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odizi.net/fojing/23/7205.html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24091&remap=gb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Amitāyurdhyāna-sūtra,略名《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观经》,亦称《十六观经》。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ābha,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后缀ābha是「光」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光」。Amitāyus,后缀āyus是「寿命」的意思,意译为「无量寿」。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
四种念佛
#在唐代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中列举了念佛有四种方法。这四种法门中,观像念佛是观想念佛的前行,而无论是观想还是持名,到一定的境界之后都可以修习实相念佛,因此这四种法门中有真正独立性的,是“观想”和“持名”两类修法。
|
|
称名念佛/持名念佛
|
口称佛名。
#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口念清清楚楚,耳听得了了分明,一心只念着佛号。
|
观像念佛
|
观看佛像,口称佛名。
#先观阿弥陀佛的圣像或画像,把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然后静坐观想佛相。
#观像。即般舟三昧经,示观像之法。
|
观想念佛
|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依《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十六观,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西方三圣的三十二相,观想九品众生如何获西方三圣接引。
#观想。即十六观经,观想西方,依正诸法。
|
实相念佛
|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念诸法实相,就是念实相佛。这是以自力为主的修行法门。
|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人、法为题
|
|||
别题
|
通题
|
||
人
|
法
|
人
|
|
佛
|
观
|
无量寿佛
|
经
|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刘宋 = 420年-47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图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
域(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 [region;area]。)
三藏 = Tripiṭaka,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律即毗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
畺(jiāng) = 古同“疆”。
畺良耶舍 = Kalayasa,383年-442年,意译作时称,西域人,南北朝刘宋时代译经家。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耆(qí) = 老[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崛(jué) = 高起,突起。(高峻的样子[high and
steep]。)
大比丘 = 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法王子 = 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
|
蓝毗尼园
<Lumbinī>
|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
鹿野苑
<Saraṅga-nāthá>
|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
舍卫城/舍卫国
<Srāvastī>
|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
桑伽施
<Sankasia>
|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闍崛山/崛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毗舍离
<Vaiśālī>
|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
人数
|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
5
|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
500
|
伽耶迦叶师徒
|
300
|
那提迦叶师徒
|
200
|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
100
|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
100
|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
50
|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
1255
|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译曰饮光。古代之姓氏。(音"迦摄")。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
伽耶迦叶
|
Gayakasyapa,译曰城。
|
那提迦叶
|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
四大菩萨 = 在中国最流行的说法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之说,即是四大菩萨的圣地。
八大菩萨 = 是佛教著名的八位大菩萨,关于八大菩萨依据各经典的不同,有多种说法。一般说法是: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虚空藏、金刚手、除盖障等大菩萨。或有加入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等大菩萨。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
|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
#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驾乘狮子,表示威严猛厉、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
|
五台山
|
普贤菩萨/遍吉
|
Samantabhadra,释迦牟尼右胁侍,以「行德」闻名而称大行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
#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
|
峨嵋山
|
观音菩萨/观世音/光世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
Avalokiteśvara,阿弥陀佛左胁侍,以「慈悲」闻名而称大悲观音菩萨。
#为大乘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
普陀山
|
地藏菩萨
|
Kṣitigarbha,娑婆三圣右胁侍,以「愿力」闻名而称大愿地藏菩萨。
#今日地藏菩萨有两种形象:一为出家相,示现沙门光头圆顶或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锡杖;二为在家相,通常头戴天冠,宝冠璎珞庄严,着在家人的服饰。
#娑婆三圣 =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
九华山
|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
|
虚空藏菩萨/虚空孕菩萨
|
Ākāśagarbha bodhisattva mahā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
|
金刚手菩萨
|
Vajrapāni,是佛教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眷属的八大菩萨之一,右手持金刚杵之相,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忿怒相。
|
|
除盖障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
|
Sarvanivāraņa-Vişkambhin bodhisattva mahāsattva,名副其实,这位大菩萨以消除一切盖障而著称,盖障即形形色色的烦恼,主要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五盖,这五种障碍能覆盖心性光明,使人坐禅难以入定。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为右手结无畏印 ,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 ,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
|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
|
无尽意菩萨
|
Akșayamati,东方佛国的大菩萨。在密宗,密号无尽金刚,居金刚界曼荼罗北方四尊之首,亦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亦是《药师如来经》八大菩萨之一。无尽意菩萨发心无尽,欲将五浊恶世等等无量世界,转化为佛国净土,又要调伏无限刚强众生,使他们成就佛果,故称为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曾出现,与释迦佛对话,并供养观世音菩萨。
|
|
宝檀华菩萨
|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八大菩萨之一,护持修行东方净土法门的居士、行者,在一些平常愿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却心不定,后来听闻药师佛佛号的善根具足者,临命终时,终究将接引到净土。
|
|
药王菩萨
|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
|
药上菩萨
|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
|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 “一不得往”:一个也不得前往探视,目的是要把他的父王活活的饿死在里面。
太(tài) =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the greatest;the highest;maximal]。(大的,广大的[great]。)
阿阇世 = Ajatashatru,?-前461年,译曰未生怨。佛在世之顷,摩竭陀国王舍城之治者。父名频婆娑罗,母曰韦提希。韦提希怀胎时,相师占之,谓此儿生必害父,因之名曰未生怨。未生以前结怨之意也。
调达/提婆达多/地婆达兜 = Devadatta,译曰天热,天授。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堂兄弟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为利养造三逆罪,生堕于地狱。《出曜经》中则言其:“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由此可见其广学博文,精进难得。(提婆达多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为犯下五逆重罪,破坏僧团,背叛佛教,设计谋害释迦牟尼佛,极为负面的人物。《妙法莲华经》中,则纪录提婆达多亦被佛陀授记,将来成佛。其实提婆达多是来示现作反派角色,让众生体悟作五逆罪者会堕到地狱。)
收(shōu) = 捕也[arrest]。(收拾;收取[receive;accept;accommodate]。)
执(zhí) = 拘捕;捉拿[arrest]。(拿;持[hold]/主持;掌管[take charge of]。)
收执(shōu zhí) = 捉捕、擒拿。
频婆娑罗/瓶沙王 = Bimbisara,前558年-前491年,佛在世摩竭陀国王之名。译为颜色端正模实等。模实者,身模充实之义。又译形牢。玄奘译为影坚,义净译为影胜。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
幽(yōu) = 遮蔽[conceal]。(昏暗;阴暗[dusky]。)
幽闭(yōu
bì) = 幽禁;囚禁;禁闭[put under house arrest]。
制(zhì) = 裁断;制作[cut;make]。(控制;制服[overpower;control]/抑制,限制,忍住[control;restrict]。)
群(qún) = 羊群;兽群;人群。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crowd;group]。(众多[in crowds;in flocks;in groups]。)
臣(chén) = 男性奴隶[male slave]。(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往(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
恭(gōng) = 恭敬,谦逊有礼[respectful and submissive]。(拱手致礼[bow]。)
敬(jìng) = 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respectfully]。(尊重,尊敬[respect]。)
恭敬(gōng jìng) = 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的[revere;honour]/尊敬或尊重地对待[hold in reverence]。
澡(zǎo) = 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浴(yù) = 洗澡[bathe]。
酥(sū) = 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酒[wine]。)
麨(chǎo) = 炒的米粉或面粉[fried rice or wheat flour]。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 [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 [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蒲萄(pú táo) = 葡萄[grape]。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
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漱(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 洗涤[wash]。)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遥(yáo) = 远[faraway]。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
|
比丘/苾刍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ṣ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
比丘尼/苾刍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隼(sǔn) = 一种凶猛的鸟[falcon]。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使,让[let;allow]。)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说法第一。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颜(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
色(sè) = 脸色[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种类[kinds]/颜色[color]。)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者(zhě) =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指代事或物/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犹(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耶(yé)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持(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
用(yòng) = 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使用,采用[use;employ]。(器用;物质[material]/功用;功能[function]。)
沙门/桑门/丧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怒(nù)
= 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anger;fury;rage]。(谴责[blame]。)
贼(zéi) = 残害;伤害[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偷窃或抢劫的人[thief]。)
惑(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咒(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 但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杀害自己的母亲的;大王现在要做杀害母亲这等忤逆的事,是把高贵的刹利王种给污秽了,我们不忍心听到世人骂大王是旃陀罗,如果大王不听我们的劝谏,我们只好离开本国到别处去,不想再住在这里了。
智(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智慧,智谋[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耆婆 = Jivaka jiva,译曰固活,能活。王舍城良医名。因他是大医生,号为神医,谁生了病,经他医治,固定可以活命,故名固活。阿阇世同父异母之小弟。
毗陀 = Veda,婆罗门经书之名。译曰明,或智。
道(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无道(wú dào) = 暴虐,没有德政[brutal;cruel;tyrannical]。
逆(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
污(wū) = 停积不流的水[sewage pool] 。(不清洁,肮脏[dirty]/玷污[contaminate;smudge]/污辱,在言词或举动上傲慢地、无礼地或轻蔑地对待[insult]。)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四姓 (印度<天竺>四姓)
|
|
婆罗门
|
Brāhmaṇa,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
刹利/刹帝利
|
Kṣatriya,译言田主。王种。
|
毗舍/吠舍
|
Vesa,译曰商。
|
首陀/首陀罗
|
Śūdra,农人奴隶。
|
智
|
颇罗堕
|
Bharadvāja,此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
|
愚
|
旃陀罗/旃荼罗
|
Caṇḍāla,译曰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等。在四姓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曰旃陀罗,女曰旃陀利。
#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最低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主要工作是处理人类及动物尸体,担任刽子手或屠夫。
|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 汝不为我耶:你不帮我吗?
按(àn) = 用手向下压或摁[press down]。(控制;抑止[control;restrain]。)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
惶(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白(bái) =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颜色。(清楚,明白[know;realize;understand]/表明;说明[demonstate;show;explain]。)
慎(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警惕[be on the alert]。)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 虽然不杀母,但对母亲破坏他大事的恨意未消,于是向宫廷内宫下令,把母亲软禁于深宫之中,不许她再出来。
忏(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忏悔(chàn huǐ) = 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confess;repent;be penitent]。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
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
= “世尊威重,无由得见”:世尊的威德既高且重,不敢奢望能见到您。
“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愁(chóu) = 忧虑,发愁[worry;be anxious]。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憔悴(qiáo cuì) = 黄瘦;瘦损[wan and
sallow]/烦恼[be worrid]。
昔(x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former times;the past]。)
慰(wèi) = 安慰[comfort]。
慰问(wèi wèn) = 安慰问候[extend one's regards to]。
威重(wēi zhòng) = 威严;庄重[august]。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悲泣(bēi qì) = 悲伤地哭泣[weep with grief]。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 未举头顷:在她的头还没有举起来的时候。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 佛自己也忽然在灵鹫山隐没了,却在王宫里出现。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
目连侍左,阿难侍右。
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 “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普(pǔ) = 日无光[dusky]。(遍,普遍;全面[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广大[universal]。)
释梵 = 帝释与梵天也。
过去七佛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Vipaśyin
|
译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Śikhin
|
此云持髻。
|
|
毗舍浮佛/毗舍婆佛
#Viśvabhu
|
此云一切胜,亦云遍现,谓于诸处皆现身之意。
|
|
贤劫
|
拘留孙佛
#Krakucchanda
|
译曰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当于过去七佛之第四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
|
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
译曰金寂。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佛。
|
|
迦叶佛
#Kaśyapa
|
释迦佛以前之佛也。
|
|
释迦牟尼佛
#Śākyamuni
|
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
|
|
星宿劫
|
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
||
优钵罗华<Utpala>
|
译曰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Padma>
|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
|
拘物头华<Kumuda>
|
译曰黄莲花。
|
|
分陀利华<Pundarika>
|
译曰白莲花。
|
|
瞻卜迦华<Campaka>
|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
|
苏摩那华<Sumana>
|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Mandarava>
|
四种天花
|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
|
曼殊沙华<Manjusaka>
|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
|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
#大赤莲花。
|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 “自绝璎珞,举身投地”:遂自己用手拉断了穿戴在身上用作庄严的珠宝,同时还奋不顾身地举起身来,投之于地。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 世尊您又是什么因缘,会同提婆达多这样的恶人成为眷属?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 “佛日”:是比喻佛的智慧如天上之红日,无所不照,无所不见。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only;alone]/表示希望、祈使[wish]。)
恼(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
浊(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浊恶 = 五浊与十恶也。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盈满(yíng mǎn) = 蓄满[filled;full]/富贵权势、罪过等极盛;极多[to limits]。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五体投地 = 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
清净业处 = 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正宗分
##阐明清净业因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 “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变化为一座犹如须弥山一样高大的黄金色的台。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
十方国土,皆于中现。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 “严显可观”:统统都很庄严、显明和好看。
眉间光 = 从眉间之白毫相放出之光明也。
还(huán) = 返回[come back;go back;return]。)
净妙 = 清净微妙也。
纯(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
玻璃(bō li) = 指天然水晶石之类,有各种颜色。现在指一种人工制造的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glass]。
显(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ornaments on the head]。(明显;显示得很清楚[obvious;apparent;noticable;self-evident]/显露;公开[appear;become manifest itself]。)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极乐/安乐国/西方净土/须摩提/安养 = Sukhāvatī,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五色/五正色/五大色 = 青黄赤白黑为五色。
心眼 = 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
四果/声闻四果/四向
#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Srotāpanna>
|
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断见惑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Sakridāgāmi>
|
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断思惑<欲界>前三品。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Anāgāmi>
|
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断思惑<欲界>后三品。
|
||
四果
|
阿罗汉
<Arhat>
|
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断思惑<色界、无色界>最后七十二品。
|
无学道
|
无学
|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系(xì) = 悬,挂[hang]。(拴;绑[tie;fasten]。)
系念 = 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也。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净业 = 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
譬(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修(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
孝(xiào) = 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filial;dutiful]。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师(shī) = 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division]。(泛指军[army;troops]/老师[teacher;master]/长,首领[leader]。)
长(cháng) = 甲骨文字形,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两点距离大。与“短”相对[be long in space]。(zhǎng = 老,年高[old]/辈分大;居高位者[senior]/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chief;head]。)
师长(shī zhǎng) = 对教师的尊称[teacher]/ 军队师级编制的军事指挥首长[division commander]/ 老师与长辈[teacher and
senior]。
慈(cí) = 慈爱[love;show affection or kindness to;kindly love]。(与乐曰慈[give happiness]。)
犯(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威仪 = 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
威仪(wēi yí) = 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impressive and
dignified manner]。)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发菩提心 = 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读诵 = 就文字曰读,离文字曰诵。
劝(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行者/行人 = 泛指一般佛教的修行者。(汉传佛教到了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可以从师受沙弥戒,不必剃发
。 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 ,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 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
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 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 菩萨戒则是随比丘的自愿。)
三福/三种净业
|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人天福
#世间凡夫所修之福。
|
世间之福
|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
二乘福
#声闻、缘觉所修之福。
|
出世间之福
|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
大乘菩萨福
#大乘菩萨所修之福。
|
十善/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
#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
|
不杀生
|
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
|
不偷盗
|
不偷取他人财物。
|
不邪淫
|
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
|
不妄语
|
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
|
不两舌
|
不在他人之间挑拨离间。
|
不恶口
|
不用粗言侮辱他人。
|
不绮语
|
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
|
不贪欲
|
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
|
不嗔恚
|
不怨恨或憎恶他人。
|
正愚痴
|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
三归/三归依/三皈
#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宝,又称归依三宝,誓愿终生信从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
#三归戒 = 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
#归依/皈依 = saranam gacchami,于胜者归投依伏也。(是成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仪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仪式后,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别可以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
|
归依佛
|
归依佛宝以为师者。
|
归依法
|
归依法宝以为药者。
|
归依僧
|
归依僧宝以为友者。
|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不(bù) =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not,no]。(fǒu = 古同“否”,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whether]。)
正因 = 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 “清净业”:不但是指前面所说之净业三福,亦包括后面所说的十六妙观,都叫做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思念(sī niàn) = 思虑,怀念[yearn;miss;long for;think of]/纪念[souvenir]。
善哉 = Sa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
烦恼贼 = 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就像手里拿着一面明亮的镜子,自己见到自己的面像那样的清晰。
“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明镜(míng jìng) = 明亮的镜子[mirror],比喻完美的典范/明察;明鉴[perceive]。
欢喜(huān xǐ) = 欢乐心喜[joy]/喜爱、爱好[like]。
无生法忍/无生忍 = anutpattika-dhama-kṣānti,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羸劣(léi liè) = 瘦弱[thin and weak]。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不同[different]。)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即;就[as soon as]。)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
|
肉眼
|
肉身所有之眼。
|
天眼
|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
慧眼
|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
法眼
|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
佛眼
|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所谓五苦所逼,实际上即是八苦所逼。
逼(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危急,紧急[urgent]。)
##阐明十六妙观
###日想(观想西方日落,直至闭目、开目皆有落日历历在目。)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 “皆令明了”:都要能清楚地看到落日的形象。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专(zhuān) = 用手纺织。(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专长[speciality]/独占;独用[sew up]。)
专心(zhuān xīn) = 用心专一,一心不二[be absorbed;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devoted to sth. wholeheartedly]。
作(zuò) = 人突然站起为作。人起身[get up]。(起来;开始工作[rise;do;make]/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do;make]/作品;文章[work]/作坊,手工业工场[workshop]。)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盲(máng)
= 眼睛失明[blind]。(使失明[blind]。)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门徒,弟子[pupil]/众,很多的人[crowd]/徒然,枉然[in vain]/独,仅仅[only]。)
坚(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坚定;意志、主张不动摇[firm;staunch;steadfast]。)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水想(观水澄清如琉璃。)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
= “八楞具足”:具足八个棱角的意思。
“一一宝珠,有千光明。
“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 “不可具见”:不可能全部都看得清楚。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 “以七宝界,分齐分明”:用七宝来做分界,分得很整齐、很清楚。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澄清 = 清亮;清澈[clear]/显示事实真相;消除混乱或模糊之处[clear
up;clarify]/杂质沉淀下来,液体变清[clarify;become clear]。
明了(míng liǎo) = 清楚地懂得[clearly understand]/清楚地知道[be clear about]/ 清晰;明白[clear]/自觉察觉到[sentient]。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幢/宝幢/法幢/经幢 = dhvaja/ketu,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汉传佛教一般仅用于庄严佛殿,用绸布做成圆桶状,上面刺绣花纹或经、咒;亦有很多寺庙保存有古老的石经幢,雕刻精细,内容丰富,往往镌刻有佛像、菩萨像、天龙护法、佛经、咒语等。(“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
楞(léng) = 同“棱”。四方木;棱角[square timber;arris;edge]。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杂厕(zá cè) = 杂错、纷乱。
间(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清风(qīng fēng) = 清凉的风[cool breeze]。
三相
#tri-lakṣaṇa
#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出了三相作为一切存在之特征。
|
|
诸行无常
|
无常 = 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
|
诸行是苦
|
苦 = Duḥkha,逼恼身心之谓也。苦是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谛”,从梵文语义学上来说,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宁”的意思。)
|
诸法无我
|
无我 = 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于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于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于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竟无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
|
三法印
#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
|
|
诸行无常
|
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
|
诸法无我
|
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
|
涅槃寂静
|
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
|
###地想(转而初见极乐国地琉璃宝地、楼阁、华幢样貌。)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
“闭目开目,不令散失。
“唯除食时,恒忆此事。
“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entirely]。)
了了(liǎo liǎo) = 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know clearly;understand]。
食时 = 正食之时,即日午时也。三世诸佛之法,过中一发,已不得食。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 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若人依照我上面所说的那样去观想,就是正确的观法;若所观的境界与我所说的不一样,那便叫做不正确的邪观。
脱(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
四劫 (成、住、坏、空)
#劫 = 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意思是一段对人类来说极长的时间。)
#自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1679万8000 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3亿3596万年>,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13亿4384万年>,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
#小劫 = (84000-10)x100x2=16798000
|
||
大劫 (四中劫。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每大劫必终于一灾<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13亿4384万年
|
成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住
(中劫<二十小劫>)
|
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
坏
(中劫<二十小劫>)
|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
空
(中劫<二十小劫>)
|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树想(观极乐世界宝树、罗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
= 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其颜色皆各不相同,所放的光也不一样。
“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 “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每一宝网之间又有五百亿那么多的由众妙天花所庄严的宫殿,其华丽就如同大梵天王之宫殿一样。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
“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
“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
“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 “色中上者”:在一切的颜色之中,是最上等的。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
= “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一行一行的,排列得相当整齐。树上的树叶的距离,非常有次序,一点都不杂乱。
“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 “纵广正等”:纵<其长度>广<其宽度>都是相等的。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
“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 修观的人,当他已见到了这些宝树之后,还要按其次第的一一观之,即先观此树8000由旬,再观想树的茎、树枝、树叶,以及所开的华,和所结的果,都要观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由旬 =
Yojana,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
饰(shì) = 人佩巾有装饰作用。刷拭[brush]。(装饰;修饰[adorn;dress up]。)
绿(lǜ) = 青中带黄的颜色[green]。(呈现绿色[present green]。)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 梵Sakrabhi lagna-mani-ratna,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属于质量差的[subquality]/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
旋火轮 = 以火旋转而为轮形者。轮形似有而非实,以譬一切事法之假相。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宛转(wǎn zhuǎn) = 圆场;圆成[mediate;help to effect a compromise]/辗转[pass through
many hands and places]/婉转[mild and
indirect;tactful]。
涌(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帝释瓶/德瓶/贤瓶/吉祥瓶 = 帝释天之宝瓶也,所须之万物,自然涌出。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 雨伞[umbrella]/ 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佛事 = 指凡诸佛之教化,谓之佛事。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 柱;竿[post]。)
###八功德水想(观极乐世界八池功德水。)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 “有八池水”:八个莲花池。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
“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
“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池(chí) = 水停积处。水塘[pool;pond]。
柔(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和;温和[mild;gentle]。)
柔软(róu ruǎn) = 软和;不坚硬[soft;lithe]/<织物>质地柔韧、柔顺[supple]。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如意珠/如意宝珠/如意宝/如意摩尼/震多末尼 = Cintāmaṇi,是佛教、印度教中记载的能如自己意愿变出珍宝,且有除病、去苦等功德的宝珠。
支(zhī) = 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去枝的竹子[branchless bamboo]。(分,分散[dissipate]/枝条。后作“枝”[branch]。)
渠(qú) = 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canal;channel;ditch]。(濠沟[ditch]。)
金刚 = váj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团(tuán)
= 圆[round;circular]。(把东西揉弄成圆球形 [roll;roll sth. into a ball]/聚集,集合[gather]。)
正(zhèng) =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不偏斜,平正[central]。(正直,正派[honest;upright]/正好,恰好[just;precisely]。)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微(wēi) = 隐秘地行走[walk clandestinely]。(微小;轻微[minute;tiny]/精妙[elegant;exquisite]。)
妙(miào) = 美妙少女。美,好[beautiful;fine;excellent]。(神妙[wonderful;marvellous]/精妙;精微[exquisite and ingenious]。)
微妙(wēi miào) = 深奥玄妙[delicate;subtle;tricky]/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fine]/ 必须细心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出差错的[subtle]。
微妙
= 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
鸣(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雅(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多/六度 – 菩萨乘/大乘
#波罗密<paramita> = 又作波罗蜜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菩萨乘 = 修六度之行,圆满二利<自利利他>,而到佛果之乘教。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
||||
六度
|
种类
|
解释
|
所度
|
|
布施
(檀那<dāna>) |
财施
|
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以资养生命。
|
悭贪
|
|
法施
|
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令续慧命。
|
|||
无畏
|
不顾虑自己的安危,而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
|||
持戒
(尸罗<sīla>)
|
三聚净戒/三聚戒
|
摄律仪戒
|
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
<自利—诸恶莫作>
|
毁犯
|
摄善法戒
|
奉行一切善法。
<自利—众善奉行>
|
|||
摄众生戒
|
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利他--无众生不度>
|
|||
忍辱
(羼<chàn>提<kshanti>)
|
事忍
|
力忍
|
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
|
瞋恚
|
反忍
|
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并不尤人。
|
|||
忘忍
|
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
|
|||
理忍
|
观忍
|
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
|
||
喜忍
|
逢人加辱,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
|
|||
慈忍
|
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
|
|||
精进
(毗梨耶<viriya>) |
披甲
|
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
|
懈怠
|
|
有勇
|
听到难断的事、难能的事,心不怯懦。
|
|||
不退
|
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
|||
禅定
(禅那/静虑<dhyāna>) |
世间禅
|
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
|
散乱
|
|
出世间禅
|
小乘禅,大乘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
|
|||
出世间上上禅
|
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即一心三藏,为自性天然本定,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
般若
(般剌若/智慧<prajñā>) |
生空智/人空智
|
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
愚痴
|
|
法空智
|
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
|||
一切智智
|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
|||
#唯识论立十波罗蜜,称曰十胜行,为菩萨十地之行法:
7.方便波罗蜜<upāya> = 第七地菩萨以善巧之方便随机利物也。
##方便 = 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
8. 愿波罗蜜<pranidhāna> = 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彼岸之大行者。
9. 力波罗蜜<bala> = 有修习力与思择力之二种。<字面意义为力量,依靠这种力量,能断除一切烦恼。>
10. 智波罗蜜<jñāna> = 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之二者。<对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善恶。>
|
八功德水
#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
|
|
澄净
|
水澄清洁净,没有污染。
|
清冷
|
很清净凉冷,没有浑浊烦躁。
|
甘美
|
水的味道,富有甜味。
|
轻软
|
水的性质,轻浮柔软。
|
润泽
|
滋润滑泽,有益身心。
|
安和
|
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
|
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
|
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渇,还可以去饿。
|
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
喝了这种水,或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
|
###总观想(观想极乐世界之宝树、宝地、宝池。)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由各种宝物合成的极乐世界,在每一个区域里。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华座想(观七宝莲华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炽盛(chì
sheng) = 火势猛烈、旺盛[burning]/兴旺;繁盛[prosperous]。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接足作礼 = 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 “其光如盖”:其光如同一个巨大的由七宝合成的伞盖。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
“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脉(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莲华台/华台/莲华座/华座/莲台 = 指佛、菩萨所坐之莲华台座而言。或单指阿弥陀佛所坐之莲华台座。盖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德,故佛、菩萨之台座系表示其居秽国而得离尘清净、神力自在之意。
紧祝迦宝/坚叔迦宝/甄叔迦宝 = Kimsuka,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
梵摩尼 = 梵Brahma-mani,意译净珠。即指宝珠。摩尼,为梵语mani之音译,又作末尼,乃宝珠之总称;梵,离垢之意,今加‘梵’字,以显其洁净。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亦称梵摩尼。
妙真珠网 = 以殊妙之真珠所造之网也。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幔(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以布帛制成,遮蔽门窗等用的帘子[curtain]。)
金刚台 = 由金刚而成之台座也。
杂华云 = 杂种种之妙华而为云形者。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法藏比丘 = Dharmākara,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
###像想(观莲华座上金色佛菩萨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是心作佛’之作字,是造的意思,您在心里作观想佛的形相,立刻就会在您的心里造作出一尊佛来,这情形简称为心作。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 诸佛如海一样深广无边真正普遍觉知一切的智慧,也都是从众生的心想意念中生出来。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正遍知海 = 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
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
#aśītyanuvyañjanāni,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
|
|||
1、无见顶相
|
21、容仪备足
|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
61、身持重
|
2、鼻高不现孔
|
22、容仪满足
|
42、自毛孔出香气
|
62、其身大
|
3、眉如初月
|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
43、自口出无上香
|
63、身长
|
4、耳轮垂埵
|
24、威振一切
|
44、仪容如师子
|
64、手足软净滑泽
|
5、坚实如那罗延
|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
45、进止如象王
|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
6、骨际如钩锁
|
26、面不长大
|
46、行相如鹅王
|
66、光照身而行
|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
47、头如摩陀那果
|
67、等视众生
|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
28、面具满足
|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
68、不轻众生
|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
49、四牙白利
|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
10、膝骨坚而圆好
|
30、言音深远
|
50、舌色赤
|
70、说法不著
|
11、身清洁
|
31、脐深而圆好
|
51、舌薄
|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
12、身柔软
|
32、毛右旋
|
52、毛红色
|
72、发音应众声
|
13、身不曲
|
33、手足满足
|
53、毛软净
|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
14、指圆而纤细
|
34、手足如意
|
54、眼广长
|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
15、指文藏覆
|
35、手文明直
|
55、死门之相具
|
75、观不厌足
|
16、脉深不现
|
36、手文长
|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
76、发长好
|
17、踝不现
|
37、手文不断
|
57、脐不出
|
77、发不乱
|
18、身润泽
|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
58、腹不现
|
78、发旋好
|
19、身自持不逶迤
|
39、面广而殊好
|
59、细腹
|
79、发色如青珠
|
20、身满足
|
40、面净满如月
|
60、身不倾动
|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
“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
“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 “诸天宝幔,弥覆其上”:还有犹如天上那么庄严的覆盖着极乐国土的宝幔。
“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 “如观掌中”:就如观看掌中之物一样地清楚。
像(xiàng) = 相貌相似[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similar;alike]。(形象;容貌[appearance;looks]/ 雕像[statue]/图像[portrait;picture]。)
宝像 = 以珍宝所造之佛像也。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
= “如前莲华”:这朵莲华要与前述的莲华一模一样。
“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
“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 “遍满彼国”:遍布整个极乐世界。
皆(jiē) = 都,全[all;every]。(通“偕”;一同[together]。)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 这一观想又成功后,修行的人便会听到极乐世界宝池中水流的声音,这种水流动时还会发出光明来。
“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
“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凫(fú)
= 水鸟,俗名野鸭[teal]。
雁(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wild goose]。
鸳鸯(yuān yāng) = 亚洲一种亮斑冠鸭,雌雄常在一起[mandarin duck]。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妄想 = 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第六识。)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
||
1
|
长行/契经/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
2
|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
3
|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
4
|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
5
|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ṛttaka>
|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
6
|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
7
|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
8
|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
9
|
论议/优波提舍
<upadeśa>
|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
10
|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
11
|
方广/毗佛略
<vaipulya>
|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ṇa>
|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 念佛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得此三昧者,即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遍观一切色身想(观无量寿佛眉间白毫,现八万四千色身相好。)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那由他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
化佛 = 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八万四千相好 = 对于劣应身<即化身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胜应身有八万四千之相与好。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慈悲 = 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三种慈悲
|
|
众生缘慈悲
|
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众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
|
法缘慈悲
|
既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名法缘慈悲心。
|
无缘慈悲
|
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无缘慈悲心。
#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
= “从一相好入”:可从佛的某一相或某一好入手。
“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现(xiàn) = 出现[become visible;appear;show]。(现在,眼前[current;now;present]。)
###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 “面各百千由旬”:各方面都能照到百千由旬。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
“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面(miàn) = 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脸[face]。(外表;表面[surface;top;face]/朝向;面对;面向[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全[entire;whole]/提出;列举[enumerate]。)
五道/五趣 = 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 这尊菩萨头顶上有毗楞伽摩尼宝做成的天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
“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冠(guān) = 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帽子[hat]。(戴;戴帽子[put on a cap or hat]/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由;从[from;since]/自然,当然 [naturally]。)
自在(zì zài) = 自由;无拘束[free;unrestrained]/安闲自得,身心舒畅[comfortable;at ease]/<佛教>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freedom of wordly cares]。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 观世音菩萨的手臂,为红莲华的颜色,有80亿微妙之光明作为璎珞,其璎珞中,普遍现出可以庄严菩萨两臂的一切珍宝和光明。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
“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与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接引(jiē yǐn) = 引进;接待[guide]/佛教指佛引导信佛的人到西天去[meet and guide]。
辐(fú)
= 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spoke]。
弥满(mí mǎn) = 充满;到处都是;哪儿都有[be full of;permeated with]。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祸(huò)
= 灾祸,祸患[calamity]。(作祸;加害[bring calamity
to]/遭难;受害[meet with disaster]。)
业障 = 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
福(fú) = 福气,福运[blessing;happiness]。与“祸”相对。(赐福,保佑[bless and protect]。)
###观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
“次观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
“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
“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瓶(píng) = 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jar]。( 泛指腹大颈长的容器[bottle;flask;vase]。)
“诸余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 “七宝国土”:极乐世界的七宝国土。
“从下方光明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震(zhèn)
= 雷,疾雷[thunders]。(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shake]。)
畟(cè)
= 深耕入地的样子<一说疾速前进的样子>。
塞(sāi) = 阻隔;堵住[stop up;block up]。(填塞;充满[stuff;cram;squeeze in]/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stuff]。)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
“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胞(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胎(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普观想(普观无量寿佛所建极乐世界色相。)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 “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有500种的颜色和500种的光明来照自己的身体。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 “是为普观想”:普字是总的意思,普观想亦即作一个总观想。
跏趺坐/莲华坐(jiā fū) = padmāsana,原为婆罗门教瑜伽姿势之一,称为莲花坐,后被佛教吸收,成为禅坐的姿势。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
音(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声(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杂观想(观西方三圣色身相,主要提及观相念佛方法。)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但想佛像,得无边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 丈六:30.3cm x 16 = 484.8cm。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
至心 = 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
丈(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meters/330cm]。(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elder person]/丈夫[husband]。)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
成就(chéng jiù) = 业绩,事业上优良的成效[achievement]/完成;成功[achieve;accomplish]/造就;成全[help]。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 “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有时变现小身,只有一丈六尺,或与人的身量一样只有八尺。明了论云:人长八尺,佛则倍之丈六。
“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 “但观首相”:但只要看他们的面貌。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首(shǒu) = 头[head]。(首领,团体的领导人[chief;leader]/第一[first]。)
###上辈生想(观根性上品的上中下三等众生往生并获西方三圣和莲池海会菩萨接引的情况。)
####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品(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至诚(zhì chéng) = 极为诚恳;诚心诚意[complete
sincerity]。
三心
|
|
至诚心
|
真实愿净土之心。
#极诚恳、极真实的心。
|
深心
|
深愿净土之心。
#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
#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深刻、很强烈。
|
回向发愿心
|
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
#把所修的功德完全回转趋向于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心上。
|
三种回向
#回向 = Parīnāma,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
|
|
菩提回向
|
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
|
众生回向
|
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众生也。
|
实际回向
|
以己之功德趣求无为之涅槃也。
|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大乘方等经典 = 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
六念/六念法/六念处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也。
|
念僧
|
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
|
念施
|
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
|
念天
|
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
|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
= “无量诸天”:无量的天人。
= “七宝宫殿”:还有七宝装饰的宫殿,都来接他。
“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 “劝进其心”:劝导他努力前进,及坚强其信心。
精进(jīng
jìn) = 在某方面一心进取[be absorbed and desirous
to do better]。
勇(yǒng) = 果敢,胆大[brave]。(勇猛;凶猛[bold and powerful]。)
猛(měng)
= 健壮的狗[strong dog]。(凶恶可怕[fierce;ferocious;violent]/勇猛;威猛[valiant]。)
勇猛(yǒng měng) = 英勇骠悍[be full of valour and vigour;be bold and powerful]。
迎(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迎接(yíng
jiē) = 走向前接待[move towards;meet face to face]。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跃(yuè) = 跳跃[leap;jump]。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
“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
“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
“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色相 = 谓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
宝林 = 极乐净土七宝之树林也。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佛教时间单位。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历(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 “善解义趣”:但要好好的了解大乘经典所说的义理和旨趣。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莲华,经宿则开。
= “经宿则开”:经过一夜,花就开了。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
“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 “宿习”:前世曾经修学过佛法。
= “普闻众声”:能够普遍的听到极乐世界种种的声音。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
义(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
趣(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 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佛教>谓众生因善恶行为不同死后趋向不同地方转生[梵Gati]。)
惊(jīng) = 马受惊[the horse be frightened]。(惊慌,恐惧[alarmed;scared;fear]。)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望;嗜欲[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亲属[family dependent]。)
眷属(juàn shǔ) = 家眷,亲属[family
dependants]/夫妻[spouse]。
叉(chā)
= 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cross]。
叉手(chā shǒu) = 一种礼节。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作“抄手”[cup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合十[put the palms together]。
合掌叉手 = 合掌而交叉手指也。密教所谓金刚合掌。
磨(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磨擦[rub;wear]。)
紫金/紫磨金/紫磨黄金 = 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
二谛
|
|
俗谛/世俗谛/世谛
|
#俗谛 = 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事相,于俗为实,故云谛。
#世间法为俗谛。
|
真谛/第一义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真性/真空/实相/一相/无相/中道/法界/法性/法身/法证/法位/一实/一如/无为/实性/实谛/实际
|
#真谛 = 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是离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又此理性,于圣为实,故云谛。
#出世间法为真谛是。
#实相 =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
#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解深密说真如或无为,般若说般若佛母,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阿含说涅槃。
#胜义 = 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真如 = Bhūtatathatā,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法界 = Dharmadhatu,就“事”解释,则“法”指一切诸法,即是世间万物。“界”者,意为“分界”。万物因各有体性,分界不同,故名为“诸法的界限”,即指现象界。就“理”而言,则真如之理性、诸法之实相,名为“法界”,与真如、法性、实相、实际等概念同体异名,意为超越言表、横恒万事万物之中的绝对实性,即是指实相界。
|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于诸佛所,修诸三昧。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谤(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criticise openly]。(诽谤[defame;slander]。)
无上道心 = 愿求无上道之心也。
清净 = Suddhi,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是佛教中所教导的一种内心状态,为无欲无求,专心专一的内心状态。 常被当成涅槃的同义词。)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
“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
“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百法明门 =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
百法
#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
|
五阴
|
|
色法(11)
<心王及心所所变现的影相。>
#相分
|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
色阴
|
心法(8)
<八识心王。>
#见分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识阴
|
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所(51)
<随心王所驱使。>
#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
#八识心王是识的自性,是不会造业的,会造业的都是心所。烦恼就是心所扰乱自性而起的作用。
#见分
|
遍行(5):作意,触,受,想,思。
#‘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
# ‘作意’就是注意,前五遍行之一念心的作用,而引起六根对六尘的注意。作就是造作,它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地起念。作意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众生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就是由于作意在捣乱、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种子在八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著于境界。所以说,坏就坏在这个作意上。‘触’就是接触外境。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受’就是接纳、领受的意思。这个妄境一显现,他就接纳、领受境缘,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于是他就跟著这个境界来鼓动,随著境转,执著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许多名相,这就是‘想’。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所以思潮迁流不息,生起现行造善、恶诸业。因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别境’就是个别著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著善、著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要造业了。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因为大家皆执著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望享乐,这就是乐欲。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就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这就是要去造业的心。接下来是‘解’<理解、胜解之意>。当他理解了什么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要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解’。‘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定’是专一之意。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界,执著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著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
善(11):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善法’,是我们修行成道的资粮。
#‘信’是信仰,乃一切事业成功之母。‘惭、愧’二字,我们平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惭’是自惭,自己感到羞惭,深受良心的责备。‘愧’是愧他,愧对他人,对不起人家。‘无贪、无嗔、无痴’。我们知道,贪、嗔、痴三毒是六道轮回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反过来,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善了。‘精进’是努力不懈、勤奋进取的意思。‘轻安’是轻松、安逸、自在的意思。修佛的人身心轻快安逸、逍遥自在。倘若还感觉不到身心轻快安逸,可以说还根本没有上路。因为你的心还执著在世法世相上,放不下所负的重担,不肯舍弃它,所以得不到身心轻快安逸的自在感。‘不放逸’就是防止懈怠不前,敦促大家努力用功,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成道才有希望。‘行舍’是舍弃的意思。倘若我们心有所住,粘著东西不舍,妄心如何能转为清净,又怎么能平等正直呢?所以说,念念舍处,就是念念入处。舍弃了世法上一切虚幻不实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就能念念入道了。‘不害’是慈悯众生、饶益众生而不为众生所烦恼的意思。
烦恼(6):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恶法也谓之烦恼法。
#贪和嗔根源在痴。芸芸众生,因追逐外境,昧却本真,不识世间法都是空苦无常,而误认为实有,求取不已,随业流转,才成贪心,求而不得,又生嗔心,妄造恶业。‘慢’是贡高我慢之意。‘疑’则不信,故障正信。‘不正见’,就是拨无因果的恶见。
随烦恼(20): 忿, 恨, 恼, 覆,诳, 谄, 骄,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所谓随者,就是说这些烦恼是随著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
# ‘忿’、愤怒、光火。‘恨’,不如己意而起嗔恨心。‘恼’,恼怒。‘浮’,浮浅不明,浮躁不安,因之昏昧,智慧光明被覆盖住了,而盲动不定。‘谎’,说谎、骗人。‘谄’,谄媚、谄谀。‘骄’,骄傲,骄慢,骄横,骄纵。‘害’,损害,残害。‘嫉’,嫉妒。‘悭’,吝啬。‘无惭’、‘无愧’,假如有惭愧心,则不会做坏事,也就没什么烦恼;反之,无惭无愧,做起事来,势必损人害己,而遭他人指责,因之不胜烦恼。‘不信’,不相信,不信仰。‘懈怠’,松懈懒惰,不坚持,不努力。‘放逸’,身心任意放纵闲散。‘昏沉’,头脑迷糊不清。‘掉举’,胡思乱想,妄念不断。‘失正念’,失去了正确的信念。‘不正知’,不正确的认识。‘散乱’,散漫混乱。
不定(4):悔 ,眠, 寻, 伺。
#所谓不定者,就是说它们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亦善亦恶、非善非恶,故名不定。
#‘悔’,譬如,为恶的人悔过自新就是善人,恶行一经悔改即变为善行。后来却因自己的利益受了损失,懊悔了,善事不做了,那就坏了,这个悔就变为恶行了。‘眠’是睡眠,是人们恢复精神、解除疲劳的重要行为,人人都需要,个个离不开。‘寻’就是搜寻,把与问题有关的各方面搜寻出来,加以考虑。‘伺’是伺察,细细地察看所考虑的问题是否周到,有无漏洞。‘寻’是粗粗的,每一桩事情先粗粗地想是‘寻’。‘伺’是入细了,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安排和解决。
|
受阴、
想阴
|
心不相应行法(24)
<不与心与心所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
|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得]由贪心起;是成就的意思,由色、心、心所法三种的作用,而成就或善或恶的种种行为。[命根]生命;即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有的生命。[众同分]同类;众是大众,同是相同,分是一分,人是人类大众中的一分,畜是畜类大众中的一分,以及其他各类亦然。[异生性]类同报异;异是异类,生是众生,性是性质,宇宙间一切众生,种类各异,性质不同,叫异生性。[无想定]外道我执未破;是外道欲得无想果而修的无心定,修这种禅定,前六识不起,但第七识仍在。[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这是佛教所修持的最高禅定,修成此定,前七识永不复起,故又名无漏定。[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由修无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报,报在无想天,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报尽命终,受业力牵引,仍入轮回,故佛教行者决不修这种禅定。[名身]名显用;名是名字,身是聚义,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词,一字为名,二字为名身,三字连缀是多名身。[句身]句显法;句身是联合若干名身,以表明一种事理,也就是一句完整的话。[文身]字显体;文是文字,也就是名词和句子所完成的一篇文章。[生]成;本无今有的叫做生。[住]住;现在尚存叫做住。[老]坏;形态逐渐衰坏叫做老。[无常]空;不能常住的意思,在人叫做生老病死,在物叫做生住异灭,在世界叫做成住坏空。[流转]轮回;一切因缘生的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生灭无常。[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在无常流转中,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因不同,果亦各异,叫做定异。[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宇宙万有,各从其类,叫做相应,例如瓜的种子仍可再生瓜,豆的种子仍可再生豆,余可类推。[势速]迁变不停;一切因缘生之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刹那不停,叫做势速。[次第]法之次地;一切有为法,其安立都有次第,如一、二、三、四是。[时]时间性;是时间,如过去、现在、未来是。[方]方位性;即方位,如东、南、西、北是。[数]数目性;即数目,如一、二、三、四等是。[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法不孤起任何事物都不能单独生起和存在,要籍众缘和合而生而有。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事物的生起要籍众缘的和合,叫做缘聚则生,事物的坏灭是众缘分散不和合,叫做缘散则灭。
|
行阴
|
无为法(6)
<离因缘造作之法。>
|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著,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证入菩提。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
#‘非择灭无为’,是指实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明,而是如实观照。就是观照法性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
#‘不动无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入的大乘定,故名受想灭无为。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真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如。
|
|
菩萨之阶次 <六十圣位/五十五圣位/五十二位/四十一位>
#六十圣位 = 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
#五十五圣位 =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干慧地是路非真,妙觉是真非路。
#五十二位 =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四十一位 =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三贤 = 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阿僧祇劫,佛教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ṃ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
|
||||
干慧地
|
|
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
|
||
十信
<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
信心<信根>
|
五根
|
外凡
<凡>
|
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
|
念心<念根>
|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
|
|||
精进心<进根>
|
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
|
|||
慧心<慧根>
|
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
|
|||
定心<定根>
|
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
|
|||
不退心<进力>
|
五力
|
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
|
||
护法心<定力>
|
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
|
|||
回向心<慧力>
|
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
|||
戒心<信力>
|
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
|
|||
愿心<念力>
|
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
|
|||
十住
<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
#从俗入真 |
发心住
|
入圣胎
|
内凡又三贤
<凡>
|
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
|
治地住
|
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
|
|||
修行住
|
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
|
|||
生贵住
|
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
|
|||
方便具足住
|
长养圣胎
|
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
|
||
正心住
|
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
|
|||
不退住
|
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
|
|||
童真住
|
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
|
|||
法王子住
|
出胎
|
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
||
灌顶住
|
灌顶王子
|
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
|
||
十行
<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满,故不可不经此目。>
#从真涉俗 |
欢喜行<施度>
|
十度
|
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
|
|
饶益行<戒度>
|
利益一切众生也。
|
|||
无嗔恨行<忍度>
|
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
|
|||
无尽行<进度>
|
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
|
|||
离痴乱行<禅度>
|
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
|
|||
善现行<慧度>
#理事无碍
|
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
|
|||
无着行<方度>
#事事无碍
|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
|
|||
尊重行<愿度>
|
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
|
|||
善法行<力度>
|
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
|
|||
真实行<智度>
|
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
|
|||
十回向
<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
#真俗互融 |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即相离相
|
回向众生
|
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
|
不坏回向
#有为无为
|
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
|||
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妙觉
|
回向佛道
|
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
||
至一切处回向
#因地果地
|
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
|||
无尽功德藏回向
#依报正报
|
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
|||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理事一多
|
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
|||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自身生身
|
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
|||
如相回向
#真如变不变
|
回向真如
|
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
||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无缚无脱
|
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
|||
法界无量回向
#法界有量无量
|
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
|||
四加行/加行位/
四善根
|
暖法<动善>
#佛即心
|
|
|
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
|
顶法<动善>
#心即佛
|
|
|
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
|
|
忍法<不动善>
#即心即佛
|
|
|
于四谛之理忍可决定而不动之智,谓之忍,其智谓之法。
|
|
世第一法<不动善>
#非心非佛
|
|
|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
|
|
十地/大乘菩萨十地
|
欢喜地
|
|
因<圣>
|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
#登地菩萨 = 入初地即欢喜地行位之菩萨也。
|
离垢地
|
|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
#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
|
||
发光地
|
|
净极明生。
#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
|
||
焰慧地
|
|
明极觉满。
#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
|
||
极难胜地
|
|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
|
||
现前地
|
|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
#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
|
||
远行地
|
|
尽真如际。
#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祇劫之行。
|
||
不动地
|
|
一真如心。
#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
|
||
善慧地
|
|
发真如用。
#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
|
||
法云地
|
|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
#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
||
等觉
|
|
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
#三祇百劫 = 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
#初僧祇劫 = 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二僧祇劫 = 初地至七地。
#三僧祇劫 = 八地至妙觉。
|
||
妙觉/妙觉地
|
|
果<圣>
|
佛果之地位也。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
|
###中辈生想(观根性中品的上中下三等众生往生并获阿弥陀佛接引的情况。)
####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 “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还赞叹这个修行人,因为出家修行,而得脱离种种的痛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是名中品上生者。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 = 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赞叹(zàn
tàn) = 称赞;叹赏[highly praise;gasp in admiration]。
长跪 = 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
长跪(cháng
guì) = 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kneel on one's stomach]。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
杀父
|
杀母
|
杀阿罗汉
|
出佛身血
|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ṣāḥ,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
|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空无边处解脱
|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
|
|
无所有处解脱
|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
|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无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戒香 = 戒德熏于四方,譬之以香。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薰修 = 薰为薰习,如薰香于衣也。修者修行。以德薰身修行也。
三世诸佛 = 三世出现之诸佛。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
“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仁慈(rén cí) = 仁爱慈善[kindhearted;benevolent]。
乐事(lè
shì) = 得意事;使人高兴或满意的事[delight;joy;pleasure]。
壮(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
士(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
壮士(zhuàng shì) = 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heroic
man;vigorous man]。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屈服[subdue;yield]。)
###下辈生想(观根性下品的上中下三等众生往生并获化佛菩萨接引的情况。)
####下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
“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
= “住其人前”:停住在他的面前。
“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诽(fěi) = 背地议论,指责他人[blame]。(毁谤[calumniate;slander]。)
诽谤(fěi
bàng) =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slander;libel]。
愚(yú) =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愚蠢,愚昧[foolish;stupid]。
惭愧(cán kuì) = 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be shamed]/幸运,侥幸[lucky]。
题(tí) = 额头[front]。(题目;标题[subject;title;examination question]/书写;题署[inscribe]。)
室(shì) = 人到屋中就停止了。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room behind hall;room]。(房屋;房间 [house;room]/家[home]。)
住(zhù) = 停留[stay]。(停止[stop]。)
####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 “以诸恶业而自庄严”:造作了上面所说的种种恶业,他不但不觉得很羞愧,反而以此为光荣。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
“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
“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毁(huǐ) = 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瓦器缺损。毁坏;破坏[ruin;destroy]。
祇(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only]。)
僧祇 = Sāṁghika,译曰众,数。
僧祇物 = 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
盗(dào) = 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盗窃,偷东西[steal]。(抢掠劫持[rob]/偷盗财物的人[thief;pilferer]。)
不净说法/邪命说法 = 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为不净说法。佛藏经三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
清(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洁;洁净;纯洁[clean;pure]/清明[clear and bright]/清凉[cool]。)
凉(liáng)
= 寒[cold]。(微寒,稍冷[cool;cold]/悲怆,内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 [sad;discouraged;disappointed]。)
清凉(qīng
liáng) = 凉而使人清爽的[cool and refreshing]。
安慰(ān
wèi) = 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comfort;console;soothe]。
梵音 = 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Naraka,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迦、泥梨、泥犁等。
#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游增地狱/近边地狱 = 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
#孤独地狱/孤地狱 = 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
|
|
等活地狱
|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
黑绳地狱
|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
众合地狱
|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
炎热地狱
|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
大热地狱
|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
十力
#佛陀所具足的十种智力。
|
|
处非处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是处非处智力
|
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
#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因果相契,为是处。作恶业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
|
业异熟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业智力
|
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
#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或善不善,漏无漏等。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定智力
|
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
#知诸禅三昧,世间禅,四禅四空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
|
根上下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根智力
|
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
#知诸众生,诸根上下,随机施教。
|
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欲智力
|
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
#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各各不同。
|
种种界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界智力
|
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
#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
|
遍趣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至处智力
|
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
#知一切道至处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相。
|
宿住随念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
|
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
#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
|
死生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智力
|
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
#见众生受生舍报,从何道来,向何道去,或苦或乐。
|
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
#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
|
||
戒
|
修因
|
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戒者防身之恶。
|
定
|
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定者使心不乱。
|
|
慧
|
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慧者破妄证真。
|
|
解脱
|
结果
|
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
|
解脱知见
|
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
#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
|
####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你如果不能观想念佛的话,可以口称无量寿佛的名号。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遑(huáng) = 急迫[hurriedly;pressed]。(空闲;闲暇[leisure]。)
不遑(bù
huáng) = 没有时间;来不及[be too late to do sth.;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to do sth.]。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应时(yìng
shí) = 合于时令的[in season;seasonable]/立时;立刻;马上[at once;immediately]。
十六观/十六观想
|
||||
初观
|
日想
|
观想西方日落,直至闭目、开目皆有落日历历在目。
|
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
|
第二观
|
水想
|
观水澄清如琉璃。
|
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
|
第三观
|
地想
|
转而初见极乐国地琉璃宝地、楼阁、华幢样貌。
|
||
第四观
|
树想
|
观极乐世界宝树、罗网。
|
||
第五观
|
八功德水想
|
观极乐世界八池功德水。
|
||
第六观
|
总观想
|
观想极乐世界之宝树、宝地、宝池。
|
||
第七观
|
华座想
|
观七宝莲华座。
|
||
第八观
|
像想
|
观莲华座上金色佛菩萨像。
|
||
第九观
|
遍观一切色身想
|
观无量寿佛眉间白毫,现八万四千色身相好。
|
||
第十观
|
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
|||
第十一观
|
观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
|
|||
第十二观
|
普观想
|
普观无量寿佛所建极乐世界色相。
|
||
第十三观
|
杂观想
|
观西方三圣色身相,主要提及观相念佛方法。
|
||
第十四观
|
上辈生想
|
上品上生
|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
|
上品中生
|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如大莲华,经宿则开。
|
|||
上品下生
|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
|||
第十五观
|
中辈生想
|
中品上生
|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
|
中品中生
|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
|||
中品下生
|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
|||
第十六观
|
下辈生想
|
下品上生
|
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
|
下品中生
|
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
|||
下品下生
|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
|||
##彰显佛说本经的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 世尊当时就给她们授记将来成佛的名号,而且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都会得到诸佛现前的念佛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侍女(shì nǚ) = 旧时供人使唤的年轻女子[gentlewoman;maid;maidservant]。
豁(huò)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裂开;割裂[slit;break;crack]。)
豁然(huò rán) =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suddenly enlightened;open up with a flash of understanding]/坦荡[openly]。
悟(wù) = 理解,明白[understand]。(觉醒;觉悟。通“寤”。睡醒[awake]/启发;使觉悟[arouse]。)
大悟 = 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
大悟(dà wù) = 彻底醒悟[greatly discerning and aprehending]。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流通分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 这个法门的要义又应当如何受持?
要(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 [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非常美好;美妙[wonderful]。)
胜友(shèng yǒu) = 极其要好的朋友;益友[wise or good friends]。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 你要好好的记住我现在所说的这些话,能够记住这些话,就等于持念无量寿佛的名号。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jiē
dà huān xǐ) = 大家都欢欢喜喜[everybody is happy]。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
= 而阿难尊者亦从王宫中回来之后,即依循佛之嘱咐,将此经向广大之群众重述。
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足(zú) = 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脚[foot]。(充实;完备;足够[enough;complete;ample]。)
步(bù) = 行走[walk](
脚步,步伐[step]。)