,与我恶房恶卧具。
“众僧云何乃差如此有爱者分僧卧具耶?”
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夜过已明日差僧受请饭食。
时罗阅城中有檀越,常为僧一年再作肥美饭食。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时慈地比丘被差次至其家;彼檀越闻慈地比丘次来受食,便于门外敷弊坐具施设恶食。
时慈地比丘得此恶食,倍复瞋恚言:“沓婆摩罗子有爱,随所喜者与好房好卧具;所不喜者,与恶房恶卧具;不爱我等故,与恶房恶卧具;今日以不爱我等故,复差与恶食。
“云何众僧乃差如是有爱比丘,为僧分卧具、差次受请也?”
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尼名曰慈,是慈地比丘妹;闻慈地比丘来至罗阅城中,即至慈地比丘所,在前立问讯:“远行劳耶?不疲极耶?”
作如是善言问讯。
时慈地比丘默然不答。
比丘尼言:“大德,我有何过而不见答?”
彼答言:“何须与汝语,为沓婆摩罗子触娆我而不能助我。”
比丘尼言:“欲使我作何等方便,令沓婆摩罗子不触娆大德?”
慈地比丘言:“汝伺佛比丘僧会时,便往众中作如是言:‘大德,此非善、非宜、非好、不随顺、所不应、不合时;我本所凭无有恐惧忧恼,云何今日更生怖惧忧恼?云何水中生火?此沓婆摩罗子乃来犯我。’
“众僧即应和合为作灭摈,如是便不来娆我。”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比丘尼言:“此有何难?便可作之。”
时慈比丘尼往至僧中如上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