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修门《妙三摩提》;修证了义,修从根解结之行。
#F1选根直入
#G1阿难说喻求门得入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 我现在虽然恭闻这等法音,悟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孕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以为千了百了,更无别事。
= 瑛解:虽然领悟,已开圆解,须请圆修,方克证入,故下喻屋求门,即是求示修门也。知如来藏:知字即大开圆解,已悟三如来藏之圆理。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即一真法界之心,乃领悟空不空藏中,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之义。既悟心遍十方,故能含育,四圣六凡之十界。含是含容,育是生育,如来指化身佛,国土即变化土。妙觉王指报身佛,刹即实报土,佛身具足宝相庄严,刹土广聚七宾庄严,身土悉皆清净,故曰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 可是如来又责我多闻无功,不如一日修习无漏道业。
= 瑛解:前如来云:‘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责多闻无功也。又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责不逮<及也>修习也。
= 成观义贯:“逮”,及。光是多闻并无“起用”之功,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远不及依闻起修之利。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 我现在好像一逆旅飘泊的人,流浪已久,忽然蒙天王赐与高楼华厦,虽然获得这般大宅,但是不得其门而入。
= 瑛解:阿难尚在有学,未返家乡,犹如旅泊之人。犹如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得蒙赐大宅,未得其门而入,犹如宫墙外望之人,安能受用?喻虽悟藏心,广大圆满,未得修门,不能证入,何由安住?
旅(lǚ) = 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brigade]。(军队[army]/在外的人,旅人[traveller]/寄居外地,旅居[travel]/众人;众子弟[disciples]。)
泊(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栖止,停留[stay]/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旅泊(lǚ bó) = 旅途中行舟暂时停泊。/犹飘泊。
宅(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 惟愿如来,不要舍弃大悲心,指示我及会中的迷昧大众,根本发心之路和下手起修的门径,使皆能捐弃小乘,毕竟获证如来无余涅槃。
= 瑛解:惟愿如来,不舍无上大悲,指示在会诸蒙暗者。令在会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前趋宝所,捐<弃也>舍昔日修证小乘,有余涅槃,毕竟求得如来极果,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根本发心,下手起修之门路,此即求示因地心。若最初发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为因地心,则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
=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毕”,毕竟,究竟之义。“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即如来无上菩提之密因。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茂盛[flourishing]。)
捐(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声闻乘/小乘 = Hina-yana,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Anupadisesa-nibb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 教有学的徒众,以何种方便,收摄往日攀缘不休的意识心,进而降伏,令得大总持法门,入佛知见。
= 瑛解:令有学者:即未得无学果位之人,从何方便,可以摄伏畴昔攀缘心?摄,是收摄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动;畴昔指过去,自从无始,以至今生。攀缘心,即意识心,攀所缘六尘之境,念念分别取舍,即二根本中妄本。得陀罗尼:是知前说次第三藏,圆融三藏,无不是敷演陀罗尼也。佛之知见,众生本具,但迷时埋没,佛知见,成为众生知见;悟时显露,众生知见,无非佛之知见,由来生佛不二,祗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见,但从根中入流,即使得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人众心一,伫候如来慈悲法旨。
= “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摄伏”,收摄降伏。“畴昔”,往昔。“攀缘”,指六识心,以六识心皆攀缘诸尘境界而起。苦得摄伏攀缘,亦即同于狂心顿歇。
= “得陀罗尼”:总持,在此为指如来藏,以如来藏能总持一切法。承上,若得摄伏攀缘心,狂心顿歇,不往处驰,故能返观内照,得自本心;若得本心,即能总持一切法,故称为得陀罗尼门,总持门。
畴(chóu) = 已耕作的田地[farmland]。(以往;从前[past;previous]。)
畴昔(chóu xī) = 往昔;日前;以前[in former times]。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伫(zhù) = 久立[stand
for a long time]。
#G2如来教示一门深入
#H1分门以定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 当时世尊,听了阿难的请示,哀怜悲愍会中的缘觉、声闻弟子,对于菩提妙心,尚没有亲自体证,未得自在;又为将来佛陀灭度后,末法时代的众生,有发菩提心的,开演最上乘的圆妙修行路径。
= 瑛解:尔时即阿难请示修门之时,世尊哀愍现会之中,已经回小向大,缘觉、声闻之众,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决定义,欲令不定性,而成决定性矣。及者兼及并及,佛之悲心无尽,欲益现未,当来即未来。末法众生,根浅智劣,而能发菩提心,诚为难能可贵。无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即上阿难所请之无余涅槃。妙修行路:能趣之因,即上本发心路。此云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圆通,从闻性妙理,起反闻妙智,以妙智照妙理,闻、思、修证。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 于是向阿难及大众宣示说:你们既已决定发菩提心,求证无余涅槃,于修习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当先明了,发菩提心最初的因地心,两项先决的条件。什么是初发心二种先决条件呢?
= 瑛解:宣示阿难,及诸现前大众,等未来众生,决定发求成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化城,有志前趋宝所。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难所请佛定。又即经题中,修证了义之功,又即观世音从闻、思、修,所入之三摩地,为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劳倦怠之心。应当先明了,发觉<觉即菩提>最初之因地心,还是真心耶?还是妄 心耶?若依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犹如蒸沙,不能成饭;若依真心,则依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可以圆成果地修证。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觉”,菩提。应当先明了发起菩提最初的因地心。
= “二决定义”:此二义为:一、应决定依不生灭心而求菩提,不应依生灭之心而求。二、应决定弃舍诸有为相,以此发心而求菩提。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二决定义 =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
|
|
审因心果觉
|
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本具之因心,故如来令其谛审观察,决定知因心与果觉二者,本来不异。若能即此不异之心,而为立进修之本,则无上菩提,决定成就。
|
审烦恼根本
|
阿难不知烦恼根本,随所作业妄受生死,无解脱之时,故佛令其审观详察,决定知烦恼体性,及所作之业与所受之报,本来虚幻不实。若能穷此颠倒之源,则正行成立,无上涅槃,决定可证。
|
#I1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二决定义之一》
= 以因同果。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 第一决定,因与果同:如是因,才有如是果。你们若欲扬弃小乘的声闻,立志修学大乘菩萨,以求入佛知见,首先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的心,与果地的究竟觉心,是同还是不同?
= 瑛解: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愿乐也>捐舍声闻小乘,不愿沉滞空寂,欲修菩萨大乘,智悲并运,求入佛之知见,即求成佛道。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之心,与果地究竟取证之觉,同耶?异耶?因心若同果觉,如以空合空,因心若异果觉,如煮沙作饭;不得不加观察,以免因差果谬矣!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果位/果极/果地 = 相对于‘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等。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 若是在因地初发心的心,是有生灭的妄心,以这妄心为本修因,欲求证不生不灭的真谛佛果,犹如煮沙欲使成饭,是永不可能的。
= 瑛解:阿难若于<在也>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识攀缘心,妄根本也。以此心为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则可,而求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灭,真常果觉,则不可,故曰无有是处。
修因感果 = 修善恶之因,可感招苦乐之果。例如三种佛身中之报身即属修因感果之佛,又如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乃缘于因愿所获致者,故称为因愿酬报之土,此亦不外乎修因感果之理。
佛乘 = Buddha-ya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 以这因果须要相同的缘故,你就当用你的智慧察照。须知一切器世间,凡是可造作的东西,都是可变迁坏灭的。阿难!你试遍观世间,凡是造作的东西,那一件是永远不变不坏的?
= 瑛解:以是因果不同之义,汝当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间,可作之法,即有为法,有为有生灭,故曰皆从迁变坏灭。恐其不信,故重呼其名,告以汝观察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要其自观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识,生灭无常之心,决定不可用为因地心。
器世界/器界/器/器世间 = Bhajana-loka,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三世间之一。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 但是从不曾听说过,虚空烂坏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造作的,所以自始至终,永远不会烂坏或消灭。如欲证不生不灭的果,就必须依不生不灭的因心。
= 瑛解:然字转语之词,终不闻烂坏虚空,虚空例根性,不生不灭,真实常住之心,故以不闻烂坏虚空例之。何以故下,释其所以,以虚空非可作有为法故,从始至终,其性真常,无坏灭故,决定可取为本修之因地心。
烂(làn) = 煮烂[thoroughly
cooked;tender;soft]。(明亮、光明;色彩绚[bright;radiant]。)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 然则你四大假合的身中,坚硬的如肌肉筋骨等属地大,润湿的涕唾精血为水大,燥热温度等为火大,气息运转等为风大。由这四大交相缠结,组成这身体,既成肉身,就妄有六根,分散你湛然圆满周遍,妙觉本明的真心。于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识精元明,映显在六根门头,在眼就叫做见,在耳名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觉,于意是察。从识阴始,终至色阴,五重浑然而成浊相。
= 瑛解:则汝现身之中,坚硬之相,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相,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相,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相,气息运转为风大。由此四缠:即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分汝湛然圆遍,妙觉明真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识精元明,映在六根门头,为视,即眼根见精;为听,即耳根闻精;为觉,即鼻根嗅精,舌根尝精,身根觉精;为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拣异意识分别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为浊体。从始洎<及也>终,始于识阴,终于色阴,以生从识起故,五叠<重也>浑然不清,而成浊相。
= “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成“为”眼之“视、为”耳之“听、为”鼻、舌、身之“觉、为”意根之照“察”。
察(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observe;see clearly]/分辨[distinguish]。)
叠(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 什么叫做浑浊?譬如清水,清澈洁净,是它的本质,如尘土灰沙之类,则有障碍的体质,这二者的性质,迥然不同,各不相干;若是有人,取尘土灰沙,投入清水之中,土就失去它的障碍的本质,水也失去了本有的清洁,相状混沌,浑扰不定,这就名之为浊。我说你有五重浑浊,也是如此。你的清净妙心,本来与地、水、火、风四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毫没有交涉,由于一念妄起,就有了能所相对,交相昏扰,致使清净妙心,浑浊不明,这与清水混以尘土,有什么两样?
= 瑛解:清水二句,喻纯真之心,清净本然,尘土灰砂喻四大。伦,类也;质体也。本质留碍:谓四大本体,是留滞隔碍,能障真性。二体即清水之体,与四大之体。法尔,即本来之义,一清洁,一留碍。性不相循:喻纯真之心与四大,一真一妄,其性各异。有世间人,喻迷位众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乱真。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织,喻如土失留碍,水亡清洁,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扰之相,名之为浊。汝阿难心水,浊相五重,亦复如是。
= “性不相循”:其性本来就互不随顺。“循”,顺也。
=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泥“土失”去“留碍”之性,“水”则“亡”其“清洁”之相。
=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汝”心水之“浊”相共有“五重,亦复如是”。
伦(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条理,顺序[order]。)
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自然法尔/法尔 = 系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之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之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
循(xún) = 顺着,沿着[along]。(循环,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circulate]/按照;依序[according to]/遵守[abide by]。)
汩(gǔ) = 治水,疏通[regulate rivers and watercourses]。(弄乱;扰乱[disorder]。)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
|||
劫浊
|
Kap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
总
|
|
见浊
|
浊之自体
|
Ditth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
别
|
烦恼浊
|
Ki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
||
有情浊/众生浊
|
Satt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
||
寿浊/命浊
|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 你有那五重浑浊呢?一、依色阴有劫浊:你仰观天空时,见虚空无边无际,遍十方界,也不知那是见,那是空,以致见与空,混成一团,无法分辨,虚空本来清净,既与见相混,就成晦昧的顽空;见本有灵明觉照的功能,既与空相混,就成为昏扰的妄见;顽空妄见,绵密交织,而成虚空的境相,这就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 瑛解:汝见虚空,举空以影地大等四,举见以影闻精等五。独举空见,以其两者,俱遍十方世界,妄织之相易明。空见不分者:同时俱遍,不能分出,何处是见之边涯,何者为空之界畔。若但有空而无见,则空无体可得,即无见谁明空体?若但有见而无空,则见无有所觉,即无尘不能显根。以空见相织,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见空既尔,见色亦然,眼根既尔,余根亦然;根尘相对,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劫浊之相。后二句出劫浊名,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也。
= 成观义贯:“汝见虚空遍十方界”,在八识中所见的虚“空”(相分)与能“见”的见精(见分)交织“不”能“分”出彼此边际,虽现“有”虚“空”之相,而“无”实“体”可得,虽现“有”能“见”而“无”真“觉”,如此能见之见精与所见之虚空“相织”而“妄成”一体,浑浊真性,隐蔽妙明,遂成浊相,“是”为“第一重”之浊相,“名为劫浊”。
有体无体 = 为有体与无体之并称。体,指实体。有体,即指有实体;无体,即指无实体。关于诸法之实体,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恒有;大乘法相宗则认为,在能依之相以外,另有所依之体,亦即诸法之遍、依、圆三性中,在依他起性之诸法之外,另有圆成实性之真如实体。至于华严、天台等法性宗,则主张能依之相即是所依之体,故在依他起性之诸法之相以外,无有圆成实性之真体。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 二、依受阴有见浊:你既凭藉四大假合的身体,以为自体,既成身相,就有六根,使原本的一精明,因而分为见、闻、觉、知等六精,由于地、水、火、风四大的障碍,故眼只能见,耳只能闻,以至意只能知,各有局限。四大本是无情之物,但为六精所转,却成有知了,知与无知,绵密交织,扰乱真性,这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 瑛解:汝今此身,抟取四大假合,以为自体。四大解见在前。既有身相,则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见、闻、觉、知等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无留碍者,而成留碍矣!眼只能见,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风、土四大,本是无知之物,旋令觉、知;旋者转也,为六精之性所旋转,转无知觉者,而成有知觉矣。相织妄成者:知与无知,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见浊之相,共有六十二见,以身见为首,虽针锋之微,亦有痛觉。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 成观义贯:“汝身现抟”取“四大为体”,本来之一精明分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精,“壅”塞精明而“令”成“留碍”之相。“水、火、风、土”本为无觉知之物,以交杂“旋”转而“令”成为似有“觉知”之体,有知与无知夹缠“相织妄成”一体,而混乱真性真见,“是”为“第二重”浊相,“名为见浊”。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壅(yōng) = 塞。阻塞;阻挡[block
up;stop up;clog up]。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 三、依想阴有烦恼浊:在你的妄想心中,常忆念过去,牢记不忘,识取现在,爱恋不舍,幻想将来,作种种计较。这都是意识用事,意识之性,依托六根,发而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想,因有六种妄想的尘境,妄想与妄尘,相依相存,刹那不停地扰乱清净真性,这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 瑛解:六识妄想心中,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著不舍;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性发知见,容现六尘者:性即能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妄想。知见二字,举二该六。容即所想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则所缘尘亡,能缘识泯,无有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亦空,无有尘性可得。妄觉妄尘,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效成烦恼浊之相。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 成观义贯:“又汝心中”追“忆”过去、“识”别现在、“诵习”未来之境,六识之“性”讬于六根、“发”为“知、见”、觉、闻、尝、嗅六种妄觉,“容”纳“现”出“六尘”之相,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即“无”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无”尘“性”可得,(是故六尘与六识互相依他起,皆无自性,本是虚妄),而妄尘与妄觉“相织妄成”一体,“是”为“第三重”之浊相,“名烦恼浊”。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 四、依行阴而有众生浊:你的意识心中,从朝至暮,妄念相续,生灭不停,然依于我执,无不贪心怕死,希望长生不老,常留世间,但业运迁留,凡夫不能自主,一留一迁,相织妄成,这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 瑛解:又汝末那心中,从朝至夕,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无暂停息,于是迁世界,续身心,遂有无边生死。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以凡夫无不贪生畏死,故依执我之知见,每欲常留住于世间,满了百岁,还想一百二十岁,此约心言。无奈行阴密移,业运常催,无自由分,舍生趣生,迁移国土,此约身说。妄身妄心,常迁欲留,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众生浊之相。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 成观义贯:“又汝”从“朝”至“夕”,末那心中,妄念“生灭”相续“不停”,依于众生贪爱之“知见,每欲”恒常“留于”此“世间”,然以“业”力之“运”行“每常”舍生趣生“迁”移“于国土”之六道之间,如是妄身与妄心,一常迁、一欲住,交杂“相织”而“妄成”生死往来之相,“是”为“第四重”之浊相,“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 五、依识阴而有命浊:你的见闻和觉知等六根,原是一体,皆属真如妙性,只因明暗动静等六尘的隔碍,各有局限而不能超越。无故使离一体而有六精的差异。然论性本是一体,知觉相通,同而不异,若论用,却互相违背,能见的就不能闻,能闻的就不能见,同异失却准据,一同一异,绵密相织,
扰乱真性,这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 瑛解:汝等见、闻、觉、知<此即根之见闻等精,非六识见闻等。>,元是一体,本无异性。众尘,指明、暗、动、静等六尘,揽尘结根,各开门户,是以隔离一体,而为六精,无状异生;越即离也。以性中而论,六用元是一体,事同一家,知觉相通,同而非异;若据用中而说,一体既成六用,不无彼此,互相违背,异而非同。准定也,同非定同,异非定异,故曰同异失准。一同一异,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扰乱真性,妄成命浊之相。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 成观义贯:“汝等”之“见、闻”觉知等,“元”是一体,本“无异性”,然以“众尘隔越”心之一体而成为六精,令“无状”而差“异生”。然以本“性中”而论,六精原是一体,故其觉知实“相”通而相“知”,若据“用中”而言,一体即已成为六用,便有彼此之分而“相”违“背”,此六精之“同”与“异”因而“失”去定“准”,不得复言是同是异,一同一异交杂“相知妄成”浑浊之体,“是”为“第五重”浊相、“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 你现在若想使具五浊的见、闻、觉、知四性,远远地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四德。
= 瑛解:汝今根中,所具见、闻、觉、知之性,即本觉心。与十方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即究竟觉,本来一体,无二无别,本来湛然清净,本来圆满周遍,因有五浊,故失四德。
= 成观义贯:“汝今欲令”六根之“见、闻、觉、知”之性,“还契”十方“如来”所证之“常、乐、我、净”之德。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chisel]/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合,符合[coincide]。)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 就应当知所拣择,那是死生根本,先舍弃之;那是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长住的本觉佛性,取而依之。
= 瑛解:此即决择真妄二本。若决择不明,取舍颠倒,则五浊无由而清,涅槃无法可证,故佛特嘱以应当拣择,真因地心。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识攀缘心。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觉佛性。成字,即依不生灭,圆湛根性,成为真因地心,因真则果证,故得圆成果地修证,即成果地觉。
= “应当先择死生根本”:“择”,拣择、挑去。“死生根本”,即五重相织之浊相。
= “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依于不生灭之本来圆满湛然之性,以成就观行。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捉[catch]/通“殬”。败坏;不合法度[ruin;undermine]。)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 以湛然圆满不生不灭的见性,回光内照本源心地,转虚妄生灭的五浊,成清净的真常,恢复本自灵明的觉性,用原来的妙明本觉,无生无灭的体性为因地心,然后方可完成果地的修证,圆满无上的菩提道果。
= 瑛解:以用也;湛即不生灭圆湛性。以<用也>此不生灭,圆满湛然之根性,旋其虚妄灭生。旋转也,旋字,即下手工夫,将自己圆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内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浊成清,旋妄复真矣!伏,即脱黏内伏;还,即澄浊还清;元觉,即本有元明觉性。得元来妙明本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此心与果地觉相同,自可远契如来果德。然后即承上先伏后断,圆成果地,真修满证,圆满无上菩提。
=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湛”,不生灭之圆湛性。“旋”,转。以不生灭的圆湛之性而转其五浊虚妄之生灭。
= “伏还元觉”:止伏攀缘混浊之识心,令还归元本之觉性。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伏(fú) = 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俯伏;趴下[lie
prostrate]。(潜藏;埋伏[ambush]/通“服”。佩服,信服[have respect for sb.;completely
accept;be convinced]。)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 譬如欲使浊水澄清,先将浊水灌入静止的容器中,静久不动,沙土下沉,清水自然现前,这就叫做初伏客尘烦恼。
= 瑛解:如以静器贮水,静器合根;不奔尘水,合圆湛不生灭性;静深不动:如观世音,从闻、思、修,反闻自性,渐次深入,合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合伏还元觉;得元明觉,为因地心。故曰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贮(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客尘烦恼/客尘 = Agantuka-kiles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 必须将沙土完全去掉,剩下纯净的清水,这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
= 瑛解:前之砂土虽沉,泥犹未去,合无明伏而未断;今去泥,合已断无明;前清水虽现,合伏还元觉未纯;斯则纯水,合圆成果地修证。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 = Mulavijja,相对于‘枝末无明’。即诸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之海中,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烦恼。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从此清澈精纯,随便如何搅动,再也不会变成浑浊。湛然圆满的真性,也是如此,佛既证无上菩提道果,虽再入生死苦海,示现一切身心世界,逆行顺行,皆不会成为烦恼,只有神通妙用,自合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德。
= 瑛解:去泥纯水,尘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现前,精纯而不杂乱,任从如何搅动,皆不复浊。佛证极果,倒驾慈航,示入生死苦海,变现一切身心世界,或顺行,或逆施,皆不为烦恼,而成妙用。不为四缠五浊之所碍,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转五浊而成四德,一一自在无碍也。
= “一切变现”:能令“一切”身土自在“变现”,广度有情。
精(jīng) = 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polished
rice]。(精气[essence and energy]/细致,精密[fine;precise]/精诚,专一[sincere]。)
纯(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熟练[skilled]。)
#I2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二决定义之二》
#J1教从根以解结
= 从根解结。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 第二个先决条件是: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当舍弃原有的小乘修法,不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你们既然发菩提心,立志勇猛精进,修菩萨行,舍弃小乘以生灭心为本修因的修行方法。
= 瑛解:此第二决定义,佛意汝等必欲发菩提心,必欲亦即决定义。菩提心,即大道心,求成无上佛道之心,又即最上乘心,不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此属愿。依愿起行,菩萨为大道心众生,是已发菩提心之人,而修最上一乘之菩提行,生大勇猛,精进不退之心。舍权、小,所用生灭心,为本修因者。有生灭,即是有为相。
佛乘/菩萨乘 = Bodhisatta-yana,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三乘之一,五乘之一。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 就当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所在。无始以来,发起现行的业用,而舍生受生,到底是谁作谁受?
= 瑛解:此承上欲捐有为,须离烦恼;欲离烦恼,须绝根本。故教以应当审察详细,烦恼根本。烦恼根本即是六根。审详此烦恼,自从无始以来,如何谓之发业无明?如何谓之润生无明?发业,即是造业之因,能发现行之业用;润生是业之缘,三缘会合,能润今生以受生。谁作谁受:即推究根本,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 “发业润生”:“发”起身口意诸“业”,“润”蕴无量的受“生”。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发业润生
= 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 你既决定要修证菩提大道,如不审观烦恼的根本,就不能明了虚妄的根尘,从何处而起颠倒妄想?既不知起处,怎么能够去降伏它,而希望取证如来的果位呢?
= 瑛解:汝既决定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之道,必要断除烦恼,欲断烦恼,必先究其根本。虚妄根尘:根指有情四大六根,尘指无情五大空界。此根尘本非实法,故曰:‘虚妄’。此颠倒起处在根,佛不明言,但曰何处,要其自审,即究根本也。颠倒起处尚且不知,云何降伏烦恼,取证如来正位?
审观(shěn guān) = 仔细观察。
根境/根尘 = 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 你且看世间解结的人,若不见结,如何知道怎么解法?
= 瑛解: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断烦恼之众生。不见所以起结之元,喻不知烦恼根本,及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以不见所以起结之处,云何而能知解?喻处尚不知,云何降伏断除,而取如来位?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 就不曾听说过,虚空被你解开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无结可解。
= 瑛解:虚空喻真性,并不闻世间虚空,被汝隳毁破裂,言从来无有此事。何以故?空无形相,本来无结,亦复无解;喻真性无相,安有结解之可言哉?
隳(huī) = 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destroy
wall or hill;destroy]。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 你今知结在何处吗?就是你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贼作媒介,勾结盗贼,自劫家宝,故损失法财,毁灭功德,都是由这六根而起。
= 瑛解:欲知结处,则<即也>汝现前此身,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即意也>,六精是也。此六精乃为钩通家贼之媒,媒贼钩通,自劫家宝,所以损法财,灭功德,皆由此也。
媒(méi) = 婚姻介绍人,媒人[go-between;matchmaker]。(媒介[medium]。)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 由于无始以来,最初一念妄动,而成妄识,以六根为媒介,勾结六识为家贼,从微至显,症结实在六根;所以众生的有情世界,揽四大根为自体,执着这肉身以为实在的自我,因此妄生缠缚,将本自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广大圆满,清净无染的心性,局限于四大假合身相之中,拘泥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内,外执物质世界为实在的境界,妄生挂碍,以致如鸟在笼中,不能超越。
= 瑛解:自从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以来,从微至著,六根起结,故于众生有情世界,揽四大六根为自体,执此身以为实我,妄生缠缚,将广大圆满之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埋没于五阴之内,不能解脱;于外之五大六尘,器界世间,执此界以为心外实法,妄生挂碍,如鸟在笼,不能超越,即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也。
=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由此”自“无始”来,于“众生”之有情“世界”妄“生缠缚故”。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 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是迁流不息的意思,界是指方位而言。
= 瑛解:此世界,乃指有情根身,非谓无情器界。世约时言,有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不住为义;界约处说,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为义。
= “世为迁流”:“世”是指变迁流动的时间。
= “界为方位”:“界”为界定空间的方向与位置。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 你现在当知道,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等,叫做界,也就是指的空间。过去、现在、未来,这就称之为世,也就是指的时间,方位有十,迁流有三,所谓十方三世,实在就是指无穷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而言。
= 瑛解:此世界即指根身。有过现未来,时时迁流不住为世;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为界;如器界东西等,定位可明也。
= “流数有三”:迁“流”不住的时间之大“数”则“有三”种。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 一切众生,皆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精,交织而成有情的虚妄根身,在根身中,时间与空间,变换不停,迁流不息,彼此互相牵涉而人不自知。
= 瑛解:一切众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组织,虚妄而成。在根身之中,贸易迁流,如世行商,贸易诸货,迁流不停。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
= “身中贸迁,世界相涉”:于根“身中贸”易“迁”流,时间之三“世”与空间之十“界相涉”相入。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 虽然界有十方,但只以东、南、西、北四方为正,而不取上下,因四方各有上下;没有一定的中点位置,也不取东南东北等四隅,因四隅之中,皆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没有一定的方位,但取东、南、西、北四方,足可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以三世涉入四方,三乘四而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乘三也成十二之数,顺转逆转,总是十二。
= 瑛解:而此界性,设立方位,虽曰十方。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间人,只目<名也>东西南北四方。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离却四方,无别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两方所成,亦无一定方位。惟取东西南北,四方之数,必定可以指明;与过、现、未来三世,互相涉入。以三世涉入四方,三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亦成十二。故曰宛转十二,左之右之,转来转去,无不是十二也。
=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而此界性”之“设”定,“虽”说有“十方”,且其确“定”之“位”置亦“可明”白指出。
= “四数必明”:东南西北“四数”是“必”定可以“明”确指出的。
=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三世乘四方,或倒过来以四方乘三世,不论顺转或逆转,都是十二,故称“宛转”。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 这样三次叠变,由十而百而千。自始至终,六根之中,各各具有一千二百功能德用。
= 瑛解:流者从本流末,从一叠流至三叠,变者变少为多,由十二变为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人称十为一十,百为一百,千为一千。第一叠,三四四三成十二也;第二叠,即四方中之三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则十二成一百二十也;第三叠即界界各具十界,则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一叠为始,三叠为终,括者包括,即总括从始至终,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
流变(liú biàn) =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develop and change;change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school of thought]。
括(kuò) = 结,扎束[tie]。(包容,包括[include]/汇集[converge]。)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第一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 12
|
第二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x 10<十法界> = 120
|
第三叠
|
4<东、南、西、北> x 3<过去、现在、未来>
x 10<十法界> x 10<十法界>
= 1200
|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 你再在六根之中,详加审定,何者为优,何者为劣,于优胜者中,又以何者为最优?如以眼睛的见性功能来说,眼只见前,不能见后,以及左后右后,皆看不到;加上左右旁视,也只能见到三分之二,就眼整个而言,实在功能不全,以三分论,缺了后方一分,当知眼只有八百功能。
= 瑛解:六根之中,三优三劣,以具千二百功德为优,八百功德为劣。三优之中,复以耳根为最优。如眼观见,观见即眼根见性功德,身之前后左右,即南北东西。后暗,后北方不见为暗;前明,前南方能见为明。左右旁观,以正东正西,左顾右盻,两旁观察,亦全能见。眼根只得三分二,以后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统论眼根,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论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后二隅无功德,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 “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左右”两“旁”亦能“观”看得到,故“三分之”中有“二”分可看得到。
= “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三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无”功“德”可显示。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通“剋”。严格限定期限[set a time limit]。)
统论(tǒng lùn) = 总论。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以耳来说,耳听周围,十方有声,皆可听到,必没有遗漏。发声时似有远近之分,
寂静的时候,闻性没有边际可得,当知耳根,具一千二百功能,圆满无缺。
= 瑛解:如耳周遍听闻,十方之声,无所遗漏。声有动静二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闻动之时,若有近远之分;若者似也,声尘虚妄,本非实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远之声,近远皆闻无碍;闻静之时,寂静无声,闻性愈无边涯际畔;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最优。
= “动若迩遥”:“动”,动尘。“若”,或。“迩”近。“遥”,远。此谓,动尘若近若远,耳根皆能得闻。
= “静无边际”:“静”,静尘。至于耳根闻静尘时,则了无边际。
迩(ěr) = 近[near]。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 如以鼻的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然出入息交换之际,功用不明显,详验鼻根,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能。
= 瑛解:如鼻嗅闻,能通出息与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间交接之际,出入少停之时,功用不显,阙少四百功德。验于鼻根功德,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为劣。
= “而阙中交”:“阙”,同“缺”。“中交”,中间交接之际。此谓,鼻根之功德缺少了出息与入息中间交接时,因于此交接之际,即有极短暂之中止,彼时没有息之出入,亦无闻嗅之功。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验(yàn) = 马名[horse’s name。(效验,灵验[produce
the expected result;prove effective]/检查;检验[examine;check;test]。)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舌能宣扬世间及出世间的至理妙义,虽然语言有方域的分别,不能完全相通,但所说的至理妙义,却无穷无尽,当知舌也具备一千二百功能,没有缺失。
= 瑛解:惟取言说,不取尝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尝味则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说则胜,能宣扬世间法,尽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间法,尽真谛智慧。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师至中国,不通语言,而所说佛理,无有穷尽;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摄无边妙义。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 “言有方分”:“方”,地方。“分”,差别。言语有地方的分别。
扬(yá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发扬,发挥[develop;make the
most of]/传播[propagate]。)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
|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
Laukika-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
出世间智
|
Lokuttara-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
出世间上上智
|
Lokottaratama-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 如身根与触尘,知道是顺意的感触,或逆意的感触,然必有所接触,才能知道,分开以后,就没有触的感觉了。因此两相分离时即缺一分,两相合时,有顺有逆,即成二分,从身根来看,也是三分缺一,只有八百功能。
= 瑛解:如身根对所觉之触尘,识知是违情之触,或顺情之触。违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单衣;顺情如饥餐美食,渴饮甘露。但合时能觉违顺,离中即便不知,离是一分功德,合是双分功德,故曰:‘离一合双。’每分四百功德,验于身根,三分功德,缺了一分,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为劣。
=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中”,离开之时。此谓,触尘与身根相合时,即能觉知,尘与根相离时,即不能知觉。
= “离一合双”:“一”,一分功德。“双”,二,即两份功德。此谓,离时算是一分功德,合时算两分,合起来共三分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 如以意根的知性说,口虽不言,而心中仍然自知,能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不论圣凡,没有不能包容的,且皆能尽其涯际,可知意根圆照无遗,所以也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 瑛解: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谓之默;容者包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间,四圣净法。无有那一法不包容,一一皆能尽其涯量边际。当知意根,圆照无遗,故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为优。
= “如意默容”:“如意”根于“默”然无言中可“容”包一切法。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出世间法/出世间道 =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 你现在若想逆生死欲流而上,穷究生死欲流的根源,希望到达不生不灭的境地。
= 瑛解: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
= “返穷流根”:“返”溯“穷”尽此“流”之“根”本源头。
欲暴流/欲流 = Kama-ogha。谓欲界贪嗔等之思惑,由此思惑而流转于欲界,故称欲流。四流之一。欲界之思惑,即见道四谛之下各有贪、嗔、慢、疑四惑,而成十六惑;修道下有贪、嗔、慢三惑,以及无惭、无愧、睡眠、掉举、惛沈、悭、嫉、忿、覆、悔十缠,总为二十九惑。又欲流为三界生死之总称。以依欲之迷惑,而致流转于生死之故。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 当先勘验这能感受尘境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到底那是合中知,那是离中知,谁深隐难测,谁浅而易明,谁是圆满无缺,谁是缺而不全?
= 瑛解:有欲拣选,先当勘验,此等六受用根,以根能领受诸尘境界,发作见等功用,故名六受用根。谁字正令考察勘验,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谁为离知?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唯耳根当之。
= “六受用根”:即六根;因六根皆是撷取外尘而为自身心之所受用,故称根为受用根。
= “谁合谁离”:“合”,合中知;即于根尘相合时能有知觉,便称此根为“合中知”。“离”,离中知;即必须于根尘分开有些距离时才能觉知,便称此根为“离中知”。六根之中,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很显然地,合中知的根,其所能知的范围比较受限制,而离中知之根则较无限制;故以修行来说,合中知比较难修,离中知比较容易入。因此拣择六根之中,离中知的眼、耳、意三根较易于修行。
= “谁深谁浅”:又进一步于此眼、耳、意三根中比较、拣择,那一根比较深隐莫测,那一根比较浅显易明?很显然,此三根相较,意根比较深隐莫测,故不适合初学的人于此根上修行。而眼、耳二根则差不多,皆浅显易明。
=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再于眼耳二根中的比较,那一根是功德圆满通达的(即是具一千二百功德的),那一根为不圆满的。则可知耳根是圆满的,称为“圆通根”,故最适合初发心人修行。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六根
|
合中知
|
离中知
|
深隐难测
|
浅而易明
|
八百功德
|
一千二百功德
|
眼
|
|
ü
|
|
ü
|
X
|
|
耳
|
|
ü
|
|
ü
|
|
ü
|
鼻
|
X
|
|
|
|
|
|
舌
|
X
|
|
|
|
|
|
身
|
X
|
|
|
|
|
|
意
|
|
ü
|
X
|
|
|
|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 若能向这六受用根中,仔细审察,
悟知那一根最为圆通,然后就可顺着这最圆通的一根,逆彼无始以来,由妄心妄境,交织成的生死业流而上,方可如顺风扬帆,直达不生不灭的境地;若是与选择不圆通的根,强自修习相比较,迟缓与迅速,将成一日与一劫之比。
= 瑛解:若能于此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本根,但依一根,做逆流工夫。彼指根,即识精元明,无始以来,带一分妄,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则成业流,依业受报,流浪生死,故曰业流。循者顺也,得顺圆根而修,如风帆扬于顺水,与彼不圆之根修之,迟速不同,几有日劫相倍之势。
= 成观义贯:“若能于此”勘察拣择之后,“悟”知“圆通”之“根”,而作“逆”溯“彼无始”以来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妄”成之“业流”,此时若“得”依“循圆通”之根,“与”依彼“不圆根”而修者,其功效几乎是“日”与“劫相”较之“倍”数之差。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 我现在已经为你完全显示,六根的优劣,并详细说明了六根所具功能的差别数量。六根中湛然圆明的自性,原是众生本具,个个相同,然在迷时,因根与境的局限,不无优劣,所以功能有全有缺,数量有多有少,现在你可随意选择,六根之中,认为那一根最为圆通,可以依之修证,我当说明渐次修行功夫,使你前进不退。
= 瑛解:备显即全显。我现今已为汝完全显示,六根中本来各具一千二百功德,而在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又与汝全显,所有差别功德数量。六根中性,即湛圆明性,随汝详细选择,六根之中,何根最圆,可为从入之门,而起修证者,吾当为汝发明,次第解结,渐次深入,令汝得以增进。此中其可入者,亦密指耳根,佛不与明言,但教详择。
= “我今备显”:“备”,完全。我现已完全开示了。
=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其“本所”具之“功德”之“数量如是”如同上述。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防备;戒备[guard against]/守备[perform
garrison duty]。)
详择(xiáng zé) = 审察采择。/审慎选择。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 十方如来,随各方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任是十八界,以至七大,一一修行,门门可以入道,皆能证得圆满无上菩提,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可以供人选择。
= 瑛解: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兼摄七大:六尘摄五大,空亦色法,为眼根所对;六根摄见大,六识摄识大,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一一依之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于十八界七大之中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亦无优劣之可分。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 但你的根器下劣,见惑虽除,思惑尚在,尚未能于诸法中,证得圆融自在的智慧,亲悟万法唯心,于六根门头,难免挂碍,所以我才宣说,六根的优劣,使你分明验证,择一最圆通的根,
一门深入。
= 瑛解:但汝根器下劣,思惑尚在,未能于诸法之中,得圆融自在之慧,悟明法法唯心,本无优劣。故我宣扬,根有优劣,令汝验证分明,但择一最圆之根,做逆流解结工夫,一门深入。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 若能从一根深入,到达一真无妄的境地,一解俱解,六根就会同时清净,皆获解脱。
= 瑛解:此承上一门深入。即从一根,而解六结,入到一真无妄之地。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六根一时,俱得清净。
#J2示脱缠入圆通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 阿难不解地请问:世尊!您说逆生死流,可以返本穷源,到达不生不灭地;但什么是生死流,那是我所应逆之而上的呢?又六根的功德,既然有优有劣,自然是各根互不相同,为何因一门深入,却能使六根同时清净呢?
= 瑛解:问意有三:一、前佛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逆流 = ‘顺流’之对称。于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以入于觉悟之境界。有情众生于无始以来,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而难以超脱轮回,故须以逆流之心对治之。/声闻四果之一。即指须陀洹。须陀洹之人起无漏智,证见正理,永逆生死之流转,而渐趣涅槃之道,故称逆流。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 你现在虽已证得初果--须陀洹,断除三界以内,众生世间的分别我执,入见道位,预圣人之流;然而思惑未除,不知现在六根之中,自无始以来,累积的虚妄习气,深细难察,这些习气,必须要精勤修持,方可断绝,何况这其中的生、住、异、灭,头绪纷繁,无量无边,不是你们小乘人所能知解;这也正是生死流的所在,为你所当逆而穷其源的。
= 瑛解: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生、住、异、灭,为四相无明。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头数: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
= “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根中所积集的无始的虚妄之习气。
=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彼习”气“要因修所断”而“得”除灭。
=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分剂”,即分齐,义即四相的分际与齐限(范围)。“头数”,即若细而推之,则四相之中,每一相又都各有四相,如生相中有“生相”之生、“生相”之住、“生相”之异、“生相”之灭等,故头绪纷烦,数量无尽;而此境界非二乘智之所能知。
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四相 =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剂(jì) = 剪齐[trim]。(割[cut]/调节;调和[adjust]/分剂,一定的分量[dosage]。)
头(tóu) =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head]。(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
三断 = 断,乃断缚离系而得证之义。大、小二乘对三断之解释略有出入。
|
|
见道所断/见断/见所断
|
即于见道之位所断之法。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称为见道;因其断除八十八随眠,及与之俱有之法与随行之得,故称见所断。
|
修所断
|
即于修道之位所断之法。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之人,修真断惑,称为修道;因其断除十五界(十色界及五识界),及其余之有漏法(八十一品之惑),及与之俱有之法与随行之得,故称修所断。
|
非所断
|
即非见道、修道之位所断之法。谓声闻第四果之人,三界烦恼皆已断竟,证得无漏果,而无惑可断;亦即有为、无为一切之无漏法,称为非所断。
|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 你既不知一门深入,六根清净的所以然,现在观察眼前的六根,到底是一,还是六?
= 瑛解:佛令审观,现前六根,为定一耶?为定六耶?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 若说是一;耳为何不能见,眼为什么不能听,头为什么不能走,脚又为何不能言。
= 瑛解:若言六根定一者,则用当相通,耳何以不见?目何以不闻?头奚<亦何也>为不履行?足奚为无语言?
奚(xī) = 奴隶,又专指女奴[slave]。(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 若说六根,各有自体,互不相干,那么像我在这法会中,为你们宣说微妙法门,你的六根之中,是用那一根来领受我所说的妙义呢?
= 瑛解:若此六根,其体决定成六,即当用不相随。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即指本经了义教法,汝之六根,谁一根来领受?
=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如我今”在此大“会”之中,正“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阿难言:“我用耳闻。”
= 阿难说:我用耳闻。
= 瑛解:阿难答言:我用耳根,闻佛妙教。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 佛开导说:既是你的耳自闻,又关你的身口什么事?为什么又用口问义,起身承听?
= 瑛解: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之事?何以现见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 所以你当知道,不是一必是六,既为六,自当各不相干,为什么耳闻佛法,却以口来问义?既然是一,就应功用相通,为什么又耳不能见,眼不能闻?不是六就必是一,你终不能说,我这六根,本来是一,或本来是六。
= 瑛解:应知非一则终六,终字毕竟义,既非是一则毕竟是六;自当用不相随,何以耳闻佛法,口来问义?既非是六,则毕竟是一;自当用乃相通,何以耳不能见,目不能闻。终不应言,汝之六根,本来是一,本来是六,元即本义。
= 成观义贯:六根目前虽“非一”体,而“终”究还是现起“六”用之差别;六根既“非六”种,“终”究还是归于“一”性的。“终不”当言“汝”之六“根,元”本既是“一”,又“元”本是“六”。
终(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死[death;die]/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often;for a long
time]。)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 阿难,你应知道,这根既不是合而为一,也不是分而为六,现在所以有一有六,皆是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从真起妄,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沉沦苦海,生死交替,
所以于湛然圆满的真性中,妄生一六等分别意义。迷昧的凡夫,执以为六,浅解学人,执以为一。你虽证须陀洹果,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不发生现行的作用,但是根本的缠结,并未消除,仍然执着有一涅槃在,是六销而一未亡。
= 瑛解:此根,既不可说是一是六,又不可说非一非六,其故何也?当知是根未结以前,本无数量,故曰非一非六。正由非一非六,所以不许说一说六,由无始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是谓颠倒;依业受报,是谓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生而死,死而生,交替不已。既有受生,则有六根,故于圆满湛然,常无一六性中,而有一六义生,元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又不能说非一非六。汝须陀洹:谓阿难已证初果之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曰虽得六销。观虽得二字,但是六用不行,六尘脱离,非根结之体全销,故曰犹未亡一。依孤山法师释,执有涅槃是也。
=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沦替”,沦溺交替。由于从无始以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故称颠倒,又依业受报,故成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
=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故于原本圆满湛然常无一六之性中,而有一六之义虚妄生起。
= “犹未亡一”:“亡”,销除。“一”,根结之全体。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 譬如在太虚空中,杂列各种形状的器皿,因为器皿有方、圆、长、短,就以为虚空有各种形状,若是除去器皿来观空,虚空就是一相了。
= 瑛解:太虚空本来无相,不可说同说异,以参合群器之中,由器之形,有长、短、方、圆、大、小,六种之异相,空亦随器而立名,立出方空、圆空等异名。虚空虽随缘现相,体本不变,除异器之形以观空,说空为一,一者同也。不仅说异是妄,即说同亦何尝是真?
= “参合群器”:“参”,加入、放置。“合”,合于。“群器”,种种器皿。此言在虚空中放置种种容器。
=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由于所放的容器的形状不同,我们就把那容器中的空间,赋予不同的名称;例如圆形的容器之中的空间,我们就称之为圆空;方形容器之中,就称为方空。
=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谓世间人若将器皿除去再来观空,这时候就说空是一体的;意即,可是当有器皿在时,他们却说并非一体,故此实是依相而妄见!
参(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call
to pay one's respect]。)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 不知说一道异,原在于器皿,而太虚空,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岂会因你的说同说异,而真有同有异吗?更说什么是一非一?可见说一说异,都是妄言。
= 瑛解:彼太虚空,除器时观同<是一>,参器时观不同<是异是非一>,安器除器,与虚空无干,故曰: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如是则见同见异<不同也>,已属妄见,何况更为安立名言,是一非一,岂不妄上加妄耶?
= 成观义贯:“彼太虚空云何”可“为汝”以参合几个容器就“成”为“同”或“不同”之相呢?“何况”你又“更”为之妄立“名”言,而说此虚空“是一”,彼虚空“非一”,岂非妄上加妄呢?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 所以你应当知道,六受用根,也是如此,因结根而说性为六,消根而说性为一。不同是异,同就是一,执六固然是妄,执一仍然是病,必须一异俱遣,一无所立,方可证心体的虚空,圆满湛然。
= 瑛解:则汝了了常知,六受用根,亦复如上所立之喻。
#K1申根结由尘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 众生湛然圆满的净妙真心,本来没有黏蔽,最初为什么会有见呢?由于明、暗二种色尘,互相彰显,于妙圆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如胶黏贴于物体上。因湛然之性被黏蔽,致引起妄见,因见精映明暗二色,明暗参杂,混成一团,于是揽取色尘而成胜义根, 这根原是由地水火风的清净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微细难察,圣眼天眼方可看见,凡眼不能知。依胜义根而成就的肉眼,眼珠像葡萄一样,形状显著,人人可见,名浮尘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循色尘流转,如怒涛赴壑,若纵火烧山,似野马奔驰下坡,不可遏阻,终日缠绕色尘境界,为色尘所局限,不能超越。
= 瑛解: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形显,于妙觉圆湛性中;此性即真性,圆满湛然,由此明、暗二尘相引。当知明暗之相,因无明妄动,将妙明真空,变成晦昧空,如日被云遮。虽暗不是全暗,明暗参杂,是为晦昧,即真妄和合,由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见精,属八识见分。由此见精,对映色尘,遂揽取色尘,结外色而成内四大之胜义眼根也。根元目<名也>为清净四大者:此根为浮尘根之本元,名为清净四大所成,以其相虽属四大,但极微细,圣眼、天眼,方能见之,常眼所不能见也。因名眼体,如蒲萄朵:因者依也,依胜义根,而成浮尘根,名为肉眼之体。形如蒲萄朵,即眼珠子。此浮根乃四尘所成,实则浮、胜二根,皆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尘,八法所成。今胜义但言四大,浮尘但言四尘者,彼此互影也。浮根既成,众生聚见于眼,见精托根而出,日与色尘相对,根随尘转,循色流转,纵逸无度,日奔驰于色尘之境。流如怒涛之赴壑;逸若纵火之烧山;奔犹骏马之驰坡。
=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由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对比“形”显。
=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黏”,黏住。“湛”,湛然之真体。“发见”,发为见精。此谓,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为见精。
= “如蒲萄朵”:“蒲萄”,即“葡萄”。“朵”,犹言粒、颗。形状如同一粒葡萄;指眼球。
黏(nián) = 粘连;胶合[adhere;glue;paste;stick]。(具有黏性的。同“粘”[glutinous;sticky]。)
根元(gēn yuán) = 根源;根本。
目为(mù wéi) = 看作。
蒲萄(pú táo) = 亦作“葡萄”。
朵(duǒ) = 树木枝叶花实下垂貌。今指花朵,即植物的花或苞[flower]。(花朵及花朵状物的计量单位[flower]。)
扶根/浮根/扶根尘/扶尘根 = 指眼球、外耳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系扶助正根之五尘,其自身并无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称为扶尘根。五根具有扶根与正根,正根(又作胜义根)非生理机能,而是五根据以发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乃依于扶根而立,取外界之境,发内界之识,其体清净微妙,为集合极微之四大而成,非肉眼可见,即指五官之神经。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四微/四尘 = 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尘,Artha,新译作境;为垢染众生心之义。据俱舍论卷四所载,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形成之时,必须由四大及四尘等八事俱生,缺一法而不可,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若加身根或声,称为九事俱生;再加眼根,则为十事俱生。并以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亦即以四大之相倚而造极微,由极微相聚而成色法。然依大众部之说,则于四尘之外,不立五根。此外,于诸经典中尚有多种异说。
|
|
色尘
|
指青、黄等显色,及长、短、方、圆等形色。
|
香尘
|
指好、恶等之气味。
|
味尘
|
指甘、醋等之味。
|
触尘
|
指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及滑、涩等之性。
|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 由于动、静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境失;以静击动,则动相亡,动静互显于妙觉圆满的湛然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发为妄闻,闻精映声,摄取声尘成胜义根,这胜义根,原是清净四大所成,依胜义根而成肉耳,形状如新卷叶,名浮尘根,于六尘中,循声尘流转,不可遏阻,始终局限声尘境界,不能超越。
= 瑛解:由动、静等,二种声尘,互相攻击,以动击静则静亡,以静击动则动灭。在妙觉圆湛性中,引起湛然之体,发为闻精。闻精对映声尘,卷<收摄也>声成根,此根为浮尘根之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卷外声,而成内四大,胜义耳根也。因名耳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耳之体,如亲卷荷叶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四大互影同前说。此根循尘流转,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之境。
=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由动、静等二种”声尘“相击”。
卷(juǎn) =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膝曲。(把物弯转成圆筒形[roll up]/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book]。)
卷叶(juàn yè) = 未展开的嫩叶。喻细小之物。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 由于通、塞二尘,交相显发,于妙觉圆满的湛然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起妄嗅,嗅精映香,纳香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鼻,形状似双垂爪,名浮尘根,于六尘中,终日奔逐于香尘之间,不可遏阻,局限于香尘境界,不能超越。
= 瑛解: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因通显其非塞,因塞显其非通,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嗅精。嗅精对映香尘,纳<吸取也>香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此四句纳外香,而成内四大,胜义鼻根也。因名鼻体四句,成浮尘根。因者依也,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鼻之体,如双爪下垂之形,此浮根乃四尘所成,与上四大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
爪(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 由有味无味,甜苦等变迁,互相参对,于妙觉圆满中,黏蔽湛然的本性,引发妄尝,
尝精映味,绞味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舌,形状像初偃月,名浮尘根,于六尘中,专循逐于味尘之间,终日流逸奔驰,不可遏阻,局限于味尘境界,不能超越。
= 瑛解:由恬变等,恬指恬<安也>然无味,变指变迁<苦去甜来>有味,二种妄尘,互相参对,对恬知变,对变知恬,于妙觉圆湛性中,黏引湛然之体,发为尝精。尝精映对味尘,绞<旋取也>味成根,根元名为,清净四大。此四句绞外味,而成内四大,胜义舌根也。因名舌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舌之体。如初偃月之形,舌相圆形,同月初之月,半个圆形,此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合成,单言四尘者,与上胜义根,四大相互影耳。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
=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恬”,淡,无味之义。“变”,变迁,有味之义。由于恬淡及有味等二种味尘互相显发。
恬(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通“甜”[sweet]。)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经历[experience]/曾经[have already]。)
偃(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偃月 = 半月形。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 由离、合二尘,互相触摩,于妙觉圆满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致生妄觉,觉精映触, 揽取触尘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身体。形状如腰鼓颡,名浮尘根,于六尘中,终日奔逐于触尘境界,不可遏制,无由超越。
= 瑛解:由离合等。身根有离知合知,二种妄尘,相摩交际也。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觉精。觉精映触,抟取触尘,以成胜义身根。根元二字,以能为浮尘根之元,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身体四句,成浮尘根,此根依胜义根而成,名为肉身之体。如腰鼓颡之形,腰鼓俗名杖鼓,腰细以皮革瞒其两头。状如人身,颡鼓腔也。浮根亦四大四尘,八法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
腰鼓 = 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waistdrum]。
颡(sǎng) = 额头[forehead]。(喉咙;嗓子[throat]。)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 由生、灭等二种妄尘,交互相续,于妙觉圆满性中,黏蔽了湛然的本性,引发妄知,知精映法,摄取法尘而成胜义根,依胜义根而成肉团心,名浮尘根,意根内照法尘,如人在幽室见物,于六尘之中,专循法尘奔驰,不越法尘境界。
= 瑛解: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起湛然之体,发为知精。知精映对法尘,揽取法尘,以成胜义意根。根元者。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因名意思四句,成浮尘根,以意之浮尘根,即肉团心。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浮根四尘同上解,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
揽(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幽(yōu) = 遮蔽[conceal]。(囚禁[put in jai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幽静[peaceful]。)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 如上所说的六根,皆是由本自妙觉湛明的性体,一念妄动而转为能明的明觉,于是转妙明成无明,变性觉为妄觉,失去妙觉湛明本有真精照明的自性,因妄尘黏蔽湛然的本性,而发见等六种精光。
= 瑛解:如是六根之性,本来是真,由彼觉明,即性觉妙明,乃真觉真明。有明明觉:上一明字,即最初一念,于性觉必欲加明,因此一念妄动,转妙明而成无明,转性觉而为妄觉。明觉二字,即妄明妄觉。此二句,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从真起妄,妄起真隐,故云失彼真精,了明之性;成此妄明,不得称为妙精明,即第八识见分。黏妄发光者:前黏湛发见等,是妄尘黏湛然真性,而发见等六精,此是真性黏妄尘,而发见分之光。
= 成观义贯:“由彼”最初一念妄“觉”欲有所“明”,以此必“有”所“明”,遂转真觉为妄“明”与妄“觉”,因而“失彼”真“精”明“了”之性,而变成第八识精,此“黏”于真性之“妄”觉因而“发”出见分之“光”。
#K2申尘亡根尽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 所以你现在的见不能超出色的范围,若离开明暗,根本就没见的体相。听不出声音的范围,若没有动静,也没有听的实质。没有通与塞,嗅性无由显,若没有甜苦等味的变迁,尝无由生,离合之外,自亦没有触觉,生灭之外,当亦没有知不知了。
= 瑛解: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安(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寄(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委托,托付[entrust]/依赖;依附[depend on]。)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 本来六根,原是可相互为用的,只因被尘所粘结,才成滞碍,互不相通,故欲拔根,必先忘尘;你但不随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的尘相打转,流逸奔逐。
= 瑛解: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 就是任你选择一根,依之而修,摆脱所黏的妄尘,内伏返照自性,还归本觉妙明的真心。妄惑既除,本有的常光,迥然独露,照天照地,到此境地,其余五粘,自然应时销落,皆得圆满解脱。
= 瑛解: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
元明/本明 = 指本觉。因本觉之体清净而有大智慧光明,故称本明。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 由于根尘双脱,心光遍照,不假外缘,而起知见,六根即可相互为用,眼能听,耳能视,鼻能尝,舌能嗅,意能觉,身能知,有时一根具备六根的功能,有时六根可当作一根用,六用皆遍,六门互通,无所滞碍。
= 瑛解:明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
= “寄根明发”:“寄”托于六“根”,令本有之“明发”起功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 你不知道吗?现在会中的阿那律陀,没有眼睛而能见,跋难陀龙,没有耳而能听,殑伽神女,没有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没有身而能觉触;因为祂没有身,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祂本质如风,原没有实体,但也有身触之乐。又证得灭谛涅槃的阿罗汉,如现在会中的摩诃迦叶,已久灭却意根,却能圆明了知诸法,而不须用心念。
= 瑛解: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跋难陀龙,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即第九次第定。前八属有漏,此一属无漏。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优波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与上记之难陀龙王为兄弟。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婆跋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憍梵波提
= Gavampati,佛弟子之一,意译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齝、牛相。曾受舍利弗之指导。因其于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故尚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钝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释尊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师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舜(shùn) = 一种蔓草[a
kind of grass]。
舜若多神 = Sunnata,意译为空性。乃虚空之神。又指无色界天。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 你现在若能完全拔除诸根的黏缚,则内晶莹发光,心光遍照,洞彻表里,这时虚妄的浮尘,以及器世间的山河万物,染净苦乐等变化相状,都会如热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的正知正觉。
= 瑛解: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谓之化。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 “器世间诸变化相”:“器世间”如山河大地、万象森罗等“诸变化”影“相”。
= “如汤销冰”:“汤”,热水、滚水。“销”,销融,融化。
莹(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明[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浮尘 = 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 见性本来周遍法界,但世间凡夫,由于颠倒,只聚见于眼,认为没有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若正当他睁眼见物时,急令他合起双眼,则黑暗的境相现前,六根黯然莫辨,与人相对,也分不清头之与足。这个合眼的人,以手循着相对那人的身体,绕着摩遍,就能分辨头足,这个暗中所知,与明中所见,知觉是相同的。
= 瑛解: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祗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模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
= “六根黯然,头足相类”:此时若有人站在他前面,他对此人的六根就黯然莫别,乃至此人的头和足对他来讲,都是差不多的(相类),因为无法以眼见来分别的缘故。
= “头足一辨”:“头”与“足一”摸即能分“辨”何者是头、何者是足。
= “知觉是同”:所以可见,用眼看及用手摸的觉知辨别之性,是相同相通的。
黯(àn) = 深黑色[black]。(昏暗,暗淡无光[dim]。)
类(lèi) = 种类[kind;class;type;category]。(相似;像[resemble;be
similar to]。)
相类(xiāng lèi) = 相似、相像。
辨(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 世人皆以为这能缘的见性,必须要有光明,方成有见,遇暗时就成无见。若不借光明而见自发,这是不明的明,无见的见;即令永远光明,不使昏暗,这见性不能加,完全黑暗,这见亦不会减,谁说一定要借光明才能有见?
= 瑛解: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昏(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世道混乱、黑暗[confusion;chao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 世间凡夫的根,尚且不须要借光明才有见,何况根尘销落,真光独耀的人,本觉胜净明心,怎么不成圆通妙用呢!
= 瑛解:凡夫根尘未销之人,见性尚不藉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
#H2验证以释二疑
#I1验释根性断灭疑
#J1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 疑根断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 阿难听佛说离尘就没有根结的体质,却误作了离开尘境,完全没有性体,因此又向佛请求释疑说:世尊!如佛所说,在因地觉悟的初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的佛果,这初心要与果位名目的意义相应,同样是不生不灭,然后方可。
= 瑛解: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名目皆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
觉心 = 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
常住 = 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丛林之职务中,总称担任支配、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为常住。此外,亦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
名目(míng mù) = 事物的名称[items;name
of a thing]。/名声[fame]。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 譬如在果位中;因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证的菩提,超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所证的涅槃,经煆炼而成的真如,琢磨而显的佛性,没有垢染的空如来藏,转识而成的大圆镜智,这七者,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再没有变迁,像金刚宝王一样,永远常存不坏。欲证得这些圣果,必要用不坏的因,自是很明白的。
= 瑛解: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体性 = 指实体,即事物的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的本质为性,故体即性。世间一切有为法,皆为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和合之法无其本质,亦无不变之性,故‘缘起性空’。
坚凝(jiān níng) = 牢固。
七常住果 = 就证得佛位,得不生不灭而常住之果所立之七种名称。此等常住之果,名称虽七,其体为一,清净圆满,坚固凝然,如金刚常住而不坏。
|
|
菩提
|
谓知觉,亦即智果。
|
涅槃
|
谓寂灭,亦即断果。
|
真如
|
谓离伪妄而无迁改。
|
佛性
|
谓照察不变。
|
庵摩罗识
|
庵摩罗译为无垢,乃离障之所显,即为白净无垢识。
|
空如来藏
|
与妄染不相应,含藏无量功德。
|
大圆镜智
|
能现身土,离倒圆成,周鉴万有。
|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 现在世尊却说,离开明暗等诸尘,就没有见闻等的实体,若是这见、听,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塞等尘,毕竟没有实体的话,岂不同于前破的识心,离尘本无所有,而成断灭法吗?
= 瑛解: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并非无有性体。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 世尊为何教我以断灭为本修因,而求证如来的七种常住圣果呢?
= 瑛解: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
七常住果 = 楞伽经四明七种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也。此法在修谓之因,在证谓之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 若离明暗,见毕竟空,是根性离尘无体;若没有前尘,念自性灭,是识心离尘无体,这两者到底有何差别?
= 瑛解: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 我反覆循环的仔细研究,觉得根性与识心,没有什么不同,若离却前尘,决没有我因心的体性,及因心所在之处,又将何物作为本修因,以求无上的觉道呢?
= 瑛解: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因心之体,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此二语,阿难以根性同念心,故作是语。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
=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我以此理“进”而思、“退”而想,前后反复“循环”不断,“微细”地“推”究研“求”。
心心所 =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 这见性既然是断灭,先前如来又为何说是:湛然常住, 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岂不是违背诚实之言,终于成了戏论么?怎么能相信如来,是说真实语的圣者?
= 瑛解:如来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终成戏论?即自语相违也。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
= “湛精圆常”:这指六根为湛然、精明、圆满、常住。
违越(wéi yuè) = 违反;背离。
实语 = Sacca-vada,即真实、不妄不异之语。指佛或修行者所说之话语。
“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 惟愿垂大慈悲,开启我蒙昧的执误!
= 瑛解: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吝。蒙者蒙昧,昏于后说;吝者执吝,泥于先闻。
= “开我蒙恡”:“恡(同吝)”,执吝不舍,此指不舍愚见。开导我的昏蒙以及执吝不舍之愚见。
恡(lìn) = 同“吝”。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认为耻辱[feel
shame;feel disgrace]。)
#J2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 佛慈和地告诉阿难:你只是好学多闻,不勤修习,所以只断除了见惑,
而思惑全在, 心中徒然知道,因为迷真逐妄,名为颠倒,真正颠倒当前的时候,实在并不认识,亦如说药的人,实在从未曾见过药,真药当前,反而不能辨别是一样。
= 瑛解: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但是当真正的颠倒现前的时候,你却不能识得。
诸漏 =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 我如果直接开示,恐怕你未必能诚心信服,现在且以尘俗中易知易解的事为例,当可断除你的疑惑。
= 瑛解: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
= “恐汝”虽表现得似有“诚心”,然实“犹未”真正“信伏。
恐(kǒng) = 严重害怕,惊恐[fear;dread]。(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I'm
afraid]。)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 当时如来命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说:你闻否?阿难和大众同答:我闻。
= 瑛解: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 钟声消失,佛又问:你现在闻否?阿难和大众又同声答:无闻。
= 瑛解: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谁知无声?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 这时罗侯罗又击钟一声,佛再问:你现在闻否?阿难和大众同答:我闻。
= 瑛解: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 佛问阿难:你说,什么叫做闻?什么叫做不闻?阿难和大众同答:若击钟发声,我就得闻,击后声消,音响双息,就名为无闻。
= 瑛解: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
= “音响双绝”:“响”,回响,即回声。此谓,声音和回响都没有了。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 如来又命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现在有声吗?阿难和大众同答:有声。
= 瑛解: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
声(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听[hear]。)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 少顷钟声消失,佛再问:现在有声吗?阿难与大众同答:无声。
= 瑛解: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选(xuǎn) = 遣送;放遂[send
into exile]。(片刻,须臾[moment]/假借为“柬”。挑选,选择[pick and choose;select]。)
少选(shǎo xuǎn) = 一会儿;不多久。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 稍歇一会,
罗侯罗又来击钟, 佛又问:现在有声吗?阿难与大众仍同答:有声。
= 瑛解:有顷亦少时也。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有顷(yǒu qǐng) = 过了一会儿[in a little while]。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 佛问阿难:你说,什么叫有声?什么叫无声?阿难与大众同答:若击钟发声,就名有声,击后声歇,音响双息,就名为无声。
= 瑛解: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 佛慈悲地训斥阿难及大众说:你们为什么前言不符后语,自语颠倒错乱呢?大众与阿难,听了佛陀的责问,不知错在那里,心有不服,于是同时问佛:世尊为何说我自语颠倒错乱呢?
= 瑛解: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
= “矫乱”:“矫”,揉曲、诈、擅、妄、讬、强、非其事而居之。故矫乱之义为:矫曲混乱。
矫(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匡正;纠正[correct]。/假托;诈称[pretend]/jiáo
= 矫情;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 佛开导说:击钟一声,我问你有闻否?你答有闻。钟声消歇,我问你有闻否?你答无闻。再击钟一声,我问有声否,你答有声,少顷声歇,我问有声否,你答无声。声与闻,虽是双问,但有无只有一方,究竟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何况分明是声的有无,你却答称闻的有无,闻性常住,岂有生灭,你这答话,怎么不是颠倒错乱?
= 瑛解: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 “惟闻与声报答无定”:“无定”,混乱之义。此言,我问你们的能闻之性、及所闻之声,结果你们把能闻及所闻都搞不清楚,只是乱答,并没有确定的了解。
报(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告,答复[report]。)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 声销无响,你说无闻,如果真是无闻,就是闻性已经消灭,应同于枯木,没有知觉,再击钟时,你又怎么能闻知。
= 瑛解: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 知有声,知无声,原是声尘在闻性中,或无或有,岂是闻性,随着声尘生灭,时有时无?闻性若真正会随声尘而消失,那还有谁来知道无声呢?
= 瑛解: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
=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能知觉有或无,当然是指声尘之有、无:尘有即知有,尘无即知无。
=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岂是说你的能闻之性,可以任你叫它有就有、叫它无就无?亦即,声音我们是可以要令它有,它就有;要令它无,它就无。但是能闻之性是一直都在的,不能说你要叫它消失或停止片刻,它就消失或停止,这是办不到的。因为能闻之性一直都在,所以我们是一直都在听闻的,不管有没有声尘现前,听闻是从来没有断过的!
=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能“闻”之性若“实云无”存者,则“谁”又是能“知”此闻性之已经“无”存在“者?”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 是故阿难!声于闻性之中,自有生灭,不是你的闻性,随着声尘生灭,使有闻无闻。
= 瑛解: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 成观义贯:事实上是“声”尘“于闻”性之“中自”现“有生灭”之相,“非为汝”之“闻”性随“声”而“生”、随“声”而“灭”,而“令汝”之“闻性为”暂“有、为”暂“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 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互相颠倒,惑声为闻,无怪你昏迷无知,要以常住为断灭了。总不应该说,离开一切动静、通塞,说无闻性吧?
= 瑛解: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
= “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惑”所闻之“声为”能“闻”之性,则“何怪”乎你竟心“昏”智“迷”乃至于“以常”住之性“为断”灭者?
怪(guài) = 奇异;奇怪[bewildering;odd;strange;fantastic]。(惊异;觉得奇怪[wonder]/责怪[blame]。)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 譬如沉睡的人,酣眠床第,他的家人,当他熟睡的时候,捣练舂米,这人在梦寐中,听到舂捣的声音,别作他物,好像击鼓,或者是撞钟,他在梦中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铜钟皮鼓,会发出木石的声响。
= 瑛解:如重睡人,非轻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眠熟时;捣练槌布也,舂米碓米也。其重睡人,闻舂米杵声,闻捣练砧声,梦中别作他物之声,或为击鼓声,或为撞钟声,此中能闻砧杵声,是闻性功能。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眠(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枕(zhěn) = 枕头[pillow]。
捣(dǎo) = 捣,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练(liàn) = 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boil
and scour raw silk]。(洁白的熟绢[white
silk]/练习;操演[practice;drain]/引申为经验多,精熟[experienced]。)
捣练(dǎo liàn) = 捣洗煮过的熟绢。
舂(chōng) =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pound]。
舂米(chōng mǐ) = 捣米去糠,使成洁净的白米。
“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 随后醒来,立即知道是舂捣的声音。于是告诉家人说,我在梦中,迷惑不清,听到这舂捣声,以为是钟鼓响。
= 瑛解:忽寤:忽然梦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捣音。自告家人,我正在梦时,惑此舂捣声,将为钟鼓响。
= “遄知舂音”:“遄”,速,立即。
遄(chuán) = 快,疾速[quickly]。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 这个人在梦中,难道也有忆想尘的动静吗?既忘记他有身,还能想起肉耳的根,有开闭通塞吗?这样足以证明根尘并舍,闻性常存,他的形体虽然沉睡,闻性也并不随沉睡而昏昧。
= 瑛解:是梦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时,岂忆想尘之动静耶?摇即动也。以睡梦之人,举身皆忘,又岂忆想肉耳之根,开闭通塞耶?是则根尘并舍,闻性常存,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 “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是”睡“梦中”之“人”沉睡得举身都忘了,此时他“岂”会去“忆”念诸尘之“静”止“摇”动、“开闭、通塞”等相呢?
寐(mèi) = 睡着[sleep]。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 不但如此,就是你生命终结,形体消灭,这个闻性,也不会随着你消灭的。你自疑闻性断灭,却说我不是实语者,不知我前面所说,离开动静,原本没有听的实质,是指若不聚闻于耳,就没有听的实质而言,并不是说没有周遍法界的闻性,你乃专务多闻的人,常是循名昧义。
= 瑛解:纵使汝形骸已经销灭,命光<即是命根也>迁谢,迁变代谢,其命已尽也。此之闻性,亦不为汝之形销命谢,便随之俱销俱谢也。
光(guāng) = 光芒,光亮[light;ray]。(光阴,时光[time]。)
命光 = 指人之寿命。盖寿命随光阴而流转迁谢,故称为命光。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 世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是顺着色声等尘境迁流,逐念分别,妄起爱憎,常随外物转移,从不曾认识自己的本有常住净妙真性。
= 瑛解:以因也,因诸众生,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根尘对偶,随顺诸尘境界,举色声以摄余四,逐念分别,起憎爱惑。流转者,循尘出流,为物所转。性净妙常:性即六根之性,诸尘不染曰净,浮根不缚曰妙,生死不碍曰常。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 所以不知道随顺本有清净妙常的根性,反认生灭的识心以为自我,致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由是生生世世,在不净的杂乱业中,流转六道,不得出离。
= 瑛解:不随顺所具,净妙常之根性,反随逐诸生灭识心,此指舍根用识,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难脱,生生世世,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
杂染 = Samkilesik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 若能舍弃生灭无常的识心,不逐外境转移;谨守真实常住的根性,勤行修习,常住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一旦现前,根、尘、识心,自然一时销落,如暗室忽放光明,幻影幻形,立即完全消失一样。
= 瑛解:首句是舍识,识心生灭无常,是妄本,非菩提因,应当舍弃;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实常住,是真本,为楞严体,应当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门,不许出流缘尘,但令入流照性。常光现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发现。常光既巳现前,遍融诸法,唯一真心,故根、尘、识心,三六十八界,应时销落,悉不可得。
=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根、尘、识心”即内之六根、外之六尘、中间之六识心。“应时”,立时。“销落”,销融脱落而不再黏于湛然之性。
圆光/丈光/常光一丈/常光一寻/常光 = 即常围绕佛菩萨身边,昼夜恒照之光明。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一。
应时(yìng shí) = 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in season;seasonable]。/立时;立刻;马上[at once;immediately]。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 应知所想像的湛一之境,为最细难除之尘,能想湛一之境的心,为极细的难刮之垢,
若能远离尘垢,你的法眼,就会应时清明,即得六根清净,如何不能成就无上正知正觉的佛果。
= 瑛解:此处尘垢,乃指微细法执无明。以根、尘、识心,既已销落,则粗尘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仍属心境对待。即此能想之心,不舍湛一之境,即是法爱情念,更是一种难刮之细垢。若能如此二俱远离,则垢尽明生,则汝法眼,应时可以清明,当得六根清净。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